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共9篇)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1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摘要: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终极目标,由此可见,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山东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关键词:黄河 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浅析
1前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洪水威协、水资源供需矛盾、水土保持和生态恶化等是黄河长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也是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要求量与日俱增,以致出现了淡水资源紧缺、水危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黄委会相继提出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由此可见,依法行政,加强管理,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需要,又是实现黄河治理“四不”目标的要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新的历史时期,水利部汪部长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黄委会相继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同时能够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它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应当从水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即: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保护好、使用好现有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使其既能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求,又
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只有我们都能牢固树立这种思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就能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重点缺水省份之一,当地水资源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6%.黄河是山东省主要的客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地位。据资料显示,1951-1999年黄河进入山东河段年均径流量为382亿m3(高村站)。其中50年代高村站年均来水量为462亿,到80年代减少为380亿,90年代高村站年径流量仅有212亿,较多年平均偏少45%.由于流量严重偏少,致使黄河下游频繁断流,1997年断流量最为严重,利津站断流226天,且断流河段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从引黄形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80亿m3,修建引水工程4500余处,提水工程2.9万处,仅黄河下游就修建引黄涵闸96座,其中山东63座。灌溉面积在660 hm2以上的大型引黄灌区19处,设计引水能力2423.3m3/s,全省已有11个市68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总灌溉面积约200万hm2,自1965年复灌以来,全省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由70年代的70多万hm2,增至200万hm2,引用黄河水量逐年增加,70年代年均引水量为49.93亿,90年代增加到69.68亿,其中由于1998年全省干旱,年引水达123亿,另外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工程,和有限的黄河来水量相比较,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自99年以来,黄河水资源综合统一调度,防止了黄河断流,缓解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了上中游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4黄河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4.1面临的形势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整个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多,耕地多,水资源贫乏,特别是近年来,黄河河道径流量减少,水资源贫乏,水环境承载能力低,污染严重,水污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力。加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加强黄河水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利用任重而道远。
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水法》的实施虽然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理顺,地方政府的干扰等因素,黄河水行政执法还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及沿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之执法队伍缺乏对地
方的约束力度,工作开展尚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地方水事纠纷或者水事矛盾处理上由于受到地方政府干扰尤为突出。
4.2存在的问题
4.2.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料显示,黄河河川年径流量为580亿m3,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200亿m3,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亿m3后,剩余的可供水量为370亿m3,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0亿m3,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0亿m3.而据专家预测,在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到2010年总需水量将达到520亿m3,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2.2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农业施用大量化肥、农药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特别是山东黄河的主要污染源一是来自上游来水,二是长平滩区、大汶河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黄河,污染程度逐年增大,水质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个别月份超标发展到近几年的只有个别月份不超标,甚至全年超标。据资料统计,黄河干流60%以上河段水质属Ⅳ-劣Ⅴ类,污染十分严重。
4.2.3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工程配套设施较差,管理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和先进国家的0.7-0.8相比,浪费十分严重。5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5.1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执法机构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首先具有法律保证,尤其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各个法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遗漏疏忽现象,以流域为主体的水资源管理还没有真正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水权划分、水事划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地方性法规、政策与全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有冲突现象,尤其是黄河水利执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如机构不健全,执法能力差,力度不足等现象。为此我们应结合新《水法》的实施,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早日制定出台有关黄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量调度、引黄供水等相关办法、条例、规范性文件,尽快形成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积极争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提供法律保障,为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5.2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行以流域或区域的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用水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保障。在一个多部门相互扯皮、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下,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黄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配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流域与地方区域的事权划分,实施统一管理。二是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实施计划用水、放水通知、取水许可等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水量,实行流量断面控制,地方政府负责用水配水,确保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在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依法管理黄河水资源,积极呼吁出台《黄河法》,加强管理,强化监督,依法维护黄河水工程安全和黄河部门的合法权益。四是采取强制措施和有效的经济政策,厉行节约用水,以水定产,限制发展高用水产业,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加强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努力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通过经济手段,加强黄河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五是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实施丰蓄枯调,确保实现黄河河道不断流的奋斗目标。
5.3狠抓流域水资源保护,确保水质不超标
要把黄河水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国家、黄委重点项目,加强部门合作,加快治理步伐,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由黄委会统一负责,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完善加强水质监控网络,像黄河防汛一样,积极呼吁政府出台相应法规,实行省(区)界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是河务部门要加大黄河水资源监督力度,依法实施动态管理,搞好污染源的防治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民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黄河部门工作的良好局面。
5.4提高治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科技创新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科教兴水战略对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设备陈旧落的、管
理粗放、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从以上角度出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科学技术交流力度,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条件,提高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行多水源联合运用、雨水汇集利用、劣质水处理重复利用等,多途径改善科技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在黄河涵闸管理上,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安装实施远程监控系统和水质、流量监测自动系统,确保上级调水指令的贯彻落实,最终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水质监测标准化、涵闸管理规范化、水量调度科学化。为黄河“四不”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持。
5.5制定近期及中长期可持续利用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制定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可以从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近期的行动计划中全面把握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态势,采取更具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战略,增强预见性、预防性。可持续利用规划要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前瞻性和现实上的可操作性,内容上应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把配置、节约、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5.6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水意识
