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精选10篇)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 篇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 也是最为多见的普外科急腹症,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较严重的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过程发展较慢时, 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 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 最终发展为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由于患者就诊不及时、医生诊治不及时或保守治疗中抗生素未能彻底杀死细菌, 均易使得患者的急性阑尾炎发展为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病变初始为一炎性肿块, 如治疗不及时同时由于其进展较快, 会引发弥散性腹膜炎、化脓性门静脉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1]。为进一步探讨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现将我院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 其中男11例 (占55%) , 女9例 (占45%) ;年龄16岁~61岁, 平均年龄39岁;发病时间4 d~14 d, 平均9 d;其中2例并发弥散性腹膜炎。
1.2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有腹膜炎的患者腹痛会持续加剧, 炎症加重时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体格检查多为右下腹压痛、扪及右下腹包块边界不清、固定, 有腹膜炎的患者还会有腹膜刺激征 (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影像学检查腹平片见盲肠扩张, B超下见阑尾脓肿。
1.3 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阑尾炎病史及发热症状; (2) 患者发病数日以上,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 体检右下腹可触及固定且边缘清晰的肿块, 局限性压痛、腹膜刺激征等; (4) B超可确定肿块边界、部位、大小、性质等,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
1.4 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或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本文中保守治疗患者选用甲硝唑、三代头孢类抗生素静脉滴注协同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医内服方剂进行治疗。 (2) 穿刺治疗:对已包裹形成脓肿或病情稳定者还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首先行B超以确定穿刺位点, 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麻醉后选用7号针头连接50 m L注射器垂直刺入, 直至有落空感时停止进针, 回抽见脓液, 持续抽脓直至脓液抽吸干净。抽取脓液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后注入甲硝唑或头孢类抗生素。穿刺抽取的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以便进行后续治疗。穿刺后常规给予甲硝唑或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并于穿刺后2 d~3 d复查B超, 确定脓液是否抽取干净, 同时还可监测病情进展。 (3)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或有并发症者, 确定手术治疗后, 待患者入院即开始进行术前准备。待到术日, 进入手术室后常规消毒、铺单, 多采用硬膜外麻醉, 也有部分患者选用局麻, 手术切口选择右侧中下腹直肌纵行切口, 切口长约4 cm~6 cm, 在切开腹膜后注意用纱布垫适当保护手术切口。切开腹膜后用示指钝性分离大网膜和肠壁间隙, 吸净脓液后寻找并切除阑尾, 缝合包埋阑尾残端。同时清除周围的炎性坏死组织, 之后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进行冲洗, 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给予三代头孢和甲硝唑进行抗炎治疗, 并且根据全身症状行对症治疗。
1.5 治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 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 B超显示脓肿消失。
2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选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者5例, 均恢复良好;行穿刺治疗者4例, 除1例因脓肿较大行多次穿刺外, 其余均一次即将脓肿抽取干净, 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行抗炎治疗, 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行手术治疗者11例, 除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换药引流治愈外, 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切口红肿现象发生。所有患者术后7 d~9 d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2], 一般有四种病理分型, 分别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有研究表明阑尾周围脓肿的发病率约占急性阑尾炎的4%~10%, 而阑尾周围脓肿多是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 或是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过程进展缓慢, 或是由于治疗不及时等因素, 细菌穿透阑尾壁或由坏死、穿孔处进入腹腔, 侵犯周围组织, 从而刺激大网膜对其进行包裹, 形成局限性炎性肿块, 进而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病情不严重或有手术禁忌证者首先考虑保守治疗, 过去通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但目前随着中医的崛起, 临床逐渐开始趋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一般可以考虑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但是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 组织水肿严重, 因此手术中分离时极易造成肠管破裂而发生肠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 无论是保守治疗、B超引导下穿刺, 还是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阑尾周围脓肿都是十分容易的, 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 正确、及时的诊断才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特别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 可避免因误诊误治而导致患者发展成为阑尾周围脓肿。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或有手术禁忌无法施行手术者, 可有效促进阑尾周围脓肿的消退, 治愈率高;而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或手术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可及时消除感染源, 缩短治疗时间, 并且患者的最终治愈率也较高。提示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者尽早康复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炎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保守治疗、穿刺治疗及手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 恢复较好;4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 其中3例1次抽净, 1例经多次抽吸将脓肿抽净, 治疗效果均良好;11例行手术治疗, 其中10例恢复良好, 仅有1例患者术后并发切口感染, 经换药引流后治愈。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经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均可康复。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铭链, 余云.阑尾脓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 14 (5) :268-269.
[2]朱艳萍.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3) :3067.
