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育(精选12篇)
服装教育 篇1
随着国内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 服装陈列正逐渐受到品牌企业的重视.商品陈列装饰在中国还是个新兴行业, 但随着服装国际品牌的大举进入, 国内服装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陈列的重要性, 陈列师在国内目前处于稀缺状态。针对这一市场需求,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我校于07年开设了服装陈列与展示课程, 在全国当数较早开设院校之一。
服装陈列展示教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 作为实验创新课程, 我在教学过程中, 探析以商品战略化的思维参与卖场设计的陈列布局, 从服装设计、产品企划视觉营销的角度开展系列教学实验。首先把高职服装陈列教育分为几大模块,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考虑陈列在服装企业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陈列师与服装设计师, 销售人员之间的关系, 分为以下方面:
模块一:陈列设计基础 (应用、色彩、创意、灯光设计) 。纵观每个品牌, 都在硬件与软件的要求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树立起品牌形象, 塑造强势的销售张力, 以追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但为何未能达到成效, 则主要是陈列上没法做到完美, 色彩的运用, 对于陈列来说, 起着主导的作用。有序的色彩主题给整个卖场主题鲜明, 井井有条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冲击力, 陈列中较多运用色彩对比设定为焦点, 或营造货品陈列的色彩渐变效果, 使顾客产生购物的冲动, 协调和层次感, 并轻易锁定目标商品。在高职服装陈列教育上, 本着细节决定成败的陈列法则要求学生,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陈列师。
模块二:服饰设计与陈列。带领学生模拟设定主题的陈列法。给服饰陈列设计一个主题并且经常变换, 以适应季节和特殊时间的需要。它能使专卖店创造特殊的气氛, 吸引顾客的注意, 进而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主题陈列法在操作过程中, 陈列师可以运用与重点陈列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表现的形式上也都是采取与重点陈列方法一起使用, 并且配合卖场陈列使用。
模块三:品牌陈列设计模拟。在国际品牌视觉营销中有效而成功的品牌商品陈列设计是消费者面对的最直接的广告冲击和形象效应, 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内涵。比较重视卖场陈列设计的主要是一些跨国品牌, 带领学生走进商场, 感受好的陈列带来的视觉享受, 学习好的陈列方法。并模拟品牌进行设计训练。
模块四:陈列设计。训练学生进行生活化橱窗陈列展示, 生活化橱窗陈列展示对道具的选用与场景的设计要求要高, 这就要求陈列师在进行陈列方案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提前对道具与场景进行必要的设计, 橱窗设计以其最大空间、最为直观的效果对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陈列设计的方法, 以满足陈列的需要。满足企业陈列要求。
模块五:陈列手册与管理。带领学生对现有成功陈列品牌模拟制作陈列手册, 通过陈列手册的制作, 使学生更好的总结所学内容, 掌握陈列手册的重要性。陈列手册应详尽地记载产品的摆放方式, 新季服装的搭配, 以及每件服装的设计理念等, 非常直观。只要拿着它, 就会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
模块六:品牌实习。通过品牌现场陈列的实习, 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陈列的重要性, 通过基本的站店训练, 了解顾客心理, 通过基本陈列手法运用, 巩固所学陈列基础知识, 并深入了解品牌, 为就业铺好路。
陈列称之为是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 通过艺术手段包装产品、卖场, 同时利用流行趋势、消费心理等把商品推销出去。陈列的基础其实很枯燥, 它包括层板服装的折叠方式, 服装出样的件数、挂钩方向、尺码排列等, 要求非常细致, 要做到一尘不染、一丝不苟。在这样的基础上, 高职服装陈列展示教育也应顺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小到服装摆放细节, 大到对品牌理解认知度, 都应该符合当代服装发展需要。同时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列的发展标志着新型商品商业经营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服装陈列展示教育即将进入兴起时代, 如果说设计创造了产品。陈列就是赋予产品新的生命, 诠释品牌理念, 展示品牌文化, 提升品牌形象。而服装高职陈列教育就是中国陈列发展的推动力量, 中国的陈列教育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摸索, 需要更加的努力”正如一句话所形容的那样, “有商品的地方就有陈列设计”。良好的服装陈列状态应该是有机的、互动的、全方位。爱因斯坦告诉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出中国最新一代的富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陈列师是我们的目标, 也是适应中国服装行业发展要求, 希望高职服装陈列设计教育在祖国遍地开花, 绽放异彩!
摘要:陈列在中国作为一门服装新兴行业, 陈列师已成为服装企业紧缺人才, 服装陈列课程也成为一门探索前进的新兴学科, 在教学中分模块切合实际培养学生, 使高职学生成为与企业需求紧密贴合的陈列人才, 以适应企业需求。
关键词:课程,模块,需求
参考文献
[1]韩阳:《卖场陈列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1]韩阳:《卖场陈列设计》, 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装教育 篇2
浙江省奉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315500毛建立
[摘要]面向市设臵专业、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于社会和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长期来,我校服装专业通过寻找合作点、拓宽合作内容以及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等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关键词]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就是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我校地处红帮服装之乡,服装产业是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强服装专业建设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长期来,我校服装专业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校内外紧密结合、运行畅通的校企合作,促进了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并使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寻找合作点,确立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企业是接收毕业生的最大客户。人才的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学校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场所、设备、新技术信息和兼职教师等教育资源,成为培养中职人才的必经之路。市场的供求法则决定了“技术和人才”成为校企合作的切合点。为此,我们确定校企合作的基本思路是校企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基地,制定双方校企合作计划,以协议来规范和约束双方的合作行为,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双方的“多赢”发展。
二、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多方合作内容
校企合作的内容有资源与技术合作、专业设臵与课程开发合作、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合作、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以及文化育人与就业合作等。我们努力开拓合作空间,寻求多方位的合作内容。
第一,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通过社会和行业背景调查,依据服装企业现有岗位,确定服装专业的岗位职责、任务、分析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并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
第二,共建校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中,企业积极提供设备,学校
每年投入50余万元,目前已建成14个宽敞明亮的服装实习工场,600多台(套)设备、500多个实习工位,可满足1500名学员日常教学实习。有服装CAD设计实习室2只,购臵电脑120台,有面积500平方米的服装表演厅一只,还建有创作室、试样室、陈列室等。在加强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注重企业实训车间和生产车间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教学广泛性,建立师徒结对关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注重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加强师资合作培养。随着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新的设计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界入服装领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为此,一方面学校每年选派2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师傅来校为教师和学生作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或讲解示范。目前我校的服装专业已有21名服装专业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96%专业教师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第四,注重合作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的内容涵盖教学计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及教材建设等。教学计划编制以分阶段目标为蓝本,根据各个阶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的不同,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课程大纲制定、校本教材编写,确保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
此外,我们还定时和不定时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开展技术合作,共同分析服装市场的走向,并共同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应用等。
三、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校企双方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求与把握。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
第一,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出台相关合作文件。由学校领导、服装专业教师以及服装行业和著名服装企业老总组成合作指导委员会。在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合作内容与合作企业要求,相继研究和出台了“合作办学协议”、“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考核办法”、“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及考核办法”、“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第二,完善合作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质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对教学全过程负责,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学校依据各项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基本环节的监控。同时,校企双方组成专门的评估小组,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理论、实践和品德等内容。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实行考教分离,突出综合能力测试,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内学习期间,学校派驻专任老师,按照《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及考核办法》,扎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及各项教学工作。按照《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及考核办法》加强对企业教师管理。
此外,还在合作活动中还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加大师德标兵选树力度,强化了激励机制;坚持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督
察和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由校企双方给予相应奖励或处罚。
四、构建网络式德育,走“德育社会化”之路
校企合作推进了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等教育形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和角色身份等,从而使学校德育走向多元和开放和复杂。认识到这样的德育特点,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走德育社会化模式,以改变传统脱离实际的做法。所谓德育社会化就是指学校努力创建一种为社会认同并积极推行的德育价值目标,并通过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协作与同力,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德育效果的一种德育途径或模式。
第一,建立社会化的“德育网络”。在校内确立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内核的德育工作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自己的实施行动方案,从而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中提高德育实效性;在企业实习中,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并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学校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资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同量,积极与劳动局、就业处、公检法等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并运用传媒等工具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优越性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等。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其做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凝聚人的力量,比如事业心、责任感、诚信、道德等。至于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企业文化,都是靠每个职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要的素质去实施的。倘若没有这种品质,任何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八个字。这就是说,校企合作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这方面,一是营造服装企业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企业文化的陶冶;二是编写《企业文化与入职指南》校本教材,讲解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企业文化对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自身努力方向;三是把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如班级管理实践“公司管理制”、新生开展军训活动、每班学生轮流管理校园安全、卫生、出勤等管理活动;四是企业共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校园内举办服饰校园文化节活动,积极参加宁波国际服装节专场演出,把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服装展示在大会之中。此外,还组织学生开展服装企业文化的调研活动,以了解、适应企业文化。