黄河水资源之所以日益短缺,主要是人类不规范的经济行为造成的,是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应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公众法规宣传。要从小、从细做起,促使公众自觉保护水利资源。要使广大用户参与到水的管理、利用中来,将用水利益相关的地区、部门的用水竞争放在保证公平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以实现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2
境内6条主要河流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 坡陡水急。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还经常发生短历时、大强度降雨, 地表径流大部分在汛期形成, 变成客水流出境外, 境内可利用水资源80%以上来自地下水。受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的影响, 区间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 水资源在地区和季节的分布上也有差异。主要蓄水工程瓦房店、郭台子、李杖子、华山、从元号、水泉沟、马家窝铺、西沟、国家沟、端正沟等中小型水库10座, 总库容4496×104m3, 可调节水量为2729×104m3, 占水资源总量的13.95%, 集雨面积280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12.54%, 拦蓄能力十分有限。除大凌河沿岸区域外, 其他乡镇均属水资源严重匮乏区。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辽宁省第二次水资源普查及朝阳市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 喀左县水资源总量为19565.0×104m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9016.5×104m3, 地下水资源量9502.2×104m3, 重复计算量8953.7×104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65m3。
2009年, 全县用水量为7050×104m3, 占水资源总量的36%, 其中农业用水5400×104m3, 占总用水量的76.6%;工业用水440×104m3, 占6.24%;生活用水750×104m3, 占10.64%, 畜牧渔业用水280×104m3, 占3.97%, 生态及公共用水180×104m3, 占2.55%。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用水浪费情况普遍
工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 全县主要工矿企业全年用水总量440×104m3, 重复利用的为180×104m3, 占总用水量的40.91%, 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方面, 由于灌渠等输水工程老化, 田间配套不完善, 节水意识不强, 大水漫灌现象还很普遍, 跑、冒、渗、漏现象时有发生,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左右。
3.2 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受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的制约,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水污染监督治理工作显得十分薄弱, 水污染呈加剧趋势。据统计, 2009年全县污水排放量为306×104m3, 且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对地表水环境构成了严重污染。
3.3 水利投入不足
近年来, 全县水利投入有了较大增长, 但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显不足。县境内骨干水利工程均为20世纪60、70年代所建, 经过几十年运行, 老化失修, 效益衰减, 有的已成为当地防洪安全隐患, 受投资体制和前几年县财政困难的影响, 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 新建、维修、改造进度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4.1 在水资源管理上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水法》和《辽宁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巩固取水许可制度成果, 发挥应有职能, 确立社会地位, 搞好综合服务, 确保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喀左县水资源的性质与作用、数量与质量、开发与利用、成绩与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论证,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让水资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
4.2 深化小型水利体制改革
拓宽投资渠道, 积极完善现有水利工程配套, 实施新建与改造并举, 建设与管理并重, 挖掘内部潜力, 完善用水制度, 增强节水意识, 改变灌溉方式, 大力提倡农田防渗渠, 积极发展管灌、喷灌等节水灌溉, 充分发挥水资源应有效益。
4.3 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
强化生物措施, 坚持封山育林, 增加土地植被量, 涵养水源, 增加区域内水资源储蓄量。同时要提高河道利用系数, 实施生态治河, 减少水资源输出损失, 加快现有水库的除险加固, 增加蓄水能力。
4.4 防治水体污染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篇3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0.前言
谁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在世界水资源短缺的今天,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其定量评价已成为研究的对象。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水利部相继提出了维持我国水资源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中国水资源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路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他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这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
2.我国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不算太少,但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2,2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亩均水资源1,900M3,相当于世界亩均占有量的4/5,明显偏少。我国在世界153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资料的排位中局121位。根据“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可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报告采用的人均水资源资料评价标准:少于1,700M3为用水紧张国家,少于1,000M3为缺水国家,少于 5,00M3为严重缺水国家。对我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M3,全国将接近到用水紧张国家的边缘。
194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产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用水约1,030亿M3,到1980年通过调查我国实际供水量已增加到4,432亿M3,1993年增长到5,224亿M31997年为5,623亿M3,17年间平均年增长700亿M3,1997年为达到19.9%,呈增长态势。从全国平均开发利用程度看,似乎尚有很大开发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在地区上很不均匀,并且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全国有相当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并且水的供需矛盾也比较突出。为了便于讨论,根据水资源条件将全国十大流域合并成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明显不同类型的地区,下面对这三个地区的情况做一簡要总结。(1)南方地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上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恶化师傅和水质标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部分城市出现了污染性缺水,供需矛盾突出。(2)北方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栾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中断、湖泊干涸,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3)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由于干旱区沙漠绿洲生态需要大量水分维系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需水的制约。因此,水土资源的开发要适度。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之指标选择的原则
判断一个区域以水资源为主要控制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活系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与方法,才能给出可持续与否的科学界定。因此,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该区域水资源本身的特征、开发、利用、管理状况即水资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水相关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和协调程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在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区域以水资源为主导因素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系统的内部非常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不仅要反映各子系统的特征,更要体现水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2全面性与概括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既要尽量全面的反映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一复合系统的各个方面,又要精炼,避免信息重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
3.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建立的指标体系往往在理论上反映较好,但实践性不强。因此,在选择指标时,不能脱离指标相关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尽量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使得确立的指标体系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3.4量化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着很大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量化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3.4.1准则问题
就先行水资源规划准则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技术效率、和实施的可靠性。尽管他们仍然被应用,但是,就现状而言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改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遵循以下三个准则:A.可承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在可生存状态。B.有效益: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当然,它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有质的区别。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要求改善质量。它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C.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当代人,而且顾及到后代人。不仅要保证现代的发展,而且要保证未来的发展,是发展处在不断增加的趋势。
3.4.2指标体系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中,由于具体区域(或流域)的事情千差万别,水资源规划方案也多种多样。研究水资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即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综合指标。每大类又有多个子类、子子类。
3.4.3基础模型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地水资源。因此,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那么,量化研究就需要建立这个复合系统的耦合模型。这是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2]刘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保障条件。中国水利,2001,(8):51-52.