13例小儿阑尾脓肿手术治疗体会 篇2
小儿阑尾脓肿可选择保守治疗[1]和手术治疗[2]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保守治疗。认为阑尾炎症已局限,保守治疗并发症少。一期手术治疗感染扩散机率高,急性炎症控制后择期切除阑尾更安全可行,而手术治疗多只做阑尾脓肿引流。本文总结13例阑尾脓肿患儿的二期手术治疗经验并认为,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症,阑尾脓肿一期行阑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资料与方法
发病时间2~15天,平均5.5天。有急性阑尾炎病史8例,13例患儿入院前均给予不南度酌抗菌素抗炎治疗。主要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象升高。13例均触及右下腹包块,并经B超证实诊断。
治疗:13例阑尾脓肿均给行一期阑尾切除术。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以便于暴露,开腹后注意保护,吸尽腹腔内脓液,并仔细分离粘连,切除阑尾,残端作荷包包埋,包埋困难者结扎残端,一并用0.5%甲硝唑液及淡碘伏液冲洗腹腔,并放置腹腔引流管。
讨 论
小儿阑尾脓肿是小儿阑尾炎延误诊治所致。炎症被网膜包裹局限化,或继发于阑导誊孔,坏死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所致。发生率约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4%~10%,是小兒腹部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因患儿年幼,不能准确伤痛述病史,仅诉腹痛或腹部不适,且查体不合作,故难以发现腹部不明显包块,且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调节及适应能力差,发病初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内儿科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病治疗,导致小儿阑尾脓肿的发病率增高。而B超是证实阑尾脓肿的主要检查手段。
时机问题又存在不同观点。多数学者认为长时间抗菌素治疗,脓肿终可局限化吸收,炎症消除后3~6月再行阑尾切除术。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和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更多学者认为阑尾脓肿可给一期手术治疗。孙小兵等[3]认为阑尾脓肿给一期阑尾切除术及腹腔冲洗是可行的。其优点主要在于手术直接清除了感染灶,同时又减少了毒素吸收及炎症所致的组织损伤和粘连,尚能避免延期切除阑尾而再次入院。13例阑尾脓肿行一期阑尾切除术后全部冶愈,未出现脓肿扩散,感染加重、肠瘘、肠梗阻,残余脓肿等并发症。因为多数阑尾穿孔、坏死部位多不在根部,自阑尾根部起自结肠带,组织韧性大,即使阑尾坏死、溃烂,残端根部仍可缝合或作肠壁吻合处理。关键是术中操作时应避免肠壁损伤并彻底清除病灶,适当冲洗,放置引流,同时手术前后积极抗基染,营养支持可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本人认为,若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小儿阑尾脓肿,可先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小儿阑尾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3
2 余亚雄.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
外科治疗阑尾周围脓肿23例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 例, 女12 例;年龄15~58 岁, 平均34 岁;发病时间3~5 天。入院时均有急性阑尾炎病史及典型体征, 发热38℃以上,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显著升高, B超检查均显示右下腹腹腔内混合型包块, 符合阑尾周围脓肿影像学特征。于麦氏点可扪及固定压痛性包块9 例 (39.1%) 。
2 手术处理及结果
术中探查见阑尾被周围组织粘连包裹, 局部组织水肿变硬, 解剖层次不清。常规手术宜先行阑尾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待炎症消退后再择期行阑尾切除术。本组入院时发病均在72 小时以上, 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 体温持续在38 ℃以上, 腹膜炎症状明显, 果断采取一期阑尾切除术。2.1 阑尾的处理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探查切口, 进腹后用纱垫隔离腹腔, 沿局部组织器官间隙用手指钝性分离达脓腔, 清除脓液显露阑尾。根据阑尾系膜长短及阑尾的完整性采取相应措施:如阑尾尚完整、系膜较长按常规术式顺行切除, 阑尾系膜双重缝合结扎;如阑尾系膜较短, 且有坏疽, 勉强切除可造成副损伤, 采取先清除坏疽部分阑尾组织, 未坏疽部分采用阑尾黏膜剥离法, 沿阑尾纵轴纵行切开浆肌层, 用小弯血管钳沿黏膜外分离切除, 残留创面渗血用电刀电凝止血。
2.2 阑尾残端的处理由于盲肠壁充血水肿变硬, 采取先缝合结扎阑尾残端, 再用临近阑尾系膜或肠脂垂覆盖固定。若阑尾根部尚完整、盲肠壁水肿不甚, 常规切除阑尾后, 荷包或间断缝合包埋残端[2]。处理完毕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局部冲洗, 取出腹腔隔离纱垫, 再次用温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至冲洗液清亮为止。于回盲部放置橡皮引流管, 待无渗血渗液后2~3 天拔除。
2 .3 切口的处理关闭腹膜后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切口3~4 遍, 剪除因操作造成污染破碎的脂肪组织, 创造一个新鲜的创面。缝合腹直肌前鞘层后, 脂肪层不做单独缝合, 而是与皮肤作为一层缝合;因脂肪抗感染能力较差, 缝合后存留的线结作为异物容易发生脂肪感染液化。
2 .4 术后治疗引发阑尾周围脓肿的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前者属革兰阴性杆菌, 多选用半衰期长、杀菌作用较强的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曲松钠+ 替硝唑或甲硝唑联用。严密观察体温及引流液的性状, 酌情增加或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如出现切口红肿, 用70% 的酒精每日湿敷切口。术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2. 5 结果2 3 例均治愈出院, 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由于阑尾动脉为终末动脉, 炎症情况下易发生血栓;因炎症反应阑尾腔内积液积脓, 腔内压力增高, 进一步加重阑尾组织缺血、缺氧, 极易发生坏疽穿孔, 病情发展迅速, 保守治疗难以奏效。本组术前均常规行B超检查定位, 有效控制了术中失误的操作。手术的关键是通过缝合覆盖妥善闭合阑尾残端, 从而避免肠漏;采取逐步清除坏疽阑尾组织, 黏膜外分离切除阑尾黏膜, 减少了副损伤;通过反复冲洗, 有效局部引流, 重建新鲜的组织创面, 杜绝了腹腔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笔者认为, 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不但要慎重, 更应持积极态度, 只要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围术期护理, 患者一般可耐受一期手术治疗。本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按预期康复出院, 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于鹏.106例阑尾周围脓肿的外科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2) :545.
