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2024-07-01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共7篇)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篇1

近四十年来,台湾旅游业发展迅速,它既从普遍性的角度影响了台湾社会,又从特殊性的角度接受台湾社会施加的影响,两者相互交织。本文拟就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台湾社会的若干政治、经济作用作一探讨。一近四十年来,旅游业在台湾的国际收支、国民所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税收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其中一些问题已有论文涉及。这里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从发展的过程看,国际旅游业对台湾国际收支的影响可分为三个有所不同的阶段。第一,平衡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56年至1983年前后)。1949年后,台湾经济重建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就是外汇,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诸如发展进口替代工作、保护关税等措施,以限制进口,防止外汇流失。从1951年起,台湾开始接受美国的“军援”和“经援”,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公布的数字,1951一1965年间,台湾接受“经援”和“军援”金额累计达14.8亿美元,“美援”成为刺激台湾经济复苏、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主要力量。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创汇能力有限,1956—1964年间,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累计达2.925万美元。但是,到六十年代中期后,随着“美援”的终止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能力的增强,国际旅游接待业逐步发挥了平衡国际收支结构的积极作用。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台国际旅游接待业弥补外汇逆差的积极作用是相当明显的。1965--1969年间,国际旅游接待业创汇对外贸逆差的弥补率分别为17.2%、35.3%、25.3%、46.7%和34.3%。自七十年代起,台湾外贸开始出现顺差,但我们发现,1970一1982年间,旅游业外汇收入累计达67.4亿美元,而同期台湾国际收支累计余额为72.8亿美元,经常帐收支累计为49.7亿美元,商品与劳务收支累计为47.8亿美元。这表明如果扣除旅游业的创汇收入,该期间台湾国际总收支只有5.4亿美元的盈余,而经常帐项目和商品与劳务项目就要出现17.7亿和19.6亿美元的逆差。第二,调整国际收支结构时期(1983年前后到1992年前后)。从1983年起,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急速膨胀,1982年的外贸顺差不过是15亿美元,1983年则增加到34亿美元。据统计,1983—1989年间,外贸顺差累计达752.7亿美元。但伴随着庞大的外贸顺差而来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针对台湾的政治压力,八十年代起,美国频频对美台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作出强烈反应,直至威胁要援用贸易法第301条款进行报复。为了维护美台关系,台湾当局不得不采取诸如多次派采购团赴美采购、促使台市对美元大幅升值、开放岛内市场、放宽农产品和消费品的进口限制、降低关税、解除外汇管制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大都是是牺牲了台湾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有形贸易顺差无法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通过开放国民出岛旅游,以无形贸易的方式把大量的外汇以旅游支出的形式重新流入国际市场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而且也可以缓和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衍生的政治压力。据统计,1984--1990年间,台湾国际旅游业创汇累计达117亿美元,而同期出岛旅游支出则大大超过200亿美元。总之,旅游业通过调整国际收支结构表现出来的政治影响已相当明显。[!--empirenews.page--]第三,冲击国际收支结构阶段(1992年前后至今)。进入九十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大都没有取得预定的目标,而出岛旅游支出却持续扩大。到1992年,旅游外汇支出已达72.8亿美元,而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3.6亿美元,旅游外汇收支呈现49.2亿美元的巨大逆差,成为该台湾国际收支自七十年代以来首次转呈逆差(6亿美元)的主要原因。而据台湾“中央银行”估计,1993年前9个月旅游外汇支出为58.5亿美元,已超过同期外贸顺差的57亿美元,而同期旅游外汇收入只有17.3亿美元,已经严重地冲击着台湾国际收支结构,并且直接影响到台湾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据1993年世界经济竞争力调查表明,台湾的服务业贸易收支状况排在倒数第2位(第40位)[2],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外汇收支逆差不断增大。1993年9月3日,“行政院长”连战指示“财政部”研究采取租税手段,会同相关部门研究以提高签证费和征收观光税等手法阻止旅游外汇支出的持续增大[3],就表明了当局的极度关切。

(二)旅游业对台湾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首先,旅游业在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空间结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逐渐形成西部和北部特别是北部高度工业化,而南部和东部特别是东部较为落后的产业发展局。战后,当局一直寻找开发东部地区的有效方案,旅游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3月,前“经济部长”赵耀东在回答“立委”质询时指出,未来东部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游事业为考量[4],这是较早地确认旅游业在改善产业空间结构方面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八十年代末,台湾当局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休闲旅游业则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1994年1月1日,捷地尔公司投资240亿新台市在台东兴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旅游饭店、购物中心,金盾理想度假村产业公司投资120亿新台市在花莲开发水上花园。“行政院经建会”官员认为,“我们要用捷地尔与金盾的大型投资案,让产业东移看到效果”[5]。在南部,早在八十年代初,投资20亿新台币的高雄国宾饭店开业时就备受瞩目,认为高雄国宾饭店的建设将为高雄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离岛地区,“行政院经建会”和台湾“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都说明澎湖应以发展旅游特区为主[6],金门战役国家公园的建立也表明旅游业在金门经济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其次,旅游业对改善台湾经济产业的部门结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极有特色地表现在初级产业上。六十年代末后,随着工商业社会形态的形成,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自耕农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1969年,当局制定“新农业政策”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经济低迷状况。七十年代未,农业问题更为突出,使得台湾当局被迫推动第二次土地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旅游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扮演独特的角色。1978年,以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偶然开辟为发端,旅游业和农业开始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从1980年起,台北市“政府”分别在台北市近郊进行辅导观光农场的建设,观光农场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多种形态,两年间,观光农场就达到280多公顷,数年间就遍布全岛。产业观光区(主要是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场的开辟既为旅客提供了参与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又在产业结合的基础上缩小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今,台湾当局在开放农产品市场问题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以及岛内利益集团的双重压力。所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农业的精致化和服务业化应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有益思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产业间的结合,而且也是一种产业升级。农业专家李登辉指出,“要将农业与观光、服务业相结合,配合消费形态的转变,才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7][!--empirenews.page--]

