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

2024-07-27

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精选9篇)

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 篇1

第七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7.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制约因素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可持续型

(2)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利用)

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对土地进行的开发、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指人类为了从土地中获取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土地实行周期性和永久性的干预。

指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3)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效益、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单元所构成的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可以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考虑作物和植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

(1)是具有多层次等级的大系统

(2)是开放的系统,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特性和演化特性

(3)其功能是由构成土地利用系统的各要素的整体决定的,而并非是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4)是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环境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等;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分析;

(7)报告或决策;

(8)反馈修正。

7.2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

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

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

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

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

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① 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② 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③ 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④ 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⑤ 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质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

★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可表述为:

A、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B、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FAO《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

① 确定评价目标;

② 分析土地自身因素的可持续性;

③ 分析生物因素的可持续性;

④ 分析经济因素的可持续性;

⑤ 分析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

⑥ 环境效应评价;

⑦ 综合上面的分析,判断可持续性;

⑧ 结论

★若是可持续性的,判断可能保持持续性的年份; ★若是不可持续性的,则提出改进的办法。

7.3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一、土地利用规划 概念

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21

二、土地规划分类:土地利用总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

★内容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B、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C、确定各部门用地规模;

D、提出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目标和方向;

E、土地利用分区;

F、确定骨干工程规划与布局;

G、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分区、农用地生态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2)协调土地利用矛盾

协调人地矛盾、部门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

(3)组织土地利用

(4)监督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系统分析原则

(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

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城镇规划、开发规划等,是对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特点(1)针对性;(2)局部性;(3)具体性;(4)选择性。

任务: 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类型: 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又称土地景观生态设计。

是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

土地利用内部规划:耕地内部规划、园地内部规划、林地内部规划、牧草地内部规划、居民 点内部规划、渔业用地内部规划

三、土地规划的作用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环保用地的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有利于促进土地宏观布局和利用结构的平衡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既应该解决社会化生产和改善环境对合理利用土地的要求,更需要宏观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7.4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进行监测。

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一)监测内容、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数量等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二)监测分析

1.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

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征),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一)监测内容

(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如土壤pH、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结构、土壤污染等。

(2)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包括大气污染、大气组成、水体污染等。

(二)监测程序

一般需要通过建立基准点来进行检测,其主要步骤为:

1)选择基准点

选择农用地基准点时要考虑六个因素:

(1)主要土壤带或农业区或两者兼顾

(2)典型的地貌类型或广泛的土壤质地组合或两者兼顾

(3)本区内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系统

(4)政府和农民关心的焦点问题

(5)已经出现土壤退化或潜伏着土壤退化

(6)面积为5—15公顷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目的是为了观测随时间而变化的土壤性质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采样分析)

监测的目的是对土地管理实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稳定性方面。

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 篇2

(一) 自然条件概况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简称“莫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部, 大兴安岭东麓, 嫩江右岸, 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的交汇地带。

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支脉形成的浅山区, 南部系松嫩平原的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并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逐降。

莫旗地处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带, 属中温带温和气候。由于地处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低山丘陵地带, 受地形、地势、植被及纬度的影响, 形成了温度由西北向南递升, 降水由西北向南递减, 山地风速小于平原, 风向呈河谷走向等特征。

莫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93亿立方米, 属丰水区, 地下水资源约1亿立方米。

根据莫旗土壤的成土母质条件, 土壤类型分为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4个土类、15个土属、51个土种。

(二) 社会经济情况

全旗共有8个镇、2个鄂温克民族乡、220个行政村、770个自然屯, 980个村民小组, 13个社区。2008年全旗总人口340896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1983人, 占总人口的24.05%, 农业人口为258913人, 占总人口的75.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0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267元。

2008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959万元, 同比增长9.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482万元, 同比增长7.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7353万元, 同比增长8%, 其中: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76726万元, 同比增长13%, 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0627万元, 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124万元, 同比增长15.80%。产业结构为54.2:22.7:2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923元, 比上年增长7.5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18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43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0148万元。

