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普查(共10篇)
全国普查 篇1
根据国务院决定,2010—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为2011年度。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河流湖泊、水利工程、重点经济社会取用水户以及水利单位等。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河流湖泊治理保护情况、水土保持情况、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本次普查按照“在地原则”,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工作单元,采取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多种调查形式进行。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用二阶段分层抽样法,在全国31个省级水利普查区内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显示,水利普查对象综合漏报率为0.11‰,指标汇总数据的平均误差率为6.20‰,数据质量符合预期目标。
全国普查 篇2
第二条 经济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第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体经营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经济普查工作。
第七条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
第八条 经济普查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第九条 经济普查对象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如实、按时填报经济普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和迟报经济普查数据。
经济普查对象应当按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的要求,及时提供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资料。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当地的经济普查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居(村)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经济普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有权查阅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经济普查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等相关原始资料及有关经营证件,有权要求经济普查对象改正其经济普查表中不确实的内容。
第二十五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调查、报告、监督的职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提供的经济普查资料不得自行修改,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篡改经济普查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第三十二条 各级经济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在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经济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第三十三条 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
第三十五条 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自行修改经济普查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经济普查机构、经济普查人员篡改经济普查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给予通报批评。
全国普查 篇3
通过纳雍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本人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困难与体会浅谈如下:
2010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决定用3年的时间在我国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明确普查包括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灌区专项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和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八个专项。各专项都明确了普查的目标任务,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对保障国家水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水利工作也正处于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状况,准确把握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阶段性特征,科学合理地确定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对系统掌握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环境状况以及水利行业发展能力等基础水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开展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水利普查工作,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情信息中基础水信息资料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及时反映我国江河湖泊及其资源环境的整体变化状况,不适应新时期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工作和水利工作的需要,因此,开展一次全面的水利普查工作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精神,切实有效抓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纳雍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办公室全体普查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纳雍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1.水利普查存在的困难
第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水利普查涉及专项多、专业性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参与水利普查的多数都不是水利专业毕业人员,特别是乡镇的普查员及其普查指导员。据统计,参与纳雍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工作人员有564人,而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到20人,对水利普查专业术语理解不懂,收集数据无从下手,实地获取数据不会操作等等。给水利普查工作的开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第二,协调困难。由于水利普查涉及到的业务单位多,但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加上多数单位特别是企业,因为对水利普查的目的、意义不了解,将水利普查工作与以后征收水资源费、排污费等涉及自已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要求提供数据时遮遮掩掩,推诿。或者上报数据流于应付,数据不完善、不真实,加大县级普查员复核的难度,影响水利普查普查数据的质量。
第三,多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工程基本无计量设施,获取数据难。且数据准确性存在一定误差。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许多普查对象的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普查数据与以前规划、建设的数据出现很大出入,影响了水利普查的成果。从此次水利普查中可知,我县大部分河湖取水、水利工程的取水和灌区取水是无计量设施的,给水利普查数据指标全面性、准确性的获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水利普查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水利普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水利普查过程中,有很多工作是水利普查办公室无法完成和协调的。例如,河湖开发治理保护专项普查中的入河湖排污口的普查,如果不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协调,排污部门是不会给任何数据的。依靠政府行为来开展水利普查工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号召力和明显的实效性。其次是在水利普查中经常与其他县的交流,领导重视的县,工作进展快。反之则慢,甚至是止步不前。水利普查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第二,齐抓共管是标准水利普查数据真实性、全面性的重要举措。水利普查工作涉及统计、公安、国土、电力、农业、环保等多个部门,普查对象面广,没有其他部门的参与,配合,水利普查工作将一事无成。