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阑尾炎

2024-09-20

儿童阑尾炎(精选5篇)

儿童阑尾炎 篇1

阑尾炎是儿童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 穿孔率12.7%~32.5%[1], 病势较成人严重, 可并发腹膜炎, 甚至致死。儿童不同年龄段生理状况有较大差异, 流行病学表现也不尽相同。笔者对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急性儿童阑尾炎184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急性阑尾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与分组

2 004年1月至2 01 4年1 2月我院小儿外科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儿1848例, 男1176例, 女672例, 男女比1.75∶1;其中穿孔性阑尾炎418例 (22.6%) 。根据年龄分为:婴幼儿组 (1~3岁) , 学龄前组 (4~7岁) , 学龄组 (8~12岁) , 青春期组 (13~16岁) 。统计分析本组急性阑尾炎的年龄及发病时间分布。

1.2 不同年龄段儿童急性阑尾炎发病情况

婴幼儿组73例 (4.0%) , 学龄前组486例 (26.3%) , 学龄组862例 (46.6%) , 青春期组427例 (23.1%) 。由此可见, 学龄组构成百分比最高, 婴幼儿组最低, 而学龄前组和青春期组差异不大。

1.3 不同月份儿童急性阑尾炎发病情况

1月份发病128例 (6.9%) , 2月120例 (6.5%) , 3月176例 (9.5%) , 4月1 3 6例 (7.4%) , 5月1 5 2例 (8.2%) , 6月1 2 0例 (6.5%) , 7月232例 (12.6%) , 8月160例 (8.7%) , 9月1 8 4例 (1 0.0%) , 1 0、1 1月各1 6 8例 (各9.1%) , 1 2月1 04例 (5.6%) 。一年当中7月最高, 1 2月最低。

2 讨论

由于儿童的阑尾结构、生理特点, 阑尾炎进展快, 易穿孔且穿孔后不易局限而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出现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加之本身腹痛影响, 患儿一般都有恐惧心理, 很难配合医生询问病史及查体, 其父母及保育人员仅能提供一般病史资料, 因此需要临床医生更加细致地了解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

10岁左右起阑尾炎发病率迅速增加, 1 0~2 0岁是发病高峰, 至35岁左右发病率开始明显下降[1]。本组从学龄前组开始患儿数量便急剧增加, 与孙松等[2]报道相符。一方面学龄期儿童阑尾呈管状, 粪石堵塞管腔不易排出, 因此阑尾炎发病率最高;另一方面可能是既往研究对青春期儿童分组不够细致, 关于成人流行病学资料影响了这一高峰。本组青春期组患儿数量较学龄组少与既往报道不相符[1], 可能由于本年龄段患儿多到成人医院就诊, 样本本身存在偏倚。儿童阑尾炎发病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但男性稍多于女性, 因此临床上对于4岁以上腹痛患儿, 尤其是男性患儿, 更应高度警惕阑尾炎可能, 并积极进行相关检查。阑尾炎继发穿孔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临床医生一直致力于通过早期诊治来降低穿孔率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阑尾炎穿孔率在12.7%~32.5%不等[1], 本文结果显示本院就诊的阑尾炎穿孔率为22.7%, 其与年龄相关性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多数研究认为儿童阑尾炎穿孔率高于成人, 在31.5%~33.5%[3]。有研究认为急性阑尾炎夏季发病率较冬季高, 考虑可能与季节性病毒、细菌感染的流行有关[1]。国内亦有报道认为小儿急性阑尾炎发病率与季节不存在相关性[4]。本组急性阑尾炎发病高峰以夏、秋季天气炎热和春季初气温变化大两个时间段为主, 但春夏交界发病率较春、冬季略有升高。提示儿童急性阑尾炎发病呈季节性分布, 临床工作中在不同年龄患儿诊断的倾向性应有不同。

参考文献

[1]Lee JH, Park YS, Choi JS.The epidemiology of appendicitis and appendectomy in South Korea:national registry data[J].J Epidemiol, 2010, 20 (2) :97.

