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工作

2024-07-12

文物鉴定工作(精选7篇)

文物鉴定工作 篇1

一、翡翠是文物的一部分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翡翠是文物商店经营的一个主要品种

目前全国在部分文物商店所经营的翡翠饰品, 主要都是清中期到清晚期以至民国的一些工艺品和饰物, 这些东西大都取材精良, 作工精细, 工艺水平较高, 从文物商店的角度来看, 它们基本具备了历史地、科学地、艺术地价值, 特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如:班指、翎管、朝珠、音龙钩、贷扣、烟壶、如意、扁方等。它们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民情, 其中像“翎管”吧, 它是清代官员们的顶戴, 而翠玉翎管只有一品大臣才能使用, 而“扁方”则是清代宫廷妇女的独特头饰。以上这些东西是否属于文物, 我想这根本就无需解释。

2. 新形势下文物商店翡翠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人们对于翡翠饰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因此, 自解放以来, 翡翠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并且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为翡翠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但是, 即便这样也难于满足国内、国外市场的需求。为了寻求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根据需要和可能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 修旧利弊充分利用现有原料:由于国内不生产翡翠材料, 而缅甸的翠料价格十分昂贵, 再则买翠也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 一块料几十万元, 如果不出绿,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很多人就开始从事以旧的残的翠, 经过再加工改成新的完整的新翠件的工作, 从事这种工作的个人和作坊在南方每个省、市几乎都有, 它们的业务关系普及全国 (目前有很多文物商店都开展这项业务) 。把一些有伤残的老饰品和目前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老器物 (如翎管、班指等) 改成现在热销的首饰, 如一个满绿的班指可改成十二个戒面, 一个大朝珠可改作六个戒面。材料的二次使用就等于扩展原料的来源。

(2) 以新养旧是翠玉行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大家都知道, 翡翠和其它各种文物商品一样, 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措施, 也总是越卖越少, 因此目前各地文物商店都不得不补充一部分新的翡翠工艺品和各种翡翠首饰, 其中以各式仿旧、仿古翠玉饰品更为受欢迎, 当然, 这类东西在加工工艺上不免有现代的气息, 但是由于大都仿旧饰品都以原件为范, 所以也不失其文物风格, 只要翠质好, 做工精, 在构思和处理上有独到之处, 不但可以补充文物之不足, 而精品一样可以, 用于收藏和展览, 这些东西如果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将来也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风格, 在文物范围内占有一定的地位。至于一些新首饰, 本来就是翡翠行业的抢手货, 购买者一般只作为首饰, 比较注意的是翠的质量和品样, 而不考虑年代的长短, 总的说新的东西要逐步的取代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是不以人的意志能改变的。

(3) 通过精美的饰品, 向人们介绍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翡翠虽产于缅甸, 但绝大部分收藏家、鉴赏家及翡翠爱好者者纷纷来到中国收集和购买, 在他们看来, 缅甸出产的主要是矿, 是中国具有高超技艺的工匠给这些矿石赋予了艺术生命, 使其成为登堂入室的高雅之物, 每逢旅游旺季各国客商及港澳同胞前来争相购买, 有的人一进营业场就连忙问:“翡翠柜台在哪里”?一次一位美国客人要求看一支高档翠镯, 看完后连声道谢说:“太好了, 太好了, 我虽然没有这么多钱买它, 但能看着我心里也是十分高兴的”。这就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的魅力, 能把这样的东西介绍给国内、国外的朋友, 是每个文物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根据以上几个原因,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翡翠不是一般的商品, 而是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由于认识上有偏差, 使得相当一部分文物商店只是一般的经营翡翠, 而不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就连文物总社在举办全国性各种学习班时也从不设翡翠这个学科。因而目前有一些地区的翡翠专业人员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 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二、学习和研究翡翠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

1. 翡翠物质构成及产地

(1) 首先必须搞清的是翡翠是怎样一种物质,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 它是地球形成后的46亿年里由于地中深度中的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钠铝辉石所构成的一种硬玉, 如果我们借助放大镜从外观上观察可以看到它是由无数细小纤维状的重见天日的纵横交错而织成的“毡状结构”的致密集合体。这就是翡翠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它不是这种物质构成没有这个特征, 它就绝不是翡翠。

(2) 它的硬度是6-7度 (老坯可达7度) 因此它的表面有一种特殊的翠玉光泽, 它能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撞击 (翠镯例外) 熔点极高, 所以它的化学性很稳定。

(3) 翡翠的产地:全世界产翠最多最好的只有缅甸, 它被缅甸人尊为国宝。另外苏联的中亚地区产一点, 但数量很少, 质量也不行, 最好的是苹果绿色。

我国所有的翡翠原料都是从缅甸进口的, 因此我们所说的翠全部指的是缅甸翠。

过去有人说我国云南出翠,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缅甸只产翠, 但是不会加工翠饰品, 即使有一点也是很拙劣的, 所以历来都是把原料卖给云南人, 然后再卖往内地, 这是历史形成的一条翡翠之路。清代乾隆前后, 我国的玉雕和其它工艺品一样, 也正是形成一个鼎盛时期, 做工精细, 工艺考察是欧美、日本所望尘莫及的, 到了清晚期, 慈禧太后酷爱翡翠 (翠翎管是一品大臣的顶帒) 更推动了翡翠饰品的更大发展。

