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成果

2024-09-25

改造成果(共5篇)

改造成果 篇1

1 机组脱硝改造的意义

奎屯锦疆热电有限公司现有2台135MW超高压燃煤供热发电机组, 配套2×440t/h燃煤锅炉,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对实现电厂可持续发展,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和污染物消减目标, 消除和减轻环境污染局面, 对两台440t/h燃煤锅炉进行脱硝改造。

两台440t/h燃煤锅炉为超高压、自然循环、四角切圆燃烧, 一次中间再热, 平衡通风, 固态排渣, 紧身封闭, 全钢构架 (主、副双钢架) , 全悬吊结构, 管式空预器 (一、二次风分置) , “P”型布置汽包锅炉, 脱硝装置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CR) 。

2 脱硝系统概述

奎屯锦疆热电有限公司2×135MW机组脱硝改造项目烟气脱硝改造工程, 采用液氨制备脱硝还原剂, “高含尘布置方式”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SCR) 脱硝装置。在日常燃用煤种、锅炉BMCR工况、处理100%烟气量条件下脱硝总效率大于80%。SCR部分的催化剂层数按3层 (2+1) 方案进行设计, 最终脱硝效率为80%以上。

(1) 氨区系统概述

SCR脱硝氨区包括液氨储运系统、氨气制备和供应系统和废水吸收处理系统。液氨储罐中的液氨通过压力或 (液氨供应泵) 输送到液氨汽化器内, 从液氨汽化器蒸发的氨气通过出口调压阀减压成一定压力进入氨气缓冲罐, 再通过氨气输送管线送到锅炉侧的脱硝系统, 然后与稀释空气在氨/空气混合器中混合均匀, 进入SCR反应器。液氨缓冲罐能为SCR系统供应稳定的氨气, 避免受液氨汽化器操作不稳定所影响。氨气系统紧急排放的氨气则排入氨气稀释罐中, 经水吸收后排入污水池, 再经由废水泵排放至电厂废水处理系统。

(2) 反应区系统概述

每台机组SCR脱硝反应区工艺系统可分为氨/空气混合系统、氨喷射系统、烟气系统、SCR反应器系统、吹灰系统等。反应区还原剂采用浓度为不大于5%的氨/空气混合气。液氨经液氨蒸发器蒸发成氨气后进入氨气缓冲罐中, 通过氨气输送管线输送到锅炉侧, 经与稀释风机鼓入的稀释空气在氨/空气混合器中混合后, 送达氨喷射系统。在SCR入口烟道处, 通过喷氨格栅喷射出的氨气和来自锅炉省煤器出口的烟气混合后, 形成均匀的混合烟气进入SCR反应器 (分A、B两侧) , 经过布置在反应器内的催化剂 (催化剂布置在上层和中间层, 预留下层) 时, 烟气中的NOx与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 从而降低排烟中NOx含量, 达到脱硝的目的。净化后的烟气最终通过出口烟道回至锅炉空预器。在反应器的进口和出口均装有温度测点 (进口3个、出口1个) 和烟气排放连续监测 (CEMS) 系统, 用来监测反应温度和NOx含量, 并根据这些参数实现对氨气注入量的调整。

3 主要设计数据

脱硝系统装置性能保证值主要如下:

(1) NOX脱除率、氨的逃逸率、SO2/SO3转化率。

(2) 在100%BMCR至40%THA负荷时, 且原烟气中NOx含量为400 mg/Nm3时, 保证系统氨耗量不超过67 kg/h (每台炉) 。

(3) 压力损失:从脱硝装置入口到出口之间的系统压力损失在性能考核试验时小于1000Pa;从脱硝装置入口到出口之间的系统压力损失小于1000Pa。

(4) 脱硝装置可用率:从首次注氨开始直到最后的性能验收为止的质保期内, 脱硝整套装置的可用率在最终验收前不低于98%, 在燃用校核煤种时, 保证脱硝装置安全运行。

