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成果(共7篇)
普查成果 篇1
摘要:通过地理国情成果与土地利用变更成果数量上与空间上的对比分析, 比较两种调查成果同类地物共同分布的区域及数量和差异分布的区域及数量, 分析差异原因。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土地利用变更,对比分析
1 前言
国务院于2013~2015年年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它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其它专题数据,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技术, 查清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等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 建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2007年国土资源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力调查, 它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 采用遥感影像调查, 实现图、数、实地一致, 做到全面、真实、准确, 之后从2009年起, 每年进行了变更调查, 形成了每年的变更调查数据库。
国情普查的地表覆盖信息数据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都覆盖了全省的自然地表, 二者信息数据虽然分类有所不同, 但主要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都可以归并对应, 客观上二者数据对比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尝试使用较为合理的技术流程和工作方法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这种差异。
2 概述
2.1 分析所用数据
2.1.1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
湖南省××县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主要包括地表覆盖数据 (LCA) 、正射影像图 (DOM) 、统计分析报表。
2.1.2 土地利用变更成果
湖南省××县2014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成果, 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和汇总表格。
2.2 工作内容
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的分类对应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GDPJ01-2013) 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GB/T21010-2007) 对各类地类的定义及采集指标, 从中选取两者在定义上相似的典型地类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内容如表1。
2.3 技术路线 (见图1)
3 对比分析
3.1 对比分析的方法
3.1.1 数量对比分析
通过从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报表和土地利用成果汇总表获取的面积数值, 计算地理国情普查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数量上的差异值和差异百分比, 分析差异原因。
3.1.2 空间对比分析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地类图斑、线状地物与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叠加开展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比较两种调查成果同类地物共同分布的区域及数量和差异分布的区域及数量, 并分析差异原因。
3.2 分析情况
3.2.1 数值差异情况如表2
3.2.2 空间差异情况
3.2.3 原因分析过程和结论
依据地理国情地表覆盖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对比分析, 原因如下:
(1) 内容定义:两种调查中对有些地类的内容定义不大相同, 例如:土地利用调查中培育、种植花卉草皮等的土地被认定为水浇地, 也就是耕地范畴, 而在地理国情中这部分土地分别划作园地 (花圃) 和草地 (其它人工草地) 的范畴;土地利用中固定用于林木育苗的土地也就是苗圃被认定为其它林地, 而在地理国情中苗圃属于园地的范畴。
(2) 采集原则:国情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 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 即可理解为“所见即所得”。如土地利用中的滩涂因季节、经济利益、暂时需要等原因种植农作物, 在国情中根据“所见即所得”的原则被认定为耕地。
(3) 上图最小面积指标:例如, 国情指标中≥140m2的房屋就可上图, 而二调标准中建设用地≥400m2才上图;二调标准中宽度≥1m的道路、沟渠都要上图, 而国情指标中的道路、沟渠宽度≥3m、长度≥500m的才上图。
(4) “批而未用”土地:土地利用调查中耕地等农用地已征用, 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 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 称为“批而未用”土地。土地利用中“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 而地理国情中没有此种概念。
4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问题
(1) 2009年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时间到现在已经相隔六年时间, 虽然年度土地利用变更工作每年都在进行, 但是仅限于建设用地和新增耕地的变更, 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变化没有体现, 比如耕地变成果园或池塘, 数据的准确度无法保证。
(2) 土地利用是一项按年度更新的任务, 变更的依据除了影像, 还有各县市国土局提供的批地红线, 部分批地红线下发时并未建设完成, 而当年变更就按照红线进行“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上图, 有些大型公路、铁路建设周期长, 在建设过程中因实际问题发生线路改道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而造成土地利用数据部分建设用地认定的错误。
(3) 土地利用数据中存在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和田坎系数等面积概念, 但是没有空间范围, 对空间叠加分析有影响。
4.2 建议
(1) 土地利用数据中线状地物所占面积较大, 但没有空间范围, 采取以线状地物宽度生成缓冲区的办法, 参与空间叠加分析。零星地物面积较小, 未参与空间叠加分析。
(2) 影像核准时, 可以使用地理国情影像和当年度的变更调查影像同步核准, 提高对比分析成果的可信度。
普查成果 篇2
成果分析报告
黄山市黟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四月
审 定:刘和永
审 核:周小军
编 写:张顺美 方啸
