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优势

2024-06-17

区域资源优势(共12篇)

区域资源优势 篇1

一、中国汽车领域石油替代的紧迫性

迄今为止, 汽车发展的历史已有120多年了。百年来, 各国政府都努力倡导汽车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二战后, 各国更是将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 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进入21世纪后, 汽车工业发展更是进入快车道, 到2006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第二大新车消费国, 且汽车需求稳居世界第二, 达到700多万辆, 到2010年, 汽车的市场需求可望达到1100万辆。2005~2010年年均增速有望达到13.5%~14%。2020年前后, 中国的汽车总需求量有望超过美国, 届时,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众所周知, 汽车的动力能源就是石油的加工品汽油和柴油。现实的问题在于, 我国已探明的原油储藏量十分有限, 且年产量的上升也十分艰难, 自从1978年年产超过1亿吨后, 经过20多年的艰难努力, 到1999年才攀升至1.6亿吨;2005年上升至1.7亿吨;2008年1.8亿吨;另一方面, 汽车领域的石油消耗量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呈急速上升之势。上世纪, 石油曾经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 1985年出口创汇67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强。然而, 从1993年开始, 我国从一个石油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到2004年原油净进口1.17亿吨, 2005年原油净进口1.9亿吨。从2003年到2008年, 我国的原油依存度从36%逐步增加到近60%。据有关方面统计,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石油消费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攀升, 倘若继续保持这一增速, 到2020年, 中国每天将需要2100万桶石油, 即年需求量达到10.5亿吨。这一巨量需求, 不仅中国的石油生产量无法满足, 世界的石油生产量也很难保证。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世界石油市场的震动, 在高速增长的石油消费中, 汽车领域的消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汽车燃油消耗量的大小主要受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1) 汽车保有量; (2) 保有车型结构; (3) 单车燃油效率; (4) 年均行驶里程等。我们认为, 在当前政府积极推行刺激消费政策的大背景下, 不会采取减少保有量的措施, 而会积极地采取提高单车燃油效率、推广小排量汽车等政策措施。在此前提下, 加快实施汽车领域的石油替代战略成为必然选择。

二、中国汽车领域石油替代战略选择

在是否实施中国汽车领域石油替代战略这一问题上, 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共识, 政府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支持鼓励措施。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的的是, 选择什么样的石油替代发展战略。我们认为,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能源替代的资源优势各不相同, 不可能搞全国一刀切的统一模式。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区域资源优势, 选择切实可行的替代战略。

从目前我国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 在各种汽车替代燃料中, 煤炭液化和生物燃料是最有可行性的两种替代燃料。当然, 不同地区采取的战略、策略应有所不同。产煤的大省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能源替代可以煤炭液化为主;经济发展较快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可以生物燃料类中的废弃食用油为主;东北等粮食生产大省可采取生物燃料类中生物质类为主;而油气资源丰富的四川、新疆等地可使用燃气汽车。迄今为止, 推广较好的替代燃料汽车主要有:甲醇汽车、煤炭液化燃料车、乙醇汽油车以及生物柴油车等。

1.甲醇汽车

甲醇汽车是以甲醇作为汽车的替代燃料。它主要是在我国煤炭储量丰富的山西、陕西等地推广使用。

甲醇是最简单的醇类, 具有高辛烷值和低发热量的特点, 且提取技术是成熟技术。其缺点是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毒性。2004年, 我国甲醇生产能力为600万吨, 2006年达到近800万吨, 这其中75%为煤基类。我国目前煤基类的甲醇生产成本在1000元/吨左右, 2006年国际市场价格合人民币约为2000元/吨, 无疑, 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总的来讲, 我国甲醇项目的投资较为活跃。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产煤大省, 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甲醇燃料替代战略。

2.煤炭液化燃料车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50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煤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 到目前已完成上百个煤种的液化试验, 找出了15种适于直接液化的中国煤种, 研制出的高性能催化剂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利用国产加氢催化剂, 成功地将煤液化粗油加工成合格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 为建设工业化示范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间接液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研究重点在于研制高效的合成催化剂和反应器。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建成年产千吨级合成油工业中试装置, 完成了年产万吨级煤基合成油工艺设计。

目前, 计划中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比较多, 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3000多万吨和2000多万吨的规模, 主要集中在掌握着煤炭资源的神华集团、山东兖州煤业、宁夏煤业集团以及内蒙伊泰集团等企业中, 其中, 举足轻重的神华集团的项目特别引人注目, 在2020年煤炭直接液化的3000万吨计划项目中, 有2000多万吨是神华的。在此基础上, 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开始使用煤炭液化车, 如, 山西、云南、贵州、内蒙等。

3.乙醇汽油车

乙醇的提炼主要是以粮食为原料, 因此添加乙醇的汽油替代主要在东北等产粮大省。截止2006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及安徽等五省区实施乙醇汽油全封闭运行。此外还有江苏、山东、湖北、河北四省的部分地区 (约30多个地市) 也在开展普及工作。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四省逐步地实现全封闭运行。

我国乙醇汽油的推广普及工作始于21世纪初, 从可能性上讲, 是当时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大量陈化粮问题需要解决, 使乙醇汽油的发展既有了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再加上此时美国和巴西的乙醇汽油成功普及, 也大大推动了乙醇汽油在我国的推广。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乙醇汽油的普及主要源于以下理由: (1) 有利于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2) 有利于经济, 尤其是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 (3) 有利于广大农民增收; (4) 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总之, 在政府支持和倡导下, 有成熟的技术作支撑, 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石油替代产品在我国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前景。

4.生物柴油车

我国对生物柴油的研发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 90年代后国家加大了人力和资本投入, 使其有了加速的发展。到2008年, 我国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大约为8万吨, 这当中, 生物质类和废弃食用油类各占一半。

生物质类柴油是指利用生物产生的有机物质, 即生物质, 经过加工转换后所获得的能源 (包括柴油) 。生物能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林木资源;另一类是能源植物。林木资源之所以可称为生物能源, 主要是因为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 再以各种形式的碳水化合物储存于体内, 这就是林木的生长量。而另一类能源植物有多种种类。

我国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能源作物培养计划”, 计划将能源作物分为四类: (1) 以制造酒精为目的的一年生或多年生作物, 如玉米、甘蔗、甜高粱、甘薯、木薯等; (2) 以生产燃料油为目的的植物, 如油菜、绿玉树、黄连木等; (3) 用于直接燃烧的植物; (4) 可供厌氧发酵的藻类或其他植物。该计划明确指出, 按计划种植的能源植物将得到国家的经济补助。

