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

2024-08-04

感受自然(精选11篇)

感受自然 篇1

亲近自然,也许是人的天性,而热爱自然,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大自然的滋养中,感知万物、探索规律、陶冶情怀、融化自我,便是开启了天人合一的审美人生。

儿童多通道的审美感知,使得他们与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密。然而,户外的各种“危险”、课余的各种培训、居家的各种电子产品,阻隔了孩子与自然的联系,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宅”,也使我们忧心忡忡。

五年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我们经历了由浅表及内里的探索,从茫然到领悟的进步。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自然,一同分享快乐。

自然万象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觉刺激,他们猫咪般的花脸,灿若云霞,让人心生暖意; 他们拔出泥泞的鞋袜,面目全非,让人忍俊不禁。多样的自然体验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们的情感在探索中不断感受自然的灵与美。

孩子们不时闪现的爱心,也让我们常有收获的喜悦。记得一次户外活动结束后,王锴文和爸爸搬凳子撤场,需穿过一片草坪,负重的小锴文不走直线,而选择了绕道而行。爸爸问起,他答曰:不想踩到小草。那声音不高却令人心动。我们曾带领一群孩子去户外观察蝌蚪,肖何锦烨等几个小朋友看着软嘟嘟、黑乎乎、扭动着小尾巴的蝌蚪,心里打鼓不敢触碰。在其他小朋友的带动及家长的鼓励下,他们试着伸出小手,接住了老师捧着的蝌蚪。当蝌蚪在他们的小掌心游动的时候,肖何锦烨异常激动,兴奋的大喊: “它好可爱! 软软的,弄得我手心好痒的。我可以摸它吗?”由此,他就跟蝌蚪玩开了。有小朋友不小心将蝌蚪弄到了地上,马上就听到其他小朋友着急的声音: “快点把它放到水里去,不然它会死的! ”“它好小的,我们要保护它! ”立马,周围的小朋友都过来帮忙捡,小朋友们唯恐伤到又小又软的蝌蚪,极其认真,不敢用力,小心翼翼,那场面让人感动。饲养蝌蚪期间,孩子们每天到教室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蝌蚪,跟蝌蚪说话。中午,他们会留些自己的午饭去喂蝌蚪,那模样稚气却很是可爱。蝌蚪变成青蛙后开始往外爬,不时就会有小青蛙爬了出来。胡杨小朋友很为青蛙担忧,便对青蛙说: “你别往外爬,掉下来会摔死啊。我们会把你送回家的,你就等等噢! ”

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这些年,我们教师的自然情愫也在不自觉的变化。很多年了,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天空; 看见有人往车外扔水瓶、纸屑会觉得分外刺眼,会很生气,会制止身边人的这种行为; 家有幼儿的老师会在自己的私家车内放置小垃圾桶; 我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在自然中忘我……不仅如此,老师们还会敏锐地捕捉教育主题、随机进行自然教育活动。在一次小朋友下午茶时间,邓老师的班上飞进了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很害怕。邓老师首先安抚孩子: 蜜蜂不会轻易叮人的。然后与孩子们一起“送”它回去,一起讨论蜜蜂为什么会叮人? 蜜蜂叮人之后会怎样? ……寻味而来的不速之客不仅没有让孩子慌乱,还意外收获了有关蜜蜂的知识。他们兴趣盎然地了解和学习,对蜜蜂也没那么害怕了。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感受自然 篇2

叮咚的泉水声,清脆的鸟叫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再加之梦幻般的细雨,组成了一首和谐的美妙音乐。有人说,观景不如听景,青山应该用心去读,去品,才能感悟出她的博大和深奥。闭上双眼,用心聆听春的呼唤,大自然对你的呼唤,吐露大自然赐予的芬芳,回味它的秀丽佳境,感受它的气息,渐渐地让你心醉……

不论山峰、峡谷、山花、小溪、奇石、绿树,只要你身临其境,就能领略到山川的秀美神韵,荡起你无边的思绪。来之不易的假期,散散步,品味一下自然风光也是不错的。选一条悠然自得,清新飘洒的.幽径,放飞一下心灵的翅膀,细细品味着它,享受着它给你带来的快乐。

散步至“曲径通幽处”,林荫夹道,好鸟相鸣。清脆的鸟鸣,犹如石子坠入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浓郁的绿色染绿了鸣鸟的羽翼,染绿了清洁的空气,也染绿了心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神秘感让心中荡起一丝丝疑惑,更是陶醉在美景好音之中。继续前进,春风拂过,前面的绿色流光溢彩。我的视线不由又被你迷人的风采吸引,走近你,我的心顿时轻舞飞扬。

眼前是如此让人心醉的绿。在这片绿中,我可以仰天长啸,发泄心中的愤懑,也可以闭目养神,倾听心跳,感受温馨。你携我来到一片百花园中,我席地而坐,静静地领略这无边的欢乐,沁人心脾的花香让我心醉。你说你不喜欢单调。于是蔚蓝的天空深邃而又不乏可爱,缥缈洁白的云儿时而点缀其间,葱绿的草地辽阔而又生机勃勃,这些都是你别出心裁的精心构思。你用翠绿诠释生机,用火红阐释温暖,我会珍惜你的美丽。

散步返回,回忆刚才的美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充实与快乐。这是大自然带给我的。这让我更加喜欢它,喜欢它的美,它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浪漫中透露着现实,阴柔之中不乏阳刚,娴静而又活泼。它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象征。

感受自然的能量 篇3

莎翁在《哈姆雷特》里曾经感慨过:“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当我们逐渐远离自然且无所畏惧之后,自然的报复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其实当你能暂时抛开烦躁与不安,像个孩子一样去满怀趣味地感受周围你早已忽略的一切之时,你会体会到自然一直传递给你、却被烦躁和欲望所阻隔的能量。

学会爱自己

秋天的brighton,微凉的习习海风吹乱了一个黄皮肤女孩的头发。而她,就静静地坐在窗前,用忧郁的眼睛注视着这座小城,从日出到日落。直到今天,回想起十多年前逃离香港在brighton度过的那段时间,素黑还是会感到阳光的温暖。这个曾经阴郁、自闭、逃避阳光的人,就是在那里爱上了阳光透过自己身体的感觉。

压抑是素黑对孩提时代最为深刻的记忆,九个人一起居住的西向房间闷热得让人烦躁,再加上女人之间的种种龌龊,总是让小素黑觉得无比压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素黑开始变得沉默,学会了封闭自己,享受只有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她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不高的人,沉默的素黑其实生活得也不会太累。可是当她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就得了第一名之后,就让素黑无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读名校,大学又念英国文学……而孤独也让她很早就显得与众不同,当别的孩子还在迷恋明星、时尚的时候,那个沉默的素黑却在思考关于生死爱恨的哲学问题。在大学的时候,素黑的怪异更是让同学觉得惊奇,那个时候只是为了觉得穿黑不会被别人注意而一身黑色的她,却成了目光的焦点。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不敢说话的素黑,却已经开始开班讲起了村上春树、电影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素黑会在拿了自己专业的最高奖学金后跑去听医学、社会学的课程,她会一个人在图书馆里默默翻看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之类的资料。“那时喜欢到威尔斯医院看人生,到那边的医学院图书馆翻脑神经学书籍,后来有新结识的医科朋友告诉我,医学院的同学都被我吓坏了。”想起当年那个特立独行的素黑,如今的她不禁莞尔。