[2]孙松, Bal Mukunda Basnet, 郑珊, 等.不同年龄小儿穿孔性阑尾炎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差异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3, 34 (11) :814.

[3]Narsule CK, Kahle EJ, Kim DS, et al.Effect of delay in presentation on rate of perfo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ppendicitis[J].Am J Emerg Med, 2011, 29 (8) :890.

[4]Sakellaris G, Tilemis S, Charissis G.Acute appendicitis in preschool-age children[J].Eur J Pediatr, 2005, 164 (2) :80.

儿童急性阑尾炎16例临床分析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急性阑尾炎患儿16例, 男10例, 女6例, 年龄3~14岁, 平均6.9岁, 患儿主要表现腹痛难忍、哭闹不止, 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病类型:化脓性阑尾炎5例, 阴性阑尾炎1例, 粪石梗阻性阑尾炎3例,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5例, 寄生虫性阑尾炎2例。

治疗方法:本组有3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 主要方法:头孢噻肟钠与甲硝唑静脉滴注进行治疗。13例选择开腹手术治疗。取右下腹麦氏切口进腹, 找到阑尾切除, 阑尾根部常规行荷包包埋, 再用邻近系膜组织覆盖, 次用快吸收线皮内缝合[3,4]。

结果

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小儿阑尾炎在体检中, 多数小儿不配合, 需要家长的说服和教育才能达到较高的配合, 而且有的小儿在描述症状时不准确, 也误导了医务人员, 增加了误诊的风险。小儿阑尾炎病情进展快, 穿孔率较高[5], 年龄越小, 穿孔率越高, 而且由于小儿的大网膜发育不健全, 对炎症的局限能力差, 多数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化脓性腹膜炎, 增加了治疗的难度[6]。有的患儿症状不典型, 主要表现为高热及频繁的呕吐或伴有腹泻等症状。

治疗效果:3例患儿经过保守治疗, 有2例患儿在治疗1 d后, 腹痛症状明显减少, 经过6 d均痊愈出院, 但是有1例患者治疗1 d症状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有进行性发展, 立即进行开腹手术治疗。13例患者经开腹治疗和患者加1例保守治疗效果无效而转开腹手术治疗1例, 共14例, 均无腹腔出血、阑尾残端瘘等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 (37.8±4.5) min, 术中出血 (7.1±2.5) m L, 住院时间 (4.3±0.8) d, 14例经开腹治疗均痊愈出院。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特别是儿童患者, 临床比较多见。由于儿童在描述临床症状是可能不准确, 很容易导致漏诊或耽误治疗。因此对于小儿阑尾炎的诊断要结合临床特点。腹痛、发热、呕吐是小儿阑尾炎的主要临床特点, 医生要仔细体检, 防止漏诊, 同时充分利用B超、MRI、CT及钡剂灌肠X线检查等手段进行检查, 这些医疗设备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正确诊断率。

关于小儿阑尾炎的治疗, 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 开腹在治疗阑尾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组资料有3例患儿采用保守治疗。但是在治疗1 d后, 有1例患儿病情并未缓解, 反而有加重趋势, 我们立即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 另外的13例也采取了开腹手术治疗, 所有患儿均无腹腔出血、阑尾残端瘘等并发症发生, 手术时间 (87.8±14.5) min, 术中出血 (127.1±52.5) m L, 住院时间 (8.3±1.8) d, 14例患儿经开腹治疗均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 腹痛、呕吐、发热是小儿阑尾炎的主要特点, 保守治疗和经开腹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刘艳华, 王凤兰, 寇世和.儿童急性阑尾炎104 例超声检查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7) :6696.

[2]Peixoto Rde O, Nunes TA, Gomes CA.Indices of diag-nostic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in acute appendicitis:influence of gender and physical constitution, time evolu-tion of the disease and experience of radiologist[J].RevCol Bras Cir, 2011, 17 (3) :251-252.