二、莫旗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莫旗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明显,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据莫旗2008年土地调查数据, 农用地937355.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0.51%, 其中耕地498312.38公顷、园地面积为389.70公顷、林地面积为225309.76公顷、牧草地面积为177492.58公顷。建设用地26521.31公顷, 占总面积的2.56%。其它土地71736.01公顷, 占总面积的6.93%。农用地中耕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农用地面积的48.12%, 林地次之。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 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06%。基于此, 对全旗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分析可得出如下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特征:

(一) 耕地面积广阔, 质量好, 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 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3.16%。其中灌溉水田4707.79公顷, 水浇地884.41公顷, 旱地492720.18公顷。

(二) 林地资源较丰富, 结构合理。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1.76%, 其中有林地195492.95公顷, 灌木林地21153.33公顷, 其他林地8663.48公顷。乔灌结合形成防护林带。

(三) 牧草地资源次之, 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7.14%。其中天然草地176632.15公顷, 人工草地860.43公顷。

(四)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较小, 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78%, 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651.40公顷, 农村居民点23028.63公顷。

(五) 其他土地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6.93%, 其中难利用土地居多。其中水域70216.70公顷, 自然保留地1519.31公顷。

三、莫旗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表现在土地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因地域间经济状况不同, 导致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如莫旗的尼尔基镇有显著的地域优势, 这里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其利用土地的手段和力量是全旗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 能够给土地利用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十分丰厚的,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在全旗是较好的。而其它地区尽管所处的土地自然条件与尼尔基镇相同, 但由于经济条件落后, 在土地利用状况上要逊色得多, 在农用土地的利用中也是如此。因此在一定条件下, 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利用状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 民族生产经营习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莫旗以达斡尔族为主, 汉族居多数, 并有其它少数民族的半农半牧地区, 广大农牧民在长期生产经营中为合理利用土地积累一定经验, 体现了土地利用合理成分, 但亦保持着一些原始、落后的生产经营习惯,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生产率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三) 随着人口增加, 人均土地面积减少, 人地矛盾紧张

该旗所显现的人地矛盾:第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表现出的人口与吃饭的矛盾;第二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草地的减少所表现出来的人畜争地的矛盾和环境退化的问题;第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用地的增加,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导致的建设与吃饭的矛盾。

(四) 土地管理失控, 布局不合理

土地管理失控, 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的混乱, 这种混乱状况主要表现为滥垦、滥牧、滥伐、滥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现有耕地的利用主要采用广种薄收, 掠夺式经营方式, 采取撂荒耕种制, 对土地只用不养, 造成地力耗尽后不断废弃, 新农田又不断开垦, 加速了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对草原的建设和保护力度不够, 人为破坏草场的现象较严重。如盗窃草场的建设设施, 毁坏草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非农业建设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较严重。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上, 乱占、滥用土地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结构在局部地区还不尽合理, 如东南部农区林地、牧草地缺乏, 北部林区又有许多宜农土地尚未开发利用。

四、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切实保护耕地

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农用地特别是要保护耕地, 强化重点区域的保护, 建立和完善保护新机制。增加对农业科技含量的投入, 改变经营方式,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实行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用地与养地结合, 开发利用与治理建设并举, 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系统。

(二) 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

林地资源是莫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严禁乱砍乱伐, 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 扩大森林面积, 适地适种, 提高森林覆盖度和森林蓄积量是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杜绝“重造轻管”现象, 从而提高森林成活率。扩大森林自然保护区面积, 调整树种结构, 种植水保经济林、水源涵养林和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同时大力营造防护林、新炭林等特用林种和各类经济林的种植比例, 构成带网片结合, 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生态系统, 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效益。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土地盐渍化

莫旗水资源比较丰富, 嫩江等河流以及水库建设以比较丰富的水量供给着莫旗各方面的用水, 但水资源浪费严重, 比如农业灌溉中的大水漫灌, 不仅浪费了水资源, 而且使得土地盐渍化加强。今后应加强地上和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在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同时防止土地盐渍化。另外, 大力发展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 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 可逐步防治盐渍化土地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人口不断增加, 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 在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 较详细地阐述了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莫旗,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 .

