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势产业转移(精选11篇)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1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确定了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 并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 承接国内外转移产业推动这一进程应是明智之举, 因此, 河南应以优势产业为导向,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1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区域竞争力来源于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产业, 然而,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 更需要强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支撑, 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缺乏, 因此发展优势产业需要借助外力。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 为河南借助外力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1) 区域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产业为支撑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具有竞争力, 从微观上看是要有大量的竞争力强的企业, 从宏观上看是要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 (1980) 的区域竞争力理论, 认为所谓竞争优势产业是一国在区际上成功的产业, 其重要标志是大量持续地向其他区域输出产品、技术和设备, 并分析了产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因素。波特的区域竞争力理论, 其实质是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强调了区域竞争力来源于优势产业的培植。
(2)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是河南在产业转移大潮中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 这是一个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举措, 有利于实现河南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提升河南竞争力。然而,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 更需要强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科技条件的强力支撑, 而这些方面固然主要依靠河南自身内力的积聚。但勿庸讳言, 河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资金较少、技术缺乏、高素质劳动力不足以及诸多制度因素的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其初始条件将使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难以实现或过程非常缓慢。因此, 发展优势产业还需要借助外力。而当今世界处于一个产业转移的高峰期, 承接国内外转移产业推动这一进程应是明智之举。
目前河南面对的是两个产业转移大浪潮, 一个是国内的, 即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另一个是国际上的部分产业向中国转移。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地处中原要冲的河南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如何应对才能有效实现距越式发展, 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大幅度提升河南的竞争力水平呢?如果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只讲数量不求质量, 只看重对方条件不考虑本地情况, 没有选择地、“来者不拒”地招商引资, 就不但不能让新进的产 (企) 业融入本地环境, 而且会造成对河南已有产业链的冲击甚至破坏。所以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应该立足于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对河南优势产业培育与发展最关键的产业 (企业) 以及对河南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强的产业 (企业) , 使转移过来的产业 (企业) 溶入河南的产业链, 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 才能形成根植于河南的区域优势产业, 并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2 近年来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 河南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外商投资及省外资金的规模、项目增速很快。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 2001年, 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为4.5亿美元, 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0.62亿美元;在承接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方面, 河南省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 主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2005年合同引进省外资金1667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503亿, 到2007年, 河南合同引进省外资金3315.5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1521.6亿元, 是2005年的三倍 (表1反映了近两年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资金与项目情况) 。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商务厅有关资料整理所得。
承接产业转移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贡献度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吸引境外省外资金折合人民币1750亿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9%, 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在河南引进的产业转移项目中, 投资领域涉及广泛, 但大的项目、大额资金集中在河南的优势产业各行业中。我们以2006年引进省外资金为例来加以说明。从产业转移的项目来看, 2006年河南注重加强省内优势企业与外省发达地区大企业的战略合作, 全省引进省外资金亿元以上项目增多, 一批重大项目在河南相继开工建设, 全年全省亿元以上项目324个 (包括部分上年续建项目) , 合同总投资1467.6亿元, 合同利用省外资金1245.2亿元, 实际到位331.7亿元, 占全年实际到位资金总额的33.1.%, 其中投向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优势产业的占一半以上;从产业转移的投资领域来看, 全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涉及领域比较广泛, 但主要集中在冶金、机械电子、纺织、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中 (表2的资料反映了2006年河南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项目与投资领域情况) 。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商务厅有关资料整理所得)
大项目、大资金对优势产业的投资对河南优势产业的增长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从表3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近两年, 河南优势产业以不到全省1%数量的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业增加值, 这其中, 固然河南自身内力的积聚是非常重要的, 但承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资金、项目、人才等也功不可没。
资料来源:根据2006、2007年《河南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而且, 大量项目投资带来的直接结果也在河南不断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产业聚居效应。前几年, 濮阳市成功吸引数百家沿海地区特种玻璃制品企业转移到当地后, 迅速形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特种玻璃产业集群;郑州市成功吸引广东等地大批服装加工企业转移到当地后, 也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女裤加工产业集群;漯河通过引进康师傅等食品企业形成了食品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为河南进一步发展化工、食品、服装等优势产业奠定了基础。
尽管承接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 但到目前为步止, 河南还没有建立一种以优势产业为导向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制, 产业承接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思想较为严重, 政策方面也不尽完善。
3 以发展优势产业为导向的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对策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 我们认为, 河南应依托优势产业, 采取适当的策略,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以促进河南优势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并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 实现河南跨越式发展。
(1) 依托河南优势产业, 确定重点转移来源地和产业。
弄清楚转移来源地和产业, 是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基础。从国际产业转移来源看, 日本的汽车产业、冶金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强劲, 并且在医疗设备、机械、化工、服装、食品等行业的转移也有所增加。由于亚洲“四小龙”等区域与中国产业结构整体性成长程度的不断加深, 这些国家或地区也成为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重要来源地。中国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向大陆转移已经形成规模;美国也不断加大向中国转移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从国内产业转移来源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等地, 三角区由于产业基础不同以及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方向不同, 其转移的产业又不相同。如长三角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汽车配套等, 而珠三角则主要集中在电子、制衣、制鞋、玩具、家具等。即使在同一地区, 不同的市、县实施转移的产业也不相同。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来源地与转移产业的特点, 河南可确定日本、亚洲“四小龙”、美国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或地区作为重点产业转移来源地, 有目的地选择当地与河南优势产业有关的汽车、冶金、化工、服装、食品等行业内的知名企业, 与其加强信息联络, 为吸引这些企业到河南投资兴业做好准备。
(2) 依托河南优势产业, 科学制定承接规划。
承接规划至少应包括承接产业规划和承接地域规划。在承接产业规划上, 要根据河南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优势产业发展要求以及承接和侧重承接转移的产业, 做出各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在承接地域规划上, 可按三个承接产业转移地域层级来规划, 即郑州市和洛阳、开封两个副中心城市为第一层级;各类产业带为第二层级;各县 (市) 为第三层级。不同层级依据当地的产业优势承接相应的产业。通过制定承接规划, 发挥河南省的整体产业优势, 协调河南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避免招商过程中的恶性竞争, 增强各地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
(3) 围绕河南优势产业, 认真确定引进项目。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河南可围绕六大优势产业, 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相关要素进入, 形成产业配套, 壮大产业集群, 促进河南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围绕食品工业, 依托河南农产品资源, 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提升食品加工业附加值;围绕有色金属工业, 承接氧化铝及铜、铅、锌、钼、镁等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 拉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做大做强河南有色金属产业;围绕化学工业, 引进煤化工、精细化工等项目, 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集中度, 形成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围绕汽车及零配件工业, 引进整车加工、零配件生产等项目, 增强河南汽车产业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业, 引进数控机床、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轴承及基础件、仪器仪表等项目, 加快装备制造业向信息化、成套化、集聚化的产业格局转变;围绕纺织工业, 引进棉花深加工项目, 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围绕优势产业确定引进项目, 可使引进的项目一开始就融入到河南的优势产业网络中, 并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 增强河南优势产业竞争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河南整体竞争力。
(4) 建立互利共赢机制, 促进河南优势产业与引进产业 (企业) 互惠共生。
引进来的产业 (企业) 能否真正促进河南优势产业的发展, 主要取决于河南优势产业能否与引进产业 (企业) 要融合共生, 和谐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其一, 有关部门要研究好、落实好引进企业与河南本地企业合作的相关事宜, 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其二, 建立长效沟通机制, 促进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沟通和协调,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其三, 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 支持引进企业在河南做强做大, 优先提供基本生产要素和优惠的政策支持, 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营造最佳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中部经济崛起互动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24) .
[2]孟丽丽, 张萌, 李志弘.产业竞争力来源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5) .
[3]毕肖华, 徐志耀.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模型研究——以广西为例[J].市场论坛, 2008, (4) .
[4]肖雁.论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地域粘合性[J].当代经济, 2008, (4) .
