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品牌

2024-07-09

产业集群品牌(精选12篇)

产业集群品牌 篇1

0 引言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已十分普遍。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集而不群。研究集群品牌与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分析集群品牌建设中的问题,探讨集群度提升的对策,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产业集群品牌与集群度关系分析

1.1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1.1.1 产业集群品牌的内涵

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管理经营,其品牌名称由地名和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而成,彰显企业和区域经济与文化特色,集聚产业要素,形成竞争优势。具有区域性和品牌效应两特征。区域性是指集群品牌一般限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城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品牌效应是指集群品牌往往代表一个地方产业和产品形象。比如法国香水、米兰时装、瑞士手表、温州打火机等。

产业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共同拥有的一种公共资源,其创建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集群的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集群品牌的特殊功能和运作方式为手段,整合、优化资源,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促进产业集群持续稳健发展。集群品牌不是以某个有形产品为依托,而是以某一特定的区位为载体。集群品牌不是为某个单个企业所拥有,而是集群内所有生产相同和相关产品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共同享有的一种无形资产。集群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品牌效应。集群品牌以集群文化为核心和灵魂,通过对集群文化的提炼、发展,特别是对集群历史遗产的挖掘、传承,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同、宣扬,给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1.1.2 产业集群度的内涵

产业集群度也称产业集群成熟度,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的完善程度。产业集群度的评估指标由产业结构成熟度、产业规模成熟度、集群网络成熟度等三个主要特征变量组成。其中,产业结构成熟度取决于产业特色和产业关联。产业特色表现为产业集群主导产业的地位,产业关联则反映集群内相关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特色越突出,产业关联度越高,则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成熟度越高。只有主导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产业关联度高的集群才更有利于建立围绕主导特色产业,相关配套产业支持的合理产业结构,也更有利于集群广泛和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集群网络,共享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信息,形成特色品牌优势,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规模成熟度包括企业集聚规模和经济产出规模。集群成长过程伴随着集群产业规模的不断变化。集群的发展不断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集群,扩大产业规模。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更有利于集群规模效应的形成,促进集群成长;集群网络成熟度由交易网络、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构成。交易网络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及共享市场信息和技术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创新网络是指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其他各类中介组织之间相互建立的合作关系和信息网络,是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提高创新效率的核心和重要前提。社会资本网络渗透于上述交易网络和创新网络,由集群内相关主体间关于集群的制度、规则、信任、价值观、文化等一系列认同关系所构成。

集群网络是发挥集群效应的核心和基础,伴随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不断形成和完善。首先,交易网络是企业获取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如果企业间不存在产业关联,没有建立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机制,也就没有形成交易网络,那么就不可能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无从谈起。其次,创新网络与知识和技术溢出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创新为知识溢出提供源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生了技术扩散;另一方面,各类传播和扩散的知识,在社会资本网络中交流、碰撞、集成,有利于促进新的创新。再次,社会资本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集群内社会资本越丰富,基于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的行为主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也就有越有利于知识溢出和交易成本降低。因此,集群网络决定了产业集群效应,是判断产业集群成熟度的重要因素。

1.2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群品牌和产业集群度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和产业集群度评估维度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1.2.1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特色定位效应可助推产业

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特色定位有助于产业的识别与区分。这有助于把界定于特定产业区域的相同和相关的企业吸引到这一区域,形成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享受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知识的溢出与市场信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递增,助推产业集群结构度的形成与提升。

1.2.2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羊群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规模度的形成与提升。这首先体现在集群品牌的“产业资本集中效应”,吸引企业到产业区域追求集群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高收益;其次体现在“关联产业带动效应”。随着投资者对产业集群品牌的聚焦,和品牌信息的不断强化传播,会吸引更多企业到集群所界定的产业区域免费享受集群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1.2.3 产业集群品牌的产业文化效应可助推产业集群

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产业集群品牌具备文化属性,包括制度性文化,习俗文化,商业传统文化,诚信文化,价值观等,这一切都有助于在产业集群内形成社会资本网络,同时产业集群品牌有助于吸引相关的人才、知识、技术的学习效应和集成创新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创新网络,社会资本网络和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内形成高效的交易网络,最终助推产业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2 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与集群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产业类别不平衡、国内外市场不平衡等三个问题。东部好于中西部,传统产业好于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好于内生的产业。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体现了产业集群品牌的差异和产业集群度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外向度高的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备一定的品牌竞争优势和较高的集群度。总体而言,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1 缺乏集群品牌的整体战略规划,品牌运作水平低,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包括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地域特征要包含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商业传统、人文积淀等方面的信息,产业特征要包含产业特色定位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定位。这两个特征可起到识别和区分产业类型的作用,使产业集群品牌的吸引力更具集中性、针对性。现在有很多产业集群品牌的规划未能很好地体现产业集群的地域特征和产业特征。完成品牌规划后,由于没有系统地进行集群品牌的传播,品牌运作缺乏创意,传播渠道单一,与招商活动脱节等原因,导致无法形成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认同度。这两方面的问题使集群品牌无法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2 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存在囚徒困境导致产业集群度低

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不是单个企业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一个达成集体行动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集群品牌对集群内的企业来说是公共产品,有正外部性,容易诱发“搭便车”现象。这就造成集群品牌培育的“囚徒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行政撮合形成产业集群,市场机制未得到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未凸显出来,导致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资源的协同效应无法发挥,影响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3 产业集群品牌缺乏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的支撑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

有了产业集群品牌,集群内却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那么产业特色体现不出来,也不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集群品牌也就名不副实。如果产业集群内成长起来若干个强势的企业品牌,就有助于市场认同集群品牌,吸引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围绕拥有强势品牌的集群内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分享集群品牌的市场放大效应,加快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2.4 产业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集群品牌功能缺陷影响产业集群度的提高

成熟的产业集群都有一个完善的内部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行业协会、大学与科研机构、风投、担保、孵化器、产业创新基金等服务机构。这种服务体系降低了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健全了制度与规则,创造了一种集群创新、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推动集群网络度的形成,从而推动集群结构度和规模度的形成。我国目前的一些产业集群内,虽然建立了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但功能不够完善,体系不够完整,并都带有官方行政性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不能满足集群的成长与发展。

3 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的对策

产业集群要发展成熟,具备产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产业集群度。通过产业集群品牌的成功建设,可以推动产业集群度的提高,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

政府部门是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的推动者、组织者、服务者。首先要在政府主导下完成集群品牌的规划,集群品牌的规划要体现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有了四个特色就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异质化竞争,避免同质化,形成产业集群的结构度;其次要强化对集群品牌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公共平台和国内外的商务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强化市场认同,形成市场号召力,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再次是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要制定有利于创新、融资的政策,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要大力发展诚信文化,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凝聚力。要简化政府部门的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收费项目,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形成产业集群的网络度。四是倾力打造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范围内的本土的强势企业品牌和引进集群品牌所界定的产业集群内的知名的强势企业品牌,以支撑集群品牌的建设,以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因此,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为。

3.2 借助企业家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群体的规模与素质决定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与规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一般都是凭借当地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商业传统优势、初始人力资本优势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形成产业特色。初始创业的企业家会对后来者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很多的创业者学习模仿,进入相同和相关的产品领域,形成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使该地区出现的产业集群内企业有高度关联性。而这个集群深深打上了最初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的烙印,企业家的声望成为集群品牌的象征性符号。这一象征性符号成为产业结构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家的创业活动会带来该地区产业的人力资本的集聚和企业的集聚,扩张产业集群规模。人力资本和企业的集聚会在产业集群内通过学习和创新效应促进员工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竞争与合作效应提高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通过分工与协作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享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的产出水平和效率。因此,这三大效应决定了产业集群的规模度。同时,企业家作为特定产业的创造者,推动产业规制、企业文化、商业信用、管理模式的创建与维护,促进交易成本降低、商业创新与学习、社会资本的形成,由此促进集群网络度的形成。所以企业家在创造产业集群的同时,创造了集群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

3.3 完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型组织形式,要发挥出比市场和企业更有的效率,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提高集群内的产业治理能力。集群内的主要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企业联盟、虚拟组织、企业集团。这三种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可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协同机制、产业集群文化协同机制、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机制、产业集群学习协同机制来有效治理。产业集群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治理方式,才能让集群内企业分享集群所带来的资源共享、交易成本降低、知识溢出、集成创新、规模与范围经济、风险分担等收益递增之好处。这种收益递增的好处是集群品牌形成的基础。它使区域经济内的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得到整合与开发,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并形成产业关联效应和以商誉和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交易机制,服务于集群内的企业,获得集群内企业对集群品牌的身份认同,由此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可推动产业集群结构度、规模度、网络度的形成与提升。

3.4 发挥集群内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集群内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

成熟的产业集群内都建立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产业集群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孵化器、风投、担保、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构、物流保障等。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一方面弥补集群内企业的能力不足和资源禀赋缺陷,另一方面让集群内的企业建立互利共赢、彼此依存的利益关系,增强了集群内企业对产业区域的地理认同和产业认同,形成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可依托集群内的公共服务组织的高端知识服务能力,整合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优化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协同意识,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提高集群组织绩效,推动产业集群特色的形成和产业关联度的提高,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能力,建立集群内的规则、价值观、信用等社会资本,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结构度、规模度和网络度。

3.5 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来建设产业集群品牌

产业集群品牌是地域性和产业特色性的有机结合,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致和各种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产业集群品牌一般由自然资源、工商业基础、历史资源、人文状况等多种因素长时间积淀而成。创建集群品牌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等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的特色,从而使集群品牌具有产业特色、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产业集群保持优势一个来源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带来的生产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产业集群是某种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地方化和专业化,集群出现后,某种产业就和某个地方就会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产业集群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建立在某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特色、区域文化特点基础之上的。随着关联企业的逐步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该区域的产品就有了其他区域所没有的特点和明显的市场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科研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推动下,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优势企业成长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导力量,强化区域经济特色,由此形成集群品牌。

3.6 借助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强势品牌来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就是靠引入英特尔入驻成都,才吸引中芯国际、PSI、UNISE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跟进,由此形成集群效应,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武汉·光谷品牌有华工科技、长飞光缆、烽火通信、关迅科技等本土的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品牌做支撑,使之名副其实,吸引国内外的相同和相关企业云集武汉·光谷,加速了激光、光电子、光通讯产业集群度的提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业集群品牌服务于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企业品牌的创建和集群品牌的创建密切相关。良好的集群品牌可为集群内企业创建品牌提供外部条件和积蓄能量的时间与空间。集群内企业的强势品牌又能够提高集群品牌的认同度和市场号召力。对于一个原发性的产业集群来说,往往是集群品牌创建在先,企业品牌的成功在后。政府通过集群品牌的创建,帮助集群内的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使集群内企业的品牌借助产业集群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吸引同类和相关企业在产业区域内投资,形成完整产业链,反过来强化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此,推动产业集群度的形成与提升,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

摘要:产业集群发展的成熟与否表现为产业集群度的高低。产业集群度取决于产业集群品牌的建设。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困局在于集而不群。集而不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不足导致产业集群度不高,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制约其竞争力的提升。合理选择产业集群群内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集群内完善的中间组织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品牌推广传播,可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度,解决产业集群集而不群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品牌,集群度,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蕾,周梅华.基于品牌的产业集群研究评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1.

[2]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

[3]吴晓波,李璟琰.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的互动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

[4]邓向荣.产业组织演化理论评析,经济学动态[J].2004,8.

[5]赵广华,任登魁.产业集群品牌提升的机理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2009,12.