[3]吴华平, 邱冬梅, 张永川, 等.儿童急性阑尾炎118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8) :628-629.

[4]Hernandez JA, Swischuk LE, Angel CA.Imaging of acute appendicitis:US as the primary imaging modality[J].Pediatric Radiology, 2005, 35 (4) :392-395.

[5]张林, 刘勇.儿童急性阑尾炎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9) :184-185.

儿童阑尾炎 篇3

关键词:儿童,阑尾炎,MSCT,多平面重建

阑尾炎是急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是右下腹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典型阑尾炎只需要询问患者病史及结合相应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不十分典型, 很难及时、准确的做出临床诊断, 导致不能及时治疗出现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因此及时、准确的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特别是儿童患者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弱, 不能准确的表达病史及临床症状, 年龄特别小的患者不能完全配合临床医师查体, 诊断证据不充分。由于缺乏与医师的配合沟通, 约1/3的患儿难以作出正确及时诊断[1]。随着螺旋CT滑环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特别是多层螺旋CT (MSCT) 的推广应用, MSCT的多平面重建 (MPR) 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全身各部位的CT检查, 尤其在显示位置异常和病变的阑尾优势明显, 为儿童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提供新的临床依据。多排螺旋CT数据的多平面重建 (MPR) 可提供改进的阑尾可视化, 并增加医师的诊断阑尾炎的信心[2]。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临床诊断为阑尾炎的68例儿童患者的MSCT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MPR成像在儿童阑尾炎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由3位腹组有经验的医师 (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 , 对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本院临床诊断为阑尾炎68例儿童病例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7例, 女31例, 年龄4~14岁, 平均11.8岁。患儿有右下腹疼痛病史, 59例低热, 5例高热。58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 2例触及右下腹包块, 病程2~4d。

1.2 方法

采用C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影像学检查。扫描前准备:68例患儿全部直接进行平扫, 未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患儿口服对比剂 (3%泛影葡胺溶液500mL) , 年龄小患儿酌减或不服用。14例不合作患儿给予水合氯醛灌肠, 待患儿熟睡后方进行CT扫描。扫描范围:全腹扫描, 矩阵512×512, FOV240, 16i, 层厚7.5mm, 螺距1.2。图像传至在CE AW 4.3工作站后, 以层厚1.25mm, 间隔1.25mm进行图像后重建处理。对CT平扫的薄层影像进行逐层连续观察, 在薄层横断面CT图像找到盲肠及阑尾的位置。然后对薄层CT横断图像进行MPR重组, 获得不同角度MPR图像, 保存显示阑尾位置最佳的MPR图像。所有病例均由3名腹组有经验的医师阅片诊断, 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 主治医师2名。观察阑尾位置及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68例临床诊断为阑尾炎患儿中多平面重建显示阑尾异常64例, 正常4例。CT诊断率94.1%。显示阑尾变粗58例, 阑尾内见结石6例, 阑尾周围见液性低密度影4例, 周围密度混杂影1例。

3 讨论

3.1 儿童阑尾解剖及正常CT影像

儿童阑尾长短不同、粗细不一、方向不定。阑尾位于盲肠末端, 起源于盲肠后部或后下部, 大致位于盲肠回盲瓣以下3cm处。盲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呈偏心性生长, 阑尾外形上从婴儿期的漏斗状逐渐成为成人期的蚯蚓状结构。阑尾根部与盲肠的位置是固定的, 但是阑尾远端可以向各个方向游离, 可以游离于腹腔的各个位置, 甚至可以延伸至回肠附近游离至盆腔。由于盲肠的位置不固定, 麦氏点就不是阑尾的唯一解剖位置。