中药治疗化脓性阑尾引流术后脓肿 篇4
[中图分类号]R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34—01
1病案举例
患者温某,男,44岁,干部,2008年9月28日初诊。曾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d,伴发烧39.5℃,白细胞:18×109/L,局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且可触及手拳大小肿块,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手术切开排脓,放置引流。现已术后3个月,局部创口愈合良好,但右下腹部仍有手拳大包块,经常疼痛,大便秘结,5 6d解1次,伴恶心,腹胀,口苦,食欲不振,低热缠绵,因用多种抗菌素都有过敏反应而改用中药治疗。
刻诊见:形质中等,面色苍黄不泽,舌质黯红,舌苔黄厚腻,脉象洪大滑数有力。体温:37.5℃,右下腹部可触及手拳大肿块,较硬,活动差,局部压痛(+),肌紧张(+),无反跳痛,化验血常规:红细胞:4.76×1012/L白细胞:14×109/L,B超见右下腹有直径7em液性暗区,内有质地不均低回声区。
印诊:肠痈(阑尾周围脓肿)
辨证:此属湿热蕴结,邪毒滞留,腐肉成脓,治法:通腑泄热,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药:大黄15g,牡丹皮15g,红藤5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50g,桃仁15g,生薏苡仁20g,三棱15g,莪术15g,丹参30g,厚朴15g,枳实15g,生甘草lOg。7剂水煎,日服3次。2诊:10月6日,腹痛减轻,大便通畅,每日1解,便后腹胀恶心均消失,食欲增强,右下腹部肿块亦稍小,渐软,体温37~C,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面色转润。
前方加没药lOg,乳香lOg,继服7剂。
3诊:10月13日,腹痛明显减轻,肿块剩鸭卵大小,较软,压痛(±),体温36.8~C,饮食、二便均正常,气力增加,精神好转。舌质红,舌苔薄润,脉象弦滑。效不更方,继进7剂。4诊:10月20日,腹痛消失,不发热,食欲佳,二便和。右下腹部包块摸不清。压痛(一),舌红苔薄,脉象缓滑。病近痊愈,上方3剂,共为细面,每次5g日,服3次,“散者,散也”,以求缓图散尽全部。半年后回访,已痊愈未再发。
2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76例报告 篇5
关键词:阑尾炎,脓肿,手术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并发症。是由阑尾炎症扩散至周围组织以及机体在病变的周围形成纤维素性粘连及大网膜包裹而形成[1], 传统医学均采取非手术治疗, 对非手术治疗难以控制的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为缩短患者疗程, 降低费用我们对76例急性期阑尾周围脓肿作了脓肿切开引流阑尾切除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6年~2009年8月, 对76例急性阑尾周围脓肿均行脓肿切开引流阑尾切除治疗。患者男48例, 女28例;年龄16~78岁;病程3~21d。症状均有转移性或固定的右下腹疼痛、发热, 部分伴恶心呕吐。查体右下腹均有压痛、反跳痛, 均可触及肿块, 部分有腹膜刺激症。B超检查均提示为阑尾脓肿。白细胞计数增高的63例。
1.2 手术方法
一般经右下腹阑尾切口进入腹腔, 对腹壁比较厚脂肪多可行右下腹直肌旁切口, 开始切口不要过大, 可酌情延长, 进腹后手指探查阑尾及脓肿与周围状况, 顺便分离疏松粘连, 对于致密粘连可锐性分离, 分离时, 脓肿基本会破, 可见20~80ml脓液, 吸净后行阑尾切除。对盲肠水肿、坏疽明显者阑尾残端包埋不理想者予8字缝合, 予大网膜填塞。清除脓腔中坏死组织、阑尾粪石及炎症明显的大网膜。用甲硝唑冲洗腹腔, 于右髂窝置一胶管引流经切口旁戳孔引出。缝合腹膜后, 甲硝唑冲洗腹壁切口后缝合切口。重要的是阑尾系膜缝扎牢固, 残端包埋或大网膜覆盖满意, 保持引流通畅。
2 结果
76例均治愈, 无肠瘘发生。切口甲级愈合61例, 乙级愈合10例, 丙级愈合5例。住院时间7~14d。
3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传统医学均先采取非手术治疗, 认为过早手术担心脓肿破溃促使炎症扩散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或残端处理不当出现残端瘘。而对保守治疗后疗效不明显且病情进一步加重的患者, 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 不切除阑尾。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对急性期阑尾脓肿施行手术治疗, 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对76例患者施行了一期手术治疗, 结果全部治愈, 无肠瘘发生, 仅有5例切口感染, 效果满意。
3.1 一期手术的优点
切除阑尾、脓肿清除引流后能够彻底消除感染源, 再配合抗生素治疗, 使得患者较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治愈快。传统治疗的方法, 因未行阑尾切除, 患者可多次复发最终还需择期手术。而一期手术降低了费用, 缩短了疗程,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2 一期手术的可行性
传统医学认为阑尾周围脓肿时由于炎症、水肿和广泛粘连, 不易分离和寻找阑尾, 若强行切除阑尾, 可损伤肠管, 并难以包埋阑尾残端, 从而出现肠瘘。游冬阳等[2]认为急性期阑尾脓肿与周围肠管、网膜粘连疏松, 易于分离。王孟彬[3]认为凡阑尾根部能找到者近盲肠壁处很少有坏疽。对此我们有相似的观点。手术中主要注意:阑尾系膜缝扎牢固, 残端包埋满意的行荷包包埋, 对盲肠水肿、坏疽明显者阑尾残端包埋不理想者予8字缝合, 予大网膜填塞。打结时收紧缝线, 将组织轻轻靠拢即可, 这样能避免肠管撕裂及肠瘘的发生。对病程超过半个月, 形成致密粘连者, 分离较为困难。但只要操作认真、仔细、得当, 肠壁间、肠壁与网膜间还是有间隙的, 均能切除阑尾。
3.3 术后加强抗生素使用
因造成感染的原发灶已清除, 只要引流通畅, 可用二代的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加甲硝唑联合用药, 以避免腹腔感染及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本组仅有5例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率为6%。我们认为, 对阑尾周围脓肿急性期患者, 只要术中操作认真、仔细、得当, 均能施行一期手术治疗, 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80.
