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特点

2024-06-24

区域资源特点(精选12篇)

区域资源特点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汽车在保有量连续数年的持续激增后, 已逐渐步入维修期, 随之汽车服务市场迅速扩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高职院校中一直是一个受到重点关注并不断发展的专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中, 着重指出要加快发展汽车产业, 调整优化微型汽车和轿车产品结构, 扩大轻型卡车、专用汽车、特种车等系列产品生产规模, 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 加强发动机、变速箱百万台生产能力建设。着力建设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市飞机、汽车、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到2015年,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为做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课程改革和本省即将迅速崛起的汽车产业后市场服务;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为完善职教、高教系统化建设;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专业课程特点建设教学资源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定位

依据社会多数人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在高考中无疑是失败者, 如果延用高等教育的知识系统, 高职学生在对比中就会更加失落, 因此, 从知识与技能上对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施加明确的区分, 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依据现代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竞争, 高职学生必须利用短暂的学校教育迅速与产业、行业接轨, 否则将出现与本科生同样的就业困惑———什么都能做, 什么都做不好, 从知识与技能的侧重上对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施加明确的区分, 有利于高职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依据人才的发展趋势, 高职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否则将被快速发展的产业与行业所抛弃, 从知识与技能的生命周期上应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机会。

综上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定位, 以“校企一体、产学互动、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建设基于区域经济特色与专业课程特点的共享型、协作型、互动型、安全型教学资源库具有服务学生、行业、社会的必要性。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性与内容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训遵循形式结构标准性、管理科学性、整体系统性、内容相对共享性, 运作安全性原则, 才能保证资源库的实用性、先进性与长期服务性。结构标准性原则要求资源库对所涉及的资源有明确、结构化的分类, 方便使用者快速查找;管理科学性原则要求资源互动中的自动分类与资源监督管理具有科学高效性;整体系统性原则要求资源分类具有针对性、整体性, 分散的案例具有系统性;内容相对共享性原则要求资源具有对口实用性, 方便对口人群的查询与互动, 避免恶意盗用;运作安全性原则要求资源库运作由专业平台运作并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性为其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结构与运作

教学资源库的结构决定了访问者与资源库之间、访问者之间的协作与互动能力。以精品课的形式组织起来的教学资源库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初学者无疑是十分便利的, 但是对于有经验的访问者准备利用其做继续教育时, 则会感觉资源有限, 而网络论坛形式对于经验交流虽然十分有利, 但即使再强大的搜索功能也难免有凌乱和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 因此, 解决教学资源库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平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对访问者进行分类, 这种以访问权限划分的结构更加便于不同人群对资源库的要求与利用。如图1所示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结构与运作模型, 其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明确的分类, 另由虚线框所示, 提示了根据访问者的预期划分的访问者权限, 这样有效的将教师、学生、社会经验人士、专家有效的组合到教学资源库中, 使教学资源可的运作具有良性成长, 真正发挥其共享型的特点。

四、结论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强调教学理念的同时, 更加注重了资源库的成长, 依据既有的精品课网站与网络论坛经验, 建设真正服务于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现职业与劳动生涯进展的功能, 为国家提倡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建设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学东, 李贤彬, 刘庆华, 申荣卫.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李真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2.

区域资源特点 篇2

藏族声乐艺术的区域特色

相关研究表明,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特点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萨班《乐论》中提到:“前藏人声音洪亮而婉转,后藏人声音嘶呜而豁亮,阿里人声音挤压而短促,康巴人声音威武而雄壮。”前藏地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人们之间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转悠扬。后藏地区地势相对险峻,高山峡谷较多,造就了人们说话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声音相对嘶哑;那曲牧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宽广、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区海拔很高,气候极度恶劣,高寒缺氧,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也是阿里人声音短促挤压的重要原因;康区海拔较低,植被丰富,人们以畜牧为生,性格豪迈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说话声音威武而粗旷,尽显其自由奔放的特点。

尽管各地区的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发声方法还是演唱特点都风格各异,但他们同时都具备一个很典型的审美特点,那便是“永恒”的快乐。各地的民歌中,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从狭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广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戏,我们都很难见到“悲剧”的影子。即便在藏戏剧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这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环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对大自然极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对“神灵”安排的命运无条件的服从。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藏民族悲观厌世,而是让这个民族更加地乐观坚强,永恒地追求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知足者长乐”。因此我们听到,藏族声乐演唱作品中表现悲伤忧虑、争强好胜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曲调朴实清晰、愉悦优美。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志,人们一提到藏族民歌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快乐,这也是很多人对藏族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藏族宗教诵经声乐与民间藏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宗教诵经声乐

萨班《乐论》中在提到什么是要学的音时这样讲到:“虽雄壮而又要华丽温情,既悦耳然而又不失骨气,既正直但又不失曲折婉转,既低沉但是字面清晰,既要协调但瞬间又有多种音调。总之能使愚昧者心悦诚服,使智者们内心喜悦。”[1]轨范师陀罗在《音论聪慧之颈饰》中写到:“虽为长乐然匀称得当,虽为短乐但音调完备,虽雄壮却又温情,虽动听但不失骨气,虽正直但又不失婉转,虽低沉但字清意明,虽嗓音多样还在瞬间饰有多种音调……。”[2]从这些理论描述中我们看出,早期的宗教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声音尽量做到兼顾,避免声音“顾此失彼”,对任何一种色彩的音都不能追求过度,而要让声音平衡和谐,圆润动听,即追求平衡,以和谐为美。笔者在日喀则采风期间,在萨迦寺中聆听了众僧早诵的吟唱,虽然现在科技先进,领诵人已有一小麦克风帮忙传声,但其嗓音浑厚通透、空灵悠长,气息可以轻松的保持十拍以上,足以见得其演唱功底的深厚,领诵人富有磁性的低音,再加上众僧整齐的吟唱,使人顿生敬畏,被带入空灵境界。

2.民间藏族声乐

在民间,我们现在听到的藏族声乐演唱便和这种宗教声乐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各个地区的藏族声乐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总的来说,它们也有很大的共性。大部分的藏族声乐演唱都会给人以豪迈奔放的直观感觉,即便是优美婉转的女声,其声音也是天马行空、自由空灵。在对声音共鸣腔体的要求上,演唱讲究声乐高亢明亮,追求声音的尖亮直白(特别是女声),并不刻意的在乎各个腔体的均衡应用;在对其音波的要求上,则以直音和大摆(振固)交替进行,这在山歌和牧歌演唱中最为明显。从这些声音特点我们看出,民间藏族声乐演唱对于声音有着很强的个性追求,非常重视演唱时声音对情绪的表达作用,并且喜欢用一些看似并不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和谐、均衡”的音色来进行演唱,对于演唱“功能性”(表达情感、传书送情、缓解疲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声音本身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演唱喜好决定了藏族声乐演唱艺术独特的.声音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在聆听优秀的藏族歌手演唱时,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真诚的意,那浓浓的高原乡土气息、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都在这样的歌声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上半年四川区域经济呈现六大特点 篇3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克服自然灾害和国内外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紧密围绕“三大发展战略”,各经济板块活力不断增强,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五大经济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特点一:增速平稳中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速来看,上半年川西北经济区发展领先,GDP增速达12.7%,川东北经济区增长11.1%,川南和攀西经济区分别增长10.7%和10.4%,成都经济区相对增长较慢,GDP增速为10.3%。值得注意的是,五大区域经济增速虽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此外,增长最快的川西北经济区仅比最慢的成都经济区快2.4个百分点,川南、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经济增速也较为接近,运行更趋平稳。

特点二:区域间经济总量差距大

从经济总量来看,上半年成都经济区仍一马当先,GDP总量达7514.5亿元,紧随其后的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分别为2266.9亿元和2003.7亿元,攀西和川西经济区分别为981.0亿元和168.5亿元。从区域间经济总量的比较来看,上半年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GDP总量均突破2000亿元,攀西经济区GDP总量也接近1000亿元。与成都经济区相比,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GDP总量仅相当于成都经济区的30.2%和26.7%,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GDP总量仅相当于成都经济区的13.1%和2.2%,这四大经济区GDP总量之和仅相当于成都经济区的74.8%,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仍大幅领先,五大经济区发展差距仍十分巨大,多点多级支撑局面还未有效形成,还需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特点三: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提速

今年以来,相对于其他四个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上半年,这种态势表现的尤其明显。与去年同期相比,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攀西经济区下降0.2个百分点。川东北经济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1%,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南充市GDP增速达11.9%,居全省21个市(州)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升5位;达州市GDP增速为10.4%,增速位次比去年同期提高3位;此外,广安、巴中均保持了11%以上的增速,广元也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此外,位于成都经济区的眉山(12.0%)、遂宁(11.4%),位于川南经济区的自贡(11.5%)、泸州(11.3%)GDP增速均在11%以上,相对发展较快。

特点四:民族地区释放加快发展信号

从今年来看,民族地区释放出加快发展的积极信号,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阿坝州GDP增速和工业增速一直居全省第一,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3%,GDP增长13.8%,分别比全省高12.4和3.7个百分点,甘孜、凉山州GDP也分别增长11.1%和10.8%,位居全省前列。尽管如此,2012年“三州”地区(甘孜、阿坝和凉山州)人均GDP仅为22864.6元,约为全省水平的74%,全国水平的55%,发展相对滞后,加快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

