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2024-10-04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共8篇)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1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泗水县龙城小学课题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和摸索,如今已初见成效。为了总结探索与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反思研究道路上的成功与不足,特作如下反思。

一、取得的成就:

1、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王老师在教《梯形的面积》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题目由易到难,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沿着斜坡上,发挥团结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1)、学会了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

(2)、学会了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了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了评价。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同学的发言、某一解题的方法、某一设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使评价有目标、有内容,言之有物,比如评一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教师要循序渐进,谆谆善诱,允许学生用一句话评,两句话评,慢慢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理由。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当然,这项课题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和突破。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故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小组人员组成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学生不会讨论、秩序混乱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

一、小组成员组成要科学分配

小组成员的组成可采取“六人一组、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间平行”的分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全班学生分为优(A)、中 (B) 、差 (C) 三个层次,每个小组中都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即AA、BB、CC,并对组内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即由优到差分别编为1、2、3、4、5、6号)。“同质结对”就是学习能力接近的学生结成对子(即A-A、B-B、C-C),方便互相学习、交流;“异质同组”就是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同学编在一组,方便“一对一”辅导;“组间平行”就是每个组的学习实力基本相同,方便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

二、教会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

讨论是“对学、群学”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往往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谦让,什么时候当仁不让;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等。教师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三、提高学生倾听、补充、追问的能力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甚至高效,认真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同伴,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发言人的意思;从别人的发言中采集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恰当的点评;当发言的同学说得不完整或很肤浅时,同伴要及时补充,教师要及时追问,师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路展开并引向深入。

四、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每个小组都根据本组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组规。如讨论之前要先独立思考;讨论中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要认真倾听,不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做无谓争论等。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小组成员交流完自己的想法后,最后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同时为确保规则的有效执行,让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因为是小组成员自己制定的规则,所以执行起来比较容易,良好的秩序也有了保证。

五、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看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小组内就需要一个综合能力较强,小组成员信得过的人组织协调(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这个人就是小组成员推选出来的小组长。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是小组的领军者,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们要知道:怎样进行作业、预习的检查、得分,怎样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怎样领导小组成员协作互助和把握小组学习的环节和时间,尤其是知道如何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六、改变评价方式,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采取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以对子或小组集体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如:教学中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对子”、“最佳小组”,定时推出“最佳小组长”、“课堂小明星”,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全面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团队精神。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课堂展示时表现好的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的多加分,学困生展示发言的多加分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官教兵”,“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整体提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法的优化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等.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姚文俊, 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3

一、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那如何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愿望呢?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示一个已知输出数、输入数未知的计算盒,请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本领将输入数经过计算盒的变化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状算图和算法流程图表示出输入数的变化过程;紧接着,又让学生动脑算算怎样求出输入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思考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去,求输入数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密切联系学过的知识,为得出输入数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使学生主动学、主动探究,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点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对象,以便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处于思维 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4

研 究 工 作 总 结

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解,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不但深入学习教学互动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积极探索,还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进行研究活动,加强校际合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不断推进课题研究,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在总结中完善、在交流中探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向深入。

二、总结得失,进行反思,通过研究课课例、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前集体研究确定教学目标,选定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分头备课,互相听评课,进行反思,取长补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得失,促进教学研究不断深入。

三、资源共享,科研合力。

我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典型课例、心得体会交流。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事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在个体的研究实施后,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五、研究的策略

1、改变以往选取实验班及确定实验教师开展研究的形式,在校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班级、学生作为实践对象,边运用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扩展,把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全体课题组成员为研究者,逐步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2、课堂是开展合作学习的主阵地。在课题的实施中,我们立足课堂,把每一次的合作课堂都作为研究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提炼。

3、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挖掘资源,让学生在愉悦的合作活动中体悟合作的价值,增强其合作的主动性,使之具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掌握合作技能。

4、每个实验教师锁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跟踪对象,了解实验措施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实验策略。

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车现象”。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教师充当积极的旁观者。

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教师良好的监控。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因而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确切的说,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控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可有的课上,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或是在参与中没有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样出现“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7、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操作:

(1)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对策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策五: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策六: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检测 教师活动:创境激趣→→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学生活动:自学寻疑→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

2、合作探究必须是建立在个体充分的、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交流的氛围,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评议小结是对上一环节中各小组的表现及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

5、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

通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推动了我们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校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等诸多好处。但现实中的课堂却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研究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五、研究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调查法)

