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通用11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 篇1
摘 要: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现代民俗旅游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必经途径。神话传说与旅游的结合,是云南旅游下一步的挑战。就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作用,吸引力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探索。
一、引言
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求知欲,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去旅游、去那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地方旅游。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去探究,想去研究,之后产生旅游。原古的先民为了解释一些现象与还原历史,为了给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明,创造了神话与传说。富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与传说总会打开人们的思绪,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心中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忆并且想要去一探究竟。把神话与传说作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招牌,甚至是一种品牌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总会做到吸引大量游客们的到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可以传播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源源留长。在这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有:有着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天外狐仙和刘海砍樵,杭州西湖河畔的白娘子、宋城千古情。
神话与传说经常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有的人说传说是神话的传说,而什么是神话,谁又是传说。而现实之中传说是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是有关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相对于传说,神话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观点看,刘魁立先生在为《中国百科全书》所书的《神话级传说》的词条中,认为“神话就实质和总体而言是生活在原始的公社时期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原始思想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与原始信仰相关联的一种特殊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袁珂认为广义的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科学的性质,它通过幻想的三棱镜反映现实并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这便是神话与传说。
上至云南的风景名胜、民生习俗,下至民间的风味食品都流传着让人们记忆颇深又细细回味的动人传说。流传着的拥有悠久历史的传说与神话构成了云南的文化与民俗,将云南的历史、古迹与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便构成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云南的各个的旅游景点都充斥着神话与传说,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利于云南民俗与文化的传承,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神话与传说参杂在旅游景点当中,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更加充实,也使旅游景点更富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它也能够提高景点的品味使其摆脱低俗。用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古文化的热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景点迸发出特点与特色。以神话与传说为基础,吸引游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云南民俗中的神话与传说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众多民族的聚居。注定云南有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独特的气候也奠定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吸引着人们。富有春城的云南景观,多民族文化也使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众多吸引众人、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神话与传说。这些构成了云南旅游民俗的重要部分。比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傣族的《变札责帕》。白族的洪水神话《小黄龙》。与魔怪斗争的神话,如纳西族的《杀猛妖》和《都支格空》,傣族的《泼水节故事》,时代稍后的还有白族的《杜朝选》、《岛枝杀鹰》。崩龙族的《祖先的来历》《葫芦神话》。瑶族有日月成婚的神话。傣族、景颇族有关于太阳神的神话。佤族、哈尼族基诺族有解释月食由来的神话。《龙女拜观音》、《沪沽湖传说》、纳西族《不怕死女人》的传说。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有关玉龙雪山旁象山和狮山的传说、虎跳峡来历的传说、描绘美丽的格姆山的传说。这些是他的文化与历史。云南拥有众多民族,注定拥有别具特色的神话与传说吸引着人民的眼球。不仅仅如此,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土特产不仅内容丰富,更富传奇色彩。傣族竹编、撒尼挂包、多彩扎染围巾,粗麻民族绣花外套、大理草编。鹤庆银铜工艺品、酥油茶和蜡染、东巴挂毯、木雕。乌铜走银、路南挑花、撒尼刺绣品、青云工艺、卜农玲、太极豆腐,云南白药,云南过桥米线等都具特色,可谓丰富多彩,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流传后世的传说。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 篇2
一、云南省民俗旅游概况
1. 云南省境内民俗旅游文化简介
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从历史记载上看, 西南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分布众多的地区, “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 有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傈族、哈尼族、拉枯族、基诺族、景颇族、独龙族、怒族、阿昌族、羌族、普米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等17个民族, 此外还有部分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苗族、瑶族、满族。西南地区不仅民族很多, 而且民族人口亦多, 尤以云南最为突出, 西南民族地区24个民族在云南省内均有分布, 是全国少数民族组别最多的一个省份, 少数民族人口也有1000多万。”[1]