此外,在校企合作中,还开展价格教育、竞争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公德意识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
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目标确定后,就要依据目标选择课程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有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教育目标,极大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在当前形势下,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解决职业教育面临“就业应变能力培养与职业针对
性教育、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两对矛盾。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借鉴,研究本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将“宽基础、活模块”式课程模式成为探索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方向。如选择相应的“模块”开设服装短期培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社会急需。
第一,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我们根据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确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为需”和“够用”为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与综合。降低理论难度,增强直观教学,使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重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在使用上同步更新。
第二,教学方法上,突出示范性和体验性。我们要求各专业教师做到,凡是能到现场以边讲边练组织教学的,应不要在教室里黑板和挂图上讲解,要让学生在实训工场中经历“看、听、摸、讲和做”的过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制图工艺及样板课,就是以服装的各种类型、款式为模块,组成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在一个独立的教学时段内,轮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完成该单元所要求的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训练,达到学习目的。这样不仅便于组织教学和安排考核,还能充分利用实训设施,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学生听完讲授,看过示范,能够马上动手练习,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迅速掌握技术要领。这种做法也提高了理论教学的灵活性;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仅便于根据市场动向和实际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适时调整,也有利于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才面对教学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第三,采用“1+0.5”的循环实习教学模式。1997年起,我校服装专业推出了“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最后半年的学业在企业完成,通过针对性的实训,顶岗生产,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没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企业反映,毕业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为此,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改革,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推出了“1+0.5”循环教学的模式。即1年在学校学习、半年企业实训与生产的循环交替式教学。这样能较好地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并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带回学校再学习与提高。实践表明,许多服装企业欢迎这样的培养模式,许多学生也纷纷表示,推行的“1+0.5”循环教学模式,不但学会到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懂得了怎样去适应企业的方法,有利于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总之,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用性和产业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打破封闭单一办学模式,应寻找致力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校企合作”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焦丽芳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3)
[2]张世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2,(11):80.
关于我国服装本科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服装本科教育 动手能力
[作者简介]向政(1955-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服装美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78-01
当前,我国服装本科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要求不相适应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笔者针对当前服装本科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三项改进意见。
一、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
服装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为何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
1.学生所学的知识虽然宽泛,却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学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服装人才,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不断涌现的新人便是很好的证明。然而,在每年众多毕业生中,只有少数佼佼者顺利就业,很多毕业生虽然同样具备不错的知识修养,但却难以被服装企业接纳,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
服装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宽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业偏重于艺术修养,工程专业偏重于技术的应用能力,但由于专业间紧密关联,所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较全面的知识构架,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必要的、宽泛的知识面,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长远看,也是可以转化为适应社会要求的潜在能力的。然而,无论是设计专业还是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着相当深度的系统知识。对青年学生来说,在他们对服装业的认知还处于肤浅状态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并能有效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困难的。对学校而言,宽泛的教学内容需要学校“面面俱到”地安排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则使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传授每门课程的知识要点,并安排必需的实践时间,试图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更容易感知的实践能力,算是为学生打基础。但由于课程门类多,教学与实践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学生往往在对所学课程还处于朦胧状态时便转而接受另一门课程,如果每一门课程都如此结束,学生的专业技能便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
2.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低。服装专业本科的教学方式,通常采用“课堂讲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评估作业—考试—实习(或阶段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努力工作,不可谓不辛苦;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作业,不可谓不尽力,考试成绩也还过得去,教学环节仿佛没有什么问题,可一旦进入企业,学生则难以适应。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服装技能培养需要“反复训练”的特点。没有反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尽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日益增强,但在常规实习的框架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
因此,服装专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也许会有人质疑,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与本科教育的理念相关吗?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对服装专业而言,服装本科的现有模式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高职学生就业的相对容易便说明了这一点。
二、对服装本科教育的建议
1.注重本科生的生源质量,把好招生关。服装的艺术创造性和职业技术性,要求学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我们应认识到,并非仅仅依靠一点美术基础,便能培养出适应今后工作要求的人才,尤其是在当前教学时间相对较短,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更有必要重视学生的潜在素质。对学生素质和潜在能力的考核,既是保证服装本科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出于对学生今后发展前途的考虑,应该认真对待。除此之外,学生进校后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仍需继续加强,因为正确的观念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并适度细化专业方向,因材施教,精简课程设置。首先,专业的设置既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服装的艺术性使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首先在艺术院校中开设。惯性使然,艺术院校开设服装专业,首先考虑的便是“服装设计”。时至今日,每年进入社会的设计人才不少,而企业需要有限,同时企业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却难以适应。可见,单一的专业设置已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服装本科的专业设置,大致可划分为服装设计、服装工程、企业管理与营销三大系统。每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都相当广泛,因此,每个系统中的专业方向还应有适度的划分。合理的专业划分,既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也可明确学生的主攻方向,从而有效地在限定时间内组织教学。合理的专业划分,还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创造了条件。即使是涉及不同专业方向所共有的基础课,因专业方向的不同,其授课内容也各有侧重。尤其应注意的是,各专业的学生人数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对服装设计这一“热门”专业,需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地扩大学生人数。其次,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特长各不相同,如果使学生的专长与所学专业相适应,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采取对新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再确定专业方向的办法是比较恰当的。而对与学生个性关联较强的设计专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能根据学生个性分别辅导,或者将专业再细分,将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为了弥补专业单一的不足,还是出于扩充知识面的需要,当前所设置的课程数量普遍都显得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方向的针对性,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因此,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精当、实用,对辅助课程尽可能安排选修。
3.加强学生优势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优势能力,前面提到的学生所学知识宽泛,却缺乏有效的专业技能,反映出“多而不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优势能力的发挥。问题在于:我们明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让学生的能力普遍达到理想的程度,为什么不可以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将培养重点放在能突出学生优势的、哪怕是单一的能力上?突出培养学生的优势能力,实际上是给学生一块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学生在获得展现才能机会的同时,在学校获得的相关知识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唯有如此,学校的全面素质教育的良苦用心才会有所回报。
服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通常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上岗就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熟练表现在“质量”与“速度”两个方面,即要求学生不但会做,还要求做好,在“好”的基础上还要求“快”。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才是学生适应企业要求的关键。要使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1)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安排定点实习的场所,每周保证用规定时间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形成制度并建立考核记录;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比赛,在参与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实践能力;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可以打破常规,增设“晚自习”,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反复练习”时间。通过以上手段使学生明白:服装专业的种种技能是在刻苦的反复实践的训练中获得的。没有反复的实践练习,就难以将课堂知识变为工作能力;缺乏反复练习,熟练的技能只能是一种愿望;坚持反复训练,才有可能学有所成。(2)课堂教学要以动手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教学方法及手段要与之相适应。对技术性含量高的课程,要坚持“讲授—示范—学生动手”的互动方式。学生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认真完成作业;课后要自觉地反复练习;要敢于否定已完成的作业,力求更好。(3)严格教学质量考核。学生能否动手,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尺。学生成绩考核要以动手能力为主要依据。对学生作业的评判,要以企业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坚持专业技能的反复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优势能力也会更加突出。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社会和学校,实现“三赢”。