[5]王桂敏, 金明玉.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外力推动:承接国际转移产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2
编者按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和安排,为深入掌握区情,解决问题,推进工作,2007年,自治区党委各常委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多年来的第一次集中专题调研,是自治区党委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从今日起,广西日报将陆续刊发自治区各常委的调研报告。今天,首先刊发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的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差距密切相关。从历史上考察,迄今为止世界上完成过三次产业中心的转移:第一次是德国从英国手里接过了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第二次是美国形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取代了德国的合成化学时代;第三次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机械电气为代表,包括电子工业在内,世界的制造业中心从美国转到日本。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就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特别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向中国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地域上的有利条件,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3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承接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的大部分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的转移;第二次是90年代初,主要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的电子、通讯、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的大规模转移;第三次是从2002年开始直到现在还在进行中的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以制造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产业的转移。目前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80%左右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为主导的国际产业形成了加速向东部地区转移的新态势。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开始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腾笼换鸟”成为必然,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
东部产业转移的这些趋势和特点,对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我区是后发展地区,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不大。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我区工业,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2004年以来,我区与东部地区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845个,占全区签订项目总数的72%;项目资金3838.85亿元,东部企业实际到位资金1444.94亿元,占全区到位资金总额的73.14%,项目实施率达89.8%。特别是通过“百企入桂”引进的国内一些知名龙头企业,对推动我区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对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深层原因和转移方式等缺乏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因而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二是引进区外资金规模小,增长速度慢。引进企业和项目层次不高,龙头企业不多,尚未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聚。三是交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连接周边省市特别是通往广东的几条高速公路至今基本没有连通,全区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成为制约东部产业向我区大规模转移的瓶颈。四是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2006年,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就业人口的3.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2个百分点,其中高级技能人才比重为0.1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五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我区产业集聚、企业集聚的态势正在形成过程中,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块状区和特色产业带,集聚效益不明显,通过市场作用形成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格局还没有出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很多核心零部件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六是企业经营的综合环境有待优化。我区在服务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上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对进入企业和项目关卡较多,优惠政策难兑现,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工业用电价格和服务性收费价格偏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当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很大、成效很好,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东部地区各省市政府,努力推动本省市发达地区产业向本省市欠发达地区转移。东南亚一些国家也在利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吸引日韩、港澳台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已开始向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这些都对我们构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机遇性很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国内产业转移也不会无限持续下去。根据有关方面分析,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还应当注意到,当前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着一个有利机遇。今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新一轮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行加工出口贸易新政策。这一政策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加工贸易实行差别政策,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这项调整政策的实施,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区外企业向监管区内转移。因此,要树立抢抓机遇的强烈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引凤入巢”,引进产业,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选准我区产业转移的承接点
产业转移具有明确的利益驱动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取区位优势
和降低要素成本,转移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则以获取综合竞争优势为目的,更注重承接地投资软硬环境特别是信息、技术、设施、人才、研发配套能力和体制配套条件。目前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区位和成本方面较有优势,而在投资环境及研发配套能力、体制配套条件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准确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认真分析研究东部等发达地区可能转移什么产业、我区需要承接什么产业,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目前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转移的产业大都是一些需要大量用工、用地、用水、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等。我区劳动力、土地、工业用水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从劳动力价格看,我区产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从土地价格看,我区工业用地比较便宜。这些都对东部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综合成本较低这一优势,大规模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构筑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
二是利用区位优势承接市场在外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结果就是产业的区域分工合作。东部地区的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希望继续保持出口优势,一些传统加工业,急需开拓新的市场。为此,他们需要把产业转移到市场辐射面较广的地区,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我区在多区域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部湾港口群将广西和世界市场融为一体。广西东面与产业转移地的粤港澳相连,运输相对便利,在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西面毗邻西南地区,直接连接广阔的大西南市场;南面与越南接壤,直接连接东盟市场。同时我区还有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多区域合作平台。这些区位条件使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我们要进一步创造和发挥区位优势,使我区不仅成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重要基地,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成为我国东部转移产业立足广西、走向西南和东南亚的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
三是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产业配套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过去我区引进了一些企业,但由于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弱,企业难以生存、成长、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仅是投资者的需要,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更是我区产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已培育发展了制糖、有色金属、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发展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要坚持以我区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我区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四是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并利用资源换取新产业到我区发展。我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亚热带农林产品资源丰富多样。这几年,我区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培育了一批资源加工龙头企业。但总体上看,我区资源加工工业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如氧化铝、电解铝等初级产品产值约占铝工业产值的75%,而铝材加工产值只占25%;制糖工业约77%的产值由初级产品白砂糖创造;我区蚕茧产量全国第一,但加工率不到40%。因此,各地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我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同时,利用资源优势换取新产业到我区发展,如引进富士康集团除进行铝材深加工外,还带来了电子信息、环保节能、新型材料等产业。
五是注重引进和发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也就是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顺应“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注重引进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转移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六是要从随意性的招商布点向科学合理布局转变。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捡到篮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有些属于国家政策淘汰落后的项目仍在上马,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区“一轴两廊”的“干”字形工业布局,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转移项目。在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要讲求质量,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产业向我区转移,不能什么“鸟”都要,什么“菜”都捡,不能牺牲环境,破坏资源,只图一时发展,损害长远利益。要统筹考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承接现代服务业的基地。
三、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目前我区共有41个重点园区,其中包括3个国家级开发区。要首先以这些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在着力建设好现有园区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园区,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项目能不能尽快落户的关键因素。要根据各类园区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重点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充分利用行政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园区,可以按市场运作方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基础开发公司,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园区上规模、上等级、上水平,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为吸引产业大规模转移到我区创造条件。
二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管理机制,确保园区管理机构权责分明,服务到位。各园区管理机构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园区管理新体制。对转移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要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同时,各地、各工业园区要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引他们来我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本地暂无条件或不适宜承接的转移产业,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转移到其他具备吸纳条件的外地园区落户,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要创新园区招商模式。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拓宽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招商引资新平台。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和渠道,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政府推动和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局面。要推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招商。要推进招商引资专业化,依托中介组织、专业机构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化招商活动。要推进招商引资信息化,积极采用网上招商等方式。要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和扩张倾向比较强烈的城市开展驻点招商,重点跟踪一些有转移倾向的项目,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努力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当前,我区在投资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一些影响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必须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让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发展”。
一是加快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实施“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规划,打通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以港口码头为重点的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打通连接东部的多条高速公路,加强沿海、内河港口建设,拓展江海联运,全方位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网络对接,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完善的通道。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关能力。加快能源建设,千方百计降低电价,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廉价、安全的能源保障。
二是加大政策创新力度。要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在减轻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对于企业的员工培训,可采取“政府买单、社会承办、订单培训”的办法,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对园区企业实行集中排污治污,降低企业成本等。在费用方面,对进入我区的外地项目,审批过程所发生的地方性行政收费可考虑实行适当放宽的优惠政策。专门的产业转移园区,可以实行“封闭运行、独立运作”的“无费区”管理。此外,还可考虑设立产业转移基金,制定园区财政资金扶持办法等。
三是加强政务环境建设。要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有规定实行核准外,均实行备案制。对重大项目的核准、备案,公司设立审批,工商、税务、海关登记,用地申请,报建等环节实行全程代理制,开辟“快速通道”。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为外来投资者做好服务,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努力做到“山清水秀地干净”,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使之成为企业信心工程。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抓好人才教育培养。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要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教育,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建设一批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加强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队伍。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新兴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五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到与产业转移互动发展,为引进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引进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内外贸一体化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同时,要推进电子政务,构筑政务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政策和规划的透明度。
六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承接产业转移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招商不能怕人家赚钱,更不能“关门打狗”。要让投资者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权益上有保障。要用感情和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凝聚“人气”,使客商在广西能安心发展,成功兴业,形成“搞好一个,引进一批,带动一片”的生动局面。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技能结构;培训机制;人员流动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0-0012-06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做保障,特别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和环保等高科技产业,它们对于人的要求更高,因此人力资源素质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地区发展的竞争优势等都需要靠人来实现,而人所能带来多大的价值又无法去计量,只能凭借其创造的外部产业价值进行推测和判断。产业集群就意味着该地区所承载的企业数量非常多,这就迫切需要保证这一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转移的作用,提升地区经济水平。[1]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
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总量及结构情况
1.人力资源总量状况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人口总量为6936万人,从业人口4280.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08万亿,而皖江城市带8市1县1区人口总量为3096.48万人,从业人口1908.7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40万亿。人口总量、从业人口以及生产总值这三个指
