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产业集群

2024-07-21

资源型产业集群(共12篇)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1

近年来, 湖北各县 (市)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 从平原到丘陵, 从边远山区到革命老区, 都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县域主导产业。如随州专用车改装、稻花香酒业、仙桃无纺布、鄂州金刚石刀具、通城涂附磨具、宜昌磷化工和电子材料、荆州石油机械、京山包装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扩张, 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湖北县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现状

对湖北省现有的59个产业集群的调查表明, 其中70%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 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这也表明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分布受到要素禀赋条件的严重影响。湖北省罗田县是全国闻名的“板栗之乡”, 现有各类加工企业162家, 从业人员1.2万人, 年产值10亿元, 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 水泊众多, 水产养殖和水产加工资源丰富, 目前有各类渔场207个, 年水产品产量8.65万吨。此外, 还有洪湖水产、云 (梦) 应 (城) 盐化工、鹤峰山野菜、随州三里岗香菇、英山茶叶、竹山绿松石、通山石材等都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产业属市场依托型产业, 其首先占据本地资源市场, 其次是“买全国、卖全国”, 现在是“买全国、卖全球”。总的来看, 它们的发展模式具有共同性, 即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集群, 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这些产业集群主要以发展特色经济的形式出现, 利用本地区产业传统和资源优势, 所谓“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都是强调“特色就是优势”。随着县域特色产品的形成, 特色产业越来越强, 知名度越来越高。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发展成为“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模式。例如, 黄冈地区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鸭, 浠水生猪黄梅虾, 麻城黄牛龙感湖花, 团风马蹄黄州菜, 红安花生英山茶, 罗田栗桑甲天下”的一县一特色产业的格局, 明显增强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禀赋条件发展自己有比较优势的行业, 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资源型产业集群是紧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 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群落组织, 集群内企业一般集聚在资源所在地区域。这类集群基本属于传统产业集群, 有很强的地域属性, 根植性特别好, 能形成县域经济特有的竞争优势。但集群发展受资源禀赋的限制, 在经营规模上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种自然资源开发启动型发展模式是产业集群发展最为广泛的模式, 也是最为落后的模式, 更是最为初始的模式, 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都经历过这种模式阶段。它的缺点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 多数集群规模相对较小, 资源型产业集群居多, 生产加工型产业偏少, 龙头企业规模偏小, 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核心竞争力弱, 产业关联度不够强, 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

二、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

湖北是全国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富集区, 从农产品资源来说, 全国5%的粮食和肉类、7%的棉花和蔬菜、9%的油料和柑桔、14%的淡水产品和5%以上的麻、茶、丝均产于湖北。从矿产资源来说, 湖北已发现矿产136种, 已探明储量的88种, 其中磷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之首, 铁、铜等2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7名。这表明湖北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 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有自己的优势。

第一, 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主导产业来带动。主导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的产业, 其不在于多, 而在于强、优、大。主导产业要想做大、做强, 在产业选择上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 对内发展循环经济, 化解市场风险, 对外进入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提高产业关联度, 给主导产业发展寻找永续发展动力。同时, 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 实现错位竞争发展。如湖北的稻花香集团通过选择白酒这一主导产业, 培育了绿色种植 (玉米、大米、红薯) →饮料加工 (白酒、玉米浆、乙醇) →绿色饲料 (酒糟、玉米浆、秸秆) →养殖基地 (奶牛、生猪) →有机肥料产业链, 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二, 各地要整合资源, 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 进一步整合各地区资源, 将特色产业集群做成全国领先的强势集群。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广泛的社会合作与联系, 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如湖北的五峰、竹山、大梧等12县市整合茶叶优势, 共打“采花毛尖”同一个品牌。湖北应城整合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为化工产业集群, 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推广。

第三, 要因地制宜, 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小企业, 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急功近利。就目前情况来看, 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更适合湖北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资源, 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 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取得比较优势。湖北省各县市应以地方特色为基础, 以核心产业为中心, 从上游和下游拉长产业链, 做大做强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 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 要延伸产业链条。湖北县域产业集群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大多充当“加工车间”角色, 处在“微笑曲线”底端, 产业利润空间小, 抗风险能力弱。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链条延伸, 围绕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空白环节和关键环节,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着力构建上中下游完整成熟的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水平和配套协作能力。同时,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集群产品生产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向关键核心部件转变跃升,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 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第五, 要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由于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结构、质量和效益不优, 县域产业集群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一方面, 县域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这些产业迫于日益的严峻资源环境的压力面临转型;另一方面, 多数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 导致集群产业链缺乏纵向外延, 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 企业之间缺少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利于资源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的流动, 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 每个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大量废弃物不能进行综合治理, 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成本。

由于资源环境本身具有外部性,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往往存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追求超过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的现象, 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产业集群转型, 是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地方政府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要积极作为

鉴于湖北县域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生产为主导而形成的经济群落, 主要有矿产资源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两类。其生产导向性明显, 产品差异性小, 产业链较短, 内部成员网络活动关系较弱, 缺乏知识创新和知识流, 整个系统相对封闭, 发展较为粗放。集群升级需要从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技术层面着重强调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 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产品档次等问题;市场层面着重强调整合资源、培育龙头、建立渠道和拓展市场空间, 解决低价竞争和市场范围狭小等问题, 升级路径可简单地描述为“技术+市场→产业链延伸+渠道网络→龙头企业+集群品牌”。

第一, 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 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合并、联合、合作、联盟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重新配置, 实现集群内部“洗牌”, 形成具有产业链控制实力的主导型企业, 并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网络辐射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 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 形成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共存的有效竞争市场结构, 提升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第二, 加强市场监管, 规范集群的竞争秩序。一是制定产品、生产技术和排放等标准, 通过实施标准监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二是完善市场交易等方面的制度供给, 加强诚信监督, 防止假冒伪劣, 避免产品倾销, 提升社会资本价值和集群品牌形象;三是发展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 促进自律性管理与政府管理形成相互补充和良性互动;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减少阻碍创新的模仿和“搭便车”等现象, 倡导创新文化, 培育具有创新氛围的集群成长环境。

第三, 欠发达县域最大的劣势是资本匮乏。由于资本匮乏, 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生产力。因此, 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 并推动其快速发展, 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太过缓慢, 而通过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不仅可以完善现有的产业结构, 也可以使本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进入增值轨道。如江苏客商在湖北洪湖建立了“洪湖江苏工业园”, 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洪湖60万亩水面、年产30万吨鱼的水产资源。园内不仅有鱼肉加工企业, 还有养鱼、做鱼饲料加工的, 整个把一个产业集群转移到了洪湖。还有雨润集团, 在钟祥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和深加工肉制品基地, 带动饲料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产值35亿元。

近年来, 各地为推动回归创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回归创业工程。咸宁、孝感、十堰等市出台了回归创业享受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的优惠政策。通城县出台了厂房配送、全程服务、规费全免、税收 (县本级增量) 全奖等四项优惠政策。云梦县制订了《鼓励回归创业优惠办法》, 明确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优先在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安排征地建厂。

摘要:湖北县域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 它们主要靠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 这种低成本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供给、宽松税收政策及低环境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 但是靠消耗廉价要素和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并不是长远之策。本文试图对湖北县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 通过对其发展特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产业,产业集群,资源依赖

参考文献

[1]陈莉:壮大县域经济, 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J].经济纵横, 2007 (8) .

[2]温如春:以集群的形式促进湖北县域中小企业的发展[J].特区经济, 2007 (7) .

[3]卞继红:中小企业集群:我国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5) .

