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库房

2024-09-27

文物库房(共2篇)

文物库房 篇1

河南省省会郑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郑州市五县(市)六区的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及古代建筑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等工作。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考古发掘项目增多,文物出土量也在与日俱增,这对文物入库收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通常的做法是:文物入库只需填写文物入库凭证点交即可。这就造成了完整文物与出土陶片相混合、存放零乱的现象,在进行报告整理时,出现文物查询、提取不便等问题,以致不能够清楚、准确地找到所需整理文物的存放位置,不能够了解文物器型、完残的情况。虽然后来建立了文物发掘品账册和采集品账册(图一),但仍旧不能够详细地了解该发掘单位出土文物的具体资料。

一、文物库房传统模式管理现状与问题

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库房管理来说,从最初文物出土后的修复、绘图、照相,到入库登记、编号、上架、手工登记造册,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但是,随着文物库存量的增大,业务人员研究、提取文物需求的增多,出现了文物查找不便、耗时耗力、丝毫的人工误差就会增加查询和核实难度等问题。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有正式入库藏品6.4万余件套。在实际工作中,为尽量避免与实物的多次接触,强化文物保管的安全性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水平,进一步改善文物库房管理的科学研究工作条件。“我们必须有很强的现代科技与创新意识,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化手段。”[1]加快库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库房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2]。

二、文物库房实现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和意义

首先,文物入库时,要认真、准确地填写文物入库凭证点交。

其次,在登录纸质账册的基础上,建立文物发掘品与采集品电子账册(图二)。实现文物藏品资源信息数字化的初步应用,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藏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藏品的利用效率,相对缓解文物入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缩短提取文物的时间。尽管如此,但仍未收到文物基本文字信息与图像资料同步查看的效果。

最后,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

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对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采用了地毯式清查的方式。2014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文物数字化管理建设推向新台阶,为文物藏品资源在人为和自然灾害中受损的情况提供了充分的信息依据,大大减少了国家财产的损失,确保文物藏品的安全和管理工作有效运行[3]。按照文物登记、测量、录入、摄影四人成立一组进行工作,基本流程为:文物提取下架—账册核对—测量—称重—电脑录入—照相—入库上架—照片名称修改—软件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合成—上报国家文物局信息平台。

2015年年底,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后,不但能从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平台上查找到文物信息,还能够通过文物录入离线软件查找文物信息,包括文物的时代、质地、尺寸、重量、入藏时间等基本情况(图三、四),并能按照藏品分类对所需文物进行筛选,有效地减少了库房文物查找时间和对文物再次照相、提取的损害。

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动态管理,保证了藏品有档可查、有据可寻。

三、文物库房数字化建设趋势

在可移动文物普查所奠定的基础上,考古院文物库房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日趋完善。

1﹒统一模式分库房单独管理。以往考古发掘单位的文物存放,是按照文物出土日期和出土地点集中放置的,未按器物类别分类,也未按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单位分类。同时,受库房条件的限制,多是办公室或展室改为文物库房,故文物不能够统一存放,造成查找上的难度,往往查找一个发掘单位,因其不是同年度所发掘,要进入多个库房找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实行统一模式分库房单独管理后,每一个文物库房都按单独账号来设立,一库一号,每一账号中有该文物库房所有文物的基本信息,包括文物图片、存放位置、发掘日期、入藏日期、发掘人员等。实现一库一管理,做到库库账、物明了,保证文物存放位置无变化。推行文物库房网格化管理统一模式,有利于文物出入库管理以及在库房整修与搬迁中确保文物安全。

2﹒文物出入库登记的数字化管理。将业务人员因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提取文物绘图、照相、修复情况等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将文物提取信息录入数据库,详细地记录提取文物的时间、人员、完残状况等信息,并能实现电子签名记录。