(三)国际旅游业的政治影响国际旅游业能起到“民众交流”或“民间外交”的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国(地区)与国(地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人民的交流,并在其过程表现其政治属性,如1967年国际旅游年就是要“使旅游成为和平的护照”。由于台湾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特殊性,台湾国际旅游业的政治作用似乎更为突出了。华侨历来被台湾当局视为“革命之母”,当局一直较重视侨务工作,企图加强华侨对台湾当局的向心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台当局的这一企图。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网络过于薄弱,主要客源的华侨名流和华侨社团素为当局所倚重,成为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促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七、八十年代,日本游客访台大都由当地的华侨华人旅行业者组织。同时,台当局还对华侨到台湾观光旅游采取诸如提供出入境签证便利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华侨游客市场占台湾国际旅游业海外市场份额多在15%以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江河日下,为了和“非邦交”国家增进“实质关系”,台湾当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商务、文化及观光之类的半官方机构,从事“实质外交”,借以维护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目前,不仅和台湾有“邦交”的少数国家对台湾游客实行免签证优惠措施,甚至许多“非邦交”国家也提供免签证或落地签证措施。更有甚者,近年来台湾当局高层领导直接利用私人“度假”,频频从事“度假外交”,以加强和某些国家的“实质关系”。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较快,但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及岛内发生多起政治和社会动荡,使得民众对当局缺乏信心,并产生“信心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旅游业,特别是1979年台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和1987年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举措,不能说对当局企盼的信心回流没有裨益。因为当时的台湾经济、民众生活和许多国家和地区相较而言还是比较好的,客观上必然增进对当局的信任。二台湾旅游业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共性和台湾旅游业发展的个性的统一。从其发展四十年的历程看,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台湾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国际旅游业作为一种“民间外交”,从来就不排除其客观上的政治属性,但台湾的国际旅游业由于其生存发展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政治属性表现得为突出。早在六十年代,蒋介石就说“发展现光事业我们主要的是观光事业有助于经济发展,亦即从其有助于反攻力量之充实着眼,不是苟安,更非为享乐”,这说明旅游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反攻大陆“服务的。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台湾当局国际地位的削弱,旅游业则成了“沟通民族情感,促进人类合体之栋梁,实乃粉碎‘共匪’此种孤文之战术之有力武器„„而于我反共复国大业之完成,亦必隆贡献”[8]。1979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出岛旅游固然有其必然的经济前提条件,但也有其必要的政治前提条件。“政治所寄望出国旅游者,较以往尤为殷切”[9],“除为增加国人见闻外,加强国际民间交流,促进国民外交亦为重要目的之一”[10]。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事实上成了当局大陆政策演变的转折点和新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注意到台湾岛内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呼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逐渐强烈起来了,台当局为什么长期加以打压而终于在1987年底宣布有条件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显然和八十年代中期岛内蓬勃发展的民主化运动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当时有许多政治团体就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政治诉求,而台湾当局基于对大陆的“反统制”也是开放探亲的重要目的。进入九十年代,台湾政要纷纷赴东南亚“度假”,从而开创了“度假外交”这一“高层出访模式”。[11]突出的政治倾向性于是[!--empirenews.page--] 和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属性长期地纠缠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台湾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国际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进而影响到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确立。如今台湾旅游业发展落后于许多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突出的政治倾向性就是重要原因之一。2.旅游业实际产业地位和实际产业政策的矛盾。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旅游业在台湾有否必要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许多人认为,甚至“观光局”的决策人物也认为台湾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主要是基于配合外交、经贸需要来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妥的,台湾经济属于一种对外依存度很强的岛屿型经济,并且由于政治上的脆弱性,使得其应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其衍生的政治压力的能力相当弱。因此,大力发展月匠务业应属明智选择.事实上,八十年代起,台湾当局就逐渐认识到服务业将成为经济主要增长源,旅游业当然应该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就目前而言,旅游业已拥有包括综合、甲种和乙种在内的1,800余家旅游业、90余家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各类客房15,000余间以及遍布全岛的颇具规模的观光旅游区;国际旅游业年交易额近100亿美元。这表明旅游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已经在实践中确立其重要的产业地位。但这种重要的产业地位却缺乏适当的产业政策来保障,尤其在产业主导政策上没有因应旅游业的实际生产能力。1981年底,“行政院长”孙运旋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台湾当局正式把旅游业认定为一项产业。但也正如我们在前一部分的分析中所指出的那样,台湾的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很大程度上深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必然地,旅游业的产业主导政策取向被扭曲了,1990年,“观光局长”毛治国指出,鉴于台湾已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配合外交、经贸,以提高台湾整体形象为目的地。就典型地体现了台湾当局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取向。即旅游业作为‘附庸性的,不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带有浓厚事业特征的产业来发展;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以创汇为主要目的,坚持旅游业基本经济属性的产业来发展,从而在政策上保障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并支持其生产能力的扩大。3.旅游业管理体制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存在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多元化管理体制的存在是台湾旅游业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1971年“观光局”的成立就是因应了“近年来观光事业由于主管机关过多,其成就上不如理想,应如何谋求统一”的迫切需要。但“观光局”的成立实际上并没有完成“谋求统一”的任务,根据1972年(国家公园法)规定,“国家公园主管机构为内政部”;1982年的《文化资产保存法)规定,“古物与民族艺术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保管机构之指定、设立与监督等事项,由教育部主管”;“古迹,民俗及有关文物之保存、维护、宣扬、权利转移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内政部主管”;“自然文化景观之维护、保育、宣扬及管理机构之监督等事项,由经济部主管”。“观光局”所能掌握的就只有若干风景特定区。为了协调各部门在旅游监督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一致性,台当局于1982年设立一个临时性的松散型组织即“行政院观光资源开发小组”起协调作用。然而,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经常制约着协调的有效性。另外,随着七十年代未台湾“地方自治化”进程沏加速,地方政府往往对“观光局”的整体旅游规划计划持不合作态度,从而在垂直面上又暴露其次,行业管理能力长期以来没有质的提高,仅从职能部门管理来看,“观光局”对旅行社和饭店业的行业管理能力就不能让人满意。如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观光局”没能根据当时旅游业萧条的现实有效控制饭店业的过速膨胀,使得饭店业在旅游业萧条时期更加雪上加霜。并且,直到现在,“观光局”似乎也无法解决饭店业中国际观光旅馆和一般观光旅馆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旅行杜业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从1977年起“观光局”鉴于当时岛内旅游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暂停了旅行业的登记,但这一暂停就是十年。这种暂停政策非但没有解决旅行业间的恶性竞争问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使得恶性竞争成为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间制约台湾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两大毒瘤”之一。19088年重新开放旅行业登记后,在缺乏有效的控制下,旅行业短短五年间增加了1,200余家,即从1987年的302家增加到1992年的1,500多家。[!--empirenews.page--]4.旅游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致说来,北部和南部的旅游业发展较快,而中部次之,东部较慢。1984年时,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659.74人次/km2,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178.45人次/km2,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只为454.98人次/km2和241.95人次/km2[15]。到1991年,统计资料表明,在46家国际观光旅馆、48家一般观光旅馆以及19,780间客房中,台北市就分别占了26家、25家和13,073间客房,整个东部只有3家国际观光旅馆和2家一般观光旅馆,在1,373家各类旅行社中,台北市就占了716家,超过总数的一半。一般来说,国际游客的60--70%是集中在北部旅游区。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南部和东部旅游业有望和北部缩小差距。5.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的二元经济特征。七十年代前,台湾旅游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外)阶段。1956年和197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分别为14,974人次、47,245人次和93.6万美元、817万美元。而由于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台湾社会还处于高度封闭状态。农业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还根深蒂固、旅游业本身供给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岛内旅游业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1970年,主要风景区游客不过560余万。进入七十年代后,在国际旅游接待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提高、台湾社会的渐趋开放、传统消费观念的变更以及旅游业供给能力的增强,岛内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台湾旅游业逐渐进入岛外--岛内阶段。1975年,岛内主要风景区游客达到2,357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2,614万,1987年增加到3,368万。目前,岛内旅游人数大致在3,000--4,000万之间。到1979年,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开放居民出岛观光旅游,台湾旅行业开始了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内旅游业和出岛旅游业三者并行阶段旅游业的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而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1990年当局原则同意民众可以观光名义赴大陆探亲旅游时则赋予该发展模式的更加完整的意义。相较台湾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旅游业的二元结构特征始终非常明显。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即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国际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就第一层次而言,1975—1985年间,主要风景区游客只增加了250万人。八十年代末期,岛内旅游人次更趋减少;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饭店业奇缺,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如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饭店业在整个八十年代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总之,和蓬勃发展的国际旅游业相比,岛内旅游业落后了许多。就第二层次而言,1979--1992年间,人岛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1.4倍和2.5倍,而出岛旅游人数和出岛的旅游的支出则分别增加了9倍和12倍,分别达到421万人次和72.8亿美元,致使出岛旅游支出冲击正常的国际收支,引起台当局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国际旅游待业和出岛旅游业间也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注释:[1]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9月14日。[2]台湾《经济日报》1993年9月3日。[3]台湾《自立晚报》1984年3月14日。[4]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月10日。[5]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4日。[!--empirenews.page--][6]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2日。[7]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华文化大学等编印,1984年版,第3,777页。[8]台湾《自立晚报》1979年1月3日。[9]台湾《自立晚报》1978年10月11日。[10]台湾《中央时报》1994年2月9日。[11]台湾《经济时报》1990年5月18日。[12]李家泉主编《台湾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出版,第335页。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篇2