以上是笔者对服装本科教育提出的一些建议,其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学有所成”,成为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服装教育 篇4
1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特点
我国服装产品结构不合理, 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 缺乏高端产品, 不仅造成行业的盈利水平降低, 也影响了中国服装产品的整体形象,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历史短, 技术积累水平低。特别是在服装出口产品中, 大部分是中低档产品,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在国际贸易中主要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中的优势, 以数量巨大取得一定的利润, 服装行业在国内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
科技创新能力差, 配套产业发展落后。我国服装行业的科技创新、科技研发能力不足, 企业中高学历、宽视野的研发人才很少, 企业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不重视, 投入不足。我国服装业在服装面料、服装配饰、加工机械等方面还很落后, 对环保、绿色、特殊功能服装的高科技面料制造工艺和技术还没掌握, 高档面料主要依赖进口。加工工艺落后,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普及率低;对人力依赖严重。
品牌影响力不足, 品牌附加值不明显。我国服装行业早期主要靠订单加工而发展而起来, 许多中小型服装厂主要从事贴牌生产, 没有自己的品牌, 仅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产品产生的利润大部分被品牌持有者获得。我国目前还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 世界十大奢侈服装品牌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品牌形象, 也培育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在这方面我国的服装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行业生产成本增加, 销售市场竞争加剧。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增长, 并且原辅料等价格也在上涨, 两方面效应叠加, 导致服装行业成本不断增加, 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服装企业必须转变产业增长方式, 制定新的战略方针, 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
2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点
我国服装企业发展历史短, 水平低, 大部分还处于贴牌加工阶段, 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创设品牌, 但品牌影响力不够, 特别是集加工、品牌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装企业尚未大规模形成。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服装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 这决定将来服装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服装设计能力
未来行业发展所需人才应具有很强的服装设计能力。这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 能把握目标消费群的审美和潮流趋势, 对市场有较深的洞察力。国内服装院校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好大一部分是从事工艺美术教学的教师, 对于服装市场的理解不深, 教给学生的只是停留在画面上的设计画稿, 缺少相关的“产品完成”经验。
2.2 科技创新能力
这需要培养学生的前瞻视野, 根据绿色、环保、保健等新的消费热点, 开发出相应的高端服装面料, 设计优化服装配饰, 改进生产工艺等, 把先进的生产理念应用到生产实际中, 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盈利水平。
2.3 品牌塑造能力
近年来服装行业的消费以品牌消费为特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企业进行品牌塑造, 有利于培育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目前, 我国大部分服装企业现有的品牌规模小, 缺乏文化内涵, 品牌的竞争力与市场拓展力明显不够。这种品牌建设塑造的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服装专业人才的匮乏, 所以要紧紧依靠服装教育改革培养出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
2.4 市场营销能力
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服装产品势必要提高销售价格, 广大服装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 找准特定的目标顾客, 针对特定目标顾客群, 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 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对服装教育改革的诉求
国外的服装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有了一些明确的认识,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国外的改革内容来看, 许多学校已对服装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不断拓宽, 对理论深度进行压缩和变浅, 实践能力则不断加强, 以适应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服装行业的具体情况, 当前我国服装教育改革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构建合理的教师队伍
服装行业特殊的竞争性和实践性要求构建一支合理的教师队伍, 服装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此, 教师的来源不单单是从高校引进, 还需要从企业一线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 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可以带领学校承担企业委托的产品开发任务, 确保教师的理论知识有用处, 实践能力不落伍。
3.2 优化调整课程设置
学校要根据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以及服装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工程类课程应注重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艺术类课程要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经济类课程要以满足行业岗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为主, 同时可增设创业的内容。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对生产一线常用技能的了解。
3.3 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服装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时的更新, 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CAI课件等,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搭建专业的实训室, 开发网络实验室, 建立虚拟工程环境, 增加学生的实训课程, 补充单纯理论教学的缺陷。
3.4 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和专业实习管理
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服装专业的学习最终也是要应用于服装产业的各个方面。实践教育是服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对和处理好的问题, 学校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开发一些实践类课程, 如服装面料识别, 服装色彩搭配, 服装配饰优化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习管理, 当前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和服装企业联系不多, 实习站建立困难, 就任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企业实习, 由于企业性质和规模不同, 学生实习学到的知识也不尽相同, 这就违背了专业培养计划里专业实习板块设置的目的,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实习的重要性, 加强管理, 使学生在专业实习阶段受到良好的培养。
4 结语
我国的服装行业正处在调整转型期, 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 内需增长对于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行业运行内外部压力持续增大, 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这些产业难题给过去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难题也成为了我国的传统服装产业转型的动力。我国的传统服装产业正从以前的以量取胜、以价取胜的粗放型发展向以产品质量、产品创意、产品内涵取胜;以经营模式创新取胜, 以管理优势取胜的转型, 确保服装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高等服装教育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面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新变化, 要积极推动服装教育改革, 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以适应服装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服装行业整个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高校服装教育专业专门培养服装行业人才, 也应该根据服装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行业新形势的需要。现分析了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认为服装专业教育改革必须对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回应, 以服装行业发展需求指导服装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阐述服装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服装教育 篇5
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服装行业的国际化竞争也日趋明显,服装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的养成,更关键的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和娴熟的独立制作能力,适应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
如何使中职生用最佳状态的融入企业岗位?针对中职教育对象,学生年龄较小,零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我采取的教学步骤是: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期间,将制作工艺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教学,1.新生掌握基础的动手能力,如各种手工针法的运用,钮眼、刺绣,服装装饰中常用到的盘花、扣、包扣等基本训练。在日益重视工艺装饰性设计的今天,这些基础的学习对于将来设计制作服装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采用制作鞋垫的方式来训练控制机器,制作一些实用、工艺操作简单的的小物品,如袖套,枕套等。另外,还要学习一些服装局部的工艺制作,将服装整件工艺制作项目分解成N个基本的局部训练。如,安装拉链、腰头、月芽袋等;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第二个学期,会将难度提高一个阶层,开始学习半截裙、牛仔裤、衬衫、简单的连衣裙等简单的款式制作。这些服装在初级阶段时就学习了局部的分解工艺,所以,掌握起来比较顺利。那么,此阶段就会将局部的工艺训练难度提升到一字袋、各种领型变化与制作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具有挑战性,学生也有能力顺利完成制作,使学生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三个阶段,此阶段训练开始深入较复杂的款式制作,如外套、风衣有里布、男西裤、时装等类别服装。经过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常规服装各种变化的方法及制作工艺。
第四阶段,开始要求学生独立的制作,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材、裁剪、制作这一系列综合性的独立操作。这个阶段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热情迸发到一个最高点。成品完成后,学校会有一场大型的活动来展示服装专业学生的成绩,就是才艺节。服装专业学生的作品被模特穿着,站在舞台上,把学生的才华充分的展示,极其有成就感。
培养一名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靠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方法是: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主动性
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要从根本入手。学习的根本就是兴趣,有浓厚的兴趣就必须对专业有较深的了解,需要思想开阔以及对服装行业的向往。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服装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行业,使他们对艺术充满向往,有丰富的思想,内心充满灵性以及有美好的职业愿望。如,欣赏各种名曲,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品鉴各种名剧,促进领悟生命的意义与平实的生活,体会生命的繁复与纯粹;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欣赏各国的建筑,探索各种文化的历史等等,熟悉国内和各种服装流派、创业模式、各种流行信息与趋势,从网络上收集大量信息,如《天桥娇子》、《穿针引线论坛》、《时装发布会》、《生活与艺术》、《服饰潮流前线》等等,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视频、图片、资讯。采用多媒体渠道,不间断的从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艺术,又懂的脚踏实地,实现职业教育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2.提高服装技术的训练方法
积极策划每年校办的《才艺节》与《特色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服装专业技能。在这两项活动中,开设综合课程:学生从设计、选材、裁剪、制作系列完全独立操作,将常规的理论学习及实训结合应用。如,款式图画完后进行评审,因为每位学生款式都不一样,所以,将每款做难点剖析和分解结构图的技术指导,在每个阶段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讲解。学生能自主设计并制作,参于感强、有挑战性,成功的作品使学生极其有成就感,增加了趣味性,积累了经验。
3.教学理论“没有差生”的实际运用