特点五:“多点多级支撑”尚需巩固

从各经济区GDP占全省的比重来看,尽管成都经济区依然遥遥领先,但其占比从2007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57.2%,川南和攀西经济区占比则分别从2007年的16.9%和7.7%增加到2012年的17.7%和7.9%。从人均GDP来看,2007年成都经济区人均GDP相当于当时全省水平的133.1%,2012年则降低到130.9%,攀西经济区也由2007年的106.2%降低到2012年的102.0%,除川西经济区发展仍相对缓慢外,川南和川东北人均GDP都进一步接近全省水平。可以看出,得益近年来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的较快发展,区域间差距有一定缩小。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成都经济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紧随其后的是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其贡献率分别为17.6%和16.1%,排最后两位的是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其贡献率分别为7.5%和1.4%。与去年同期相比较,尽管川东北和川西北经济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提高,但两区域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16.8%,其对全省经济的总体贡献仍然较弱。

特点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近年来,全省各地紧密围绕“两个跨越”,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也造成了对投资拉动和工业增长的过度分依赖。上半年,从五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除川西北经济区外,其他四个经济区第一产业比重均有降低,成都和川东北经济区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1和0.9个百分点,川东北和川西经济区工业比重分别降低1和0.1个百分点,整体对工业的依赖性减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从工业比重来看,川东北经济区工业比重比全省低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川东、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分别比全省低8.1、5.4和8.1个百分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上半年四川经济发展有不少亮点,但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预计世界经济仍将延续弱势复苏态势,全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牢靠,四川经济增速继续向上的难度加大,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建议下半年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继续抓住各项机遇,用好、用活实各项政策。如承接产业转移、小微企业营业税减免,川南、川东北经济区要紧密依托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要用好、用活实“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

二要利用产品、市场和区位优势,开拓消费品市场,抓好工业生产。如川南经济区的酒、攀西的钒钛工业等,要努力克服当前的特殊困难。

三要继续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重大项目,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为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区域资源特点 篇4

一、《行周末》简介

《行报》由杭州城报传媒和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合作创办, 在2005年11月正式亮相杭城。由于网络时代的冲击, 《行报》在2012年选择改版升级, 改为《行》杂志。2013年11月, 《行》杂志正式改名为《行周末》。

《行周末》是一本区域型时尚生活类周刊。在杭州市场, 以其“区域性”的贴近杭城生活的杂志内容和精美的排版设计等, 在杂志零售上保持杭城第一。

二、《行周末》杂志定位

《行周末》始终立志于打造“全国首本区域风格型生活周刊”, 强调杂志与本地的物质情怀和生活品质的贴近。在杭州市场中, 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信息的繁杂, 该杂志对内容品质的严格要求使得在读者心中形成独特的风格理念, 即是追求时尚、区域性鲜明的特点。

1. 定位的变化

打造杭州区域性生活报纸 (《行报》时期) ——全国首本区域风格型生活周刊 (现阶段) ——全国性风格型生活周刊 (走全国市场时期的预计定位)

2. 现阶段定位分析

《行周末》采用差异化定位, 在杭城已有的杂志市场上, 率先提出“区域性”概念, 将自己的定位与其他杂志完全区别开来。

1) 明确潜在的竞争优势:《行周末》选择杭城杂志市场的空白点——“区域性”作为定位的切入点, 打造蓝海战略, 明确了自己潜在的竞争优势。

2) 选择相对的竞争优势:将定位的市场缩小到杭州的周刊类杂志, 避免了更多的竞争。

3) 显示相对的竞争优势:在杭城周报的相对市场前提下, 加上“区域性”的差异化优势, 在定位上体现了杂志今后的相对竞争优势。

三、《行周末》受众定位

《行周末》的区域性直接决定了受众也是区域性的, 即大部分是生活在杭州的人群。《星周末》的内容决定它的有效受众是白领层和大学生层。《行周末》主张“打造白领首席生活圈”, 也说明了他们的受众定位是白领阶层。

1. 目标受众/实际受众

1) 目标受众:在杭工作的追求小资时尚的25岁~40岁的白领;

2) 实际受众:除目标受众外, 还包括在杭读书的追求时尚的大学生。

2. 受众经营的区域性

受杂志的特殊定位的影响, 受众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因此在经营和维系受众方面也具有区域性特点。

1) 线上活动:《行周末》的线上活动主要是通过其官方微博的一系列互动活动, 而活动内容大部分具有显著的杭州特点。比如通过发布杭州最近的社会热点、杭州活动预告等来吸引受众。

2) 线下活动:线下活动的地点几乎都是限定在杭城范围内的, 而且活动的内容和习惯也是与杭城人民直接挂钩的。这就是受区域性影响的明显特征。

四、《行周末》内容的“区域性”

《行周末》杂志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版块:风尚、生活、报道和娱乐。一本《行周末》杂志将近150页, 而其中的区域性内容, 即贴近杭州本地的文章将近占到了所有内容的三分之一。

1. 固定的区域性内容——生活板块

《行周末》的生活板块是四个板块中专门描写杭州本地生活的一个固定版块。其主要内容是推荐杭州本地的美食、特色店铺等, 偶尔也会介绍杭州的特色建筑、娱乐相关行业的发展等, 十分接地气, 小资又有情趣。

该板块的内容紧紧围绕“区域”特点, 每篇文章、每张照片都向读者展现杭州本地的特色。每一期的选择的文章会根据杭州时下的热点进行挑选。比如冬天时期会介绍一些热门的豆捞、火锅店等;杭州新开一些特色小资店铺也会在该板块内及时进行推荐, 既体现杂志的区域性, 又表现了文章内容的时效性。

2. 其他板块的不固定的区域内容

除了固定的美食、店铺推荐外, 杭州经常也会有娱乐事件、新闻热点等, 而这些内容都会根据其内容的特点被归纳到其他3个板块中。

1) 封面

封面内容主要是以近期的热门明星为主, 但是如果某些明星涉及杭州相关的新闻娱乐事件, 那么基本会以该明星为封面。即封面人物选择特点:以杭州相关的热门明星为首选, 以全国性热门明星为第二选择。

2) 风尚、报道、娱乐板块

风尚板块的固定内容是介绍一些时尚咨询、潮流服饰等, 但每期也会适当融入一些当周内在杭州所发布的一些时尚信息或举行的时尚类活动。

报道和娱乐板块都是一些娱乐和人物的报道等, 但是都会根据当周在杭州发生的一些相关事件加以融合。

3. 区域性特点所要求的原创性

在《行周末》区域性的大前提下, 文章内容要符合杂志的定位, 尽可能地向杭州本地市场靠近, 而这就要求文章都要依据杭州市场进行创作, 不可能直接抄袭照搬其他文章。正是因为这个要求保证了《行周末》杂志的内容的高度原创性。从封面人物的自行采访邀请, 到文章资讯由编辑亲身体验再写稿, 到照片由团队中的摄影师自主拍摄及后期处理, 每一步都是确保了内容的原创, 从而贴近本地生活和受众。

4. 区域性前提下所要求的强体验感、互动性

由于区域性的特点导致受众也具有区域性的趋势, 因此受众几乎都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生活经历等。而依据这点, 《行周末》杂志尤其注重文章撰写时的一些文字习惯、事件分析逻辑以及传达出来的情感核心, 尽可能符合读者的价值观和习性等, 从而让读者在文章中更能产生共鸣和强烈的体验感。

互动性是《行周末》杂志的一大特色, 而这个特色其实也与“区域性”相吻合。比如《行周末》杂志里的“一场电影”的小版块, 介绍电影内容, 再加上随即采访的一些读者的感受, 还会介绍杭州电影院上映的时间等;比如“专栏”小板块里每期都会发表一些名人的简短事迹或者感悟等, 其中一定会包含浙江的名人, 例如浙江主持人、浙江作家等。

五、基于“区域性”的SWOT分析

1. 优势

1) 从营销管理角度来说, “区域性”的定位和市场细分理论吻合, 圈定了市场的范围, 从而避免了全国性杂志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大的劣势, 避开风头正盛的“新闻周刊”、“时尚杂志”强烈攻势。

2) 实行错位经营, 达到新闻报道最接近、广告效果最强化、利润最大化、受众、广告商、经营者三者受益。

3) 杂志内容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 贴近读者生活, 易于读者产生共鸣, 让其产生强体验感。

4) 区域性的前提下要求杂志内容的高度原创性, 保证了杂志的质量。

2. 劣势

1) 内容存在雷同。受区域性影响, 文章内容要尽量贴近杭州本地的生活, 因为区域的限制, 很多内容存在相似或者重复的现象, 使得读者感到内容雷同。

2) 市场很难扩展。区域性的特点就要求经营者是特定地去经营和维持一部分固定的市场。而杂志的内容偏向性, 以及平时的宣传营销等, 导致市场很难向周围进行辐射, 同时也很难重新打开一个市场。

3) “区域”和“全国”内容很难权衡。虽然是一本区域性杂志, 但是还是会涉及一些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内容, 而杂志里的这个比重问题尤为重要, 如果区域内容过少就会失去本身的特色, 如果区域性内容过多, 首先是很难保证内容的品质问题, 另一方面也会使内容的相似度增大。

4) 知名度不高。由于主要经营杭州市场, 导致《行周末》杂志在其他区域的知名度并不高, 这对以后打开全国性市场十分不利。

3. 机会

1) 杭州杂志市场的区域性杂志还未趋向饱和, 因此不存在垄断者, 依旧可以靠自己的内容等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杭州白领和大学生, 包括一些普通群众, 开始注重个人生活品质, 而《行周末》刚好契合这点, 可以为其生活品质, 提供参考。