如农村供水工程人口与统计部门的人口统计、公安户籍人口的对比,灌溉面积与国土部门的国土面积的对比,排污口的规模与环保部门登记数据的对比等等。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是水利普查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水利普查涉及的内容多、面广。通过宣传,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水利普查,努力推动水利普查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开展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张贴宣传标语、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全面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乡镇领导、村两委人员、水利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类普查对象进行宣传。实现水利普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普查对象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第四,深入实际是确保普查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普查过程中,对乡镇报送的内容要进行实地核实,确保水利普查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
全国普查 篇4
1. 古籍普查成为全面盘点清理馆藏的最有效手段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统计,全国2800家单位收藏古籍超过5000万册,目前有28个省市和2家中央直属机关的700余家收藏单位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在普查登記工作中摸清馆藏古籍家底、全面盘点清理是此次普查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文化部关于《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中提出的首要任务。把家底摸清后,编制出本单位的古籍目录,并及时将普查结果送报上级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1.1 携带古籍书目和财产账簿进库查对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各不相同。有的馆基础工作较好,所有古籍都分编完成,目录体系健全,既有卡片式目录、书本式目录,同时还有电子目录。但经过数十年流通借阅,特别是一些科研院所图书馆,曾经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借阅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古籍善本是可以借出阅览的,这就造成了古籍的丢失情况,加之长时间没有进行核对,因此出现目录和实际藏书完全不符。针对这一情况,普查的方法为:第一步,带上书本式目录和财产账簿进库查对,要求书、目录、财产、书签四者都要核查,核定现藏古籍实存,哪些古籍已经丢失?第二步,要将目录上原著录的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刊刻年代、版本类型、装帧形式、存卷数、财产号等项目逐一与原书查对,校对原来编目中是否存在差错。这两步核对的结果都必须记录在案。根据查对记录修改馆藏古籍书目,再填报普查登记表格。
1.2 直接从书库提书,边核对边填报普查登记表格
这种情况一般是古籍藏量并不很大,且古籍的分类编目等各种基础工作完成较好的图书馆。
1.3 未分编古籍采取边清查、核对、分编,边填报普查登记表格
有的馆古籍藏量不少,善本也比较多,但大部分古籍堆放在库房里,尚未编目,家底不是太清。由于普查工作时间要求比较紧,因此只能采取清查、核对、分编、填报普查登记表格同时进行。
1.4 对照馆藏卡片目录填报普查登记表格,不核对古籍书
这主要是指一些古籍藏量大,而古籍专业管理工作人员偏少的图书馆。为了较快地完成任务,忽略盘点清理核对古籍这项工作,只对照馆藏古籍的卡片式目录填报普查登记表格。
从上述情况看,这项工作实际操作不同,其结果及效率也不一样,特别是只用卡片目录为依据来填报,不与古籍书作核对的古籍普查数,精准性很难保证,例如,卡片目录上著录的古籍信息和实际藏书是不是完全相符,某种书是否还存在等都会很模糊。但凡认真做好清查核对,通过此次普查,不仅摸清了家底,还可将一些历史遗留错误进行校正和补充,如分类、版本、年代、著者、卷次等等。
2.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两种方式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旨在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创建古籍总台账,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让每部古籍有其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和相关信息,并可延伸建立国家古籍登记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对古籍的管理、保护和利用。根据实际操作有两种登记方式,一是古籍收藏单位通过互联网登录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服务器上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进行古籍普查登记;二是古籍收藏单位、或私人收藏机构直接在中国古籍保护网上下载登记表格(简表),并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请“古籍普查登记编号”号段,原则上每个原索书号对应一个“古籍普查登记编号”,[2]填写古籍的基本信息。
2.1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是将古籍普查登记、定级、定损、导出、导入、套录、统计、检索、上传书影、在线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等多种功能融为一表。它在梳理古籍工作、规范古籍著录标准的同时也为各收藏单位提供大量客观、准确的各种统计数据。[2]全国各省公共馆、大多数高校馆、科研馆都是在古籍普查平台上填报普查登记数据。
2.1.1 登录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服务器上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直接著录,其登记内容包括题名著者、版本、分类、版式、装帧、装具、序跋、刻工、批校题跋、钤印、附件、文献来源、修复历史、丛书子目、定级、定损、相关书影等信息。按要求登记六个必填项目(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再将数据导出为Excel登记表格,先报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后可在平台上完善其他登记项目。
2.1.2 有的古籍藏量不太多的馆采用套录普查登记平台中的数据来创建新数据。套录数据可很大程度上提高著录效率,恰当的选取套录对象可有效保证著录质量。当然这还要与许多古籍收藏馆联系并得到相关数据支持才能链接,因为目前存世的古籍有多部复本,只是藏在不同的单位而已,它们具有相同特征,如分类、题名著者、版本、版式、序跋、刻工、子目等,在套录创建新数据时这些共性特征已经存在,因此只需完善和补充复本的个性特征内容,该复本的著录工作也就完成了。
2.2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表格
普查登记表格有《全国古籍普查登记表格(Excel)》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扩展表格(Excel)》两种。这两种表格均可通过访问“中国古籍保护网”下载,可以直接填写,完成后,刻成光盘,连同纸本材料一起报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可以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将其数据导出后形成。
2.2.1《全国古籍普查登记表格(Excel)》除要填报普查编号和收藏单位外,应填六个项目: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带补配)、册数、存卷等,因此又称为简表或六项表,目前有的高校馆和科研馆都是用此表填报的。
2.2.2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扩展表格(Excel)》为支持更多古籍普查登记项目通过“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导入导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特制作“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扩展表格”。平台支持导入导出的古籍目录Excel均以该表格为标准格式,有索书号、分类、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带补配)、版本年代、版本类型、版式、装帧形式、册数、存卷、批校题跋、所属丛书题名、子目、单位、附注、普查编号等项目,在表中表头标黄者为古籍普查必填项目,其余为扩展项目,若无内容可不填写。填写这个表格相比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创建数据,无论是填报项目,还是填报过程都要简单许多,因此也有不少的馆选择此表来填报古籍普查数据。
2.3 普查登记模式中的经验与不足
综合各馆古籍普查登记所采用的以上四种模式,在著录普查信息时有值得介绍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差错,较为集中的有以下几项:
2.3.1 初始信息。
初始信息下索书号应是收藏单位的索书号,即原书的分类号加财产号,如:1/4/43,指的是经部/周礼类/单位财产登记号。在实际填写中,有的收藏单位只填写了财产登记号,在初始信息附注中也未填写相关的解释文字,而一部古籍的财产号并不都是从首册起至末册止,以致于在审校时只能检索到与财产号一致的那本古籍,其余就有可能查找不到。如我馆工作人员对录入标准理解上的错误,在索书号一栏里填写的是我馆古籍的财产号,以至于我们在校审阶段进行检索时,在索书号一栏输入馆藏财产号后竟然查不出此本(套)古籍,只好再次输入题名查找。
2.3.2 题名著者。
