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2024-10-06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精选12篇)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1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 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1]。从20世纪70年代起, 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可用淡水日益紧张的背景下, 人们开始把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 从而使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认识水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特点是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只有在进行优化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之后制定, 才是可持续的。反之, 要想水资源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性, 必须进行优化配置和承载能力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建立在承载能力分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 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 是以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 而不是征服自然和过分强调水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反更应重视减少人对水资源的破坏。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水资源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 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 以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 探索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密不可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与优化配置研究的指导思想, 而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承载能力分析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具体体现和利用, 其中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手段, 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结论[2]。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是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或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水资源。可见, 效益是水资源优化配置所追求的目标。这里效益是指综合效益, 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按综合效益的原则实行水资源的分配的价值取向, 才可能使水资源得优化配置。

讨论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 需要从范围、目标、原则、措施等方面进行考虑, 需要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研究, 需要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探讨统筹考虑多种属性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与方法。在充分考虑研究区特点的基础上, 应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的方法, 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阶梯模型。模型以经济效益最大、供水成本最小、尽量能够满足生态需水和缺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针对所建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利用多种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较新的运行机制及其全局优化的特性, 并运用多目标优化的综合组合等方法, 获得区域水资源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进步。

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2.1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与内涵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衡量其人与自然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是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的核心。在系统分析、综合对比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内涵、指导思想、目标的理论体系。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描述为:在一定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用水技术水平和生活、生产水平下, 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通过科学合理地配水措施所能支持的区域极限人口数量。

2.2 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

在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问题中, 目标和限制的约束条件这2个基本方面都有可能是不完全确定的。因此, 结合区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等特性, 建立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规划评价模型及模型参数评价标准和综合分析方法, 都是在规划工作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为社会经济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供水和需水子系统[3]。在现代水资源态势的约束下,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必须由原来的粗放开采转型变为可持续利用, 即将与需水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系统和与供水相联系的区域水资源系统结合起来。由此看来,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因而建立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3.1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对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评价进行量定研究, 根据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系统的基本特征, 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准则和评价因子的分析,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并确定一定条件下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分级标准, 作为模糊识别的基础 (上接第285页) 依据[4,5]。

3.2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评价识别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具有模糊性, 用模糊识别解决这一评价问题具有必然不确定性。建立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把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系统按不同级别进行识别, 找出研究对象的“级别特征值”。研究比较法确定权重的理论基础, 并通过比较法分析评价指标及子系统的权重, 评判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

摘要: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资源优化配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定义与内涵, 区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识别, 以及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承载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征, 王彦芹.河北省山区降水资源化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11) :50-53.

[2]杜发兴, 徐刚.都江堰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1) :67-71.

[3]闫凌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 2001 (5) :8.

[4]钱铭杰, 周伟, 何耀帮, 等.农地整理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方法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07 (8) :67-70.

[5]刘琳琳, 何俊仕, 侯宇.新建城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3) :145-149.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2

1.1提高承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1.2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1.3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4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5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6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2建议

2.1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2.2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严守三条红线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3

【关键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1.自然概况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处于松辽平原腹地、属于北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份。由于大风天气多,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少且集中,形成了春旱夏涝的自然规律。

2.农业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全国主要粮食高产区之一,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耕地面积1887 km2,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高粮及其他杂粮农作物,粮食产量在20亿kg左右,其中玉米产量17亿kg,占总产量的85.7%。由于雨量分布不均,经常发生旱灾,特别是春旱,影响了经济作物主要是大棚蔬菜的产量。

农业用地面积虽然较多,但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量不稳定,直接影响《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规划及实施,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究其根源,一方面农业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比重已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传统的灌溉方式使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3-0.5。因此,大面积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将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的话,其灌溉面积可是现在的1.5-2倍。因此,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水少了仍可增加灌溉面积,且可节省水资源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3.节水农业技术

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从水源引水、包括降水利用,到作物耗水形成产量要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和生物过程。节水农业就是要充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根本目的是通过采用水利、农业、管理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从水源通过输水、配水、灌水直至作物耗水过程中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耗水量的作物产量和产值。节水农业的内涵一般包含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节水以及农业节水增产技术措施4个方面。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输配水和田间灌溉节水包括输水建筑物改造配套,防止跑、冒、滴、漏;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膜下灌以及传统的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坐水点种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耐旱作物品种、节水栽培技术,采取深耕蓄水,塑膜或秸秆覆盖、聚肥保墒等旱作农业措施和施用保水剂、抗旱剂等抗旱保墒措施。用水管理节水包括制定不同作物科学的灌溉制度,健全节水政策法规。

4.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措施与管理、政策

4.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县2009年灌溉用水量6488.56万立方米,占全县总用水量的51%,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县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县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县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需求,喷灌已在我县的金山乡、泉眼岭乡、小城子镇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应用在粮食作物上。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县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了降低灌溉用水在输水过程中的损失,采用工程措施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是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即灌溉农业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在旱地农业中如何增加土壤蓄水供水或补充少量供水,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其有效途径:一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和流失,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储水量;二是增强作物对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利用;三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量/蒸腾量/耗水量(ET)/供水量(降水、灌溉水)的比率。