标分别占全省的44.64%、46.75%和67.31%,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人均GDP贡献率比较高。
2.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结构情况
(1)高等教育方面
从2011年到2014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高校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2011年的72所上升到2014年的91所,招生人数以及在校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高校接受再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数量也在增多,招生数量提高,这正好满足了示范区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每年递增的毕业生为示范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
近年来,随着相关国家政策的出台,安徽省开始崛起,积极融入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而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率先发展起来,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涌现、研究所林立,如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和第三十八研究所等,汇聚了大批高新技术人才;此外,合肥市聚集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高学历技术人才。芜湖市凭借临江的优越地理位置,制造业比较发达,聚集安徽奇瑞汽车等
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拥有很多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才。马鞍山市在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依托安徽工业大学,对钢铁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成为新兴钢铁城市,还荣获“全国科技新兴试点城市”称号。
(2)技能结构方面
截至2011年底,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6.2万人,其中合肥市以17.82万人高居首位,安庆市和芜湖市分别以8.31万和6.39万人位居示范区第二、三位。2012年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约为110万人,高技术人才41.6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50万,农村技术人员22万。同时,2012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有30.51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相比2011年增长了13.96%。2013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R&D;人员为12.6万人,占全省的70.22%。2014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33.6万人,占全省的87.2%。2014年国内外三种专利的申请数与授权数分别为7.25万项和3.56万项。
(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不同产业、所有制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状况
1.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人力资源结构
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从业人员按三大产业划分,如表1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安徽省是农业大省,皖江城市带示范区8市1县1区中的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的最多,但从趋势上看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到2014年下降了5.77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技术、设备效率的提高,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最低,三年基本都维持在29%左右,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仅次于第一产业,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状况,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为这些地区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的保证。
2.按城乡结构划分的人力资源结构
城乡以及所有制结构将人才资源进行划分,可以知晓城乡差距与问题以及不同性质企业的区别。按城乡区域划分可分为城镇从业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如表2所示2011—2014年城乡从业人口比较。
根据2011年至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到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城镇从业人员比例比较低,约占45%以下,而农村从业人口数比例较高,约占55%以上。从趋势上看,城镇从业人员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至2014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而农村从业人员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至2014年,下降了17%。这说明了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开始涌向二、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城镇,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并定居下来,城镇人口数量增多,这也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
管理的状况
(一)人力资源规划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构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体系。安徽省包括皖江示范区中农业人口数比较多,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又相对较低,所以为了满足示范区内承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通过建立网络培训体系,建立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引导各类技能培训机构合理配置各方资源,联合培训。第二,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它的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同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真正培养出满足示范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以及高校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发展必须有高新技术人才做支撑,这时承担高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1]第四,创新人才利用机制。除了自己培养,引入人才是一条迅速提升地区人力资源质量的捷径。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引入资金上的支持。
(二)薪酬管理
皖江示范区平均工资偏低,比起邻省江苏、浙江都具有一定的用工成本优势,所以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多将产业转移至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这给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2014年皖江示范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的纯收入都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10多个百分比,这也吸引了皖北、河南等地人才来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都在提高。从2011年至2014年,皖江示范区整体的收入水平都在上升,在岗职工的收入由2011年的3.1万元上升到2014年的5.5万元,增幅达到了5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1年的1.5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73万元,增幅达到了4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5153元上升到2014年的9231元。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人口流动
从2011年至2014年皖江示范区流向省外人口的统计可以看出,2011、2012、2013、2014年流向省外的人口数分别达到了1.7万、2.03万、2.57万和3.09万。从流向上看,向江苏省转移的人数最多,占到了30%。同时人口流动主要是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东部发达省市,其次是北京与广东。从流入省市特点来看,均是经济发达地区,说明东部发达地区有其巨大的吸引力。因为这些地区企业多,就业岗位丰富,待遇相对较高。
表3 皖江示范区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主要地点总计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北京
2011年人数/人172925512378236288081009
比重/% 31.8821.8720.984.675.83
2012年人数/人202685819420646468951314
比重/% 28.7520.7522.924.416.48
2013年人数/人2565774235131588811551567
比重/% 28.9320.0322.954.5060.5
2014年人数/人3093991606377716015011883
比重/% 29.6020.6123.144.856.19
注:不包括金安区和舒城县。
三、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
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截至2014年底,皖江城市带示范区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96.48万人,生产总值达到了1.40万亿元,这两项指标占到了全省的45%和67%。45%的人口数量却创造了67%的生产总值,足以说明示范区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的贡献之大。同时,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也给示范区的发展、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由于人口在增长,而该地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却增长不快,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过剩以及众多社会问题。同时,示范区多年来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率,说明示范区人力资源数量在逐年剧增,这为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人的储备,但光有数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对于人素质的培养跟不上,严重脱节,这就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就业不充分
1.质量不高,缺乏先进的思想观念。第一表现在思想素质、观念上。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长期的小农经济与计划经济对当地劳动力的影响巨大。他们对于市场经济缺乏了解,思想中缺乏竞争意识,同时由于缺乏教育,技术相对单一,这大大影响了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经济的发展质量,更就谈不上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去竞争了。第二表现在文化素质上。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合肥、芜湖、马鞍山以外,多数示范区内地区的人才资源受教育程度很低,这其中仅接受过初中教育的最多,其次是小学教育,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最少,特别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非常少。[2]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同时对于人才需求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选择“高分”人才转变成“高能”人才,这种转变是教育理念的变化,而示范区的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只注重拿学历,忽视素质教育,使得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第三表现在身体素质上。保障劳动力的健康要依靠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当地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而我省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大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新的医疗保障系统尚未完善,城市与农村差距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示范区内劳动力健康状况不好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3]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劳动力流动性不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在资源配置、投入、户籍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由于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教育投入严重不公平,示范区内大量的教育资源都用于城市教育的发展,人财物都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队伍都大量的缺失,使得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这必然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当地来说无法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优势。其二,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意识上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农民由于缺乏教育,接触先进思想、理念的机会非常少,他们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无法全面去了解,未形成竞争意识,对于自身技能学习、发展没有意识,对自身的发展缺乏方向,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4]第三,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制约作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式上的进城打工,而无法享受城市人的一些权利,使得地区城市化质量低,大量的劳动人员涌入城市却不能真正扎下根,从农民变为市民,这就大大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示范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人员流动大、不稳定这样的隐患,大批农村劳动力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不能长期在一地工作甚至安家,大大束缚了农民的个人发展空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不稳定因素。
(三)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教育、培训滞后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大重心。近年来由于一味强调产业转移,资源配置以及人财物都向工业生产方面倾斜,这就使得原来并不多的财政投入用于教育、医疗、人口流动等方面显得非常少。这种现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同时,在教育方面,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学校,在教育培养上与社会、企业需要严重脱节,学校培养的人不能被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形成了资源的浪费。教育应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重点扶植示范区内急需人才,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及培训机构,一定要充分听取企业建议,培养适用人才。
四、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人力资源
发展对策及保障制度
(一)人力资源发展对策
1.重视培养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管理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示范区内企业的增多,产业发展趋于全球化、国际化,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多,对于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更为迫切。企业在参与行业内、地区内甚至全国、全球竞争中,除了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企业对于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吸纳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管理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是培养具有先进理念、创新能力、诚信、市场开拓能力的管理人员。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转移调整和升级相适应。
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在体制上、机制上下文章。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培养基地都要重视,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建立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政策扶植,广泛对示范区内企业进行调研,将结果反馈给培训基地,用以改进完善培训系统。其次是多渠道、多层次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示范区内各地区人才培养规划系统中,对于人才要分层次分类别的进行培训。根据企业对于管理人员需求的不同,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培养,培养中关键是培养管理人员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国内外专家等方式,让管理人员思维观念更新,紧跟时代前沿,提高管理理念与水平。[5]
2.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基于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进行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的要求,着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势在必行。首先,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重点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实用性技能的培训。根据农村的实际状况以及需要,对农村实用性人才开发的投入需要增加,特别是农业科技推广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的途径应多样化,可以由高级农技推广员到农村进行培训,可以与农业院校、职业院校以及农技示范基地合作进行批量培训,这样既可以让农村劳动力在本地靠农业科技发展生产、提高收入,也可以让农民有一技之长,进城走入企业工作。其次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应从政策层面维护农民工权益,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住房问题等都无法与城市居民做到平等,所以政府必须广泛调研,切实拿出对策来让农民工享受各种平等权益,增强其城市主人翁意识,这样对于他们工作积极性等都大有益处。
(二)制度层面上的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使开发调研、使用、评价以及激励这五大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需要制度来保证。
1.人力资源开发调研机制的建立
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对于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来说,更重要地是建立紧缺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的信息库。资源库是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的,根据结构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完善人力调研统计系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对本地区人力资源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各行业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这让人力资源的开发、分配等工作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6]
2.完善人力资源培养系统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改变了安徽省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当下围绕新兴产业,开始走一条多层次产业发展之路。由于发展思路的变化,使支撑发展的人才类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尽快完善人力资源培养系统。示范区人力资源培养应分层次、分阶段地实现。首先要培养一批有核心能力的、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人才或人才团队,他们可以比较快的让示范区的产业走入发展的“快车道”,高新人才以及团队的培养需要以示范区内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大科技项目、高校研究中心为平台来培养;其次要根据示范区内产业特征,培养一批承接产业急需的紧缺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区域内行业类型去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一起进行专业建设,从而让培养的大学生可以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价值。[7]
3.完善人力资源使用系统
示范区内人力资源的使用应首先改变人力使用权专有的思想,应鼓励各企业通过软性的引进模式,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一些国内外知名人才来企业兼职,利用业余时间与本企业科研人员一起合作做科研搞技术攻关。同时,事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也要做出一些创新,比如增设“特别岗位”,对紧缺的管理类人才,允许用人单位以各种项目、任务等方式进行借用或临时聘用,等等。同时,对于一些国外专家,可以自建国外研发中心,聘请他们加盟或与国外研发中心合作,实行稀缺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努力提高示范区内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丽,肖莹,吴东.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6):34-35.