[2]莫旗数据更新调查工作验收汇报提纲.

[3]王万茂, 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

土地可持续利用探析 篇3

关键词:土地 沙漠化 防治

一、土地的沙漠化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

二、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

三种类型。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平均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在蔓延。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350000km2,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3个地区:1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5%,特别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50年代末期占农田面积的3%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3%,80 年代后期的25%;2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50年代末期占草原面积的20%,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nb sp;53%,80年代后期的77.6%;3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发展从50年代末占该地区面积的5%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22%,80年代后期的36%。

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选择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年和1993年TM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 1987~1993年的7年间,由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63.5%),减少了 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276.6km2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形势更为严峻。

三、土地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18世纪中叶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迅速增长。50年代以来,又经历了合作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2.5%~3.0%。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渐加大,轮作制由往常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渐减少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四、沙漠化的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綠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五、小结

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沙漠化防治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全国不同地带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样板。

参考文献

1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篇4

西南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中正式确立的.但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尚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土地利用既满足当代人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我国西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有利于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这种稀缺资源,而且对实现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余跃 孙建雄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当代经济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年,卷(期):“”(10)分类号:关键词:

新疆南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5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当前南疆各地州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 牧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耕地和林地面积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未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大, 说明, 南疆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率很低, 可持续性也很低。

2 南疆土地的特点

2.1 干旱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是地球上距海洋最远的陆地, 降水稀少, 时空分布不均;植被稀疏, 生物生长量低下。

新疆干旱区面积138.69万km2, 而南疆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83.3% (极端干旱区28.8%, 干旱区36.7%、半干旱区占23.2%) , 超过83.3%, 绝大部分是戈壁、沙漠和荒漠等难以利用土地, 是我国干旱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干旱区。

2.2 盐碱化

在南疆独特的干旱荒漠气候条件下, 加上封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含盐母质和盐生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下径流和盐出路不畅, 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盐分不断向地表聚集, 使耕地产生了盐渍化。另外, 伴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活动也必然对土壤盐碱化产生巨大影响。新疆典型的碱土很少, 南疆以碱化土壤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地表光板, 或者生长比较稀疏的抗盐碱植物。[1]新疆碱化严重的土壤主要分布于北疆的草原、荒漠地带和南疆焉耆盆地、中昆仑山北麓, 阿克苏河及塔里木河流域, 并大多数与盐土组合成复区。

2.3 沙漠化

新疆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约9.3万km2, 其中严重沙漠化的土地4.67×104km2, 中度沙漠化土地约3.17×104km2, 轻度沙漠化土地1.1 8×1 04k m2, 潜在沙漠化土地0.29×104km2, 主要分布在南疆绿洲的边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绿洲环绕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分布, 南疆一半以上的绿洲都面临沙漠化威胁。南疆42个县 (市) 中35个县 (市) 有沙漠分布, 沙漠总面积约为43×104km2, 占全疆总面积的43%, 有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 42%有荒漠植被覆盖的土地上, 但覆盖率很低, 整个南疆地区仅为5%左右。

3 新疆南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南疆土地资源的生态可持续性低

新疆南疆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有70万km2, 因水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约8万km2, 盐碱化土地9万km2, 总计约87万km2, 占到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0%, 占全新疆土地面积60.4%。近几十年来南疆自然林木减少了1/5, 荒漠河谷林 (胡杨) 减少60%, 荒漠灌木林 (红柳、梭梭等) 减少20%, 80%的牧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到1/3, 天然湖面减少将近3000km2, 水土流失面积近78万km2。除去山区, 南疆的社会经济活动基本集中于只占总面积3.25%的平原绿洲上。虽然经几十年的努力, 绿洲面积已经比解放初期扩大了两倍多, 绿洲内部的生态已有很大改善, 但绿洲外部的生态环境仍有继续劣变的趋势。[2]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1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新疆统计年鉴2011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10资料整理。