到了毕业,凡事讲求完美的素黑面临了更大的压力。早早在文化圈因为老道的评论而出名的她,接到了诸多的工作邀请。写评论、做主持、当顾问、做总编、带艺术团出国演出……那时的她完全是一个工作狂,越是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就越是会有更多的工作等着她。那个时期是素黑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当她反省到自己的不可或缺是由于“这个社会的文化太泛滥了,我们的文化太肤浅了,太少我这样的人了,所以,我并不快乐,我的成就感是假的,毫无意义,而且,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生病,够了,那停下,然后走吧”。于是素黑就真的放下了一切,去了英国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去英国其实只是一个意外,当时为了存够脱离工作的钱,素黑选择了去大学教书。一段时间的清苦攒钱生活之后,一直想去巴黎的素黑却面临着签证的难题。为了不浪费好容易下定决心的旅程,素黑选择了去英国。

在英国期间,一个突然从脑海中蹦出的“B”,把她带到了brighton。这是一个海滨旅游胜地,城市氛围轻松而又包容。在那放下一切的日子里,素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和自己的美好,开始学会了要去爱自己。于是那个阴郁的女孩在brighton 的阳光之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开始爱自己的素黑。在这座小城里,她寻找可爱的小猫,自己吹着古老的尺八,有时写一些专栏寄回香港。

就这样,一个香港女孩在遥远的英国小城,学会了爱自己。而几年后,香港又多了一个教别人如何爱自己的女子。

自然随心

在英国的幸福生活并非没有代价。坚持了三年之后,穷得叮当响的素黑回到了香港,受邀做起了网站,又一次回到了工作狂的状态。不过此时的素黑已然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在赚钱还完债之后,素黑做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了一个心性治疗师。

做心性治疗师,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去感受这个世界,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素黑接受咨询的方式很特别,每一个想要咨询的人都要先打开她那个黑色页面的网站,留下自己的疑惑和自我介绍,由素黑判断是通过邮件还是见面来解决问题。她说自己有一种能力,能够通过文字或者电话来看透人的心灵。如果赶上她心情好,就会得到面谈解决问题的机会。而见了素黑面的人,绝大多数人第一个疑问就是:“素黑这个名字是因为你只穿黑色么?”秉承着大学的习惯,素黑一直都是黑衣着身,袜子、首饰就连系首饰的绳子都是黑色的。在素黑看来,黑色才是人生真正的底色。黑是生命最初的来源,胎儿在母体的子宫是黑的,没有黑就没有光,有黑才有白昼的起落。虽然很多人都怕黑,但黑才是所有生命的底和回归。

就是这个崇尚黑色的女人,却有着洞察一切的目光。不管是透过邮件上的文字还是见面的寥寥数语,不用花多少时间,她就能给出意见,或者分享咨询者的处境。而当一个人跟她描述自己的伴侣时,素黑总能模拟出对方相应的话。“他们总是很惊讶,说你又不在场,你怎么会知道?其实男女关系都差不多,大概也就那么几句话。”从小就敏感的素黑对于情感方面的问题,早已驾轻就熟。

相比于解决情感问题,素黑更喜欢从心灵上治疗一个人。在韶关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处素黑和朋友开的工作坊,在那里每一个在城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会在膳食、音乐、接触自然之中,找到自我的精神力量,靠自己走出迷茫的困境。

在治疗别人的同时,素黑也在治疗着自己。她除了偶尔补充一点牛肉汤之外,坚持素食,因为消化肉食比素食要多一倍的能量,而肉食的酸性也容易使人疲倦,她觉得坚持素食才不会浪费自身的能量消化;她很少消费,也不愿意去超市,因为过度消费产生的垃圾会让她觉得不安;她喜欢自己手工缝制衣服,喜欢在一针一线的专注之中享受时间的流逝;她喜欢触摸自然,会在不同的城市寻找古老的树拥抱,体会其中强大的能量,或者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听海,让海浪不断拍打的声音带给她力量……

感受朴素自然之美 篇4

在我国艺术史上,我们看到许多非常推崇自然的艺术家。晚唐的张彦远将画品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自然居上品之上,为最高品位。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将书法分为九品,上上品之前复列逸品,他对逸品的诠释是:“偶合神交,自然冥契”,“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现当代时期,更有直截了当地论述这一观点的。如:“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钟敬文),“朴素是真的高贵”(徐志摩),“最高的文采是朴素,因为朴素是美的首要条件”(王西彦)。

朴素,并不仅仅是对形式的追求,艺术的朴素自然,应该是高妙的技巧与真实内容的有机统一的完美结合,将艺术形式与技巧消融在艺术内容中去,这是高度艺术化的表现。艺术家的创作,呕心沥血而不见痕迹,反复雕琢又似漫不经心,这正是朴素自然的美学理想所追求的境界,这正如常言说的“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亦如古人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朴素无华的,却又含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只是这经过多次锤炼的高超的技巧在那一气呵成的诗歌意境上,不露出一丝一毫艺术加工的痕迹。

在西方,即使在欧洲最黑暗的年代——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从13世纪圣托马斯发展的正统经院哲学就认为,简练和朴素是最基本的美感,是最接近天堂的特征,是高雅的修士应该追求的。米开朗基罗的书信集中,他这样论述道:“还有什么能比简约的表达更难把握的事情呢,每天都有大量喋喋不休的东西缠绕着我们,而其中具有美感的东西甚至一点也没有,因为他们都不够朴素……在创作中,永远要用一种简洁而直截了当的方法描绘你所了解的东西,……并在一幅画或雕塑中做到有所突出,这两点解决好了,一切作品都是很容易的事”在雕塑史上迎来了第二次高峰,甚至因为他建立了卡比多广场而开启了豪华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先河的米氏,他在笔记中心灵深处一次次呼吁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朴素美。

在18世纪法国,有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就是夏尔丹(1699-1779)。朴素、单纯是夏尔丹静物画构图所具有的特点。《虹鱼》画面上呈现新的意趣,一只小猫和悄悄地爬过桌子上的牡蝠,瞬间的动感,使画面的生活气息无尽。《厨桌》《有铜水箱的静物》,构图均衡稳定画面简洁朴素、色彩丰富而具有表现力。画面效果类似剪影,单纯而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夏尔丹创作的生活风俗画是18世纪的法国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作品朴实无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简洁、自然、真实。他着力表现普通的城市平民的形象和生活,手法写实,表现单纯、自然而又抒情。其作品简洁的构图、坚实饱满的色彩,自然朴素的画风,高雅的情操,开创一代新风。