黄山市黟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成果分析报告
黄山市黟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4月25日
一、概述
我国东南海拔第一高山、皖南山区的主干山脉------黄山山脉自东向西横贯我县,峰峦纵横绵亘,河川盆地相间分布,呈现南北两侧低,中部地带高的地势特征,形成“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环境。黟县地处安徽省南部,总面积847km2,辖四镇四乡总人口9.6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49万人,劳动力5.792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农业人均产粮343kg,农村人均纯收入5050元。县境内主要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岭,分成南北两个流域:北部长江流域和南部新安江流域。境内有10公里以上河流12条。总长525.5km,北部长江流域控制流域面积414.7km2。南部新安江流域控制流域面积443.1km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黟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防汛抗旱、灌溉发电、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病险塘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电气化建设等方面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二、普查工作概况
我县对8个乡镇的66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进行普查。我县针对水利普查积极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立即落实办公场所。安排专业人员充实普查办力量,确保水利普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完成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工作,有序推进水利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培训工作。成立水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水利普查的指导工作,招聘1名大学生专门负责水利普查具体工作。我县积极推进水利普查工作的开展。
三、对象清查与普查对象
(一)普查对象数量情况
1、河湖基本情况:50km2以上河流10条。
2、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共有泵站8座,堤防15个工程段,农村供水工程3处,其中1处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3、经济社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户100个,工业企业44个,建筑业和第三产业48个,公共供水企业3个。
4、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取水口210个,排污口15个,地表水水源地3处,治理保护河段11处。
5、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共13个单位。
6、灌区专项:全县以村为单位井灌区388个,县级管理大型灌区1个(东方红水库灌区),灌区规划灌溉面积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54万亩。
7、地下取水井专项:现有规模一下机电井、人力井3597口。
8、水土保持情况:我县有7清查单元。
(二)对象清查与普查差异情况
对象清查与普查差异情况:此次普查我区在清查的基础未增加普查名录。
四、普查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情况
普查名录总数928个,已录入名录数930个,已完成数据录入名录数792个;总录入数据项数13478,应录13478,完整率100%。
(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1、水库工程
我县水库工程普查对象共有水库24座,其中:东方红水库为中型水库;小二型水库23座分别是碧西水库、镜头水库、丰口水库、葛冲水库、3
枧溪水库、里坞水库、泰山水库、陶岭水库、钟山水库、高碣水库、古溪水库、楠玛水库、大坞水库、东坑水库、胡门水库、开龙山水库、石岗水库、鱼龙水库、红树湾水库、佘溪水库、石栏杆水库(供电公司建)、羊坞水库、府君水库。
2、水电站工程
我县水电站工程普查对象共有7座,分别是:
碧阳镇:镜头水电站,装机容量126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5万kw•h,2011年发电量0.01万kw•h。横山水电站,装机容量640kw,2011年发电量0.01万kw•h。
宏村镇:黟县水电公司金家岭水电站,装机容量9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00万kw•h,2011年发电量130万kw•h。黟县水电公司三级水电站,装机容量8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00万kw•h,2011年发电量130万kw•h。黟县水电公司四级水电站,装机容量5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100万kw•h,2011年发电量60万kw•h。
洪星乡:樟岭脚水电站,装机容量750kw,多年平均发电量123.7万kw•h,2011年发电量67.5万kw•h。石栏杆水电站,装机容量8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0.6万kw•h,2011年发电量20.6万kw•h。
3、水闸工程 我县无水闸工程。
4、泵站工程
我县普查泵站工程1座。
渔亭镇:渔亭自来水泵站。装机功率118kw,水泵数量4台。
5、堤防工程
我县堤防工程普查对象有1条,漳河县城段防洪堤。堤防总长2000米,达标长度1250米,穿堤建筑物28座。
6、农村供水工程
我县农村供水工程普查对象共有159处,其中:200m3/d及以上或2000人及以上的农饮工程有3处,设计总供水规模0.7712 m3/d、设计总供水人口5.2788万人、年实际供水总人口5.0318万人、年实际总供水量159.8493万m3;200 m3/d以下且2000人以下的农饮工程有156处,年实际供水总人口3.9368万人。
7、塘坝工程
我县塘坝工程普查对象共有423处,其中:
500 m3~1万m3的塘坝共311处,总容积80.52万m3,实际灌溉面积18815亩;
1万m3~5万m3的塘坝共91处,总容积182.82万m3,实际灌溉面积9493亩;
5万m3~10万m3的塘坝共21处,总容积138.54万m3,实际灌溉面积3861亩;
10万m3及以上的塘坝无。
8、窖(池)工程: 无
(三)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
1、河湖取水口总共209个,其中农业取水口202个,非农业取水口7个;规模以上取水口6个,规模以下取水口203个。2011年取水量1459.2535万m3,供水人口4.45万人,灌溉面积4.37万亩。
2、地表水源地数量3处。2011年总供水量142.0495万m3,供水人口3.74万人。
3、河流治理保护情况:河流数量共19条,河段总长度172.2km,有防洪任务的河段长度20km,其中:小于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的河段长度为20km。已治理河段长度为2km,治理河段达标长度为0km,未治理河段长度为18km。
4、入河排污口:排污口数量15个,规模以上1个。
(四)经济社会用水情况