当前,采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根据旱农地区的降水和干旱发生特点及农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调整作物布局,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选择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和品种,可根据抗旱性指标、耗水系数、蒸腾效率和水分胁迫指数等综合指标,从目前大量而丰富的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具有御旱性、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进行推广。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及采用各种保水保土措施,蓄保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覆盖栽培保墒、增温、节水防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促使作物早熟和增产。应用化学物质和调控技术提高抗旱播种的出苗率,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4.2节水农业的管理与政策

(1)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我县节水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节水农业的管理: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性,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健全有关节水的配套政策法规,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四要总结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教训,认真掌握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为此需要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采用高效的节水农业管理技术,包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管理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集成化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制定支持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长远发展规划。

(2)实行差别水费制度,调动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而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对所有的用水户都要实行按量收费、采用计划供水和对超额用水进行惩罚的差别收费制度。目前我县农用水费太低,没有按照商品价值的规律,依据水的实际价值收费,节水对农民来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因而造成发展节水农业国家非常重视,但农民群众积极性却不高。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和法规管理的轨道,逐步实行按水的成本征收水费,并采用水费累进制,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费。鼓励修建节水农业工程,可根据其节水效果的高低程度,给予不同数额的投资补助,以激励发展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对灌溉管理机构,也要制定鼓励节水的政策,如事业费和管理水平挂钩,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予以经济处罚等。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4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介绍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指在保证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的基础上, 保证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们用水需要的全部过程。由此可见,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和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实质上来说,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注重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 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地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未来区域发展的重点工作。

2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的特点,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都是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全面性和概括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评价指标的时候, 要选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且覆盖范围比较广的指标, 具体详细的指标往往不能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表现出来。除此之外, 地区的特点也是需要考虑进来的, 需要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指标。

(2)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目标, 因而在选取指标的时候既要注意指标的系统性, 要考虑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且要根据需要分出不同层次, 以此作为基础对指标进行分类。

(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指标的过程中, 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 这样可以简化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工作。如果有些重要指标难以进行量化, 则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分类评价, 但是要注意定性等级的划分。

(4) 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能够充分的表现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过程, 因而在选取指标时要保证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合理化的评价。

(5) 科学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将可持续大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式作为基础, 不管选取的是怎样的指标都需要保证评价的结果能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 尤其是在国内外或者是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而科学性则是指标选取的基本前提, 同样也是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基础。[2]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首先从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其主要包括国家、地区以及流域三种分类方式。其中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宏观性, 并且其指标的数目是比较少的;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的数目是比较多的, 并且评价指标体系更加侧重于生态状况;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侧重点在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评价, 它的主要目标就是下一代的利益, 更加注重对资源的保护, 尽可能的保证水资源的利用不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而从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角度来说, 主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两种。其中水资源承载评价指标体系中又包含有社会经济承载力、人口承载力、水环境容量、需水量和可供水量等;而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子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 按照水资源系统的特征可以分为可供给性、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管理水平等。

3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阶段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以可持续利用理论作为构建基础的,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方式是比较多的, 而目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采用的是系统层次法和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3.1 系统层次法

系统层次法需要确定不同的层次,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目标层, 目标层就是指研究对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然后就需要在目标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或者是多个具体的目标, 这个可以叫做类目标层, 而类目标层会由更具体的目标组成, 这个目标叫做项目指标。在采用系统层次法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明确不同层次的指标, 同时还需要确定不同层次指标的个数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所选取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而仍旧需要注意的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这样才能保证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3]

3.2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该模型主要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原因-效应-响应, 这种方式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有效统一。该模型主要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类指标出发形成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压力指标主要表现的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主是人类的活动、消费方式以及经济情况;状态指标则主要表现的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系统的状态, 状态指标也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响应指标主要表现的是人们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这种模式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各个因素之间因果关系。运用这种方式来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 并且通过对原因的研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 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主要优势就是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但是在利用该模型的时候需要注意压力指标和状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并且在注重所选取的指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覃初礼, 吴郭泉.基于网络分析法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J].金属矿山, 2010, 1 (04) :13-14.

[2]邓绍云, 邱清华.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1 (01) :67-68.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论文 篇5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

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浅谈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6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0-871

【Abstract】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alize, safeguard and develop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mprove the ac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point of view, efforts to solve water problem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rson, to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o prevent viola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1. 前言

(1)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2. 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2.1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2.2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2.3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4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3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4 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5 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2)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4.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7

目前,水资源面临着由可再生资源转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问题也成为全球性危机并制约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的价值理论 和定价方 法成为近 年来讨论 和研究的 热点[1]。传统的水资源价值理论主要有:效用价值论、供求理论、 生态价值论、环境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等[1,2]。而这些以传统经济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价值理论方法都无法科学客观的解决水资源的自身价 值问题,不能从根 本上解释 水资源的 价值内涵。水价是可利用水资源的市场价格,是水资源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3]。国内外常用 的水价计 算方法主 要有:影子价格 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成本核算法、市场定价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选择的理论出发点不同,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由于采用传统方法对水资源价值评估的不全面,应加以补充发展以货币、能值等为计量单位的生物物理方法来研究水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价值。在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系统能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值(Energy)理论与方法,是一种新的定量衡量自然资源价值的新的理论体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标准[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环境资源价值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量影响和贡献,但大多集中于研究系统结构的功能体系及其与系统的定量关系,对环境资源定价的专项研究不多。陈丹等[4]基于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天然水资源价值做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天然水资源价值的能值评估方法。而本文从水资源可利用性的角度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区域可利用的水资源的价值,为区域水价改革、水价的合理制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