现代云南省内旅游很多都依托在民俗文化上, 而云南民俗文化的载体基本上就是给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动植物种类众多, 很多都是外地很难看到的, 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一个浓缩的人类发展的历程, 所以整个省的旅游经济十分发达。根据相关资料, 云南省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还有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 除此之外各种文物保护单位和小的景点分布, 不胜枚举。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云南省内很多旅游项目都已经和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吸引大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极大促进了云南省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极大贡献。
2. 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特点
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省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从旅游、经济、文化发展等多种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民俗旅游经济基本呈现四个特点:多样性, 参与性, 差异性, 文化的多元化。
(1) 多样性。云南省民俗旅游的多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的多样性,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 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1000万人。民族的众多造就了民族文化的众多,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据统计有数十种。其次是旅游的多样性, 云南省境内包含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喀斯特地貌, 并且动植物种类众多, 历史古迹、文物书目也很多, 仅仅从已经开发的景点来看就是数量庞大, 除此之外还有些未开发的自然景区, 也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探险者前去探险、游历。除此之外, 云南省的地理环境也具有多样性, 复杂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省内少数民族众多, 文化多元的特征。
(2) 参与性。民俗文化旅游中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参与性。随着社会发展, 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现代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并不只希望走马观花看一下, 因为这些通过互联网, 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在家里就可以足不出户来环游世界。在旅行的过程中, 游客更希望可以参与到其中去。云南省独特的民俗旅游文化依托在其传统的民族文化中, 而少数民族人民历来善歌善舞, 在旅游景区的帮助下, 少数民族人民把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如歌舞表演、游戏活动等作为特色游览项目之一, 游客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以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在一起, 真正体验到民俗文化的特别之处。
(3) 文化的多元化。民族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多样、复杂性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 云南省内大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都受到了较好的保护, 并且在不同的区域, 侧重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 “民俗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强强联合, 培育了丽江古城 (纳西风情) 、石林 (彝族风情) 、香格里拉 (藏族风情) 、西双版纳 (傣族风情) 、大理 (白族风情) 、腾冲 (侨乡风情) 、宁蒗 (摩梭风情) 、元阳 (哈尼风情) 、罗平 (布依风情) 等一批世界旅游的名牌。”[2]
除了基本的民俗文化外, 云南省内宗教文化也是多种多样, 佛教方面同时有受到汉地影响而传播的大乘佛教, 也同样有受到藏地影响的藏传佛教, 在南部等地区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 也就是小乘佛教的传播。除佛教外, 云南省内同样有常见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 这些文化有些与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有些独立发展, 但无论如何, 总体上都呈现出多元一体化发展趋势。
(4) 差异性。这里所说的差异性是说云南省内少数民族民俗发展状况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 位于边疆地带, 地形多样, 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云南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处于一种比较落后、闭塞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 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也极大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省内众多少数民族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呈现两种状态, 一种是自身文化系统保存较为完好, 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十分强大, 甚至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另一种就是自身文化系统早在历史上就遭受多种冲击, 文化系统已经比较薄弱, 而在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之下, 很多年轻人也走到城市中, 抛弃了本有的民族文化特质, 这就导致传统民俗正在慢慢衰落, 有些现在我们已经难以看到了。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 尤其是其中一些保存较好的民俗文化,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对民俗文化转向旅游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民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加, 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在不断增加。过去人们出门旅行的目的侧重点在于“我去过哪里”, 到目的地后也就是参观游览一下景点,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行感受到与自己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质。云南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因此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 旅游团在组织游客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鼓励游客真正参与到其中, 和少数民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享受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 因此也促进了民俗旅游经济的不断开发。
从云南省的民俗旅游经济开发来看, 一般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 分别为文化陈列项目展览, 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娱乐项目, 民俗旅游商品, 以及以村寨为单位的旅游项目。
1. 文化陈列项目展览