调查的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4)、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二)实施阶段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

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三)总结阶段: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八、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实验近二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九、研究后的思考

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我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十、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全解 篇6

阶 段 性 总 结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好处多多。但是随着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和实际观测中了解到我校各科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小组合作得到的收获比在集体授课中得到的还要少,更在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了不注意倾听、不尊重他人的坏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我们逐渐调整了心态,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也看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我们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探索,如今已初见成效。在一些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轮流当中心发言人,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各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概况

1、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在3—6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2、本次研究的时间是2014年9月——2015年6月

3、具体的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调查法:调查对象是3—6年级320名学生。调查的内容:(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2)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3)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4)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在干什么?(5)你们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吗?(6)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7)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 同时对三至六年级学生现有的学业水平、心理特征、个性专长等各方面进行调查,为分组做准备。

实施阶段——行动研究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围绕课题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操作,不断丰富实践体验、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结题阶段——经验总结法:对照研究目标找出问题,改进方法,作好课题实施的阶段性总结报告。

4、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充分进行前期调查,文献检索,专题研讨的基础上,课题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下: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确定专题研究的主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拟定研究计划(确定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具体方案)↓

实施行动(实施具体方案,观察、反思)↓

总结评价研究结果(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 进入第二循环行动研究

五、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课题一确定,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选六位优秀的老师组成实验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在人力、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成立了课题指导小组,制定了课题小组活动制度。课题小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月进行一次汇报交流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总结,学校开辟研究专栏,及时展示实验成果。

(二)调查、分析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

实验初期,学校课题组为深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对我校320名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在课堂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30%愿意 40%不愿意 30%认为无所谓

2、在课间或休息时间,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吗?

40%愿意 20%不愿意 40%认为无所谓

3、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10%认为帮助很大 50%认为有所帮助 40%认为没有帮助

4、合作学习中遇到意见分歧时怎样表现? 5%不知道

65%坚持自己的意见 30%问老师

5、你们课堂上多是几人进行合作学习?

80%4人 20%6人

6、你们小组的组员是怎样组合的?

100%教师指定

7、你们小组的组员分工明确吗?如果分工明确,你愿意承担小组里的什么角色?

90%分工不明确

90%愿意当组长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课题组及时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我校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症结:(1)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本次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探索伙伴可自己选,想与谁就与谁。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三)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1)合理分组。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a“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多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很多学者把此原则看成是合作学习的要素之一,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而各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b“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把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合“直接辅导、互相学习小组”,其余学生自愿组合若干个“间接引导、自主学习小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编组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两种分组方式是我校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分组方式,一般以4-6人为宜,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2)分工明确。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汇报员。小组长的责任是组织成员有序地发表意见,引导组员倾听他人的发言。记录员的责任是清晰地记录小组成员的算法、开放性习题的答案等,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质疑员的责任是对解题思路、算法等进行提问,引发组员进一步思考,促进知识内化。汇报员的责任是集合组内成员的观点,在班级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组员各司其职,人人参与,避免不劳而获的学生的“搭车”行为。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每隔2周,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质疑员的下次去搞记录,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1)独立思考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2)有序讨论 ①选拔能干的小组长

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小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讨论,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对于学困生耐心帮助;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三,指导组长帮助组员完成各自的角色责任,可以采用:组长示范,组员模仿;组员尝试,组长纠正。

当然,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流程较熟悉以后,小组长要退居二线,把机会留给其他组员,教师可以重新选定组长,如:可以当堂课指定、采用轮换制、组员选举等,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感到自身对于集体的价值,从而实现平等互动的生生关系。②给予充裕的时间

在调查中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很热闹,可是学生才讨论一会儿,有的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可以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②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

③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各科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④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则概念大多数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归纳而得来的,其推导过程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对结论的认识与理解。

⑤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⑥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4)教师适时调控合作进程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①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②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③小组讨论的声音够大时,教师选小组的一位成员当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接下去的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④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作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⑤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

⑥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此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参加小组活动不发言,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融入到小组学习中去。

(5)采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各阶段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整个班级或年级的情况,及时收集到对自己教育措施的反馈信息,通过对个案的辅导,还可能不断总结和评价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从而得出对以后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经过我们的实践,深刻体会到个案研究是特别结合教师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具有实践意义。在个案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了个案追踪法,即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然后分阶段及时总结,写出各阶段实验个案报告。

