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评估(共9篇)
成果评估 篇1
由上海师范大学黄海涛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美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课题批准号:CFA090106),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课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人类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在追寻着质量。高等教育陷入“质量危机”已然不再是危言耸听,“质量革新”也已跃然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主题。为促进大学教育的卓越,世界各国纷纷探寻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范式,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在此方面更是保持着积极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当前,这种注重“产出” 的质量管理方式因其“直面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而引领着大学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变革,这一趋势备受各国关注。该课题正是以这一“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选题,对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该课题的主要任务在于搞清楚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这样三个基本问题。鉴于此,该研究集中关注以下问题:(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什么?它在什么样的背景中产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其内涵? 如何把握其特征?(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如何运行?起到了什么样的功能?在高等教育质量革新时代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与挑战?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3)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值得我们借鉴?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基于以上研究问题,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理解相关概念的核心内涵,厘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2)梳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分析和描述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发展概貌;(3)探明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 分析其面临的争议、困境与发展趋向;(4)在“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论证我国借鉴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讨我国开展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制约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继而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实践模式。
(二)研究方法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法。
1.文献法
当课题方向和大致研究框架确定后,课题组成员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育—心理图书馆和Doe图书馆为主阵地进行文献检索、借阅,并通过馆际传递和网络下载等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卷帙浩繁。甄别、筛选“相关性高”“真实性高”“学术价值高”的文献是课题组成员在文献梳理时遇到的一大挑战。而此后对大量文献的深度阅读和分析整理又是对语言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更大挑战。
2.访谈调查法
2009年3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在美国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资料时, 就评估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等问题尝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但由于时空、经费、语言能力等问题而浅尝辄止,2013年7月,课题组成员再次赴美访学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再度访谈,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书稿。相比而言,为了解国内当前有关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情况而进行的访谈则更为充分。2010年5月至6月,课题组成员选择了“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各1所,每所高校访谈了1名高层管理人员、2名教师、2名大四学生,共计15人次。访谈对象的学科背景来自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学科。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形成了近4万字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3.比较法
该研究的比较程式主要依照贝雷迪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四阶段说,即描述、解释、 并置和比较。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即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经验进行完善,展开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劳凯声教授说过:“比较是危险的”,即如何确定比较点,是否可以进行比较往往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该课题的“比较研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概念解读
课题研究以美国文献中人们认可的、引用率较高的 “评估”“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等相关定义为素材,通过对这些定义的梳理、分析,加之课题组成员在美国学习时的客观感受,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概念界定为:“评估主体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持续收集、分析有关知识、技能等学生能力增值和情感、 态度变化情况的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直接证据,对照学习成果的最初设定,评价、 判断教育教学的成效,找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及相关学生服务等各个环节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之目的”。这个界定反映了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要特征:关注学生学习增值、强调教育成效证据是其逻辑起点;运用测量等方法获取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其主要手段;强调评估过程和评估的持续性是其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其最终目的。
2.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测量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跟随历史追溯的足迹,以学生学习测量为线索,美国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1636—1904年;(2)学习的标准化考试的起源: 1900—1933年;(3)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习评估:1933—1947年;(4)测试机构的增加:1948—1978年;(5)回应外部问责的时代:1979至今。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界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技术手段的一系列关键变化,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评估运动催生了要求明确高等教育绩效证据的质量文化, 从而促使评估迅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演变方向和目的地。
3.评估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学习成果评估的组织架构可以分为大学内部评估机构和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大学外部评估机构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没有“集中”评估权力,而是通过立法、规章制度、拨款等方式影响评估;民间评估机构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教育援助委员会开发的“大学校际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受到广泛的赞誉,并在全国推广。大学在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担负着最重要的职责,其内部相应机构也是大学评估重要的组织部门。各个大学内部评估部门的设置和名称不尽相同,主管评估的校领导岗位设置也没有一致的模式,有的学校是由教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有的学校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负责,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设置专门的副校长或者副校长助理职位管理学校的评估工作。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有效性,许多大学还成立了大学评估委员会。
大学内部学习成果评估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步骤:成立评估部门、设定学习成果、制定评估计划、收集数据与构建数据系统、分析数据与汇报结果、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元评估。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4.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内容
