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课程

2024-08-12

服装课程(通用12篇)

服装课程 篇1

生产管理课程是系统的理论课程, 教学中要把握良好的教学节奏, 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学习, 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服装企业资源与管理, 生产物料的仓储管理, 掌握服装生产管理体系概念, 掌握服装生产类型与运作过以及排料工序管理, 服装缝制工序管理。掌握服装企业生产相关岗位技能, 更好地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定位选择, 做好职业规划, 辅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服务于企业。

1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特点

生产管理课程包含内容较多, 首先要了解服装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 此外包括服装生产物料管理、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成本管理、作业现场的研究和改善等。现在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为主, 辅助以工厂参观, 难以布置合适的课下作业, 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以参与其中。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服装工厂, 对课堂讲解内容一知半解, 缺乏兴趣,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应平淡, 课堂讨论也不能积极参与, 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 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际, 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 心理学上称此种现象为“心向”, 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1]。课程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导入是在讲解内容之前, 以故事、游戏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习的兴趣。把握住这个良好的开端, 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程中来。

2 上课过程中常见问题

2.1 对生产管理不了解, 缺乏兴趣

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 很多同学不知道生产管理能给他们的职业空间大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服装设计、绘画、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中收获乐趣和成就, 学习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 而生产管理的学习成果却不能马上呈现, 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是否适用, 并且理论的学习印象不深刻, 易忘, 因此学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服装工厂工作经验,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 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 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较大, 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2]。每年都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 学生经常性的参观学习却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效用, 令学校和企业都陷入尴尬境地。

2.2 生产管理课程内容较多, 且细节繁琐

服装生产管理涵盖生产的所有环节, 有些知识复杂繁琐, 学生觉得难以接受,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但因为知识点多又缺乏趣味, 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生产管理经验需从长期的企业磨练中获得, 现代大规模定制的模式要求产品品种多、批量小, 这给服装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教育也有新要求。大部分老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就业, 没有工厂工作经验, 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多是从自己老师那里获得。教师在招聘中较多强调学历, 年长的老师们大部分已经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状况, 所讲授知识偏于陈旧。年轻老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教学, 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工作后也很难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因此教学内容多是上学时学到的知识或从书本上得到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早已脱离市场。很多老师也下到企业学习锻炼, 但因为时间和身份原因, 不能真正地参与到一线工作, 对企业真实管理情况掌握有限。

3 课程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3]。

3.1 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

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 谈到就业工作选择, 学生脱口而出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设计师、版师等, 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服装岗位。实际上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主要就体现在生产管理上, 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工厂, 对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第一节课的导入学习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 计划自己未来5年到10年的职业道路, 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而后为学生分析生产管理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位上升空间, 充分激发学生对生产管理的兴趣, 为以后的理论讲解做好铺垫。

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可采用游戏法、模拟法、生活情景法和多媒体导入法等[4]。游戏法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编排在游戏中, 通过做简单小游戏的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模拟法即把所讲理论让学生模拟操作, 感受更加深刻;生活情景法是把陌生的新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场景联系, 便于学生接受;多媒体导入法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课件中若仅有文字和图标难免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穿插播放图片、视频等更加易于接受。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参与到教学中, 提高了教学效果。

3.2 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

传统的生产管理参观模式时间较短, 一般1d时间, 这种参观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受服装工厂的生产氛围, 对工厂的具体结构、生产安排、流水线安排及生产状况还无从了解。

改变原来的工厂参观模式, 在课程讲授一部分之后, 让学生到工厂实习, 安排一定时长的实习周, 让学生自己到工厂发现问题, 把这些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 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的方法,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情景模拟

3.3.1 工厂情景模拟步骤

工厂情景模拟可如下分步进行:

为指定品牌做商品企划, 设计款式以便进行后续的生产;

测试工序工时, 试制样衣, 调整结构和工艺, 做出首件良品即产前样;

根据样衣用料和订单数量, 确定需采购物资, 采购面料辅料, 安排采购人员;

制定生产计划;

确定详细的裁剪缝制方案, 安排流水线员工和相应工序。

产品后整理;

根据材料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市场情况确定产品价格, 并进行销售。

3.3.2 实验室模拟工厂

在学校实验室内模拟工厂的生产场景, 在接近工厂环境的氛围中学习, 分班进行比赛, 安排一个简单流水线, 下达生产任务并签订订货合同, 让学生担任厂长、主任、组长以及一线工人的职务,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份的转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 赋予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会感觉到, 可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造成生产的经济损失。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运作过程, 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 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3]。

3.4 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队伍培养不应是短期的培训和学习, 应该是永久持续进行的。要想上好生产管理课,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 必须和企业建立互利合作的工作模式, 只有教师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 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才能获得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并为此提供良好平台, 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应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 人才引进上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更要侧重动手实践能力, 应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验、有新教育观念的人才。

4 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 对有些课程来说它是主要手段, 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将理论性较强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进行导入式讲解, 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可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时俊卿.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J].北京教育 (普通版) , 2011, (9) .

[2]刘辉, 朱晓炜.《服装生产管理》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时空, 2011, (10) .

[3]罗晓菊, 陈泓.《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轻工科技, 2012, (4) .

[4]郑茜.《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课程导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0) .

服装课程 篇2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服装与形象设计 开课部门:艺术与设计学院

总学时:36学时

一、课程性质

服装品牌策划课程是专门面向服装设计、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拓展和延伸模块。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服装品牌运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服装品牌策划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较敏锐地掌握当前服装市场的动向和未来趋势。能熟练运用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基本掌握针对品牌服装的定位进行有效的设计。

二、课程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服装品牌策划课程是为服装企业提供具有的服装设计和服装品牌策划能力的专业设计人员。

2、知识目标:课程围绕品牌市场调研、品牌定位(CI/VI设计、品牌风格策划、品牌战略策划、品牌形象策划)、品牌空间设计、品牌产品设计等细分项目展开,采用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推动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服装品牌策划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同行和学生的高度评价。符合优质课程标准。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品牌分析与诊断、校企合作、轮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设计与企划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现代设计意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基础理论够用,着重于实际为原则,通过分析设计师、服装陈列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总监助理、服装客户经理、拓展助理、服装买手等岗位职业虚拟活动,制定服装品牌策划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良好的企业氛围下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意识。在教学模式上,学院教师重视学生设计市场意识的培养,服装设计的实用性、市场性一直贯穿这门课程教学的始终,积极倡导、实施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四、先修课程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服装史》服装设计课程的基础知识,《时装画技法》培养学生服装设计表达能力; 服装史

本课程是服装设专业的必修课。它是服装专业的理论课,在为专业打下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设计实践提供服装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借鉴,为创意设计积累素材。课程以通史体例,主要讲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明清直至20世纪后半叶的主要服装特征,在源远流长的服装历史中提炼精髓,勾画出中国服装的历史脉络。

基本内容和要求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服装与社会背景、民族文化、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的关系,旨在使学生“古为今用”,在具备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去,从而将设计理念赋予更具精神实质的文化内涵,提高设计实力与水平。

服装效果图技法

时装效果图课程是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本课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表现服装专业各类款式设计的效果风格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绘画效果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其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服装画对服装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效果图的概念、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服装画的表现方法和技术,通过绘画效果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和服装的关系和构成的各类形式,并以多样性的手法表现较写实款式的实用性与欣赏夸张型的美感以及表现附丽的服装饰物质感,充分掌握服装画的基本技能。基本内容和要求要求:

1、了解现代服装画对服装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效果图的概念、理论知识。

2、掌握服装画的表现方法和技术。

3、了解人体和服装的关系和构成的各类形式,并以多样性的手法表现较写实款式的实用性与欣赏夸张型的美感以及表现附丽的服装饰物质感。

4、掌握服装画的基本技能。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为《毕业设计》,本课程的开设为毕业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1、品牌分析;

2、服装品牌评估;

3、服装品牌定位,服装品牌规划,品牌核心价值;

4、品牌知名度打造及品牌满意度提升,品牌整合传播组合;

5、了解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流程;

6、品牌忠诚度培育;

7、品牌保护与危机管理。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服装品牌策划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服装品牌策划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熟练掌握手绘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较敏锐地掌握当前服装市场的动向和未来趋势。掌握基本针对品牌服装的定位进行有效的设计

流程式工作过程图例:(下图)品牌定位

竞争对手研究

市场调研

品牌策划

产品研发

品牌推广

品牌收益 教学思路

市场调研贯穿在课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在现场进行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实例向学生讲授服装品牌运作的流程与规律。同时,实训任务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市场调研之后,学生需要分组联系厂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并有针对性的设计问卷调查的内容,在店内或闹市区进行目标顾客调查与访谈,收集相应的图片、文字资料,并汇编成册。调查报告的撰写要经过三次方案的陈述、修改才最终成稿。在方案的陈述过程当中,每组派二名代表进行方案的陈述,陈述完毕后,由同学提参考性的意见,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改进方案。通过这样一种新的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对外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一:(项目名称:服装品牌企划及品牌形象设计方案设计)

(一)参考课时:

4学时;其中理论

2学时;实践

2学时。

(二)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完成服装品牌企划方案及品牌形象设计初稿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技能要求:

市场调查能力,掌握调查的方法与手段,密切关注流行资讯动态,锻炼学生对市场动态的分析能力。

2、知识要求:

品牌服装设计的整合能力; 的设计想象力和创作精神; 良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实践内容: 服装品牌企划的内容; 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 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流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流程 ★难点

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流程

(四)教学活动设计:

分组收集品牌策划及品牌形象的资料→分组向教师反映资料收集情况→分组讨论形成品牌企划方案及品牌形象设计初稿。

3、教学手段概述:

现场教学、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设计。

(五)考核标准:

1、定位准确、新颖,符合特定品牌风格。

2、设计方案具独特创意,计划安排合理。

3、产品风格与调查品牌风格具有延续性,设计具有市场操作性。

4、色彩符合季节要求、面料规划合理。

项目二:(项目名称:市场调研)

(一)参考课时:

6学时;其中理论

2学时;实践 4学时。

(二)学习目标:

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品牌策划的基本涵义,及其运作规律及流程,掌握市场调查、品牌企划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通过模拟策划全新品牌的实训,了解企业运作的规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技能要求:

培养学生市场调查能力,掌握调查的方法与手段,密切关注流行资讯动态,锻炼学生对市场动态的分析能力。

2、知识要求:

掌握市场调查的目的与方法、要求; 掌握市场调查报告编写的格式与方法、品牌诊断的分析方法; 了解服装品牌企划的内容;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方法;了解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的流程; 掌握品牌服装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了解品牌加盟的步骤与要求。

3、实践内容:

(1)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服装品牌的卖场形象、产品的色系、价格、材质、销售手段等,掌握市场流行动态。

(2)通过品牌诊断分析,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找出品牌存在的问题。

(3)了解市场调查报告编写的格式与方法。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市场调研的目的、原则; 了解市场调查的目的与方法、要求; 了解市场调查报告编写的格式与方法。★难点

市场调研的内容

(四)教学活动设计:

设置问题并提问→多媒体课件演示讲授服装市场调研的内容与要求,方法及其步骤的理论知识→作业布置→案例欣赏与讲解→小结

3、教学手段概述:

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

(五)考核标准:

授课内容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实操表现打分。

六、实施建议

1、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对市场的了解以及对市场资讯的分析能力。

2、授课方式的改革

加强现场教学,分组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验设备方面的改革

为了使讲授、演示、练习有机结合,应采用设备齐全的专业教室上课。

(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分组进行品牌服装的设计与企划阶段,小组成员模拟公司设计部的组织架构,设立相应的岗位,如设计总监、设计主管、设计师、设计助理等职位,并根据职位来进行阶段性工作的分配,在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进行轮岗调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二个不同职位的实训。在此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针对图片信息量大、直观性强的特点,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录相等进行课堂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信息量,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本课程的教学已经全程实现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教学,在项目导向工作室中,教师不仅应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学生也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方案的陈述,课程实训也全程实现了电脑操作及无纸化教学。

(二)教学评价:

在服装品牌的企划阶段,教师将企业里的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教学中,将真实的工作任务与实训作业合二为一,教师将产品开发的项目带入课程,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服装的设计与企划工作。整个设计过程的安排与掌控,都与知名企业的企划部、设计部的实际工作流程、工作方式一致。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发的流程,很好的将前续课程所涉及的到内容整合在了一起。在评分的过程当中,以企业技术总监、学校老师双方评价为主。通过这种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性,对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全程去感受和参与课程的学习。具体方法:

1.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构建知识的整体联系与整体结构。3.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解答和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两种。

考核分类

考核方式

过程

考核

课堂理论测试

以分组竞赛、课堂提问、个人笔试为主

实训技能测试

以检查作业为主

综合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

笔试

技能考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使用教材:

《服装品牌设计》

邵献伟

化学工业出版社

2、实训指导手册、参考书: 指导书

(1)[庄立新.成衣品牌与商品企划[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2)[庄立新.成衣产品设计[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庄立新/胡蕾.服装设计[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资料

(1)http://可以下载课程所需的实例

(2)http://www.eeff.net可以下截所需要的资讯

3、多媒体资源与教学软件:

CORELDRAW软件,PHOTOSHOP软件(电脑机房),POWERPOINT软件。

4、教学设备、实验(训)室利用: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

5、校外实训(习)基地利用等方面)

需要去商业卖场实际考察参观考察,以及和服装企业合作。

七、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

1、本课程授课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双师型”素质,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或学位,助教或以上职称,一年以上讲台实践教学经验。

执笔:李琳琳

审阅:廖 灿

审定:李志红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教学探索 篇3

《服装结构制图》课又称《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版》、《成衣纸样》等等。它是以讲述服装制版原理及各类服装版型为主的一门技术型很强的课程。可以说,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本科教育,《服装结构制图》这门课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的学习服装制版原理和技术,为服装企业培养能够胜任一线岗位工作的制版人才。现今,企业对制版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不断升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讲述具体款式为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某一款式制图,生搬硬套。放在生产一线的实践中却束手无策,形成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脱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将制版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索

教学方法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高效率的讲述结构制图知识,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考验。

1.立体演示与平面制版教学相结合

就服装结构这门课的知识体系而言,它是一个从立体(人体)——平面(制图)——立体(成衣)的过程。因此,使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服装与人体的空间的观念,了解服装结构的每一部分是如何从人体转化过来的是至关重要的。唯有此,才能为学生日后学习的举一反三打下基础。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教学中将立体演示与平面制版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这里的立体演示是指为了使学生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而并非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方法是:借助人台等教学工具,通过立体塑形手段使学生理解平面结构设计原理。

比如:省道原理。如果用平面方法讲述省道原理不仅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对于初入门的学生更是不易于理解。但是通过立体演示,会非常直观:将一块布料裹在人台上,这时要想得到合体的装身效果,省道自然出现。省道的原理、来源便直观的显示出来。在学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之后,再从立体回到平面,从而为学习平面结构设计理论奠定基础。