每个学生的悟性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操作进度有快有慢,但是,没有一个是差生。每个学生都有他感兴趣的科目,也有较弱的科目,每位学生的实训进度有系统的登记,制作进度的跟踪表,每周实训课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训进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些学生有自卑心理,认为项目很难,自己做不好,其实是自我束缚。此时,我会为她的实训项目再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小项目,指导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把你目前知道该怎么做到的先做出来”。这样,指引学生跨过一道道难关,学生就能较顺利的完成实训课内容。
4.控制好实训课堂过程
课堂实训教学的过程,是有教学目的、有意识地实施控制的过程。确定好课堂实训教学结构,安排好的实训项目能否付诸实现。每次实训课的三个关键点是开头、中间和结尾。首先要课堂秩序的控制要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不要急于讲课,要让学生先坐好或者安排好岗位,用几分钟时间就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纪律方面的各项要求,以防止各种违纪现象发生。要求准备好学习用具(前一次上课布置本次课程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来保证下次课程的操作需要,如服装原型的纸样、面辅料等)。同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实训课要使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因此应善于安排课堂活动,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讲解还要有吸引力,学生如果感到你讲课枯燥无味,就会产生厌倦和怠慢情绪,语言幽默更能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课堂气氛会显得轻松愉快。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并牢牢吸引住学生,如,讲一些企业就职、面试、创业的小故事等,或者用一分钟时间开个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就会重新焕发学习热情。在下课结束前的几分钟,一定不要讲课,更不要拖堂,可对学生进行实训检测,因为,这时是本次教学的总结时间。
关于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的讨论 篇6
一、对学生起点能力的控制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为了从培训中获益所必须具有的先决技能和态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录取标准、选择什么样的生源将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质量。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中,服装设计专业划入艺术学科,只招收艺术类的考生。高校先组织考生参加专业课考试,再按照一定比例发放文化课准考证。录取时主要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的划定一般在300分以下。这一标准是沿用纯美术专业多年以来的录取方式,其初衷是首先保证录取到绘画基础较好、艺术素质较高的美术生源。但是,服装设计不同于纯美术专业,它是创新能力与工艺技术的统一、艺术审美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因此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因此,现行的录取标准并不能完全适合服装专业对生源的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录取标准入手,适当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变参照考生的专业成绩排序录取,为参照考生的文化成绩排序为主。同时,在专业加试中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专业设计考试成绩比重,弱化对美术基础成绩的要求,以此吸引更多文化课成绩较好、具备一定设计潜能、有志于将来在服装行业就业发展的学生报考,为以后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办学特色及教学优势的确立
高等教育中的办学特色可以理解为教育行为与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人文气质;在教学上拥有优势专业或优势课程;在人才的输送渠道方面有其明确的就业方向及优势领域。办学特色是服装专业在现代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保证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办学特色。
1.根据行业发展状况调整办学思路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专业的兴衰与地区纺织行业发展趋势的密切关系可以看出,高校专业培养方向必须配合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并具有前瞻性。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服装生产、销售、时尚媒体、服装教育等相关领域就业,地区行业经济的繁荣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以后的择业问题。
现就山东省服装行业状况与服装专业教学为例,分析讨论如何调整办学思路。山东省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在《关于加快山东省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意见》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纺织服装工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低;二是创新意识不足,设计能力不强,来样、来料加工比例高,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都大大低于江苏和浙江。……目前纺织服装工业是我省第一大出口创汇行业,是参与国际竞争颇具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工业对于扩大出口创汇,增加社会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山东省服装业今后的发展将着重于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外贸发展,变原来以贴牌加工赚取低额加工费为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档次,以期以高附加值的服装产品赢得更广泛的市场。根据这一趋势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的服装行业将增大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改变抄袭追版江浙服饰、本地设计师无用武之地的落后局面。因此,高校服装专业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款式设计、饰品设计、材质设计、图案设计中细化、深化各种专项设计训练,增加学生的创意储备、强化创造意识,为将来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加强外语、商贸课的课程内容和学时比重,以适应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服装外贸发展的需要。
2.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
大服装的概念并不只包含上衣和下装,同时还包含由鞋帽、饰品、发型妆容等组成的整体形象设计。鞋帽、箱包、饰品等服饰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而新兴的时尚传媒、形象策划、产品展演等行业也同样需要具备服装艺术素养的专门人才。目前,山东省各类院校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对课程的设置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服装的款式、结构、工艺等方面展开教学,导致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在服装教学中拓展大服装的概念。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具有地区发展优势的服饰产品生产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与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行业协作,增加相应设计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如鞋款设计、箱包设计、首饰设计、绣品设计、展示策划、形象设计等,创建服装设计专业下的优势培养方向,形成办学特色。
3.根据教学优势调整课程设置
教学优势是指高校教学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本优势,包括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验条件、专业资料、人文环境等。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处于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服装专业,所具备的教学优势也有所不同,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发展办学特色。例如,在美术院校设立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依靠各门类艺术师资力量丰富的优势,多开设艺术选修课,如绘画、雕塑、陶艺、艺术设计、艺术史论等,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扩展创作视野。具备雄厚实验设备条件及物质条件的专业院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类课程,建立各种专项工作室或教学实践基地。在高年级教学中实行工作室制度,通过模拟实际生产标准中的设计制版流程、车间生产流程、商业运做流程等,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确行业规范,缩短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拥有高水平专业科研师资力量的院系,可以在尊重教师专业研究领域、尊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前提下,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实行导师制,通过指导教师的长期近距离熏陶,系统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培养目标上,引导学生从低年级的“厚基础”、二三年级的“宽口径”,向高年级知识积累的“专门化”方向提高,使学生自主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
4.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研究教学改革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作到有的放矢。相较于普通文理科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目前招收的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感性思维活跃,对形象化的事物较敏感、对美感表现的主观意识较强;第二,对概念性、原理性知识的理解能力、理性归纳能力较差;第三,对需要反复强化记忆的知识缺乏学习耐心。面对这些特点组织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相应调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习的障碍和畏难情绪。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通过艺术考察、作品观摩等手段,拓展艺术视野;鼓励学生发展设计个性,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形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尽量将抽象的概念性、原理性知识融于实例的讲解中,或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性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进行适当的理性归纳。再次,对于外语及需要理工科知识基础的课程,如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等,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实际知识基础水平,做到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同必要的强化复习相结合,督促、引导学生在打牢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发展个人特长。
三、毕业生就业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2004年10月,在教育部领导下成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将每年发布一次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其中,“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影响对学校的评价结论,进而影响院校、专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看作改进教学质量,提高专业生存能力的重要工作。
学生的毕业去向包括进一步深造和进入社会就业两种情况。由于目前通过艺术加试升入大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不论是毕业后出国深造还是考研,较低的文化素质都是影响艺术类学生进一步获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阻碍因素。因此,在组织教学中,应尽量帮助学生弥补差距,通过强化外语教学、提供专业参考书目、指导专业论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成绩和理论学习水平,提高考研通过率。
影响毕业生工作就业的因素包括社会、企业、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问题。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成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沟通信息、增进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平台。服装设计专业是培养在生产一线和商业环境中,从事高技能操作、产品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例如,通过开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开展研讨、竞赛等活动,让各种特长的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
浅析高校服装教育的瓶颈问题 篇7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绘画基础教学比重过多
首先,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 公共课比重大, 造成专业实践环节比重严重不足。以一个四年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例, 公共文化课、绘画基础课、设计基础课, 专业设计课和毕业设计、实习和论文共同构建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 外语、体育和马列思想等公共文化课程贯穿了大学两年的时间;而绘画基础课程, 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 则占用了学生将近一年的时间, 学生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 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 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着系统的训练。学生进入大二开始接触设计基础课, 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课程仍采用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 与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沟通, 造成艺术理论和专业学习实践的脱节。可以说, 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触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从大二下学期才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系统专业学习, 大四学生开始步入专业实践环节。这样严格算起来, 一个正规服装院校大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而已, 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比例, 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上看十分不合理。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 的确离不开绘画基础, 但是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 它的核心本质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从实用的角度来说, 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那么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更何况服装绘画也只是整个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过分地强调绘画基础容易使学生形成重艺术轻技术的错误观念。