3.2 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性低

通过表2中南疆土地利用率数据在新疆以及全国的对比, 可以看出南疆土地利用率很低, 虽然南疆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 但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制约下, 加上气候干旱, 不仅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受到限制, 而且由于水资源在时间与地域分布上、利用程度上都存在着不均衡, 水土资源相互配置、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即使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中, 农田灌溉保证率不高, 中低产田面积仍很大, 牧草地的比很高, 直接制约了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 也与长期重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密切相关, 导致经济的可持续性也不高。[3]

3.3 农业用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低

南疆土地质量和基础条件差, 政府对土地的投入严重不足, 土地开发利用成本高, 直接影响到土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 全州行政区划为471526km2, 约占新疆总面积的1/4,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在全州总面积中, 山地面积22.5万km2, 占全州总面积47.7%;平原面积24.65万km2, 占52.3%, 戈壁沙漠14.3万km2, 占30.3%。耕地面积384.1万亩, 人均耕地3.9亩。据统计, 南疆在有关土地的基本建设投资中, 农业用地所占比重情况是:“九五”期间8.3%, “十五”期间7.1%, “十一五”期间已降为3.4%。土地的生产可持续性正在逐步降低。

3.4 用地结构不合理, 缺乏科学而有效的规划

由于土地规划滞后, 规划不配套以及规划体系缺乏法律保障, 南疆地区土地用途管制难以到位, 用地矛盾多, 土地纠纷不断。乱占耕地、毁林开荒、越界用地等情况时有发生。在农用地中, 耕地、牧草地、林地比例很不协调, 林地面积过小, 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不能适应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林果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必须加强对农、林、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的调整。

4 产生问题的原因

4.1 自然因素

4.1.1 水资源分布不均, 利用率低。

南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利用量不充分, 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所在[3], 从区域和流域看, 无人活动的区域和河流出山口大部分地区, 属于生态环境优良地区, 这些地区的面积 (山间盆地和山地) 占全疆面积的一半;生态环境明显差的地区是塔里木河干流的下游;博斯腾湖地区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其他地区属于一般的范围。[4]

通过表3的数据, 可以发现, 虽然南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 说明南疆地区土地开发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比其他地区更高, 水资源的制约在南疆地区体现的更为明显。

4.1.2 土壤肥力低。

南疆绿洲区是广大冲积和洪积的平原地区, 土壤主要是棕漠土、龟裂土和胡杨林土。土地的干旱化、盐碱化、沙漠化严重, 绿洲区降雨稀少, 春夏季沙尘、大风天气多。绿洲农田用养失调, 肥力下降, 土壤结构中80%~90%以上由细沙组成, 土壤的生物成土过程微弱, 有机质贫乏, 地表物质极易风蚀, 肥力地下, 不适合作物生长。

4.2 人口因素

首先, 新疆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最快的省区之一, 2011年5月6日, 最新的新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数据来源于新疆天山网) :新疆全区常住人口21813334人,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99‰和10.56‰, 均居全国第一。由于人口持续增长, 资源土地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仅不会到缓解, 而且会随着人口的增长日益加剧, 土地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其次, 南疆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 对于土地开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及市场意识, 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效益不高, 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制约南疆土地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4.3 政策因素

一方面, 地方土地管理部门隶属于同级地方政府, 依法行政障碍多、难度大, 一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 漠视土地管理的相关规定, 盲目开发土地,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 土地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的“虚置”, 淡化了土地公有制的意识, 使集体所有权软化, 而政府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 使土地管理利用存在肆意滥用和掠夺式经营等一些短期破坏行为。

4.4 掠夺式经营

南疆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土地开发高投入、收益慢的特点, 资金要求很高, 人们在土地开发过程中, 尤其是前期的资金需求较大, 投资周期长的宜农荒山、荒地开发, 往往只顾眼前利益, 不愿投资;其次, 土地开发者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 导致土地利用的效益低。另一方面, 土地开发者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 滥垦、滥伐、滥牧成为掠夺式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表现, 后果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等土地退化类型的大面积扩展。[5]