[6]孙剑,龚自立.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

产业集群品牌 篇2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14)

摘要:区域品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品牌建设是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方式。依托产业集群,利用群体效应形成的区域品牌,已逐渐成为助推福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但福州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福州

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内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的形成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国际化的商标注册为方法,从而实现区域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品牌建设是发展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的重要方式,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区域品牌,已成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福州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及缺陷

近几年来,福州市按照省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培育区域品牌,打造了一批产业品牌、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福州工业的发展。

(一)福州市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区域品牌状况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是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更是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福州市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集聚步伐加快,产业集群也在逐步成长。目前福州市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纺织产业等大小10多个产业集群,其中一些产品知名度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水平高、产业配套较完善,成为福建沿海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福州市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影响力强的区域品牌,并逐渐成为带动福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为助推海西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如福州的显示器和汽车、长乐的纺织、闽清的电建陶瓷、罗源的石材、福清的鳗鱼、永泰的李干等等。在一些名牌产品的带动下,福州区域品牌成为辐射福建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产业,共同构成了福建名牌的“福州版块”。

(二)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主要模式

从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看,目前福州市区域品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在现有的集群基础上建立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以企业集群中的骨干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为依托,通过自身生产和对外贴牌加工以及零部件配套供应,完成产业链配套专业化生产,使其成为企业集群中既体现区域性也兼容企业性的品牌。福州的显示器等就是在现有的集群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品牌。

二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认证颁发的区域品牌。政府或相关机构基于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目的,由相关机构对产业集群所在地的命名,策划、培育与推广而形成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如长乐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长乐金峰镇荣获“中国经编名镇”称号;闽清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

三是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形式存在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可以体现为集体商标,根据《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集体商标。如近些年有永泰县利用企业集群的区域知名效应,经过申请注册的产品产地证书,共同注册新创区域品牌,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共享的区域品牌 “永泰芙蓉李”;2008年福州“茉莉花茶”也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

四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区域品牌。它也是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所形成的无主导企业型区域品牌。这类区域产业品牌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推行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导致区域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如福州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是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引导而形成的,其区域品牌的形成属于政府主导型区域品牌。

(三)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州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约有2/3的产品用于出口,但总体上福州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太薄弱,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显得滞后,一些区域品牌虽然在区域内有很高知名度,在当地老百姓市场很认知,但缺乏应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为区域外市场所熟悉,很难对其他区域或全国的市场产生影响,形成“你喝你的酒,他吃他的肉”的局面。

1.品牌缺失成为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的障碍

福州不少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仍是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很少,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各产业集群地区普遍开始遭遇发展瓶颈,造成产业集群的品牌缺失。福州的显示器和汽车、长乐的纺织等产业集群已成为福州乃至福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不过这些产业集群并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的设计的经营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与强国相抗衡,并且现有企业集群中,专业化水平不高,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能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2.区域品牌缺乏应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作为东南沿海的省会城市和福建北部的经济中心,福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带动、辐射功能。但是,在区域品牌建设中,不管是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区域品牌的数量和价值,都落后于泉州和厦门。在“与发达地区相比,请您评价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调查中,受调查者认为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不高”的高达49%,认为“较高”的占34%,只有17%的人认为“高”,表明福州市区域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总体上看,受调查者对福州市区域品牌的满意度、知晓度和美誉度并不高。

3.传统区域品牌有待升级

区域品牌发展中最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是传统区域品牌,它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区域内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有些传统区域品牌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比如,在改革开放以前,闽清生产建筑陶瓷在全国就很有知名度,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佛山、温州、景德镇等地陶瓷业的兴起,闽清陶瓷的质量和产品档次落后了,于是,在外经销人员只好不光彩地将闽清陶瓷挂上“佛山”、“温州”、“景德镇”等地生产的陶瓷牌子销往市场。久而久之,闽清陶瓷离了借用他人品牌这根拐杖就走不动了,但这种“借拐”的做法最终只能使闽清陶瓷走向穷途末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区域品牌往往是依赖于区域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导致这种产业众多。但众多企业又是“孤军奋战”,缺乏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使其产业组织“低、小、弱、散、乱”的问题突出,更由于产业内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协作,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4.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热、企业冷现象较普遍

以政府为主体的品牌推广活动较多,但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对自身的品牌进行推广的主动性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对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依赖心理。比如,2007年长乐市分别有5项和7项优势产品列入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评价目录,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虽然长乐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动员,相关部门上门服务,但仍仅有2家企业的2项产品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同时,在品牌拓展、品牌延伸、品牌运作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品牌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比如,“永泰芙蓉李”自2006年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后,至今只有1家企业使用这一集体商标。

5.品牌带动能力不强,示范作用不足

一方面,福州市产业集群中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短,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品牌带动效应不强。比如,目前“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等国家级品牌企业中,仅有福耀玻璃、冠城大通、星网锐捷、中铝瑞闽、飞毛腿电池、亚通塑胶等6家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缺乏品牌带动的影响力和拓展力。另一方面,一些龙头企业品牌建设进展缓慢,对企业创建品牌未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捷联电子、冠捷电子、华映光电、实达电脑等电子信息产额龙头企业,尤其是冠捷电子已成为世界第一

大显示器生产企业,但目前这些都只是“福建名牌产品”、“福建著名商标”等省级品牌企业,还没有企业的产品或商标获得国家级品牌称号。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福州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是外部化了的区域形象,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以及中介协会等主体共同推动下才能形成。我们认为,福州市区域品牌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区域营销,发展区域品牌

区域营销是指旨在塑造区域形象、提升区域品牌价值的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如建立专业市场、举办博览会、展览会、组团出访、举行地方节日庆祝活动等,宣传企业集群整体形象,进而促进区域品牌的建立、维护和传播。通过树立和实施集群的“区位品牌”,一方面可以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每个企业都从中受益。

1.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提升区域品牌文化附加值

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竞争力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提升、协调、辐射作用。在区域文化建设上,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的区域文化主题。福州的区域文化即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闽都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开拓性和务实性等特质。福州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等在与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接过程中,必然会对其经营思想、组织结构、经营制度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福州区域文化,根据区域内物质资本和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区域品牌文化内涵,利用区域个性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把区域特色产品的起源、沉浮历史、崛起未来等汇编成集,把特色产业的历史全面、完整地展现出来,使特色产业成为福建区域的一张特色名片。

2.创新营销传播手段

与企业一般的营销活动不同,区域营销和区域文化建设具有外部性,一般而言单个企业不愿意介入,必须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积极推动,主动地联络有关企业,加强以集体商标和产品地理标志为主体的区域品牌建设。为宣传集群整体形象,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参与组织企业集群的宣传活动,其宣传活动费用按企业的规模或销售额合理分摊。政府可以积极建立零售、批发营销中心,形成商品的集散地,不仅降低了本地企业的运输、库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广告宣传效应。另外政府还必须加大对不法商业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大失信和败信成本,培育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跃迁。同时,营销传播手段要创新,要形式多样。可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片宣传,举办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产品节和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重点宣传产品产地。

(二)建立区域品牌建设的内生机制

1.实现群内企业联合,建立竞争合作机制

目前各地协会正积极运作,努力实现集群内企业的联合,以促进业内形成竞合机制。协会业务范围已拓展为包括行业调研、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编辑出版、会展招商、标准制定、产品推介、中介咨询服务和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等。协会要尽快改变现有模式,以更好地显示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协会要出台行业《公约》,引导良性竞争、协作发展,要创建产业的门户网站,统一对外发布产业链招商、技术招投标、用工、产品价格、物流等等信息,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协会还要积极引导业内会员开展名厂、名师、名牌、名店“四名工程”建设,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

2.实现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互动

引导社会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提高名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名牌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促进产业集群。要给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以奖励,通过奖励,让名牌企业更好发挥名牌示范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大中小企业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要由政府协助,通过不同形式提升名牌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通过造就更多的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使以名牌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知名度得到明显提高,进而打造一批依托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名市、产业名镇。要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引进跨国公司名牌企业与名牌产品,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龙头,发挥其辐射、示范、带动作用。

(三)营造区域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

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以及中介协会等主体共同推动下才能形成。政府、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多方面都要积极地投入到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中,发挥各自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职责和作用。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是区域品牌形成的最主要的推动者。目前根据我市集群发展“低、小、散、乱”的特点和现状,完全依靠集群企业自身力量推动区域品牌的形成有点勉为其难,因此,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建设区域品牌的重中之重。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产业集群要从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中找准自身的特色经济定位,政府部门应在宏观层面上理清思路和理顺机制,加强宏观引导和推动,完善有关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品牌培育机制;二是建立品牌产品技术创新机制;三是建立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体系;四是营造保护品牌的法治环境;五是建立品牌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六是建立和完善品牌培育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建议在市里成立“区域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的指导和协调下,在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的地区选择一些产业集群开展创建区域品牌的试点工作,为全市区域品牌培育创建工作提供示范和样板。各地可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创建区域品牌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区域产业集群可以向省及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进行区域品牌的申报,并获得相应政策的支持。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种行业协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经营与管理者。商会和各种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区域营销活动和区域品牌的构建中拥有不可缺少的中介地位。一般来说,区域品牌的雏形往往是市场自然赋予的,但随着产业集群的完善和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品牌的定位、设计、注册宣传和推广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中介机构应该配合政府,以专业化功能接受政府授权,承担行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协调、管理等任务;还可通过建立区内企业产品目录、推动专业市场的建立、制定区内行业标准和区域品牌的使用章程或规定、组织、带领企业参加各种项目推介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同时扶持重点企业,给予技术、资讯、融资等专业性的指导。因此,行业协会要研究分析行业或区域品牌发展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行业或区域品牌培育计划,交流品牌建设经验;组织开展相关宣传、培训和咨询等活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知识化、公信力较强的评价中介机构,完善和创新品牌建设理论和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国际著名品牌咨询服务机构来浙江设立分支机构。

3.充分发挥集群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政府和中介组织两方面的合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其功能的配合是集群内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政府和中介只是在区域品牌形成的相关辅助性功能上发挥作用,而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唱主角的集群企业才是区域品牌形成的最主要活动主体。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初蛹者和具体参与者,企业通过优化自身经营行为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如温州打火机、硅谷的IT产品、印度班加罗尔设计的软件等都佐证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中企业的参与和原动力作用。

产业集群内企业首先要通过集聚经济,从基础管理抓起,努力降低成本、从质量品质切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打牢企业品牌创立基础,构筑企业创牌平台,提升企业管理素质和整体形象,加快自主创新、生产优质产品、进行诚信交易,提高产品内涵质量和市场覆盖率,提高企业信任度,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企业要通过围绕市场机会和核心企业定制生产。坚持专业化生产方向,放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再次,企业应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将本地或企业特有的历史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真正形成企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四,集群企业应强化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使企业之间有效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为集群内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提

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

4.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引导中小型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鼓励大品牌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以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向区域内流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联合、政府推动扶持的行业或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功能,为区域内特色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支撑,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新品种、新型号、新花色等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水平。加快构筑区域品牌发展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建立信息集散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博览会、展示会等会展活动,提升区域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是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持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品牌旺盛的前进动力。

1.引导企业文化创新,形成品牌时尚魅力

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福建产品的品质和品位,不断将“福建造”产品品牌打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一线高档市场。突破产品同质化、品牌同质化、营销同质化的瓶颈和局限,实现文化导入和差异化设计,锻造出同行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各品牌企业要把主业做专、做精、做透,同行业之间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分工与紧密合作,由产业中的龙头品牌企业来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把握时尚潮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引入设计专业人才,对产品进行世上、新颖的创意设计进一步提升福建品牌的时尚文化魅力。

2.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快自主品牌创新

产业集群品牌 篇3

[关键词] 汽车产业 集群品牌 发展 战略

一、集群品牌的涵义与特征

1.集群品牌的涵义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本质上说,品牌意味着销售者向顾客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从一个品牌就可以辨别区分不同的销售者和制造者,最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联系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机构构成的群体,它通过地域的邻近性来提高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降低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业的波及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形象。

集群品牌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一个地区内企业集群永久的价值源泉。对于集群中的企业而言,集群品牌带来的利益是通过企业享受集群品牌这个无形资产而产生的,最直观的是消费者易对集群品牌从而对集群内的企业产生一定的忠诚度。维持集群品牌是培育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2.集群品牌的特征

与企业品牌相比,集群品牌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不同。集群品牌的塑造主体区别于企业品牌的塑造主体,它可能是集群所在区域的政府,也可能是集群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企业集群内多个关联企业的联盟,或者是集群中的优势企业;它将特定行业与某一地理或行政区域联系在一起,它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相对于企业集群,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相对短暂的,品牌效应难以持续,而集群中的企业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只要不是因为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转轨,集群品牌的效应是可以持久的。