[2]游冬阳, 陈梦龙.50例阑尾脓肿手术治疗分析[J].腹部外科杂志, 2000 (3) :181.
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87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7例, 男51例, 女36例。年龄4~87岁, 入院病程<7d39例, 8~14d44例, >15d4例。术前体温正常13例, 37.5~38.5℃56例, 38.6~39.5℃15例, 39.6℃3例。WBC (10.1~15.0) ×109/L59例, 15.1×109/L以上8例。术前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急性胆囊炎1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回盲部肿瘤2例、急性肠梗阻1例、盆腔巨大囊肿1例、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除误诊病例外均有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并能触及肿块, 65例有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 3例高烧。B超检查17例肿块内未发现脓腔, 脓腔直径<3cm16例, 3~5cm34例, 5~10cm18例, >10cm2例。
1.3 手术情况
右下腹麦氏点切口46例, 右下腹直肌外缘切口34例, 误诊的7例根据术中需要延长切口完成手术。本组全部行阑尾切除术, 发现阑尾穿孔32例, 其中根部穿孔13例。常规阑尾切除术46例, 逆行阑尾切除术27例, 浆膜下阑尾切除术14例。阑尾根部结扎荷包缝合包埋残端27例, 阑尾根部单纯结扎42例, 阑尾根部修剪后在盲肠壁上间断缝合关闭阑尾开口4例, 浆膜下分离至阑尾根部并结扎切除阑尾, 修剪浆膜间断缝合覆盖残端14例。进腹先吸净脓液, 然后仔细分离粘连, 彻底清除炎症较重的网膜组织、坏死脱落的阑尾、坏死物和粪石等。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感染波及的区域, 后用5%碘伏冲洗5min后吸除。
2 结果
87例全部行阑尾切除术, 74例切口甲级愈合, 10例切口乙级愈合, 切口感染3例。术后15d粘连肠梗阻1例, 盆腔脓肿2例, 肠间隙脓肿1例, 经抗炎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
3 讨论
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 切除阑尾、清除坏死组织、粪石等, 能够及时清除感染源, 避免了反复发作和阑尾周围炎症肿块及脓肿引起的并发症, 避免了保守治疗者择期手术、引流者再次手术切除阑尾, 患者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痛苦少[1]。手术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前仔细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很多医生以为阑尾切除术是小手术有轻视麻痹思想。 (2) 选择切口要足够长并便于延长, 术中暴露充分, 手术操作在直视下进行。 (3) 打开腹膜时, 先分离与腹膜的粘连, 防止误伤粘连的器官。 (4) 沿右侧腹壁用手指顿性分离进入脓腔, 正确识别脓肿壁的组成结构, 仔细分离粘连组织, 避免误伤炎性水肿的肠管、膀胱或子宫附件等。 (5) 在脓肿壁先分离一小切口, 吸净脓液避免脓液外溢, 以防感染扩散。 (6) 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可行阑尾切除术、逆行阑尾切除术、浆膜下阑尾切除术。阑尾系膜因水肿而脆弱, 结扎不用止血钳钳夹, 而是用针从系膜的无血管区带线穿过, 以结扎系膜血管, 然后再切断系膜, 此方法较安全可靠。阑尾残端不能包埋的以单纯结扎即可, 不应企图做任何包埋处理, 因盲肠壁炎性水肿增厚, 对阑尾残端做任何包埋处理都有困难和危险的。不能结扎的阑尾残端修剪后连盲肠壁间断缝合关闭阑尾开口, 此优于“8字”或“U字”缝合。 (7) 切除炎症较重的网膜组织, 清除坏死物、粪石等, 避免引起腹腔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 (8)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感染波及的区域, 后用5%碘伏冲洗5min后吸除。碘伏对细菌杀灭能力强, 作用持久, 无刺激性, 毒性性小。 (9) 关腹前重新换手套和手术器械, 关腹后用生理盐水和碘伏冲洗切口。 (10)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早期下床活动, 合理应用中药等综合治疗措施,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4 结语
阑尾周围脓肿是应首选手术治疗, 手术要把握好手术时机, 充分的术前准备, 合理的切口选择, 暴露充分, 解剖清晰, 探查全面, 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正确处理, 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参考文献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12例, 其中男性67例, 女性45例;年龄14~65岁, 平均年龄40.5岁。发病时间2~8d, 平均5d。患者均有明显的腹痛并伴有畏寒发热症状, 并可扪及右下腹肿块, 临床查血常规白细胞 (10~22.5) ×109/L, 中性粒细胞 (N) (0.70~0.93) 。其中86例患者在入院前进行过抗生素治疗, 约占76.8%。手术中所见所见的组织包裹及炎性包块共87例, 穿孔者25例。
1.2 诊断依据
(1)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或右下腹疼痛史; (2) 发病后3~5d右下腹或近髂窝部有明显固定性包块, 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但无明显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 全身中毒及胃肠道症状, 白细胞计数在10.0×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升高; (4)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包块; (5) B超检查右下腹均有炎性包块及液平反射[2]。