(5) 系统连续运行温度

在满足NOX脱除率、氨的逃逸率及SO2/SO3转化率的性能保证条件下, 保证SCR系统具有正常运行能力。最低连续运行烟温_300_℃;最高连续运行烟温_430℃。

4 运行情况

经过十个月的安装改造完毕后, 并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成功地解决了设备、设计和安装等诸多问题、分系统调试优良率达到100%。

1#锅炉SCR装置168小时试运行期间脱硝平均效率84.2%, 各项数据符合设计要求, 氨的逃逸率均≤3ppm, SO2/SO3转化率小于≤1%。在100%BMCR工况下, SCR-A反应器进出口压差为310Pa左右, SCR-B反应器进出口压差为290Pa左右。

2#锅炉SCR装置168小时试运行期间脱硝平均效率82.3%, 各项数据符合设计要求, 氨的逃逸率均≤3ppm, SO2/SO3转化率小于≤1%。在100%BMCR工况下, SCR-A反应器进出口压差为310Pa左右, SCR-B反应器进出口压差为300Pa左右。

试运行完毕后经过消缺处理。现已正常运行, 运行情况正常, 并氮氧化物控制排放浓度在50mg/m3左右。

5 注意事项

在脱硝运行过程中要加强监视氨逃逸情况, 以防止氨逃逸超标准造成空预器腐蚀及堵塞;注意卸氨的安全, 防止氨气泄漏造成人员伤害;加强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摘要: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我公司对两台锅炉进行脱硝改造, 以实现火电行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消除和减轻环境污染局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锅炉,脱硝改造,氮氧化物,达标

参考文献

[1]庄恩如.1025t/h锅炉降低NO_x排放研究[J].锅炉技术, 2000 (02) .

[2]王钟, 王颖.火电厂烟气脱硝技术探讨[J].吉林电力, 2005 (06) .

[3]陈理.国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开发近况[J].化工环保, 1997 (03) .

改造成果 篇2

经济委员会文件

桂经重工〔2008〕242号

关于组织2008年度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评审的通知

各市经委、各企业:

为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工艺、工装及设备改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及时总结成果项目情况,及时肯定、奖励从事工艺、工装及设备改造工作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科技人员,调动企业广大从事工艺、工装及设备改造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我委决定组织开展2008年度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评审活动。希望各市经委和各企业认真配合组织好此项活动。

现将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评审活动要求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机械、汽车、冶金、有色、化工和建材等重工行业企业的生产工艺、工艺装备及生产设备改造项目。

二、评审标准

申报成果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自主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节能降耗,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技术难度,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评审程序及要求

(一)各企业接到通知后,认真做好各项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的技术总结、资料收集、验收及撰写申报材料等工作。先进工艺、工装和优秀设备改造成果要求按申报表分别填报,申报一等奖的项目要求制作多媒体;

(二)各企业对工艺、工装和设备成果分别进行企业内部初评,初评后将评审意见及推荐等级签署申报表上,于月8月下旬将申报表(一式一份)汇总报市经委;

(三)各市经委在接到企业申报后要做好材料的审查工作,9月中旬以前组织市级评审,于9月20日前将评审后推荐的成果申报材料汇总报到我委重工业处;

(四)重工业处在收到申报后做好材料的审查和汇总工作,并根据申报情况拟定评审专家名单,于10月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评审(评审费按每项400元向申报单位收取),评审结果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五)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最终评审结果将于11月下文公布并发放成果等级证书;

(六)各企业根据评审等级和实际情况适当奖励获得成果的科技人员。

四、评审负责部门及联系方式

评审的整个组织工作由重工业处负责: 负责人:侯 刚,电话:0771-5610048;

王 珏,电话:0771-5624234;

联系人:杨 杨,电话:0771-5626732。

附件:

1、广西重工业先进工艺、工装成果申报表

2、广西重工业优秀设备改造成果申报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

二○○八年五月二十 日

改造成果 篇3

1 技术方案及内容

1.1 技术方案的选择

立足实际, 采用集成技术配套, 设置对比区进行试验分析, 对现有老枣园进行综合改造[1,2]。

1.2 主要技术内容

技术集成配套及技术路线:将强力降高塑形、主枝回缩、刻伤萌枝、施肥、病虫害防治、防雨实施大棚集成配套, 观察对枣花、枣吊、枣果、发育期、枣缩果病、裂果率影响, 通过试验进行推广示范。通过上述措施实施, 观察对枣果品种性状因子的影响。

2 技术实施效果

2.1 强力降高塑形对单株产量的影响

通过强力降高塑形后, 主干降低至4.0~4.3 m和3.0~3.3m 2 种处理的单株产量均比降低至2.0~2.3 m和对照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以3.0~3.3 m降高处理单株产量最高, 达到24.6 kg, 降至4.0~4.3 m单株产量次之, 对照和降低至2.0~2.3 m的单株产量均较低, 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综合考虑到便于田间小型机械作业和采收, 选择该高度为示范和推广所采用的改形高度。

2.2 主枝回缩强度对主枝挂果量的影响

2 种回缩长度处理中, 以回缩至1.0~1.5 m的处理平均主枝产量最大, 达到4.8 kg/枝, 回缩至2.0~2.5 m的处理平均主枝产量达3.3 kg/枝, 二者之间差异显著。这2 种处理与对照相比, 平均主枝产量均高于对照的2.1 kg/枝, 且差异显著。表明主枝回缩至1.0~1.5 m的处理对于丰产具有促进作用。因此, 在综合改造中选择该回缩强度效果最佳。

2.3 刻伤促萌芽培养新枝对平均单株挂果量的影响

3 个不同地方处理的平均单株挂果量均比对照高, 其中武家峁村平均单株挂果量为19.3 kg, 高出对照38.4%;牛圈沟村平均单株挂果量为16.8 kg, 高出对照46.1%;小会坪村平均单株挂果量为17.4 kg, 高出对照34.9%。结果表明, 对于缺乏主枝, 主枝空间分布不合理的植株, 通过刻伤萌芽生枝培养后, 该枝条能够在3 年内就成为了主枝, 该枝结果后, 可以提高单株挂果量。

2.4 施有机肥旋耕改土对裂果的影响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老枣园是否施入有机肥与裂果有很大关系。2013 年, 在崖畔村和武家峁村老枣园按2 400 kg/hm2量施入有机肥后, 当年的老枣园裂果率明显较未施入机肥的老枣园裂果率低, 为46.5%, 而未施入有机肥的老枣园裂果率高达68.4%;2014 年在崖畔村、武家峁村和强家村按3 000kg/hm2施入有机肥后, 当年裂果率分别为26.8%、24.6%和21.4%, 而未施入有机肥的对照老枣园裂果率分别达到54.3%、58.8%和53.4%;2015 年度, 上述3 地按3 600 kg/hm2施入有机肥后, 老枣园裂果率分别为19.8%、18.7%和20.2%, 而未施入有机肥的对照老枣园裂果率分别达到43.6%、42.8%和44.8% 。由此表明, 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可以降低老枣园裂果率, 减少因连续阴雨造成的经济损失。

2.5 涂抹粘虫胶对枣飞象的防治效果

3 个处理地涂抹粘虫胶后, 株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 防治效果均可以达到90%以上, 而对照植株的植株被害率达到100%, 被害严重的植株, 出现严重的二次抽枝现象, 从而推迟开花坐果时间。