(2)性质不同。集群品牌对于集群内企业来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是集群内企业所共有的无形资产,集群品牌一旦产生,集群内的任何企业都会享受到集群品牌给它带来的利益。作为公共物品,集群品牌也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竞争性是说集群内的某一个企业消费了集群品牌这一公共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企业对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或者说集群内新产生的企业同时享有集群品牌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集群内的任何企业都没有能力排除集群内的其他任一企业从集群品牌中受益。

二、重庆汽车产业打造集群品牌的必要性

产业集群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打造汽车工业集群品牌则是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目前,世界主要汽车工业国家都形成了著名的汽车产业集群品牌,如美国的底特律、日本的丰田城和东京、德国的沃尔夫斯堡和斯图加特、法国的巴黎和比扬古、意大利的都灵、英国的伯明翰、韩国的蔚山等,这些集群品牌由于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促进了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抵御了集群风险。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呈现出产业集群格局。从区域范围看,主要包括:环渤海汽车产业群、沿长江产业集群和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环渤海汽车产业群包括东北工业基地、京津经济区以及河北、山东两省的汽车工业集团和企业。沿长江汽车产业集群由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两市的汽车工业组成。该集群内吸引了大众、通用、福特、标致—雪铁龙集团、菲亚特、铃木,以及现代起亚等国际汽车公司。包括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等大型汽车集团,是全国聚集轿车整车生产基地最集中的地区。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广州,由广东、贵州、福建和海南汽车产业组成。随着日本三大汽车公司集聚广州,吸引了大量零部件厂商的集聚,日系汽车厂商的产业集群在广州周围迅速形成。

但是,从总体看,目前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集群品牌定位不清晰,集群品牌传播区域狭窄,集群品牌缺乏标志性的视觉或行为形象等。作为一个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汽车产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和管理改进、发展品牌和提升形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就重庆汽车产业如何依靠实施品牌战略来提升集群综合竞争优势进行相关探讨。

三、重庆汽车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基础

重庆市汽车工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微型车为龙头,轿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客车和专用车,以及汽车零配件企业协调发展,投资主体和产品品种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作为传统的制造基地,重庆汽车产业打造集群品牌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主要包括:

1.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目前,重庆已拥有长安、庆铃、重汽,以及宗申、力帆、隆鑫等整车制造企业,产品涵盖各个种类。在整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汽车发动机、齿轮箱核心配件等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产品门类较全,汽车的关键总成都有相应的配套厂家,涉及重、轻、微型车发动机、变速器、前后轴、转向器、制动系统、悬架、车身系统等,每年配套能力达到数十万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重庆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同时,在一些大型企业带动下,重庆汽车零部件制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正逐步增强。

2.劳动力优势

重庆作为传统的制造基地,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专门的科研院所和一批高级专业人才,拥有一大批熟悉制造工艺和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汽车工业输送新鲜血液。与沿海地区相比,工资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形成劳动力竞争优势。

3.良好的技术基础

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配套能力,为打造“汽车城”奠定了基础。此外,重庆还规划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三个,市级技术中心七个,让汽车生产企业的装备水平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同步,使该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一半以上。一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成型,将为重庆打造汽车产业集群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雄厚的民营资本

民营资本的进入,进一步增强了重庆汽车工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目前,力帆等民营企业已经通过资产重组或收购股权的方式进入汽车整车行业,部分摩托车零部件企业等民营企业也已涉足汽车零部件行业,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将为重庆汽车工业注入活力。

5.较好的集群品牌基础

20多年摩托车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批配套资源、渠道及营销手段,以及摩企“两轮变四轮”的必然趋势,使得重庆要建成与汽车产业链、价值链相关的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的汽车制造基地,完全具备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潜力与现实条件。根据国务院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预测,未来10年~20年,我国可能会形成16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中重庆将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入围首批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重慶在推动和延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的同时,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及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基地。

四、重庆构建汽车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思路及对策

1.通过名牌战略提升集群品牌

在汽车生产企业中培育和突出几个名牌和重点项目,以点带面,树立和提升集群品牌和区域形象。第一,通过组织重大活动形成名牌效应,来塑造区域形象的行为识别系统。例如举办汽车产业展览交易会和专家论坛等活动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第二,通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志物设计,来塑造集群的视觉识别形象,例如通过大型汽车展销会标志的设计。第三,通过“名企、名车、名品、名人”来提升汽车企业集群品牌和形象。创造机会展示重庆汽车企业集群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文化的个性内涵等,构建集群的理念识别系统。

2.实施集群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于塑造重庆汽车集群品牌的独特性形象。在产品和目标市场等方面,可以考虑与国内其他的汽车集群形成错位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有关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宣传,提高企业各自创立独特品牌的意识和水平,也利于形成汽车集群内涵丰富的“品牌丛林”。

3.根据区位优势定位集群品牌

把握西部開发的有利机遇,充分打好西部开发这张牌。结合重庆的特殊区位来寻找集群品牌自身的定位,突出集群及其品牌的形象和特色。根据塑造重庆汽车企业形象的需要,提升汽车企业的集群品牌档次,将西部开发战略与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使产业发展与地区发展相互协调。

4.在品牌宣传上实施层次推进战略

立足于动态发展和长期建设来开展集群品牌和形象宣传工作,追求宣传的循环累积效果和整体最优效果。在宣传内容上,在不同时段确定不同重点,并注意在各个宣传主题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衔接,形成叠加效果和品牌的整体效应。在宣传形式上,在不同层次的媒体之间形成合力的宣传渠道层次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渠道。在宣传主体上,以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为引导,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为主力,企业宣传活动为基础,引导和鼓励各个层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集群品牌立体传播网络。

5.实施全球化战略,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于正处于结构升级阶段的重庆汽车产业,应该着重引导产业技术创新和融入国际产业链来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并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加快产业集群升级。要通过政企互动,紧紧把握品牌经营、资本经营和文化经营这三个战略重点,引导企业在完善诚信系统的基础上对接国际标准,进入国际汽车生产的主流商圈,在锻造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15~416

[2]史海英黄文杰:《企业集群品牌构建模式探讨》,《商业时代·学术评论》[J],2006年7期:49~50

[3] 邓恢华,杨建梅:《基于企业品牌与集群品牌关系的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探讨》,《科技管理研究》[J].2005年第12期:99~102

[4]珠江时报.中国汽车业已呈产业集群格局.http://dadao.net

产业集群品牌 篇4

一、漳州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1、产业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漳州家具产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 民营家具企业规模、数量较小, 企业无自营进出口权, 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传统的贸易商代理。此阶段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仅有1家国有企业、4家集体企业。20世纪开始, 在国际市场的有力推动下, 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漳州家具走上了发展的高峰期。众多企业都能充分利用漳州有利的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和比较优势,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 抢占出口份额, 企业迅速壮大, 行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无论是企业数、投资规模、生产总值, 民营企业均占据漳州家具业的“半壁江山”。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多数企业通过参加广交会及境外的相关展会, 拓展企业的自有销售渠道, 自营出口获得快速发展。现今漳州有家具企业上千家, 其中规模以上家具企业117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60.5亿元, 同比增长20.7%;销售产值58.4亿元, 同比增长18.6%;出口交货值29.9亿元, 同比增长3.2%。目前福建省家具产业产值全国排名第四, 而漳州家具是福建家具生产、出口主要集中地, 占福建家具产业的60%。其中钢管家具已迅速发展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2、地域分布和企业性质

由于地处海峡西岸重要区域, 漳州家具行业出现了台资民营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目前, 漳州市已形成较大规模的木制家具和钢管家具产业基地, 全市家具制造企业八成以上集中分布在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 部分在长泰县、漳浦县。行业配套企业基本分布在芗城区和龙海市, 其中电镀企业集中于漳浦县 (漳浦县规划了1000亩土地用于建设电镀厂) 。龙头企业有国辉工贸、红梅家具、玉致家具、福建永嘉家具、尧富家具、百乐家具、永生利家具、福建攀达实业、喜盈门家具、丰笙实业等。这些企业大都拥有规范而宽敞的厂房, 管理已基本完善, 多数企业都通过了IS0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取得自营进出口权。

3、产品的特点和出口地域

漳州家具制造业一起步就另辟蹊径, 采取“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办法:市场, 定位在出口上;产品, 则定位在广东相对薄弱的金属家具 (俗称钢管家具) 和高档木家具上。因此, 漳州市目前生产的家具主要分为木制家具和钢管家具两大类。其中, 木制家具以市场高档西式仿古和整体橱柜为主, 产品95%出口;钢管家具以中、低档为主, 数量大、品种多, 产品90%出口。出口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中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属外向型产业集群。

4、市场竞争优势

(1) 漳州地处海峡西岸重要区域, 既是台胞重要祖籍地, 又是台商投资密集区。《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漳州是一个重要契机, 借此东风, 漳州将不断加快发展漳州特色优势产业。家具行业是近年来漳州市成长较快、外向度较高的特色产业, 必将发挥优势, 融入海西发展。

(2) 漳州家具产业目前已形成木制家具和金属家具两大系列, 并带动木料加工、贴面、装饰、包装、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逐步涌现了一批家具制造专业村、产业镇和特色区, 区域集中化趋势明显, 生产家具所需要的相关产业链企业应有尽有。如生产钢管家具表面涂层的热固性粉末涂料企业, 漳州万安实业有限公司和漳州万顺粉末有限公司均已在全省同行业名列前茅, 两家企业产值均达亿元以上。而与钢管家具厂配套的钢制品企业, 如三川钢业、林奇钢管、华福钢铁、昌盛钢制品、三宝钢铁, 也均增长迅速。小五金配件、人造革、海绵、包装等相关企业数量也相当多。目前家具所需的配件、配套产品在漳州市基本上都有企业生产, 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以及基础设施、支撑机构共享, 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形成集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

(3) 为了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漳州家具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 加快产品开发速度。分别在“国辉工贸”和“红梅家具”成立了漳州市家具技术研发中心和漳州市钢管家具研发中心, 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进一步抢占了市场。漳州木制家具企业通过引进先进专用设备, 对小木材进行拼接再利用, 使木材的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企业综合效益大大提高。而钢管家具企业通过采用静电粉末喷涂回收新工艺, 使之循环再利用, 提高了产品档次和喷涂效率, 也降低了污染、节约了资源。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原料损耗、提高产品质量, 漳州家具企业效益保持着较高增长。

(4) 拥有长达13公里深水岸线的漳州港, 资源得天独厚, 后发优势突出。现已成为东南亚重要的木材进口集散地和交易地, 满足了整个漳州市, 乃至福建省的木材需求。2010年漳州市委、市政府仍将继续围绕依港立市战略的实施, 加快建设一批与港口发展相配套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二、漳州家具产业面临的挑战

1、漳州家具产业虽高速发展, 但绝大部分企业采取贴牌生产模式, 没有自己的品牌, 在国内市场几乎看不到“漳州家具”。

2、木制家具广东是老大, 其产业链网络健全, 专业化生产程度高, 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产业群规模。此外, 青岛的木制家具历史悠久, 这几年也发展迅速, 从内销转为内外销兼顾;上海、浙江、北京、东北木家具业形势也看好, 但仍内销为主。而漳州家具产业在创办之初, 就是瞄着国际市场的, 几乎就没有想过内销, 其产品以外销为主, 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是出口订单“逼”出来的, 主要靠外力推动。一旦国际市场风云突变, 内动力不足将使企业风险增大。

3、钢管家具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生产钢材的天津、河北等地利用原材料的优势, 也开始对钢管进行深加工, 生产钢管家具;浙江的宁波、盐城等沿海一带, 充分利用其资金和纺织品上的优势, 发展钢布为主的钢管家具, 企业投资均为4000-5000万元以上, 起点高, 潜在竞争力非常强。漳州钢管家具虽然已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但其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 风格单一, 产品附加值不高, 竞争同质化严重, 这两年来价格下落、利润减少便是有力的佐证。长期以往, 其市场竞争力将被大大削弱。