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能力是表达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常用术语。 这些术语的内涵不断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表达着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使命、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背景中呈现出明显的“情境差异”,而在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评估主体对“情境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情境选择”,构建可以测量的评估内容体系, 从而使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可能。
美国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因此,各种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学习成果评估的内容设定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通识教育评估中,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是知识层面评估的主体内容,而写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则是技能评估的主要内容;专业知识的评估内容通常包括专业综合知识及其应用技能和某一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其要求掌握的相关技能;大学就读经验调查评估在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学生自评方式涵盖非常宽泛的内容,如学生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程度、时间安排、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毕业后的计划、性取向和政治取向、家长的支付能力,等等。学校层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容指标体系的确立,使得大学的教育成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校际比较。
5.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由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多元化、学生学习成果具有各种情境差异,因此,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客观上也不存在一种普适的工具,而且单一的评估方式不可能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事实上,正是多元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构成了学习成果评估的“方法体系”和“工具箱”。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是评估结果科学可信的保证。
课程考试、课堂教学评估工具、量规(Rubric)、作品档案夹(Portfolio)、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以及调查问卷等则是常用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工具。比如, 《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NSSE)和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 (UCUES)具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和社会影响力。NSSE适用于各类大学,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所大学使用。加州大学的UCUES主要适用于研究型大学。
6.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运用评估工具收集到的各种学生学习成果信息是评估运行的基本“原料”。将这些“原料”转换成初始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假设对初始数据进行加工、 分析、提炼和挖掘,从而可以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进行诊断和评价,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得评估结果得以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学习成果评估结果的应用渗透在大学和专业认证、修订和完善学习目标、回应社会问责、开发大学战略规划、课程和专业改革、制定相关政策等各个领域,而其最终效用则在于教学的改善和学习的提高。
7.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反思与展望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各种现实困境,比如缺乏内动力、投入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在解决这些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评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全人”评估理念占主导、评估的时间界限向未来延伸、全国性评估工具推广并趋国际化、评估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烈、政府部门介入更深、网络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已超越传统的“自治”而进入一个质量“共治”的新时代。 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积极的贡献。 但是,基于不同的理念,各种质疑、批评之声在学习成果评估兴起后也接踵而至。总体而言,肯定多于质疑,赞扬多于批评。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成为美国重要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而且备受世界关注,这表明现代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弊病,反思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重新回归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大学卓越标志的正确道路上来。
(二)对策建议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合理经验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模式由注重外部监控转向内部评估、由注重评估输入硬件转向评估输出成果提供诸多借鉴。
1.促进理念转向。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应成为我们优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借鉴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评估理念从投入性评估转向产出性评估并不是否认对教学输入、过程的评估,以及教育环境的评估,而是要认识到对教育产出——学习结果的评估同样重要,而且学习成果评估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质量最直接的证据,更具有说服力。
2.改进运行机制。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仍停留在传统的层面, 这需要我们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预设明确的学生学习成果、使用多元的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加强过程评估和评估的持续性 、建立评估数据库、公开评估信息,并在制度设计中加以明晰并具体化。
3.推进评估专业化。我国要进行专业化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评估组织,配备专业化的评估人员。(1)政府部门无需单独成立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机构,可以以现有的评估院为组织载体,拓展其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功能,在评估时要慎重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高校是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主体。 办学规模大的高校要在学校领导层确定一名副校长直接负责学校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业化的院校研究机构,因此建议在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中单独设立大学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不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赋予其应有的条件与职责。评估和质量保障办公室和现有的教务处、学生处、规划办、政策研究室的职能部门之间如何协调,则需要全新的制度设计进行保障。这必定是该项工作起步的难点之一。同时,要支持建立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都很高的民间第三方非营利性评估组织。 对于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质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认证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认证手段,确保取得资质的民间第三方评估组织达到独立、公正、专业、权威的基本标准。(2)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评估人员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能否在我国有效开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在高等教育学等专业下增设“教育评估与评价”方向,培养评估专业硕士和博士,从而实现在近期内配备专业评估人员的目标。在评估活动中,教师的评估能力和积极作为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必须既是学科专家,又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评估实施者。 因此,高校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
