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改造项目(精选12篇)
大型改造项目 篇1
大型改造项目通常有较多的施工承包单位参与,不可预见的障碍多,因此影响进度控制的因素繁冗,导致了施工进度控制不容易有效把握。以广东省重点改造项目——广州港西基煤炭系统改造工程为例,在工程赶工高峰期,多达十个施工单位参建,因此,监理工程师如何在大型项目中提纲挈领、统筹规划、科学组织、有效协调,做好施工进度控制工作,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目标,很值得监理工作者去思考、探索和不断提高。文中就监理工程师如何控制大型项目的进度进行阐述。
1审核施工单位制订的计划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计划是有效保证进度,避免盲目施工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监理工程师要根据业主的建设工期目标编制总体目标计划,并要求各承包单位编制所承担施工标段的总体进度计划。在此计划的基础上,横向上分解成总体工程、单位工程、关键单项工程三个层次的控制计划,以关键单项工程的进度计划保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以单位工程的进度计划保总体工程的进度计划;在纵向上,分解成总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及周进度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以月计划保总体计划。在各类计划编制过程中确定关键路线,设置明确的里程碑控制节点。
按照合同,西基煤炭系统改造工程的建设目标定在2006年5月20日进行投产。因此,所有的项目进度都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编排。而土建项目一般是先行兵,如果土建施工进度受到影响,那么设备安装也无法开始,而且土建项目的各个承建单位相互交叉作业的地方较多,会造成更多不可预测因素,所以抓好土建项目的进度尤为关键。
计划的评估和决策。监理工程师要对各承包单位的计划进行实效性评估与分析,找出计划薄弱环节和相互矛盾的方面,及早制订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可能突破的工作必须确定施工计划的重点部位,即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确保各个里程碑工序实现为前提,以此带动整个项目的进展。
做好计划的互补与协调工作。监理工程师要围绕计划中的进度目标,处理好各承包单位之间、土建与设备安装之间、单项工程与系统工程之间的进度关系,使之在进度计划上做到相互衔接、协调一致、平衡发展。
2进度计划的控制和检查
监理工程师要随时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时应做到:1)落实计划的完成情况,正确估测完成的实际量,计算已完成计划的百分率;2)分析比较,将已完成的百分率及已用工期与计划进行比较,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协调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纠正偏差的措施,必要时进行计划的调整,以使计划适应变化了的新条件,以保证计划的时效性,从而保证整个项目工期目标的实现;3)认真搞好计划的考核、工程进度动态通报和信息反馈,为领导决策和项目宏观管理协调提供依据。
3做好组织协调
现场协调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计划的要求对现场进行日常的、系统的、全面的控制,及时消除进度计划执行中的各种障碍和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综合平衡,从而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
鉴于每个施工单位都有各自的利益立场,在跟别人发生利益冲突时都会第一时间选择自己的利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便出现了很多因意见不同而引起的争执,这时便需要监理出面进行协调,根据工程的客观需要作出公平、公正的决定,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否则施工单位就不再与监理密切配合了。针对这一特殊情况,项目监理部每个星期召开一次协调会,与会人员包括技术、基建的业主、各个项目的监理负责人、设备及土建的各个项目经理。会议围绕阻碍各个项目进度的问题、相互交叉干涉的地方进行统一协调,并确定具体解决问题的时限,做到了以周计划保月计划,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由于是改造项目,很多旧有建筑物与设计有冲突或地下基础不能预见,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设计图纸,即存在“边设计,边施工”的局面,此时,监理工程师要根据施工进度的安排,及时向设计部门提出各阶段必须交付的变更施工图纸及有关的设计资料,确保现场不会因没有设计图纸而停工。积极沟通驻现场设计人员,发挥设计人员的技术优势,对现场施工技术进行指导,同时迅速处理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保证施工进度。
项目所需的设备采购难度大,制造周期长,监理工程师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向采购部门提出到货要求,并根据供应部门的信息向承包单位反馈供应动态,以利于承包单位的施工部署。要求厂家技术人员在预埋件施工时到现场服务,避免存在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尺寸不符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制造厂的技术水平,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安装、调试或焊接等方面的难题。
4利用合同措施控制施工进度
在合同签约阶段,监理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制定出合同中有关进度的条款,明确合同工期及界定工期延期或延误的处罚条款,规定承包单位对项目施工进度的责任,以减少在合同执行中的纠纷。
严格执行工程合同中的进度奖罚条件,根据设定的进度目标奖励政策,当实现目标后及时兑现,予以鼓励,以促进工程的施工进度;在施工高峰阶段适时组织劳动竞赛,激励施工人员的劳动热情;根据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必要时组织一些突击性活动,以保证关键线路上各项工程如期完成。
除此之外,监理工程师尚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健全各单位的协调机构和落实具体人员,制订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方案、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抓好预测和预防工作,要抓日常、抓动态、抓倾向、抓重点和关键;2)督促检查现场道路、水、电及动力使用的情况,建立良好的施工秩序;迅速、准确地传递有关施工信息,沟通各方面的情况;3)做好天气预报的收听,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气候对进度计划的不良影响。
总之,以上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仅是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方法总结。一个大型改造项目进度控制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其所需应对的措施和对策更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监理工程师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就会使工程进度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圆满地实现建设的工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蒲文东.浅谈加强施工项目进度控制[J].山西建筑,2007,33(13):208-209.