[4]沈友娣:企业群落理论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 .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2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3

关键词油气资源产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VBCRI;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92-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5

发展油气资源产业 (以下简称油气产业),培育油气产业竞争力具有国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集群(后文简称集群)竞争力作为联系企业、产业和国家经济的桥梁,在提升各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然而,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主要聚焦于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尚未见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这就使得油气集群竞争力培育缺乏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油气集群竞争力理论研究也丧失基础,因而,对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伴随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经本文梳理,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类:资源整合观RIBV(Resource and IntegrationBased View)[1-4]、集群价值链观[5-7]、共享性资源观、经济学观点和系统科学观点。其中,前两类观点在解释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时存在契合点,基于此,本文将两者融合形成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观VBCRI(Value chainBased Cluster Resource Integration),并将此作为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思想。本文分析油气集群资源要素和竞争力构成,以及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构建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以我国油气产业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进一步揭示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

1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观(VBCRI)及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基本模型1.1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观(VBCRI)

1.1.1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观:资源整合观(RIBV)在集群层面的拓展

RBV(Resourcebased View)强调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而非所处的产业结构[8],然而,资源本身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生产活动需要组合和协调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9],表明了资源整合RIBV的思想。根据Gabor、Enright和MolinaMorales的研究[10-11],本质上没有任何特征阻止RBV运用于集群层面,因而,源于企业层面的RBV和RIBV可拓展运用于集群层面;Barney、Petearf、蔡宁等[1-3]就已研究认识到集群竞争优势源于集群资源禀赋与资源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便构成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这充分表明了集群资源整合的存在及其对集群竞争力形成的作用。若将RIBV拓展于集群层面,那么集群资源整合观可以描述为通过将集群所拥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合理配置,提高集群资源价值,从而创造集群竞争力。集群竞争力形成过程是集群资源整合的过程,整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按一定格架合理、有序地进行的。

陈莲芳等: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1.1.2产业集群价值链观:价值链观在集群层面的拓展

Porter从企业微体出发,提出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直接创造价值的基础活动和辅助价值创造的辅助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价值链[12];同时,这些活动协同、整合即价值链运行,产生整体最优化和协同效应,从而带来竞争优势。因而,一方面可以认为价值链运行过程就是竞争优势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只要一个经济体内存在彼此关联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那么就存在价值链。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集群内部企業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剧,彼此联系更为紧密,同时,辅助专业化企业价值创造的那些机构和组织逐渐构建并不断完善,为专业化企业提供服务。由此看来,集群内部也存在直接创造价值的活动和辅助价值创造的活动,即集群内部也存在价值链即集群价值链,它是传统(企业)价值链在集群层面的拓展。基于Porter价值链内涵[12],综合参考集群价值链内涵的相关研究[5,13],界定集群价值链为集群内部企业所从事的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核心(基础)活动(网络)以及为这些核心业务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活动(网络)的开放性集合体。沿着集群价值链,核心(基础)活动(网络)和辅助活动(网络)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事各自擅长的业务活动,因而,集群价值链成为集群主体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经营效益的承载体。

1.1.3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观(VBCRI):产业集群资源整合观与产业集群价值链的融合

前文分析表明集群价值链运行过程就是一个价值创造以形成竞争优势的过程,价值创造活动需要资源投入,而资源以集群主体为载体,这样集群资源以集群主体为载体参与到集群价值链价值创造活动中去;同时,集群资源整合观分析表明,集群竞争力形成过程是集群资源按一定格架合理、有序地整合的过程。那么,如何使集群资源既能够以集群主体为载体加入到集群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去,同时又能够有序地整合呢?本文研究认为,令集群资源以集群价值链为基本格架实施整合,即可满足以上两方面要求。基于此,本文提出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观VBCRI,即集群资源以集群价值链为基本格架实施整合,提高集群资源价值,从而培育集群整体竞争力,它是RIBV观和价值链理论在集群层面的拓展并融合,其实质体现为一种(整合)能力即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从集群价值链基本结构角度,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划分为纵向整合能力和横向整合能力:纵向整合能力表现为集群价值链基础网络上、下游主体之间整合资源的能力,是一种基于纵向分工、协作关系的资源整合;横向整合能力体现为集群价值链基础网络同一环节企业之间、基础网络层企业与辅助机构或组织之间及与互补企业之间整合资源的能力。从资源整合能力形成方式看,纵向整合能力和横向整合能力均可以分解为资源集聚能力、分工与合作能力、知识(技术)共享能力[4],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就是通过这三类能力加以具体实施的。

1.2基于VBCRI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基本模型

基于VBCRI基本思想,集群资源到集群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可表示为图1所示的基本模型,它表明集群竞争力形成遵循集群资源要素→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集群竞争力的过程,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该基本模型成为下文油气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构建的母体。

图1基于VBCRI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基本模型

Fig.1Primary model of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VBCRI)

2基于VBCRI的油气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构建构建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需要事先确立油气集群资源要素及其竞争力构成,以及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这三类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假设设计,构建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

2.1油气产业集群资源要素和竞争力构成

油气集群资源指借助于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能够带来油气集群竞争力的油气集群及其内部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总称。目前尚无油气集群资源要素的专门研究,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及油气集群特点,设计如表1中所示的油气集群资源要素构成。

油气集群竞争力构成指油气集群竞争力的具体表现方面,也称油气集群竞争力表现。油气集群竞争力以油气资源禀赋为基本要素,融合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依托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所形成的油气集群整体层面的显性竞争实力和隐性竞争潜力的组合,它以集群内部油气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本文重点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竞争力构成要素,结合油气集群特点,确立如表1中所示的油气集群竞争力构成。

2.2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

显然,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与油气集群价值链紧密相关。Silvestre et al实证研究认为集群企业价值链角色是巴西Campos油气集聚企业地理临近性作用于创新活动的实现因素之一[14],说明油气集群内部也存在价值链。本文基于Porter价值链[12],结合油气装备制造业和油气服务业对油气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构建如图2所示的油气集群价值链结构模型。根据VBCRI思想,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实质上体现为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包括纵向整合能力和横向整合能力(见表1)。

图2油气产业集群价值链结构模型

Fig.2Structure model of oilgas industrial

cluster value chain

资料来源:参考Porter[12],结合集群价值链界定和油气集群特点制作。

2.3研究假设

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概念模型构建将以图1为母体,研究假设包括油气集群资源与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与油气集群竞争力,及油气集群资源与油气集群竞争力等关系的假设。

2.3.1油气产业集群资源与油气集群资源价值链整合能力关系假设

包括四类油气集群资源对纵向整合能力和横向整合能力作用关系的假设。

(1)油气集群基础资源。影响集群资源集聚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集群现有的基础条件和资源、集群所在地运输成本、集群环境和市场大小等[4],因而,油气集群基础资源(油气资源、硬件基础资源、智力基础资源)的优化,一方面,创造一个“地利”的油气集群成长环境,吸引油气企业进入,增强油气集群集聚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各类集群主体之间分工合作、知识学习与共享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便利

表1基于VBCRI的油气集群竞争力形成的

三类变量及其分解

Tab1Three types of variables and their component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VBCRI)

变量

Variables分解

Components油气集

群资源

要素基础资源

BR硬件基础设施:公路、水、电、网络、通讯[15]智力基础设施: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15]油气资源:规模(储量)和质量(品位)[16]人力资源

HR一般劳动力:员工的基本素质[15]所需员工的满足程度[15]员工创新精神[17]资本资源

CR风险投资:产业资本市场[17]企业资金来源多元化[17]所需资金保障度社会关系

资源SRR油气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18]油气企业和外部组织(即外部环境)的社会关系 [19]油气企业和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19]油气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VBCRI纵向整合

能力VIC集聚能力[4]分工与合作能力[4]知识(技术)共享能力[4]橫向整合

能力HIC集聚能力[4]分工与合作能力[4]知识(技术)共享能力[4]油气集群

竞争力产量规模[16,20]经济效益:总收入、净利润、人均净利润、吨油成本[16,20]创造就业规模ISCCMP油气资源优势潜力:原油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条件、接续资源获取度[16,20-21]注:ISCCMP代表美国哈佛大学战略与竞争力研究所(Institute for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ness)所设计的“集群分布测定项目”(cluster mapping project);社会关系资源SRR中的配套企业指油气装备制造业和油气服务业。

条件,提高分工、合作和知识(技术)共享能力。因而,提出如下假设:

H1:基础资源对集群资源价值链纵向整合能力有正向影响。

河南省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 世界范围内企业组织方式和组织管理也引发了创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受到了学者、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尤其是资源支撑型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资源支撑型产业群能把资源与优势产业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优点,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diamond model) 认为, 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四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的支持产业;要素状况等方面。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 形成一个钻石模型, 形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在钻石模型中还存在“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每个关键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的, 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造成竞争优势的丧失, 从而造成集群的衰退。