2. 翡翠的颜色

(1) 翡翠所具有的典型的色彩, 当然是绿了, 这个绿在行家眼里能分出一百多种, 过去人们都是以实物作比, 来形容各种绿, 如蕉叶绿、冬麦绿、茶叶绿、葱绿、黄杨绿、秧绿、鹦鹉绿等等。后来人们觉得这种比喻不能准确的把各种绿表达清楚, 因此又依绿之浓淡、阴、阳、水头之长短而定了几十种叫法, 如浓冰绿、淡湖绿、粉种绿、油麦绿等。

这些绿是因氧化铜进入矿体之晶格内而形成的, 是矿物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它是天然生成的。

(2) 翡又叫红翠, 它形成于矿石的浅表一层, 是由于氧化锰、氧化铁的混入而形成, 一般不进入料石内部, 翡的硬度不如翠, 颜色为红、橙、褐色, 如果一件饰品中同时有绿、白、红三色, 如果是镯子就叫“福禄寿”, 也有人叫“龙虎斗”, 这种东西是较稀少的。

(3) 除了以上讲的绿, 红色之外, 还有白、灰、黑、豆夹青和紫罗兰等色。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 它们在翡翠中不是主体色彩, 而是起衬托作用的, 行家管它们叫“地新”, 这些色彩虽不像绿色那样被人爱怜, 但它们都是翠玉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像红花配绿叶一样, 翡绿中的绿是很少的, 而白色都非常多 (全绿东西是十分稀少的) , 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的关系, 认真的识别各种地新将有助于对翠玉坑口和质地的鉴别, 因为绿和地新的关系是有科学根据、有一定规律的。

(4) 翠和地新互为依存, 互为衬托的具体规律性如下:

例如地新为藕粉地一般多出现“浓冰绿”;

水坑地多出现“阳冰绿”;

虾肉地多出现“俏绿”;

酱瓜地多出现“黄阳绿”;

白豆地多出现“浓绿”、“阳绿”;

瓷地多出现“象牙绿”。

这些规律一般是较可靠的, 但也有时出现特殊情况。

3. 谈一下翡翠的坑口, 坑口问题直接关系到翡翠的质量, 也是我们鉴定时必须依据的一个条件, 坑口问题主要包括成矿时间的长短和生成的地理环境, 坑口共有三个。

(1) 新坑 (新种) :一般生成在山腰高处, 经常年见吹日晒, 又不近水源, 所以内部质松软, 裂纹, 多出“干白绿”、“象牙绿”、“干拉丝”等, 这些绿时间一长绿色会缩, 并变得更干, 但新坑里也有出好翠的, 如“蒙白坑”则可出“干沙绿”这种绿色浓而正, 只是较干水头不好, 这种绿在新坑中也是极个别的。

(2) 新老坑:这种料一般也是在高山中生成, 但由于地质上原因, 又被冲入水中, 在山溪河床等地经水浸、磨滚而成, 所出翠料大多是半透明, 微透明体, 这种料一般多出“散花绿”、“菠菜绿”、“瓜皮绿”, 其中较好的是“水沙绿”。

(3) 老坑:生成于江河溪流近水之处, 所出之料基本上都是透明、半透明体, 成料细腻、坚硬、结缘凝重集中, 所谓的玻璃翠就是老种中的精品。另外, 还出“淡绿”、“油青”, 不论翠色浓淡, 阴阳都很老结, 如果一块料只有很好的透明度而无稳定集结之绿, 也不能算是老种, 换句话说就是判断是不是老坑, 主要是要看绿的情况, 单独看地形是不行的。

4. 从哪些角度来鉴别翠玉饰品质量好还是坏, 这也是我们文物商店业务人员碰到的一个十分具体的问题

(1) 首先是要绿好 (翠好) , 各种绿色中浓绿最好, 玻璃翠 (浓冰绿) 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浓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蕉叶绿”、“冬青绿”, 除了浓以外还要阳, 也就是要明亮、鲜艳, 要无邪色, 无杂质。

(2) 地新要好, 当然这要在翠好的前提下, 没有绿, 地新再好也没有意义。总的说来“藕粉地”、“是肉地”白豆地等都是老坑, 质量都是很好的。

(3) 水好, “水”指的是透明度问题, 透明度好的东西, 我们称之为“水头长”, 如浓绿、水头长全透明就是“浓冰绿” (玻璃翠) , 并且水头长的料基本上全是老坑, 反之新坑上的料, 大都干而缺水。

如果翠玉饰品的绿好, 地形好, 水头又长, 往往还会出现一种“借地化绿” (有人叫发绿) 的现象, 使得绿色的深浅隐现, 色彩更加丰富, 这种情况也只限于老坑, 新坑和缺水的翠玉中是没有这种现象的。

比如我店营业场上现有一支翠镯, 我们首先看它的绿, 它的绿色浓艳纯正, 色调明快, 绿色集结只占整个镯子的三分之一, 表面有特殊的翠玉光泽, 细腻但只是微透明, 唯翠中有白花少许和二个极小的褐斑、地新内侧有几个白点, 整体看来是色浓而水不旺, 中部微透明, 仔细观察隐约可见“借地化绿”现象, 因其绿色阳俏神足, 质坚硬, 微透明水头少并有白花白星, 所以定为“白豆地”“阳绿”老坑翠镯是有根据的, 是比较恰当地, 从整体上看, 这件饰品条杆均匀, 肥厚适度, 绿色浓重是以以白色地新显得分外有神, 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观赏这样的东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翠玉的作为