3) 针对区域性的受众相似, 可以随时通过区域内的调查来调整杂志的内容, 迎合受众。而且由于区域的划分, 调查或者采访也比较方便。

4. 威胁

1) 在《行周末》之后, 杭州杂志市场上出现例如《都市周报》, 也涉及一部分区域性特色的周刊, 使得竞争加大。同时也使得“区域性”不再是“独一无二”。

2) 区域性的市场就决定了杂志的经营受深受当地市场的影响。如果杭州整个市场经济下滑, 那么一定会波及《行周末》的市场, 而且区域性的市场决定了一旦该区域内市场受到影响, 很难通过调整其他市场来维持该杂志的收益。

六、《行周末》杂志的广告分析

1. 广告具有区域性

由于杂志的知名度只在杭州区域内较高, 发行销售也是集中在杭州市场的, 因此在《行周末》上投放的广告基本以杭州本地的企业或者品牌为者, 这样不断发展, 就导致了广告的区域性。如《行周末》杂志, 2013年11月22第45期上的“老凤祥”杭州分号的广告和“杭州下城区的丽池CEO会所”的广告, 都具有明显的杭州本地的区域性特点。

2. 严格挑选广告

《行周末》杂志上刊登的广告都是经过杂志经营团队严格挑选的, 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广告既要符合杂志本身的调性和档次, 又考虑当地受众的接受度及消费水平, 从而尽可能使广告主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

3. 广告数量少, 内容贴近区域大众生活

每本《行周末》所刊登的广告数量十分少, 从而来保证杂志本身的质量, 使读者的阅读感受大大增强。而在每期杂志仅有的几个广告里, 基本上都是贴近群众生活的。如刊登的UME影院的优惠宣传广告、长期的“买手”板块都是推荐一些价格适合大众、或者是正在打折的商品。广告内容贴近区域生活, 如2013年11月22第45期上的杭州UME影院的优惠休息。

七、针对《行周末》“区域性”特点的发展建议

1. 坚持“区域”特点, 丰富杂志区域内容的多样性

《行周末》杂志一直以它的“区域性”独特定位受到大家喜爱, 因此在原则上, 《行周末》始终坚持自身的优势特点。但在此基础上, 应该丰富杂志区域性内容的多样性。

目前为止, 《行周末》贴近杭州生活的内容主要是本地美食推荐、特色小店介绍等。除此之外也可加入类似于“杭州高校”主题的一些内容, 从而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也可加入特定时间段内适合季节性旅游或者外出的杭州地点介绍, 来扩充自己所未涉及的旅游领域。

结合互动性的特点, 也可增加一些类似于杭州本地街拍的板块, 一方面可以介绍杭州的时尚动态, 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板块来提高杂志在杭州时尚圈的名声。结合强体验感的特点, 可以增设一些类似于“读者体验”的板块, 让读者和文章写手一起去体验杭州本地的某家店或者美食, 然后同时在杂志上刊登他们的体验感想。

2. 围绕中心“区域”进行辐射宣传

《行周末》本身的宣传力度就不足, 导致很多在杭生活的群众对该杂志的认知度不高。而且, 受区域性的限制, 很多除杭州外的消费者对《行周末》的认知更是远远不够, 以杭州为辐射中心, 周围的宁波、温州、金华等地的消费者其实也有一些了解杭州本地生活的欲望。结合以上两点, 应该以杭州为中心点, 向周围城市进行辐射型的宣传, 中心点的宣传力度较大, 而四周的力度可逐渐减弱。

3. 进军全国市场时, 划分区域, 依旧保持“区域性”特色

《行周末》打算在明年进军全国杂志市场, 在此目标的基础上应该始终保持杂志的区域特点。

因此, 可对全国市场进行区域划分, 将相似的城市或者区域进行整合 (如重庆和成都、深圳和广州等) , 在每块划分的区域内实行“区域特色”, 即结合当地的一些文化习俗、消费者的生活习惯等, 推荐当地的特色内容和时尚咨询。

这样一来, 既可保持杂志本身的“区域”特色, 贴近区域群众的生活, 赢取受众好感, 又可避免区域划分过于细致而导致资源浪费、成本过大等现象。

4. 广告销售, 双管齐下

广告销售是目前大多杂志的赢利模式, 杂志经营趋势也正由发行主导型向广告主导型转变。《行周末》虽然广告数量少, 但广告所来的盈利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根据其“区域性”特点, 广告经营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双管齐下。

1) 根据区域的经济特色, 进行针对性定位, 多种形式, 提高广告本身的价值, 达到最大程度的吸引广告商和企业, 使经济利益最大化。例如, “区域性”杂志广告形式中消费主题的广告占绝大多数, 那么就可以根据该特点, 以主题策划形式, 做足当地消费咨询广告。同时, 要根据当下的不同广告形式的流行动态, 进行广告形式的更改和创新, 充分吸引广告商。

2) 在兼顾区域的基础上, 开始涉猎全球。以目前的广告内容来看, 大部分都是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行业, 而这些广告都集中投放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市场。这就给“区域性”的广告杂志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 要做大《行周末》的广告, 就必须积极与非本地的广告主联系, 发挥自身的区域特点, 与全国性的媒体、广告主等建立良好关系, 再逐步进行扩展。

3) 以上两点必须坚持广告与杂志本身的调性和档次相吻合, 要尽可能传递出与杂志相似的生活主张。

总结

《行周末》凭借自身的独特定位和高品质内容,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但是“区域性”杂志的市场竞争也将更为激烈。《行周末》应始终保持自身的优势, 不断发展“区域”内容, 将自身的内容、传递的价值主张等都尽量区域化, 符合受众喜好。在广告上也要注意广告与杂志的贴近度, 尽可能使《行周末》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域资源特点 篇5

1、了解客户行业状况

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有不同的适用行业,如果您是销售机电产品的销售人员,需要了解的是

工厂的分布状况、规模及经营状况。通过对区域内的行业状况调查,您可以知道客户的重点分

布区域,或者他分布比较均匀。

2、了解客户使用状况

客户喜欢您的产品还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客户为什么选择竞争产品?企业原有的客户状况

如何?了解企业原有客户可以继续做好服务及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通过曾经在这个区域做过的同事,您可以比较快的了解这个区域的客户使用状况。

3、了解竞争状况

区域竞争的品牌有哪些?代理商的选择如何?有多少个代理商?其服务对比您的服务有什

么区别?价格的差异有多大?客户对竞争产品的口碑如何?竞争企业的人员数量如何?详细了

解这些状况,有助于您准备您的说词,研究应对的.策略。

一个新的区域一般不可能在短时间了解详细,需要您不断地深入。浅尝辄止,不去研究区

域内客户的变化,您的业绩也就不可能稳固和扩大。

4、把握区域潜力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区域的特点,除了有助于我们了解竞争者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能

把握您区域内的销售潜力;只要能把握住市场潜力,就能准确地制定出销售目标。

根据市场特点我们根据下列因素来评估您所经营区域的市场潜力。

・市场饱和度。

・区域内客户规模的大小及数量。

・区域内的竞争者强弱及市场份额的比例。

・区域内适合销售行业的多少,如学校、银行、报关业、事务所、机电生产厂等等。

・景气好的行业数目,通常景气好的企业需要扩充,且预算较宽裕,具有很好的销售机会。

・充分了解上述的几个因素,您才能决定您的销售策略(如决定客户的拜访优先顺序和拜

访频率,对不同行业客户的接触方法,对竞争产品的应对策略等等)及制定您的销售计划,以

便对您区域内的潜在客户做有效的拜访。

您需要一批潜在客户

本节是解决销售给谁的问题。

首先,您要对销售区域有个初步的了解,才能让您有能力和机会去寻找您的潜在客户。

1、找出潜在客户

对销售人员来说,寻找潜在客户是进行销售的第一步,找出销售区域内可能的销售对象有

以下几种方法。

・扫街拜访。

・参考黄页或工商年鉴,挑出有可能的业务对象。

・关注相关的报纸、杂志,您的客户名单也许就在上面。

・从前任销售人员的销售记录中获得某些可能的客户。

2、调查潜在客户的资料

接触客户的关键人物是调查客户的基础。一般来讲关键人物是指有需要的、有权力决定的、有钱的人。

通过接触客户的关键人物,您可以获知到该客户的真实状况。有些销售人员容易陷入一种

沟通陷阱,把时间浪费在感兴趣的人物身上,把对方当做关键人物对待,这是非常浪费时间又

没有效果的销售方法。

真正的关键人物知道最需要的是什么产品,能否在现在或将来什么时候购买。所以通过对

关键人物的调查您才能获知客户的需求信息和需求障碍。

当您明确您的拜访对象之后,您需要调查潜在客户的下列信息:

・关键人物的职称

・关键人物的个性

・客户购买的决策途径

・客户的规模和资金状况

・客户的信誉状况

・客户的发展状况

3、明确您的拜访目的

您必须首先决定您拜访客户的目的,才能准备接近客户时的适当说词及资料,让客户接受

您拜访的理由。

第一次拜访客户的理由:

・引起客户的兴趣

・建立人际关系

・了解客户目前的状况

浅析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篇6

关键词:乌蒙山云南区域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

0 引言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云南,称为“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也被称为“乌蒙山”。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八。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有8个地级市: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8个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1 地理特征

1.1 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表现为: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1.2 地貌特征

地形极为复杂,整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坝子湖泊不到6%。

2 自然环境

2.1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药材之乡“的美誉。植物: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构成一幅美丽而动人的画卷。