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是发展的表现形式, 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均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和竞争对手以及有相当规模的产出和相关的技术能力。资源要素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他在空间上转移的成本就构成了影响整个产业价值链, 当运输成本在产品中占比重较高时, 整个价值链前端的本地化往往无法远离资源的蕴藏地。因此生产成本因素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原动力之一。

3河南省资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 全省产业集群出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趋向之一。河南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省辖市市区、中原城市群地区及铁路沿线地区。这三类地区正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三类重要区域, 它们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脊梁, 带动着整个河南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下, 目前已确立发展河南四大产业带, 郑汴洛产业带、新郑漯产业带、新焦济产业带以及洛平漯产业带。目前, 我省产业集群绝大多数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 共占82.1%。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这些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 争取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

河南省资源产业集群在地理和资源上有明显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 同时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并形成部分产品产业基地, 用以打造特色产业和产业品牌。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并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政策的优势给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环境, 这都是我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有利方面。

4河南省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不足

4.1产业集群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群无论从数量与规模方面与先进省相比都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同时河南大部分产业集群规模偏小, 产业零散, 档次有待提高。集群内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较少, 多数企业产值在千万元以下。

同时, 我省产业集群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以郑州为中心的郑洛新焦等地产业集群发展速度较快, 发展程度较高, 属于集群密度较大的产业集群密集区, 而其他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则处于刚起步阶段, 具有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发展程度低、配套产业和设施缺乏的特点。

4.2政府职能转变缓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 需要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近年来, 河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硬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如政府在精简机构设置、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市场秩序,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 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差距还很大, 造成产业集群的市场环境还有很多差距。

4.3产业集群以堆代集, 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

虽然我们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我们仍应看到我省产业集群出现的不健康状态如产值已超过百亿元的郑州服装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它是一定程度上聚集一块降低劳动成本的结果, 而在其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上却存在极大的限定性。这样虽然有极低的劳动力成本, 然而在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却远远落后省外先进地区的同类企业。我省有些“内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在期初的培育阶段, 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4.4缺乏配套的服务体系

河南省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集群刚刚形成或正处于集群企业快速集聚过程。大多数地区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 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 希望快速扩大集群规模, 而对于相关支持机构的外围服务业的发展不够重视, 导致集群外围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为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 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 也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

4.5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省产业集群, 特别是资源支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其进一步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和技术的创新程度, 然而我省的产业集群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 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 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产品销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极低, 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间缺乏交流和互动, 地区创新机制严重缺乏, 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5提升河南省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国内外成功产业集群成长的成功经验可以不断提升河南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同时还要结合河南资源产业集群发展实际状况, 积极发展特色资源产业集群, 从企业、集群、政府三个层面来提高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创建有利的创新环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提高河南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5.1提高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

我省多数群内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其竞争力多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低廉, 这些在产业集群成长初期显得尤为重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就必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需要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优势的大企业建立技术发展联盟, 使双方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企业要建立、完善技术创新 (产品研发) 机制, 提高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 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迅速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同时企业应增进与集群内其他企业的交往, 减少制约创新的因素, 并通过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企业的信息, 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获得更多创新源泉。

5.2企业间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

产业集群专业化生产的同时, 需要更多地采取柔性分工的模式组织生产, 而这两者的结合就需要企业间良好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使区域内形成相对完善的配套和分工, 甚至构建起很高的社会化协作体系, 这样就有助于提高集群内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3发展中介组织, 提高产业集群的自我管理能力

中介机构是企业协作的标志, 通过中介机构服务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加强企业间的交流, 同时通过保持成员的利益的一致性来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首先政府要积极的转换职能, 对中介组织的直接管理转为间接指导为主。主动把部分服务职能让度给中介组织, 增强中介组织运营能力的基础建设。政府则对中介组织的运作起监督、规范和引导作用, 使中介组织适应市场化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 强化中介服务组织的自律机制, 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重视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 制定严格规范的从业制度, 严禁不符合执业资格的人员进入中介行业, 健全内部管理, 组织同行业人员进行业务质量自查和互查, 使中介服务有序运行。

5.4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优势的形成植根于特色。产业集群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并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群, 形成适应区域特色、发挥最有效利用区域产业发展资源的竞争优势。目前, 由于区域范围的限制, 河南产业集群的发展遇到了产品结构同化、竞争手段雷同等瓶颈的制约。要提升集群的竞争力, 就必须对集群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特色产业的选择上, 结合各地在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姓, 形成各地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培育各地特色产业集群时, 首先要整合本地资源, 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 并构筑区域竞争优势。

5.5着力打造区域品牌, 树立区域品牌竟争意识

区域品牌指在某个行政地理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的产业产品, 区域品牌通过类似于“产地名+产品十特性”的格式, 为某个地域的特定产品给子定性, 并使这一定性受到广泛认可。区域品牌一旦形成, 该区域企业在市场开拓中可以凭借区域品牌效应, 节约营销费用, 迅速打开市场。

然而, 河南省各产业集群却少有区域品牌竞争意识, 各企业往往花了很大精力打造各自的单独品牌, 却很少联手去创建能够代表区域或集群整体形象的区位品牌。这一点在河南食品产业方面尤为突出。我省的面粉工业、挂面、面制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 我省食品行业的优势, 已经在全国闻名。然而, 我省食品的整体形象并不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缺乏一个类似于“内蒙古牛奶”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建设落后已成为河南食品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软肋。因此, 着力打造区域品牌, 树立区域品牌竞争意识, 已成为提高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6结束语

做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打造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源泉产业集群模式已经受到学术界乃至政府部门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浙江、江苏和广东的一些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我省可以通过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 通过提示产业集群竞争力, 来更好的加速本地区发展。

摘要:基于对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针对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给出不足, 并从企业、集群、政府等层面上提出了提升河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伟民, 秦志宏.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变路径[J].内蒙占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7.

[2]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 2003, (1) .

[3]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系出版社, 2005.

[4]王宇, 唐心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前沿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4) :139-142.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5

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通过对福建省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的成因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具备条件的分析,提出该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作 者:赖慧文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福建,福州,350002 刊 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AND FU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4 “”(1)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产业集群   发展   福安电器  

集群文化与产业集群竞争力 篇6

产业集群文化及其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文化,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文化是在区域上由于产业关系而集中的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被集群企业信奉和倡导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和社会责任等,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集群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扩展的经济组织,因此,产业集群文化也就具有企业文化的性质,既是一种务实的、讲求投入和产出的文化,又是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

产业集群的定义虽然很多,但以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较为经典: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一群在地理上临近而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法人机构(如学校、制定标准化机构、产业协会等)等,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群体。它具有区域性、产业特性以及合作竞争特性等。产业集群文化的结构与产业集群特征密切相关。

产业集群文化是一种以根植性的民族和地区文化为背景,集群的专业特色和经济内容相融合,经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亚文化,它包括这样三个部分:一是根植于民族和地区文化土壤的根植性文化;二是具有专业特色和经济内容的产业文化;三是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理念。

集群文化的作用

产业集群是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构成的企业群体。文化是一种“粘合剂”,集群企业因为集群文化所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经营哲学、管理制度和道德准则而凝聚在一起。集群文化的导向和影响作用虽然是间接的,但是更持久、更深远、更加根深蒂固。强有力的集群文化使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带有“宗派性”色彩的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资金、物资等无法相比的巨大作用。

良好的集群文化是产业集群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优秀的集群文化在长期的合作实践中建立和升华(如共享价值观、产业集群形象、人际关系、经营哲学等的形成),并将不会因为集群组织和结构的变化而衰落,持续而稳定地发挥作用。

集群文化具有强的凝聚作用,它改善了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成为集群企业合作的坚实基础。

良好的集群文化形成了合理的的产业集群生产经营机制。集群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目的一致,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协同一致,共同应对市场变化,从而形成合力。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促进的。

良好的集群文化加强了对集群企业的激励和控制。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优秀的集群文化意味着良好的企业运作氛围,集群企业自觉遵守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共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良好的氛围和协作关系,减少了许多的监督和协调,为产业集群高效率配置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集群文化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经济现象、经济模式都有着相应的文化在起作用。从根本上讲,市场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供应链及其产品竞争力,归结为集群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集群供应链市场适应能力强。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总的运行成本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应变速度快以及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等方面。这里从文化的层面来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一些探讨。