大型改造项目 篇2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结评估
有关指标解释
一、灌区基本情况
1、设计灌溉面积是指灌区水土资源在设计保证率下灌排工程所能控制的灌溉面积。
2、有效灌溉面积指在灌区现有工程、水源等条件下最大能灌溉的面积。
3、实际灌溉面积指灌区每年实际灌溉的面积。
4、骨干灌排渠道指斗渠(沟)以上(设计流量≥1m3/s)灌溉排水渠道。
5、工程完好率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工程数量占总体工程数量的百分比。
6、灌区工程配套率指实际建设完成的灌排工程设施数量与设计总数之百分比。
7、田间工程配套率指已建并达到设计功能的非骨干灌排渠道及建筑物占田间设计灌排渠道及建筑物数量的百分比。
8、可供灌溉水量指在设计灌溉保证率的条件下水源工程可供给农业灌溉的水量。
9、灌溉需水量指在设计灌溉保证率条件下有效灌溉面积上作物的毛灌溉需水量。
10、复种指数指一年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二、效益指标
1、改善农田灌溉面积指自1998至今通过骨干工程的改造,其控制范围内灌溉条件得到改善、灌溉保证率得到提高的灌溉面积。
2、新增(恢复)农田灌溉面积指原来没有灌溉条件或因设施老损、水源条件变化等原因不能灌溉的面积,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措施达到一定灌溉保证率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
3、新增年节水能力指有效灌溉面积上基本满足作物需水条件下渠首引水量的减少值。
4、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上,平均每亩耕地全年所生产的粮食数量。计算公式为:粮食单产=全年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计算过程中,按有关规定计算粮食总产量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5、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指自1998年以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后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上种植同类作物条件下新增的粮食产量。
6、亩均灌溉用水量指灌区年平均毛灌溉用水量(渠首计量引入的灌溉水量)与灌区年平均实际灌溉面积比值。可按近3年的平均值计算。
7、渠系水利用系数指末级固定渠道输出水量之和与渠首引入水量的比值。若未计算到末级固定渠道请注明计算到哪一级渠道。
8、灌溉水利用系数指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渠 3 首引入灌区的灌溉总用水量的比值。
三、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及用水管理指标
1、“两费”应落实数指根据有关文件确定并经地方政府批复的数额,已落实数指当年实际落实的数额。
2、财政拨款落实率指已落实经费中财政拨款数占应落实经费中核定财政拨款数的百分比。
3、成本水价是指灌区根据物价、水利部门有关规定核算的供水成本;执行水价是指灌区征收水费的实际价格。
大型改造项目 篇3
1992年5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生产办联合印发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此后,国家体改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等16个文件。在此基础上,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根据上述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规范化股份制试点阶段。党的十五大阐明: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方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是随着信用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其中关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及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两个很重要的突破。《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这两个突破有一个结合点:那就是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就是将国有独资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统称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由于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程序复杂,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成为我国实行股份制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动机不同于西方。股份制这一企业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动因在于它有利于筹集资本和分散风险。而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是在企业已经建成、资本已经集中起来的基础上进行的。传统的国有企业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建立的,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上都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主要动因,不仅在于筹集资本、分散风险,更主要的是通过股份制改造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国有大型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具有以下几点意义。首先,从产权分解的规范化、明确化及时间性角度看,股份制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相对于其它分离形式(承包制、租赁制等)而言,更具有优越性,一是更规范,二是更明确,三是更长久。其次,不能把所有权以外的权利的独立化理解为所有权的弱化,股权化对所有权的影响主要是:(1)所有权单纯化;(2)所有权信用化;(3)降低所有权的保护成本;(4)所有权取舍灵活化。经营权获得公司法人经营权的形态对经营权本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经营权法权化;(2)经营权完整化或独立化;(3)经营权永久化。最后,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等特点,实行股份制可以更加清晰、简便地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有利于企业所有权主体的“到位”,有利于企业经营权的落实。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企业剩余价值分享进行清晰的划分与界定,从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总之,股份制对产权形态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一句流行的术语:“有助于保证所有权,落实经营权”。
国内不少学者对股份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黄少安(1994)认为股份制对于产权形态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变化就是使所有权即归属权获得了股权形态,经营权获得了公司法人经营权的形态。王为平(1994)认为股份制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促使产权制度明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聂德宗、王功荣(1994)认为产权制度是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产权关系中地位的规定,是对它们支配财产的权利、活动方式以及范围的规定。产权制度直接体现了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影响着主体的行为动因、方向和活动范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国家与企业间的产权关系不清,因此股份制是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刘长明、尹吉成(1994)研究认为,股份制是建立富有活力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有效形式,是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华昆(1994)在研究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为什么总是难以提高,转换经营机制为什么困难重重之后认为,产权关系不顺是最根本的原因。而理顺产权关系,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根本的出路在于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股份制改造是为了通过明晰产权而提高效率的。这种效率的提高归因于三个方面:一是股权多元化而且产权的主体明确;二是股权相对集中有相对控股的大股东;三是股权可以交易转让。只有股权多元化,企业才能做大股权主体明确才能做到权责利之间的一致;股权相对集中可以防止经理层的内部人控制,确保所有者的控制权;股权的交易是股份制企业的动力(企业股权增值)
大型改造项目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发展迅速。为了促进大型灌区建设发展, 必须对如何提高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进行详细探究。
2 大型灌区现状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概述
2.1 大型灌区现状
根据调查, 现如今, 在全国范围内,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灌区有434处, 分别分布在全国31个省 (区、市) , 涉及1104县 (市、区) 。现如今, 有干渠0.74万条、支渠3.0万条, 干支渠总长23.7万km;骨干建筑物37.7万座。灌区现有管理人员10.7万人。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773.7万hm2, 占全国耕地面积14.6%, 生产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6%;灌区年灌溉用水量在1204亿m3左右, 平均每公顷实灌水量7740m3;灌区内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25%,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000元, 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必要性
2.2.1 解决缺水和利用率低的问题
我国大型灌区一般都存在缺少灌溉用水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两个原因所造成的:①灌区周边缺水问题比较严重;②长期以来, 我国对水资源采用粗放式管理方式, 灌溉水的利用率比较低。由此可见, 在我国大型灌区内, 水资源匮乏以及工序矛盾问题比较严重, 对此, 可以采用推广续建配套与节水技术的方式, 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同时还能够起到缓解灌溉水短缺问题。现如今, 在农田灌溉中, 节水至关重要, 节水灌溉要求严格依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以及当地供水条件, 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 投入最少水量, 尽量多的产出农作物, 提高农田用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水灌溉强调的并不是减少灌溉用水量或者限制灌溉用水, 而且科学高效的使用水资源, 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2.2.2 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灌区续建与改造工程, 能够有效缓解大型灌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节约水资源,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 从而起到改善灌区及周边农村、乡镇的生态环境的作用。与此同时,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还能够有效减少用水量, 有效控制对地下水和周边河流湖泊的开采, 尽量避免出现河流断流, 湖泊干涸的问题, 从而间接地保护地面的植物, 防止土地出现沙漠化问题。由此可见, 大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存在技术落后、设施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 国内402处大型灌区的骨干建筑物的损坏率高达40%, 大型灌区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需求。通过建设灌区续建与改造工程, 能够有效提高周边农业区水量, 充足的灌溉水量能够为优质高产品种的引进以及丰富农产品种类提供重要保障。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加农产品种类, 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2.4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大型灌区一半分布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区域, 在实际应用中, 很多大型灌区一般身兼数职, 不仅需要灌溉灌区农田, 而且还需要向灌区周边城镇以及农村输送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为了有效满足灌溉水的需求, 同时满足周边农村乡镇生活以及工业用水的需求, 必须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通过建设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工程, 能够有效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 节约用水量, 因此, 灌区续建和改造工程建设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 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科学管理对策
3.1 完善项目监测、评估制度
组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中期评估至关重要, 为了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建议将项目评估工作制度化实际上评估制度化不仅仅是对项目管理单位的要求, 更是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应该明确规划的目标必须是可以考核的, 考核依据则是按规定方法收集的数据, 因此项目实施单位应该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详细、规范的现状调查, 项目一旦实施就要立即进行相应的监测活动。总之, 没有可靠、规范的监测数据, 评估的结论就不硬, 也难以对规划目标、建设标准、计划安排等重要评估内容提出具体调整意见。
3.2 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中, 水资源统一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就是要求对灌区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 而从用水角度而言, 需要对灌区范围内的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实行统一管理。为了优化配置灌区水资源, 可以采用井渠结合的方式, 而这也符合灌区调整种植结构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实际需要。但是, 国内很多地区无法实现对于灌区机井的有效管理,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过度打井的问题, 严重至威胁到灌区生存。对此, 可以采用建设节水型灌区以及建立水权制度的方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建立建立水权制度的方式, 不仅能够有效形成水市场, 而且还能够从法律和制度角度支持地表水、地下水的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
3.3 建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具有信息面广量大、管理难度高等问题, 对此, 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提升灌区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具体而言, 可以开发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分水利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大型灌区3个层次, 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平台。
3.4 加强用水管理, 实行节水灌溉
现阶段, 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 灌溉渠道跑、冒、滴、漏的现象十分严重, 而这与灌区管理不到位有很大关联。因此, 为了提高灌区管理水平, 应该加强用水管理, 实行定额水价。具体而言, 可以核定不同地区及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 对于定额以下水量, 可以实行低水价收费的管理方式,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对于超定额用水, 可以适当的提高水价标准;对于浪费灌溉用水的现象, 必须要求征收惩罚性水费。另外, 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推行合理的灌溉制度, 结合灌区作物的组成情况, 选用不同的灌溉模式。
3.5 组织专题技术研究, 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调查研究, 现如今, 很多大型灌区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但是灌区的综合性技术集成依然是弱项。比如, 人们已经认识到渠道防渗的利弊, 但是, 无法准确确定哪个灌区需要加强防渗, 哪些灌区不需要进行防渗处理。有些大型灌区比较重视节水问题, 但是, 在灌区实际运行过程中, 排水不畅、盐碱化问题依然严重;引洪补源与正常灌溉相结合灌区的节水改造模式技术难度大, 而且需要耗费大量成本。上述这些问题, 在国内大型灌区中具有普遍性特点, 对此, 应该加强技术研究, 必要时组织专题研究, 提高管理权利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如今,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并且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工作中, 应该完善项目监测、评估制度, 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建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用水管理, 实行节水灌溉, 并且组织专题技术研究, 加强分类指导,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钱伟.浅谈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07) :86~87.
