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构建

2024-10-02

临床构建(精选11篇)

临床构建 篇1

临床科室是医院的基本单元,是医院战略目标实现的载体,也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通过绩效管理,构建包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学科建设、医德医风、科室管理和经济运营等方面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促进科室全面、协调发展,为医院进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奖惩提供科学依据,十分必要。我院在1997年实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适时推进了科室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开展了绩效管理。

1 构建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

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体系其实就是对临床科室各项功能实现和产生效率的考核与评价,比较优劣,从而达到提升科室绩效水平的目的;同时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科室绩效工资的核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 构建临床科室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医院科室功能复杂,包括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救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因此,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关键业绩指标原则

科室功能复杂,涉及的方方面面均有一定指标表现形式,但绩效考核不能包罗万象,更不能取代日常管理,须提炼关键业绩指标,抓重点而非全部。

2.2 量化指标与整体指标相结合原则

指标有可量化标准是绩效考核选择指标的关键,客观地反映某段时期的经营绩效是一个相对比较值,因此指标在科室间须具备可比较性,并且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3 个性化指标与共性化指标对接原则

医院各科室都具有较强的鲜明个性特征,但科室间的协作性、互补性亦强烈,临床科室具有相同职能特点是科室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指标的补充,顺利实现指标的对接。

2.4 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

一套具备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可能非常适合用于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但若缺了可行性和实用性就很可能无法在医院存续。在医院绩效管理中,需要的是一套具操作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3 临床科室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常用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几种,从医院的经营周期和科室绩效特点的实际出发,我们选用了平衡计分卡的方法,从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成长层面和财务层面等四个层面进行评价。

客户层面主要包括医疗工作量、满意度等;内部流程层面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等;学习成长层面主要包括科研和教学等;财务层面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平均费用水平和药品比例等。

具体评价指标包括:门诊量完成率和增长率、出院人数完成率和增长率、人均出院人数、床位平均出院人数、手术量完成率和增长率、人均手术台次、床位使用完成率、实际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完成率、实际床位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完成率、甲级病案率、药费比例完成率、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控制率、平均每出院人次费用控制率、平均每床日费用控制率、医技科室工作量完成率和增长率、新业务新技术项目次数、文明单位次数、门诊管理、护理管理、教学管理、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和专利项目数、论文完成率、人才培养、研究生管理、满意度、人均毛收入、人均收支结余、床均收支结余等36个指标。

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赋值须有差别。我院的指标权重系数设计为反映医疗工作效率及质量占50%,科研水平占10%,教学占10%,病人费用控制和经济效益状况占30%。

4 指标评分方法

4.1 计算各指标的实际指标数值

各指标的实际指标数值(即各指标值的纵向评分),例出院人数增长率为本期出院人数与上年同期出院人数的比值;出院人数完成率为本期出院人数与本期目标出院人数(或任务数)的比值。

4.2 各指标值横向评分

横向评分指各指标在不同科室间的评分,采用内差法以百分制进行评分,出院人数增长率按从高到低次序排列,取基准峰值和基准均值进行求内差,按设定分值求内差率,然后分别给每个指标进行评分。

4.3 各指标按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进行评分

例某科出院人数增长率为80分,出院人数增长率指标的权重系数为5%,则该指标评分为80×5%=4分。

4.4 各指标综合评分

完成以上步骤后,各指标分值在同向化基础上所得分值之和为该科室的绩效评分,即科室绩效评分=∑(各指标分值×权重数)。

5 评价结果的运用

科室绩效评分是科室评价期间的综合绩效的表现,可用于医院实施绩效奖励和对科室资源配置时的参考,同时也反映了科室在运营管理上的优点或不足。通过评分,既提炼科室绩效的标杆,也鞭策科室绩效的后进者,使科室有针对性地发挥优点、弥补不足。

我院实行了科室医务人员和科主任、医疗副主任、护士长奖金与科室绩效排名结果挂钩。科室月奖金在成本核算基础上,按排名分值调节应发奖金额;科主任、医疗副主任和护士长按考核分数计算奖金系数,其中医疗副主任侧重医疗质量,护士长侧重服务质量。科室医务人员和科主任年终奖金按分数和每分值奖金额计算,分数越高,科主任和科室医务人员平均每人奖金越高。

6 绩效评价的实施体会

科室绩效评价体系要全方面地反映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技术应用、科学管理、发展能力和贡献实绩等方面,因而是复杂而工作量较大的工程。各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分配难以包罗万象,而绩效评价须以事实和结果为准(不考虑各种假设),因此,绩效管理是个渐进过程,评价体系也需不断完善。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统计和分析,牵涉到相关管理部门,是对各管理部门工作的一个丰富化过程,也是职能部门间协作和提升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职能部门的绩效。

我院从2000年始逐步展开了对科室绩效的评价,该评价体系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科学工作效率和效益,在医院的学科建设和资源投入上取得了有益的指导作用。科室通过做评价结果比照差距,寻找不足,有利地推动了科室绩效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远平,陈玉兵.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临床构建 篇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1998年启动试点以来,历经10多年的发展,其培养规模逐渐扩大,虽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的临床医生,但其培养模式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高层次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华北理工大学结合2012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积极尝试构建能够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新型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转变,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四)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对接,完善考核体系

痛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思路构建 篇3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后期可累及肾脏,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形成和慢性间质性肾炎。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病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古人称为“王者之疾”的痛风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药治疗痛风的药物有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如消炎痛等[1],但它们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较大,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中医治疗痛风效果好、副作用少,长期以来被患者广为接受。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报道。

1痛风的发病机制

中医“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朝,在中医学中属风湿痹症范畴,中医称之为“白虎病”、“历节风”。《丹溪心法》中所载:“痛风,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2]。”《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有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丹溪手镜?痛风》中曰:“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3]。”朱丹溪认为痛风的发病源于气血凝阻,并在用药时综合运用燥湿化痰、和中利气、活血通络等方法。明清医家张景岳、张石顽等强调痛风是由于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或气血亏损、湿邪外袭或风寒湿气乘虚外袭而导致邪气客于筋脉经络,气血凝滞所致的皮肉筋脉或经络或四肢或腰背的疼痛[4]。可见,我国历代对于痛风病症的发病原因已有相当的了解,并与现代发现的致病因素相吻合。

本病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在急性发作期以湿热、寒湿、瘀血为主,亦有病久正气亏虚、复感于邪而发病者,以关节疾病明显,或伴有全身症状为主。稳定期表现为正虚邪恋,以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为主[5]。还有专家认为,痛风实非风邪作祟,是浊瘀内阻使然,故称之为“浊瘀痹”。西方医学认为导致痛风的尿酸来源于外源性原因(即食物)和内源性原因,并从分子细胞水平对痛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先期症状,而尿酸过高80%是由于酶的缺陷、细胞转换增加和嘌呤苷酸分解加速等原因导致的。其中黄嘌呤氧化酶[6]活性异常是目前认为导致尿酸升高的主要原因,再加之大量摄取富含嘌呤的食物,致使痛风症状加剧。此外,高尿酸血症还可诱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刺激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并维持强烈的炎性反应。尿酸盐结晶是通过膜插入和膜糖化蛋白交联与脂质膜和蛋白直接作用,从而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进而释放炎性介质。另有研究表明,一些尿酸盐转运蛋白的基因变异可能是该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2痛风的治疗方法