1、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使产业集群供应链综合费用降低,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从集群供应链产品的成本结构来看,集群供应链产品成本包括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生产费用由生产技术决定,随着集群的技术创新、工艺的改进而降低,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则在集群专业化分工下此消彼长。产业集群的经济活动根植于集群文化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的合作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从而使集群企业的供需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和履行合约,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使集群供应链综合费用降低,实现企业报酬递增。另一方面,集群文化是集群内部由行业、职业和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构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期望的系统,这些知识在集群企业之间指导交易活动进而创立典型的行为模式。集群文化在三个方面加强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协调;一是通过社会化形成期望聚合,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具有可预期性;二是用特质语言综合复杂程序与信息,并且这种特质的语言含有大量的意会知识,是集群内部的专用性资源,难以被集群外企业模仿;三是为意外情况下的适当行为制定了共同规则。由于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基本行为规则的存在,使得它们不必为每一次交易再进行重复性工作,从而简化了交易过程,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

2、崇尚创新的制度环境,加速产业集群的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其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产品成本的降低,更在于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性能,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价值。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指出,技术创新和传播需要大量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在创新和学习中除了正式的机构和制度外,各种非正式的习俗、惯例和社会文化也在影响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在产业集群发展中,集群文化中专业化生产方式和忠诚、信任与合作的理念,使集群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进行频繁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使信息、知识流动和溢出产生创新效益,使集群企业在长期、不断的生产合作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建立起协同的技术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和系统效应,使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产业集群中产生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讲,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速度快,则产品的技术性能、生产工艺改进就快,这是保持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传统产业,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保持相对稳定,那么吸收新技术对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从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保持较高的产品性价比,取得竞争优势。

3、集群文化加强了集群企业行为的协同性和对集群整体的认同感,从而在感知和应变市场变化时步调一致、快速灵活。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敏感性,对市场反应快,应变速度快,但产业集群对市场的应变应是集群整体的应变,通过集群企业的联动才能得以实现。集群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使集群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协同一致,密切配合,共同感知和应变市场变化,集群供应链每个节点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配合,使集群整体快速、高效、准时地适应市场变化。集群文化的凝聚力使产业集群低成本、高效率地响应市场变化,从而形成集群品牌和产品的竞争优势。

4、信任是产业集群形成和运行的基础。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理念,使集群企业在不增加成本或者是降低了交易成本下,获得更多期望收益,同时,作为集群整体在集群外部获得强大的市场力量。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是一种分工和交易关系,如果没有起码的信任就不可能发生交易关系,即使有交易关系,也会把大量宝贵的资源用于防范风险。作为集群整体,集群内部企业拥有共同的集群文化,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相互之间很容易达成无形串谋,在全球供应链中,或者说在国际国内市场范围内本来就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市场力量,这种强大的市场力量,使企业集群无论作为产品市场的供给者,还是作为要素市场的需求者,都是有很强的谈判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集群文化建设策略

考察国际国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难发现: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似乎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和人文因素在起作用,具有优秀的集群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由众多具有个性化企业文化的企业组成的“扩展的企业”,集群文化不能依靠单个企业来建设,集群文化建设应包括政府、中介机构、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和集群内的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内,本着民族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积极参与。

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除了为集群企业提供信息、保护知识产权、提供金融支持、营造包容、和谐的创业环境之外,更主要的要利用现行的法律体系,强化契约关系,保证债务履行,同时,制定区域内企业间约束债权债务关系的规定,强化企业间约定俗成的“默契”,倡导区域内优秀的商业文化,从而在区域内建立起具有健全信用机制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介机构是企业与政府纵向联系以及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结合部,是具有长期行为的企业寻求利益共同点和实现政府与企业良好互动的必要保证。如区域内的行业协会、商会,他们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定与标准,推出行业品牌,协调合作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把集群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网络,强化集群企业联合行动的效应,建立起诚实、信用的密切合作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是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龙头和领导者,同时也应该是优秀集群文化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文化执行的表率。众多的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管理上协调,技术上精益求精,加强沟通和学习,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产业集群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产业集群文化应立足于民族的、区域的优秀文化,积极发掘产业的、专业化生产方式的独特的文化精髓,着眼于产业集群的品牌和集群竞争优势,建立起集群价值观、集群竞争规则、集群品牌文化、集群精神等。集群文化是产业集群的伴生物,只有当集群文化渗透到集群企业内部,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产业集群才能久盛不衰、常具优势。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条件下, 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依赖自然资源, 依托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发展模式, 因此, 产业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资源型产业中表现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以期最大限度地减轻资源型产业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地发展, 资源型产业集群必须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从资源依赖性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式的循环流动经济, 它是现代工业体系对资源、产品和废弃物的科学利用模式, 其特征是资源的低消耗与高利用、经济发展高增长和环境污染负增长。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环境质量达标和生态环境改善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准则可以概括为6R:①减耗, 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 (原料和能源等) 、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②回收, 对生产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③保护, 重视保护环境;④研究, 重视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研究环境保护对策;⑤再开发, 变普通产品为绿色产品;⑥再循环, 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 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包括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以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等。从以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准则可以看出,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 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 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1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 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 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 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 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 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 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 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 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 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 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 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 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 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 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 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 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 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 广开途径, 因地制宜, 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力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 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 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1.2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

1.2.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 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 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 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1.2.2 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 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 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 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1.2.3 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

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 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 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 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1.2.4 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 延伸产业链

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 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 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1.2.5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 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 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2 资源型产业集群特点

资源型产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等“落脚自由产业”的, 立足自然资源 (主要是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的动植物资源) 优势, 依赖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成长的产业类型。而资源型产业集群就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为主导的, 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 (或机构) 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经济群落。这样的例子包括山西的人造原油产业、吉林的盐加工产业、河北的贵金属冶炼产业和炼铁产业、湖南的有色金属合金产业、山东的原始纤维材料加工业和烟叶复烤业、内蒙古的羊绒加工业等。

成熟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应具有三个特征:第一, 资源的地理独占优势。产品成本结构中自然资源物耗成本占主体, 资源禀赋成为企业成长的基础。第二, 具有专业化特征。纵向一体化水平低, 加工链比较短;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多, 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较少;而侧面延伸企业如类似产品制造商、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基础设施供应商等较多。第三, 地理集聚。同类企业、产业关联企业、支撑机构 (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教育、中介机构) 在空间上集聚, 成为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第四, 较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集群内单一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物流供应形式, 因此, 与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相比, 资源型产业集群表现出较低程度的多样性和活力, 集群内成员的网络活动关系较差, 不能突出反映集群所应具有的互补性、网络性的特点。

3 基于循环经济上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3.1 树立资源开发和永续利用的观念

资源型产业群的发展就是依托某种或多种资源, 资源的支撑作用是产业群发展好坏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循环经济的思想倡导下,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 树立永续利用的观念, 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资源保护政策, 通过行政、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化资源管理,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包括资源在整个生态经济物质循环中的综合利用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不仅能节约资源、扩大资源再生产能力, 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从而, 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赢”。

3.2 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

资源型产业群要实现良性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在集群内企业间实现知识溢出效应, 这样有利于群内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 提升创新效率;有利于集群整体提高知识积累水平, 激发集群内部的创新活动, 提升创新能力;有助于激活集群内部的默会性知识, 形成集群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影响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主要障碍, 通过地方政府、集群内部的相关辅助机构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协作, 构建知识传播手段和创新网络, 建立适宜的保障机制来更好地实现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 达到既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数量的扩大, 又可以提高知识利用效率的目的。

3.3 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寻求资源型产业集群成长的突破口

由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同样存在着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分布, 因此, 在确定集群成长的突破口时也要分析在全球价值链中, 有能够本地化并能够成长为产业集群的价值链片段, 而这种价值链片段通常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高。结合本地实际, 适时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 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 利用主导产业链的延伸, 发展节点经济, 扩大经济总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总之, 资源支撑型产业群要实现其特色和更好的发展, 就要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 本着永续利用的思路, 在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放眼全球, 实现更新更好的跨越和突破。

3.4 培养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提高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上, 资源型产业集群往往习惯于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来确立竞争优势。然而,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使得可利用的资源又不断枯竭时, 这种方式作为企业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之源的重要性, 便会大打折扣。同时, 由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很难维持太久, 充其量只能是短期差异化竞争优势。从长期来看, 一个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应立足于企业在追求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 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顾客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企业的这种独特能力, 由于意在追求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体现了顾客价值导向, 同时, 又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因而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5 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企业层面的生产循环系统