1. 用其它的材料作为假翠

(1) 料假:除了有汽泡外, 色彩没有翠光泽, 并且代火气, 白、绿色之间色混浊不清, 在器物失光发毛情况下需格外小心。

(2) 赛璐璐假:多为淡绿色, 失神失光, 干而且木, 火气很大, 但是好的没有气泡, 多为包边镶。

(3) 玻璃假: (磨成成面背色涂色) 色匀无翠光源和翠结晶颗料, 一般都是包边托底镶。

(4) 日本翠假:质轻软, 绿中泛黄, 有黑点, 绿中有萝卜花形斑块, 在灯下看绿发黄, 黑发灰。

(5) 蜜玉假:绿色发青无神, 闷而匀, 无翠结晶颗粒, 有小黑点和小白花星点, 作的好的要仔细观查。

2. 用绿色不好的翠作原料, 用人工法加绿这种方法叫炝色, 炝的好的可以乱点

具特点是:

(1) 绿色代表青、兰或有黄气, 在饰品的两端成绿的边沿有黄绿和黄气。

(2) 器物内部绿色边沿或绿色当中有细而短小的绿丝, 在绿丝中和边沿上有细小的闪光的白星, 整体泛星。

(3) 器物体内有似云团般白斑, 它的周围有黄绿色的雾气。

(4) 炝的好的, 不易分辩, 在灯光下仔细看体内浮现黄气 (阳光下发绿, 灯光下发黄) 表面有极小的炝色点。

(5) 对不易分辩者, 首先要看裂纹处有无颜色, 尤其是作隐小的裂纹 (如蝇腿之细者) , 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有无人工染色体, 而不经炝色的真翡翠, 其隐小裂纹是无色的。

以上这些作为和炝色的东西, 必须要对照真假样品, 细心体会才能掌握,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据说国外已有专门研究给翠玉作加色处理的公司, 并据科学杂志上报导人工合成翡翠已试制成功, 这都是对我们从事翡翠鉴定工作人员的新的, 有力的挑战。

综上所述, 翡翠是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文物商经营的一个主要品种,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 努力去学习它, 认识它, 掌握它, 使这中国古老文化艺术之奇葩, 为我国文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物鉴定工作 篇2

古玩古董艺术品收藏咨询:如果您爱好收藏但没有专业知识,我们可为您进行顾问式指导,以免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古玩古董交易艺术品展览:如果您有藏品想出售,我们可以为您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销售,包括展览交易和提供上拍等方式,寻找合适的买家;如果您有购买艺术品的需求,我们也可为您寻找卖家,并为您做专业的参考,直到满足您的需求;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文物古玩鉴定。紫砂壶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泡茶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后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壶屡次在拍卖场上突破纪录,在2011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由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共计11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而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匡时春拍紫砂专场上,顾景舟制谭海泉刻段泥四方烟灰缸从30万元起拍,最后以13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149.5万元,成为史上最贵紫砂烟灰缸。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表示,“紫砂七老”仍具绝对号召力,而入门藏家可多关注具有“文化血统”的“学院派”中青年名家作品。

著名紫砂壶收藏家半隐庐主人(斋号)

读者:

这把紫砂壶是家传的,请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它的具体年代和收藏价值。

专家:

从图片上看,这确实是一把民-国时期的旧壶,材质属紫砂无疑。不过造型不像名壶“标准件”。此外,壶身书画的布局失当,不像明清大师作品那么讲究,题的字也有些偏。壶底印章的印纹也不太规矩。总体来说,这是一把普通的民-国实用壶,日常使用没问题,但价格不会很高。入门者收藏紫砂壶,应多看看古代及现当代名家的“真东西”,多研究相关资料和图片,把握大方向。

一般来说,收藏紫砂壶应从泥、形、工、款等四方面入手。市面上许多紫砂壶名为紫砂,实际上用的却是泥料,有鱼目混珠之嫌,收藏者要注意辨认。其次,传统的造型还是“标准器”,例如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第三,壶身上最好有雕刻,但并不是谁都可以施展一番,最好是有书画功底的名家所作诗,带点文人气息。壶底的印章也充分体现了制壶者的水平,名家下刀都颇有章法,不会敷衍了事。值得注意的是,上等紫砂壶造型各有千秋,但都注重点线面的协调。壶盖、壶把和壶嘴在俯视之下应成一条直线,好东西都是如此。

顾名思义,“文玩”玩的就是文化,而历代的紫砂壶无论从材质造型还是工艺款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今年的北京匡时春拍上,顾景舟、汪寅仙、周桂珍、何道洪、顾绍培、陈国良、季益顺等当代大师的作品尤为亮眼。

紫砂壶彰显“文人气”

顾景舟《墨绿泥矮八方壶》采用极为稀少的墨色绿泥,当时绿泥极佳。其造型为扁方圆,成型难度极大,壶体上下对称,斜面过渡自然。壶身、流、把、钮搭配恰当,线条利落明快,起承转合交代清楚,显得挺拔精神,沉静而深意隽永。众所周知,顾老以“光货”闻名,此器展示了顾老精湛的光素器技艺,且八面刻字题跋,更显示出顾老对此壶的重视,品相完美无瑕,实为难得,并附有顾老亲手撰写之证书,古董鉴定《文物古玩鉴定》。

汪寅仙《红泥圣桃提梁壶》,壶身整体造型奇巧,各部分处理流畅大气;提梁、盖等处,细部线条对应巧妙。红泥光华温润,壶体动静互现,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与实体造型对比强烈,为汪老不可多得的佳作。季益顺的《楚汉风韵提梁壶》融合了汉楚文化玉器造型及马王堆漆器图案的特点,沉稳中透出纤巧,提梁造型不可多见。施小马、徐维明等合作的《东坡大提梁》体型巨大,制作难度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专场中的《玉律壶》、《传炉壶》同样是施氏扛鼎之作。