有时候,对于一些平面结构相对复杂并难以理解的结构知识,我们用平面结构知识讲述之后,可以再用立体演示方法得到论证,同样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结构知识的理解。

总之,立体演示与平面制版的交叉运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结构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有一个三维的空间观念,其顺序、方法在在教学中可灵活掌握。

2.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

《服装结构制图》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制图。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画某一款式的结构图学生跟着画。这种把知识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某一款式的制图,甚至全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制图。它的弊病就是碰到其他款式又不会了。这也是学生不能成功走向社会的原因所在。

改变这种教学弊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大讲原理、讲方法、分析版型的比重。使学生真正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制图。即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课堂教学模式可设置为:分析版型——启发思考——讲述版型。

另外,课后作业的设置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加大自主设计环节。可以结合课堂讲述知识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进行款式变化设计并进行制图。这是检验结构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教学实践的运用

在高等院校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的课堂教学中,绘图能力的考核占很大比重。这也是“学院派”教学模式的一个特点。而实际上服装制版俗称服装裁剪在我国高等院校没有设立服装专业之前一直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以实际制衣为基础技术传承。这样积累下来的是实战经验。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注重1:5的结构制图,以及制图质量的好坏,其讲所述版型的可行性也只是个未知数,相对而言这门课就等于空谈。

因此,结构课的实践教学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1:1制图的实践内容,并且与《服装工艺》课进行衔接。很显然,检验服装结构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把版型制成成品。因此《服装结构课》与《服装工艺》实行一体化挂钩,将两门课有机的衔接在一起。把结构课教学的案例引入工艺课的课堂实践,经过服装工艺课的学习很快缝制为成衣,容易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看到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实践的第二个方面是与市场挂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去服装企业一线生产岗位观摩学习。深入了解服装工业制版的生产状况,使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和实践密切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思考

毋庸置疑,《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讲述服装制版原理以及具体的各类服装版型。但是将哪些版型引入课堂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知识,又可以扩大视野呢?

1.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串联

《服装结构制图》表面上看是讲成衣制版,实际上就《服装结构制图》课的知识体系而言,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面料、服装史、美学等等。那么在授课中将一些与结构课程相关的其它课程内容引入教学,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述。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生动课堂教学;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引导即整个专业知识的整合性、关联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服装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

比如:《服装史》与《服装结构》这两门课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服装均离不开版型的分析。结构课讲到褶裥,结合《西洋服装史》中古希腊、古罗马的悬垂褶,将古典、经典的褶裥作为教学案例引入结构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到褶裥的历史又可以学习褶裥知识,并且还和其他学科进行了互动,一举三得。

2.款式图的转变

传统结构课教学内容,多注重讲述具体的版型,而涉及较少款式图与结构图之间的转化。而将款式图转变为结构图即看图制版是将来学生走向一线工作岗位首要掌握的基本本领。因此,加大款式与结构图的转变,从分析款式图开始,到制版。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制版的重要环节。

款式图的转变可以用课堂分析、课后作业等形式体现。

总之,对于《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探索一是应遵循课程的自身特点;二是应密切与服装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相联系。唯有此,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行业需求的服装制版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小红、孟亮.基于“任务驱动”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介绍:

服装课程 篇4

《服装工艺》在服装专业领域是属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 就服装工艺的本质而言, 它是选用一定的材料, 依照预想的造型和结构分解, 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手段和工艺流程得以完成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创造性活动。

《服装工艺》课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是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并重的三门主干核心专业课程。三门专业课程呈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服装专业知识体系。服装设计课程侧重于服装款式造型的构思与创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体为服装款式造型进行内在的结构解剖, 而服装工艺课程则是在“忠实于”服装款式造型原创的规则下, 依据服装结构设计的平面分解图, 运用符合款式造型和材料特性的制作手段及工艺方法将平面的原创转变为立体成衣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 它的“忠实于原创”仅是一种理想的设定, 更重要的是在成衣的实现过程中不断加入二度创作元素, 使之最终的作品在“忠实”的前提下, 更臻完美。换言之, 《服装工艺》课程是在实现自身功能的环境中融进再创作, 这样的再创作不是随意与被动的, 而是其与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纵向关联、横向交叉的知识体系所必然的、内在的逻辑反映。

服装权威专家李当歧这样阐述服装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关系:“服装设计离不开巧妙的裁剪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技术, 而且确有很多情况是从服装制作中或制作的经验中获得设计灵感的, 另外设计意图的实现, 主要靠裁剪和制作工艺, 设计灵感必须通过具体的制作工艺才能最终完善和完成。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看, 裁剪和制作工艺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因此我们说:《服装工艺》课程不只仅仅是“忠实于”服装平面效果图的立体化、成衣化, 它更注重服装“生命”的表达与内涵的实现。简而言之, 仅从服装上线迹明暗、缝线间距、是否锁边、滚边、折边宽度、口袋形状、拉链的配套、面料的厚薄、相异面料的拼接等服装上任何细节的处理与细微的变化都会演绎出不同的服装时尚与品牌风格。《服装工艺》课程的归结点是使学习服装专业的学生认识并熟练掌握其艺术和技术两者相统一的特征。这样的专业元认知对于每一个学习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少的。

二、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

高职教育无疑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服装工艺》课程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合, 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课程特点的需要。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服装工艺》课程属于实用性的工艺美术范畴, 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表达化, 具有一般实用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共性, 其内容与形式及表达方式又具自身的特性。“服装工艺”课程的根源就建立在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点上, 其课程必须将创意思维与制衣技术合而为一才会充满生命力。高职教学是一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活动, 更具有培养专业人才途径和方法探索与创新的使命。《服装工艺》课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走出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的特色。不仅是服装专业与《服装工艺》课程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而是更广泛地承担起高职教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职责。

对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并重在服装专业中的教学理念应是什么呢?服装教育专家王新元有着精辟的论述:“服装是一门十分特殊的学科, 既强调艺术性, 又强调实用性, 不是纯理论研究, 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 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在性质上, 它接近实用艺术, 学生既要有‘天马行空’式的思维, 又得有实实在在的'地面'行走能力。服装专业的教学要兼顾艺术和技术。没有想象力的教学培养的是工匠, 没有动手能力的教学培养的是纸上谈兵的书生, 工匠不能成为艺术家, 书生不能成为市场上的强者。”

三、课程的教学适应性

1. 课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

作为《服装专业》专业的主干与核心课程之一, 《服装工艺》课程设计遵循高职教育的特性, 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大纲齐备、知识结构完整、教学内容新颖、课程目标明确,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合一。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兼艺术创造和技术实践的双重性。课程教学与课程考核评价既符合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 又体现职业能力的艺术专业性、技术实用性, 岗位应用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开“艺术与技术融一体”的服装专业教学先行之步。

2. 学生学习的适应性。

《服装工艺》课程注重为学习对象创造有效性学习的环境。以“够用、实用、迁移、发展”为理念, 以领悟概念、归纳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应用为路径;以彰显个性、灵活多样为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重在艺术与技术两者节拍的娴熟, 特别是在成衣化与立体化的过程中二度再创作空间的把握;对材料、工艺、修饰三者的艺术处理;对平面纸样与立体效果转换;试样与成品的递进;款式造型与人体规格的关系等知识的累积中, 成为具有成衣制作、工艺分析、服装样板设计、服装样衣的审视与修正、服装CAD技术等的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实现教育目标、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三结合。《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适应性培养与孕育的学生被行业广泛认可。驰骋于服装“广阔天地”的全国十佳设计师、中法合资浙江巴贝服装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胡继华;北京市十佳青年、北京“杰西卡”服装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印柏林等都是得益于服装艺术与技术熏陶的学生。

