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术后

2024-07-07

肛门直肠术后(精选10篇)

肛门直肠术后 篇1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52%, 常使患者痛苦不堪, 如不及时解除易导致泌尿系感染、永久性逼尿肌损伤等不良后果。临床上防治方法很多, 但效果不一。我科在2005年4月—2008年12月应用穴位按摩治疗肛门直肠术后尿潴留,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4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肛肠科住院,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式行肛门直肠手术, 术后4 h~6 h未排尿, 膀胱轻度膨胀, 有尿意 (不急迫) 而不能自行排出尿液的患者64例, 其中男32例, 女32例, 年龄24岁~56岁, 平均年龄46岁。将其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32例, 对照组32例, 男女平均分配。2组患者既往都没有尿潴留及泌尿系病变史, 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先用掌根按其气海穴36次, 用力要先轻后重, 腹部有温热感为宜, 再把两手搓热, 用鱼际按揉其水道穴顺逆各36次, 然后用拇指肚分别按揉患者左右侧阴陵泉、三阴交、阴谷穴各36次, 按揉频率不要太快, 以下肢有酸胀感为宜[1]。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 如:协助患者改变排尿姿势, 为患者提供排尿环境, 听流水声, 温水坐浴, 下腹部热敷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采取措施后1 h内尿液排出, 患者舒适;无效:采取措施后1 h内尿液未能排出, 膀胱由轻度膨胀发展为高度膨胀, 患者尿意急迫, 痛苦焦躁。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χ2=9.143, P<0.05,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尿潴留是肛门直肠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52%, 其原因是由于肛管直肠与膀胱的神经支配, 来源于同一脊神经段 (S2~4) , 植物性神经也是同源 (交感神经为骶前神经, 副交感神经为盆内脏神经) 。当肛门直肠手术后, 这些神经受到牵拉刺激, 引起神经反射或手术后疼痛, 肛门直肠内填塞纱布棉球过多、过紧[2]等等, 都可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 引起尿潴留。另外, 如果患者情绪过分紧张或手术时损伤了膀胱神经, 或是患者年老体弱、膀胱收缩乏力, 也可引起尿潴留。急性尿潴留时, 膀胱高度隆起, 患者表现为下腹部胀痛, 尿意急迫, 痛苦焦躁, 如果不及时解除, 易导致患者泌尿系感染、永久性逼尿肌损伤等不良后果。临床上防治尿潴留的方法很多, 但效果不一, 随着祖国医学在临床的不断推广应用, 本着一切为患者着想, 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侵入性操作:如肌肉注射、导尿等等, 我们采用了穴位按摩来防治肛门直肠术后急性尿潴留, 取得了理想疗效。我们采用的穴位按摩法, 简便易行、无成本、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并且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体现了科学化、人性化、一切为患者着想的护理理念,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兴立.按摩针灸治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61-62.

[2]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第4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

肛门直肠术后 篇2

【关键词】 经肛门切除术;直肠息肉;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81-01

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且极易恶变,进而导致直肠癌的发生[1]。直肠息肉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另一种非腺瘤性息肉又包括增生性、炎性和错构瘤性息肉等[2]。为探讨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选取58例直肠息肉患者给予经肛门切除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直肠息肉患者118例作为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3.24±5.75)岁;病程8~7年,平均病程(9.33±1.54)月;18例患者息肉距肛缘5~6cm,33例患者息肉距肛缘4~5cm,7例患者息肉位于齿状线处;其中15例患者均息肉恶变,6例息肉距肛缘5~6cm,9例息肉距肛缘4~5cm;恶变息肉患者中11例系有蒂型,4例为广基型。对照组60例行经骶尾骨局部切除术,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在24~72岁之间,平均年龄(56.37±6.13)岁;病程9至10年,平均病程(11.43±2.17)月;23例患者息肉距肛缘5~6cm,27例患者息肉距肛缘4~5cm,10例患者息肉位于齿状线处;其中21例患者均息肉恶变,8例息肉距肛缘5~6cm,7例息肉距肛缘4~5cm,6例息肉位于齿状线处;恶变息肉患者中14例系有蒂型,7例为广基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血,部分患者有肛门坠胀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組患者行经肛门切除术治疗,先对患者实行肛诊,然后按照结直肠手术作常规术前准备,接着进行骶管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截石位,进行常规消毒并铺巾。使用大肌钩将肛门牵开,指检确定息肉部位,右手持阑尾钳或者卵圆钳经肛门插入到直肠腔内,并使之与耻骨上方的左手示指相接触,接着将右手钳子张开并轻轻夹住直肠前壁(钳子请勿夹闭,以避免将肠壁夹破),将此处肠壁缓慢向下牵引至肛门位置,腹膜返折上方的直肠即被套叠翻出,接着显露近端的肠腔,即可见直肠息肉,从蒂根部将息肉以及息肉周围粘膜、粘膜下层以及部分肌层完整切除,并将断面用无损伤线纵行间断缝合,放置肛管,术毕。

对照组患者行经骶尾骨局部切除术治疗,亦称为经直肠后方的入路手术,常规消毒并铺巾,手术切口从骶尾关节上3cm开始至肛门缘,切口正中,长约13~15cm。然后将皮肤皮下切开,息肉距肛缘6 cm以上则应将尾骨切除,以下则不切除。然后打开直肠将息肉切除,直肠创面用可吸收线作两层间断修复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患者6例,其中伤口感染发展为直肠皮肤瘘4例,肛门少量出血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患者11例,其中伤口感染发展为直肠皮肤瘘7例,肛门少量出血2例,大便失禁2例,所有患者经常规对症处理后好转,具体见表1。

3 讨论

直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发于男性,其致病因素较多,且极易恶变,所以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避免引发直肠癌。临床上最常见的切除术为经肛门切除直肠术,可适用于距离肛门10~25cm以内的广基息肉或者带蒂息肉的便血患者[3],即对于直肠上段的息肉经肛门切除手术是可行的。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手术优点较多,如为减少出血,手术中可使用肾上腺素溶液注射[4];将息肉切除后对缺损部位可进行间断缝合也可开放;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手术不用切开直肠壁,从肠腔内即可将息肉完全切除,对患者创伤小且恢复快[5]等。

综上,经肛门切除直肠息肉疗效较好,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焦旸. 经肛门根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体会[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2): 196-197.