反思国内服装教育的课程设置, 其专业设置应该优化改进传统的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 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更多地贯穿在大学学习中, 绘画基础课程以“够用”为指导, 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 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的培养方面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使整个服装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发展需求。
2. 专业定位不准确, 重艺术轻技能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的服装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服装专业的大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一提到服装设计, 很多人的印象就是T台上华丽的时装、优雅的模特和著名的设计师。很多投身这一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也会把自己视为设计师, 而不愿意从事打版、样衣缝制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此外, 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课程如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 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而设置的, 并没有把服装设计教学当成产品设计教学, 而是当作“作品创作”而教学,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例如在实际的服装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 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 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更多地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 与作为商品的服装还有很大距离, 只能作为“纸上作品”而存在, 学生对服装设计中具有实用性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不甚感兴趣, 也不够精通。这就与企业所要求的会款式设计、懂版型、擅长工艺、深谙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标准产生错位。
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专业定位理解认识不够。服装专业实质上是产业课程, 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 应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空有一个奇思妙想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 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 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缺乏职业竞争力, 发展空间有限。对于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所偏颇的现象, 教师要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给予正确引导。
3. 专业面较窄,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服装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反思, 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 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 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 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服装行业的进步, 目前的服装教育又出现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现象。
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例, 他们毕业走入社会所选择的岗位大多是设计师助理。但是目前的服装人才市场上, 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基本上处于饱和的状态, 反而是既懂设计又精通打版, 了解国内人体尺寸和版型的服装打版师奇缺。另外, 懂得市场营销, 熟悉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 了解国际的服装潮流的服装营销人才也是市场的“稀缺品”。可是面对这些空缺的职位, 学生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因为学校里的课程教学主要涉及和定位在时装设计领域, 对工艺结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深度涉及得有限, 而且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另外, 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科目较少, 并没有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发挥提供条件, 这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专业面较窄, 并不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比之下, 国外的服装教育教学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销售结合起来, 涉及时装界的各个领域:时装设计、成衣制作、市场推广、产品管理、时装与媒体等, 教学基本达到多元化。以法国的ESMOD学院为例, 课程方面, 传统的学制为3—5年, 第一、二年的课程为共同课程, 系统性地教授服装设计及制作:第一年是时装设计及制作的入门探索期, 主要的课程内容为时装画技法、款式结构设计、流行趋势、欧洲服装史、面料设计、时装
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几点心得
卓
(安徽三联学院交通工程系, 安徽合肥
摘要: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理科生入校, 之前未经历任何美术培训和美术加试。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培养他们学习该专业所必须的色彩运用能力、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作者谈了几点教学心得。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捕捉色彩绘画材料个性化培养
设计专业对于色彩艺术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手绘的效果图技法中无法抛弃色彩;喷绘中少不了对于色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研究, 并需要用色彩支撑门面;要解决计算机绘图中僵硬、干瘪、苍白的色彩问题, 也少不了色彩艺术……因此, 色彩表现技法的基础训练, 无论何种时髦理论都无法取代。
工业设计分理科类和艺术类, 全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属于理科类。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理科生入校, 之前未经历任何美术培训和美术加试, 因此, 对于这些学生的色彩教学和其他经过艺术类学习的学生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何在有限的课程内, 培养他们学习该专业所必须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 就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要课题。
对于色彩这门课程, 我们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来支撑它和发展它。在现行的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中, 有些教学方法已不适用, 因此, 我们要分析该课程的重要性、教学宗旨、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等方面问题, 并进一步提出在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正确方向。我们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人才的时候, 必须强调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这不但是培养学生设计造型的基础能力, 更是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让学生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的重要前提之一。目前色彩基础教学重在“以技入道”, 其内容偏专偏窄, 陈旧重复, 往往用统一的方法步骤要求学生,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色彩基础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思考。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怎样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表演及策划等。第二年主要学习设计、制作系列时装, 并完成一套个人系列作品, 且开始设计服装配件, 主要的课程包括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 男、女装制版技术, 时装制作工艺, 电脑辅助设计等。第三年开始是专业培训, 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密集课程。另外, 学校还开设一年的特殊课程, 专门培养服装营销方面的人才, 主要课程涉及市场营销、时尚产业市场营销特点、奢侈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等。最后一年,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并完成毕业论文。国外教学层次从传统的作坊技术到现代的工业技术, 全面培训学生, 使学生掌握专业时装设计与管理知识, 还具备市场营销以及时尚产业的企业经营策略等专业知识。在教学多元化方面, 我国的服装教育实在望尘莫及。
4. 专业教材理论性较强, 滞后于实际生产实践
目前, 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 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也已经陈旧, 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 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不足。比如服装工艺的教材, 现有的内容一般多是讲授传统的工艺和方法, 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更新较快, 较为先进, 其中学校一直讲授的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
玲
方法, 让学生不断地提高学习色彩的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 我总结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
正确而敏锐地捕捉色彩的能力是画好色彩画的关键。当我们画风景写生或面对一组静物时,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色彩变化的物体, 要想准确、真实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正确的方法是第一位的。
任何一种物体的颜色, 都会随着光线、季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棵树在春天时叶子淡黄嫩绿, 夏天会变成深暗的墨绿色, 秋天则逐渐变黄发红, 冬天树叶枯干, 变成灰褐色, 这些变化都是自然界中光线、季节、时间环境对色彩的影响。再如, 一个穿白衬衫的人, 当红光照射在上面时, 白衣服就会呈现红色;当蓝光照射在上面时, 又会呈现蓝色……不同颜色的光线, 或不同颜色的环境, 都会改变和影响它的颜色。一种颜色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的, 我们在画画时就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分析、研究物体颜色所受到的各种影响, 不能只凭经验笼统地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僵硬的概括, 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真实地把握住色彩的变化。这种安排应从美的观念出发, 变被动地模拟自然为主动地组织画面, 学生取得了作画的自主权, 便具有了作画的热情和创造性。
大色调、大明暗、大冷暖, 是色彩绘画训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 我们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分析被画物体色彩之间的特点, 才能准确地把握住色彩的各种变化。
二、各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
不同绘画材料的运用会形成画面不同的肌理表层, 肌理是经过许多艺术家用不同的物质材料, 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不断尝试探索创造出来的。这种效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并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被采用。画面中所出现的肌理, 使艺术手段更趋丰富, 从而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性。
时代的发展, 文化交流的深化, 由此带来的视野的拓宽, 使我们明白: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无论使用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 对于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 服装院校应该尝试着把它们引入教材, 保证学校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服装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时尚前沿紧密结合, 力争构筑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理论教学体系。
5. 结语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 我国的服装教育从无到有, 在实践摸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新一代的CAD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技术、WTO国际贸易规范和品牌经济等对中国服装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对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服装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已迫在眉睫。高等服装教育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对教学中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 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 适应行业的发展及满足社会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服装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 以及国内服装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服装教育科学体系的差距, 从服装教育的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指出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强调服装设计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服装教育,瓶颈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银华.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广东白云学院教学教研内部文章.