1.3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位置为右下腹麦氏点, 行皮肤及皮下逐层切开, 剖腹探查所见约4cm×3cm×3cm大小被肠系膜、大网膜等包裹的包块。后用手指行钝性分离, 见包块内流出淡黄色稠脓液流出后将液体吸净。视野下见阑尾充血肿胀呈暗紫色, 并有化脓穿孔。将阑尾系膜、阑尾残端常规消毒处理切除后行荷包缝合, 并将网膜进行缝合。后清理腹腔用甲硝唑溶液进行腹腔冲洗, 消除坏死物后留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手术后临床消炎抗菌处理, 留院观察。
2 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经过Ⅰ期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联合抗生素静脉滴注, 全部治愈, 未发生死亡。除3例发生伤口感染, 1例腹腔残余脓肿, 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4.5d。
3 讨论
3.1 阑尾周围脓肿的病因
阑尾周围脓肿是常见的临床急腹症, 其发病急、进展也较快。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得当经数小时后阑尾周围可被组织包围形成阑尾周围炎性包块, 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后则会发生穿孔, 但感染灶常常较局限[3]。
3.2 诊断
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并不困难, 临床常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血常规检查、结合术中所见常可诊断[4]。做临床体检时超声提示的右下腹包块液性暗区, 常提示有较多脓液存在。超声提示有中低声改变的区域, 无液性存在。但此位置常提示有网膜粘连。
3.3 治疗
临床治疗上由于经济困难、患者的意愿早期多采取抗生素消炎、抗菌等保守治疗[5]。长时间的炎症控制可造成组织水肿、广泛粘连。进而影响临床手术治疗, 在手术时给寻找阑尾造成困难或难分离粘连部位。如果强行切除阑尾则难免损伤肠管, 严重者造成肠瘘、对大网膜保护屏障形成破坏等后果。部分患者经抗炎处理后疗效不能满意, 部分患者可因脓肿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且保守治疗后复发的可能性大[6]。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切除病变部位, 清理受污染的阑尾周围组织, 从而抑制炎症的进一步发展, 使病情缓解进而治愈[7]。
本组患者共112例, 在接诊后根据病情程度均实行Ⅰ期手术切除术, 对于发病时间不长, 病情发展快、症状体征较明显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及伴有一定中毒症状、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全部治愈, 未发生死亡。除3例发生伤口感染, 1例腹腔残余脓肿, 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4.5d。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认为阑尾周围脓肿的Ⅰ期手术适用于: (1) 经短期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并有病情恶化的, 并经临床观察患者的脉搏、体温等有上升趋势, 患者病发部位有疼痛加剧的; (2) 有肠梗阻症状的并出现局限性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 (3) 患者保守治疗长时间后超声提示病变部位没有缩小的; (4) 诊断不明确, 需要进一步剖腹探查的; (5) 不能排除其他病变的。笔者对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体会: (1) 为使手术视野好更清晰尽量采取腹直肌切口; (2) 尽量提高手术技巧, 切除坏死炎症组织并减少引发肠瘘的发生; (3) 为控制感染及术后粘连的发生对于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应用抗生素及甲硝唑进行腹腔冲洗, 并于术后进行必要的引流; (4) 对于引流及残端处理不良的手术伤口在残端附近放置引流, 这样即可避免发生腹腔脓肿也可将引发肠瘘的肠液引流; (5) 术前给予抗生素, 以避免发生伤口感染, 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6) 术后给予足量抗生素进行预防, 必要时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手术采取一期进行, 虽然可收到良好疗效但有时不可避免引起感染扩散引起伤口感染, 严重者可引起肠瘘。所以临床所见的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应早期手术, 并在术时充分保护手术切口避免感染。术时处理阑尾根部应合理, 并在必要时根据情况留置引流管, 术后为减少肠粘连早期下床活动。
摘要:目的 探讨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诊治疗效。方法 通过对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112例阑尾周围脓肿急诊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手术治疗优势。结果 本组112例患者经过Ⅰ期手术治疗全部治愈, 未发生死亡。除3例发生伤口感染, 1例腹腔残余脓肿, 其余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4.5d。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92.