[2] 王颖, 王立刚, 王建平, 等. 低位直肠肿瘤经肛局部切除58例[J]. 浙江实用医学, 2010. 15(5): 374-375.

[3] 韩喜, 孙宝辉. 经肛切除巨型直肠息肉1例[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0, 16(6): 361-361.

[4] 宫莉, 徐建中, 芮有臣. 经肛门拖出或结合腹部小切口根治先天性巨结肠34例[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9(5): 406-410.

[5] 许芝林, 李琰, 肖友明, 等. 直肠乙状结肠套叠拖出切除直结肠息肉[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7, 28(1): 34-34.

肛门直肠术后 篇3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直肠癌病人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 术后需做永久性人造肛门, 手术改变了病人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 不仅给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而且容易使病人对自身形象产生自卑感, 精神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负担, 造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急需他人的帮助。现将63例人造肛门病人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2009年实施直肠癌Miles手术63例, 其中男40例, 女23例;年龄34岁~72岁, 平均43.2岁;平均住院27.5 d;病人腹部造瘘口甲级愈合60例, 会阴部创口甲级愈合25例;无一例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尽管在术前已告知病人术后排便方式永久性改变, 但在术后确定面对时, 病人仍没有足够的准备, 精神上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负担。因此应加强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病人进行不同的护理, 与病人及家属交谈, 关心、体贴病人, 协调病人家属或亲朋好友给予病人充分的关怀, 让病人面对现实,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与人交流, 保持良好心情。向病人说明做人造肛门的必要性, 介绍人造肛门的一般情况和护理方法, 告知病人虽然肠造口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但若处理得当仍能正常生活。必要时可安排同类疾病病人与其交流, 帮助病人解决心理障碍, 消除不利于康复的心理因素, 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提高其适应手术的能力。

2.2 术后护理

2.2.1 腹壁造瘘护理

术后72 h应密切观察造瘘口肠管血液供应情况, 如发现颜色变深或发黑, 多提示造瘘口肠管血液循环欠佳, 此时应行局部热敷, 以促进血液循环或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防止肠管回缩或坏死。造瘘口多于术后3 d开放, 由于造瘘口无括约肌控制, 粪便和肠液会随时从造瘘口排出, 污染腹部切口和被褥, 此时可使用一次性肛门粪袋或口服阿片抑制排便, 以保证局部清洁, 更换肛门粪袋要及时, 并经常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造瘘口皮肤, 防止皮炎发生。如发现造瘘口周围皮肤有糜烂和皮炎时可用盐水棉球擦拭, 以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造瘘口开放后应避免进食产气及刺激性食物, 严格注意饮食卫生以免腹泻, 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 防止肠液对皮肤的腐蚀。注意观察造瘘口肠管是否有水肿, 如发现水肿可用高渗盐水纱布湿敷造瘘口, 每日2次或3次。造瘘口周围皮肤易形成瘢痕挛缩, 最终导致造瘘口狭窄, 故应做好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术后肠道训练,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在病人出院前指导病人更换敷料, 保护皮肤, 调节饮食, 保护会阴及造瘘口灌肠等方法, 以便病人出院后生活能自理。不少病人经过6个月~12个月的训练可每日排便1次, 甚至连肛门袋布亦不必要, 仅在瘘口上略加掩覆即可以从事日常活动。

2.2.2 饮食指导

饮食上一般不忌口, 但应注意营养均衡, 食用蛋白含量高的饮食, 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虾、豆制品, 食用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 如水果、蔬菜、果汁, 避免粗纤维太多的食物, 如空心菜、芹菜。饮食不宜过饱, 平时勿吃零食, 避免进食易产气或气味大的食物, 如洋葱、韭菜、啤酒、汽水。避免吃易导致造口阻塞的食物, 如高纤维食物、种子类食物。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每天早晨应饮250 mL温开水, 保持大便通畅。

2.2.3 日常生活指导

采用示范操作的方法让病人学会正确使用人造肛门袋, 在造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软膏, 并保持清洁干燥, 防止皮肤糜烂、溃疡。造口皮肤愈合后病人就能淋浴, 洗澡时可去掉造口袋, 洗完后换上一新的造口袋, 手术后6周内不要提起超过6 kg的重物, 可以进行中等程度的锻炼, 如散步。一般半年后病人即可恢复工作, 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尤其避免剧烈运动。

3 小结

通过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 认真做好造口术前、术后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健康教育, 使造口病人从心理上消除障碍, 在行为上掌握护理技巧, 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史春玲.恶性肿瘤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1A) :38.

[2]张丽丽, 王丽, 陈淑惠, 等.化疗药物外渗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4) :620.

肛门直肠术后 篇4

一、直肠是一个结构精细、功能巧妙的终端装置

1、直肠不直,曲曲又弯弯

直肠位于盆腔内,上接乙状结肠,长约12~15cm。名为直肠,实际上直肠不直,真是曲曲又弯弯。在前后方向呈S形弯曲。

2、固若金汤,纹丝不漏

直肠与肛门是大便的出口处。请不要把这个“出口”处想得太简单了。直肠不仅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还有双重神经支配,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灵敏的感受器。

直肠不仅能感受是否有粪便进入,而且能感受内容物是干、是稀,抑或是气体。要不然,贸然打屁,气体将稀便同时喷出,其后果当然尴尬。

谁都有过腹泻拉肚子的经历,在没有找到厕所以前,肛门只能紧紧地“夹”住,直到条件许可时,才轰然出恭。有时,条件不许可,真叫连屁都不敢放。人的直肠与肛门有紧紧夹住的本事,才能固若金汤,纹丝不漏!

