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集群(共12篇)
特色产业集群 篇1
0 引言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已十分普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集而不群。研究集群品牌与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分析集群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探讨集群度提升的对策,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品牌与集群度关系分析
1.1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1.1.1 产业集群品牌的内涵
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而成,彰显企业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集聚产业要素,形成竞争优势。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特征。区域性是指集群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城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是指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和产品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米兰时装、瑞士手表、温州打火机等。
产业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的一种公共资源,其创建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集群的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集群品牌的特殊功能和运作方式为手段,整合、优化资源,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促进产业集群持续稳健发展。集群品牌不是以某个有形产品为依托,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位为载体。集群品牌不是为某个单个企业所拥有,而是集群内所有生产相同和相关产品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共同享有的一种无形资产。集群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品牌效应。集群品牌以集群文化为核心和灵魂,通过对集群文化的提炼、发展,特别是对集群历史遗产的挖掘、传承,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同、宣扬,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1.1.2 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产业集群度也称产业集群成熟度,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的完善程度。产业集群度的评估指标由产业结构成熟度、产业规模成熟度、集群网络成熟度等三个主要特征变量组成。其中,产业结构成熟度取决于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产业特色表现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地位,产业关联则反映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特色越突出,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成熟度越高。只有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才更有利于建立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相关配套产业支持的合理产业结构,也更有利于集群广泛和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集群网络,共享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信息,形成特色品牌优势,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规模成熟度包括企业集聚规模和经济产出规模。集群成长过程伴随着集群产业规模的不断变化。集群的发展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扩大产业规模。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有利于集群规模效应的形成,促进集群成长;集群网络成熟度由交易网络、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构成。交易网络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及共享市场信息和技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中介组织之间相互建立的合作关系和信息网络,是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核心和重要前提。社会资本网络渗透于上述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由集群内相关主体间关于集群的制度、规则、信任、价值观、文化等一系列认同关系所构成。
集群网络是发挥集群效应的核心和基础,伴随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不断形成和完善。首先,交易网络是企业获取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如果企业间不存在产业关联,没有建立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也就没有形成交易网络,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创新网络与知识和技术溢出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创新为知识溢出提供源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生了技术扩散;另一方面,各类传播和扩散的知识,在社会资本网络中交流、碰撞、集成,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再次,社会资本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集群内社会资本越丰富,基于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主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也就有越有利于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降低。因此,集群网络决定了产业集群效应,是判断产业集群成熟度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和产业集群度评估维度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2.1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特色定位效应可助推产业
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特色定位有助于产业的识别与区分。这有助于把界定于特定产业区域的相同和相关的企业吸引到这一区域,形成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享受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知识的溢出与市场信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递增,助推产业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
1.2.2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羊群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规模度的形成与提升。这首先体现在集群品牌的“产业资本集中效应”,吸引企业到产业区域追求集群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高收益;其次体现在“关联产业带动效应”。随着投资者对产业集群品牌的聚焦,和品牌信息的不断强化传播,会吸引更多企业到集群所界定的产业区域免费享受集群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1.2.3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文化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具备文化属性,包括制度性文化,习俗文化,商业传统文化,诚信文化,价值观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产业集群内形成社会资本网络,同时产业集群品牌有助于吸引相关的人才、知识、技术的学习效应和集成创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和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内形成高效的交易网络,最终助推产业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2 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与集群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产业类别不平衡、国内外市场不平衡等三个问题。东部好于中西部,传统产业好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好于内生的产业。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体现了产业集群品牌的差异和产业集群度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外向度高的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品牌竞争优势和较高的集群度。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1 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低,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包括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地域特征要包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商业传统、人文积淀等方面的信息,产业特征要包含产业特色定位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定位。这两个特征可起到识别和区分产业类型的作用,使产业集群品牌的吸引力更具集中性、针对性。现在有很多产业集群品牌的规划未能很好地体现产业集群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完成品牌规划后,由于没有系统地进行集群品牌的传播,品牌运作缺乏创意,传播渠道单一,与招商活动脱节等原因,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认同度。这两方面的问题使集群品牌无法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2 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存在囚徒困境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一个达成集体行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集群品牌对集群内的企业来说是公共产品,有正外部性,容易诱发“搭便车”现象。这就造成集群品牌培育的“囚徒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撮合形成产业集群,市场机制未得到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未凸显出来,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的协同效应无法发挥,影响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3 产业集群品牌缺乏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
有了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内却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那么产业特色体现不出来,也不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集群品牌也就名不副实。如果产业集群内成长起来若干个强势的企业品牌,就有助于市场认同集群品牌,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围绕拥有强势品牌的集群内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享集群品牌的市场放大效应,加快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4 产业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集群品牌功能缺陷影响产业集群度的提高
成熟的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完善的内部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行业协会、大学与科研机构、风投、担保、孵化器、产业创新基金等服务机构。这种服务体系降低了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健全了制度与规则,创造了一种集群创新、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推动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从而推动集群结构度和规模度的形成。我国目前的一些产业集群内,虽然建立了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但功能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完整,并都带有官方行政性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不能满足集群的成长与发展。
3 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的对策
产业集群要发展成熟,具备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产业集群度。通过产业集群品牌的成功建设,可以推动产业集群度的提高,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
政府部门是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推动者、组织者、服务者。首先要在政府主导下完成集群品牌的规划,集群品牌的规划要体现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有了四个特色就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异质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形成产业集群的结构度;其次要强化对集群品牌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公共平台和国内外的商务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强化市场认同,形成市场号召力,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再次是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要制定有利于创新、融资的政策,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诚信文化,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凝聚力。要简化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收费项目,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形成产业集群的网络度。四是倾力打造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范围内的本土的强势企业品牌和引进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内的知名的强势企业品牌,以支撑集群品牌的建设,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因此,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为。
3.2 借助企业家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群体的规模与素质决定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一般都是凭借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商业传统优势、初始人力资本优势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形成产业特色。初始创业的企业家会对后来者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很多的创业者学习模仿,进入相同和相关的产品领域,形成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该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内企业有高度关联性。而这个集群深深打上了最初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的烙印,企业家的声望成为集群品牌的象征性符号。这一象征性符号成为产业结构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会带来该地区产业的人力资本的集聚和企业的集聚,扩张产业集群规模。人力资本和企业的集聚会在产业集群内通过学习和创新效应促进员工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竞争与合作效应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通过分工与协作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出水平和效率。因此,这三大效应决定了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同时,企业家作为特定产业的创造者,推动产业规制、企业文化、商业信用、管理模式的创建与维护,促进交易成本降低、商业创新与学习、社会资本的形成,由此促进集群网络度的形成。所以企业家在创造产业集群的同时,创造了集群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3.3 完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型组织形式,要发挥出比市场和企业更有的效率,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集群内的主要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企业联盟、虚拟组织、企业集团。这三种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可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产业集群文化协同机制、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机制、产业集群学习协同机制来有效治理。产业集群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治理方式,才能让集群内企业分享集群所带来的资源共享、交易成本降低、知识溢出、集成创新、规模与范围经济、风险分担等收益递增之好处。这种收益递增的好处是集群品牌形成的基础。它使区域经济内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得到整合与开发,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并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和以商誉和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交易机制,服务于集群内的企业,获得集群内企业对集群品牌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可推动产业集群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3.4 发挥集群内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
成熟的产业集群内都建立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集群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孵化器、风投、担保、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构、物流保障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弥补集群内企业的能力不足和资源禀赋缺陷,另一方面让集群内的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彼此依存的利益关系,增强了集群内企业对产业区域的地理认同和产业认同,形成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可依托集群内的公共服务组织的高端知识服务能力,整合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协同意识,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集群组织绩效,推动产业集群特色的形成和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建立集群内的规则、价值观、信用等社会资本,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和网络度。
3.5 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来建设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品牌是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的有机结合,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致和各种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产业集群品牌一般由自然资源、工商业基础、历史资源、人文状况等多种因素长时间积淀而成。创建集群品牌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的特色,从而使集群品牌具有产业特色、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产业集群保持优势一个来源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是某种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方化和专业化,集群出现后,某种产业就和某个地方就会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建立在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特色、区域文化特点基础之上的。随着关联企业的逐步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该区域的产品就有了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特点和明显的市场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科研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推动下,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优势企业成长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导力量,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由此形成集群品牌。
3.6 借助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强势品牌来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就是靠引入英特尔入驻成都,才吸引中芯国际、PSI、UNISE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跟进,由此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武汉·光谷品牌有华工科技、长飞光缆、烽火通信、关迅科技等本土的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做支撑,使之名副其实,吸引国内外的相同和相关企业云集武汉·光谷,加速了激光、光电子、光通讯产业集群度的提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品牌服务于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企业品牌的创建和集群品牌的创建密切相关。良好的集群品牌可为集群内企业创建品牌提供外部条件和积蓄能量的时间与空间。集群内企业的强势品牌又能够提高集群品牌的认同度和市场号召力。对于一个原发性的产业集群来说,往往是集群品牌创建在先,企业品牌的成功在后。政府通过集群品牌的创建,帮助集群内的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使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在产业区域内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链,反过来强化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摘要: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与否表现为产业集群度的高低。产业集群度取决于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局在于集而不群。集而不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合理选择产业集群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集群内完善的中间组织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品牌推广传播,可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解决产业集群集而不群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品牌,集群度,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蕾,周梅华.基于品牌的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1.
[2]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
[3]吴晓波,李璟琰.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的互动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
[4]邓向荣.产业组织演化理论评析,经济学动态[J].2004,8.
[5]赵广华,任登魁.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2009,12.