这在著录丛书题名时出现偏差,对照《中国丛书综録》的相同版本来著录,著者以丛书著者作为依据。而丛书零种填写题名应以子目题名,著者应以子目著者来著录,皆以正文首卷卷端作为主要依据,但实际中有混淆的情况发生。合刻本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2.3.3 版本。
版本的著录是古籍普查登记中难度较大项目,它直接关系到古籍定级和决定古籍的珍贵程度,这也是考量著录者的版本鉴定水平高低的一个要素。版本主要依据是以牌记、序跋、题记等实事著录,并以前人的版本著录为参考,如有疑问时,更需通过工具书或版本比对等精心考证,而考证之后仍无法确定版本时,应向有关专家求助。这个项目著录时出现的差错较多,如以书的旧序、旧跋的落款时间来定版本,其结果会出现原本是明清刻本,却变为宋元刻本;还有以著者的朝代来定版本,为此闹出了战国刻本的笑话;此外著录出版年时,由于先期工作人员的错误理解,对天干地支纪年法没做转换,“乾隆癸亥年”,正确填写应该是以朝代名及年号纪年表示,如“清乾隆八年”,而我们都录入为“乾隆癸亥年”,后期做了更改。当然普遍认为较难界定的是誊清稿本与抄本,也是特别容易出错。誊清稿本大多是著者的定稿,是付梓的底本,一般为著者亲手誊抄的,也可由他人誊抄,字迹较工整,少有写错或修改的痕迹,因此易被混淆。但有的誊清稿本上,留下了著者的印章与题识,或同时代人的题跋,还有利用确认的著者笔迹来与稿本的字迹进行比对等,都是鉴定的有力证据,如《汉石例六卷》,(清)刘宝楠录,清道光十六年稿本,此书系刘宝楠过录碑刻行款体例之稿本,目录后题“道光十六年三月下旬,宝楠自校一过漫识于目录后,时寓都中扬州新馆之淮海堂”等字样,可断定为刘宝楠誊清稿本。
2.3.4 批校题跋。
古籍中常常附有批校题跋,著录时应特别注意,不仅要认真阅读内容,更要仔细鉴别真伪,如果对批校题跋者的墨迹或书法风格不了解,就不能判断出是其本人的真迹还是后人过录的。虽然可以参考前人著录,但一定要有依据,趟若不能把握应请教专家。
例如我馆藏的《朱子年谱》,序前有焦循的题记和书中眉批,据馆藏资料记载,当年为了确定真伪,曾向原北京图书馆版本专家冀淑英先生请教,经冀老师鉴定最后确定为焦循的墨迹。在普查填报时还遇到部分批校题跋,但有异议不能完全确定,笔者认为,最好还是要请教专家,在没有专家鉴定的情况下,可先存疑,再不能以讹传讹。
2.3.5 印章。
古籍中常钤盖了许多的印章,有著者的、有藏书家的、有名家作批校题时的,这些都能表明古籍流传中的递藏关系。前人有自下往上、由地脚向天头顺序的钤印习惯,而不是随心所欲钤盖,古籍中常钤盖有藏书印,印章大多是藏书家或著者自己加盖上去,因此在著录印章释文时,应遵循这一规律,只有这样依序著录,才能理顺递藏关系。在实际中往往没有按这一规律著录,有的连钤印都未释读填报。
2.4 普查登记模式的特点
采对用平台和表格的填报方式进行比照,各有特点。首先,平台要填写的项目十分具体繁复,有几十个大小项目要填写,因此能全面客观揭示每一部古籍,并能多途径检索,可在线套录和参考工具,还能兼容MARC编目数据等优势。而表格的填写相对要简单一些,最多也只有十六项填写,操作起来较方便一些。其次,平台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古籍基本知识,如识字断文、文史知识、乡邦知识、四部分类、古籍基本工具书使用等,还应熟练掌握平台操作技能,如著录规则,定级标准,定损标准等,每个项目必须理解到位,否则著录的数据就会出现差错。在表格填写中工作人员同样应具备古籍管理中的基本知识。第三,平台填写过于繁锁,项目过于细化,时间进度较慢,因此古籍藏量大的地区,录入工作十分艰巨。而表格(扩展表)在这方面较为灵活,所以采用表格填写的进度要快些。但简表也存在一些不足,只填六项,版式形态即行款字数也没作要求,这样版本填报是否会准确值得商榷。现在有的馆普查目录已经出版,也只有六项,这对今后作为工具书来参照比对版本作用就会逊色。笔者认为,描述古籍最基本客观的形态还是应多保留,如十六项表格,但也没必要象平台那样的繁锁。
3. 各馆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中发现和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
3.1 古籍编目入错类
许多图书馆的古籍入馆时间较早,编目等基础性工作早已完成,有的当年经手编目的工作人员也早已退休。但在这次普查登记工作中,发现原来编目时有的古籍分错了类,对普查的登记工作有些影响,如《两汉金石记》应该入史部/金石类/总志之属,却入到了子部里面;又如《汉魏丛书》应该入类丛部/丛书类/汇编之属,其子目应按《中国丛书综录》的条目来注录,可当年此书的《经翼》《别史》《子余》《载籍》四个部类并非同时入馆,更主要的是没有按丛书来入类,我们在著录时只能按丛书的零种处理,造成了一部丛书分别入到了史部、子部和丛部,变成了同部书四个索书号,在普查平台登记时就出现了麻烦,如果重新修改分类,这些书已经进入馆藏体系,更改会牵扯很多事情,只好按旧有的分类来做普查登记,虽然也是每个原索书号对应一个“古籍普查登记编号”,但这毕竟是一部完整的丛书,并且占用四个古籍身份证号。
3.2 版本鉴定出错
馆藏古籍的版本鉴定出错是这次普查登记中遇到较为普遍的问题。3.2.1将朱墨套印本和朱笔批校本混淆的;3.2.2将铅印或影印本定为刻本的;3.2.3有明代早期刻本误定为元刻本的;3.2.4将同名而不同年代的刻本,甚至行款字数都不同,也定为同一刻本,如《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卷》,有明刻本嘉靖徐九皋、王惟贤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另有明刻本,半叶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两者明显不是一个版本。
3.3 馆藏残本古籍的拼凑
在普查登记中对于残本古籍比较好处理,只需注录存卷就行了。可有的馆将同一书名,但版本不同的古籍拼凑成一部书,有的多到三、四个版本,却按一部完整的书来分编,因此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硬性分开,此书已经进入馆藏系统,分开著录会牵扯很多事情;默认不分,它们原本就不是一部书。
从上述这些方面看,每个馆或多或少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笔者认为,通过这次古籍普查,既是对馆藏古籍的清查核对,又是对馆藏古籍管理中发现的遗留差错作出校正和补充的一次难得机会,因此这些差错还是应该作合理的更正。
4. 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登记工作已经做完,普查数据提交到了省古籍保护中心审校,而这项工作十分繁琐,不仅量大,而且数据中存在的问题也颇多,当然各个省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处理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1 组成古籍普查指导小组,对收藏单位进行咨询与指导
很多省的古籍保护中心在普查登记工作一开始,就组织本省专家对参加古籍普查的各收藏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辅导,负责解答各古籍收藏单位工作人员的咨询,对问题较为集中的收藏单位,则由省保护中心组织解决疑难问题,并核对各种差错数据。这样做能使普查数据准确率较高外,而且后期的普查数据审校工作也会相应的容易些。
4.2 由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专业人员帮助收藏单位录入
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古籍藏量不大、古籍收藏单位较少、培训工作没到位的省份。此次普查的原则是不能遗留空白点,还要求普查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此,我们省中心组织业务较强的工作人员,对全省27家古籍收藏单位,特别是省内文博单位的古籍逐个捋了一遍,并亲临现场帮助各单位进行数据录入。也许这种方式是我省的一家之法,不易推广,但它“多快好省”的完成了普查数据录入工作,也不失借鉴之功效。
4.3 省古籍保护中心普查审校工作亦有局限
一些古籍收藏单位,特别是市县级图书馆,自身古籍管理专业人员的水平偏低,特别是对版本的鉴定、著者的年代认定、定级定损等各个项目的填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误,有的连书影拍摄都不符合要求,因此古籍普查数据报送到省中心进行审校时问题特别多,使得省中心的审校工作更加繁重。又因古籍收藏在各馆,明知数据有错,省中心却不敢善断,而书影的作用发挥不了,最终还得去收藏单位核查校正。虽然收藏单位录入工作都做了,但数据却不能使用,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耽误了全省古籍普查工作的进度。
4.4 亟待解决的专业人才问题
古籍保护和管理专业人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核心,更是制约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次古籍普查中人才匮乏尤为凸显,是目前众多图书馆面临的难题,在民族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图书馆收藏古籍几万甚至十几万册,而管理人员却只有1--2人,并且有的管理人员不具备古籍分类编目及版本学和目录学等专业知识,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因此在做普查著录中许多项目就出现了如前所述的错误和笑话。针对人才问题,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有关部门要制定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由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多次聘请古籍尖端人才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尽管各馆的古籍保护工作者参加了多种培训,但古籍藏量和古籍专业保护人员配置比例仍是严重失衡,要想在短期培训中掌握古汉语、历史学、版本学、编目学、目录学、工具书的应用等多学科的知识,总有囫囵吞枣之感。当然,此次古籍普查工作的实践本身就是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自我提升的催化剂,随着国家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加上一些重点大学审时度势,也在招收有关古籍文献保护方面的硕博士研究生,相信不久的将来,古籍保护人才匮乏的局面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全国古籍普查开展以来各图书馆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做一粗略比对,分析研究问题的症结,力图找寻更好地保护方式,为中华古籍的管理工作与传承事业献计献策。
关键词:古籍,普查,思考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受权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4-1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3/01/content_5787425.htm.