4、随着家具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吸引了一大批民间资金投入这个行业, 使企业数迅速扩张。但企业不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 不少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主要还是启用经验丰富的工人, 员工的知识结构还较低。而且, 行业自律、行业保护意识较差, 各个企业基本上都还是各自为政, 各扫门前雪, 无序竞争时有发生, 尤其是在钢管家具企业更为突出。漳州大多数钢管家具企业都是依赖厦门、漳州外贸接订单、下订单, 市场营销普遍受制于人, 从而造成企业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预测国际市场走向能力差。为争夺订单, 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 由于竟相压价,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种状况, 很容易被国外竞争对手实施反倾销。

5、近年来, 家具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 (地区) 对家具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日趋严格, 成为制约漳州市家具产品出口的主要技术壁垒因素。

三、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2003年开始, 漳州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家具产业,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鼓励发展家具产业集群。2004年初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口号, 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 把家具行业列为漳州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特色集群产业, 予以重点扶持。2004年6月漳州市委、市政府成立家具产业发展促进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服务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 并帮助家具企业争取到广交会的固定摊位, 同时成立家具研发中心。2004年12月漳州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培育的工作意见》, 从战略高度上进一步提出培育家具等一批具有漳州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力度, 漳州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台商投资与扶持台资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此外, 漳州市委、市政府还把家具业列为漳州市政府“4+3”重点行业, 支持家具企业走出国门参展, 如德国科隆展、迪拜展等, 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扶持下, 漳州家具产业迅速崛起, 国辉、红梅、尧富、丰笙等为主的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关联企业的发展, 形成木材、钢铁制造、五金、塑料、包装等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

四、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

1、2003年底, 漳州有4家木制家具企业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 漳州市有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应诉。尧富、国辉、申荣、丰笙等主要出口企业分别参加广东的台资应诉团和福建律师团积极应诉。结果, 美国商务部初裁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征收4.9%-198.08%的反倾销税, 漳州4家应诉企业取得被裁以征收10.92%反倾销税的较好结果。经历美国反倾销后, 漳州的家具业吸取教训, 开始走市场多元化道路, 避免市场过分集中化、单一化。针对欧洲国家对木材产品的环境要求, 许多企业开展FSC森林认证, 开发绿色环保家具, 实行标准化生产, 从而巩固了欧美市场。

2、参加国际性会展是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捷径。这两年来, 漳州家具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先后参加日本东京国际家具展览会、新加坡家具展、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日用品展等一些国际性的博览会和专业展览会, 广泛宣传和推介漳州家具产品, 扩大产业对外影响力。

3、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大幅萎缩, 中国家具行业受到强力冲击。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漳州家具企业没有惊慌失措。首先是花大力气进行内部挖潜、技术改造,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其次是努力在危机中寻找蕴藏的商机, 特别是抓住广东一带家具企业倒闭订单外流的机遇, 利用自身优势和各种关系, 主动出击, 承接了广东转移过来的部分订单, 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推行大小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也为提升漳州家具产业整体竞争力产生了良好作用。

4、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漳州市成立了家具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家具研发中心, 加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目前, 漳州家具全行业已经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上千项。

五、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1、巨大的国际市场固然是漳州家具业能有超常规发展的原因之一, 但是要实现“把漳州钢管家具业培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 木制家具业培育成为华东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的目标, 惟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动作, 创造更具竞争力的企业生存环境、创造比周边地区更良好的外部软环境, 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都责无旁贷。应该出台一些进一步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 使之快速发展。同时, 加快产业链网络的建设, 做到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 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的格局。

2、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把争创品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下大力气抓好品牌建设,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创造具有影响力的“漳州家具”区域整体品牌。

3、福建省家具出口稳步增长得益于相关企业积极应诉美国反倾销, 促使税率降低。在中国家具出口增长的形势下, 美国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反倾销的范围, 对其他类型的家具也采取措施。此外, 欧盟、加拿大等地亦可能效仿美国, 对中国家具采取反倾销措施。对此, 我们不仅要加强家具出口企业的行业自律, 建立预警机制, 避免某一品种或对某一市场在短期内大量集中出口。还要引导家具企业“两条腿”走路, 在巩固传统欧美市场、拓展东盟和中东新兴市场的同时, 眼光向内, 多研究国内家具市场, 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4、漳州市的钢管家具在产品研发、设计上仍然具有向更高目标拓展的空间, 走高档金属家具品牌之路。龙头企业的高端化路线, 需要在产品造型、风格上进行档次提升。要善于开发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产业集群品牌 篇5

个产业集群的一项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核心内容:本篇论文研究产业集群经济状况、集群人才政策、集群文化、集群生活环境、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振安工业园四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集群经济状况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2)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3)集群文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影响到集群内人才成长;(4)集群生活环境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

(5)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6)集群文化、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优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政府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产业集群品牌 篇6

对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而言,“大片战略”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票房的丰收,更在于“中影集团从制片、制作到营销、宣传、发行进行的全过程运作在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摸索了经验。”

以制片为龙头,借助优质项目锻炼队伍,积累市场口碑,提升公司价值是韩三平基于“大片战略”的全盘性布局。“背靠集团,面向市场”也是他对集团各子公司提出的要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韩三平反复强调:“中影集团的产品只有电影这个观念一定要打破。”他表示中影集团接下来要建立一支品牌队伍,“比如赵海城的制片品牌,蒋德富的营销品牌,许兵、赖诜的发行品牌,傅若清、宋振山的制作品牌,陈飞、雷振宇的电脑特技品牌,黄宝荣的化妆、服装、道具设计制作品牌,朱宝生的美术制景品牌,吴凌的录音剪辑品牌,程阳的数字发行放映品牌,陈连宝的中影星美院线品牌。把这些队伍和品牌建立起来,中影就会更加强大。”

制片仍是“龙头”

2009年,中影集团以制片为“龙头”的战略并没有改变。今年恰逢建国六十周年大庆,韩三平表示中影集团“将围绕着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围绕着歌颂国家和国家的英雄人物、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拍摄一批精品影片。”

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对《综艺》表示,今年为建国60周年制作一批精品影片是制片公司制片规划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开始启动的有《建国大业》、《天安门》、《突围》等重点片目。赵海城表示,“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是集团上下都非常重视的大事,韩三平董事长提出的要求是:力争在票房和观众人次以及放映场次上有收获。”

在主流市场影片方面,虽然今年中影集团的大片项目不会像前两年那样集中,但仍然是制片公司着力的重点。赵海城表示,除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由王晶导演、投资上亿元的《未来警察》、胡玫导演的《孔子》以及宁浩导演的《无人区》等将是明年中影针对主流商业市场的重点影片。

今年,中影集团将继续推进“青年导演计划”,赵海城表示有两到三部青年导演的新片项目已基本确定。赵海城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为中低成本影片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但电影类型的多样化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电影项目还相当匮乏,他认为本土市场的崛起将呼唤一大批能够与本土观众产生情感联系的电影作品,而这也是中影制片公司今年发力的重点之一。

记者在赵海城办公室看到,占据一面墙的2009制片计划表安排相当紧凑,其中9部影片已经启动,还有十几部影片正等待集团审批。赵海城表示,制片仍然是集团关注的重点,2009年的制片计划集团将给予充裕的资金保证。

此外,新媒体视听节目的生产和动漫电影的开发也是今年制片公司的投入重点。韩三平表示,“中影集团研发新媒体视听节目的初衷是为了发挥中影集团的制片和制作优势,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后备军力量,也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持。”

上市、改制仍在积极推进中

去年初,中影集团上市计划原则上获主管部门批准。而在此前的2007年底,中影集团获发改委批准发行了5亿元企业债券,成为国内首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传媒企业,这也成为中影上市前景的积极信号。

中影集团上市,主要是要解决融资和股权结构问题也就是推动改制。韩三平表示,中影集团的上市,要获得总局和证监会的批准,一切正在积极运作当中,目前还有一段距离。韩三平认为,无论改制还是上市,都是企业谋求更好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中影目前已经进行的产权结构改革中,韩三平认为成功的经验是控股权和经营管理权不能丢,特别是在制片、发行、放映环节,目前中影在商业大片上获得的成功都是由其全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完成的。韩三平表示,“中影这几年出品的优秀电影,都是全资国有做的,但单个项目都是股份合作的,我们在项目中实行了新的体制和机制,但集团公司依然是全资国有。”韩三平认为目前条件下,中影的策略是股权轻易不能动,例如中影基地是全资国有,但旗下的项目例如摄影、器材、交通车辆等都可以实行股份制。保持母体的股权单一可以保证决策迅速和主导权,韩三平认为中影近几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它的股权没动,产业结构没动,但制片环节、营销环节和发行环节采用了股份合作,吸引了资金、人才,促进了机制更新。中影现在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方式。”韩三平同时也认为,着眼长远和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中影最终还是要建立董事会领导下或者说股东大会领导下的经营机制,但在现阶段,发展不能懈怠。

虽然离上市还有距离,然而中影集团在发展资金上并无后顾之忧。

中影集团2007年底发行的5亿元企业债券主要用来加强中影基地的制作环节,还有一部分资金将用来发展数字院线。未来几年中,商业银行也将为中影发展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12月23日,在北京市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银行与中影集团签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北京银行向中影集团提供意向性授信6亿元,先期提供项目贷款2亿元,该资金将主要用来支持中影的电影制作、院线拓展和影院投资以及艺人个人理财项目等,同时还将对中影的重点项目引入贴息机制。

去年已经投入正式运营的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制作基地仍是中影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优势项目,韩三平认为制作环节是激活中国制片业的基础工业,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国有大型企业在这一环节不仅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而且由于制作基地体量巨大,国有企业在这一领域具有民营电影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韩三平认为中影数字基地未来五年将显现出其对整个产业的历史意义,为民族电影制作水平的升级换代奠定基础。

2009年,影院建设也是中影最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韩三平表示主要的手段还是建立新型电影院和在二级城市开发电影院项目。

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探析 篇7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步伐, 社会文化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地崛起。而文化产业集群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形式, 由于其具有显著的经济外部性和协同效应, 能够共享资源和辐射效益, 已经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湖南虽然处于中部腹地, 但“湖南文化现象”却享誉全国。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 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集群。随着集群的纵深发展和横向扩大, 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得到了确立, 集群内产品、服务的知名度也不断地扩大, 造就了颇具影响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一批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它们如同湖湘形象的宣传平台,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和资源聚集湖南。事实上, 这些集群品牌是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保证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 由于集群品牌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 加之集群内企业的自利性决策行为, 造成了“公地悲剧”、“搭免费车”现象的发生。这将为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埋下隐患, 长此以往, 甚至可能会引起整个产业集群的衰退。文章将通过博弈分析, 来说明“看得见的手”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 以明确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在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构建一个博弈模型, 来对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需要做出以下假设:1、在产业集群内只有两家文化企业甲和乙, 且都为理性经济人, 均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2、对于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 甲乙双方均可选择投入和不投入两种策略。3、企业之间缺乏沟通, 信息是不完全的, 只能根据集群企业的整体情况估计出对方投入的概率为P, 不投入的概率为 (1-P) 。4、如甲乙双方都不投入, 则各自收益都为2;如甲乙双方都投入, 则各自收益都为6;如只有一方投入, 则投入方收益为1, 不投入方收益为9。接下来, 以文化企业甲为例进行其策略分析:作为理性经济人, 不论乙采取何种策略, 甲都有两种策略, 投入和不投入。与之相对应的期望收益分别为6P+ (1-P) =1+5P和9P+2 (1-P) =2+7P, 明显后式大于前式, 因此, 不管乙选择投入的概率P有多大, 甲的最优选择都将是不投入。对于文化企业乙来说, 期望收益和甲一样, 乙的最优选择也将是不投入。所以, 甲乙双方都将选择不投入培育和维护集群品牌, 在这场博弈中, 便出现了 (2, 2) 的纳什均衡。这无论是对文化产业集群还是对各家文化企业而言, 都不是最优的结果, 在此种状态下, 因强调个人理性而聚集形成了集体的非理性, 导致了博弈结果的无效率。在产业集群内的各家文化企业都不会投入来发展集群品牌, 由此陷入了“囚徒困境”, 大大降低了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总体收益。

