聆听专家讲座

2024-06-14

聆听专家讲座(共13篇)

聆听专家讲座 篇1

聆听专家讲座》有感

实验小学

武娜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磴口县教育局 7月4日下午举行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让教师能够与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让老师们能够耳濡目染领略大家风范,推动磴口教师的快速成长。

7月4日-7月9日下午,教学专家刘永胜、程红兵、刘京海等来我县做了专题讲座,从专家身上使我感受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前景,使我领略了教育的真谛。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刘永胜和程红兵两位专家的讲座。

刘校长说: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一生就要不断奋斗,奋斗的人生要有三个努力的方向:1,敬业的奉献精神 2,业精的教学技能 3,要规划人生。人的成功不在于当模范,不在于受表扬,有愉悦的体验就是成功的人生。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你想做的事,用心、用脑子做了,并且做成了,你高兴了,那你就成功了。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成功在等着你,每天都会有成功。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曾有人套用拿破仑的名言,认为不想当教学能手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从鼓励青年教师努力奋斗、勤奋进取的角度讲,其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目标未免有些狭隘。我觉得,应该使老师认识到不仅仅成为教学能手、骨干才是成功,不仅仅得到校长的表扬和肯定才是成功;其实,认真上好一节课,课题研究有成果,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经验,热爱孩子,努力工作,班级管理平稳,教学工作扎实,学困生有点滴的进步等等都是人生的成功。刘永胜校长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每天坚持锻炼1小时,比如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走路等,就是自己要有自己的锻炼习惯。如何快乐呢?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宽容学生;要有一个阳光心态;要学会放弃,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要记住“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句话;正确对待他人,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在背后说别人的不好,等于把不好的心态留给了自己。欧洲有一副漫画,手指别人时,同时有3个手指指向的是自己,也就是把3个不好留给自己。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比作蜡烛,这让我们感到多没前途,多没希望;如果从奉献角度看还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另一称号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课堂,你一定非常快乐。有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全身心地沉浸进去,达到忘我的境界,就会发现:潜心育人,校校可成净土;忘我科研,时时能在天堂。

教师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幸福是人心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上帝赐予每个人超于无限的感受,并引导教师学会创造快乐,借此改变心态,改变自我,教师要经常自己寻找快乐。这样我们的日子才会过得更轻松。只有教师自己快乐了,教师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把欢乐撒遍教室。

听完讲座,我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剖析。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该怎样去发展,又该如何去努力?马上行动制定我的目标。只要我制订了奋斗的目标,只要我努力去实践了,不管成功与否,我就不会有遗憾与悔。

程红兵专家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专家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视角等,分别阐述教学五环节中的“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及测试评价”。

在备课方面,他引用专家评论,指出老师的备课应该“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教师准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阐述,也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老师们备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出了许多可行性的改进意见。他要求教师要知道宏观上备课的组织策略,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长度;知道在微观上备课时,教学的目标与教师到底教什么;以及教师上课讲解的三种境界;介绍说教师备课就是备各种不可预知的可能性。引用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描述,程院长让大家感悟到好教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借用黑格尔的神学老师对其的评语,程老师让大家体会到好的评语应是针对学生个体、写入孩子内心、充满激励感染;通过对美国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的介绍,程老师让老师们领略了引导争辩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教师的备课永无无止境,一如所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的每一节课都是准备了一辈子。

上课方面,程院长主要从“基本目标的明确”、“课堂评价”、“实施取向”、“多元模式”及要关注的几个环节入手,首先介绍了叶澜老师关于好课的 “五个实”的标准(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为老师们分析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好课。程红兵院长把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支撑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中去。以及他自己对课堂评价的看法与学生认为的好课标准(有掌声、笑声与辩论声);并对课堂教学引入及多元模式的课堂以案例形式介绍。

最后程红兵院长,就测后评价的意义、评价方式与评价举例加以讲述。他认为,评价课堂看两方面,一方面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学生幸福度,另一方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结构化、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他强调,我们测后评价不仅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更要使之促进教师的发展。

他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如下两点;

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有四点:一是背景性知识,即学科之外的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本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要过关;条件性知识,即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教育规律和方法;实践性知识,即教育经验。

二、教师的特殊技能: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开发:建平中学语文课程的开发-----诸子百家,普开策新闻,文化散文,每月一书。根据程院长的报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以下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利用学校倡导教师读书之余,广泛阅读,一是多读教育教学期刊,随时了解教改信息,教改动态。二是有系统地读些教育专著,比如在教改方面卓有成就的中青年教育精英的著作,如魏书生、于漪、等人,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

第二,努力钻研,跟上教改步伐。新课改,新教材,再不能沿用老框框,要研究要适应,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要勇于接受挑战。课堂中要达成三高:教学目标达成高、学生参与性高、学生的快乐度高。只有我们的思想开放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开放。过去我认为教学书是学生的世界,今后我要以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认识去引领学生。指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新问题,新事物,都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勤奋努力,把这些当作常规工作去做。