2.1复方中药治疗

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复杂,可以称之为“天然复合化学库”,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多靶点治疗疾病的优势。因此,在治疗痛风这一长期难以彻底治愈的顽疾时,应用中药复方进行内服或外敷或二者兼用,均可以达到相对于西药单一靶点治疗更好的效果。采用血府逐瘀汤活上中下三焦之血,加之三仁汤畅上中下三焦之湿,同时加入泽泻、萆利湿消肿,钩藤、忍冬藤清热解毒,大黄祛瘀活血通便,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率为92%,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明显好转。以制川乌、防己、生黄芪、薏苡仁、独活、秦艽、元胡、赤芍、三七等制成煎剂内服;生草乌、生川乌、生栀子、乳香、没药、羌活、石膏、蒲公英、苏木、细辛、生蒲黄、当归、红花、樟脑、黄柏、独活、丁香、血竭等组成外敷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以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生石膏、知母、桂枝、红花、桃仁、土茯苓、萆薜、泽泻、生甘草加减桑桂枝、威灵仙成方,有效率为97.2%,可明显使尿酸降至正常水平。以茵陈、生地、丹皮、茯苓、米仁、独活、黄柏、滑石、防己、苍术、白术等成方给药3个月后,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约为对照组的1/4,血尿酸水平降低,对甘油三酯的调节作用较强,并且全疗程无明显不良反应。以苍术、萆、金钱草、肿节风、丹参等成方给药,可以较好地降低血尿酸,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从而有效地减轻痛风患者关节炎的症状。以大黄粉5份、芒硝8份、白矾3份、红花粉1份入药,外敷。结果表明,该方有效率为97.01%,未见不良反应,有较满意的疗效。可见,中药复方在治疗急、慢性痛风上,均有降低尿酸、缓解关节炎症状、无反复和不良反应等特点。

2.2单味中药治疗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的作用,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的评价。以丹参注射液治疗痛风,患者均在1周左右好转,且无复发。结果表明,丹参的活血化瘀生新、行而不破的作用可抑制尿酸的生成并加速尿酸排泄,且无毒副作用。枇杷叶含丰富的维生素B、柠檬酸和熊果酸等,其中熊果酸有抗炎作用。以枇杷叶治疗高尿酸血症,可使血尿酸降低10%,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以金钱草提取物对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进行实验,发现金钱草提取物可以有效地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而对正常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无影响。某些中药在单味使用时具有很强的功效,而在复方中可能降低其效用。综上可见,丹参等单味用药可明显缓解痛风患者的症状,而金钱草更是能够选择性地对有病理改变的症状发挥作用。

3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痛风病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节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饮食不节和情志劳倦内伤成为引发痛风病的首要原因。随着对痛风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认识到体质与遗传因素在痛风病发病中的重要意义。根据“从症辨证”的辨证诊断原则,从痛风病病人的症状表现入手,对其病位、病性进行重点分析,以病位和病性组合的方式代替原先固定的辨证分型,揭示痛风病病证的辨证规律,增强痛风病辨证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对于提高痛风病的诊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相洪,杨光宏.痛风性关节炎辨证分型治疗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6(4):204-205.

[2]卜德勇.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 2(6):41-42.

[3]蒋唯强.试论痛风从脏腑辨证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7): 299-300.

[4]孙益,许淑怡.朱丹溪痛风学说浅谈[J].国医论壇,2007,22(5):14.

[5]刘孟渊.痛风的中医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4,17(1):6.

临床构建 篇4

目前, 我院有不少学生实习时从事CRA工作, 毕业后也有不少学生从事这项工作, 据调查, 发现这个职业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是较理想和合适的, 前景也是可观的,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理论知识深度不够, 相关技能欠缺, 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欠缺, 实践经验不足等。这些问题主要是由现有课程体系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导致的。我院临床药学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 在专业建设方面颇有成绩与特色, 为学生从事CRA工作提供更大优势。实施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学生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临床药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 目标确立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应体现教育的根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强调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 我院以培养合格CRA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建立系统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2 结构优化

系统科学认为, 事物的结构是事物功能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形式, 没有特定的结构, 就无法产生特定的功能[3]。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4], 课程体系中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通过主题互相关联的, 这个主题就是CRA。我院以系统的观点构建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并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分类, 包括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模块 (见图1) 。

公共课程模块包括英语、政治、体育、历史等公共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医学、药学、统计学等相关课程, 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解剖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统计学等, 为从事CRA工作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涉及科研思路与新药开发、药事管理学、文献检索、GLP/GCP/GMP/GSP、实践实习等课程, 与CRA职业需求紧密关联。GLP/GCP/GMP/GSP课程是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特色课程, 其中GLP、GCP、GMP、GSP分别代表药品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流通管理规范, 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专业选修模块包括药物临床试验英文文献翻译、GCP规范等课程及相关职业指导讲座。在不调整现有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培养计划的情况下, 对于有兴趣或有意向从事CRA一职的学生, 可以在专业选修模块加强理论和技能培养及锻炼, 为其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 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 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精选与凝练[4]。只有课程内容整合得当, 课程结构才具有内在一致性, 才能最终达成课程体系优化目标。对此, 我院以CRA为就业导向, 调整课程内容, 增强实践性。

3.1 调整课程内容

坚持就业导向原则, 根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除及弱化, 避免无效重复教学;增开选修课程, 增加相关专业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药事管理学和GLP/GCP/GMP/GSP这两门课程均有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CP) 内容, 因此可以适当调整避免重复。药物临床试验英文文献翻译、GCP规范为新增课程, 以选修课形式开设, 讲义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编写。选取临床试验的英文文献或资料,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 掌握翻译技巧, 理解相关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和药企建立合作关系, 邀请药企从事CRA相关工作的人员,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实例, 进行职业指导讲座。

3.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突出其中心地位。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接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校与许多知名中大型制药企业合作, 让有意向从事CRA工作的学生到相关药企实习, 提高实践能力, 加深理论理解, 明确CRA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 积累实践经验, 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

目标定位—结构优化—内容整合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线。目标、结构、内容三大要素应相互协调, 实现课程体系“非加和性”的整体效应, 最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以CRA为就业导向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为学生从事CRA工作提供指导,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可为其他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指导和依据。

摘要:以临床监察员为就业导向, 建立系统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旨在为学生职业定位提供指导, 并为其从事临床监察员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促进临床药学专业课程建设。

关键词:临床监察员,课程体系,临床药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S].2003.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0.

[3]姜凤春.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45-49.

