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对话

2024-10-14

胆囊息肉的对话(通用3篇)

胆囊息肉的对话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的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胆囊息肉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发现息肉在发生部位、回声及胆囊壁的改变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结论 超声对息肉病变鉴别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临床诊断,影像学,超声,胆囊息肉,病理

胆囊息肉为向胆囊腔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广泛使用, 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日渐升高, 尤其是超声检查作为胆囊息肉简便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囊息肉绝大部分属良性病变, 也有一部分有癌变可能, 但胆囊息肉的早期癌变术前诊断极为困难。本文对2002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胆囊息肉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1岁~63岁, 平均年龄42岁。39例患者有右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不适, 11例既往无特殊症状;其中有22例合并有胆囊炎、胆囊结石。经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病变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与声像图改变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使用CSBM-848C型实时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频率3.5 MHz.患者检查前1 d清淡饮食后禁食, 次日上午空腹检查, 取仰卧位、左侧卧位, 必要时取坐位或半卧位, 通过多个切面来观察胆囊的大小、形态及病灶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局部囊壁及病变是否随体位改变移动等情况。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全组患者均经3次以上B超检查诊断, 其声像图特征为:胆囊轮廓清楚, 壁光滑, 在不同部位的胆囊壁上均可见大小不等的赘生物, 其中有15例 (占30%) 患者病灶直径<5 mm;32例 (占64%) 患者病灶直径在5 mm~9 mm之间;3例 (占6%) 患者病灶直径在5 mm~9 mm之间。病灶均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 后方不伴声影, 与胆囊壁相连,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所有患者中38例 (占76%) 病灶为单发, 12例 (占24%) 病灶为多发且其中有2例带有蒂的息肉可在小范围移动。

2.2 病理表现

经手术病理证实41例 (占82%) 患者为胆固醇息肉:息肉外观为淡黄色或灰黄色, 桑椹状、乳头状或分叶状, 有纤细的蒂, 直径在10 mm以下, 最小2 mm, 息肉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绒毛状突起, 内含大量泡沫细胞样巨噬细胞。5例 (占10%) 患者为炎性息肉:病变颜色呈粉红色或灰白色, 胆囊浆膜苍白, 壁增厚。病变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其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腺肌瘤患者1例 (占2%) :位于胆囊底, 直径约10 mm, 切面呈灰红色, 有蜂窝样区域。镜下主要改变是胆囊黏膜上皮和平滑肌同时增生, 呈腺肌瘤样组织形态。2例 (占4%) 患者为腺瘤:呈红褐色至灰白色, 镜下见树枝状结缔组织核心被覆着高柱状上皮细胞, 腺体内含内分泌细胞。1例 (占2%) 患者为腺癌:菜花样, 粉红色, 单发, 有粗蒂, 镜下分化良好;瘤细胞核质深染, 大部分表现有丝分裂, 瘤体内腺泡扩张, 充满碎片及分泌物。

2.3 手术治疗适应证

(1) 取决于病变的性质; (2) 取决于有无临床症状。根据本组病例分析, 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以下表现者应积极手术治疗[1]: (1) 胆囊息肉样病变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者; (3) 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破溃出血者; (4) 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排空者; (5) 胆囊息肉直径>1 cm者。

3 讨论

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病, 为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腔内突出或隆起的局限性病变, 胆囊息肉患者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可感到上腹部不适[2]。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胆囊造影等。Chattopadhyay等报道腹部超声诊断胆囊息肉的敏感度在90%以上, 而且超声检查具有价廉、无损伤、阳性率高等优点, 还可动态观察其生长速度等变化情况, 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公认为胆囊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3]。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检出数目日渐增多, 胆囊息肉样病变组织学上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病和腺瘤[4], 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沉着性病变, 并非真性肿瘤, 无恶性变倾向;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胆囊黏膜炎性肉芽肿改变, 对这些非真性肿瘤的病变无需手术治疗, 嘱患者避免引起胆汁过饱和的因素, 并长期定期随访, 观察有否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如结石) 等, 亦可采用高灵敏度的彩色多普勒观察其有无血供, 以便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在超声的实际检查中, 还要注意一些胆囊腔内的病变或沉积物可以表现为类似胆囊壁的隆起性或息肉样病变, 如无声影的堆积状的泥沙样结石, 陈旧黏稠的胆汁团、脓团、脱落的黏膜、坏死组织以及凝血块等, 其中多数利用体位改变等方法可以观察到移动、变形的特征而不难鉴别, 凝血块则可在随访中观察到改变和吸收消失, 应注意解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但是影像学检查方法只能表明息肉的存在, 并不能揭示息肉的病理性质, 而在术前得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对于决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在临床中鉴别诊断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困难的情况下, 还要借助胆囊息肉恶性变的危险因素来选择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39-241.

[2]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869.

[3]赵巧玲, 石景森, 尹益民, 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5 (3) :178-180.

[4]皮执民.消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90.