我国的生物质能源起步并不晚, 但研发和推广并不十分广泛, 这与我国的林业、农业种植发展相对缓慢有关。随着我国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生物质燃料必然得到加速发展, 尤其是我国林业、农业生产集中地区, 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个中长期生物质新能源发展的规划。

废弃食用油柴油, 是指将各种泔水油、地沟油打入反应器中, 经过加热、反应、蒸馏、脱色、脱水、除臭等程序, 提炼出环保高效的生物柴油。我国目前的技术, 一吨泔水油可转化0.95吨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的市场价格约为5000元/吨, 每吨比矿物柴油便宜400元左右。目前我国生产废弃食用油柴油的主要有:江苏常州卡特石油新能源公司、海南正和生物能源公司以及福建龙岩卓越新能源公司等, 产量5万吨。

三、加快实施中国汽车领域石油替代战略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我国早已确立了明确的汽车使用替代战略, 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 采取什么措施, 我们认为, 这首先要解决一个替代战略实施的评价标准问题。

1.石油替代战略实施的评价标准

这里所讲的评价标准是指, 在选择替代战略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1) 综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良好的汽车性能; (3) 可供的能源来源。这些因素中以什么为主要因素,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 会有不同的结果。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 环保等社会效益应放在首位;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经济效益当然最重要;从微观汽车厂商角度看, 汽车性能无疑是最重要的, 而从消费者角度看, 经济性、低运行成本则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应从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出发,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高度来确定综合评价的标准。

2.石油替代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首先, 根据我国地大物博, 人均能源占有量少的特点, 实施石油替代战略首先要充分考虑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 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及措施。如各地应立足本地区战略资源优势, 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步骤实施汽车石油替代。

其次, 要实施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措施。大的方向, 中长期规划及步骤由国家制定统一计划, 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范;而具体实施则由各个部委和省市根据具体人、财、物及技术条件组织实施。

最后, 各级政府要有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汽车领域的石油替代战略实施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有挫折, 会有失败, 甚至一定时期不仅不能获得经济效益, 还会出现亏损, 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经济、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使石油替代战略实施能渡过难关, 持续地坚持下去。相信有了完整的规划, 有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及措施, 有了政府引导与扶持, 加上持之以恒, 经过5—6年的努力, 我国一定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领域石油替代模式。

摘要:面对巨幅震荡的国际高油价, 汽车领域的石油替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中国作为汽车化快速发展的国家, 更是将汽车领域的石油替代放在战略位置来规划, 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提出, 应立足地区战略资源优势, 各地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实施汽车石油替代, 产煤大省以煤炭液化为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主要以生物燃料、废弃食用油为主;东北等粮食生产大省以生物燃料即生物质类为主, 而油气资源丰富的四川、新疆等地可使用燃气汽车。各地根据自身的特点,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经过反复地探索实践, 我国一定能摸索出一整套有差别的、行之有效的汽车领域石油替代途径。

关键词:汽车领域,资源优势,高油价

区域资源优势 篇2

县级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的发展旅游业策略,对拉动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 者:陈桂荣 崔树强  作者单位:陈桂荣(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014)

崔树强(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县级区域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策略  

金融撬动区域后发优势 篇3

目前当房地产业支撑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行后,支撑新一轮较长期景气的新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新型制造业尚未形成。这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是产业体系完善和消费成熟的结果。欠发达地区难以靠科技创新、通过新技术产业化形成主导产业来支撑自己的经济高成长,因为超越发展阶段的任何工业化都是难以为继的。

中国近年来一直以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和内需动力,成为主导产业,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房地产长期振兴自己的经济,因为房地产建设是投资在存量,没有未来的效益流,难以形成价值的持续增长。

高技术产业陷阱

目前,一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一时难以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由于这类产业技术不完善、需求不成熟 (或缺乏大众需求)、竞争不规范、产业不配套、投入风险大等原因,注定难以成为近期增长的动力。欠发达地区切不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价去率先“吃螃蟹”。

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当多晶硅太阳能工艺被能效更高的太阳膜工艺取代时,原有投入在尚未收回投资时就将被淘汰。太阳能产品尚未进入人人需要的需求时代,由于其性价比不足以比传统能源显示其优越性,传统能源主导能源的格局一时无法被取代,光伏产业发展就难以有广大的市场;这类产业由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且信息不透明,极易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如果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和高能耗问题不解决,更不具备成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基本条件。

此外,由于所谓新兴产业极易制造信息不对称,这类产业极易借助金融市场形成以高新技术名义下的商业欺骗。欠发达地区总是想在新一轮主导产业上占一席之地而鼓励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果,常常是陷入所谓“高技术产业陷阱”而难以自拔。

后发优势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以所谓低成本优势赶超,也难以在新兴产业上获胜,那么其后发优势在哪里?靠优惠政策、劳动力和资源低价等形成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只会使这些地区始终处于产业低端,以不利的分工不断贬低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价值,使自己的长期发展受害。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初创期又可以出现“陷阱”,那么如何理解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我认为:后发优势是新兴产业逐步转变为主导产业时,欠发达地区具有不付前期开发成本、少担风险,而共同参与的优势;是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所积累的综合价值吸引成熟技术的优势;是与新兴主导产业形成配套的优势;在传统主导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市场的情况下,选择其中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的项目,更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后发优势。

以赣南苏区为例。赣南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有悠久的客家民风,还有丰富的地表和地下资源。国家花代价支持土坯房改造,如果借机走出一条赣南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批既具赣南客家民居特色、又具有现代舒适性的农村村落,成为一道乡村景观,不是可以迅速达到中国农村人居发展的最好水平吗?如果按照较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走,农民有钱就盖房,没有统一规划,各行其是,房子建得杂乱无章无特色,那就永远摆脱不了相对落后的面貌。总结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打造百年经典中小城市,使之成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后花园,形成与独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宜居中小城市群落,反而比发达城市更具吸引力。

善于用金融工具

区域开发要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千方百计吸收生产要素聚集,千方百计分散新技术、新产业投入的风险。通过开放式地组合区域自有资源,吸引外部资源,集聚形成本地的生产力,实现较大的经济产出。为此:

一是要形成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采取优惠的、宽松的金融环境,吸引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进入,从而使他们像猎人一样去捕捉经济金融中的套利机会,最终创造区域经济成长的局面。大量金融机构和人才运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去变现一个地区潜在的机会,使区内资源在资源权益的流动中实现最合理的定价。金融家还要帮助企业选择最有利的投融资方式和最大限度地运用杠杆。这样,各种发展的要素就形成集聚,发展的能量就可以迸发出来。