维米尔(Jan Vermeer,1632-1675)这位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以一丝不苟的写实主义风俗画为人称道。其地位在荷兰仅次于伦勃朗。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朴素也是一种美,在传世名画《倒牛奶的女仆》中,穿透窗户的阳光照射在女人背后的白色墙上,墙面产生出明亮而眩目的白光。女人的脸庞宁静祥和这和倾倒牛奶的动势,恰好形成一种静与动的迷人张力。室内洒满光线,人物平常简单的动作与神态,得到了最精简的诠释,一切似乎在时间与空间中凝结,一下子化为永恒。这幅画所呈现的精湛的光影技法,给画面平添了许多温暖的人性关怀,使之成为艺术史上难得的一幅杰作。维米尔的画虽然朴实,但是很有感染力,他把他的感受与体会一点一滴的渗透到作品中,使人回味无穷。在维米尔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了朴实的美感,因为作者的选材来自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很好的用油画的形式表现出“原生态式”的生活,这种“原生态式”的朴实型的油画是维米尔绘画的特点,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返璞归真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和艺术追求的潮流之一,在现代绘画中,有很多画家追求着质朴的情感和独立的精神。比如,后印象派的画家高更等都曾大胆地从现代文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追求一种新的绘画精神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是一位最富有原始生命力的画家,他从原始、野蛮中得到生活的力量,远离现代文明的矫饰与虚伪,一心去领悟自然、神秘的真理,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将装饰性与象征寓意结合起来,表达直率,让人感到野蛮、粗野和原始。其作品,表现性的因素很多,而对朴素美的追求也显而易见:作品形体简括,强调轮廓线。毕加索(1881-1973)这位在近现代绘画艺术史上闪耀着夺人的光芒的艺术家,一生画作颇丰,但简练和概括至极,几根线条,数笔色块,意向却无比的丰富,节奏和谐,美如夜曲。正如德米特里亚娃《毕加索》113页中如是说:绘画不是散文,而是诗。它是用造型性的韵律写成的诗……造型性韵律是一种协调而又同其他形式或其周围空间保持和谐的形式。从这里我们足可以发现毕加索追求的绘画是诗的境界。更要有诗的形式,诗是文学样式,单就形式来说具有天性的灵气。也有哲人说诗乃上帝之语言。此处不难理解毕加索的艺术追求,或者单就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来看,朴素亦是公认的格调。

感受这些杰作里的朴素自然之美,对我们的创作也有很多启示。在我们的身边寻找我们认为最朴实的景色,借鉴大师的思路,创作我们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

朴素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非常普遍,我们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恰恰要学到的是“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态度,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那些单纯发泄情感的活动如哭、笑、咆哮如雷或者奔走跳跃等等并不是艺术创作活动。那些是情感的自在的形式而不是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表现不仅是表现,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创造的不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生活处处都有美的气息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用眼睛发现,用心去体会,它就会降临到在你的身边。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艺术家那里,最高的美正

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的再利用

施燚李若辉郁舒兰(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从红木余料的利用现状着手,考量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再利用的可行度。搜集总结了红木余料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领域,并且探索分析了红木余料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式,最后指出了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需要突破的瓶颈。

关键词:红木余料;现代设计;材料;再利用

2012大学生实践创新阶段成果

一、红木余料的现状

红木为热带地区所产,豆科,紫檀属(pterocarpus)的木材。红木资源有限,生长周期又非常长,有的可达几百年,因此,物以稀为贵的红木制品集实用、观赏、保值于一体,越来越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国家具企业的红木用材基本上倚靠进口,花费众多,但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对其所产生的红木余料没有进行再应用。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以不可再生的红木资源为主。这也是红木家具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红木作为高档家具的原料,尽管是余料,在质量品质、收藏价值等方面仍具备潜力。弃置其余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北宋时期,李诫就在《营造法式》中提出了对木材节约利用的原则,如:“务在就材充用,勿令将可以长用者截割为细小名件”,甚至连余材边料也不能浪费,提出“木植内如有余材,可以别用,勿令失料”。近年来,通过对木质废弃物的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突破了传统做法上一开始就直接燃烧木材的方式,而是通过液化、气化等手段,使能量的转换效率提高,使获得的能源更容易得到利用。但是红木作为最高档次家具的用材,将其余料进行燃烧仍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如何进行合理的再利用,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红木余料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1.在现代设计中,红木余料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应用:

(1)文具

古有木质戒尺、木笔杆子等,在现代设计中,虽有合成材料替代了木材制得了这些产品,但是木材仍可以在文具设计领域大放异彩。相比较用大材、整材裁切制造文具产品,用余料制作这些小产品更为环保合适。并且,用红木余料制作出的文具由于具备了红木本身的价值特性,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很适合作为礼品相互赠送。

是自然朴素、返朴归真、以质为美的审美境界。朴素自然高于雕饰美,但并不排除华美的篇章,朴素自然,是艺术的内容的真实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这完美的艺术形式是作家运用高超的技巧辛勤耕耘的结晶,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第二自然”。写文章的人说“文字要深入浅出,不端架子,不故弄玄虚,要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绘画亦如拉家常,朴实得像麦穗一样,是籽粒饱满

(2)纪念品

在各处旅游的时候人们难免会买一些旅游纪念品带回家自己留作纪念或馈赠亲友等。除去传统手工制作的纪念品,近年来很多旅游纪念品是进行了现代设计、经过工业生产制成的,这些旅游纪念品大多设计精良但是用材一般,旅游者买回家中难以长期保存。若是可以将红木余料运用到这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生产中,不仅可以使其长期保存,实现旅游纪念品的纪念价值,也可因为红木的价值而使纪念品本身的价值有所上升。下图是国外一旅游景点的纪念品,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用木头精加工而成,深受游客的喜爱。

(3)首饰

通常在首饰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多用金银珠宝此类贵重材料,市面上的低端饰品则是以合成材料为主。而在我国古代,木材是饰品设计中常见的材料。无论是女子头上的发簪还是男子常戴的珠串,以至于闺房中的首饰盒,大多是用上好的木材制成的。在现代设计中,此种选材未尝不可借鉴。由于发簪、珠串所需的木材都是小料,红木余料则正是上选。当然红木余料在做首饰上可以应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珠花、吊坠、耳坠、佛像挂坠、手链、手镯、项链、扳指、手表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题材。

(4)摆件

中国自古有玉石摆件,西方现代有施华洛世奇水晶摆件,摆件作为对美好的寄托,是家居、办公环境中常见的物件。摆件一般都用玉石或者水晶玻璃制作,价值高昂且显得剔透华美。其实红木色泽温润大气,收藏价值极高,也是制作摆件的极佳选择。自古木能养人,木质佛像、观音像、人物小像都是有吉祥寓意的。用红木余料做摆件无论是当成车饰、桌面装饰,还是拿在手

