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2024-09-28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共9篇)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1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2009年8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由原来一所交通便利、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源潭镇中心学校调至下面一所地处三县交界处的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所薄弱学校——棋盘初中任校长。

源潭镇中心学校是全县的“十强”学校之一,老师们比较珍惜学校荣誉,工作起来积极主动,不计较名利,各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学校竞争文化浓郁。与她比较,我感到现在所工作的棋盘初中团队凝聚力不强,教师整体素质较差,工作不积极主动,崇尚金钱,缺少奉献。有些工作虽然学校已形成决议,但还是有个别老师敢于顶牛不执行,是教育局领导眼中的“乱”校„„同处一镇,为什么两所学校的老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原因有:(1)学校所处位置较偏,交通不便利,很多老师不愿在这所学校工作。近几年招考进城,调动外流的的优秀老师有16位,人才流失严重。(2)留下来的大多是本地“土著”老师,年龄偏大,激情不再,学校教职工有51人,超过50岁的教师超过¼。(3)老师中存在小帮派和小团体现象,有点事时,沆澯一气。(4)学校原来的管理方法多年不变,行政层不作为,遇事躲着走,见利益争着上,老师对立情绪较大„„,基于这种种原因和现象,我应怎样打开工作新局面呢?

一、沟通,从心开始。

当我刚调到棋盘初中时,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对我都有一种“紧张感”,认为我这个校长比较严肃,“一天到晚板着脸”,工作很认真,从内心上有一种“抗拒不安”的心理。老师们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利于学校开展工作的。所以我们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时机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在与老师沟通时,尽量避免一对一、一对多的命令式、批评式对话,而是多采用指导性、激励性的对话,还注意多在非正式场合走进教师的心灵去一对一的沟通。当老师有情绪时去沟通,当老师生活反常时去沟通,当老师有困难时去沟通,当老师在默默工作时去沟通,当老师获得成功时去沟 通„„,不失时机、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沟通。通过沟通,了解老师的工作进程,了解老师的意见和看法,了解老师的快乐和困苦,吸纳老师好的建议,清除了工作间的隔阂。从而缩短了校长与老师之间的心际距离,赢得老师的信任,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开展各项工作也顺利多了。

在赢得老师的初步信任,实现沟通无芥蒂无障碍之后,我把沟通的级别提升到“思想碰撞”的高一级别,利用碰撞实现对老师的思想引领。

棋盘初中经过前几年的震荡,积极进取的优秀人才走失殆尽,沉淀下来的大多是不思进取、墨守成规、职业倦怠的本土老师。随之滋生的是思想守旧、漠视外界变化、牢骚满腹、负性思维的学校亚文化。振奋全体教职工的精神状态,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幸福感是实现正向沟通的主要内容。我们利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创优活动、师德培训活动的开展,组织学习专家讲座、先进人物事迹,开展“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讨论,进行党员承诺活动,形成对全体教职工的思想风暴。私下交流时,针对部分老师对人对事的消极看法,我也从不隐满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分析和批驳。润物细无声,渐渐地,积极的多了,消极的就退隐,主流战胜非主流,学校里怨天尤人的声音少了,主动积极的行为渐成为常态。

校长的个人行为和风范是实施正向行为影响的重要沟通途径。我知道自己时刻置身于千百师生的瞩目之中,我的行为应成为他们的标杆。两年多来,我每个正常工作日早于老师到校,迟于老师离校,并亲自授主要课程,让老师们看到了我的勤奋。遇到困难和问题,我从不沮丧气馁,积极地应对解决,让老师们看到我的坚持和执着。我乐观、阳光、坦城,经常和老师诉说我的快乐和苦恼,感动和困惑,让老师看到真实的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作为校长,率先垂范、积极上进的行为作风是语言之外的一种沟通,引导着他们积极向上。

二、服务,以人为本

刚到棋盘实初中时,学校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在我面前大口苦水,认 为在这开展工作很难。各部门在贯彻学校精神时,总是遇到来自教师的阻力,有时很难真正实施下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我相信他们所说是真的,因为这种情况不但我校存在,在很多学校中也同样地存在。我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1)各中层干部工作方法有问题,造成与教师的关系紧张。(2)出现了问题,上一级没及时为下一级去协调解决。为此,我在教研组长、中层干部会议上说:你们尽管大胆开展工作,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一定会为你们“服务”协助你的解决。同时也希望大家要加强为老师“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老师在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一定要为其解决,为老师排忧解难。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真的做到了诚心为老师“服务”。其一,积极为教职工安心工作创造条件。哪个老师家庭闹矛盾了,学校党团组织及时出面,谈心说服,消除误会,促进家族和谐;老师职称评定,住房公积金申领,孩子买保险,尽量由学校统一代为办理;教师住房有困难,学校出面做工作积极协调。其二,积极为老师专业成长搭建服务平台。学校支持老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国培计划培训,转岗学习,报销全部学习经费。建设校园网,配备办公电脑,改善老师办公条件。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也带领老师走出去进行教育考察。通过种种途径,满足老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渴求,在提供服务中促进学习文化的形成。针对教师个体的成长,我们也开展针对性“服务”。我校有个班主任比较年轻,欠缺管理班级的经验,在实际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常出现让她头痛的事情,我们知道以后,除了安排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这名年轻的教师尽快掌握班级管理工作外,学校领导也经常指导及帮助她处理一些较严重的突发事件。事实证明,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在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服务,全体教职工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和帮助,从而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制度,重在引导