[3]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人民长江,1997,(4),25-26.
[4]郭海晋、姜兆雄,长江流域水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人民长江,1999,30(3):1-3.
[5]熊耀湘等,水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2(4):241-245.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篇4
1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历史和现状
在摩洛哥举行的IAHS可持续大会对水资源开发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风险评估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2001年国际水文可持续协会召开的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2004年国际大坝委员会第70届年会期间,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关系,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水库进行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到21世纪的发展和展望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水资源科学的发展。从水资源的任意使用,再到规划使用,再到水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也逐步成熟。
2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历史和研究进展
我国开始逐步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管理。冯尚友等在中国较早的提出了要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使用,较早的将水资源利用提到中国的舞台上。夏军等通过与国际的合作和参与,在我国的水文学术界和水资源学术界较早的引入了可持续利用管理观念,并引入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特点和世界研究进展。并在中国引起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研究热。刘敏等在1999年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应用和方法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0年中国工程院开展的中国可持续水资源战略研究,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供需和评价、水资源的不同行业需求、水资源节约及其措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2001年中国工程院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的供需做出了评估,并对西北的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于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动作用。之后科研工作者,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2002年陈晓宏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方法,分析和研究了东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和平衡。2003年李景波对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供需进行了规划研究,并提出了该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科研工作者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理解也逐步加深。2004年尹云松引入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魏加华引入自适应控制理论。2005年王慧敏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实现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的共赢。2006年王浩提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应该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期健康发展。2010年牟丽丽等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研究,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提出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分析体系,为三江平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3结语
我国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篇5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法律教育网-国家司法考试指南】: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的问题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的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依然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是核心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的用水行为在满足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有利于生存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1 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二者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2.1 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资源量24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北方黄、淮、海3个流域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5.到下世纪中叶,按16亿人口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比现在降低1/4,约为1755立方米,淡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1.2.2 地区分布不均与水土资源组合不相应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1.2.3 雨热同步,年内分布集中,年际分配不均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降水量年际变化也很大,还往往出现连续丰水或枯水年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突出问题2.1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首先是农业缺水。
我国的农业属灌溉农业,目前全国灌溉面积5300多万平方米,农田受旱面积达2660多万平方米,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另外还有7600万平方米耕地无灌溉设施。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全国670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到下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灌溉面积发展到6333万平方米,人口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28.7%增至56%左右,经济将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的供给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不足1.0kg/立方米,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农业用水中的绝大部分是白白浪费了;而先进国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已达到0.7~0.8,灌溉水的生产效率为2.0kg/立方米。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我国城市生活用水一方面紧缺,另一方面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中,仅自来水管网跑、冒、滴、漏的损失率就达15%~20%.2.2 水体污染
目前,全国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4亿,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处理后回用率更低。全国监测的河段有一半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及城镇发展,水体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2.3 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和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进入90年代以后,年年断流,平均断流达107d/a.此外,还存在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干涸、灌区次生盐渍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
2.4 洪涝灾害