二是要努力完善区域资产交易的增信与保护机制。当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制于监管部门而地区难有作为时,按照金融产品交易的本质需求去完善相关条件,形成“准市场”是政府可以积极作为的。比如,地方政府无法自办期货交易所,而为跨时间的合约提供某种规范、某种交易安全保证,则是完全可为的,也是政府应该做的。按此原则,我们完善交易的增信和保护机制就可以创新一种金融产品的市场,活跃一种交易,形成一种金融资源的集散地。创造有效的金融市场,为各种资产的转换形成便利条件,就会增强所有财富的流动性,使资产的使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作出合理的分配,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杠杆效应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是实现区域内资源的资本化经营。政府目前拥有和实际控制巨大的发展资源。矿山、土地、特许经营权、国有产权,这些资源一旦成为资本,资本又可以借助杠杆通过适度负债而形成较大规模经济活动。关键是要通过一种现代企业的机制和现代企业家人才去运作。对国有或国控资产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借助金融市场(而不是干扰和扭曲这种市场),发挥应有价值是坚定不移的方向。当然,国有资产的收益应该成为实现公共政策和社会目标的手段。

四是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提升与优化区域金融杠杆。企业和个人善用负债手段加快发展和消费,最终会形成国民经济的杠杆效应。这一杠杆可用以调节经济增长。如果在一国生产形成中,外部要素投入的贡献较大,而不仅仅是靠国民的资本形成,则可认为发挥出了杠杆作用。因此,通过宏观政策来调节杠杆率,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政策取向。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区域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化配置 篇4

1、区域经济优势的定义

区域经济优势, 是指经过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比较体现出来的本区域所具有的适合某些特定生产发展的比较优势条件, 如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所具有的更好条件。具体来讲, 区域经济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等) 。

2、区域经济优势的特征

(1) 区域经济优势存在于区际联系中。一个区域通过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和比较, 就会逐渐发现自身具有的经济优势, 所以区域经济优势不是只就自身而言的, 而是经过不断地区际联系和对比凸显出来的。区域经济优势的存在离不开区际联系。

(2) 区域经济优势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 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经济优势会逐渐显现, 然而只是确定了自己的经济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致力于将优势发挥至极致,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3) 区域经济优势是一种动态的优势。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地激烈进行, 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优势也会随之不断的变化而不是保持一成不变。只有保持区域经济优势的动态变化, 持续最大化动态的区域经济优势, 才能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3、最大化区域经济优势的条件

(1) 确定区域经济优势。依据以下几条原则:建立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要符合区域宏观布局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综合分析评价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所有有利与不利条件。

(2) 分析利于区域经济优势发挥的资源。根据所具有的区域优势, 分析要推进这种优势的发展和扩张所需要的资源, 即区域具有哪些优势资源, 进而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最大化区域经济优势。

(3) 优化区域优势资源配置。在明确了区域经济优势和区域优势资源之后, 要根据区域本身的特征和发展阶段优化配置优势资源, 争取以最少的优势资源消耗换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将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在效用最大的用途上。

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1、资源配置、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1) 资源配置的内涵。资源指的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人力、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和。由于对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面对人类需求时资源总显得相对稀缺, 这就要求人们需要合理配置现有的相对稀缺的各种资源, 以最少资源消耗获得最大商品和劳务产出为目标进行生产。资源配置, 就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进行比较进而做出选择。

(2) 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资源优化配置, 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 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资源配置, 也就是说, 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和“理性经济人”自由选择, 根据价值规律自动调节需求和供给双方的资源分配, 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优胜劣汰, 进而实现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根据上述资源配置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 不难得出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定义。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间合理分配资源。依据帕累托定律, 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指的是在各部门或个人之间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的状态, 即使重新配置资源都不能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好, 同时也不会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

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因此, 区域资源的配置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环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区域资源配置能力是由资源的配置规模、配置强度、配置结构以及配置效果等组成的。

2、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1) 推动区域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 一个区域要想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要合理利用所拥有的有限资源, 优化配置稀缺资源, 争取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而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需要高新科技的应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 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带动整个区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 引导区域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要素组合, 实现产需衔接。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可以将有限的区域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 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 关系到区域经济效益的整体发展, 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实现产需衔接,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顺应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 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区域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作为外部的强制力, 促使区域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根据市场竞争状态优化优势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区域强化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和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最大化区域经济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具体的产业或项目而言, 就是优化利用资源为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优化区域资源配置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依靠市场运行机制, 针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 有效地对区域资源进行最优配置, 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 同时也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 只有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区域优势,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对区域优势资源利用进行合理性分析

资源的合理性分析, 包括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有偿性、科学性、经济性及综合性等的分析。对区域内各项资源尤其是优势资源的利用, 都要经过充分的合理性分析, 确定如何配置各项资源才能尽可能的发挥出区域优势, 实现最优效益, 确保区域内每项资源都能够得到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并且最合理和最持久的利用。

2、区域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

区域内的资源是共享的, 即便是不同产业部门间的资源, 也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和需要来组合各部门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提高生产效率, 实现最优生产。资源的共享性要求以最大化区域优势为原则和前提, 把区域内相对稀缺的资源综合起来,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产业间优化配置各种可利用的有限资源, 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区域经济整体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3、不同经济成分间的资源配置

区域中可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这就需要协调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尽管经济成分不同, 却可能需要同样的资源和要素。除了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自动形成资源分配, 也需要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需要, 对有限的优势资源进行统筹和规划, 以促进区域经济最优发展为目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和政府相结合, 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区域发挥优势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必然要求。

4、区域产业部门内资源的最优配置

前面提到不同产业部门间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那么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 更是需要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一个区域的经济优势大小取决于对区域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发展区域经济, 要充分发掘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和优势, 在区域产业内根据资源的特点的市场需求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尽管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却是区域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的配置。这二者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 并最终能够形成区域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 分析了区域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内涵和作用, 具体介绍了通过最大化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和过程, 对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 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竞争也愈演愈烈, 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位, 各区域都在为如何加速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如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红色经济等等都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实际上, 每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都会具有的独特的一些优势, 如自然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知识优势或是资本优势等。区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这些优势, 扬长避短, 合理分配优势资源落实市场需求, 将优势努力发挥直至最大化, 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其具有优势的产业的发展所决定的, 而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又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大小。区域经济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特色经济, 其特色具体就体现为区域经济优势。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 始终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不得不认真面对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理论视角出发, 研究通过最大化区域经济优势来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满元、唐玉斌: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J].财贸研究, 2005 (2) .

[2]安虎森:有关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一些思考 (下)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2) .

[3]孟庆红:区域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基于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政策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9) .

[4]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5]宋德勇、李金滟: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产业研究的新思路[J].当代经济, 2006 (5) .