根据安徽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采取用水大户逐个调查与一般用水户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调查,查清城乡生活,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用水情况及状况。
居民生活用水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参考城市化水平,采用PPS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100个典型居民生活用水户。主要调查用水人口、用水来源及用水量、人均用水量等指标。其中城镇居民用水户40户,城镇用水人口127人。用水来源为黟县自来水厂,用水量4000吨/天,人均用水量86.42L/人•d。农村用水户60户进行调查,农村用水人口196人,用水来源为地下水或地表水,用水量6500吨/天,人均用水量91.173L/人•d。
灌区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点调查万亩以上的灌区,根据当地规模及以下灌区实际情况,区分地表水灌区、地下水灌区和混合灌区三种类型选取一定数量的典型灌区进行调查。其中抽取40个典型灌区,主要调查灌溉面积44553亩、取水量1713.2217万吨及用水量1160.0707万吨、亩均用水量384.54吨等指标。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中重点调查小牲畜,其中抽取5家,主要调查畜禽数量0.5736万头,用水量2.8113万吨。
公共供水企业:对所有城镇供水企业和日供水量超过1000吨(或用水人口超过1万人)的农村供水单位进行调查。抽取3家,取水量284.45万吨、售水量217万吨等。
工业用水户:重点调查典型工业用水大户。其中抽取44家。主要调查工业总产值15.129亿元、取水量239.4289万吨、用水量239.4289万吨等。
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户:重点调查年取用水量不小于5万立方米的第三产业机关及企事业用水大户,用水大户以外的第三产业用水户抽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系统抽样方法确定;建筑业只选取一定数量的建筑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一般选取5-10个)。其中抽取48家,主要调查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户用水量19.5433万吨。从业人员950人。
(五)水土保持情况
1、土壤侵蚀普查
黟县水力侵蚀野外调查计划调查单元数8个,无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野外调查计划调查单元。我县实际调查水力侵蚀单元数8个;无野外调查单元调整情况。我县水力侵蚀野外调查成果图8个,野外调查成果表8份。
2、水土保持措施普查
黟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有:基本农田301.5公顷;水土保持林3638.3公顷;封禁治理15346.4公顷;坡面水系工程控制面积172.6公顷、长度172.1公里;小型蓄水保工程点状44个,线状688.5km。分布于全县辖区内。
(六)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
1、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普查名录共13个,其中水利机关1个,水利事 7
业单位8个,水利企业3个,水利社会团体1个。
2、水利行政机关情况 ⑴人员情况 年末人业人员:7人 ⑵资产财务状况 资产合计为371.1万元 ⑶信息化情况
年末在用计算机台数1台 年末拥有网站数0
3、水利事业单位情况 ⑴年末水利事业单位8个
①主要业务活动:水土保持、水库管理、防汛抗旱、灌溉服务、移民服务
②人员情况 年末从业人员30人 ③资产财务状况 年末资产合计162.6万元 ④信息化情况
年末在用计算机台数7台 年末拥有网站数0
4、水利企业3个 ①主要业务活动
负责工程的建设、水利建设维护、运行管理、供水调度、提供技术咨询
②人员情况 年末从业人员91 资产714.9万元
5、乡镇水利管理单位无
(七)灌区情况
黟县总灌溉面积8.987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0260万亩。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8.5935万亩、不同水源工程的灌溉面积分别是:水库1.6166万亩、塘坝3.774万亩、河湖引水闸(坝、堰)2.4089万亩、其他灌溉面积1.1875万亩。
灌区的数量为387处,分布于全区8乡镇,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灌区数量1处,总灌溉面积2.554万亩、2000亩以下灌区数量386处,总灌溉面积5.9126万亩。
灌溉渠道流量1.0m³/s及以上的渠段数2处,渠道长度41km,衬砌长度18km,渠系建筑物数量125处。
灌排结合渠道流量位于0.2(含)~1.0m³/s之间的渠段数1处,渠道长度3.5km,衬砌长度0km,渠系建筑物数量4处;
排水沟道流量3.0m³/s及以上的沟道无。
(八)地下水取水井情况
1、机电井和人力井。我县规模以上机电井0个;规模以下机电井1004个、人力井3569个;机电井和人力井2011年取水总量111.4378万m³。
2、地下水水源地:无。
五、普查成果质量
(一)质量控制措施
针对普查对象清查,县普查办主要组织做好清查工作专项检查、审核 9
验收和质量抽查等三项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一是对象清查工作准备和开展情况:⑴编制专项工作方案和计划,及时部署清查登记任务,开展阶段性宣传动员工作。⑵配备、培训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明确普查责任分区为各镇(街道)。⑶发放镇村两级普查区划示意图、河湖水系名录、各类普查对象初始名录。⑷按在地原则对普查对象进行地毯式清查核实。⑸明确各类清查表填写、回收流程。⑹部署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规范数据录入、审核、汇总、上报等操作。⑺按照节点完成清查工作进度。
二是对象清查数据填报、录入和汇总上报情况:⑴清查表回收。各专项工作组检查清查表填写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审查填报内容是否准确,清查表审验程序和签字手续是否正确,资料装订是否规范。⑵清查数据录入。岗前培训专业录入人员集中录入和分散录入,清查表通过计算机录入检查,控制数据错录比例。⑶技术组按照程序检查数据合理性、正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后完成清查数据汇总上报。
基层取用水台账建设情况检查。主要检查基层取用水台账建设情况,包括台账建设的全面性、台账登记的规范性、台账报送的及时性和台账数据的可靠性。我区积极与区自来水公司协调,对工业企业、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填报的取用水台账表的数据进行一一比对,确保台账数据的可靠性。
普查空间数据与对象关系数据采集情况检查。主要检查普查对象位置坐标的内、外业采集情况,包括坐标外业采集设备配置情况;检查各类普查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的获取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
普查数据预处理情况检查。主要检查取用水量台账数据的提前录入和预审情况;检查全面获取数据和位置坐标数据的提前录入及预审情况;检查各类普查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的处理和预审情况;检查空间数据的处理情 10