正常阑尾在CT图像上表现为在周围低密度脂肪衬托下的薄壁、光滑的圆管状结构。由于阑尾弯曲、方向不定, 在正常的横断图像上很难观察, 需要进行多方位的图像后处理。

3.2 阑尾炎诊断标准及难点

CT诊断标准:阑尾增粗, 直经超过4mm以上, 见到阑尾结石, 阑尾腔外有气体、液体积聚或见团块[3]。有时少数的阑尾炎仅表现为轻微的管腔扩张, 阑尾内充满低密度的液体, 直径通常为6~7mm左右。而绝大多数阑尾炎患儿, CT影像表现为阑尾明显增粗 (直径>7mm) ;阑尾周围低密度的脂肪间隙模糊, 显示不清。有时可以于阑尾内见到粪石影。

儿童患者由于腹腔内脂肪含量少, 缺乏周围低密度脂肪的衬托, CT平扫难以显示阑尾。由于盲肠位置的不确定性, 有时肝下区、盆腔内等位置会看到异常位置的盲肠。正常阑尾位于盲肠末端, 阑尾的位置就会不确定位于迈氏点。阑尾弯曲, 尾端可以游离于各个方向, 难以识别阑尾。因为轴向CT扫描识别盲肠阑尾困难, 可能会出现阑尾炎的假阴性的诊断[4]。MPR图像可以通过对整个阑尾的整体观察发现并诊断阑尾炎, 从而增强对阑尾炎的诊断信心。

3.3 MPR优势

MSCT能对阑尾的原始图像以多角度进行MPR重建。由于MSCT的图像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 对阑尾的薄层CT图像重建后显示对比度优良, 空间分辨率高, 能多角度、多方位显示阑尾的位置和解剖结构。阑尾MSCT冠状位MPR重建图像可以明确的显示整个阑尾的情况, 阑尾壁是否增厚, 阑尾周围是否存在积液, 阑尾周围是否存在蜂窝织炎等阑尾本身及其周围病变的病理变化。尽管有时横断位薄层扫描也能够发现这些异常影像, 但是MPR图像能够更加清楚的显示阑尾的解剖全景。应用冠状位MPR重建图像有时能够发现横断位没有发现的异常的阑尾[5]。

尽管CT横断位薄层扫描对诊断儿童阑尾炎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但MPR图像更能够能够提供病变阑尾的解剖全貌, MPR图像更容易表现出整个儿童盲肠和病变阑尾的解剖结构, 可以很好发现儿童阑尾本身及其周围病变的病理变化。多方位、多角度MPR图像对正确诊断让他阑尾炎非常有帮助。MSCT多平面重建诊断儿童阑尾炎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杰, 陈其民, 杜隽, 等.B超检查对儿童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3 (12) :52.

[2]Hyun CK, Dal MYg, Wook J, et al.Added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of Multidetector CT Data in Patients withSuspected Appendicitis March 2008[J].Radiographics, 2008, 28 (2) :393-405.

[3]宿利, 杨承志.螺旋CT对儿童阑尾炎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 2003, 25 (8) :76.

[4]Levine CD, Aizenstein O, Wachsberg RH.Pitfalls in the CT diagnosisof appendicitis[J].Br J Radiol, 2004, 77 (921) :792–799.