[2]景永军, 韩顺昌.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320例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 16 (3) :185.
[3]王诚, 林汉曼.I期手术切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98例[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9) :786.
[4]戴先鹏, 秦春宏, 熊国祚.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 1 (1) :64-65.
[5]张河江.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及治疗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1) :107.
[6]Guller U, Hervey S, Purves H, et al.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App-endectomy Outcomes Comparison Based on a Large Adminis-trative Database[J].Annals of Surgery, 2004, 239 (1) :43-51.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门诊和住院病人300例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中西医结合组, 一组为纯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120例, 其中男性80例, 女性40例,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75岁。临床上均有发热, 体温38℃~39.5℃, 白细胞增高在18×109∕L, 多数病人右下腹可以触及包块或者条索状物, 局部压痛明显, 无腹膜炎体征, 彩超提示多数右下腹有无回声暗区, 大小不同, 一般多在发病24h以后。西药组180例, 临床表现、特点基本和中西医结合组相同。
1.2 基础治疗
所有病人均在对症、止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选用抗生素, 选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药物为主, 多以头孢类抗生素和甲硝唑联合应用。中西医结合应用抗生素时间为5天之内, 同时加服阑尾解瘀汤。
1.3 中药组成及用量
丹皮15g, 桃仁20g, 败酱草30g, 陈皮15g, 双花25g, 公英25g, 大黄20g (后下) , 芒硝15g (冲服) , 甘草15g, 川楝子15g。
1.4 方法
将上述中药除大黄、芒硝后下和冲服外, 其余中药水煎服, 剂量为300mL, 分3次口服, 7天为1疗程。
2 结果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 如果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发热, 左下腹疼痛加重, 脓肿增大或者破溃所致泛发性腹膜炎和机械性、麻痹性肠梗阻时, 白细胞明显增高应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以引流为主, 局部症状好者可以同时行阑尾切除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是控制感染, 促进脓肿吸收, 防止腹腔粘连, 应用中药标本兼治。方中双花, 公英, 具有清热解毒, 抗菌, 抑菌, 抗细胞内毒素, 散结消肿, 菌毒并除, 保护细胞线粒体溶酶体膜, 防止细胞溶解, 有明显降低内毒素含量, 增加机体抵抗力, 弥补西药解毒功能不全表现, 和抗生素合用起到了协同、相加和促进作用。大黄苦寒泻火, 清泻肠中湿热瘀结, 促进肠管蠕动, 有利于阑尾腔内细菌、脓汁、结石的排除, 解除阑尾腔梗阻, 本身又能显著提高抗体细胞的免疫功能, 促进淋巴细胞增值作用, 又能释放大黄素,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拮抗病原微生物, 调节免疫促进抗体形成, 丹皮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川楝子, 陈皮具有行气止痛, 解除胃肠道括约肌痉挛、促进肠管蠕动, 减轻腹痛。芒硝、枳实能荡涤实热使之速下, 行瘀破积, 减少腹腔粘连。桃仁能活血化瘀, 促进肠道血流量, 增加肠道蠕动, 减轻腹腔粘连。败酱草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排脓作用, 促进抗体免疫反应, 抑制和杀灭革兰氏阴性菌, 是治疗肠痈之要药。甘草具有调和诸药, 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调节免疫, 抗炎抗菌素, 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作用。上述药物综合应用效果显著。
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脓肿, 是急腹症治疗方面的新的起点。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 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又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系统地提出了八纲辨证, 其中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金贵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已成为当今临床研究治疗的热点。本方剂是在此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现在中医学发展及单味中药的个体化研究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该方剂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使此方法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地显示出应用在临床上的可行性。根据阑尾解瘀汤的药理作用和抗生素联合应用, 符合中医的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原则。早期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防止病情发展, 同时与中药联合应用达到清热解毒, 通里攻下, 活血化瘀, 散结排脓, 菌毒并治, 标本兼治, 增加肠道血流量, 促进脓肿吸收, 预防腹腔粘连起主导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明显减少抗生素用药量, 缩短了病人用药时间, 降低了手术率, 从临床上二次手术中看比西药组保守治疗致腹腔粘连程度降低, 采用中药治疗方便易行, 本身经济, 不受条件影响, 适用于基层农村社区应用。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有一定的突破, 为祖国中医学发展提供理论根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孙大墉.阑尾术后23例分析[J].实用外科学杂志, 1992, 12 (4) :189.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 篇9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之间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切除患者354例的临床资料。全部采用一期阑尾切除,盲肠阑尾开口“8”字内翻缝合包埋阑尾开口,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胃肠减压管,应用抗生素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润滑肠道处理。结果 354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2例,脂肪液化26例,无肠瘘及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1.5小时,排便时间平均2.8 d,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5.4 d,胃管留置时间平均3.2 d,住院时间平均9.5 d。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不留残端一期手术治疗,辅助合适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可行的、安全的,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及推广。