聆听专家讲座 篇2

一、做一个爱语文的语文教师

赵老师在讲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时, 提到的第一条就是求强效, “强”就是学生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觉得课堂中的活动弄得热闹, 孩子们玩得开心, 这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 其实正像赵老师所说:“这些游戏或是课件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根本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只是你这个新鲜的、好玩的游戏或是画面, 并没有真正地喜欢语文本身。”赵老师不时地用解析中国汉字的例子来说明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才是不失语文味的语文课,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到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学习, 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根本。说到这点, 作为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我真的自感惭愧, 自认为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 然而我却对这一本本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教材, 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去研究、去真正地爱它。就像赵老师说的:“作为老师的不去爱你所教的学科, 又怎能让你教的学生去喜欢这门学科呢?”让语文成为“屋”, 我们成为“乌”, 使学生“爱屋”才能爱我们这个“乌”。

二、语文教学路上不跑偏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常常会涉及了多种学科的内容, 弄不好就容易跑偏……”这句话看似幽默的笑话, 但却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真真正正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我们教师一个施展自己才智的舞台,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地主宰着我们的课堂。然而, 我们教师有时候是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每一个学科的本质, 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在本位的学科理念中学习、成长。谈到语文学科的本质, 赵老师说:“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应该做的事。”赵老师还用生动的示意图演示解说了这几者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 语文课堂或者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字词句篇的过程中, 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又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 提高学生们感悟字词句篇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正确、准确地控制语文学科方向;揭示语文科学规律;把握教材的主旨。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就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了。

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赵老师和洮南实验小学五年三班的学生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作文课, 然而孩子们却没有感到疲惫,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赵老师的教学魅力在哪里?回想起来, 我认为还是赵老师幽默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学生朋友式的谈话交流、不断地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孩子们在远远超出常规课堂时间的情况下, 还没有感到累的原因。想到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缺失了这些, 才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蒙头大睡、疲惫不堪。又说到习作教学课让教师们挠头, 让孩子头疼, 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 赵老师言传身教为我们总结了有价值的五条经验:有用、有材、有法、有标、有成。让我们在习作教学课上又增添了一份可行的方法。其中“有标”和“有成”让我感触最深, 也是我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

有标, 就是把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不是藏在教师的手中, 要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标准可依, 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不再盲目地修改, 不再在老师云里雾里的评语中打转转, 这一点是我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难怪学生的习作改了又改, 老师还是不怎么满意, 原来是我们教师没有明确到底你让学生往哪个方向改, 往哪个标准改。

有成, 就是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 通常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是笼统的等级制, 这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到底哪儿好?哪儿不好?赵老师提出:分项给分、问题减分、好的地方加分。这样就会很明显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有可取之处的地方在哪儿?同时要多表扬, 少批评,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 就会使学生“乐写”, 从而也就解决了习作教学难, 孩子习作难问题了。

聆听专家讲座 篇3

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化成长”,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观摩课及其专家点评;(2)全国六大片区各推荐一位特级教师进行教学展示;(3)教学设计获奖代表的展示与交流;(4)专家报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三天里几位特级教师的精彩展示和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点评,至今仍在耳边回绕;所有的掌声记录着大师的风范、优秀教师的风采和论坛交流中的点滴感动;伴随着又一次的成长,记载下我的收获,与各位分享。

一、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浙江省的两位青年教师为与会代表分别献上了“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两节研讨课。这两节课生动鲜活、教学手段新颖,学生活动丰富多彩,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随后,刘恩山教授精彩的点评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常反思的四个问题更是发人深省。问题一:进入本节课之前,你对学生的了解(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的了解)有多少?问题二:在教学设计中贯穿的主线是什么?问题三:本节课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是怎样的?问题四:能否用一两句话描述学生通过你的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刘教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切入点,从而寻找到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强调贯穿的主线是要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形成高度一致的整体;明确主要知识之间的结构目的是将网状的知识结构变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的线性结构,教师可帮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建立知识框架;而最终只有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述这一节课的收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学生的活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正如朱正威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此次全国参评的数百份教学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改后各省市对新课标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活动更加多样化。

年会上来自全国六大片区的特级教师代表更是现场示范,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转换角色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角。其中天津塘沽中学的特级教师孙国华的“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如,细胞真的有细胞膜吗?用什么材料能得到细胞膜?怎样得到红细胞的细胞膜?为什么不用植物细胞来制备细胞膜?细胞壁为什么不是系统的边界?这些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该课中利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学会整理资料,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孙老师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学完这节课后,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你对细胞膜的结构有何想法?教师畅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内自由驰骋,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的汪训贤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该校在课内外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积极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的鲜活案例。学生通过自制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模型等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利用所学的知识种植各种植物、自制植物标本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学生利用寒暑假在教师带领下开展野外的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等等。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三、新课改贵在创新