临床构建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的负面社会现象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愈加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点和研究内容探讨了社会心理问题的特点、成因,以及预防干预模式的构建,以期减少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84-02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趋进步,让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但是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社会争议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严重的社会暴力事件也屡禁不止,这些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些行为和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中已经存在并有可能继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要减少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本文尝试运用临床心理学的视角积极地构建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模式,希望可以对相关问题和研究予以帮助。

一、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的前途和未来丧失信心或对他人、组织或社会怨恨、不满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适应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这种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无法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自负或缺乏自信,志向过高或偏低,责任目标严重缺失等。在这一方面上至社会精英,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如:“芙蓉姐姐”、“伪娘”、“富二代拼爹”等现象所反映的心理问题。

2.暴力性社会心理问题的极端性

这是一类多以暴力、个体毁灭、恶性群体事件等极端的方式为表现形式的社会心理问题。当个体遭遇人际关系的严重冲突、重大挫折、重大创伤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则表现为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更严重的则表现出异常愤怒甚至引发冲动报复的行为。这种心理投射的目标如果明确便会摧毁目标,投射在自身可能会自杀或自虐,投射在他人身上则可能会危及社会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对自身和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如,“富士康跳楼事件”、“福建南平小学伤人案”等背后所隐藏的严重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心理问题的蔓延传染性

如同人生理疾病的病毒传播一样,不良心理问题也同样具有传染性,而且蔓延的速度和程度也更为广泛,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昭然若揭。如各种形式的“炫富”现象以及全国各地出现的多起针对少年儿童的杀戮事件等,都说明了当前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消极示范作用非常明显。

二、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临床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诊断,挖掘潜在的心理病理现象,并且针对心理问题、障碍等采取综合有效地预防和矫治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对有不适应问题、有心理苦恼的人进行援助,帮助他们恢复心理或精神的健康状态,它以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临床心理学也探讨一般性的心理规律和行为问题,但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试图寻找个体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活动、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注重的是对各种心理信息进行测量评估。因此,要想对社会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干预,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些想要的答案。

三、社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社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是诸多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的结果。所以分析当前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构建其合理健康的预防干预模式有重要作用。

1.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化现象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在快速增长,政治也在不断地稳固,但是面临着人口多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有限的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在这部分人中,富二代炫富,学术论文造假,官员贪污受贿等负性社会事件充斥于耳,投射出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对自我缺乏认同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公认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如教育、医疗、住房等长期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社会阶层的分化越开越严重,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蜗居族、蚁族等社会草根群体不断出现,广大社会底层人民无法享受到或很少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难以对社会产生认同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社会支持缺失,社会信任不足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与亲人朋友相互交流的时间减少,而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人际间的亲密互动,眼神和肢体语言交流能力的下降,使一部分人在真正面对他人的时候无法领会对方的指示,难以融入群体,容易产生人际适应的社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中,人员流动频繁,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已经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关系的界限,但是带来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上出现的“汽车碰瓷“”、“保险诈骗”、“搀扶老人”等社会现象都是目前社会信任不足所引起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人情淡漠。如果群体之间不信任,会导致群体敌对心理的产生;人民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会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

3.社会教育和心理保障体系缺失

目前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对人的心理辅导和人格健全教育,但是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在重好成绩,考好大学,找好工作的社会大背景下使得家长和教师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塑造,因而那些不良心理因素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而且人们对心理咨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主动寻求帮助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会目前的相关的心理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心理分析和专业帮助。

四、预防干预模式

社会心理问题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的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甚者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问题形成和矫治的应用性学科,在实践中应该为相关心理问题的防范和干预建立自己独有的模式。

1.利用临床心理学的社会服务性,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

临床心理学的专业性质是追求正确目标的共同性,建立群体的规范意识与正确行为,从而减少个体行为上的偏差。其关注的不仅是外在的和被意识到的心理问题,更看重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心理问题。它所关注的领域是整个社会的心理问题,着重于提高群众的社会规范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具有社会公共服务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受到宏环境和微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在其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我们想要预防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全面掌握国民的心理健康动态,积极建立全民心理信息档案,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这种心理信息档案的建立,应该是从小到大不断变化的,就如同我们的人事档案一样,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如从学校、用人单位、再到社区建立一个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我们可以掌握个体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如果个体发生社会心理问题并采取极端方式时我们也有确切的档案资料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措施。同时有助于相关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心理健康常识,建立全民心理健康的普查和监测机制,从而规范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运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教育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临床心理学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整个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的调节适应能力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之前的分析中,人们社会心理问题的出现其本质都是自我需求与社会供给相冲突的结果。但是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不相同,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也特点各异,这些都是受个体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看待问题角度的不同所影响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工作者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人际关系适应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形式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困难、挫折和荣誉;充分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追求理想但不脱离实际;愿意与他人建立有质量的亲密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样就在教育指导和心理问题之间建立起了以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为主要工具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通过临床心理学发展教育性的运用,相信可以建立社会心理调适系统,充分提高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3.实施临床心理学的干预操作性,进行心理问题矫治

临床心理学在研究心理问题预防的同时也注重对已经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和预防。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心理问题的预防个干预机制主要就是指心理干预,包括情绪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及建立社会支持等多重形式。这些都需要通过专业技能考试的,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进行操作。这样的心理问题治疗有规范的实施流程:要对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给予快速有效的心理评估并记录在心理健康档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干预预防方案;再次要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来实施干预;最后要做好相关的回访工作,以确保心理问题疏导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某些严重心理问题造成社会严重后果的案例,社会舆论和公共媒体要给予客观评论,以防止这种恶性的心理问题蔓延。

参考文献:

[1]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梁宝勇.精神压力、应对与健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文荣康.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23).

[4]彭科莲.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与预防对策[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杨岩.临床心理学应对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防范与作用模式[J].社会心理科学,2011,(4).

立体化眼科临床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6

我们提出的立体化眼科实习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临床小科研的开展及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综述三个方面。其中, 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仍然是实习的重点;临床小科研的开展是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眼科前沿知识的获得则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 并集中时间进行答辩。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

1.1 抓住重点, 强化基本技能培训

眼科实习时间一般仅有2-3周,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快掌握接诊病人所必需的临床基本技能, 是关系到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在病史采集、查体和诊断方面敏锐洞察力的一个关键。在所有基本技能中, 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的使用至关重要。我们使用的是带有示教镜的裂隙灯显微镜, 师生可同步观察病情。教师检查病人时, 可同时向学生讲授观察到的体征;学生检查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实时指导与纠正, 这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检眼镜的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如不加以科学指导及辅以必要的考查,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此, 我们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在首次学习观察眼底时, 教师先进行“四左四右”的规范化示教, 然后将学生进行两两组合, 分别扩左、右眼瞳孔进行观察眼底, 其间教师不断进行评判及纠正。从第二天开始同学互相观察没有散瞳的眼底, 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病人的眼底。第三天进行第一次观察眼底的考核, 要求学生能在不扩瞳的情况下看清视盘及视盘周围小范围的情况。第五天时进行第二次考核, 要求学生能查看到视盘周围更大范围视网膜的情况。实践证明, 经过科学指导与考查督促两方面相结合, 学生均能出色地完成对眼底观察的任务, 出科时学生都能独立看清正常瞳孔下病人的眼底并做好详细记录。

1.2 “模拟诊疗”缩短学生接诊病人的适应期

在接诊病人之前, 学生必须对眼科常见疾病在理论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但学生进科实习的时间离上大课时间较久, 很多内容已经变得陌生, 学生在这种毫无准备的状态下接诊病人就会自信心不足, 从而过度依赖教师, 自觉不自觉地走入“写病历、抄处方”的误区中。如果在学生接诊病人前对眼科常见疾病进行“模拟诊疗”, 则可极大地缩短学生接诊病人的适应期。