5 南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5.1 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利用过程中, 重点把握南疆主要地表径流,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法制方面, 明晰水资源产权, 强化水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概念, 并对有关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进行明确的界定;环保方面, 降低水资源在土地利用中的污染程度,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废水的重复利用效率, 严格执行污水达标排放制度, 采取措施有力禁止超标污水排放, 以防止地下水污染;农业用水方面, 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障现有土地的水源需求量。

5.2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可持续性

南疆农用地中牧草地比重约占60%, 大多数是天然草地, 基本靠天养畜, 原始放牧的利用方式超载过牧, 利用效益低。从现实情况出发, 一方面应将荒漠草地列入生态保护区域, 实行限牧和禁牧, 逐步改善农用土地资源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牧草地建设, 优化畜牧业的生产方式, 在水源充足的地区着力建设人工草场基地, 高效利用草地资源, 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解决林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基本思路是:保护、建设、降低利用强度逐步实施, 在此基础上, 提高更低的利用效率, 实现南疆土地资源的经济可持续。[6]

5.3 实行多熟高效的种植模式, 提高生产可持续性

南疆地区已基本具备农业向纵深化发展的条件, 各地发展多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积极性很高, 多熟种植有很大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以间套复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根据实践, 适宜南疆发展的多熟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方式:粮食高产多熟立体种植模式、粮棉为主体的多熟增效种植模式和培肥地力多熟立体种植模式, 坚持推进多熟种植模式, 是实现南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5.4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

加强土地的法制教育, 彻底打破旧的思想观念,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公民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土地危机意识, 增强国策和法制观念, 提高法律意识,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形成依法用地的好风气;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自觉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土地国策。[7]

参考文献

[1]陈镭, 侯东升, 郭玲玲等.新疆盐碱地形成特点及改良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2009, 32 (5) :14-16.

[2]陈迟, 邹自力.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分析——以高安市杨圩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7-8.

[3]殷继勇, 张明玉.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5) :25-27.

[4]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等.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 32 (2) :1-5.

[5]霍原.试论我国土地整理法的立法思考[J].求实, 2011 (2) :31-33.

[6]张静.汉中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6) :20-22.

关于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研究 篇6

关键词:县级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74-2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必须奉行集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因此,对我国来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更加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重要的影响。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总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并受这些条件所制约。近年来,县级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的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使县级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多变化,并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县级城市的实际情况,就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

县级城市的土地经过长期开发利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土地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土地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用地随意性突出,土地利用不合理,严重束缚了县级城市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的发挥,更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县级城市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而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这对土地利用更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县级城市应加强对各类用地的管理,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控制各类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而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保障,更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有利于从宏观上促进和引导城镇合理发展。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和严格执行,真正地实现耕地动态平衡,有效控制和合理约束非农业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利用结构,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2大力发展林业,优化农业用地结构

虽然林业在近期内难以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但应从其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高度出发,应加大资金投入,有重点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此外,应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形成科学的强制性和引导性的机制,促进资金技术投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开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土地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应根据县级城市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用地结构。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时,要积极引导农民优先利用闲置土地,充分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未利用地。其调整的方向应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结构,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应优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如烤烟、脐橙、工业原料林等。应根据统一规划,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推进农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3控制耕地减少,实现占补平衡

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目前县级城市的耕地减少的趋势较为严重,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进行控制和保护。首先,应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把好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严格执行占补平衡的补偿制度,以减少耕地占用。其次,应因地制宜,适当地开发一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更加有效耕地的面积,弥补耕地的减少。最后,应严肃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违法行为。通过多种形式规范土地利用,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4合理安排和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县级城市在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的发展,其村镇状况得到极大的改观,但其城镇化速度还较慢。针对县级城市当前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努力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盘活利用土地存量,科学制定土地使用标准,健全集约用地内在机制,依法从严从紧管理土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要用足用好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全力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集约用地的共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依法用地观。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必须严而又严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基本国策,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把保障供地与集约用地、保障供地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统一起来。政府应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促进县级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5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