1 研究理论与方法

1.1 能值理论

能值理论与方法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能量分析先驱H.T.Odum[5]于20世纪80年代在热力学定律、能量等级原理和最大功率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以能量为核心的新的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体系,其将能值定义为:某一流动或存储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种类 别能量的 数量,或直接或 间接用于 形成资源、产品或劳务的一 种能量的 总和,即为其所 具有的能 值[6]。 由于能量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能,故实际应用中经常以太阳能值(Solaremergy)为度量标准来衡量某一能量的能值大小, 其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joules,缩写为sej)。不同类别 的能量之间以能值转换率(Energy Transformity)为转换单位, 实际中常用太阳能值转换率,即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时,所需要消耗的太阳能值(单位为sej/J或sej/g)。引申自生 态系统食物链和热力学原理的能值转换率是衡量不同类别物质或能量的能质等级的指标,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能值转换率越高, 表明其能值越高,且在能量系统中的等级层次越高[7]。利用能值转换率可以将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的物质或能量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来定量研究分析,并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能值理论有一系列的能值指标,如能值/货币比率、能值货币价值、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电力能值比、可更新能值比、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及其他能值评价指标。能值/货币比率(Energy/dollar ratio)即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全年的能值总投入与当年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 循环量(即GNP)的比值,反映了环境与经济社会作用关系的大小,是能值与金钱之间数量关系的定量表示。能值 - 货币价值(Energy dollars)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或能量的能值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折算成相当的市场货币价格,反映资源、产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统一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物质流、能量流和货币流的定量研究。

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是一种以能量为基准、以生态-经济价值论为中心的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应用能值分析方法,结合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综合衡量分析系统中的货币流、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并对其进行能值转换,定量分析系统中自然资源的真实价值和人类经济活动的附加价值及其对系统的贡献和 影响,以能值的 数量估算 生态效益 和经济效 益,为资源价值的定量研究、定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方针的制定提供一个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度量指标。

1.2 能值分析的基本思路

能值分析以同一种标准的能值为单位,比较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流动或储存的原本不可比较的不同类别的能量及其对该系统的贡献。能量、物质与能值之间的转换计算公式如下[8]:

式中:EM表示能值,sej;τ表示能值转换率,sej/J或sej/g;B代表能量或物质的量,J或g。

1.3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评估的能值分析及计算 模型

水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是目前水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理论、方法及实践方面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属性,往往缺乏对其自然属性与水文循环联系的考虑,并尝试把水资源和人类经济活动以货币化的形式表示,但货币本质上不能衡量自然资源的财富, 更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本质和规律属性。水循环过程也是物质和能量转化流动的过程,其遵循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 可以通过水循环的能量转化系统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价值进行概化计算[9]。Buenfil[10]总结了水资源能值价值评估的四个主要方面,即水的化学能、水的重力势能、水的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和水的废物同化能力,并以美国福罗里达州为例,对不同水体的能值价值进行了研究。根据能值价值理论和水循环基本规律,生物的生产和生活主要利用水的化学能、固体物质溶解能力和废物同化能力等。基于此,本文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从水的化学能角度对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能值分析理论,首先,明确研究区的各类可利用水资源水体的归类及划分;然后根据研究区的年降水量及水体情况分别计算各类可利用水资源水体的化学能及太阳能值转换率, 由此求出各类可利用水体的太阳能值;再根据各类可利用水资源水体的数量,求出相应水体的单位太阳能值;最后根据研究区的能值/货币比率,求出研究区各类可利用水资源水体相应的单位水资源能值货币价值,即单位水资源的货币价值。由于考虑到各类水资源相关数据资料统计可得的复杂性及能值方法需要数据繁多的情况,故简化研究系统,采用多年平均数据对其进行研究计算。相关的计算公式为[4]:

2 实例研究

为论证本文提出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中牟县的可利用水资源为研究实例,进行应用研究。研究区地处河南省中部,属淮河流域。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46′~114°09′、北纬34°26′~34°56′之间, 总面积1 416.6km2,属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中,降雨大多集中在夏季。研究区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县北有引黄客水,加上黄河侧渗,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县中部贾鲁河两岸为弱富水区,县南部沙区为弱贫水区及贫水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14.2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 437.1mm,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8 437.1万m3。除当地水资源外,中牟县每年还从黄河引水供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之用,分配中牟 引黄灌区 年引水量 为1.96亿m3(详见表1)。

万 m3/a

研究区可利用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黄水。将研究区的大气降水作为研究区水资源的补给来源,雨水的化学能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能量来源。根据上述可利用水资源价值的能值分析和计算模型中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研究区雨水化学能、雨水太阳能值,以及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黄水的化学能、太阳能值转换率、单位水资源太阳能值及单位水资源价值等。