我们的教科书是在课标基础上的创新,而教科书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和再创造。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应该各有千秋。而创新的着力点事实上很多,有待于教师慧眼的发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当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例如,一些地方性的疾病。又如,江西南昌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杨学珍根据该校学生基础较好,求知欲强的特点,查阅相关信息编写了教材中没有而学生极感兴趣的生物学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供参考学习,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包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先进的教学仪器的应用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本次年会中浙江省教师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这一节的讲授中,当两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产生质疑时,及时使用教学显微镜将图像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从而指导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视度和教学效果;此外,教科书中所涉及的部分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聆听专家讲座如沐春风,欣赏大师课堂如饮甘泉,感悟教育真谛,同时享受着学习带来的幸福。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聆听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篇4

南关学校张桂珍

4月9日至10日,我参加了全省举办的“2011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共观课5节,听讲座3个。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与实践。在专家的课堂示范与思想引领下,我只感到学习——提高——修炼教师基本功,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一、语文课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体现在曲晓芸老师所上的观摩课上。她所执教的是古诗《乞巧》。她的课堂更是“情”的引导,“智”的生成。她的课犹如舞台上演出的评书,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断气不断,课堂中无不体现曲老师尊重学生的情感;既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极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听者无不感叹: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精神享受哇!这也告知我们:语文课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阅读

提到阅读,我们可能会想到我们的语文课本。然而小学六年,学生仅仅读那薄薄的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马琴老师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小学的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们中国的孩子阅读开始的时间晚;二是中国学生的阅读量少;三是中国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她还强调:阅读要注重质量。好的阅读可使学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重在让学生打好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该少一些,而学生的活动要多一些,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

三:教师要永保一颗童心

陈明祥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育工作者,他灿烂的微笑使人感觉在面前的不再是老师,而是最和蔼可亲的爷爷。他执教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题目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这一节课里,他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处处表现出童真、童趣、童言、童心。在让学生听闫维文的歌《母亲》时,陈老师边唱边演,那声音虽有些苍老却很入耳,动作虽有些僵硬却配合协调。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能保存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是多么的难得。那么作为我们长期与小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不是更应该永远保留一颗年轻的心吗!只有具备一颗年轻的心,才能真正溶入到孩子中去,做好“孩子王”。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听到各位教育专家精彩的演讲,看到他们让人动情的观摩课,我感到自己与他们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拥有讲台,要热爱讲台,更要研究讲台,要让自己的生命因讲台而精彩。那么我们如何能让自己的讲台流光溢彩呢?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平时多钻研,多学习。多看别人的公开课是学习;多钻研教材是学习;与同行之间交流是学习„„

五、语文教学的真谛

通过这次学习,我才明晰地找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那就是“培养学生写出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这就需要识字与写字的有效结合,读说写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语文课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学生,涵养学生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健康情操,而并非教两个生字,熟读课文,写两个千篇一律的作文。

读,让学生在教师、文本中进行对话;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共鸣,进行情感的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说,解放学生的口,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说出内心的体验,开启表达的源泉;写,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与想象,倾注于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追求、探索。我们当以专家们为榜样,加强学习,勇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做一个有心的读书人,做一个真正能与孩子分享成长快乐的好老师。窦桂梅老师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在他自身的成长状态里可能他懂得了要学习,这就给他带来了好处和实惠。”“书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丽的容颜。”我们教师本身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书本打交道,如果我们离开了书籍,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我想起了陆游在《观书有感》中写到的这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我们老师的源头活水。吸纳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们都应该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我们应该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应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应该阅读学生这一本本无字的书,来让我们攀登上教学艺术的巓峰。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在学习、实践和积累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一步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正如《师旷论学》中师旷说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也就是说学习不分早晚,阅读也就更不分早晚。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在《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中写到的:“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平添一分人生的精彩。”让我们走进阅读,走进生活吧!

聆听专题讲座 篇5

聆听专题讲座

下午4:00整,鲁河乡中心校小学部全体教师在学校孙世岭主任带领下,在电教室聆听了濮阳市教育技术应用指导团的专题讲座。讲座过程中,指导团专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专家们的讲座观点新颖,精彩语句不断,聆听讲座的全体教师受益匪浅。

鲁河乡中心校小学部张红星2011年4月15日

聆听讲座工作总结 篇6

今天聆听了刘莹园长的“三位一体班级管理”讲座,晚上小组讨论,真的是在聆听中感悟,在交流中成长。刘莹园长,她探索并完善了一套“以工作质量管理为主线,全方位科学管理幼儿园”的.管理办法。对外做到三人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三人一张嘴,形成凝聚力。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另外,“老老实实做人、人人敬,踏踏实实做事、事事成”的格言极大的震撼了我。多么朴实、务实、真实的一个幼教工作者。