2.2 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云南的水资源有产量大,人均水平高的特点,人均拥有量是全国平均的四倍。有六大水系和六大湖泊。地跨六大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元江(红河)水系,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水。六大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程海,泸沽湖。蕴藏有巨大的水能资源,由于地貌特征河流落差很大,所以保证了我省的电力事业。在充分利用环保发电的同时我省还参加了“西电东送”过程。丰富的水资源环境为我省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做下了坚实基础。

2.3 对于云南水资源环境浅谈我的看法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解决需水增长较快,供水日益加剧的矛盾;杜绝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加强公众水资源统一管理薄弱的意识。我省现在面临着:水体污染日益加重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供水基础建设设施滞后。所以应加强流域内不同地区的水资源配置基本思路与政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措施,即增强水危机的忧患意识;保护水资源,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水资源的价值及加强水资源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4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

有着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物种。如:云南松,橡胶树,望天树,跳舞草,丽江云杉,三七,马尾松等。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昆虫1万多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50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特色物种有:(抚仙湖的)抗浪鱼,滇金丝猴,绿孔雀,小熊猫,蟒,亚洲象等。

2.5 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我省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在当今不可再生资源匮乏的时代云南拥有着:黑色金属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及彩石矿产,能源矿产,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化工非金属矿产,稀有及稀土矿产,特种非金属矿产九大矿产资源。

3 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3.1 谈到云南的旅游,人们最向往去的就是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州。丽江的古城可以让你流连忘返,丽江古城已经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在这里,我想全面的介绍一下云南的风景名胜。云南因为特别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有十二个:泸西阿庐古洞,路南石林,瑞丽江-大盈江,滇池,九乡,大理,玉龙雪山,三江并流,丘北普者黑,腾冲地热火山,建水,西双版纳。

3.2 由于云南有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所以每天早晚温差大(12~15℃),请注意备装,防止感冒,外出时多注意喝水补水。云南海拔比较高,所以刚到云南是有感应反应,有缺氧的感觉,在观光时步伐可以放缓一些。

3.3 个人观点: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是云南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能让云南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充分体现人文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符合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发展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仅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缓解云南的就业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云南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体现社会文明,人与环境的和谐。

4 区域名族文化与旅游开发

4.1 区域名族文化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有着25个名族,形成了特有的名族特色。汉族人口为30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6.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33.7万人,占总人口的33.37%。少数名族中彝族人数最多,其次是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6个: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信仰宗教者共有403万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主要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语言以汉语为主,同时也包含: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彝文、佤文、哈尼文、苗文。文化活动有:三月街,族火把节,族泼水节等。其中,大理:“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之梦》大型歌舞,双版纳:傣族风情园傣族歌舞和泼水节活动、《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香格里拉:歌舞表演《梦幻香格里拉》,《藏民家访》。

4.2 区域旅游开发

99年成功承办昆明世博会,使云南省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二十一世纪,云南努力建设旅游强省,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以昆明、大理、丽江为中心,辐射全省旅游。加强对石林丽江古城,苍山洱海,三江并流,香格里拉,玉龙雪山,西双版纳,腾冲地热火山开发与利用。加强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旅游航线。充分利用云南现有的优势自然资源,发展区域旅游业,早日实现旅游强省。

参考文献: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案例(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作者:吕昭河.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http://baike.baidu.com/view/7242.htm.

[3]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云南省水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保护浅析.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景观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陈永森,赫维人.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7]王文光,薛群慧,田婉婷.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浅谈区域性汉族民歌风格特点 篇7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及特点

1. 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源于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一代代继承传唱不断得到加工提炼, 特点就是集体创作和不断更新变异。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起着生活的精神支撑作用。

2. 中国民歌的特点

它以口头创作歌曲的形式, 汇总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诉说着每个时期每个地域不同的风俗特点, 充分而准确地表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所感所想。因此, 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所在, 真实地展现了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它的音乐语言简明精炼, 极具地方特色, 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易于传唱,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字里行间吐诉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心声。

二、中国汉族民歌发展状况

1. 二十世纪前中国汉族民歌及少数民族歌曲的发展概况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 其地位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旧中国是与劳动人民同样地位低下。人类文明起步初期, 歌与舞紧密自然的结合在一起, 感情自然的流露, 更能形象生动的表现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 世代流传, 直至今天, 在许多地依旧保持歌舞不分的传统。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 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 这一时期, 民歌曲调表现力强烈, 辞藻内容丰富, 使我们想到在此之前, 民歌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直到汉代, 民歌渐渐出现专业与民间音乐的分划, 此后, 再很少有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

南北朝时期, 民歌明显分为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两大部分。因历史性的民族大融合, 导致这一时期民歌的出现了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特点。逐渐形成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方民歌婉转、活泼的风格色彩, 并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南北方风格。

2.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汉族民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 民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内地新民歌向沿海地区传播, 边疆少数民族民歌同时向中原地区传播, 空前繁荣。1942年以后, 在延安兴起向民间音乐学习运动, 起了划时代的意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劳动人民得到尊重, 反映劳动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大量涌现, 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 充满了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三、中国汉族民歌及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

根据地域风情差异, 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区:

1. 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 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 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 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 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 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四、汉族民歌的区域划分及代表作浅析

1. 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因分布地域广泛而致南北方、东西部风格差异较大, 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 汉族在北方草原区、西北以及西南区都有大量的人口, 因此, 会有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 所以, 将汉族民歌区大致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 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包括山东、河北、河南、苏北等黄河下游, 以及东三省区, 是沿海平原地带。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 其次是秧歌、号子。代表民歌有《小白菜》《沂蒙山小调》等。

《沂蒙山小调》

例一原名沂蒙山小调。歌曲极具汉族民间歌曲特征, 旋律优美、简短精炼, 感情朴质, 易于传唱。加以特色衬词, 更具味道。以山为主, 歌唱时声音须有传向远方的悠扬, 体现山东女人特有的朴质羞涩。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 作品有类似歌剧的特质, 演唱时特别需要了解歌曲背后的年代故事。

(2) 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这一地域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包括山西、陕西、河南、内蒙河套、甘、青、宁等地的汉族聚居地区。过去交通不便, 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 因此, 地域风格特点更加明显, 一直延续至今。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

代表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兰花花》这是一首标志性的陕北民间歌曲, 演唱时可以适当运用陕北方言, 以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 特别是后期改编的作品中散拍子的运用, 掺入了地方戏曲元素, 用分节歌形式, 深刻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脚夫调》是一首山歌号子, 也是信天游的代表性曲目。旋律线直上直下、大起大落, 是一种感叹式语调的直接反映, 也是劳动的节奏。具有信天游音乐的典型特征。

山西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诗经》中大都是山西民歌, 优美婉转, 歌词极其生动,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许多音乐工作者都不辞劳苦地来山西采风, 通过他们的挖掘整理, 《走西口》《绣荷包》广为流传。

(3) 江淮民歌支区

这一区域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 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河南地区、以大别山为界。音乐文化具有南、北方习俗, 是过渡性地域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则以田歌、小调为主, 也有秧歌、山歌。代表曲目《孟姜女》等。

《孟姜女》为江苏民歌, 又名《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哭长城》等。歌曲叙述了秦始皇筑长城时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旋法以级进为主, 采用五声调式, 曲调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 饱含江南的委婉曲调。

(4)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这一区域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等长江下游地区, 是吴、越之地。文化发达, 人民生活富裕, 有江南渔米乡美称。使用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 代表曲目《紫竹调》《茉莉花》等。

(5) 闽、台云南民歌支区

包括福建、台湾以及广东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就有文化渊源, 台湾当地汉族人民使用闽南语, 两地也有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民歌以山歌、小调为主, 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品有《小河淌水》等。

《小河淌水》是云南弥渡地区的山歌 (当地称调子) 。这首作品以其从容舒展的节奏, 清新自由的旋律以及质朴自然、富于想像的歌词, 完美地再现了云南的乡土特色。三次呼唤, 一次比一次强烈, 歌声振荡山谷, 仿佛整个空间都被姑娘那炽热的感情熔化。此后歌曲归于平淡, 恬静, 河水依旧涓涓流淌着, 歌曲再次回到安宁的夜景中。最后吟唱更使听者产生一种隽永之感, 回味无穷。

(6) 粤民歌支区

这一地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 广西以及海南。海外文化交流较早, 方言为粤语。过去广大渔民是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广东音乐中《彩云追月》也算是其中最有影响的音乐之一, 也可谓是广东音乐的经典。这首歌描写了一幅欢快又带些幽雅的画面。全曲都是追逐的场面, 因此全曲都显的非常欢快, 跳跃性也非常大, 要抓住歌曲的跳跃、开放的旋律特点描述给对方听, 使观众心情也变得爽朗起来!