的麦穗,是高筋高粉的麦穗。

参考文献

[1]马晓琳《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精选教材——西方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2]田军.王剑.继平.达星.高更·塞尚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感受自然作文 篇5

带着一丝淡淡的喜悦,伴着柔柔的风,我走进自然。自然的气息溶入了湿润的泥土,呢喃的燕子,摇曳的垂柳,挺拔的白杨……一切都那么纯朴,流露出的是大自然特有的灵气。不需要刻意的去渲染,那份生命的绿意足以让你感到心旷神怡。

一束马兰花在路边盛开,那明丽的蓝紫色像团火焰在眼前跳动;蒲公英带着茸茸的小伞在树林里时起时落,不细心落入清澈见底的小溪,随波荡到了远方;不知名的野花一簇簇地竞相开放,又为自然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漫步于草丛中,用心去贴近,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拾起片片记忆的叶子,回味着往日踏青的乐趣。钢筋水泥筑成的灰色世界封住了生命的绿色,呈此刻眼前的都是温室里的名花绿草,那份驿动的活力只能深藏在心底。可当我亲近自然,才真正寻觅到那份在闹市中消逝的心境。

静静的坐着,什么都不必想,什么也不必做,那倒映在眼中浓浓的绿意会让你忘记一切忧愁。

感悟自然,踏出生命的诗行,体会到的是对生命的悟领与心灵的静化。美,在自然中流露;美,在自然中升华。

感悟自然,拥抱灿烂的阳光,理解那份绿意的洗礼。当你在欢乐中寻找到那份淡薄中的宁静,体味到那份足以让你感动的美景时,你会发现:春近在咫尺!

感受西欧人与自然 篇6

对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中国古代哲学来说,西欧又做了这样的注释:

——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不要追求昼夜的长短。

——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昌恒,无须解释日月的黑白。

其实,西欧的人文地理造就的哲学是一个独特的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的和谐哲学。

——题记

永远的罗马

过去只知道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的骄傲,是中国人的自豪。殊不知远在万里的意大利首都罗马也是欧洲人的骄傲,是意大利人的自豪。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从这里出发。

罗马已有1800年的历史。欧洲的第一条路是罗马人修的。欧洲的第一部法律是罗马人写的。欧洲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在罗马建的。总之,没有罗马就没有欧洲。

罗马城是一个在台伯河上游的7个小山丘上建的城。为什么罗马人非要把城建在山丘上呢?这是由罗马的地况决定的。罗马地处远古时期火山灰堆积地,地表松软不能建城,只好在岩石裸露的山上建城。因此,罗马城有“七丘城”之称。

意大利人在得天独厚的土地上,产生了独特的罗马文化,在这里文艺复兴时的文化古迹数也数不清。总之,世界上最好的雕塑在这里,人间最宏伟的圣彼得大殿在这里。那是罗马人,不,准确讲是城中之城“梵蒂冈”的财富的堆积,是“永远的罗马”的象征。

罗马城是一个古老的雕塑。城内以“破”为荣,以“旧”为贵。这是意大利政府为保护古罗马原状的非常措施。法律规定:城内所有的老建筑要装修必须经过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审批才行。以不破坏原建筑原貌为原则,不准拆迁旧建筑,外表以修补为主,不能损坏原样,室内装饰不管。就是这样一个法律,使世界第7富有的国家表面看上去破破烂烂,不像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也就是这些破破烂烂,每年招来几亿人参观游览。使罗马城真正成为人间“永远的罗马”。

“永远的罗马”是意大利人对人类的贡献。

“永远的罗马”为世界所崇敬。

意大利散记

行 车

漫步在意大利城市的大道上,几乎见不到对开的车道,基本上都是单行道。车速不快,一般都在100麦以下,塞车发生在周末和周一。

意大利的各式汽车,都以国产货为主,很少见到外国的汽车。意大利的小轿车很娇小,“是没屁股的那种”。这是为了少占车位,也是为了起车方便。

意大利对司机驾车要求极其严格,除了不准行车喝酒外,还要求司机每驾车2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不然就吊销执照。各加油站对司机喝咖啡全部免费。司机的一切行动都由开车前存入电脑的一张卡来记录行车全过程,司机完成任务后以卡交差。因此,司机十分自觉,一切按章办事。你再着急,他也是慢条斯理。

意大利的公路十分发达,无论你的车走到哪里,都是行驶在有护栏的公路上。行人一律在护栏外行走,穿行必须走人行道,不然后果自负。司机对行人穿行十分谦让,显示了司机的素质。

意大利的山区公路是逢山开洞,遇河架桥,看不到长蛇般的盘山道。山区公路也同城市一样,一路平坦,一路护栏。

在意大利行车,规矩多,司机心甘情愿,乘客安全方便,想来也是一件乐事。

购 物

意大利各城市的商店都规模不大。公立的很少,以专营店为主。超市也没有我们国内的这么齐全和宏大的店面。

意大利民族是一个十分浪漫的民族,他们小富既安,每天商店上班的时间随心情而定。下班的时间也是由经营额来决定,只要今天赚钱的目标达到了,随时可以关门。不管你顾客是否乐意,一声“下班了”,就给你下了道逐客令,让初到意大利的人十分尴尬。

在意大利购物,有一些商店是可以退税的,这是因为意大利人认为游客没在本国享受社会福利,他们不应交税,看来也十分合理。

意大利的商店不讲究外表的包装,本来十分精美的商品,用纸一包就给你了。包括各种食品基本也没包装,让大家感觉十分随便,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意大利的皮革和玻璃制品闻名于世。那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让人赞叹。

意大利的商店没有过多的广告和招揽,来去由你自己选择,店员不会给你不厌其烦的介绍商品,买不买由你,大家都很轻松。

在意大利购物有一种新鲜和放松感。

不信,你去体会体会吧。

音乐在空气中飘拂的国家

躺在秀水之滨的睡美人——维也纳是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欧洲一位伟大的哲人曾说过:“维也纳的每寸空气都飘拂着音乐的露珠。”

维也纳是欧洲的一支交响乐。18世纪这里是欧洲古典音乐“维也纳乐派”的活动中心。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云集在这里,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在这里完成了他们辉煌的音乐事业。自1914年以来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闻名全球,这里有一百多个歌剧院,仅国家大剧院全年演出三百多场大型音乐会,维也纳同符号“ ”一样永远成为音乐的标志。

这是奥地利的首都,人口180多万,她以文明的发祥地为圆点,向四周扩散形成9个区域。维也纳以他精湛的建筑艺术和“1、2、3、4、5、6、7、i”形成文明的历史而骄傲于世。