2.6 设施防雨大棚栽培对枣果裂变的影响

2015 年枣果成熟期遭遇2 场降雨, 大棚外枣果平均裂果率达到43.6%, 而棚内裂果率仅仅为4.8%。表明设施防雨大棚的建设对于枣防裂果具有明显效果。

2.7 综合改造集成技术影响

把以上技术集成组装成沿黄老枣园综合改造技术加以应用, 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

2.7.1 综合改造技术对枣花的影响。 通过综合改造技术措施后, 处理与对照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枣花的颜色上, 经过改造后, 花的颜色为黄绿色, 而对照花为黄白色;其次表现在花的饱满度上, 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植株多数花饱满, 花中的蜜露多, 覆盖整个星盘, 而未经改造的植株花饱满度差, 星盘上蜜露相对少;从成花量上看, 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植株成花量明显大于未改造的植株。

2.7.2 综合改造措施对枣吊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哪个年份, 处理后的植株枣吊长度明显大于对照, 枣吊平均成果数也高出对照很多, 表明综合技术措施对与枣树植株枣吊的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枣吊长生长的促进作用, 还表现在对枣吊成果的促进作用。

2.7.3 综合改造措施与枣果主要性状的关系。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造的植株上的果实色泽度明显光亮, 而未经过改造的对照植株上的果实色泽度相对较差;从果实大小上来看, 经过技术改造的植株上的果实大小明显大于未经改造的对照植株上的果实;从整株果实的优果率来看, 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植株优果率大大高于未改造的对照植株。表明综合改造技术可以显著改善植株的外观性状, 提升植株优果率。

2.7.4 综合改造措施与枣果发育进程的关系。 从图1 可以看出, 经过综合技术改造后的老枣园, 植株的果实发育期明显长于未经改造的老枣园的果实发育期, 在对照停止发育后, 处理的植株果实仍然缓慢发育。从发育逻辑斯蒂曲线的指数发育期可以看出, 改造的植株果实发育速度明显快于未改造的对照植株。表明综合技术改造后, 植株在发育期间果实重量增加速度快, 后期发育时间延长, 从而保障了植株上的果实能够得到充分发育。

2.7.5 综合改造措施与枣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关系。 从图2 可以看出, 武家峁、牛圈沟、南河底村处理植株上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在15.0%以上, 而相应的对照植株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在15%以下, 差异显著。3 地处理和对照植株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以武家峁最高, 南河底最低, 但3 地植株的差异不是很明显。

2.7.6 综合改造技术与产量的关系。 从图3 可以看出, 在2013 年、2014 年和2015 年连续3 年单产来看, 经过综合技术改造后的老枣园产量均比未改造的老枣园高, 表明综合改造技术对于提高老枣园产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不同年份来看, 3 个试验点上的平均产量各有差异, 总体上讲2015年3 个试验点的产量都比较高。崖畔村、强家村2014 年产量均为3 年中最高的, 而武家峁2015 年产量最高。

2.7.7 综合改造技术与缩果病的关系。2015 年, 崖畔村、 武家峁和强家村经过综合技术改造后的老枣园, 缩果病的发生率分别是1.3%、1.5%和1.6%, 未经改造的老枣园缩果病发生率分别是1.28%、1.45%和1.09%。表明综合技术改造对于老枣园缩果病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

2.7.8 防雨设施大棚栽培与裂果的关系。从图4 可以看出, 搭建防雨设施大棚后, 老枣园的裂果现象明显减少, 裂果率大幅度降低, 从而减轻了因连阴雨造成的裂果损失。

2.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过对老枣园的综合改造, 新增纯收入5 个乡镇分别为: 朱家畖镇681.2 万元, 佳芦镇242.9 万元, 木头峪镇454.2 万元, 坑镇734.5 万元, 螅镇690.3 万元, 5 个乡镇共新增纯收入2 803.1 万元。枣果平均裂果率由31%降到7%, 缩果病率由3.1%降到1.8%, 优果率由20%提高到70%, 果实发育期延长7~14 d, 平均产量大幅提高,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项目实施可稳定农村劳动力, 提高枣农科学管理水平, 促进枣园丰产稳产, 重振枣农管理枣园信心,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此外, 项目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对于保护山地枣园、改善生态, 促进生态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天福.低质低效枣园高接换优改造技术要点[J].甘肃林业, 2014 (4) :36-37.