4.形成评估的动力机制。问责可以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外部推动力,敬业精神和奖惩制度可以形成学习成果评估的内部驱动力,然而无论是问责的外部推动,还是来自教师敬业精神和适度奖惩制度的内部驱动,都应内化为全新的质量文化和组织文化,从而形成恒久动力和长效机制,惟有如此,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真正灵魂才不会“游离在文本、技术与制度之上”,因为“真正的质量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对所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和骄傲的人们”。
成果评估 篇2
社会-人文科学界评职称,最令人头痛的事便是对参评者“代表作”的评估。它们不像自然科学的成果,存在特有的鉴定证据,社会效果也大都可以量化。社会-人文科学成果无法提供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或明确的鉴定证据.用以确定是否为成果,或者成果价值的大小。
职称评审工作已经开展数十年,涉及面大,影响广泛,是涉及到我国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政策制度,有许多专家学者就职称评审工作的改革做了大量工作[1-6]。实际表明,引入量化评价方法,对职称评审工作有较好的促进作用[7,8]。但在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过程中发现,目前的职称量化评价工作对于一些要素的量化评价还处于经验模式,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
由于当前社会分工不断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合作成为必然选择。就必然出现主导和协作关系。在职称评审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技术人员参与完成的论文论著或项目非常多,但排名靠后,而另一些技术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论文论著或项目较少,但排名非常靠前,在都符合申报条件、基本情况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排除人为因素,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上技术人员哪些更优秀?于是给人才评价带来了业绩贡献中排名不同所带来的业绩贡献大小划分问题。以往职称量化评价的成果和文献,对于这个问题缺乏相对客观的评价办法,大多是通过经验总结,对业绩贡献进行人为划定[7,9-11]。现通过引入自然衰减函数,构造相对通用的业绩成果量化评价公式。
1 业绩成果量化评价公式的构建
1.1 业绩成果量化要素的分析 业绩成果包含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期间所完成的.科研业务成果、论文论著、工作总结等内容,直接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在任职期间工作质量和成果,间接体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创新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是职称评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现用每个完成人在业绩成果中贡献度(某项业绩成果量化评价的得分比例,或可分到的分值权重)来度量其贡献度的大小。
通过对业绩成果完成情况的研究调查,可以看出:各种业绩成果完成过程中,正常情况下完成者排名基本上与其贡献是一致的,完成者排名越靠前,他们起到的作用越大,贡献度也越大,对于项目(论文)能否正常完成、达到预期结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排名越靠前,相邻完成人贡献度相差越大,具有不可替代性,名次不可交换。而排名越靠后的完成人,他们起到的作用越小,贡献度也越小;相邻完成人的贡献差异越接近,对项目(论文)影响力越小,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相邻名次之间存在一定的可交换性;同一项成果,参与或完成人越少,每个人需要做的工作越多,每个人贡献度相对越高,参与或完成人越多,每个人贡献度相对就越低。
在这里引入自然衰减函数来模拟贡献度的曲线。
1.2 自然衰减系数对业绩贡献度的拟合 如图1引入自然衰减函数(1/exp(x),x∈N)。由自然衰减系数特性可知,(1/exp(x),x∈N)和坐标围起来的面积为1。其一阶导数为(-1/exp(x),x∈N),也即图中随着x的增加,函数值y的值不断减少,其衰减速度越来越缓慢。
自然衰减函数(1/exp(x),x∈N)曲线非常切合我们对业绩成果分解的思路。首先,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固定,可以对应总业绩成果得分;其次,函数随着x值增大而逐渐减小,减小速度越来越缓慢,符合业绩成果中随着排名的靠后,贡献度逐步减少,贡献度差异逐渐减少,随着排名越靠前,差别越大;排名越靠后,差别越小的规律。
利用自然衰减函数来拟合贡献度。
我们设定项目总分为100,将按不同的贡献度(权重)Ki大小,划分给所有参加完成人。业绩成果计分方法,则有如下情况:■K■=1
第i个人得分参考值=100×Ki/■Kn;
Ki=■■dx(i∈N,x∈R+)
σ=Ki/Ki-1=1/e,σ:衰减系数。
由于完成人数是可知且有限的,为保证■K■=1
我们可以构造合适的公式如下:
Ki=ki/■k■;
■k■=1;
ki=ki-1*σi。(1)
ki:第i完成人的计分系数,σi=ki/ki-1,第i完成人的衰减系数,n为本业绩成果完成总人数。
在实际工作中,业绩成果中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参与人数较多,正常情况下,省部级项目主要完成人一般不超过15人,地厅级项目一般不超过8人,而在衰减函数中,n在15以内时,第一完成人与排名最后完成人贡献度将相差е15,所以,需要将衰减系数进行调整,根据需要将排名分成若干小段,在相同小段中衰减系数固定,不同排名段衰减系数微调。
由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了便于计算,业绩成果主要完成人一般在15名以内,同时给定常用x值,给出相对固定的衰减系数σi,从而得出简便的业绩成果计分方法:
个人得分参考值=100*ki/■kj。(2)
根据情况,我们设定衰减系数如表1。
按总分100分,根据公式(1)、(2)和表1,可构造业绩成果计分查询表(表2),总完成人数(行)序号和本人第几完成人(列)序号对应的交叉表格内数据即为个人得分参考值。
图2是从单一完成人到15完成人贡献度连线图,直观反映了在不同完成人参与情况下,不同完成人贡献度大小情况。
2 业绩成果计分方法应用
河南省气象部门在、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采取了本量化评价方法。限定申报人员提交论文论著每人不得超过5篇,提交科研项目限县处级以上项目;按照论文论著发表刊物级别、字数,划定若干等级,给定不同级别论文论著的分值,按照项目立项级别、完成状态、应用效果、获奖级别来划定等级,给定不同等级的项目分值,由软件按照表2中有关内容进行统计和累加计分,得到申报人员业绩成果的量化成绩。
成果评估 篇3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该研究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总结、归纳高校内部院系评估经验,抽象出各类有价值的院系评估的构想或框架,以积累知识、开拓思路,为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的高校校内院系管理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选项和反思材料。
该研究采用了文献调查和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模型包括已有大量实践基础的成熟模型,也包括未投入实践而尚处于概念构想的模型,即概念模型。该研究综合采用语言、图形或数学公式探索并尝试建立有关概念模型或结构关系。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现代高校内部大多采用了院系级管理层次结构。从高校院系评估发展和研究的过程来看,国内外高校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校内院系进行过评估或开展过院系自我研究工作,实践层面上各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国外高教评估发达国家,院系自我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院系自我研究,指高校围绕其各方面活动或特定方面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信息搜集、分析和评估。正如沃森(Watson)和麦迪逊(Maddison)指出的,经过发展演化,院系自我研究已经处于北美地区院校认证过程的中心地位。近年来,美国一些高校组织建立了涵盖各参与学校数据的“数据分享联盟”,为各自高校的自我研究提供支持。
与之相比,我国在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等研究领域还需做更多工作。课题组通过文献(包括负责评估领导工作的同志所发表的讲话)检索和调研,发现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自我评估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缺少工作思路和“良好实践”的参照系,容易流于形式,国内有关高校自我研究和院系评估的理论研究文献也不多见。当前,随着问责、质量保证和绩效思想在高教的影响日益扩大、加深,院系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单位面临一系列改革议题,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有关文件,我国要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则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多项内容。”由于中外高教的历史文化环境、使命和管理体制不同,院系评估面临诸多选择的可能性和限度,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地方性”或特色。
对于中国来说,高校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方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管理创新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需要,研究并合理借鉴国外高校自我研究的经验,探索与院系改革相适应的中国高校内部院系评估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因此,课题组建议:在院系评估的总体组织架构方面,可以采用扎根于大学制度和高等教育学术社区珍视学术自由的传统中的自我研究模式,以高校及其院系为评估主体,参照本校特点和外部评估的要求自主构建校内评估体系,担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或研究型大学应该适当参照国际评估的要求构建评估团队和评估标准。
(二)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是指高校根据一定的政策法规,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价,并为学校教学发展提供咨询建议等,它是我国高校探索、推进并正在完善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根据文献检索和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在组织层级上一般呈现两种情况:首先,一级督导,即单一的校级督导,由教学副校长或教务处领导,成立督导机构或督导组,聘请督导人员,对全校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其次,多级督导,主要分为校、院两级督导和校、院、系(院系教研室)三级督导。在我国高校内部多级教学督导体系中,校级督导和院系督导在职能上有明确的分工。总体上来说,校级教学督导的涉及面广,范围大,主要侧重的是宏观督导,侧重于教学管理的监控和评价,而院系督导作为基层督导机构则涉及面比较小,关注院系的日常教学过程,工作较为具体、详细、专业性强。因此,通过开展多级教学督导活动,分层次指导,相互配合,教学督导工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效果。