文化陈列项目展览基本的实现载体可以说就是各类博物馆, 云南省内大大小小博物馆众多, 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是有些区别的。除此之外, 一些国家级、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属于文化陈列项目中。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陈列展览的形式展现给游客看, 一方面是便于游客理解和参观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从另一方面看, 也是对这些传统民俗的保护。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 外来文化对云南省内少数民族传统民俗的冲击是很大的, 有些历代传承的工具、工艺品, 在民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设立成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项目或是直接收入博物馆中, 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运用专业知识来对这些古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对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也是很有益处的。
2. 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美食是除基本景观之外吸引游客的另一大特色,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其传统的美食, 无论从外观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将传统美食和现代小吃结合起来, 设置专门的小吃街等, 也是云南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一大特色。“傣族的风味餐饮, 哈尼族的‘长街宴’, 白族的‘三道茶’, 傈僳族的‘同心酒’等, 与各饮食文化相交融, 形成了云南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3]
3. 少数民族特色娱乐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的娱乐项目基本上是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结合起来, 配以相应的民族歌曲、舞蹈、习俗等, 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这些旅游项目基本上可以说是云南民俗旅游经济中开发的最成功的, 成为吸引游客的最主要项目之一。
4. 民俗旅游商品 (纪念品)
旅游商品或称之为纪念品, 是旅游景区除基本门票等收入之外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也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主要收入来源。从云南省内来看, 民俗旅游商品一般与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服饰、手工艺品等结合起来, 还有一些类似于明信片等便宜、便于携带的纪念品都受到游客的青睐。
5. 村寨旅游项目
村寨旅游项目是今年来兴起的, 云南境内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还是以村寨为基本单位聚集在一起, “主要依托以表现各民族文化特色为主的地方村落或模拟村寨为主, 开发成集民族建筑, 民俗活动, 民族饮食, 民族风情为一体的, 各具特色的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民族文化风情活动。”[3]
三、云南省民俗旅游经济开发的展望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后, 出现了一些问题。从目前来看, 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商业化过于严重, 随着旅
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从云南省内民俗经济开发来看, 商业化越来越严重, 甚至出现了假冒少数民族, 通过表演等骗取游客钱财的现象。其次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游客的不断增加, 以及在一些地区为了发展旅游景点, 在开发的过程中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宣传开发不够, 云南省地理面积较大, 除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景点外, 一些稍微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游客人数相对较少, 这与宣传力度的缺乏有很大联系。
2. 开发的对策
未来云南省民俗旅游开发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保护开发相结合。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云南省内民俗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开发是必然的,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开发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 以此保护传统民俗, 而民俗保护的越好, 就越会吸引游客前来。其次通过市场调控抑制过度商业化, 统一规划制止违规操作。过度的商业化势必对旅游景区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而在这一过程中, 一些诸如前文提到的假冒少数民族来获取利益的行为更是应当需要惩罚的,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的调控, 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促进市场合理有序的发展。
四、结语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独特旅游形式, 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潮流。成功的民俗旅游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4]云南省内众多的少数民族先民们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少数民族本身还是游客, 在开发、参观、游览的过程中都需要注意保护已有的民俗文化, 在保护中开发。从整体看来, 将民俗文化转为旅游经济的发展, 不仅对少数民族自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云南省来说也是极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长治: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05) .
[3]杨韫.试论云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4, (01) .
风情万种云南民族村导游词 篇3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风情万种云南民族村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部的滇池之滨,距市区8公里,占地面积1250亩,是云南省新兴旅游基地展示云南各民族文化风情的窗口。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鸟语花香,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和谐地融为一体。
云南民族村拟建25个少数民族村寨。同时还建有民族团结广场、民族歌舞厅、风味食品城、宿营娱乐区等一批集观赏、游乐、度假、水上娱乐、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配套设施,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和爱好。
傣族村
傣族村寨是进入民族村的第一个村寨,占地面积27亩,三面环水。寨内绿树、鲜花掩映着一幢幢“干栏”傣家竹楼,交错蜿蜒的红砂石小径通向庄严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桥、风雨亭、水井、钟亭等建筑充满着傣乡的浓郁风情。傣寨最富特色的是动态文化展示。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活泼欢快的“象脚鼓舞”,婀娜多姿的“嘎光舞”,还有节庆期间的傣族婚礼表演、赛龙舟、丢包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热闹。
白族村