[2]郭燕.陕北低产枣园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6) :124-125.

[3]邱新泽, 王振军.阜新地区枣园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2) :35.

[4]刘改招.低产枣园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 2012 (6) :150-151.

[5]高椿翔, 邓国胜.荒枣园改造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0 (4) :16-17.

改造成果 篇4

1 基本情况

自2010年隆阳区被列为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玉米高产创建等重大科技推广项目, 玉米产业卓见成效。特别是隆阳区连续6年对玉米产业加大扶持力度, 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杂交玉米良种的推广运用, 使玉米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已发展成为隆阳区粮食生产的主导作物, 无论面积还是产量, 均居粮食作物之首。

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样板实施地点在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 项目区涉及9个行政村, 面积最大的是龙塘、大堡子、小堡子、杨官4个村委会的42个村民小组, 涉农560户, 总人口16 043人, 技术培训4 000人次。境内的龙塘村位于东经99°15′19.8″、北纬25°01′18.9″, 实测面积16.9 hm2;大堡子村位于东经99°13′49.2″、北纬25°04′31.7″, 实测面积24.89 hm2;小堡子村位于东经99°14′04.7″、北纬25°02′53.5″, 实测面积16.25 hm2;杨官村位于东经99°12′29.1″、北纬25°04′48.3″, 实测面积18.41 hm2;海拔1 652~1 722 m, 年均温度15.7℃, 年降雨量966.7 mm。农作物以种植玉米、水稻、烤烟等为主。红壤土, 前作一般种植小麦、蚕豆或冬闲。样板主推玉米品种是五谷1790、北玉20号。示范品种保玉13号、保玉9号、云瑞88、云瑞167、雅玉88等。

2 面积、单产指标

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集成技术高产示范推广样板, 下达面积66.67 hm2, 实际完成面积66.67 hm2, 单产指标10.5 t/hm2;带动项目区500 hm2玉米进行高产栽培, 实现玉米稳产、高产。

3 样板实施结果

3.1 样板实施结果与目标对比分析

对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样板, 于2010年9月1—21日进行全面理论测产52块, 每块测产面积均在66.67 m2以上, 最高单产16 657.5 kg/hm2, 最低单产8 641.5 kg/hm2, 加权平均单产11 551.5 kg/hm2, 较单产指标10 500.0 kg/hm2增加1 051.5 kg/hm2, 增幅10%, 圆满通过项目单位的验收。

3.2 样板实施结果与非样板、项目区前3年对比分析

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66.67 hm2玉米高产样板, 理论测产加权平均单产11 551.5 kg/hm2, 非样板品种测产8块, 加权平均单产9 810.0 kg/hm2, 增产1 741.5 kg/hm2, 增幅17.8%, 总产增加116.1 t;比项目区2008—2010年3年间玉米平均单产8 250.0 kg/hm2, 增产3 301.5 kg/hm2, 增幅40%, 总产增加220 t, 效果明显, 有很好的可比性。

3.3 样板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有效增加了隆阳区高稳农田面积的拥有量, 举办66.67 m2玉米高产样板, 实现单产11 551.5kg/hm2, 比前3年平均单产8 250.0 kg/hm2增产3 301.5 kg/hm2, 总产增加220 t;带动项目区玉米高产栽培面积500 hm2, 实现玉米单产9 750 kg/hm2, 比前3年平均单产增加1 500 kg/hm2, 总产增加750 t;合计增产粮食970 t。按照目前玉米市场价2.2元/kg, 增加总产值213.4万元, 国家投资44万元, 投入与产出比1∶4.85。按人均年占有量400 kg标准计算, 可满足2 425人1年的粮食消费量。在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一是成功完成了玉米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户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了玉米种植水平, 为隆阳区粮食单产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二是有利于当地农业增效和进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营造了空间,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经济作物种植, 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土地流转,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生态效益: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导优质良种, 采取保建栽培技术措施, 降低农药用量, 减少环境污染, 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 保持隆阳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主要措施