[2]田静.山东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4(5):24-26.
[3]蒋建武,赵曙明,戴万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12):134-135.
[4]李广智.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时代金融,2012(12):55-58.
[5]袁进.我公司人力资源现状与员工培训改进建议[J].中氮肥,2014(3):22-24.
[6]姚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创新管理策略[J].中国商贸,2014(14):98-99.
[7]汪陈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8):16-18.
(责任编辑 刘 宝)
Study on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Cluster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LU Na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In its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cluster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saw man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s, such as large number of labor forces, their low qualities, underemployment,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lack of mobility of labor force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lag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tc.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 foster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advanced concept, establish a research mechanism on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ptimize human resources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s.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4
产业转移的概念
目前, 理论界对产业转移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述, 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从广义角度, 将产业的单纯的产品市场扩张或迁移视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常常以相关国家或地区间的投资、贸易以及技术转移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从狭义角度, 认为产业转移着重指产业生产设施的空间扩张或迁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 也是企业的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
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一)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部, 位于亚热带范围, 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 人口8700万人。四川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其中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约1.1亿千瓦, 位居全国第一, 钛矿、钒矿等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 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30%。
(二) 旅游资源优势
四川是我国旅游大省, 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齐全的地貌形态, 造就了四川拥有秀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目前, 四川共有A级旅游景区136个, 其中5A级旅游景区3个, 4A级旅游景区48个, 3A级旅游景区35个, 名列全国前茅。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 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9.8万亿元, 相当于全省GDP的11.4%。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 而且为四川有效承接产业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科技优势
四川人杰地灵, 科技基础实力雄厚。1993年, 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目前, 中科院成都分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中央在川科技机构54个。2007年, 四川省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共计50家, 拥有两院院士57名。
(四) 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 四川工业化进程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四川经济完成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 四川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9:46.3:34.8。
目前, 四川已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业、食品业和旅游业五大产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 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近年来,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为迅速。2008年,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35.8亿元, 已基本建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四川良好的产业基础对吸引东部产业转移有明显的优势。
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考
(一) 积极营造良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
诺斯 (1976) 对制度环境的定义是, “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诺斯指出,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制度环境的改善或重新构建是降低转移企业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 并且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政府是改善制度环境的主体。为了营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环境, 首先, 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第二,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应该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 实行政事公开,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提高政府各部门整体办事效率, 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者。第三, 四川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发展教育,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不仅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还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培养具有较高管理素质或具有较高技能的人才, 增强对转移企业技术的吸纳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 找准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据比较优势原理, 根据四川不同地市的优势产业基础, 找准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并且,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污染, 保护资源和环境。严防承接一些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企业或加工制造环节。实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良好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都依据现有优势产业和工业园区, 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机械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鞋业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绵阳利用长虹等大企业的优势, 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化工、新材料、冶金等优势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德阳建立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遂宁市以电子、机械、高档家纺、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资阳以汽车产业园为基础, 引进零部件配套企业, 完善产业链。乐山、眉山以铝硅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南充、达州建立服装业承接基地。宜宾、自贡、泸州以化工产业为对接点。攀西建立钒钛产业承接基地。
(三) 依据四川承接产业转移对接点, 建设工业园区, 使之成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之地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载体。工业园区有利于形成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集群。但是工业园区不等同于产业集群。把一些没有联系的企业人工“扎堆”一起, 未必产生集聚效应。截止2006年12月, 四川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194个, 园区发展成效初显, 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但集聚效应不明显, 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依然存在。
今后, 四川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首先依据所在区域的比较优势, 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的产业群, 进一步形成产业链。从而达到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作用。其次,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 积极引导和鼓励产业转移企业入园, 对企业实行优惠性的服务政策。第三, 拓宽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四川区域内商业银行向产业转移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管理制度。政府努力打造融资平台, 帮助园区企业融资。
(四)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提高四川自身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为了提高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 首先, 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制定有利于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行业振兴计划。充分利用四川科研优势,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建立研发中心,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其次, 加快四川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要将承接产业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目的。同时, 把高新技术不断引入主导产业产品开发和产业建设之中, 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5
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在纺织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棉纺织和服装成为优先和重点转移的行业,在产业转移中大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转移项目中棉纺织和服装项目所占的比重达到70%以上,棉纺规模超过600万锭。转移产业主要以集群式、园区化模式发展,据统计,各地已形成主要园区超过百个。从总体上讲,前几年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速和占行业总产值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促进了东、中、西部纺织区域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产业转移中好的做法与经验
为推动纺织产业转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优化区域布局任务,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把产业转移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设计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注重引导,政策支持,加强服务,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的园区规划还包括了总部经济和商贸物流。各地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适合各自实际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比如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利用华茂的技术、管理、品牌、文化和资金优势,发挥华茂在供应链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注重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及相配套企业入园,从纤维、面料到服装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纺织高端产业链,创造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的环境,形成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安徽宿州纺织产业园,引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将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营造方便工作和适宜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政府积极开办“过渡工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宁夏和西宁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突出了生态环保和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疆主要依托棉花原料优势,吸引全国纺织500强企业进园,目前已有30多家入驻新疆,这些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它们在新疆的扩展极大增强了当地纺织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提升。总之,在产业转移中,各地都非常注重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增加附加值,在产业转移中注重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
面临主要问题
虽然最近几年纺织产业转移稳步发展,但从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和产值可以看出,尽管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仍保持高于东部,占比也有所提升,但相对于2011年的高速增长,当前的产业转移出现较大幅度的放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棉价差拉大,造成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国产棉品质下降,效益降低,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涨,一些地方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印染行业更是遇到准入、用地、融资等多方限制,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减弱,产业转移靠低成本驱动,已不切实际,也不可持续,导致企业家对中、西部的投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产业转移大幅放缓。