资源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技术手段和发展预期内,由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直接提供的,具有稀缺性并且能被利用、控制,并因此获得一定效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或者服务。因此,资源应当具备的条件是:首先是稀缺的;其次,资源应当为人们所能控制;再次,资源能够直接或 间接给人 们带来某 种效用;最后,自然资源是一切资源的原始基础[1]。

海岸线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不同的资源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有不同的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但从自然资源的整体来看,各类资源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概括来说,这些共同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整体系统性、地域差异性和功能多样性等。

2 海岸线的特点

海岸线是处于水域、陆域结合地带的一种特殊资源,它具有其他自然资源的一些共有特征,但是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属为某一类资源,它是在特定地域内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性主要是由水陆交接地带的特殊性决定的[2]。

海岸线是水、陆交错的空间,受到两种自然系统的影响,又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方,受人文、自然两种环境的制约。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和人为施压影响,海岸线显示出脆弱的系统特征,反映在质和量上具有变动性的特点。在利用上,由于海岸线水陆结合的特点,使其适宜多种用途的开发利用,因此反映出多宜性的特征。由于上述的两个特征,使海岸线在开发、利用、管理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归结起来,海岸线主 要有以下3个特征。

2.1 海岸线的不固定性

自然海岸线在海水、泥沙作用下表现为多变的特征,这将影响到海岸线资源的质量变化和分布格局。目前大陆海岸线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增加了2 000km余。海岸线变动一方面可以表现为空间的移动:有自然的原因,即海洋自身海水、泥沙以及边界条件;也有人为的原因,即人为的筑造堤坝、围滩和工程建设,主要表现为岸滩的侵蚀和淤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开发条件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海岸线越来越多地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烙印,航道的整治,堤坝的维护,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提高了海岸线的资源价值。

2.2 海岸线的功能多样性

目前,港口和旅游是海岸线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此外,利用海岸线特殊的空间区位和丰富的海水资源、运输资源进行工业布局也是海岸线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其他的利用方式还有桥梁建设、生产生活取排水、农渔业养殖围 垦等。这些利用方式表现为对“海岸线空间”的占用。同一海岸线段,对某种利用方式来说是优越的,而对另一种方式来说不一定很好,因此海岸线的功能多样性又呈现出备择性的特征。对于特定的岸段,在一定技术经济水平下,总存在一种或多种最易开发的利用方式,这些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海岸线的资源价值。

运用吉布斯·马丁(Gibbs Mirtin)多样化指数进行量化度量,来研究沿海地区大陆海岸线使用数量结构及其多样性。吉布斯·马丁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GM为多样化指数;fi为第i种用海类型的海岸线长度。

根据式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理关系,可以得知:如果某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一种海岸线利用类型,则指数为0;如果海岸线利用类型均匀分布,则指数为1。因此,可以用GM值分析区域海岸线使用类型的齐全程度或多样化状况。

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 治区2010年度的吉布斯· 马丁指数 进行计算。 由核算结果可见,我国沿海 省 (自治区、直辖 市 )的海岸线使用类 型多样性 指数较为 均衡,平均值为60.6%(表1)。

2.3 海岸线的多重综合性

由于海岸线受到水域和陆域交互作用、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使其具有开发、利用、管理上的多重综合性。

海岸线开发是开发与保护、利用与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在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处理好海岸线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保护好现有海岸线走势,维持其自然演变规律,并尽量约束其变动,以利于长期利用是开发海岸线的首要基础。合理的海岸线占用能够发挥海岸线的保护作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和持续利用性;反之,不合理的海岸线使用则会破坏海岸线的自然演变趋势,引起海岸线质和量的变化,给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海岸线利用是以水域环境为主体的水、陆和人文环境的综合性利用。几乎任何一种海岸线资源的开发都和海岸线水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最主要的联系反映在航运上,有时候航运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海岸线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反映了海岸线资源的质量[3]。