3、直肠有三保险,方能万无一失

直肠肛管肌发达,有三种肌肉形成了“三保险”——三个肌肉环。一是肛门内括约肌为肠壁环肌增厚而成,属不随意肌,不受意识控制。二是肛门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属随意肌,可为意志控制调节。三是提肛肌群,提肛肌群不仅使肛管关闭,而且有提升肛门的作用,还有承托盆腔内脏的作用。

4、能紧能松,开闭自如

人类由于直立姿势,腹前壁的承托作用则属次要,而盆膈、会阴部尿生殖膈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的会阴部肌肉、筋膜一方面因承重而坚强有力,但另一方面,在排便、排尿时又能及时放松,使之排出通畅。真是能紧能松,开闭自如。

二、直肠有病,重在鉴别

正因为肛门直肠肛肠结构、功能复杂,所以发病率很高,尤其是许多中老年人受其折磨,常常痛苦不堪。

你如有肛肠病,重在鉴别诊断,就应当注意以下的各种症状。

1、便血

凡有血液从肛门排出,就称为便血。消化道的炎症、损伤、肿瘤、血管病变等均是导致便血的原因,造血系统病变亦可导致便血。

便鲜血者,一般出血部位离肛门口较近。便鲜血无痛者,多为内痔或直肠末端息肉出血。便鲜血伴有肛门剧痛者,可能为肛裂或肛门直肠损伤。

便黯红污血者,一般是直肠以上消化道出血。但也有直肠末端出血后未及时排出,存于直肠过久而成。排污血者常患有结、直肠的恶性肿瘤、息肉、静脉曲张等。

便脓血多见于直肠炎、痢疾、溃疡性直肠炎、结直肠恶性肿瘤等患者。

2、肛门疼痛

肛门部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各种疾病的疼痛各有其特点。

肛裂多为刀割样疼痛,伴有大便时滴鲜血,发生在排便时及排便后半小时内。

肛周炎及脓肿,早期为灼痛,成脓后为随脉搏跳动之跳痛,可伴全身发热及肛周红、肿、热,为剧烈疼痛。

血栓外痔、炎性外痔、混合痔嵌顿,有针刺样或跳痛、坠痛,可疼痛剧烈,伴肛周紫色或常色肿块,内有硬核,一般无全身发热。

肛窦炎,多为肛内隐痛。

直肠黏膜内脱垂,为坠胀痛,可伴腰骶部痛。

肛管癌,可有肛门疼痛,伴有脓血便,或有肛周硬肿块。

3、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

脓血便,多为痢疾、细菌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恶性肿瘤的症状。

洗肉水样、污血样稀便,泻出物如洗肉水或呈黑色污血,日数十次,是大肠恶性肿瘤的典型症状。

水样稀便,粪便中无脓、无血细胞。为结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4、肛门肿物脱出,是指直肠内或肛管内的肿物经肛门脱出。

内痔脱出,脱出物一般为圆形,大小可如葡萄,柔软,紫色或粉红色,表面湿润有黏液,表面组织为黏膜。

息肉脱出,为带蒂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如黄豆至樱桃大小,呈紫红或粉红色,质地柔软。

肛门息肉脱出,为带蒂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表面苍白色,质地韧硬。

外痔脱出,生于肛管上的外痔,较小时位于直肠腔内,长大后随排便脱出,嵌顿时疼痛较剧。特点是肿块较大,不规则,表面苍白,上覆皮肤。

5、肛门坠胀痛

自感肛门下坠、胀痛、有便意,但如厕却便不出或仅便出少许。如果大便是正常粪便,这是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症状;如果大便带脓血,可能是直肠恶性肿瘤或痢疾的里急后重症状;如果已有几日未解大便,可能是大便结于直肠而形成的粪块嵌顿。

三、常见的肛肠病

痔疮

“痔疮”是肛肠疾患中发病率很高的疾病,无愧于“十人九痔”的说法。

痔疮的病因

一是体位因素。人类进化为直立行走后,肛门直肠处于身体的较低部位,静脉血回心难,静脉压力增加,容易形成痔。

二是不良的排便方式。人在排便时过于用力,使肛门直肠内的静脉压力增加,痔的发病率增高。

三是便秘。便秘时因为粪块干硬导致排出困难,容易损伤肛垫。

四是妊娠和分娩。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痔静脉回流不畅,痔静脉压力增高,易导致淤血和便秘,增加患痔的机会。

此外,久站、久坐的人痔发病率也较高。如果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

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

注射疗法。治疗出血性内痔的效果较好。注射硬化剂使痔块周围产生黏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以致消失。

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层有一小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一般是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排便时引起的机械性创伤所致。

肛裂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疼痛、便秘和出血。排便时会感到肛管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常因害怕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非手术治疗应首先解除括约肌痉挛,止痛,帮助排便,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局部愈合。一般是排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增加饮水和多纤维食物,以纠正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保守治疗无效、经久不愈,且症状较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肛瘘

肛瘘被公认为三大难治性肛门病之一。如何解决好既使肛瘘得以根治,又能保护好肛门的功能是一大矛盾,乃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保守疗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应用内服药物进行全身治疗达到消炎、止痛,缓解症状和改善全身状况的目的;外治法是通过对患部的药物熏洗,或插药退管生肌法进行治疗,以达缓解症状或解除病症。

近代医学则为肛瘘的防治揭开了新的一页。肛瘘手术既要根治疾病又要保留肛门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切除原发病灶及瘘道而不切断肛门括约肌。

直肠癌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1、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

2、肠腔狭窄:初时大便变形,变细,梗阻后,出现肠梗阻表现。

3、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有脓血便。

由于中国人直肠癌近75%以上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一旦诊断为直肠癌,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四、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肛肠病临床检查方法。直肠指诊时病人不感觉到疼痛。

戴手套或指套涂以润滑液,将手指插入肛门。首先进行肛门周围指诊,直肠黏膜是否光滑,如呈颗粒感多为直肠炎;肛管有无肿块、压痛,皮下有无疣状物,有无外痔等。测试肛管括约肌的松紧度,正常时直肠仅能伸入一指并感到肛门环缩。检查肛管直肠壁有无触痛、波动、肿块及狭窄,触及肿块时要确定大小、形状、位置、硬度及能否推动。若扪及高低不平的硬块、溃疡、菜花状肿物,肠腔有狭窄,大多为肛管、直肠癌。

肛门直肠术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手术患儿161例。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X线平片、B型超声检查、X线造影确诊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 (2) 在我院行肛门括约肌成形术, 包括会阴肛门成形术、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 (PENA术) 、腹 (骶) 会阴直肠肛门成形术; (3) 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4) 主要照顾者思维正常, 能进行语言沟通。排除标准: (1) 肛门括约肌成形术非在本院完成; (2) 未定期门诊随访; (3) 主要照顾者语言沟通困难; (4) 伴有骶骨缺失、脊髓栓系、脊柱裂或其他排便解剖功能缺失的症状以及21-三体综合征。将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95例作为对照组, 术时年龄1d~770d, 平均138d, 患儿出院前行常规出院宣教, 定期门诊复诊, 观察肛门功能;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6例作为观察组, 术时年龄1d~599d, 平均179d, 患儿入院即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定期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 观察肛门功能。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观察组患儿入院时发放《肠道管理手册》, 手册内容通过借鉴国外儿童医院肠道管理项目、结合国内护理项目、查阅循证资料及文献、函询专家、结合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2,3,4], 内容包括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疾病的基础知识、常见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肠道管理原理、具体方法等, 并印制有相关记录表格。科内成立研究护士小组, 研究护士由熟悉肠道管理项目的医护专家统一、多次培训, 严格考核, 掌握肠道管理的相关知识。研究护士分别在术前、术后第4天、出院前结合手册给予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 评估家属对相关知识的重视与理解程度, 指导记录表格的填写方式, 建立患儿个人信息档案。个人信息档案为自行设计, 用以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家庭信息情况、随访情况, 采集患儿家长遵医行为、小儿肛门功能信息。研究护士指导扩肛、排便训练, 行饮食、服药管理, 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切口及肛周皮肤护理