在企业层面, 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根据生态效率理念, 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 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 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这种模式是微观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 是指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一般是将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料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产流程中, 或返用于其他生产过程中。这种模式又被称作“杜邦模式”。最早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的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性结合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创造法”从而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它们注重各工艺间的物质循环, 从大量废弃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 开发出用途广泛的乙烯产品。近年来, 我国资源型企业在这一层面有许多实践范例。例如中国神化集团, 以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 延伸产业链, 全面开发电力、建材等再生能源生产主线和土地复垦、矿井水利用等资源开发副线, 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型经济系统。

3.6 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中产业层面的生产循环系统

在产业层面, 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 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 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 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生态工业园 (Eco-Industrial Parks, 简称EIP) 的概念是在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实践。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丹麦卡伦堡, 因此又称“卡伦堡模式”。卡伦堡生态园是一个高效、和谐的产业园区, 园区内企业之间通过废弃物的交换建立起生态产业链条, 在企业群落之间实现了环境良性生产高效的循环体系。1996年10月, 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给出了两个EIP定义:①为了高效地分享资源 (信息、物质、水、能源、基础设施和自然居留地) 而彼此合作且与地方社区合作的产业共同体, 它导致经济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为产业与地方社区所用的人类资源的公平增加;②有计划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工业系统, 寻求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最小化, 废物产生的最小化, 并力图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目前, 我国资源型产业在这个层面也有了实践性的发展。山西省长冶市潞安集团构建的屯留煤——油园区、高河煤——电园区、潞城焦——化园区和东古电——化园区, “十一五”期间分别建成投产, 将形成煤炭电力、煤基合成油、焦化、乙炔化工和建材等多元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蔡宁, 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7)

[3].张成强.关于矿业资源循环利用及其建议与对策[J].中国矿业, 2006, (5)

[4].Frank.W.You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U.S.Stat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46, 1997:205~224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8

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因为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并且其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大多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产业既包括资源的开发,也包括资源的初加工,森工城市、冶金城市、矿业城市均属资源型城市。辽宁省有11个资源型城市,他们是阜新、盘锦、鞍山、抚顺、本溪、朝阳(北票)、葫芦岛市南票区、杨家杖子开发区、营口大石桥、铁岭(调兵山)、辽阳弓长岭[1]。辽西北(朝阳市、阜新市和铁岭市),均位列辽宁省11个资源型城市之内。资源型城市发展到后期,资源被大量开采,就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煤矿的大幅减少,阜新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朝阳市和铁岭市也即将面临资源的储存量大幅减少的情况。

1 辽西北资源型产业集群现状、特点及问题

辽西北三市矿产资源丰富。铁岭、阜新市煤炭保有储量分别达到15亿吨和14.5亿吨。朝阳市铁矿保有储量达4.3亿吨,居全省第四位;锰矿保有储量达4 15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99.1%;钼矿保有储量达5.6万吨,居全省第二位。此外辽西北地区的能源矿产包括煤层气、油页岩、石油、天然气、泥炭及地下热水;金属矿藏还有金矿、银矿、铜矿、铅、锌、钨、钼矿等 [2]。依据资源禀赋,辽西北三市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如朝阳市已经形成了精品钢材基地、有色金属及锰深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煤炭及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活性炭产业集群等。铁岭市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集群。阜新市形成了林业产业集群、皮革加工业、煤化工基地、氟化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风电)等资源型产业集群。

从目前辽西北三市发展的几类资源型产业集群来看,普遍存在着产业集聚度低,规模小,链条短的问题。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分散发展,关联性很小,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很少见。辽西北三市几类资源型主导产业集群(煤化工、新能源电器、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金、建材)由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高污染性,过度依赖于本地自然资源,缺乏长远规划,忽略生态化发展,远未形成集群内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集中污染和集中的资源消耗使产业集群地区难以承载,集群的生态化状态不容乐观[3]。数据表明,辽西北地区一些资源型产业集群,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如“三废”污染严重,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和水污染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加剧,生态系统及食品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辽西北地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数据表明,2007年到2009年,辽西北三市中,阜新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高,铁岭朝阳数据较低,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辽西北三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产业集群出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改革是当前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中的首要迫切问题,这对辽宁省委省政府实现“突破辽西北”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在其多种治理模式的发展历程中,由无治理模式发展到末端治理模式,再到现在的生态化循环模式,已经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相对于产业生态化而言,由于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量产业的集聚,其生态化实施条件更便利。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循环经济,追求资源的循环而不是资源提取和使用后的“最终抛弃”,其实现方式旨在参与集群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附属产业内部以及相互间基于生态考虑的协作方式,主要通过主导产业内部生态化以及各行为主体间生态辐射网络的形成得以实现[5]。

资源型产业的运作基础是自然资源,是一个将开采出来的自然资源转发化为产品、副产品、待资源化物质和废弃物的过程。从微观层次上来说,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前提是参与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内部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并在生态链上与其他企业形成协调共生的关系。中观层次上: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培育或引进以资源型煤矿、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的支柱企业,进而形成支柱产业,最终形成产业链,这样系统将单向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变为封闭循环流动型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园区内资源的目的。从宏观层次上来说:可以形成循环经济集群模式。在循环经济集群内部,每个集群都进行生态化改造,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废物在各集群内部和集群间循环利用,形成生态链。集群外部,优势集群整体转向生态化。每个产业集群都和其他产业集群相连,产业相互融合,接通或延长产业链条,共享资源。

3 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

辽西北三市煤矿、金属矿相关产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且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近年来,辽西北三市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而煤、金属工业作为城市主体产业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从这一点来说,辽西北三市具有共性。根据上述特点和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可以选择如下类型的模式:

3.1 延长产业集群生态链,构建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

以核心主导企业为中心,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通过贸易方式将产业集群内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原料,或招募能吸纳集群中核心企业所产生三废的企业入围,进而扩展产业集群,改良集群结构,形成一个闭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系统。

阜新、铁岭的煤化工产业集群就可以依照上述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煤炭的开采加工产出的废物(生产代谢物)主要是废水、废气(主要为煤层气)和固体废物(主要是矸石、粉煤灰),同时采矿也造成的土地破坏,大量土地被荒芜闲置。以阜矿集团、铁煤集团为核心,根据煤炭产业特征和煤炭企业实际,配建坑口电厂,利用煤矸石、煤泥建设低热值电厂,将有污染一次能源转变为清洁的二次能源,为煤炭开采企业提供动力保障的同时,将热和蒸气副产品配送其他单位。以煤炭、煤层气和供伴生矿物为原料,适当延长产业链,配建相关单位,进行深度加工。例如,配建煤系共伴生矿研发单位,由废弃转而精细加工,特别是对煤层气进行科学开发。在洗选的基础上,配建煤炭深加工单位,通过煤炭气化、液化或焦化,生产净煤、型煤等洁净煤以及开展煤化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增加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按照这种形式,可建立以下四种煤炭生态产业链:煤-电-深度加工产业链、煤-电-生态复垦一体化产业链、煤-矸石-建材一体化产业链、煤-煤层气-新型原料一体化电产业链。煤炭企业可通过这种产业链的转型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3.2 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园

由于辽西北地区不发达,许多产业集群分布很散,且大多数都是已经存在的中小企业,如果对其进行重新规划重建,一方面迁址过于艰难,另一方面巨大的建园费用难以落实,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构建虚拟生态工业园。首先由政府牵头,选定一家或多家核心企业,通过“废物资源”这条纽带将众多产业链上存在联系的大中小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连接起来,设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准入机制及信誉评级机制,形成信息集成共享系统,进而建立虚拟园区,形成企业间合作互利的网上共生关系。

以朝阳北票的冶金产业集群为例,北票现有铁矿企业多为地方中小型企业,冶金工业园逐步形成了产业规模,但产业链短,缺少下游企业支撑,产品附加值较低。可以尝试在已有工业园的基础上,以当地政府牵头,选取龙头公司为主体,串联流域、区域内的相关企业,构建附属企业组成更深更广的工业生态群落,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链网络,充分利用园区核心企业产生的副产物和废弃物,将各种冶金制品、矿渣、煤气、氧气、水和能量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区域的“热电联产、集中供气、余热回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集钢铁冶金、钢铁产品深加工、建材、发电等多种产业集聚的虚拟生态工业园。系统内各企业共享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通讯设备、电力输送等基础设施,达到资源、能源、投资和利润的最优化,形成钢铁物料链、气链、水链、能量链、社会服务链等循环系统。

4 结语

辽西北三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其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在对辽西北三市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适合于辽西北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相信借力于辽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突破辽西北”战略,通过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辽西北三市必定会实现崛起。

参考文献

[1]牟红霞.辽宁省资源型城市服务型政府角色定位及治理策略研究[J].决策咨询通讯,2010(6):79-81.