全国普查 篇5
本文利用两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版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项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文化产业各行业特别是出版行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突出表现在:
一、总量初具规模
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从事出版业的法人单位数达到5363家,与2004年相比,增加935家,年均增长4.9%;从业人数达到32.5万人,与2004相比,增加7.2万人,年均增长6.5%。出版业全行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和全年实现总收入(企业营业收入和事业单位收入合计)分别达到615.8亿元和1056.4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166.4亿元和332.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8.2%和9.9%。其中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和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86.8亿元和879.1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加138.5亿元和309.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8.7%和11.4%。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出版行业图书出版27.6万种,总印数69.4亿册,总印张560.7亿印张,分别比2004年增加6.7万种、5.2亿册和95.1亿印张;期刊出版9549种,总印数31亿册,总印张158亿印张,分别比2004年增加59种、2.7亿册和47.5亿印张;报纸出版1943种,总印数442.9亿份,总印张1930.6亿印张,分别比2004年增加21万种、40.5亿份和405.8亿印张;出版高密度激光视盘5367种、8044.8亿张,分别比2001年增加2千多种和1513亿张;出版高密度激光唱盘等1562种、1349.3万张,分别是2004年9倍和13倍。
二、转企改制见成效
2008年末,我国出版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数分别达到2355家和16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742家和6.3万人,分别年均增长9.9%和13.4%,占全部出版业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3.9%和49.1%,分别比2004年提高7.5个和10.8个百分点。相应的事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则分别由2004年的60.6%和58.4%,分别下降到52.2%和49.9%,分别下降了8.4个和8.5个百分点。而且,在2797家事业法人单位中约有20%以上的单位,已经实行了企业化管理。2008年出版行业股份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和除国有独资公司以外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等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法人单位总量超过了300家,是2004年的1.4倍,比2004年净增加近百家。这表明,2003年国务院颁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等文件之后,我国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化改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行业准入逐渐放宽
近几年,随着出版行业的改革开放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出版行业准入门坎逐渐放宽,民营个人资本和港澳台商及国外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始逐步进入出版行业。截至2008年底,我国出版行业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拥有实收资本达到275亿元,与2004年相比年均增长14.9%。其中,包括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在内的公有资本227.5亿元,年均增长13.9%,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为96.5%,比2004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包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在内的非公有资本则由2004年的不足3亿元增加到了8.4亿元,年均增长29.7%,是公有资本增长速度的2.1倍,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2.1%提高到了3.5%。其中,个人资本由2004年的2.3亿元增加到7.3亿元,年均增长32.8%,是公有资本增长速度的2.4倍,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由2004年的1.7%提高到了3.1%,提高了1.4个百分点。
2008年末,在我国全部出版行业法人单位中,私营、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数达到557家,从业人员达到7633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322家和4307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4.1%和23.1%,分别是全部出版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增长速度的4.9和3.5倍。其中,私营企业法人单位达到544家,比2004年增加318家;从业人员6700人,比2004年增加4061人。这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出版业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投资主体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迹象。
四、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截至2008年底,在我国出版业法人单位从业的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16.2万人,是2004年的1.5倍,占49.9%,比2004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是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水平的3.9倍。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2.6万人,比2004年翻了近一番,占全部出版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9%,比2004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是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水平的5.9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13.6万人,是2004年的1.5倍,占全部出版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2%,比2004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是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水平的3.7倍。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我国出版业研究生及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的提升,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分行业看,期刊出版业与图书出版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2008年底,在我国期刊和图书出版业从业的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分别为2.1万和3.5万人,分别占本行业全部从业人员的63.7%和57.3%,分别比出版业平均水平高13.8和7.4个百分点,分别是我国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水平的5倍和4.5倍。
五、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出版业全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8年,出版业全行业全年人均实现总收入(企业营业收入和事业单位收入合计)达到32万元,比2004年提高了3.9万元;固定资产产值率达到171.5%,比2004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均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7.1万元,比2004年提高了3.5万元,比出版业全行业平均水平高5.1万元;固定资产产值率达到180.6%,比2004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出版业全行业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2008年,出版业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均实现营业利润达到3.6万元,比2004年增加2000元。其中,图书出版行业人均实现营业利润高达9.5万元,是出版业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7倍,比2004年增加了1万元。可以看出,2004-2008年期间,出版业全行业法人单位特别是出版业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系中国统计出版社)
全国普查 篇6
1 数据库管理
本次土壤侵蚀普查数据管理以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库建设为中心, 以基础地理、土壤侵蚀因子、野外调查单元、侵蚀沟道、土壤侵蚀强度数据的检查与入库任务为主体, 对土壤侵蚀普查数据进行集中存储, 按全国一张图形式统一、分类、分层管理。
数据库开发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水蚀因子、风蚀因子、冻融侵蚀因子、野外调查单元、侵蚀沟道、土壤侵蚀强度等数据库及管理功能的开发工作。
土壤侵蚀普查数据按栅格、矢量、属性、多媒体等数据类型特点, 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查与入库。
2 数据库系统设计
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数据库系统以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制度和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安全体系为保障,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思想进行设计, 基于Windows 2008 运行环境, 以专业大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DTGIS为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3 级体系, 以C++ 作为主开发语言, Silverlight作为界面开发工具, 采用DTSpatial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