遵医嘱宣教黄柏液坐浴的方法, 指导家长患儿大便后用生理盐水清洁肛门, 保持肛周皮肤的干燥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1.2.1. 2 扩肛

患儿于术后14d首次门诊随访, 医生行肛门指检确认患儿伤口恢复情况, 研究护士示范指导扩肛器扩肛或手指扩肛方法。扩肛方法及频率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现场指导, 结合手册中的图文资料讲解扩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1.2.1. 3 饮食管理

指导阅读手册中“饮食管理”的相关内容, 指导家长将引起便秘或失禁的特殊饮食记录在手册中, 通过反复实验建立患儿个性化饮食“黑名单”。

1.2.1. 4 排便训练

讲解排便训练原理、频率、技巧、鼓励措施等, 婴幼儿嘱家长定时“把”便, 年长儿嘱家长定时督促小儿排便, 以形成患儿良好的排便习惯。家长需记录患儿排便日记, 将大便的颜色、性状、次数等记录在手册中相应表格上。

1.2.1. 5 服药管理

手册中含常用药物如开塞露、乳果糖、益生菌的使用方法及副反应的相关知识, 根据医嘱指导家长阅读相应章节, 示范开塞露使用方法。

1.2.1. 6 心理护理

讲解婴幼儿各期心理护理要点及患儿心理护理的特殊性, 家长通过护士宣教明确正向鼓励的重要意义, 能在肠道管理的过程中保持信心, 坚持鼓励患儿, 不责备、打骂患儿。

1.2.2 随访

1.2.2. 1 电话随访

患儿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每次10min~15 min, 询问患儿坐浴、服药、扩肛、排便、饮食情况, 提醒家长肠道管理的重点及难点, 解答家长疑问, 督促家长定期门诊随访。

1.2.2. 2 门诊随访

患儿术后第14天、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与主诊医生协同于门诊接诊患儿, 评估患儿伤口恢复情况及肛门功能, 指导扩肛方法, 阅读家长返交的《肠道管理手册》, 评估家长进行肠道管理的依从性与效果,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家长沟通, 指导改进措施与方法, 并将患儿相应情况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1.2.3 评价指标

评价患儿术后第14天切口愈合及肛周皮肤情况、术后第6个月时肛门功能评分 (分期手术患儿为关瘘术后6个月) 及遵医行为。因目前国内外对小儿肛门功能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5],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评分主要包括便意和大便失禁两方面[6,7], 本研究采用国内儿科广泛使用的李正肛门功能评估量表[8], 依据该量表得分5分~6分为优, 3分~4分为良, 0分~2分为差。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3.1 肛周皮肤

李春雷等[9]研究认为, 术后做好肛门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降低直肠肛门畸形术后患儿的便失禁发生率。因此, 肛周皮肤与切口护理应是小儿术后第一护理要点。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可促进伤口结痂、创面愈合。

3.2 扩肛

坚持扩肛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狭窄, 降低便秘发生率。两组患儿家长大部分均能坚持扩肛6个月以上, 这与Kuijper等[10]的研究结果相符。两组患儿均未因瘢痕狭窄再次手术。

3.3 饮食管理

患儿的饮食应充分考虑食物在肠道内的动力作用, 食物种类应有所限制。对照组家长因缺乏系统的饮食管理知识, 凭借经验随意添加幼儿辅食, 且不能严格控制饮食, 易致患儿出现便秘或便失禁。观察组患儿家长经研究护士系统指导, 明确了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结合手册中的资料, 能辨别促便饮食和成形饮食, 在添加辅食时能充分考虑到饮食对排便的影响, 建立患儿的个性化饮食“黑名单”及食谱。但仍有部分家长对“零食”概念不清, 将蛋糕、奶味饮料等误认为主食给予患儿, 需护理人员反复教育。

3.4 排便训练

把便、定时如厕有助于患儿建立规律的排便反射。对照组患儿家长普遍排便训练意识薄弱, 对患儿的训练缺乏连续性, 不利于排便反射的形成。观察组家长经反复教育, 能理解排便训练的好处, 依从性明显提高。

3.5 服用药物

患儿术后的辅助用药, 主要是开塞露、乳果糖、益生菌等。两组患儿家长严格遵医嘱服药依从性均超过80%, 能全程、规律用药。在观察组中, 部分家长害怕产生药物依赖、担心药物影响营养吸收的顾虑降低, 习惯在便秘症状严重时才予患儿服药的行为也相应减少。

3.6 心理护理

术后患儿年龄较小, 研究护士讲解小儿心理护理要点, 主要是因对照组家长存在对小儿缺乏耐心、一旦出现便秘或失禁即加以指责的现象。对观察组家长的心理护理指导, 有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护理观念, 避免远期小儿发生情绪性便失禁的可能。

3.7 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必要性

肠道管理是指通过饮食调整、训练排便、服用药物、灌肠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肠道功能, 减少肠道内粪便潴留, 并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 达到治疗便秘或便失禁目的[2], 是对肛门功能障碍患儿进行保守治疗的重要方法, 多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改进。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疾病是患儿存在肛门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 术后约1/3患儿存在肛门功能障碍, 肛门功能障碍会对患儿造成生理、心理、行为各方面的不良影响[11]。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 肛门直肠畸形手术不再仅是制造一个能排出粪便的肛门开口, 而是要求患儿控制排便的能力和远期生活质量应尽量接近正常儿童, 以达到社会和家庭可接受的水平[12]。在患儿术后康复期即开展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排便及饮食习惯, 有益于改善患儿远期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 早期系统的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十分必要。