3. 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岗位需求的适应性。

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服装”已作为一定时代经济与文化的“代言人”。它与人们的生活与社会活动有着十分密切、广泛而深刻的关系,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社会效益和影响作用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为此, 国内服装行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其显著表现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上, 如服装CAD的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样板设计、服装样板排料;人体扫描仪的服装人体数据自动采集;服装材料如碳纤维、大豆纤维、竹纤维等不断推陈出新等一系列技术与装备的更新与进步, 推动“服装工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提高服装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对口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服装工艺》课程之所以强调突出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性, 正是基于社会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不断渐进而顺势而为的举措。

四、结语

《服装工艺》课程在服装特色专业建设中, 秉承艺术与技术交融、审美与实用并存、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教学适应性。并以开放的学术姿态, 以兼收并蓄且包容的吐故纳新意识, 使之与行业发展同步, 其蕴含的课程特色所焕发出的生命力在高职教育教学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愈发华彩。

参考文献

服装与礼仪课程学习心得 篇5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要在生活中表现出知礼懂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却并不虚无,它确实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小细节。一个微笑,一个颔首,一个弯腰,都是社交礼仪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部分。它给了我一盏警钟,它时刻在提醒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知礼懂礼的人。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作为一个以礼名闻天下的礼仪之邦,中国在古代就有许多关于知礼懂礼的故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掌握必要的礼仪知识成为了成功人士必备的要素之一。电视剧及电影中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手拿公文包露着自信的微笑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给我的童年留下一抹深刻的记忆,让我在羡慕之余,也产生了一个梦想,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但是随着对礼仪的认识,才知道那时对礼仪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外表这个阶段。

在正式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前,我对礼仪的概念无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见面微笑,为人和善,谦虚谨慎。可是真正接触这门课程后,我才明白,礼仪完全没有那么简单,它包含的智慧和内涵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 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这个学期的课程一开始我们学习了一般的社交礼仪,其中包括了仪容,服饰,仪态,姿态,餐饮等各方面,这就教会我们从最基本的礼仪做起,首先从个人的外在和日常行为举止去改善自己。作为一个男生,通常不会刻意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饰自己的穿着打扮。其实不然,在什么场合恰当的穿着打扮不仅会为个人形象加分,而且还会对于个人气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部分学习中,老师结合很多生动的案例和轻松自然的语言教会了我们很多礼仪知识,我知道了必要的修饰也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我知道了在不同场合穿着适当的服饰是很重要的,得体的穿着,不仅会给自己的专业形象加分,更为自己在面对各种工作面试的时候显得精神挺拔,信心十足。让我明白了很多我以前不知道或是有误解的地方,更让我学到了很多实际生活中必不可少礼仪知识。

总之,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石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礼仪之美,学到了很多!学习过程也很快乐!老师让枯燥的课堂更生动更活泼,我相信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都收获了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上都能够好好运用起来。

服装课程 篇6

服装面料再设计的应用意义

服装面料再设计是根据服装面料本身的原材料、组织结构、风格面貌等特性的把握之上进行再加工创造,运用多种工艺手法使面料的原风格更浓厚或者改变原风格的再设计过程。对于这种再创造的手法,目前有多种表述,比如服装面料二次设计、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面料再设计等。

1. 服装面料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举足轻重

20世纪至21世纪,以美国为发源地的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各民族主义风格的彰显与交流渗透,在知识大爆炸后的多元文化的氛围里,服装设计风格各异,更自由,更独特;设计师的思路更宽广,束缚更少;大众的审美接受层次也更多样。简洁及方便穿着不再是服装的设计的主要考虑方面,突出的视觉效果,独特的个性展示是目前服装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设计理念。依据人体的生理特征,结构款式上的设计似乎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了。伴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各种织造新型机器的生产和新型面料以及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能生产设计出各种具有装饰味道极强的面料及装饰材料。服装面料再设计在服装设计中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2.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开设背景

不论是在每季度的品牌发布的秀场还是在每年高校的毕业设计作品之中,视觉的中心总能被某些创意的面料装饰效果或者局部的复杂细节所吸引,惊叹于巧妙地创新,大胆的设计,精湛复杂的工艺等等。这些无不反映出服装面料再设计的优势,它更能迅速的夺人眼球,俘获人心。高级时装定制的精工奢华或者独具创意的面料再造在成衣中也影响颇深,如今的成衣品牌都非常注重面料的材质表现潜力,多变的褶皱效果,立体的抽褶,不同面料材质的拼贴等手法展现品牌魅力。面对市场需求,高校的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引入、实践,目前还在探索与成熟中,但在服装专业教学之中已是列上日程的教研内容。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在专业授课中的地位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体现了顺应服装设计变化趋势,它的课程内容也和其他课程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运用。

1.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联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服装材料,二是工艺手法。服装材料主要侧重对于各种名称面料和辅料的性能及风格特点的掌握。工艺手法的表现学习,就涉及到较多的专业课程。

(1) 三大构成课程是面料再设计的基础课程。面料再设计前期构思设计都离不开基本的设计法则和规律。在大一服装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学习都比较迷茫,认为这些课程与服装专业无关,如果教师能够举例分析在服装设计中的例子再展开课程,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习方向。

(2) 面料再设计的作业实践环节也是对服饰图案课程的进一步灵活运用,根据服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来进行局部的面料肌理或者图案设计,不止限于平面,还要考虑立体空间效果。

(3) 立体裁剪基础、编织工艺、扎染手工艺等课程之中工艺技巧的积累为面料再设计的工艺手法奠定了基础。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又为之后的女装设计、礼服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等课程的成衣制作增强了视觉效果和艺术感,以至最终的毕业设计中,有的毕业作品最突出的设计亮点就是利用面料再设计的各种综合手法。

2. 怎样加强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

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如果能系统的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各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有意识熟知对方的课程内容,可以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联系实践作业。比如在讲授面料再设计时联系上一门服饰图案课程,回顾相关设计知识点,延续某个风格或者图案题材让学生用面料再设计手法继续设计,紧接着下一门的服饰配件代课教师又让学生利用面料设计后的面料制作服饰配件的作业,三门课程的紧密衔接,使学生能够把作业做得更细致更深入,也理解了每门专业课学习的意义。

加强面料再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必须是在专业老师要熟悉其他老师的课程基础之上,一是通过讲授内容的举例分析说明,二是实践作业的布置有共同的主题,三是对于实践作业的设计有意巩固前期课程的某些知识,让学生利用前后所学知识完成设计。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服装面料再设计课程各大服装院校的染服专业都有开设,不仅仅限于服装,家用纺织品面料也有再设计课程。目前主要探讨的是关于面料再设计的重要性和工艺手法的种类。通过近两年的面料再造的教学与认识,对本门课程提出一些建议。

1. 材料和工艺技巧是基础

材料是服装设计的载体,更是面料再设计的载体。通过材料的材质、色彩、肌理等加上设计师创新的工艺设计,能使面料穿上华丽的装饰迎合服装风格的展现其独特艺术的魅力。所以材料也同样是面料再造的基础,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较为全面的材料学知识,还要在面料再设计课程中应该参考某些较为合适教材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材料适合什么样的工艺手法再造,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各种工艺技法。

对于工艺技法的表现,都是在中外传统技法的继承之上,当然也有很多新材料新工具的发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材料学工科学生要求不同,可以主要讲授一些可以手工制作的技法。只说刺绣以针法的不同就有几十种形式,如果再加上所有线材和面材的不同可扩至上百种。一般高校的面料再造课程时间仅为4周或者3周不等,单单这一种手法就是学不完的。解决的办法是教师教授几种常见针法,然后鼓励对刺绣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后续课程中学习,比如刺绣可让学生在编织工艺课程中深造,印制图案可在丝网印课程中继续学习。