[2]杨小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施工探讨[J].甘肃农业, 2012 (07) :83~84.
大型拓展项目 篇5
《越狱》
适宜人数:80-120 趣味性 知识性
课程收获:
1、通过情景模拟,让学员体验竞争与战略决策过程,认识竞争中心态变化。超越单纯“是非”观,调整心态,厘清目标。体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与现实性,认识竞争的意义与普遍性,培养在竞争中的合作意识,进而认识更深层面的合作。
2、通过现代经典理论悖论、博弈论的切入,了解竞合思想,增强在竞争环境下善于合作,把握机会的能力;真实体验“不谋全局,难谋一隅”,启发竞争环境下的全局观念、胸怀气量以及突破思维定势以实现双赢。
《惊涛大冒险》
适宜人数:60-150 趣味性 知识性
协助解决以下团队问题
猜疑多双向沟通少
拆台多主动配合少
各自为战多统筹协调少
成员间缺乏信任、主动配合和支持,回避冲突、一团和气
团队成员士气不振缺乏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课程特色及收获:
1.把学员推到风口浪尖,体验暴风雨般的心灵洗礼
2.学会发现个体间的差异化优势,进而彼此赏识
3.增加信任,改善沟通,鼓舞士气,培养感情;
4.历练公司员工,指导协助团队实现组织目标,提升组织效率
《兄弟连》
适宜人数:60-150 趣味性 知识性
课程收获:
1.采用最前沿的方式,以最具冲击力的手段,让学员在安全状态下解决各种难题,体验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真谛;
2.让学员对企业文化的要求留下深刻的印象,指导今后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3.迅速全面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哲学内涵,并用自己语言诠释;
4.有效提升员工忠诚度,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
大型工程项目合同结构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大型工程项目;合同结构模式;总包+指定分包模式;总包+内部分包模式
大型工程项目通常具有建设周期长、标底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子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合同结构就是是指建设单位和各个项目参与单位如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物资供应单位等之间的合同关系, 以及这些单位相互之间的合同关系(如总包与分包、联合体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合同关系)。许多大型项目的管理实践证明, 一个项目建设能否成功能否进行有效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合同结构模式, 即承发包模式的选择。我国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承发包模式主要有总包+指定分包模式、总包+内部分包模式(即一包到底模式)、交钥匙模式(即包设计包施工模式)、全独立合同模式等。
1.总包+指定分包模式
总包+指定分包模式指总包由建设单位直接选定,各专业分包人及供应商由建设单位主导选定。总包若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建设单位选定的分包人。从合同关系上来说,建设单位与总包之间直接签署总包合同,指定分包合同由总承包人同由建设单位指定的各专业分包人及供应商签订。采用此模式时,由总包承担包括工期、质量等除价格以外(但总包有责任协助建设单位控制各专业分包人及供应商的价格)所有分包的合同责任。
总包+指定分包模式特点-招标要求方面:在扩初阶段,结构及建筑的设计已初步完成,即可招标总承包工程;各专业分包工程,包括幕墙、机电、电梯、弱电、精装修、景观绿化等工程,可按估算的指定金额放入总承包合同中,待专业工程设计完成后再进行指定分包工程的招投标。可缩短开工前招投标准备工作的时间。优缺点方面:由建设单位直接选定施工总包和各专业分包。有较大的自主权,也有利于分包工程造价的控制;建设单位无需亲自对各分包进行管理而是通过总包对各分包进行管理。可充分发挥总包的管理能力及动员的能力。建设单位无需直接面对各指定分包,减少管理上的繁琐工作。但总包将收取分包工程造价约为2%(具体费用由待竞标后决定)的照管、配合及协调费用;由于总包已经承担主要的土建工作,对现场资源的分配及各分包的管理、协调较为有效;在指定分包招投标阶段由建设单位直接控制各专业分包的品质等级及价格。责任及风险方面:由总包承担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同责任;建设单位直接选定专业分包,故专业分包与总包工作界面由建设单位划分,可能存在界面风险。通过大量的合同实例,有经验的合同管理者可以减少此等情况的发生;各专业分包由建设单位主导选定,若出现重大的问题。建设单位往往需牵涉入总包对指定分包的管理;专业分包合同金额不构成总包直接合同金额的一部分,故若从总包合同金额中扣除全部或部分,总包不会提出利润的索赔。
2.总包+内部分包模式
总包+内部分包模式指总承包人由建设单位选定,各专业分包人及供应商作为总包的内部分包一起参与总包的投标,具体的分包单位由总包主导选定。从合同关系上来说,建设单位与总包之间直接签署总包合同,总承包人同各专业分包人及供应商签订内部分包合同。采用此模式时,建设单位只需选定总包,由总包承担所有分包的合同风险,建设单位可参与选定各分包。
总包+内部分包模式特点:招标要求方面:工程包括结构、建筑及所有各专业工程,如幕墙、机电、电梯、弱电、精装修、景观绿化等工程的设计完成后方可进行招投标。开工前招投标准备工作的时间较长;总包自行选定各专业内部分包后参与总包的投标。优缺点方面:由总包选定各专业分包,建设单位可参与选定各分包。管理简单但自主权不足,不利于分包工程造价的控制;建设单位仅对总包进行管理,不面对各内部分包,管理简单。但总包对内部分包的照管、配合及协调费用不透明;由于总包承担所有工作,对现场资源的分配、管理、协调更为有效;各专业分包的由总包主导选定,建设单位无法控制专业分包的优劣,分包工程价格亦不透明。责任及风险方面:由总包承担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同责任;专业分包由总包直接选定,故专业分包与总包工作界面由其自行划分。建设单位无界面风险;各专业分包由总包主导选定,若出现重大的问题。建设单位无需牵涉入总包对内部分包的管理;专业分包合同金额构成总包直接合同金额的一部分,故若从总包合同金额中扣除全部或部分,总包将提出利润的索赔。
3.交钥匙模式
交钥匙模式指建设单位选定一家承包人,该承包人一揽子承担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合同模式。采用此模式对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要求最低,但它仅适用于设计要求不高、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项目,例如厂房、仓库等。
4.全独立合同模式
全独立合同模式指所有合同均由建设单位直接同承包人签署。各承包人之间合约关系平行,由建设单位承担各承包人之间的协调、照管工作。采用此模式对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的资源配备要求相当高,所以它在较小规模、功能单一的项目,例如住宅项目上采用较多。
5.结论和建议
在目前的大型工程开发项目中, 应用的较多的就是以上四种合同结构模式, 在选择具体的模式时, 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复杂程度、项目实施战略、项目目标等, 同时, 融资情况、工期、不明确的问题、业主方技术及管理能力, 特别是管理模式对项目的适应性, 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完善, 我国建筑市场将更加国际化, 项目采购方式单一、合同条件单一的局面必将被打破, 并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项目采购方式与管理模式。国际市场条件下, 建设市场要求工程建设总承包化, 工程项目管理的范围和难度将会加大, 合同是项目管理的约束条件, 同时又是项目管理的目标来源, 建立一种市场条件下的专业服务体系, 并且建立与之配套的合同模式, 改变我国项目管理大而全的格局, 使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完善化, 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需要。通过努力, 形成建设总承包化、项目管理多元化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兵.核电建设工程的合同支付模式.宁德师专学报,2010,2.