3.8 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可行性

影响小儿术后肛门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肛门功能的基础因素、手术方式、术后干预治疗、社会帮助与心理治疗[13]。我院该类患儿手术由固定的术者完成, 在手术方式选择及术者经验等人为因素方面有较好的同质性, 在术后常规抗感染、扩肛等治疗上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丰富, 因此, 护理重点集中到术后护理干预。

排便训练的原理在于建立自然的反射机制, 随着幼儿年龄渐长, 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良好的排便习惯可减少大便失禁的发生[14]。建议患儿家长每天记排便日记, 能更直观准确监测患儿排便情况, 同时为医护人员评估患儿肛门功能提供客观依据[15]。

通过以不断尝试、总结经验为基础的饮食管理已被国外肠道医疗专家推荐许多年。通过图文资料, 家长掌握建立患儿个性化食谱的方法, 通过不断实验, 可以既改善肛门功能又兼顾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合理使用泻药能帮助患儿改善排便频率。本研究结合循证依据[16], 选用开塞露作为缓解患儿便秘症状的首选药, 因其纳肛的操作便捷, 家长更易于掌握。乳果糖由于其安全性高、副反应小且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服药管理项目中乳果糖的使用方法仍是研究护士重点宣教项目。虽然没有高等级的循证证据支持幼儿常规使用益生菌有益于肠道节律的改善, 考虑到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 益生菌的用药指导仍是本研究中服药管理的常规内容。插入直肠式灌肠与番泻叶导泻因存在潜在并发症的可能, 未采用至本研究中。

3.9早期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的积极意义

在患儿术后康复期开展系统化的早期肠道管理, 有助于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及饮食习惯, 通过药物的辅助作用, 降低肛门功能障碍发生率, 改善患儿早期的肛门功能。经过系列随访, 家长主动护理的意识增强, 对小儿术后肛门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愈加重视, 对建立“医院、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康复体系[17]”有促进作用。

在随访的过程中, 研究护士与家长多次互动、沟通与交流实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有助于缓解家长的焦虑与压力。粪便污染是患儿家庭 (尤其是母亲) 压力的主要因素[18], 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可直接改善肛门功能, 因此间接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良好的儿童随访应该是由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共同完成的, 应该关注精神、运动、营养各个方面, 才能实现儿童的最优生长。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探索了医护协同模式在患儿康复期的护理模式, 医护协同接诊患儿, 将医生纳入优质护理服务体系, 医护随访项目各有侧重, 便于医护专业互补, 为患儿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优质服务, 为多学科联合关注术后患儿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研究表明, 通过跟踪随访, 家长观念更新, 依从性提高, 患儿肛门功能改善, 因此, 早期系统化的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小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更进一步的研究应是延长随访时间, 持续关注小儿肛门功能与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 针对肛门功能差的患儿提供个体化肠道管理。在此过程中与营养、心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 联合学校、社区提供社会支持, 实现小儿的最优生长。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1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 将其分为对照组 (95例) 与观察组 (66例) , 对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 观察组患儿给予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 比较两组遵医行为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及肛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患儿实施早期系统化肠道管理可改善肛门功能。

肛门直肠术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 对我院53例因各种原因 (除外肛门闭锁) 在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术后的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其中男39例, 女14例, 早产儿7例, 中位年龄5个月 (3~9个月) ;回肠造瘘27例, 结肠造瘘26例。

1.2 方法

由2名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检查, 应用莱博瑞 (LABORIE) 公司提供的肛门直肠测压仪及测压管 (4通道) , 检查前半小时用10%水合氯醛按0.5 m L/kg口服或保留灌肠镇静患儿。

1.3 监测指标

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RAIR) 。行关瘘或巨结肠根治术后随访1~6个月, 结合钡剂灌肠、病理检查及临床表现评估诊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检测指标进行均值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 3例患儿均能顺利完成肛门直肠测压, 4 7例存在R A I R, 6例RAIR减弱或消失。患儿关瘘术前均行钡剂灌肠检查, RAIR异常的6例 (100%) 患儿均呈无神经节细胞症征象, 而RAIR正常的患儿中2例 (4%) 疑似无神经节细胞症, 经直肠黏膜活检考虑为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所有患儿经手术 (8例行巨结肠根治术, 45例为单纯关瘘术) 及术后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症3例, 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5例, 乙状结肠狭窄6例, 胎粪性腹膜炎8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1例 (表1) 。术后随访1~6个月, 行巨结肠根治术者, 3例出现小肠结肠炎, 2例出现轻度污粪, 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并稳定;单纯行关瘘术者, 术后均排便功能良好。根据RAIR结果分组进行肛门直肠测压的相关指标比较 (表2) , 直肠静息压与肛管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HD/IND--无神经节细胞症/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讨论

肠造瘘术仍然是新生儿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 其原因如下: (1) 腹胀或便秘为新生儿常见的临床症状, 当诊断尚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肠造瘘术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 许多患儿因多种原因未能及时就诊, 入院时已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如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或感染性休克, 甚至还存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等不利因素, 手术耐受性差, 只能先采取肠造瘘术挽救生命。本组病例中, 患儿在造瘘术前,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常规的辅助检查, 可明确诊断的疾病仅有NEC, 并且所有53例患儿中, 入院24 h内即行手术治疗的高达77.4% (41/53) 。因此, 当该类患儿病情稳定后, 如何明确诊断并合理制定下次手术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组资料表明, 再次手术方案主要为巨结肠根治术和单纯关瘘术, 故实际上就成为H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除依据临床表现外, HD的诊断还包括钡剂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活检、组织化学等客观检查方法。在发达国家, 肛门直肠测压、直肠活检已成为HD术前常规的检查手段[1], 诊断正确率可达99%~100%[2,3]。而在国内, 因直肠黏膜活检为有创检查, 且价格较高, 家长不易接受, 故诊断HD仍以病史、体征和钡剂灌肠为主。研究发现, 钡剂灌肠的诊断率相对较低尤其对于新生儿HD的诊断率明显下降[3,4,5]。其原因主要: (1) 新生儿巨结肠确诊困难, 一般认为新生儿巨结肠的形态学改变, 生后2周才形成, 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钡剂灌肠后24~48 h, 须动态观察钡剂贮留或排泄的功能性改变, 但当梗阻症状很重时, 不允许延迟观察;并发肠炎时, 难于保留钡剂达24 h以上。 (2) 对短段型巨结肠, 尤其是超短段型巨结肠, 难与特发性巨结肠鉴别。 (3) 技术因素如导管插入过深、钡剂过量、检查前灌肠或直肠指检均可影响结果。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HD的诊断正确率, 以弥补放射学检查不足, 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采用肛门直肠测压 (ARM) 。而且近年来随着压力感受器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诊断符合率越来越高, 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6]。HD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病变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由于直肠肛门抑制反射 (RAIR) 是由肠壁内神经丛介导完成, 若肠壁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发育不良, 则导致RAIR异常, 因此RAIR是诊断HD最有意义的指标。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 ARM已成为HD诊断的特异性方法之一, 多数研究报道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4,7,8]。本组病例中, 结合病史、钡剂灌肠, 通过ARM对HD的诊断敏感性达100%, 特异性为96%。在ARM的其他几项检测指标中, 直肠静息压和肛管静息压并无差异, 这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一致[7]。笔者体会, 如存在典型的RAIR, 受检者的多项指标可能均属正常范围, 这也说明RAIR是诊断HD最有意义的指标。此外, 为保证ARM的准确率, 强调规范操作技术并保证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员完成检查, 当临床表现及钡剂灌肠与ARM结果不符合时, 可有针对性的进行重复检查。