无论是刘园长的讲座,还是我们小组讨论,都让我体会到:一个幼儿园就像家一样,需要用心经营,教师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幼儿园教师; 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管理要重“理”轻“管”,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

聆听儿歌 篇7

小水管, 低着头, 滴滴答答泪直流。

问它为什么, 低头不开口。

我要为它擦眼泪, 快去拧上水龙头。

点点滴滴的清水, 点点滴滴的泪水, 如此生动的比喻。这一首情趣盎然的歌谣, 说得多么好!小情景蕴含大主题———节能减排。

提起节水, 我想起了可爱的姥姥, 过去姥姥总是念叨:人的一辈子可以用的水是有数儿的, 神灵是有账簿的, 用够了数量, 生命也就终了了。老人家经历了大半辈子贫穷、拮据的生活, 需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她的劝导包含着些许对艰难岁月的恐惧, 对浪费行为的恐吓。

今天不同了。迷信打破了, 生活富裕了, 再谈节水就有了新的意义。但是, 真正做到节水, 并不容易, 需要举全局之力。比如技术手段, 分户计量;比如经济杠杆, 梯级水价;再比如监督措施, 加大惩罚力度等等。儿歌里说的是另一条, 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人人自觉、自律, 养成节水的好习惯、好风气。应该说, 这才是节能减排的根基。

孩子们的歌谣, 不单单是给孩子听的, 也别以为只是从娃娃抓起。

再听一首:

果皮箱, 大嘴巴, 站在路边像哑巴,

看见走来老奶奶, 急得它呀要说话:

是谁扔的香蕉皮?别把奶奶滑倒啦!

谁扔的香蕉皮?是孩子是大人, 是男是女, 是从政是从商, 是务农是务工?多走一步, 举手之劳, 真的那么来不及吗?

岂止路边。据报载, 今天, 长城古迹周边, 沾满油渍的食品袋、踩瘪了的易拉罐仍四处可见。不知是否也有香蕉皮。英国友人威廉·林赛, 自发在长城上捡垃圾, 已有十一载。威廉·林赛前不久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在通往长城的小路旁守了一小时, 发现前来游览的游客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能自觉地把垃圾带回家;随处丢弃垃圾的, 竟然多达四分之三!

来看这段:

过马路, 两边看, 红灯让我站一站,

等一等, 看一看, 绿灯向我眨眨眼,

眨眨眼, 放我行, 快步走过斑马线。

红绿灯, 它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第一盏名副其实的交通指挥的三色灯 (红、黄、绿三种标志) 于1918年诞生。安装在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 它的诞生, 使城市交通大为改善。中国最早的马路红绿灯, 于1928年出现在上海的英租界。

斑马线也不“年轻”, 20世纪50年代初期, 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 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 只能走人行横道, 于是伦敦街头出现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横线, 看上去这些横线像斑马身上的白色斑纹, 因而人们称它为“斑马线”。司机驾驶汽车看到这条条白线时, 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 让行人安全通过。斑马线至今在全世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如今, 更有有关的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可是, 红绿灯、斑马线, 人们熟悉未必亲近。你审视一番马路上的来来往往的行人, 对于红绿灯是何等的漠视。

规则意识, 可以说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象征。不遵守规则, 不敬畏规则, 就没有安全可言了。我们注意观察观察, 路口上红灯亮, 耐心等待的多是老人或是孩子。老人是由于亲历、亲见的悲惨教训太多, 孩子们是缘于老师的耐心教育。令人悲哀的是所谓“大人”们, 却多是游离于“规则”以外了。

下面这首和我们的工作有点关系:

一个和尚挑呀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呀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呀没水喝。

这是一首熟歌, 是不是有点儿影射眼下食品安全多头监督管理的嫌疑。接下来的歌词里, 是一连串问号:

为什么和尚越来越多?

为什么和尚越来越懒惰?

为什么长老也不来问一问?

睁着眼, 闭着眼, 只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 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

这些涉及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吧。等孩子们长大了, 一定会解答出、解答好这几个问题。 (可以设想, 那个时候ISO9000和卓越绩效的标准, 也一定会有所创新, 更加科学。)

一首首儿歌并不都是让我们深思和反省, 还有轻松愉悦的, 你听:

小露珠, 起得早, 它在草上对我笑,

花儿摇, 鸟儿跳, 一起送我上学校。

这是清早上学的路上吧。

莲花灯, 火样开, 荷叶圆圆绿舞台,

青蛙唱得多精彩, 一群鱼儿伴舞来。

这是假日, 和爸爸妈妈在公园的荷塘边的情景。

还有一首唐诗: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那蔓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 长出了嫩绿的新叶, 丝丝下垂……