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其可行性表现在:第一,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督导的基本目标是监控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一些高校实施院系评估的目标之一也正是通过监控院系教学质量,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二,性质的相似性。教学督导是高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控举措,是一种自主行为;院系评估则是在政府推进教学工作评估的背景下,高校自发开展的自我评估行为,两者都是高校根据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种自我管理行为。第三,内容的重叠性。教学督导是督导人员对学校或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对象主要是教学活动或教学管理。相对于教学督导评估而言,院系评估不局限于教学领域,在一些高校,院系评估是一种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但是院系作为大学实施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其教学工作评估通常都是院系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督导作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首先,教学督导弥补了一般教学评估方式的不足。通常的教学评估注重量化评估而轻视定性评估,注重结果评估而忽视对过程的关注。比如全国高校普遍实行学生评教制度,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但或许会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学生的态度等各种非教师教学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学生评教结果有效性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教学督导组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对分数偏高和偏低的教师进行听课调研,能够相对保障教师评价的客观与公正。此外,国内不少大学对院系和教师进行量化考核,造成很多教师疲于挣“工分”,而教学督导侧重过程性督导和评价,可以弥补这种考核评估方式的不足。其次,教学督导丰富了院系评估的评价主体。院系评估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教师自我评价等都可以采用,而教学督导可以从专家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得评估的主体更为全面。再次,教学督导灵活、方便且易行,不用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减少了评估的成本。此外,教学督导的工作方式可以使院系常态化评估成为可能。教学督导重视日常考核,通过教学检查、期末巡考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进行督导评价,通过听课、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估,通过检查学院教学计划和教学建设过程对院系教学常规管理进行评估。最后,教学督导有助于院系评估目的的实现。根据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教学督导实施现状,将教学督导运用于院系评估可以采取以下举措:第一,充分发挥督导专家的权威性。第二,做好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第三,积极发挥教学督导的指导和建设功能。此外,在我国教学督导实践中广泛采用了学生信息员制度,重视召开学生座谈会,应该重视研究这一经验,其不仅可以运用于院系督导评估中,还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院系评估的民主性。
(三)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
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都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该模式认为,教师科研产出评估的关键是解释其机制和影响因素,即解释教师之间科研产出差异的原因或相关性因素;教师科研产出更多地受科研产出机制的制约,而不是简单地由外部激励等因素所决定的。克莱斯韦尔(Creswell)(1985)在其报告中总结了4种解释:心理——个人的解释、累积优势的解释、强化解释、学科模式的解释。如果据此再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性别(X1)、年龄(X2)、职称等级(X3)、地位高低(X4)、已经取得的权威成果数量(X5)、外部资源投入量(X6)、外部奖励强度(X7)、科研时间(X8)、特定学科平均生产率(X9)、院系同事支持氛围(X10)、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或成熟度高低(X11)等是关键影响因素,就可以建立一个教师科研产出评估模型:Y=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b9X9+b10X10+b11X11。
在具体方法方面,基于证据的(教师)科研产出评估,其基本构想包括采集信息、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和再评估等以下五个方面,但是,在每个阶段,有关要素结构和具体评估要求不同。第一,在采集信息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和手段,联系不同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产出模式的特点,测量各种产出要素。第二,在数据处理阶段,应该重视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技术,了解不同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三,在结果分析阶段,需要联系投入端要素、过程要素、环境要素或有关目标来进行具体分析,理解这些结果是否确实是科研活动带来的,以及科研活动的改进是否带来预期的变化。第四,在得出结论阶段,应该根据预期的评估目标做出判断,尽可能澄清院系学科特点、科研努力状况和预期的科研成效。第五,在再评估阶段,应做到使测量的误差最小化并帮助我们理解或改进评估结论。
(四)在院系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院系的实体化运作,院系呈现出与高校类似的体制结构复杂和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高校及其院系面临的运作风险在增加。如果院系将主要精力放在细小环节的控制上,缺乏问题意识,很可能会忽视院系面临的潜在风险,导致重大损失。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风险评估活动对于院系的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探讨风险评估在院系教学、科研、行政、财务等方面的运用,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并完善院系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根据文献检索,国内有关研究大多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猝死、自杀;工程项目、基建工程和投资、大型仪器设备投资;债务风险、财务风险、绩效审计、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产风险;法律风险;突发事件(火灾等);实验室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资、科技合同风险、涉密科研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风险;人才引进、人力资本投资、导师队伍;高校廉政等方面分别阐述如何进行高校风险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的结果给院系提供了风险问题的类型、问题的严重性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对院系工作提供指向灯,如资源应当如何配置、具体工作轻重缓急的安排和调度等,有利于高校内部管理稳定、高效、灵活地运行。
(五)在院校学生学习评估领域适时引入增值评估
增值评估的概念已在国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这一概念模式可以适当引入我国院系的学生学习评估领域。增值的英文单词是Value Added,也可翻译为“附加值”,有多种含义。根据国外文献(Scoping Group,2004),增值评估可以采用以下6种模型,:第一,评估学习的相对收获,即通过比较具有同样入学资格(或具有同样的学习前测结果)的各地学生所获得的学历或资历结果,测算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抱负。第二,评估高校的相对影响,即归因于高校的学生的相对学习收获,其测量需要控制学生的自然成熟和参与课程之外的活动等影响因素。第三,评估学习历程的收获,即通过比较学生入学资格与结业资格,测算学生学习的相对收获,其测量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但受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只能反映学生学习历程的某些方面的收获。第四,评估更广泛的收益,即评估学生在高校的经验带给学生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学生所获得的正规资质证明,其反映了学生所获得的高等教育经验带来的预期收益和附属收获等。第五,评估社区收益,即评估高校带给当地社区和社会的广泛价值。第六,评估潜在的经济收益,即评估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而获得的潜在的经济收益,其理想的测量方法是: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收入与那些具有同样入学条件却选择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进行比较。虽然可以得到的数据信息和证据十分有限,理想的实验设计的条件很难得到满足,实际运用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增值是一个有应用价值的概念,可以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比较和预测等信息,目前国外在该领域也已进行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可行性研究。
(六)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多种职能,开展院系评估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
成果评估 篇4