所谓“模拟诊疗”, 就是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 由“医生”询问病史, 做体格检查 (阳性体征由“病人”告诉) , 提出该病需做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最后由教师总结。在整个模拟诊疗过程中, 教师做适当的提醒和点拨, 并根据学生反映的具体情况将病例一步步深入分析[1]。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将模拟诊疗安排在实习的开始阶段。在第一天工作结束时教师向学生列举出眼科常见的疾病, 要求学生当晚将这些疾病进行复习。第二天教师对每种疾病进行模拟, 要求学生结合复习的内容进行诊疗, 将诊疗内容写成病历, 并开具处方。最后教师对模拟诊疗的结果进行总结, 同时对病历、处方的书写提出修改意见。实践表明:模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独立”接诊病人、诊疗疾病的热情。

1.3 合理、合法利用医疗资源,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

随着我国医疗法规的逐步健全、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医疗行业逐渐向不利于学生实习的方向发展。如何在医疗法规所容许的范围内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 是所有教学单位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指出:“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实习生即属此列。有些教师出于自我保护考虑, 在接诊病人时只让学生站在旁边听讲解, 做记录。这种“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式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来讲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套系统的临床思维。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增加教师的医疗法规知识, 使教师们既能保护病人利益, 又不“谈法规色变”、束缚了手脚。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学生在前, 教师在后”接诊病人的模式:先由学生独立接诊病人, 完成询问病史、体检、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全部步骤并书写出病历,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 对全部过程进行复核, 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并讲述理由, 最后由教师签字。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接诊病人, 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 同时也因为有教师的系统复核而保证了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 保护了病人利益, 整个过程合理、合法。在实际工作中, 绝大部分病人均能接受这种工作方式并给与良好的配合。

2 临床小科研的开展

长期以来, 由于受“小课”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认为科研思维的训练是学生继续深造 (如读研) 或“大科 (如内、外科) ”所要求的, 过多强调科研容易分散学生精力, 而且不容易把握科研质量。这种想法在目前较为普遍。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医学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也应适应时代发展, 作出相应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高校学生开展科研明确了方向。高等教育“要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在本科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人才素质, 培养创新性人才[2]。在眼科实习中穿插开展小科研, 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眼科科研的基本概念, 对眼科学科的全貌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 眼科实习时间确实有限, 要在每批同学中均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项目, 一方面会有资金、课题来源等方面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时间短、所搜集的数据少而使得结果缺乏科学性。因此, 在科研选题及时间安排上我们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在选题上我们多是对眼科门诊一些常见疾病的某些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统计;在时间上以2-3个月为单位开展一个小项目。在这2-3个月期间实习的同学采取“接力”的方式完成整个科研:首批同学参与题目的选取、实施方案的确定、病例统计表格的设计与制作、统计学方法的选择等工作;中间批次的同学在明确课题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病例的搜集;最后一批同学除搜集病例外, 需完成数据的统计及课题总结, 该课题总结需提交给参与该课题的所有同学进行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以这种方式开展小科研有以下优点:①所选题目均贴近临床, 很多课题实际上是对某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规律性总结, 有助于巩固临床所学到的知识;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③使学生对科研的全过程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该类科研对试验设备、资金等无特殊要求, 易于坚持开展, 从而有利于保持实习体系的连续性, 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3 眼科前沿知识的获得与表达

现代医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 医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 必须关注医学前沿知识。在眼科实习中, 教师会经常给学生补充一些眼科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教师选取的, 学生不一定感兴趣, 同时, “填鸭式”的教授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秉承“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 将获取眼科前沿知识这块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述文献查找的一般方法, 介绍一些常见的眼科期刊、网站及参考书, 讲解眼科综述的写法, 然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资料查询及综述的撰写, 最后进行集中“答辩”。“答辩”时给每位同学提供8-10min的时间, 其他同学与教师一起对该同学的陈述进行提问, 最后由教师对同学的表现进行适当的点评。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获得医学新知的方法与途径,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答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演讲与自我表达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相互比较中重新评价自己的演讲内容、技巧等, 对于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眼科实习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使立体化实习模式的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科学地安排时间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需要突出重点, 兼顾其他。临床诊疗疾病占实习时间的90%, 临床小科研的开展结合在临床工作中进行, 综述的“答辩”占10%的时间。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完全能保证实习大纲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 不会出现 “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三者的互相配合, 能使学生对眼科知识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 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立体化眼科临床教学体系包括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临床小科研的开展及对自己感兴趣的眼科前沿知识进行综述三个方面。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眼科,临床教学,立体化

参考文献

[1]武晓静, 黄岚.应用模拟诊疗提高儿科见习带教的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91-92.

临床构建 篇7

某院是上海一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不仅承担了每年平均近350万人次的门急诊工作量, 3.4万人次的手术量, 还担负了科研创新、教书育人的重任。该院1907年建院, 2010年和2013年先后2次通过了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 (Joint Commission Accreditation of Hospitals) 的评审与复评审。目前形成了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等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该院秉承“立足分层次培养、争取国内外引进、营造创新性团队”的人才主战略, 使用优秀的人才造就学科的优势, 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与引进措施。但是, 由于没有统一、客观的临床医师的评价指标, 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后, 所引进或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发挥其所预期的效果, 或者其潜能不能及时准确地被挖掘。因此, 亟待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师评价指标体系, 进一步促进医院的学科建设。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在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疗专家16名作为函询对象, 男女比例为1∶0.6, 年龄38~60岁, 平均 (48.06±6.12) 岁;工作年限15~32年, 平均 (24.31±5.65) 岁;正高14名, 副高2名。学历:博士9名, 硕士4名, 本科3名;所选专家87.50%为临床科室主任, 12.50%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院长。

1.2 方法

采用现场发放或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 参考相关文献, 以重要性赋值均数>3.5分、变异系数>25%为筛选标准, 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结果筛选条目。

1.2.1 第一轮问卷函询。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专家小组法, 由研究组成员初步拟定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第1轮问卷。问卷内容包括: (1) 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 (2) 专家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务、职称等) 、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与本研究的判断依据。 (3) 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问卷, 其中一级指标3个, 二级指标10个, 三级指标54个, 每个条目重要度大小, 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六级。很重要10分, 重要8分, 比较重要6分, 一般重要4分, 不重要2分, 很不重要0分;并设有修改意见栏, 专家可对条目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

1.2.2 第二轮问卷函询。

结合专家意见和统计学结果对第一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 形成第2轮函询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 (1) 对第一轮专家意见的反馈; (2) 问卷填写说明及要求; (3) 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问卷, 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价标准同第一轮, 并附上第一轮的统计结果, 让各位专家参考第1轮的结果反馈再次判断, 并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各条目的算术平均数、满分频率、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及各级指标的Kendall协调系数 (W) [2], 并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 运用专家排序法原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专家的积极系数

对16位专家的两轮咨询, 应答率都是100%, 在第2轮调查中有4位专家电话向研究者提出建议, 说明专家对本次调查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认为该研究很有必要, 积极性很高。

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Cr)