浅论服装数字化教育 篇8
一、服装数字化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服装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快速反应(QR)、条形码和扫描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批量量体裁衣、人体扫描和服装虚拟设计技术等,这些技术设备有的在我国的服装企业中已经开始使用,有的仅在科研机构中存在,有的还正在研发中。
(一)计算机集成制造(CIM)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将企业中许多单项自动化技术,如柔性生产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日趋成熟的单元,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更迅速、准确、便捷,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周期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佳,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快速反应系统(QR)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是一种商业策略,其目的是缩短从原材料、设计、生产,直至将成品销售给消费者整个过程的时间。它的发展给了制造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国内外的竞争。贸易伙伴关系网络和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把所有供应渠道直接连接起来,提供给国内的零售商。
实现QR需要以下基本的信息技术和条件:条形码(Bar Code)技术、条形码信息处理技术、POS(条形码扫描)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SCM(出货包装箱)标志、INTERNET和电子商务、“PDM+ERP”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电子数据交换(EDI)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一个公司与另一个公司的计算机之间以机读标准格式进行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取代了以往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大量的书面单据往来,包括定购单、发票、包装通知单、装船文件和存货清单、报关单等。
从EDI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效益两方面来阐述。EDI比邮寄、快递、空运等都快,通过缩减单据往来,大公司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纸张和邮资。和传统的纸张传输相比,运用EDI可以产生以下经济效益:节约员工成本;降低单证处理成本;减少库存量;降低时效成本;避免重复操作。运用EDI还可以产生以下战略效益:加强客户服务;改善公司内部的数据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有助于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批量量体裁衣
在上世纪,标准化生产意味着低成本,人们一直生活在批量生产和单一模式服务的世界里。批量量体裁衣(Mass Customization)的构思是:要为每位特定顾客定制服装,而不是用一种尺寸去面对所有消费者;可以供应千位定制顾客,但以批量价格而不是定制价格出售。在服装和服饰品中运用批量定制的概念将会给时尚界产生巨大的变化。
服装工业越发达的国家,量体裁衣的需要也越多,比如欧美和日本。量体裁衣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但与批量工业生产相比,效率低,成本高。如何才能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批量量体裁衣的构思呢?很显然,需要新的技术和设备。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应运而生。
(五)定制服装快速生产(MTM)数字化技术———批量量体裁衣的技术支撑
MTM(Made to Measure)是通过三维人体测体仪获得个体三维尺寸→自动电子订单→尺寸输送给生产部CAD系统,自动生产样板→各种号型规格自动组合并形成优化裁剪方案,进入自动裁床制成衣片→进入吊挂缝制生产系统快速生产。
MTM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产业为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技术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MTM与“量体裁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区别。“量体裁衣”只能针对一个一个的对象,根据其身材特征制定相应的板型,再做出衣服;而MTM是在已有板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体型自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角度达到“个人定制”和“批量定制”的目的。
(六)人体扫描(Body Scanning)—————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
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主要以现代光学为基础,是集光电子学、计算机图像学、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多种科学技术为一体的测量技术。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把图像当作检测和信息的手段和载体加以利用,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其测量方法主要有莫尔条纹法、激光测量法、白光相位法、红外线测量法、立体摄像测量法等。
(七)服装虚拟设计技术
虚拟设计建立在利用计算机完成产品开发过程构想的基础之上。它以计算机仿真和建模为基础,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并行工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一体,在虚拟的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构思和设计,并可对其进行虚拟的制造、测试和分析。它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数字化模型———虚拟产品来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在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等多目标中的决策水平,达到全局优化和一次性开发成功的目的。
对服装的生产商而言,从发展的角度讲,利用三维CAD系统建立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机制将是在当今世界服装业取得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而快速反应机制的确定必须对服装设计、面料供给、生产制造方法及商品流通各个领域的业务进行根本性改革。快速反应的目标是要在适当的产品及数量上,实施“针对顾客的价值创造”的供求关系,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要贯穿所谓“JIT”(just in time适时)生产方式。在这种未来理想的状态下,虚拟设计,特别是三维的虚拟设计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数字量体技术、数字样衣、虚拟试衣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将带来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现代服装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数字化服装定制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硬件环境
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心理初探及对策
喻正宾
(大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江苏大丰224100)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尤其在刚开学时,各种心理都有,可谓五味杂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密切注意观察并研究,既要提出相应措施,又要建立长效机制,把学生心理健康放到重要位置来对待。
关键词:新生心理健康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经受了巨大的与软件支持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前沿结果,重视与国外先进信息技术的交流,为中国的服装制造业培养现代化的服装高级人才。
二、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必然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兼容,模糊了市场分野,这必将对中国服装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人们的视点聚焦于有品位、个性化的中高档品牌服装,中高档品牌服装是新世纪中国“二次消费周期”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导致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
21世纪,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意识到,对市场快速反应(QR)和对产品快速敏捷制造(AM)是市场竞争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形式获取流行、市场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GIS),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服装CAD/CAM系统),具有模块式专用缝制系统或具有电脑控制的吊挂传输式服装缝制生产系统。使企业管理系统的需要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服装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技术升级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技术在服装界广泛应用,所需服装信息一旦从网上发出,服装品牌、服装设计、服装文化、服装面料、服装企业等一系电子商务活动就会同时进入企业,并即刻按订单快速组织生产。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时装产业结构,大大缩短了原料———成本———货币的转换时间,使商品和原料的规划同步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十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实现传统服装产业的生产过程集成化、快速反应化、控制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以提高传统服装生产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品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服装产品是最具科学技术和艺术文化含量的载体,它在服装市场上也是最敏捷制造的产品,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艺术文化相互交融,国内外服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传统的服装企业生产加工方法已很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呈爆炸式发展的今天,服装数字化缝制加工系统是数字化服装企业的必备条件之一。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设备的全面开发与应用,使服装企业的各生产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系统。
但从国内服装企业对高新技术应用的实际状况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服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这就给我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品牌企业发展造成很大障碍,因而培养适应新型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三、以课程建设为先导,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激荡。有些人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心理发生扭曲或者变异,甚至像马加爵那样漠视人的生命,杀人犯法,结果也断送了自己。这些情况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素质较一般中学生稍差些,更需注意、研究和防范。这是一个比较大而深的课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本人谨就职业高中新生入学时的心理状况和对策作一个初步的探索,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心得以及调查情况拿出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商讨。
每年的8、9月是新生入学的高峰期。职业学校由于老师的
服装高等教育伴随着服装工业的成长,为其培养了大批的服装高级人才,我国服装数字化技术还很薄弱,这就要求服装高等教育要以服装工业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以数字化技术引领服装工业发展。
教育的首要手段是教学,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成为教学的先导,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进行设置,是服装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因此,在服装工业朝着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方式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程的增减,更重要是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在保证高等教育培养规格不变的前提下,使其成为合乎现代服装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字化服装设计与管理》被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出版,《服装电子商务》、《服装商品企划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服装营销学》《服饰零售学》等教材被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十五”部委级规划教材出版。这些教材的出版与应用,将为服装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用力的支撑。
四、结语
未来的服装业将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方向转化。在服装领域实现新技术,提高服装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是关键。然而,我国的服装产业数字化、信息化基础很薄弱,高新技术成本太高,这就要求我国各服装高校加快构建服装“数字化”教学环境,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尽快培养我国掌握“数字化”服装技术的服装专业毕业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新信息,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及服装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数字技术使服装生产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流程价值链加速,给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针对我国服装薄弱的数字化技术,服装高等教育必须建立服装数字化教育的平台,从课程建设开始,不断深化服装数字化教育。
关键词:服装数字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科新.关于当前高等服装教育实验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5).
[2]杨念.服装新技术及运用现状[J].现代纺织技术,2005,(6).