[2]于晓华.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73-275.

[3]陈晓峰.产业生态化视角下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研究——以江苏苏中地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0(4):46-49.

[4]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0.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9

一、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 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是现阶段我国集群发展的主流, 在发展过程中大都遇到了成本上升、产业转移、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障碍, 创新和升级迫在眉睫。

总体来说, 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呈现出以下几点不足:

(1)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人力资源密度偏低, 人力资源需求增长很快, 人力资源总量明显不足。技术人才匮乏, 且分布不合理。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中, 人才的素质普遍偏低。人力资源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 人力、技术、资金实力偏弱。我国的很多产业集群是依托于农村或小城镇发展而成的, 这些集群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纺织、服装、家具等。这类产业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 产业的进入壁垒低, 因此, 很多地区仅仅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学习, 就迅速形成了大量低端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里的企业以个体、家庭企业为主, 起点低、规模小, 再加上广泛存在的低水平竞争和重复, 产业集群之间和内部的分工及专业化必然受到限制, 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规模、资金、人才, 只能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 企业的积累有限, 难以培育出知名的品牌。环境治理压力增强,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成为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不仅影响有潜力的大企业成长, 也削弱了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 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 从而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3) 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我国的产业集群中, 围绕着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体系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配套设施的发展水平也有待提高。很多集群内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不少集群缺少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 缺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

(4) 集群内部学习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仅有的学习也只是表面的模仿, 表现为“跟风”或“扎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停留在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上, 大部分产业集群的潜在创新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创新协调与合作在产业集群内部还很少见。

(5) 集群内部缺乏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集群内尚未建成良好的集体行动规则和内部沟通的渠道, 缺乏诚信机制;普遍缺乏包容开放的社会人文氛围, 企业间过度的竞争造成了敌意的心态, 特别是某些地方的保护主义, 阻碍了信息、资源自由有效的流通和配置。

(6)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产量、规模效应以及技术创新, 而对关乎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缺少一个鼓励创新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缺乏现代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导致集群内部管理混乱、产业发展低水平和停滞不前。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资源利用率较低, 仅为发达国家的1%~2%。除了历史原因外,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缺乏培养选拔精英企业家, 特别是企业内部中层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集群内企业制度的建设, 各方面管理原则和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都有赖于中层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国际上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依靠企业内部来培养。因此, 应当完善、推广企业中层干部内部公开选拔和外部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制度, 形成精准的细则和程序。同时, 企业还应当建立、完善中层管理人员与其专业紧密结合的学习、培训制度。

(2) “拿来主义”现象普遍。不考虑本企业的实际, 把其他企业的成功方案、制度等盲目复制。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管理者在掌握基本理论、理念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本企业本单位的实际。这个“实际”包括本单位的员工情况、发展战略、经营业务形式、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 制度就没有效用, 更重要的是制度背后所强调的价值导向, 包括战略目标、员工发展、平等和差异化的价值导向。由于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都是通过“模仿”他人而建立起来的, 当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得很成功,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时候, 不少企业便照搬他人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而不考虑本组织的实际情况。

(3) 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贯彻不力。“以人为本”理念虽然已经得到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认同, 然而在具体执行中却不够到位。比如绩效管理, 管理者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者, 而是一个咨询者、帮助者、资源条件的提供者。他们需要不断地和员工去沟通, 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 实现绩效目标的行动方案的确定、评估, 平时的跟踪等平等沟通的过程, 但很多企业很难做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不错, 但却无法实施的原因正是因为该企业的管理层面, 即管理角色、方式、环境、氛围没有调整过来。

(4) 管理体制僵化。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未能有效地发挥, 同时也制约了优秀资源的获得, 使优秀资源流失。

(5) 缺乏战略眼光。我国加入WTO之后, 世界上许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我国, 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 参与我国的市场竞争, 其核心就是争夺人才。而我国许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形势之严峻, 只重视眼前利益, 不做长远打算, 不肯改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群内由于企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人员的流动带来了知识的传播和集群内企业的相互学习。产业集群内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学习主要依靠人员流动与沟通、企业间合作和企业衍生三种形式。企业员工的流动, 特别是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必然会将原企业的知识、经验带到新的企业当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就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此外, 不同企业员工面对面地沟通也是企业相互学习的重要渠道。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合作是多种形式的, 它们之间通过各领域的合作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企业衍生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新企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新企业在人员、技术等方面与原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企业也会从新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新的反馈。这种联系与反馈给企业间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此可以将企业间的学习扩展到同一产业集群中不同产业链的企业集团之间, 属于不同产业链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以上各种学习形式互相借鉴, 协调发展。

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等技术单位在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劳动力培训、管理和技术咨询以及学习平台建设等方式促进集群内学习机制的完善。企业的员工通过到具有培训能力的研究机构培训学习, 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 这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学习的基本模式。另外, 在管理、技术等问题上进行咨询也是企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整个学习机制的运转过程中, 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它们在充分了解企业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组织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 以达到学习的目的。中介服务组织所做的工作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企业可以更专心地进行生产经营;中介组织提供的菜单式的学习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注人源源不断的能量。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10

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主体是矿产资源型企业, 在这些企业发展过程中, 由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相关企业所形成的矿产资源产业链, 以及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生产同类产品的矿产资源型企业, 在一定范围的地域内集中而形成的区域网络系统,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定义为区域内一组有密切产业联系的产业群体, 其构成以矿产资源产业部门为基本单位, 强调矿产资源产业之间的上下游联系和产业分工。首先应该明确定义构成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三大要素:矿产资源型企业、矿产资源产业链和空间, 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一) 矿产资源型单位

矿产资源型单位指的是一个单位的行业性质。矿产资源型单位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以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 对其进行勘察、采选、加工、开发和利用的法人单位。在同一个国家和区域中, 有多种不同产业的法人单位存在, 在本文进一步的研究中, 需要界定和甄别哪些单位个体是属于矿产资源型单位。因此需要参照和依据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来进行界定和甄别。本文将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对国内的矿产资源型单位进行分类界定。

(二) 矿产资源产业链

对于将哪些矿产资源产业链环节归入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中需要有明确的界定和量化, 即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易数量编制的投入产出表来反映产业间的分工合作程度和技术经济联系。通过构建产业关联系数反映产业间联系强度, 并以其为基础识别产业集群。首先, 从国家投入产出 (基本流量) 表中去除主要为本地服务的产业部门。由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往往对制造业部门分类较细, 而对服务业部门分类较粗, 导致服务业部门相比专业化的制造业部门具有更大的交易流量, 从而主导整体的产业关联结构。为了消除这一影响, 去除主要为本地服务的产业部门, 并且在计算后面的产业关联系数时, 应对生产者服务型部门, 如金融业、保险业等赋予小于1的权重。其次, 以剩余的部门基本流量表为基础, 形成投入产出交易矩阵A。从A中分别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后向关联系数, 是指一个产业向本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产业或者部门的生产技术联系。计算形成的直接消耗系数越大, 说明一产业对另一提供要素的产业的直接需求越大, 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越大。直接分配系数又称产业前向关联系数, 是指一产业与需求本产业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生产技术联系的程度, 计算形成的直接分配系数越大, 说明一产业对另一产业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强, 产业之间的直接关联度越大。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 某些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很弱, 即直接消耗系数和直接分配系数值很小, 因为我们寻找的是产业之间上下游关系紧密的部门, 所以需要设定一个产业关联阈值α。这样就可以确定将哪些产业部门归入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中。