2. 把握创造与破坏的界限

在面料再设计的手法里有加法与减法设计。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使面料改头换面,但有的时候也会面目全非。虽然此课程目的在于拓宽设计思维,打破传统的设计局限,但也不是说可以随性所为。在设计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审美法则的指导,很多学生对于经典的设计和昙花一现的肤浅设计不太能区分,还需要教师在授课中多分析一些另类个性作品的范例,让学生能分辨设计之高低。

从再造之外的另外一个角度讲,每一寸面料每一根纱线虽然是工业快速织造的产品,可这其中都凝聚了许多智慧和劳动力。不同的服装材料,有的用于高级时装,有的是用于普通日常着装,但它们都一样是顺应市场需求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面对每块面料的时候不应该鄙视它过于粗糙或者不够华丽,再设计也只是为了目前个人的设计需求而去改进它,是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这里面也增加了人工的费用,如果用于成衣,增加了附加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工、材料数量和耗时等。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的面料再造大多还是以高级定制方向为主的手工面料再设计为主,主要考虑的是视觉效果,对大批量生产加工的工艺和效率是没办法考虑的。一般的手工刺绣,通过电脑绣花,可以绣的更均匀平整,并且不耗时还省去了人工。只有高级定制的单品可能某些地方需要人工,在大批量面料生产中是不予考虑的,以凸显服装手绣为卖点的成衣观念已经发生转变。所以让学生在此课程中发挥创造力的同时必须认清面料再造高校课程学习的某些局限性。

3. 将主题思想进行到底

曾玉蓉老师在《法国面料艺术设计教育》中介绍了法国艺术设计高校的教学模式。法国的杜百利艺术设计学院的面料设计专业把一个主题贯穿于整个学年学习过程的始终,灵感从图片或者文字开始深入展开,使设计能最终做到真正的细致丰富、多样、深刻。长时间的深入围绕一个主题和短期一周或者几周的研究相较,设计的层次深浅不一。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的姬益波老师在面料再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也重视主题的份量,评判一块面料再设计好坏的依据是需要有主题的,漫无目的设计不能等同于真正的面料再设计。在教学中要认识到主题对于设计的重要性,面料再设计不但是表象的工艺加工,还要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内涵,才是真正的设计。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服装课程 篇7

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 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 轻技术, 重纸面效果, 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 不会裁, 也不会做 (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 , 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这些都反应我国目前的服装教育大部分依然还是重表现, 学生设计的作品艺术化大于生活化, 服装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需求, 所以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二、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与服装课程群的关系

1.有利于服装课程之间的衔接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 课程之间分离现象比较普遍, 我校在此方面一直在尝试改革。服装结构课教学中主要解决服装结构理论方面的问题, 而服装工艺强调服装的工艺制作, 而对于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以及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之间的衔接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 在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之间增设服装样板课, 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既是服装结构与服装材料的延伸, 又为服装设计的教学作好铺垫。

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的教学过程中, 不给学生规定具体款式, 首先学生就要进行款式设计, 在款式设计中既要考虑服装款式的流行与美, 又要考虑面料的特点、性能与服装结构的关系, 这就为后续服装材料、服装美学及服装设计课打下实践基础。

在此基础上, 就要进行结构设计, 将服装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结构衣片, 揭示出服装各部位的形状, 数量吻合关系, 整体与局部吻合关系, 修正款式造型设计图中的不可分解部分, 设计出各处的结构合理关系, 从而使服装造型趋于合理完美。这样, 通过具体的款式的结构设计, 加深学生对服装结构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一过实质上可认为是对服装结构课教学的补充。

工艺设计是服装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式, 服装结构图只是样板师设计思路的表达, 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而服装工业样板才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资料, 工业样板指的是可直接用于企业生产中排料裁剪的样板。服装样板课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一个规范的、标准的服装样板。即对结构衣片进行加缝边、作标记处理, 之中要分析面料的悬垂性、厚薄、服装缝制工艺、缝型等对服装工业样板的影响, 它使服装的造型结构合理化、标准化、工艺化, 可以说服装样板在完成成品的整个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中可看出, 服装样板课在服装课程体系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工艺制板的能力

企业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服装设计首先是一门技术。能画好时装效果图并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的服装设计师。服装是做出来的, 光会画还不行, 设计师的基本功是制衣的技术与知识, 其中工艺制板的能力尤为重要, 可以说服装是一门“实践性科学”。

服装制板的过程, 是将平面服装效果图转化成立体服装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艺术造型和技术造型。在制板的过程中, 诸如服装款式的变化, 各种服装面料、辅料的选择, 各种宽松量的选择, 不同缝制熨烫工艺的选择, 乃至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消费者衣着习惯的差异等等要素, 都会影响服装制板和成衣的效果, 这些要素绝大多数难以进行量化的分析, 主要依靠实践经验进行形象的分析和处理, 因此要学好服装制板, 就得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一定量的习作, 以积累初步的实践经验, 这些习作应包括设计、制板、工艺制作的全过程, 通过这些习作, 深入理解制板的理论, 由量变促进质变, 熟练自身的设计、制板技能和工艺技能。而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课正是给学生这种实践机会, 以培养学生的工艺制板的能力。

我国是服装加工大国, 要提高服装的品质, 就要注重服装工业样板的学习。因为服装工业样板贯穿服装工业生产的全过程, 是服装生产裁剪和缝制过程的技术因素。企业制板技术水平的高低, 体现着企业的生产水平和档次, 直接影响产品的附加值。服装样板课的教学中, 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标准的服装工业样板, 为企业培养有标准工艺制板的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3.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 除了积累设计、制板的经验之外, 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工艺技术, 一个初次入行的设计师或制板师, 不懂工艺技术, 话语权必然大打折扣。而服装缝制工艺课在整个服装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又是特别强调实践性和技艺性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缝制工艺课的学习, 把其他课程所学到的一些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这样既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巩固及扩展了基本理论与教学内容, 同时又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 逐步达到独立操作, 完成整件服装的制作任务, 最终具备现代服装业所需要的本领。

服装缝制前就要到市场上去选购面料, 以利用面料的质感特色和塑形性能体现服装的设计意图, 同时还要考虑服装面料的裁剪、缝制和熨烫性能, 在此基础上选配里料、衬料及缝纫线, 并对面料进行预缩处理, 这也是验证服装材料理论知识的一个过程。在整件服装制作过程中, 完成服装的铺料, 排料, 裁剪, 缝制及熨烫, 从而了解不同服装的不同工艺以及各种工艺的加工特点,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小结

现代服装教育必须将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紧密结合, 适应服装工业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注重培养既会设计又懂技术, 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服装专业人才。如何使教学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 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课的开设与尝试, 在服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摘要:作为学院派的服装教学, 我们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要研究服装企业、服装人才市场的需求, 调查结果为企业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如何使教学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 我校开设的服装样板与缝制工艺课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服装样板,缝制工艺课,实用型人才,工艺制版

参考文献

[1]张文斌.服装工艺学结构设计分册.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5.

