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2024-10-30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精选12篇)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篇1

摘要:民俗旅游是人类文化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其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厚重的历史氛围、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显著的地区差异, 而对中外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受旅游业界和旅游者欢迎的方式。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拥有多才多艺的朝鲜族人民, 丰富有趣的体育和娱乐活动, 特色突出的服装配饰和别致精巧的饮食文化。以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相关的知识为基础, 在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和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

旅游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高层次目标, 可以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从旅游的发展方向来看,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游客的首选旅游需求之一。民俗旅游丰富了游客的文化知识, 使旅游者在游玩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1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延边地区是朝鲜族主要的聚集区, 实行朝鲜族民族区域自治, 具有相同的地域, 相同的生活, 以及相同的民俗文化上的相同的心理素质。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共有六种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第一, 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在传统的韩式婚纱礼服中, 男士一般穿纱帽加冕, 女士一般穿着圆领衬衫和婚服, 全是红色的。外套绣有金色圆形的无爪龙补, 其他纹饰则是以云纹、凤纹为主, 搭配红色锦缎腰带, 整体显得优雅大方。第二, 饮食民俗旅游资源。在饮食民俗旅游资源中, 除了众所周知的朝鲜族冷面、打糕等一般民族特色饮食, 还有朝鲜族传统食品, 如狗肉、泡菜、大酱汤, 等等。朝鲜族的饮食, 因其生产方法和饮食礼仪的独特之处, 使得朝鲜族饮食民俗有时比旅行本身更具有价值。第三, 居住民俗旅游资源。朝鲜族家庭的房屋一般为大型屋顶形状, 外观如飞鹤一般, 中间平缓, 两头上翘。柔和的曲线、弧形的塔楼以及桶子以外的大白轮廓线, 形成一个大型屋顶所有的线和面, 这也是朝鲜族大屋顶同中国汉族民间屋顶不同的地方。第四, 礼仪民俗旅游资源。朝鲜族在朝鲜婚礼、生日庆典、丧葬礼仪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朝鲜族一直以来就有着同宗和表亲之间不能嫁娶的良好风俗习惯, 且婚俗的程序烦琐复杂。第五, 游艺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体育、游戏、娱乐以及民间戏剧等方面的民俗。第六, 节日民俗旅游资源。朝鲜族主要有岁首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流头节、除夕节等传统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岁首节, 即朝鲜族的春节。

2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备受延边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视, 并已有了初步的发展。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注重全面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发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的优势, 重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进一步提升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的发展战略。但是, 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2.1 整体民俗氛围有待于加强

由于长期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生活, 延边地区朝鲜族已经有被同化和民族特性被弱化的趋势, 从而导致民俗文化整体氛围并不浓厚。例如朝鲜族的特色服装, 只有在特殊节日或重大祭祀大典上才能看到。日常生活中, 朝鲜族人的穿着基本与汉族人一致。在他们居住的城市里, 基本上看不到朝鲜族的传统房屋。火车站、机场和进入延吉市市区的主要道路入口处等一些显著的基础设施, 也没有让人从第一视觉上感受到强烈的民俗氛围和异国情调。

2.2 现存的民俗旅游活动缺乏文化内涵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活动缺乏文化上的广度和历史上的深度, 每一个区域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 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挖掘。现今, 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民俗旅游产品未显示出少数民族的整体风格和文化特色, 也没有把人类文化景观和当地的历史、习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其协调、整合, 仍停留在基础层面。如:观看歌曲舞蹈表演、品味朝鲜族民餐。游客只有完全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了解朝鲜族的历史和当地民俗文化之后, 才得以真正理解、领悟朝鲜族的民俗特色,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歌曲舞蹈表演和美味的朝鲜民餐可以取代的。

2.3缺乏开发和统一规划

延边朝鲜族地区红旗民俗村和国贸民俗村等旅游景点是当地具有朝鲜民俗风情旅游特色的地方, 至今也没有得到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 亦不是民俗旅游开发案例中的典型。目前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发展处在没有资源的调查和认证, 没有可行性项目的发展和认证, 没有政府支持和资金注入的阶段, 整个朝鲜族基本处在无序、紊乱的发展状态。

2.4 旅游纪念品、娱乐项目开发滞后

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是旅游经济中最具弹性的潜力消费, 可以有效地刺激、拉动消费, 提高经济效益, 是现代旅游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延边地区朝鲜族虽然在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 其速度和发展规模明显弱于其他在民俗旅游方面举办成功的民族, 没有形成自身区域特色, 没有开发属于本民族自己的高质量、精品型的民俗旅游纪念品。目前, 全国旅游商品市场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大致相似, 并且仍然以外国旅游商品为主。在娱乐方面, 品种千篇一律、过于单一, 档次水平不高, 很难与游客的需求融为一体, 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3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建议

要改变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就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进行学习与探究, 并立足本地的民俗旅游资源, 提出相应的策略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3.1 突出浓郁朝鲜族风格, 营造良好异域文化氛围

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越是丰富, 就越有持久的吸引力。在延边朝鲜族地区的硬件建设中, 应该努力做到把现代化和民族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主干道路修建和邮电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 应该体现出高标准、现代化;园林绿化景观的建筑风格、旅游民俗景区的配套建设, 应该尽可能突显出本民族、本地区的区域特色, 包括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延续和继承。在本地区的软件建设中, 我们要重点推进延边地区朝鲜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 保留其同各民族共同生活时所形成的传统风俗习惯, 例如, 服装、舞蹈、食品、建筑、艺术等方面;应该在民俗旅游发展的项目上将集中点放在发掘朝鲜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上, 充分展现朝鲜族本身的民族特点, 同时结合朝鲜族地域文化, 以此创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 以满足游客寻求异域风情的需求, 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朝鲜族民俗服装要与旅游环境相互融合, 例如酒店内的睡衣可以制作成韩服的款式, 旅游从业人员的制服, 朝鲜族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校服具备民俗化的特征。民间游戏和旅游接待娱乐形成一体化, 要在加强文化风气的培育, 促进人民的教育, 规范文化旅游项目, 系统化的广告宣传和卓越化的旅游项目等方面进行发展规划。例如广西省民俗旅游已经做得非常好, 在省内各个地区以及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能很好地感受到丰富的民间文化, 游客不仅可以在电视和旅游景点观看本地的歌舞表演和少数民族服饰, 还可以享受免费的街头民俗表演。