3 海岸线资源的属性

海岸线之所以被称为资源,不仅是因为海岸线可供人类以多种方式开发利用,而且还由于人类在开发海岸线时对海岸线是有选择的,即海岸线不仅有量的反映,而且有质的差别,其差别影响到人类开发海岸线的难易和使用效果的好坏。人类对海岸线的资源价值判断,受其主观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地理学中,海岸线其定义为“陆地沿海的外围线,亦即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其位置随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也因海陆分布的变化而变化”。在地理学的观点中,海岸线是一条可变动的“线”。然后,在海岸线利用时,它总是反映在海岸线向水域、陆域延伸的一定范围空间,因此在衡量海岸线资源时,不能简单地将其看做地理学意义上的“线”的概念,而应将其看做一个可承载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空间概念,海岸线的空间范围可以根据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海洋管理中,我们可以对海岸线进行普遍意义上的定义,即我们管理研究的海岸线是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条件下,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 可以承载 开发活动 的海岸线 空间。海岸线的利用就是对海岸线空间的占用,当利用海岸线时,一般是具有具体的形态、位置和长度。

3.1 资源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特点包括自然资源数量有限性、整体系统性、地域差异性、功能多样性以及可塑再生性。海岸线之所以可以称为资源,也是因为它符合自然资源的共性。

资源数量有限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绝对数量的有限;二是相对数量的有限。资源的绝对有限性不以人的努力而发生改变,但是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可以因为人口、技术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海岸线是可以量化的,我国海岸线曲折,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 河口,南北跨越20个地理纬度,全长1.8万km,岛屿海岸线约1.4万km[4]。海岸线具有相对有限性,不仅因为它可以量化,而且针对一定数量的人口而言,海岸线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针对社会资源利用技术和社会对海岸线的需求而言,海岸线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3.2 系统整体性

海岸线符合自然资源的整体系统性。对于海岸线而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不同资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系统。海岸线位于水域、陆域的交界处,与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存在共生、互补、依托等关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

3.3 地域差异性

海岸线资源的属性也随着地域的不同存在差异。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海拔高度的影响以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海岸线的分布产生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我国海岸类型多样,除人工海岸外,自然海岸主要有基岩质海岸、砂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3种类型。岩质海岸由比较坚硬的基岩组成,多数海岸的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海湾广布,岬湾相间,约占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4。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南端、秦皇岛、葫芦岛附近、山东 胶东半岛、江 苏的连云 港市、浙江的杭州湾以及南海岸等。砂砾质海岸由堆积的砂砾物质组成,除堆积型基岩海岸常出现沙滩,形成砂砾质海岸外,平原淤泥质海岸中常出现局部的砂砾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辽宁太平湾—东岗、小凌河口—兴城、兴城—山海关、河北省海岸的北部和中部、江苏连云港、山东半岛的威海和烟台、闽南、粤东、粤西、桂南以及珠江部分河口。淤泥质海岸多分布在河口、海湾湾顶附近。主要分布在长江口、珠江口、黄河三角洲、海河口、滦河口—漳卫新河河口、鸭绿江口以及粤西的广海湾、镇海湾、江苏嵩枝港—启东嘴、射阳河口以南、山东的潍坊、莱州、河北的乐亭、沧州、辽宁的辽东湾等海岸[5](图1)。

3.4 功能多样性

一般来说,一种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例如,煤炭不仅可以做燃料,还可以用来发电等;水资源可以用作养殖、航运和发电等,土地资源可以用作农业生产也可以用作建设场所。从我国近年海岸线功能使用情况来看(图2),海岸线资源也不例外。基 岩海岸在 港池开阔 度、掩护条件、水深等方面具有优势,往往能够形成优良的港湾,在这种条件下可用于交通运输用海建设,其港口等级和通航能力较高。砂质海岸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 较平直,海滩比较 宽,也比较长,常常是被堆积的海岸,虽然建港条件差,但可以开辟盐田和围垦土地。平缓而滩面开阔海岸线多可以用于渔业养殖。海滩的坡度与泥沙的粒径成正比,因此,砂质平缓海岸可以用以旅游用海尤其是浴场。

4 基于资源的海岸线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海岸线是宝贵的资源,海岸线的自然价值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逐年增加。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涉海行业的用海矛盾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目前,大部分沿海地区审批用海项目的主要依据是海洋功能区划,但海洋功能区划没有解决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布局、速度和规模等问题。如何协调沿海经济发展建设与海洋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海岸线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可以基于几个方面。

4.1 明确海岸线在管理中的范围界限

海岸线是“可承载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空间概念”。因此,海岸线制度的首要问题是界定在海洋管理中海岸线的范围。明确界定海岸线的范围,也可以避免因多头管理造成的管理混乱。

4.2 科学划分海岸线类型

科学划分海岸线类型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确定海岸的基本功能,逐步完善以海岸基本功能管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海域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海岸资源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既保证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合理用海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岸资源浪费、提高海岸资源的利用价值。

4.3 海岸线自然资源评价

沿海地区改革 开放以来,海岸线开 发的速度、强度猛增,海岸线开发利用无序情况时有发生。海岸线资源评价不仅包括水深条件、稳定性等一般性评价,还需要与海洋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结合评价海岸线的开发条件。海岸线资源的评价,可以使海洋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沿海地区海岸线资源的整体情况,在用海审批及其他管理过程中与本地区海岸线资源情况相结合,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

4.4 重点用海功能海岸线分等定级

重点用海功能分等其实可以认为是海岸线自然条件的分等评价。但是与海岸线的一般性评价不同 的是,重点用海 功能海岸 线分等是 以某种利用方式对 海岸线的 自然要求 为依据,进行海岸线的分等 评价。通过分 等定级,完成各标志因子 组合形成 的海岸线 综合质量 级别划分,确定各级海岸 线大致的 利用方向 和主要的限制因子。

目前,由于港口是海岸线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对海岸线的自然质量要求较高且限制因子比其他利用方式多,所以一般海岸线自然条件的分等多以港口的利用要求为依据。从目前的海洋管理形势看来,其他类型用海,如旅游娱乐、填海造地等重点用海功能海岸线均可以进行分等定级,对于条件优越、数量稀少的海岸线资源要加大保护力度,监管开发过程,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手段进行配置。

参考文献

[1]黄贤金.资源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2]王传胜.长江中下游干流海岸线资源评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13-25.

[3]陈大夫.环境与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10.