由专家对问卷进行判断的依据 (用判断系数Ca表示) 和专家对问卷的熟悉程度 (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 两个因素决定[3]。这两项指标值的获得以专家自我评价为主, 计算公式为Cr= (Ca+Cs) /2。本研究中根据结果可知权威系数最高为0.91, 最低为0.68, 说明专家对54个指标熟悉, 权威程度高, 研究结果可信。

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第二轮调查中, 54个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均在5.50~9.81范围, 指标的满分频率最高为87.50%, 最低为6.25%。说明专家们认为这54个指标均是可取的, 可以用来作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

2.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第二轮调查中, 专家对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在0.06~0.25范围。可见接受咨询的专家对指标评价波动程度较小, 意见相对集中。计算3个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8, 0.25和0.30。P均小于0.001。表示专家意见相当协调, 评价结果是可取的。

2.5 两轮专家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经过第一轮函询, 对于一些指标进行了名称的修改, 如将原先统称为“计算机知识”的指标名称修改成为“搜集医学信息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知识”, 原因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普及, 计算机已经不是唯一的工具获取信息, 所以将指标的内容定得更宽泛。随后, 将“法律知识”改为“医疗法律知识”, “经济学知识”改为“卫生经济学知识”, “伦理学知识”改为“医学伦理学知识”, 以便更方便识别和描述, 将原先的“管理学知识”改成了“卫生政策知识”, 因为“管理学知识”内容太宽泛, 不易理解, 而“卫生政策知识”更为有效地测评出临床医师对整个医疗环境的宏观认识。第二轮函询后, 结合统计结果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 未进行指标修改。

2.6 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及权重

本研究根据专家对各胜任力指标及权重评价, 最终形成3个一级指标, 10个二级指标及54个三级指标 (表1) 。

3 讨论

3.1 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研究意义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师评价体系中, 评价的目的往往用于临床医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在评价内容上, 往往偏重于临床医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 而忽视了医患沟通、医师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 教学医院的任务除了治病救人, 还承担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 然而在实践中, 这二者却是矛盾重重, 像论文等科研成果是显性的, 而教学效果则是隐性的, 由此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 评价者偏重于临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 忽视了临床带教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基于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认知、技能和个性态度及价值观3个维度全面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医院可以制定正确的培训项目, 对临床医师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措施, 从而增强培训效果。另外, 在临床医师选拔与培养中, 我们可以依据胜任力评价指标确定候选人或被评价者是否胜任临床医师岗位, 从而有效规避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风险。最后根据对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 对现行的临床医师培养体系进行评价, 提出尚待改进的地方, 为日后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精湛的临床能力、综合的职业素养的现代医学人才提供良好地决策依据。

3.2 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德尔菲 (Delphi) 法又称为专家函询调查法, 是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意见, 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 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 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 本研究两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 不仅满足统计学的要求, 同时也反映了专家对此项研究的关心和支持。在调查中, 专家都提出多项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反映了专家对此调查的关切程度, 专家的选择是利用Delphi法进行研究的成败关键, 专家应具有较好的学科代表性和地区代表性,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专家, 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及管理经验, 其专家权威系数最高为0.91, 最低为0.68, 此外, 从研究结果看, 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8, 0.25和0.30。P均小于0.001。专家意见相当协调, 对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意见非常一致。

3.3 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根据Mc Clelland的“冰山模型”理论[4], 知识和技能是在水面以上的部分, 具有外显性, 是较容易改变的胜任力;而个性态度及价值观部分属于隐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 是不易改变的胜任力, 但它们往往是个人能力的决定因素, 可以预测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本研究构建的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体系3个维度兼顾了显性胜任特征和隐性胜任特征, 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胜任力模型的内涵。临床医师胜任力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基础胜任力, 优秀的临床医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科知识和技能, 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因此, 两者的权重所占最大, 分别为0.34和0.41。个性态度及价值观权重为0.25, 个性态度及价值观是其他能力产生效能的基础[5]。

在认知维度, 我们考虑到目前我国临床医师教育建立在生物实验医学模式基础之上, 在知识结构方面, 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是雄厚的, 相对忽视了人文知识结构的教育, 所以本次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指标。此外, 临床医师在临床上进行诊疗时除了依靠指导教师外, 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去独立收集与治疗相关的信息, 为此, 我们在指标体系中加入了搜集医学信息、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知识、从经验中学习、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不足、自我主导获取新知识、能提出问题、资讯/信息管理、能运用所学知识。

在技能维度, 作为一名临床医师, 其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培训尤为关键, 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两者的权重分别为0.20和0.25。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临床医师不仅承担着医疗任务, 还担负着教学和科研责任, 所以指标体系中涵盖了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科研能力, 权重分别为0.09和0.18。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但是, 由于对医学人文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 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分析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的原因, 其中非技术性的因素远远高于技术性的因素[6,7]。此外, 临床医师在整个医疗实践中离不开与周围同事的团队协作, 所以良好的病患沟通、冲突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都是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素质, 所以, 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权重都占了0.14。

4 小结

本研究构建的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维度、10个二级维度和54个三级维度, 涵盖了知识、技能、个性态度及价值观。建立符合中国国情, 既能反映临床医师个性态度及价值观, 职业素养, 又能体现其知识及技能水平的胜任力, 为评价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提供界定工具。但由于考虑到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师胜任力, 所以指标的界定较为宽泛, 针对专科临床医师的某些胜任力没有细化, 这个有待日后进一步细化。

摘要:目的 :构建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提供界定工具。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疗专家16名作为函询对象, 应用德尔菲法对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进行2轮函询。结果:专家对每个指标的权威系数最高为0.91, 最低为0.68, 3个维度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8、0.25、0.30, P均小于0.001, 构建了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包括认知、技能、个性态度及价值观3个一级指标 (其权重分别为0.34、0.41和0.25) , 10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结论:专家的积极性、权威程度及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均较高;临床医师评价指标应既体现临床医师的知识及技能, 又要体现临床医师的个性态度及价值观, 职业素养等理念。

关键词:德尔菲法,临床医师,医院,评价,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孙宁霞, 金志军, 徐晨, 等.胜任力模型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6) :50.

[2]程综, 刘一志, 王如德, 等.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及其SPSS实现[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491-497.

[3]关勋强, 李瑞兴, 刘运成.医学研究生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80-84.

[4]Mc 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J Am Psychol, 1973, 28 (1) :3-6.

[5]凌健, 夏海鸥, 贾守梅, 等.专科护士能力表现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1, 25 (8) :36-39.

[6]蒋仲刚, 白慧英.谈医疗纠纷原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 2010, 11 (3) :57-58.