况;检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和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名录的一致性。
(二)总体质量评估
1、数据录入质量评估
黟县第一次水利普查总录入数据项数13478,应录13478。无差错。
2、数据填报质量评估
黟县各类普查对象、主要指标录入完整。
六、问题和建议
1、普查员选调难,业务培训效果较差。一是人员选调难。水利普查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此次抽调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基本来自水利局和村官,几乎集中水利局的全部人力,村官更是全部参与,导致很多日常工作处于停滞状态。普查规模大,时间跨度长,仅从水利局选调人员难于满足普查需要,必需要扩大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和高校中选调普查员比例。普查时人员如何抽调,是各级普查办公室的主要问题之一;普查中我们感到,不熟悉当地情况是相对的,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解决,如应选调一部分当地村干部作为陪调人员。而责任心和素质达不到要求,将会制约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人员固定难保证。选调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人员因种种原因不能到位等因素,留有余地。从这次普查工作情况看,“两员”按照普查数量选调,工作任务繁重,富余人员很少,几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开展后经常出现人员不到位、补充不及时等情况。因此,两员选调中,应要求5-10%的人员储备,以防止因各种原因变动,从而导致普查员不足的被动局面出现;普查指导员的选调要求一定要高于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要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能独立处理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情况和问题。同时应先于普查员选调,在培训前就应明确哪些人是普查指导员,不能在培训后再行区分。这 11
样有利于普查指导员在今后普查工作中指导、组织普查员工作,增强普查指导员对普查员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2、各部门协调不到位。水利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但区普查办在普查工作过程中收集个别部门资料数据却非常艰难,有时奔波数趟都拿不到资料,建议上级部门进行综合协调。
3、普查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由于本次水利普查工作量大,投入人员多,购置新设备多,需要大量资金来开展工作,但上级普查经费不能按时落实,给普查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普查成果 篇3
1 普查中取水口定义及范围界定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的规定, 取水口是指利用取水工程从河流 (含河流上的水库) 、湖泊上取水, 向河道外供水 (包括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用水) 的取水口门[1]。取水工程包括引水闸 (涵) 、引水渠道、管道、泵站等。
根据《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方案》中对取水口的分类:农业取水流量不小于0.2 m3/s、非农业用途的年取水量不小于15万m3的取水口, 均为规模以上取水口;其他为规模以下取水口[1]。此次普查范围为河湖库上的所有取水口, 重点普查规模以上取水口, 主要包括取水口基本情况、取水用途及取水量、取水许可及管理情况;规模以下取水口只进行简单普查。
为了遵循水利普查“不重不漏”的原则, 对特殊取水口做了补充规定。对于从山泉、塘坝 (不在河流上的塘坝) 取水, 利用泵船等设备临时取水, 水力发电站的尾水 (发电后又流回河道) , 取用海水等都不属于此次取水口的普查对象;对于河道上的地下截潜工程 (如截流坝) 取水、河流上的塘坝取水、发电尾水用于河道外的灌溉或供水等的取水口必须普查;对于一些关系复杂的引调水、平原河网等区域的河流、湖泊以及水库中水量, 既有自己产流、汇流水, 又有区域外通过引调的客水, 造成取水量的重复或部分重复计量情况, 采用重复系数 (在0~1取值) 确定取水口的取水量[2]。
2 普查过程控制
第一次水利普查面广、量大、时间紧。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河流、湖泊众多, 对比其他兄弟省份, 取水口数量也较多、普查难度较大。在开展普查前, 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普查成果质量控制方案[3,4]。
2.1 选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每个乡镇至少选聘1名熟悉水利知识的专职普查指导员, 每个行政村选聘1名普查员, 由普查员负责填表, 普查指导员负责审核。
2.2 开展清查、普查2次大规模的集中培训
聘请国家培训老师或参加过国家培训的学员给市、县水利普查骨干授课, 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 各县组织县级水利普查培训, 对象为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2.3 清查摸底
普查员走访实地、深入源头, 摸清实际存在的取水口, 通过清查登记工作, 摸清取水口基本信息, 形成基本名录底册, 明确取水口规模, 确定取水口普查对象和普查表填报单位、填报方式, 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 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实施。
2.4 建立动态指标台账
为准确查清河湖取水口的取水量, 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要求对666.67 hm2以上灌区的河湖取水口和年取水量在15万m3及以上其他用途的河湖取水口建立取水量动态台账, 逐月记录并汇总。
2.5 填表上报
普查员以清查名录、台账数据为基础, 填写普查表, 对规模以上取水口重点普查, 每个对象对应1张普查表, 规模以下取水口简单调查汇总, 普查表填报、复核、审核的每一步, 相应责任人都必须签字并附上电话号码, 以便在后期发现问题能及时落实。
2.6 注重成果评估
在整个普查过程中总共进行了4次成果评估, 清查、普查阶段各2次, 评估分国家、流域机构、省级、市级和县级5个层面, 通过评估、查漏补缺、剔除重复, 确保取水口成果真实可靠。
3 浙江省取水口普查成果
经过水利普查, 浙江省河湖取水口总共58 841个。其中规模以上占取水口总数量的17%, 为10 000个;规模以下占取水口总数量的83%, 为48 841个。
从取水水源方面统计, 浙江省河流型取水口最多, 水库次之, 湖泊最少。河流型、水库型、湖泊型取水口占浙江省总河湖库取水口比例分别为93.0%、6.2%、0.8%, 与浙江省河流、湖泊、水库的总数及分布状况基本一致。
从取水用途方面统计, 取水量大小依次为:农业取水口取水量、城乡供水取水口取水量、一般工业取水口取水量、生态环境取水口取水量、火 (核) 电取水口取水量等。农业取水量占全省总取水量的53.8%、城乡供水取水量占31.9%、一般工业取水量占10.8%、生态环境取水量占1.8%、火 (核) 电取水量占1.6%, 与浙江省前几年水资源公报中取用水量趋势大体相同。