维也纳人是彬彬有礼的,他们的一切都由国家来安排。维也纳人从出生到去世都躺在国家高福利的保险柜里。有了小孩每月补给500欧元做生活费;失业了可以拿到本人原工资的80%做生活费。只要你在3年内找不到工作就可以在家坐吃。失业超过3年,最低生活费可以享受到去世。维也纳人一年只上6个月的班,其他时间去度假,他们不需要存款,因为生老病死均享受国家保险制度的福利。

维也纳政府每天都在精心呵护着每一个公民,他们每人住房面积已超过60平方米。如果你在山坡上建好了房子,只要告诉政府有关部门一声,政府会把路无偿地修到你的家门口。因为你是国家光荣的纳税人,政府为你服务是应该的。

维也纳是一个高度文明和礼仪的城市,在这里听不到一丝喧闹之声,人与人之间的言语是和善和谦让的。市民环保意识很强,垃圾分成类别放。废旧瓶总要洗干净才放入专门的垃圾桶,人们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偷盗犯罪十分罕见。城市的警察基本没事干。有一则笑话说的挺有意思:“一个老奶奶的猫跑上了树,老奶奶打电话叫来了警察。警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爬不到树顶上,只好又招来了消防车,才总算把这只猫救了下来。”警察赶紧向他的上司报功,大有中国“英雄救美人”的得意神情。

维也纳的民主气氛很浓,“全民公决”是这个城市以及全奥地利的国格。传说在前几年维也纳准备申办冬季奥运会,政府经努力已争取下来了,可是公民一算,环境污染问题,说什么也不同意。“全民公决”后,到底还是辞去了主办权。

维也纳是一个观念全新的城市,在这里“一致通过”的表决,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东西。他们认为顾客不是上帝,人与人之间是靠各自的本事吃饭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维也纳人不畏惧各种权势,只要你不符合规定,我就要控告你。有一个小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婆婆在路旁等公共汽车,按道理车应停在乘客的面前。这个司机不小心把车门停的离这个老婆婆的身边远了几米。这个老婆婆就慢慢的走到司机门前训斥司机,司机自知理亏,赔理道:“你能原谅我吗?”老婆婆这才上了车。

“人生能有几天乐”,这是维也纳人的心声。“就是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也不马马虎虎”,这是维也纳人的人生哲学。为此,维也纳就比别的城市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了几个音符,多了几分安静。在音乐飘拂的空气中尽享人生之美妙。

梦幻的慕尼黑

众所周知“慕尼黑”不但有黑色的阴谋,而且还有美丽的童话。

慕尼黑,无数的歌曲是为了对它的爱而诞生。美国作家沃尔夫曾说过:慕尼黑除了说它是德意志的天堂,人们还怎样形容它呢?有人梦见过自己去过天堂,而在德国就是慕尼黑。拿破伦、歌德、列宁、莫扎特,都曾在这里获得灵感。希茜公主的第一声人生啼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公式,都是在这里诞生;许许多多的国王、元首、教皇、明星,都想亲身来体会慕尼黑的魅力;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也起源于此。

——1938年签定的《慕尼黑协定》,法西斯瓜分了捷克。

——HB啤酒屋是慕尼黑永恒的骄傲。

——1972年的世界夏季运动会在这里开幕。

——对知识情有独钟的特殊法律制度。

——“宝马”飞驰的地方。

在阴谋与梦幻中造就了闻名于世的慕尼黑。

在“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狂欢中领略了慕尼黑的本质。

……

慕尼黑人是世界上最幽默的人之一,他们在每时每刻都会开玩笑。当一个年轻人想不买票混入歌剧院听歌剧时,看门人说道:“如果你今年99岁,请带上你的母亲来,你将免费。”

慕尼黑人是世界上最认真的人之一,当他们把东西丢在地下找不到时,他们会把自己走过的地方划上座标,一寸一寸地去找。

慕尼黑人是非常尊重知识的人之一,为了让“知识”高人一等,他们在学校专门设置了监狱。当学生在校外与人发生争斗或违法时,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警察都不会当别人面惩罚学生,而到学校专门的监狱进行惩罚。

慕尼黑人把自己的学位看得重于一切。在慕尼黑人的眼里,任何职务并不重要。如果你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那才是光宗耀祖的事。如果在“总经理和博士”之间选择,他们当然是选择博士。这也许是慕尼黑人世界观的不同吧。

慕尼黑人以培养“独立完善的人格”为教育观。他们不希望孩子依赖和留在自己身边。在慕尼黑,夫妻分居,孩子同父母分居不是奇怪的事情。他们提倡“给每个人一个发展自我、隐藏自我的空间。”

慕尼黑是啤酒的故乡。但是他们的啤酒从来不出慕尼黑市。每年的10月份,这里都要举办“啤酒节”,来自世界各国的150万人,在啤酒的海洋中,可以自由享受。

在这期间,慕尼黑每天都在醉着,成千上万的人醉在一起,相互拥抱着,忘记了身份和姓名,甚至忘记了国籍和种族。他们有自己的《纯洁啤酒令》,啤酒制造过程是全天然的,不允许放防腐剂,自然啤酒只能是当天制当天用,不能外销了。

慕尼黑给人思索,给人梦幻,给人启迪。

深刻永恒的“大奔”

从慕尼黑约走了3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汽车城——斯图加特。这是一个到处都呐喊着:梅赛德斯·奔驰名字的城市,是全世界汽车的发祥地。

斯图加特从早到晚演奏着“奔驰”品牌的乐章。自1886年创造了“奔驰”以后,奔驰的发动机轰轰的叫响了110多年。从第一辆梅赛德斯车到教皇乘坐的“奔驰600”,都足以让你领略奔驰汽车皇族的深刻内涵和隽永的率领世界汽车潮流的风度。

当1886年世界第一批汽车——奔驰机动车和戴姆勒机动轿车下线的时候,斯图加特市在巨大的“奔驰”方向盘型标志的照耀下,就像一匹永动机,把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汽车工业带动得生机蓬勃。

奔驰汽车是精益求精的车。西德人把他们的认真精神,全部在奔驰汽车中体现。他们严格的工艺、精湛的技艺,让世人折服。凡是到过德国奔驰汽车制造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奔驰汽车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工人用“心”做出来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一件艺术品。都包含着“大奔”的深刻和永恒。

个性巴黎

世界上很难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热闹、精致、沸腾——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古典、高雅的韵味与现代时尚的潮流,如此完美地融为一体,伟大与神圣、财富与权力、传统与热烈、机智与随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巴黎自豪而又任性,处处充满矛盾和反差。

在巴黎看不够的不是风景和商店,而是充满个性的“巴黎”。由于巴黎地处阿尔卑斯山西北端,市中心有塞纳河穿流而过。是山的脾气,水的性格,养育了巴黎人。

人们说:巴黎是人的聚合——充分显示人的个性和价值。巴黎是文化的聚合——塞纳河畔凝结着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所以,巴黎与欧洲土地上的其他国家公民是不一样的。“标新立异”“不吃别人嚼过的馍”,这是对巴黎人最好的诠释。