根据镇原县教体局2013年9月24日对我校督导复评反馈意见,我校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措施,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意见》精神,进行分类细化做出了具体安排,责任到人,限期完成。具体汇报如下: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精心部署,整改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评估方案》,进一步提高对整改工作的认识。让每个教师对照自己工作,结合评估方案,寻找差距,抓差补缺,对此项工作学校组织专题会议三次,形成讨论意见、达到共识31条,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更加明确,协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制订整改方案9条,确立整改步骤分三步走,为今后的办学目标确定了方向。
(2)成立整改专班,进一步明确整改工作职责。
为进一步加大创建整改工作力度,提高创建整改工作效率,学校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照督导建议,制定整改方案,研究整改措施,排好整改日程,及时整改,及时督办,狠抓落实,确保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组长:李小平副组长:虎志刚 陈志宏 马明 张小兰 常海东 组员:全体老师
2.明确任务,强化措施,逐条逐项认真完成整改
(1)针对个别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地下,能力不强的现状,我校制定教师定期培训、学习制度,每期开展一次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安排教师每周集体学习一次,以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学习模式,让教师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在活动中发现自我,树立信心,提升教学基本功,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构建成型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一年来,累计外出培训教师105人次,校内集体培训15次,目前80%的教师课堂水平提升快,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强,学生享受到平等教育、快乐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学校安全工作
我们把学校安全工作当做首要工作来抓,学校通过建设门卫室完善制度外,实行安全责任层层,24小时无缝管理,成立了重点防患点五次(①学生集会上下楼梯②学生路队穿越街道③学生食用营养餐④师生取暖防煤气中毒⑤师生用电)。实行专人专管,学校确立专管人员5名,协助人员17名,并对各隐患点实行安全监护和定期排查。一年来充分利用班队会,安全课,集会,对学生安全教育40课时,安全专题报告3次,组织安全演练9次。通过以上工作,安全事故明显减少,恶性事件零发生。
教学常规工作
①根据督导意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欠精细、制度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学校研究决定,建立健全教科组,并制定教研组工作职责,每周渗入教室查学生作业批阅,渗入教师指导备课,坚持每周听一节家常课,每期开展一期学生作业展评、教师教研展评活动,组织教师每期至少上两节观摩课。纠正教师作业批阅出错,所备教案实用性不强这一现状。②针对大课间活动学生参与率低这一问题,学校重新调整原来部署,由部分班级参与活动变为前10分钟所有学生室外体操,剩余20分钟星期一三五,一三五年级室外活动,星期二四,二四六年级活动,次周对调,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参与率。③按课时要求认真开展少先队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少先队活动,通过清明节扫墓、街道卫生清扫、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活动,让少先队组织成为广大师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帜。通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教师工作态度更加明确,全年内教师出勤率高,工作绩效明显提升。今年教学质量检测中,中心小学由前15名进步到前10名,全县小学由第150名前进到第57名。
班主任培训
班级工作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学校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小学班主任工作守则》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②班主任及时建立健全班委会组织机构,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更好的协助班主任工作。并要求在平时的工作中年轻的班主任向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好的管理办法。③认真开好每周一班会,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第一手资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④班主任建立家校互动平台通过班级交流群积极和家长沟通,关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师德师风
每位教师通过政教处组织的集中和分散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人书写两篇心得体会和2万字的学习笔记。并根据上级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书写4万字的学习笔记,分阶段撰写心得体会和自我反省材料。近期学校组织全体师生集中观看《感动中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师生每人写一篇观后感。
教研活动
就我们学校来说,近几年分配的教师年轻人还比较多。由于年轻,教学经验相对就少,所以就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本校的教研活动。①每位教师要切实根据自己的教学实情,备教师、备学生,不能照教案抄写无意义的不切实际的教案。正确处理课堂三维目标,把课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备教法、学法和教学重点。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满堂灌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年轻的教师养成写教学随笔的习惯,记录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向骨干教师请教,教研组组织各组的骨干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年轻教师上好一节汇报课。③学校要求要以“精彩回顾—激情导入—快乐探究—成果汇报—课堂小结五步式的教学模式以组为单位开展先说课、评课、教研员指导课、然后在备课,最后由组长审定后在上课的组织形式上好观摩课。④学校要求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校委会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每位教师每学期担任两节观摩课。⑤个人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目前语文组何亚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课题,在上年末完成立项,现正在筹备结题工作。数学组马明的专项课题正筹备立项,张小兰英语组将在明年初确立课题,现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制度完善
学校在完善修订《三岔小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教师定期培训、学习制度》、《教师上课制度》、《教案备写制度》、《作业批改制度》以及近期制订的《家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制度。
教师数量逐步合理
按编制,我校应有教师62人,现有教师50人,师生比由原来1:26,提升为现在的1:20,班级由原来的15个教学班变为现在的17个教学班,通过分班增加教室,完成了最大班额由80人降为现在最大班额67人,逐步接近合理。
学校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空间。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不足10亩,学生活动面积约占1500平方米,生均活动面积只有1.5平方米。要扩大学校规模只能向东或向南扩展,这需要政策支持劝说农户搬迁,方可扩大学校现有规模,我们正积极向各级部门反映这一问题。硬件建设逐步达标
成果评估 篇5
一、科技成果交易评估方法
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在于快速、有效地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产业化之前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其价值, 在进行交易之前, 需要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进行准确评估。评估科技成果, 有利于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有利于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 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对科技成果的评估不能简单地依据成果转化是否生产出有形产品或是否取得了相关收益来进行, 而应综合考虑科技成果是否在相应范围内得到应用、扩散和认可, 是否具有再生产的潜力。具体来说,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评估, 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 技术评估。
主要是针对成果技术衍生出来的专利进评估, 从专利申请的策略、技术思路、技术分类、技术的优劣识别、专利强度、行业影响力等角度进行。
(二) 价值评估。
目前学术界普遍推崇三种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方法, 分别是: (1) 成本法。成本法又称重置成本法, 是以现行市价为基础, 评估重新开发或购买类似科技成果所需要的投入成本, 从而确定被评估的科技成果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2) 收益法。收益法是目前评估界三种基本评估方法之一, 在国际上运用比较普遍。当科技成果未来的预期收益可预测并可用货币来衡量;或者科技成果持有人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可预测并能用货币来衡量时, 可以运用收益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3) 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参照市场上类似的科技成果近期交易价格, 经过直接对比或者类比分析估测成果交易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 由于科技成果交易的独特性, 以及国内没有公开的渠道可以查询到近期相关的科技成果交易价格, 因此市场法的应用受到各种限制。以上三科技成果价值种评估方法, 企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遇到困难较多, 需结合实际情况, 灵活处理。
(三) 市场评估。