以前的制度,一般都是“要老师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很生硬机械 及条条框框,给老师的感觉是束缚他们的“紧箍咒”。便很容易产生一种抗拒、反感的感觉。为此,我们对制度做了修改,突出制度的引导作用。就是将学校每一项工作除了制订相应的标准要求外,还制订相应的操作指南。使老师们不但知道每项工作要做到怎样,还知道应怎样做。我们重视建立了一些激励性制度,如《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采用比较分析法,量化分析各项数据,依据数据进行考核和奖励,促进了学校老师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

每项制度的公布实施,我们必定经过以下的程序:领导研究制订初步方案——发放到每一老师中手中讨论——收集老师们的意见再修改——修改后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这样几上几下,制度实施起来比以前顺畅多了。因为老师们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领会过程,并且这些制度是收集老师意见修改的,是尊重绝大部分老师意见的,所以老师们也能自觉执行。

四、突破,抓住机遇

棋盘初中最近几年来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在老师们的心中已基本形成我们学校比别的学校“差”这样的思维定势。在老师中有这样的思想是很不利于学校发展的。所以我必须想办法尽快扭转老师的这样想法,恢复老师们的斗志。为此,我们分析学校的优势,寻找可突破的地方。

我刚到学校履新时,恰逢学校新教学楼落成。我们这个新教学楼是由学校所在地的一名知名人士捐建的,价值不菲,建造得气势恢宏,应该是我县初级中学里面最漂亮的一幢楼。该楼的建成直接改变了我校在校舍建设上的落后局面,学校布局变得明朗大气。以此为契机,我们不断争取资金,实施了校园环境建设,并利用校友资源争取捐赠添置了教学生活设施,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一跃而超过周边学校。办学条件的巨变,极大地振奋了学校教职工的精神,成为推动学校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优势,分析家长和社会、分析捐赠人士对学校的期望后,我提出学校下一步的努力目标“创建标准化学校,成为全县 东部的窗口学校”也是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的必然结果。

随后,我们抓住标准化学校创建的机遇,挥舞这杆大旗,提出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体教职工一呼百应,积极行动,班子也空前团结,学校气象日新月异。

由于学校生源质量比镇中心学校差得多,虽然老师很努力很勤奋,但几次统一试题的质量检测,成绩总是赶不上镇中心学校,有时难免沮丧。针对这种情绪,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突破,尤其是老师心理定势的突破。机会终于来了,2012年春季毕业班的第二次月考,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命题趋势,我校月考总成绩超过了镇中心学校!我立即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总结庆功会,在总结会上,我对全体师生讲:这次月考成绩说明,我们棋盘初不比中心学校差,我们老师是有水平的,我们同学也是很努力的。希望进入中考冲刺阶段后,老师要继续搜求中考信息,把握中考命题规律,课堂复习要科学高效。同学们要科学作息,保持良好状态,在中考中取得佳绩。这样,我们利用这一次取得的成绩大做文章,使全校师生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对后面的复习更加抓紧,更加具有针对性。最终该年中考,我校总平均分和录取率均进入全县前10名,获得家长和社会的一致称赞,全体教职工精神风貌可以说是斗志昂扬。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历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类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不气馁,敢于面对现实,善于想办法,相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的。棋盘初中从乱象迭出到风清气正,主要就是结合实际,灵活管理的成效体现。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2

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沈北新区区委区政府于2007年投资3000万异地重建道义中学, 又于2008年异地重建了道义小学, 并于2011年3月将道义小学按计划并入道义中学, 组建成道义地区唯一的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

五年来, 这所根基薄弱的学校发愤图强, 砥砺奋进, 在沈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强劲夯歌

一一、五年规划, 大展宏图

2008年8月26日, 学校首先接手道义中学。其时, 道义中学刚刚从平房搬入楼房, 四壁俱空, 百事待举, 500多名学生学风涣散, 66名教师教风慵懒。面对这样的实际, 我们分析现状, 研究策略, 反复论证, 最后为学校制定出五年发展规划:用五年的时间, 不仅要把这所薄弱校引向正轨, 还要全力打造现代化、城市化、平民化、特色化的新型品牌学校。其具体规划为:

第一年, 抓常规;第二年, 呈特色;第三年, 见成效;第四年, 成体系;第五年, 塑品牌。学校基本教育理念为:全面实施阳光教育。

学校依此确立了以阳光文化为内涵, 以“道义”文化为底蕴, 以大学文化为引领的三维立体的文化建构。在此基础上, 具体拟定了以“阳光、健康、和谐、发展”的校训, 以“尚新、尚善、尚美、尚进”为校风, 以“求真、求实、求新、求优”为教风, 以“自尊、自信、自主、自立”为学风的系列文化定位。