针对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为保障县级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应重视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作为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不仅是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有力措施,对于增加土地供给,保证县级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给更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应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政治及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土地整理。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土地保护,认真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補偿制度,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县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10,56(4):37-40

[2]陈佑启,杨鹏.国际ki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10,21(1):95-100

[3]温明炬.全国重点地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56-57

[4]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85-189

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 篇7

一、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一个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现状及其发展能力的指标集合。因而指标体系的设定上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上要体现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鉴于此, 本文建立一个四层次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即目标层、子目标层、基本指标层和原指标层, 目标层反映的是重庆城市总体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子目标层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层面反映重庆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 基本指标层和原指标层是对子目标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表1)

二、熵值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一)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如果某事物具有几种独立可能状态:X1, X2, X3, ···, Xn, 每一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别为P (X1) , P (X2) , P (X3) , ···P (Xn) , 且有:

则该事物的信息熵为:

在土地利用系统中, 土地的利用方式决定系统的功能, 不同利用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信息熵, 信息熵的大小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程度。信息熵越大, 信息的有序度越低, 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反之, 信息熵越小, 信息的无序度越高, 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因而熵值法可以利用评价指标固有的信息来判别指标的价值, 避免了主观因素可能带来的偏差。

(二) 熵值法的基本步骤

(1) 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数量级和量纲的影响, 本文采用Z-score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 Xi为原指标层指标的数据值, σ为标准差, Zi为原指标层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由于标准化处理后Zi的值介于-3~3之间, 为了消除标准化后可能带来的影响, 进行坐标平移:Ti=Zi+3。

(2) 计算原指标层第j项指标下第i年的指标值的比重Pij:

式中n为年份数 (本文n=8) (3) 计算原指标层第j项指标熵值:

(4) 计算原指标层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1-ej

(5) 计算原指标层第j项指标权重:

式中m为原指标层指标的个数 (本文m=25)

(6) 计算子目标层各年份的综合效益指数:

(7) 计算第i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8) 计算第i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度:

三、熵值法在重庆城市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一) 重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指标数据收集。通过查阅重庆市统计年鉴2 0 0 1~2 0 08年相关数据, 并经过相应的计算, 得到重庆2 0 00~2 0 07年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指标数据。 (表2)

(二) 熵值法的应用。应用熵值法得出重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效益指数。 (表3)

(三) 数据结果分析

1、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1) 重庆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2003年前后出现少许波动, 但是2004年之后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图1)

(2) 土地利用的生态合理性方面: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004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加快。重庆2003年开始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治理力度也正好验证了这点。

(3) 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方面: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总体来看比较平稳, 但是从2005年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因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改革产业结构比例,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4) 土地利用的社会可接受性方面: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重庆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模式以及打造宜居城市的策略都验证了这一点。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协调度分析。土地可续利用的协调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 并且2003年之后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这表明在土地利用系统中, 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协调的, 重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土地利用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图2)

参考文献

[1]刘一苏, 刘喜广.基于熵值法的泰安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离景良, 后斌, 周庆.韶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7.4.

[3]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4]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1.

[5]刘利锋, 陆红生.城乡交错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研究, 2000.3.

[6]张丽琴.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7]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8]陈志辉, 祝甲山.浅议城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J].城市问题, 2002.