如果在博弈规则中加入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来强调集体理性, 使各方依照共同的目标而行动, 通常能使集体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让博弈的结果实现高效率。因此, 就需要对囚徒困境博弈中的相关假设进行调整和补充:1、增加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来参与博弈 (不考虑其收益) , 而第三方按照文化产业集群利益最大化来进行决策。2、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具有信息优势, 能够了解企业甲乙的信息, 其策略是通过对不投入的文化企业进行惩罚来施压;而甲投入的概率为u, 不投入的概率为 (1-u) , 乙投入的概率为v, 不投入的概率为 (1-v) 。3、当双方都选择不投入时, 甲乙的收益分别为M和N, 另外都还需要接受罚款F;当双方都选择投入时, 则都能享受由集群品牌所带来的附加收益, 甲的收益变为M+A, 乙的收益变为N+B;当只有一方选择投入时, 投入方会遭受一定的利益损失K, 不投入方会获得一定的额外利益S, 但还需要接受罚款F。则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会有所变化, 其中, S>A, S>B。 (见表1)

要走出“囚徒困境”, 关键是改变各家文化企业的收益, 以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 通过确立惩罚机制, 加入参数F后, 可以改变博弈的结果。先以文化企业甲为例进行分析:给定v, 甲如选择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1= (M+A) v+ (M-K) (1-v) , 甲如选择不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2= (M+S-F) v+ (M-F) (1-v) , 当E1=E2时, 可解得临界概率v= (K-F) / (A+K-S) 。如 (K-F) (A+K-S) , 即S-FA,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甲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与罚款支出大于选择投入的附加收益, 甲将选择不投入。如A>S-F>0, 则1>v>0, 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甲以 (K-F) / (B+K-S) 的概率选择投入, 同时以 (B+F-S) / (B+K-S) 的概率选择不投入。当S-F≤0时,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甲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小于罚款支出, 甲将选择投入。而当E1>E2, 即v> (K-F) / (A+K-S) 时, 甲选择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不投入的期望收益, 甲将选择投入。同理, 再以文化企业乙为例进行分析:给定u, 乙如选择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3= (N+B) u+ (N-K) (1-u) , 乙如选择不投入, 其期望收益为E4= (N+S-F) u+ (N-F) (1-u) , 当E3=E4时, 可解得临界概率u= (K-F) / (B+K-S) 。如 (K-F) (B+K-S) , 即S-FB,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乙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与罚款支出大于选择投入的附加收益, 乙将选择不投入。如B>S-F>0, 则1>u>0, 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乙以 (K-F) / (A+K-S) 的概率选择投入, 同时以 (A+F-S) / (A+K-S) 的概率选择不投入。当S-F≤0时, 则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乙选择不投入的额外利益小于罚款支出, 乙将选择投入。而当E3>E4, 即u> (K-F) / (B+K-S) 时, 乙选择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不投入的期望收益, 乙将选择投入。

由上可知, 在此博弈中, 变量F、S、K、A、B会影响纳什均衡解。其中, 罚款F的数值越大, 额外利益S的数值越小, 文化企业选择投入培育和维护集群品牌的概率就越大。

三、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 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单靠文化企业自身是不可行的。只有改变集群博弈规则, 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才能使博弈的结果实现高效。因此, 通过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等权威组织机构的介入, 对集群中不投入的企业加大强制性惩罚的力度, 降低其从集群品牌获得的额外利益, 以促使各家文化企业积极自主投入, 来合作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品牌, 可以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 从而实现集群内企业多赢的局面, 达到集群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效果。事实上, 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或协会作为经济运行的监督者或协调者, 无疑应承担起维护市场或行业秩序的重任。湖南当地政府或文化行业协会应通过总体战略的规划以及惩罚机制的确立, 来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 约束集群内文化企业的自利行为, 培养其主动发展集群品牌的意识, 培育和维护具有湖湘特色的本土文化品牌, 以推动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湖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造就了不少知名文化品牌,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基于集群品牌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加之集群内企业的自利行为, “囚徒困境”的出现难以避免, 这使得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维护困难重重。文章将运用博弈分析, 来说明通过惩罚机制的确立, 能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 来保证集群的整体利益。从而明确当地政府或行业协会在发展湖南文化产业集群品牌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集群品牌,文化产业,博弈,湖南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究进展[J].学习与实践, 2009 (02)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 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既是西部地区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 也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 由于缺乏品牌建设的整体规划, 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 导致西部许多特色产业集群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市场竞争力不强, 难以发挥出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竞争的不断加剧, 培育和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品牌是西部产业集群升级和转型的必然选择。

1 产业集群品牌的内涵和特征

1.1 产业集群品牌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据统计, 截至2010年, 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群2000多个, 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是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若干在产业上相联系、空间上聚集、具有互补或者竞争性关系的企业、政府和相关机构, 在对该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服务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 能识别某集群产品或服务的统一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 或者它们的相互结合, 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1.2 产业集群品牌的特征

区域性、产业性、品牌效应是产业集群品牌最基本的三个特征。其中区域性是指产业集群品牌是以某一特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 这种地理空间既可能与行政区域相吻合, 也可能不相吻合;产业性是指产业集群品牌是特定产业的标志, 它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公共性是指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 它不是企业独有、独享的个性化品牌, 而是集群中所有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共同性标志。

2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历史上形成的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一些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且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已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产业集群和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品牌, 如西安高新区电子工业园电连接器产业集群、重庆汽摩产业集群、成都白酒酿造产业集群、呼和浩特乳业产业集群、鄂尔多斯羊绒产业集群、宁夏枸杞产业集群、云南玉溪烟草产业集群、昆明花卉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等。与此同时, 产业集群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显现, 集群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涌现出了具有“园林之母”美誉之称的昆明花卉产业集群、“中国乳都”之称的呼和浩特乳品产业集群、“汽摩之都”之称的重庆汽摩产业集群和“中国酒源”基地之称的成都白酒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而且还有力提升了西部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以陕西为例, 截至2008年底, 陕西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重型装备、电子、软件、有色、冶金、医药、食品、纺织等20多个产业集群, 工业总产值达6500多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近2700亿元, 占到全省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集群, 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缺乏集群营销观念。

西部产业集群最初多是由个体经营者或小企业的自发集聚行为, 然后在区域政府经济规划及政策引导下成长为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对于集群品牌的丰富内涵缺乏完整的理解, 没有形成长远的品牌意识。部分企业还没有完全理顺产业集群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认识到产业集群品牌对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更没有深入思考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位与形象塑造等问题。在品牌打造过程中, 各企业往往只考虑到自身利益, 缺乏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整体, 共同开拓市场的集群营销理念, 众多企业品牌分散经营, 难以形成合力。以陕西苹果产业集群为例, 早在2003年, 陕西省政府就以原产地域保护的形式创建了“陕西苹果”这一品牌。然而, 由于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主体各自为政, 使“陕西苹果”一直停留在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

2.2.2 产业集群品牌经营管理水平低。

现阶段, 尽管西部各地政府在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和创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促导作用, 但对产业集群品牌管理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地方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间性的治理机制, 在整合区域品牌资源, 推介产业集群品牌的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以成都的家具产业为例, 目前成都是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 家具生产与销售占四川省的80%以上, 打造“中国西部家具之都”是成都市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 品牌各自为战,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规模资源形不成合力已是成都家具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产业集群品牌经营管理主体的不到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2.2.3 产业集群品牌营销和推广滞后。

产业集群品牌营销和推广是确保产业集群不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品牌营销和推广工作能使特定区域的主导产业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被外界所认知, 以尽早在产业竞争格局获取有利的地位, 并惠及该集群中的个体。近几年, 为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知名度, 西部地区的一些产业集群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始通过注册集体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博览会、兴建展示中心和发布媒体广告等形式进行产业集群品牌的宣传推广。但是, 从总体来看, 现有的品牌营销和推广工作缺乏完善的营销体系和长远的推广计划,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 难以满足产业集群竞争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2.2.4 产业集群品牌保护机制不健全。

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共有权利, 为产业集群内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产权主体多元化导致一些企业采取“搭便车”的方式分享产业集群品牌带来的利益, 而不对之进行维护和建设。西部大部分地区没有产业集群品牌使用章程或规定, 导致使用者的责、权、利不明确。同时由于产业集群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导致个别集群企业产生投机行为, 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区域性产品质量事件, 导致产业集群整体声誉危机, 造成集群整体福利受损, 出现“公地悲剧”。

2.2.5 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缺失。

当前, 产业集群竞争开始步入品牌竞争阶段。在西部现有各地、各行业制定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规划中, 虽然提出了塑造区域品牌或集群品牌的思想, 但对产业集群缺乏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和长期系统的品牌建设战略规划, 导致在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中难以形成一致性的方向, 使得产业品牌传播与推广缺乏计划性和稳定性, 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强势品牌。以西部富硒产业集群为例, 陕西安康的富硒产业集群的品牌定位是“中国硒谷, 绿色安康”, 四川万源富硒产业集群的品牌定位是“川陕夏都、中国硒谷”。这种定位方式不能完全体现出两者的区别和特色, 难以在消费者和投资者心中形成该产业集群及其品牌的独特而有价值的形象。

3 加快西部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对策与建议

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品牌理念、品牌管理、品牌营销、品牌维护等几个方面把握市场需求, 树立产业集群形象, 创新发展模式, 从而建立竞争优势。

首先, 转变观念, 提高集群品牌意识。产业集群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培育和建立产业集群品牌, 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拓展产品市场, 增加企业利润, 为逐步创造出更多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提供有利条件。为此, 集群内的企业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品牌对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积极将自身品牌战略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有机结合, 通过规范的经营、良好的质量和完善的服务积极打造维护产业集群品牌的良好声誉。

其次, 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经营管理水平。首先, 一是要确定产业集群品牌管理主体。以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为主导, 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集群企业、行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等组成的产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 制定产业集群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和相应的集群品牌使用制度;二是要因地制宜, 采取适宜的产业集群品牌培育方式。西部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区域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需要针对各产业群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 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措施塑造其品牌。对于存在独立强势品牌的产业集群, 可以考虑以强势品牌作为产业集群品牌, 引导集群内小品牌的协同;对于不存在独立强势品牌的产业集群, 可以考虑整合集群内的企业, 创建全新的集群品牌。同时, 要引导集群企业在内部和外部进行合理的品牌竞争, 遏制恶性竞争, 以品牌竞争实现对集群品牌创建的激励作用, 三要立足市场, 建立清晰的产业集群品牌定位。准确的品牌定位是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也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部产业集群品牌定位需要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立足产业特性和区域特性, 提炼产业集群品牌有特色的价值, 并通过产业集群品牌整体形象进行设计, 形成与众不同的优势, 从而获取市场 (包括消费者、竞争者、社会公众等) 各方的认同, 从而实现预期的品牌优势和品牌竞争力。西部地域广阔, 许多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分布在云南、西藏、新疆、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之地, 在产业集群品牌的定位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西部地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突出品牌特色, 体现文化差异, 塑造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第三, 整合营销资源, 创新产业集群品牌营销模式。一是要整合营销传播的工具, 充分利用广告、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新产品推介会、研讨会以及区域各种节会, 扩大宣传的力度, 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知名度;二是要创新营销组织方式, 建立营销联盟, 协同进行产品生产, 价格在、渠道和促销等活动, 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市场营销的成本;三是积极开展网络营销, 建立产业集群营销门户网站, 成立专门的网络营销策划组织, 进行信息收集、商业宣传、电子交易、网上客户服务等向外界宣传和推广产业集群品牌。

第四, 严格品牌管理, 加强产业集群品牌维护。一方面, 要加强产业集群产品的质量监管。要按照政府组织监管、行业协会引导和企业自律的路径, 构筑集群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另一方面, 要加强产业集群品牌使用监管力度。政府要安排专门机构负责集群品牌使用监督与管理, 对产业集群品牌被许可使用者资格进行认定和考核, 并对滥用或冒用产业集群品牌的成员进行惩处, 以维护产业集群品牌权益。此外, 还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鼓励有关商会、行业协会或其它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 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 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York:The Free Press, 1990.36.