在目标实施策略上, 学校确立了双向的正方体模式, 即“点线面体的整体建构”和“体面线点的分解落实”, 即:一个中心, 六大层面, 四大支柱, 八个特色点。

一个中心即:以“全面实施阳光教育”为中心;

六大层面即:施行阳光管理, 创建阳光环境, 培训阳光队伍, 开展阳光德育, 打造阳光课堂, 运行阳光评价;

四大支柱即:创新活校, 科研兴校, 特色立校, 质量强校;

八个特色点即:管理特色、文化特色、环境特色、课堂特色、班级特色、评价特色、队伍建设特色、特长培养特色。

1. 从四个层面入手, 推进“阳光队伍”建设。

第一, 抓领导队伍建设——施行阳光管理;第二, 抓教师队伍建设——培训阳光教师;第三, 抓学生队伍建设——培养阳光学生;第四, 抓家长队伍的建设——培训阳光家长。

在所有目标的具体落实上, 学校力求结合本土特点, 简洁、通俗。比如在教师的培养目标上, 学校提出了“五讲、四好、三及时”的目标。

五讲即:讲道、讲义、讲礼、讲智、讲信;四好即: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三及时即:及时行善、及时行孝、及时行乐。

2. 从四个角度入手, 推进“阳光德育”构建。

第一, 抓环境建设——创建阳光氛围;第二, 抓班级建设——创建阳光班级;第三, 抓心灵建设——倡导阳光心态;第四, 抓合力建设——构建阳光体系。

比如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 我们力求用“大视觉、大画面、大创意、大气魄”的校园环境来熏陶和滋养学生的“大德、大志、大行、大才”。从一楼正厅浮雕隐含的理念和校训, 到各楼层缓步台的人文提示, 再到各楼梯口的励志促学功能, 以及各楼层东西两侧休闲角、艺术角、科学角、读书角……学校都以“有主题、有内涵、精构思、巧天工”为原则, 力求做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充分发挥其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 于无声处沐心灵, 极力打造幽雅、和谐、天人合一的校园环境。

在德育引领上, 学校从强化管理到规范管理, 再到自主管理, 以“导”为主, 导情、导理、导行、导向;以“管”为辅, 引领老师具备“三心二艺”, 做到“三从四得”。小步伐、小角度、小细节、小尺度, 耐心细致地引导这些刚刚从平房过渡到楼房、被大家笑称为“散养”的孩子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从三个维度入手, 推进“阳光课堂”实验。

第一, 抓思维方式的变化——培训多维的阳光思维;第二, 抓课堂状态的变化——打造多彩的阳光课堂;第三, 抓评价机制的变化——开展多元的阳光评价。

在备课上, 除大量的校本培训外, 适时地调整了备课形式。每日, 个人备课;每周, 学科备课;双周, 班级备课;每月, 联合备课。对备课组提出了五点要求, 即:抓住一个中心, 坚持两个原则, 做到三个追问, 抓住四个基本点, 实现五个统一。

在课堂进程中, 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校本实际, 进行了以“导学--交流—汇报—释疑—检测”五大基本环节为核心的阳光课堂的探索。课堂通过减少“讲与听”, 增加“说与做”, 尝试“教与评”, 较好地实现了课堂高效、回归、学习力提升、素质培养、彰显个性等目标。

二二、五年耕耘, 硕果累累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来,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全校教职员工群策群力, 排除万难,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扩大办学规模。

学校由原来16个教学班、500名学生的初中扩大到现在拥有62个教学班, 3200多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由原来的66人扩大到现在的186人, 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32人、硕士生导师3人, 百分之百的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2. 提升办学质量。

五年来, 学校教学成绩节节攀升, 各年级各学科的“一分三率”都分别由原来的倒数二、三名, 上升到六、七名, 再上升到三、四名, 甚至个别学科已经上升到第一名、第二名。从升学考试进段人数来看, 各年级总分进入省重点高中分数段的由原来的几人、十几人上升为二三十人、四五十人, 近年甚至高达六七十人……连续五年的中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地实现着跨越式进步。升入省市重点高中的人数由原来的几人到现在的六七十人, 翻了几倍。中考总平均成绩一跃进入全区前三名, 在沈北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3. 增强学校影响力。

五年来, 学校结束了彻底告别了六年未得到过一张奖状的历史, 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义务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辽宁省控辍保学先进单位、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沈阳市德育示范校、德育特色校、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沈北新区质量再提升先进单位等三十多块奖牌。同时, 学校先后承办了“质量提升”“德育示范”“分层教学”“精细化管理”等省、市、区各级各类现场会和研讨会26次;接待来自厦门、长春、青海、大连、丹东、本溪、锦州等省内外兄弟学校到校参观听课6000多人次。

值得强调的是, 所有来访人员对学校别具匠心的“阳光文化”、对富有特色的“阳光课堂”、对卓有成效的“阳光德育”、对师生自然流露的“阳光状态”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和好评。