胆囊息肉的对话 篇2

手术指征方面颇多争论。医生强调任何PLG均有恶性可能,一经发现均应切除。胆囊结缔组织层中剥离的单纯胆囊切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与加作胆囊床部分肝组织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的PLG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仍可经LC作全厚胆囊切除术。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下,则可作二次探查术。

但若直径>18mm,即有晚期癌的可能性,应直接开腹作扩大的胆囊切除,甚至加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

饮食保健

乌僵薏四汤:由柴胡、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煎服3次。

或制成水丸,每次9克,每日服3次。一般2-3个月为一个疗程,重者需2-3个疗程。肝郁重者加青皮、香附,腹胀重者加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为主者加丹参、桃仁。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

胆囊息肉的临床诊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普通外科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胆囊息肉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PLG的诊断标准。入院后均行B型超声检查, 术后均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 男40例, 女46例;年龄20~66 (42.7±6.5) 岁;病程2个月~7 (2.7±1.2) 年, 合并胆囊结石31例, 合并胆囊炎22例。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29例, 炎性息肉12例, 腺瘤性息肉10例, 胆囊腺肌增生症5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 或表现为隐痛、钝痛, 或为胀痛或绞痛等36例;伴恶心或呕吐或者食欲减退8例;有不同程度胆绞痛史7例;无临床症状, 在例行体检时发现25例。

1.3 影像学检查

采用日立二郎神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3MHz。患者检查前禁食8h, 取仰卧位, 多切面扫查胆囊及周边情况, 观察并记录病变的大小、形态、基底部、边缘、内部回声、与胆囊壁的关系以及病灶内动脉血流参数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B型超声检查, 排除癌前病变及胆囊癌的患者;全部使用硬膜外麻醉;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取右上腹小斜切口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作病理切片检查。术后常规预防感染、补液、营养支持等治疗。

2 结果

2.1 B型超声检出率及影像特征

(1) 胆固醇性息肉45例, B型超声检查出39例, 漏诊6例, 检出率为86.7%。B型超声显示呈颗粒状、乳头状隆起, 多发、直径<1.0cm, 有蒂与胆囊壁相连。内部呈稍高回声或中等回声, 胆囊壁轻度增厚, 病变内血流信号检出率低。 (2) 炎性息肉18例, B型超声检查出36例, 漏诊2例, 检出率为88.9%。B型超声显示呈多发或单发, 约0.3~0.5cm, 蒂粗或不明显, 呈中低回声, 可见病变周围胆囊壁炎性改变。 (3) 胆囊腺瘤15例, B型超声检查出9例, 检出率为60.0%。B型超声显示呈多发, 为类圆形中强回声, 直径3~7mm, 胆囊壁增厚毛糙。 (4) 胆囊腺肌增生症8例, B型超声检查出7例, 检出率为87.5%。B型超声显示胆囊壁弥漫性、节段性或局限性增厚隆起, 可见无回声及点状强回声伴声影。

2.2 术中术后情况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112.6±39.3) min;出血量为 (167.4±30.6) ml, 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2.7±0.8) d;住院时间为 (9.7±1.7) d。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慢性炎性反应、胆囊结石、胆固醇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数患者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但部分类型的胆囊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 可进展为胆囊癌, 故对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性质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手术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并判断良恶性质的“金标准”[2], 然而病理学检查只能针对手术标本才能进行, 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缺乏初步诊断及筛查意义。目前胆囊息肉的影像学诊断主要采用胆囊造影、CT、B型超声等手段, 由于B型超声具有方法简便、成本低、直观、准确性高等优点, 长期以来作为胆囊息肉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它能清晰显胆囊内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 还能显示病灶的供血特点, 检测供养血管的血流参数, 帮助确诊病灶的良恶性, 从而显著提高胆囊息肉的诊断水平[3]。本研究结果显示, B型超声对胆固醇性息肉检出率为86.7%, 对炎性息肉检出率为88.9%, 对胆囊腺瘤检出率为60.0%, 对胆囊腺肌增生症检查率为87.5%, 结果表明B型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较高, 特别对非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更高, 对肿瘤性息肉的检出率相对较低, 原因可能是病变较小, 位于胆囊颈部, 并且合并胆囊炎和结石, 故出现了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率。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多数学者认为胆囊肿瘤样息肉与癌之间关系密切, 应积极手术治疗[4];而非肿瘤性息肉如发生率最高的胆固醇息肉虽然无癌变报告, 但脱落的息肉可形成结石核心, 从而产生其它并发症, 故仍有手术治疗的必要。研究认为, 凡胆囊息肉直径>1cm, 表面不规则并且属于单发病灶, 则应考虑手术治疗[5]。另外, 伴随有结石或者胆囊炎, 临床症状较重者应该手术治疗。此外, 如果息肉增大较快, 蒂变细或息肉处囊壁增厚, 则应手术治疗。

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为治疗胆囊息肉疾病的主要手段, 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有效降低恶性病变发生率。以往常采用开腹手术进行胆囊切除术, 但是由于存在创伤大, 出血量多, 胃肠道功能恢复慢及住院时间长等不足,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 (112.6±39.3) min;出血量为 (167.4±30.6) ml, 肠功能恢复时间为 (2.7±0.8) d;住院时间为 (9.7±1.7) d。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述不足。随着科技的进步, 腹腔镜手术逐渐推广应用到治疗胆囊息肉疾病临床上, 该手术有效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的缺点, 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6], 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逐渐被广大医师所接受和应用, 也越来越受广大患者欢迎。

综上所述, B型超声对胆囊息肉具有较好的诊价值, 但是对于息肉体积小, 合并胆结石及胆囊炎的患者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对部分外观形状不典型的肿瘤性息肉鉴别相对困难, 需要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在治疗上, 应该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管克平.胆囊息肉样病变230例研究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20) :38-39.

[2] 梁勇, 王培斌.胆囊息肉样病变43例病理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4) :320-321.

[3] 崔显笋.浅析彩超对胆囊息肉样变的诊断与鉴别[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3) :130.

[4] 马国利.胆囊息肉的诊断与治疗建议[J].工业医刊, 2014, 27 (3) :808.

[5] 冯明福.浅谈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指征[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1 (1) :96.

上一篇:数据库绘图下一篇:等离子发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