[2]刘瑞璞, 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3]李当岐.服装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8

一、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的原因

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减少, 使得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能上普高, 直接导致职业学校生源减少;二是家长期望值过高, 不愿意孩子从事服装行业;三是服装专业就业岗位单一, 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力不足;四是服装就业门槛很低, 普通机工培训几天就可以上岗, 家长认为读职高不如直接去工厂上班更“划算”。外部的客观情况我们无力改变, 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我, 应对这一情况。

二、应对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现状的几点建议

1. 课程设置合理化。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 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管理和修订。即到服装企业实地考察职业岗位的要求, 以社会发展、工厂需求为依据,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为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 工作岗位需求及人才素质技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我县二十多家服装企业 (公司) 的调查, 可以看出, 岗位人才需求已从原来的服装制作工为主导岗位转向服装打板师、服装生产管理人员、服装销售人员等岗位多元化格局。根据现状, 应加强选修专业课程学习, 根据学生兴趣及能力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就业方向, 并适当改变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之间比例。

2. 夯实基础, 掌握基本款。

结构制图专业课学习与学生的文化基础成绩没有密切相关的因果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 放慢课堂节奏, 从最基础的画法开始学。比如, 如果不能熟练记忆衬衫各部位的线条名称的话, 学生就会分辨不清袖笼弧线、袖山弧线、袖笼深、袖山深等基本概念, 老师讲袖片制图顺序, 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了, 甚至会闹出笑话。教师需要反复讲解、演示, 让他们弥补知识不足处, 掌握基本款制图知识。

3. 以教材为基础, 适当补充原型、立裁知识。

服装是为人体服务的, 结构设计是要做出合乎人体体型的服装, 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人体构造及其体型特点, 心中有“人”。女装结构中重要的知识点是省道的转移处理, 首先要观察人体的曲线, 标出省道的位置, 对比结构制图中的数据, 让学生知道尺寸位置的来源, 对位置有空间的概念, 让数据“活”起来。通过补充原型知识, 可以直观地了解省的转移方法, 让书本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立裁知识的补充可以将平面图形转为立体图形, 展开后再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经过动手实践, 利于理解知识点。如讲解袖窿省转为领省、直刀式公主线时, 可通过拷贝纸直观展示, 便于理解省的转移方法, 当遇到特殊开刀时也能理解其原理, 并能做出想要的开刀缝。

4. 改变教学手段, 开展多元化教学。

学生在掌握基本款制图方法后, 会对市场上的流行款式有了解的需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点来展示各种款式, 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受, 让学生了解市场流行款的处理方法, 补充教材的不足。比如在结束了两用衫基本款式的讲解之后,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走在时尚前沿的各式各样的服装款式。通过CAD教学, 用工具翻折出领子在衣片上的穿着效果, 及时修改, 达到想要的造型。并可以让学生进行某一款的制板、裁剪、制作, 在成品上找出板型的不足, 并进行板样修改, 从而切实提高制板能力。这种多元化整合教学, 摆脱了原本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照本宣读的尴尬局面, 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服装专业的课堂教学中, 为服装制图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5. 加强实训, 提高动手能力。

制图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反复练习, 练习量达到一定值后, 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技能, 能看到款式的根本变化, 能在结构制图课程学习中融会贯通了。学生在一年级看到的图全是线条, 特别是省的转移中形成错综复杂的线条, 他们会觉得“晕”。但二年级时, 辅助线在他们眼里自然被弱化了, 结构图变得特别明显, 这就是练习训练带来的进步。但在这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及时批改和师生交流。交流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能有效地提高动手能力。

6. 尊重个体, 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通过对每个学生能力态度的了解, 可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不同的要求。

针对接受能力较弱, 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 以能看懂、临摹为要求, 让他们扎实学好每一种款式, 以大量的练习为主, 并能学以致用。

针对基础较扎实, 学习有动力、有需求的学生, 教师可在教学中适量增加工业化制板能力训练, 并综合运用款式设计与立体裁剪、工艺制作等课程的组合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 能举一反三, 有独立制板的能力。

7. 教法灵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提倡主动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练习中找出不足, 主动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答疑的方式来授课, 还可以针对学生作业、作品的不足来讲解。在练习、总结、再练习、再总结的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8. 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中。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 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 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其中, 使学生逐渐形成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正确的职业态度。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 调整好教学环节,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才能取得教学最大的收获, 才能改变中职服装专业式微的现状。

摘要:最近几年来, 中职服装专业萎缩现象比较严重, 甚至一些学校已没办法开设服装专业。本文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服装专业教学经历, 提出了服装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法。

关键词:服装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骆振楣.服装结构制图 (第四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李凤云.服装制作工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范树林.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J].服装科技, 2000 (8) .

[4]孙宝元, 宋小华, 洪彬彬.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二) [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8) .

服装课程 篇9

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对应的相关行业便是模特儿行业以及相关的领域范围。如何培养出适合国际时尚潮流的模特儿, 将服装表演演绎得更加具有时尚氛围, 这是当今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计的核心以及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升的地方, 而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计的核心则是实践课程的设计, 如何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内容, 能够让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学校提供的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 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当今社会时尚前沿, 了解服装表演行业的发展趋势, 以及为他们本身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经验。

一、服装表演专业设置的意义

服装表演专业可以说是与国际时尚前沿有着紧密关系的一种专业, 但与此同时, 服装表演专业也欲来越多的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 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确实如此,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追求的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 人们逐渐在向更加充实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层次的生活。服装表演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时尚的风向标, 它可以在某一时期引领服装设计以及时装表演的风格, 进而影响一定时期内人们对服装行业某种服装设计的喜好。人们在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 会追求其自身装束的完美以及舒适, 而服装表演专业则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引导和促进作用, 让人们能够在庞大的服装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风格而又时尚的服装。当然, 服装表演专业对服装时尚的引导, 以及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时尚服装搭配, 也会让自己心情愉悦, 能够更好的去做其他事情, 这是一种外部的时尚潮流的引导和自己内心对服装时尚的认可二者结合的最好表达。

二、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设计

一般来说, 高校对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设计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课四个教学环节。高校课程的设置均是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习、实践环节课程等相结合形成的立体构架, 够体现出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 既能满足学生大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能很好地体现出服装表演专业特点, 如:舞蹈、形体、服装表演、服装设计、服装史与鉴赏等课程;同时又针对学生面相社会的实际就业开设了实用性很强的相关课程, 如:服装名品分析、服装品牌经营与策划、形象设计等课程。 (1) 学校课程的设计划分的较为详细, 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性与基础性, 要介绍服装表演专业的历史, 要设计出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注重学生们理论基础的培养, 以更好的为学生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上能够拥有厚积薄发的基础和能力。当然, 服装表演专业是一门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 更要明白如何在服装表演的市场上将自己所学的能够寓学于用, 因此,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实习和实践课程环节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将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投放到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的第一线, 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该行业的形势;实践课程环节则是需要学校课程的设置上能够提供与实务部门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课程上就可学习实务部门的知识和实践操作。

三、服装表演专业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服装表演专业实务性操作较强, 如果与服装行业市场偏离, 则服装表演专业则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因此, 服装表演专业课程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学生们的学期实习、毕业实习, 还要注意在学生们课程设计中融入实践课程,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可以体会到实务部门的操作和运行, 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应用型和职业型。因此, 如何在服装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中增添实践课程的内容是学校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基础。实践课程的恰当设置, 以及对学生的充分培养都体现了学校对于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 无论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学生们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负责的一种积极态度。

首先, 学校可以聘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才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讲授。该课程的设置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们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 就让具有服装表演和设计实务部门的专业人才为学生讲授该理论知识是如何在服装表演行业的具体运用。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可以选取服装设计行业的设计人、服装时尚界的点评人以及服装表演者, 学校可以分别同服装表演专业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签订特聘教师合同, 对本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服装设计的实践教学, 对理论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给予实际操作的解释, 或者为理论教学提供案例, 分析并示范服装的设计;时尚界的点评人可以通过对服装行业发展的预测, 以及时尚的分析、服装的搭配等问题进行讲解, 让学生们可以从一种发展的时尚的眼光去看待服装表演专业的流行趋势;服装表演者则是通过具体的时装搭配而营造出的服装表演的现场氛围, 以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在现场表演中的动作技巧、服装搭配窍门等。这都是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作为服装表演专业的老师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的益处。