5、探索如何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⑴多以鼓励为主,体验成功。

对于小组成员的激励,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对于小组的激励,可开展评比“红星小组”“最佳合作小组”“最默契小组”等活动,以此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内出现学生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形式价有机结合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呈现出多种途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小组合作水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参与程度,以评价形式看,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我们的具体探索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自我评价 评价指标

(1)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2)乐意与同伴交流和合作

(3)主动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能够独立与组员合作说出思考过程(4)在小组合作中,能想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5)在学习中需要帮助时,能主动请求帮助

评价工具:“我成长,我快乐”自评表,“我成长,我快乐”成长袋 评价的实施与效果

我们建立了以学生自评为主的评价机制,在每节课结束后前3分钟,让学生对照上面的5条评价指标,寻找自己在这节课的闪光点,找到几个就可以在相应栏中画“★”。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小组合作时热情明显提高,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明显增多,同时,实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由于“★”得到比较容易,对一部分原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很快失去了吸引力,而一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为了虚荣心,便偷偷往上画“★”,引起了一些矛盾。

(2)学生只顾自己发言,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也不会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阶段,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有机结合

针对第一阶段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以单位,进行“认识我自己”和“我眼中的小伙伴”的谈话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会怎样看待自己和怎样看待他人,怎样发扬自己的优点,善意的指出别人的不足,使每一个学生把反思的重点放在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缺点上。

通过这次活动,每个学生有了第一份完整的自我反思和小组、教师的评价记录,经过具体操作,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评价指标是 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 ②、是否能遵守合作纪律? ③、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及活动? ④、能否积极主动承担学习任务? ⑤、是否经常提出问题? ⑥、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别的观点? ⑦、在学习和活动中是否有创造力? ⑧、观点是否经常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们在每节课的最后留下三分钟,让学生回想一下本节课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哪一方面可以奖励一颗“★”,然后再由小组成员商量确定,最后由小组长统一在评价表中印“★” 第三阶段:阶段综合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报告

为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我们要求学生每月把的“评价卡”装订成册,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每月的表现填写阶段评价报告单,重点评价学生合作的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评价的语言以激励为主,体现学生的进步的历程,并辅以第二人称的语言,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使激励评价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阅读了以定性为主的评语,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情感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各门学科的自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六、研究成果

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阶段性实验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

4.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5.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成为了学生的朋友,不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服务者。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做到亲切、平等、民主、和谐,使学生体验到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6.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班考试优秀率、及格率逐步上升,学生的计算、操作、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7.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如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增强,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目前,这项研究尚未结束,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

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反思总结 篇7

关键词: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真学课堂”的一种学习模式有着它独特的优越性。这种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课堂效率, 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模式。但无论哪种学习方式只有恰当的利用, 才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益。

一、合理利用小组合作, 让学生获得认真倾听自由表达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英语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活动, 受到了大家的追捧, 但我发现有些小组活动看似热闹, 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倾听, 表达也只是机械模仿。这样的合作学习不能体现“真学课堂”的真正要求。要让合作有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生动的合作内容, 创造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的内容如果只是单调的机械操练会让学生失去表达与倾听的兴趣, 学生会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的消极应付状态, 所以我们的小组合作内容也要尽可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 并且有各种形式的合作, 如表演、辩论, 竞赛等, 让学生有参与的必要和热情。

课堂合作的内容既要让学生操练到目标语, 也要让他们有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机会, 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成, 小组合作才能真正有效。

(二) 明确的合作分工, 提供合作的机会

课堂上有些看似热闹的活动只对少数的几个组长起到了操练的效果。在“课堂评价小组加分”这一利益的驱使下, 组长承包了所有的任务, 小组成员只是独角戏中的道具, 没有倾听, 也没有表达。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小组合作中缺乏必要的分工, 使小组成员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每个小组在分组时就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组, 保证“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小组活动中组内成员也应该有不同的分工, 如组长负责管理协调, 小组成员分别担任记录员、材料收集员、发言员等不同的角色, 分工合作的过程中, 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 有不同思维的碰撞, 有不同表达的呈现, 成员之间自然会有倾听, 有表达, 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 充分的合作时间, 产生合作的成果