【关键词】 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治疗体会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3-0291-02 中图分类号:R 65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3.016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较严重的病理类型,过去常采用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但并不能有效根治阑尾炎,术后常需要二期手术处理,给患者造成较重的心理和身体负担。目前开放及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手术中均能获得一期手术治疗机会,但一期手术受条件限制,切除率不高,大部分患者仍然需要接受引流手术及二期手术。我院对阑尾根部采取特殊处理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阑尾炎坏疽或穿孔等[1],而对于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一期手术切除,经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效果优良,未发现肠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354例中,男性198例,女性156例;年龄10~84岁,平均46.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5~11 d,平均6.5 d。合并低蛋白血症215例(轻度ALB<35 g/L,>30 g/L;中度≤30 g/L,>25 g/L,重度≤25 g/L);合并贫血318例。根据阑尾残端大体病理形态将术中阑尾残端分为以下类型:阑尾成型(121例),阑尾大体形态存在,主要表现为肿胀,表面附有脓苔,阑尾周围脓肿形成;阑尾部分脱落(158例),阑尾坏疽,部分脱落,残端>0.5 cm,阑尾周围脓肿形成;阑尾全部脱落(75例),阑尾自根部脱落,残端≤0.5 cm,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2.治疗方法
(1)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经验性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对头孢类过敏者采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灭滴灵抗感染,禁食,留置胃管,清洁灌肠。手术选择右下腹部腹直肌探查切口,常规保护切口, 吸净脓液,按传统方法寻找阑尾和处理系膜,对于阑尾成型及阑尾部分脱落者,于阑尾根部周围盲肠壁上行一“8”字全层缝合,暂不结扎,紧贴盲肠壁于阑尾根部置钳(不能置钳者直接在贴近盲肠璧切除残端),再沿钳下缘切除阑尾,残端常规消毒,助手同时收紧缝线打结使残端埋入盲肠内,阑尾根部粗大,可再于缝扎处两侧各加间断缝合一针,对于阑尾根部全部脱落者,找到根部,仔细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再在阑尾开口周围盲肠壁做“8”字缝合,缝合结扎时注意勿使残端黏膜外翻,术中常规提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留置腹腔引流管。
(2)术后处理:①抗生素抗感染:术后经验性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对头孢类过敏者采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灭滴灵抗感染,药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回报后调整应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②营养支持:热卡按30~35 kcal/kg标准行营养支持,有低蛋白血症者给予输注人血白蛋白10 g/d,或新鲜血浆400 ml/d。HGB<90 g/L者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直至HGB>90 g/L。③润滑肠道:用石蜡油润滑肠道,20 ml,tid,胃管留置期间经胃管注入,并注入生理盐水50 ml冲管,夹闭胃管30分钟;一般维持6~8 d;胃管留置至患者肠功能恢复后。术后予维生素B1 100 mg,肌注,2次/d,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④伤口处理:伤口术后3 d每日换药1次,如有脂肪液化或伤口感染者每日2次,用生理盐水纱布引流。⑤腹腔引流管:常规护理引流管,一般观察至术后5日,如无特殊可拔除。
结果
354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12例,脂肪液化26例,无肠瘘及腹腔感染并发症发生。术后肛门排气一般1~3 d,平均1.5 d,术后患者2~4天均能排出软化大便,平均排便时间2.8 d,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一般5~8 d,平均5.4 d,住院时间8~28 d,平均9.5 d。
讨论
急性阑尾炎发病后,如治疗不及时,经过3~5 d后,其周围可被大网膜和邻近肠段所包围,形成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常规采用非手术治疗,或切开引流[2],有学者对阑尾周围脓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3],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阑尾炎,病灶尚未清除,以后行二期手术治疗,往往增加患者痛苦及增加经济负担。随着对阑尾周围脓肿病理过程认识加深,有学者对阑尾周围脓肿采取一期手术切除,但对于阑尾残端的处理方法不一。雷鞭等人[4]采用一期浆肌层下阑尾黏膜切除,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无肠瘘发生。邓剑潮[5]对阑尾周围脓肿阑尾残端稍作结扎,然后在阑尾根部盲肠做“8”字缝合,将残端包埋,亦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对于阑尾周围脓肿有学者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残端一般用丝线结扎阑尾根部,阑尾残端黏膜电灼处理后,再用生物蛋白胶封闭,术毕大网膜覆盖,根部不完整者则行“8”字或U型缝合,关闭阑尾开口的盲肠壁,彻底冲洗腹腔后,最后用生物蛋白胶封闭阑尾根部,盆腔放置硅胶引流管并接负压球[6]。
本组病例对于阑尾残端处理均采取直接在根部切除,不留残端,切除后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清洗后直接将阑尾开口周围盲肠壁“8”字全层缝合处理残端,缝合时注意打结力度适中,避免撕裂,缝合牢靠,术后放置引流。本方法避免了荷包缝合时死腔形成和残端在死腔内坏死吸收的病理过程,术后体温恢复正常较快,减少腹腔脓肿及残端瘘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本方法完整的阑尾切除,可避免残株炎的发生,适合于各种类型的阑尾炎,我们曾对其他类型阑尾炎同样采用此方法,效果非常好[1]。应用此方法原理是将阑尾切除并碘伏消毒,生理盐水清洗后,盲肠末端阑尾开口经“8”字缝合后对合,包埋至盲肠内同样达到内翻效果。阑尾周围脓肿一期切除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莫过于盲肠瘘,但是目前我们均用此方法处尾残端,没有发现有肠瘘并发症发生这与围手术期处理适当亦有重要关系。我们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为:①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术前清洁灌肠,排出结肠宿便,有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②采取营养支持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时,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术前症状严重往往进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术后因胃肠减压管留置,亦不能过快进食,因此营养支持治疗显得非常重要。③积极纠正营养不良,纠正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可使肠瘘发生风险增加。④积极纠正贫血,对于血色素低于90 g/L患者,一般需要纠正到90 g/L以上。⑤术前留置胃管,术后胃管留置至肠功能恢复后;术后常规应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肠道。
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阑尾脓肿发病率往往较高,如能够采用有效的外科手术方式,一期处理阑尾周围脓肿,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都有积极意义。而我院开展的不留残端一期手术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有着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进放,许恒利,黄必兴,等.阑尾残端单纯盲肠壁“8”字全层缝合包埋术215 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21(5):740-741.