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防洪标准偏低。主要江河标准也只有20~50年一遇,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更低,只有5~10年一遇。70%的城市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基本没有设防。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河道、湖泊淤积等,防洪问题越来越突出。<3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措施3.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以环境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目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10年,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及严重荒漠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到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采取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天然林采伐,实施营造林工程,使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有显著提高;扩大和恢复草地植被,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坡改梯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3.2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环境特别是水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至关重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从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短缺”与“浪费”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特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缺水问题要通过节水来解决。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4%,主要消耗于灌溉。在我国农业用水中,假若2740亿立方米的水损中有1330亿立方米的水通过节水措施而得到充分利用,在总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增产粮食可达4000多亿kg/a,相当于12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基本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这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解决21世纪我国人口高峰期16亿人的食物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和黄河断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今后农业新增用水主要靠自身节水来解决,在节水中求发展。节水灌溉不但节水,同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对全国的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造。
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今后新增用水的大头,也是污染水体的重要源头。节水不但可以减少用水量,而且直接减少污水排放量,节水就是减污。因此,在工业和城镇要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工业提倡循环用水,大幅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减少污水排放量。城镇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要将节水工程、污水回用设施与新建水源工程摆在同等重要位臵,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加快向节水型社会发展,促进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应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对当地的河道水、湖泊水、水库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对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区,应当积极推广各种集雨工程,将雨季的降水集蓄起来,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对城市和工业区,因废污水排放量较多,应对污水加以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以供农业和环境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区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供利用。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补充当地淡水的不足。另外,沿海地区可以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也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不足的问题。
3.3 综合治理江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3.4 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6
题2 观点阐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它覆盖面积广泛,拥有丰富的各种资源如 渔业资源、稀土资源、旅游资源、风能、水能、新能源产业、钢铁产能、炼油及化工基地等。将这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区建设的现行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势必要迈向工业化、城镇化,它的能源资源的耗竭也将大大增加。在自然资源中,可耗竭资源如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将随着经济发展必将然快于其他资源,建议措施:
1、果将资源进行市场价格化,那么高价格会促进使用技术的进步或是寻找可替代能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2、源资源的存流量进行科学分析,包括资源是否探明量、蕴藏量、开采量、各种损失量等。将资源市场化运作,通过
市场调控资源价值,从而改变人们对这些资源的支付意愿。
3、区的建设做出整体规划,分析不同建设时期所需要的可
耗竭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即在不同时期对有限资源合理
利用。
鄱湖经济建设区内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稀土资源、风
能、农林业、各类物种等,这些均为可更新的资源,若合理
开发利用,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一至不断增长。在经济学中,财产权又将可更新资源分为商品性资源和公共物
品资源。,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1将商品性资源分析出最佳生产期和收获期,在此期间遵循
最大可持续收获量,实现效益最优化。如渔业的捕渔期、禁
渔期,农林业的采伐期、收获量。
2对于公共物品资源,可通过实施鄱阳湖经济建设的各项政
策,控制资源的使用和获取。对其技术的进步进行鼓励,从
根本上实现工作量增加,收获量增加、净效益增加、资源浪
费减少、资源耗竭可减缓。
鄱阳湖湿地景色优美,环湖生态形成了良好的旅游
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舒适性服务,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
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
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整体形象,进一步做大红色旅游品牌。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生态旅游,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对旅游地进行科学的规划,2.、确定旅游客流量的最佳容量,严格控制旅客人数,保证自然环境的良性生态平衡不受破坏。
3、将旅游区进行功能、密度、资源重点规划,可借鉴福斯特提出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将景区分为重点保护区、游憩疏散区、密集景观区等。使得旅游资源充分为人们所利用。
4、对资源进行保护,治理已污染,预防再污染。建立起保护的资金体系,如政府拨款、游客税收、门票、社会基金等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技术上的保护。
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提高自然的休养生息能力,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持鄱阳湖完善的生命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系统。鄱阳湖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分配各区域、个各部门的污染排放权,以使鄱阳湖保持“一湖清水”
题3 观点论述
鄱阳湖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使得我们必须做好将它的排污权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
首先,需要有政府的相关部门对鄱阳湖目前的环境质量目标进行合理预期的规划,避免环境标准偏低或偏高导致最终排污权的不合理规划
评估出鄱阳湖整体的环境容量,在总容量的和控制下推算出鄱阳湖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或是整体某个时间为单位,它所容许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
其次,确定出与鄱阳湖环境产生相关联系的企业、商家或各机能部门等参加单位的总体情况,如 排污参加单位的数量,参加单位的区域位置,参加单位排污量,生产规模,污染物性质排污单位的设备和处理设施
然后将 我们按照确定的参加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部分合理的分配原则,对所得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权,政府可通过给参加单位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方式,授予其排污权。当然对于鄱阳湖一些特殊区域(如净化能力强,环境状况良好,或是容许排污量大的区域)政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等,通过建立
排污权的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合法的买卖。在排污权的市场中,排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它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对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新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 向老企业购买它的剩余排污权,一些企业 由于生产发展的调整 可以将多于的排污指标有偿转让给那些排污指标不够的单位,政府也可以强制停掉部分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耗能多的落后企业,将排污权让出部分给经济效益好、工艺先进、污染轻的企业,达到排污权的优化。企业也可以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安装治理设备,达到利润最大化。
以上所有的措施,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维持和管理排污权市场竞争交易的合理化,排污权的交易也同样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场经济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在排污许可证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同时政府也应该对所有参与管理、规划排污权的行政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7