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分析 篇8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持续地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即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 达到城市土地供需的持续平衡, 它不仅指量上的增减平衡, 还包括质的供需平衡。

因此,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土地资源, 是国家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因而, 充分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制定适合土地利用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评价其土地利用状态, 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成都市, 简称“蓉”, 别称“锦城”, 位于四川省中部, 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现系四川省行政中心、西南科技中心、西南商贸中心、西南金融中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副省级市。成都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 东西长192km, 南北宽166km, 土地总面积12390km2。成都市建成区平均海拔500m, 锦江、府河、沙河穿流而过。截至2011年9月30日, 成都市常住人口14047625人, 成都市户籍人11426985人, 成都市主城区人口529.5万人, 占人口比例37.7%。

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指生态、经济、社会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包括三者的有机协调与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根据完备性与代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层次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 构建了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1) 。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度, 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第二层次由生态可支撑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组成, 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反映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第三层次是对第二层次中的三个方面的进一步细分, 指标更为具体, 数据可直接从成都市统计信息网、中国城市年鉴以及城市联合信息网中获得, 其中自然状况指标3个, 社会状况指标4个, 经济指标14个。

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采用熵值法来对成都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由于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对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 因此能够准确的反映所选取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 从而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一般来说, 相对于指标理想值而言, 指标值变化越快, 得到的指标信息熵就越小, 其效用值越大, 指标权重就越大;反之, 指标权重就越小。

2.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⑴构建指标体系矩阵。设有n项定量评价指标X1, X2, …Xn, 并且已经取得m年参评对象的上述指标的数据的数据Xij (i=1, 2, …m;j=1, 2, …n) 构成了一个由m年样本组成、n项指标所形成的原始数据矩阵P={Xij}。Xij表示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⑵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的各项指标单位不同, 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计算。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有很多种, 因为在本文中各指标大部分为正向指标 (个别用负向处理方法) , 所以选用如下的公式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⑶计算参评指标的熵值:, 其中, k=1/lnm (i=1, 2, 3, …, m;j=1, 2, 3, …, n.)

⑷计算差异系数:dj=1-Ej (j=1, 2, 3, …, n)

⑸确定权重系数:

2.2.2 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

本文将所要研究时段内的各项指标的各年实际值加总作为目标值, 并将各年各项指标值的实际值分别除以目标值, 就可以得到各项指标值在各年的得分情况。

其中, Qij是标准化后所得值, Xij为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根据用熵值法确定了的各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指标的分值, 通过如下式所示的综合评价模型就可以确定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得分情况:

2.2.3 评价结果。

本文根据成都市统计信息网、城市联合信息网以及全国城市统计年鉴上所载的数据, 得到2001~2005年成都市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值。利用前文所提到的熵值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可以得到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结合综合评价模型, 得出成都市土

3 评价结果分析

3.1 准则层综合得分分析

2006年间, 社会可接受性的综合评分最高, 经济可行性居中, 生态可支撑性最次。

从2007年开始, 经济可行性开始大力发展, 越过社会可接受性, 并在2007年至2010年间保持综合评分最高。说明成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可继续保持。

成都市的生态可支撑性, 在2006~2010年间一直处于低位, 并与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可接受性拉开了较大距离, 说明了成都市在土地可持续利用中, 对于生态方面的建设投入较少, 对绿地规划等方面不够重视, 人居生活环境不够理想。

3.2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

在2006~2010这5年间, 成都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 土地的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这两个因素是促使土地可持续利用提升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受到环境可支撑性这一因素的制约,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发展比较缓慢。这表明了成都市在城市可持续利用程度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和潜力, 要求成都市在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中, 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耗费, 以促进生态可支撑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协调统一。

4 对策与建议

一是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在编制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时明确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在进行土地利用过程中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同时, 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控制用地规模过度膨胀。二是继续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城市环境。继续扩大城市园林绿地面积, 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向生态园林城市发展。在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中, 应避免重视经济利益, 忽视生态效益, 掠夺式开发土地资源的方式, 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三是保持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 保证土地结构的合理利用。成都市的社会可接受性方面通过合理调整, 可以继续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四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成都市应该结合自身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 增大投入, 促使本地区朝可持续利用方向继续发展。

摘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应该是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生态可支撑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个方面, 选取了11个指标, 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出用于衡量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进而借助综合评价模型得出成都市2006~2010年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评分。最后根据各准则层的综合评分提出成都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利用,成都市,熵值法

参考文献

[1]于开芹, 殷琪, 李新举, 等,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 (4) :527-531.