儿童阑尾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调查的315例进展期阑尾炎儿童患者均为发病初期即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将这些患儿按照改良后的Alvarado的评分准则分为典型组、不典型组、疑似组。典型组患儿62例, 其中男35人, 女27人, 年龄跨度0~15岁, 平均 (7.3±2.6) 岁。不典型组患儿60例, 其中男29人, 女31人, 年龄跨度0~14岁, 平均 (7.6±1.6) 岁。疑似组患儿193例, 其中男96人, 女97人, 年龄跨度0~15岁, 平均 (7.2±1.4) 岁。且患儿的其他一般资料比较。相互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2 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5例儿童进展期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将315例进展期阑尾炎患者按照改良后的Alvarado的评分准则分为典型组、不典型组、疑似组。观察总结典型组、不典型组、疑似组进展期阑尾炎儿童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体重分布情况、患病部位分布情况。总结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患病的临床特点, 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以便更好提高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差异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儿童患者, 多易发生与5~10岁。而且肥胖患儿较多, 患病位置多处于盲肠后位和回肠后位。具体其情况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儿童患病时, 患儿多不自知而且在就诊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患儿, 其患病特征较为模糊, 给我们的临床诊断带来很多的困难。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儿童患者, 多易发生与5~10岁。而且肥胖患儿较多, 患病位置多处于盲肠后位和回肠后位。当初步怀疑患儿可能患有阑尾炎后我们要注意患儿是否有这方面的特征以便确诊。进展期阑尾炎是指阑尾腔内出现化脓、穿孔的严重的病症, 只有很好的诊断才可以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缓解患儿的痛苦病情不再恶化[2]。诊断手段我们首要选择Alvarado的评分准则联合B超, 因其诊断准确率高, 且操作方便, 有利于对患儿的检查。但是有的时候, 上述两种方法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诊断, 此时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或实行腹腔镜进行检查, 切不可贸然切除阑尾。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临床特点, 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以便更好提高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院儿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5例儿童进展期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将315例进展期阑尾炎患者按照改良后的Alvarado的评分准则分为典型组、不典型组、疑似组。观察总结典型组、不典型组、疑似组进展期阑尾炎儿童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体重分布情况、患病部位分布情况。总结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患病的临床特点, 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以便更好提高儿童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治疗效果。结果 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的儿童患者, 多易发生与5~10岁。而且肥胖患儿较多, 患病位置多处于盲肠后位和回肠后位。结论 对于不典型的进展期阑尾炎患儿, 其患病特征较为模糊, 给我们的临床诊断带来很多的困难, 经本次试验可证明此类患儿患病多易发生与5~10岁。而且肥胖患儿较多, 患病位置多处于盲肠后位和回肠后位。当初步怀疑患儿可能患有阑尾炎后我们要注意患儿是否有这方面的特征以便确诊。而且可以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以便更好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童,不典型,进展期阑尾炎,诊治

参考文献

[1]唐晓辉.儿童急性阑尾炎86例的诊治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1) :151.

儿童阑尾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普外科于2008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儿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儿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10.45±4.56) 岁, 体质量15~78kg, 平均 (46.48±12.26) kg。病例选择:所有患儿均为初次阑尾炎发作, 且发病时间在72h内, 对于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提示有阑尾穿孔、脓肿形成或坏疽的阑尾炎患儿排除在本研究之外。随机将入选的患儿分为单孔腹腔镜组和开腹组两组, 分别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经麦氏切口的开腹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儿的治疗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儿术前排空膀胱, 不留置胃管和尿管。

1.2.1 脐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

麻醉完成后, 患儿取头低脚高位, 左倾10°~20°, 沿脐轮下缘做1.5cm左右的弧形切口, 置入Trocar建立人工气腹, 气腹压10~14mmHg。插入外径10mm带有5mm器械操作孔道的腹腔镜, 探查腹腔各脏器, 找到病变阑尾, 如阑尾化脓、穿孔或位于盲肠后位, 粘连比较严重、暴露困难时, 则排除在本研究外, 改行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或开腹手术。确定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后, 置入无损伤抓钳简单游离, 顺着腹腔镜方向夹住阑尾末端, 腹腔镜和抓钳一起缓慢退出, 将阑尾提出脐部切口, 传统方法切除阑尾, 以石炭酸、酒精、生理盐水处理残端, 阑尾残端不包埋。将残端还纳入腹腔。吸净腹腔积液, 将回盲部还原于右髂窝, 脐部切口消毒后, 皮下缝合, 完成手术。