从取水口分布情况统计, 山区较少, 平原河网及沿海较多。山区 (富春江水库以上、瓯江温溪以上、湖西及湖区等) 取水口数量占全省取水口总数量的26.1%, 平原河网及沿海 (杭嘉湖区、富春江水库以下、瓯江温溪以下、浙东沿海诸河等) 取水口数量占全省取水口总数量的73.9%, 与浙江省各地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相吻合。
经过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 查清了河流、湖泊、水库取水口的数量、用途、规模以及管理等情况, 对今后合理利用水资源、取水口的科学设置及管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为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取水情况、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介绍了浙江省第一次水利普查中河流、湖泊以及水库取水口普查情况, 并阐述了取水口的定义与范围界定、普查的主要指标、普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 以及最终的取水口普查成果, 最后阐述了取水口普查成果对今后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取水情况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普查,河湖库取水口,过程控制,普查成果,浙江省
参考文献
[1]李原园.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与试点方案[J].中国水利, 2010 (9) :7-12.
[2]吕红波, 陈宝中.查清河湖取水口数量及规模分布[J].中国水利, 2013 (7) :9, 31.
[3]黄火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内容和步骤[J].中国水利, 2010 (9) :56-58.
普查成果 篇4
介绍了昆明市小区庭院排水管线普查成果数据标准的.建立及其特点.数据标准为昆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了许多特殊的功能.
作 者:孟金龙 杜良法 Meng JinLong Du LiangFa 作者单位:孟金龙,Meng JinLong(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0014)
杜良法,Du LiangFa(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南,25001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83)
普查成果 篇5
一是查清了经济单位总量。2008年末 (下同) , 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17.9万个, 增长17%;产业活动单位22.9万个, 增长14.4%;个体经营户121.8万户, 增长31.1%;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64.8万户, 增长105.4%。企业法人9.16万个, 增长44.3%, 其中国有企业4 915个, 减少1 275个, 下降20.6%;私营企业62 289个, 增加34 241个, 增长122.1%。全省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为771.2万人, 增长36.6%。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额为33 382.3亿元, 增长62.6%。全省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总额为5 976.1亿元, 增长123.4%。
二是查清了经济单位结构。在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 企业法人占51.2%, 机关、事业法人占23.2%,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占25.6%。在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中, 第二产业占6.1%, 第三产业占93.9%。在企业法人单位中, 内资企业占99.1%,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3%, 外商投资企业占0.6%。在全部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 第二产业占40.1%, 第三产业占59.9%。在单位从业人员中, 人数最多的五个行业是:制造业占25.6%, 建筑业占15.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1.8%, 教育占9.6%, 批发零售业占7.1%。企业资产中, 国有企业占26.7%, 股份有限公司占33%, 私营企业占9.8%。企业实收资本中, 国家资本占42.7%, 集体资本占3.3%, 法人资本占23.1%, 个人资本占26.2%, 港澳台资本占1.8%, 外商资本占2.9%。
三是查清了能源生产、消耗总量和企业科技活动等基本情况。2008年, 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29亿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产量2.42亿吨 (实物量) , 天然原油2 463.6万吨, 天然气143.8亿立方米。200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7 344.24万吨标准煤, 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94%。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468个, 占12.1%, 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活动的企业276个, 占7.2%;科技活动人员7.18万人, 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121.4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的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占主营收入比重) 为0.61%。
四是查实了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结构。2008年全省GDP总量为7 314.58亿元, 总量增加6.8%, 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达到16.4%。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753.72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3 861.12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2 699.74亿元。与第一次经济普查 (2004年) 相比:2008年生产总值比2004年增加4 139亿元, 现价增长1.3倍, 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第一产业增加381.44亿元, 现价增长1倍, 第二产业增加2 308.02亿元, 增长1.5倍, 第三产业增加1 449.54亿元, 增长1.2倍。
普查成果 篇6
1 设计上统筹考虑