对纺织产业转移的判断与建议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6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仍在持续, 重心则是向东半球转移。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不断下降, 跨国公司的对外转移加剧了这一进程。据美商务部07年统计, 约有2500家美国公司将生产转移海外, 而东半球国家和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相对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 成为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最大承接地。
从我国产业布局的地理区域分布来看, 由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水平的巨大差异, 在迎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向和内容上各有侧重, 国内制造业阶梯式转移特征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传统制造业集中地带, 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 沪-浙、广州、长春、京津都是属于东部发达地区, 本应该是吸引国际汽车制造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但是更深入地探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趋势, 我们不难看出东部从长期发展看已逐渐丧失汽车制造业发展优势。
总之, 作为中部最具潜力的发展城市武汉, 无论从内在的区位优势, 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必然具备承接国际国内汽车产业转移的优势, 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2分析武汉承接制造产业的转移的比较优势
2.1武汉的整体工业基础雄厚
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发展至今, 武汉形成了电子信息, 汽车及机械制造, 钢铁, 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 (见表1) , 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分工明确, 以开发区, 工业园区式发展产业集群模式。
数据来源:武汉市统计局
从开发区、城区和远城区发展规划看, 全市的各区之间产业分工合理, 武汉开发区是以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 邻近的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东湖开发区与邻近的洪山区, 江夏区重点发展以半导体、消费类电子, 光通信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青山区和新洲区正形成冶炼和钢材深加工的分工格局。因此武汉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十分完备, 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比较完整, 特别是产业链上的钢铁业和光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是武汉汽车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创新发展动力。
2.2武汉汽车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完备
武汉是继上海、广州以后, 汽车制造综合实力最大的中部城市。整车生产企业显现龙头地位,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在产业链的发展中始终发挥龙头作用。通过引进、合资、资产重组, 已有东风本田汽车 (武汉) 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等4个整车生产企业集中落户在武汉经济开发区, 发挥出企业群的聚集效应, 成为全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工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发展较完善, 能有力配合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2.3能源充足是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武汉市煤炭、电力、石油、液化气等能源供应充足, 价格合理, 完全能够满足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城市煤气已形成三镇各成系统、以管道气为主的基本布局和多种气源并存, 多种供气方式并举的市场格局。
目前, 制造业向内陆转移扩散的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活动分布过密, 珠三角, 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 油荒, 电荒, 地荒等问题预示着在资源方面, 武汉在吸引制造业转移方面有着更为有利的势头。
2.4科技和人力资源为武汉汽车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提供动力
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 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 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 拥有发达的 教育体系。以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等为首的各大院校, 顺应汽车业在国内的发展需要, 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汽车制造、机械类专业。
2.5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数据来源:武汉市统计局
从表2可以看出, 物流、金融、 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迅速成长的制造业提供了支持, 一般来看, 制造业越发展则对服务业的依赖越大, 基于武汉市良好的第三产业势头, 汽车制造业能够与服务业相互依托, 互相促进, 形成三产业部门合理的比例结构, 更利于城市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具体分析
3.1优越的地理优势
开发区位于武汉市区西南, 东经114度9分, 北纬30度29分, 濒临长江, 地处市区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规划面积192.7平方公里, 发展腹地广阔, 区位优势明显。
3.2开发区内公共设施完备, 能源充足
开发区内水电热系统供应能力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业生产需要。日供水40万吨, 拥有1座220千伏36万千伏安的枢纽变电站和5座110千伏变电, 第一期规模为18万千瓦的调峰电厂已并网发电;供气方面, 区内建有日产14万立方米的煤气厂, “川气东送”天然气已送达开发区, 年供气能力3亿立方米;供热中心一期规模为150吨/小时, 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蒸汽和热水;雨水和污水实行分流排放, 雨水就近入湖:污水经专用管道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3.3区内生活环境舒适
居住风格各异的三角湖度假村、东方花园、金色港湾、东风阳光城等小区, 为外商和各类人才提供了 沁心怡人、幽雅恬静的居所。以湘隆广场为主体的区域商业中心, 完善体育医疗设施, 完备的公司及个人金融产品, 配以家乐福、中百仓储等大型商业设施提供全方位生活消费配套。
3.4关于道路通讯方面
位于中国中部的武汉, 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为骨干, 区内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铁路方面, 建有连接京广和京九铁路线的开发区专用铁路线及货站;物流运输方面, 拥有一座年吞吐量为13.9万辆汽车的滚装码头正在建设中。距开发区6.5公里处有年吞吐能力为1000万吨的武汉杨泗港集装箱码头。
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长城宽带、网通、中电等公司在开发区建有光纤宽带网络, 为区内企业、居民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3.5在投资政策方面
开发区制定了良好的税收政策, 创造了浓厚的投资氛围, 企业所得税, 预提所得税, 再投资退税, 采购国产设备退税,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海关税收等项目都是专为引进国外投资制定的优惠税收项目。倡导外商重点投资武汉市的优势产业, 重点产业, 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土地出让费用从高新技术项目, 先进技术性和出口型企业, 到一般型项目逐次升高。
4对武汉汽车产业的思考
武汉汽车产业发展声势迅猛, 产业规模效应和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 但是武汉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通过分析上海, 和广州成功的汽车产业特色, 武汉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几点:
首先, 产业配备和产业链, 上海汽车工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之一, 就是坚持实行整车和零部件同期规划、同比投入、同步发展。大力发展汽车相关的零部件配套业的协调发展。在建设武汉开发区的汽车产业时, 不能只以片面的追求汽车整车规模, 汽车产量, 只有具备齐全产业配备和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大且强的产业集群。
其次, 相对于上海引进美德品牌, 广州重点发展日系汽车而言, 武汉的汽车制造就是百花齐放, 法国, 日本, 美国的投资设厂, 外加国内的汽车企业各自为营, 虽然在地域上的集中, 但是产业发展间没有做到紧密的联系,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不过这也表明各国发达的汽车集团在竞争中国市场时开始意识到武汉的巨大潜力。
再次, 要积极推进武汉汽车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有效的应用, 实现汽车研发、设计、制造信息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 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 从而全面提升武汉汽车行业竞争力。
最后, 虽然武汉一直在强调打造车都的形象, 但是武汉的汽车业如何具体发展, 是适合走特色集约发展或者全面化, 似乎暂时定位很模糊。我认为根据武汉整体产业水平的良好发展来看, 武汉更应当向上海学习, 全面发展, 形成齐全的企业配备和完整的产业链, 发展高度集中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集群, 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公司, 通过投资并购或重组等形式, 学习国外的企业经验, 并以神龙, 东风等国内企业为依托, 大力自主创新, 发展国产汽车业。
摘要:通过分析武汉的经济发展因素和产业优势等内容, 提出了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相结合, 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从而振兴武汉制造业。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7
价值管理(Value Management,VM)的核心是提升价值(Value,V),有两个主要参数和变量,一是功能(Function,F),一是成本(Cost,C)。价值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功能和成本,以获得较高价值,是功能和成本综合计量,即价值=功能/成本,或V=F/C。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企业,构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危机。受此影响,我国的出口型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困难,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迫在眉睫。在新的发展困难面前,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并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源转移”的双转移(以下简称“双转移”)。在双转移过程中,从地理空间上看,涉及到转出区域和接受区域;从流动要素看,包括转移的产业、技术、研发、资金、人力资源等各种生产、生活要素。为了双转移顺利和成功推进,就要考虑和评估转移哪些,往哪儿转移的问题,即如何找到双待转移的合适接收区域,评估哪些产业和人力资源需要转移。
引力模型的研究基础是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Fij=G(M1M2/D2ij);其中Mi,Mj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Dij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是万有引力常数。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对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著名经济计量学家Tinbergen(1962)用两个国家的GDP代替两个物体的质量,用国家间的距离来代替两个物质间的距离,并采用了对数形式使模型线性化。他利用15个发达国家和3个不发达国家1959年的贸易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且贸易和距离成反比的关系。几乎在同时,德国经济学家Poyhonen(1963)也开始运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中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研究。虽然引力模型因此而缺乏理论基础,并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但是40年来,引力模型在实证运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1 双转移的力学解释
在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价值管理中功能的计量可以考虑为产业和人力资源转移区域(包括转出地区或接收地区)对双转移功能(F)的发挥程度。地区功能情况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度、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程度、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相关的政府办事效率、后勤服务、政策、生活配套等服务设施与功能,既有硬的方面,也有软的方面。因此,可以解释为转出地区或接收地区的功能、配套与待转移产业和人力资源的密切关系与程度;该关系与程度直接影响产业的产出绩效和人力资源的发挥,这些指标体现了该地区的质量综合素质,用指标M1表示,这种质量综合素质可以用该地区的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行计量。
对于产业和人力资源而言,也要找适合自己产业配套集群的地区和产业链,这涉及到双转移的产业和人力资源自身的状况及自身的发展情况,包括这些待转移的产业和人力资源质量的综合素质,用指标M2表示。从产业方面来说,包括整个行业发展状况,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的地位;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说,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在公司中的地位及个人的身体、心智成熟程度等方面指标,用指标M2表示,也可以用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估模型来计量其大小。
当产业区域和产业本身两者都比较成熟时,即市场竞争力比较强,市场占有率比较高时,M1和M2两者的质量都比较大,则企业在转出/接收地区能发挥出相对较好的功能;反之,则发挥的功能就越差。如果用和两者的乘积来表示二者的综合市场成熟和竞争力情况,两者之间的吸引力正比于M1和M2的乘积,即:F∝M1M2。
而价值管理中成本(C)方面的体现是一个综合的成本观念。如果转出/接收区域与双转移的产业比较融合,则二者的“距离”比较小,比较容易接收并形成完善的配套,融合的结果从产业转移来讲是待转移产业在后续的经营中不用自己建厂房、采购、运输成本,生产、生活配套成本比较低;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人力资源在此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既有利于人尽其用,也便于留住优秀人才,实际上是节约了人力资本。
反之,如果转出/接收区域与双转移的产业不融合,即二者“距离”比较大,则会导致企业今后运营成本比较大;而人力资源效益发挥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使人力资源发挥作用大打折扣,相当于用高薪聘了一个低能力人力资源,因此,提升了人力资源成本。
因此,二者的相互融合程度或关联程度与双待转移之间的今后的运营成本具有高度的关联。如果以相关系数的平方,用指标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了双待转移与转出/接收区域的相关程度。或者通过统计上聚类分析的方式,求得两个聚类群之间的“距离”。这种相关程度的倒数或者是“距离”越大,则说明二者之间越不相融,两者之间的吸引力越差,相匹配的话,运作成本会显著提升,因此,二者之间的相融程度或聚类的距离是反比于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如果用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倒数代替二者之间的距离,或者直接用群间聚类的距离来距离,则双待转移产业或人力资源的今后成本反比于相关系数或关联程度的平方,即:F∝1/R2。
因此,如果把价值管理中的价值(V)、功能(F)、成本(C)分别换成对应的吸引力(F);二者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情况(M1M2),即质量乘积;二者的关联程度(1/R2),即距离,则公式V=F/C反映的是价值管理的视角和观点,公式F=M1M2/R2反映的是引力的视角和观点。事实上,产业和人力资源发生转移本质是追求更高的价值,导致双转移的力量是引力的结果,即接收区域对双待转移的产业和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该吸引力越大,产业区域与产业越融合,对于企业来说,未来的运作成本就越低;反之,运作成本会很高,则吸引力大大降低,甚至会变成产业外迁的离心力。
2 吸引力的构成因素分析
一个地区经济具有向心力,取决于宽松的环境、深厚的市场文化与资金容通渠道,发达的中介服务,以及公平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公平与宽松的环境可以抵销上升的成本。给予优惠政策提高向心力是暂时的,真正的向心力来自于多年积聚所形成的打不散的市场之气,商业文化之气。