“曼生壶”在紫砂界如雷贯耳

据悉,文人参与紫砂的制作,而且是著名文人深度参与紫砂制作,陈曼生可谓史上第一人。紫砂界如雷贯耳的“曼生壶”指的就是由陈曼生设计、杨鹏年制作的紫砂壶。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鹏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其中较为明确的记载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所谓“十八种样式”只是个约数,根据传世数量来看,曼生壶应该多于十八种。

陈曼生不仅在宣纸上设计了壶样供杨鹏年依样制作,有时还会在制好的壶上亲自刻些诗文。诗文刻好以后他还会将“阿曼陀室”的印章印在壶底正中。制壶者杨鹏年的印章则往往印在把手上或壶盖里。

收藏理念

收藏紫砂壶

应“厚古”不“薄今”

“新入门的藏家,要注意藏品来源,因为市场上什么种类都有。另外在藏品的轮换过程中,要根据自己追求的风格类型进行藏品结构的改善,不能盲目收藏。” 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表示,中国嘉德自2008年春拍进入紫砂拍卖领域,当时的成交额为443万元,而2011年的最高峰时,总成交额达到1.4亿元。

材料并非决定性因素

他认为,紫砂壶有段时间行情上行过快,现在处于调整期:“艺术品有自己的运行规律,3到5年一个波段,比如2003年达到二级市场的高峰,2007年又出现一次高点,2011年也是一次。”这次市场波动的原因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期间买卖双方都需要经历一段“消化期”。“2011年时‘吃撑’了,现在就要‘疗伤’。此外,艺术品市场也具有板块轮动的现象。老紫砂行情稳定,因为好东西可遇不可求,但前期被买家买高了的就出现调整。整体看,紫砂板块还是新货唱主角,主要是因为资源充足。” 他表示,材料并非当代紫砂价格上涨的最重要因素。紫砂壶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应从艺术品味和工艺水准来谈,综合考量其工艺、造型及功用价值。

紫砂市场价格分化

新时期文物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文物鉴定;传统方法;科技鉴定;发展趋势

文物判定是采用传统方式或当代科技分析识别文物的一项工作主要判定文物真假、年代、性质、作用和价值。文物判定属于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范畴。

一、文物鉴定的内容

1.辨伪

古董文玩尤其是传家宝,常常混着赝品。在收藏、探索、摆设时,应先区分出其中的赝品。辨别真伪不是只针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对文玩古迹,并非所有的都要求鉴别。人工修建的雕塑等破坏后,恢复原形,但和之前的雕塑却不是同一时代的物品,若是不判别,将其视为最初的雕塑,便会导致混淆。文物鉴定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断定文物的出处和时代。

2.评定价值

所谓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是具有历史性和价值性的东西,它主要包括两个特征:一是由人类创造或与之有关;二是必须具有历史性,不可再创造。不具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之为文物。碳十四断代法,又称C14测年代技术,利用C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前后相差40年,是利用大自然界物体碳十四含量,同大气碳十四含量的比较,便能推算其埋入地下的时代。在我国考古学中碳十四断代技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例如对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以前人们估量山顶洞人出现在大约100000年前后,通过C14检测得知距今约20000年。这种鉴定技术对于收藏者作用很小,原因在于C14技术需要采取碳样品,检测耗时,同时大部分收藏品几乎不含碳,想要测定其中的含碳量,务必破坏它们的完整性这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

二、文物鉴定的方法

1.比较方法。文物的鉴别离不开比较,自古以来人们会经常采取对比的方法对文物进行辨别。比如以藏品为例,在对其真假、时代、价值没有做出确切辨识,判别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同年代的同类藏品作为标准器,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地研究分析后,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2.综合考察方法。对鉴定的文物结合对文物自身的研究,参考同类文物相关规律,进行综合考察、探究从而达到判别的目的。通过归纳分析的方法鉴别可以判别出体形大,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的文物古迹,其获得的结果也会相对客观。采用传统方法判别文物,根据判别的对象不同,有针对性的采用特殊方式。之所以如此,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3.文物鉴定传统法的继承和发扬。我国在文物鉴定过程中,传统的鉴定方法是文物鉴定的常用手段,在这百年的鉴定历程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文物鉴定手段。具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陈惠公请孔子鉴定“楷矢石磐”。孔子认为“楷矢石怒”是“肃慎氏之贡矢”。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膺品已经开始出现。赝品的出现,也开始迫使人们去辨别文物的真伪,此时,传统的鉴定方法已经出现。在唐朝以前,据史书记载,文物鉴定和辨伪就已经被人们所记录;到宋代的时候,对文物的鉴定已经比较成熟,并出现了大量的文物鉴定的专著,并有专门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其中,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如宋代吕大临先生所著的《考古图》,详细记载了古代铜器、玉器、瓷器等二百多件,并且每件都给出了图形和注款识,并详细记载了尺寸、容量、重量等相关数据。这不著作可谓我国最早,也是比较权威的古器物图录,它的出现也为后人的鉴定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传统的鉴定方法也承载着先人的知识的宝贵财富。

三、科技鉴定和传统鉴定的关系

传统鉴定方法和科技鉴定方法都有其各自得优缺点。传统鉴定方法快速便捷,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坏;但鉴定人员需要具有足够的经验,需要较长的周期对鉴定人才进行培养,并且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容易出现错误。采用科技鉴定,结果客观,准确性更高;但鉴定过程中往往需要采用,会对器物带来有一定的损伤;鉴定过程会产生一些费用,有时候鉴定周期也比较长。