2.1 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库系统通过DT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元数据、远程地图和栅格数据服务等虚拟服务支撑各应用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同时基于DTSpatial和栅格金字塔技术管理全国土壤侵蚀普查成果数据, 包括矢量、影像、多媒体文件及业务属性数据, 为DT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存储支撑。系统构架具体如图1 所示。
1) 数据层。数据层主要用来存储土壤侵蚀普查数据, 包括栅格等多种类型数据。支持数据库基本操作, 支持远程客户端与数据库进行联机操作。
2) 服务层。服务层是本地控制的接口, 提供共享资源并执行与局部资源相关的操作, 为系统运行提供平台底层支持。系统采用组件化技术作为主要手段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 在应用界面创建应用接口, 基于接口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为用户提供组件式GIS应用。
3) 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的管理功能及操作结果输出, 包括地图服务、图表互查、统计报表、数据导出等功能。
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综合考虑地理空间、业务和时间逻辑, 按照矢量、栅格、属性、多媒体等不同数据类型, 采用面向对象和关系的数据库无缝集成的方式进行设计, 空间数据库采用DTSpatial管理, 属性和多媒体数据采用远程文件服务管理。矢量空间与属性及多媒体等数据通过关键字关联, 空间数据通过关键字与其元数据关联。将空间、属性、多媒体等数据及其元数据有机组织。数据库分为基础地理、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调查单元、侵蚀沟道、侵蚀因子、侵蚀强度、综合信息等8 个子库。数据集划分如图2 所示。
2.3 数据库功能设计
1) 地图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在三维环境下对基础地理信息及普查数据实现浏览、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操作功能;汇水分析、断面分析、坡度分析、高程查询、距离量算、面积计算等基础地理分析计算功能。
2) 业务数据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按照普查数据类别、行政区划、流域、普查对象实现属性与空间查询, 数据统计及导出等功能, 界面如图3 所示。
3) 权限管理功能。系统的安全管理是通过权限管理系统为整个数据库系统建立全局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 统一验证用户身份, 记录用户的业务操作日志。当用户登录系统时, 需要输入用户密码和安全随机码, 系统据此验证, 以确认用户身份。验证通过后, 系统将赋予该用户对应的使用权限, 同时记录用户活动状态, 形成日志, 以备后期维护需要。
3 数据检查与入库
数据入库前按照水土保持行业标准和本次普查的要求, 对专题数据及其对应的元数据进行规范化检查。各专题数据按不同类型, 对其空间位置、时间特性、专题属性进行检查。通过配准和拼接, 实现海量空间数据的无缝拼接和分层、分类存储管理, 使系统方便、有效、快速地查询, 统计和显示所有数据。
3.1 矢量数据
矢量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全国土壤可蚀性K值图、全国土种剖面样点属性数据等, 主要对其位置和属性信息的准确性、正确性、合理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 除野外调查单元数据外, 其余数据均拼接为一个无缝的图层, 并以行政区划图为准进行多图层配准, 抽样为不同比例尺数据入库。针对不同专题数据的特点, 利用GIS软件批处理、人工交互和抽样等方法进行检查。
3.2 栅格数据
栅格数据主要包括部分典型区域10 和2.5 m分辨率的SPOT遥感图像, 15 m分辨率ASTER数据, 全国30 m分辨率环境星地表反射率, 全国30 m分辨率Hc-DEM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 数据, 以及各类专题数据。主要对坐标系、空间位置、分辨率、像素值的准确性, 正确性, 合理性, 完整性等进行检查, 栅格数据均拼接为一个无缝的图层, 并建立栅格金字塔。
3.3 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是不同土种典型剖面数据、风力等级和风向频率统计表, 以及矢量数据相关的属性数据, 主要进行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检查, 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数据入库。
3.4 多媒体数据
多媒体数据包括文档、图片、图表等格式的数据, 对多媒体资料整理、分类, 转换至数据库支持的多媒体数据格式, 并通过软件直接实现多媒体数据入库。
4 结语
第一次水利普查中的土壤侵蚀普查数据量多达19 TB, 经特有的栅格金字塔技术进行数据压缩处理后, 在不损耗信息的前提下, 数据量得到极大压缩, 入库后数据为2 TB左右, 极大提高了数据管理和使用的效率。本次普查工作不单建成了数据库, 更为重要的是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与组织做了技术上的探索与实践, 实现了空间、多媒体数据等不同格式数据的关联匹配, 为今
参考文献
[1]庞进武, 程益联, 罗志东.水利普查与信息化[J].水利信息化, 2012 (1) :19-22.
[2]程益联, 郭悦.水利普查对象关系研究[J].水利信息化, 2012 (1) :23-27.
[3]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50 (1) :146-169.
[4]龚岳松, 吕文斌, 李佼.水务数据统一交换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J].水利信息化, 2011 (5) :21-25.
[5]艾萍, 吴礼福, 陈子丹.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水利信息化, 2010 (4) :9-12.
全国普查 篇7
为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 决定于2013 年-2015 年, 开展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普查。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省普办认真编制了《河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 地理国情普查目标和内容
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和最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 收集各种资料, 完成全省4.65 万km2遥感影像处理、正射影像图制作、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和普查制图等任务。
国情普查主要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数字正射影像生产;地理国情信息内业采集信息;外业调查底图制作;外业核查与调查;内业数据检查与处理;标准时点核准;数据库建设;基本统计。
3 数据现势性
普查成果数据现势性应达到普查时点的要求, 普查标准时点定于2015 年6 月30 日。需利用2015 年3月-2015 年6 月时间内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对普查成果进行核准, 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4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流程及技术路线
为保证普查任务顺利实施和普查成果质量, 普查工作分试点、第2 期、第3 期共3 期进行。普查作业拟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技术流程, 对于现势性较好的影像区域, 采用原技术设计规定的技术流程, 即“先内业解译, 后外业核查”;对于现势性较差的影像区域, 采取“先外后内, 全野外调查”的技术流程, 不再进行内业解译, 外业调查直接采用正射影像, 全野外调查后, 再开展内业编辑, 形成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4.1 资料搜集与整理
1) 搜集近两年的外业像控成果、1 :1 万DEM数据、1:5 万DEM数据、1 :1 万航摄影像DOM数据, 进行坐标系统和投影转换。2) 利用外业像控成果、1 :1 万DLG数据对1 :1 万航摄影像DOM数据进行精度检测。3) 对全色波段和多光谱卫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搜集行业专题数据, 进行格式转换、坐标系统转换等工作;对所有补充、参考数据资料进行质量检查。
4.2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
运用外业像控成果、1 :1 万DEM数据、1 :5 万DEM数据、1 :1 万航摄影像DOM数据、1 :1 万DLG数据, 作为控制资料对全色波段和多光谱卫片数据进行正射纠正及分幅正射影像数据。
4.3 地理国情内业采集信息
利用高分卫片影像、航摄影像, 资源三号影像, 采集地理信息要素, 实现自动解译和人工目视解译。并按照“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的要求, 开展地物的内业判读与解译, 采集构筑物、居民地、交通、水域等地理国情要素, 提取各类要素属性, 形成相应的数据集。
4.4 外业调查与底图制作
在内业判译采集与信息分类的基础上, 利用彩色正射影像, 叠加空间信息、判读解译成果的信息, 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配置, 并对各图斑分类地物的名称、属性进行标注, 找出有问题图斑, 需待定的界线等要素。到外业核查时解决, 并制作外业调查底图, 用于外业调查与核查。
4.5 实地全野外调查核实
到野外对内业判译的地理要素逐一调查, 包括各地物要素的图斑边界和属性类型是否准确、范围大小、边界、内业底图上标注的疑问图斑等实地调查核对, 对影像与实地发生变化的进行修改, 新增的图斑条件满足要求时, 进行补调并进行解译样本拍摄, 做好记录。
4.6 内业数据处理
根据外业调查后准确的成果, 对内业数据层进行修改、编辑、分层、增补新增的图斑、图斑属性录入, 形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数据编辑时, 将每个图层及相关属性项建立完整, 确保数据中图层与属性项定义一致。编辑工作完成后, 需数据整理, 进行内业编辑成果入库前的检查。
4.7 数据库建立
编辑完成后的数据, 应检查各要素的拓扑关系、数据组织、几何类型是否正确合理, 属性项是否完整。需根据数据入库规范标准, 进行入库前数据质量检查。按普查的各项技术规定, 对各要素拓扑关系、数据编号、属性项目是否正确, 检查完善数据。在相关软硬件环境的支撑下, 建立数据结构模型, 建立省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
4.8 统计分析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 对普查要素的点、线、面几何特征类型, 开展地形地貌、植被、荒漠、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界线等要素的基本数量、方位、密度、形态的统计, 反映出地理国情普查要素的基本描述性特征。
5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精度控制
数据源质量检查:使用的数据源的空间参考系、数学精度、数据完备性等必须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包括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调绘成果、空间参考系、数学精度、数据完备性等均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及《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执行。
6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质量控制