大型改造项目 篇7
1.1 渠道现状破损情况
(1)渠道0+000-9+284段弯道较多、纵坡较缓,造成干渠淤积严重,过水能力下降,实际过水能力7.5m3/s;实测渠道水利用率仅为0.83。(2)渠道5+000-7+700段地基为粉土,该段渠道因防渗损坏严重,冬灌时由于渗漏使渠道产生冻胀破坏。(3)干渠过洪建筑物标准偏低,均为简易式。现有渡槽槽身和过洪桥均采用空心板或槽型板组装,且多数已露筋,底板磨损,槽身漏水。过洪桥因过洪能力不足,边墙多采用砌砖加高挡水,经常被洪水冲毁,造成渠道损坏,影响正常过水。(4)渠系建筑物不配套,闸门变形,启闭设备陈旧,影响管理;(5)工程老化,多年来没有整体改造,只是对损坏部分进行补修,渠石错动,使得渠道糙率增加,渗漏严重,过水能力降低;(6)渠道沿途约97条洪沟,暴雨洪水经常袭击干渠,造成停水,因此防洪问题成为南干渠的最大难题。目前干渠的防洪设施不仅不配套,且现有的也损坏严重,不能正常使用,经初步建设合并后为36条,因无沿渠公路,必须绕道而行,交通不便,影响养护和维修。
1.2 干渠防渗工程破损的原因
经现场踏勘和运行情况,该干渠损坏的原因以下四种情况:(1)当时设计、施工以及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工程设施不配套、建设标准和防洪标准低,经过30多年的运行,工程已破烂不堪,渗漏严重。(2)冻胀。(3)自然灾害。(4)维修和巡渠工作跟不上。该渠道渠线较长(51.4km),渠道沿途约90多条洪沟,无沿渠公路,必须绕道而行,交通不便,影响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工作。
2 干渠改造方案必选
2003年8月初,受精河县水利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精河大型灌区二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设计任务。
由精河县水利管理处牵头,2003年8月15日,开始进行测量、现场踏勘、调查(记录损坏部分、拍照)等。
本次改造精河南干渠长为33.0km,经实地勘察,干渠前段(0+000-9+284)上的渠系建筑物较少,后段(9+284-33+000)南侧洪沟较发育,渠系过洪建筑物分布较多,且渠系建筑物均老化破损,需要重建。
方案1:原渠线改造方案。本方案在原渠线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纵坡,全部拆除重建,采用渠底为12cm厚、边坡10cm厚的C20现浇砼板防渗,梯形断面。其中冻土段(5+000-7+700)在C20现浇砼板下设5cm厚苯板抗冻防渗。
方案2:改线新建方案。经实地勘察,根据渠道高程、纵坡、地质、防洪要求以及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渠道改线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0+000-9+284段。该段渠道本次改造渠线向南左移,引水闸上移208m,引水口高程抬高1.07m、闸底板高程由597.67m抬高到598.74m,渠道纵坡适当调陡。改线后该段渠道缩短464m,末端桩号由9+284变为8+820。
该段渠道前6.0km(0+000-6+000)曲线有上、中两个方案进行比较:上线方案为全线挖方,渠道断面稳定,挖方量较大。中线方案挖方量较少,渠段2+550-2+800属填方段,需做好防渗措施。上线方案前1.2km纵坡较缓0.0025、后段2+800-5+813纵坡较陡0.011、造成前段流速小后段流速大;中线方案渠道前后段纵坡均衡,渠道水面线衔接较顺。从施工、经济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选用中线方案,技术合理并可节约投资26.05万元。
第二段:8+820-31+350。该段渠道沿程洪水较集中,因此防洪建筑物较多,现有过洪桥23座,渡槽10座,而且建筑物严重破损已不能安全输水,均需重建。
本次改造该段渠道较原渠线向北右移30-50m,基本平行原渠道布置。若渠线向南左移,洪水沟增多、跨度增大,必然增加过洪建筑物及上游导流堤的工程量,使渠道投资增加,所以改造段渠线向北右移可充分利用原渠过洪设施,在经济和技术上都较为合理。
第三段:31+350-32+600段。为了使干渠纵坡前后衔接,该渠段采用原渠线拆除重建的改造方案。
改线后干渠仍为梯形断面,均用C20现浇砼板防渗,渠底厚12cm,边坡厚10cm,其中2+820-6+000、11+467-12+900渠段渠底采用30 cm厚的C20细石砼浆砌卵石。
冻土段(5+000-7+700)设5cm厚苯板抗冻防渗,并做好止水处理,其中5+000-6+000渠底为C20细石砼浆砌卵石、6+000-7+700渠底为C20现浇砼板,边坡均为C20现浇砼板。
以上两个方案各有利弊。其中方案1是在原渠线上改建,工程土方量小,渠道断面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稳定。但是渠道砼和砌石拆除工程量大,弃石弃碴多,增加了水土保持费用,尤其是南干渠停水较晚,施工期约2个月(10月、11月),施工供水困难,加上渠系建筑物较多,无法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按期完工。方案2为改线新建方案,该方案土方量大。
但是工程改线后,解决了上段渠道的淤积问题,使渠道缩短400m,同时下段干渠可充分利用原渠道的过洪设施和防洪堤坝,减少工程投资。工程可在4-10月间施工,并由原渠解决施工用水,从而保证了工程的建设周期和工程质量。工程建成后,原渠可作为备用渠道。因两个方案中渠系建筑物均需重建,工程投资主要取决于渠道工程,经过对渠道工程计算,方案2较方案1节约投资35.82万元。从经济、技术、施工以及管理等角度综合论证,本次南干渠改造推荐方案2,采用改线方案。
改线方案体现了以下优点:(1)原渠道0+000-9+284段弯道较多,经裁弯取直、适当提高渠道纵坡、解决淤积问题。(2)冻土段(5+000-7+700)渠坡上的乔木和灌木较多,其根不易挖除,再生可穿破土工膜,改线后不存在此问题。(3)由于南干渠引水闸上移,置于精河渠首水电站引水口以上,使南干渠不再受电站冲砂影响,保证了干渠的正常引水。(4)8+820-31+350渠段改线后,原渠道对新渠具有防洪保护作用,增加了新渠的防洪安全度。(5)改线段渠道施工,不影响农田引水,解决了施工与灌溉矛盾。(6)改线后,新渠施工可利用原渠引水解决施工用水,施工工期增长,确保了施工工程质量。(7)保留原渠可作为备用渠道,一旦新渠因故停水,可暂用原渠引水,不影响灌溉。(8)改线后渠道长度比原渠减少400m。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精河南干渠通过本次改线改造彻底解决了上游段(0+000-9+284)的淤积、冻胀问题和下游段(9+284-33+000)的洪水破坏问题,干渠开始改造已运行5年,运行正常。
渠道水利用系数0.83提高到0.95,灌溉水利用系数0.48提高到0.6,干渠现状引水流量7.5m3/s恢复到原来设计的10.0m3/s,本次设计加大引水流量为12.5m3/s,作物灌溉得到保证。
3.2 建议
大型水泥钢板库卸料装置的改造 篇8
1 改造前情况
1.1 存在的问题
1) 原储量设计2万吨的钢板库, 到最后能卸出来的料也就是10 000t左右, 远低于设计能力, 在水泥销售淡旺季起不到调节作用。
2) 卸料时需要3台R160型空压机同时供气, 仍不能保证卸料通畅, 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
3) 库内均化设备不能更换, 流化棒质量差, 最后检查时发现很多流化棒都被灰堵死, 起不到充气的效果和作用。卸不出来的料要定期清理, 否则的话, 下部水泥质量会发生变化。每年都需清一次库, 以每吨清库费用10元计算, 每次单库清库量在10 000t左右, 花费在10万元左右。
4) 水泥均化效果不好, 安全可靠性差, 下料不均匀、不稳定, 严重时影响水泥质量的稳定, 给水泥销售造成不好的影响。
由于水泥出料不畅, 现场劳动强度比较大, 给现场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1.2 库底结构
改造前库底剖面示意见图1, 实际效果见图2, 流化棒见图3。
2 技术改造
改造内容:
1) 改造库底充气方式, 将流化棒改成充气箱 (斜槽) 。
2) 库底坡度由12°增加到了20°。
3) 把原来的压缩空气供气改为罗茨风机供气, 气源干燥、稳定。
4) 采用自动控制系统, 分区供气。
改造后的库底结构见图4, 实际效果见图5, 主要设备见表1, 改造投资及施工周期见表2。
3 改造效果
通过1年多的使用, 效果比较明显:
1) 安全可靠性高, 下料均匀、稳定;
2) 出库卸空率高达85%以上;
3) 均化效果好, 水泥质量比较稳定;
4) 减少了3台160k W空压机, 采用单台75k W罗茨风机供气, 节约了能源。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 篇9