无论单一的采用哪种鉴定手段,往往都不能保证鉴定结果准确无误。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将两者结合使用,合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技鉴定来修正传统鉴定,例如,在传统鉴定结论同一的状态下,我们可以采用科技鉴定来评价传统鉴定的准确性,依次来修正和改善传统鉴定方法,使传统方法不断完善。再如,在科技数据准确,多次鉴定无误的情况下,有争议的鉴定者可以经过反复的探讨,以提升自己的鉴定水平。二者双方合作互补,传统的鉴定者要勇于自我检讨、修正,甚至否定。科技鉴定虽然简单高效,但短时间内,传统目鉴仍处于文物鉴定的主导地位。

四、科技鉴定的发展趋势

科技鉴定是通过科技方式辨别文物,包括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EDXRF)等。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EDXRF)是利用测试分析文物藏品的主次量及微量元素构成,找出其构成中的标志性元素来为鉴定提供可靠证据,这种科技方式分析效果十分理想。唯一欠缺的是该方式要求测试方拥有大规模的数据体系,与标准版进行对照,以此来识别赝品。这种科技方式只有突破对数据体系的限制方可得到广泛应用。

文物鉴定涉及的面很广,部分可以由科技检测方式取代,还有一部分则要求现代方式与传统方式相结合,文物鉴定工作者既要保留传统方式同时也要看重现代先进的鉴定方式。所谓的传统检测方式是前辈们在辨别经验的经典归纳,是他们的智慧浓缩;科技检测侧重数据,有客观的科学依据。这两种鉴定方法结合定会使文物藏品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综上所述,文物的鉴定在传统直观的方法基础上,选择有效上午科学仪器进行鉴别,是未来文物鉴定的必然趋势。当今文物判定领域盛行一个公式:“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科学鉴定”。传统辨别方式要求小组一起来判定,科技辨别要求不同的科技方式对其检测,由此可以彻底把失误率降到最低。这种鉴别理念已广泛流行于文物鉴定界。

必须指出的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赝品只可能接近于文物,但永远代替不了文物,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鉴定方法进行识别。但是一旦被作伪者掌握辨伪的方法,作伪者必将采用不正常手段干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出现的问题总会找到解决的方法。文物作伪者用各种伎俩,必然会在新科学方法面前无所遁形,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文物鉴定工作者提高鉴定水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闫晓宏.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5(18).

书画文物鉴定应注意的方法及问题 篇4

一、书画文物辨伪的基本方法

所谓“辨伪”就是辨识出历代所作的伪品。其对象主要是那些有作者名款或印章的作品。辨伪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判断出某件书画作品与署名的或被指称的作者是否一致, 名实相符的是真品, 否则就是伪品。辨伪最基本的方法大致有以下数种。

(1) 依据书画作品的风格特征辨别真伪

风格特征的形成与特定的书画方式、工具材料、思想文化、艺术崇尚等有关, 它主要表现在笔墨技法、形象和字体、构图和章法、神韵气息等方面, 而具体的辨识则可从时代共性和作者个性上着手。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因此也是辨别真伪的首要依据。笔墨技法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虽有粗、细、方、圆、干、湿、浓、淡等无穷的变化, 但在每个时代总是会形成一些基本的特点。物体形象和字形、体势对辨别真伪也有重要作用。构图和章法的风格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南宋马远、夏圭等人习用的“一角”、“半边”的局部取景法当然不可能出现在北宋山水画中, 明清时形同布算的馆阁体章法也不可能见于宋元人的书法作品中 (碑版、墓志除外) 。

(2) 依据书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辨别真伪

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和绘画作品的物象形制也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任何书画作品都是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书画家的艺术创作, 因而总能反映出一些历史的和作者本人的事实。基于这一情况, 我们可以运用考证的方法来判断, 作品中的东西是否与时代的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并以此确定其真伪。

书法作品可以从避讳、字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加以考证。所谓“避讳”是指人们在说话作文时遇到与某些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避开或改写。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源于周代, 秦汉以后, 其制日臻完备, 讳禁也越来越严。避讳的种类主要有“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

(3) 依据作者的款题、印章辨别真伪

作者的名款、题跋和印章是辨别书画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 书法较绘画更难作伪, 许多赝品常会在款题上露出马脚, 因此不少鉴定家常通过看款来辨画, 以此作为辨伪的捷径。看款题与看书法作品一样, 也主要依据其风格特征来辨识。

(4) 依据他人题识和鉴藏印辨别真伪

他人题识是指作者的同时人或后人在作品本幅或作品前后所题的诗文题跋、标题、引首、观款等。其内容包括对作品的评论、说明作者或作品内容、鉴定真伪和年代、阐述创作过程和收藏关系、记载观赏的时间等等。此类题识对辨别书画真伪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旧时古玩业习称之为“帮手”。

鉴藏印指历代鉴赏家、收藏家在他们观赏或收藏过的书画作品上所铃的印章。旧时, 人们在使用鉴藏印时态度一般是严肃的, 因此我们也可将其作为辨别真伪的一种依据。

(5) 依据纸、绢等书画材料辨别真伪

书法和绘画的主要材料是纸和绢, 而纸绢的使用又与其制作工艺的发展和书画家的个人爱好有关, 这就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因此辨纸绢也是书画辨伪下.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6) 依据幅式和装潢辨别真伪

书画作品的幅式和装潢也有其时代特征。

书画的幅式主要有卷、轴、屏条、册页、团扇、折扇、对联等。装潢有时也可作为辨伪的有力佐证。用于装裱的绫、锦, 各代花纹、色泽多不相同, 而装裱的式样也多有出入, 如果出现明显的反常情况, 就应提出疑问了。