白族村位于云南民族村以西,占地62.5亩。村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本主庙”以及按实物比例缩小4倍建造的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建筑,造型对仗工整、富丽堂皇,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艺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民族扎染、草编工艺、珠宝玉器、木雕石刻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白族文化历史悠久,白族民间艺术“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民俗节庆活动有热闹欢快的“三月街”、“绕三灵”、“迎新媳”等;白族传统“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使人有“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饮几回”的感觉。村中还有堪称“石中之王”的大理石作坊和精美绝伦的蝴蝶标本展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白族典型的民族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村
彝族村地处民族团结广场以西,占地面积51余亩。村内具有导向性的三虎浮雕墙、别具一格的虎山,充分展示了彝族绚烂的虎文化特色。雄伟壮观的太阳历广场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图腾柱,柱上有太阳、虎、火和中国古代的八卦图,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个月球雕塑,最外围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村内有烤酒作坊、文化楼、“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场、磨秋等,全面生动地体现了彝族粗犷古朴而不乏精巧别致的民俗风貌。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彝族“左脚舞”、“大三弦”热情奔放;“土司礼仪”、“拦路酒”等民俗活动情浓意深。每逢“火把节”,在太阳历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起大三弦、纵情高歌,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纳西族
纳西族村位于白族村以西,占地面积49.5亩。村寨入口处的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坐骑塑像和两面以《创世纪》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墙表现出强烈鲜明的东巴文化气息。以重彩绘画、雕刻为主题的“三坊一照壁”、“民居楼”、“花马坊”、“工艺楼”等主要建筑衬托出极富特色的丽江“四方街”。纳西族历史文化悠久丰富,著名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堪称象形文字的“活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还在民间流传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象形文字写成的典籍叫“东巴经”,是一部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清新优雅、娓婉动听的纳西“洞经音乐”,溶合了古代中原宫庭宴乐的`旋律音韵,是当今民族音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佤族寨
佤族寨内建有茅草房、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而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藏族寨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等都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zanba)、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自酿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为肉制和奶制品,且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基诺族寨
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诺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滇西南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同时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浑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芦,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寨中,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习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摩梭之家
紧依“泸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楞房”,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风格古朴的四合寨楼取名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宁地区的泸沽湖畔,人口约8万多,至今还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习惯。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类学家的关注,给摩梭人增添了奇异、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家”这个风光秀丽、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热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载歌载舞,向贵宾献上酥油茶,为游客荡起“猪槽”船,一曲情深意长的“玛达咪”,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民族团结广场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 篇4
——针对村官的访谈
您好!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特地进行这次访谈。
1. 您的学历是
A.究生及以上B.本科或大专C.高中生D.高中以下
2.您在将军关村工作的时间是
A.1年之内B.1~3年C.3~5年D.5年以上
3.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了解
A.很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4.您对外地人介绍宣传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频率
A.经常B.偶尔C.从没有
5.您认为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A.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B.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其他
6.您怎样看待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前景
A.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B.将停留或保持在目前的状态 C.没有发展前景D.将会逐渐消失或灭亡
7.您认为阻碍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B.食宿及交通条件等设施的不完善C.对外宣传不够D.地理位置不够优越E.政府等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F.当地民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G.其他原因
8.您认为目前将军关村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多选)