科技成果不能离开交易市场孤立存在, 因此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应该在分析技术价值基础上, 进一步结合市场情况进行评估。其关键在于对成果涉及的相关产业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判断, 明确竞争对手, 与竞争企业进行对标, 对成果技术所涉及的重点专利进行运营机会分析、识别。
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评估, 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资产进行清理, 做到对企业科技成果的心中有数, 同时识别优势资产, 评估淘汰劣势资产, 降低科技成果维护成本。初步建立知识产权资产和业务单元或产品线的对应关系;了解各业务单元的专利成果保护状况, 为下一步专利申请策略决策提供依据。
明确考虑转让、交易、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类型, 在企业的充分参与下, 将其自身科技成果资产根据各类参考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类, 在整理和归类后, 企业再根据自身战略发展需要, 如产品线变更、市场变化、各业务单元的发展策略, 明确哪些类别下的科技成果可以实行转让交易, 哪些类别下的科技成果可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投入。
二、科技成果交易渠道建设
在明确哪些类型的科技成果可以用于交易之后, 企业需要对交易渠道进行建构。
近年来, 技术交易市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学化工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在市场上都能找到相应的交易对象。作为企业, 在对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后如何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实际调查,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交易渠道主要有三种:
(1) 依托中小企业。“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口号进一步催化了中小企业创业型公司的蓬勃发展, 这也为不少科技型大企业寻找特定的交易对象提供了便利。科技型企业掌握着亟待孵化的技术和产业, 创业型公司在市场推广和技术融合等方面更具优势, 但中小企业不具备长期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环境, 他们倾向于借助一项成熟的技术直接投入生产, 创造价值。在风险可控范围内, 科技型企业将掌握的科技成果与中小企业创业公司进行交易, 既可以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条件, 交易中产生的收益又可以作为下一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2) 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如果不依托中小企业, 科技型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交易转化才能实现价值, 在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过程中, 金融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传统的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已不能满足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需要, 为科技企业设计新的融资工具, 不断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 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利用融资服务平台, 定期发布满足科技成果、项目投资方需求的信息, 科技金融动态等, 利用平台提供的技术产权交易服务, 吸引潜在交易对象深入了解技术成果, 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交易的产生。
(3) 开展与科技中介机构合作的长效机制。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工作是搜集、加工和处理各类科技信息, 评估科技成果价值, 确认、委派、校核工作, 为供需双方科技成果交易提供指导意见等。它在科技成果交易各项环节中担任重要角色, 科技中介机构不仅能降低科技成果供需双方进行科技成果交易时的逆向选择和不确定性;而且能够通过技术评估, 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给科研机构及企业, 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及成本;消除低质量技术追求高质量技术现象,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 科技中介机构是推进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环节。
三、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成果交易渠道的构建,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商业化和产业化两个方面, 其具体环节包括:科技发明——技术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蹴而就, 它受到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克服技术难点, 同时还需要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 搭建畅通的交易渠道。
具备先进的技术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其次需具有市场应用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 连续性。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从单一、个体性的技术成果向集群的产品市场转化, 这一过程以前期的技术成果为基础, 各个环节彼此联系。
(2) 风险性。科研成果的研究属于一种探索性的投入, 有一定的风险性和重复性。完整的转化过程包括科技发明、技术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五个阶段, 期间的各个环节都包含不确定因素, 由于受技术环境限制, 某一技术发明向产品转化过程中容易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 从而被同类产品早一步先占领市场, 这就给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3) 资产性。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都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 不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效益如何, 在这一过程中, 必定需要资金用于场地设施建设, 用于更新、添置、改造设备, 购买原材料等, 同时在技术开发、市场化生产过程中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缺少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转化注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4) 高收益。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伴随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资金的投入, 同时也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收益来源于两种途径, 一是技术成果投入市场后, 直接产生的经济利润;第二种途径是承载科技成果的企业在产业化成功后, 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资本评估将实现高额增值, 使企业呈现跳跃式发展。
四、结语
科技成果产业化伴随着收益与风险, 它包括技术开发、成果评估、市场交易等多个环节, 企业在具体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 将涉及到工程技术、资产管理、金融风险等诸多领域。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未来政府也将在多个层面鼓励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成果交易渠道的构建, 科技型企业积极发展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评估、交易平台的建设, 才能使供需双方在科技成果交易中获益。
摘要: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科技成果的数量, 科技成果只有通过有效转化和交易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经过一定的途径将科技成果与原材料、资金、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在一起, 每个环节都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目前, 国内科技型企业在科研管理方面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 但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流程没有明确的界定, 科技成果交易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及企业科技成果交易渠道建设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估,交易渠道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刘书庆、苏秦、陈丹丹.科技成果产业化目标市场评估与选择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5) :119.
[2]杨栩、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 (8) :106.
成果评估 篇6
关键词:档案,多媒体,编研,评估
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的评估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 科学的评估不仅是档案编研成果精品化的动力, 而且是编研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档案多媒体编研工作刚刚起步,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当前档案编研活动缺乏对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甚至没有将评估工作纳入档案编研活动, 因此有必要深入有关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评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评估内容
1. 主题鲜明度。