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8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高素质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能顺利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构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

1. 创新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构建实验教学平台。

将医学基础课实验, 按照功能相近、相关学科实验课进行优化重组形成四大实验模块, 即: (1) 人体机能学实验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 ; (2) 人体形态学实验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 (3) 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 (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 (4) 病原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 。每一实验模块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 (50%~60%) ;第二层次开设综合性实验, 独立开设跨学科实验 (25%~30%) ;第三层次是设计性实验 (或课题实验) (10%~15%) 。三个层次的实验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形成基本验证—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相互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学院为配合实验教学改革, 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将内容相关、实验手段相近的课程的实践教学融合为4个实验教学平台: (1) 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 (2)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 (3) 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教学平台; (4)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

2.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1)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先进技术结合汲取或沿用传统经典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 引入有实际价值的技术手段或者具有发展前景的先进技术方法, 使学生学以致用。如采用多媒体技术, 进行计算机模拟或情景教学等。 (2) 探索开放性实验教学, 强调个性化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既包括实验室、实验场所的开放, 也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意向, 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和内容, 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从实验设计、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的准备开始, 从而形成了对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良好机制。 (3)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对于传统的基本验证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实验准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报告编写等内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在教师的指导下, 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 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最后完成研究报告。

3. 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 重组临床技能培养内容, 构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技能是每个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是成为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 也是一名医生从业的基础。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使得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困难与弊端愈加凸现, 过去单纯依靠病人实施的传统的临床技能训练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学要求, 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模式, 重组临床技能培训内容, 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有必要。 (1) 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 以培养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核心, 以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 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构建多学科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包括:问诊和病例分析教学平台;体格检查教学平台;外科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妇产科和儿科学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其他临床基本操作教学平台;初级心肺复苏操作教学平台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SCE) 平台。 (2) 重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 构建临床技能课程体系, 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指南为蓝本, 将分散在各专业的临床技能重新组合, 形成全新的临床技能课程体系, 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临床岗位技能训练。重组后的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影像诊断学等临床技能。为配合教学我们编制了《临床技能实训教材》。 (3) 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法训练运用模拟技术、多媒体等结合临床见习、实习进行临床技能训练, 使临床技能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模拟性教学:体格检查部分, 由单纯课堂讲授到采用“一对一”模拟病人结合临床见习和实习进行训练;模拟触听诊在心、肺触诊和听诊的实验课教学中, 采用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及其电脑服务器、应用软件进行训练, 增加异常心肺触、听诊学习的真实感, 以激发护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提高识别能力, 同时亦降低教学的难度;心电图部分开展实践教学即让学生相互操作练习, 给学生典型的心电图图谱, 让其练习如何鉴别正常与异常心电图, 培养学生心电图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能力;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模拟技术进行训练;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及腹腔镜虚拟装置进行训练。讨论式教学:症状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采用讨论式教学。病房实习:病史采集采用在医院见习, 实习训练问诊、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 通过晨问查房、晚问查房和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思维训练。

三、实践教学保障和评价体系

1.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我们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包括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性教学文件 (如实验实训大纲、教材、讲义、技能库、考核大纲等) 等建设。

2.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 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学生、督导专家、同行及领导的四级评教机制。 (2) 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其中学生学习效果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测试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3) 学期初、中、末教学检查制度。

上述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准备在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实践, 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 积极开展理论探讨。通过整体与局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 实践“边研究、边改革、边建设、边推广”的实践教学模式。

摘要:为了探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 在广泛吸收国内外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制定构建原则, 改革和重组实践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成玉, 王元松.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2) :33.

[2]唐继志, 谢军军, 茹金泉, 等.临床技能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J].健康研究, 2011, 31 (2) :158-159.

临床构建 篇9

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一文中, 阐述了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和对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 介绍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的构成和主要功能构成。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

“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是通过统一数据规范, 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的一个中医临床研究、新药研发的综合性工作平台, 该平台提供中医临床科研、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信息的采集工具, 提供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还提供中医药标准、文献知识库的查询调用等, 其系统构成分述如下。

1.1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1所示。

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 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临床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 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 实现临床诊疗过程中各种医疗业务信息的结构化存储,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其中, 数据采集是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和《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等规范要求采集的临床信息的基础上, 增加中医临床科研需要采集的信息, 并将信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数据管理是将采集的数据存放到临床科研数据库, 同时通过接口或数据迁移工具保存到医院的相关数据库中, 并使用ETL系统将临床科研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到数据仓库中, 其功能原理构成框图, 如图2所示。根据用户权限可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调用或维护。

数据分析是在临床科研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基础上, 使用统计分析、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对海量的临床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和知识发现。数据分析主要实现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中医临床诊疗研究信息系统的管理, 包括系统设置和用户管理等功能。

1.2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3所示。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信息系统是以收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为基础, 辅以名老中医的文献资料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发掘专家的辨证、选方、用药等经验和整理其学术思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文献预处理、专家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系统管理等, 主要实现数据的录入、保存, 数据的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管理专家文献库以及文献查询分析等功能。

1.3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4所示。

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信息系统, 是为中医临床科研数据 (除临床诊疗和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之外) 提供采集、管理与统计等功能, 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等服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采集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数据并进行建库管理, 统计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 主要实现数据预处理、专题分析和结果产出等功能。

1.4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5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临床试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的应用系统。其主要包括:对试验研究的参与者进行管理与分配;对试验项目的经费进行预结算管理;对各临床试验项目的药品的供给、使用、储藏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药品管理与受试者中央随机化分组结合在一起, 保证药品分发的工作不受人为控制, 确保试验的质量以及资料管理与系统管理等。

1.5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6所示。

新药临床试验信息系统是针对药物临床试验的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进度管理以及临床试验数据采集、管理而设计的, 方便管理者、研究者对试验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方案设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6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7所示。

中医临床专题文献研究系统, 是指为中医临床研究专题提供文献资源管理, 并进行专题文献研究提供工具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文献预处理、专题文献库管理、文献查询分析和系统管理等。

1.7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框图, 如图8所示。

知识与工具信息系统, 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标准查询服务以及数据处理工具软件调用的信息系统。该系统由医学文献库管理、医疗技术数据化产品库管理、中医药标准库管理和数据处理工具软件包等四个子系统构成。管理文献库、医疗技术数字化产品库以及中医药标准库, 帮助用户实现数据的呈现、分析、建模、检验、预测等基本技术服务功能。

二、平台运行环境

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除了完善的系统功能, 还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安全环境等。

a) 硬件环境

硬件为信息化平台提供可靠的计算环境、数据存储环境、数据安全环境,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两大类硬件设备:网络和数据库、医疗设备接口。

i.网络和数据库设备

网络和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只有在网络性能稳健和数据存储系统容量充足的保障下, 信息共享才成为可能。另外, 由于医疗行业数据的特殊性, 对于各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 必须运用高水平的网络技术来保证网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本着“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以及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信息化平台网络基于医院已有网络进行构建, 该网络是一个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服务的专用局域网。数据库建设则采用单独构建的方式, 与医院原有数据库设备物理隔离。对网络设备, 要求其基本满足:网络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核心层交换机冗余备份;主干光纤冗余备份。医院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9所示。

ii.医疗仪器接口

在构建网络环境时, 要预留与各种医疗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更利于发挥平台医疗和科研相结合的优势, 这些设备一般包括:生物化学检验与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 (核磁共振仪、CT、X光机、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和电生理仪等。

b) 软件环境

医院信息系统是实现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功能的基础环境, 但由于目前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 规模及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这一问题会对该平台的构建造成严重影响。为实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首先要求每个医院必须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 统一标准, 高起点、高水平地完成信息系统建设, 以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和顺利运行。信息体系内部关系如图10所示。

c) 安全环境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地域的大型行业性网络工程, 它涉及遍布全国的中医临床研究机构, 并以高速网络将各医院和国家主管部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把信息安全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在安全环境的有力保护下, 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网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网络资源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由于硬件有软件所不具备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可写入性等优点, 因此其中各系统可配合使用相应的硬件产品使其安全性能达到最优。安全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