[6]孙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特色产业集群 篇2
个产业集群的一项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核心内容:本篇论文研究产业集群经济状况、集群人才政策、集群文化、集群生活环境、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振安工业园四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集群经济状况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2)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3)集群文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影响到集群内人才成长;(4)集群生活环境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
(5)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6)集群文化、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优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政府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特色产业集群 篇3
作为成都市的第三圈层区县之一,近年来,大邑县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有独到的认知——在三批四川百镇试点建设名单中,大邑县各镇相继入选;2015年,大邑更启动了新型城镇化提质行动,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崛起一批特色小城镇。
通过“1个区域中心城+2个小城市+17个特色小城镇+N个农村新社区”新型城镇体系的构建,大邑县以产业定位功能,将特色发展融入乡镇建设,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性强的城镇集群化发展之路。
韩场镇,现代农业的铺展
2016年7月16日,韩场镇万亩葡萄园迎来了以“美丽田园欢乐游”为主题的大邑县第五届葡萄采摘节——园区基地内近5000亩的葡萄相继成熟,巨峰、夏黑、美人指、圣诞玫瑰等20多个品种纷纷挂满葡萄架,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又缤纷多彩。
距县城23公里的韩场镇,是大邑县近年来着重培养一三产业互动的现代化农业乡镇,全镇辖6个村(社区)、87个村(居)民小组,7216户、18182人。在倾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之前,韩场镇以食用菌种植闻名全国,常年参与食用菌种植、经营、加工的农户占全镇总户数的50%以上,有食用菌合作社6个、种植企业4个、各类加工企业近30家,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8亿元。
而作为韩场镇的新地标性产业和大邑县休闲农业的代表,葡萄种植也已走过七八个年头。目前,韩场镇万亩葡萄基地已辐射到周边的安仁镇、蔡场等镇,基地内的雨润公司和耘丰公司已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获得2个有机食品转换证。韩场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今年来看,葡萄的亩产量会超过3000斤,供游客体验的采摘期也会从7月一直持续到10月。
从万亩葡萄园驱车而入,纵使在炎热的夏季,园区内的各项施工也在忙碌地进行。原来,为迎接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场会,葡萄园正在加紧对旅游设施和葡萄长廊进行升级打造。行至园区的核心位置——青龙葡萄专合社,只见行道之上密布着已然成熟的果实,阳光从绿油油的葡萄叶缝隙中洒下,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幽香。
青龙专合社的负责人曾正平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占地1200亩,员工400多人,涉及47个农户。”目前,青龙葡萄专合社一方面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按品种给予每斤10—5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售卖,另一方面直接对接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将鲜果贩售至川渝地区。加上开辟电商业务,专合社的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曾正平说:“目前,葡萄园的常规工作已经渐入佳境,我们正在考虑用葡萄制酒。一来,葡萄酿酒可以减少对鲜果次品的浪费;二来,酒渣还肥后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来,拓展产业链也能更好地促进葡萄种植的农旅互动!”
韩场万亩葡萄园里有不少像青龙专合社的组织和企业,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目前,葡萄种植已达到现代农业基准并实现了良好的农旅结合。而规划在园区内如蓝田小区等新型安置点,不仅开启了韩场镇对“大园区、小业主”和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模式的探索,更促进了本镇产村一体化发展。
下一步,韩场镇已在建设中的四川省畜牧高科技园区即将投产。据悉,规划占地2000亩的园区将带动全镇畜牧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现代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
王泗镇,工业化下的转型
从县城走老路进入王泗镇,家家户户门前堆放的酒缸与路边“重视食品安全”的红色标语成就了小镇浓厚的生产气息。
北纬30度的地理位置与西岭雪山的冰川融水,曾成就“王泗白酒”这一享誉中华的知名品牌,王泗镇也一度将白酒作为当地的支柱。而如今,随着大邑县经开区西区拓展区(当地称王泗食品园)在此建设,原本体量较大、经济形势较好、交通较为便捷的王泗镇已不满足于依靠白酒生存,在一二三产业均无短板的现状下,积极拓展以白酒、副食、底料为主的综合食品加工业。
王泗镇副镇长何珊告诉记者,在对食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时,王泗镇倾向于长远看,算总账!“首先,对于酒类产业,我们在保持地理标志的前提下寻求品牌化发展道路并进行招商限制,目前有蜀之源酒业和龙宇酒业两大企业作为支撑;其次,以鳗鱼、泥鳅加工为主的出口型企业——海光食品已在王泗征地40亩并投产;再次,成都六婆餐饮有限公司已与王泗食品园正式签订2.5亿元投资协议,知名火锅连锁品牌‘六婆串串香’的固体底料以及配套调味料、餐具等都将在王泗镇进行生产并销往全国;最后,我们引进鑫和食品产业园作为园中园,规划190亩的建设用地,专门支持体量小但活跃度高的中小食品企业在此发展。”
据了解,丰富多样的食品产业进驻,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求,约90%的本地招工不仅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更加快了王泗镇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目前,王泗食品园区正在加紧对配套基础设施的修建,园区道路、工业管道、供热供气、外接道路和污水处理招投标工作都在有序进行。
在何珊看来,王泗镇的发展离不开当地人优秀的经商思维。如今的王泗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带动了化工、冶金、制造、包装彩印、建工、建材、家具、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已形成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大邑县各乡镇中走出了立足自身实际的特色工业化之路。“2016年,全镇将努力实现主导产业营业收入65.87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5亿元,实现到位资金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亿元。”
安仁镇,文旅互动的深化
提及安仁,自然会与“古”字联系起来。在大邑县各乡镇里,安仁镇以“文化”立足。
刘氏庄园代表了近代史中百年川西的风云变迁,建川博物馆更是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仁名声在外。
nlc202309090638
副镇长郑强说:“作为全国重点小城镇、全省旅游发展重点镇、成都市规划的10个现代化小城市之一、大邑县副中心和区域中心镇,安仁的发展方向是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打造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镇域建设上,安仁以场镇为依托,凭借古镇资源及文博特色,将旅游服务中心和居民生活中心有机融合;以东西向的斜江河滨河带为发展主轴,串联主要公共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以安仁文博古镇、唐场川西水乡、元兴农业公园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景观带,以成大快速通道连接各个新型社区,形成发展次轴;镇域内北侧、西南、东南三处新型社区点以及各个川西林盘聚居点按照统一的民俗风格相继建设。
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安仁镇加快推进砚湖文化广场、觀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文化创新创业园等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协调各方加快文博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建成并开放了一批博物馆、展示陈列馆和民国老公馆;在推进中国安仁5A级旅游景区建设上,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规模的文博旅游、影视教育、会展服务等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度不断提高。
如今的安仁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楼旧巷,更有积淀文化的民风民俗,而最重要的是当地人已将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投入其中,成为安仁古镇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15年,安仁镇年生产总值为1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80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17555元,城镇化率达到63.8%。
郑强告诉记者,目前,安仁镇的工作重点除了落实华侨城集团“中国文博第一镇”项目外,还将打造安仁镇边缘的连片薰衣草、蓝莓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来丰富安仁镇的文旅产业。
如今,大邑县按照“以大带小、以城带乡、集约紧凑、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产业立镇、科技强镇、生态优先、四态融合、各具特色”的思路,分类推进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2个小城市为支撑、7个特色镇为纽带、一般场镇为补充、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县域新型城镇体系,实现了城镇集群化发展格局。
预计到2017年,大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42万人左右。通过城镇化进程到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22.5万人;集镇建成区总面积达到28.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
特色产业集群 篇4
一、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醴陵陶瓷已有1, 700多年的历史, 醴陵的陶瓷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陶瓷产业集群, 是国内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2003年, 湖南省将陶瓷产业确定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
醴陵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醴陵城区、城郊和106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大林、孙家湾、嘉树、泗汾等乡镇, 分布范围大约为40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城北工艺美术瓷产区, 以华联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区, 以浦口电瓷厂、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大林电瓷产区, 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区等几个特色陶瓷工业产业带。目前, 已在醴陵城区建成了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 开发利用土地1, 420亩, 主要生产日用瓷、电瓷、特种陶瓷、纳米陶瓷及相关配套产品, 项目科技含量高, 产业优势强。
二、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 历史悠久, 产业基础雄厚。
醴陵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 有着近两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醴陵发明的釉下彩瓷, 多次荣获国际金奖。新中国成立后, 以国光瓷厂为主的一批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被确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用瓷和国家礼品瓷。改革开放以后, 炻瓷产品系列的开发, 又称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 品种丰富, 市场覆盖面广。
醴陵陶瓷产业能够经久不衰, 关键在于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的不断改进创新。近年来, 一批脱颖而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陶瓷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如炻瓷龙头企业华联瓷业有限公司就自主开发了12大系列840多个品种, 1, 300多种釉色的炻瓷产品, 其色釉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光瓷业集团不断开发出骨玉瓷、康玉瓷、象牙瓷等新产品, 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浦口高压电瓷电器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550千伏六氟化硫套填补了国内空白, 被列为国家星火科技项目。
(三) 外向度高, 产品遍布世界。
醴陵市的经济外向度主要表现在陶瓷产业上。在全市87家能够直接进行对外贸易的企业中, 陶瓷企业就有60家。陶瓷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全省出口产品中名列第七位。特别是炻瓷产品95%以上出口, 年出口额过亿美元, 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四) 引气入醴, 产业快速升级。
目前, 全市已有200多家企业完成了“油改气”窑炉改造, 50家企业已正式使用了天然气。城区至东堡、王仙、浦口、孙家湾、泗汾、嘉树等工业聚集区的输气管在2006年已实现全部通气。醴陵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后, 燃料成本普遍下降, 生产成本将降低10%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20%以上;环境污染大幅度减小。引气入醴加快了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提升陶瓷产品品位, 推动陶瓷产业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五) 政策扶持, 实现产业集聚。
醴陵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国有、集体陶瓷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大力调整陶瓷产品结构, 延伸产业链, 向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构建陶瓷产业集群。目前, 醴陵市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和106国道东南乡沿线的乡镇, 已基本形成了“块状经济”格局。醴陵陶瓷产业内部自然分工协作关系初步形成, 陶瓷产业链中的原材料供应、运输销售、瓷泥加工、彩印包装、陶瓷市场、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已建立起来。陶瓷颜料、包装、机械等配套服务企业发展到200多家, 产业上下游物资供应网络比较健全, 基本可以实现区域内采购, 陶瓷产业集聚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三、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不足
(一) 管理水平低下, 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几乎都是中小企业。陶瓷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 大部分还是家族式管理, 管理人员多为亲属、朋友, 素质普遍不高,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大部分陶瓷企业仍以手工操作为主, 机械化程度较低;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 未经培训就上岗, 生产技术和经验不足, 造成企业生产效率比较低。
(二) 营销能力较弱, 自主品牌打造困难。
醴陵的陶瓷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不足, 只能求短期效益, 习惯于跟风生产, 市场上什么畅销就模仿生产什么, 也不愿意投入资金去开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 始终无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大部分陶瓷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没有很好的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已有的知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 对假冒行为没有去积极压制、打击。
(三) 产业链条过短, 缺少专业分工协作。
醴陵大部分陶瓷企业生产是小而全、大而全, 从制造到成品出厂, 一个企业完成, 未形成制泥、成型、烧制等专业化生产, 包装设计、印刷等相关产业也不配套, 特别是高档日用瓷、工艺美术瓷需要的精制包装、本地生产不了, 到外地订制, 因量小、批次多而价格很贵。
(四) 恶性竞争严重, 行业协调机构缺失。
由于陶瓷企业投资起点比较低, 开办容易, 只要从事过陶瓷营销、管理, 拥有一定资金、技术或客户订单的人员纷纷独立建厂生产, 使醴陵陶瓷生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成立的企业为了生存发展, 不断的挖技术、挖人才, 并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 形成了行业内无秩竞争的局面。
(五) 政策引导乏力, 缺少落实执行机制。
醴陵陶瓷产业缺乏长期整体规划, 对产业如何布局、配套、如何鼓励产业集聚, 如何实施人才培养与科技兴瓷, 如何塑造产业品牌, 如何实施行业有效管理等等, 没有制定出既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又切合醴陵本地实际的具体规划与措施, 导致醴陵陶瓷企业分布散乱, 低水平重复建设, 市场秩序混乱, 没有完全发挥出产业集群的优势。
四、醴陵市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实施产业链升级战略,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首先, 必须优化陶瓷产业的结构, 做快做高电瓷电器、做大做强日用陶瓷、做精做专工业陶瓷。其次, 支持企业技术升级, 鼓励、支持陶瓷企业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如设立“陶瓷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投资现代化工业化陶瓷项目并建立投资项目库,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对企业研发的实用性强、推广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创新项目, 市财政给与相应的资金支持。再次, 鼓励专业分工和差异化生产, 丰富陶瓷产业链。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部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以政策为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构建和完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协作、配套化发展的产业链条, 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 培育龙头型企业集团,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 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陶瓷企业集团。对华联、湖电等现有的是多家龙头企业进行筛选, 选择手中有好项目或正在积极争取好项目的龙头企业作为市里扶持的重中之重。加快国光瓷业集团这类企业体制改革步伐, 尽快实施破产重组, 解除其沉重债务和社会负担, 将其具有技术、市场优势的产业, 通过重组、吸引外来投资入股和外来资金买断等方式, 组建新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 要强化产业招商, 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
(三) 塑造区域品牌影响力, 推动企业创建名牌。
支持陶瓷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品牌产品等知名品牌, 并支持陶瓷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 在境外申请知名品牌。引导已经获得品牌的陶瓷企业加强品牌的维护和提升, 并鼓励企业在国家、省级新闻媒介宣传自己的品牌产品, 支持陶瓷企业举办产品博览会, 展销会等活动。加紧建设醴陵陶瓷博物馆, 建成醴陵产业文化展示平台。打出“国瓷”名号,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机构申请“中国陶瓷名城”、“国瓷之乡”等称号。