[4]关道明,阿东.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31-53.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篇3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特点;发

引言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大的一个省份,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有地区中,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加大云南省少数民主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风险得到更好的传扬,同时也有助于带动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1自然景观多。云南作为一个有着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云南抵触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地形地貌也较为复杂,也正是云南地理环境的负载型,造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众多,且自然景观比较独特,如高山、峡谷、冰川、雪山等,这些自然景观的形成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 风景。

1.2人文景观多。在云南上中,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而不同的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是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他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使得当地的民族文化在这些人文景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吸引了广大国内外的游客来观光。

1.3气候多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该温度和高海拔的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的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薄,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同时云南的气候既有热带气候,同时也有温带气候。

1.4动植物繁多。云南省兼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实为世间罕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植物 15,000多种,动物 250多种类,鸟类总数达 766种,“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名成了云南的代称。

2.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2.1加大宣传。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有着重大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走向世界,进而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另外,还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利用明星打造明星效应,将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宣扬出去[1]。

2.2开拓文化创意旅游市场。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当代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创意营销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他开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调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出知名度,使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行业真正的走出去[2]。

2.3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民族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了他们的生活风貌,而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者就应当认识到这一民族特色,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加入到旅游产业中去,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走品牌化道路。如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族的传荣民族、西双版纳傣族的主楼,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区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去观光[3]。

2.4提高服务水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追求也越来越大,而旅游作为一种提高精神生活的途径,人们也越来越崇尚旅游。而云南作为一个旅游胜地,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除了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资金的投入,配备齐全的设备,进而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特色,进而更好地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注重环境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景观,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主动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民族风情被同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有计划性和规划性,杜绝旅游开发污染环境的现象。要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工程中去,提高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尽可能的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风景[4]。

2.6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政治要加大财政支出,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知识教育,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旅游、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要强化服务意识,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进而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

3.结语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同时也可以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不仅要做好规划,同时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带动云南旅游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蓮.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65-68.

[2]邓开民.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王润球.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胡冀珍. 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作者简介:李星为 (1988-)女 ,云南昭通人,专业或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和特点 篇4

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个人观点是国内没有几个公司拥有比较规范比较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大都只是人事管理而已。即使有些企业有,也是没有任何的创新与发展,只剩复制,而且还都是理论基础的复制,很少有结合实际国情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而在我们国家却刚刚开始。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中国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具体表现:

1.由于中国人口庞大,大多数企业没有把人当作资源来分配;

2.由于大学教育发达,大学毕业生众多,再加上海归人才众多,即使知道中高级人才的稀缺性,却仍不知道人才持续获得的规律,随意践踏人才;

3.不懂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只知道人事考勤,由于特殊国情,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4.在资源投资上极端节省,几乎为了降低成本而砍掉了全部费用,最好是“马跑得快,马又不吃草”,极力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又不对员工进行培训;

5.没有老,中,青的搭配,更没有人才结构的科学配置;

6.由于国情原因,国人及其讲究人情,造成大量不合理的流程及不合适人岗配置,同时放各种有关系背景却不具备胜任能力的人员充斥在重要岗位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7.没有公司全局观和长期战略定位,无法从人力资源这个源头上解决企业内部现实存在的帮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的现象;

8.没有对人才进行有效储存,以至于在员工流失的情况下,无法及时获得足够质量和数量的人力进行补充,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9.由于对员工过于要求,造成员工离职率高,稳定度和忠诚离都非常低;

10.人力资源部门本身欠缺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配置,而且缺乏服务意识,评价能力和监都能力,无法对公司作出重大贡献。

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从招聘上来说:

社会在发展,企业也在发展,招聘方式也越来越多。我国企业招聘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企业发布劳动用工信息主要以招聘会为主,以媒体广告和人才交流中心为辅。从社会上招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新增人员的最主要来源。面试是企业录用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企业已有能进能出用人机制。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建筑企业、批发零售餐饮企业用工市场化程度高,但亟需加强劳动用工制度建设并认真执行劳动法规;西部企业弱于制度建设,中部企业弱于制度执行。企业上市促进了劳动招聘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从微观方面上来看,按岗设人。单位为了发展,首先是设法招到本单位所需要的人员。招聘应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出发,挑选出最合适的人来担任某一职务,而录用则主要涉及到如何做出录用决策及最初的人力资源安排。虽然招聘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国情关系,讲究人情,招聘漏洞多。

对人员的招聘录用有两种:一种是内部招聘,一种是外部招聘。

案例:

为了准备人类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苏联宇航局从1960年3月开始招募宇航员,这期间训练了至少20名,最终选中了加加林。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就是在确定人选几周前的一个偶然事件。在尚未峻工的陈列厂内,受训的宇航员们第一次看到东方号宇宙飞船。主设计师科罗廖夫问谁愿意试坐,加加林报了名。在进入飞船前,加加林脱下了鞋子,只穿袜子进入还没有舱门的座舱。这一举动赢了科罗廖夫的好感。他发现这名27岁的青年人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

加加林脱鞋进舱这个细小的动作,赢得了“一步登天”的机遇。这也反映了加加林洁身自爱、尊重他人的品格。

2,从培训上来看:

国际化造成国内培训也越来越丰富,内容通过对国内不同背景企业员工培训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有效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工作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现有的培训脱离实际,有待反省企业培训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主要的培训方式有这些:

1.讲授法;2.工作轮换法;3.工作指导法或教练/实习法;4.研讨法;5.案例研究法;6.企业内部电脑网络培训法。

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员工培训已经越来越科技化,数据化,网络化,使员工接收到越来越多的消息,有利于员工发展。

案例: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3.从薪酬上来看:

我国大部分企业员工对薪酬表示满意;大部分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技术、销售及其它人员薪酬结构各不相同;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虚拟股票;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企业一般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本企业历史水平确定工资标准。

案例:

小黑羊救命:没有无能的员工

农夫家里养了三只小白羊和一只小黑羊。三只小白羊常常为自己雪白的皮毛骄傲,而对小黑羊不屑一顾:“你看看你身上像什么,黑不溜秋的,像锅底。”“像穷人穿了几代的旧被褥,脏死了!” 就连农夫也瞧不起小黑羊,常给它吃最差的草料,还时不时抽它几鞭。小黑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经常伤心落泪。

初春的一天,小白羊与小黑羊一起外出吃草,走出很远。不料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它们只得躲在灌木丛中相互依偎。不一会,灌木丛周围全铺满了雪,因为雪太厚,小羊们只好等待农夫来救它们。农夫上山寻找,起初因为四处雪白,根本看不清羊羔在哪里。突然,农夫看见远处有一个小黑点,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他那濒临死亡的四只羊羔。农夫抱起小黑羊,感慨地说:“多亏这只小黑羊呀,不然,大家都要冻死在雪地里了!”