其中相关参数的选取如下: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一定范围内雨水的太阳能 值转换率 基本没有 变化,故本文直 接借鉴Buenfil[10]的研究成 果,雨水的太 阳能值转 换率取为1.82万sej/J,雨水的吉布斯自由能取为4.94J/g,雨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平均固体物质溶解量分别为10、56.9、300ppm;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密度均取1×106g/m3,黄河水的 密度取1.1× 106g/m3。研究区2005年的能值/货币比率 取为7.44×1011sej/元[7]。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3可知,研究区可利用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黄水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分别为1.74×105、0.69×105、0.89×105sej/ J;平均单位水资源的价值分别为1.14、0.45、0.65元/m3;研究区可利用的地 表水、地下水及 引黄水的 水资源价 值分别为1.05、1.04、1.27亿元,可利用水资源价值总量为3.36亿元,约占中牟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90.22亿元的3.7%。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区域可利用的水资源价值,由表1可知研究区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相比其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要少得多,而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亘古不变的市场价值规律就是“物以稀为贵”,表明了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商品的价格从本质上来说是由其价值决定的。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不可或缺也不可替代的并且有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其价值规律亦遵循上述原则。中牟县地处平原地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雨水大多随径流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要充分利用雨水形成的地表水需要大量的拦蓄工程,由于研究区相应的地表水拦蓄工程比较缺乏,历次降水在短时间内汇流排泄或下渗补给地下水,这样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相比地表水资源要丰富, 而要开采利用地表水的代价相对来说比地下水要大,即可利用的地下水的价值要比可利用的地表水的价值小。这与本文应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中牟县可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评估结果相吻合。

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评估计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能够为区域生产生活用水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有利于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管理。

3 结 语

以传统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定价方法,无法客观全面的诠释水资源的价值,能值分析理论将生态经济系统中量纲不统一但又联系密切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及货币流等用能值这一共同的衡量尺度来定量分析。本文引用能值理论与方法来定量评估区域可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论述了能值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评估的能值分析及计算模型,并结合中牟县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情况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与市场价值理论及研究区实际情况相符,表明基于能值理论的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合理性,可以为区域水价的制定和调整、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及优化配置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参考。但考虑到本研究所采用的相关数据资料由于调查及统计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和不完整, 在计算中只能以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固定值简化处理,再加上水资源价值研究的复杂性及能值理论在资源价值研究方面的应用还不成熟,所以本文将能值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区域可利用水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也只是一种水资源价值研究方法的尝试,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重庆:科学出版社,1998.

[2]李金昌.生态价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郭瑞丽,吴泽宁,于洪涛,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价的能值计算方法及应用[J].生态经济,2011,(1):33-36.

[4]陈丹,陈菁,罗朝晖.天然水资源价值评估的能值方法及应用[J].水利学报,2006,37(10):1 188-1 192.

[5]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6.

[6]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吕翠美.区域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能值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9.

[8]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陈丹,陈菁,吕祝乌,等.水科学定量研究新思路:能值理论与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1-5.

浅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8

唐山市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17亿立方米, 其中, 地表水径流量17.27亿立方米, 包括分配供水指标15.6亿立方米, (其中潘家口水库9.5亿立方米, 大黑汀水库区间2.18亿立方米, 桃林口水库3.92亿立方米) , 陡河水库、邱庄水库及市区小型水利工程拦蓄自产地表水1.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万立方米, 多年人均水资源量306立方米,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是严重缺水地区。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0163万立方米, 其中, 大气降雨6650万立方米, 入境污水7028万立方米, 外调水15000万立方米, 浅层地下水9097万立方米, 深层地下水1708万立方米。

2 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

2.1 水资源形成及时空特征

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补给来源, 我区水资源先天不足是严重缺水地区, 而且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69%左右, 调蓄能力有限, 一部分不得不排入大海。且丰、枯年份降雨量相差较大, 丰水年份为干旱年份的四倍左右。南北差异较大, 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年平均多50-60毫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6.65亿m3, 地下水资源为16.9亿m3, 地貌、气候、地质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 在空间 (地域) 分布上很不均匀。由于受大气降水的控制, 河流暴涨暴落, 春季各河流基流甚小, 部分河流下游有断流现象发生;二是由于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这就决定了发源于北部山区入海各河流的共同特点是:源短流急, 受大气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 河水流量年际变化较大, 径污比小, 自净能力低, 易受到污染。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需求

我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0条, 其中滦河、陡河、沙河、还乡河、蓟运河等五条主要河流, 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本条件。经过五十四年的水利建设, 唐山市水利基础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已建成潘家口、大黑汀、邱庄、陡河大型水库四座、中型水库三座、小型水库152座, 总设计库容43.63亿立方米, 其中兴利库容24.41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1处。拥有机井135012眼, 水池水窖4.5万处。建成市区供水、南堡开发区引水、京唐港供水等引水工程三处引供水能力1.01亿立方米/年。2003年全区总用水量49586万立方米, 其中, 地表水27279万立方米, 地下水22307万立方米 (工业5700万立方米, 人畜生活3278万立方米, 农田灌溉13329万立方米) 。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 水质污染, 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 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及污水浇灌等行为, 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区主要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均为地面水劣V类标准。虽然近几年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目前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 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超过40%, 就会出现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水质变坏, 河口自然生态条件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唐山市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致使河流入海水量急剧减少。

3.2 地下水超采过度, 漏斗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多年持续干旱, 加之工农业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地表水严重不足, 农业增加了对地下水的开采;另一方面随着钢铁等高耗水项目的建成投产, 造成地下水用量增加, 而且这些项目相对集中, 致使局部地下水超采, 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近几年, 我区地下水位以每年近2米的速度下降, 漏斗总面积已达895平方公里, 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57%。