4. 塑造学校新形象。

五年的不懈努力, 使学校彻底摆脱了原本落后的局面, 摘下了薄弱校“五朵金花”的帽子, 实现了“管理规范、校风纯正、声誉良好、办学有特色”的沈北名校目标。

五年中, 学校代表全区中小学承担了沈北新区全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任务, 700人的学生方队的成功表演成为全场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

五年中, 学校代表全市出席了“东北亚和平论坛”的剪彩仪式, 400人的迎宾队伍赢得了多方媒体和国际友人的赞誉和好评;

五年中, 学校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艺术节的表演获奖, 队列广播操比赛获奖, 科技发明获奖, 篮球比赛获奖了, 棋艺比赛获奖了, 轮滑比赛获奖……

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让学校原本大量外流的学苗出现了大量返流的现象;2011年秋季至今, 更是出现了“学苗过剩”、“人满为患”的情景。

五年中, 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 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 然而师生的精神面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课堂高效了, 我们的教师勤勉了, 我们的学生阳光了……目前, 学校初中、小学各为一部, 人心向善, 政通人和, 一支能战能胜、凝聚力极强的领导团队已经形成, 一支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教师团队初步形成……

三三、五年回望, 寄意未来

面向未来, 学校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

五年来, 从硬环境上来看, 依靠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在完成了中学校区体育馆建设、小学校区幼儿园建设以及地理馆、历史馆等多个项目的完善和建设之外, 整体环境和配套设施也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向着优质学校的标准迈进。

从软环境上来看, 学校实施的阳光教育历经五年多的探索实践, 已经逐步趋于成熟。目前, 学校已经把它立项为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两项省级科研课题, 全校教师都是课题的操作者和践行者, 都在努力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阳光课堂的实效, 还是阳光德育的构建以及阳光评价的创新, 都初步形成了体系。尤其是在阳光教师的培养方面, 得益于沈阳师范大学的引领, 依赖区教育局务实求真的培训, 再加上学校切合实际、经常性的校本教研, 全体教师已经初步完成了新课改背景下应有的角色转变, 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体系。今后, 学校将一如既往, 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3

“我们用6年时间就把一所薄弱学校改造成了郑州市的标准化学校”。河南省郑州市51中校长崔秀英说这番话时,显得很激动。

问她有何秘诀?崔校长说了16个字:“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严治校,创造特色。”

“当然,首先是得到了上级政府的支持,”她说,“但更主要的是在管理上下了功夫。”

崔校长说,薄弱学校的硬件一般比较差,刚到51中的时候,学校建筑破破烂烂,卫生环境也很差。要改变薄弱学校的面貌,首先要改变学校的形象,让人家看着舒适。所以,这些年,我们学校的教室、操场、宿舍、厕所,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建筑,都在变化。现在再看51中,新楼林立,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备,电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引人注目。环境变了,人的心情也变了。

薄弱学校弱在管理和质量上,所以,我们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激励机制。具体说,就是强化四大管理,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和评价管理。先说目标管理。制定三级管理目标,即校级工作目标、年级教研组目标和班级目标。三级管理建立在公平竞争激励机制的基础上,使各层人员各司其职;以目标为依据和导向,严格过程管理,即在三年一循环过程中,依据学校年级、班级、个人工作计划,有检查、有措施、有评估。要求教师在常规教学工作过程中,从备课、上课、辅导学生、作业批改和教研活动等方面都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突出教法和学法,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量化管理,分五大项:师德、劳动纪律、常规教学、教育科研、教学成绩。为便于考核,建立了学校评价、学生家长评教、自我评价的三级评价管理办法,评价结果与晋级、评职、评先挂钩。

我们知道,薄弱学校还弱在教师的素质上。如果仅有好的硬件设施,而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薄弱学校的帽子就不可能摘掉。所以,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教师队伍建设,勒紧“腰带”培养名教师。我们穷,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但是花钱送老师外出学习,我一点都不心疼。学校制定了教师继续教育三年规划,教师在三年内本科学历要达到68%以上,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不少于25%。我们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让老师到上海闸北八中和上海建平中学,学习他们成功的教育经验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老师们通过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并结合自己的探索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分层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分组参与教学法”、“基本功训练法”、“调节教学法”等等。

此外,我们加强了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能力。要求全体教师进行“三个一”基本功训练,即: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写一本规范化教案,上一堂优质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中级教师展示课、初级教师汇报课);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录像展评活动。每人一盘录像带,自看自评,然后在全校展评;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我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为了让青年教师早上路,早成才,我们每学期都进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六个一”基本功大赛,从备课、标准普通话、粉笔字、展示课、设计班会、个人特长等方面进行训练,并给青年教师“拜师”结对子、压担子,定期培训,促进成长。如今,学校已经拥有一大批省级、市级优秀教师,还有两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几乎每个学科的教研组都有优秀科研成果问世,老师们的科研成果、科研论文频频获奖。

在育人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自律、学会生存。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学校每年一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不少学生在省市及全国的科技活动中获奖。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4

单位:宝井联区北杨学校 姓名:杨娜 电话:***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上范村

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许多城区学校已经开始享受到课改的快乐了,很明显课改存在着“城市化”倾向,比较严重地忽略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存状况,农村学生学习现行教材因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根本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普九到两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重新理解教育重新认识学校与课堂、重新解释学生与教师、重新审视知识与学习的系统工程。从“概念重建”的角度来说“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重建学校观课堂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与学习观的复杂过程。