4.从绩效上来看:

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我国企业必须进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和“调薪”.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是大部分企业实施人员绩效考核必备工作。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企业规模越大,人员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提高人员绩效管理水平。

案例:

甲和乙参加网球赛决赛,如果奖金为10万元,冠亚军均分5万,选手为了冠军的荣耀仍然会付出足够的努力争胜。但如果10万元奖金全部归冠军所得,那么胜利本身的吸引力会更大,激发两位选手的努力程度也就更高。

这就表明,不同职位、不同表现之间的工资差异越大,员工为获得更高职位、更优表现所付出的努力就更多。绩效管理即要给员工提供“参赛”(晋升或加薪)的机会,并尽可能给予最大的激励。激励会使员工付出更大的努力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三,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并且在推进,关于中国企业的规范化、专业化,从事相关职位的规范化、严格化。

2.就业方向,发展方面。管理层,高管,社交圈子,商业圈子,比较高端,容易就业,待遇好。可以在圈子内构建团队,自己创业可以无虞。

3.企业提出,对于管理层人员要求综合素质极高,心理、培训都要会,过去传统意义的简单管理已经被淘汰;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重要性。

4.21世纪,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企业要发展,不仅倚重市场,更要倚重管理。契合经济的发展,契合政策,契合企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师,会很火。

5.教育将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的趋势。我国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前提,没有教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科技的发展。

简论政府物业的特点和创新服务 篇5

摘要 : 中国的政府机关后勤工作渐渐地向物业管理方向转变,这使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市场,但由于机关本身的特点和机关物业管理的特点,使得机关物业管理服务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物业管理企业能根据这些特点来开创具有创新的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政府机关 特点 物业管理 物业公司 创新服务

中国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前后大体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地设立后勤编制,对办公用房进行“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管理”的分散模式,物业管理工作纳入政府机关事务的行政管理之中,这是建国后数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第二种模式是改革开放后 , 在人们更新效益观念的冲击下,部分政府机关对后勤编制实施改革,引入企业化管理,制定责任目标和检验标准,使后勤服务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倡导后勤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这是先期导入专业化物业管理的有益尝试,但是面对基本的成本效益冲突、产权与使用权冲突和维修养护上的种种弊端,仍然有其无法解脱的痼疾;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第三种模式,以莲花物业接管深圳市住宅局机关楼宇及深圳海关所属全部物业、万科物业接管国家建设部大院为代表,这是一种由政府机关全权委托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政府机关物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由物业管理企业针对政府机关楼宇及相关物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准备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合理议价、财务公开,为机关办公用房提供维修、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的一体化物业管理,通过物业管理企业本身的管理综合服务和文化背景,给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安全、文明、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这是物业管理在新形势下外延得以拓展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自身角色的全新定位。

一、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特点

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是很有特点的,因为政府机关物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特色的物业管理服务。首先,政府机关物业不同于一般写字楼,一般写字楼拥有多个业主或使用者,他们可能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所以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机关物业的业主是单一的,是一个“大业主”,所有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只是这个“大业主”中的一份子,他们的工作基本都是围绕同一主题,从而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要求基本大同小异;其次,政府机关物业与一般的住宅物业也有很大的区别,物业管理企业为住宅物业提供的服务一般围绕着小区业主的日常生活,主要都是一些琐碎的便民服务。而机关物业服务主要是提供围绕着机关办公的一些服务,除了一些日常的保洁和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之外,还有很多政府机关物业特有的服务内容。

(一)服务保密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保密性服务。机关是政府办公的场所,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讨论到一些需要保密的内容,特别是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机关比比皆是,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国家机密和绝密。作为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其工作性质导致他们较容易接触或者是获取这些机密,怎么为机关业主提供放心的服务?这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物业管理企业为机关物业配备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培训,定期做思想教育工作和保密教育;其次,在具体工作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比如在入室保洁工作时应该做登记,有条件的应该实行“双人以上人员同时上岗制度”;最后还要制定完善的员工手册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从多方面、全方位有效地进行保密性服务。

(二)服务多样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服务的多样性。一般的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无非集中在保洁、1

设备设施养护、园林绿化、传达、保安等工作,而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根据机关工作的特点将会衍生出其它各种物业服务,比如说会议服务、餐饮服务、放映服务等。会议服务应该是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重头戏,也是体现一个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会议服务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与会人员端茶倒水,还涉及了会议室安排、会前准备、等待、迎领、上会、紧急事件处理等各种环节的工作。而且,根据会议性质的不同,对会议服务的要求也会不同,如何为机关业主提供迅速、有效、细致、全面的服务是会议服务的关键。餐饮服务、放映服务作为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一个衍生体,从严格意思上区分,好像并不是物业管理的范畴,但是从服务的角度出发,这两点恰恰是体现了物业管理企业全方位服务的水平。

(三)沟通的重要性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沟通的重要性。做好服务,沟通甚为重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想业主所想,做业主想做。机关的工作往往是具有连贯性的,很多事情是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的,如果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和机关业主做好良好的沟通,不能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就不可能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务。如果一件事情被耽误,可能会导致很多后续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样一来,其结果可能不是单纯的物业管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还可能严重影响或阻碍机关的正常工作,这样怎么让机关再选用物业管理企业为其服务?所以,物业管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与机关领导的沟通工作,不仅物业管理领导要和机关领导沟通,物业管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应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物业管理工作的万无一失。

二、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模式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特色的物业管理。只要物业管理企业能根据机关物业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培养出一个适合机关物业管理工作的团队,一定能为机关业主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在机关物业管理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好的工作环境和办公秩序,做好包括清洁卫生、保安、通讯、交通、食堂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使“政事分开”,突出机关单位的政务特点。这是区别于住宅小区及其它写字楼、商厦服务对象上的个性特征。推行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就必须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在激烈的竞争中,物业管理正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找准专业化方向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在服务理念和市场定位不断创新,满足不同业主的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用创新服务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方才可能实现物业管理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政府机关物业管理特点,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特色产品”,搞好创新服务

设施设备维修要求较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化的建筑楼宇涵盖了计算机、自控、暖通、给排水、无线电、供配电、消防监控等各个专业领域。机关大楼的工程动力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是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基础性保障。物业管理企业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属于机关大楼、写字楼、商厦等非住宅的共性,区别于住宅物业个性。