3.3 节水意识淡薄, 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

城镇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公共事业用水、行政事业机关、学校、团体等节水管理措施不到位, 长流水现象依然存在, 且重复利用率几乎为零。工业用水, 重复利用率普遍偏低, 全区工业平均不足60%, 并存在的跑、冒、滴、漏等现象。农业用水, 节水面积仅占水浇地面积的36.7%, 大部分农田仍在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生活方面, 跑、冒、滴、漏现象时常发生, 管网漏失率偏高。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开源与节流并举, 保证水量

开源节流是缓解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的两种基本途径。节水是缓解和改善唐山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唐山市, 节约用水无论在农业、工业用水还是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潜力。

前最有效的途径仍是在农业推行高效节水技术。据统计, 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7.4%以上, 而以滴灌、喷灌等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为414万亩, 还有大部分为漫灌, 节水灌溉的用水量与漫灌相比, 可节约40%左右, 因此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以科技为依托, 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 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农业并重, 大力兴建现代农业节水设施, 促进节水农业全面发展。工业节水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 全市工业用水展总量的14.9%, 年用水4.71亿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78%, 虽然高于全省水平, 但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仍有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乡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还很低, 所以未来工业节水的重点应放在提高乡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上。研究表明, 通过对市区内的啤酒业、纺织业、造纸业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 每年可节约大部分水资源。因此, 调节工业结构, 鼓励发展节水型工业及实施清洁生产是今后工业节水的又一重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 逐步实现采补平衡城镇生活用水方面, 大力宣传节约用水,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使节约用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开发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 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 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4.2 加强污水综合治理, 保护水质

全市内主要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且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 全市每年排入河道的工业和生活污水3亿多立方米, 各种有害物质和污染物36万立方米。由于污染物长期无序排放, 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多数河流水质全年耗氧量、氨、氮、氛均超出国家标准。唐山市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以地表水为主, 因此, 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保护水源的重点。其主要措施是:建立水源水质保护区, 对水库水质、水量严加保护;限制水库流域内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 以控制水库富营养化和水库淤积;明确水库饮用水源功能, 抑制旅游、养殖等其它功能。

4.3 合理开发水资源, 防止生态破坏

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全面评估开发利用现状, 合理规划水体环境功能, 统一规划和管理地下水源的开采利用。加强对地下水动态观测, 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及储存量的变化。沿海地区地下水的开采量必须严格控制在可利用量的范围内, 同时在入海口上游修建防潮闸, 以防止海水入侵。地表水与地下水采补平衡, 控制地面塌陷。提高水库的调节功能, 使之在汛期放水冲沙, 补充海岸沙源。对海岸侵蚀严重的地段应采取工程措施, 重点保护。在城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 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水定发展、量水调结构。即:既要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探索出符合我区实际的节水型经济结构,

水资源是有限的资源,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有限的资源, 合理的开发利用, 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生活、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水。水也是其它物质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问题, 面对紧缺的资源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已经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是迫切的问题。

区域可利用水资源 篇9

十一五期间,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政策、标准、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 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相关研究与示范工作。与此同时,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不断完善。2002年以来, 国家陆续颁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 规范了污水再生利用设计工作, 也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启动, 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全面规划和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 有的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例如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地积极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在制定地方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 发展再生水用户等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 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为30%, 2008年达到50%。在2008年前北京将新建再生水厂9座, 敷设再生水管线400㏎, 新增再生水处理能力40万Μ3/d。届时, 清河、北苑、肖家河、北小河等再生水厂分别向北郊地区、西北郊地区、清河集团、望京地区提供再生水, 并为清河、北小河提供景观用水;酒仙桥、东坝再生水厂分别向东北郊地区、酒仙桥地区、东坝集团提供再生水, 为坝河、亮马河、水礁湖等城市河湖提供景观用水等等。在再生水厂建设的同时, 配套建设再生水管网。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 可替代优质水, 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景观、市政绿化、生活杂用、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表水等。应用先进的膜技术, 可生产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再生水。澳大利亚、新加坡在这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应用, 将优质再生水用作电路板加工过程中的超纯水, 工业生产中的工艺用水和空调冷却水, 也在尝试将部分再生水送入水库, 对原水水源进行补充, 有效地解决了缺水问题。

必须充分认识到, 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 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 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 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 籍此增加可用水量, 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尽可能的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 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远距离调水除了经济成本外, 还存在潜在的生态影响和工程控制成本问题。各地在制定城镇节约用水发展规划中, 应该充分重视污水再生利用这一有效途径, 将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直接纳入城镇用水供需平衡中, 实行综合管理。

2 污水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 目前各地污水再生利用尚处在起步阶段, 规模小, 利用范围窄。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但总体进展缓慢, 存在问题较多, 主要是:

(1) 污水处理率低, 管网不配套, 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条件。近年来, 虽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速度加快, 但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截止到2007年底, 我国已经建成537座污水处理厂, 但污水处理率仅为40%左右, 污水再生利用率更低。特别是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成后, 由于难以落实配套管网的建设资金, 造成设施闲置, 而难以发挥投资效益。污水处理厂出水未经有效利用而排入水体, 既浪费了水资源, 又对水环境构成潜在的污染威胁, 这种状况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极不相称。