孩子的儿歌把我们带进美丽的大自然, 欣享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作者贺知章是盛唐诗人, 传世的诗歌仅有20余篇, 他有这样一首《咏柳》诗, 留给了千余年后今天的孩子们, 他的艺术生命称得上不朽了。

这么多好听、好记、动人的儿歌, 将作为一生最清晰最深刻的记忆, 伴随孩子们成长, 成为未来的好青年、好公民。他 (她) 们才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喜欢这些儿歌, 它归还了我久失的童真的欢乐, 也平添了我的警醒和自悟。

聆听善良的声音 篇8

听!唐山大地震过后,人们在清理废墟的时候,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血管,用自己的热血哺育着怀里的婴儿。这位母亲当时已经奄奄一息,但她仍慈爱地看着她的孩子。多么动人的一个场景啊!闭起双眼,想像这一场景,你是否听到一种特别的声音,让人怦然心动,向往那一份可贵的善良。

再听!让我告诉你,“盲人提灯笼”的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盲人看不见,他的世界就是聆听的世界。他能听到各种声音,甚至听觉比我们正常人更好。他也能聆听善良的声音,你懂吗?你聆聽到了吗?

世上的朋友,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自己走路是多么孤寂和危险,旦夕祸福,没有人知道你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怀一颗善良的心,你会得到更多,体味到更多的人间真情,敞开你的心扉,才会赢得更多人的呵护与关爱。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能学学提灯笼的盲人,为别人照路,也照亮自己。时时帮助和关怀别人,别人也就帮助了你,所谓为善至乐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爱聆听善良的声音,那是一种美的旋律,一种内心的温暖,一种心灵的感动,一种幸福的感觉。

(指导教师:高林瑜)

〔编辑点评〕

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护理新模式 篇9

聆听专家讲课 感受护理新模式 六月是夏花绚烂的季节,就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安护理学会、西安医学会举办的“骨科病房-手术室一体化管理”骨科临床护理及管理新进展新技能培训班,会上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专家高水平的讲课,特别是来自上海等地的大腕的讲课和我院的手术实操演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王晓宁护长的讲课,她谈了精益管理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诠释了精益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最高的价值,并且完美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医院的高效运转、手术的职业防护、手术的压疮预防,王护长在讲课中多次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并讲到了用先进的仪器做好骨科手术防护,非常具有科学性,大大的开拓了我的护理视野。由我院手麻科1名医生、2名护士配合组成的手术实操演示和精美的PPT,旨在给手术室及病房护理进行指导,给我这个从未接触过手术室的护士从视觉、听觉上都收到了极大地震撼,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护理理念,我为我是红会医院的一名护士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次学习,为广大骨科护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的平台,也为手术室护士、骨科护士 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开启了全新的模式。我院作为西北骨科航母,从各个方面正在赶超国内先进水平与国际接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作为一名年轻护士,就应该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将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特别是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同时加强骨科护理及相关专业的相互促进,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并且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代表红会医院在各级学术平台上和前辈、同仁们进行交流,为我们的护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聆听专家讲座 篇10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居里夫人(题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称呼)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

为科学献身的人,像天上的繁星,而在我心中,永远有一颗最美丽,最耀眼的星,那就是居里夫人!(开场白)

居里夫人是美丽与勤奋的化身,她具备了美丽的资本,但是,她却没有利用这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为了做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居里夫人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他们与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0年,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敬佩。

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宠坏的人。”(正文: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鞠躬尽瘁!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结尾 :归纳总结,深化主题)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霍金(题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称呼)

大家好!

谈到最尊敬的科学家,肯定每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而我最尊敬的科学家是斯蒂芬.威廉.霍金,他是一个让我深深震撼的人!(开场白)

他在1942年生于牛津,在他21岁时被确诊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之后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只剩下右手一个大拇指会操纵,全身仅三个手指能动!

几年下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不顾艰辛的编写伦理宇宙,伦理黑洞,伦理大爆炸!的书籍,但是我们值得一注意的是,他全身只有一根手指可以来动,他的秘书曾私下对别人讲,他写一篇1小时的演讲稿需要3天的时间,打一段话需要近乎一个小时!

但是令人惊讶的霍金坚持下来了!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册册的书籍出现在我们世人的眼前。要知道这是他一个人,坐在一个40年都没有离开的轮椅上,用仅可以动的一只手指在一个小小的鼠标上来编写出来的!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文: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霍金曾说过:“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同学们,让我们快点抓紧时间学习吧!不要再浪费时间了,我相信我们会比霍金还要更加出色!(结尾:引用科学家的名言,提出希望)

谢谢大家!