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分为3 个层次, 分别为省级基础水信息平台、区县版水利普查成果查询系统及移动终端查询系统。省级基础水信息平台采用Oracle 10 数据库、Arc Server开发平台及Skyline三维发布技术, 实现全省水利基础信息的网络发布、信息展示与查询、二三维同步、信息共享、空间分析、数据统计下载等众多应用[1];区县版水利普查成果查询系统全部采用开源技术, 实现近零成本、零维护的开发模式, 提供信息查询、数据维护、统计下载、地图查询等服务;移动终端查询系统依托Android系统, 采用在线地图下载, 离线地图服务的方式, 提供区域水利概况介绍、具体工程信息地图定位、属性信息展示等服务。
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有以下几个优点:1) 在省级平台提供了综合性的水利基础信息查询应用服务, 建立起基础信息的共享共用平台;2) 利用Access数据库, 借助天地图*辽宁免费网络资源, 实现水利普查成果与地图的完美结合 (均采用国家2000 坐标系) , 解决了区县水利普查成果开发成本大、维护难的应用难题;3) 通过开发移动终端, 解决室外环境下的水利基础信息的查询与应用, 实现了全天候的信息支撑服务。
2 数据应用上重视关联设计
在数据库建设中, 强调以下2 个关联设计[2]:1)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2) 数据内在的业务关联设计。
2.1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关联处理
采用松耦合的关联设计, 通过属性与空间数据的对象唯一标识代码进行关联, 实现地图定位与信息展示的协调统一, 同时在数据维护层次, 采用自动映射联动的方法, 在新增或删除对象时, 在空间和属性信息表中, 同步增加或删除对象记录, 自动同步对象唯一标识代码。
2.2 业务关联设计
强调对象的统计和流向设计, 有以下2 点工作需注意:1) 建立对象所属行政区、水资源分区和流域分区的标示符, 实现多层次、区域化的统计管理;2) 建立对象用水取水的流向设计, 编制成网状应用链, 抽丝剥茧般地明晰管护、来水用水关系等, 为业务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 比如水利工程取水河流、用水去向、工程所属管理单位等链状关系, 如图1 所示。
3 空间上创建水利一张图
基于第一次水利普查获得空间数据成果, 融合辽宁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 参照国家规范制定水利专题图符号、标注、配色等规范标准, 按照总体到局部逐级细化的显示模式, 绘制了1∶4 000 000 到1∶2 000 共12 层级的分层设计[3], 通过Publish server将地图发布, 使全省26 万余个水利专题对象在空间上有序绽放。同时引入天地图*辽宁免费资源, 整合利用天地图中的辽宁省矢量图和影像图, 丰富了平台的基础地理资源, 又起到对水利专题图的有效补充作用。在应用上实现水利专题图和天地图的任意切换, 基本上建立起水利一张图办公应用底图。
4 展示上实现二三维联动
在展示上, 将全省2.5 m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叠加计算[4], 利用terragate合成和发布全省三维虚拟场景, 采用二三维联动技术, 即松散式的消息驱动方法, 使二维地图层的地理坐标与三维场景的空间位置相对应, 并通过交互式的事件触发机制保持视点视域和LOD同步[5], 实现交互浏览。该技术将二维GIS特有的宏观性、整体性、简洁性与三维GIS特有的可视化和立体性有机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二三维联动展示效果如图2 所示。
5 维护上采用网络更新
在维护上, 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的交互设计, 通过区县版水利普查成果查询系统完成基层数据的更变与维护, 通过网络提交省级基础水信息平台, 由省级技术人员对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按照年度备份的要求, 对更新数据增加“日期戳”之后, 导入数据库中。移动终端系统会自动在线搜索数据变更动态, 发现有更新时, 自动提示在线下载更新, 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有效。
6 应用上实现共享
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从保障数据一致性、实现综合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同一张图业务协同办公、打破信息孤岛的角度, 采用模块化的组建方式, 实现基础数据和服务共享。
6.1 基础数据共享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 在建立数据共享规则和维护更新制度的前提下, 实现34 类工程对象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2 类信息传递方式, 实现水利基础信息的共享;并通过省级基础水信息平台信息公告和在线维护的功能, 实现信息更新的交互功能。
6.2 服务共享
利用“3S”技术集成, 采用SOA架构, 定制符合OGC规范的WCS, WMS, WFS (Web要素服务) 服务接口[6], 搭建统一的、分布式的、松耦合的服务平台, 将水利一张图的发布、网络基础地理资源 (天地图*辽宁) 调取, 展示与查询功能和三维场景服务封装, 提供调取函数接口和功能函数, 实现服务共享。
7 结语
在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设计上, 除了以上几个重点设计外, 还在用户界面、权限设置、数据降密等环节上做了一些特性化的设计, 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水利普查成果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因水利普查成果与业务管理数据在局部上还存在一些脱节, 建议在后续开发中, 进一步对水利普查成果进行深度加工, 建立健全水利基础水信息数据库体系。
目前, 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已经开发成熟, 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水利基础信息应用的一张信息网络, 初步实现了水利基础信息存储、应用、维护、共享体系, 为水利信息化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 该系统已经部署使用, 未来将结合用户体验, 在维护制度、微信平台、防汛信息实时采集传输上下功夫[7], 不断完善和拓展信息服务本领, 为辽宁水利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摘要:辽宁省结合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 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开发应用实践活动, 开发建设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 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查询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归纳总结出设计要点, 以供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水利普查,系统设计,查询应用,辽宁
参考文献
[1]姜于, 雷明, 马涛.基于WebGIS的防汛信息服务系统[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0 (4) :18-19.
[2]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水利普查总体方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113-114.
[3]庞进武, 程益联, 罗志东.水利普查与信息化[J].水利信息化, 2012 (1) :20-21.