A.资金方面B.上级政策方面C.社会媒体和舆论D.当地群众E.将军关村当地的其他部门F.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在以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将军关村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多选)
A.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B.食宿及交通等相关设施C.对外宣传力度 D.资金的筹集 E.环境的保护F.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G..其他方面
10.您是怎样看待就目前全国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大繁荣,将军关村民俗旅游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和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一个当地官员的角度,请谈谈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设想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将军关村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谢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谈,最后请您对广大的游客说几句话来介绍和宣传下咱们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作文 篇5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风俗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为老年人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过了农历腊八节后,新年就快到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人人脸上都满面春风的.,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这是个团圆的夜晚,一家人无论是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大家边看春节晚会,边聊天可幸福了。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儿便可以拿着烟花在院子里或街上尽情地玩耍,而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我们把这叫做守岁。到了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天空中便会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这五彩缤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直到很晚,我们才慢慢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你就会听到“新年快乐,红包拿来!“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大年初一,这天才是真正的春节。而“新年快乐”这句话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语言。早晨起来,我就跟着爸爸去各处的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俗称“拜年”。有的亲戚还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长辈给小辈的,俗称”压岁钱“。对我来说,在新年里收红包才是最快乐的事。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篇6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 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
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篇7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2.整体开发层次有待提高,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目前,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满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满族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与满族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地理和位置交通不占优势。
(三)旅游开发机遇(O)
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假日增多,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这些都将为吉林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近些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依托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省会为龙头,大力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满族民俗旅游点,并把各地的满族民俗乡、满族专项旅游项目、满族风情旅游线等相衔接,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的满族民俗旅游直线,辐射周边地区开花的旅游圈,再往南可以联合北京的满族民俗馆,扩大满族民俗的影响力。
(四)旅游开发威胁(T)
1.吉林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尽管吉林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
2.民俗旅游人才匮乏。要发展吉林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有以下对策:
1.挖掘特色,加大宣传,民俗旅游广告宣传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寻找代言人。
2.将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加强旅游地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泰国旅游学生作文:普吉风情 篇8
第一天晚上,我睡了一大觉。由于第二天是自由活动,所以我和妈妈就出去逛街了,但是上午发生的那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进了一个服装店,妈妈看上一条裙子。店主是一个老外,看似是个美国人,见到我们就打招呼:“萨瓦滴卡(你好)!”然后老外开始嘀咕:“¥%#%……*”人家嘚嘚了半天,我就听懂了一句:“It is 1000泰铢 for you 。”听到这儿,我就利用我所学的、有限的英语抓紧翻译过来,哦,这个裙子200元!我急忙告诉妈妈:“咱赶紧买了吧,我实在听不懂啦!”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唉,还是得好好英语吧,让你多背点英语单词还不背,这下服了吧?”我连连点头,这下真是心服口服。
第三天,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的行程是去香蕉湾!我们坐船到了那里,映入眼帘的是香蕉湾清澈见底的海水,五颜六色的小鱼在海中嬉戏,海鸟们在空中飞翔,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岛上的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为这个风景宜人的岛屿谱写了一个个华丽的音符,蓝天白云在空中交相映衬,这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我靠比划报名去玩“海底漫步”,妈妈不放心地问我:“孩子,去玩这个没事吧?”我信誓旦旦地拍拍胸脯,说:“哎呀,我这么大了,参加这个活动不就跟玩一样吗?”于是,我在妈妈担心的目光中轻松地跳上了船。
当船开到了“海底漫步”的区域,我望着那“十分深”的海水,想到了那“杀人不眨眼”的鲨鱼,想到了海底怪兽,觉得心跳加快……但是当我周围的人都带好氧气头盔跳下去的时候,恐惧在我心头逐渐消散,我也鼓起勇气跳了下去!海水温柔地抚摸着我们,鱼儿们在我身边游来游去,甚至有淘气的鱼儿竟咬我身上的皮肤,我想:“嗯,真好,省了鱼疗的钱了,一举两得!”
有人说:“当勇气被证实时,才是人最大的快乐。”这不正是如此吗?如果没有我鼓起勇气的一跳,怎能享受如此美妙的海底世界!