一、城乡生源

从目前的城乡学校来看,差距是明显的,农村学校始终是教育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同样的开设年级,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的生源问题决定了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一个班从十几人到几十人,甚至个别班级几个学生也有。

二、教师素质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难以适应高水平新课改的目标和目的的实现,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必须有广博而专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先进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必须有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新行为,必须有保证新课改任务顺利完成的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改革实施初期,国家对教师课改培训时简单化,功不到位,当教师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开始实施,势必影响着课改的顺利实施。

三、教师对课改的误解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不透,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也不能在实践上完全与课改要求合拍。于是,在课改过程中,就难够出现一些走偏、走调现象。对于课改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都认为是课改惹的祸,其实质是我们对课改理念没有真正消化理解,导致了课改追求形式多,而忽略课改本质的要求,这是当前课改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倾向。由于学校支持力度、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的培训时间、受训内容远远不及城市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的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拉开差距,导致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所以会有在期终检测的出题上会考虑农村学校的教学现状。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中,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课改, 过于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探究, 由过去“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不讲授, 完全是学生的活动, 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有的课堂, 学生来来往往, 有讲有唱, 气氛热烈喧闹;有的课堂, 学生探究活动完全是走过场, 刻意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加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观摩教学中, 多次看到师生活动、生生活动, 非常“精彩”的课堂表现, 但最后发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可能是“致命的缺失”。如何达到探究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需要我们在以后教学中认真地思考。

四、硬件设施

仪器、设备的配备,农村学校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多媒体缺乏,教师也只是在听课时才用多媒体,不是说我们不用而是学校能用来上多媒体课的电脑只有一台,投影仪也只有一台,该如何用?

五、新课改评价、考核制度相对滞后,影响着新课改顺利实施

就目前情况下,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仍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评价一所学校。而学校本身,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晋级等多方面挂钩。因此,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是想象那样令人满意。

六、家长观念滞后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导致人才观和育人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比如:学校执行省教育厅颁布的作息时间表家长就有意见。学校组织一些校外实践活动,意见更大,他们说:“少搞点名堂,多做点作业,背点书,我们的孩子只要成绩,不要活动。” 促进农村小学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是摆在我们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提高我们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新的评价办法,办好家长学校争取家长的配合,才会使农村小学的新课改实施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对于这些困惑我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提高素质、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就必须首先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为此,应从抓教师培训入手,一是要求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掌握各学科的特点、标准以便在教学中把握尺度。二是要主动参加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记载,多举办听课、评课、说课活动,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实例分析、反思。还要经常外出或上网学习先进经验等。三是要参加技能培训,加大远程教育设备应用。做到有专任教师授课、有固定时间安排,有阶段检测,使教师人人能上机下载资源、利用资源、自制课件。四是抓好课改理论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懂得新课程需要教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做出了新的诠释。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强调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进行三个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地位的转变;(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课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专家认为,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因而课程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新课程确定并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课改效益

课改的成败关键在课堂,主要看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一是要用新教育理念驾驭教材。二是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变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等新型的教学方法。三是更新教学手段。四是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数情况下,它不受条件的制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我们新一轮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把这个观点内化为教学过程中的自觉行为。在交流的话题设置,交流过程的安排中,我们要始终让位于学生,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发言,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善于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迸发出来的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火花——让其具有燎原之势。再有,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从“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目的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甚至可以将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次数做出基本规定,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习惯。第三,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活动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广泛积极参与,明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第四,建立考核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机制。比如,将学生课堂发言进行登记并量化评分,作为期末学科成绩的一部分。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的大革命,它不仅给我们教师在教授容量很大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教学内容方面带来了新的要求,如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长远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等,而且给教科研工作带来了系列的新变化,如要求教师直接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合作中完成教科研课题等,所以这即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三)营造课改氛围

应抓好家长学校建设,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让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课程标准和学校改革方案。学校还应做好学生与家长、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课改精神、了解自己的孩子,做课改的促进者、支持者。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5

一、案例背景

2015年初,广东省佛山市对口帮扶云浮指挥部制订了《佛山教育系统对口帮扶云浮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7年)》,提出了佛山云浮两市于2015至2017年实施教师互派项目。2015年,佛山市共派出32名教师到罗定市(云浮市属下的县级市)支教。其中,罗定市连州镇中心小学通过比较两地学校管理差异,在支教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学校管理的复制与改进工作实践,对一些佛山市学校正在开展而本校没有开展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复制开展,对一些两地学校均在开展但本校成效较差的工作加以改进,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为农村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探索出一条有效捷径。

二、案例实施

1.复制与改进工作的方式

有鉴于支教教师对于提升受援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经罗定市教育局与佛山市禅城区、高明区教育局商定,2016年春,禅城区、高明区教育局共派出15名有一定学校管理经验的行政干部或骨干教师到罗定市15所小学支教,主要帮助受援学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受援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支教教师的专长,聘请支教教师任学校挂职副校长、兼职教研员等行政职务,协助学校开展管理的复制与改进工作。