主题鲜明度是指选题要尽量地贴近时代、社会及大众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用户需求是档案编研的动力和导向, 全方位地满足用户需求是实现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唯一途径。传统档案编研的选题往往存在一厢情愿的现象, 主观愿望很好, 客观需求不足, 往往导致编研人、财、物的投入无法获得应有的产出, 由此也挫伤编研人员的积极性。主题的鲜明度首先体现在用户群的定位, 明确“给谁看”的问题;其次体现在编研内容的定位, 明确“看什么”的问题。
2. 资源丰裕度。
资源丰裕度是指档案多媒体编研选材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编研主题的程度。数量上的满足, 即在编研中应尽可能多地选用反映主题的各种档案材料。质量上的满足, 即作为档案多媒体编研的选材, 除了必须具备传统编研素材的原始性、权威性、凭证性、史料性以外, 还必须具备生动性和创新性。
3. 形式新颖度。
形式新颖度是指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表现媒体的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创新性、内容结构的特色性和成果界面的观赏性。表现媒体的多样性是指编研成果要充分地运用图、文、声、影等媒体, 应用多媒体编辑技能展示动态效果。表现形式的创新性包括画外音、背景音乐、文字说明, 以及图片、视频的淡入淡出、翻转、定格、叠化、分割等艺术效果, 还包括利用电脑软件制作近景、中景、远景等视觉感受。内容结构的特色性表现为总体的布局、内容的编排、情节的展开、悬念的设置、场景的设计、背景的描述、气氛的渲染等内容, 是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特有的结构特征。成果界面的观赏性表现为编研成果的可视性和艺术性。观赏性取决于用户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应遵循美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包括视听的结合、色彩的调用、动静的搭配等。
4. 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是由经济学上的顾客满意度衍生而来。现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对产品、服务和工作绩效的质量评价中, 成为直接衡量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相关行业发现问题、改进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1]41用户满意度是指用户对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以及利用服务的期望与实际利用效果进行比较的内心感受和主观评价, 简而言之, 就是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对用户利用需求的满意程度。
二、评估方法
1. 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法是档案多媒体编研人员根据实际编研体验, 对照评估指标, 评估编研成果质量。自我评估是对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的自我检查和总结, 是专家评估和用户评估的基础, 评价要客观、公正, 恰如其分, 防止与他人评估差距过大。自我评估的具体步骤是: (1) 评估的准备。预先向评估人员提供评估标准、编研成果及相关辅助材料, 说明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应是参与档案多媒体编研的工作人员、档案部门的负责人或相关档案业务骨干。 (2) 评估的实施。 (1) 评估组织。通过召开评估会议或分头打分的方式, 组织评估人员按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2) 评估汇总。对评估人员的评分进行汇总, 得出评分结果。 (3) 评估小结。对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的选题、选材及组织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 对编研成果的特色、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形成总结报告。
2. 用户评估。
用户评估法是用户根据编研成果的利用体验和效果, 对照评估指标,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评估编研成果质量。由于用户是档案编研的服务对象, 因此, 用户的评估意见具有导向性、权威性。用户评估的具体步骤是: (1) 评估的准备。预先向评估人员提供评估标准、编研成果及相关辅助材料。评估人员的选定应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普通民众, 按照编研成果的类型有所侧重。学术型的编研成果, 可多选专家学者、教师等理论工作者;技术型的编研成果, 可多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纪念型或娱乐型的编研成果, 可多选与主题有关的用户。 (2) 评估的实施。 (1) 评估组织。通过召开评估会议或分头打分的方式, 组织评估人员按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2) 评估汇总。对评估人员的评分进行汇总, 得出评分结果。
3. 专家评估。
“专家意见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德兰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确定出的一种通过有控制的反馈, 有效搜集专家意见的方法。”[2]27专家评估的具体步骤是: (1) 评估准备。 (1) 确定评估专家名单。评估专家应当是档案编研或多媒体应用技术领域中具有评估经验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工作者或实践工作者。 (2) 根据评估的要求, 初步拟定评估指标体系, 在征求专家、用户、档案业务骨干等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形成评估指标体系。 (3) 预先向评估专家发邀请函, 提供评估标准、编研成果及相关辅助材料。 (2) 评估的实施。 (1) 评估组织。通过会议、信函、电子邮件等方式组织专家, 按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对于无法通过分值来考量的指标或建议, 可提交书面的评估意见。 (2) 评估汇总。对专家逐项打分进行分值汇总, 得出评分结果;并对专家的书面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
三、评估指标体系
实施评估需要对指标体系及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进行设定。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是评估工作实施的依据。 (1) 列出评估指标。采用4个一级评估指标和20个二级评估指标, 对二级评估指标进行打分。 (2) 设定分值。依据各指标在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评估中的影响力相应给出分值, 所有指标的总分是100分。 (3) 单项评分。在各个评估指标的取值范围内进行评分。如取值范围是0-5分, 评分只能是在0-5之间的整数, 即0、1、2、3、4、5, 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4) 累计分数。所有评估指标累计相加的结果就是该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的得分。 (5) 确定权重。专家评分结果的加权值是0.4, 用户评分的加权值是0.4, 自我评分的加权值是0.2, 加权值的总分是1.0。 (6) 综合评分。分别将评分结果乘以加权值, 最后相加, 得出综合评估的分数。合格分为60分, 60-80分之间为良好, 80-90分之间为优秀, 90分以上为精品, 且越接近100分, 说明该编研成果的质量越高。
综合评分的公式如下:综合分数=专家评分结果*0.4+用户评分结果*0.4+自我评分结果*0.2
四、评估分析
1. 分析分值。
分析分值就是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综合分值和单项分值进行定量分析。评定综合分值有两个作用:一是用于横向比较, 例如对多个编研成果进行评选时, 可以参考各自的综合分值。二是用于纵向比较, 当一个编研成果经过多次修改和优化后, 或者一个单位多次形成编研成果, 可以参考综合分值来评价编研成果的质量和编研工作的绩效。评定单项分值具有针对性。例如, 可以通过选题的分值来判断选题的质量。如果选题的分值较低, 说明编研成果选题存在问题, 就要找出原因所在, 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
2. 撰写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是在对综合分值和单项分值概括和归纳的基础上, 参考专家、用户的建议, 全面分析评估结果, 而正式形成的。评估报告应由编研部门撰写, 该报告包括档案多媒体编研成果的立项背景、成果特色、社会评价、存在问题、改进建议等。
3. 评估结果反馈。
评估结果的反馈是实现评估价值的重要举措, 否则, 为评估而评估就失去了评估的意义。反馈的对象是编研人员和主管部门。编研人员可以根据反馈结果提高今后的编研质量, 改进编研工作;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反馈结果对档案编研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立项决策、宏观指导和实施奖惩。
通过档案多媒体编研评估, 可以控制编研成果的质量, 有利于形成优秀的编研作品;可以加强社会用户对编研成果价值的认知, 进一步激活用户对档案编研成果的潜在需求;可以创新和发展档案编研理论, 指导档案编研工作实践, 为档案多媒体编研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浩凌.用户满意度调查法在数字资源评估中的运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 (1) .
成果评估 篇7
杭州桑尼公司的该项成果, 是将光伏组件作为屋面材料, 通过自主研发的结构体系, 所形成的一种能发电的新型屋顶。该屋顶形式美观, 防水构造合理, 易于安装、拆卸。为了能够在工业建筑上推广、应用, 他们希望得到行业内专家的认可。
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邀请了来自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电气、机械结构、工程力学、电子工程、能源技术等专业的10位专家, 组成了评估委员会, 对该项成果的先进性、合理性、适用性进行了评价。
评估委员会依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行业科技成果评估大纲》, 听取了研发单位的技术汇报, 审阅了相关技术文件, 考察了生产企业及项目现场。经过质询和讨论, 评估委员会认为该成果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创新性, 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成果评估 篇8
关键词:退耕还林,规划,评估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 按照河南省统一安排部署, 从2008年3月开始, 林州市编制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6个单项总体规划, 林业部门负责实施其中2个单项规划, 即后续产业和补植补造, 后续产业项目从2008年至2015年分8年实施, 补植补造项目从2008年至2010年分3年实施。项目实施5年来, 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建设规划
1.1 后续产业建设内容