[2]截至2010年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集群2000多个[J].工商行政管理, 2011 (05) , 79.

产业集群品牌 篇9

一、城市竞争力与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负面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 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它使信息、技术获取更加方便、使得各项成本相对降低, 节约交易费用, 能够鼓励新企业加入, 形成竞合关系。因此, 许多国家和城市把产业集群作为全球化下重要的产业竞争力优势来源。譬如:美国城市洛杉矶, 其城市品牌是“国际影都”, 其以电影业为主导, 关联发展起演艺业、置景业、电影特技业、休闲旅游业、电影发行业和音像制品业等电影关联产业;同样, 石家庄则立足于医药生产加工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的产业优势, 正在塑造“中国药都”的城市品牌。其在医药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不同特色、不同种类、颇具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随着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 城市产业集群内部的不断膨胀发展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竞争力。

(一) 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拥挤效应[2]

“拥挤效应”就是当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从而生产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下降, 削弱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具体说来, 当产业集群扩张超过临界值时, 集群总体必然面临由于生产资料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问题, 虽然通过市场的调节可以缓解一部分生产要素, 但是类似专业化的劳动力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此时, 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就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资, 这就刺激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公共产品的供给也会由于过度的使用而变得更加沉重, 会提高企业的额外负担。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的增加, 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 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创新的成本, 从侧面就降低了企业的创新动力, 就会导致企业边际生产利润和创新利润下降。同时, 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 使得本地的要素资源日趋紧张, 产业集群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集群经济所产生的、建立在低要素资源集中基础上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本就是十分脆弱和不稳定的, 会由于要素成本的变化而丧失, 结果产业集群不经济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减弱, 进而影响到城市竞争力。

(二) 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柠檬效应

“柠檬效应”常用来描述当卖方比买方对商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信息时, 低质量商品则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从而使市场上的商品总体质量下降的情形, 即“劣品驱逐优品”的现象。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形成竞合关系, 但是集群内企业的过度竞争则很容易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在产业集群中, 大量企业上产的是类似的产品, 面对激烈的竞争, 就会出现某些不法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以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 这样就大大的影响了集群整体的品牌和声誉, 大大削弱了竞争能力, 产品老化、质量低劣、劳动生产率落后的不良局面就会出现, 集群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胁。更加令人堪忧的是受生产普通甚至劣质产品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吸引, 有些中小企业并不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的, 而是以企业获利、增加个人财富为中心, 从而不注重产品质量, 当这些低质量的产品和优质品同时进入市场后, 由于厂商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 便会出现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柠檬市场”。使集群的整体品牌和声誉受到极大的破坏, 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3]结果就是顾客不再信任该集群市场, 最终导致集群的衰落, 城市的美誉度同样会受到削弱, 严重影响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三) 城市产业集群带来的惰性效应

产业集群包含了相互联系, 彼此互补的多个企业, 相对集群外企业具有规模上的优势, 但也是由于规模庞大且板块零散, 容易滋生惰性, 会降低自身技术进步和组织变化的积极性, 减低对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另外, 集群内企业众多, 在管理决策上也有一定的难度, 当集群企业间的意见出现分歧时, 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 没有权威领导人, 很难得出最终结论。此时, 集群外企业则会凭借自身优势, 抓住时机迅速发展, 对集群整体产生威胁, 这就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面临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 造成整个产业集群被锁定, 最终导致产业集群的衰落, 最终使得一个城市所依赖的产业集群大厦“轰然倒塌”, 城市的竞争力随之下降。再者, 产业集群中企业必须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说集群中的各个企业需要在保持有效竞争的情况下, 共享某些技术和合理安排分工。但是这一点具体实施起来是有难度的, 在实践中, 每一个企业都是经济人, 各个企业在单位成本一定要小于社会成本的原则和定律下行事, 都想尽可能的多获得其他企业的技术, 而不愿把技术与其他企业分享,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集群整体的技术更新速度, 削弱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 阻碍了集群整体的发展。

二、城市产业品牌带来的正面效应

产业集群的发展进孕育了专业市场和行业会展, 专业市场与产业品牌是相互依赖、互动发展的关系。行业会展进一步集聚行业创新资源, 扩大产业品牌影响, 催生了新的商机。产业品牌、专业市场和行业会展一起形成了城市最美的风景, 成为城市品牌的经济名片。[1]温州今天之所以在全国有如此高知名度, 产业品牌的作用功不可没。近年来众多产业品牌的涌现, 不仅改变了外界对温州的认识, 也丰富了温州模式的内涵, 树立了新的温州形象。其主要经验就是把打造产业品牌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推进产业品牌建设, 以品牌去贏得声誉, 贏得市场, 贏得竞争力, 使温州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实现新跨越。

(一) 以创造特色产业品牌集群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 温州市政府出台扶持鼓励政策, 引导企业加快科技进步, 鼓励制度创新, 通过强强联合、民外合作、上市扩张、虚拟经营等方式, 进一步做强做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温州产生了正泰、德力西、华峰等一批主业突出, 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与此同时, 针对温州原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特点, 全市重点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化产业基地, 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 发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群体优势, 发挥名牌企业的龙头作用, 形成了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目前, 全市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等33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 “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已经逐渐打响。

(二) 以保护产业品牌提升城市信用形象

温州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 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 加强品牌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把温州品牌和国内、国际品牌及知名商标企业列入打击假冒侵权违法行为的重点, 列入重点保护的品牌名录。全系统进一步健全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 在全市城乡各地设立消费投诉维权监督站点600多个, 开辟了“红盾网”投诉信箱, 面向全社会接受商标侵权案件的投诉。在原有打假维权网络的基础上, 今年4月成立温州市品牌协会。通过协会活动, 帮助知名商品企业开展全国性的维权活动, 开展维权交流, 打击侵权行为。截至去年9月底, 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枚、中国名牌产品38个, 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国家免检产品136个, 获得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33个, 有13家企业经国家工商总局“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公示, 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三) 以发展产业品牌提升城市品牌竞争力

品牌象征着财富, 标志着品质, 积淀着文化。品牌是企业的灵魂, 是产业的基石, 是城市的精华。多年来, 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以品牌促发展, 以品牌提水平, 以产业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市政府提出温州民营企业要在新形势下和谐生存, 温州人经济要实现反哺温州经济, 温州经济要实现“第三次跨越”, 就必须要强基补钙, 立足本土经济, 把胜地变热土。2007年, 省工商局为支持温州“第三次跨越”量身打造的12条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提升温州八大传统行业品牌基地建设;放宽准入门槛, 积极支持温州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温州无形资产积累和集聚, 在温州设立国际品牌战略研究中心, 支持国外品牌入驻温州;放宽和授权温州, 支持外商企业的登陆, 把外商企业的登陆授权一直放到温州市, 然后由温州市延伸到各个县;加强温州品牌和在温品牌的一体化保护。这些发展产业品牌的举措有力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三、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从产业集群到产业品牌

目前, 城市大部分产业集群还没有响亮的城市产业品牌, 产业品牌营造处在比较零散的初始阶段, 导致进一步升级发展受到制约。怎样通过品牌的手段创建城市产业品牌, 怎样通过城市产业品牌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并实现持续增长, 怎样把产业品牌、专业市场和行业会展统筹在城市竞争力的大命题下协调发展, 促进中国城市竞争力、产业品牌、专业市场与行业会展良性互动发展, 促进产业强市向品牌强市的跨越, 是城市决策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1]

(一) 培育产业品牌企业

从品牌效应来看:数量繁多的单个企业, 难以树立自己的品牌。而产业品牌的生命周期是相当长的, 不会因为某一个企业的衰弱而衰退, 只要现有的企业兴旺发达, 城市品牌就会持续下去。因此, 产业品牌化必须一方面强调企业自主品牌的创新, 自主品牌是企业增加盈利, 培育持久竞争力和应对各方挑战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对产业品牌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 在政府优惠政策和行业引导的协调下, 对产业集群进行恰当的重组和调整, 选择一些生产规模较大, 管理水平较高并且有较强产业链发展意识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植, 使其成为产业品牌的核心, 品牌企业作为产业集群里最显著的个体不断强大, 必将引领产业品牌群数倍扩张, 产生“乘数效应”, 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二) 形成产业品牌簇群

产业品牌在产业集群中不是单一产品一枝独秀, 而是全部产品都是最优秀的, 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品牌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海尔集团时曾指出:“名牌就是质量, 就是效益, 就是竞争力, 就是生命力。”可见产业品牌簇群化迫在眉睫。所谓“品牌簇群”是指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 它便以品牌为纽带, 实行相关多元化产品的整合, 即代表大量名优产品共同存在, 会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带动周边企业进行创新。[4]品牌簇群可以提高产业集群优化和产业品牌知名度, 带动产业品牌的发展。品牌簇群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获取信息和资源、把握技术的成本, 有产业品牌化战略的成功为先导, 由产业品牌化向品牌簇群发展就更加容易, 品牌战略的成功, 必定促进集群内企业家们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进而形成品牌簇群。集群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必将设立研发机构, 这就增强了集群整体的创新能力, 并且还可以促使集群整体增大对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范围。这就使得产业品牌整体在整个行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三) 打造产业品牌价值链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竞合关系, 产业集聚要不断发展, 经久立于不败之地, 形成独特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打造品牌价值链, 使产业品牌簇群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对“价值链”概念的阐释, [5]“品牌价值链”不仅涉及产业品牌设计、推广、保护等活动, 还涉及其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开发、采购、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因此, 产业品牌价值链竞争力的提高, 必须从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做起, 为共同的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 最终产品的统一使之存在统一的标准和要求,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标准化, 从而产品在企业各个环节之间有效运转。

当然, 企业自身的价值链竞争力, 不仅仅来自于各个部门、环节的效益, 还有赖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 同时品牌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合作。面对同一市场, 生产同样的产品, 必然存在竞争。因为实力的不足, 无法垄断市场, 必须联合生产, 会产生协作的要求。所以需通过其供应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的价值链的竞争优势, 提高外部产业品牌竞争力, 只有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各自以及两者间的和谐统一,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李光斗曾经讲到,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 拥有强势品牌, 就拥有了“特别经营权和品牌忠诚度”, 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拥有一个崛起的“品牌群”, 就意味着在经济生产经营活动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更多地站在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可以用更少的劳动量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7]那么,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在某个领域有多少个强势产业品牌, 这就构成了该城市产业的“城市性背书优势”, 形成了所谓的“品牌环境”, 进而形成“产业品牌簇群”, 从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摘要: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加剧, 产业集群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可以运用产业品牌理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品牌,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产业集群与品牌城市高峰论坛[EB/OL].[2008-05-06].新浪网站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0506/14224835432.shtml.

[2]企孙鳌, 陈雪梅.拥挤效应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不利影响[J].理论月刊, 2007 (7) :162-163.

[3]沈渊.产业集群柠檬市场形成机理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 2006 (9) :224-225.

[4]博峰.中外小家电, 营销决战中国[EB/OL].[2004-11-30].博锐管理在线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1.asp.

[5]Michael.B.Porter.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78-92.

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构建区域品牌 篇10

1 区域品牌的内涵

Keller等是最早开展区域品牌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区域品牌类似于产品和服务的品牌, 会成为整个区域的代名词。这种区域的品牌效应会强化该区域的特色, 并突出与其他区域的不同。区域完全可以像产品和服务那样品牌化。一旦某个区域在目标顾客心中产生了与品牌相关的联想, 区域品牌形象就在他们心中产生, 进而创造了比没有类似品牌联想的区域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 什么是区域品牌呢?