[6]郭宝宏:简论优化资源配置的标准[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4) .

区域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篇5

区域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正确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对于指导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并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生态负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松嫩盆地为例,根据研究区内的水文、水文地质条件,应用模糊集理论与方法确定出松嫩盆地各县市的水资源开发模式,并对各种开发模式做了简要论述.

作 者:孙才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2(1)分类号:P641.8关键词:区域水资源 开发模式 模糊集理论与方法

统筹科技资源 助推区域发展 篇6

依靠科技支撑

助推新农村建设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房山区以科技支撑为依托,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并依靠科技培育了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首先,通过实施“农村生物质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工程”,选择了庙耳岗、官庄、南河等市、区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引进秸秆气化机组,解决了1500户农户生活炊事、供暖用能,实现了生物质能源供给,共节约煤炭7500吨,折合煤款450万元。其中,利用庙耳岗和南河村生产的废弃菌棒3200吨,产生经济效益30万元,现已建成集中供气站15座,引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生产安装生物质炉2000台,在山区及丘陵地带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次,通过“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引进了建筑节能配套技术进行示范,改建现有住房,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高效采暖炉等技术及建筑节能技术,使室温提高了8℃,建筑节能率达61%,冬季煤耗减少1/3。

再次,通过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在十渡拒马乐园设试点,安装太阳能节能灯20盏,经过市科委调研论证后,在全市推广了“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到目前为止,共为8个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12盏,解决了农村道路、庭院的照明问题。

第四,通过实施“万栋阳光温室科技示范及基层组织科技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区完成新增设施面积8426亩,设施大棚10532栋的基础上,推广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4项。还组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用水及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选择4个村进行示范。

聚集科技资源

完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为解决农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向农民提供直接到位和成熟的科技成果,市科委创建了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机制,在房山区组建和扶持了660名农村科技协调员,服务领域覆盖了全区各个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并依托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建立了110个协调员工作站,组织协调员通过落实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推广项目,将科技直接送到农户手中。通过建立58座远程教育信息站、41个爱农信息驿站和35所“田间学校”,既提高了协调员的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又加速了农村信息化,实现了技术、信息的交互式传送。

2005年开展的创建创新型乡镇工作,为房山区疏通了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渠道。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创建了“推广教授”领办乡镇科技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工作机制。由“推广教授”领衔,在琉璃河、霞云岭两乡镇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运用新技术新品种,解决了肉鸭养殖龙头企业种鸭的快速繁育问题和休闲采摘园果品更新问题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还组织开展乡镇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完成了“房山区琉璃河镇域经济总体规划”、“房山区长阳镇生态观光农业总体规划”、“青龙湖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霞云岭乡农业发展规划研究”,为加快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转化推广科技成果

在市科委主题计划的引领下,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的“绿色通道”、区县科技专项以及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开展重大项目等组织方式,房山区实施了“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豆类深加工产品及配套技术工艺开发”及“磨盘柿、核桃生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发”项目,巩固和发展了这些主导农产品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为农民建立了稳固的致富产业。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注入,促使产量由2004年的1.6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3.5万吨;豆类的研发培育了现代化豆类龙头企业,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带动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通过磨盘柿项目进行了磨盘柿、核桃的生产及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7个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其中,张坊镇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大磨盘柿商品基地、全国磨盘柿生产龙头乡镇,其柿果被中国果品流

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

通过实施“环境友好型产业科技示范”项目,房山区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将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遗留的尾矿、废弃的农产品下脚料、废旧塑料,研制开发成新型建材、有机肥料,发展了循环经济,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加强科普工作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2003年,房山区首次开展了“科普性社区”的创建工作。通过营造整个社区地域内的科普气氛,整合了区域内各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家庭及居民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觉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建立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十五”期间,房山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跨入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区行列,科普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同时,还以实施科普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2004年,区科委、十渡镇以建设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为契机,借助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与本地科普资源整合,组织实施了十渡科普旅游项目,同年该项目列入北京市科普专项。该项目将科学普及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建设传播载体,传播科技知识和优秀文化,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资源优势 篇7

理、互联星空、服务开通、电子工单管理、经营分析等系统。其中, 最核心的是BOSS系统, 是运营商投资建设的主要领域。但这个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 有些市场份额占据在国外软件企业手中。对于软件供应商, 可先从非核心系统, 如运营支撑、决策支持、管理支撑等系统着手, 通过优质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带给客户良好的体验, 逐步博得客户信赖, 继而向核心系统领域渗透。

其次, 还应从消费者的体验着手, 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并主动为电信企业提供新业务开发构想方案, 探求和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1) 研究终端细分市场, 为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持。电信软件企业需要从间接客户即终端消费者入手,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关注其使用电信产品和服务时的体验。消费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通话业务, 追求更多的增值服务。产品种类如此繁多, 需要强大的软件进行支撑。因此, 在消费者觉得使用电信产品不方便或服务响应不及时的地方, 应予以关注, 考虑从软件技术上是否可以解决并技术角度加以调整和改进, 这才是新时期拓展业务的关键。

(2) 理解电信客户需求, 主动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软件项目的开发需要软件企业和电信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 有时候, 电信软件的需求, 在软件企业看来未必能从技术上解决, 而软件企业可以达成的又未必是电信企业所需要的, 双方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正确理解电信企业的需求将其需求转化为正确的产品俨然非常重要。电信企业提出的需求反映了他们所理解的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因此, 软件企业还应主动帮助电信企业完成一些项目的前期设想和开发, 提供咨询规划业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 这种需求是否可以从软件技术上获得支持从而开拓一项新的电信业务, 是值得软件商主动为电信企业思考的问题。

总之, 体验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 顾客的关注点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营销实践也越来越注重通过创造消费者美好感受、提升顾客让渡价值来达成营销目的。旅游、餐饮、娱乐、文化、通讯等领域的一些企业引入体验营销理念已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电信软件业, 只有引入体验营销理念, 从客户和终端消费者双方入手, 才能更好的维系和发展顾客, 建立品牌忠诚。

参考文献

[1]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 (张愉等译) [M].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1