巴黎人不模仿任何国家和人。他们的时装永远是引领世界潮流。在巴黎没有“流行”这个词。当我国在拼命赶时髦时,巴黎人已经又有新招了。巴黎人的吃,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德国从来不吃的猪下水、鸡下水,巴黎大嚼有味。巴黎人的穿,随心所欲,只要你认为是流行的,巴黎人绝不穿。巴黎人的住,窗户你认为小了安静,巴黎人就把窗户一落到地,心情让阳光恩赐。巴黎人的行很有特点,世界各国的汽车牌照都是前后一个颜色。而巴黎人偏把前车牌一律涂成白色,后车牌根据车型而定。这也有个说法“司机容易确认相向而行的车子。”显然这个说法很勉强,只不过是巴黎人标新立异的借口罢了。巴黎人的艺术,一部歌剧《茶花女》让全世界为之倾倒。巴黎人的世界观,不跟任何国冢的指控棒转,法国就是法国,很倔强。

法国大哲人说过:“坚决反对你的意见,誓死捍卫你的个人主义的权利。”这就是典型的个性巴黎的自白。

欧元的故事

欧元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世界奇迹。

大家都知道西欧各国,大都国土面积很小,就像人们戏说的那样,开着汽车油门一踩就是出去好几个国家。所以司机无论在普通道路还是高速公路,车速是不敢大快的,不然就有越境之嫌。一个区域里有十几种货币,对于外出公务活动还是旅游,兑换货币就是一个灾难。不把人弄昏了头才怪呢。就是钱包也需做的像公文包那么大才能行呢。

奥地利人发明了欧元。2003年4月1日货币正式通用。从此,西欧有了同美元抗衡的能力。美元的神话也随之结束。不是吗?一欧元兑换人民币9.5元左右,一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人民币同欧元和美元的汇率就足以证明问题。

欧元是“7大8小”,就是纸币7种,硬币8种。纸币的设计寓义是:底面是欧洲版块,正面是“一扇窗户打开,就增加一个视野”;“每一座桥,都增加一份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因此,欧洲地图、窗户和桥组成了欧元纸币的基本图案。这里寄托了欧洲人“团结、沟通、了解”的愿望。

硬币的设计在8个品种中,主图案都是欧洲版图。其副图让欧洲各国充分展示自己的民族风情和国情。可以各国自行设计整套硬币,副图各国自便。欧洲人都想在这套欧元上一展本国风采。比如希腊人的“公牛和美女图”就是记载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象征着希腊人的永恒生机。还有意大利、奥地利都有精彩的设计,让人叹服。

欣赏欧元,实际是在读一部欧洲文明史。她让世界人民赏心悦目。

欧元的使用也是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欧元初用,就连法国的财政部长还闹情绪呢,出国人家都用欧元结算,就他用法朗结算。结果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现在全世界使用欧元的人口已达三亿多。由于欧洲的地域和财富的原因,她一路坚挺,现在成了世界最受欢迎的三大货币之一。欧元现在正挑战美元,向瑞士法郎看齐。

感受自然 篇7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案

一、活动目标

(1) 热爱自然, 体验自然, 陶冶情操。 (2) 学会观摩, 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联想和想像, 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3) 通过展示活动, 培养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对话,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4) 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

活动重点: (1) 观察自然、体验自然。 (2) 联想、想象。 (3) 表达感受、心理、体会。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搜集有关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秀诗文。 (内容:古今中外, 诗歌散文皆可。方式:可调动平时积累, 利用资料、图书、网络等)

活动二:对所搜集的诗文中喜欢的或认为写的精彩的诗句及片断, 进行朗诵和赏析练习。

活动三:找出你游历自然景观时拍摄的照片, 重温当时的美景, 给大家介绍介绍你所看到的美景。

活动四:感受冬趣 (小组活动) 。 (1) 确立主题。 (2) 选点:选自然景物较集中的环境。如校园、小区、公园等。 (3) 选时:课间、周末、假日、下雪时、雪后等。 (4) 工具:可用手机、相机、DV拍摄观察到的美景, 所感受到的趣味。

三、方法指导

定点观察是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 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四种。

动点观察是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延续。

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内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

1.活动中, 认真观察, 交一两个“朋友”。 (“朋友”指自然界中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景或物) 例如《山中访友》:

走进这片树林, 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 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 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 静静地, 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 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 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 脚长出根须, 深深扎在泥土和岩层, 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 我的头发长成树冠, 我的手变成树枝, 我的思想变成树汁, 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最后长成树籽, 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2.在活动时, 要相互交流, 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相互说一说, 并及时进行相互评价。

3.成果展示。要求: (1) 对活动中所拍摄的资料进行后期制作。 (2) 内容上, 要主题鲜明, 展现观察的美景, 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文字将美丽的图景、自己的体验感悟、抓拍的体验及感受描述给同学听。 (3) 展示的成果形式可多样性:可以是PPT, 可以是DV, 也可以是小报、册子等等。 (4) 图文并茂或音像解说皆有。 (5) 体现成员及分工合作。

四、评价方案

活动一、活动二教师随堂评价。

活动三、活动四先自评, 后组长评。

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1) 积极参与。 (2) 服从安排, 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 (3) 与其他组员相互配合。 (4) 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5) 评价分为A、B、C、D四个等级。

分工

主持人 (2~4人)

职责: (1) 在活动过程中, 负责活动组织工作, 协助老师关注并指导各小组的活动内容, 督促每个小组的进度, 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 (2) 在成果展示课中, 相互配合, 调动同学积极参与, 安排并主持, 使活动有序进行。

组长

职责:有号召力, 带动全组活动, 明确分工 (根据各组情况, 有整理、记录、编辑、绘画、摄影等明确分工并在展示中体现) 。

组员

要求:积极参与, 认真完成任务, 每人有过程性的资料。

活动前, 各小组明确活动内容、主题、方式、地点、时间及分工等相关事宜。

方式:小组讨论 (组长主持, 专人记录)

五、活动展示课步骤与过程

主持人主持开场白:

(一) 四季赞歌 (赏读诗文)

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秋: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冬: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二) 回忆美景

找出你游历自然景观拍摄的照片, 重温当时的美景, 给大家介绍介绍你所看到的美景。 (组内交流后, 选取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交流)

(三) 感受冬趣 (小组活动)

用手机、相机、DV拍摄你们观察到的美景, 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文字将美丽的图景、所感受到的冬趣、抓拍的体验及感受描述给同学听。

教师总结

结束语:

美无处不在, 也许, 它就是风中的一片落叶这涌入窗口的空气深邃的天空升起了一片云闪着淡淡的洁白的边缘我久久地望着它……我们缺少发现和领悟而美只给予能发现和领悟的人们窗户敞开着一只小鸟叽喳一声, 落在窗台上于是我放下书本, 抬起倦眼, 片刻忘情美在于心灵的交汇暮色渐合, 天空没有一丝云翳 (yì) 窗外有着树叶簌簌的飘落声我看着, 听着, 深感幸福一切尽在于我

感受自然 篇8

那到我们写作时应如何通过寻常事物来抒写我们的情感心灵呢?