3.高效完成数字化建设所需准备的条件。为收到统一模式分库房单独管理的最佳效果,需要在可移动文物普查所采集的文物基本信息中,补充工地领队、入库人、出土地点、文物存放位置等内部信息,使文物存放位置同文物基本信息统一起来。从数据库中分账号、分库房确定文物位置,直接找寻,最大限度地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里,“文物数字馆系统”的实施,有利于正确处理藏品的保管、利用和研究之间的关系,使文物藏品更好地为不同领域和部门服务。充分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了对文物藏品的保护,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4],“文物数字馆系统”已成为考古发掘单位中文物库房管理的佼佼者。

摘要:<正>河南省省会郑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郑州市五县(市)六区的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及古代建筑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等工作。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考古发掘项目增多,文物出土量也在与日俱增,这对文物入库收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通常的做法是:文物入库只需填写文物入库凭证点交即可。这就造成了完整文物与出土陶片相混合、存放零乱的现象,在进行报告整理

注释

1[1][3]张文彬:《大力推进文博系统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国文物报》2001年7月22日。

2[2][4]蒋明明:《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文物库房管理水平》,《东方博物》第十九辑。

文物库房 篇2

文物库房的搬迁, 实际是藏品的搬迁, 最终目标是将藏品完好无损地如数搬迁到一个新的库房。那么, 这项工作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 就是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 文物藏品才能安全无损地搬到新家, 因此, 准备工作充分与否, 是文物库房搬迁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而, 参考文物库房搬迁中的一些体会, 重点谈一下文物库房搬迁的准备工作。

一、人员的组织

文物库房搬迁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就是人员的组织与配备。文物搬迁不只是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门的工作, 是一项全馆协同的工作, 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配合。领导的高度重视、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 全馆上下通力合作, 文物库房搬迁工作才能顺利的进行。

库房能否顺利搬迁, 首先是组织工作。要组成馆主要领导在内的领导小组, 对文物库房的搬迁工作进行统一调动, 统一指挥。特别是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 领导要格外高度重视。对于领导小组的组成, 牵头负责的应该是主管副馆长, 成立搬迁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文物库房搬迁指挥部、物资材料准备组、文物包装组、核查登记组、文物搬运组。各级明确职责和任务, 按分工做好充分准备, 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二、包装材料的准备工作

文物搬迁, 包装主要分内包装和外包装, 文物包装材料分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搬迁需要大量的材料, 首先, 材料准备组要到保管文物的部门记录所需要材料的名称、品种、尺寸大小, 数量。因为文物的质地不同, 所需要的包装材料也就不同, 必须记录清楚、详细。

其次, 就是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购买这些材料了, 购买时一定要根据所记录的材料名称、数量采购, 所购买的材料一定要数量足够, 只能多不能少, 质量要合格, 不能以次充好。如辅助材料, 包装文物时所需要的填充物应用海绵、各种密度的聚氯板和高密度聚苯板等材料, 千万不能为了省钱, 用旧报纸、卫生纸、纸屑、旧棉絮等作为填充材料, 这样在搬运和运输时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害的。

只有材料准备充分了, 保管部门才能对文物进行整理、打包、装箱。所以材料的供应是文物库房搬迁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文物质地不同, 所需材料也就不同, 如瓷器是非常容易破碎的文物, 这就要求每件瓷器装一个囊匣, 而瓷器的形状、大小又都不一样, 所以囊匣的大小尺寸都要按瓷器的大小量身定做, 保障文物不受伤, 而体积较大的瓷器就需要准备专门的箱子包装, 而书画就要按书画的尺寸准备木匣子包装。所以需要准备的材料品种就很多, 内包装和外包装的主体材料, 常用的是多层板、夹心板, 瓦楞纸、复合材料等, 内、外包装箱的防震层最好是选用质地柔韧, 弹力好的高密度吹塑板或泡沫塑料, 如果需要用原木为材料, 最好经过高温灭菌处理。

辅助材料在包装过程中用量很大, 因此要准备充分。常用的有衬垫材料, 如各种棉垫、毡垫、绵纸等;防护、减震材料, 如棉絮、海绵、各种密度的聚氯板等;粘合材料, 如各种粘合剂等;密封材料, 如防潮胶条等;隔离物, 如各种隔离板、衬片等;紧固物, 如各种捆扎带、胶带、铁钉等;标志物, 各种标志、标签等。包装材料准备齐全后, 保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就可以对文物进行整理、包装了。