服装教育 篇9
第一, 师资力量薄弱, 缺少专业性强的教师。
人才是当今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为不争的事实, 近些年我们的高等院校服装专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服装人才。随着市场需求与服装产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为了摆脱国际品牌竞争的现状, 开始从被动的加工企业向品牌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需要加强改进人才的培养模式, 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服装人才队伍, 为我国服装产业在全球化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专业力量。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迎合国际、国内多元化办学趋势, 每年出于不同目的一些公办与民办院校, 一起并驾齐驱抢夺培养专业人才, 不断加大扩招力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使得原本就不多的高质量专业型的教师高度分散, 造成服装设计教师缺乏。
第二, 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健全, 教学方法落后,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在服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缺乏欧美创新意识。最早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专科, 再是苏州丝绸工学院开办本科, 接下来是其他艺术学校、纺织学校、轻工学校开设服装专业最后成立服装系, 从而一些综合型的大学、师范、高职也都开设了服装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许多学校脱离了市场的需求, 调查很多重点高校吸取精华与重组优点, 从而得出自己认为很满意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也是传统的内容, 较重视基础基础教育和绘画的基础教育, 除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外, 开设的专业课让学生都是在围绕画好服装设计效果图和裁剪制作工艺上花时间, 觉得效果图画的好看, 就认为设计学好了。许多学校教学方法落后, 一味的重视服装的艺术性的培养却忽略了服装技术的培养;还有一些学校太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做出低廉的服装产品, 脱离了市场, 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和创新的理念。
第三, 加强服装产品材料研发, 加强服装高科技技术运用。加快相关标准建设, 来推进绿色环保服装、功能性服装研究开发。“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 面料是服装设计三要素之一还是最基本要素, 更是设计师们抒发自我灵感、表达自我情绪、表达美的最语言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纳米技术的出现, 陆续就有了纳米特种功能纤维、纳米毛针织品;有了环保意识, 就有了新型环保面料, 彩色棉、竹炭纤维、生态羊毛水果纤维、麻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设计领域也不断在运用高科技, 服装的三维模型扫描系统可以很快的扫描模特身体上各项指标数据。我国很多高校的沿用落后的办学条件, 教学里没有将高科技信息应用到课堂, 没有实验室学生很难真正了解服装面料的性质, 服装设计教学如何面对当今全球化、科技化时代?
对策一:当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教育体制和现行办学大环境, 但校间应多交流、多整合资源, 互渗透、资源共享, 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专业的建设, 及时的将科研成果及时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去。结合市场, 多与企业交流合作;经常的邀请服装设计师、企业家等人才来学校讲座, 让学生能了解市场, 学习市场知识, 在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企业得到更多实践的学习机会。以“产、学、研”的模式促动专业发展, 让老师、同学及时与市场接轨。学校应该提供平台, 多鼓励教师多出去学习专业知识, 不能闭门造车。
对策二:学院不仅对老师要作“教师评价”, 还应该对开设的课程作“课程评价”。例如:课程偏重理论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是否合理, 能否扩宽学生的学习面;偏重于动手能力的能否会使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结构;教学安排注重最后的结果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等。美术生其功底较好, 应重视严谨的设计态度和工艺技术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及能力。经常跑市场, 让学生了解市场, 调研市场能充分让学生发挥无限想象能力。多开动员大会, 及时培养学生有“民族”“创新”“品牌”“超前”的意识。应从实际出发, 发扬“大胆开拓, 务实进取”的精神, 取长补短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处理好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关系、综合素质和工艺技术的关系、核心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共性和特色的关系。常言道:“教无法、学无法、有法之无法, 方为至法。”
对策三:我国服装院校应该有一到两个服装材料实验室, 根据市场变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调整资源结构, 真正将服装设计教学做活、做鲜、做到市场前沿。学校还应多组织学生去服装企业和面料生产企业实习, 多了解服装企业如何运用高科技,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能力。
当今服创意文化市场装产业环境下, 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 又要懂工艺、材料、版型、流行、营销运作的人才。人才是当今最为宝贵的资源已成为不争的共识, 服装院校应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科学生产力, 为学生、企业、社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 真正落实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我国服装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从服装生产大国转向服装强国的关键。如何发展, 取决于设计师创新理念和对市场的把控。本文从当前国内服装创意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 来发现、探讨解决弊端的对策。
关键词:服装创意文化,服装设计,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沈晶照.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 2006 (11) .
[2]江莎莉.高校服装教学研究—以培养武汉服装企业优秀设计人才为例[J].艺术教育, 2013 (3) .
[3]徐卫强.论服装面料的创新[J].科技创新, 2013 (2) .
浅谈中职服装美术基础教育 篇10
如何完成服装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 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 使之成为促进职业中学服装专业学生审美素质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我认为, 不仅要开设开展好服装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 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克服以往服装美术教育中诸多弊端, 确立新理念, 探索新方法, 进行新的课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我这几年从事服装美术教学的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对服装美术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美术与生活的紧密性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 必须让他们对该课程发生兴趣, 产生求知欲望才行。我们这些学生中虽然大多数是抱着学习服装知识, 将来最好能从事服装工作的愿望来学习的, 但是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各学校对美术的不重视, 导致美术一下子变成必须要学习的科目, 大多数学生不习惯, 甚至提出“学了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我就把美术与服装设计的关系进行讲解,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对学生说, 如果你有很好的创意, 有个很好的服装设计构想, 但表达不出来, 画不出来, 那也没有用。将审美观念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举平时与我们紧密相连的生活例子,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使之与服装美术教学的整合, 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并获得对服装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了解服装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 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中我还主张学生欣赏些中外名画, 既能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提高审美能力, 又能从中受到些设计启示。例如, 我国古代人物画中, 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两种迥异的风格, 前者是说东吴画家曹不兴画的佛像生动传神, 衣服紧贴人的身体, 把丝绸、布匹轻软的质感得淋漓尽致, 使人物的肢体透过衣服的遮掩依然能让人感觉, 人和衣就像刚人水里取似的;后者则说唐代吴道子笔下人物总是宽袍大袖、飘逸潇洒, 就像在风中云里漫步一样。此二者都巧妙地借助了衣服来烘托人物。从另一角度也恰恰说明了服装能烘托人的形象美, 服装与人成了美的整体。
2 在临摹、示范基础上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有一部分时间作为课堂作业安排学生临摹。所谓临摹, 就是对着书本上的画页, 一边看、一边画, 按照其原形, 忠实地照样临画下来。课堂作业应该掌握它的分量和难度, 基本上能在课堂上完成, 或利用课外少量时间就能完成。量太少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达不到练习的效果;量太多了因难以完成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反感。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必须由教师边讲解, 边在黑板上进行板绘示范。我觉得这种板绘示范, 在美术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美术专业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它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反映所绘事物的各个方面。而板绘示范, 就非常直观形象地把绘画的知识、要点、方法和过程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 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当学生看到教师的板绘示范, 就可以模仿教师的绘制方法, 独立作业。
教师的板绘示范, 首先要求简单易画, 不必要的细微枝节可以省略。否则不但复杂难画, 而且淹没了画面实物的特性和本质, 模糊了学生的视觉概念。其次要尽量做到正确可靠, 使所画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此外, 还要做到线条清楚、肯定、流畅, 能够表现对象的特征, 必要时可使用彩色粉笔描绘物色的轮廓线、透视辅助线等, 使画面更加清楚明确, 形象特征突出。走出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学生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 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 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 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 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审美能力的提高, 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 表象的识别和记忆, 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 让那些在临摹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 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 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 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 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3 感受和认识色彩
美术教学到色彩阶段, 学生对色彩的调制与搭配, 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色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无一不与色彩有关。衣着自然离不开色彩, 甚至在不同的季节还有不同的流行色。人的穿着受审美等心理的影响, 配色有很多讲究。服装色彩的组合必须表现出统一中又要保持适当的变化。将色彩构成中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 及色彩三要素的各种推移, 带入色彩的教学中, 拓宽了色彩教学的知识面, 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练习的内容。
色彩知识必不可少。建筑师、广告商、舞台设计师甚至厨师都在反复地孜孜不倦地摆弄色彩, 试验组合, 运用色彩来他的奇迹。服装设计者也不例外。色彩往往在服装设计中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去亲手绘制色彩画, 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色彩世界,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色彩构思能象画家一样奔放、自由和活泼。
4 发挥欣赏教学作用, 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 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服装专业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 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 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 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 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 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品牌耐克, 路易威登等各种流派, 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 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色彩变化、肌理等美感效果, 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 拓展思想, 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我们曾多少次讽刺、挖苦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我们又曾多少次呵斥这些涂鸦, 我们曾扼杀了多少个幻想, 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时, 发现我们又犯了多少次类似的错误, 因此, 我想在服装美术课上必须鼓励、支持学生的美术兴趣, 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 享受自己的成功, 在服装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
5 赏识学生作品, 鼓励学生创作
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手段就是要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服务。服装设计工作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 如何将创造活动融入到基础美术教学之中, 也是我努力尝试的。在基础图案课中, 按照教课书的内容就是写生变化、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这样的模式进行。按此方案学生照本宣科, 依样画葫芦的多, 而进行独立创作的机会少, 可以将作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内容安排其中, 以丰富教学的内容。