区域品牌一词来自西方文献, 该词的英文表述虽然一度比较混乱, 但是现在学术界基本倾向于统一用“place branding”来表达。从国外有关区域品牌的研究来看, “区域品牌”中的“区域”既可以指整个国家、某个城市、某片地区, 也可以指某个地理位置或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它是对以地理区域命名的公共品牌的统称。所以, 区域品牌的关键是确定这个“区域”的范围。Kavaratzis (2005) 则将区域品牌视为功能、情感、关系等要素在头脑中形成的组合形式。

本文认为区域品牌是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同一类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逐渐形成的, 关于某一行业或产品的, 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所属品牌商誉的综合。区域品牌兼具区域性和品牌效应。前者是指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区域性。既代表了某特定地区或城市范围内的典型产业特征, 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是该区域某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二是品牌效应。因为区域品牌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整体形象, 该产业占整个区域的经济比重很大, 对区域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能够形成立足该产业辐射整个区域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打造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升级、产业集群实力的增强以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区域品牌建设的基本模式

在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 离不开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建设过程中这三方可能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 有的区域品牌主要靠政府打造, 有的则需靠行业承担主要作用, 有的就需要企业首当其冲地承担这项任务。因此, 我们可以据此将区域品牌的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行业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上述三种基本模式。

2.1 政府主导型区域品牌建设模式

政府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如果政府角色缺位, 区域内的企业品牌处于互不联系、单兵作战的地位, 很难做到企业间的协调和互助。这样以来, 就会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 缺乏整体的规划, 不利于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当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时, 企业则变为从属地位, 可能会造成企业的依赖心理。由于企业对区域品牌的积极性和关注度的差异较大, 因此会造成企业间品牌建设的不均衡。只有当政府的角色淡化, 转而多个产业集群成为市场和区域内的优势品牌群体时, 才能促进形成品牌企业之间的互补效应。

2.2 行业主导型区域品牌建设

区域行业协会虽然是民间组织, 是企业自发形成的, 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主要体现在协调企业—市场、企业—政府和企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行业协会主导型区域品牌通常会通过行业协会组织, 强调该组织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行业协会能够更加深入和具体地了解区域品牌的状况, 协调各方关系, 以处理和解决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行业协会还能够通过制定区域品牌培育计划和策略, 统一整个区域企业的品牌建设, 并开展区域交流, 分享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行业主导型区域品牌建设虽然可以规避企业单打独斗的状况, 发挥集群优势。但是, 在建设进程中一定要有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这些支持主要体现在: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提高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等, 以发挥行业协会在整个区域内的协调和统筹优势。

2.3 企业主导型区域品牌建设

企业主导型区域品牌建设的前提是, 在该区域必须有一家大型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在其的带动作用下, 汇聚众多的配套厂商, 使得整个区域内形成在某行业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企业集群。从而建设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 代表某一产业的区域品牌。该模式具有显著的市场性特征, 因为其主角是企业, 这时候政府和行业协会主要起到辅助和保障作用。这些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为企业的发展和区域品牌的构建提供行业资讯和制度保障服务。具体的如,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等。因此, 区域内产业集群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品牌建设, 更加突出产业的特色和优势。故而企业主导性区域品牌建设更适用于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地区。

3 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

区域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对集群产业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体现了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长期合作、协同建设的结果。产业集群内在优势的聚合效应是打造区域品牌的基础和动力。如, 河北昌黎的葡萄酒产业、温州的皮鞋产业、义乌的小商品产业、深圳的通讯电子产业等。

第一,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地理区域集聚性促进形成了区域品牌。这种某类企业的地理集中现象能够使企业方便生产, 优化要素资源的转移和流动, 最终选择最合适区域进行市场配置。正如哈佛大学的Porter教授曾描述的:“就某产业而言, 地理集中性就类似于一个磁场, 能够把技术、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吸引进来。”产业集群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了一类产品, 企业集聚促进产业兴起。也就是说,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性是促进区域品牌形成的首要因素。其中, 地理标志是区域品牌的根基, 它是构建区域品牌的先决条件和识别基础。

第二, 产业集群的本地化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先决条件。产业集群是以区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本地化是它的重要特征,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 表现出明显的本地性和沟通性的特点。大量本地企业根植于本地, 形成了本地区域特有的产业结构和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的本地化, 逐步演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特性, 并且这一特性不断被人们所了解、熟悉和接受, 长期以往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得以形成, 最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凝结于人们的心中, 构成了对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固有印象。致使一个区域品牌就暗示着一类产品, 蕴含着带给人们的印象和看法。

一般来说, 区域品牌具有很强的先入为主的特点, 即最先形成区域品牌的产业集群往往具有先发优势, 并且成为产业集群独立性资源。区域品牌不但代表了本地的某些优势产业, 而且带有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 有着突出而浓重的个性, 是该区域整体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故而, 产业集群是奠定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 是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石。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的载体, 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招牌。

第三, 产业集群整合各种要素, 共同构建区域品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企业的组织形式, 在一定范围内高度集中了某一产业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和辅助生产单位, 这种集群式的企业组织形式构成了区域品牌成长和发展的经济保障, 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内部环境、资源利用率等主要指标都有赖于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协调布局, 以及上下游企业的合理分工、安排和配套政策、服务等软环境的支撑, 保证提升整个集群产品的质量和层次, 并对其他区域的优质资源进入本区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第四, 产业集群促使区域品牌的广播。在区域内部, 集群内部企业不但能够借助区域品牌形成协同效应, 还能够通过区域性的宣传媒介 (如, 报纸、期刊、网站、论坛、讲座等) 对该区域品牌和整个企业群进行整合宣传。

参考文献

[1]孙丽辉, 毕楠, 李阳, 孙领.国外区域品牌化理论研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31 (2) :40~49.

[2]王其中, 基于产业集群创建宁波区域品牌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2) :128~130.

[3]洪燕云, 李芸达.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J].工业技术经济.2006, 25 (11) :32~33.

[4]徐卫良, 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0, (21) :36.

产业集群品牌 篇11

机电产品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5年起,机电产品持续17年保持了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机电产品贸易在多年稳步发展中也暴露出产品低端化、技术附加值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品牌份额低等问题。随着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中国机电出口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逐渐在弱化。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已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力争一般贸易机电产品自主品牌出口比例提高到30%。因此,以品牌培育带动产品升级是中国大多数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品牌培育模式谱系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创建品牌不仅能给用户传递可感知的质量,而且能反映产品可靠性、公司响应速度、服务质量、员工可信赖性等诸多信息。然而,品牌的培育是一项耗时长、耗资大的战略性任务。国际知名企业创立一个新品牌平均需花费5000万美元,更不用说品牌维持的大量投入。因此,机电出口企业培育自主品牌需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品牌培育模式。

根据Mihailovich和Chernatony(1994)构建的“品牌关系谱”模型,我们从企业规模和品牌自主化程度两个维度建立了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品牌培育模式谱系(如图1所示)。该谱系提出了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五种品牌培育模式:(1)完全依赖集群品牌模式。机电产品集群中的不少小企业受资金实力限制,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完全依靠集群品牌进行推广。(2)企业品牌附属集群品牌模式。机电产品集群中的二、三线品牌,如慈溪家电集群中的惠康空调,虽然建立自己的品牌,但将自己的品牌附属于慈溪家电集群品牌进行推广。(3)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惠模式。机电产品集群中的一线品牌,如慈溪家电集群中的方太电器,在建立企业品牌的同时,强调企业品牌的定位、价值、传播等与集群品牌保持良性互动。(4)集群品牌背书模式。机电产品集群中的一线品牌,如青岛家电集群的海尔电器,主打企业品牌,也利用集群品牌为企业品牌提供某种附加价值。(5)企业品牌发展模式。如中兴通讯公司完全注重企业品牌的发展,不依赖集群品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可根据企业规模和品牌培育战略来选择相应的品牌培育模式。对于广大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而言,借助集群品牌来进入国际市场不失为一个成本收益较高的方式。

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三种集群品牌培育模式

图1 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品牌培育模式谱系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机电产品集群开始注重集群品牌的培育,比如2011年浙江温岭市工业经济局为水泵产业集群申请了“名城水泵”品牌。浙江玉环县为玉环机床产业集群注册了“玉环机床”品牌。浙江嘉兴形成了王店小家电等专业商标品牌市场基地。考察我国典型机电产品集群发现,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主要采用了三种集群品牌培育模式:集群品牌背书模式、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惠模式、企业品牌附属集群品牌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机电产品集群品牌培育的典型模式

青岛家电集群是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名牌大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聚集而形成完善产业链的产业制造基地。该集群是典型的以名牌企业为核心,在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下,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压缩机总装、电机和漆包线等零部件厂商、五金件冲压和钢板剪切等原材料加工厂家众多相关配套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聚集形成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名牌大企业主打企业品牌,但同时依赖青岛家电这一集群品牌为其带来人才吸引、客户忠诚等附加价值。因此,青岛家电集群中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大企业的品牌培育模式是典型的集群品牌背书模式。

永康五金集群的大多数企业采取了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惠的品牌培育模式。永康具有悠久的五金制造历史与文化。永康五金企业的品牌意识觉醒也较早,不少企业在创业初期就注重利用电视广告、平面媒体等进行品牌推广。随着永康五金集群的兴起,永康市政府敏锐地提出了把“五金之都”打造成“品牌之都”的口号,不断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形成了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的良好氛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永康五金集群品牌培育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永康被评为“中国五金商标品牌基地”,2009年被授予“五金名城”,2010年被评为浙江区域品牌,2012年被授予“中国五金之都”称号。永康五金企业在利用集群品牌的同时,也不忘塑造企业品牌,实现了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互惠的良性发展。截止2011年,永康已有59个中国驰名商标、9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不同于永康五金集群,浙江玉环机床集群的大多数企业则采取了企业品牌附属集群的品牌培育模式。在玉环集群品牌的培育中,玉环县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促进玉环机床品牌的培育,玉环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组建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多次举办玉环机床产业发展论坛,听取各方高层专家的真知灼见;依托玉环高校联合研究院,建立了浙江东南机床研究院,构建玉环机床研发技术顾问网络;组织机床企业考察台湾和沈阳、大连等地机床企业。而大多数玉环机床企业则依托“玉环机床”这一集群品牌来发展企业品牌。

三、我国机电产品集群品牌培育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培育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集群品牌停留在品牌建立阶段,品牌的定位、形象设计等工作没有深入;集群品牌传播方法使用不当;集群品牌使用不规范;集群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等等。下面我们从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使用、品牌保护五个方面来系统分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定位

集群品牌的定位是集群品牌培育的首要工作。其实质是为品牌在用户的心目中寻找并占领一个特殊位置,其核心工作是明确机电产品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提炼出具有包容力的集群品牌核心价值。在我国机电产品集群品牌中,青岛家电集群品牌的定位比较成功。青岛是一个多样化、开放型的城市,城市文化的典型特点是外向、兼容,善于学习与合作。在青岛家电集群品牌的培育中,青岛市政府较好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文化特点,将集群品牌定位于“自主创新”、“国际化成长”,如青岛市2007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夯实品牌经济发展基础。通过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企业积极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建立自主品牌的技术领先优势”。青岛家电集群品牌的这一定位既充分体现了青岛文化中的独特精神、找准了家电行业持续成长的核心价值,把握了用户所关注的价值需求所在,并且体现了竞争的差异化,使得其与慈溪家电集群品牌和顺德家电集群品牌很好的区分开来。

我们认为,中国机电产品集群中还有不少集群品牌能通过提炼、提升,提出很好的品牌定位。比如:浙江永康具有悠久的五金制造历史与文化,自古就流传了“黄帝铸鼎”一说,自黄帝之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宋采铜矿,清制枪管,都与永康密不可分。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康人陈亮提出“各务其实”,倡导“义利双行”,也即注重现实与实践、讲求实效的精神。永康可以更好地挖掘、提炼永康文化的精髓,将永康五金集群品牌定位为“质优、易用”,不追求花哨、名不符实的装饰。这不仅是五金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客户关注的重点。由此,永康五金就能在用户的心目中占据一个“质量好,用起来很方便”的位置,不仅能吸引用户,而且能在与五金集群品牌的竞争中体现出差异化。