1.1 实现节水灌溉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水大户, 灌区又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 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 北方灌区渠道防渗工程及技术滞后, 用水效率低, 浪费严重的普遍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 工业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农业着手, 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才能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 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才能实现节水灌溉。
1.2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大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 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对粮食需求逐年增加。大力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注重发挥工程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1.3 改良土壤、保护水环境的需要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实现节水灌溉, 防止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 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过量引水, 提供更多的生态用水, 保护生态环境, 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 节水改造问题探讨
2.1 工程设计的前瞻性问题
大型灌区的工程建筑物, 一般来说运行年限较长, 为不致于使工程在若干年后太显落后, 在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设计中就要考虑前瞻性问题, 适当在结构、外观、装修等方面有一定超前性, 起码应达到目前的先进性。比如在承载较小的部位, 应改掉过去的大、重、笨结构, 代之以薄、轻、巧构造, 采用空心板、砖等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工程外表上, 应更多地考虑美观大方、造型新颖、装修高雅, 以达到建成一处工程就多一处风景的境界。
2.2 施工技术的改进问题
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应借鉴铁路、公路等部门及三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先进经验,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 从而节省工程量和工程投资, 提高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2.3 工程效益的发挥问题
从投资安排上, 应本着先枢纽后渠系、先骨干后次要、先上游后下游的原则, 优先解决水泥工程和扬水、过水量大的工程, 充分发挥节水灌溉效益, 而不应搞投资平衡、满面开花、“撒胡椒面”。同时, 对于支渠以下工程的配套建设应予以加强, 从投资体制上激励、引导地方和群众增加自筹资金, 同步进行群管工程的配套改造, 以使节水改造工程的效益尽快体现在用户这个终极环节上, 而不只是体现在管理单位的效益分析上。
3 灌区改革问题探讨
3.1 管理体制改革
大型灌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和农村, 而且大多担负防洪除涝任务, 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因此, 大型灌区在体制改革中, 应在确立水利管理单位事业性质的前提下, 加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资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 积极推进企业化管理, 建立自主管理灌区的模式。根据灌区管理改革的实践, 参照国际上常用的灌溉管理模式, 我国在大型灌区的改革中应首推专管机构+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用户“的新型管理体制。其中专管机构行使目前水利管理单位的事业职能, 对灌区管理实行宏观按制;供水公司对水利管理单位的经营业务进行具体操作, 在专管机构的领导下实行企业管理, 供水公司应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用水者协会作为民间群众组织进行运作, 在用户与供水公司之间发挥纽带作用, 负责基层水管理的全面实施。
3.2 水价改革及水费计收
水费计收是灌区运行管理的重要一环, 也是目前难度较大、问题较多的一环, 主要表现为成本水价长期不到位、水费收缴率偏低。因此, 灌区的水价应严格执行成本水价, 并根据固定资产、运行成本及用水量的变化及时进行成本水价的重新核定和调整, 使其得到升值和保值。水价应由水利管理单位按有关规定进行测算,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核定批准, 报同级人民政府各案, 按照综合水价不超过成本水价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进行浮动, 发挥其调节余缺的作用。要采取”预收水费、凭票供水、以水计费、灌区自收“的方法加强水费计收工作, 在强化供水服务的同时, 使水利管理单位在供水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促进用户及时交纳水费, 提高水费收取率。
3.3 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到问题
建设与管理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两大主题,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建设是短线, 管理是长线。只有建管并重, 灌区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最终目标应是通过加大建设力度,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 对于管理落后的港区暂缓配套改造。
3.4 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大型灌区的河水、井水、泉水等各种水源, 各自为政, 分属管理, 存在着不少弊端。一是使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优化配置难以实现。二是不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的提高, 以致延误了抗旱时机, 增加了旱灾损失。三是造成重复投资, 导致国有水利工程设施大量闲置, 工程效益不佳。四是地下水位下降, 机井”吊泵“现象增多, 水井越打越深, 地下水降水漏斗扩大。五是土壤结构恶化, 造成长期并灌区土壤的板结和河灌区次生盐碱化的发展, 不利于中低产田的改造。因此, 结合大型灌区的配套改造和管理改革, 应尽快实施灌区范围内井、泉等水资源使用权的转移, 实现灌区内多种水源的统管统调, 以实现灌区用水的系统化、网络化、科学化。
3.5 用户的调产增效问题
水商品市场的前景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水户的经济效益。用户的经济效益低下, 供水市场就会疲软, 水费收取就会更难。农业屑于弱势产品行业,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活动开始按世贸规则运行, 农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在此情况下, 由于农户效益甚微, 就将导致用水量的急剧下降和收费困难, 直接影响水利管理单位的供水市场和经济效益, 危急到水利管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水利管理单位在强化自身改革的同时, 要将用户的调产增效作为自己的事情来抓, 积极引导、帮助用户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反季节瓜菜、制种、苗木花卉、经济果林等作物。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促进农民致富.并励行节约用水, 降低潜水定额, 提高灌溉效益。这样, 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潘武生, 吴敏, 王皎皎, 贾宪武.新乡市发展节水灌溉的途径[J].地下水, 2009, 4.