作者:赵宏岳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介绍 篇9
大洲镇外焦村大路自然村位于我区东南部,距市区28里,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48户,201人,其中雷姓畲族19户、71人,林地2000余亩,毛竹900余亩,去年人均收入3400元。
大路自然村雷姓畲族历史悠久,文化独具特色,有着深厚的畲文化底蕴。是我区畲族的主要聚集地,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质素,有自己的语言,有古遗的独特的风情。
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是我市首家以群众自发,公司模式运行的文化旅游项目。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展示、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目前有100%村民已入股参与开发“农家乐”。原造纸厂拆除后的场地已建起“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大路畲族风情文化旅游村主要开发项目有:
1、畲族风情旅游文化娱乐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博物馆一座,内设立畲族服饰展示区、图腾文化文物展示区、诗词书画摄影根艺展示区。新建畲族风情文化广场、对歌台,利用三月三,七月七等畲族传统节日举办大型的歌舞节,进行畲族文艺专场演出。
2、畲族饮食文化区:新建畲族土特产购物店、“畲家菜”餐饮服务摊档、畲族饮食街、畲家茶艺馆、畲家客栈等。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定稿) 篇10
摘 要: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旅游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除赣州市章贡区均为客家聚居区,客家人口800多万,占赣南总人口的96%以上。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由于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当地土著的相互交融以及山区的相对封闭性, 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如盛大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采的饮食、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
一、赣南客家民俗的旅游价值
1.客家民居与旅游围屋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其风格造型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越来越强烈的关住。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屋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参观、游览、考察、研究等特有的旅游产品。赣南围屋主要以龙南、安远两县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围屋平面多为方形,有“口”字和“国”字两种形式。前者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主体建筑,是客家人常见的那种府第式民宅。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其外墙厚0.8米~1.5米之间,围屋四角建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并设有炮眼、炮孔,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风景。可开发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围屋饭店,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休息的同时,感受围屋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其中奥妙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客家食俗与旅游由于受中原习俗和当地历史、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 赣南形成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特别是赣南的擂茶最具风味,其制作工具、原料、方法、功效、风味都别具一格。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陶制擂钵、擂棍(油茶树干制成)、竹篾制成的“捞子”,在制作过程中其三宝缺一不可。擂茶原料由茶叶、芝麻、甘草、花生、大豆、蒜头、爆米花构成。一钵制作完毕的擂茶,集香、甜、苦、辣于一体,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擂茶在客家山区十分盛行,招待客人,正月新春,大人祝寿,小孩出生等喜庆日子是不可少的。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品尝风味独特的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目的也绝不仅仅为果腹,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地风情,获得特殊的感官和精神享受。在开发中可以有适当的表演,或让游客参与食品的制作过程,导游不失时机地介绍客家的饮食特色及有关传说、趣闻,使游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享受。
3.客家农耕习俗与旅游赣南客家地区多种植水稻、蕃薯、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茶、芝麻、麻草、茶果、药材、蚕桑、蔬菜等等。先民多以铲草烧火土和将铲除或拔下的杂草在水田或畜栏内呕腐以充肥料,这种原始的积肥方法如今仍在使用。提水灌溉工具还保留有古老的辘轳、龙骨车、筒车。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这些农事习俗、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对旅游者特别是城市中的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能参与到其中,手拿锄头或镰刀,脚踏龙骨车或与客家人“同劳动”,必将给旅游者带来兴趣和新奇的感觉。可推出“田园风光游”、“农家生活游”,让游客在领略客家地区田园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客家人的农事生活。
4.客家节日民俗与旅游赣南客家民俗节日众多,如过年、立春、“吃完七种羹,各人做零星”的年初七,元宵节、天穿日、惊蛰、春社、花朝日、清明节、立夏、四月
八、端午节、六月
六、入伏、中元节、尝芋、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舞龙灯、舞狮子、舞茶灯、踩高跷、跑旱船、饮酒吟诗作对赋词,扭秧歌、观灯、花会、龙船竞渡等。客家人的节日民俗是最具旅游价值的,可在不同季节组织游客观赏或参与客家人节庆活动,并由导游人员详细讲解这些习俗的意义及有关神话传说。