一是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这种写法也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趣、思想观点。通篇文章使用这种方法或技巧, 就称为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文。运用这种方法抒情, 要抓住描写对象在某方面的特征, 凭借这些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如纪伯伦《组歌》中的《浪之歌》就是较好的借物抒情之作。在这首诗里, 海浪被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 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 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衷肠。

二是妙用象征, 巧抒感情

我们所说的象征, 也即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 表示与之相似和相关的抽象事物、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的构成是事物之间由人类想|象活动参与的, 传统习惯上的和心理上的、感觉上的特殊联系, 如用黄河、长城象征中国, 用烈火、红色象征革命, 用白鸽象征和平, 用松鹤象征长寿等。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方面构成, 象征体即用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那个具体形象, 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物”;象征义即通过象征体所表达的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 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意”。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可以具有的象征义, 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以表达它的象征体, 都可以构成一篇写物寄意的文字。如高尔基的《海燕》一文, 就通篇釆用象征手法, 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初期激烈复杂的阶级斗争, 成功地塑造了作为革命者象征的海燕的形象, 使作品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效果。在这首散文诗中, 作者是通过塑造海燕的形象来抒发思想感情 (即借海燕这一黑色的精灵的形象, 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的。

三是巧用联想, 拓展思维

联想是由眼前的或想到的某一事物, 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 物的心理过程。如果二者之间互相类似而联想到一块, 那就是类似联想。一种具体事物与一种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可以存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性, 于是就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上述某方面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 同样构成又一类写物寄意文。如郭沫若的《雷电颂》一文, 作者由雷想到车轮载向江湖大海, 联想到渴求自由, 由电联想到最犀利的剑, 这样就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是善用移情, 抒写内心感受

我们也可运用感情迁移的方法, 即移情来抒写内心的感受。如我们学习的课文《春》,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了事物中去, 使所写的事物像我们的朋友那样亲切有趣, 逼真生动, 更接近于我们的心理, 使我们易于理解。这一点又更显著地表现在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中。例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句, 作者把他的情感置于万物之中, 所以春天到来时万物都是满心地欢喜, 开始复苏, 像把眼睛睁开了似的。这样写, 我们不仅感觉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 也使他笔下的“一切”都具有了生气勃勃的活力。

五是深入思考, 写出独特感受

感受自然 篇9

安藤忠雄很有传奇性,他在没有经过正式专业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初现其设计风格的住吉长屋,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确立了自己以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状为主的个人风格,名声雀起。

后期作品的领域渐广,通常都是大型规模的建筑,有人认为失去了安藤早期的小型建筑特有的魅力。接下来他在设计竞赛中连战连败,但他仍然享受源于逆境的创作,不断摸索通往新时代的建筑道路。

安藤的设计理念从平行并列的层面,可以划分为空间的洗练性、与自然对话、混凝土作为表达、建筑用光、几何精准性、对场所的重视等。从设计过程考察,同样可以将其思想特征要点归结为场地、场所、场景三个层次。这三个要点既是建筑单一评价的依据和要点,也是相互关联的一组概念。从其内涵看,不难发现这些概念都与环境相关,或者说是安藤建筑外部特征的描述。如安藤所持的观点:“建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问题。我认为它也是空间的营造,或者更为主要的,是作为空间基础的‘场所’的营造。我的目标是首先与场地争斗,然后创造一种具有独特场所形象的建筑(场景)。……建筑应被视作是对场地的一种紧密而灵活的控制,同时又与环境保持清晰的关联。”

安藤的作品在现代外观下技巧地引入传统美学。日本人对自然的看法有别于西方的:他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大自然的美能洗涤人们心中的污秽与芥蒂,大自然在超凡脱俗、和谐平静之中蕴含着禅理,潜心观察体会就有可能“顿悟”禅机,这种顿悟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的。这种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自然观久远而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建筑,安藤的创作观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种自然观之中,他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融入自然并成为其中有机的一分子。

安藤的作品———水御堂就是一个好例子,安藤将他对自然的崇敬,让建筑与时代共生想法得以表达。

二、水御堂:景观与生态之解读

地处兵库县淡路岛的本福寺是佛教分支真言宗的一个寺院,水御堂为本福寺的扩建,它坐落在旧寺之西一座可以观览大坂海湾景观的小山丘上。水御堂大厅位于地下,其上是一个覆满绿莲的椭圆形大水池。当人们踏着海边的白砂,顺着蜿蜒小道走上山丘顶部,便看见了一片长长的,高3米的混凝土墙,在它后面便是无垠的大海,往右穿过这片墙上的孔洞,是一个由这片墙与另一等高的弧墙限定了的狭窄空间。

经由这片墙端部向左转,便把人带到一个长40米、宽30米,覆满绿荷的椭圆形大水池,御堂在何处呢?当人们顺着流线沿着水池中央的楼梯向下走去,顿时柳暗花明,这个直径为14米的圆形水御堂大厅就在静谧的水池下面。

大厅内部是一个用木头柱子做格网分割的圆形空间,高4米,21厘米见方的立柱以“间”(日本传统度量模数,相当于1.8米)为柱距作网格分割,室内和柱子漆成朱红色,用色极为大胆,每当夕阳的余辉从大厅西侧光庭映入御堂,列柱向深深的室内投下长长的影子,大厅便充满红光,给人一种寂静神秘和超凡脱俗的深刻体验。

(一)融入自然景观

从建筑上讲,日本佛教寺的巨大屋顶一向是它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要素。在水御堂的设计中,安藤则选择了水和富有生命力的荷花作为象征要素, 并把它们安排在人流主导空间序列上, 而建筑主要空间则隐藏在莲花池之下。建筑因此而完美地顺应了山势, 以最柔和的姿态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观, 山丘仍旧以往常的姿态与海湾的美景遥相互应, 而没有被突兀的大屋顶所打断。

(二)外部环境的重构

建筑地上部分长长的片墙、弧墙与圆形的莲花池同时又构成了景观要素,改善并丰富了山顶的面貌。片墙的延伸突显了山丘的坡度,强调了山顶的高度,衬托了草树的丰茂;莲花池水以其宁静与清透柔化了山的刚毅,莲花则以其生生不息的力量呼应着整个场所的深层精神,水与花的灵动生机点化了整座山丘。

(三)园林意境的设计

当人们经过一段长长的上山路,通过原先的庙宇,就进入了一片与一组高3m的混凝土壁体融合一体的“白沙之海”。对参拜者而言,白色具有纯化眼睛、澄清心中意念的作用。在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一种如同伊势神社前白色的卵石小道和数寄屋荷茶庭小径那样的设计意图。