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居里夫人(题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称呼)

大家好!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为了追时尚,而这种盲目地崇拜会使人误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激励自己像他们一样,为人民做贡献。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人们也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成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 喜欢的名人,无论是崇拜还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开场白)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备了漂亮这一资本,但是,她却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她为了做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劳的,最终,她终于发现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镭。

我对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钦佩。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项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正文: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她坚强、她意志纯洁、她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结尾)

傲慢,或是聆听 篇11

2007年初,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名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销售》.(From Made in China to Sold in China)的报告,引起震动。报告中的数字和语调,充满了对中国未来几年消费市场让人几乎不敢相信的乐观。麦肯锡大中华区总裁高安德(英文名字:Andrew Gran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中国的消费者经济规模相当于一个意大利,但在两年时间内,每年增加的规模将会相当于整个意大利。”

对于咨询公司的这种语出惊人的风格,原本不必过于在意。但越来越多的征兆表明,我们期待已久的国内消费井喷确实马上就要到来了。如果你要数字,不妨看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如果你要场景,也可以从二、三线城市格力空调专卖店里火爆的销售气氛里找到感觉。

在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一直是昂首天外的神骏,唯独“消费”一端是毛色不佳的驽马。“驽马十驾,功在不合”,关键还是耐心。“扩大内需”的政策发端于1997年,时至今日,各个层面的努力终将九转丹成。一回首,已是10年光阴了。

也是在年初,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栏目讨论一个话题:2007年在中国什么行当可以赚钱?节目中有一个嘉宾笑嘻嘻地也是冷不丁地反问道:“2007,中国什么行当不赚钱?”言下之意,黄金时代就意味着遍地黄金。这样的乐观固然有道理,因为大河有水小河满;这样的乐观也有问题,因为毕竟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汤。新蛋糕上桌,永远不会是人人有份、雨露均沾的。

消费升级描绘的只是一个大趋势,并不是所有的商家和产业都能在这次消费升级中听到福音。一旦我们把镜头推到特写,就会发现升级的路径不会依循任何事先想象或设定的路径,“后富”阶层的消费取向也决不会是“先富”阶层过往经验的简单重复。新进发的消费大潮或许将以一种我们完全陌生的方式奔流,时而改道横溢,时而冲波逆折,有人大喜过望,有人空手而归。

观察当代中国的任何现象,“中国崛起”固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但如果不考虑到“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这两个影响更为深远的因素,任何论断都有可能差之千里。实际上,一个真正重要的趋势往往都是这三股力量扭结在一处的漩涡。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过程正在缓慢而坚决地改变经济的本质。大体言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根逻辑链条:

“价值”越来越多地源于“需求”

在经典的经济学中,价值是劳动的产物。而当代经济现象却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在“供给”和“需求”这两极中,价值链的主导权正逐步向后者手中转移。换句话说,在实物经济时代,价值是沉淀在商品中的,由供给者掌控;而在虚拟经济时代,价值的产生更多地取决于需求本身。仅仅几十年前,经济的典型场景还是“用一袋面粉交换一个收音机”,而今天,经济往往体现于“你给我讲一个故事,我为你捏一次脚”。实物形态的“社会财富”没有任何增加,而“经济”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在这样的经济形态里,来自客户的需求正在越来越强势地改变着商业的面貌,客户需求轻微的风吹草动往往就能导致产业的重大裂变。

举个例子:对比央视的《春晚》和《同一首歌》,我们会发现,这是两个几乎完全同质的产品,如果从产品形态来考量,前者的成本更高、制作更精,但在市场反应上,《春晚》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苛责,市场满意度一蹶不振,而《同一首歌》却成为各地政府、企业不惜巨资争相延请的宠儿。一室之内,为什么荣枯不同?究其根本,是因为《同一首歌》创立了一种基于客户定制的赢利模式,完成了与市场需求更为紧密的对接。

在新经济中,需求越来越成为舞台的核心。这使得很多成功创业者的经历故事听起来不再像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传奇,而更像是一段轻飘飘的幸运儿历险记。

好像有点不公平?这样的成功太侥幸?别忘了,这里由“需求”说了算。

“需求”越来越多地基于“体验”

2004年1月,摩托罗拉CEO爱德华·詹德见到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詹德得意地说:“如果你只能随身带三件东西,你会带什么?我们做过的调查是,人们最需要的是钥匙、钱包和手机……抱歉,没有iPod。”

这句轻松调侃的背后,实际上隐伏着一种严酷的商业趋势——所有产业,要么成为能够提供客户独特体验的“终端”,坐拥大量利润;要么成为供应商,将终生为“多卖三五块”奋斗。看清了“体验性终端”的战略地位,我们才能理解:

为什么沃尔玛会在2002年跃居世界所有企业之首?为什么厂家总是斗不过商家?为什么星巴克会突然蹿起?为什么音乐公司赔本而KTV挣钱?为什么Google愿意花9亿美元在Myspace上植入一根搜索条,而就在此前一年,默多克买下整个Myspace才不过花了6.49亿美元?