1) 对地理国情要素采集精度、分类精度、属性精度标准, 均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中各具体属性项的要求执行。各类信息提取的完整性、综合取舍的合理性、地表覆盖分类的正确性。包括: (1) 图形精度:要素是否遗漏、多余;几何位移图形;综合取舍等。 (2) 属性精度:要素分层的正确性, 各层数据中的GB值是否正确。 (3) 分类精度:地表覆盖类型的归类分层等确保其正确性。
2) 外业调查成果质量控制: (1) 检查对外业成果的完整性、属性完整性、准确性、文件命名、补调数据的几何精度等内容进行质量控制。 (2) 重要的地理要素、地表覆盖图斑表示是否合理, 外业检查的比例是否满足要求。 (3) 外业核查的记录是否完整, 核查统计表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4) 外业调查成果图、图面整饰是否清晰、规整、易读。 (5) 调查核查报告的编写是否合理等。
3) 统计分析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 (1) 检查统计成果数据的规格是否满足《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的要求。 (2) 检查统计成果的完整性:统计成果是否有遗漏等。
7 结论
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包括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3 个层次, 全国的地理国情普查统计分析工作需要省级普查机构和国家级普查机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完成。省级和国家级均需首先完成基本统计工作, 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工作将在基本统计数据汇总后陆续开展。
参考文献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2]河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3]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4]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GDPJ 02-2013.
[5]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
全国普查 篇8
污染源普查档案是在污染源普查工作起步时开始形成,并伴随污染源普查管理工作和档案建设的展开得以完善和发展,污染源普查档案以它固有的属性和鲜明的特点,在环境管理和信息资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的开发,就是对污染源普查档案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整理加工、编辑、制作,方便人们使用,是有针对性进行的。换言之,污染源普查档案好比是蕴藏在地下的矿藏,经勘探开发、冶炼,既而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开发即是这一过程的体现,也是对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进行深加工。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即对普查数据进行广泛深入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普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所获得的普查原始资料是否准确,而且取决于收集到的大量污染源普查档案能否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整理的目的在于利用,普查和利用是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开发利用工作是实现应用的途径和手段。简单讲是将开发出来的信息奉献给社会的过程,是污染源普查档案以信息的形式输出的过程。因此,普查获得的大量数据,必须经过加工、分析,才能更好地为各级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开发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是将普查数据转化为决策信息的桥梁。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开展污染源普查是为了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挖掘污染源普查档案潜力,实现污染源普查档案价值,充分发挥污染源普查档案作用,为环境监督管理服务。污染源普查档案是环境管理活动中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做到环保工作、经济建设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和信息,我们就能提供什么档案资料和信息,普查工作做到哪里,我们的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延伸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主动地为普查工作的开展搞好服务。
2 开发与利用资料的方法
被发掘和开发出来的污染源普查档案,通过利用采纳吸收,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然而,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
2.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
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要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为基层服务,使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利用延伸到社会。
首先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即学识水平、综合技能以及对相关学科如写作、编辑等知识的掌握,这会直接影响污染源普查档案开发的质量。其次还要了解对污染源普查档案利用的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平时工作中做到眼尖、手快、及时准确。再者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在做好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保密工作,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
2.2 加强污染源普查档案基础工作,为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中的米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办理完毕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单个或成套文件材料。我们必须根据文件材料本身价值确定归档、不归档的范围,加强对这些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即找米下锅。因此收集是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其重点是收集齐全问题。具体做法是:
(1)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要学习、掌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业务范围,熟悉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增强责任心。
(2)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对污染源普查工作中产生的成套性的文件材料,办理完毕后成套交接,这样有利于保持材料的完整性,便于保管。
(3)污染源普查档案人员收集材料时既要做到不漏部门又要不漏载体。档案载体除了文字材料外,还有照片、录像、光盘、实物等。
(4)做好污染源普查电子档案的日常管理。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是污染源普查档案中非常重要的电子档案,污染源普查电子档案要制成光盘脱机归档,一式两份,一份由各级环保部门归档保存,一份进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相应的应用软件要一并刻盘保存,光盘数据要可读取,纸质与电子档案相一致,同时归档。
(5)我们要在加强电子档案收集的同时,还要树立忧患意识,要提高在灾难性灾害发生的瞬间保存电子档案数据库的能力,即做好电子档案的备份工作,并尽快创造异地保存的条件。
3 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开发利用的作用
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开发利用的作用在于:
(1)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
(2)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3)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4)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 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开发的成果
徐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开发利用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整理、提供基本数据资料;二是提供分析研究报告,即通过分析研究把数据变活,撰写有针对性的报告,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三是进行深加工,搞好预测,即根据普查数据,结合有关政策,分析过去,展望未来。
4.1 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徐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历时两年,落实普查经费近800万元,动用了1 600余名专职和兼职普查人员,涉及12个县(市)、区和10余个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市47 274个点源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普查。建立了《徐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形成了《徐州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污染源普查档案,全面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情况、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促进了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管理奠定了基础,为“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建设做出了贡献。