1 西藏水土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东经78°25′~99°06′和北纬26°50′~36°33′之间, 总面积为120多万平方公里。受地质构造、地形以及气象等要素的制约, 形成了区内特有的四大水系。即太平洋水系, 由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组成, 占西藏总面积的5.11%。印度洋水系, 北临藏北内流水系, 主要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察隅曲等众多河流, 占西藏总面积的43.91%。藏北内流水系, 该水系中较大的河流有测曲、扎加藏布、扎根藏布等, 多分布在该水系的东南部, 占西藏总面积的48.76%。藏南内流水系, 零星分布于藏南外流水系之中, 并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北,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南地区, 占西藏总面积的2.22%。西藏是我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0多条, 大于2千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条以上[2]。据统计,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4482亿立方米, 按全区人口和耕地计算, 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均居全国首位。
1.2 土地资源概况
西藏土地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受高原地势、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差异明显, 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境内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与自然特性决定了其土地资源对于农林牧各业利用的适宜性类型之多样性。全区土地大致可分为六个区域:一是藏东高山峡谷农林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19%。二是藏南边境高山深谷林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9.03%。三是藏中高山宽谷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1%。四是高山湖盆牧农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3%。五是藏北高原湖盆牧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67%。六是藏北高原未利用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90%[3]。
2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自治区主要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 农牧业生产必须要有水利灌溉设施。解放以来, 西藏兴建了一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0%~60%, 保证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 由此可见, 有效灌溉面积与保证灌溉面积的比重并不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耕地面积将还会增长。因此, 发展农田灌溉及草场灌溉, 抵御干旱, 建设稳产、高产的农牧业生产任务还很艰巨。随着近几年来对口援藏工作力度的加大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藏也逐渐兴起了许多新型产业。如铁路的修建、各种旅游行业的出现及西藏人口剧增等, 更加剧了对水能资源的需求, 以满足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用电的需求。这些都与西藏水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2.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特点是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多, 耕地和林地少, 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极少, 高海拔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以牧业为主, 低海拔河谷地区以农业利用为主, 农林牧相结合。牧草地是西藏境内所有各类土地资源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西藏土地资源最大的特点是未利用地多, 未利用地面积占全区土地资源的三分之一多, 可利用潜力大[4]。西藏疆域辽阔,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3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特殊的水源及地形条件造成的“工程型”缺水日趋严重
西藏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地区, 农田基本上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阶地、漫滩、洪积扇及冲积扇上, 十分分散。从河道本身来看, 大江大河一般切割较深, 从十几米、几十米乃至百米以上不等, 水低田高, 如果引干流河水发展灌溉一般比较困难。但是干流的下游段和中游峡谷段, 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水量也较丰富, 有修建大型水电枢纽的良好条件, 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基础。西藏的内陆湖泊, 一般来说, 水利、水能资源的开发价值不大, 但是, 有的内陆湖泊与其他湖泊或河流, 水平相距很近, 而两者的水面高程相差悬殊, 当开凿较短的引水隧洞后, 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落差和一定的水量。因此, 适当地在出水口处筑堤坝或修建闸门, 以抬高湖泊水位, 增大径流调节作用, 就可成为很好的发电、灌溉和水生养殖的综合水利枢纽。
3.1.2 水土流失严重及河水治理力度不够
由于西藏水利建设起步晚, 起点低, 造成水利工程数量少, 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防洪标准较低, 西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等, 受到洪水威胁相当严重, 特别是由于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西藏已进入了连续丰水期, 超标准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又由于受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及地质条件的影响, 水土流失有加剧的倾向,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确保防洪安全, 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安全保障。
3.2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2.1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我区水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与快速发展的西藏经济、社会形式相比,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程型”缺水的矛盾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日益突出。因此, 合理开发水资源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在西藏地区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基础上,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区水库, 加大对径流的调蓄能力, 解决灌区大面积春旱问题, 加快开工建设的步伐。
3.2.2 鼓励民众广泛参与, 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
水资源是人类维持生命和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人类生存和繁衍对水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 离开水资源的供给和水环境物资的支持是决不可能的。因此, 必须使公众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 大力提倡节约用水, 才能保证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传统的用地观念未得到转变
“地大物博和人口稀少”, 这是大多数人一谈及西藏首先想到的问题之一。但是, 实际上西藏的土地区情却是“地多不如说山多”。就耕地资源而言, 与全国水平相比, 西藏根本就无“博”可言, 除去雪岭冰山和高山荒漠, 可以利用的土地特别是耕地非常有限, 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只有334.52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1.19亩, 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
3.3.2 缺乏对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用地需求, 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产的长远规划, 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西藏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严重滞后, 在处理土地利用中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时, 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结果, 出现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3.4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与措施
3.4.1 发挥土地优势进行重点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依照该区条件的有利因素和土地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具优势的土地资源。西藏由于地区差异大, 土地资源优势各地不同, 其重点开发利用方向应有所侧重。杜绝一切不顾自然、生态条件, 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行为。全区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近一半, 应重点开发利用。
3.4.2 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西藏宜耕土地资源较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 因此, 只有通过改善耕地质量,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改变只用不养的短视性土地利用方式, 加强以兴修水利和改良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结束语
通过对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今后水土资源的利用方向, 改善西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上以往的不足, 找出开辟全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新途径的路子。既可有效保护西藏的水土资源, 又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展羽, 等, 水土资源分析与管理[J].中国水利水电, 2006, (5) :1-3.