(四) 强化政府产业引导力, 建立八大支撑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和土壤, 政府对于营造有利于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要把现在管理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引导型政府转变, 认真研究陶瓷产业的发展状况, 敏锐发现国内外市场的变化, 主动灵活地做出超前的卓有成效的反应, 为陶瓷产业集群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和建立有效的支撑体系。一是行业管理服务体系:成立陶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陶瓷产业发展局;二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三是担保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陶瓷企业信用体系、融资担保体系、银企合作体系, 设立陶瓷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四是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政企共同负责建设陶瓷产业集群专业网站;五是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产业工人在职培训体系、人才引进支持体系;六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协调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七是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强化领导, 加大扶持, 优化服务;八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区南北两大物流场站, 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陶瓷仓储中心。
(五) 优化工业园软硬环境, 引领产业技术升级。
未来五年, 醴陵要优化陶瓷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的电瓷电器产业, 在资源配置上保证电瓷电器企业优先进入园区。同时, 陶瓷产业园区要突出产业链招商, 以商招商, 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 保证产业集群低成本优势。政府应提供专门优惠政策, 吸引中外大型陶瓷生产企业、知名品牌厂商和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入驻园区, 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优化产品结构, 引领产业技术升级。
摘要:文章从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中, 着重分析了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 并由此提出了发展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的主要措施, 指出要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 就要塑造本身的区域品牌影响力, 实现政企合作等。
关键词:陶瓷,醴陵,产业集群,产业链
参考文献
[1].醴陵市人民政府.醴陵市陶瓷产业集群2007~2011年发展规划, 2007
产业集群思考 篇5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兴的印染和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福建晋江的旅游鞋,东莞的制造业等,它们大都以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或一个村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一定区域规模的企业集群,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在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 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 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它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2)产业集群是一个包含了某一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个相关行为主体的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3)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这种特定的地方优势产业是产业集群得以构建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1.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在基础设施、产品原料服务体系、信息服务方面,许多同类企业甚至完全不同的企业有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会实现范围经济
从产业集群的外部来看,集群是一个大量生产某一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它实现了某一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而从集群内部来看,这一最终投向市场的产品在集群内部是通过弹性的分工体系来组织生产,因此其内部生产是建立在范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它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其具有一种将众多存量资源要素向现实经济实力转换的有效转换体系。
3.产业集群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一是环境成本低。集群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规模经济优势,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均使用成本的降低。二是交易成本低。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成,不仅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共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交流、传播和交易费用的降低。三是信息成本低。产业集群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集群区域内企业相对集中,它能与功能发达而完善的专业市场共存,使企业容易通过市场的变化灵敏捕捉各种最新的市场技术信息,丰富人际渠道,将信息高效传播,使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有利于企业的生产贴近市场,甚至超前于市场。四是配套成本低。专业化经营是企业集群的一个主要特点,集群内部各种不同形式的专业化企业只是整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相互之间形成了高效的分工协作系统。由于这些企业处于同一区域,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配套产品的采购、运输和库存费用,以及人才招聘成本。
4.产业集群模式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
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波特认为,企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而不甘落后的自尊需要和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集聚带来的有效的竞争压力,既加剧了竞争,又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二是强烈的技术吸纳能力。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健全的服务体系。随着集群区域的发展、壮大,除了生产企业集聚外,还汇聚了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对加强技术的研发、交流和扩散,1
对区域内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产业集群模式具有市场优势
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一个成熟的企业集群并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会为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企业集聚产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区域性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即使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资源等外部原因使企业集群衰退或转轨,区域性品牌效应更易持久。三是有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企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可以帮助单个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讨
1.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集群化基本上是一个由下至上、市场诱发和市场引导的过程。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作为促进者和中间人,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立动态比较优势和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创造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创新系统的系统失效。因此,在以集群为基础的政策制定中,政府的作用:一是建立集群行动协调系统,把组建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措施,规范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使行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的功能,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和公共成本、协调企业共同行动等方面大有作为。二是建立集群创新支持系统,引导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强化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设;构建与地方生产系统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加大对企业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三是建立集群发展服务系统。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沟通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化企业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把培育专业市场与发展虚拟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改变;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服务;鼓励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建立健全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为集群的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
2.强化统筹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企业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一是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加快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也要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提高专业化竞争力。三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3.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篇6
1、产业集群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的经济集聚现象。
2、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①已经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01年,浙江省产业集群经济总产值5993亿 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2002年,江苏6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规模达到256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出总量的19.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29个纺织特色城(镇),全口径合计的纺织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占到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的1/6。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②覆盖到大部分传统行业。浙江省800多个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目前,化纤、纺织、丝绸、服装、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最多的几个行业。
③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构成主体。以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产业集群为例,积聚了相关企业3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14.3个人。当然,产业集群机制并不排斥出现大型龙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区域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区域,而且出现了其它区域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区域转移的势头。对大多数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我国已经进入到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我国产业集群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面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且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的作用也很不到位。具体体现为:
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象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2、地方网络残缺,企业难有根植性。
我国有些产业集群的发展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中的地方网络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关系。地方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它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政府等。传统产业集聚理论着重强调外部经济的效应,而现代集群理论却证明,地方网络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美国的硅谷就是一个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主体密切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地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3、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集群区内企业偏好“小而全”。开展企业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传统思想制约,地域文化的局限,企业只知竞争不知联合外,更主要的可能在于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对合作伙伴的信用度不够,仅仅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以致社会信用半径小,集群难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分工的途径有多种,从当今国际经验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产业集群亟待提升的重要方向。
4、缺乏品牌。
品牌以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但有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不等于有名牌。绍兴的纺织业发达,但绍兴的纺织业也存在“有布不成衣,有衣少名气”的问题。绍兴市下属的嵊州市年产领带2.5亿条,已占到世界领带产销量的1/3以上。但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全国或全世界建立一个拥有几百个或数千个专营店的销售网络。这一类问题不仅在嵊州、在绍兴存在,在整个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都存在。
5、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即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尚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会变得更大。显然,失去创新动力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不仅指高科技产业群,即使是象纺织服装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集群,忽视技术创新,不重视采用高新技术,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1、政府层面
首先转变职能。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培育和发展大企业,而且还要扶持和帮助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上。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显得十分必要。
①要着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要和有效的,尤其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要正确地引导和调控,但不是包办一切和过度干预。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快自身的职能机构改革,规范并简化各种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②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要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③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地方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发挥产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倡创业精神,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其次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
①创新扶持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个集群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创新能力方面。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中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工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意大利产业区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的经验。
③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新企业的“工厂”,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着手去解决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④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支持建立或帮助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并在帮助企业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
⑤加强企业自身组织建设。在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尽快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以便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
2、企业层面