(7) 依据文献记载辨别真伪

在鉴别书画的过程中, 有关书画家和书画作品的文献记载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有时甚至是一种很重要的依据。与书画关系最密切的历代文献大体有书画著录书、书画家传记、书画家本人及其好友的诗文集、记述书画的笔记和杂录等。总之, 在辨伪的过程中,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也不能因为某些局部的次要的问题而轻易否定作品本身, 而应仔细地对各个方面加以综合性的验证;最后再回到作品本身作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二、书画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进行书画鉴定时要防止主观片面性或个人的偏爱喜好。我们做鉴定工作是为全国人民保护古代文物服务, 决不能有一丝一毫个人的偏爱观念。有了偏爱观念, 鉴定时必然犯主观主义的毛病, 不能正确的鉴别真伪。

第二, 有些人对书画鉴定采取高标准, 看一件书画必须要十全十美、毫无疑问时才认为是真迹, 如果稍有变异不同, 就认为是伪品。这种高标准往往容易将真迹看做是伪品。还有些人采取低标准, 看一件作品, 如果时代气息大体相似, 没有明显的差异, 就认为是真迹。这种低标准往往容易将伪作当成真迹。我们说, 这两种标准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地进行鉴定, 真就是真, 假就是假, 决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 有些作品情况复杂, 证据不够充分, 一时还难以捉摸清楚, 大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这时, 不妨暂不下结论, 等以后发现了更多的材料时再作结论。

第三, 无款的书画只有鉴定时代的问题。过去有些书画鉴定收藏家, 总是将时代晚的定为时代早的。无款的标为大名家款。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应采取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如果时代较早而且流传有序, 则可维持原说, 如果时代相差很远而且流传无序可查时, 则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 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多, 对新收他们的作品, 要求不妨稍高一点, 还有些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和对新收的作品, 也应特别注意收集保管。故宫博物院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将明代高廷礼《云思图》卷收集入藏起来的。高廷札在画史上比较著名, 但一直未见过他的绘画作品, 所以尽管《云思图》卷艺术水平并不太高, 还是将它收集入藏了, 因为作为研究这一画家的有关材料, 它还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 某些原有的旧装潢, 是研究古代装潢形制的好资料。目前, 宋元原裱的书画轴已经不太多了, 但宋元原裱的手卷还能经常遇到。那些旧装潢上用的包首、缂丝、织锦、藏经纸引首、尾纸、轴头等等, 也应作为重要文物保管起来。

摘要:面对五花八门且数量巨大的文物藏品, 如何掌握文物辨伪的基本方法, 尤其是书画辨伪的基本方法, 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文物鉴定基础要领 篇5

要想对文物进行鉴定,首先要对文物有具体详细的了解:

文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生产或制作的各种物品,统称遗物,第二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人为建造的各种设施,统称遗迹。这两者又可称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对文物进行鉴定是文物研究的基础工作。一般所讲的文物鉴定是指那些没有出土地点,数量多,存在分散的传世品和流散文物。总的来讲对文物进行鉴定,选择标准器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全面归纳总结标准器的特征,明确其时代特点和风格,从而来确定某件文物的时代。

陶器:

陶器是用粘土做成的一定形状的胚,具有一定形状,质地坚硬,通常用作日常生活器皿,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种类很多,功用也很多。

史前石器早期的陶器已比较成型。中期前段器类少,多红褐色,造型较简单,多做外弧线小平底,有的出现彩斑图案,中期后段逐渐发明和使用了慢轮制胚,快轮制胚,烧窑由氧化焰向还原焰过渡。晚期陶器又称黑陶文化。

商代陶器的变化阶段性很强,东周出现成套陶治礼器。战国秦汉陶器陶色浅灰,陶质坚细,胎壁均匀而稍厚。自东汉至唐五代,陶器以素面深灰色常见,施文者少。此时,唐三彩,辽三彩与搅胎釉器达到陶器较高水平。

瓷器:

瓷器的产生发展也有其发展过程。商代是原始青瓷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其种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印纹硬陶相一致。东汉时期是陶器逐渐烧制成熟的时期。

三国两金南北朝时期是青瓷的繁荣期。唐代瓷器可用“南青北白”来形容,长沙窑和邢窑都取得较大艺术成就,宋代黑瓷也发展很快,景德镇青白瓷青白淡雅,温润如玉。出现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汝窑,景德镇青白瓷窑,龙泉窑和哥窑官窑等九大名窑。元代青花瓷风格独特。明清瓷器获得全面发展。民窑瓷器发展很快,欣欣向荣。彩陶出现并逐渐流行,青花瓷器经过明代的改革与创新,更臻于完善。

货币:

中国货币是一种独立发展的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其中方孔圆钱是铸行量最大,使用时间最长,品类最复杂的一种钱币。分为记重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值钱,记年钱,记号钱,四字方孔圆钱中,还有少量的国号加年号钱,大钱,小钱,母钱,对钱,合背钱和合面钱等等。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天然贝,商周时代出现金属铸币,春秋战国形成以铜铸币为主的各种形态的货币体系。秦统一全国币制,西汉币制改革,开始用五铢钱制。魏晋南北朝货币经济严重衰退,隋朝开始统一,唐代白银进入货币流通范畴,五代十国再度紊乱,北宋开始至清朝,各代都铸行了钱币,且绝大多数是年号钱,其中以宋钱和清钱的铸行量最大。宋元明清四代的农民起义军,也铸行过不少钱币。