由于小组合作讨论等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每节课时间有限, 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也只好在学生开始进入角色后不久就停止了活动。小组成员中基础好的能口头表达出来, 而慢的就无法进行连贯的表达。另一方面, 教师只选择平时表现突出或自愿汇报的小组向全班汇报, 使得那些没机会汇报、表达自己观点的小组产生被忽视感, 容易挫伤他们参与活动积极性, 长此已往, 会导致个别小组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所以我们要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汇报的机会, 如果时间不允许, 可将这些组整理的成果粘贴在教室里让其他小组共享。

二、恰当的合作分组和评价, 让学生获得归属感和自信心

(一) 合理分组, 让学生产生小组归属感

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 它决定了小组合作能否顺利进行, 合作能否持续和高效。分组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很多的问题。小组分组要体现小组间的“实力”的均衡, 才能对小组表现进行公平的评价, 调动学生小组竞争的积极性。所以分组时首先要考虑小组与小组间成员的均衡分配。可以按成绩分成几个层次, 每个小组四人的话, 就分成四个层次, 每个小组每个层次一人。同时还要考虑男女性别比例, 组与组之间也要相对均衡。

同时还要明确小组目标和小组成员职责。小组成员确定下来了, 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为了小组更有凝聚力, 可以成员讨论确定个性化的小组名称, 小组的奋斗目标, 组徽、甚至组歌等, 并制成小组手抄报, 在班级的墙壁上张贴。当然也可以把小组成员的照片贴上去, 使得他们有更强的团队意识。

(二) 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产生自信心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后, 要定期进行小组间的评比, 对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组活动, 我们都有加分项。只要小组成员都参加了小组活动, 小组真正在活动就可以加一分, 但有人不参加就不得分, 以保证所有成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活动任务。 在活动展示中, 组长展示小组加一分, 副组长展示加二分, 发言人 (小组3 号) 展示加三分, 4 号 (小组学困生) 展示加四分。如果是两个成员合作展示, 组长参加了加一分, 副组长参加了加二分, 以此类推。如果是小组成员一起参加的展示, 表现出色加四分, 较好加三分, 基本完成加二分。在宣布了加分方法后, 小组活动由原来的组长一人包办变成了人人出力, 尤其是学困生, 几个人围着他, 想办法把他教会, 去“挣”四分。

小组活动结束时, 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 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评价讨论的过程, 程序和气氛;对小组进行对比, 积极引导各小组参与评价, 促使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小组发言。对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让学生获得倾听与表达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我想, 我们在英语课堂上, 不能片面追求小组活动的形式, 而是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只有恰当利用小组合作这种活动形式, 为学生搭建认真倾听与自由表达的平台, 才能让学生真正自觉、自主、自由的去学习, 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它应有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娟.构建和谐英语课堂的技巧[J].学周刊:中旬, 2016 (3) :100-100

[2]胡丹.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 2016 (3) :154-154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因不得要领而导致效益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法并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随便讨论一下,而是有一定的机制、结构、制度等要素体现在其中。

一、明确组长职责,建立学科长负责制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不是偶尔使用,所以要建立学科组长负责制,人人都是学科组长,课课都有“领头雁”的机制。当教师给予时间讨论时,学科组长应保证每个组员都能明白讨论的内容,能够及时发现组员存在的问题,对有疑惑的学生,应耐心指导。作为学科组长,还应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管理好组员,还要自身多发展,多展现自己。

二、关注合作小组,提高合作效能

教师可利用一定的时间在班级中开办学习方式專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地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组员的能力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人人都有信心;善于观察合作的需要,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学习;让学生自己锁定教学目标,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做到有所需才有所要。

三、完善合作过程,激发合作兴趣

当教师宣布小组讨论时,学科组长马上暗示,小组成员全体起立,引发注意力,进入讨论状态。接着学科长开口,具体分配每位成员的讨论任务。然后各位成员顺次主持和陈述,引发问题讨论,对每位成员的陈述和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做出评价,并根据下一步的学习要求,做好展写和展讲准备工作。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期间,各位学生不要拘于形式,要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姿势行为,欲写即坐,欲议即立。全班学习长、学科组长或学习指导志愿者均可在小组间行走指导,其他成员也可根据学习需要可到其他小组或教室某个位置。

四、更新教师思想,与时俱进

不少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少之又少,回答问题的也总是学科组长几个人,不敢放权,不舍放权,忽视了小组合作的深度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说到底还是教师固有的思想,只要有了“以生为本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小组合作才能真实有效。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总结下一篇:街道领导在知识竞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