5.客家婚俗与旅游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传统的“传宗接代”,而且定要“明媒正娶”、大办酒席。婚姻的方式依照古制要经过“六礼仪式”,即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闹洞房。这是客家人结婚的六个程序,而每一个仪式都有特定的习俗、热闹的场面和深刻的含义。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如“送灯打甄盖” 是赣南客家富有特色的一项喜庆活动,他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闹元宵的内容之一,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婚之后,新媳妇娘家及族亲好友,都必须向新婚夫妇敬送一盏“麒麟送子灯”,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请来宾之外,当晚还必须举行赞、唱、玩、闹“打甄盖” 的活动。婚俗旅游除了观赏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可开发出由客家男女青年表演,从接亲到拜堂、入洞房的整个仪式和过程, 或者让游客扮成新郎或新娘亲历其中的某些仪式,让游客再做一次新郎或新娘,这样定会使游客兴奋不已。
6.客家宗教与旅游客家人的宗教信仰,除传统的佛教、道教之外,还有众多的民间俗神。据不完全统计,寺庙、道观在赣南客家地区的分布达2千多座。客家人除了主祀神外,还祀有五花八门的鬼神,一同供奉在寺观庙堂里面。有庙有神的地方都有庙会活动。赣南客家地区的许多村落或社区每年都要举行一到二次定期的庙会活动,会期达七八天至二十天之久;而且整个庙会活动盛况空前,规模之大出人意料。如游神是庙会活动的一个最主要的节目,有鸣锣、鼓乐、彩旗、花灯、船灯、龙灯、台阁、放铳,抬着神像沿街或沿乡村田间游行,浩浩荡荡, 爆声连天,甚是壮观。庙会由于举办的活动比较丰富,因而会吸引众多的游人赴会,游人来了就要吃、住、行、游、购、娱,这样势必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庙会活动又成为游览、商贸交易的盛会。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客家人的庙会活动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利用庙会旅游来吸引游客达到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的目的。
7.客家文艺民俗与旅游赣南客家民间文艺内容非常丰富,有深情的山歌,清脆、抑扬的唢呐,丰富多彩的灯彩,以及采茶戏、舞龙灯、舞狮、打花鼓、踩马灯、诗歌、传说故事等丰富又独特的文艺民俗。客家文艺民俗在旅游业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由于它是有形的、潜在的、可以移动的,较之其他旅游资源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易于游客接受。它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提高游客的鉴赏水平,陶冶情操,从而增进对客家民俗文化的认识、了解。因而,赣南客家文艺民俗可以开展多种旅游项目,如“客家文艺艺术专题旅游路线”,“客家文化艺术节旅游”,及组织大型的客家灯彩舞会,灯舞、船灯舞、采茶舞、茶蓝灯舞、龙灯舞、贝壳舞、秆龙灯舞、鲤鱼灯舞、麒麟送子灯舞。
二、赣南客家民俗旅游的地位
1.民俗旅游极富魅力据旅游部门的资料,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旅游者心中的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文物古迹的占37%, 认为民俗风情的占63%。可见,目前旅游市场消费正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而更注意在旅游中寻找差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 从中获得多层次美的享受。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所以,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差异性、独特性、趣味性、知识性是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最能够全面满足这一需求的吸引物,无疑是民俗旅游。
目前,民俗旅游活动,在各地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各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台湾台中高山族文化村,闽南泉州鱼村乡俗旅游,赣北鄱阳湖渔船婚礼观赏游,香港宋城文化游等都是很好的实例。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待开发阶段,丰富的客家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甚至许多县(市)具有旅游价值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正在被同化甚至在消亡。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产业来抓,没有深入了解当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没有了解开发客家民俗旅游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价值,而把开发重点主要放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上。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客家民俗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如能得到及时、合理、充分的开发,必将丰富赣南旅游的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对赣南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赣南旅游资源的优势比较旅游资源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三大块。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的,是永恒的,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沉淀物,它具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特征。
从赣南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体系、数量、吸引能力、组合状况、区内分布、知名度、环境容量等因素分析,与本省及邻近省区的旅游资源有一定差距。如:从自然风光来看,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高知名度、较大旅游市场和环境容量的有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等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区。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赣南由于缺乏这样的旅游区,虽有安远三百山、龙南小武当山、上犹陡水湖,但目前只能满足区内旅游者的需要。从历史文化古迹来看,赣州通天岩是全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可以说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其环境容量较小,景观单一,不能形成较大的接待能力,加之在景区内由于缺乏保护措施,使得一些石窟、石刻面目全非,从而降低了其观赏、研究的价值;瑞金市有多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历史发生的时间长,景观地域组合较低,适应范围较小,所以也不可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接待能力。然而,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资源评价的体系中却占着绝对优势。