[2]李征:体验营销开辟电信分销新渠道[J].中国电信业,

[3]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

徐彦平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7月, 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落户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 在遵循民族宗教信仰、饮食律例的基础上,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全力打造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一、清真烹饪人才的摇篮——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省属重点高职院校, 现有教职工500多人, 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多人。占地156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学院新校区暨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中, 并计划于2009年10月入驻。学院立足现代服务业、面向工业, 开设有22个高职专业, 涵盖现代服务、财政金融、电子信息、能源化工、机械加工等9大行业的40多个职业方向。拥有一个清真烹饪培训中心和一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 可进行13个工种5个等级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同时还是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特许授权考试站。目前, 已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 集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于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烹饪专业自1978年开办以来, 紧跟行业发展动态, 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烹饪专业教师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40多名, 其中专任教师中有烹饪高级技师7名、高级营养师1名, 中国烹饪大师3名、全国餐饮服务大师1名、中国烹饪名师1名, 取得全国清真烹饪大赛个人特金奖、金奖、银奖共10项;所培养的学生因“实践动手能力强, 吃苦耐劳和创业精神强”, 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次签约率均为100%, 并为自治区获得了特金奖9枚、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25枚。烹饪师生应邀参加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清真餐饮服务工作, 并被授予“抗击冰雪抗震减灾奉献奥运突出贡献奖”、“中华金厨奖”、“优秀组织管理奖”、“杰出贡献奖”。目前累计为社会清真餐饮行业培养高级、中级烹调师, 饭店高、中层管理人才及基层管理人才6000多名, 鉴定清真烹饪、酒店服务人员8000多人次, 为自治区旅游、餐饮、饭店等服务性行业培训员工两万多人次, 为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立足区域优势, 创建全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 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播日益国际化、市场化, 特别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 吸引了来自4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运动员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到北京观光、旅游, 这无疑给中国的清真饮食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 清真食品业每年有15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以穆斯林为主体的1个自治区、4个自治州、13个自治县在西北, 有1400多万穆斯林兄弟, 发展清真烹饪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而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乡”美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地处西北、黄河中上游, 现有回族人口211.4万, 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被称为“中国的穆斯林省”, 也是全国各地穆斯林群众的“家乡”。缘于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关系, 清真食品产业在宁夏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人文条件,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规模优势、品牌效应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 自治区党委、政府已经把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清真餐饮业、清真特色商品作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强。从传统优势出发, 改造和提升清真餐饮服务业, 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促进就业, 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现有清真饮食 (含食品) 经营户达15万户, 其中90%以上是餐饮业。宁夏清真餐饮企业多达两万多家, 占宁夏餐饮业的80%以上, 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3%。预计到2010年, 全国清真餐饮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00多万人, 这就为清真烹饪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此, 中国烹饪协会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批准在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

三、准确定位, 全力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中国烹饪协会工作要求, 充分发挥“中国清真之乡”的文化品牌优势, 按照“12345”建设思路, 进一步加强与行业、清真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业合作交流, 逐步形成以宁夏清真产业为资源的聚集效应, 打造全国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1. 即构建一支以市场为导向的清真烹饪理论体系, 弘扬清真饮食文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组织有关专家、行业人士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研讨, 建立清真烹饪理论体系。组织有关人员整理编写《清真餐饮店运行手册》, 持续扩大清真烹饪的市场需求空间。编写《清真饮食习俗》等大众科普读物,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出版《清真烹饪工艺》、《清真菜肴》等系列培训教材, 建立清真烹饪培训基地网站,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2. 即推动清真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两大工程, 扩大清真餐饮产品的影响。

成立以学院、行业和企业餐饮专家及餐饮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研发机构, 广泛深入民间, 系统挖掘、整理、记录清真菜名、用料和制作方法, 对独具清真特色的产品进行筛选开发, 不断拓宽原料、辅料的使用范围, 不断丰富菜肴品种, 服务穆斯林, 吸引其他民族的消费者, 扩大清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提升清真菜品档次、推广美食文化、开发饮食器皿与培养专业人才紧密结合起来, 以适应大众对绿色菜品的追求, 满足国内外穆斯林消费者的需求。配合烹饪协会,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真“名菜”评选活动, 促进清真菜品推广, 努力扩大清真产品影响, 让清真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 即采取三项措施, 提高清真食品科技含量。

一要加大清真菜品标准化研究力度。从清真代表菜品入手, 梳理有关厨房设备、烹饪技法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促使清真食品实现产业化发展。二要提高菜品的机械化程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 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同时, 提高劳动效率。三要加大清真餐饮的科技创新力度, 推动清真餐饮向高科技方向发展。

4. 即推进四项工作, 打造清真烹饪培训聚集园区。

一要加大对现有烹饪培训资源的布局调整, 引导社会清真办学培训机构向宁夏聚集, 建成清真烹饪文化教育、人员培训、行业交流、发展规划、理论研究的“聚散”中心。二要根据不同规模的清真餐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部分青年自我创业的需求, 依托中国烹饪协会, 聘请全国清真烹饪专家、大师参与清真烹饪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推广初级促就业、培育中级树名牌、提升高级出名师”的阶梯轮回式培训基地。三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大力开展“定向、订单、定岗”培训, 开办清真公共营养师、餐饮职业经理人、厨政管理及点菜师等培训班, 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适应性及时效性。四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少数民族厨师人力资源信息库, 帮助学员成功就业、自主创业。

5. 即开展五大活动, 增强清真餐饮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开展清真食品“名企、名店、名厨、名师”评选活动。以清真食品名企为依托, 通过技能竞赛、资格认定等形式, 积极引导清真餐饮企业自觉树立品牌意识, 建立有利于清真产业文化名人脱颖而出的机制, 努力构建以文化为支撑的企业管理和运作模式。二是充分依托宁夏现有“品牌活动”载体优势, 借助“宁洽会”、“回商大会”等具有国际性、全国性规模的重大活动, 搞好清真餐饮促销活动, 加大营销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支持, 协助中烹协举办全国性清真餐饮文化展示, 大力弘扬传播清真美食文化。四是邀请全国和国外特别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名厨为清真餐饮业“传经送宝”, 开展国际性合作与交流, 打造“中国清真美食之都”。五是配合中烹协做好“中华餐饮清真店”年审及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培训资格认定等常规工作, 服务于行业发展。

摘要: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清真烹饪培训基地建设, 立足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 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按照“12345”建设思路, 全力打造清真餐饮教育品牌。

关键词:区域优势资源,清真烹饪培训基地,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

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篇8

技术效率指标, 可以从衡量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来解释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对城市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区域的发展情况不能单纯看绝对的产出, 还应该结合利用效率来综合衡量, 技术效率就是能揭示其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技术效率模型为:

其中, i为城市序号;t为时间序号。y为城市生产总值, L为年末从业人员, K为资本存量, εit代表误差项。

应用Frontier, 得到假设检验结果 (见表1) 。

从假设检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因为对零假设的拒绝, 显著存在着技术非效率, SFA技术的使用是有效的。构建模型选用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变化, 技术非效率也是随之变化的。所以研究构建的模型对城市的技术效率水平能够进行有效的反映。

二、实证结果

以辽宁省14个城市十三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 利用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测算, 得到以下结果 (见下页表2) :