在终端消费者面前,只有站到第一排的企业、只有独特体验的提供者才是赢家。如果沦为供应商,传统优势将很难逆转这种被动的局面——规模做不到,品牌也不能。

“体验”越来越多地趋于“多元”

当我们果真从客户体验的角度来理解需求的时候,很多共识都会变得可疑。对客户需求的狭隘理解,是制约我们想象力的元凶。

在很多情况下,客户的“价值实现”被理解为客户的“利益获得”。因此,更好的功能、更优的质量和更低的价格成为商家竞争的单一维度。与此同时,消费者作为“人”的丰富性被严重地漠视了。

有的销售课程告诉直销员:敲开客户家门后说的第一句话,不应是夸耀自己产品的性能,而是问:“太太,我是一名路过的销售员,口渴了,您能给我一杯水喝吗?”有经验的推销员发现,当人们已经给了你一个小帮助的话,就会倾向于给你一个更大的帮助。在这个案例里,一种全新的客户需求被开发出来——“证明自己善良”的需求在特定情况下远远大于“获得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

同理,万科向来以“不行贿”著称于业界。王石曾亲口对笔者说:“不行贿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难。因为在一种情境下的受贿者,换一种情境后也有做好人的冲动,也有证明自己清白的需求。”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之上的。这里不是野蛮的丛林,文明人的需求体验是多元化的。

再举一个例子,当很多电视节目都在用低俗、搞笑、刺激为武器,沿着政策边界玩“低空飞行”游戏的时候,《百家讲坛》奇峰突起。成功的秘密说来也简单:“求知的需求”是那样的永恒,却被很多人遗忘。

陈春花教授一次出访归来,最大的感慨是:中国企业都在问“利润从什么地方来”?而西方的优秀企业都在问“我们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大家都在说“客户至上”,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家?

“讨好客户”和“尊重客户”之间的区别是微妙的、模糊的,也是截然不同的,大体相当于“爱民如子”的专制政府和“民享民治”的民选政府的区别。表面上的态度已经不再重要,是以优化自我要素为价值源头,还是以捕捉客户需求为价值源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傲慢可以长在脸上,也可以长在脑后。长在脑后的傲慢令人不自知,也难自弃。把生产者的逻辑强加给消费者,无论态度是委婉还是骄横,这都是商业的傲慢。

这一回,但愿麦肯锡是对的,但愿中国消费升级带来的财富井喷即将到来。不过,傲慢者不会聆听,他们感知不到机会的足音。

聆听花开 篇12

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 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 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 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 我感到神圣与自豪, 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 我是人民教师!15年如一日, 这些年的教育工作, 让我深深明白做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是多么不容易。它不但需要知识和智慧, 更需要方法和能力, 还需要自身的修养和人格力量。其实, 停下脚步, 看看身边的老师, 我才发现真正的好老师并不是遥不可及, 师德师风也不是枯燥的理论和高举的旗帜, 它就在我们的身边。15年来, 我在日常的备课、上课、教研、批卷、谈心、家访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里, 不断留下自己美好的青春记忆, 花开有声, 人生如花, 最美的是身处花丛聆听花开的声音。

片段一:“老师, 能给我们唱一首歌吗?”

辛勤的园丁是对我们的一种赞誉。有一回, 班上的音乐老师请假, 由我去代课。一进教室, 学生就集体大声地喊道:“唱歌、唱歌———”这时的我感觉教师的权威和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伤害, 大声说道:“哪个再吼, 就站到教室后面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一个都不敢说话, “拿出数学课本, 翻到教材第87页。”还没说完, 文艺委员站了起来说:“老师, 上课前您能给我们唱首歌吗?”

这时, 我完全失控地大声吼道:“你没听懂我的话吗?打开教材上课!”我不知道那堂课是怎么上完的, 也可以想象那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多么糟糕!不仅如此, 在我的宿舍门缝里, 我收到了文艺委员的一张小纸条, 上面写道:“张老师, 同学们不就想听您唱首歌, 这有错吗?”那天晚上, 我无法入眠, 静静地躺在床上自我反思, 扪心自问:我怎么能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无疑是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我还是他们的老师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意识暖流, 顿时触及我的整个心灵, 整个晚上我都感到愧疚与不安。

第二天上数学课的时候, 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深深鞠了一躬, 说:“同学们, 对不起, 张老师为自己昨天的行为向你们道歉!今天的数学课还你们一节音乐课, 你们怎么做都行。”还没等我说完, 文艺委员又站了起来, 调皮地笑着说:老师, 我们喜欢听您唱周杰伦的《青花瓷》, 我用歉意的目光看着她, 说“没问题”!于是, 顺手把数学课本当话筒, 唱了起来。那堂课我和学生都很开心。