本次研究表明, ARM是一项简便、无创、客观的检查技术, ARM可有效提高肠造瘘术后患儿诊断正确率, 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肠造瘘术后的患儿肛门直肠测压资料, 评价肛门直肠测压相关指标在该类患儿中的作用。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 对53例在新生儿期行肠造瘘术后的患儿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并与钡剂灌肠、手术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53例患儿中, 回肠造瘘27例, 结肠造瘘26例;47例存在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6例减弱或消失。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症3例, 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5例, 乙状结肠狭窄6例, 胎粪性腹膜炎8例,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1例。肛门直肠测压诊断HD/IND的符合率为96%。结论肛门直肠测压可有效提高肠造瘘术后患儿诊断正确率, 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肛门直肠测压法,肠造瘘术,无神经节细胞症

参考文献

[1]Gunnarsdóttir1 A, Wester T.Modern treatment of Hirschsprung&apos;s disease[J].Scand J Surg, 2011, 100 (4) :243-249.

[2]Moore SW.Johnson G.Acetylcholinesterase in Hirschsprung&apos;s disease[J].Pediartr Surg Int, 2005, 21 (4) :255-263.

[3]De Lorijn F, Reitsma JB, Voskuijl WP, et al.Diagnosis of Hirschsprung’s disease: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accuracy study of comnlon tests[J].J Pediatr, 2005, 146 (6) :787-792.

[4]En ríquez Za r abozo E, Nú?ez Nú?ez R, Ay u so Vela sco R, et al.Anorectal manometry in the neonatal diagnosis of Hirschsprung&apos;s disease[J].Cir Pediatr.2010, 23 (1) :40-45.

[5]黄焱磊, 郑珊, 肖现民.直肠肛管测压对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意义的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 6 (3) :3-5.

[6]肖童, 王宝西.肛门直肠测压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1) :78-80.

[7]吴燕, 王捍平, 王俊, 等.婴儿期便秘肛门直肠测压的临床评估[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9, 8 (2) :13-14.

肛门直肠术后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30.94±14.36)岁,病程3 d~5年,周围脓肿分类:直肠黏膜下脓肿9例,皮下脓肿18例,括约肌间脓肿1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8例。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平均年龄(31.73±13.06)岁,病程3d~5年,周围脓肿分类:直肠黏膜下脓肿14例,皮下脓肿15例,括约肌间脓肿11例,坐骨直肠窝脓肿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脓肿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观察组:给予患者骶部麻醉,待患者肛门括约肌松弛后,可把手探入其中,检查脓肿范围、位置并确定内口部位。其次,做一放射状小切口于肛周皮肤红肿压痛最明显部分,用注射器把脓肿吸出并送培养,之后对其内部注射稀龙胆紫液,脓液排干净后再用食指探入其中并分离脓腔,最后沿着探条切开内口,清除脓腔内的坏死组织,最后用紫草油纱条填塞伤口。②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单纯切开引流术,患者局部麻醉,铺设常规消毒巾,切口设为脓肿最明显波动处,如果脓肿过大,可从两侧切开,把左手指插入肛管内,右手则手持血管钳将切口分离,扩大切口,达到通畅排脓的目的。脓液排干净后用生理盐水或1%的双氧水1次冲洗肛门,最后彻底止血和用凡士林纱条将脓腔填塞。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脓肿复发率、肛瘘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术后感染控制时间、后遗肛瘘例数等术后情况。

统计学分析: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术后脓肿复发、后遗肛瘘发生率用%表示,用χ2检验,术后感染控制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用(±s)表示,行t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有术后脓肿复发4例(8.51%),对照组术后脓肿复发17例(36.17%)。观察组发生后遗肛瘘3例(6.38%),对照组发生后遗肛瘘19例(40.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控制时间(5±3),对照组(8±2)(P<0.05),见表1。

讨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通常由3种因素造成:①医源性因素:如因药剂不洁而感染、操作不当引起黏膜下脓肿,乙状结肠镜检查造成腹膜穿孔感染,进而引起直肠后间隙脓肿,或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组织坏死后,造成直肠周围脓肿。②感染性因素:肛腺感染是造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直接因素。③其他:肛管直肠癌波及深部感染,直肠内异物损伤后感染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都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因素[2]。临床上治疗此病普遍采用单纯切口引流手术,然而术后有较高的脓肿复发率和后遗肛瘘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所运用的一期手术治疗的关键点在于能正确找到内口,一般内口都位于齿线平面,可在检查直肠时明显触及内口及相应波动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3]。此外,该手术方式还在于挂线紧线,采用直肠环下部分切口,挂线部分于肛管直肠环以上,对部分脓腔范围较大的脓肿可推迟紧线时间,利用此方法缩小炎症范围,减少术后肛门失禁的发生[4,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一期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切口引流手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行一期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术后脓肿的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明显缩短术后感染控制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那云朗,富羽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术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9(8):111-113.

[2]王霄鹏.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诊治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8(1):42-43.

[3]于国志,于洪顺,田磊,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根治术的80例治疗经验[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3):99-101.

[4]林强,罗映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09,30(19):2311-2312.