三、结果分析

从测算结果来看, 第一, 站在十三年发展的总体角度, 辽宁省全省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885, 这个数值刚刚及格, 显示辽宁省整体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是很高, 社会的实际产出与理论的产出前沿面还有很大的距离。现有技术和现有资源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搁置甚至被浪费了, 不论是资本投入还是劳动力投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 还存在很大的蓝海区域, 还有很大可以挖潜的空间。

第二, 从面板数据横截面来看, 技术效率数值, 也就是资源利用的水平, 都以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发展。可以看出, 2000年辽宁省平均技术效率为0.588, 2007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771, 上升了31个百分点;2000年中部城市群平均技术效率为0.631, 2007年中部城市群平均技术效率为0.796, 上升了26个百分点;2000年沿海经济带平均技术效率为0.585, 2007年沿海经济带平均技术效率为0.770, 上升了31个百分点;2000年辽西北地区平均技术效率为0.631, 2007年辽西北地区平均技术效率为0.796, 上升了39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发展, 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对于资源的利用水平都在稳步的提高。

第三, 从面板数据纵截面来看, 辽宁省14个城市之间的技术效率水平不均衡, 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是省会———沈阳市, 2012年的技术效率为0.917, 说明省会城市对各项资本投入利用的水平较高, 与生产前沿面的差距很小。资源利用效率最差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市, 2012年的技术效率为0.670, 说明阜新市对于各项资本投入利用的情况不好, 与理想前沿面的距离差距很大。

可以看出:资源利用效果最好的城市有沈阳、鞍山和锦州;资源利用效果中等的城市有大连、朝阳、辽阳、丹东、葫芦岛和盘锦;资源利用效果最差的城市营口、本溪、抚顺、铁岭和阜新。第一层次的城市集群, 其平均技术效率水平都在0.8以上, 第二层次的城市集群, 其平均技术效率水平都在0.6~0.8之间, 第三层次的城市集群, 其平均技术效率都在0.6以下。利用效率低的城市应该内部寻找原因, 注重资源的利用性, 利用效率中等的城市要技术效率和创新共同发展, 利用效率高的城市要利用技术创新, 使理论前沿面再度提高, 以此来刺激城市的更好发展。

第四, 为了从集群的角度来研究辽宁省经济发展, 所以, 将各个城市分为三大领域, 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区域是中部城市群, 其平均技术效率为0.7193, 比全省数值还高出3.5个百分点;资源利用效率居中的区域是沿海经济带, 其数值为0.684, 约等于全省的平均数值0.686;资源利用效率最低的区域是辽西北地区, 其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6332, 与辽宁省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 随着时间的发展, 各个区域的技术效率名次基本不变, 说明在短时间内, 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是相对稳定的。

参考文献

[1]范爱军, 王丽丽.中国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与增长收敛—基于省际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家, 2009, (4) :83-88.

[2]Farrell, 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7, 120 (3) :253-281.

立足区域优势建设生态新村 篇9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建立民主团结管理新机制

一要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结合整村推进项目, 建成600多平方米的村办公所一处, 修建两层200平方米办公楼一栋。二要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实行支部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 推进民主管理, 保障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民主选举权;建立村务民主议事会, 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制订并落实《村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 保障群众的民主管理权;抓好村务公开, 保障群众的民主监督权。三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 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按照“两推一选”方式对村支部班子和材委会进行了改选调整。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和谐新村

在全村范围内认真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 构建和谐新东乡”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广大村民, 提倡文明新风,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 丰富了全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项目的综台实, 全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各项经济指标比前三年有了很大提升。预计, 2008年全村粮食产量将达到346.7吨, 增加80吨;人均占有粮273公斤, 增加60公斤;大牲畜存栏275头, 增加142头;羊存栏2936只, 增加1880只;年劳务输出430人以上, 增加107人;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1450元, 增加486元;界定绝对贫困人口28户、145人, 减少37户、176人;低收入人口35户、188人, 减少56户、305人。农村贫困面貌由2005年的64%下降到25%, 下降39个百分点。

吴庙村位于静宁县中部, 距县城8公里, 交通便利, 区位资源优势明显, 是我县红富士苹果优势产区。全村有5社374户1712人, 总耕地面积3678亩, 其中川水地2455亩, 为半山半川区村。2006年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以来, 该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科技优势,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突出扩量、提质、增效, 大力开发绿色无公害果品主导产业, 走出了一业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的路子。

在具体工作上,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苗、统一栽植、统一管理和分户经营的要求, 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区域推进的成功作法, 填平补齐川区, 拓展延伸山区, 山川一体推进, 使吴庙村果园面积达到3600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98%, 人均2.1亩, 整村实现果园化。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普及推广了“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全拉严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新建果园全面推行清水泡根、生根粉蘸根、枝杆套袋、树盘覆膜等保墒保促活技术, 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5%以上。同时, 强化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 加强挂果果园管理, 着力推广了以高光效树形改造、配方均衡施肥、节水灌溉、地面覆盖、无公害综合防治和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铺反光膜为主的提质增效等关键技术, 完成“三覆一种”760亩, 果实套袋率达到85%, 优果率达75%, 商品率提高到95%以上, 建成了总面积达3000亩的标准化管理生产示范园, 取得了绿A产品认证、绿色基地认证, 实现了整村一片园, 山川一体化。2007年, 全村1500亩挂果果园平均亩产达2500公斤, 果品总产量达到375万公斤, 总产值750万元, 户均收入2万元, 人均4300元, 预计2008年总产量将达到450万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5000元,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围绕果品产业开发, 建成通风式果品贮藏窖235座, 年贮藏能力达到3700吨, 果品交易市场1处, 配套新修农用车棚241座, 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370户, 硬化“五纵十一横”村庄巷道9公里, 衬砌排水渠7.7公里, 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完成“三荒”造林580亩, 栽植村庄绿化树8900株, 村域林草覆盖率达到93%。新修村部、村民培训室、能源服务站和计生服务所各1处230平方米, 维修、扩建村小学、幼儿园300平方米,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建成卫生院1所2500平方米, 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全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和特困户救助率均达到100%。引导村民拆除各类乱搭乱建53处1800平方米, 自筹自建小康屋105户, 完成民宅改造231户, 农户砖混结构住房达70%,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全村达到了结构优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先后被评为安全文明村、绿色村镇、“五好”村党组织, 全市苹果生产先进村和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珍惜主场优势坚守区域阵地 篇10

报业当前的困境大家都非常清楚,各式新媒体对报纸读者与广告的分流让近两年来的报业遭遇困境。发行量在急剧下降,根据世纪华文全国60城市监测数据,20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根据CTR媒介智讯提供的数据,2012年报纸广告大幅下降7.5%,成为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媒体。