(2) 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 污水再生利用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目前的水价调整是以补偿供水运营成本, 减少财政补贴为目的, 没有体现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水价形成没有充分起到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控作用, 城市供水水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收费之间尚未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尚未形成有效的污水再生利用激励机制。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高收费率低, 不足以补偿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更谈不上落实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资金。

(3) 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再生利用认识不足, 污水再生利用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目前有些地区没有把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摆在重在的位置, 特别是一些水资源目前比较丰富的地区, 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水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节水, 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同样需要节水, 也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在解决缺水问题时, 往往采用开发新水源、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等传统的方式, 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和政策措施, 结果一方面城市用水紧张, 另一方面本可以使用再生水和园林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等却在大量使用十分紧缺的优质水源, 出现了非常不合理的现象。

(4) 要严格再生水水质管理, 运行单位对正常运行的再生水设施需定期化验再生水水质, 确保安全用水。改变再生水供水管网结构, 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再生水生产系统在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其灵活性, 配水系统要便于实现分质供水, 以降低成本。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事业的发展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 要有高新技术的保证和支持。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5) 宣传力度不足, 公众的污水资源化意识有待加强。受传统观念影响, 加之对污水再生利用的宣传不够, 公众对再生水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比较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的推进。

3 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进程的任务和措施

(1)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合理配置水资源。

在制定城市水资源发展规划时, 一定要明确污水再生利用是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是供水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要根据城市可用水源的特点和具体需要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统筹安排城市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发展污水再生利用, 当务之急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 加快污水收集管网能力, 为污水资源化人为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 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 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 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和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 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建在城市水域的下游, 没有考虑日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 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 污水收集管网很长, 造成长距离输送, 而处理后果的再生水需要重新敷设管网送至利用地, 造成处理成本增加。所以应重新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只要确保规划合理, 就会确保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有机结合, 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 发挥规模效应。随着水价的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污水资源化将成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障碍, 污水再生利用应尽早考虑, 统筹规划。

(2) 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 充分利用价格杠杆, 促进污水再生利用。

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 政府有指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单靠政府行为, 没有市场推动, 必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 没有政府引导, 也必然难见成效。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的特点。既要靠市场推动, 也要加强政府行为。今后城市污水和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 应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和建设, 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 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的市场化, 把行业利润推向市场, 形成健康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产业化, 实现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就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 尽快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要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需求调节、水资源配置和节水、污水再生方面的作用, 促进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 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 引导用水单位积极利用再生水资源, 扩大再生水的应用范围, 特别是市政、绿化、环卫和工业用水等方面要率先推荐使用再生水。

(3) 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 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

实施污水资源化, 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 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目前建设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的技术政策, 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尽快提高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不一样, 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再生水利用方案, 优先选择水质要求低的再生水使用途径, 尽量缩短输水距离, 降低再生水利用成本。积极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工艺。需要强调的是, 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 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和设施维护, 建立应急预案, 保障供水安全。

实施污水再生利用, 要充分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 在技术标准规范的指导下, 对各种先进、经济、适用的技术进行技术综合与集成, 采用适宜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方案, 以满足所设定的水质水量再生与资源化目标。目前污水处理及再生仍缺乏系统完善的政策和标准体系, 特别是不同用水对象的政策规定、不同用水要求的水质标准, 要尽快研究建立各类用途再生水的水质标准体系, 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配套政策, 确保健康有序地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战略, 就其本质而言, 就是要建立起水的社会循环新模式。具体讲, 就是以推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为根本目的, 以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实施原则, 以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为实施途径, 以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基本要求, 把污水再生利用的内容纳入到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中去, 把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系统化地纳入到现有及未来城市的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实现与给水和排水系统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监督管理。我国淡水资源十分匮乏, 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已成为当今发展趋势, 并且人们还进一步意识到合理利用污水资源, 不仅可以缓解全球性的供水不足, 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造福子孙后代, 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 阳春.城市污水回用技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0, (4) .

[2]何忠志, 王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自身回用可行性初探[J].给水排水, 2001, 27 (6) .

[3]张书新.节水的另一途径——污水回用[J].化工之友, 1997, (4) .

[4]李国欣, 李旭东.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其应用实例[J].2001, (5) .

[5]马志毅, 米晓军.城市污水回用的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1998, 29 (1) .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研究 篇10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而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指导下,建立初始水权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政府调空、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加价,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并引导水源向节水、高效领域进行配置,满足建立循环经济对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要求。在节水型社会中,重视节水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工业企业节水水平,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高效用水)示范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总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实践证明,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

在农业用水方面,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灌水方法和灌溉制度,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及种植结构,积极采用地下管道、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法。城市节水的一个重点是降低我国城市供水损失率。数字表明,我国供水损失率是欧洲发达国家的4倍左右。城市节水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产生于节约的自来水水费、水资源费和相应的排水设施使用费、污水处理费,并可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社会效益显著。其次,通过节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量,从而避免了由于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引起的地面下沉、产生降落漏斗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合理控制漏损,对管网进行及时维护与更新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所以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是城市节水的当务之急。