①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所谓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组织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知识积累、社会网络、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准合”。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②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我国产业集群要树立危机意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改变低成本竞争策略,转而为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策略”。特别是应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举办商品博览会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举措,来创造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
③构建产业集聚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
特色产业集群 篇7
(一) 毛绒玩具产业独具特色
毛绒玩具产业是扬州的传统产业, 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试制出首批毛绒玩具礼品后, 历经近半个世纪, 现在已成为与扬州传统漆器、玉器、剪纸等同享盛名美誉的工艺精品。改革开放以来, 扬州紧紧抓住对外开放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推进工贸合营, 中外合资和全民创业等一系列措施,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现在的扬州毛绒玩具已经走出扬州, 走向世界, 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民族产业, 特色产业。其稳定的产品质量, 繁多的花色品种, 精湛的制造工艺等均为海内外客商所钟情, 扬州也随之成为闻名遐迩的“世界玩具之乡”和“毛绒玩具生产基地”。与国内外或港台玩具厂商投资生产的毛绒玩具产品相比, 扬州毛绒玩具起源于民间, 并逐渐成长、发展、壮大, 是扬州名副其实, 独具特色的传统产业。
(二) 产业集聚度高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是全国集聚度最高的毛绒玩具产业区,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不仅生产规模总量在全国领先, 产业内部的配套体系相当完善, 目前该玩具产业已经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展览, 物流供应一条龙完整的产业链, 形成了产业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 是我国重要的毛绒玩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市内现有一批为毛绒玩具生产配套的企业, 玩具辅料城聚集了近百家店铺, 专为玩具企业提供生产用填充料、面料及各类辅助材料等。五亭龙国际玩具礼品城是集贸易展览、科研培训、原辅料调剂、品牌推广、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玩具商贸中心。
(三) 产业成长性强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据专家预测, 到2010年中国玩具礼品类产品消费额将超过1000亿元, 这为扬州毛绒玩具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现在的扬州毛绒玩具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上升阶段, 年均增长速度达30%以上。并且各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企业的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不断推出有创意的高科技玩具礼品, 不断提升毛绒玩具产业市场竞争力, 努力以崭新的产品形象赢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 产业发展环境好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扬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行业主管部门致力于行业内企业维权,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扩大产业在国内外的影响, 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扬州职业大学开设了“玩具礼品制造”专业, 专门培养玩具礼品专业人才。环保、金融、税务等部门也竭力为玩具产业发展提供最优质服务。
二、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对特色经济的促进作用
伴随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生产要素持续向扬州集聚, 产业集群极大地推动了特色经济的形成, 经济特色更加显著, 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间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对特色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特色经济区的形成
随着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 毛绒玩具的企业数、从业人员、行业总产值都呈增长趋势, 并且与毛绒玩具相关的配套企业及其支撑体系 (包括生产商、供应商、顾客、政府、中介组织等) 在扬州集聚, 这样依据分工协作关系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在劳动力、资金、科学技术、社会资本、市场供需状况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 扬州毛绒玩具特色经济区已经形成, 并对未来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 特色经济区经济实力的提升
随着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发展, 与其配套的企业也在扬州集聚, 这样就促进产业内企业间更大的功能专业化, 企业可以在集群中更有效率地生产, 企业间可以更好地交流, 增加创新采用的速度, 并且降低传递信息的时间和获得信息的机会成本, 产业集聚导致集群中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展, 使得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提高, 由此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三) 利于区域创新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的存在, 使得在很小的区域内, 聚集了众多的毛绒玩具企业, 由于竞争的压力, 迫使这些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由于这些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企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状况的了解非常便利, 从而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由于地理位置接近, 相互之间能够进行频繁交流, 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 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 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随着集群的发展, 必然会在集群内部汇集众多的支持性机构, 如学校、研究院所等, 所有这些都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 利于提升区域核心力与竞争力
集群的形成实际上使得企业核心力通过集聚获得了个体企业无法获得的整体功能和系统功能, 区域核心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样, 由于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政策成本) 的降低, 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 也使企业竞争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上集群的体制优势和整体协调优势, 使得区域竞争力大大提高。
三、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发展有其雄厚的资源、文化及经济基础, 集群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 具备了集群的基本功能, 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 企业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拥有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 这样导致复样很多, 生产的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缺乏竞争性;另一方面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少, 来牌、贴牌多, 自主品牌创建才开始起步。
(二) 企业发展理念滞后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企业竞争力较弱, 发展理念滞后;二是企业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老化;三是企业不能适应各项认证标准、技术标准日益提高的要求, 对国际技术壁垒、贸易壁垒的应变能力较弱。
四、促进扬州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扬州毛绒玩具特色经济的发展依赖扬州毛绒玩具产业的集聚优势, 在充分利用和挖掘毛绒玩具产业集聚优势的基础上, 着力发展扬州的特色经济, 努力将扬州建设成为世界毛绒玩具产业的生产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加强科技发展, 提高产品档次
近年来, 扬州毛绒玩具企业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发展道路。扬州广大的毛绒玩具企业转变其家族式、经验型管理模式,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依靠科技进步, 逐步从原来低值的传统玩具向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提升产品档次。
(二) 研究认证体系, 适应国际规则
深入研究玩具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 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引进国外先进、科学、安全和系统的管理理念, 实施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CTI国际玩具协会商业行为守则认证, 按照国际玩具的安全标准、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和产品标识等方面的要求组织生产, 走国际化的道路, 适应国际需求。
(三) 加强专业分工, 推进产业优化
充分发挥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 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玩具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鼓励规模企业向周边地区加快转移低档玩具。研制开发高档玩具, 使自身成为产品销售中心、设计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在国外建立分公司, 直接面向国际市场, 引领世界玩具发展潮流。目前扬州市有不少有实力的玩具企业已经在国外设立销售点, 这是扬州毛绒玩具企业创品牌、树形象, 走国际化道路的良好开端。
(四) 利用有利位置, 开辟流通渠道
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的玩具生产、销售配套能力, 以五亭龙国际玩具城为中心, 建设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玩具展销、原辅材料供应的大型玩具商城、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与扬州旅游文化相结合, 在瘦西湖畔建设玩具销售一条街。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网上购物方式已逐渐普及, 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运用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销售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五) 了解知识产权, 加强保护意识
针对玩具产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现状, 从宣传与培训入手, 建立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构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信息数据库, 创建专利信息利用机制, 知识产权决策咨询服务机制和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玩具行业协会的作用, 促进行业自律, 规范发展和有序竞争。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盛世豪, 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黄建康.产业集群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特色产业集群 篇8
一、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影响因素
(一 )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民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集群与民间资本对接的平台,《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五年规划》显示,截止2011年底,浙江省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676家,居全国第三;全省担保机构已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总额3454.1亿元。其中,2011年全省融资新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总额1131.08亿元,同比增长86.08%;年底在保责任余额943.87亿元,同比增长60.6%。2012年4月,浙江省首批融资租赁公司在宁波保税区顺利运作,宁波保税区管委会表示,自去年底试水金融租赁特殊项目业务以来,该保税区已设立5家融资租赁项目公司,并已投入运营,租赁物标的总价近7亿元。尽管浙江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中已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仍不明确。民间金融机构的法律定位以及监管主体不明确带来了许多后果,比如, 民间金融机构利用法律的漏洞,在注册完成后抽离注册资金,靠合法注册的“皮包公司”获取高额利益,致使造成大量的财务纠纷。诸多担保公司经营者的个人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加大了协作银行的风险, 长此以往,担保公司的信任度降低,通过该类公司获得贷款的要求更加难以实现。
(2)民间金融机构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民间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比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吸收社会存款,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捐赠资金以及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小额贷款公司难以获得捐赠资金和批发资金。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承担了90%以上的贷款业务,这必然对公司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公司有固定的投资者并时刻有准备资金。
(3)民间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严重缺失。民间金融机构对内部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能力、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等专业储备及能力都应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机构起步较晚,经济实力难以满足高端人才的待遇要求,导致民间金融机构高端人才馈乏,机构内部治理不严谨,内控制度失效,管理水平低下。除此之外,交易业务的风险处理缺乏明确规定,致使管理层的业务处理方式也很不规范。
(4)民间金融机构未来发展趋势不明确。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国务院将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份比例限制。但是,即使加大民间资本在金融机构的股份比例,亦很难获得控股地位。 从本质上看,该项规定与上市金融机构增资扩股区别不大,如此发展下去,民间金融机构存在被正规金融机构吞并的可能。民间金融机构的性质认定以及未来定位将影响投资者对民间金融机构的信心。
( 二 ) 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风险控制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浙江温州立人集团数十亿民间借贷崩盘,都让民间借贷监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民间借贷比银行信贷更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一旦民间借贷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公司客户的资金供应就会无法保法,最终导致大规模企业金融危机。相对于传统银行借贷,民间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信息采集系统不完善。目前银行的征信系统、信用评级所采集的信息主要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而企业集群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该类企业的信息无法在征信系统中有效获取,无法对融资对象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减弱了有效的事前控制。
(2)缺少有效预警机制。目前我国民间融资预警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对于民间融资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很好的预判,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民间融资问题也缺乏预案,在问题发生时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制订解决方案,以期控制局面、减少损失。
(3)自身建设遭遇瓶径。集群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同质化突出,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较低。群内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制治理方式,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均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实施条件
(一 )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要求民间金融机构由于更贴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对称性更高,具有突出的信息优势与成本优势,同时在投融资灵活度,融资效率方面也有其优越性,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但是,民间金融的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民间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发展。国家已对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进行了约束,出台了各类民间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但是相关法律文件中仍存在较多漏洞,对于审批过程中如何把握申请单位的实质而非形式成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此外,法律文件中对于民间金融机构的持续监管及退出未作明确规定,缺乏对民间金融机构运营质量的约束。
由于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差距较大,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民间金融、地区产业、高校资源等情况,为本地区制定民间金融机构管理规范。比如,浙江省温州、宁波、嘉兴等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达,金融体系建设较其他城市比较完善,均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同时,以上地区都有高等院校,能得到大量民间金融机构建设发展所需的专业意见。因此,该地区民间金融机构不仅仅以赚取贷款利息为目标,而应将自身发展与该地区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提供该地区特有的定制化服务。
(2)民间金融机构的引导与扶持。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仍处于探索期,政府还应积极引导与扶持,以期扩大资金来源、降低运营风险。比如,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民间金融的运营压力;由政府出资建立民间金融风险基金,并将该风险基金列入各地政府预算,对于不可抗拒的损失按适当比率进行补偿,降低民间金融机构运营风险;建立民间金融机构之间的激励机制,建立评估投融资效果的指标体系,对于效率较高的民间金融机构给予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较高的损失补偿,以此激励民间金融机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以及产品创新,从而促进地区乃至国家投融资效率的提升。