徐州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在《江苏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徐州部分)得到开发和利用。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建立了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管理数据库,为全市危(固)废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和信息。为全市污染减排和环境统计提供基础参考信息,为污染减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徐州市环境应急事故处理中心根据普查数据库,建立了徐州市风险源数据库,提高了应急指挥处置能力,为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保障。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利用普查资料对新建项目进行环评,普查数据在项目审批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4.2 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能否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突破,迫切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选准路径,科学决策。为此我们根据徐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中的数据,针对我市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当前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结合我市“十一五”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进行分析研究,剖析问题,破解瓶颈,我们编写了徐州市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治理状况分析、徐州市城镇居民生活污染产排情况分析、徐州市化工企业污染及分布状况研究、徐州市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状况研究4个专题报告。
5 建议
(1)利用普查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污染源在线监控并网资源共享。
(2)尽早启动普查档案信息成果应用的研究。
全国普查 篇9
1 水利普查培训工作实践
1.1 详细制定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水利普查培训工作
按照国普办统一部署,辽宁省多次召开水利普查培训工作专题会议,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对全省水利普查工作会议、清查登记阶段工作会议和填表上报阶段工作会议等进行部署。明确提出培训工作作为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市县(市、区)要切实制定培训工作方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必须要确保培训质量,使广大水利普查工作人员真正了解和掌握本专项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求,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开展水利普查工作。从细从实,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安全培训[2]。
在培训工作管理上,各级普查办均调配、选派有培训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省普查办由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建立了全省水利普查培训联络员QQ群,各市县(市、区)普查办以旬报、月报形式定期向省普查办汇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省普查办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在培训工作中,各级普查办均精心选拔培训教师。省普查办有针对性地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优中选优作为省级培训教师。在培训教材和课件准备过程中,省普查办首先组织试讲,统一标准,优化授课方案,进一步保证授课质量。在培训过程中,各期培训班均设立组织机构,指定总负责人、班级管理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和会务工作负责人,保证了有序培训和安全培训。
1.2 严格控制培训工作各环节,切实提高水利普查培训工作质量
根据试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国家级培训的总体安排,省普查办严格选派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对市级参加国家级培训人员严格把关,保证了参加国家级培训人员和省市县(市、区)培训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连续性。每期国家级培训班结束后,均由省普查办副主任组织专题技术研讨和试讲,严格审查省级培训讲义和课件,精心选拔培训教师,努力把好授课质量关。在国家级培训结束之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省级培训,及时对市县(市、区)普查办技术负责人、各专项负责人和省水利厅下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培训过程中,突出抓教学质量,使学员真正掌握普查工作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由省普查办副主任作开班动员讲话,明确学习纪律,以集中面授为主,辅之以电子课件教学、分组讨论、个别辅导、实地试填、问题解答等形式,解剖典型案例,结业进行考试,颁发培训证书。及时部署,提前完成县(市、区)级培训,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均在培训后进行,少走弯路,保证了整体工作顺利进行。各市普查办负责控制县(市、区)级培训质量与进度,省普查办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统一要求县(市、区)参照国家级、省级培训内容,灵活制定培训课件,根据各专业内容,侧重讲解实际操作步骤和作业流程、指标含义、填报要求、质量控制要求和相关技术规定、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以及普查软件的操作方法,着重提高操作能力,保证数据真实准确。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培训、河湖和水资源分区数据应用培训、汇总平衡培训、省级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和GIS平台软件使用培训,保证了各关键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3]。
1.3 认真落实普查经费,全力保障水利普查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011年,各级普查办经过多次与省市县(市、区)级财政部门沟通协调,落实水利普查资金1.16亿元,有力保障了水利普查各项工作尤其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在落实省级普查经费的同时,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工作,省财政下拨1 500万元用于补助市县(市、区)水利普查培训等工作,带动了地方普查资金的落实,保证了水利普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水利普查培训工作体会
根据统计,全省共有71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全省各类水利普查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63 580人次,全省20 135名水利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均参加过水利普查业务知识培训,做到了持证上岗。全省水利系统从业人员中参加水利普查的工作人员,通过水利普查培训,接受了水利基本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基础业务知识水平,提升了业务能力。同时,通过水利普查培训,进行了一次水利科普知识普及教育。
水利普查培训工作是确保按照统一要求完成水利普查“规定动作”的基础和前提,培训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普查数据采集质量,是保证圆满完成水利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培训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一定工作经验、一定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直接决定培训质量的高低。全省水利普查工作人员中,非水利系统人员占工作人员总人数的73%左右,基本不掌握水利基础业务知识。因此,要通过培训使其在短时间内掌握水利普查业务知识,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行授课。其次,要从细从实组织,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学员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少讲理论,多结合实例分析,重点教授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要严格执行培训考勤制度,培训后要对学员进行技能测试,通过考核颁发培训证书,进一步保证培训工作质量。第三,要严格制订培训班管理制度,确保其有序培训,安全培训。培训班要成立会务组、应急保障组等,要高度重视培训的安全保障工作,切实制定应急预案,严防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涉密培训,要严格执行保密工作制度,确保涉密资料安全。第四,要切实采取措施,保证工作队伍稳定,保证工作连续性。要落实培训经费,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水利普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员不固定,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各市县(市、区)普查办对参加培训的学员缺乏统筹安排,个别单位虽然派人参加培训,但参训人员返回单位后,由于工作岗位变动或单位调动不能继续从事普查工作,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学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培训效果,尤其是乡镇及村级普查人员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等,对培训内容领会不深,理解能力偏差。二是县级培训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县级培训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应增加模拟实践环节,提高工作能力。
3.2 对未来水利行业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工作,应尽可能邀请更多的国家级、权威的水利专家到地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丰富培训形式,应结合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现场培训、模拟实践、课后交流、有奖征文、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三是录制培训讲座,开通网上授课系统,及时上传至相应的水利行业网站中,方便学员课后复习,扩大参训学员的范围。
辽宁省按照国普办统一技术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提前完成水利普查培训工作,为全省水利普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水利普查工作队伍,为顺利开展水利普查业务工作抢出了十分有利的时间段,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进度和质量,有力保障了全省水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方案(水规计(2010)498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0:4-5.
[3]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国水普办(2010)43号)[S].北京: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1.