1.2.2 开腹阑尾切除术组

采用经典的麦氏切口4~5cm, 找到阑尾后分离、结扎阑尾系膜及阑尾动脉, 根部用丝线结扎、切断阑尾, 阑尾残端处理同脐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 吸净腹腔积液, 逐层缝合切口, 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儿术前2h、术后第1天、第3天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各研究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P<0.05为有统计学性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出血2~15mL, 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术后随访6个月, 无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手术用时l4~75min。单孔腹腔镜组平均 (18.55±8.40) min, 开腹组平均 (28.34±l0.25) min, 单孔腹腔镜组的手术用时更短, 两组术式的手术时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在3~28h。单孔腹腔镜组肠道功能时间平均 (8.48±6.15) h, 开腹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 (16.56±6.55) h, 两组肠道恢复时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腹腔镜手术由于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少, 在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单孔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平均 (4.38±0.55) d, 开腹组平均为 (6.49±0.58) d,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单孔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患儿血常规中WBC水平 (表1) , 术后第1天和术前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术后第3天与第1天及术前比较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单孔腹腔镜组于开腹组的白细胞水平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 治疗原则是早期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采用经麦氏切口的阑尾切除术,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 早在1983年德国医师Serum[1]首次报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但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却不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普遍, 这可能与医师的传统观念有关[2]。

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实现了“无瘢痕”和微创、更加美观的效果, 它主要是通过口腔、阴道、肛门等人体的自然腔道进入到体内进行手术, 从而达到了患儿腹壁无手术切口和瘢痕得微创手术治疗效果, 但却存在腹腔感染和脏器穿孔的风险, 同时对术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操作复杂, 在临床中尚未得到广泛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达到腹壁无可见瘢痕的微创治疗同时, 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 减少了腹腔脏器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成为微创外科医师的研究热点。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在传统的外科操作的基础上与现代微创理念指导下而产生的新的治疗手段, 是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进一步发展, 该手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小, 腹腔脏器干扰少, 恢复快, 美容效果好, 更具微创优势。因小儿腹壁相对较薄、腹腔浅、回盲部较游离的解剖特点, 很容易将阑尾提出腹壁外进行手术操作。且小儿阑尾根部与脐部的距离较成人短, 回盲部位置较成人高, 使得阑尾更容易从脐部提出。本组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采用脐轮下原切口, 置入操作器械, 探查腹腔内脏器后, 找到阑尾进行简单的分离操作后, 将阑尾从脐部拖出进行切除操作。整个手术操作时间要明显短于开腹手术组。但对于病程长, 阑尾已经化脓、穿孔或阑尾周围粘连严重, 以及盲肠后为阑尾炎等病例, 均应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易行开腹手术或三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的脏器干扰少, 整个过程进入腹腔的异物少, 且没有复杂的器械操作, 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肠管的夹持、握捏肠管等操作, 降低了纱布垫等异物的使用造成的人为因素对肠道的机械刺激, 减少了外源性因素对腹腔脏器的干扰, 因而胃肠道功能得以快速恢复,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研究中, 单孔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要明显早于开腹组, 术后随访6个月, 也无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Bustorff等[4]的研究也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降低了术后粘连的发生率, 减轻粘连的程度, 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白细胞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 两组间术后对白细胞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单孔腹腔镜组和剖腹组对血WBC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这与Sietses等[5]研究结果相同。

微创手术已经成为现代外科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如何能在微创治疗同时做到完美的微创美容效果是外科学孜孜以求的亮点。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 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切除病变阑尾的同时, 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干扰少、恢复快, 术后腹壁更无明显可见瘢痕, 达到了微创治疗和美容的效果。

关键词:开腹阑尾切除术,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炎

参考文献

[1]王健, 刘军, 陈德兴.脐部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2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2) :184.

[2]黄水斌, 彭永红, 龚丽红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9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25) :52-53.

[3]田成武, 朱华文.传统的开腹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比较明[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114-115.

[4]Bustorff SJ, Perez CA, Atkinson JB, et a1.Effects of intraabdomi-nally insufflated carbon dioxide and elevated transit:anexperi-mental study in mice[J].J Pediatrsurg, 2009, 34 (10) :1482.

上一篇:设置过程下一篇:职业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