2.复制与改进工作的内容

受援学校管理的复制与改进工作以德育常规、教学常规和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规范管理。

德育常规工作的复制和改进,参照佛山市内学校,从五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校会、级会、主题班会和“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重视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二是通过整顿路队及出操集会秩序,强化学生纪律训练;三是加强学生值周巡查工作,坚持每天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四是突出学生管理主体的作用,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落实德育实践途径。

教学常规工作的复制和改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进备课工作。复制佛山市学校集体备课的模式,通过团队协作讨论形成电子教案共享,教师再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生成个性化教案。二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复制佛山市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三是改进作业设计。根据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的不同,分梯度设计个性化作业,因材施教。

学校文化建设的复制和改进,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改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营造幽雅班级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学校整体环境;二是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如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完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课堂常规管理制度》《小学生学习守则》等;三是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以佛山市支教教师为榜样,培养教师敬业奉献的高尚师德,深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3.复制与改进工作的成果

2016年2月春季开学,受援学校启动了学校管理的复制与改进工作,至4月,学校各项基础性工作得到了规范提升。罗定市教育局召开了受援学校校长和支教教师参加的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工作交流展示会,会上各校展示交流了本校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效。5月,罗定市教育局召开了全市小学校长参加的罗定市小学深化内涵发展工作会议,在会上印发了15所受援学校开展的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工作经验材料,其中8所学校的校长作了工作经验和成果汇报发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15所受援学校开展的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案例讨论

15所受援学校开展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的工作实践,证明了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模式的可行性。那么学校管理应以哪些工作为切入点,才能使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更见成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学校基础性工作中的问题?农村薄弱学校补强工作短板,达到规范管理的目标之后,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如下。

1.以基础性工作为切入点

学校基础性工作是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把各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一所管理规范的学校才得以形成。在德育常规工作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落实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等德育实践途径,否则良好的校风就难以形成。在教学常规工作方面,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否则课堂效能低下。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通过培养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制度基础,否则学校办学品位就难以提升。受援学校在开展学校管理复制与改进工作之初,就以学校基础性工作中的短板作为切入点,结合校情,参考先进经验,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师生中树立了改革的信心,为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发掘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点

学校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点,会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需要管理者用诊断的目光观照各方面的工作以发现薄弱点。诊断时,可以使用“以常衡变”的方法。“常”,指管理规范的学校各项工作所达到的水平状态;“变”,指农村薄弱学校目前各项工作的状态。“以常衡变”,即以管理规范的学校各项工作所达到的水平作为正常标准,去衡量农村薄弱学校目前的各项工作,从中发现薄弱点。具体到这15所受援学校,就是以支教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外部诊断者,学校管理者和支教教师共同比较两地学校各项工作的差异,从中找出学校基础性工作中的薄弱点。

3.探寻学校深化发展的生长点

农村薄弱学校若以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切入点,把基础性工作中的短板按应有标准做好做强,就能成为一所办学规范的学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探寻农村学校深化发展的生长点。一是创新发展。学校管理者要用创新思维推动学校发展,时刻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融合发展。探寻城市学校文化和农村学校文化融合之路,有选择地将城市学校的文化元素融入农村学校的发展建设。三是特质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当地特色资源,培育适合学校成长发展的项目,形成学校特色。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篇6

垫江县龙岗小学 彭丕友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基础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境况下,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学校具有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县教育“后发先至”发展战略将2012年确定为“内涵发展年”。作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我们认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品牌,推动学校全面工作。而作为我们农村薄弱学校,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校而论。结合我校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于特色学校的打造。因此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办学理念”——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体师生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孩子为本、实践为先、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学校精神,以此激励师生努力进取。并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教育资源中提取有特点的基因,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并积淀为学校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以此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的高楼大厦和管理的规范化并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这好比一个健康的人,他仅仅有健壮的体魄(物质条件),合理的习惯(生活规范)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它才真正代表着这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我们才说这个人有“内涵”。

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的: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它是一个不断朝着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制度文化又是学校的基础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所必需的内容。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制度要健全、要合理、要体现严肃性、要体现延续性、要以人为本、要因事而宜,因人而宜。并且善于用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强教职工的遵纪意识、守法行为。

3、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载体,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努力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以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环境文化生命性的要求。

重点进行两方面建设。一方面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整洁、规范、和谐、文明”的校园。新建“龙凤泉”校园文化景观,重新把校园装修一新,重新规划运动场地。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准确把握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实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让“激励、关爱、和谐、文明”在整个校园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催人奋进,鼓励创新。

三、“教师的成长”——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绽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深入实践“12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121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本研修的模式,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3、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广泛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建立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学生体质达标率逐年提高。

(二)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以不同类型的教研会及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平台,以各种“教学新秀”、“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提高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打造名师。

四、“德育活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

1、构建生活情境德育模式,探讨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走向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2、深入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以《习惯银行》课程实施和传统教育训练为抓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行为文明达标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班级建设,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鼓励班主任争创德育特色班级,班级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4、完善德育活动体系,统筹安排好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常规教育活动及九项精品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效。