区域门户网站对报业资源的掠夺

2012年11月,随着腾讯大浙网的成立,腾讯“大”系列网站在全国已经达到了10家,腾讯区域门户网站的全国布局已经初步完成。从2006年5月,腾讯与《重庆商报》联合推出了“腾讯大渝网”,这是腾讯设立的第一家区域门户网站,此后,腾讯频频出击,相继建立了十家区域门户网站,分别是:大渝网(2006年5月)、大秦网(2006年6月)、大成网(2007年10月)、大楚网(2008年7月)、大闽网(2010年8月)、大豫网(2011年8月)、大粤网(2011年月)、大申网(2012年7月)、大湘网(2012年7月)、大浙网(2012年11月)。从腾讯区域门户的布局频率来看,近几年有加快的趋势。百度,同样也在布局区域门户。2010年8月,百度与新京报社合资成立了北京生活消费社区京探网。在河南,百度与《河南商报》合资地方网站河南100℃(henan100.com)。

新闻门户布局的这些区域门户网站对报业的困境“贡献”良多。由于腾讯没有新闻采集权,因此,大部分的“大”系列网站都是选择与当地的报纸联合推出,互占一定股份。当地的报纸为区域门户网站提供内容。而一些没有与当地报纸形成稳定合作关系的区域门户,也在挖空心思地赚取当地的新闻资源。比如大闽网,由于是自建自运营,大闽网的最大劣势,最核心的制约正是新闻类资讯内容,于是,大闽网与福建部分地方媒体签订了内容合作与资源置换协议,内容依赖东南网、海都网等报业网站。再加上大闽网本身三四十人的团队也全部投入到内容运营上。大闽网也获得了当地的新闻资源。

在广告方面,目前各个区域中,竞争最激烈的仍然是广告市场,所有区域门户核心收入基本是广告。腾讯区域门户网站的赢利模式是非常清晰的,就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资讯产品、社区产品打造媒体影响力,然后拉动广告收入。在这一点上,区域门户与报纸形成正面的竞争关系。

从各个区域门户网站的频道设置就可以看出区域门户对报业资源的争夺。比如,大成网的特色频道包括:新闻频道、健康频道、汽车频道、房产频道、理财频道、家居频道、人才频道;等等,简直与一般都市报的版面设置如出一辙。同一块蛋糕,此消彼长。

这里是报纸的“主场”

新媒体是没有区域限制的媒体,凡是互联网络、移动互联能够通达的地方,都是新媒体的主场;而报纸受局域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区域性的保护。在外区域,报纸则是客场的客场,只有在本区域内,才是报纸参与竞赛的主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媒体是并不是合适的区域性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都是没有区域“疆域”的开放平台,即使它现在还有一定的限制;在这样的开放的无空间限制的平台上,很难体现出区域性特征。从新闻内容上看,新浪新闻的首页上就绝对不可能有上海江宁路社区一户人家被盗窃的的信息,但《新闻晨报》就会刊登,而且江宁路社区的居民们还很关注,因为担心也被偷。从内容上看,报纸似乎天生就是区域性的媒体,过去人们讨论的是全国性报纸的广告效果一般不及区域性的报纸,报纸的影响力需要集中度。这种区域的集中度也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报纸内容的区域特性非常明显,也非常重要,这是报纸与新媒体所不同的地方。

广告也是如此,大量的广告定位于区域的,如分类广告、卖场广告、房产广告、家居广告,等等,这些都是报纸最为核心的支柱广告类型。大型新闻门户一般都无暇顾及,也不方便涉及。

而这些,就成为了报纸不同于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报纸的“主场”,需要格外珍惜。

纸媒为何放弃这一阵地?

一些纸媒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区域对于报纸应对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性。纷纷在抢占更小的区域市场。

《华西都市报》的“主阵地”原本是集中在成都,近年来积极开办更小的区域市场,创办了以自贡、泸州、宜宾、内江城市群为目标市场的“川南新闻”,2012年,“川南新闻”7个月的广告营收就达千万。很多都市报都在积极挖掘二三线城市的报业空间。2013年3月3日,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投入2500万元注册资金、1.5亿元溢价,共计1.75亿元,占50%股份入股青报集团,并在9人的董事会中占据5席。这是大众报业集团继潍坊、临沂、菏泽之后,进行地市报整合的第四次。其未来的目标是在3-5年内完成区域市场的集中化。

还有一些都市报在面向更小的区域,深挖社区的资源。比如《新闻晨报》。共与50多个街道合作创办了各个街道的社区报。在上海浦东新区就有《花木社区报》《陆家嘴社区报》《潍坊社区报》,在静安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南京西路社区报》《曹家渡社区报》《江宁路社区报》《石门二路社区报》《静安寺社区报》等。这些社区报针对各个小区,刊登一些细得不能再细,但本社区人都关注的新闻,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25号的老中医为邻居开药方,9号楼三个老太太打麻将三缺一……每月一期,或每周一期。覆盖了上海市3000多个小区。

但是,一方面,是报纸对更小的区域资源的抢占、深挖;而另一方面,是报纸对自己本身区域资源的放弃、利益出让。

各大报业集团仍然纷纷与各门户网站合作建区域门户。大渝网是腾讯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重庆商报》联合创办的。大楚网成是腾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共同创办的。大豫网是由腾讯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大粤网是由腾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手打造的。大申网是由腾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晨报》联手打造。大湘网是由腾讯与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潇湘晨报》共同创办的。大浙网是由腾讯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浙江在线合办的。从中可以看出,腾讯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也很高,一般都是当地较为强势的报业集团或纸媒,

从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报业提供核心的内容资源给区域门户,其诉求是利用腾讯的QQ等用户资源,获得报业转型的平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在大豫网成立时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六年前我说过,死的是纸、活的是报,互联网是新兴产业,就要突出一个‘新’字,要敢闯敢试,创新优先,办好腾讯.大豫网,为报纸的未来买单。腾讯.大豫网的成立,可以将传统纸媒最宝贵的渠道资源‘黄金一公里’做成‘一公里的黄金’,而这一发展必将势如破竹。”

这种以牺牲报纸自身优势的转型布局举措,不能不说是一个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区域优势,是纸媒与新媒体竞争中为数不多的优势之一,如今,在与门户网站合作建立有区域门户的城市,这一重要优势已经被拱手让出,门户网站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这些城市。而随着门户网站对区域资源的进一步深挖,一些刚刚被开发出来的更小的区域也将成为门户网站下一步觊觎的“沃土”。报纸将在新媒体的一步步蚕食中,逐渐失去自身的优势。