2 中水回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中水,即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可实现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非引用功能,是国际公认的第二水源。有市政中水,是通过大市政管网收集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在通过市政管网系统回供给用户使用;再有是用水单位或居民小区自建中水,是用水单位或小区自建的小型中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一举数得:其一,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节约了水资源;其二,合理的中水价格政策大大降低了中水使用成本;其三,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会为生产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中水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中水利用是实现污水资源化的有效途径,运做得好,可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资源效益四丰收。中水利用作为一种增水设施,应纳入水资源体系进行配,中水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在中水设施规划、建设时,把处理与利用相结合,以实现投资收益。

3 建立和谐发展观,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并重的原则

人对自然资源的和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首要问题,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维持生态基本需水量;重视并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中国治水理念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它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将整体预防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产品生产的过程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较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设计和生产服务中去,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滞后污染控制手段,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水资源化既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能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策略。

4 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特别是处于基础产业地位的水利行业,要确保政府和水利行业两个积极性的发挥。从水利行业内部,重在学会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产权为纽带,供水企事业单位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阶梯式给水”,“对超标用水提高水价,促进实现节水。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水价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所赋予的环境和以水为基础的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特别是在城市供水中,水费还应包括一部分排洪、污水处理费用,以保护水环境。

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鼓励采取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行为和发展方式,完善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法律体系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体系和支持保障机制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5 结语

我国水资源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相当尖锐矛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节约用水,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将大有改善。另外,在现代科技日新月易的今天,水资源管理也要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现代科学理论如水资源符复合系统理论、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等都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大量理论支持。

摘要:水资源短缺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并逐渐显示出水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13大缺水国之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面临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我们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努力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11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有珍惜耕地资源。时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才能保证高效节能。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源。鹤岗市必须加强土地法制管理和农田环境保护、科学實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关键词:耕地资源;现状;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57-02

人们生存要以食物为基础,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又必须从耕地中获取。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原料。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农业兼营化和副业化等因素的影响,鹤岗市耕地面积逐年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鹤岗市耕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一)耕地利用现状

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为43279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48%,其中水田面积约41 901.1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68%;旱地面积约387 768.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9.6%;菜地面积3 210.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2%。

(二)耕地利用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鹤岗市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也相应不断提高。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鹤岗市耕地复种指数高达23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7.51万千瓦,机耕面积扩大为19 464.2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9.53%,耕地保灌率达到98%以上。全市农机、农用物资使用量均有所增加。同时,复种指数的提高、耕作技术的改进和良种的推广应用也大大地促进了耕地利用率的提高。

近年来,鹤岗市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大都市近郊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增收富民”的基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特色药果、特色花卉盆景、特色家禽家畜等优势农业产业。通过耕地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

二、鹤岗市耕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农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交通、水利等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需要,使该市耕地资源逐年递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42248.7公顷;2007年鹤岗市耕地面积为432 790.6公顷,11年间耕地面积总共减少了9 458.1公顷,减少的耕地多为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今后,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鹤岗市耕地被“蚕食”的趋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农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乡镇企业的兴起,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耕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耕地生态环境污染,农田普遍受到钙、汞、铬等的污染,土地质量和生产力逐年下降。再者,由于技术落后,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大,对土地的污染破坏也较严重;另外,广大农村对土地重用轻养、掠夺经营,造成农业基础薄弱。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本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耕地资源是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有限资源。只要珍惜耕地资源,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才能保证高效节约,经济合理和永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资源生产率。在利用国土资源上,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现状、耕地资源的特点、耕地资源数量、耕地资源供需关系及影响耕地资源的有关条件,提高人们持续利用耕地资源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总体布局与开发治理相结合

耕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是耕地资源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宏观调控起指导作用。只有在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长远规划指导下进行安排和部署,才能保证耕地资源利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才能使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统一规划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

(二)利用与保护相结合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利用的同时加以保护,才能使耕地资源的质量越来越高,反之,则逐渐衰竭,甚至使耕地资源上的一些资源消失或灭绝。在对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统筹兼顾相结合

由于耕地资源具有多种功能的用途,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人们对耕地资源的生物资源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耕地资源利用上,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满足各个方面对土地的需要,并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耕地资源节约利用与集约经营相结合

耕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节约用地是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控制耕地资源减少的重要手段。

四、耕地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护耕地资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则是基础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保护耕地,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了耕地,就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就为各项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依法加强耕地管理,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日常动态管护和系统信息化管理工作,保护珍贵的耕地资源。鹤岗市制定了对乡(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考核办法,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减少。

(二)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与前几年相比,鹤岗市非农建设用地所占耕地面积略有下降,但是耕地面积仍在减少,而且非农建设用地多为城镇近郊的较好质量的耕地。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管理,力求不占或少占耕地。如果必须占用耕地时,应通过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复垦措施加以补偿,做到“占一补一”,严禁“以质抵量”或“以量抵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执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

(三)做好耕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

土地开发和整理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003年鹤岗市通过土地开发所占新增耕地的比重达到62%。今后要把重点放到对区域内耕地总面积2/3的中低产田进行整理。通过中心村建设、退宅还耕、渠道整理特别是对田间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别是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内部挖掘,既能增加耕地数量,又能减轻非农建设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资源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耕地紧缺的矛盾。