大型改造项目 篇10
1 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偏高的原因
1.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
由于过去没有有关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等强制要求, 所以既有公共建筑中普遍存在建筑墙体、门窗、屋顶等部位的热工性能差, 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大, 室内热量的流失快等现象, 因而这些建筑需要过分依赖采暖制冷设施, 这样就会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
1.2 采暖制冷及照明系统效率低
空调系统的能效较低, 是当前政府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许多空调房间的门窗关闭不严, 甚至不关之外, 还涉及系统设计、所用能源种类等多方面因素。譬如, 一些设备的规格选用不合理, 造成“大马拉小车”;一些管道的设计不合理, 导致相当部分的能源被白白浪费。同时, 在采暖制冷季节里, 还普遍存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有空调病的潜在威胁等问题。
1.3 对可再生能源使用不够重视
全国各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利用, 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浅层地热能等。但是既有公共建筑基本上都没有使用, 或者即使用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连一些新建的政府办公建筑, 虽然采取了一些节能做法, 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因而并没有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比如, 有的整体外围护系统和设施设备上没有采取节能措施, 却花很多的钱上了地源类的热泵系统[2]。因为可再生能源基本都属于低品位的能源, 要想利用他们需要的一次性投入会很大。这样的工程是表面上看起来节约了一部分不可再生能源, 但是实际上并不经济, 也没有达到较高舒适度的办公环境。
1.4 建筑运行管理不当
在大型公共建筑审查中, 绝大部分建筑在节能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在建筑运行管理中, 一般建筑用能都由物业管理, 具体国家有关的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 也只靠物业后勤部门负责, 并没有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和齐全的节能管理文件, 更不用说指定专人负责能源统计和管理能耗计量, 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了。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办公建筑, 其能耗费用由国家财政支出, 所以对建筑能耗的使用、管理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节能空间广阔。
2 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研究现状
2.1 国外节能改造的概况
在发达国家, 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称为在建筑中节约能源 (energy saving in buildings) , 我国称为建筑节能;第二阶段, 称为建筑中保持能源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 , 意为在建筑中减少能源的散失;第三阶段, 近年来, 普遍称为在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 意为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 而是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发达国家不仅正在兴建的住宅建筑完全是节能型的, 而且对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也已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北欧和中欧国家早在十多年以前, 就已经完成了旧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西欧和北美国家, 对旧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 也正在大规模地实施, 有的已经接近尾声。为了推进旧房节能改造, 国家专门制定经济扶持政策。房屋的节能改造工作, 包括建筑围护结构和采暖系统的改造, 往往与提高各项建筑功能、改善建筑装饰结合进行, 由房主出资, 国家给予部分资助。有的是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 成区成片进行, 效果很好[2]。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 导致了美国经济的大衰退, 美国国会为此通过了能源政策的立法。其中包括建筑和设备节能的激励政策, 能源部发布了新建建筑使用的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和非强制性的国家建筑节能示范性标准,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提供了便于独户住宅翻新或装修节省能源的高能源效率房屋抵押贷款。各州也相应制定了相应标准。加州政府通过制定颁布住宅能量效率评级系统标准, 推行节能建筑抵押贷款, 以及用电量低于建筑节能标准规定的指标, 由电力公司给予用户奖励等多项举措, 有效推动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并将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工程中, 使美国的节能走上了正轨之路[3]。
2.2 国内节能改造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节能方面工作相对起步较晚,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才逐渐开始进行建筑节能:1980年~1986年是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节能标准制定的探索阶段。1986年3月, 我国建设部颁布了第一部节能率为3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JGJ26-86) 。1987年~1994年, 我国第一个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阶段。1994年至今, 我国有组织地制定建筑节能政策和计划并组织全面实施阶段, 相继颁布实施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 (JGJ26-9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2001)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03) 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等标准, 明确提出了节能50%的要求。
为提高建筑利用能源的效率, 改善居住热舒适条件, 促进城乡建设、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部提出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是[4]:
第一步目标:1996年以前, 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在1980~1981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的基础上普遍降低30%, 即节能率30%。
第二步目标:1996年起, 在达到第一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 即节能率50%。第三步目标:2005年起, 在达到第二阶段要求的基础上再节能30%, 即节能率65%。
我国建设部颁布的各个气候分区的强制性节能规范, 不仅使新建建筑有了节能标准, 同时也对开展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10月建设部颁布了由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主编的《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JGJ 129-2000) , 自2001年1月1日施行;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市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主编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一) 》 (GJBT931) 标准图集, 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2006年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十一五”) 规划在第六篇第二十二章的“专栏10、节能重点工程”中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做出了规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已经开始了个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工程, 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出, 改进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节能改造的关键。而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有效途径, 首推外墙外保温技术。与外墙内保温相比, 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在于:我国传统建筑大多为砖混结构, 这种结构热容量大, 有较好的蓄热能力, 使室内温度保持稳定。旧房改造时, 外墙加外保温层, 阻隔了热量通过墙体向外散热的渠道。在外保温施工时, 不影响住户的日常生活, 不减少室内居住面积;并阻断冷桥, 提高了供热效果, 改善了室内热舒适度。
既有建筑数量巨大, 改造工作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般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大多在2万m2以上, 按照国家节能法的要求, 这类建筑均应进行节能评估, 只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评估方法, 多年来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的颁布, 要求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本身、能源转换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定期检查, 并根据其结果进行全面的节能审查, 以挖掘建筑物的节能潜力, 为节能改造提供依据。因此,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在能耗审计的基础上, 弄清楚能源消耗的不合理部分, 并针对该部分能耗做出相应的节能改造, 在合理投入的条件下获取最大的节能效益。
3 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总消耗量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0年的27.8%, 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尤其是在我国目前400亿m2的既有建筑中, 99%为高能耗建筑, 因此真正的建筑耗能大户是既有建筑, 该类建筑的节能改造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关键, 如果在这方面只考虑新建节能不考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那么建筑节能的实际成效也只能限定在很小范围内, 所以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迫在眉睫。
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 其面临的节能压力也非常巨大。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涂逢祥会长曾表示:“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公建节能上的差距主要不在材料设备上, 而在于从政府到开发商都普遍缺乏节能意识, 而简单把建筑外观列为建设中的首要因素”。还有一组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政府大型公共建筑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 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头号耗能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在国家大力号召建立节约型社会过程中, 各地各级政府部门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公共建筑的带领下, 既有居民建筑的节能改造也将逐渐提上日程[5]。
对于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而言, 能源消耗情况非常复杂。以空调系统为例, 其组成包括冷冻机、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空调箱、风机盘管、采暖泵等多个环节, 目前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基本上是一块总电表, 因此物业公司以及统计部门得到的仅是数平方米的大楼的总电耗一个数据, 对于展开节能工作需要的各耗能环节的状况往往难以了解, 能耗不合理的部分存在的问题被掩盖了。此外, 近年来国内一些节能改造项目开始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执行, 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合同双方对最终节能量的认可存在差异, 如果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实现分项计量, 则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信息通过一定范围内公开和交流, 也会对认识和改进系统的能耗管理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另外由于大多既有大型公共建筑都处于使用状态, 而改造工作主要涉及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以及室内建筑通风、空调照明设备等方面, 实施改造工作必然影响到正常职能工作的照常进行, 因此需要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改造, 对没有临时借地办公条件的可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案。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等多个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也存在技术层面上的难题;如选择合适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产品体系以及最短的施工工期、最少的扰民和最好的质量。具体问题包括:谁投资、谁受益线路不清;相关联的部门较多, 资金组织困难;在资金情况一定的条件下, 改造方案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节能效果。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示范工程中, 每一个项目都有完全不同的投资回收期, 通过简单分析发现, 往往改造措施越齐全, 改造节能标准越到位, 相应的投资回报率越低, 投资回报期越长。因此如何把握好节能改造投资、技术方案与投资回报的关系值得我们考虑, 其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
4 结语
节约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不仅能降低建筑能耗, 满足工作人群的舒适度, 提高工作质量, 而且能够避免能源的浪费, 提高能源利用率, 具有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
摘要:分析了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偏高的原因, 对国内外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能耗
参考文献
[1]罗静.寒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能耗评估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4
[2]顾国曾.欧洲三国建筑节能近况[J].建筑创作.2002 (6) .