其次, 学校可以与服装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由服装设计和表演的企业明确其需要的人才, 然后委托学校进行定向培养具有该具体能力的学生, 能够为企业培养出他们未来需要的员工;当然, 学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合理和便捷的解决了学生们的就业问题。与服装行业合作办学已经有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 就是学校为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与服装企业签订合同, 共同定向培养所需要的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 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联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 并由服装企业对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地, 让学生们可以方便到实践第一线进行学习以了解服装企业的运转及管理。当然, 学校与服装企业合作办学, 也为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就业的途径, 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方便了企业的员工培养和管理, 也为学校的人才输出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最后, 学校可以设置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活动室。该活动室可以邀请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师或者是实务部门的专业人才为本活动室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学习, 主动与实务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 及时了解和掌握服装表演专业的前沿和趋势, 模拟出服装表演行业的小型市场线。这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室的建立, 充分调动服装表演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们能够自己动手去设计、解决服装表演专业中发现的问题, 这样一步步地积累自己的经验, 可以让学生们形成很深刻的印象。当然, 也需要专业老师为学生们的活动提供指导, 以解决学生们的困惑。

总结

服装表演专业无论是从国际时尚的角度来说, 是时尚达人们争相追逐的行业外, 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服装设计和表演针对的不仅是时尚达人们, 它也针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 因此, 它既要具备引领时尚潮流的能力, 也要具备为普通百姓的服装服务的理念。因此, 服装表演专业的高校为使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服装业的发展相适应, 在采用传统的理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 即采用理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 还采用了实践操作更强的实习和实践课程环节。传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们夯实服装表演和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 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能够有着理论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当然, 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们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课程的设计, 让学生们在学校课程上就可以体验到实务部门的氛围,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 也是学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中职服装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篇10

一、当前中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历史发展的今天, 新事物层出不穷, 人们对不断涌现的共性新事物出现审美疲劳。人们开始怀念以往的记忆和事物以及创新的事物。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 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 而且使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全国上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教学质量的不断上升。同样服装行业对服装工艺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服装设计, 最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审美能力, 和对服装材料工艺的了解, 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就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 中职院校更加侧重服装工艺制作的学习, 服装工艺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这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偏低, 掌握的服装工艺设计理念无法与当今先进的服装工艺设计理念接轨有关。

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把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庭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中职服装工艺设计专业要培养展适应社会应用及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分析现有的中职服装工艺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不难发现,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 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学生技能水平不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就业要求, 因此中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1. 开发校本教材, 紧跟潮流步伐

遮羞、保暖和美化是服装的三大功能。最初人类对于服装的需求是为了遮羞、保暖和美化。随着时代的变迁, 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美化”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价值观、审美观的个性差异、时代差异, 服装的“美化”成为最复杂、最难把握, 又是最没有止境的功能。在服装领域中, 时尚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时尚永远不知满足。现在的中职学生, 应当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以及搜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限于规范教材更新周期的弊端, 课本上的文化知识面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 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开发紧跟潮流步伐的校本教材。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前的时代要求, 去伪存精, 删减过时的资料, 补充新的资料。每年的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纽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都是国际流行趋势的风向标, 不但引领了当地服装产业的走向, 而且引领国际时装风潮。“时装周”不仅对当季的服饰流行趋势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也在指导着配件部分:鞋子, 包包, 配饰, 帽子以及妆容的流行趋势。作为服装工艺设计专业, 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 应该紧抓时代的脉搏, 关注最新的流行趋势。

2. 树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课程观

“能力本位”指的是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 按照岗位群的需要, 层层分解, 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培养目标。然后, 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以这些能力为目标, 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 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及指导理想。当前职业院校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是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学生在经过初步的基础理论学习后就要进行实践教学。因此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 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 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知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3. 科学教学管理, 分层培养人才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 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发展观。培养人才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 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分层教学法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1]。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突出的智能领域, 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 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在服装工艺设计中, 有的学生擅长服装款式的设计, 有的学生侧重于装饰品的搭配, 有的则倾向于服装结构工艺, 而有的在服装经营管理方面独树一帜。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职业倾向, 科学的研究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分层次培养人才。

三、结语

中职院校服装工艺设计专业要紧跟时代潮流, 与国内潮流以及国际潮流设计理念接轨, 革新教学方法。要以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为更高标准,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摘要:服装工艺专业是培养具备服装工艺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的服装工艺设计往往受到世界上各类艺术思潮的影响。旧式的服装工艺设计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服装工艺设计人才的要求, 如何将现有的服装工艺设计专业与国内潮流以及国际潮流设计理念接轨, 开展对中职服装工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的探析。

关键词:中职教育,服装工艺专业,设计理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服装品牌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11

关键词:品牌管理,服装,课程建设, 课程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2

一、课程定位实时更新

随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服装行业的变化也屡屡出现新的趋势动向,服装高校的教学研究必须紧跟甚而引领市场及行业前沿趋势进行。

服装品牌类的课程主要包括服装品牌战略、服装品牌营销解析、服装品牌运作、服装品牌服装企划等,这类课程需要定期且持续跟进的广泛行业调研,并及时跟进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前沿思路,厘清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定位调整。总体而言,课程必须确保使得学生掌握服装品牌的理论、基本技能和行业发展动态,具有服装品牌战略规划与运营能力;掌握服装企业营销策划相关知识,具有从事商品和销售企划的能力;掌握服装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相关知识,熟悉服装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关业务和流程。

二、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考虑到与行业的紧密对接,建设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学和科研体系,紧密地与服装院校的同类课程的先进水平保持一致。以服装品牌为例,应精准而具体地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品牌基础理论,明确品牌价值体系的构成,培养价值导向的品牌策划能力;从服装行业的视角,明确品牌于服装业中的作用与意义,培养独立解析服装品牌战略的能力;理解最新营销策略,并培养应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市场、品牌、产品定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师生共建

(一)课件预习,课程课时延伸

服装品牌管理类的课程教学内容有大量的理论和概念,但同时又是战略实践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需要尝试最优化安排课程的32个学时。参考国外先进高校教育经验,可以采取理论教学延伸至课程预习阶段的方法,使得课内的理论教学时间减少、课内增加实践互动环节。

有了课前的理论预习,课内的教学理论内容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理论教学以要点提炼式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实践内容以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对抗辩论等形式,启发学生在实际案例中识别理论及实践的差异,分析策略出发点,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论坛实时更新

服装属于流行产业,时尚的变迁速度飞快,品牌运作者的战略战术也必须随行业的高速提升而更新,因而课程内容上必须做好更新工作,课程论坛则能更好保证学生的学习跟进最新内容。在师生互动论坛上,应及時发布新资讯启动讨论,学生亦可第一时间发布课程的学习困惑,并针对正在发生的业内热点发布案例探讨。这样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案例保持新颖而合时宜。

(三)教程设计弹性化

本课程除课堂讲授外,主要采取课内快速训练、案例实战等两种辅助教学形式。

课内快速训练

课程之前,在课程论坛中发布或遴选下次课内的案例,学生课前充分调研思考,课内随机安排学习小组,进行解决方案的快速制定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方案,课内作业由教师下节课点评。

案例讨论

选用一些实际案例,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结合理论,训练学生的实战策划能力。调动学生从案例为切入点出发,尝试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并将理论与争议进行分析总结,顺利结束当次课程。

(四)完善课程互动论坛

经过课题组的努力,《服装品牌战略与运营》课程已建立了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题组成员能充分、合理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课件、视频录像、互联网、课程网站、电子资料检索、多媒体课件、电子杂志式的品牌手册等等,综合发挥它们各自特点与作用,在原有课时不变情况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丰富和有吸引力。

(五)学时安排更透明

建构主义特征的教学改革的思想已经融入教学过程中,针对服装品牌营销的知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更为高效,并在网络中公开学时分配,以增进学生对课程的了解,改善教学效果,详见下表。

四、结论

在当代教学思想指导下,本课题组建立了主动性学习的双向多元化教学环境,创建了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了单向与交互双管齐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全新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并配合传统的黑板书写,以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当前的发展瓶颈在于,与企业的互动不充分,因而课程案例多数来自公共资源,真实性和及时性欠缺。

参考文献:

[1]陈晓鹏,涂红燕. 面向管理的服装设计教学探讨[J].纺织服装教育,2010,(5).