(3)民间金融规范运作的错位发展。虽然政府已出台规定放宽民间资本对金融机构的股份比例限制,但从长远来看,民间资本仍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控制权,如何协调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之间的关系成为促进民间金融正规化运作的关键。比如,在现阶段,针对国有资本主导的金融机构定位服务于资金需求大且周期较长项目的状况,民间资本主导的金融机构可服务于资金需求相对较少且周期较短的项目,消除部分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正面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错位发展。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民间金融机构人才基金,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适当的补贴,帮助民间金融机构吸引专业人才。比如,政府可引导高校、研究所、事务所等专业人才在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兼职,为民间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在各地均处于探索阶段, 就浙江省而言,地级市的民间金融机构建设应以兼具融资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披露等服务一体化的综合型金融机构为目标,而县级市的民间金融机构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地级市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其发展方式引进至各县,从而实现各地民间金融机构的网络发展。
( 二 )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管理的实施条件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集群对民间资本有效使用的后续保障,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运转。
(1)完善基础工作———民间金融信用评估体系。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评估并建立资料库,为金融机构受理业务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的做法是:将集群内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引进征信系统平台,通过该平台使金融机构在受理业务时可根据系统提供的企业风险信息进行跟踪比对,评估企业信息的真伪度, 规避因企业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融资风险。对于借款企业的资信应设立专项考察机制,即在金融机构审批贷款前, 对借款企业的借款资格、借款条件、经营状况进行审查。此外,借款企业法人代表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质也应列入考察行业,以减轻投资人的贷款风险。
(2)完善运作机制———民间集群融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各地政府、各地银监分局、各地人民银行、各地行业协会组成小组,对各地区民间金融规划进行研究,对可能出现的融资风险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应的应急预案。制订民间金融应对担保和损失的对策,指导各不同产业集群的民间融资管理与风险规避、控制。比如,规定民间金融机构必须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以及机构合理的存贷款比率范围,制定机构具体的风险防范制度等,要求不同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在设立时按比例缴纳信用投资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在民间金融机构面临突发状况时, 以此基金帮助民间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度过难关。
(3)完善自身建设———民间金融机构与集体企业。集群融资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推进, 更重要的是还要加强民间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自身的建设。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整合、协调地区内资源,对当地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信息、管理、财务等方面进行培训。对民间金融组织督促其设置内控制度,进行会计、金融、管理、法律方面培训,促进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组织自身实力的提升。 比如,海宁皮革、诸暨袜业、宁波服装等产业集群内均有代表性品牌企业,由行业协会组织集群内的品牌企业对普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验分享。
三、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政策建议
( 一 ) 金融体系的多元化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体系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例如证券、期货、基金等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并不发达。据统计,我国的银行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证券业和保险业仅8%,虽然各级政府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金融体系多元化建设的进程依然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浙江省应抓住中央建立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的契机,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方案及细则: (1)丰富区域金融体系。在现有地方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及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区域银行体系。 同时,支持地区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公司在区域内发挥主导作用。在浙江各区域建立金融中心城市,浙北以杭州为中心,对杭嘉湖地区进行辐射;浙南以温州为中心, 在对温州进行金融改革的同时,对附近城市进行辐射;浙东以宁波为中心,浙西以金华为中心。(2)发展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体系。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定制化服务,企业可以各取所需,发挥融资的最大效率。(3)发展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组建区域产权交易所,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转型及发展。
浙江省其他县市采用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充分发挥现有地方商业银行的网络优势、人才优势,促进商业银行从以存、贷为主的“金融中介者”转变为以充分利用、分配信息以实现资金高效运用的“金融协调者”。积极推出应收账款、库存等动产抵押贷款等业务,研发门槛低的短期融资产品,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第二步,出台中小金融机构细则,明确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条件、运营标准,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让中小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保证中小金融机构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第三步,对中小金融机构制定政策进行扶持,通过税收优惠方式,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营业费用,对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息收入的营业税等进行减免。
( 二 ) 民间资本的政策性引导民间资本大多依附于当地的传统产业或投资于房地产、金融等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投机化严重。虽然国务院已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提出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垄断行业。但是如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以何种方式进入,如何协调与正规金融的关系等相关细则并没有体现。因此,研究民间资本投资非上市公司、创新企业,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等实体产业时的有关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的优惠措施;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项目,设立不同的民间资本准入标准和准入时限。建立民间资本投融资体系,以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为媒介,需要进行融资的项目通过民间资本服务中心向社会进行发布,投资者可向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进行投资项目咨询,由其帮助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规划,为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集群之间搭建桥梁,规避信息渠道不畅通带来的投资风险,使民间资本及时有效地对接合适的项目。
民间资本服务中心的有效运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在政府的管理机构下开展所有工作,各地政府应设立一个对中小企业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直接对民间资本服务中心进行工作指导与管理;(2) 必须具有大量法律、金融、会计、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中小企业集群提出的融资需求进行专业评估,对于其预计风险、收益、资本使用周期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社会公众发布,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3)必须引进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具有完善的企业负债情况、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记录,以此为基础对企业融资需求及其融资风险进行评价; (4)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应确保提供给征信系统的信息可靠完整,降低融资信用风险。
(三 )民间资本退出机制有法可依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三部分组成,而民间资本退出机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产权在投资者之间的转移,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是实现该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国际上较为常用的退出方式有:企业并购、股票回购、 证券市场,但以上方式均不能完全套用在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退出大多以投资对象倒闭退出为主。
浙江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领域,集群内大部分企业为家庭作坊式企业,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集群内上下游供应链提供的便利获取经营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场外交易市场获得投资者青睐。因此,民间资本要利用场外交易市场作为其退出机制的前提是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能仅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从事低技术水平的工作来吸引投资者。从目前情况看,地区性的票据交易中心可以实现企业间所有权的转移。票据市场能实现资金短期、小额度、灵活的交易,可以满足于投资者短期投资、及时退出。通过票据交易完成资本退出主要局限于与被投资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或个人,其作用范围较为局限。除此之外,参照《公司法》出台相关政策,将民间资本对于各企业、项目的投资视为股东入股,民间资本需要退出时,只要经过股东会过半股东同意,即可以通过转让自己股权的方式退出投资。当项目出现重大变故时,民间资本也应有权利退出。
(四 )民间投资的合法监管由于缺乏民间金融合法化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政府监管过严或者过于频繁地干涉将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但过于宽松的监管政策又容易加大民间金融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管内容与监管体系的缺乏使监管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比如,民间资本合法化的判定、资金来源,民间资本进入各产业的出资要求、进入方式、业务范围,民间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不同行业的差别化管理以及不同的借贷利率等,这些问题使监管更加复杂化。二是监管主体、职责范围以及监管程序不够明确。监管主体必须具备审查并发现民间金融机构设置、资本准备情况、资本结构构成、风险防范能力等各方面资质的能力。民间金融行业协会接受监管主体的领导,并在多层次的监管体系中扮演内控者的角色,负责检查民间金融机构是否在规则内运行;为民间金融机构提供所需的金融专业、法律专业等知识援助;实行民间金融机构相互间的监督,营造民间金融机构良好的自查与互查氛围。中介机构在监管系统中充当信息搜集者的角色,中介机构作为联系集群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的中间组织,通过与集群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的不断合作,丰富集群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的信息,及时把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披露给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监管体系中充当执法者的角色,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规范,严格监管民间金融的合法性,民间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准入条件、市场定位、业务范围是否满足法律规范的要求, 民间金融机构是否依照法律规范要求建立风险防范制度。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关注民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比如,民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率、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情况等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
摘要: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的实现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风险控制是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与民间资本对接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对接的实施条件,并提出对接的政策建议。
特色产业集群 篇9
金融风暴所引发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中国内在已有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制造业身处困境的表现。
郎咸平教授曾经用一个“6+1”的工业链条模型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尴尬。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外需锐减导致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深受重创, 考虑到欧美经济短期内无法恢复, 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持续, 产业升级已经是留给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了。而产业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于国企而言这从来就都不是问题, 而对于吸收着中国大部分就业, 代表着最高效率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是一个难题。如何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行金融支持?在当下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去解决该问题的时候了。
一、制造业融资难题分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制造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什么金融问题或企业自身问题, 而是代表着中国制造业主力的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不平等经济体制而产生的问题。短期内这种制度不可能转变, 我们只能指望政府能主动为夹缝求生存的茫茫民企求得一条融资正途, 使得中国经济能再次起飞。
1. 我们先从企业自身来分析。
法人治理结构是沟通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 目前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进一步也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 基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便压抑对其融资。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不利的融资环境也压抑了企业建立和改善治理结构的冲动。另外, 制造企业资产存量相对不足而无法难于提供与贷款相对应的抵押,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这方面国家并非没有作为, 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但这些制度涉及为企业争取到的融资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2. 跳出企业的视野, 我们看到则是中国金融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
银行垄断了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 而当初为“银政剥离”而采取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结果却是银政的第二轮结合。而这新一轮结合直接导致了惊人的“挤出效应”, 2009年上半年的7.37万亿创纪录贷款的流向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有政府担保的项目, 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企业实质上并没受多少支持。
将视野跳出银行系统, 中国股市也不过是国企的专场, 即使是刚推出的创业板也不可能为中国海量的制造业企业输血。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提及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以满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指出这才能使自身规模小、融资期限要求灵活的制造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而要完成这个想法最关键的就是金融体系市场化, 风险大不该是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说辞, 投资本身就是风险, 只要解决了制度完善和利率决定这两个问题, 市场的力量自然会将老百姓的存款输送到中小企业手里。但当前利率非市场化从根本上已经堵死了这种可能, 要想建立服务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体系暂时还得靠政府包办, 而在各地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搭建一个合格的政策性融资平台便是一则的良策。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意义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而是政策性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组织, 具有定向性及优惠性质的金融系统。如何利用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建立一个政策性融资平台来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问题。
产业集群政策性融资平台具备以下的运营特点:首先是担保方式, 这其中有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层层担保, 这主要解决集群内企业的增信问题;其次是金融补贴, 典型的如代偿基金的建立, 这是以补充金融机构利益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最后是系统内分工的优势, 这首先带来必要的金额监督, 其次带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文章将主要分析该平台如何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发挥作用:
1. 首先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集中性、同质性及相关性, 加