[2]孙风环, 西藏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J].西藏科技, 2005 (10) :23-26.
[3]孙凤英.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J].资源经济, 2008 (3) :13-15.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8
王洪臣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二零一一年六月
中国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水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六.国际经验
一.水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老子)
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们赞美水,是因为水的重要。没有水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适宜的气候需要水
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生命离不开水
成人体重的60-70%,儿童体重的80%是水,以便保持生理代谢并维持体温。所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
水是支撑一个地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乃至政治文明等各种文明的基础。
水必须有合格的质量和足够的数量才能满足要求。基本水质:
饮用水水质、灌溉水质、工艺水质、生态水质 基本水量:
饮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态需水量
基本水质是合格的,基本水量是足够的,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水问题
中国的水问题总体上体现为:
水质不合格
∞
水污染
水量不足
∞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水资源紧缺
水污染 + 水资源紧缺 → 水危机
(一)中国的水污染
全国水资源分为10个一级片区
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2008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2009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新一轮地下水质评价:总体水质较好,部分地区水质恶化。
(一)中国的水污染(河流)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
55.0%、24.2%和20.8%。
珠江、长江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09为轻度)、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海河水系63个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28.6%;Ⅳ类水质断面占14.3%、Ⅴ类水质断面占6.3%;劣Ⅴ类水质断面占50.8%。
(一)中国的水污染(湖库)
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Ⅳ类占21.4%;Ⅴ类占17.9%;劣Ⅴ类占39.3%。太湖、滇池、巢湖三大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南四湖、镜泊湖和鄱阳湖为Ⅳ类,洞庭湖为Ⅴ类,达赉湖、洪泽湖和白洋淀为劣Ⅴ类。
昆明湖为Ⅳ类水质,西湖、东湖、玄武湖、大明湖为劣Ⅴ类。
(一)中国的水污染(海域)
近岸海域四类、劣四类总面积为37665平方千米。渤海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东海近岸海域为中度污染。在渤海和东海海域,辽东湾和胶州湾海域水质差,一、二类海水比例低于60%; 其它海湾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比例均占了40%以上; 其中杭州湾最差,劣四类海水比例高达100%。
(一)中国的水污染(地下水)
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
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全国约有7000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
(一)中国的水污染(污水排放)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72.0(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2.7%;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
氨氮排放量为127.0万吨,比上年下降4.0%。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水资源量)
年降水量654.8毫米,降水总量为62000亿,44.2%形成水资源 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每平方公里产水29万 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折合年径流深278.6毫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矿化度≤2g/L)北方6区占16.8%,南方4区占83.2%
境外流入233亿;流出6057亿,入国界河647亿;入海16100亿 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为3083亿
中国水资源量总体良好?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供水量)总供水量5910亿,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 地表水源占81.2%,地下水源占18.3%,其他水源占0.5% 北方6区占44.4%;南方4区占55.6% 南方地表水源占90%以上;北方地下水源占有较大比例
华北的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80%利用浅层地下水;20%为深层承压地下水
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地直接利用海水411亿,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用水量)
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占2.0%(人工措施补水)
与2007年比较,增加91亿,生活用水增加19亿,工业用水减少7亿,农业用水增加65亿,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
(二)中国的水资源紧缺状况(2008年单位用水量)
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升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升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93立方米
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
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三)中国的水危机(水少但需求大)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
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4%
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2%
然而,中国需要养育世界20%的人口(人-粮食-水)
维持世界的经济总量的6.5%
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8%
单位耕地的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70%
(三)中国的水危机(分布高度不均)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45%,耕地面积65%,水资源仅占19%
水资源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全年约60%-80%的径流量都集中在汛期的3-4个月内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使得水资源开发利用更为困难
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水资源总量的30%左右(?)
(三)中国的水危机(用水量大可用量小)
农业灌溉效率低、单位工业耗水量大,加之人口多
中国成为世界用水第一大国
总量已近枯竭:
总可用量 27000 × 30%(?)= 8000
已用量
6000
用水量还在增加!2025年人口16亿,用水量8000亿
时空分布不均 + 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 → 严重水危机!
(三)中国的水危机(严重的后果)
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确保7亿吨粮食底线是政治,需增加1500亿农业用水
经济发展难以维持
经济发展是政绩,也是政治,会继续用水
当用水量接近可用水量时,为了生存,生态水量将为零
没有基流,生态环境趋于崩溃(不是政治?)
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质沉陷、海水在河口入侵、……
水冲突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 ?政治 三.中国水问题的成因
导致中国水问题的原因很多:
根本原因是水少,用水多。
家大、业大、人多,必然用水多。
我们要成为大国,成为强国,成为强大的国,用水还得多。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话是:发展是第一要务。
因此,研究水问题的对策,不只是为保护环境,主要为了发展。
四.中国水问题的解决对策
开源?
没有源了,基本开完了。
节流?