肛门直肠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接受治疗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 /肛管癌患者共91例,完成研究实际纳入的患者为87例。本研究获得所在医院的伦理学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

1. 2 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1. 2. 1纳入标准 ( 1) 术前临床诊断为直肠 / 肛管癌且无转移; ( 2) 癌肿完整切除且行保肛手术; ( 3) 癌肿下缘距肛缘距离≤5 cm。

1. 2. 2排除标准 ( 1 ) 采用永久性肠造口手术或追加使用了预防性肠造口但术后未还纳; ( 2) 癌肿距肛缘距离 > 5 cm; ( 3) 行腹腔镜手术; ( 4) 不愿意接受研究方案; ( 5) 数据缺失及未获随访。

1. 3 分组方式与研究方法

为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术中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追加预防性造口,选择预防性造口的条件是:( 1) 吻合口可疑血运不佳; ( 2) 肠壁及组织质量较差;( 3) 吻合口效果不佳追加完成吻合口加固后; ( 4) 影响组织愈合的严重内科合并症如糖尿病等。按患者手术方式分组,直接保肛未行预防性造口者为A组,联合小肠预防性造口者为B组。本次研究过程中,由于手术方式由医生决定,无法对医生进行保密,故不对医生采用盲法; 术前对患者不告知具体手术方式,术后患者可以了解到造口的实际情况,故不对患者采用盲法;对研究中近期疗效相关指标的分析,直接用A组和B组代表两个不同分组,对研究数据分析者采用盲法。

1. 4 偏倚控制

本研究参与者为同一医疗组,所有手术操作由固定的手术团队进行,保证手术操作规程一致。术前和术后临床管理模式采用统一的流程进行,避免不同管理流程带来的临床效果的差异。数据统计学处理由独立研究人员进行,避免由对研究程序的了解导致的误差。

1. 5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集的数据按照手术不同环节划分,术前指标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肿瘤距离齿状线的位置、内科合并症,术中指标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并发症、麻醉ASA评分、是否调整手术方案,术后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首次下床时间、首次饮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出院后定期以门诊、电话或者信件的形式进行随访,采用Wexner量表评估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问卷由患者亲自填写,首次填写时由专业医生指导解疑。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大肠癌专用生存质量量表( EORTC QLQ-CR29) 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调查时间点A组为术后1、3、6个月,B组为造口还纳术后1、3、6个月,造口还纳一般为直肠癌切除术后2 ~ 7个月。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 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 = 0. 05。

1. 7 手术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术式有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结肠肛管、结肠肛门吻合术、超低位前切除术、预防性小肠造口术[2,3]。

2 结果

2. 1 病例入组情况

纳入的91例患者中,1例术后因并发症而永久性造口,1例未获随访,2例中途退出本研究,因此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数为87例,其中A组41例,B组46例。

2. 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体重指数( BMI) 和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大小、距肛距离等基线指标方面以及术中指标方面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 05) ,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详见表1。

注: (1) 表中数据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 ( 2) 括号中为百分比

2. 3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比较

B组术后平均还瘘时间是( 4. 2±1. 1) 个月。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Wexner评分分别为12. 1±1. 12和8. 8±1. 21,B组分别为13. 8±1. 99和10. 1±1. 31。两组术后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低( A、B组分别P = 0. 024、P = 0. 029) ,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B组低( 1、3个月分别P = 0. 011、P = 0. 033) 。

2.4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比较

术后1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 P < 0. 05) ,焦虑评分高于B组( P < 0. 05) ,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术后3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 P < 0. 05) ,焦虑评分高于B组( P < 0. 05) , 其余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患者EORTC QLQ-CR29量表具体得分见表3。

3 讨论

现今,随着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其对术后保肛抱有强烈的愿望,而同时,随着直肠癌综合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以往常需永久造瘘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也日趋成熟[4],但是由于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吻合口位置常较低,发生吻合口瘘的风险较高[4,5,6,7,8,9]; 同时,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 技术已被广泛使用,TME术后肠管的滋养血管常被破坏,使重建直肠血供水平下降,并且由于全直肠系膜的切除,患者会在骶前形成较大的腔隙,造成重建直肠缺乏附着点与支撑,因此,TME也被认为是造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10]。为预防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手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结直肠外科医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由Mac Farlane[11]提出的预防性造口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试验,然而目前有研究认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明显抑制吻合口瘘的发生[12,13],还可导致废用性肠炎发生率升高,并且患者需要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4,15]; 同时预防性造口的使用是否会影响重建直肠的功能恢复,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仍备受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术后1个月低,A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Wexner评分均较B组低,表明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Snijders等[12]也取得类似结果,并认为原因可能是预防性造瘘可导致废用性肠炎发生率升高,从而影响重建直肠的功能恢复,造成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不佳。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个月A组患者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较B组低,表明预防性造口会造成超低位直肠 /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B组患者术后1、3个月焦虑评分低于A组( P = 0. 014、P = 0. 011) 的结果验证了上述观点。

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会造成患者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是否应实施预防性造口应综合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而定,而不应常规使用。不过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尚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87例,按手术方式分组,直接保肛未行预防性造口者为A组,联合小肠预防性造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A组术后1、3个月Wexner评分均低于B组(均P<0.05);术后1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焦虑评分高于B组(均P<0.05);术后3个月A组排便频率、排气失禁、排便失禁评分均低于B组,焦虑评分高于B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同时会造成患者术后不良排便习惯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是否应实施预防性造口应综合患者术前及术中情况决定,而不应常规使用。

肛门直肠术后 篇9

【关键词】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一般护理;针对性护理;专业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50-01

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是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疾病[1],其术后护理特别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的术后护理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从我院收治的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患儿中抽取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2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10例,实验组10例,对照组的患儿在术后给予一般的护理,实验组的患儿在术后给予一般的护理加上肛门闭锁的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两组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符合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的诊断标准,研究排除了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排除了肺部功能障碍的患儿。

对照组10例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患儿,男4例,女6例,年龄为11h至13h,平均年龄是(12.30±0.09)h,这10例患儿中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有3例,为肛门膜闭锁的有2例,为肛门直肠闭锁的有4例,为直肠内闭锁的有1例。

实验组10例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患儿,男5例,女5例,年龄为11h至13h,平均年龄是(12.04±0.03)h,这10例患儿中为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的有3例,为肛门膜闭锁的有3例,为肛门直肠闭锁的有2例,为直肠内闭锁的有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以及患病类型上均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的12h之后进行了成功的肛门成形术。