上政府机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数量的集中再加上同质性则为系统内的金融机构了解集群内某个行业的整体信息及个别企业的相对信息提供了可能。而相关性体现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上, 这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具体到销售前景或者是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 层层担保也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来自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的监控。
2. 该系统极大地实现了信用增级, 分别体现了风险分散和利率补偿的作用。
这里有两条线, 第一条在金融机构上, 中小银行提供贷款, 担保公司为其担保, 大型金融机构再为前两者进行再担保。第二条线体现在政府代偿基金上, 其建立本身就是为了降低项目贷款的风险, 使其和既定低利率相匹配。今年的北京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成功, 证明了代偿基金在融资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的策略
下面从制度、创新及监督等方面针对该种融资平台提供一些务实的建议:
1. 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工业促进局应该是此类融资平台的策划人, 因为他们对制造企业及其金融状况有着充足了解。
作为策划人首先应设法得到政府 (如市委、市政府) 的支持, 因为该工程涉及整合多方资源, 且耗时较长, 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推动及维持。这首先要求策划人做出一份漂亮的GDP增长报告以打动领导。此外, 还要组建一个协调有各方利益及工作的组织委员会。
此外, 任何金融创新往往要健全配套的法规, 否则常常伴随着负面的套利现象而导致金融工具不能按照预期效果发挥作用。今年4月份北京财政局主导出台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担保代偿资金管理办法》就有力地支持了其代偿基金发挥应有的功效, 对其他平台的建设起了示范作用。如该法规对于担保抵质押物的规定, 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具体规定, 对年担保费率上限的规定等都对其他同为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法规建设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
2. 首先是金融上的创新。
先说信用评级问题, 短时间内建立可靠的公司治理来规避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 只能另辟他径。如对于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质性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而言, 横向比较至少能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做出指标排序以达到信用评级的作用, 具体指标应该是对企业产量、成本、技术工艺或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等的综合评定。其次由于集群内部存在着产业链条上具备相关性的企业, 我们仍然能从贯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如何对链条上的企业进行相对信用评级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链条上下级需求分析以得出企业产品销售量及成本数据, 以此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一些测算。
在具体金融业务方面, 最基本应建立“见担即贷”的绿色通道。此外, 如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业名牌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贷款”等创新融资服务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前两者涉及专利及工艺鉴定, 需要行业协会建立一个详尽客观的评价系统, 而“供应链贷款”其实质是在对同一产业链建立一个“信用共同体”,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 由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在地理上临近, 数量上的集中及产销衔接密切都提高了信息透明度, 只要发挥集群内部信息优势就能切实做到信用增级。
在常规业务上笔者认为可以多开发动产质押融资, 把质押设定在动产上的担保权益。参考中国的《担保法》可知, 相比于抵押, 质押由于实施了转移占有, 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担保物权更容易实现, 因此, 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对于企业, 动产质押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融资担保方式。虽然存货消化早已是解决, 但当前中国的企业存货量据统计仍高达5.5万亿, 特别对于制造业而言是具备很大的空间, 也有利于发挥集群内的规模优势。
3. 最后关于监督的问题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集群内部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是理应承担起信息全面披露的责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机构, 都应对集群内部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流情况及销售情况拥有更多的知情权,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信息保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担保代偿基金管理机构而言, 作为非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贷款担保项目申请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就是对于担保公司贷款担保的监督, 担保公司虽为市场主体, 但大多已经沦落为企业撬动银行贷款的工具, 在发挥其专长对企业贷款条件进行调查上已经失去了动力。为了避免产业集群内部出现“次贷”, 有必要对于协议加入产业集群的担保公司业务规模进行限制, 比如也设资金担保费率上限等。对于代偿基金, 个人认为其使用应该直接跟项目挂钩, 特别应该向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在监督方面应事前事后审查并重, 且担保代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应该是唯一的审查机构, 因为这难保其独立性, 笔者建议成立独立专家小组另外审查企业申报的项目, 审核原则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早已是刻不容缓。而中国制造业企业里目前不缺动力、方向和人才, 缺的是鼓励机制和融资支持, 特别是融资支持。中国此前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中国距离建立全面而多层次金融体系尚有距离。再加上利率改革停滞不前, 注定了吸纳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大商行不会垂青中小制造业企业, 而是把大多资金输送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和重复投资的政府融资平台里面, 造就典型的“马太效应”。这在制造业既滋生了产能过剩, 又阻碍了升级换代。
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创新, 但也只是治标之策。根本上的出路在于政府放开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涉及进一步市场化中的门槛、定价权及竞争环境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到20年来各级政府借助金融资源强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国情, 要让政府放手推动增长的金融利器, 这又谈何容易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8.
[2]王勇, 何国华.平台融资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J].经济管理, 2007, (20) .
[3]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 2009, (4) .
特色产业集群 篇10
一、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理论
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本文认为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升级属于产业内结构升级, 即通过技术创新对皮革产业进行改造, 提高其竞争力, 发挥其优势, 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通过对皮革产业内结构的调整达到升级的目的。
有关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分析框架, 一种是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另一种是全球价值链理论。而综观国内外研究, 更多的是基于价值链视角研究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从价值链角度, Gereffi (2001) 较早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四种升级形式:工艺流程升级 (Process Upgrading) 、产品升级 (Production Upgrading) 、功能升级 (Functional Upgrading) 和价值链升级 (Chain Upgrading) 。Kaplinsky&Morris (2001) 进一步研究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产业集群的升级是沿着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的路径, 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方向发展。
这些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探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很好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 产业附加值在价值链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而产业集群升级的目的在于追逐产品的高附加值。
二、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案例分析
我国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由于地理因素或者是产业链的缘故集聚起来, 自发形成产业集群, 并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海宁市的皮革产业集群就是其中之一。
(一) 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从1990年到2000年短短10年间, 海宁市规模以上皮革业产值增加了10.8倍, 所占比重从10.2%上升至30.0%, 实现增加值6.38亿元, 利税3.40亿元, 成为海宁市产值最大的支柱产业。但近3年来, 皮革产业产值增速明显放缓, 比重也逐年下降, 产值总量落后于纺织业19.67亿元。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对世界经济的波及面逐步扩大, 对我国经济影响也开始加剧, 以出口为导向的海宁市皮革业也受到较大的冲击, 皮革产业在2009年前8个月产值一直呈负增长, 直至9月份随着旺季的到来, 皮革行业才止跌回升, 实现工业总产值86.68亿元, 同比增长1.2%, 但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71.04亿元, 同比下降6.8%;实现利税2.77亿元, 利润1.21亿元, 均呈负增长态势。这直接导致了近几年皮革区位商的下降。
资料来源:海宁市统计局
(二) 海宁皮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 海宁市皮革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全国一个具有较高集中度的皮革产业集群, 对全市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市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产值、效益增速下滑, 区位商也在下降。因此, 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创新体系, 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 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1.发展模式未根本改变, 总体产业层次偏低。
低成本、低附加值仍是海宁市皮革业参与竞争的主要策略。低成本竞争的缺陷就是其所依赖的劳动力、原材料及交易成本的廉价状况是会改变的;在全球竞争空前激烈、焦点日益转向技术和创新竞争的形势下, 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贴牌生产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对海宁市许多外向型企业来说几乎是生命线。然而OEM的地位往往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为其他知名品牌贴牌生产只是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研发、营销和品牌等主要增值环节不为自己掌控, 产业链延伸不够。
2.创新系统薄弱, 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首先, 海宁市的皮革企业大多缺乏优秀人才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不够, 较多依赖技术模仿和装备更新;其次, 缺乏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和知识交流, 更多的是依靠有实力的单个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技术合作, 经济带动力不强;再次, 法治环境尚不完善, 产品仿制、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较多。创新能力的低下导致了设计能力的不足, 进而使得产品缺乏差异化, 产品同质现象严重。加之缺乏差异化的品牌和营销手段, 这导致不少企业经营困难, 出现尽管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产业处于低利润率状态, 影响市场经济秩序和区域后续发展能力。
(三) 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1.皮革业产品升级。
产品多样化和高档化是产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产业升级的具体表现。海宁市皮革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扩大产品宽度, 增加产品功能, 提高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 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海宁市皮革业也曾有过“一件皮衣打天下”的时期, 那时候很多企业产品单一, 专注于皮衣的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 海宁市皮衣鼎盛时期, 当地80%的皮革产品凭借量大价廉的优势, 大量出口俄罗斯。但是皮衣“一业独大”的格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低成本、低价格的比较优势不能长期维持。当时在国际上皮革的应用已经从服装为主向家具、汽车用革、皮革包袋方向拓展, 不调整结构就无法抓住未来的市场。当时, 出口导向型的海宁市皮革业经历了第一次转型, 出口市场从俄罗斯转向北美、欧洲等, 告别了在俄罗斯的量贩式销售模式。以前靠“一件皮衣打天下”的海宁市皮革产业, 不断开拓创新, 集皮革沙发、皮革服装、制革、皮革制品于一身。
皮革沙发产业的崛起引领海宁市皮革产业完成了第一次转型。现在,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海宁市皮革业增速明显放缓, 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不断下降, 海宁市皮革业又将选择什么作为二次转型的突破点呢?一些大企业已经锁定将汽车制革、皮革箱包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海宁市兴建皮革箱包加工区在政府规划之内, 为以皮革箱包作为产业新的增长点, 带动海宁市皮革产业新的发展提供了必要保证。
产品升级除了产品种类上的升级还包括产品的优化。海宁市皮革业应以建立高中档产品结构为目标。通过限制、淘汰低水平及环境污染大的生产能力, 降低低档产品比重, 加强产品开发能力, 重点实施一批产业带动力强, 质量高的项目, 提高中高档产品比重。积极引导企业从事皮革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通过引进关键设备, 加强技术创新等手段, 推动皮革制品生产。
2.皮革业功能性提升。
海宁市皮革业已经进入多样化与整合阶段。产业结构开始垂直和水平合并, 不仅需要提高产品品质, 以中高档品替代原有低档产品, 更需要向原创设计及自有品牌发展, 提高市场细分程度, 实行持续升级和产品多样化。因此皮革业需要在功能上升级, 从贴牌生产到自创品牌, 为获得更多的附加值, 提高在品牌和营销方面的能力。
目前海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贴牌生产为主, 但是一些大企业已经通过自己设计制造拥有自己的品牌, 并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卡森、蒙努、白领氏等, 都有自己自创的品牌。从基本加工到“贴牌生产” (OEM) , 到自己设计制造 (ODM) , 再到自有品牌制造 (OBM) 的转换就是一步步从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过程。虽然功能升级不是在短期内、在企业层面就可以轻松实现的, 它往往取决于产业集群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战略选择, 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海宁市一些优势企业在价值链中从贴牌走向自创品牌的过程。
因此, 为了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应该鼓励企业在低端制造的基础上, 努力研发创新, 创立自己的品牌, 这样才能在不断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 对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使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进一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下从政府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思路。
1.切实提高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海宁市皮革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还较低, 技术创新的外部示范作用不明显。皮革企业的成长一方面要重视从知识结构等方面考虑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企业现有技术队伍的充分利用。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改项目奖励力度, 形成鼓励企业积极从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氛围。
2.努力优化集群企业竞争秩序。
皮革产业集群中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依然较高, 一些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 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也屡见不鲜, 极大影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为此, 政府应加大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鼓励企业提供技术创新, 实现产品差异化, 保护技术创新行为, 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 从而形成良性和谐的区域竞争秩序。
3.继续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海宁市产业集群中的大部分企业规模仍较小, 研发能力很弱。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让广大中小企业受益, 从而弥补其资源不足和研发条件较差的弱点, 包括继续积极筹建工业园区, 在园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尽可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尽管海宁市政府对皮革产业发展极为重视, 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是无论皮革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建设, 还是培育地方知名品牌、加大对皮革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等各项政策措施主要以地方龙头企业为扶持和鼓励对象, 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尚未纳入这种政策体系中。受皮革产业生产链较短的影响, 企业之间的业务和研发合作比较少, 所以龙头企业对中小型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带动力度很小。因此, 应改变那种政府把稀缺政策资源集中于大企业的现状, 让更多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也能够享受一定的政策支持, 针对在发展中面临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 可以通过较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来弥补。
参考文献
[1]Bair, J and Gereffi, G.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chains: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xport dynamismin Torreon’s blue jeans industry[J].World Development, 2001, 29 (11) :1885-1903.