4.1 组织措施

根据《云南省2011年粮食生产主要科技措施实施方案》安排和要求, 成立2011年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何树林任组长, 区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 以何兴有、吴有杰、辉永等9人为主要领导成员, 领导小组在区农业局设办公室, 由吴有杰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实行分工协作, 责任明确。同时, 由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副所长陆顺生任技术负责人, 由杨国田、单艳、宋云飞等6人具体负责技术培训、实施和指导工作。

4.2 主要技术措施

在技术措施上主要做到“六个统一”, 即统一品种, 统一整地规格质量, 统一播种时间, 统一施肥种类、数量及施肥时间, 统一病虫草害防治, 统一技术培训。具体如下: (1) 种植品种。有五谷1790、北玉20、保玉13号。 (2) 整地规格。深耕晒垡, 深耕25~30 cm。精细整地, 要求土壤细碎, 无大土块架空, 地面平整, 土壤疏松, 耕作表面有一层细土覆盖[1]。 (3) 播种技术。播期谷雨节 (4月30日至5月26日) , 采用等行距条播, 播量30 kg/hm2以上, 株行距1.0 m×0.3 m, 单行双株, 每穴播3粒种子, 每穴留2株, 栽植密度66 660株/hm2, 出苗后3~4叶时及时间苗留双株。 (4) 施肥技术。底肥施有机肥15.0~22.5 t/hm2, 条施45%玉米专用复合肥750 kg/hm2。苗肥 (四至五叶期) 打孔深施尿素225 kg/hm[2,3]。穗肥 (9—11叶时) 打孔深施尿素375 kg/hm2。粒肥 (吐丝期) 打孔深施尿素150 kg/hm2。 (5) 田间管理。苗前期 (3~4叶时) 结合间苗施肥, 浅中耕1次, 拔节前 (7~8叶) 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初现抽雄时, 用玉米健壮素30支/hm2 (900 m L/hm2) 对水900 kg/hm2喷雾。 (6) 病虫草害防治。在玉米播种后3 d内进行玉米芽前除草, 在土壤湿润的情况下施用效果更好。用38%阿特拉津在玉米播种后3 d内喷药封闭杂草。也可用41%异丙草胺, 或50%莠去津悬乳剂, 或50%扑草净, 或43%丁草胺等对水喷雾防治。还可用20%百草枯在杂草多时喷玉米行间防除。病害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的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 或50%代森锰锌、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喷雾, 喷药水900 kg/hm2, 每7~10 d喷药1次, 连续用药2~3次[4]。锈病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900 kg/hm2喷雾。虫害防治:玉米螟的防治, 在玉米心叶末期, 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15~30 kg/hm2拌5倍细砂土, 放入喇叭口内。蚜虫防治, 玉米进入拔节期后蚜虫危害初上升时, 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雾。

5 小结

(1) 政府重视, 资金到位, 工作人员认真负责, 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是成功举办样板的根本保证。

(2) 在群众中做好政策和技术宣传, 农闲时做好播种前的备耕整地工作, 播种时适当加大播种量, 选用抗病高产优质良种, 确保苗齐苗匀苗壮, 适时把握播种期是夺取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 抽穗时错过8月低温多雨和大小叶斑病和锈病的高发期, 以利于实现该地区杂交玉米的高产稳产;通过样板的实施, 还可加速抗病、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力度。

(3) 在保山坝南片区举办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样板, 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加之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但是还存着一些客观和主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户对学科技用科技的接受能力不一致, 实地操作也不一致性, 致使样板区内高低单产有一定差距, 甚致部分农户在投入上限制了杂交玉米的高产和稳产。

摘要:分析保山坝南片区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样板生产情况, 概述样板实施的主要措施和结果,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经验, 以为该地区中低产田改造玉米高产样板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样板,中低产田,保山坝南片区

参考文献

[1]杨华应.云南省万亩冬玉米高产样板成效显著[J].云南农业, 1994 (8) :11.