在考虑产业融合的吸引力时不能忽视离心力的存在.几年前民工荒暴露出中国无限制劳动力供给时代的终结,包括土地、人力、原料等各类成本要素下降无望,城市文化的缺失,使得高阶人才匮乏,种种利空造成了城市离心力。市场自然筛选并不可怕,但以往发展模式的欠帐值得关注,当多年压低生产要素,给予劳动者生存、教育、环境、法律等各方面欠帐逐渐显现之后,离心力上升犹如龙卷风的吸心大法,掏空一切。
对于珠三角这样面临产业升级之困的地区而言,向心力与离心力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些地区的高成本对低端制造企业形成离心力,他们不得不搬迁到经济落后的地区,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厂房,但是这些地区便捷的物流、完善的配套设施又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外迁工厂面临着重建厂房的困难,面临高企的运营成本、面对熟练劳动力匮乏、面临产业链断裂、面对无趣的产品创意,所有这些,都会让他们留恋曾经熟悉的成熟的制造基地的便捷。
伴随地区经济发展,一个地区的生产成本必然会抬升、变化。此时,会引起连锁效应,产业流动,一些企业进入,另一些企业迁徙别处。只要是市场的正常生态,就应尊重市场选择,大可不必为此长吁短叹。
人在产业升级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政府和企业都似对此形成了高度共识,只是善待人到底是为了提升竞争力等工具性理由,还是真的把人的命运当作产业命运,把人的荣辱当成城市荣辱,却需要认真辨别。
低素质人口仿佛成为社会升级的“绊脚石”,但是,政府、企业为他们提供的学习、发展机会往往被某些“理由”和“条件”所掩埋,为什么一些城市对他们摆出一种势利和傲慢?就业难,上学难,就医难,这是农民工面临的困难;而若一视同仁地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则社会配套匮乏,治安混乱,一些城市成为低素质人口的“大工厂”状况才能得以改观?
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于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则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而人力资源价值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只有真正愿意扎根的企业,才会对产业升级大力投入,而要让企业扎根成为可能,必须让企业中的干部和熟练工人获得扎根当地发展和生活的可能。企业对解决工人住房、医疗和教育问题“十分头疼”,不少问题必须通过赋予农村人口平等权利来解决,需要政府提供与税收匹配的公共服务;改变服务观念,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施政效率,通过政府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则成为政府积极作用的方向。
3 结束语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8
那么, 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究竟有哪些机遇?有哪些优势?显然, 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促进大湘南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对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一、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
1. 面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涌来的机遇。
研究表明,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 世界上许多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形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整体看来, 产业转移是依照国际发达国家或地区——承接国较发达地区——承接国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转移。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大量资本、技术等要素, 这些正是欠发达承接地所欠缺的, 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 要素在产业承接地的累积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这些要素将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2. 面临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机遇。
近年来, 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 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益稀缺, 使其价格持续上升, 这直接导致企业在当地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急剧增加, 原有的依靠低土地租金和低劳动力工资来压低生产经营成本所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渐渐丧失。东部地区迫切需要把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方面可以依托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低廉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维系原有的产业成本优势, 使其得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则可以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 腾出空间和资源来发展新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进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基于此, 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 使中西部地区面临沿东部海产业大举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3. 面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机遇。
2004年, 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港、澳、穗举行, 会上“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 湖南提出了“打造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 湖南选择地缘上毗邻广东的湘南三市———衡阳、永州、郴州作为湖南建设承接沿海及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的突破口。
二、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研究表明, 大湘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 区位优势。
大湘南是湖南历史地理与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南因湘江横贯南北, 而简称“湘”。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 流经湖湘千里沃野, 养育了一方儿女。一泻而下的湘江, 由由潇湘、蒸湘、漓湘会流而成, 其潇湘、蒸湘之源就在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湘南。“大湘南”地处梯级过渡地带, 拥有土地面积57153平方公里, 人口近1800万;2008年三市GDP达2346亿元, 约占湖南全省的23%, 举足轻重。如何发挥其独特区位优势, 使之成为湖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先行区域, 一直是湖南决策层次思考和探寻的重大课题。湖南南岭化工厂党委书记陈光正说:“湘南三市, 紧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要地, 已经逐渐成为东、中、西三大梯度承接的重要地带, 有望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中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这是区位优势”。据研究表明:从区位优势看, 大湘南是沿海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因为它是珠三角对外辐射的第一梯度区, 它的原材料采购半径与制成品发送半径又比沿海大为缩短, 而且可以全方位360度的辐射出去, 投入的产出率高。大湘南完全有理由, 也完全应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
2. 要素禀赋优势。
湖南师范大学李晓青学者认为:区域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产业互补性的前提, 区域间产业的梯度性为区域融合提供了可能。湖南地广人多, 矿产品、农产品资源都很丰富, 这些资源正是广东经济快速发展所必须的。要素的流动支持了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 要素的不完全流动又吸引了一部分产业来湘发展, 成为产业转移的直接推动力。基于不同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产业梯度格局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国际产业调整和升级, 必然有部分产业难以适应当地高地价、高工资、高环保要求等压力而外迁转移。湖南与广东省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差异, 如劳务成本低于广东省约40%~50%, 工业用水价格比广州等发达地区低近30%, 综合营销成本只相当于广东74%, 湖南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利用丰富的土地、水、热资源, 大力发展创汇农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3. 资源优势。
瑰丽的山水, 丰富的资源, 使大湘南成为一方风水宝地。这里有覆盖率占60%以上的茂密森林, 有着钨、铋、钼、石墨等在全国居首的大量富矿;有着五岳独秀之南岳、白云飘飞之九嶷山、烟波浩渺之“南洞庭”东江湖, 千种风情, 万般美景。衡阳市:号称“三乡之地”, 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 交通发达, 已经成为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材建筑、生物工程、煤炭采选、金属非金属采选、化学矿采选等36个门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衡阳作为全国区域性工业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凸显, 输变电、钢管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及零配件、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已形成五大主导产业;人才资源富集, 衡阳已成为湖南主要高校聚集区之一, 市内拥有南华大学、衡阳师院、衡阳财经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等多所高校, 在校学生近10万人。郴州市:拥有雄踞南北交通、物流要道的比较优势, 又是我国著名“有色金属之乡”, 钨、钼、铋储量全国第一, 旅游资源亦很丰富, 是全国9个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基地城市。永州市:所辖蓝山县、宁远县、道县、新田县四县, “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 已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方热土。目前四县已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近60万平方米, 落户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130家。这里已产生明显示范效应, 点亮了“大湘南”县域工业的希望之光。据《三湘都市报》2008年1月23日载文披露:湘南三市不但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 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人、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4. 政策扶持优势。
加快湘南地区的开放开发一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1988年, 省委、省政府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湘南地区为改革开放过度试验区, 在毗邻广东的边境建立一个弹性地区;1992年提出“放开南北两口”;1995年省七次党代会和2001年省八次党代会分别提出促进“一点一线”地区加快发展。2007年5月21日下午, 省委、省政府在郴州召开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 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 敞开南大门, 对接粤港澳, 加快推进湘南大开发。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会议讲话中强调,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强力推进湘南大开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 把打通出省通道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点, 构建立体、高效、快捷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二是产业政策方面, 支持三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对纳入省50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投资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和纳入省“双百”工程的重点技改项目, 予以重点扶持。三是土地利用方面, 加大对三市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保障其用地需求。四是财政金融方面, 重点提高财政新增增量在市县留成的比例,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湘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和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产品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国企改革方面, 扶持湘南地区7家省属国企做大做强, 更好地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六是旅游方面, 整合三市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精品,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七是人才方面, 在“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条件专家选拔工作中, 对湘南地区实行计划单列。试行湘南地区特聘专家岗位制度。支持三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八是海关方面, 认真落实国家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 对三市审批减免税500万美元以上的减免税项目, 实行提前介入、全程服务。改善通关环境, 推动区域通关改革。2009年初,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放开发的决定》, 时任省长周强、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先后率省直多个部门深入“大湘南”进行调研, 破解产业承接各种难题。2009年5月16日, 湖南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文件, 给予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措施。2010年11月27日,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正式将“加速崛起湖南”写进“建议”中, 并写明:“把湘南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经济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9)
[2].郭元晞, 常晓明.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 2010 (4)
[3].彭万里.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及思考[J].中国外资, 2008 (11)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9
1 承接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1 人力资源开发的总量决定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
只有拥有大批的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以及合格的产业工人, 才能承担起大规模产业转移的重任。以2010年东部产业的转移为例, 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达到了14 000亿元左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按各类人才每人创造10万元产值来算, 就需要1 400万人, 倘若按每个人创造20万元的产值来推算, 则需要700万人。由此可见, 拥有的人力资源总量直接决定着产业转移整体规模的大小。
1.2 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层质量
根据产业转移的理论, 产业转移是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 最终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与之相适应, 招商引资也依次经历来者不拒、互相选择、招商选资三个阶段。目前,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使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即产业转移向更高层次拓展。近几年来, 河南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断提高, 一大批高质量的国家重点支持发展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例如, 2010年8月2日, 富士康首条精密电子生产线在郑州投产;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进军河南等, 这些项目的建设, 标志着河南的产业转移正逐步拉开大幕, 同时对河南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做支撑, 也就不可能承接高层次的产业转移。