综上所述, 汉族民歌之所以区域化分析探究, 是因为汉族人口众多、广泛地分布在各个地域, 并与当地民风民俗相结合, 是一种同一民族受地域性文化影响了的风格、有机结合了的风格。

区域资源特点 篇8

1 耦合的概念界定

耦合原是物理学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 (以至联合起来) 的现象[1], 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 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区域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交通运输是这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复杂而密切, 两者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相互作用, 构成反馈环。在适当的条件下, 两者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环, 使双方协同发展, 共同向更高水平演化。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也即两者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 也是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2]。

2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

2.1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既是区域发展的结构, 又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命脉和先行部门, 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表现在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双重属性上。

2.1.1 交通运输的从属功能属性

一方面, 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物质生产要素和产品等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 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 必须为区域发展服务, 满足区域交流、发展的需要;这是其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与属性, 即从属属性。

但这种从属性并不意味着交通运输始终被动服务于区域发展, 当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区域发展时, 交通运输还将制约区域发展, 甚至严重阻碍区域发展。

2.1.2 交通运输的引导功能属性

交通运输具有引导功能表现在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具有反馈作用, 能引导区域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竞争优势、市场优势。尤其是交通干线的建设往往能够促成或“触发”沿线经济带的形成,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促使区域经济系统向更高阶段演化。当前交通运输的这一引导功能也是政府部门、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与重点[2~13]。

总之, 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先导作用;区域交通的优劣, 不仅影响区域发展的速度、质量, 更将直接影响到区域辐射力的发挥、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2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作用及影响, 是交通运输从属功能的另一体现。区域发展水平规定、制约着区域交通运输的水平和发展;同时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辐射范围扩张带来需求能力的不断扩大, 又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完善。

2.2.1 首先, 区域发展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动力

区域发展的需要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区域不断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地区间、城市间商品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 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 要求运输能力不断增加, 必将带来区域交通投资增加, 带来交通建设和运力、运量的提升。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运输需求持续增长、运输结构变动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交通运输网络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和商品交换快速增加, 运输需求旺盛。

2.2.2 其次, 区域经济布局和结构决定着运输联系的生成、演变及地域特征

运输联系是经济联系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 区域经济结构和布局特点决定着运输联系的生成与演变方向。正是由于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 形成区域经济联系, 进而衍生运输联系。

2.2.3 再次, 区域发展水平的高低规定、制约着区域交通运输水平的发展

交通运输作为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 其建设、布局均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 因此它的建设、布局取决于区域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其发展水平和层次受制于区域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从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区域发展阶段到今天工业化时期, 交通运输从以水运为主发展到今天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条件有了质的变化与提高。

另外, 即使在今天, 不同地区区域发展的差异也会引起区域交通组合状况的差异。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省份比较, 其不仅拥有网络发达的陆路、水运、航空, 还拥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集装箱运输的高水平交通条件;这不仅与各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有关, 更是与区域发展水平和层次密切相关。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凡是经济发达的区域经济圈, 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区域发展将带来交通运输的进步, 交通运输系统的改善又将进一步促进和引导区域更快更好的发展。两系统良性互动发展构成一个良性的多环耦合发展系统, 每一环节功能的提高都波及下一环节, 促进它的功能增强, 并逐次传递下去, 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网 (如图1) , 促使区域经济系统不断演进, 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3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耦合作用的特点

关系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关系也会随之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间耦合关系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表现出差异性、波动性。

3.1 两者耦合关系的方向性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间的耦合作用关系具有正反两种方向。即在两者相互影响、耦合发展的过程中, 并不总是表现出作用的协调性。

3.1.1 两者良性互动发展, 即正向作用

一定时期内, 良好的区域发展趋势带来交通运输的大发展, 而交通运输的适时发展又快速促进了区域更快发展, 这是两者良性互动发展, 即表现为相互作用的正向性。交通运输支撑并引导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又促进交通投资增加、带来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进而两者形成正向良性反馈环。

3.1.2 两者互相制约发展, 即负向作用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区域发展快于交通运输发展时, 也即交通运输滞后于区域发展时。表现为交通运输发展缓慢, 运力、运量不足, 不能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制约甚至阻碍区域发展, 成为区域发展瓶颈;同时随着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交通投资趋于减少, 进一步影响区域发展速度, 两者形成负向制约发展循环。

究竟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间会形成何种作用关系, 不仅取决于两者发展速度是否一致, 还取决于区域对自身交通优势的转化能力、区域政策等多方面的差异。区域政策指导着区域发展的方向、交通建设的力度和规模及结构, 影响交通运输优势转化的时序性, 并进一步影响两者互动作用的方向。正向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的形成还有赖于区域自身对交通优势、发展机遇的转化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确切的说是与区域发展能力密切相关。

3.2 作用的阶跃性

很多学者关注到, 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区域系统, 往往交通运输能更好地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促进区域发展。这是因为区域系统生长的不同阶段, 两者相互作用的大小和强度具有阶跃性的增长率, 且其增幅在单个周期内有减小趋势[7]。

在现实中表现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追加交通投资能极大地提升区域可达性, 显著改善区域发展环境, 进而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竞争优势。但随着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改善将趋于缩小, 直至交通运输将制约区域发展, 需要追加新一轮的交通投资来刺激新的需求及区域环境改变。这是由各阶段运输需求特性的不同及系统对环境依赖程度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此也看出, 在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区域发展系统中, 交通状况是决定经济潜能变动的重要因素, 交通先行尤为必要。经济潜能的突变特性表明交通投资的稳定增长具有“触发器”功能, 即诱发区域经济潜能的转换和经济增长的飞跃。

3.3 作用的时滞性

由于交通运输作为区域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这种时滞性往往表现为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并不是立即显现, 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对区域发展的拉动等良性作用, 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时间 (可能几年或更久) 才会逐渐显现, 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效应还将表现为乘数效应,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趋于增大。同样,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瓶颈制约等恶性作用也具有滞后性, 且这种效应一旦显现, 其对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也具有扩大和恶化趋势。

总之, 在两者耦合发展的过程中, 及时关注、把握两者相互作用的方向、强度:当作用关系趋于弱化或恶化时加以正确引导;当作用关系趋于强化时善于利用、有所作为;促进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循环, 将有助于区域更快、更好发展。

4 交通发展的观点

基于以上特点, 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历来受到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学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于交通运输相对于区域发展究竟应该超前发展还是适度发展, 哪些地区交通应该超前, 哪些地区交通应该适度发展?还一直存在争议[14]。

4.1 当前学者倡导的观点

4.1.1 交通超前发展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 区域发展是一个正向动态的增长发展过程, 作为子发展系统的交通运输应该超前发展, 一方面不断满足区域发展带来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另一方面超前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代表较好的区域可达性, 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结构、规模、空间布局引导作用, 为沿线地区吸引更多资金密集型产业, 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增加边际经济收益, 不断提高区域发展水平。

4.1.2 交通适度发展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则认为, 交通超前发展固然好, 但超前发展意味着一定区域发展水平条件下投向交通部门的资金增多, 这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欠发达地区来说, 可能会导致其他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大量减少, 进而影响其区域发展的持续推进。

另外部分学者也认为交通不是区域发展的充分条件, 能够从交通投资中受益的地区, 是那些除了可达性高的条件之外还具备其他 (经济发展) 优势的地区, 如那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具有新兴产业、外来投资充足、具备投资场所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换而言之, 他认为交通投资会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鉴于这种情况, 有关学者认为交通应该适度发展, 能够满足区域发展需求, 不会对区域发展造成阻碍即可。

4.2 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两种观点在实践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诚然对欠发达地区交通超前发展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但对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快的地区来说, 交通超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这是因为该类地区发展能力强、经济增长较快, 随着其辐射影响能力扩大, 对交通与可达性的要求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交通仅是适度发展, 虽能满足该地区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但很快就会表现出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从而影响甚至阻碍区域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交通应该适度超前发展:一方面要超前发展;但是又要适度超前, 交通投资应在区域发展能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交通适度超前发展因地而异:对于区域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较快的地区, 交通一定要适度超前发展, 不仅要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更要发挥其引导区域发展、刺激经济发展的功能, 促进区域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区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 交通发展政策可较弹性, 可视乎其发展态势快慢来决定交通运输是超前还是适度。总之, 交通运输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撑条件, 要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摘要:本文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梳理, 得出两者之间耦合作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方向性、阶跃性、时滞性, 进而提出在不同的区域发展环境下, 交通运输发展可以有两种方式:适度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

区域资源特点 篇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观念在发生新的变化、农机机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做为半山区城市农业机械化应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

1 要适应半山区农业特点, 提高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素质

我市现有各类农机人员18671人, 其中从事农机指导工作的人员446人。由于种种原因, 从事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绝大多数人员专业知识老化, 知识“充电”差, 专业知识浮浅, 再加上多年来省、市农机部门没有开展业务培训, 使得这些人员在业务知识上没有得到提高和更新, 满足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深入实际少, 调查研究少, 独立创新少, 解决实际问题少, 做表面文章多, 靠经验指导工作多, 因此农机化工作难免出现片面性、想象性;养机户文化水平偏低, 有相当一部分驾驶员无证开车, “黑车非驾”现象严重, 不能得到及时治理, 安全意识差, 事故多, 损失大, 导致作业成本高, 收益低, 竞争能力低。所有这些都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员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要求具备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想素质。我们要解决农机队伍人员思想保守, 工作老框框, 唯上、唯文件的做法, 树立勇于开拓创新的农机发展新思路。做为市、县农机部门而言, 要明确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原则、经营方式、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笔者认为辽源市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是:因地制宜, 多种方式经营, 以户营为主;因农民自愿作业制宜, 多种区域作业, 以指导为主;因农民接受科技能力制宜, 多种技术普遍传授, 以农民认准的技术为主。发展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突出重点, 梯次推进。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主要作业项目基本实现机械化。在机播种、机中耕、机械深施化肥、机碎茬、机械施药剂除草等主要农机作业生产中达到全省上等水平, 在机械收获上有较大突破。发展重点是:以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依托, 向工、商、建、运、服拓展。要实现上述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多学习一些外省、市农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 为我借鉴。乡村户农机生产第一线人员就是要提高对机具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水平。要下力气采取有效办法, 使乡站正常运转,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农机化服务, 减少和降低农民农机使用事故和成本, 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 要具备半山区农机机械化发展的专业素质。全市乡镇以下农机管理人员446人, 这些人员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按照省政府要求, 到2010年全省乡镇农机管理人员80%达到大专水平。