五、“教学工作”——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常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我们主要抓好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等工作;

1、强化校长周例会制度,指出上周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下周工作。

2、强化校级领导听课、评课、指导工作。要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教研工作。

3、强化课堂巡查,建立课堂巡查制度,制定巡查记录,确保教师正常授课。

4、强化常规检查,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使教学过程得到有力保障。

5、要强化课内外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让“特色校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寻求途径并不简单,也不雷同,应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1、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结合我校地处“龙凤场”的地域特征,我校早已把打造“龙凤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来抓,同时确定了以“国学经典”载体,以“2+2项目活动”为亮点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从而形成鲜明个性,固化并彰显出学校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态势,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要建立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并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首先要打好学生质量的基础,这是学校的真正品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稳定的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的质量承诺得以兑现的过程保障。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7

南三莫村小学改造计划工作实施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该小学受多方面条件限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办学条件简陋,小学校属于薄弱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下,积极争取该校列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对小学校舍进行全面建设,建筑面积2250平方米教学楼一幢,有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学校操场、活动场所等附属设施比较完善,符合条件的农村完全小学。为了加强对学校教学设备管理工作,将各功能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做到我校教学设备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开齐开足实验实践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各功能室要全天候开放,服务教学及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学生身体锻炼、实验操作、劳动和计算机操作考查、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从而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以下制度: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学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任负责教师。负责教师完成教学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的到校移交、建卡、分类造册等相关工作;负责完成实验室和室外体育器材的安装、调试等工作;校长要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确定一名校级干部主抓,落实相关人员亲自负责该项工作,负责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收货、登记造册、现场监督、安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三、科学管理,合理安排

1、完善基础设施。按有关规定对校舍进行改造,建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室及各类特种室;学校运动场地要达到有关标准;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均能满足教学需要。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各种教学仪器、图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各种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都有制度保证且管理规范。(附: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

3.改善校园环境。实现道路硬化、校园绿化、环境净化;校园内各种活动场所均呈现出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4.建成符合标准的计算机室、语音室,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英语课。5.提高教师素养,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附:建立长效机制的方案)

四、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1、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做好设备的管理。

2、根据学校教学实际需求做好教学设备的调配的管理使用,确保教学装备能够满足学校实验教学及音体美活动正常开展。

3、完善实验队伍建设。按照国家课程规定,确保全部教学实验正常开展。(做好入库记录,使用记录,)

4、规范实验室设备日常管理及制度建设工作。

五、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仍处于欠发展地区,区、镇经济基础薄弱,对教育投入仍然有限,教育教学经济仍紧。老师年龄偏大;教学设备和教程设置与城区学校仍有较大差距,电脑未普及;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师资力量问题,音体美老师紧缺,音美需开设。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崇文重教意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其教育环境,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湛江市南三莫村小学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8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薄改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薄改补助资金是由中央财政设立、通过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金。

第三条 薄改补助资金由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中期财政规划和预算编制,会同教育部分配及下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教育部负责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规划编制,指导和推动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实施工作,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项目管理,会同财政部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监督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四条 薄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遵循“总量控制、突出重点,奖补结合、省级统筹,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

第五条 地方各级财政要结合自身财力,增加对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经费投入。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

第六条 薄改补助资金支持范围以中西部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为主,适当兼顾部分东部省份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

本办法的贫困地区是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的民族县和边境县,以及其他贫困县。其他贫困县由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摸底排查基础上,根据基本办学条件的差距,认为确实应当纳入薄改补助资金支持范围的县(市)。省会城市所辖区不列入本办法所指的贫困地区,市(州、盟)所辖区原则上不列入本办法所指的贫困地区。

本办法的薄弱学校是指教学、生活设施条件等不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第七条 薄改补助资金支持的薄弱学校必须是已列入当地学校布局规划、拟长期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

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或者幼儿园、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民办学校、地市及以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及因打造“重点校”而形成的超大规模学校不纳入支持范围。

第八条 薄改补助资金用于“校舍及设施建设类”和“设备及图书购置类”两类项目。

(一)“校舍及设施建设类”项目主要包括:

1.新建、改建和修缮必要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以及农村小学必要的运动场等教学设施;

2.新建、改建和修缮农村小学必要的学生宿舍、食堂(伙房)、开水房、厕所、澡堂等生活设施,以及必要的校园安全等附属设施;

3.现有县镇“大班额”义务教育学校(小学班额超过56人、初中班额超过66人的义务教育学校)必要的扩容改造; 4.在宽带网络接入学校的条件下建设校园内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

(二)“设备及图书购置类”项目主要包括:

1.购置必要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教学仪器设备;

2.为宿舍、食堂(伙房)、水房等公共生活设施配置必要的家具、设备,以及必要的校园安保设备等;

3.购置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4.购置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化网络设备等。

第九条 以下内容不得列入薄改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一)独立建筑的办公楼、礼堂、体育馆、塑胶跑道、游泳馆(池)、教师周转宿舍等;

(二)一次性投入低于5万元的校舍维修和零星设备购置项目;