(四)保证耕地质量不再下降,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

全市耕地中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的56.1%,严重制约着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今后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规定,保护优产高质耕地,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山区重点抓好梯田休整、山坡地改造、小流域治理、培肥地力等;平原区重点抓好合理深耕、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低洼盐碱地区要平整土地、蓄水压碱、修台田条田。合理深耕,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物质、科技投入,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实现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

(五)采取有效途径,提高新增耕地质量

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建立经常的有机质投入体系,探索科学的耕作、种植和施肥制度;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的方法,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增加地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倡导种草植树和农田防护林工作,发展生态农业,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尽快完善耕地质量标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使土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质量和数量并重;加快耕地质量评估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从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其工程质量等方面人手,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耕地标准,为新增的补充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篇12

1 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污染严重

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安全。造成我国水污染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对地下水的污染,其次来自农业上的化肥、农药的污染。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年排水量达300亿t~400亿t,其中有70%以上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而排出,而1 t废水就污染14 t清洁水,所以,地表水极易被污染,而地下水被污染后更难消除。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治理水污染,但我国的废水处理率一直很低,城市污水处理率一直小于1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在70%以下,大部分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就排放到江河湖泊等受纳水体。

1.2 水资源浪费严重

尽管我国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用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生活用水方面,公民节水意识并不强。农业用水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5%,而一些节水先进国家,节水灌溉面积比例都达到了80%。工业用水方面,我国工业用水也存在着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程度较低、用水工艺落后、用水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1.3 地下水超采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工农业和城镇供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依赖过重和开采缺乏规划与管理,部分城市超采严重,使局部地区形成降落漏斗状,造成地面下沉,引起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环境日趋恶化,草地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出现[1]。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近19万km2,有24个省(区、市)存在不同问题,主要分布在黄河和淮河流域,其超采区面积占全国超采面积的70%。

1.4 水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水价水平大大低于供水成本,价格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2]。供水企业处于经营亏损或保本状态,征收的污水处理费标准低,难以满足污水处理设施日常运行与维护;节水措施的费用高于水价,节水积极性难以提高和持续;水费和污水处理费等水务产品与服务价格不到位,难以吸引投资进行大规模建设;水资源的稀缺性和水价格的低廉性,不利于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1.5 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水资源开发中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生态、旅游、环境等功能要综合考虑,寻求综合效益,而不是单个方面的利益。流域水资源开发与相邻流域,甚至与整个国家的水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科学制定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战略,分阶段实施。总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平衡[3]。由于我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天然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未能对工农业用水的重复利用技术、节水技术和污水资源化技术等研究开发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低效使用。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降低了水资源管理的效能,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和统一规划,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极为不利。

2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2.1 治理水污染和加强水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按照各城市自身水资源的地质、水文条件、水质状况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分出城市水资源的各级保护区,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对策和措施,重点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依法制定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管理。

工业污染防治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开展水质、水量、水位动态监测,为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以及准确评价水资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以确保城市水资源不再遭受污染,水质状况在各自规定范围之内,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2 强化节水意识和创建节水型城市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是离不开水的,而且水资源也是无法用其他资源代替的。以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节约用水。因此,要大力宣传节水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用水习惯,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如鼓励居民家庭使用节水型器具,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实现城市生活节水。农业方面应逐步改进灌溉制度,大力推广使用农业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工业方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推广先进的节水治污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生产工艺的技术革新,实现城市生产节水。同时,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创建节水型城市。

2.3 加强管理和合理开采地下水

根据各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做好地下水开采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减少开采量以及加大入渗补给等措施,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地下水管理新路。合理开采和增加补给是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必经之路。合理开采地下水包括合理规划或调整开采井的布局,保持不同含水层和不同区域的地下水的均衡开采,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防止局部含水层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同时对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的城市,要严格限制开采。增加补给包括利用地下水回灌技术有效增加地下水资源量以及控制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3]。

2.4 建立合理水费体制和促进水资源市场化

水资源市场化是建立节水型城市的一个重要措施[4]。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供水水价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水价标准,运用经济杠杆,通过调节水价来控制对水的需求,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各地应积极推进水价改革,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供水和污水处理行业健康发展。水价调整要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和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重点缓解污水处理费偏低的问题。

2.5 开发新技术和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节水的科技含量,将节水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及器具纳入重点科研计划,加强节水技术更新改造的投入,把节水科研成果尽快落实,建设更多的节水设施,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节约生活用水。在开发利用上,要兴修水利工程,提高蓄水供水能力。一是兴修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水库、万家寨水库、南水北调工程。二是发动农民搞好小水小泉的拦蓄水工程。三是大力种草种树,拦蓄地表径流,涵养水源。四是在北方缺水地区开展人工降水,沿海城市和地区积极开发利用海咸水资源[5]。

3 结束语

水资源短缺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是制定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要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杜绝制造水污染、浪费水的不良现象,积极推广节水设施,鼓励节水工程,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白绍华,侯卫东.加强城市水文学研究,合理规划城市水资源[J].中山大学学报,2005,25(3):459-462.

[2]周瑞平.呼和浩特市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4):101-104.

[3]袁志彬,王占生.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导报,2001(1):48-51.

[4]翟金良,何岩,邓伟.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性因素及控制对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2(1):45-49.

上一篇:蛋白质组学研究下一篇:课程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