机关大楼的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是依法履行行政管理,监督、指导并服务于社会的职能。机关物业管理要维持机关良好的工作秩序、安静的工作环境一般物业管理内容无外设备维修养护、园区绿化、保安、保洁,而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根据机关工作特点会衍生出其它服务。如会议服务、餐饮服务、车辆管理服务等。

将星级酒店服务模式与各政府机关大厦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一整套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执行标准化的操作,改变政府机关的食堂传统管理模式推出创新服务。在机关食堂管理中突出特色技能,食堂膳食供应推行特色餐饮、绿色健康饮食,以营养搭配、绿色无公害为原料,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每天更换食谱,根据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口味,调剂饮食。为解决膳食供应众口难调的问题,在机关干部就餐时、以发放建议书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有针对性地调整食谱。为保证膳食质量,突出特色,加强厨师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以大赛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厨师互动使机关干部感受到食堂膳食的变化,大家常吃常新。服务流程数字化、服务标准的表格量化,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完善的制度、整套操作服务流程,创建了机关后勤新的食堂管理模式。

政府机关的车辆管理:住宅小区物业注重的是停车场的管理;而政府机关物业的车辆管理是将其驾驶员、车辆到停车场全部委托物业公司负责管理。这需要与业主密切配合,既要满足业主的办公、业务用车,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人员控制能耗。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共同制定车辆管理办法、车辆保养、操作流程,明确双方负责人;制定安全技能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制定能源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及安全行车奖惩制度。停车场管理要内外有别,但管理标准一致,对外来车辆要跟踪到位。对管理的对日常车辆要做好每个时间段出入记录并按期整理归档备查。

环境卫生管理中导入了“7S”先进理念成为机关后勤物业管理的经典。“7S”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安全、素养。物品按位摆放、作业环境的定置化,员工素养的自我提升。在“7S”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已经形成。

“省心、省力、省时、省钱的服务”作为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模式根本,是为“效率物业”。“以业主满意为原则”、“以管理与服务为中心”、完成“管家型服务转向主人翁精神”的升华,成为物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服务于业主开口之前,变为我们服务理念。注重为业主提供细节服务。如业主重大的接待活动,首先做好接待活动预案,并确定每一接待环节负责人,按方案操作,对突发事情做到补位跟踪,安排好业主所需的各类人员,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事后,要把接待程序资料整理备案。把服务意识贯穿在每个服务环节中,使每个服务人员都清楚物业管理的产品是服务,而服务产品就在他们手中、服务技能中、服务意识中。把服务做到业主的心里,让业主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你的服务所在。

四、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核心是融入而非受托

餐饮的食堂管理、会议接待、车辆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物业管理的常规体现了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水平。这完全取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对政府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的了解程度,同是政府机关,市政府、区政府、工商、税务、物价、公安、房产等行政管理职能不同。如果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不了解所服务的政府机关性质,无法在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中搞创新服务。如政府机关的大堂接待人员,要熟谙机关科、处室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职内容。但恰是机关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政府机关物业管理全方位的服务水平。做好会议接待不仅是端茶倒水的礼仪服务,物业的服务人员要清楚为之服务的政府机关性质,而且要了解相关政府机关的行政职能、级别,方才能做到周到、得体,有分寸。这些全部要靠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对政府机关的融入,跳出常规物业管理的窠臼,从而得到业主的认可,提高物业管理创新服务的水平。接受委托是法规意义上的政府机关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关系,“爱人之托,终人之事”是企业诚信的范畴;融入政府机关之中,后勤事务是自己的事和接受委托有主动被动之分,搞创新服务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仆人为主人。

政府机关物业管理服务是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结束了封闭的供给制、福利型传统的后勤体制,革除了机构臃肿、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多种弊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后勤保障水平。但这都要以政府机关的物业管理创新服务为前提,以物业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队伍为基础。

写云南特点的作文 篇6

丽江东巴谷,海拔为2700米,它的文化集中显示在东巴壁画上。东巴壁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共分为六个部分:创造篇、因果报应篇、迁徒定居篇、战争篇、爱情篇以及人与自然篇。就拿因果报应篇来做例子:壁画上显示人的一生有三个境界,天堂、人间、地狱。有一个人在人间的时候只砍树,而从不种树,死后便降入地狱,报应是万箭穿身!壁画从六方面反映了东巴人的精神理念。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听导游说:过去东巴文字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这可是纳西族的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我所到达的旅游景点,称呼男女的用词都不一样,而且我还学了几句呢!

昆明称呼女方为阿诗玛,称呼男方为阿黑哥;大理称呼女方为花,金花是最漂亮的,然后就是银花、铜花、最差的就只能是铁花了,称呼男方为阿彭哥;丽江称呼女方为潘金妹,也可称为胖金妹,因为当地以胖为美,胖为贵,越胖的女子就越有力气,胖的可达200斤左右!称呼男方就是胖金哥了,当地的胖金哥要想赢得胖金妹的喜欢,就得把自己养得肥肥的、黑黑的。如果嫁给了胖金妹,胖金哥在家不要太享清福噢,不用外出挣钱,都是胖金妹出去挣钱,而胖金哥只需待在家做七件事:琴棋书画烟酒茶。

民族语言也别有一番趣味,在此,我教大家几句。大理人说谢谢是“一味你”你好是“拜哦”;吃饭是“一嚓”。丽江人把再见说成“泪多多”,因为要告别了,泪水就是多多的!昆明人问你饭吃饱了吗?是这样问的:“你肚子干大了吗?”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篇7

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通过综合分析SWOT的四个要素,系统评价发展战略,能达到选出一种适宜战略的目的[2]。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弱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云南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1.1 优势

1.1.1 体育自然旅游资源优势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体育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垄断性地位。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云南省的体育自然资源分为陆地体育旅游资源和水上体育旅游资源。除此之外,由于昆明海拔高,年平均气压810.5MP,较零米海拔缺氧17%[3],具有天然高原训练体癌条件,被誉为“高原明珠”、“运动员的摇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昆明海埂、呈贡两个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要迎来国内外众多的运动队前来训练和比赛。

1.1.2 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优势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云南有26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几种乃至数十种民族体育活动项目。目前,已发掘出来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达386项,占《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所列项目的40%以上。这些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对国内外游客将产生巨大的诱惑力。