空间序列的安排与路径的组织使几何化的简单建筑体量与环境美巧于因借,人行进其间,步移景移,景色的有限因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出无限可能。

(四)自然要素的整合

显露真实材质的清水混凝土,单纯几何性的三维框架,将原生的自然转化为被人赋予了秩序的人工自然,气候、光、天空和水在自然中的秩序被抽象的表达了出来。自然的特征和力量人类无法改变,只有接纳并适应它,把它们纳入建筑,在时空中使其发挥作用,建筑便有了力量和光彩,如同在万神庙中一样,人们会被建筑所特有的景象所感动。

(五)人与空间的高度融合

最大限度的简约材料,纯化表现,去除一切非本质因素,在此过程中把人的全身心与空间交织在一起。通过极端简化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创造平衡。光线使建筑冰冷沉静的空间获得解放,成为超越物质,柔软而透明的领域,墙体不再存在,人所感觉到的只是周围得空间。

(六)技术的利用

通过种植荷花的蓄水屋面,半覆土的建筑,地下空间的开拓,自然风与光的引入等被动手段,减少了建筑对人工调节的依赖。在水御堂,没有更多的高技术生态手段。技术只是一种知识,而建筑的意念和思想是驾御技术的,是更为本质的东西。

(七)景观·生态———建筑的诗意表达

水御堂的设计之初并没有利用景观建筑学与生态建筑学的基本方法,然而,植根于安藤心中建筑对自然的关照,功能主义和经济理性主义对建筑与文化的威胁,使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建筑的景观与生态范畴,它影响着城市、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

建筑的创造是个案性的,但它发生于一个具有一定历史、传统和气候条件的文脉中,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建筑必须给予个体的想象以空间,并充分考虑人、生活、历史、传统和气候。水御堂创造了这样的建筑空间,它如同诗歌一样,使人体验到惊奇、发现、智慧的启迪以及生活的宁静与快乐。

三、结语

关于光影,关于对话,关于感觉。水御堂,是没办法用文字写,用照片看得懂的。只有坐在那里,自己慢慢看,慢慢想。朱红、碧绿与蓝天,相会在这小小的殿堂里,人与自然以近乎神圣的方式进行着对话,建筑与自然结合在一起,保持着神秘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大师系列丛书.大师系列 (第二辑) 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3]C3设计.安藤忠雄/世界著名建筑是系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马卫东.安藤忠雄作品集[M].宁波出版社, 2005..

感受自然 篇10

本学期, 学校为提高教师应用“学展导练”教学模式的能力, 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出示一节体现该教学模式的研讨课。我自己对于这堂课的初步设想是:这堂课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展导练四环节要齐全, 要体现高效课堂的要求, 加大课时的容量。我选择的出课题目为“感受大自然之美”。具体来说, 我对“感受大自然之美”一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 出示教学目标。 (2) 学生自学。自学时, 学生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大自然之美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什么是自然美? (3) 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 (3) 展示交流。 (4) 探究质疑。 (5) 课堂训练。 (6) 目标检测。 (7) 补充延伸。

在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阅读、讨论和练习, 课堂检测巩固率达90%。于是, 我暗自庆幸, 这几天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可是接下来的磨课, 给我泼了一头冷水。其他教师纷纷对这堂课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 但是没有体现学科特色, 没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放在首位。”“把政治课上成了语文阅读课, 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也没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自然美唯有在情境中感受才为真实, 而理论性很强的鉴赏美的方法, 对初中生来说太抽象了, 所以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 让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明白鉴赏的方法。”“师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他教师诚恳的建议, 给我指明了方向, 也使我对于怎样上好这堂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 对这堂课的再设计, 我们统一了意见: (1) 贯彻“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 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依据这次磨课的建议, 我对“感受大自然之美”这堂课的设计重新做了调整: (1) 关于“美丽的大自然”的教学, 课前发动学生以“美在大自然”为题, 搜集资料。课上让学生分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美丽的体验。然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精选的资料向全班展示, 使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眼中美丽的大自然”。教师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 播放多媒体视频, 引导学生从“神秘的宇宙”“奇妙的生物世界”“优美的自然风光”等方面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 (2) 关于鉴赏自然风景的方法的教学, 因为本层次理论性较强, 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这部分教学时, 选用“石老人”、四季艾山、山洲水库等学生熟悉的风景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感悟, 掌握鉴赏自然美的方法。 (3) 最后, 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总结性环节, 审美交流:谈一谈艾山美在哪里, 将本项目的学习落脚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上来。

我运用新的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授课,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备课组的教师们对这堂课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本节课能够结合本学科的实际灵活运用“学展导练”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 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同时, 他们也指出了本节课的不足, 如检测环节题量有点少, 不注意兼顾考试。

感受自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地处美丽的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是一所村级小学。这里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学生经常看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社会资源。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亲近自然 融入社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因此,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挖掘农村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极富农村色彩的素材。

(一)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新课程重视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收集农民这些生动的语言,再摘抄到积累本上,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村特色。通过活动,学生收集到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

通过收集农民a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体验农业生产

沙河村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戈壁无土栽培示范园,肃州区大型综合养殖区,太阳能风能发电,750万千瓦变输电工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供机会与内容。根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和本地的特点,我们围绕种植、养殖等方面做文章,开辟“反季节大棚蔬菜园”“综合养殖场”等校外活动基地,例如,与反季节蔬菜种植户结对子时,我们与学生合作共同选择了以下研究主题:①研究如何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写好观察日记。②结合观察日记,分析适合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的气候环境。③写一写与农民接触或亲身体验农活的心得体会……

(三)采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养殖大王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老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有所成,回报家乡,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训练,又受到品德教育。

(四)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反季节大棚蔬菜、乳瓜、食用菌、锦丰梨、洋葱以及名菜小吃等。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等。

通过以上这些富有农村色彩的优质语文资源,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历练自我 感受成长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农村学生由于受地域、学习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各种实践能力相对滞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一)收集学习的信息和资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让学生边实践边认识,边研究边实践,真切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那种可以自由伸展的探究的乐趣。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先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家乡白色污染的情况,了解白色污染的原因。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最后开展“反对白色污染,人人有责”“防止白色污染,从我做起”等活动,寻找防止白色污染的方法。学生们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有的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使他们初步掌握通过观察、查阅、人际交往、网络媒体等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

(二)展示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小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示图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日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的设计方案等。总之,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六一节即将到来,孩子们早已经欢呼雀跃。“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联欢的事情。我们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一起讨论串联词的写作要领;起草庆祝会环境布置方案等。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有的学生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很有计划性。”

我深切地感受到,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增强课程意识、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科整合,逐步完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并使这种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就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实践素质。

上一篇:混合仿真技术下一篇:地质学家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