[4]黄梦龙.瓦片地图技术在桌面端GIS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4) :150-151.
[5]关峰, 刘浩, 曹巍.灾害可视化系统中的二三维联动技术研究[J].测绘科学, 2012 (3) :94-95.
[6]林楠, 冯玉杰, 吴舜泽, 等.我国跨区域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 (12) :42-43.
普查成果 篇7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DLG数据生产,数据提取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1∶10 000DLG数据(简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为重要参考,结合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求制定。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充分考虑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状,满足生产、建库和应用和需求,统筹兼顾天地图·广西和数据库快速出图的要求,以及其他行业的需求。该项目成果提供了广西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可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地理国情普查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3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可作为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属性提取的重要数据源,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数据内容分析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实体类共分为8个数据集和35个数据层,要素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名地址等内容,DLG数据以ArcGIS File Geodatabase(*.GDB)格式存储。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对照,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分层删除了《数据规范》中测量控制点CPTP层、数学基础CPTL层、管线与设施PIPL层和PIPP层、植被与土质要素VEGL层和VEGP层、居民地地名AGNP层和自然地名AANP层,这些图层要素的参考数据资料较少,为非重点更新要素,且不作为电子地图图面表现的重要要素,所以舍弃了这些图层。同时增加了地名地址数据集的地名地址PLAPT层,该层同时满足天地图数据的数据要求,包含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地名要素,还增加了制图数据集的制图辅助层点、线和面3个图层,目的是为了满足制图的需要。
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两类。其中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存储在LCA层,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根据要素类型分37层存储,数据集共38层。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地表覆盖和国情要素的空间位置及属性信息。广西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和指标是在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实际情况扩展,共扩展了5个三级类,分别是水田二级类下增设甘蔗地水田和其他水田两个三级类,旱地二级类下增设甘蔗地旱地和其他旱地两个三级类,在自然地理单元二级类下增设石漠化区。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具有较强的重合性和互补性,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地物大部分都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存在。两者对于同一地物的表达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可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提取出来用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过程中。广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可利用图层和属性字段列表(见表1)。
2 技术路线和作业方法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利用满足DLG生产更新要求的地理国情普查正射影像,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普查各行业专题数据及已有的基础测绘数据等数据进行整合改造及更新,可采用基于DOM更新法、航空摄影测量法等技术,对DLG数据进行生产更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总体技术路线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数据要素分析
收集满足生产要求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最新DOM数据、专业部门的专题数据等资料,对有关数据要素进行统一整理和分析,对其可靠性、现势性、可利用性进行评价确认。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基本情况分析、要素分类代码分析、地物要素分层情况、采集表示特点及其与数据规范的主要差异;要素缺失情况等。
将国情普查DLG成果数据充分应用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生产中,需分析两套数据采集要求、图层对照关系和属性字段的对应关系,并制作相应要素的数据代码对照表。其中《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1∶10 000DLG数据规范》中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代码对照表列出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代码之间对照关系,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地表覆盖要素、道路要素、水域要素、构筑物要素和地理单位要素进行分类对照。国情普查数据通过图层和CC码和GB码在两者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于相同地物类的字段名称及属性内容进行一一对应,对字段名称不一致但属性内容一致或字段名称及属性内容均不一致的需进行分类对应,后期进行人工数据编辑整理。地表覆盖要素代码对照表的部分表示内容见表2。
图1 DLG生产总体技术路线与流程
2.2 数据整合处理
地理国情普查DLG成果数据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国情普查专题数据及其他GIS数据等参考数据进行数据生产,其分类体系着重立足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整合地理国情普查DLG成果及专题数据等,进行快速结构重组,包括图层整理、地物类整理、属性结构整理,整合成符合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要求的数据。DLG数据整合处理流程见图2。