对照组的患儿给予一般的护理方法。首先,让患儿平卧,头侧于另一边,在患儿的踝关节处用安全带约束起来绑至床栏两端,让下肢保持分开的状态,使肛门的切面暴露出来,在使用安全带约束的时候,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血运情况,适时放松安全带;其次,给予患儿营养支持,在手术完成之后的当天就可以帮助患儿进食适量的糖水,如果没有出现呕吐的情况,可以让患儿进食适量的牛奶,每次大约5mL,然后逐渐增加,患儿进食之后时刻注意患儿的腹部情况;最后,注意给患儿保暖,上半身用毛巾被盖好,患儿的双下肢则用小毛巾将其包裹好,然后再在支架上装一台取暖灯,每半个小时将灯打开10分钟,同时密切关注患儿的皮肤颜色以及体温变化。

实验组的患儿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1)手术后的管道护理:注意观察患儿的肛管是否得到有效地固定,再在患儿的臀部垫好纸尿裤,防止肛管引流出的分泌物弄脏床单,及时更换纸尿裤,防止细菌滋生。实验组的患儿在手术之后的第一天将肛管进行拔出。尿管引流时要注意防止逆向感染,注意观察患儿的尿液颜色,以便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存在着直肠膀胱痿的病症,时刻注意保持尿管的无菌、畅通。

(2)肛门的创面护理:手术之后,给予患儿使用桥式的支架,将肛门的创面暴露在外,同时密切关注创面是否有渗血的现象,以及肛门周围的皮肤有没有出现红肿的情况,同时注意观察肛管引流出的分泌物的相关情况,包括颜色、气味、性质,及时对肛门的创面进行清洁,以免肛门受到污染。然后用红外线进行灯照,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至30分钟。对于5例男性患儿给予阴囊的保护。然后进行镇痛和消炎,促进创面的组织生长,帮助伤口的愈合。

(3)定期对肛门进行扩肛:患儿经过肛门成形手术后,其手术切口会因为括约肌、炎症的刺激等原因出现狭窄的情况,对患儿进行定期的扩肛,可以刺激到耻骨直肠肌、盆底肌等部位,诱导形成排便反射。在手术之后的2周,用凡士林润滑肛门。

(4)排便功能锻炼:对患儿进行排便功能的训练,可以采用捏肛法即用手对患儿的肛门进行捏挤,每天进行3次,每次持续十余次。

1.3评价指标

观察患儿护理之后的排便情况以及3个月后排便的次数,有无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患儿的住院时间。

1.4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为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方法为t检验;并发症的情况、排便情况为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

2.结果

(1)经过护理之后,实验组的患儿住院的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经过研究,我们知道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经过手术后的患儿进行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患儿减少术后感染情况的出现,缩短住院的时间,帮助患儿的肛门尽快恢复到正常的排便功能,提高治疗的效果,減轻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帮助患儿的家长减轻心理压力。

对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患儿进行术后护理,其扩肛训练尤为重要,扩肛是防止切口瘢痕的挛缩以及预防肛门狭窄的有效措施[2],是保证手术的远期效果的重要手段[3],在患儿出院后,应该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叮嘱他们定时给患儿进行扩肛训练,这对手术的成功率也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清秀,曾巧玲,刘芳等.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33例术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2):60-61.

[2]单立平.先天性脊柱裂和先天性肛门闭锁胎鼠产前标记物筛查和发病机制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1.14(15):41.

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护理效果研究 篇10

关键词:肛门直肠疾病,舒适护理,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 此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根据患者真正需求, 采取全过程、个体化的护理方案[1],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分析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护理效果, 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 本院对收治的肛门直肠疾病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采取常规传统护理与舒适护理,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84例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例数均为42。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8例, 年龄在23~5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4.55±4.66) 岁。其中肛屡13例、混合痔14例、肛周脓肿11例、肛裂4例。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9例, 年龄在25~5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7.80±4.65) 岁。其中肛屡12例、混合痔14例、肛周脓肿10例、肛裂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护理,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 贯穿于整个术前、术中、术后过程中。

1.2.1 术前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热情介绍病房的规章制度以及医务人员的具体情况, 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肛门直肠疾病患者病灶部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伴随各种不良情绪。因此, 在术前, 护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各项检查情况,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 介绍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机制, 讲解手术治疗肛门直肠疾病目的、术后并发症、手术注意事项等, 增强患者对手术的配合程度。同时, 介绍主刀医师的临床成功经验以及业务水平, 鼓励患者树立手术治疗信心。

1.2.2 术中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营造一个干净整洁、通风透气、舒适的手术环境, 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术中熟练配合医生, 并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避免出现不良刺激。1.2.3术后舒适护理在手术后妥善安置患者, 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 给予其进食新鲜、易消化、清淡半流质饮食, 适当给予营养支持, 以促进创口愈合。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坠痛, 护理人员应给患者进行适当按摩, 积极鼓励患者战胜疼痛, 必要时可使用镇痛药来缓解疼痛。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如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 必须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1.2.4并发症护理排尿困难作为肛门直肠疾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 患者术后2 h可自行排尿, 但是由于部分患者因精神紧张、疼痛、肛门内敷料填塞过紧等因素影响, 易造成排尿困难。因此, 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取水流声、温水冲洗外阴、下腹部按摩、热敷, 刺激膀眺肌肉收缩等方法诱导患者自行排尿。术后, 指导患者及时处理切口疼痛, 及时更换药物, 或者指导其进行中药坐浴, 3次/d, 以增强患者舒适程度, 提高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注:*P<0.05, 与对照组对比,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肛门直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 患者临床表现为病灶疼痛、便秘、便血、肛门不适等[2]。在临床治疗中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的同时, 必须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随着医疗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要求日趋严格, 全新的护理模式应运而生[3]。舒适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 提倡在围手术期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的全过程护理,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医疗条件, 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舒适感, 增强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程度,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术前舒适护理可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术中实施舒适护理, 可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术后积极护理, 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强患者的舒适程度, 改善其预后情况, 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 舒适护理应用于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护理中, 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痛苦程度, 确保手术的顺利展开, 完全顺应现代医疗服务发展趋势, 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桂芬.肛门直肠疾病手术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2 (34) :350-351.

[2]刘再美.舒适护理在肛门直肠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316-317.

[3]袁素萍.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6) :213-214.

上一篇:瓦斯综合防治方法研究下一篇:新生力量的「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