对古钱币的鉴定,首先要判断年代,然后要辨别真伪。

铜镜:

铜镜是古代照面观容的用具,最早出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时代。早期铜镜形小轻薄,装饰古朴,技术落后,出土量少。东周时期铜镜造型多样化,质地博而轻巧,纹饰题材和表现手法丰富,其布局常见的有双圈式,对称式,环绕式。汉代出现蟠璃纹镜类,草叶纹镜类,星云纹镜类等多种镜类,镜上多有镜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铜镜主要有神兽镜类,变形四叶纹镜类,瑞兽镜类等。隋唐时代铜镜的造型,题材,铸造工艺都别具一格,在中国青铜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有四神十二生肖类,瑞兽镜类,花鸟镜类,神仙人物故事镜类,万字镜等。自晚唐开始,中国铜镜进入衰落时期,铸造工艺,艺术风格没有出现过大的变动。

对铜镜的鉴别,主要看铭文子体的差别,纹饰线条,地子,题材的差别,镜表锈的差别,以及重量的差别。根据各代特点,仔细对比,仿造和伪造的铜镜就可以鉴别。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其形制是制作时期形成的,所以我们断定和年代时同期的制作年代。断代的依据和方法主要有依据铭文,形制,纹饰等。

青铜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夏代是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器型较少,没有文字,造型简单,冶炼技术原始。商代早期种类增多,纹饰丰富,但未出现铭文和地纹,还处于发展时期。后期制作达到成熟。西周铜器从神秘的位置向社会生活迈进了一大步。春秋时期虽然数量较多,技术有所进步,但出现草率现象,开始走下坡路。战国是青铜器的销亡期。青铜器的种类主要包括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杂器等。青铜器的辨伪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全器造伪,拼接全器作伪,局部作伪,铭文作伪,纹饰作伪。鉴别青铜器要注意其时代特征,还要注意地子和锈蚀的辨识,特别注意铭文作伪。

玉器:

玉石制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常见的玉才主要有南阳玉,蓝田玉,绿松石玛瑙,软玉,硬玉。历代玉器各有其特点,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以素面为主,纹饰结构复杂,线条纤细。夏商周时期玉器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已相当可观。西周动物形象的玉器减少,礼器盛行。春秋战国纹饰颇具特色。西汉玉器建立了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东汉末年开始走向低谷。隋唐五代玉器生产的数量不大,但带有明显的承前启后的特点。宋代继承唐代注重现实生活的风格传统,出现了玉雕的世俗化倾向。金元时代最流行的是春水玉与青山玉。明处最常见玉带饰,明代中晚期又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类。清代玉器达到我国玉器发展史上最高峰。

鉴定古玉,以不损伤玉件为前提,可以以颜色判断,以硬度测量,以比重测量等。其中,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定古玉的重要依据,是鉴别玉器年代以及真伪的重要条件。佛教造像:

所谓佛教造像是指根据佛教人物,故事及教义等为题材雕塑而成的各种形式的作品。常见的佛像有释迦牟尼像,卢舍那佛像,弥勒佛像,阿米陀佛像,药师佛像,七佛像,千佛像,历代佛像造像各有其特点,东汉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刚刚出现,早期造像难免与中国传统的神仙鸟兽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中原和江南地区金铜佛教的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早中晚各期分别有其特色。隋和初唐新兴的密宗造像较有特色,盛唐时期造像内容丰富,中晚唐在周边地区出现造像的繁荣。五代宋元出现一些较集中的石窟造像。明清多是对前代作品的修复或重塑加彩佛像鉴赏可以根据游人题记,本身的时代特征等鉴别年代,并能正确的辨别真伪。

古书画鉴定概说:

传世的古代书画,情况非常复杂,其鉴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历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的艺术风格以及各个派系的发展演变情况是学习鉴别古书画的基础。古书画的鉴别,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书画本身,二是款式和题跋,三是本人的印章和鉴赏者的印章,四是纸,绢,绫。

古书画的作伪有两种情形,一是完全作伪,后一种则改添等,作各种假花样。总之,鉴别古代字画要严肃认真科学,对发现的任何疑问都要一丝不苟的追寻清晰,才能把好鉴定

关。

文物鉴定的要求:

①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作出正确的鉴定;

②通过鉴定,力求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

③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力求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④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物做假知识等,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作出准确的鉴定;

⑤文物鉴定必须实事求是,鉴定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

⑥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工作,写出鉴定意见

文物鉴定专家的倒掉 篇6

故宫发表这样的声明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本来故宫博物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在青铜器、玉器、瓷器、书画等领域的鉴定方面产生了诸多专家学者,比如徐邦达、单士元、朱家溍、耿宝昌、王世襄等,这些人因为自己的学识也无可争辩地进入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这些专家一生都很低调,很少抛头露面,沉醉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自得其乐。但在最近一两年披露的几起轰动一时的鉴定风波中,都有故宫的专家牵涉其中。而在多种鉴宝类的节目或活动中,很多似是而非的专家也仗着曾在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大牌国家文博机构工作过的经历,任意指点江山,难免指鹿为马,着实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也让文化人的斯文扫地,使原本乱象丛生的拍卖界又多了些专家的推波助澜。

这些年专家似乎在频频地倒掉。科技领域的一些所谓专家,出现在各种新技术的鉴定会上;医疗领域的一些专家,出现在各种新药品的发布会上;经济学家则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辩护者,违背常识地宣扬一些令大众喷饭的谬论;学校的著名教授也充当着一些形同虚设的创意园区的顾问,信口开河;还有些所谓的历史学家,为一些地方的文化发展出谋划策,将地方的一些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解释得天花乱坠;更多的伪专家成为媒体明星,万金油一样地对各种问题说三道四,全然忘了自己是谁……这些专家只有一个词概括最恰当,那就是“托儿”。看起来我们的专家越来越多了,一派利用所学为社会服务的好景致,可是怎么看都透着一点儿悲哀的味道。