[3]涂逢祥.住宅建筑节能形势[J].住宅科技.2005 (9) .
[4]杨德位.新疆医科大学、南湖小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能耗分析及节能改造研究[D].2007 (10) .
浅析大型科技项目类丛书运作技巧 篇11
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创新和科技推广,但很多成果则止步于论文的发表和项目验收。如何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共享,实现文化和科技的传承便成为出版人亟待挖掘的一块新领地。为此,科学合理地把握项目类丛书的选题特点、出版规律、运营技巧、宣传渠道,更有利于出版效率的提高和优秀作品的推广。本文所指大型科技项目类丛书,特指源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项目,归因于知识传承和成果推广需要,用于特定读者群体的10种以上的专业类科技读物。
笔者曾配合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策划出版了《黑龙江农业新技术系列图解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包括系列图书16种,发行100多万册,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文笔者结合该《丛书》的一些策划心得,谈谈大型科技项目类丛书的运作技巧。
一、前期谋划:规划顶层设计,做到事事有准备
项目类丛书必须要有设计意识,要从优势地位、信息捕捉、项目追踪、选题策划、组稿统筹五个方面做好前期谋划。
1.完善自我:站上行业制高点
如何在庞杂的创作大军中发现高水平的创作者,并协助其创作有价值的作品是编辑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编辑不但是个杂家,还要是个专家。在优势领域,编辑要深入科研体系、深入管理高层,深入研究一线,掌握和熟识该领域的科研重点、研究方向、研究热点与前沿。只有登上领域的最高点,才能发现最适宜的创作团队和最佳的创作作品。
2.信息捕捉:跟紧形势抓热点
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捕捉价值较高的信息,既是对编辑信息敏感度的考量,也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检阅。作为一个有经验的科技编辑,一定要从优势专业起步,通过电视、门户网站、学术会议等途径涉猎特定领域的行业动态和热点信息,用自己的常识对行业热点加以判断,从而锁定特定信息,并为论证选题可行性和策划选题报告提供理论依据。
3.项目追踪:动员全力强优势
大型科技项目通常会覆盖整个行业,联系难度很大。对此,应该把握项目主管和实施的相关单位,把握项目的科研和推广力度,尽可能地掌握项目的相关信息。以便发挥出版单位的优势,以优势出版地位争取优势出版资源,集中优势出版力量出版精品项目丛书。
4.选题策划:抓紧项目促实施
要依托于项目主管单位和支撑单位,立足于项目内容本身,着眼于行业发展需要,构建从人员安排、内容组织、进度计划、实施过程到稿件审定、产品包装、后期推广、项目评价为一体的策划思路。
5.组稿统筹:重视编前保质量
策划是理清出版的整体思路,而组稿是走进出版实实在在的第一步。稿件不是作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编辑要发挥编辑优势,从出版全局考虑,引导作者、帮助作者创作和完善作品。在编写前期,编辑要给出《图书编写体例与规范》,要与主要责任人审定稿件的基本架构,比如辅文写法要求、内文结构和篇幅等,力求各项目主体结构一致、篇幅相近。只有做好前期工作,才能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二、中期实施:抓好出版细节,打造精品力作
大型丛书策划到位是做好图书的前提,但如何实施好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黑龙江农业新技术系列图解丛书》的实施,我们从人员监管、流程监管和质量监管三个重要环节严格把关。
1.人员监管:人员是核心,做到人尽其责
(1)严格分工,明晰岗位职责。承担大型项目类丛书的出版任务,必须举全部门之力,部门负责人统领全局,相关责任人密切配合,发动各自优势力量积极争取、积极运作。在项目组中,设有总体策划人员、对外联络人员、内部监管人员、稿件审查人员、编辑加工人员、印制管理人员、版式设计人员、封面设计人员、宣传人员和发行人员等。项目组要落实责任,分工明确。
(2)加强沟通,共享信息资源。团队分工明确后,所有参与者必须了解项目的进度安排,了解项目情况,明确项目重要性、紧迫性和自己所参与环节的重要性。所有人员在了解项目情况和进度后,为所负责事项做充分的前期准备,相互间沟通、协调,以便共享信息资源,密切配合。
(3)组织培训,找准共同方向。找准目标后,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做充分的前期准备。在此环节,策划者围绕项目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让相关人员了解项目定位、项目特色、项目运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如从编辑、校对的环节强化项目内容特色、技术难点以及常见问题,强调内容的一致性,特别是专业术语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2.流程监管:有序流转是保证,提高出版时效
(1)稿件登记:细化管理,严格建立稿件登记制度。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严密的制度来规范各自的职责及相互关系。对于大型项目类图书出版而言,子课题比较多,环节复杂,参与人数多。为了细化管理,我们根据建立登记制度,从来稿登记、稿件初审、编辑加工、发稿(三审)、校对(三校)、封面设计到宣传制作、印刷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管理链条,每个环节制定明确的时间表。
(2)稿件初审:坚持标准,严格审查初稿。来搞初审是编辑人员处理稿件的开始,主要把握来稿是否按照原定策划方案写稿,稿件是否符合出版要求。从稿件构成和主要架构进行审核,并就主要内容进行审定。在审定过程中,严格按照策划方案的要求和项目实施实际,严格把关。
(3)书稿加工:发挥优势,提高编校质量。在编辑、校对之前,我们对所有编校人员进行统一筛选和培训,根据专业优选编校人员,并将该项目运作背景、加工体例规范、专业问题和初审通用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在编校过程中,根据编辑和校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实时研讨。对于接手的稿件,根据进度安排,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完成稿件的编校工作。
nlc202309040108
(4)封面版式和装帧设计。对于科技类项目图书来讲,装帧设计和封面设计的符合度很关键,它决定着该书的生命与成败。尤其是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好,可以锦上添花。
3.质量监管:质量是生命,抓到关键控制点
(1)把好稿件三审关。我们的编辑人员对稿件中的政治差错、体系框架和编写质量进行严格初审,看是否符合出版要求。加工后的稿件经具有副编审资格的资深编辑进行二审,对责编的加工水平和疏漏进行把关和评价。三审由有经验的总编辑或编审负责,从总体上对稿件原则性问题、政治问题进行最终把关。
(2)严格执行三校制。出版部门三次校对由专业校对人员负责。在忠实原稿的前提下,校对人员对稿件疏漏和可疑差错进行仔细标注,由编辑决定修改与否。对于个别稿件进行了四次校对,以便保证出版质量。
(3)抽查图书质量。三审三校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环节,质量抽查是监督图书出版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对图书质量的抽查与评比,促进编校质量的提高,起到监督的职能。
三、后期宣传:拓宽市场路径,让需者有其书
图书策划是否到位、出版质量优劣,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丛书》出版后,我们从宣传和发行两个视角扩大影响。
1.全领域广角宣传
大型科技类丛书伴随科研项目产生,其影响力必将产生在学术研究、专业教育、科技推广等领域。为了扩大丛书的影响力,发挥科研成果的最大效用,笔者借助作者力量通过黑龙江省电视台、农民日报、内部网络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广为宣传。不同媒体形式交错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大型科技项目、广大专家队伍和出版社的三重优势,广角宣传。
2.全渠道立体发行
大型科技项目类丛书专业性更强,新技术、新知识比例多。正因为如此,虽不会成为畅销读物,但对科研推广人员至关重要,经常出现发行范围小、读者看不到图书的现象。为了扩大发行范围,笔者借助黑龙江省农科院和出版社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征订、图书馆配书、产业体系公益服务和新华书店经销等多种形式推广图书,争取做到需有其书。
大型科技项目类图书涉及面宽、知识覆盖面广,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承载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熟练掌握项目类图书的运营模式与技巧,不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通过协调配合,顺利完成大型科技项目类丛书的出版任务,为推动科技集成、促进科技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均系中国农业出版社)
大型改造项目 篇12