[2]吕国华.扶余打造玉米高产样板田[N].吉林农村报, 2008-08-06 (1) .

[3]张兆军.吉林春玉米雨养百亩吨良田[N].科技日报.2008-10-10 (10) .

改造成果 篇5

目前, 国内混凝土管桩企业的生产线无论是传统的直型线还是回型线, 都存在用工人数多, 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了解决目前经济形势下用工难的问题, 本文在维持原有车间格局, 主要设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投入较少的费用, 在较短的周期内改造出了一种新型回型生产线 (以下简称回型线) , 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运行, 效果显著。

1 传统混凝土管桩回型生产线简介

1.1 生产流程图

图1为传统回型生产线生产流程图。

1.2 设备、工艺平面布局图

图2为传统回型生产线设备、工艺布局图。

1.3 生产工艺流程介绍

(1) 台前布料区 (第二跨) :各种规格的管桩, 根据其配方, 通过搅拌楼电脑自动控制系统将各种原材料计量后, 进入搅拌机内自动拌合, 形成和易性较好、强度高的混凝土混合料, 混凝土混合料通过下料斗, 人工布料, 进入管模模具内, 吊机将在中间跨盖模架上的盖模吊往台前布料区合模, 拧紧螺丝, 用平车送往第一跨张拉区张拉。

(2) 离心区、蒸养区 (第一跨) :吊机将张拉完成的管模吊往离心区离心, 离心完成后的管模吊入蒸养区内进行蒸养, 蒸养后的管桩需达到脱模强度, 用吊机将蒸养后的管模放在转运链条机上, 放张, 拆边螺丝, 转运到第二跨。

(3) 拆模区 (第二跨) :通过吊机将模盖吊到清模架上, 清模、喷脱模剂, 将带管桩的底模一起吊到拆模场地, 将管桩的头板、尾板、张拉挡板拆完后, 再吊运管桩脱模, 装车入釜, 蒸压;在拆模场地清底模、喷脱模剂;将钢筋骨架吊入底模内, 装端头板、头、尾板、挡板, 再通过吊机吊运至台前平车上布料, 形成环形生产工艺流程。

(4) 其它区域 (第三跨) : (1) 螺旋筋的拉丝及线材堆放区; (2) 主筋切断、镦头、钢筋骨架滚焊制作、堆放区; (3) 端板和抱箍的切皮、滚圆、压型、焊接;拔丝区。

1.4 传统回型生产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1) 台前采用人工布料: (1) 混凝土布料不均匀, 效率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 用工数量多; (2) 混凝土入料困难, 易散落在平车上, 需抹浆、铲料, 浪费严重, 且现场环境较差; (3) 布料不均匀, 合模困难, 造成离心时跳动大, 损害管模、离心机及合模螺丝, 增加维修工作量及费用; (4) 造成合缝跑浆, 影响管桩内壁质量。

(2) 台前、拆模区作业人员密集, 需频繁避让吊机与重物, 劳动强度大, 且易发生安全事故。

(3) 老式头尾板, 重量大, 装、拆头尾板工人劳动强度大。

(4) 底模、盖模采用人工喷脱模剂, 工作环境较差, 脱模剂浪费严重。

(5) 因管模头端的张拉挡板不固定、离心时易跳动, 张拉螺杆与头板刚性连接, 张拉时易造成桩头端板倾斜, 人工搬运钢筋骨架易造成松散等管桩质量问题。

2 改造后的生产工艺

2.1 改造后的生产工艺流程

图3为改造后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2.2 改造后的设备、工艺平面布局情况

图4为改造后的生产线设备工艺布局图。

2.3 改造后的工艺流程介绍

(1) 台前布料区 (第一跨) :采用混凝土泵机代替人工布料, 提高功效及减少用工, 生产工艺上先合模、张拉后放在计量平车上移动通过泵机的泵管深入管模内布料。

(2) 离心区、蒸养区工艺流程基本保持不变 (第一跨) :蒸养完后将管模从蒸养池吊出放在转运链条机上, 放张, 移动拆边丝, 转运第二跨车间;在出池处增加放张机, 放张机主要由液压扳手、油站等组成, 通过液压油的压力产生强大的扭矩对张拉螺母进行放张。