[2]Kaplinsky R, Morris M.Ahandbookfor value chainre-search[EB/OL].www.ids.ac.uk/ids/global/pdfs/vchnov01, 2005-03-12.
[3]毛加强.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方式与升级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 2008 (10) .
[4]邬爱其, 张学华.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匹配性地方政府行为——以浙江海宁皮革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 (12) .
建设新型纺织产业集群 篇11
海安县:产业链完整 后劲发展足
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安县,纺织产业高度聚集,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2家,其中,7家纺织企业产值超10亿元,46家纺织企业超亿元。
据海安县副县长卢忠平介绍,2012年,海安县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1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海安县不仅丝绸业全国知名,同时色织和化纤产品领跑全国。”卢忠平说。
“多年来,海安县委县政府把纺织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对纺织行业发展充满信心。”谢明表示,目前海安县的纺织产业不仅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同时还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希望海安县要继续抓住发展机遇,稳扎稳打。
“海安县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劲十足。”陈树津强调说,当前像海安这样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要从七方面来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实现产业和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要让广大中小企业享有公共服务权益;三是要建立诚信,打造品牌文明;四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五是要拥有固定的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六是要实现产销结合;七是要继续提高纺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
盛泽镇:产业独具特色 竞争力强
在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盛泽镇,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初期单一丝绸化纤产品向纺机、装饰、家纺、棉布、产业用布、服装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在行业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李建炯介绍,目前盛泽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81亿元,占到本地区比重的94%,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作为盛泽地区龙头企业,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得到了陈樹津的认可。在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陈树津指出,宋锦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这种产品做大做好,并结合市场和客户需求,拓宽产品的发展之路。
打造生态纺织产业是盛泽纺织行业发展方向。在吴江久鑫织造有限公司,在厂房屋顶打造一个屋顶农场让陈树津大开眼界。陈树津表示,屋顶农场的做法非常有潜力,值得推广。
“盛泽纺织行业的繁荣发展,在行业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谢明说,盛泽纺织行业产业链完整,集聚力高,同时一批批骨干企业正在逐步壮大。
陈树津指出,近些年来,盛泽在建设纺织产业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希望盛泽按照当前行业发展方向,继续稳步发展,并成为全国纺织行业集群的标兵地区。
特色产业集群 篇12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眼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多是从政府宏观层面或集群整体的中观角度出发, 较少涉及到微观的企业层面上的研究。因此现有的研究对集群中个体企业的指导还存在不足。
从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群内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难以独立开展营销活动;大部分企业对协同营销认识不足, 竞争多于合作……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升级。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单独从营销角度去研究服装产业集群。因此, 对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相关理论回顾
营销大师迈克尔·波特从竞争优势角度出发, 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集合体。尽管学者们对集群的认识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上都涵盖了以下几个要点: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较多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企业之间既独立又存在联系, 既合作又竞争。
2.1集群营销
国内外学者对集群营销的研究较少, 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跟据现有的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起来, 对于“集群营销”的认识,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 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看法:
Franz认为, 所谓的集群营销, 就是将产业集群当做是一个整体产品营销给外国投资者, 并给予区域一个清晰概况的工具。国内学者张涛, 熊晓云认为, 所谓集群营销, 就是指产业集群为实现集群升级, 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策略将产业集群进行企业化、品牌化经营的过程。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所谓的集群营销, 即是将集群当作一种”特殊产品”对其进行营销。这在概念上和“区域营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集群营销研究的“中观学派”。该学派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群的营销策略及集群品牌的塑造上。卢长宝认为, 产业集群营销的操作框架应该根据构建或增进集群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而设计的, 产业集群营销也存在“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以及营销组合设计”等具体问题, 并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 去构建适宜集群发展的品牌及社会形象。兰文巧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要策略有:集群营销的产品策略、集群营销的价格策略、集群营销的渠道策略、集群营销的促销策略。
对于集群营销, 部分学者则存在另外一种看法。郑广琯、陈雪梅等人认为, 产业集群内部较为广泛的、形式多样化的企业之间的营销合作, 可称之为集群营销。持此种观点的学者站在微观的企业角度, 着重研究集群内的企业在营销领域如何协同运作以实现个体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可将其称之为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集群营销的主体构建、集群营销模式及营销策略、集群营销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例如, 郑广琯等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体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企业自主组成营销联盟;第二类是群内众多企业组成松散的营销网络, 如见客制集群营销模式;第三类是群内生产企业通过共享的、由单一企业组成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覃丽在《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影响产业集群营销绩效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及微观因素并建立了集群营销绩效评价体系。
从上述的文献资料看来, 在对集群营销的认识上, 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 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集群研究的中观学派与微观学派对集群营销的概念、集群营销的实施主体、集群营销所涉及的内容、集群营销的实施方式的认识均不相同, 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得到。
2.2集群营销模式
由于对“集群营销”的概念理解存在分歧, 进而导致了学者们在“集群营销模式”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集群营销研究的中观学派认为, 集群营销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集群制定业务成长战略、集群品牌战略以提升集群的对外影响力, 区域品牌建设即为最主要的集群营销模式。陶金国认为, 创立区域品牌是集群营销的核心。涂洪波提出, 集群营销应以构建集群品牌作为主要手段, 形成集群竞争力优势。
而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则认为, 集群营销可通过群内企业组建营销联盟、依托大企业的营销机构或共同构建营销网络来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郑广琯、陈雪梅认为, 按照组织形式不同, 集群营销模式可归纳为三类:一是营销联盟模式;二是“见客制”的集群营销模式;第三类是群内企业通过共享的、由单一企业组成的营销机构进行营销;杨保军总结出了五种集群营销模式, 分别为:专业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联盟模式、见客制营销模式、中卫式营销模式、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由上观之, 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两大学派或各学派内部在集群营销模式的认识上有不同见解。而因有关集群营销模式的专项研究相对匮乏, 势必还有许多欠缺的方面。首先, “集群营销模式”缺乏清晰和完整的定义。学者们对集群营销模式的阐述比较模糊和分散, 其定义也因研究出发点、目的的不同而各异;其次, 很多文献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仅是从某个侧面来进行考察的, 不系统也不够全面;其三, 目前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 很多学者是基于某个具体的产业集群分析得出的, 其研究结果不具备代表性、典型性与普适性;其四, 目前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哪些集群营销模式”这一问题上, 而对于“为什么不同的集群会选择不同的营销模式?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在营销模式选择上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很少有学者涉及。
3基于微观视角的产业集群营销模式界定
本文主要是从微观的研究视角来对集群营销模式展开研究的。对于“集群营销”概念的界定, 我们借鉴了集群营销研究的微观学派的代表学者郑广琯、陈雪梅等人的观点, 认为集群营销是指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整体, 联合进行市场营销。
同样的, 对于集群营销模式的界定, 我们也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基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上述对于“集群营销”概念的定义, 既然集群营销是指群内部较为广泛的、形式多样化的企业之间的营销合作, 那么, 所谓的“集群营销模式”, 应当是指基于集群背景下, 集群内众多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 形成有机整体, 共享集群资源, 联合进行市场营销的合作营销模式。对于具体的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 我们也需要着重从集群内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来进行考察。
我们知道, 集群是由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 这些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联系最终可以归为两大类:横向联系、纵向联系。所谓横向联系, 是指企业在集群内从事相同的价值环节, 其业务相似, 产品或服务也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谓纵向联系, 是指不同企业从事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 企业与企业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协作状态,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相互依存。集群营销模式的总结需要从集群内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来进行考察。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集群内企业间的主导合作关系不同将集群营销模式划分为四类: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和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3.1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常见于由大量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中, 它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最为原始的一种集群营销模式。集群内部的企业间鲜有分工协作;各企业基本上是独立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生产、定价、渠道建设、品牌推广等营销领域鲜有合作行为, 集群内企业间的纵横向联系均不明显。
3.2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以横向联系为主。从事价值链上相同环节的企业之间通过共建品牌, 联合推广等方式来获得协同效应。具体来讲,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水平营销联盟模式。水平营销联盟模式是指集群内的同行业的企业在营销活动上结成联盟, 如同一层次的制造商共同开发新产品, 共建分销网络, 或共同开展促销活动, 共同做广告、共同品牌、共同推销队伍、共同开展营业推广和公关活动等形式。
(2) 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所谓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中众多的企业达成品牌共识, 区内所有企业均遵从统一的产品标准, 使用统一的商标与品牌的一种联合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了产业集群的整体能力, 节约了单个企业的品牌建设成本, 减少了群内企业的无序竞争, 实现了利益共享, 增强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3.3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以纵向联系为主。集群内的生产流程被分解成几个独立的生产环节, 从事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合理分工,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相互依存, 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垂直营销联盟模式、专业市场营销模式便是典型的但又比较初级的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1) 垂直营销联盟模式。
垂直营销联盟是指在业务上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形成营销联盟, 如产品工序互为上下游关系的制造商形成的联盟,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产品营销上形成的联盟等等。
(2) 专业市场营销模式。
专业市场就是以一个类别或几个近似类别的商品为集中交易对象, 以现货批发经营为主、兼顾零售的市场形式。专业市场营销模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营销渠道, 节省了企业的渠道建设费用。
3.4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所谓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存在广泛的横向联系, 又存在显著的纵向联系。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联系密切, 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领域相互合作, 同时, 在供应链上, 处于不同价值环节的企业之间又合理分工, 密切配合。中卫式的集群营销模式即为交叉性集群营销模式的代表。