结束语

本文在《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 (上) 》文介绍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案的基础上, 详细介绍该平台的功能构成和具体实现。认为通过实施本构建方案, 可以对中医临床研究新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 从而实现中医临床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摘要: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创新中医临床科研模式成了当务之急。构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正是实现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为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化平台构建方案的下篇。主要介绍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构成和运行环境。

临床构建 篇10

主题词:院校合作校企合作 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寒暑假临床见习

中国分类号:R245

院校(校企)合作构建开放式针灸推拿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中,利用院校(校企)合作平台开展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寒暑假临床见习活动是实现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院校(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创造临床见习条件,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1],也以此实现临床实践教学的“时空开放”。

一、院校(校企)合作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寒暑假见习的实施

(一)院校(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寒暑假见习平台

学生见习的主要场所是见习医院,学校首先应该积极推进院校(校企)合作见习基地的建立[2]。见习基地分三步走,第一步与学校所在市区的医院合作建立见习基地,满足学生在学校周边进行寒暑假见习的需求,并因见习基地临近学校,利于学校管理和研究;再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优质的见习基地,满足省内学生就居住地附近完成见习的需求;第三步在省外寻求高级别的医院合作建立见习基地,满足省外学生见习需求。做到专业学生人人有见习医院进行寒暑假的见习。更鼓励学生由学校出具见习医院联系介绍信利用自己和家庭的人脉关系自行联系见习医院,以此结合学校、家长、学生多方力量的参与做好见习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二) 院校(校企)合作编制分阶段的寒暑假见习指导书

学校联系相关见习医院拟定院校(校企)合作协议,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按学生前期已学的专业课程和后续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共同编写循序渐进的分阶段见习指导书,使学生有目的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去见习。针推专业学生在校两年间三个假期的见习指导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灸推拿专业大一上半学期的第一个寒假期间,结合学生第一学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第二学期即将学习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情况,指导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主要了解医院的工作环境、针推专业的医疗服务范围及相关工作流程,观摩带教老師诊治全过程以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并感受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树立职业的职业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通过见习进行直观扎实的专业思想教育,并为第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做好准备;第二阶段是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大一的下学期的暑假见习中,学生已完成第二学期的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即将进行第三学期的课程诊疗技术的学习,指导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主要了解针灸科常见针灸推拿技术和常用诊治方法,为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做准备;第三个阶段是在大二的上学期结束的第二个寒假见习中,结合第三学期所学的诊疗技术课程和第四学期即将学习的临床治疗课程,指导书要求学生在见习时主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常见疾病的诊治流程、学习收集病史、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病历书写的格式和要求,并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部分治疗实操,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临床实习做准备。见习指导书中三个阶段见习的每项见习内容均要设计出学生填写见习见闻、见习心得的相应表格,要求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填写,既是对学生见习的指导,也是对学生见习提出的要求。

(三) 院校(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寒暑假见习的指导与管理

对学生寒暑假见习的指导与管理主要来自学校和医院两方面。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见习管理制度对学生实施管理。规定见习医院的资质、见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流程,明确见习医院、学校和学生三者见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学生的见习应先由学校教务处和各系部进行组织动员、岗前培训,并派发介绍信,学生再持介绍信到联系医院进见习事宜。系部和教师注重对学生寒暑假见习的指导和管理,在寒暑假之前会组织专题班会,向学生讲解见习的重要性,如何有目的的联系和选择见习医院,如何完成见习指导等。对学生讲解见习的注意事项,向学生发放寒暑假见习指导书,要求学生按见习指导书要求完成见习报告。学校同时委托学生把见习指导书交予带教老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见习指导。而医院对学生在见习期间的管理主要是按照院校双方编制的见习指导书要求的严格进行见习指导,并且指导完成相应见习报告并由带教老师做好对学生见习的鉴定,盖医院相应科室章。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中专门设置寒暑假专业见习课程及学分,并设定为必修课,从学校层面对见习做了硬性要求,督促学生必须参与寒暑假的见习,保证临床见习工作保质保量的推进。

二、院校(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假期见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在寒暑假见习时应该按照相关见习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见习结束后由医院带教老师在见习指导上鉴定意见,学生撰写见习报告等。专业负责人或者专业导师对学生的见习报告进行审阅评价,并转换成相应的成绩学分数,同时这个分数与相关课程考核中的平时成绩考核相结合,共同构成相关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在见习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假期见习的顺利实施并且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学校、医院、系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需要通过院校合作建立见习基地、编写操作性强的见习指导书,在具体实施见习工作中完成指导书的各项任务,共同展开学生见习结果的评价,总结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针灸推拿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成为培养高技术人才重要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朱国兴,赖维,陆春,等.皮肤性病学预见习探讨-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桥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5:3-4.

[2]周仕轶,杨 川,胡一梅,等.基于中医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能力”见习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5(1):3-4.

临床构建 篇11

1 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特点

系统的开发立足于血液管理和临床输血发展的需求, 遵循各类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 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体系架构和技术, 在总结“军卫一号”工程配发血管理子系统的使用经验基础上, 构建一套既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又全面覆盖临床输血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1.1 指导思想

1.1.1 全过程管理。

从血站导入血液信息起, 到输血反馈止, 每一个环节、程序都有信息管理记录, 真正实现从“血站到血管”的全过程信息管理。

1.1.2 全方位管理。

以血液信息和病人输血相关信息为主线, 临床输血管理、用血分析、输血科工作管理包含在内的一切信息与事务, 均由系统管理记录。

1.2 主要特点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要负责血站血液信息的延伸管理, 又要与医院其他系统如检验系统、费用管理等数据高效共享, 并且其操作几乎涉及到医、护、技大部分人员, 因此, 系统除了简单实用、稳定高效最基本的要求外, 其信息与流程的规范优化、安全严谨也是必需的。

1.2.1 实用性。

结合临床输血管理的功能、数据和性能的实际需求, 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论证, 以实现血液与临床输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保证系统符合临床输血管理、决策、应用、服务等各项业务和职能的要求。尽管医、护、技人员都要求使用, 但部分专业性强、专业化的术语并非每位操作人员都能完全理解, 为此系统设计时, 尽可能采取通俗、简化的语言, 并适当给予提示、说明。比如:在申请时的血液成分, 为防止医护人员混淆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将血液成分名称合理、科学性地简化, 并且每个分类注明是否配血。

1.2.2 安全性。

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职责与分工不同, 设置不同级别的操作权限, 防止误操作而对系统造成损害;二是任何数据的操作必须经过专有的设备和授权, 杜绝伪造篡改数据;三是采取有效措施, 严防病毒的侵害。比如,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需通过互联网与血站实现血液信息的互动, 而出于安全性、保密性的考虑, HIS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网络系统, 不允许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接, 为此, 将本地计算机作为中转, 实现两者信息的对接。

1.2.3 规范性。

整个系统的业务实现都有严密的业务逻辑及权限控制, 并且其管理、服务、技术标准均以《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及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准绳。