1.1.3 区位优势明显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联单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其中,中缅边界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1353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条,国家级口岸10多个,省级口岸10个,还有86个边境或边民互市点[4]。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使云南成为民俗风情和边境旅游的最佳去处,也为开展跨境性的体育旅游提供了极好的区位条件。现已开发形成的旅游线有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昆明国旅在曼谷与泰方合资成立了旅游公司,促进了东南亚来滇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充分展示了跨国旅游的潜在性。

1.2 劣势

1.2.1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没有得到统筹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云南一座丰富的宝塔,目前,省内很多旅游景点都已将目光放到了这座宝塔上,相继开发了过溜索、磨秋、轮秋、爬油杆、滑杆、刀杆、射箭射弩、陀螺、赛马、堆沙、民族体育舞蹈等旅游产品,但是各景点在开发时忽略了周边地区也有可替代的资源,出现了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和雷同。另外,有一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民族体育资源还没有开发整理出来,它们还只是停留在一般的传统体育活动上,其经济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规划。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对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规划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全面、深入,但是体育旅游资源的专项调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还没有制定出一整套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市场缺乏宏观的规划与指导。

1.2.2 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体育旅游的专门人才不仅是体育旅游的发起者、倡导者,而且是体育旅游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部门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人才以及高素质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经营方式陈旧,经营内容单一,营销理念落后,创新意识薄弱。体育旅游项目策划单一,档次不高,体育旅游产品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1.2.3 缺乏体育旅游媒介,宣传不足

云南的体育旅游项目颇具特色,尤其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很多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而也是为外地旅游消费者不熟悉的,所以对产品的介绍、宣传和促销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云南有关体育旅游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好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力量,体育网和旅游网发布的内容也基本上只涉及自己领域,体育旅游的消费者不能迅速、准确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体育旅游的相关信息。

1.3 机会

1.3.1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早在1970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提出: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阶段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5]。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好满足了现代人类日益增长的各种体验需要,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发展体育旅游的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6]。与此同时,世界上对大型体育盛会举办权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申办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通过举办大型体育盛会将树立本国良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这些事实表明,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全世界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1.3.2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无疑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政策、资金投入、人才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为西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人才、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物学者的共识和心声,也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西部大质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明确纳入了西部大开发的五大工作重点之中。“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导”这是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所有专家、开发的关注和科技界专家学者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视。云南被国务院划进西部大开发范畴之内,西部大开发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云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1.3.3 入世和北京奥运会

中国入世和申奥成功也给云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加入WTO,有利于旅游业在进一步开放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优化旅游环境;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增加国际客源;也有利于引进的旅游开发与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旅游企业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奥运会最直接的效应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申奥成功等于给中国做了一个巨大的世界性的广告,对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意义十分深远。据国家统计总局测算,从2002年到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因奥运会每年额外提高0.3-0.4%。据专家预测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旅游拉动因素占0.85个百分点[7]。由此可见,2008年奥运会对旅游业尤其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4 威胁

1.4.1 国内竞争日趋激烈

体育旅游相对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健美强身,还可陶冶情操,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青睐。发展体育旅游还能增加国家创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因此,各省、市、地区都纷纷注意到了这块硕大的蛋糕。云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健全,其竞争力不是很强。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通车,神秘的西藏更加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对云南省的体育旅游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1.4.2 国外旅游企业的进入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国外旅游公司会对我们国内旅游市场虎视眈眈。外资企业将夺走国旅游企业的部分客源市场,也可能会挖走我国旅游企业的部分优秀人才,旅游业的龙头企业——旅行社业将首当其冲地承受最大量的冲击。目前,美国运通、日本交通公社、德国基比克等国际旅行社已经进入我国旅游市场开展相关业务,并对我国国情和旅游市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这些国际知名旅行社将利用雄厚的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分额、树立品牌、吸引优秀人才。这些无疑会对云南省体育旅游的市场产生极大的冲击。

2 云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的相互合作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交叉的事业,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活动,旅游部门没有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体育旅游的游览部分又不在体育部门管理范围。由于从属于不同和管理部门,有可能出现扯皮现象,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云南省体育和旅游两大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使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互相促进,获得双赢,以此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2.2 对体育旅游资源做好价值评估,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组织有关部门机构人员、专家、学者对全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存状况及商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清家底。立足本地,充分利用云南文化、历史、地理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确立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主题与形象。提出云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市场定位、市场开发战略与产品营销方式。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使它同国家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国内、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同时,也大力开拓有独特风格和吸引力的民族体育项目,调动游客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依据体育旅游的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做出综合决策,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防止对生态破坏或无效的体育旅游盲目开发和重复投资,保持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经久不衰,以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2.3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科学管理,规范市场

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的指导。因此,大力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非常必要,同时应实行专业导游上岗证考核制度。体育旅游由于专业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必须有较高的安全保障条件,加强统一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对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旅游服务的质量都必须严格把关。在项目设计和组织中更要精心设计、规范操作,必须在确保体育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云南省应尽快制定出一系列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的制度和实施细则,以推进体育旅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4 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旅游者的消费动机可以划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云南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探险观光游、高原训练游、民族体育风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

2.5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和促销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本地体育旅游的特色,并倡导“体育休闲、健康生活”、“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营造崇尚体育休闲的社会文化氛围,针对体育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强调个性体验,引导体育旅游需求,将潜在的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转变为现实的体育旅游需求。创建体育旅游网站是宣传体育旅游和方便体育旅游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组织和承包各种规模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体联、体协和俱乐部,为开展体育旅游创造出社会氛围,并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各种大型运动竞赛或大型会议的举办,是开展体育旅游宣传和促销的有效途径。

2.6 做好客源市场细分开拓国外市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要选准云南省体育旅游的目标市场,分析目标市场的竞争及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变动的特点,适时调整目标市场定位策略与市场营销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在努力培育以国内大中城市为主的消费者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国外市场客源,结合千里边疆文化长廊的建设,举办跨境的国际的漂流竞赛、国际龙舟竞渡和汽车拉力赛,举办跨境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与竞赛活动,开辟国际性的体育旅游线路,互派体育使团出访,以推进与邻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体育交往,拓展云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经济文化大循环和竞争,最终促进云南GDP的快速增长。

摘要:体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云南,体育旅游,SWOT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林佩群,李建萍.假日生意经—文化消费篇[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2]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23):298-302.

[3]唐国梁.云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初探[J].曲靖师专学报,2000,(11).

[5]孙丰念.体验经济时代体育旅游的开发[J].产业经济,2006,(4).

[6]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2,(3).

上一篇:工程质量问题检讨书下一篇:初中语文知识竞赛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