2 要具有适应半山区农业经营机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格局, 意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一是农机化服务对象多样化, 既要满足众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的需要, 又要满足数量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经营的需要;二是农机化主体的多元化, 不同所有制并存;三是对农机技术需求的多样化, 有众多的小型规模经营企业。这种情况下, 适度规模经营作业的农机组织或者农户, 在机具的购置上主要是以大中型机械为主, 以小型机械为辅。

此外, 户营分散作业模式也特别适合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机器小, 成本低, 费用少, 比较效益高。象小型犁、碎茬机、播种机、中耕机、施肥机、药物喷散机、磁化机、手动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 在我市今后相当时期内, 还会被广大农民以自买、自用、自管的模式延续下去, 它将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学, 三靠投入, 四靠领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2.1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农机管理服务体制

农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 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建立起运转灵活、管理科学、服务周到的高质量农机管理服务体制。要改革管理体制, 当前农机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体制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趋势不相适应, 废除传统的管理体制。如对农机检修、农机生产调度、农机作业生产指导、农机培训等每年都要进行管理和完善。应强化法制化管理, 具体说就是按照《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吉林省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依法对农机进行管理。转变职能, 切实做到依法治机, 依法护机, 依法兴机, 依法保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革农机推广及培训体制,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及国家农业部关于农业农机职业技能考核的规定, 开展农机推广和培训工作, 强化有偿服务;加强农机技术、信息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 这是今后农机工作的重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服务体制是改革服务体制的基本目标。要坚持开展以站带户, 以队带户, 以户带户和服务组织加农户的办法, 抓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管理工作, 使其形成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积累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

2.2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 需要建立新的投入体系

资金投入是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没有相当规模的投入做保证, 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 要加快全市发展的步伐, 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投入体系。首先, 要明确投入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主体, 要教育和引导农民,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他们自己。在目前半山区的农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 努力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发展多种经营, 或采取联手、合作、协作、股份等形式办企业,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加收入, 尽快致富。其次, 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机投入体系。根据全市农机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我市需要建立以农民、集体投入为主体, 上级政府给予资金扶持, 相关部门经济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投入体系。其基本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扶持的重点是更新机具, 特别是省、市、县级农机化示范区的“三机”更新 (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 。只有各级财政部门给一点补贴或贴息借款做引导, 拉动农机经营组织及农民个人多拿一点, 才能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

2.3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需要强有力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做保证

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的复式作业机, 旱作节水机、收割收获机、大棚微耕机、滴灌喷灌机、保鲜机、保温机等, 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

2.4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农机服务体系为支撑

区域资源特点 篇10

一、以我们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为例, 对这一问题作简要分析

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成立于1958年, 现有人口约43万人, 有汉、蒙古、回、满、朝鲜、壮、彝、锡伯等十多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以蒙古族为多, 共有8.3万人, 占总人口的19.5%。喀左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 也有着消极和复杂的一面, 这些, 构成了具有地域性的鲜明特点。

1.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治县成立50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和睦相处,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 都能切实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氛围, 可以水到渠成地接受和认同正确观点, 增强维护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

2. 由于“大杂居, 小聚居”的环境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认识有偏颇。

例如: (1) 单纯强调民族团结就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 强调克服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得到重视, 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的观点被淡化; (3) 认为各族群众关系和谐, 民族团结教育已无必要; (4) 认为强调团结就是淡化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把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混同于民族融合; (5) 认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只是做好那些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表面文章。

3. 教育资源丰富, 但有待于甄别、开发和使用。

喀左县有悠久的历史, 也有着悠久的各民族发展历史和民族团结历史。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借鉴中繁荣, 也在碰撞中融合, 升华出和谐的元素, 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族团结的文化。比如, 从历史沿革看, 这里有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特别是清朝中期的“蒙禁”半开放、开放, 民国初年的“放垦蒙地”, 尽管对原住居民造成冲击, 但“阵痛”之后, 最终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 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蒙元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繁荣与融合。比如, 自治县成立50年来, 各民族群众携手奋斗, 喀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些都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再比如, 喀左有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很多关于蒙汉群众共同生活、与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内容, 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必将会使教学更生动, 更有针对性。

二、根据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的具体情况,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使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 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

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作了规范。

2. 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

(1) 开好民族团结教育课, 遵从教育部、国家民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以正面教育、正确引导为主, 注重理论与当地民族问题实际、地域文化特点结合。 (2) 强调其他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课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之间渗透而不取代的关系, 一方面必须在遵循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渗透, 一方面做到各有侧重。如汉语文课, 通过精美的篇章, 重点渗透各民族的文化繁荣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民族语文 (蒙语文课) , 弘扬蒙古族灿烂文化, 重点渗透“三个离不开”教育;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教育, 使学生正确理解弘扬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关系。思想品德课, 主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加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历史地理课, 从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分析民族现象, 渗透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祖国历史的观点和祖国是多民族大家庭, 团结则盛、分裂即衰的历史观点教育。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我们积极组织学校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了“民族团结杯”征文和师生民族团结演讲比赛, 以这些活动为载体, 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顺利开展。各学校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作为课程教育的补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我们因地制宜, 建起了以民族英烈“莫德”烈士雕塑、学习室为主体的大城子镇蒙古族小学基地, 以“蒙古族文化园”为主题的东哨乡蒙古族小学基地, 让学生在基地愉快地参加活动, 并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5. 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氛围的感染作用。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如县报、县电视台、县广播电台) 和信息技术手段 (如开设“喀左民族教育网站”) , 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积极普及民族知识,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宣传为民族团结教育做出贡献的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事迹。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关注民族团结教育的网络。

当然, 民族自治地方有相同的共性, 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只要我们抓住自己的特点贯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就一定能谱写出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摘要:喀左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所以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各民族的文化在相互借鉴中繁荣, 也在碰撞中融合, 升华出和谐的元素, 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族团结的文化。

区域市场内如何分配资源 篇11

目前,很多的行业和企业早就告别了单品打天下的时代,很多企业奉行“孩子多了好打架”的市场策略。然而,对于区域经理而言,如何在时间、精力和费用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1+1>2”的效果,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年初的时候想在今年大干一场,可没想到年末盘点却发现与去年相比整体销量下滑了1.83%。尽管下滑幅度看起来并不大,但却足够让人伤心的。伍成全,你快帮我分析分析,我明年该怎么办?”张云向伍成全——一个有着多年咨询经验的好友求救。

“你有没有详细的销售数据和资源投入数据的记录?如果有,你把它提供给我,我整理分析后再和你探讨。”伍成全回答道。

张云是H公司G市的城市经理。G市是中国东部的地级市。H公司目前在G市有A、B、C、D四大产品系列,分别抢占着4个不同的细分市场。A在所在的细分市场处于领导者的地位;B所在的细分市场是近几年各大厂家争相进入的细分市场,产品最多,竞争最激烈,但尚未形成领导者品牌;C所在的细分市场为传统的进补市场,该细分市场已经拥有4个强势品牌(这4个品牌在该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之和超过了73%);D对行业产品而言是一个全新功能保健市场,目前其竞争来自药品而非保健品。

分析

产品A:现金牛产品

“张云,你的那些数据我整理了一下,并且做了几张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几天后,伍成全找到了张云。

“从图1可以看出:1.产品A仍是目前贵公司的主力产品,但与去年相比公司对其的依赖略有下降;2.产品B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销售份额有了很大的提高;3.产品C和产品D所占份额比较小。”

“从图2可以看出:1.除产品A以外,其他产品与去年同期相比销售都在上升;2.产品B的增长非常稳定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3.产品C尽管年平均增长速度很快,但极度不稳定,并且有增速放缓的趋势;4.产品D整个年度都呈现出乎稳增长的态势。如果结合图1与图2进行分析,显然,年度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品A在整个产品线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太大,从而在产品A销量下滑的情况下引起了整个年度的总体销量下滑。”伍成全分析道。

“我明白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结论是:如果产品A的销量不下滑或者与其他产品同步增长的话,我们的整个销量就会上升。也就是说,明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扭转产品A的下滑态势,将资源重点向产品A倾斜,对吗?”张云松开紧皱的眉头打断伍成全的话兴奋地说。

“从逻辑的角度,你的话是对的,但如果由此进行决策,我们就会走进一个误区。”伍成全笑着说道。

“误区?”张云充满疑惑。

“是的,误区。”伍成全肯定地说,“因为这样的决策根本就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是否可以扭转产品A的下滑态势,并且也没有考虑将资源重点向产品A倾斜能否取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产品A的销量为什么下滑和这些产品各自应当充当什么角色。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图3。”

“费用增长率与销售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几乎完全重合,体现出了高度的相关性,说明销售增长率下滑(销量的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费用增长率的下滑(费用的下滑)引起的,因此,只要增加投入,产品A的销量就会上升,难道不是这样吗?”张云看着图3稍加思索后反问道。