2.3 数据编辑整理
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大部分要素类能够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建立对应关系,但因两套数据要素属性及采集要求并不完全一致,许多要素类型如水体、地理单元、地表覆盖等采集指标要求都与基础测绘的采集要求有重大区别,不能够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要素类直接搬到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运用。
从数据采集要求来说,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要素注重地形地貌的表示,依据成图比例尺根据地物重要性、地理位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综合取舍;而地理国情普查要素注重分类的准确性,以地表覆盖的最小面积和地理国情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取舍。如地理国情普查中的房屋建筑区的范围是根据房屋建筑高度、结构、排布规律、建筑密度以及外部道路和其他明显界线确定的房屋建筑区内,连片的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无轨道路路面等类型,若其面积小于600 m2,即使达到各类型的最小图斑要求,也不再单独归类,直接并入各类房屋建筑区类型。而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中的街区式居民地应反映其外围轮廓和分布特征,街区的轮廓以房屋的范围来确定。因此整合处理后的数据还需要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成果和行业部门专题资料进行数据更新采集和编辑整理,才能满足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的相关要求。
结合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成果及专业数据资料,进行矢量采集与属性更新录入。要素位置按照地物的真实位置采集,要素属性可参考国情专题数据资料;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需采集轮廓线,依比例尺表示的线状地物类同时采集中心线,半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采集其定位线,不依比例尺的地物采集其定位点;对于有向线、有向点需注意矢量方向。
图2 DLG数据整合处理流程图
2.4 元数据制作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的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情况、数据采集、数据编辑整理、质量检查等5个方面,整个元数据集共划分为14个基本数据层。元数据制作借鉴了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元数据制作要求,将成果数据说明和生产过程同时记入在Arc GIS Personal Geodatabase格式存储中,将基础测绘产品元数据和图历簿内容集成在一个数据集中。
2.5 数据质量检查
数据质量检查随着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项目同步开展,需及时对作业方法、过程成果进行检查,及早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检查软件和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返回处理人员进行修改。同时可以利用过程成果数据来检验数据要素代码对照表,生产作业流程等内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根据检查结果来不断修改完善其相关内容。
3 技术问题与处理方法
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过程中遇到了大部分源数据现势性为2004—2006年的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而国情普查DOM成果现势性为2013—2015年,两者时间差异达十几年之久,城市地区和城郊地区地物地貌变化大,局部地区道路、建筑物和水系等要素已是面目全非。地物变化大,数据采集实际工作量大。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生产技术小组讨论研究,采取了相应措施和解决办法。
3.1 等高线修测困难
广西全境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地形复杂,地貌数据立体修测工作量较大。利用已有的DLG数据时,除了变化区域的地貌需要修测外,未变化的山地区域的已有地貌数据,经与立体套合检测,普遍存在形状吻合,但高程精度超限的情况,几乎所有的等高线都需要修测。为了提高等高线修测效率,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精细化DEM成果生产等高线,再利用立体模型进行修测。对于地势走向均匀的区域,可先打断删去该部分等高线,再采用等高线局部内插的方式进行修测,生成的等高线既美观又平滑,同时节省了修测时间。
3.2 植被面状要素破碎
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中植被面状要素是根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地表覆盖要素与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植被代码进行分类对照。因国情普查的地表覆盖要素植被层上图面积较小,而且植被面状要素与居民地层、交通层等地物要素之间的数据编辑工作量很大。如按《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的植被采集指标进行综合取舍的工作量较大,故项目生产暂不进行植被要素综合取舍工作。
4 结语
通过对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数据结构、内容属性和要素采集等内容分析,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高效应用在数字广西1∶10 000DLG数据生产中,较大地减少了生产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提。数据生产所累积的技术经验、方法,及其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可作为今后开展其他测绘项目的重要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GDPJ 01-201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S].
[2]GDPJ 03-201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S].
[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S].2012.
【普查成果】推荐阅读:
省普查办召开地理国情普查专题会议05-14
第六次人口普查普查员选调工作通知10-19
税源普查12-16
宫颈普查10-17
文物普查05-17
基层普查05-28
土壤普查08-02
全国普查08-09
普查管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