[2]肖 进.阑尾周围脓肿40例治疗体会[J].右江医学,1998,26(4):219-220.
[3]周立新.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96例[J].江苏中医药杂志,2010,42(7): 76.
[4]雷 鞭,孙 权.浆肌层下阑尾黏膜切除在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10,23(3):146.
[5]邓剑潮.121例阑尾周围脓肿一期手术治疗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10,32(4):174.
[6]易石坚, 王兴群, 赵振伟,等.腹腔镜一期阑尾切除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9(9):1051-1052.
(收稿日期:2011-03-30 修回日期:2011-05-26)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35例观察病例来源于本院住院和门诊,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14例, 年龄19~56岁, 均年龄41岁。诊断标准包括: (1) 有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2) 右下腹扪及包块, 有局限固定牙痛; (3)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4) B超示右下腹不均质肿块, 呈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直径2~5 cm。病例选择:全部患者均符合《外科学》 (第4版) 阑尾周围脓肿诊断标准, 经B超证实, 且具有手术禁忌证者。临床表现:26例中均有压痛, 右下腹反跳痛10例。其中查体可触及肿物18例, B超发现肿物8例。右下腹肌紧张17例, 体温超过38.5度以上5例。治疗方法, 应用头孢唑啉钠、甲硝唑静脉滴注加上理疗仪局部理疗, 理疗范围以脓肿为中心, 30min/2次/d, 同时口服中药: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归尾、皂角刺、白芷等, 1剂/d。隔日测量腹块大小。
2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5d。除1例因症状加重转入手术外, 多数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临床症状消失97.1%。出院时腹部包块已完全消失者19例占54.2%, 腹部包块部分缩小的12例占34%, 无效者占1 2.8%。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腹外科常见病, 最多见的急腹症。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的入侵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做的病因[1], 由于阐尾管腔阻塞, 细菌繁殖, 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 损伤粘膜上皮并使粘膜形成溃疡, 细菌穿过溃疡的粘膜进入阑尾肌层。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 如果此过程过程进展较慢, 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 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 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尚未破溃穿孔时应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父母处理。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病情宝宝较搭理稳定, 宜应用抗生素很高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幸亏太少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 组织炎症水肿严重, 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导致肠瘘。手术还易引起炎症扩散, 形成广泛腹膜炎, 腹腔脓肿, 肠粘连, 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 因而尽可能避免手术。阑尾周围脓肿在传统医学认为属于“肠痈”的范畴, 以热毒及瘀结之象为主要病机, 两者并可相互转化。在其病程的演变过程中, 热盛肉腐成脓始终存在着正邪相争, 决定着热毒的局限与扩散, 热邪轻重与正气盛衰是其病理变化的关键, 治疗上以泻热通腑解毒, 活血化瘀, 消肿散结为主。
阑尾周围脓肿的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全身的抗生素抗感染以及局部的理疗以及中药的全身调理, 其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 多数患者症状缓解明显, 临床症状消失97.1%。出院时腹部包块已完全消失者19例为54.2%。但在施行治疗方案时要把握诊断的适应症和随时做好手术准备, 切不可盲目保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有其优势[2,3], 西药抗生素全身抗菌能力强, 局部的理疗能消肿散结, 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中药能改善和解除导致阑尾炎梗阻和细菌入侵原因, 保护肠黏膜屏障, 并能明显加速促进炎症消退吸收, 从而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 对阑尾周围脓肿确有良好疗效[4,5]。
参考文献
[1]吴阶平.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43.
[2]朱益忠.急性阑尾炎560例治疗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34) :5288-5289.
[3]苏法春, 麻百家, 柴振显.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1, 7 (2) :107-108.
[4]吴泉峰, 谭庆丰, 黄强.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方法分析[J].腹部外科, 2000, 13 (2) :113.
【阑尾脓肿个体化治疗】推荐阅读:
阑尾脓肿手术治疗分析06-21
阑尾脓肿误诊06-06
阑尾巨大脓肿06-08
乳房脓肿治疗05-26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脓肿08-17
内镜治疗阑尾炎11-14
阑尾炎的治疗体会论文07-09
肛门脓肿07-26
乳腺脓肿10-09
结核性脓肿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