总体规划708 hm2,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425万元, 分8年完成。由表1中看出, 2008年至2012年共发展特色经济林46 hm2、工业原料林26.7 hm2、特色种植业380.1 hm2、低质低效林改造143.3 hm2、中幼林抚育150 hm2。投资共计482.74万元, 其中, 中央专项资金234.8万元, 群众投资投劳247.94万元。
1.2 补植补造建设内容
总体规划任务1 000 hm2, 安排中央专项资金75万元, 分3年完成。由表1中看出, 2008年至2010年共完成任务1 000 hm2。投资185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5万元, 群众投资投劳110万元。
2 评估方法
2.1 目的和意义
全面掌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剖析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全面评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能否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两大目标, 为规划的下一阶段实施调整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并对今后相关工作提出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1]。
2.2 对象和内容
评估范围为林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的全部建设内容;评估内容始终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的两大目标即退耕还林的巩固和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
2.3 方法和过程
运用有无对比、前后对比等评估方法的同时, 积极采用公众调查等现代评估方法和手段, 以及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3 实施及评价
3.1 项目管理
3.1.1 组织领导与分工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 市退耕还林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 各项目的市级牵头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各乡 (镇) 政府承担组织发动工作, 实施单位具体负责组织施工。
3.1.2 项目建设与验收
项目建设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报账制、合同管理制”。项目检查验收实行三级验收模式, 即:业务部门自查、县级复查、省级核查。
3.1.3 资金与质量管理
项目建设实行县级报账制, 按计划统一安排建设资金, 设立专项账户, 定期审计检查, 确保资金安全。建立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 坚持责任到人、分级管理负责制, 同时加强技术指导。
3.2 项目的实施及评价
3.2.1 后续产业
进度。林州市2008年至2012年的后续产业发展, 严格按照上级的计划和批复进行施工作业, 除2012年工程正在实施外, 其余年度计划全部完成。
投资。2008年至2012年, 后续产业发展总投资482.74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34.8万元, 能够及时到位。除2012年工程尚在实施中, 工程资金60万元未兑现外, 2008年至2011年的工程资金174.8万元已全部向工程村进行了拨付。
工程质量及效果。通过历年来的自查、复查, 各工程村都能确保质量, 认真施工, 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已逐步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评价。林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要是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培育、发展适合在林州生长的各类中药材、经济林, 促进了药品、果品加工业的发展, 增加了就业和附加值, 提高了农民收入, 是一条致富之路, 在下一阶段的规划调整中应当加强。
3.2.2 补植补造
进度。2008年至2010年, 共完成补植补造任务1 000 hm2。在施工中, 各工程村都能按照实施方案作业, 圆满完成了各年度任务, 完成率为100%。
投资。2008年至2012年, 补植补造总投资185万元, 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5万元, 已全部向工程村进行了拨付。
工程质量及效果。通过历年来的自查、复查, 在当年恶劣的条件下, 经多次栽植, 成活率能够达到90%, 复查保存率达到85%, 已逐步显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评价。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 十年九旱, 立地条件差, 林分质量低, 造林成本高, 群众居住分散, 耕地和林地交叉分布, 管理难度大。实施补植补造, 可加快造林地成林, 提高林分质量, 促进林地生产力的提高, 这项工作很有必要, 建议在今后的规划中, 可增加补植补造。
4 效益及评价
4.1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成果项目的实施, 首先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其次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4.2 生态效益
自2002年起, 林州市共承担退耕还林任务15 680 hm2。根据“河南森林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 15 680 hm2成林后, 每年的保持土壤功能价值为2 357.27万元;蓄积养分功能价值为961.29万元;涵养水源功能价值为1 873.76万元;吸收CO2、释放O2价值为9 168.51万元;杀菌功能价值8 310.4万元;保护野生动物功能价值6 009.366万元;减少地质灾害功能价值94.08万元;森林景观休闲功能价值10 828.73万元。
4.3 经济效益
4.3.1 国家补助增收
截至2012年底, 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国家补助资金8 875.35万元, 年户均补助191.26元。
4.3.2 富余劳动力务工收入
全市退耕还林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 经过技能培训, 外出务工或经商年平均收入5 000元, 每年总收入近10 000万元。
4.3.3 森林资源直接收益
按照用材树种面积、年均生长量及目前市场单价测算, 年增加林木蓄积6.86万m3, 经济效益3 431.76万元;已经产生经济效益 (200元以上) 的兼用林及经济林面积为1 400 hm2, 上一年直接经济收入600万元。
4.3.4 林下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 全市在退耕地种植中药材453 hm2, 品种主要为丹参、黄芩、菊花等, 按照市场单价推算, 全市仅中药材一项年增加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4.4 可持续性评价
4.4.1 项目建设投入的可持续性
退耕还林工程的根本目的是以政府的最低投入来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 这个目标正逐步实现。然而, 由于单位和个人的投入见效慢、效益低、资金少等原因, 其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考验。
4.4.2 项目建成后投入运营使用的可持续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后, 可以解决农户吃饭问题, 促使农村能源结构优化, 改善农民生活生存条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都取决于市场和国民经济, 只有在发展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下大力气, 才能促进种植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避免走进果 (粮、菜) 贱伤农的恶性循环中去。
4.4.3 退耕户收入提高、生活保障的可持续性
随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不断完善, 农户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 可以保障生活的持续增长, 但和其他农户相比较, 提高的数量还有待商榷。
4.4.4 退耕地巩固的可持续性
退耕还林工程投资大, 涉及面广, 要实现退耕地的可持续巩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对种粮的扶持, 各种补贴已超出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 每年20元的管护费和70元粮食补助, 不如种粮合算, 加之退耕农户在退耕地的投工投劳投入逐年加大, 大部分效益一般, 存在毁林复耕的潜在危险, 因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强。
5 结论和建议
5.1 总体评价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的实施, 得民心, 合民意, 效果显著, 十分必要。但是, 也存在着投资小、补助标准低、带动作用小等诸多不足。
5.2 建议
将各地在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全国分区域推广, 并制定适合各地的实施方案。根据地区差别和生态条件的不同, 加大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扶持力度, 增加投资, 提高补助标准, 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做好加工, 提高附加值, 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造林成果。
参考文献
成果评估 篇9
2014年6月18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由卓宝科技研发的“零缺陷超级 (SUPER) 贴必定誖防水系统”科技成果评估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承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叶林标、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苏州防水研究院院长羡永彪等防水专家参与评估会议。
评估委员会专家听取了卓宝科技的技术汇报, 审阅了相关技术文件, 观摩了模拟施工演示。经质询、讨论, 专家们一致认为卓宝科技的零缺陷超级 (SUPER) 贴必定®防水系统由涂料与卷材复合, 形成有机整体, 达到优势互补;该系统适应基层变形和自愈性能强, 可有效防止窜水, 减少渗漏隐患。
专家们认为该系统可选用各类自粘防水卷材应用于地下、屋面等防水工程, 适用性强, 施工简便, 防水质量可靠, 经工程应用, 防水效果良好。同时,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分区定量管理、远程监控和质量保证保险等措施, 有利于保证防水工程质量。
【成果评估】推荐阅读:
老年综合评估成果汇报07-17
德国环境绩效评估成果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10-23
2024年度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成果发布报告12-28
开发成果07-18
推广成果10-15
大学成果10-21
临床成果10-21
成果整合05-09
活动成果05-13
成果保持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