“官方认证”能否规范文物鉴定 篇7

此前的4月18日,文化部网站发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六个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工作。

对于鱼龙混杂的鉴定市场,权威认证是无价的信息,也是目前市场稀缺的资源。这次,“官方认证”似乎给市场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这将成为规范市场秩序厘清市场乱象的法宝。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措施与舆论期待仍有差距,艺术品鉴定尤其是文物鉴定的市场管理尚待起步。

谁来鉴定“鉴定机构”

北京市文化局批准的五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分别是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传华彩(北京)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文化报》发文问:如今北京市有了五家正式公布的鉴定评估机构,不过细察之,这五家中没有一家是文博机构,有几家是开发研究艺术品认证技术的公司,还有一家是媒体。他们是如何入选的?他们将依赖何种手段保证鉴定真伪结果的权威性?如何收费?鉴定程序如何?如何评估艺术品的价格?

由于没有进一步细化的说明,这五家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存在争议。虽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评估机构的服务是否被认同,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要靠时间与实践的考验。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相关部门想通过确立艺术品鉴定试点机构来规范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艺术品鉴定没有绝对标准,官方指定鉴定试点机构可能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包袱- - -谁来鉴定这些鉴定机构的可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鉴定机构信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高悬。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教授接受采访时亦表示,政府指定试点单位旨在建立起规范的鉴定管理程序,并不是要涉及其具体的鉴定业务,更不会因为政府指定就能加大其鉴定结果的权威性。

文物鉴定是难点中的焦点

北京市五家试点机构的业务范围,也是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公开接受采访的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朱文轶则表示,只对在世艺术家的现有作品进行鉴定:“接下来我们就打算从这些仍然在世的艺术家入手,和时间赛跑,将他们创作的艺术品纳入艺术品鉴定的体系之中,通过广泛的技术采样,把艺术家自己鉴定的证书、视频等各项参数逐一存储,确保体系中每一件艺术品都有据可循,传承有序。”

在艺术品鉴定中,文物鉴定是争议焦点和鉴定难点。作为试点机构,为何避开这一领域,朱文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得很清楚:我们发现,在诸多的鉴定模式中,艺术家本人对个人作品的鉴定相对来说可靠性更高、风险性更低,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业内人士显然非常关心文物鉴定的领域。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特别撰文称:“这次认定对目前的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估价行业,影响并不大。”

“当业内看到上述名单,一定会认为与原先想象中的传统鉴定机构一定有所不同。首先,这里没有民间一些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的影子;其次,似乎文物古董的鉴定估价没有包含在内;此外,其中有几家是开发研究艺术品认证技术的企业。”季涛透露。

对于此次试点,季涛也有积极评价。他说,这次的鉴定机构的试点认定,首先解决了政府、执法机构的鉴定估价需求。对当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评估工作将会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

他提起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某法院委托拍卖的房产及房内物品中,有一些装饰用途的艺术品,其中一些明显是仿古艺术品,像仿古瓷、铜器、邮票、钱币等。如何鉴定这些艺术品的真伪,给出准确的评估价?他协助法院找到一家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费用是按照高档文物报价的,每件几千元,而法院要去估价的是些明知为假的仿品,实际价值可能比评估费都低,这个鉴定所又不愿意降价。最终,这家法院找了一家懂点艺术品的认证评估事务所给出评估报告,大小近百件物品评了几万元,以此为底价得以拍卖成交。

季涛说,有些贪腐刑事案件,其受贿艺术品的真伪和估价会直接影响对当事人的量刑判决。因此,上述政府文化部门认定的五家鉴定机构,为各类官方机构的艺术品鉴定、评估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

要特别强调鉴定责任

艺术品鉴定市场缺乏秩序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文化部刚刚发布的通知中也直言不讳:近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艺术品交易中的真伪及其鉴定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障碍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于文物鉴定,长期以来市场鉴定存在监管空白是问题的源头。

1983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这家由国家文化局成立的机构,是中国唯一的政府文物鉴定机构。

此前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通过。曾主持起草保护法的文物专家谢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起草文物保护法时还没有所谓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也就没有民间鉴定需要文物鉴定资质、资格这一方面的考虑。因此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而国家鉴定委员会这种权威机构又不对民间鉴定。

《文物法》规定,乾隆以前的文物不准交易;乾隆以后的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进入市场。如此,全国古玩市场绝大多数都是违法交易;而按现行《拍卖法》, 只要事先声明不“保真”,买家须自负文物古玩真伪的风险。

不管是《文物法》还是《拍卖法》,事实上都约束不了文物鉴定和买卖市场。由于巨大的利益诱惑,民间鉴定成为鱼龙混杂之地。尽管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明文规定“回避原则”,但仍然无法避免一些权威专家“落水”。前些年著名的“金缕玉衣”事件便是例证。收藏家马未都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要解决文物行业的问题,“首先要健全制度,二流制度也比一流的人强”。

谢辰生也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制定一套规矩,类似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

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研究馆员余辉曾建议:国家可以对文物鉴定人的资质进行限制。对于鉴定资格的认证可以采取以个人为单元的形式。另外要特别强调鉴定责任,如果鉴定错了,鉴定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一篇:小说《青铜葵花》下一篇:银行信贷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