[2]张志刚,张晓芹. 基于就业导向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4,(11).

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品牌服装商品企划》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0601-13-01115

服装课程 篇12

在高校服装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中, 《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设计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也是学生毕业后融入服装行业的一门必修课。它与其他的服装专业课如服装设计基础、时装设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充分了解服装这一行业, 掌握人体和服装的结构以及制作原理, 并且对服装结构的内涵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包括整体与部件结构的解析方法, 整体结构的平衡以及平面与立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使学生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动手基本能力的训练, 成为具有从款式造型设计到样板结构设计的全面能力人才。

面对这一教学目标, 国内各高校也在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但是由于历史传统, 以及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各个院校还要从根本出发, 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如何在整体上提高《服装结构制图》这门学科的成效和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的使用不够严谨

中国政法大学在关于规范本科课程教材选用的工作通知中提到: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材建设与选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所选用教材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教学的质量。对于服装专业教师教材的选择也同样适用。而当下的服装专业教材内容缺乏实用性, 对变幻莫测的服装市场来说,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很多款式案例较为传统, 跟不上最新的服装流行趋势, 达不到与服装市场发展相统一。服装教材版本混乱, 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也缺少关联性, 知识老化且偏重理论。甚至有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繁杂冗长, 缺乏全面丰富性以及重点款式的引导分析。特别是面对当下多样化的服装市场需求, 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

1.2 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在服装结构制图的课程教学上较多地采用“教师教”和“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接受固定模式的答案, 缺乏主动的思考。同时课堂模式缺乏丰富性, 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 在接受上较为疲乏, 缺乏教学的生动趣味性[1]。《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的服装专业课程比较抽象枯燥, 这种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分开教学, 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学内容不生动,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的联系上也不够连贯, 容易出现相关课程间的断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一味地根据教材的内容讲授与板书, 学生被动地吸收以及做笔记, 缺少师生间的讨论互动, 得不到课程的有效反馈以及教学改进。服装结构设计是紧随市场流行, 变更极其快的一个行业,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新想法、新需求, 容易导致课程教学模式滞后、陈旧的状态。

1.3 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服装结构制图》表面上看是讲成衣制版, 实际上就《服装结构制图》课的知识体系而言, 综合了人体工程学、面料、服装史和美学等等[2]。而目前本科高校在课程安排上相对独立, 教师在授课中缺乏将一些与结构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引入教学, 并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述。课程之间缺少实质性整合, 课程实施还停留在单一课程所涉及的固定内容上, 缺乏整个专业知识的整合性、关联性以及对服装专业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使该专业在教学的方向上没有得到全面的结合。

1.4 师资资源不充足

在教学上, 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目前高校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教师队伍中, 缺乏高水平教师。我国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 一部分教师缺乏市场实践,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 他们直接从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 实践经验较少, 在具体款式的解决上欠缺准确性。另外一部分教师是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 实践经验丰富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方面较欠缺, 还有少一部分是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的教师, 他们对具体专业模块的深入程度不够, 讲授的内容相对系统。目前高校仍然存在师资资源不充足, 专业教师知识不扎实不全面的现象。

2《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2.1 科学整合教材

服装专业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性以及时效性都很强的课程, 要想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课程的关键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 必须做到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应当坚持高水平优质教材优先选用的原则。面对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 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教材是教学之本, 面对快速发展的服装市场, 教材的内容在安排上要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款式多样化, 有效化。同时高校可以建立以主讲教师、基层教学组织、学院、学校分层负责、层层把关的教材选用机制, 为高水平优质教材进入课堂提供制度保障。高校教师也要担负起教材建设的重任, 不断对教材进行改革优化, 对教材的选择上要本着厚基础、重技能和求实用的思路, 科学整合教材, 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去虚留实、互相渗透。不断丰富和弥补教材的不足, 一切从市场实际出发。

2.2 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由于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其他服装设计类课程比较抽象, 在老师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进行多维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如果还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授课堂内容就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 只是短时地“学会”了具体的内容, 而不是达到“会学”的教学目的, 这也就要求教师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传统板书式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 更加直观的优势, 可以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课件, 通过大型计算机投影到屏幕上教学, 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3]。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的课堂辅助教学, 它能协助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装资讯、活灵活现的款式制图, 可以变抽象的说教为生动的展示。

2.3 增加项目式教学, 与实践紧密结合

高校“学院派”教学模式下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主要以绘画为主, 占据课程的大部分课时, 甚至有的高校把制图与工艺分开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而实际上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检验制图准确与否的标准是最后实际成衣的效果, 如果把两门课程独立开来, 无疑课程就变成了空壳子。在当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装市场形势下, 教学的重点要不断地向实践转移, 注重与实际市场的紧密结合, 逐渐向项目式教学转变。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强化1∶1制图, 把案例引入工艺课的实战, 不断激发学生延伸设计, 进行二次创新, 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看到学习成果, 以便进一步修正吸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根据教学内容, 及时与市场衔接, 安排去服装企业一线生产岗位观摩学习, 直观地了解服装工业制版的生产状况, 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正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全方位人才, 所以在进行知识教授的过程中不可能脱离流行市场, 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项目进行订单服务。学生根据固定的项目, 自由地发散自己的设计图, 绘制款式图, 并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思, 最终的作品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成果。班级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互相观摩学习成长, 加强了自主学习以及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可以单独给予指导, 并针对单一项目进行总结, 有利于提高今后的教学模式。这种项目式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创作, 并用事实检验构想, 培养学生对结构制图的兴趣, 在这个构思转化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加强了课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起到复习链接的作用。

2.4 大量吸引和培育优质师资

面对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起步晚, 师资队伍不成熟的现状,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事情。很多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毕业直接上讲台, 针对这一现象, 高校应该多给予教师机会下企业观摩学习, 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教师本身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总结, 把企业经验系统、简化、准确地教授学生。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企业一线制版师给学生开设讲座或者兼任部分实践课程。

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 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4]。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 不断完善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 积累经验, 与市场接轨, 与最新的流行接轨。对于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师来说, 设计、制板和工艺三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在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尝试研究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培训, 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提升。

3 结语

在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紧扣市场的流行, 以传统教学为基础, 结合现代化教学模式,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同时, 作为教师自身也应该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注重课程创新和突破,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使授课实践化、趣味化。我国的服装专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 课程的教学也是在探索阶段, 针对目前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娜.服装结构设计与制版教学改革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 2015, (5) :362.

[2]毕虹.《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7:210.

[3]黄宁.多媒体课件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 2012, 19:145-161.

上一篇: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下一篇:体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