1.3 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决定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广度
伴随着信息社会形态的出现, 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劳动力的结构、规格和综合素质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经济理论来看,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只有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下, 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快速地发展。产业结构主要受到资源供给、市场需求和客观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结合河南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及优势, 应该重点发展以下产业:烟草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铝工业、建材业等传统产业和有色产业;汽车及其装配业、新能源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服务业及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但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保证, 那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只是空话。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力资源的结构决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广度。
2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产业转移为河南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承接产业转移也对河南的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的转移, 河南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一优势。但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并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价格方面, 而且更主要的是对其质量的要求。要想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技术专长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而河南恰恰缺乏这样的劳动力。在2010年, 河南省初中毕业的154.92万人中, 仅有62.85万人进入高中或中职继续接受教育, 其余的92.07万初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 在2010年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70.43万人中, 也有22.6万人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 仅2010年这一年中就有114.67万劳动力没有经过任何职业培训就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一部分新增加的就业人口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可能性比较小。另根据有关数据统计, 河南的技术人才总量偏少, 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河南省每万人中拥有的人才数和专业技术人数分别为360人和140人, 均低于全国500人和220人的平均水平。这些都充分说明了, 河南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2.2 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房地产、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 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与此同时, 2011年河南省确定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等14个产业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从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情况来分析,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以劳动技能技术人员为主, 涉及生产、设备操作、物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研发、质检等专业人员。当然伴随着产业转移逐步推进, 也会增加对工商企业管理人员、服务业人员的需求。
3 应对产业转移的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发展观, 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 事事学习, 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 工作即学习”的理念。河南在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要满足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必须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引导, 树立人才多元论的观念, 打破传统的认为读书就是要上大学的思想观念, 确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使社会各层面都认识到技术工人与高科技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同等重要, 从而在思想上、观念上促进技术工人人才的培养。
3.2 紧密结合用人单位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主要与其产品工艺水平高, 经久耐用有关, 而德国产品的质量之所以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主要与其具有众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因为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薄弱, 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因而很多学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在升学无望时迫不得已的选择。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弊端。譬如,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 职业学校没有对企业用工需求做市场调研就设置专业, 导致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许多职业院校急功近利往往是热门专业一窝蜂上而且招生数量没有统一规划;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由于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大都需要配备器材, 多数职业学校购买不起, 与此同时很多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时过于注重学历而导致具有一线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缺乏, 所以很多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企业不愿接收。因而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 对招生数量做好统一规划, 对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予以财政补贴, 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考核应该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以加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内培与外引相结合, 强化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
要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 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任期目标责任, 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因而每个企业都应该要拨出一定的培训经费, 定期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作为企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执行情况。鼓励并提倡以委托培养等方式, 将河南本地的有发展潜质且具有专业技能的职工, 送到国内外相关的职业技术学院去深造, 或者送往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聘请高校和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单位的职业经理人通过开办各种短训班, 将所学理论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实际运用, 在实践中强化和更新指导企业的管理方法, 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人才。
3.4 重视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3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首先要重视教育。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与发达的省市相比, 不管是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还是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全国其他省市一样, 目前河南的教育工作也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发展教育是使河南实现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的根本途径。
3.5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 劳动力市场经常出现结构性的矛盾,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影响了企业的稳定生产,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 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居于弱势地位。为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 促进产业的形成与繁荣, 河南省相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 在就业市场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一方面, 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运作, 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另一方面,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支持, 确保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供给, 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做好人力资源的支持。
总而言之, 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 将来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加。所以河南的人力资源开发除了要解放思想, 转变原有的人才观念外, 还应从短期和长期供给方面对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做文章, 使人力资源供给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均符合用人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莫光政.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策略[J].东南亚纵横, 2010 (2) .
[2]刘焱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人力资源环境优化研究[J].区域经济, 2011 (12) .
[3]李国杰, 缪兴锋.从人力资源视角分析广东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梅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 2011 (6) .
[4]李雪苑.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 2010 (4) .
[5]赵雅坦.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0) .
[6]何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校报, 2012 (6) .
[7]成艾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1 (12) .
[8][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广东产业转移阳西样本 篇10
7月2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到中山火炬产业转移工业园(阳西园区),这是他近日连续走访的多个产业转移园区之一。
阳西园区由广东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与阳江市阳西县合作开发,以公司代替“管委会”开发与管理,提出按“市场规律”办事,被称为“阳西模式”。
转移
台商陈士传的阳江市富利来生活饰品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阳西园区的企业。如今,两年前动工的厂房、宿舍等早已建成,就等投产。
在200多公里外的中山市火炬开发区,陈士传只有1000平方米土地。1997年进入开发区后,陈士传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订单不断增加。但是“开发区没地了”,只能不断加高厂房楼层。2006年4月,他决定将中山的厂全部搬到阳西。在这里,他购买了47亩地,每亩仅9.6万元,在中山,这个价格是25.6万元。
阳西园区首期开发土地1500亩,很快就被瓜分殆尽。如今,园区共签约项目21个,投资总额10亿元左右,这在广东24个产业转移园中名列前茅。
阳西美味源香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光来迟一步,进园时已无地可买。因此,他只好与先期进园企业合作,对方以土地和厂房入股。作为香料、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阳西县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是陈志光将企业设在阳西的重要原因。如今,他的企业率先在园内试投产。
与陈志光看中当地资源有别,广东九州通医药集团则是看中当地市场,集团计划拓展粤西市场,因此决定在园区设立一个物流中心。
阳江市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中阳公司)董事长李晶称此为“市场规律”使然。“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优惠的政策,有些园区的地价比我们还要低,但是进园企业往往有其自身考虑。”李晶说。
与其他产业转移园区不同,阳西园区的开发与管理均由阳江市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主导,而非各地普遍存在的带有政府色彩的“管委会”。作为企业,李晶的公司无权制定政策,不能像 “管委会”那样充分利用政府资源,随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因此只能“按市场规律办事”。
但中阳公司的中山火炬开发区背景,让陈志光对阳西园区充满信心。在进园之前,陈志光在广东各地的产业转移园区进行了考察,“有些园区把以前当地的老企业划地一圈,就摇身一变成了产业转移园。”陈志光说。
为了保证美味源香料公司早日投产,阳西园区花费400万元抓紧在园区内铺设水管,其中单为美味源紧急铺设的一条专供水管,即花去100余万元。这让陈志光很感动,“他们是真正干实事的,真的是急我们之所急。”
李晶将之归纳为 “友情招商”,目的就是要“让客商觉得我们可以帮他们解决问题,值得信赖”。这已经成为中阳公司从老总到普通员工的共识。中阳公司行政部干事潘艳红告诉记者:“我们常常帮企业跑业务部门。”
但是,总有一些问题,令李晶和潘艳红都感到头疼,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就像门前的这条路。
路、电、水
李晶名片上地址一栏的“迎宾大道”,2年多前即已动工,但至今仍然在建。
6月26日,大雨过后,迎宾大道部分路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黄色稀泥,却掩盖不住其下的坑坑洼洼。这与园区内宽敞平整的道路形成强烈对比。
根据合作协议,阳西园区园内设施由中山火炬开发区完成,园区外道路等设施则由当地政府负责。如今,阳西园区内,水电、绿化等设施完善,各式厂房林立,初现现代化产业园的雏形。但与之不相称的是,这里人烟稀少,除了试产的美味源香料公司,其他公司已建成的厂房大多空置。这当中,也包括最先进园的陈士传的富利来生活饰品有限公司。
陈士传对此也很恼火:“门前的马路都没修好,怎么投产?现在就等这条路!”陈志光目前“最头疼”的也是这条路,没有这条路,他的产品就出不了园区。
迎宾大道是阳西县六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总投资近亿元。由于属省道,该路由广东省交通厅安排投资,业主是阳江市交通局。“属于多头管理,阳西县尽管也很着急,但是权限有限。”李晶介绍说。
在6月27日举行的中山火炬区、阳西县两地政府联席会议上,李晶又提起这条路,得到答复是已经立下“军令状”,在今年9月底前单边开通。“姑且相信吧。”李晶说。
但是陈志光对此却不敢抱太大希望:“说实话,我对当地政府不是很满意,不信任,作风拖拉!”