(三)教育行政部门机关及直属非教学机构的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四)其他超越基本办学条件范畴的事项。

第十条 薄改补助资金严禁用于偿还债务;严禁用于平衡预算、发放人员津补贴以及冲抵地方应承担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公用经费等支出。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与拨付

第十一条 薄改补助资金按一定比例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间分别确定资金规模后按因素法分配到各省份,由各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第十二条 薄改补助资金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绩效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其中:

基础因素,下设贫困人口数及贫困发生率、人均可用财力、义务教育学生数及基本办学条件经费理论缺口数等子因素。各子因素数据通过相关统计资料获得。

投入因素,下设生均财政义务教育支出水平及增长率、上一省级财政安排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专项资金等子因素。各子因素数据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各省份资金申报材料获得。

绩效因素,由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依据各省份制定的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任务完成情况及相关标准,组织考核获得计量数据。

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规划编制质量、各类数据录入审核等业务工作管理,以及资金监督管理等情况。由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组织考核获得计量数据。

第十三条 财政部和教育部每年9月底前提前通知各省份下一部分薄改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正式下达全年薄改补助资金预算。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接到中央薄改补助资金预算(含提前通知预算指标)后,应当在30日内按预算隶属关系及时分解下达,并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和使用要求。有条件的,可以与项目一同下达。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应当在收到上级专项资金预算文件后的30日内,按照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将资金科学合理地分配到学校,落实到项目。第十六条 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应当按照资金下达的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并及时将资金分配结果、项目执行情况录入全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

第十七条 县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在分配薄改补助资金时,要坚持“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优先建设、购置教学和学生生活最急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要注重投入效益,做到改一所,成一所,防止项目过于分散。

严禁超标准建设和豪华建设。严禁将资金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拉大教育差距。严禁举债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应当根据省域内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因素,合理分配中央、地方财政资金,做到规范分配、合理使用,确保资金分配公平公正,切实防范廉政风险。

第十九条 分配薄改补助资金时,应当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地方实施的其他义务教育项目资金相互衔接,统筹安排,避免重复支持。

第四章

资金申报

第二十条 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15日前,向财政部和教育部提出当年薄改补助资金申报材料。

第二十一条 省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报送的申报材料包括:

(一)上薄改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上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落实情况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薄改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地方财政投入情况、主要管理措施、问题分析及对策。

(二)当年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当年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计划,绩效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考核。

(三)上省级财政安排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专项资金统计表及相应预算文件。

(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即对照《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基一厅〔2014〕26号)附件所列各项绩效目标和工作任务,分别列示完成情况。

第二十二条 薄改补助资金申报材料作为开展绩效评价和资金分配的依据之一。逾期不提交申报材料的,在分配当年资金时,“绩效”和“管理”两个因素作零分处理。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三条 薄改补助资金要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 教育部和财政部对薄改补助资金实施目标管理。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要统筹组织、指导协调项目管理工作,督促专项资金落实到项目。省级以下教育和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薄改补助资金项目库,实行项目管理,确保薄改补助资金使用可检查、可监控和可考核。

第二十五条 除高寒和高海拔地区外,薄改补助资金支持的校舍及设施建设类项目原则上应当在资金下达到省后两年内完成。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办理验收和结算手续,同时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和设施设备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六条 项目预算下达后,因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导致项目无法实施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履行项目变更和预算调整审批手续。

第二十七条 项目实施完成后,若有结余资金,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不足的,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弥补。

第二十八条 财政部和教育部根据各省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作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或再评价。各省份制定的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目标和计划将作为财政部和教育部对各省份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部和教育部分配各省份资金的依据。

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省级以下财政和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开展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实施薄改补助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当执行政府采购等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落实有关政策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实施薄改补助资金支持的校舍及设施建设类项目,属于基本建设的,应当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要求,新建项目要符合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第六章 资金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明确资金监管职责。地方各级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和监督;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项目规划的编报和项目遴选申报、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预算公开的总体要求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地方特别是县级教育部门应当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示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情况。其中,资金安排应包括项目学校名单、项目内容和资金额度,在县级教育部门的门户网站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年。

对薄改补助资金支持的项目,项目学校应当全程公开从立项、实施情况到验收的相关信息。

第三十三条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国家重点检查、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将薄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对薄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各学校应当强化内部监管,自觉接受外部监督,配合审计机关将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纳入每年重点审计内容,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对于报送虚假信息、骗取薄改补助资金的,一经查实,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下一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该省份分配薄改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三十五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专项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滞留、截留、挤占、挪用、虚列、套取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以及疏于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第七章 附

第三十六条

地方财政和教育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地方薄改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或者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和教育部门依照本办法执行。

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的改变 篇9

市 教 育 局

关于成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学区、园林分局,局直义务教育学校:

为扎实推进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切实做好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有关会议精神。经研究,成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工会主席杜道雯同志担任,平远东、陈范龙、李启武同志任成员。各学区、园林分局和局直义务教育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按照市局领导小组的要求,具体负责本辖区和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配套工作。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薄弱学校改造领导小组通知

上一篇:那记忆中的故乡作文下一篇:红门迎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