三、搬迁前的文物包装核查

文物保管部门应该是最早开始文物搬迁准备工作的, 对全部文物的帐、卡、物逐一清点对照, 相关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备查。因为文物类别复杂, 形体不一, 材质各异, 重量不等, 这对文物包装增加了很大难度, 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 馆内需调大批专业人员在封闭的状态下有序地完成文物的核查包装工作。

(一) 各类文物藏品的整理、装箱。

对小骨针、玉器小件的包装, 得先用棉纸把它们包起来, 之后在棉纸上帖上签, 标上号, 然后把它们装进囊匣, 囊匣里要垫上小棉垫, 垫子要薄厚适宜, 太薄会磕碰文物, 太厚会不稳定。

在包装字画时, 每次把画轴装进细长的口袋里时, 总会摩擦字画, 而且口袋是松动的, 如果用三角巾包装, 将画轴从三角巾的一端卷到尖部, 然后用扣带扎紧, 在装入木匣子里, 这样就十分妥帖了。而书画等纸类文物容易受潮, 也容易遭虫蛀, 就要在包装盒里放入防潮、防虫、防霉材料。

容易破碎的瓷器, 包装时要用专门按瓷器形状、大小定做的囊匣包装, 一件瓷器用一个囊匣, 轻拿轻放, 同时还要放入防震动、防挤压的填充物。

对于有刃的青铜器文物 (如铜剑、铜刀、铜戈等) 包装时, 要在包装盒内设计囊芯, 要视情况, 放置固定, 防止在搬运过程中移动。

对于有文物 (如有盖鼎、有盖瓷罐等) 组合或套装类文物, 在包装时, 应分解分体, 各个单独包装, 切不可原样套叠包装, 如果套叠包装在搬运时会很危险, 容易对文物造成损伤。

而一些石刻文物, 则需要先放到量身定做的泡沫垫上, 再放到用木条拼成的两层“底架”上, 石刻表面再用泡沫保护, 最后才用布绳捆绑固定, 这样, 即使在搬运、运输过程中遇到震动, 文物也不会“翻身”。

文物也是有脾气的, 只有摸准了它的脾气, 它才能妥帖听话。在包装文物前, 要对文物进行仔细观察, 采取合理的取放方式, 文物才能稳妥、安全。

(二) 文物的封箱、加固、编号。

在封箱前对箱内文物进行清点, 认真核对箱内文物状况, 并填写文物包装标签, 列出文物基本信息, 如条件许可, 还应附上文物照片。

1.封箱。文物经过内包装后, 装入外包装箱后, 使用打带机或捆扎带在箱体 (纵、横) 上捆扎, 把箱体封严、牢固, 以防搬运或震动, 使箱体破裂, 还要在箱体外贴封条、加锁, 并刷或贴上相关的标志。

2.编号。文物类别不同, 每个文物都要有自己的文物号, 内包装时一定要在每个包装盒上写上文物编号。如对1-20号文物进行包装时, 瓷器1号装入囊匣后, 囊匣封好, 在囊匣外侧明显处写上或贴上“瓷1”的标志, 这样就知道这件文物是瓷器1号了。而将1-20号瓷器囊匣装入一个外包装箱, 将外包装箱封好后, 在外包装外上侧明显处写上或贴上“瓷一 (1-20) ”就知道这是瓷器1-20号文物了, 以此类推, 要记录好每一类文物共有多少件, 多少箱, 便于检查核对, 也便于搬到新库房后上架、清点方便。

(三) 运输前的检查。

运输前, 每个文物都装好箱了, 根据记录, 检查对每个箱子的编号, 核对箱子的数量, 同时也核实文物数量。同一类别的文物最好是摆放在同一个位置, 这样文物运到新库房好查找, 方便整理、清点、上架。还要检查外包装箱是否封牢, 防止箱体破裂, 对文物造成危害。

上一篇:雏鸡食盐中毒诊治下一篇:书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