比较优势促区域经济发展 篇11

地处湘黔渝鄂桂五省(市、区)边陲的湖南省怀化市,以市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找不到一个3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这对怀化发展区域经济来说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怀化人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把怀化放在全国的大经济背景上定位,放在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大体系中比较,全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体系。

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

怀化地处湖南西南部,沅水中上游。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6%,森林覆盖率达66.2%,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年产水果150万吨,是有名的“水果之乡”;药用植物190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水能理论蕴藏量500万千瓦,现已开发28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初步探明的矿藏11类45种,总量29亿吨,其中黄金、铜、磷分别居全省第一、三、四位,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

依托这些资源,怀化初步形成了电力、竹木加工、医药、食品、矿冶等资源加工型产业,但从目前产业现状来看,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长、技术设备落后、名优产品少等问题十分突出。资源加工的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有了资源,还须盘活资源。怀化要因地制宜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在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是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园区兴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就怀化而言,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首先要解决产业散、小、差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关键措施在于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增强产业的关联度、聚集度和集约度。二是综合利用资源,走循环经济之路。按照综合利用的要求,怀化应突出抓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重点是金大地、湘维、辰州矿业等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拉长资源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引大靠强,提升产业档次。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大企业、大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形成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怀化在引大靠强上下了较大功夫,也取了显著成效。如北京汇源集团30万吨橙汁加工项目,以其品牌、技术、资金的优势,加速推进了怀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直接惠及60万户果农;泰格林纸集团投资40亿元的40万吨纸浆项目,直接拉动林纸一体化产业的快速形成;韶能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投资的80万千瓦大洑潭电站项目,成为继凤滩、五强溪后的又一电力骨干企业;湘维公司加盟中国化工集团,正在启动的5.5万吨PVA项目和20万吨降解塑料,相当再造一个“湘维”。正在积极争取的美东公司中医药项目和多晶硅项目,都是通过引大靠强,实现对资源的集约开发,形成强劲的拉动作用,迅速提升产业档次和竞争力。

做大支柱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和国家布局的三线企业,在怀化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矿冶、竹木、医药、食品、化工、建材、纺织八大产业。随着能源趋紧、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怀化八大产业市场前景看好。但从产业现状看,八大产业仍然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规模小、布局分散、能耗高、效益较低等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从现有基础,还是市场需求,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对于推进怀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区域经济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的原则,怀化要夯实基础,做强做大现有产业。一是要认真搞好产业改善和提升规划。在“十一五”怀化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项目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怀化支柱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项目向园区聚集、资金向重点产业聚集、资源向骨干企业聚集、政策向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倾斜,真正形成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洼地”。三是加大技改力度。技术改造是提升现有产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怀化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如辰州矿业金、锑、钨精深加工项目;金大地水泥1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以及正在启动的余热发电循环经济项目;华中水泥、四海棉业、利多陶瓷、安江纺织等一大批企业在技术改造上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投入,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中最强劲的增长力量。四是抓好自主创新。近年来,怀化加紧研究制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正大力支持辰州矿业、湘维、正清等科研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五是加强项目建设。抓经济关键是抓项目,近年来,怀化坚持“大小并举,先进适用,内外一样”的原则,既抓大项目又兼顾中小项目,大力实施的“双十工程”和“小巨人计划”,目的就是双管齐下壮大产业规模、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从而形成一个支柱产业,具有一家龙头标志性企业,拥有一批名牌产品的产业格局,提升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依赖该区域的核心城市及其支柱产业,其后劲则在于培育新兴产业。

从怀化的区位来看,具有发展新兴产业的比较优势。

一是交通区位独特。怀化地处湘黔渝鄂桂五省(市、区)边陲,自古为滇黔门户,是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湘黔、焦柳和渝怀铁路在城区交汇,320、319、209三条国道、十二条省道和在建的沪昆高速、杭瑞高速以及即将建设的包茂高速三条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芷江机场已开通至长沙、广州的航班,即将开通至北京、上海的航班,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二是商贸物流发达。交通区位的独特直接带来商贸物流的繁荣。全市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60个,2006年商品成交额153亿元,列全省第5位,其中怀化城区拥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18个,过5亿元的4个,商品辐射周边7个市州、44个县、15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

三是人文底蕴深厚。有以秦代“黔中郡故城”、“江南第一古刹”沅陵龙兴讲寺、“学富五车”沅陵二酉藏书洞、“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新晃古夜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洪江古商城为标志的商道文化遗产,以芷江抗战胜利受降坊为标志的和平文化遗产,以芷江龙津风雨桥、通道皇都侗文化村和侗苗歌舞为代表的民俗文化遗产,有孕育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稻作文化遗产。厚重的人文,赋予了怀化的钟灵毓秀和丰富内涵,也赋予了怀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是发展基础较好。怀化在具备发展工业的大运量、大电量、大水量基础上,还具有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势,金融、保险以及各类中介和专业组织发展完备,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尽管如此,这些并没有对怀化经济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配套加工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仍然缓慢,因此,怀化急需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

区域资源优势 篇12

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十二五”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建设, 增强跨越动力。加快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探索新的资源开发转化模式, 实现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佳结合。2014年10月28日,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率州委副书记谷运龙、州委副秘书长李江澜、州经信委主任张险峰、州商务局长巴黎、州畜牧兽医局长卢军、州林业局长王福安、松潘县长泽小勇、松潘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园区管委会主任邹灵、原阿坝州军分区司令夏春喜等领导一行到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推进项目合作工作。

座谈中, 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等领导认真听取了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万磊针对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建议的详细报告。本次次报告以“绿色、生态、科技”为核心议题, 规划阿坝州旅游文化、生物科技、绿色牧业的产业未来。

报告强调生态是阿坝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 要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 要突出绿色循环导向, 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体系”。从四川阿坝州实际情况出发, 全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以生态为核心,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草原畜牧业;以绿色为导向,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旅游为龙头,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座谈中, 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耘进一步从阿坝州整体产业升级、打造翡翠泉区域世界级康养圣地、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和藏羌民族文化旅游等项目与刘作明书记一行进行了专题研讨, 与会领导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并给予了高度认可, 同时也就阿坝州目前的资源情况做了通报。双方为进一步合作意向达成了有效共识。

在考察交流中, 刘作明书记表示, 阿坝州、松潘县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搭建合作平台促成与四川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目标相关项目的落地合作, 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依托旅游发展, 加快构建区域文化产业带, 整合全州文化资源, 集中打造文化优势品牌, 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全州文化产业发展, 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上一篇:冷辐射空调下一篇:中间业务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