让陈志光有感而发的是他的企业投产前自当地供电公司购买变压器一事。据他介绍,就在美味源试产前,当地供电部门卡着不给装变压器,开价12万元一台,比中山的还贵。后在园区负责人多次出面协调后,这台变压器才减为9万元。
陳士传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现在他的企业都还没有通电。为准备投产,他自己出钱买了变压器,但是当地供电部门仍然上门来收费。“我都不好意思说了。”陈士传欲言又止。
中阳公司的潘艳红证实,为了变压器的事园区帮不少企业跟供电部门砍过价。
按照规定,阳西园区实行行政事业性“零”收费。虽然电是供电局管辖的,但是上门收钱的是当地供电公司,这也变成了经营性收费。据李晶介绍,前段时间,当地电力公司给一家企业做一项变压器工程,第一次报价90多万元,后来园区出面沟通,对方同意减,但也要50多万元,还是比市场价高。后来,阳西县政府也出面,要求减半,电力公司才答应。
水的问题更难解决。自来水厂为企业装一个水表,在中山只要一万多元,在阳西要价三四万元。跟电不同,当地自来水厂已经承包给私人经营,因此县政府出面协调对方也不同意。
据称,阳西园区外一家鞋厂,厂房建好了,自来水厂供水开口要价10多万元,双方谈不拢,结果3年未开通自来水,鞋厂只好自己打井供水。
就像门前的这条路一样,李晶认为,阳西县的“整个投资环境都有待改善”。
利益共同体
李晶坦承阳西园区目前的不足:园区引进项目过小、过差、过散,没有龙头企业,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但他也知道,这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7月2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到阳西园区考察,他与园区负责人的一番对话颇有意味。据介绍,汪洋问:转移园区都是什么企业?
答: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问:大企业有没有进来?为什么没有进来?
答:因为我们珠三角也需要。
据介绍,汪洋听后会心一笑。
李晶表示,如果大型龙头企业都转移到粤西等地,可能导致珠三角产业空心化,就算来我们也不一定能接纳,大企业对当地资源、市场、优惠政策要求都很高。所以,目前只能一步步来,先吸引低端产业,然后是中端,然后再是高端产业,“珠三角当年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据当地媒体报道,汪洋在阳西园区对他的部下说:“要坚定信心!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对阳西园区来说,对大企业的追求已经成为阳西园区“今后工作的方向”。目前,广东提出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并拟出资500亿元促进“双转移”,每年选择3个产业转移园区给予5亿元的奖励资金。这被中阳公司称为 “产业转移的第二春”,“机会难得”。
但是,申请示范园区的主体是当地政府。潘艳红说:“我们只有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希望他们与我们加强合作。”因此,在联席会议上,李晶一再强调与阳西县形成互利双赢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商人,陈志光对这一切并不关心。他表示,我们企业不愿意面对政府,他们政府对政府,比我们企业对政府要好办。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 篇11
产业转移承接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具体是指一国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和可创造的条件的有机总和 (苏华、王蔚2009) , 人力资源环境是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人力资源却相对短缺, 对此应该从战略角度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供给需求情况分析
(一) 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2009年河南省常住人口9487万人, 位居全国第三, 2010年底从业人员数达6025万人, 可以说河南劳动力供给充足。因为本省不能充分吸收劳动力就业, 每年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全省劳务输出量年均达到999.6万人, 居全国首位。正是因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在河南本地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相对偏低。2009年河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816元, 居全国第25位, 与中西部其他省份相比排名靠后。可见, 河南省劳动力资源是廉价的。
河南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是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优势。但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并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价格方面, 更主要甚至更关键的是对其质量的要求 (廖昌荫2009) 。要想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必须具备一大批高素质特别是具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 而河南恰恰缺乏这样的劳动力。2010年, 河南初中毕业生人数154.92万人, 而普通高中 (含中职) 招生人数仅为62.85万人, 也就是说2010年全省有92.07万 (约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59.4%) 初中毕业生未经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 2010年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70.43万人, 而普通高校 (含高职) 的招生人数为47.83万人, 有22.6万 (约占高中毕业生人数的32.1%) 高中毕业生未经系统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部分数字相加, 仅2010年一年就有114.67万人未经任何职业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 这部分新增就业人口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2010年河南省社科院对在豫投资的外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 制约外来企业扩大投资的因素中技术人才短缺因素排名第三, 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说, 河南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二) 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分析
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房地产、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 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刘焱, 2011) 。与此同时, 2011年河南省确定了14个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 这14个重点产业涵盖6大高成长性产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和4个先导产业。6大高成长性产业包括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 目标是力争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 新增0.7万亿元;4个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 目标是力争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超过1.5万亿元, 新增2500亿元;4大先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目标是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 新增400亿元。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情况来分析, 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以劳动技能技术人员为主, 涉及生产、设备操作、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质检、物流、研发等专业人员。当然伴随着产业转移, 对服务业人员、商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优化河南省人力资源环境的对策
(一) 提高劳动者待遇, 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在河南本地就业
由于河南本土企业给予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 大量技术人才外流, 使得本就稀缺的技术人才更为缺乏。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就业调查过程中, 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河南的宇通汽车招聘高职毕业生月薪3000元, 安徽的江淮汽车给出的月薪为3800元, 毕业生大多优先选择江淮汽车, 结果是更为优秀的高职毕业生都被江淮汽车“抢走”。所以说企业对于技术人员应该采用“待遇留人”, 否则人才流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除了留住本土技术人才外, 河南更应该大力吸引外来技术人才。2010年大学生就业意向排名中, 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和上海位居前五名, 选择在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在高端人才市场上, 搜狐网2009年做过一项调查, 高层次海归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意向调查中, 河南排名落后于湖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 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这是客观事实, 应该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除了“待遇留人”外, 还应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豫工作应解决好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科研团队配备、实验器材配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拿出诚意留住人才。
(二) 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由于产品工艺水平高, 经久耐用, 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技术人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06年的最新统计, 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 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 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 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薄弱, 很多学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在升学无望时迫不得已的选择, 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 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对企业用工需求做充分调研, 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二是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没有统一规划, 往往是热门专业一窝蜂的上, 等到学生毕业后势必就会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 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 因为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大都需要配备器材, 而这些器材往往较贵, 很多职业学校购买不起, 同时很多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时过于看重学历而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 即使学校有教学器材, 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好, 所以很多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 企业不愿接收。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 对招生数量做好统一规划, 对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予以财政补贴, 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考核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以加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三) 尝试职业教育与农村普通教育的衔接,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众多, 200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2.3%, 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农村, 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制定科学规划, 提高他们适应进驻企业要求的实用技能。针对目前河南省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 可以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例如可以由政府出资让农村不愿意继续升学的初中在校生在初三接受一年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 这样就做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规划的职业技能培训后, 就要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企业招聘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 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降低企业用工的交易成本。同时, 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 拓展管理职能, 维护劳动者权益, 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昌荫.论广西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J].学术论坛, 2007 (10) .
[2]苏华、王蔚.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分析[J].管理现代化, 2009 (11) .
【资源优势产业转移】推荐阅读: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10-18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08-31
资源优势01-27
资源优势05-13
优势农业产业06-16
优势产业07-25
优势子产业08-17
区域产业优势09-20
产业比较优势12-13
区域资源优势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