(3) 拆模区 (第二跨, 底模及盖模链条输送区域、笼筋装配区) : (1) 分别增加底模、盖模链条机移动底、盖模, 实现与吊机的动态配合, 提高功效; (2) 使用轻质新型张拉件, 固定装拆头尾板; (3) 采用固定点自动喷底、盖模的脱模剂装置, 该装置通过电气控制, 能够自动检测管模的位置和规格, 自动喷洒脱模剂; (4) 使用新型自动组合吊具, 底模、盖模、骨架三种工艺的作业在1台吊机一套夹具上完成, 无需人工挂钩; (5) 增加了头尾板输送、骨架输送皮带装置配合实现固定装、拆头尾板。

3 改造成果

3.1 减少了用工量

相比传统的回型生产工艺线减少了12人, 其中台前减少了8人。

3.2 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1) 泵送代替人工布料, 不用抹浆, 减少了废料, 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作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 使用轻质头尾板, 其重量只有原来的1/3, 且挡板固定在底模上, 不用拆卸、搬运。

(3) 固定点拆、装头尾板, 不用频繁避让吊机, 大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减少了安全隐患,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不用草绳 (用于管模密封) , 减少了清理底模和盖模、运输草绳的工作量, 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改善了工作环境。

(5) 先合模, 再布料, 减少管模离心时跳动大对管模与离心机的损害, 减少了维修的工作量。

(6) 自动吊运笼筋, 不用人工挂钩, 避让吊机。

(7) 喷底模、盖模脱模剂, 实现了自动化作业。

3.3 改善了工作环境, 减少了安全隐患

(1) 基本取消挂钩手作业。

(2) 拆模区底模在链条机上, 保持固定间距、且不会滚动, 避免夹伤人。

(3) 吊机运行距离短, 运行速度、频率低, 减少了对地面人员的伤害。

(4) 泵送台前没有废料, 不用草绳, 固定点喷脱模剂区域设有脱模剂回收槽, 改善了现场卫生环境。

3.4 确保了生产效率, 提高了人均产能

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能保持原来的单班产能, 人均产能有明显的提升。

3.5 确保了人员稳定

改造后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 由于劳动强度的降低, 工作现场、安全环境大大的改善, 尤其在严寒、酷暑季节期, 与原生产线相比, 人员流失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6 提高了产品质量

(1) 采用专用吊具吊运笼筋, 减少了人工搬运笼筋骨架易松散的问题。

(2) 挡板固定在底模上, 减少了张拉挡板定位不准造成的头端离心跳动问题。

(3) 将传统的内张拉改为外张拉方式, 张拉挡板固定在管模上, 解决了以往内张拉方式存在的不足及由于螺杆变形易造成端板倾斜的问题。

(4) 采用泵送技术并实现先合模、先张拉, 使混凝土管桩的合缝漏浆大幅度降低, 管桩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4 结语

目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的生产工艺与落后的设备加剧了员工的供需矛盾, 使其日益突出, 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创新, 来提高现有管桩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 解决用工难的问题, 对广大技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传统的回型生产线试点改造成果的介绍, 希望引起同行重视, 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设备及工艺, 推动管桩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摘要:以混凝土管桩回型生产线为模板, 对原有生产线进行了改造, 并对改造后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设备和平面布局、运行情况等作了评价。

【改造成果】推荐阅读:

开发成果07-18

成果整合05-09

活动成果05-13

成果保持05-22

找矿成果05-27

实践成果06-05

审计成果06-08

成果06-08

学习成果06-15

成果报告06-23

上一篇:大型危险货物运输包装下一篇:教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