所谓中卫式集群营销模式, 是指在以大企业为中心, 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的产业集群中, 大企业处于核心支配地位, 众多中小企业按照大企业的要求参加分工协作, 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一种营销模式。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领导下分工协作, 依次组成多层次的外包和再外包网络;核心企业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就地外包, 转嫁给当地的中小企业, 形成产品开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协作配套关系;为了加强竞争, 提高效益, 核心企业通常会就同一种业务选择多家外包企业, 这些外包企业间就形成了典型的横向关系。
4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从低级到高级演化的过程上。而有关集群生命周期各发展阶段中的群内企业行为特征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极为欠缺, 只是在有关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略有涉及。因此, 对于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阶段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 我们要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 我们还需要分析国内外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 着重从集群营销的角度去考察集群的发展。
骆文达认为, 在集群发展的萌芽阶段, 群内企业间一般不存在相互联系或影响;在集群的形成阶段, 集群内部开始出现劳动分工, 产业链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在成熟阶段, 集群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 在产业价值体系中, 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一阶段集群内可能出现几个以主体企业为核心的、拥有大批下属企业的企业集团。胡军 (2003) 对广东产业集群组织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集群发展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个阶段, 横向一体化是初级阶段, 纵向一体化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 广东产业集群目前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姚海琳认为, 横向一体化只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纵向一体化才是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再来看一看世界上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几个产业集群的营销模式:
意大利的中小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集群发展极具特色。在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集群内, 通常存在两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群体——最终企业群和中间企业群。最终企业群拥有产品设计、组织生产、营销等能力, 他们会根据产品的加工工艺选择和组织中小企业。最终企业在集群中扮演中心者的角色, 大量的中间企业围绕着最终企业来进行生产。最终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创造各自的市场营销特色;中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比较激烈, 但是这种竞争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 大多是业务上的上、下游关系, 在竞争中协调, 又是在协调中竞争。
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的日本却创造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 当中, 中小产业集群在日本的经济复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的产业集群内, “下包制度”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集群营销模式。所谓下包制度, 是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 大企业集中于对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上, 而将零部件以及次要环节下包给其他企业的生产方式。下包制通过大制造商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 大企业处于整个集群的支配地位, 小企业处于外围或下属地位, 主要为大企业进行特定的专业化加工。参与集群的中小企业往往又有一次承包、二次承包、三次承包甚至多次承包之分, 即把大企业委托的生产业务根据专业分工要求分包给其他小企业, 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
从上述有关集群研究的理论和集群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
(1) 在产业集群的萌芽时期, 集群内的企业大多单兵作战, 联系并不紧密, 呈现出典型的离散型集群营销模式。
(2) 在集群的成长期, 群内企业联系日益紧密, 集群营销模式也会由原来的离散型逐渐转化为横向型或是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很多学者认为,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是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纵向型集群营销模式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 从集群发展的实践上看也呈现出这种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 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如水平营销联盟模式、以品牌为中心的联合营销模式, 均可以由当地的政府或行业协会, 或是集群中的龙头企业等通过一些列的措施构建而成。但要形成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却并非易事。要想让集群内从事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做到合理分工, 在生产流程上相互连接, 这不仅需要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的通力配合, 不同规模企业需找准自身的定位, 抛弃“宁为凤尾, 不为鸡头”的传统思想。并且, 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集群文化基础上的, 而信任、诚信文化的培育与建立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3) 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多为成熟阶段的集群所采用, 如在意大利和日本, 发展的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多采用中卫制的集群营销模式, 各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 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5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调查分析
5.1研究设计
调研方法选择:本次调研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针对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的企业, 我们主要采用了用卷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来了解集群内个体企业与相关企业的营销合作行为;同时, 政府和行业协会对集群的营销模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政府和行业协会, 我们主要采取了深度访谈法, 来详细了解其在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的营销合作方面的主要措施。
调研对象选择: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大、中小企业。
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问卷的第一部分旨在了解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企业现阶段营销及营销合作活动的调查, 旨在了解企业在哪些方面与哪些企业进行营销合作, 主要的合作对象是谁, 主要的合作方式又有哪些。
5.2虎门镇概况简介
虎门镇位于珠江口东岸, 享有“中国女装名镇”之美誉。截止2009年底, 全镇工商注册服装加工企业2500多家, 上规模的服装企业1200多家;拥有服装商标5000多个;年服装生产量超过 2.5 亿件 (套) , 销售总额近150亿元;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全镇拥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22个, 商铺10000多家, 经营面积达300000多平方米。虎门服装市场形成了完善的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服装产业结构网络, 拥有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钮扣、配件等服装配套产业企业147家;各类面料辅料批发市场10个。
5.3问卷回收情况
我们对虎门镇内服装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几个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计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问卷69份, 剔除8份无效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61份。由于问卷填写方面的原因, 部分指标的有效问卷量小于61份, 但并不影响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资料来源:实地调研。
5.4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分析
(1) 专业市场规模庞大且带动作用明显。
虎门镇内建有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等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 22 个, 服装商铺 10000 多家;除此之外, 还有富民布料市场、虎门博美布料辅料商贸中心等服装配套商场 11 个, 商铺 8000多家。在统计“贵公司是否参加当地的专业交易市场”时, 只有2%的企业选择“从不参加”, 11%的企业选择“较少参加”, 选择“参加和较多参加”的企业占87%。由此可以看出, 群内企业对当地的专业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很高。
(2) 群内大企业的实力家较弱, 带动作用不明显, 未形成中卫式营销模式。
对样本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占整个样本量的92%, 大企业只占样本总数的8%;虎门目前拥有服装商标5000多个, 但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个。由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很多, 但上规模的企业很少;镇内大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不强。在统计“本企业与镇内各机构联系的重要性选择”一项时我们发现:56家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中, 选择“与大企业的联系较频繁”的占6%, 选择”与镇内其他中小企业联系比较频繁”的占11%;选择“与供应商、客户联系比较频繁”的占79%;选择“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的联系比较频繁”的占4%。由此可见,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目前更多的集中于上下游的采购供应关系;同类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联系也不多, 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微弱, 集群内未形成典型的中卫式集群营销模式。
(3) 集群尚未形成纵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不同, 我们将61家样本企业划分成两大类型:辅面料生产企业与服装制造企业。其中, 服装制造企业占样本总量的92%, 而辅面料生产企业只占样本总量的8%。由此可见,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条各环节上的企业数量分布极为不均, 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向核心的生产环节集中;上游辅面料生产企业数量过少且规模均不大, 这必然影响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纵向合作。
从问卷统计中我们还可以发现, 61家企业中专门从事服装设计的企业数目为0, 采用“设计+销售”而将生产外包出去的企业数目也为0, 群内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倾向于向成衣制造环节集中;且在服装生产企业内, 从购买服装面辅料开始到服装设计、面料裁剪、加工成型、产品包装和销售都是在企业内部来完成的。这表明,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企业间缺乏合理的纵向一体化分工, 未形成有效的纵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4) 集群虽已建立了横向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但尚有诸多不足 。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镇内同类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行为主要表现为共同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服装展览会, 但是这种参与有些时候是企业“非自愿”的行为, 其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例如在与集群内某大型服装企业的董事长交谈时, 这位董事长谈到, “政府组织企业去外地开办展览会, 本意是很好的。但是这些展览会往往定位不高, 档次较低, 这反而有损于大企业的高端品牌形象。”
5.5虎门服装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小结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得来。
6结论及展望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典型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我们认为, 典型的产业集群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离散型、横向型、纵向型以及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其中, 离散型的集群营销模式是最原始的一种营销模式, 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则是伴随着集群发展而出现的高级的营销模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现阶段所采取的主要营销模式为专业市场营销模式。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现有的营销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虎门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纵向型和交叉型的集群营销模式, 是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
由于本项研究的参考资料极其有限, 再加上作者自身时间精力不足, 本文在此只是简单归纳总结出了四种典型的集群营销模式并指出了集群营销模式与集群生命周期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为什么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集群营销模式、如何才能建立有效的集群营销模式、集群营销模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等问题, 本文均未能详细阐述, 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2, 67.
[2]Franz.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luster Policies in Austrian Re-gions, Cluster Policies-Cluster Development, Edited by Mariussen.Stockholm, 2001:59-78.
[3]张涛, 熊晓云.广东纺织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与区域营销策略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105-107.
[4]卢长宝.产业集群营销:一个区域聚集力构建的新框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5) .
[5]兰文巧.企业集群的区域营销:动因及其路径选择[J].现代管理, 2006:203-204.
[6]郑广琯, 陈雪梅.集群营销形成与发展探索[J].商讯商业经济文萃, 2006, (1) :78-80.
[7]覃丽.中小企业集群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企业管理, 2007.
[8]陶金国.基于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营销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3, (3) :63-65.
[9]涂洪波.从合作营销到集群营销:兼论集群营销的优势[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 .
[10]杨保军.宁夏清真食品产业集群营销模式初探[J].市场论坛, 2007, (12) :47-49.
[11]骆文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福建:华侨大学经济管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