“表面看起来确是如此,但实际上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你们公司是根据销量来制定费用计划和使用费用的,因此两者的曲线基本一致是必然的。要进一步分析,必须考察两者变动速度的相关性。况且,从图3中的销量指数与费用指数来看,产品A在‘-5年’达到销量的最高点后是一路下滑,并且其下滑的趋势与费用下滑的趋势并不呈现出直接的线性关系,特别是在‘-2年’和‘今年’的时候还出现了反常现象:在‘-2年’时费用增加了,销量还是下滑了;‘今年’同比费用下滑幅度加大,但同比销量下滑幅度却有所回落。我认为这充分说明产品A已经进入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其销量的下滑将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从销量指数这条曲线的趋势来看,只要市场不发生重大的改变如没有强力的竞争对手出现等,那么产品A将会步入一个缓慢的衰退期(与前几年相比)。”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产品A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和整个细分市场的竞争情况。客观来说,产品A所在的细分市场容量近几年略有下滑,产品A本身尽管销量和市场份额都在下滑,但从品牌、市场占有率等硬性指标来看,仍然处在细分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当然其相对优势是在不断下滑的。总之,产品A在细分市场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整个细分市场对我们的吸引力不高(注意:因为我们本身不是公司的战略决策者,只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来看待市场的吸引力——产品A本身衰势难遏而我们又没有办法通过技术的改进、产品的改进等措施来提升产品A本身的产品竞争力),因此,我认为产品A对我们应该是一个现金牛产品,花太多的精力或者投入太大的费用都是没有价值的,只需要正常维护即可。当然,鉴于产品A在整个公司中的地位,对产品A也不能掉以轻心,应以打击竞争品和旺季抢收两个方面的工作为主。”

产品B:明星产品

“你的分析真是一针见血,非常有道理,那么你对其他产品的看法呢?”张云追问道。

“我们接下来看产品B的情况,由于产品B是从前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导入市场的,因此,我只分析最近两年的数据。见图4,显然,产品B的销量是在迅速增长。”伍成全继续说道,“请详细看边际费用效率这条曲线,首先所有的数据都大于1说明销售的增长率高于费用的增长率;其次,增长曲线从四个季度来看波动非常明显,但考虑到第一季度与第三季度是保健品的销售旺季,二季度和四季度是销售淡季,因此一季度与三季度、二季度与四季度的比较才更有意义,显然发现产品B无论是在旺季还是淡季其边际费用效率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基于此,产品B已经进入了成长期,而且是一个高速的成长期。”

伍成全顿了顿继续说道,“对于产品B所在的细分市场,近年来由于有大量的厂家蜂拥而至,一方面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基于所有厂家的共同教育,使得细分市场的容量在不断扩大。当然,由于贵公司在业界和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声誉,产品A的领导地位而形成的品牌声

誉,以及产品B本身的技术、效用、包装的综合优势使得产品B在细分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总之,一方面是产品B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细分市场和产品B的高增长率,因此产品B应当是明星产品,应当在明年的资源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产品C:瘦狗+问题产品

“再来分析下产品C,参见图5。首先,产品C的销量有明显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放慢的趋势。其次,从边际费用效率曲线可以看出,年度的费用增长率与销量增长率基本持平。但在销售旺季的一、三季度其销量的增长率略高于费用的增长率,在淡季的二、四季度其销量的增长率远低于费用的增长率。因此,在对产品C的费用使用上应注意在旺季给予倾斜。再者,结合产品C所在的细分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这是一个传统的保健市场,存在有4个强势的品牌,产品C无论是在产品的丰富程度,还是在品牌与功效等方面与他们相比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市场占有率也是远远低于这4个品牌。因此,产品C在此细分市场是典型的跟随产品。总之,产品竞争力不强和增长态势趋缓是产品C的写照。因此,产品C是介于瘦狗产品和问题产品之间的产品。当然,考虑到补充产品线占领货架及其产品销量仍在增长等因素,以及旺季边际费用效率高于淡季边际效率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淡季对产品C减少关注(甚至无须关注),而在旺季加大促销等投放力度,一方面用以增长销量,另一方面通过在旺季的高促销力度吸引竞争对手的关注和跟进,从而降低竞争对手的赢利能力和打击竞争对手。”

产品D:未来产品

“对于产品D,参见图6。显然,产品D的销量呈现出平稳的增长态势,并且边际费用效率也相对平稳并有稳定增长的趋势。当然,由于产品D本身的销量还很小,这种缓慢增长的迹象符合产品导入期的成长曲线。再者,由于产品D所在的细分市场以前都是由药品把持(产品D是此细分市场中第一个针对此功能的专业保健产品),因此可以断定产品D处在产品的导人期。尽管在细分市场拥有很强的竞争能力(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只有边界的竞争对手——同功能的药品),但由于细分市场需要教育,因此,产品D的成长依赖于细分市场的成长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依赖于公司对细分市场消费者的教育,也就是说,产品D有获得高速增长的潜力,但需要持续的高投入。”说到这儿,伍成全稍加停顿了一下,笑着说道:“张云啊,你只是一个区域经理,对你来说,如果将产品D作为你现在的重点攻坚产品,或许你可以赢得未来,但目前由于产品D的销量基数太少,预计明年你的总指标肯定完不成,结果你可能在公司的未来都没有了。因此我的建议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你对产品D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适当兼顾即可。如果你是你们公司的营销总监或者总经理,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你的建议肯定不一样。”

“那种情况你的建议是什么呢?”张云好奇地问。

“我会建议你将产品D从目前销售系统中分离出来,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部,单独运作。”

四种产品的资源分配

“我们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对上述分析作一个总结,参考图7和图8。”

“为什么在图7中没有出现产品D?”张云看着两张图不解地问道。

“因为图7所采用的矩阵不能用于分析新业务(行业或细分市场属新业务类型时,不适宜于采用这种分析模型),假如我们将产品D纳入上述的模型,我们很容易将产品D归于现金牛产品——高市场竞争地位、低市场吸引力。但实际上产品D由于所在的细分市场尚未成熟和有待开拓与发展,如此分析将会错失机会。对于这种类型的业务借助于图8的模型分析将会更有意义并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伍成全回答道,“显然,通过上述分析,四个产品的作用与地位是一目了然,其资源分配总体策略如表所示。”

“经你这样分析,整体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具体到每个产品上如何分配资源你还准备给我提供哪些建议呢?”张云略加思索后笑着问伍成全。

“在各个产品的地位和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你应该:第一,思考产品B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怎么做?广告、促销、渠道按何种节奏进行推广?什么时候做到哪一步?全年按这种节奏运作市场能完成多少销量?需要多少费用?第二,思考产品A要想达到提高获利能力和尽可能地控制衰退速度的目的,需要怎么运作?各个季度/月份按照常规应该如何运作?按正常情况在旺季促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需如何运作?并且需要投入多少资源?为了防止竞争对手攻击,需要预留多少费用作为针对性措施的预备金?第三,考虑产品D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使用?针对可用的资源(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如何有步骤地开拓和教育消费者?从哪个细分市场人手?选定的细分市场的消费行为是怎么样的?采用何种措施和哪些措施的组合能起到有效教育消费者的作用?第四,看看在你的资源里,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使用或者还能争取到多少资源?然后用来设计针对性的促销措施,利用在旺季大幅度的促销措施将竞争对手拖下水,同时扩大销量。总之,在总体思路明确和各个产品的目的明确之后,将各个产品围绕其目的单独来制定各自的营销方案,然后汇总,再按总体思路审核总体方案即可。也就是从总体到个体再到总体的过程,即多产品整合运作的方案选择过程。”伍成全回答道。

“明白了,谢谢你!伍成全,今天终于知道,市场原来还可以这样分析和运作呀!”张云由衷地发出感叹。

张云利用这种思路很快拿出了具体的资源分配方案和下年度工作安排。一年后,在G市H公司的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产品B的销量提高到占整个公司销量的44.97%,尽管产品A的销量比上年度还是下滑了12%,但总体销量却增长了17.84%,基本完成了产品线结构的过渡。

通过上述的案例,区域经理在运作企业的多个产品的时候,可以按下面的思路分配你的资源:

1.产品资源的有效分配依赖于产品线的系统整合运作。

2.产品线的系统整合运作的基础在于产品线中各产品地位的确定。

3.各个产品在产品线中的地位的确定应该参考各个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细分市场的吸引力、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强弱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综合确定。

区域资源特点 篇12

近十几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 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代表省份, 鲁粤两省更是在此方面有着自身的特色。因此, 探索两省信贷结构的特点, 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质化影响, 对接下来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鲁粤经济成果及特点分析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金融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的资金注入, 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期,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 以达到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2010年, 鲁粤两省的经济继续保持着良好的运转情况, 金融服务业对两省的经济稳定增长都产生了比往年更明显的直接影响, 这在两省的金融服务业产生的增加值占两省的GDP中的比重可以明显的看出, 同时也反应在两省的经济结构变化中。

(一) 广东省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 广东省的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全省年生产总值达45473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 是2005年22557亿元的2倍, 先后超过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达46821元, 折合近7000美元,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总收入达11842亿元, 增长30.8%, 是2005年4432亿元的2.7倍;金融运行平稳, 2010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82019亿元、51799亿元, 均比“十五”期末增长1倍以上。

十一五期间,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加快实施了“新十项工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完成58360亿元、年均增长17.6%, 2010年完成投资16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省重点项目投资五年完成13020亿元。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15亿元, 比上年增长17.3%,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00亿元, 比上年增长36.5%, 是2005年的3.4倍。