1.2.4 稳定性。

在硬件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数据量的增长, 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流程仍能保持稳定的运行。

1.2.5 扩展性与灵活性。

随着掌握程度的加深、管理内容的拓展以及管理标准的变更, 用户对系统的功能要求肯定越来越高, 管理环节会越来越细化, 并且临床输血流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 因此, 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保持一定的柔性, 允许用户在实际使用中, 随时增添或更改新的应用项目或内容, 并且便于系统的更新拓展或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以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比如, 输血申请中设定的检验项目、输血同意书内容、输血检验项目、库存预警量的设置标准等, 均由系统管理者设置。

2 功能模块

2.1 嵌入到医生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用血申请、输血检验申请、下达取血处方、输血反馈、输血咨询等, 住院与门诊医生工作站都嵌入该管理功能。

可实现功能:医生快捷、准确、规范地进行用血申请;所有相关的且能获得的众多信息, 系统自动从HIS、LIS中自动提取最新结果, 不需要医生查找填报;系统自动判断是否需抽取标本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查;自动生成备血医嘱与输血医嘱。输血检验申请也是如此, 检验结果可以在网上查询并打印;病历首页的用血量统计;输血不良反应, 可由医生或护士在系统内填报;输血不良反应预警提示;输血相关知识的宣教。

尽管在整个输血链中, 真正由临床医生操作与决定的, 只有用血申请等少数几个环节, 但他们却是具体临床输血的起动者, 是科学、合理用血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说, 如果医生对是否需要输血、输什么血、输多少血有正确、科学的认识, 那么医院临床输血的科学、合理性也就有了保证。除了理论学习获得一些输血知识外, 医生对输血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大多是通过前辈的带教和自身的经验总结, 少量用血、安慰用血、营养用血等不合理用血、血液滥用的现象多是由于错误的用血经验造成的[1,3]。因此, 科学、合理用血的监控与督导, 重点应放在用血申请与下达取血处方时, 才真正有效、可行, 输血病历的检查只是起到事后督查的作用。用血申请并非是所有临床输血的真正开始, 比如外科手术、急诊抢救或血液供应紧张时的用血申请, 申请与实际用血情况往往有较大的出入。因此, 对用血申请与取血处方进行分步管理, 能更有效地做好临床用血指导与管理工作。

2.2 嵌入到护士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标本布置、输血确认、打印取血处方、输血反馈、输血咨询等。

可实现功能:输血前相容性检查的标本条码管理、输血护理记录、输血相关费用管理、输血相关知识的宣教。

在整个输血链中, 护士是血液冷链管理最后环节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保证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受血者标本是否正确、合格;血液从输血科出库后, 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正常的方式输注;输血中与输血后病情的观察和不良反应能否及时、正确处理, 基本上完全由护士来完成并记录。规范以上内容的操作与资料记录, 才能真正保证安全、有效输血, 同时是输血病历完整、规范的必要保证。系统建立标本条码与申请单的对应关系, 通过唯一性的标本条形码, 保证标本在采集、运输、检验过程中的准确性及其可追溯性。血液取回后, 护士按三查七对制度, 实施血液输注前的最后核对与确认, 确保输血安全性, 并且通过这种程序性操作, 实现相关费用的自动、准确、及时计费。

2.3 输血科工作站的临床输血管理功能

内容包括:血液出入库及库存管理、用血申请单管理、输血检验单管理、输血前相容性检查、费用管理、用血统计与分析、血液预警管理、输血科管理、系统设置管理。

可实现功能:除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之输血管理分系统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外, 还包括临床用血程序控制与督导管理、血液预警管理、输血科工作管理、临床输血数据统计与分析等。

血袋号是集血站、献血员、血液三项信息为一体的信息编码, 它是血站与医院实现血液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唯一有效标志。但医院并非全部血液都来自血站, 比如贮存式自体血, 因此,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通过储血号——系统内流水号, 同一数据库保证至少20年不重复——来建立与血袋号的对应关系。血液的入库、库存、质检、配血、发血、出库各个环节, 都以储血号为主线, 它以条形码的形式表现, 绝对不能修改、删除、重复, 通过它可以实现对血液的跟踪管理, 并保证血液信息的客观、准确、规范性。

输血申请单与检验单按流程状态管理, 将申请单设为8个状态, 按权限、日期实现分级、实效性管理, 保证申请信息的可靠、严肃性。所有费用在流程发生时按实际发生情况与量自动生成, 保证费用的准确、及时性。作为血液质量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血液的预警是对输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保证[4], 新系统通过包括有效期、库存量、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播疾病在内的血液预警管理, 以此提高输血管理水平, 实现安全用血的新型管理模式。包括试剂管理、自制红细胞登记、互助献血管理、约血计划、接血登记、输血科窗口工作记录等在内的输血科管理, 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工作量、申请量、用血量等分类统计与分析, 为提高科室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并且为输血循证学的开展与应用奠定基础。

3 创新与展望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是我院与福州93软件公司, 在总结已往配发血管理系统使用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血液与临床输血管理需求, 遵循各类技术标准与法律规范, 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体系架构和技术, 专门为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开发的一套综合性管理软件。它基本上具备了目前文献报道的有关临床输血管理的大部分功能[5,6,7,8], 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1) 过程的完整性:从血液的接收、到临床输血的内部管理, 直至输血反馈管理, 都实现了流程管理、环节管理, 改变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血液在哪谁负责, 即血液发出后血站无法跟踪信息, 输血科只负责血液的保存与配发, 临床科室只负责血液的输注——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的完整性[9]。 (2) 管理的创新性:在输血申请中, 创新性地采用了输血类型与输血指征相结合的方法, 对血液申请与使用实现了程序性的控制与督导;同时充分利用与HIS、LIS以及血站管理系统数据共享的优势, 将输血反馈尤其是输血传播疾病的管理, 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为医院、区域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输血传播疾病的统计与调查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对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信息互动采用类似QQ的形式进行管理, 增强信息互动的及时、可追溯性。 (3) 业务的全面性:除了传统血液出入库、配发血工作外, 还将输血同意书、取血处方、输血知识宣教与咨询、输血科业务管理、输血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也纳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 不仅是加大管理范围, 同时也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 对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临床输血服务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与应用手段。随着医院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技术的应用, 使信息系统的触角延伸到病床旁, 这将进一步完善血液的冷链管理;另外, 随着全民医保的进一步深化, 医保号与身份证号将有可能成为病人身份的重要信息标识, 这将为区域性的输血传播疾病的血液预警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宝成, 邵超鹏.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5) :411-413,

[2]王德平, 叶海辉.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探索[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2) :96-98.

[3]张印则, 章昊, 孟庆宝, 等.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3) :214-215.

[4]梁文飚, 唐荣才, 栾建凤, 等.血液预警与输血链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1) :2-4.

[5]郭勇, 杨茂, 肖琼, 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输血科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 (1) :60-61.

[6]饶群, 王德平.输血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 (7) :548-549.

[7]郭建军, 王忠民, 周小玉.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 (8) :440-442.

[8]李力, 张晓祥, 魏晴, 等.医院输血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医学信息, 2008, 21 (2) :170-173.

上一篇:合作探究的魅力下一篇: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