多年来, 我回过头来想想:只要换位思考, 架起通向爱的桥梁, 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你会发现学生的心灵很美。

片段二:记住科任教师的办公位置

在教研室, 总有学生来办公室交作业、拿粉笔或者问问题。一次, 我和其他教师正在教研室里批作业, 有位学生闯进来, 在办公室里转了一圈, 好像在找什么东西, 这时我过去问道:“你好, 同学!你有什么事情吗?”他说:“张老师, 我们物理老师要我来教研室帮他拿三角板, 我不知道他坐在哪个位置?”我听到这话, 不假思索地说道:“这么长时间了, 你连物理老师坐哪个位置都不知道吗?”那位学生的脸色顿时极其尴尬。我看到这情形之后, 赶紧把自己的三角板递给了他, 看着他跑出办公室的背影, 我忽然发觉自己的方式确实有问题, 欠那位学生点什么……

于是, 在班会课的时候, 我以“学会感恩”为主题, 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去拿出父母及其他亲人的身份证, 记住他们的生日, 写在亲情卡片上, 在学校教师的情况一览表中, 记下各科任教师的生日、电话号码和他们的办公位置, 写在恩师卡片上, 然后在他们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一个电话、一条短信, 或者为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学会感恩, 与爱同行, 把感恩的思想培植于学生的心灵。

主题班会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自己也已经对那次主题班会没多少印象了。两个月后的平安夜那天早上, 我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竟然放了一堆用五颜六色纸包的苹果, 共有12个, 其中一个包装上面贴了一张纸条, 上面写道:“感恩有您, 张老师节日快乐!”不知道为什么, 一股强烈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触及自己的心灵深处, 感动的泪水在我眼眶里涌动。

片段三:那次家访, 让我感受到做教师的美好

班上有个女生, 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总爱起哄, 喜欢拖尾音, 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我在上课的时候, 她又喜欢去涂题目的序号, 并且常常抄作业、逃课, 出去谈恋爱。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 是很头疼的一件事。于是, 我与其他科任教师沟通、交流后, 决定一起去家访。农村的小巷子又长又窄, 也很难找, 七拐八转终于找到了那位女生的家。家长很热情, 泡茶、倒水、递烟, 热情得有些让我受不了, 只有真正地深入学生家长中, 才会体会和明白教师这个职业在家长眼里是多么高尚。我们在跟家长谈了那位女生的许多优缺点后, 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 严格要求一点, 不听话就拿棍子打, 我们长期在外打工, 钱是赚了, 但孩子的教育却没跟上。如果孩子没教育好, 那赚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听到这话, 我心中热乎乎的, 看看如此热情而又有点木讷的家长, 原本有许多责备和批评的话语, 竟然一句也说不出口来。那次家访我不知道有没有作用, 但至少我可以了解到家长对子女的那份期盼, 也知道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很重、很重。我与几位一起家访的老师走在回校的乡村小路上, 冬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田里的蒜苗上, 蒜田里的那只小狗, 调皮地单腿着地, 撑起右腿, 正在给蒜苗“浇水”。明镜的天空中可以看见悬浮在空中的微尘, 远离了城里的喧哗, 我发现通往学校的小路真的很美, 教师这个职业也很美。

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专题讲座 篇13

独山子一中:李雅静

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专题讲座,我被魏老师那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学、民主的管理、平淡的心境所吸引、所震撼,并从中收获许多,感悟许多,下面就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学习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说:“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于是教师收获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他把教书看成为一件最幸福,最快乐的事,热爱是他自我发展的秘诀,正因为他热爱教育事业,他放弃了许多晋升的机会,正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他才认为教书是享受,育人是享受,学校管理是享受,工作是享受,生活是享受。正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真挚的爱,他才肯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也正因为他肯于奉献,他才在短短的教育历程中,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才能成为学生热爱的老师。

其次学习他的民主管理,他说:“普通学生做到的,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在实际的行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的管理能力。魏书生的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树立的服务的观念,当老师的为学生服务,当校长的为老师服务。第二是和学生建立互助的关系。第三是发展每个人的人性和个性。第四是决策过程多商量。魏书生不只一次地说过“也许我其他方面不如一般人,但有一条是胜过他们的,就是遇事商量。”商量就是平等、商量就是尊重、商量就是沟通。魏书生做班主任,凡事多与学生商量,所有的学生都是副班主任,在他的班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对魏书生的语言的评价: 魏书生老师是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看别人都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都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中。他从来都是站着演讲的,不管演讲时间是半天还是一天;他的面容一直是平和亲切的,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从不讲多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什么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有时还带着一点点自私的念头,却很有一番见地,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他的讲话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说教,从容中蕴含着巨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魏书生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上一篇:工业分析与检验自我鉴定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