工业单位产值耗水量已降低到10年前的三分之一,进一步降低需要巨大的技改投资和技术进步,或者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
生活用水总体不能再少了,少了不卫生;
农业用水降低1000亿,需投入4万亿(?)提高灌溉效率,维持产量
生态用水已经基本为零了,也就不用减了。杀富济贫,资源再分配?西藏之水救中国?贝加尔湖?
原来富的也开始变贫了,且投资巨大,进展缓慢,生态后果未知 海水淡化?
淡化成本高,每立方米8元,需远距离输配。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在哪里? 根本对策是实现水的 循环利用!
而循环利用的的关键节点是 污水处理。
温总理号召:污水要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水资源总量
27000 亿 可用水资源总量
8000 亿 现在用水量
6000 亿
未来用水量
8000 亿(2025年)
现在污水量
570
亿(水利部数据758亿)未来污水量
800 亿(2025年)
27000
8000
800 800亿污水将污染27000亿水资源,从而无法保证8000亿的用水量
建设现代排水系统,将800亿立方米污水全部收集,全部处理,全部深度处理再生,恢复使用功能,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
现代排水系统: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参与水资源配置,是水循环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排放标准将直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
传统排水系统一般被理解为:将污水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到2009年底,中国建成,70000 公里排水干线 ;
1998 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1.1立方米/日。正在建设着,2010年将建成,95000公里排水管线;
1977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5522万立方米/日。到时,污水处理率将超过85%,虽然还需建设15000-20000座
村镇小型处理设施,但总量不大,传统排水系统的建设将趋于结束。
随着发展,排水系统不再是单纯控制水污染,内涵多了:
雨污收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污泥处置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对排水系统的要求高了:
全收集、全处理、全回用 可理解为:
通过对雨污水的收集实现对污染物的全收集;
通过处理实现对水和水中所有物质的全回用。我们说,传统排水系统已经转变为
现代排水系统。
现代排水系统的任务:
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
排水服务、公共卫生、排涝、水污染控制、再生利用… …
协助水的正常水文循环
将社会循环融入自然循环
协助物质的正常生态循环
碳、氮、磷、硫… …
在中国构建现代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解决
雨污水完全收集、污水深度及超深度处理、污泥处置及正确地资源化等问题。
雨污水的完全收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基于初期雨水处理的排水体制问题
合流制系统的控制问题
渗入/入流(I/I)及渗泄漏问题
河湖倒灌问题
管理手段不足
污水变成了新水,雨水将变成新污水
有机污染物达标率尚可,基于一级A或一级B的氮磷无机营养物质达标率低;
即使达标后排放,水环境质量仍不能改善,致使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处于改造中;
污水经再生处理后,仍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实际为“半再生”。
本质上,排放标准应与水环境质量标准接轨,才能
维持正常的水文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
二级标准
一级B
传统生物处理技术
一级A
CODcr
≤ 30
mg/L
NH4+-N ≤ 0.5
mg/L
TN
≤ 5(8)
mg/L
深度处理技术
TP
≤ 0.2
mg/L
CODcr
≤ 20
mg/L
NH4+-N ≤ 0.1
mg/L
TN
≤ 1.0
mg/L
极限去除技术
TP
≤ 0.05
mg/L
传统生物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在实践中研究)
传统有机污染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传统无机营养物质去除工艺的优化技术
深度处理技术(需要技术进步中减低能耗与物耗)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
高级物化处理技术
深度生物处理技术(如曝气生物滤池、反硝化滤池等)
极限处理技术(需要研发)
TDS的降低?
可持续污水处理技术
碳循环技术(避免CO2)磷循环技术(磷回收)
氮循环技术(避免N2O)硫循环技术(硫回收)
中国年产污泥3000万吨(80%),处理处置刚开始
环境问题
卫生问题
需要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基于物质的生态循环
需要正确地资源化:回到土地
污泥传统处理工艺的优化技术
高效厌氧消化技术
(缩短停留时间!)
高效生物发酵技术
(降低能耗、物耗及土地消耗!)