(二) 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新动向

在经济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 广东省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广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明显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二, 有效专利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中国专利奖金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居全国首位, 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2010年全省3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创历年之最。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 散裂中子源、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平台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全国6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在广东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5万多项。全国首个国家级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落户广东,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万亿元, 是2005年的2.5倍。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9个, 居全国第一。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由2005年的1.12%上升到1.8%, 技术自给率由45.4%上升到65%。全面启动质量强省活动和省质量奖评审, 38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在广东, 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3860项。商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新增一批以两院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引进12个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和15名科技领军人才。率先开发工业设计师等260个新职业工种, 成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广东省的以轻工业为主的自主创新形成的产业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在全国已经是一路领先。

(三) 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变化

在整个“十一五”时期, 山东的经济发展进程也极不平凡, 全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后, 到2010年达到39416.2亿元, 年均增长13.1%, 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年投资额达到23279.1亿元, 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 年均增长18.9%。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 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投资结构大大改善,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成效显著,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 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

(四) 山东省经济发展新特点

由于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通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7万项, 技改投资2.6万亿元。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 突出支持十大重点领域, 着力培育“四大载体”,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 年均增长13.4%。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十一五”时期, 山东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 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 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 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 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 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近两年来, 山东省迅速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21条政策措施, 启动了8546个重大项目建设, 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遏制了增速下滑, 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又正确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成为全国少数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省份之一, 发展的协调性和内生动力增强。由于山东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把促进区域发展与培植产业优势结合起来, 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1年1月4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也是山东省在一年多时间内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层面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 全区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经济带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的全面启动与扎实推进, 使全省建设步伐加快。从全国来看, 山东特别重视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 (市、区) 达到70个, 其中过30亿元的有11个。

二、两省信贷比例的结构特色分析

(一) 两省金融的总体运行情况

两省的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使用, 在总体布局上都是按国家的信贷政策规定, 并根据两省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安排。到2010年末两省的资金运行情况大体是:

2010年末广东省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019.40亿元, 比年初增长17.7%;各项贷款余额51799.30亿元, 比年初增长16.4%。年末全省农村合作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681.89亿元, 比年初增长19.2%;贷款余额5883.66亿元, 比年初增长18.7%。金融机构账面净利润1219.05亿元, 增长43.9%。年末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9%。

山东省2010年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653.7亿元, 比年初增加6483.1亿元。其中, 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1920.0亿元, 新增1825.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73.3亿元, 新增2549.6亿元。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2536.3亿元, 比年初增加5150.4亿元。对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 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321.7亿元, 增长37.7%, 增速分别高于大、中型企业23.6和13.9个百分点。对重点区域和县域经济信贷投放进一步增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新增贷款561.6亿元, 占全省新增贷款的12.0%, 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县域新增贷款1748.4亿元, 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7.0%, 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

(二) 两省的信贷特点分析

两省的存、贷规模较大, 特别是广东省的存款额已经超过82000亿元, 遥遥领先全国其他省市。而两省自己的存、贷比例关系, 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广东省的存、贷比例为63.15%, 而山东省的存、贷比例为78.11%, 高出广东15个点。然而, 山东的存、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三项指标总量, 大体上分别相当于广东省的50.79%、62.81%、53.49%,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相当于广东省的64.65%, 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也大大低于广东省。这里面有经济总量的结构差异, 还有开放政策实行的先后、引进外资的地缘特点、产业结构的区域性特色和经济结构历史布局等多种因素所致, 综合反映到金融服务业上, 有数量的差异, 也有结构性的不同。更主要的是, 广东省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 一直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目前国内的所有金融创新品种, 基本上都是源于广东省。特别是深圳, 它承担了全国金融改革探路尖兵的角色, 深圳银行业创新水平和服务深度, 近30年来均处于全国前列。去年是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周年, 三十年来深圳银行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银行营业网点从改革初期仅有的8个发展到目前1323个, 增长超过165倍;从业人员从原来不足800人发展到目前5万多人, 增长超过60倍。截至2010年末, 深圳银行业资产总额3.5万亿元左右, 贷款余额16808.12亿元, 存款余额21937.89亿元, 利润总额超过400亿元。深圳银行始终以开拓创新为“灵魂”, 金融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首。据不完全统计, 仅以近3年参与深圳市金融创新奖评选的银行创新项目就达200多项。

相比而言, 山东更注重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的拓展和对经营实效的管理。山东省金融运行态势, 集中体现在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保障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近几年来, 山东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初步开创了地方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表现出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 强化了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二是贯彻调控政策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结合, 将金融工作拓展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三是坚持行政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了金融资源聚集能力和配置效率;四是坚持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优化了区域金融资源布局;五是坚持推动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 保证了金融业稳定健康运行。金融运行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得到较好管控, 银行业不良贷款处于较低水平, 高风险上市公司得到有效处理, 保险业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对非法集资等金融犯罪活动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在国家货币政策适度收紧的情况下, 按照“力度不减弱、措施不松劲、成效不下降”的要求, 积极引导和鼓励银行机构增加信贷规模, 实现了信贷投放的稳定增长, 同时大力推动银行业扩大表外业务融资, 2010年全省银行机构累计开办表外业务融资规模达到9500多亿元, 同比多增3000亿元, 有效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 成为年度融资工作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 山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特别是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取得新进展, 到2010年末已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5家、农村合作银行20家。全省14家城市商业银行扩张步伐加快,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多家城商行在县域和异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城商行县域覆盖面已达到64%。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目前已批准设立113家。一系列措施的开展实施, 进一步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融合。

三、优化信贷结构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对接

(一) 信贷结构的含义

信贷结构是银行业自己的专业术语, 但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信贷结构的真实含意, 魏国雄先生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一文曾有如下表述:“信贷结构就是在信贷资产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比例和相互关系, 它反映银行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 是银行有意识、有目的的信贷经营活动结果。信贷结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质的方面, 它是指信贷资产中各个因素的分布状态, 如资本占用、集中度、风险敞口、收益回报等, 它揭示了在信贷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关系。二是量的方面, 是指信贷资产中各个维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等。”可见, 信贷结构决定了信贷投资领域的类别和规模, 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侧重点, 从信贷结构中可以一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动向。

(二) 广东省信贷结构特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鲁粤两省银行业的信贷结构特点, 决定了两省信贷资金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接的特点。广东省在信贷资产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 除了对一、二、三产业资金定向投资外, 它在二产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三产中的消费服务行业, 所投入的资金数额巨大。例如, 为加快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根据省里部署确定的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重点培育项目:10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先进制造业项目、100个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和100个现代农业项目, 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列第一、第二位, 其重点遴选范围是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软件、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数字家庭、新型平板显示等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列在其后。

2010年, 在经济自身规律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推动下,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继续进行了微调, 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向产业高级化发展, 均衡性、协调性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

1. 重工业比重提高, 工业经济的重型化特征有所强化。

重工业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速, 重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 全年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60.72亿元, 增长17.9%;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02.90亿元, 增长17.2%, 轻重工的结构由2009年的40.7:59.3调整为2010年的39.9:60.1。

2. 现代产业比重上升, 工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2010年, 广东现代工业产业发展较快,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增大, 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转型升级。高端电子信息方面增长42.8%, 液晶显示屏增长47.2%;半导体照明方面, 2010年LED节能灯产能继续扩大, 生产各类电光源36.33亿只, 增长20.5%。新能源方面, 广东的风力发电引人注目, 2010年13家风力发电企业共发电10.05亿度, 增长37.2%。全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466.35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2%,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7.3%;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27.43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0.6%, 增长18.6%。

3. 民营工业迅速发展, 内源型比重继续提升。

2010年, 广东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内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广东19314家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262.62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2%;33710家内资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801亿元, 增长20.2%, 增速比外商投资企业高出5个百分点。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3.1%。工业增加值的内外源结构由2009年的47.3:52.7调整为48.8:51.2, 内源型的比重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三) 山东省金融业发展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分析

山东省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 是地方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2010年, 全省加快金融创新, 优化金融服务, 金融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起, 山东省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一直在全国领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03年占全国利润总额的1/8强, 居全国第一位, 以后多年山东依然保持住了这个势头。到2006年山东省的工业利税、利润绝对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的同时, 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额跃居全国第一位, 增幅居全国第二位。2008年经济大省江苏的工业突然快速增长, 但山东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719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突破6万亿元, 实现利税6430亿元, 几项主要指标仍位居第一。到了2010年, 山东省省管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89%, 省管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20.05%,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25%。其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中分别列第六位、第二位, 而全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仍是全国首位。下表是全省2010年1月~11月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数据:

由上表可以看出, 前11个月全省工业利润总额5389.36亿元, 利税总额8622.44亿元, 分别增长37.5%和33.1%。全年两项指标的绝对额分别达到了6040亿元和9689亿元, 位居全国首位。这说明山东的整体工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较好, 也印证了山东省金融业的稳步发展对于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2011年, 山东省又明确了要进一步发挥好金融业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新思路。同时, 加大对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经济开发区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 以金融产业化为重点, 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大力推进产融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结语

通过金融发展与创新来促进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与转变, 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点。其中, 信贷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的产业特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同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来合理调整信贷的结构, 以便使二者相匹配。鲁粤两省在优化信贷结构与区域产业升级的对接上, 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顺应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也为下一步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要:通过分析鲁粤两省的经济运行情况, 介绍了两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和动向, 重点分析了二者信贷比例的结构特色以及其对经济的促进。探讨了资金投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工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指出了信贷结构的调整应与地区的产业特点相适应。

关键词:信贷结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魏国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J].银行家, 2011 (2) .

[2]汪其昌.银行信贷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3]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2010年国民经济资料统计公报[R].2011.

上一篇:骨科医院下一篇:小学科学课实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