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按照Ⅱ级分类划分为122个部门。具体识别的结果按照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单位代码顺序, 如表1所示。

二、中国矿产资源产业综合关联分析

由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社会平均值都为1, 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相对于社会平均值的水平高低, 可以反映这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支撑作用。为了反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部门对各个部门的拉动与支撑作用, 以影响力系数为X轴, 以感应度系数为Y轴, 构成一个坐标系。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各部门以及其他各生产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四个象限的情况如图2所示。

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 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制约作用都很大, 并且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比较大。所以这样的部门是进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部门。这些部门都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 中间投入比重较高,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瓶颈作用都很明显。处于第二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1, 感应度系数小于1, 属于强辐射、低制约性的部门, 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大。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部门。处于第三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属于辐射力小、制约性小的行业。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四个部门。处于第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而感应度系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属于辐射力低、制约性大的行业。中国2002年处于该象限的属于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部门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两个部门。

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中, 42个产业部门的各自影响力系数之和与各自感应度系数之和是等于42的, 因此, 可以得出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中的整体特征和地位。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影响力总系数和感应度总系数分别为11.63和14.45, 分别占各系数总数的28%和34%, 说明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对我国经济的制约作用大过于拉动作用 (见表2) 。

三、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中国目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 其中能源矿产10种, 金属矿产54种, 非金属矿产91种, 其他水汽矿产3种。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很广泛, 但总体分散, 又相对集中。矿产资源的分布对于矿产资源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有非常大的影响。矿产资源采掘业肯定会集中在矿产比较丰富的地区, 同时由于生产、运输原材料等经济成本的原因, 使得下游矿产品冶炼工业得以存在于该地区。表3是按照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模板分别计算的30个地区 (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自治区) 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总产值排名和各个地区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所包含的各个部门的总产值排名。

从以上各表发现, 山东省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在全国具有极大的优势, 这与山东省是矿产资源丰富的省份有直接的关联, 山东省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矿产有24种。保有储量占全国比例较高的矿产有:石油、金矿、金刚石、石膏、晶质石墨、饰面石材、玻璃用砂岩、陶瓷土, 此外, 煤、铁、铝土矿探明储量也比较丰富。海南省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总产值排在最后一名, 这其中原因与海南省矿产资源不是很丰富有关。但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并不能解释本地区矿产资源产业集群产值的高低, 如上海市开采和利用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粘土矿和矿泉水, 矿产品的价值也不高, 但其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总产值在30个地区中排名第10位, 领先于四川、山西、云南等等这样的矿产资源丰富的大省。

注:以上30个地区的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总产值计算中, 各个地区的化学工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总产值按照全国总产值标准, 乘以系数得出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2》相关数据由作者计算得到

摘要: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产业集群中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既具有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性, 又具有特殊规律性。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的综合关联和地理分布。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集群,投入产出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3]、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4]、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科学出版社, 2009.

[5]、王建龙, 李国强.江西2005投入产出应用分析成果精选[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产业集群经济如何升级 篇11

市场与产业互壮声势

有产业必有市场,特别是服装这样的消费品,没有大市场作依托,产业就无法扩张。或者说,市场就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乡镇级建制的虎门,常住人口10万,流动人口竟有50万。南北商贾云集虎门,形成巨大的物流和信息流。庞大的市场向四面八方辐射,对虎门的服装产业形成持续的强劲拉动。虎门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服装集散地。

虎门产业经济的形成,是从小额贸易开始的。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虎门有人运稻草到香港去卖,再从香港带回少量服装及几块香皂、三两双袜子、十来把雨伞摆地摊,从而逐渐形成“洋货街”。此后,陆续有境外服装企业到虎门开办工厂,虎门勇敢地承接了香港及东南亚产业转移的第一波。虎门镇政府因势利导,在发展服装产业的同时,把培育服装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使得虎门服装产业一开始就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政府与个体管理委员会投入7000万巨资建起的富民商业大厦,占地13000多平方米,来自全国各地1300多家厂商密密麻麻地占满了五层大楼,开张当年销售额就达12亿多元,一举获得全国第一时装批发商称号。镇内一平方公里的服装批发市场,服装商铺达8600多家,内有富民商业大厦、黄河时装城、富民布料大市场等颇具规模的时装批发商家20个。由于政府强力打造,市场的品牌效应得到了极大提升。提起虎门,人们都知道是产服装的地方。提起富民,人们知道那是批发服装的商场。提起黄河,人们知道那是高档服装商场。虎门服装市场成了大品牌。

服装市场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服装业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与市场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更具竞争力。国际上最新的服装潮流,虎门都能跟上。有专家认为,对巴黎时装潮流变化,东京市场反应周期是15天;对东京时装潮流变化,香港反应周期是10天左右,而香港服装虎门市场的反应只需5天。

服装市场的兴旺,带动了当地其他专业市场的繁荣。虎门除了拥有庞大的服装专业市场,还拥有农副产品、布匹、皮具、图书文具、鞋业、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32个,每天人流如织,货畅其流。以专业市场为主题的虎门第三产业已占产业总比重中47%,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虎门服装业带动了虎门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交通运输、金融业大发展。今日虎门,已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数码港”。每年到虎门来旅游购物的达150万人次;虎门白天每分钟有10部客车进出,一个镇竟拥有两家五星级酒店,处处是一派繁荣景象。虎门正在筹建华南一流的大型物流中心——富民物流中心。这个中心位于广(州)深(圳)珠(海)高速公路虎门出入口和虎门港口,第一期工程的主体建筑和设施包括一座楼高23层、内含小商品城、皮具城、玩具城及13.5万平方米写字楼的国际商贸城,4.5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中心,两万平方米的水果批发市场,可容250家托运公司的4万平方米的托运中心,20万平方米的仓储配送中心,还有一个大型计算机管理中心及一系列现代化相关设施。镇委书记钟淦泉说,建设物流中心,是为了引入新的业态竞争,这是虎门服装发展的方向。

品牌铸造产业灵魂

产业集群经济要真正发展,最终必须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必定没有长远的生命力。服装业作为虎门的龙头产业,前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但作为中国服装名城,还缺少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虎门政府调整战略,鼓励企业创品牌、创名牌,以保证服装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保持强劲势头。在1997年第二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上,虎门推出了“以纯”、“夏雪儿”、“松鹰”、“宝扑”等7大品牌。目前,虎门已有4000多个服装商标,知名服装品牌由过去的7个壮大到29个。镇长卢少雄代表镇政府表示,对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厂商,政府将出资100万元给予奖励。短短几年时间,以松鹰、狐仙、灰鼠、利来、索莎、以纯、爱弥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厂商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达400多个。虎门服装企业已经开始把自己的品牌做成“国际牌”了。由无品牌到有品牌,再到创名牌,实现质的飞跃。只有30几岁的郭东林创立了“以纯”休闲服装品牌,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在北京金街王府井开了专卖店;“名积”休闲装、牛仔服销售网遍及成都、北京、济南大中城市。“锦之哥”销售网覆盖福建、北京、湖南、四川等地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索莎”的老板李玉英是土生土长的虎门人,她靠给香港牌子做总代理起家,去年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索莎”并在第六届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一炮走红,现在“索莎”高级女装走俏大江南北。张桂芳创立的“漂亮物语”品牌,走高档路线,打出了青春休闲品牌“伊莎艾伦”,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为了打造服装品牌,虎门特别注重产业衔接。虎门不仅有全国闻名的服装市场,还拥有配套齐全的面辅料大市场。富民、花城、兴裕、财富及香江五大布料市场(商场),吸引了发达面料地区和港澳台的布料商进场经营。镇委书记钟淦泉前不久率团赴法国PV面料展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在PV展上,欧洲的面料商认为我们只是来看热闹的,对来自中国内地的客商表现冷淡。其实也难怪,反观虎门服装业,与欧洲服装的差距就在面料上,虎门服装业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关键在面料。在11月中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虎门)服装交易会,虎门富民布料大市场精品面料展贸中心推出新概念大型活动,暨2003/2004秋冬中国面料流行趋势发布,实现了中国最大面料基地与中国最大时装基地对接。