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去除技术
重金属去除与钝化
持久性有机物的破解
五.典型地区对策分析
北京
昆明
合肥
等地已经开始了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提高,其他措施的碰壁,全国必将全面开始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
北京市现代排水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
全部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或超深度处理改造
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
建设水循环系统
雨污收集系统的改造
污泥处理处置与正确地资源化
总投资60-80亿人民币
现代排水系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控制水污染,还将成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六.国际经验
(一)澳大利亚
澳洲的水资源量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严重不均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正在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26% 成立了国家污水处理后做为饮用水的技术联盟
提出了7步技术策略
(二)新加坡
水资源完全依赖马来西亚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目前的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率为50% 提出了新水-NEWATER 概念
(三)以色列
提出全面的水循环战略,并已经实施。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 篇9
一、水库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作用
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而决定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造成北方水资源的严重缺少。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南水北调等一系列政策, 而在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就是水库的建立。我国提出通过建立水库的方式来调节水资源, 但是水库的作用不仅仅只局限在对水资源的调节上。水库还可以被用在农业农田的灌溉上, 以及利用水资源进行水力发电, 还有防洪养殖鱼类等等作用。
(一) 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正因为建立水库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水库的建立还是我国防洪工程中的一项重点工程。水库的建立不只可以调节水资源, 还能对发生的洪水现象进行调流。利用水库自身的功能来降低洪水对下流农作物以及两岸居民的冲击, 以此来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破坏。
(二) 对水资源的调节
水库大多都建立在河川径流上, 而河川径流中的水量和水流都不是一层不变的, 它们具有很大的变数, 并且是毫无规律可言的, 只是随着周围环境天气等因素进行变化。这就对河川径流周边的农业以及居民用水都造成了影响, 人们的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利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国家建立水库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河流资源减少的时期, 可以利用水库内储存的洪水通过放闸的方式进行对河流的流量调节。使得在自然水资源缺少的情况下,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不受其影响。
二、水库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的措施
(一) 建立专职的管理部门
只有对水库实行良好管理, 才能实现水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现今的水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还不够, 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各个地区管理部门调派过来的, 一些人员连水库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国家相关水利部门应该要对水库的管理工作重视起来, 组建正规的水库管理部门。将水库管理部门驻扎在水库的实地, 能够直接的了解水库的相关情况, 更好的帮助水库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 发展水利风景
我国水库的旅游业资源发展十分丰富, 水库旅游资源的建立是国家现今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水库的旅游事业开发与其他的资源旅游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水库旅游开发不需要太过于华丽的设施配置。只需要进行最基础的配置建设以及基本的接待环境, 和相关的住宿设施。只需要投入小部分资金就可以完成水库旅游的资本建设。
(三) 治理水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是现今水资源短缺的很大一个影响因素, 将水资源质量的提高作为水库发展的重要前提。水库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水库河流的上游和下游进行分别的采样调查, 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采取的水样进行研究, 了解河流水质的基本情况。同时加大对河流周边环境的保护, 向周边居民进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活动等等。
1) 建立监督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正规的监督体系, 将监督责任分派下去, 让工作人员分别对水库上游和下游两部分地区进行监督管理。对水库河流周边地区的工业工厂进行合理严格的检查, 禁止工业工厂违法排放污水。2) 利用水库调流。对水资源的污染, 水库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 对水资源进行调控。使得受污染的水资源不会向周边地区蔓延。3) 引进污水处理设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水库的周边建立起相关的污水处理工厂, 引进最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将河流中向水库流入的污水进行污水的加工, 从水库的上闸口前修建一条环状的污水截取的水沟。再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 建立一个符合当前水库水用量大小的污水处理工厂。使得流向水库的污水避免影响水库内的水资源。
三、水库的运行和管理
(一) 水库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 水库的价值没有得以体现。水库的建立不仅仅只是一项建筑工程, 在水库的建立完成并投入运行以后, 水库同样需要受到良好的监督管理。水库的运行不仅仅只是按照制定好的计划, 更应该结合水库自身以及周边的现实环境来对水库的运行进行管理调节。一味只是按照规定好的指令来进行水库的运作, 那么水库的建立就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2) 管理主体的复杂。在河流上建立的水库, 往往不仅仅属于一个地区。因为河流的流动性以及河流航程较长, 可能导致建立的水库横跨了几个地区, 那么其水库的运行管理就涉及到多个不同独立的地区政府的管理权限。这样的管理复杂化使得水库的管理运行有很多可能冲突的方面。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误。
(二) 水库管理中应该实行的措施
1)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关部门应该请一些水库方面的专家对水库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同时让水库的管理人员之间展开深度的交流, 将彼此的经验相互探讨, 做到互相学习的目的。2) 提高水库的设施。相关部门应该就水库当地的真实现状, 合理的设计水库周边的基础设施。开展一些水库的周边工程, 为周边的居民以及水库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应该帮助完善水库的机械设备, 将老旧的机械设备进行优化革新。并引进一些新的技术设备, 提高水库的基本运行水平。3) 责任落实到个人。将水库的管理工作明细落实到管理人员每一个人的身上, 让管理人员明确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务, 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使命感, 更负责任的完成水库管理工作。4) 加大力度保护水库。水库的保护工作不可以只局限在水库周边的水资源污染上, 水库的基本设施, 水库的内部构造都应该被管理人员所重视, 这些都是保护水库工作的一部分。a.对水库的保护应该组成相关的规范组织。b.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建立保护水库的法律法规。c.加大对下达任务的执行力度。
四、结语
我国的水库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模式, 但是在水库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国的相关水利部门应该更为重视水库如何更良好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 对水库进行有正规体系的管理。同时也希望本文关于水库可持续开发利用, 和水库的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讨论建议能为水库更好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振才, 孙玉琢, 赵德远.水库管理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 (上册) [C].2008.
【岗南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浅析】推荐阅读:
病险水库整治措施08-14
小型病险水库加固措施10-20
关于龙河口水库的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研究08-24
山塘水库07-20
水库预警07-22
水库枢纽10-20
美丽水库05-20
上游水库06-03
水库优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