服装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业教育;服装表演;专业建设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上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在服装表演行业之中,因此加快服装表演专业建设是存在一定必要的,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今天,在服装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是促进该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方法。
1 传统服装表演专业建设现状
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创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社会时尚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中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上百所院校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人才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成功的建设经验,同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因此在课程体系规划上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不但阻碍了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服装专业表演人才需求。
首先从课程体系规划上分析,现下的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且系统性也不够严密,知识结构缺乏宽度,还有一定的杂乱。具体来说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只有简单的形体课程、音乐课程、舞蹈以及表演技巧课程,学生只是对表演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却缺乏对服装知识的宽度认识,且课程结构与内容也有所缺失,选修课程比较少,致使学生的就业面非常狭窄,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服装表演只是一个“青春饭”职业,当学生的年纪逐渐增加,身材走样,就面临着转行的危机,所以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次从专业教学方面分析,由于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很多院校在进行服装表演教学时,教学与实践都出现了一定的脱轨情况,很多教师只注重具体的舞台效果,但是对学生专业的理解却缺乏重视,在专业面比较狭窄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的需求,且还有很多院校采用的都是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分段安排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科之间的沟通性比较弱,知识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这就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不利于学生专业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的引领下,加快服装表演专业建设是改变此种现状的本质方法。
2 创业教育对服装表演专业建设的影响
2.1 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创业教育理念下,服装表演专业课程建设必须要符合以下三点原则,第一满足素质培养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素质是其最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长远发展、持续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教学理念正是一种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理解、信任、关心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的传授,因此相比较以往的课程设置,创业教学理念下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2]第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服装表演专业这样一个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向市场的专业,其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很大的考验,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基础技能课程,还要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多岗位就业,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满足实践性需求,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指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职业的适应性,为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同步教学,尽量将两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个性创作与实践表演能力。为此很多院校重新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整合,也就是把传统的形体课程、服装表演课程、服装表演制作课程以及镜前造型课程这些独立的板块进行整合,并将表演实验课程融入其中,使整个课程设置更加具有系统性。
2.2 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创业教育下,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方式更加开放,教学手段也更加灵活,这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就加快了服装表演专业的建设。首先很多院校采用了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如自行组织一场时装发布会,整个时装发布会从舞台设计到广告策划,从化妆造型、专业摄影到最后的服装表演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创造能力,从多个学科角度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在整体流程了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展现院校创业教育。[3]其次在创业教学下,服装表演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实践环节为主的专业教学,将课堂搬到了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之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如近些年在我国很多重点城市,都举办了相应的模特比赛和T台形式的产品展演,如上海国际时装文化节、东华时尚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CCTV模特大赛等等,院校应该组织学生观看这些表演和比赛,亲身的参与这些实践发布会,进而提升学生的綜合素质,同时为了进一步的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学校也可以把学生的参赛实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这样做从学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不但可以打响院校服装表演专业的知名度,也可以为学校的招生就业提供基础,在社会的赞誉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角度分析,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真知,同时通过比赛学生也可以进一步拓宽自身人脉,这样就为今后的创业提供了前提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其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优势,而这无疑都是创业教育对服装表演专业建设的影响。
3 结语
由于我国服装表演专业起步较晚,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还呈现出很多不足,这不但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创业教育下,加快服装表演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从本质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
参考文献:
[1]徐元.服装表演专业综合型人才培养与综合性知识构建探析[J].艺术教育,2013(06).
[2]李嫱嫱,李津.对我国院校服装表演专业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8).
小议服装教育中学生情商的培养 篇12
一、为何注重情商的培养
人们在生活中需要艺术, 也因为有了艺术生活才变得美丽, 服装教学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 是陶冶学生情操, 实施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重视学生的情商教育, 是服装教学适应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 满足学生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服务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重视情商培养, 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育, 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内在性”特征“内化”的教育。人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人的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有动力作用, 服装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最能适应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需要, 最能容易使学生获取情感体验, 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力。如设计一组以“环保”为主题的服装, 能让一些学生产生某种激情和冲动, 产生对保护环境的某种欲望和责任感。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富有情感的服装教学也是一种德育手段, 它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先天的不足, 去谋求自身最大可能的发展, “神笔马良”、“达·芬奇画蛋”等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行成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服装教学中重视学生情商培养, 是尊重学生素质“差异性”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先天的个性差异上, 还表现在后天的发展差异上, 同一件服装作品在不同的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具有相同心理倾向的学生在表现相同主题和相同内容的作品时, 在形象、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可见, 服装也是一种情感艺术, 服装教学需要情感培养, 在服装教学中培养情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服装教学适应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二、如何培养学生情商
培养情商, 是为了发挥情商的介质作用, 也是为了使服装教育更富有魅力, 使之成为学生产生自我需要和内部动力的重要手段。可见, 服装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以境育情:
人的感情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据此, 在教学上, 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先进入“角色”, 充分挖掘服装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然后匠心独具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 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 触“境”生情, 引起学生情境、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在服装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运用实物投影仪、组合音响、课件等, 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 全方位、立体的调动视觉、听觉, 再结合生动的讲解, 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 产生优越兴奋中心, 从而达到高效能的欣赏。
2. 以趣乐学:
在教学中, 学生常被枯燥的服装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中反复, 久而久之就会因此丧失了对服装的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服装教学中的趣味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就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生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教学方法的情趣化, 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使他们对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使“要他学”变成“他要学”, “学得多”变成“学得好”, “苦学”变成“乐学”。在教学中, 可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地, 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来。
3. 在生活交流中培养情感:
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不仅增加了服装教学的丰富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还使学生增加了生活经验, 获得了情感体验。“设计保暖衣”教学中, 让学生回忆父母最喜欢的保暖衣, 讲自己对父母穿上他们喜欢的保暖衣有什么感觉, 再为自己父母设计一件保暖衣, 最后写上设计的介绍, 并把自己设计的保暖衣给自己的父母看, 由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设计打分评价。有位学生的介绍是这样写的:“妈妈, 这是我为您设计的保暖衣, 它是红颜色的, 您穿上一定会很漂亮, 保暖衣是用羽绒与纯棉的料子做的, 您穿上一定既暖和, 又舒服, 希望您能喜欢, 并请你打分。”同时, 母亲也写上了评价, 并打出了分数。当然成绩并不重要, 而这种情感的交流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论
服装教育, 应该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 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的一个特征。情商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商的高低不同, 是两种不同境界, 加强情商教育才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和创造, 才能使服装教育真正成为美育教育。当情商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时, 日积月累, 人格便完善起来。
可见, 服装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服装的技能, 技巧, 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服装设计潜能, 激发对服装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美, 表现美, 创造美,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使轻松自由的服装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摘要:服装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情感投入有着很大关系, 积极、健康的情感, 是学生学习和良好行为的有力的内驱力。本文针对职高服装教学中的情商如何培养将作出粗浅的论述,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学生的情商培养。
【服装教育】推荐阅读:
服装设计教育07-16
服装职业教育07-04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06-28
绿色服装与服装设计08-10
服装销售-2010必看的服装导购销售技巧,服装销售技巧08-27
服装设计对服装结构及服装管理的影响论文10-17
服装经营全攻-服装零售管理08-18
服装销售技巧之品牌服装销售技巧10-22
何如经营服装店-服装店销售技巧07-11
服装款式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