全国普查 篇10
澄海区位于粤东沿海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端。东北与饶平县相邻, 东南与南澳岛隔海相望, 西北界潮州市, 西南隔河毗邻汕头市。全区东西宽22km, 南北长34 km, 总面积345.23km2。我区境内河流总长度75.3km, 流域总面积345.23 km2。
现辖11个镇 (街道) 182个村居, 2011年全区常住人口为82.5236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34.02万人, 城镇人口48.5036万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 2011年耕地面积为17.2743万亩, 淡水鱼塘面积是2.715万亩。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80.33亿元, 全区工业产值586.38亿元, 农业产值39.6863亿万元。
2 普查工作概况
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基本要求, 澄海区水普办合理划分普查对象, 共划分1个区级普查区、11个乡镇 (街道办事处) 普查区, 182个村级普查区。
3 普查结果与分析
澄海区水利普查共包含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开发和治理、水土保持、灌区、地下水取水井、水利行业能力建设7个专项, 34项普查对象, 1268普查名录, 约27714项普查数据项。
3.1 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小 (二) 型水库7座, 兴利库容合计98.94万立方米, 设计灌溉面积0.66万亩;水电站3座, 装机容量合计7950kw;水闸共计314个, 规模以上水闸77个, 流量合计14951.84m3/s;规模以上泵站37处, 总装机流量为80.2230m3/s, 总装机功率为5145kw;堤防长度为154.207公里, 都为土石混合结构;穿堤建筑物有涵闸73座;200m3/d以上农村供水工程9处, 设计供水规模11.07万m3/d, 设计供水人口58.7675万人;塘坝工程17处, 总容积为75.57万立方米。
3.2 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
河湖取水口共计35个, 2011年取水量63249.7818万立方米、供水人口82.8936万人、灌溉面积19.9968万亩等;地表水水源地。3个;治理河段数量6段, 总长度53.18km, 防洪标准大于20年一遇。
3.3 经济社会用水情况
本次居民生活用水户调查对象100户, 生活用水量1.14万m3, 用水来源为自来水和部分家庭人力井;灌溉面积19.9893万亩, 取水量58281.0713万m3;规模化畜禽养殖用水户6个, 用水量8.2788万m3;公共供水企业7个, 取水量5286.5万m3, 供水量4761.27万m3, 用水人口81.96万人;工业用水户样本数量139个, 工业总产值133.7904亿元, 用水量735.716万m3;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户, 建筑行业样本数7个, 用水量7.0323, 从业人员946人;第三产业用水户46个,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用水量60.0289万m3, 从业人员2384人。
3.4 灌区情况
总灌溉面积为17.6756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0.0161万亩, 2011年实际灌溉面积为17.2743万亩, 都是万亩以上灌区。
4 普查成果质量
4.1 质量控制措施
(1) 对象清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一是认真组织清查登记。按清查分区编制各类清查对象的基础名录;二是针对清查对象中的注意事项和填表方式进行专门培训;三是抓好督导抽查。在省级水普机构多次督导检查的基础上, 澄海区水普办自己组成检查组, 深入基层一线进行督导, 抽查部分清查区域, 结合工作底图, 采取内业分析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复核清查表, 确保不重不漏。
(2) 取用水台账建设质量控制。一是细化台账建设内容和要求, 重点对不同台账建设对象的数据获取方法、计量设施、辅助台账表做了相应规范, 并采取实地查看、电话核实、深入台账建设单位检查台账记录, 为全面获取普查数据奠定了基础。二是及时建立台账。及时选出规模以上企业逐一建立台账, 规模以下按具体情况选择个数;城镇和乡村生活用水典型户选取, 严格执行选取标准, 结合用水户居住地点、住房类型、生活方式、用水器具等由所在镇 (街道) 推荐, 最后由区水普办办把关。为确保用水台帐的准确性, 对于典型用水户的用水计量, 区水普办创新方式方法, 重新设计台账过程表格, 具体到日, 月底由普查员进行汇总填表。对于灌区用水台帐用耗油法、耗电法等计算。
(3) 现场调查阶段质量控制措施。区水普办成立了2个外业数据采集小组, 分别对区、镇 (街道) 普查区开展外业数据采集, 采集小组对每个需要定位的普查对象进行现场采集, 为防止数据的不确定性, 利用GPS定位仪在同一地点同时采集, 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二是普查期间, 区水普办派出技术人员对各镇 (街道) 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和抽查。普查表上报后, 由水普办负责人对上报的普查表进行审查。首先对普查表进行人工审核, 重点校对与基础名录不同和边界衔接的普查对象, 对于奇大值、奇小值与关联性数据进行比对, 发现问题及时核实更正;其次是对对象关系进行数据质量分析检查。发现数据逻辑错误、对象关系不一致等问题时, 及时进行核实和更正;在普查数据审核工作中, 我们采取全程、全员质量控制, 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我们从汇总、审核、录入、填表各个环节加强质量控制。
(4) 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一是区普查表根据政府职能部门及水利普查有关成员单位的已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平衡体系;二是对普查数据实行严格的四级审核制度, 即填表单位内部自审、镇 (街道) 普查员、指导员审核;区水普办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联审或会审。普查表首先由填表人自检, 由所在单位部门负责人对填报的普查表进行内部审核, 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逻辑性, 确保真实有效, 然后由当地镇 (街道) 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审核, 审核后交区水普办审核。普查表上报后, 区水普办组织有关专项组, 利用机审及人工两种方式对数据进行初审, 并对用水户取用水量、灌区灌溉面积等重点普查数据进行重点审查, 分析普查数据的合理性。同时组织人员对上报的普查表进行抽查审核, 对各项基础数据的来源、依据、填报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逻辑关系、数据的有效性、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审核, 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及时反馈下达到基层, 普查对象根据审核意见, 予以解释或更改并重新填报, 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4.2 总体质量情况
(1) 数据录入质量。为确保数据录入总体质量, 降低指标录入差错率和指标漏录率, 专门组织录入人员统一进行培训, 相互审核, 录入合格。
(2) 数据填报质量。建立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 通过抽查、检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填报质量情况, 数据填报准确, 填报合格。
(3) 数据质量总体。通过对数据汇总整理与水利统计年报、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进行分析各项指标符合实际, 数据真实可靠, 数据总体质量合格。
4.3 比对分析情况
通过与已有统计、规划等资料的对比分析情况, 特别是与水利统计年报、统计年鉴、水文年报、水资源公报、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等已公开发布的或正在使用的各类水利历史数据的比对分析, 农业用水比以往统计资料比较偏大, 原因一是种、养殖结构、种类不同, 种、养殖方法不同;二是以往用水量按定额计算, 这次普查是通过记用水台账, 推算亩均用水量, 计算方法不同。
5 问题和建议
5.1 主要问题
(1) 本次水利普查各行政村上报的灌溉面积与统计年鉴耕地面积不一样, 但偏差不大。
(2) 经济社会用水方面, 个别企业存在用水上报偏小, 与万元产值用水标准不等。
(3) 农业用水亩均取、用水量比水资源公报数据比对偏大, 原因是公报的农业取用水量计算点和普查不一样。
5.2 建议
(1) 加强农业用水制度管理, 合理配置水资源。
【全国普查】推荐阅读: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08-13
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口号10-02
全国人口普查个人先进事迹08-24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宣传材料09-10
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汇报08-08
全国污染源普查_重大的国情调查10-21
街道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动员大会07-26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09-28
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方案范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