(二)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形象设计

品牌形象设计是集群品牌定位的物质化与外在化体现。机电产品集群品牌形象设计包括标识系统、道德形象、环境形象、服务形象、集群文化、行为规则和模式等内容的设计。在我国机电产品集群品牌中,永康五金的品牌形象设计工作有所成就:一是尝试建立机电产品集群的理念识别系统。比如:开展一系列的黄帝文化研讨,试图挖掘永康五金历史文化,并提出了永康五金集群品牌的统一口号,如“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集永康”、“中国五金之都、中国科技五金城——浙江永康”。二是提出了集群品牌的名称、统一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初步建立了永康五金集群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永康五金商标以“五金”两字的隶书上下巧妙构成,亦文亦图,似印非印,充满张力,寓意是生机勃勃的永康五金,并运用传统的红色,象征永康的开放、充满活力。此外,创作和加工出了一批如《烈火炼五金》等富有地方特色和五金韵味的文艺节目,展示永康五金集群品牌的形象。

当然,永康五金集群品牌的形象设计工作仍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一是集群品牌的口号、宣传的广告语应比集群品牌名称的播报与强迫记忆更进一步,体现出集群的制造特征、区域精神与文化特征,将产业、产品与区域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将品牌宣传融入生产中,提高模仿的难度。二是应建立机电产品集群行为识别系统,即建立激励约束机电产品集群内企业行为的规则,规范机电产品集群内企业的行为。三是应将集群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全面铺开到集群内使用集群品牌的企业,在建筑物(如永康的五金广场)、产品包装等各个领域都体现出来。

(三)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传播

品牌传播是集群品牌培育的重要手段。集群品牌传播的方法包括广告、事件营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广告是最传统,同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品牌培育手段。广告在“永康五金”集群品牌的培育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永康市政府自2002年起,每年都在央视国际新闻频道播出“中国五金之都、中国科技五金城——浙江永康”的广告,介绍永康悠久的五金历史文化和当地的人文气息。事件营销是短期内改变区域形象的有效方法。机电产品集群品牌培育中,可以把握新闻的规律,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广为传播。永康市政府为了培育永康五金集群品牌,在1998年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一系列五金黄帝文化研讨,并借助新华社等知名媒体广为传播,大大提高了五金之乡的历史品位,丰富了永康五金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营业推广的手段包括项目推介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览会、展会等。比如,享有“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之称的温州柳市镇每年都要举办“中国电器文化节”。浙江玉环县举办“玉环机床产业推介会”,借助平面和网络媒体的立体推介,强化了市场开拓和集群品牌的营造等。在各种公共关系形式中,机电产品集群品牌可以利用的主要有新闻发布会、营销公关活动、赞助活动、庆典、公益活动、研讨会等。永康五金集群就通过各种赞助和公益活动来培育集群品牌。如:赞助《九狮图》晋京参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在永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国五金博览馆、永康五金名品展馆、国外五金产品展示馆、五金科技图书馆等,创作了《永康百工图》。

(四)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使用

集群品牌属于典型的准公共品牌,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品牌创建和维护的动机。因此,在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防范和约束机会主义行为。

首先,明晰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产权。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注册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其次,建立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使用许可机制,明确集群品牌的使用规则,约束机电产品出口企业使用集群品牌的行为。如永康五金采用门槛准入制,申请使用永康五金的企业需向永康市“永康五金”浙江区域名牌认定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申请,该委员会依据《“永康五金”浙江区域名牌管理办法》,对企业地理位置、规模、发展历史、行业地位、质量监督检查情况、产品售后与质量诚信等方面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五金企业将免费使用“永康五金”品牌3年,在产品包装上可印制“永康五金”字样。再次,鼓励企业使用机电产品集群品牌。不仅要鼓励不知名的机电企业使用集群品牌,扩大销售,而且要鼓励知名企业使用集群品牌,借助知名企业的品牌资产,达到宣传集群品牌的目的。比如,永康市出台了这样政策,对品牌企业冠以“中国(浙江)永康五金”名称,在中央电视台年内广告宣传连续6个月以上的,每年给予10万元补助;冠以“中国(浙江)永康五金”名称,在浙江卫视年内广告宣传连续6个月以上的,每年给予5万元补助。

(五)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保护

机电产品集群品牌价值的发挥有赖于集群品牌的有效监管和维护。这主要有两个重要工作:第一,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质量认证、质量监管,可以根据国内外机电行业的认证体系和标准,建立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质量认证体系。质量认证和监管可委托公共服务平台(如瓦房店轴承集群依靠市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来进行)、依靠国家质量监督(如永康五金依靠质监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结果来保证集群品牌使用企业的产品质量)、依靠国家质量检测体系(如玉环机床集群品牌依靠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等质量、安全、环保方面的标准认证),集群品牌只需要规定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只有经过产品质量认证、达到行业标准后,才能使用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第二,建立机电产品集群品牌质量奖惩体系,严格执行机电行业的各种标准。一方面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建立惩罚制度,维护市场经营环境。另一方面严厉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积极打击集群之外的机电企业对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侵权冒用行为。以永康五金为例,浙江永康市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行了电动工具、衡器等各种专项治理,并建立长效机制,有效地打击了制假贩假行为。

另外,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产品集群品牌的品牌保护力度。在注册机电产品集群品牌时,不仅要注册“地域名”和“地域+行业名”,而且要注册“行业及地位描述+地域”。比如电机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品牌除了要在电机行业进行商标注册以外,还应该在汽车配件、机床等相关行业注册,从而有效保护机电产品集群品牌。▲

[1]Takafumi Ikuta,Kou Yukawa,and Hiroshi Hamasaki.Regional branding measures in Japan:Efforts in 12 major prefectural and city governments[J].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2007,3 (2):131-143.

[2]George Allen.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DesignManagementReview,2007,18(2):60-68.

[3]从佳佳,吴传清.集群声誉租金、集体行动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监管 [J].学习与实践,2010(6):19-27.

[4]熊爱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比较分析[J].经济管理,2008(16):80-85.

[5]赵晶.信息体制、治理结构与集群企业品牌生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93-102.

产业集群品牌 篇12

关键词:品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核桃产业,云南省

核桃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核桃仁含油率为70%左右,是大豆的3.5倍,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因此核桃素有“木本油料之王”的美称。云南核桃无论是面积和产量都居于国内首位,其因为个儿大、壳薄、口感好,深受人们喜爱,供不应求。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核桃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核桃已成为主产区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核桃产业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不断扩张过程,也更是一个质的不断优化升级过程。正确认识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和区域品牌的相互关系,探究云南省核桃产业品牌发展所处阶段,以进一步增强核桃产业竞争力, 成为云南省由核桃工业大省向核桃工业强省跨越的关键。

一、集群区域品牌研究综述

关于区域品牌,国内学者都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集群区域品牌发展的研究并不多。其中,梁颖等 (2010)从良好的协作竞争环境、区域创新氛围、有效的要素集聚市场等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成长的影响。吴家灿等(2013)认为产业集群的规模、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和名优产品的品牌数量等因素对区域品牌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马震(2011)阐释了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的创立、品牌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构成了区域品牌发展的基础,区域品牌改善产业集群的形象,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由于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物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所引发的 “公地悲剧”和“柠檬市场”也引起了学者对区域品牌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因此,有学者提出应从“区域性、品牌性、产业性和公共性”四方面来分析区域品牌。总之,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载体,并且对区域品牌的形成、发展、传播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化的必然结果,是集群企业、集群产品的形象主体。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也是区域品牌不断实现成熟、发展和自我壮大的过程。

二、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由于受经济周期理论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区域品牌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产业集群是区域品牌诞生的载体,而区域品牌促使产业集群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品牌有必要将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建立起联系。

一是萌芽期。在产业集群萌芽期,集群内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企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规模效益, 品牌意识普遍缺乏,区域品牌尚不具备产生和形成的条件。

二是成长期。凝聚力加深,集群内企业为实现外部规模效应,开始不断地进行技术、管理等手段的创新和升级, 产业集群竞争力开始逐渐凸显。同时,集群内企业开始积极创建品牌,并涌现了一大批中国驰名商标、国字号荣誉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有的已注册了区域品牌商标。

三是成熟期。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区域品牌将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此时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明显。产业集群的外部效应有力地推动区域品牌的全面发展,区域品牌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客观上也促进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衰退期。经历成熟阶段之后,若产业集群不能积极转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该产业集群就可能会走向衰亡。同时,集群内的企业和相关配套设施、共享平台相继撤出,区域品牌赖以生存的载体日渐分崩离析。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美誉度逐步下滑,消费者对这一区域品牌的认可度也将逐步降低。

五是转型期。若集群内企业能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调整产业结构,那么产业集群将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这一阶段区域品牌要实现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共进,运用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技术手段,积极延伸区域品牌,调整区域品牌定位,完善品牌设计,进而挖掘和创新区域品牌的价值与内涵。

三、云南省核桃产业品牌发展阶段分析与趋势

1、云南省核桃产业品牌发展阶段

2014年,中国经济林协会和中国绿色时报社组织开展“中国核桃产业十佳企业”评选活动,云南省有2家企业入选。核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大理州建成了祥云县刘厂镇、永平县博南镇、漾濞县苍山西镇三个较大的泡核桃交易市场;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快速发展,全省2765个林农专业合作社中,种植、加工、销售核桃的有737个,涉及4万多农户,经营林地面积163.9万亩;核桃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省119件林业类地理标志产品中,宾川拉乌核桃、漾濞核桃、景东核桃、漾濞大泡核桃、大姚核桃、昌宁核桃等6种核桃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证,57件林业类“云南省名牌产品”中,核桃类产品有9件。

2、云南省核桃产业品牌发展趋势

(1)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纵观云南核桃产业的发展历程,核桃产业集约化经营是一种发展趋势。为了提升经营效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节约管理成本,实现核桃的产业集约化经营,云南省从两个模式尝试创新:第一, 收购租赁模式。农户核桃林由专业从事核桃种植、加工的企业作价收购,一次性向农户付清作价款,或者向核桃农户租赁核桃林,每年支付租金;第二,建合作社模式。由核桃经营大户出面将农户分散的核桃林折价作股份,加入核桃专业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章程,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

(2)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生态高效栽培模式,在种植基地建设中,严禁侵占水源涵养林地,防止地下水资源减少。在栽培管理中推广生物固土和工程固土措施,尽量减少土壤流失;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尽量减少水资源消耗;以机械除草代替化学除草,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规律控制病虫害, 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实施社会化服务战略。保障云南省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核桃产业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核桃产业信息化服务能力,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在核桃主产区,建立核桃协会、营销管理董事会等组织实现种植户、经销户和公众代表共同管理。 牢固树立云南核桃的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自发保护、珍惜、打造品牌,不断提高科技栽培、管理、经营水平,自觉按照绿色食品的管理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将市场的灵活性和计划的整体性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核桃营销机制,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传播优势。积极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销售模式。

(注:资料来源:赵夫增、穆荣平:全球价值链中落后国家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四、提升云南省核桃产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云南省核桃产业集群正处于发展期,与此相对应的区域品牌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在此阶段,虽然出现了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云南名牌产品等,但总体来看,集群内企业的区域品牌建设落后,维护意识淡薄,品牌价值含量低,品牌定位模糊,品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尚未形成竞争合力。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区域品牌与企业规模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金融等手段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形成一批核桃产业企业集团,并以此为支点,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其次,鼓励和支持企业深化自身对品牌的认识,树立品牌兴企的理念。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由于区域品牌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会使品牌使用者产生过多的短期行为,造成消费者对区域品牌整体缺乏信心,区域品牌价值贬低。因此,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要制定严厉的奖罚措施,积极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以规避“公地悲剧”和“柠檬市场”效应的出现。

2、企业层面

区域品牌的建设需要发挥集群内龙头企业的积极带动作用。目前云南省核桃产业集群正处于发展期,区域品牌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整体表现为品牌竞争力不强。因此,龙头企业在创建企业品牌时,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的关系,树立集群大营销观念。

3、产业集群协会方面

上一篇:蚂蚁系统下一篇: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