[2]张忠根, 应风其,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陶志红,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 2000, 14 (5) :1-5.

[4]许学强, 张俊军,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地理学报, 2001, 56 (1) :54-63.

[5]张卫民, 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J].厦门大学学报, 2004, (2) :109-115.

7 土地可持续利用.ppt.Convertor 篇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目前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选择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研究,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衡量其持续性程度,从而确定当前土地利用系统所处状态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充分认识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从而针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问题采取措施,对保障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区域人地关系、保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简称长,别称“星城”、“楚汉名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南中国综合性交通枢纽。长沙市现为湖南省的省会,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金融、信息中心。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的西缘。其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东西长约230km,南北宽约88km。长沙市辖6区、2县,代管1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

3研究方法

3.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是评价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依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元的,是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统一。因此难以简单地用单个或者少数几个指标进行评价,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全面反映、综合评价。根据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代表性和简洁性原则、相关性和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目标层: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是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量度,即用持续度表示一定时期内,城市资源环境系统结构、功能与社会经济活动方向、规模的相互协调程度。准则层: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特征,以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等指标对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判断。指标层:在指标体系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中,分别选取与这3个判断指标密切相关的参数,并结合实际,选取可行的具体指标。

为体现出长沙市土地资源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利用程度及其趋势,选取2005年、2009年、2013年3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见表2)。

3.2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7.0对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处理可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成分矩阵(见表4)、解释方差表(见表5)和因子结果碎石图(见图1)。

从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各个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降维用较少的特征指标体现出整个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表4数值表示主成分与变量的相关系数,数值越大说明关系越密切。主成分1与C11城市化水平、C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5人均GDP有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对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较大的影响。主成分2与C8单位面积粮食产量、C12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的负荷系数,反映出对耕地的利用程度,人口的变化对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较大的影响。

由解释方差表可以看出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00%大于85%,且在碎石图中保留前2个因子就能概括大部分信息,和解释方差表是一致的,说明取前2个主成分变量就能提取到原14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能充分反映长沙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根据SPSS17.0计算出2005年、2009年、2013年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中主成分得分(见表6)。

根据各主成分得分,以各主成分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例作为主成分的权重值,以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分别计算各年份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得分(见表7)。

式中:Fn为第n年所有主成分的综合分值;Dnm为第n年第m个主成分得分,Cn为各主成分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例。

4结论

由表7可以看出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相对水平呈上升趋势。影响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很多,通过SPSS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成分代表整个指标体系对长沙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通过对2005年、2009年以及2013年指标数据的分析较为客观的体现出了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从指标中可以看出长沙市的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达标率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长沙市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但由于工业及制造业发展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废气排放量过大、湿地环境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应当更加考虑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2个主成分因子对经济可行性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大,说明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很大的影响。长沙市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可以体现出长沙市经济发展较快,土地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但长沙作为省会城市也还有充分的土地利用潜力挖掘,第二、三产业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接受程度,各个年份指标数据中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呈上升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体现出长沙市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既充分考虑土地使用者的要求,也充分考虑满足社会的目标,其发展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综合分析,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趋势是上升的,但在土地利用中也存在问题。随着长沙市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必然的趋势,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地矛盾,应积极建立各项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并加快耕地保护体制创新步伐。城市化的加快也将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因此应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长沙市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是长远之计。总之,长沙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充分促进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可持续利用水平。

摘要:采用2005年、2009年、2013年长沙市统计年鉴数据,从生态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等方面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长沙市不同年份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长沙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谭永忠,吴次芳,叶智宣,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03):139-143.

[2]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02):17-23.

[3]于开芹,边微,常明,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59-64.

[4]任平,周介铭,何伟,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111-114.

[5]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73-78.

[6]刘小芳.哈尔滨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麻荣永,郑二伟,王魁,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6-19.

[8]顾桂梅.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480-483,487.

[9]郭显光.如何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8(02):61-65.

上一篇:疫情防控“三防一加强”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市政管理人员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