文化提升产业境界

虎门镇委书记钟淦泉认为,做一件实事,只要下定决心,要做起来不是很难。但要不断地完美并有创意,那就不容易。正如服装对于人们生活而言,从单纯的御寒功能到加入民族文化元素到成为生活艺术,成为财富和品位的象征,就需要服饰文化有新的突破。服装业的营运,不仅是劳动力的营运、技术的营运、资本的营运,而且是文化的营运,这也是虎门要走的道路,也是虎门服装所期待的最高境界。

虎门的服装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虎门时装的设计,以天空、大地、海洋结合南方的绿树、鲜花和佳果为灵感,艳丽潇酒,具有浓郁的南方气息。设计追求人的气质、活力和风度。虎门服装兼收并蓄,汲取各派所长、大胆创新、与欧美、港、澳、台流行款式相互交融,又具有明显的南派特色。为了倡导服饰文化,虎门斥巨资建成了威远服装专业学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从200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虎门杯国际青年(女装)设计大赛”;与广东省服装协会联合,两年举办一届“‘虎门杯’广东省十佳设计师评选”活动。

虎门的服装业文化,体现了广泛的兼容性。虎门有不少香港及境外的企业,国际上大品牌与虎门合作的也比较多。国际知名品牌“苹果”、“圣罗兰”、“花花公子”、“华伦天奴”就与虎门企业合作了很多年。很多国际大品牌进驻虎门服装市场经营。如“老人头”、“梦特娇”、“金利来”、“苹果”、“圣罗兰”、“花花公子”、“华伦天奴”等。每年的国际虎门服装交易会主会场,都设立“香港时装城”、专营高档港澳台流行时装;“连卡佛”、“金百利”、“新浪潮”、“新百汇”等时装商场里,世界流行时装争奇斗艳;知名品牌的专卖店、特约专卖、总代理、特约代理纷纷开张,虎门可谓海纳百川。

资源型产业集群 篇12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外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下列几种观点:1999年的南非旅游产业集群协会文献中指出,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地方旅游行为在地理上的集中以及不同层次旅游行为价值链分组实现;2001年, 美国蒙大拿州的政府年度经济报告中指出, 旅游产业集群是诸多旅游企业的集合体, 这些旅游企业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某些经历, 将旅游者吸引到旅游社区中来, 包括对当地旅游社区的反映、户外的体育运动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件等。因此, 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要素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辅助企业和相关机构, 围绕优势旅游资源或区位条件优越的旅游目的地而形成的空间地域集聚体, 它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 旅游产业集群是按某种有效的方式, 将某一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 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 表现为以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旅游企业为链核, 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 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地销售给旅游者, 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 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链条关系。从经济系统角度来看, 旅游产业集群融合了旅游产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与机制, 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 以核心旅游产业为支撑, 形成的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经济活动地域系统和旅游企业战略同盟, 具有鲜明的产业集聚优势和带动辐射效应。

二、粤西各地旅游资源现状

本文所指的粤西地区主要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 虽然在经济上三地都远不及珠三角的地级市, 但是在旅游资源方面也各领风骚、别具特色。

1. 茂名。

茂名是当今的石化城之一, 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 就有土著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始称百越族。茂名大地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 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高州的冼太庙、观山寺、宝光塔、长坡旧城、信宜的镇隆古书院群、化州的孔庙、电白的钟鼓楼、茂南的恐龙蛋化石等人文景观引人入胜, 文化底蕴丰厚。茂名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 唐代重臣高力士、岭南著名才子陈鉴等都是茂名人。今天, 大部分古迹都被开发成景点, 供游人参观游览。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2家;旅行社15家, 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景点17个, 其中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国家A A A级旅游区3个;旅游购物商场6家。

2. 阳江。

阳江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山海兼优。独特的自然景观, 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阳江市历史悠久, 自西汉年间已设置郡治, 留下不少古迹和文物。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北山石塔、石觉寺、崆峒岩、通真岩、独石仔古人类洞穴遗址。此外, 较著名的还有南宋张世杰太傅墓、灵谷庙、北津独石和明清学宫。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 已初具规模。其资源以自然风光为主, 以规模大、数量多、质量好、景观美的优质滨海沙滩为代表, 加上阳春旖旎的喀斯特峰林、溶洞风光, 以及丰富而优质的温泉群、高山瀑布和森林湖泊, 构成了品种齐全、品位很高、空间组合良好的山海风光旅游资源。归纳起来主要有十大类, 其中包括: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十里银滩、凌霄岩等景点。

三、培养粤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

1. 重点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线路。

(1)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 随着“南海Ⅰ号”古沉船的成功打捞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顺利开馆, 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与粤西发展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下充分发挥“南海Ⅰ号”的品牌效应, 深入挖掘并大力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努力擦亮和打响粤西的文化品牌, 竭力把其打造成为国内外休闲旅游的度假胜地。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参照山东威海定远舰模式, 三地共同制作一艘1∶1比例的南海一号船只, 复其原貌, 并且安装现代动力和安全系统, 游客们可以在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和现场发掘后, 登上“南海一号”, 从海陵岛出发, 行至阳东东平大澳渔村, 途径茂名港和第一滩, 最后至湛江徐闻港。大澳渔村为一古渔港 (渔村) , 位于东平镇附近, 秦时属南海郡, 汉时属合浦郡。史称“六澳之首”, 是当年广东大港之一。明代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曾从此经过。中国古代南“海上丝绸之路”从始发港广州至出口港徐闻, 大澳是个必经的重要港口。游客们可以在静态与动态的游历中回顾历史, 享受美景。 (2) 红色爱国、生态之旅, 此旅游线路从湛江出发:霞山法式建筑老街-寸金桥公园-湛江市博物馆-湖光岩风景区———茂名高州三讲之路-阳江阳东平地村。历史悠久的湛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城市, 因其靠海, 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国家统治的往事。1899年, 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 法国统治湛江期间 (即广州湾时期) , 西方建筑传入, 霞山出现一批欧式特色的近代建筑法式的主要建筑遗迹, 主要有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广州湾法国警察署旧址、维多尔天主教堂 (又名霞山天主教堂) 、东方汇理银行旧址、霞山福音堂等, 博物馆内抗法斗争陈列以文物、文献、辅助展品展示了1898~1899年湛江人民反抗法国强划广州湾租界的斗争过程, 主题突出, 气氛感人。历史文化名城高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源地,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高州根子镇是“全国水果第一镇”, 游客可参观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共产党人先进性电影《荔枝红了》拍摄地、种有39棵唐、明、清古荔枝树的贡园, 登观荔亭, 观赏万亩荔林成熟时的壮观景象, 在江泽民总书记南巡时亲手植树“中华红”前留影。阳江平地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也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游客可以在此线路的游览中感受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成效, 在历史感中接受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3) 客家文化之旅, 粤西客家文化旅游线路是:阳江新洲客家围屋和山歌-茂名电白围屋-徐闻北谭围屋。客家目前是一个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族群, 在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多万客家人, 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 具体分布在徐闻、遂溪、廉江、海康、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地。对客家资源进行整合, 进行深层次挖掘, 作为粤西旅游的精品加大开发力度, 形成国内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建议成立粤西客家文化研究会, 条件具备时三地可以联合申请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以提高粤西地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述围屋中的新洲围屋于康熙六年 (1667年) 客家人第四次诏迁沿海内地时所建, 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18条巷道, 31个门户, 是阳东地区唯一的客家村围屋, 除留下这座客家土楼外, 也在当地留传下了很是珍贵的客家山歌。茂名沙琅镇月朗口村清代方形客家围屋, 宅内共有房间85间。徐闻县北谭村客家围宅是雷州半岛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个, 呈方矩形, 面阔18米, 进深25米, 高两层。

2. 加强三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旅游宣传和市场一体化, 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阳江、茂名、湛江三地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要求各地方旅游企业打破地方束缚, 建立相互的合作网络。地方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要制订三地旅游集群发展战略, 编制跨区域的旅游开发规划。三地在进行宣传时应当以整体的旅游形象来推广旅游资源, 加强整体策划。

参考文献

[1]麻学锋, 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9) .

[2]相阵迎, 徐红罡.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J].旅游科学, 2007, (12) .

[3]旷健玲.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初探——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 2006, (6) .

[4]陶文杰, 梁玉社.我国旅游企业集群形成模式分析[J].天津商 学院学报, 2007, (4) .

上一篇:生物拉丁文基础下一篇: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