1.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能源消耗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节能、节电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城市建筑电力消耗中, 中央空调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大约占到建筑总能耗的40%~60%左右。特别是对于大型的建筑用电, 我国用户普遍存在能源利用率不高、节能观念低下的特点。要想从整体上提高中央空调的节能水平, 必须从系统技术层面和用电管理层面两方面入手。
1.2 我国能源现状与建筑能耗
在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结构中, 主要以煤炭资源为主, 火力发电占据了绝大部分。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比较低, 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 大概低10个百分点。能源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能源消耗的增大, 面临的能源问题会越来越严峻。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 提高耗能产品的科技含量, 降低能源消耗, 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其中近一半的能耗是用在维持建筑室内温度平衡。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这一方面的能耗会越来越大, 给我国能源利用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1.3 大型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能源消耗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筑结构的问题。室内热环境会受到建筑结构的直接影响, 例如建筑的采光状况、通风条件以及建筑空间的分布等。如果建筑结构不合理, 则会导致室内温度容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 无法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能。建筑物在施工建筑时, 所采用的隔热层材料不合格, 无法达到应有的隔热效果。建筑外窗的采光条件, 也会影响到室内热环境的稳定。建筑空间大小的分布, 会严重影响到空调的调节效果。
(2) 空调系统结构的问题。首先, 如果对空调冷水机组、空调风机以及水泵等设备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维护, 救护导致设备热循环下降, 能耗增高。其次, 冷水机的长时间运行导致设备老化, 设备损耗加快, 从而导致能效降低。最后, 空调系统的安装位置不合理, 使得空调系统的调节效果不理想, 增长了空调运行时间。
(3) 使用人员观念和习惯问题。使用人员没有良好的节能观念, 在离开办公室时往往忘记关闭空调, 也使得空调的能耗增强。我国大型建筑很多是用于办公的场所, 如果人员的节能观念比较低下, 在没必要使的空调时间段内依旧使用, 不仅会严重影响到空调的使用寿命, 也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空调的使用操作不规范, 会造成空调故障率的提升, 无效功率的增加, 能耗的增强。
2 大型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措施分析
2.1 合理设置空调运行参数
不同的建筑结构和环境所需要的空调运行参数不同, 应该结合不同的室内空气环境设定空调运行参数, 将其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 提高其运行效率。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的运行, 合理降低标准, 从而降低运行能源的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 减少电能的浪费。首先, 有效控制运行时间, 在满足住户需求的情况下, 尽量减小使用时间, 缩短能耗的实践。其次是合理调节运行强度, 保障有效调节室温的同时, 使空调运行强度不能过强, 有效的减少电能的消耗。最后, 尽量减少空调使用次数, 在能够通过室内通风或者增加光照等方式来调节室内环境时, 降低空调的使用次数, 从而减少空调能源消耗。
2.2 冷热源节能运行间歇运行的冷源设备
在选择运行时间时, 适合在供冷前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内开启, 在供冷结束前的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内结束。在多台冷热源设备并联运行的时候, 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 从而合理有效的控制每台冷热源的负载率。如果不适用制冷机, 应将冷冻水和冷却水管道阀门关闭, 防止出现短路旁通现象。冷热源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根据室外温度变化以及建筑情况, 实时的调节供水温度, 采用变水温调节方式进行调节。制冷机在额定温度下运行时, 蒸发器蒸发温度和冷冻水出水温度以及冷凝器冷凝温度的温差范围小于1.5℃,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 需要及时对蒸发器和冷凝器进行清洗。合理设定冷却塔回水温度, 并且要综合考虑冷机和风机的耗电情况。如果多台冷却塔并行使用, 使得各个冷却塔的水量均匀分布, 冷却塔的风机要采用统一变频的方式进行控制, 使得冷却塔风机尽量低频率运行, 在保障风机工作效率的情况下, 降低其能耗水平。在进行冷却塔风机启停控制的时候, 要关闭不适用的冷却塔水阀, 防止冷却塔中的水旁通, 提高风机工作效率。
2.3 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水系统的运行效率, 应该保持冷冻水和冷却水循环泵开启的数量和需要开启的冷机数量相同。按照实际需求, 在冷机开启的时候, 只对相应的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进行开启操作, 防止其他不投入使用的水泵被开启, 有效解决能源消耗。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的运行效率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应不低于60%, 如果水泵的运行效率过低, 需要及时的检查原因, 从新调整期运行参数或者是进行更换。冷冻水供回水的温度差应该控制在4℃以上, 如果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可以进行变频调节, 要对其转速进行实时控制, 使得冷却水和冷冻水的回水温度差不低于4.5℃。如果采用的是二级水泵系统, 二次侧的冷冻水回水温差应该大于4℃。如果是在冬季进行取暖, 热水共回水温差应该大于8℃。
2.4 空调风系统节能控制和运行
在空调系统使用的时候, 特别是对于间歇性运行空调系统而言, 应该在使用30分钟内开启空气处理机组进行预冷或者预热, 而且在这一阶段内, 需要将新风风阀关闭。同时应该在停止使用前15~30分钟之内关闭空气处理机组。对于年使用时间大于1200小时、风机运行功率大于5k W的空调系统而言, 应该采用变频控制的方式来控制空调的空气处理机组, 从而根据室内温度来调节风机的运转速度和工作频率。在进行变频控制的时候, 空调系统的最小风量应该满足气流组织的要求, 并且也要满足风机机组正常运行的要求。为了室内环境的平衡, 应该合理的控制新风机组和排放机组的运行状况。也要将外窗关闭, 防止无组织新风的进入, 而且也要有效避免楼梯和电梯等空间的空气气流。如果空调系统和一些需要大排风量的空间链接, 应该设置自动闭门器等装置, 使相连空间被截断, 防止无效空气流动的出现。当室外温度适宜的时候, 比如在春秋季节, 室外温度比较适中, 应该利用新风降温, 尽量减少机械降温的运行时间, 降低机械降温所消耗的能量。对于局部热源的热量而言, 应该利用局部配热系统进行局部降温, 防止其进入空调区域, 增加空调负荷。应该保持排风热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 在空调系统运行的时候, 要开启热回收装置, 而且要使新风和排风通风阀处于正确位置上。
2.5 其他辅助型改造措施
降低大型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水平, 达到节能的目的, 不仅需要对空调系统的内在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造, 而且要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人员的使用习惯和意识观念相配合。首先, 优化建筑外窗结构, 提高建筑通风环境以及日照条件。其次, 提高使用人员节能意识, 在使用时, 要管好外窗, 防止无效的空气流动以及室内热量损失。最后, 加强管理机制, 形成有效的空调管理机制, 提高空调运行效率, 定时对空调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 防止空调故障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增大。
3 结束语
应该结合不同的区域环境、建筑物结构、通风条件, 科学合理的利用中央空调系统, 全方位多小度的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达到节能的目的。并加强管理以及技术更新, 提高空调系统的内部稳定性和高效性, 要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节能标准, 从各个角度加强大型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