一是内容丰富,类型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生产、交易、消费、生活的经济文化至婚丧礼仪, 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等都表现出其丰富多样的类型。二是分布广,而又相对集中,在赣南各县(市)、乡、村、寨均有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如客家围屋多集中于龙南、安远、定南等县;宗教庙会活动多集中于石城、宁都;门榜多集中于上犹;客家山歌、唢呐多集中于兴国、于都;客家食俗、婚俗等则在各地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这样对于组合客家民俗游旅游路线,丰富旅游路线的内容非常有利。三是适应范围广, 无论什么层次的旅游者,无论国内国外旅游者,都能参与到其中。四是旅游容量大,赣南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客家民俗文化就生长在这块土地的村村寨寨,构成了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广的特点,因而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接待能力。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五是赣南客家人热情好客,对发展本地旅游经济的积极参与态度高,这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对于赣南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应调整赣南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及旅游投资方向,重点把客家民俗旅游资源作为自己的优势来开发建设。
3.广阔的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的分析是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客家人的分布在全球辐射了6大洲60多个国家与地区,总人数6000多万,其中国内客家人约5500多万,主要分布在江西赣南、福建闽南、广东粤北、广西、四川、海南等地。这里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海外客家人约500多万,主要分布在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瑞士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分布于海外500多万客家人是我们的客源市场。对赣南客家人来说,天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往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恰恰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凡人琐事中,蕴藏着浩瀚似海的,对国内和国外旅游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赣南为客家发祥地和聚居地,对于在海外的客家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寻根问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重要目的地。
三、赣南客家民俗旅游的发展构想
1.注重“客家”名称的渲染名称是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视觉传播信息,在人们的记忆中具有较高的回忆值,同时它也是对外形象的基本要素,人们一般首先从名称中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因而,“客家”名称应重视在各种产品、商品、食品、企业、公司当中的运用,如:兴国卷烟厂生产的“客家”香烟, 石城酒厂生产的“客家”酒酿,赣州“客家”汽车出租公司等都带有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同时还可推出如“客家”宾馆、“客家”旅行社,“客家”学校,“客家”医院,“客家”公园等,从而引起游人注意。让他们通过各种感官了解和熟悉“客家” 这一名称概念,达到传播、宣传和广告的效果。
2.客家民俗旅游资源应注重高品位开发客家民俗旅游资源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开发中要有自己的特色。应突出传统性、古朴性、乡土性,真实地反映客家民俗的历史与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切忌那种标新立异、生搬硬套、低格调、歪曲民俗文化、传播封建迷信活动等文化糟粕的出现。可通过建立“客家民俗村”将各种客家民俗文化精华集于一村。
3.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随之而来,赣南客家民俗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导致客家民俗风情的独特性被逐渐同化、削弱。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如赣南客家民居原多为风格独特的围屋建筑和府第式建筑,而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疑土的现代砖房;客家服饰的传统特征是儿童服饰以狮子风帽为特色,客家妇女盘、系罗帕、穿花边大襟衫、围裙、绣花鞋, 配以腰链和牙牌、手镯等银饰,而如今穿传统服饰的人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服饰。保护措施:一是建立“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民俗文化村”,采取封闭性保护措施,防止被同化;二是利用录像、录音、摄像等方式记录客家民俗的民居建筑、舞蹈、婚俗、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防止流失。
4.赣南客家民俗旅游开发的类型
(1)客家民俗观览型开发。主要以客家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开发客家民俗博物馆、客家民俗文化村,以实物、图片、文字、影像、导游讲解来介绍客家人的民俗风情。本篇论文发表由提供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可作为路线的第一个节点,使游人可以集中观赏各类客家民俗风情,初步了解客家民俗的文化,掀起旅游中的第一个高潮,提高游兴。
(2)客家民俗参与型开发。亲身体验民俗风情,感受浓郁的民俗气氛是民俗旅游的最大魅力。开发赣南客家民俗中的歌舞戏、庙会活动、擂茶的制作,工艺品的制作、种植、节日民俗活动等让游人参与到故事中,同客家人共同游戏、生活和劳作,过一次异乡情调的生活,让游人留连忘返。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篇11
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高 阳 陈俊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今旅游者的客观需求,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认真的筛选才能进行开发,并在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1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推荐阅读:
33云南居住建筑民俗09-05
云南民风民俗作文400字08-15
民俗旅游12-06
民俗旅游09-14
民俗与旅游11-27
民俗旅游产业05-21
民俗旅游发展06-13
京郊民俗旅游10-07
民俗旅游开发分析05-21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