3.2 增强民俗旅游活动文化内涵

从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缺乏文化上的广度和历史上的深度, 且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一现状来说,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次高浪潮, 对独特的风土人情有兴趣的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因此, 要想加强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的发展速度, 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就应该像开发、挖掘自然旅游资源一样发展民俗旅游资源, 将民俗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活动中来。

3.3 加强宏观管理, 统一规划布局

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在开发方面尚未形成系列化和标准化, 仍然存在很大上升空间,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朝鲜族民俗游”旅游项目的开发作为发展国民经济、造福子孙后代民心工程来进行规划和指导, 政府统一规划延边朝鲜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 促进开辟适销对路的民俗旅游项目。近年来, 当地各级部门已开始积极恢复传统的民俗活动, 一批旅游景点和名胜景区也在开展民俗旅游项目,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 时间的安排与旅游旺季不协调以及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等等。政府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 应重点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延边地区朝鲜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布局相匹配, 并随着旅游旺季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协调, 以此来提高已经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景区和景点的经济效益;二是在民俗旅游开发项目中, 要着重突出本区域的民俗特征, 避免重复的、低水平的建设。现在, 延边朝鲜族地区民俗旅游项目存在元素重复和缺乏特色的问题, 让游客觉得毫无新意。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民俗旅游资源, 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出具有特色和创新的民俗旅游项目。

3.4 开发民俗旅游纪念品

延边朝鲜族地区旅游业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以最能拉动经济效益的购物和娱乐这两个潜在的消费旅游活动为例, 据统计, 在境外的旅游活动中, 一般情况下购物占50%左右, 香港更是高达60.1%, 我国国内一般情况下占24%~29%, 而延边朝鲜族地区根据数据统计大约为21%。如果我们对延边朝鲜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会提高购物消费在延边旅游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分值, 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 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来生产便于随身携带的食品、时装、工艺品等民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利用这些民俗旅游资源时, 要满足游客购物心态和购物时机, 并且突出独特民俗风情, 打开民俗旅游纪念品市场, 增加本区域的旅游收入。

3.5 找准定位, 扩大宣传

延边朝鲜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 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和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之一, 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开展朝鲜族民俗旅游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因此, 建立朝鲜族特色民俗旅游项目, 开发独特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是非常准确的定位。发展旅游业, 宣传是至关重要的。而民俗旅游尤其需要注重宣传工作。由于民俗具有独特性、区域性等特点, 这使得当地的民俗不容易为外人所知, 有一些民间习俗也很难被外人理解, 所以, 想要发展朝鲜族民俗旅游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宣传和介绍当地民俗。因此, 延边地区朝鲜族应该坚持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相结合的宣传方式, 旅行社也要充分发挥旅游产品作为整体销售活动中主要渠道的作用, 大力推进朝鲜族的民俗旅游。同时, 为游客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特色服务, 利用旅客的口碑, 来扩大其知名度。在条件成熟时, 还可以与国内外旅行社建立友好关系, 争取更多的客源。对于本地区市场, 则以其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朝鲜族风格作为基础。同时, 宣传的手段也可以多样化, 诗曲、小说、摄影、录像等都可以成为一种宣传朝鲜族民俗旅游的工具。

通过本文的研究, 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了延边地区的朝鲜民俗旅游的前景, 为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延边地区的朝鲜民俗旅游资源提供借鉴, 从而为延边地区朝鲜民俗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彬.我国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索[J].今日财富, 2008, (11) :72-74.

[2]李继民.延边地区民族文化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J].东疆学刊, 2002, 19 (4) :95-98.

[3]延边州统计局.延边统计年鉴[K].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5]朱勤.小议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08) :58-59.

[6]刘彦霞.吉林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经济视角, 2005, (04) :94-95.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篇2

[摘 要] 通过分析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以及民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破坏的三种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旅游;开发和保护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由于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异常,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是,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甚至已走向消亡。本文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探讨。

一、开发民俗旅游的意义

1.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民俗旅游资源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征,尤其是原始民俗旅游村,稍加投入改造就可以接待游客了。当地居民是民俗旅游资源的载体,所以许多居民可以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其中,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而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增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可以充实和丰富游览内容,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从而有效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增加旅游经济收益。

2.弘扬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都在发展变异,只是进程快慢而已。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使原本习以为常的民俗成为可以转换成财富的 “珍宝”,就可以促使人们保存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适当的旅游宣传,可以帮助当地居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抵制民族同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用发展旅游的收入帮助其长久保持、恢复一些已失传的民俗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增强旅游产品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层次的提高,外出旅游的目的已不再单纯是为了观光、猎奇,而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文化品位、增长知识和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我国目前的旅游产品基本上都属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挖掘民俗文化,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可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需求,以充实旅游者的精神生活内涵。

二、民俗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旅游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致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及民俗文化的变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本地或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并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所取代的现象。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情民俗得以保存下来。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地,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人们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在逐渐汉化的同时,人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也逐渐退化和遗失。

2.伪民俗和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开发旅游经济学研究 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研究陈红玲,裴锐南业,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或企业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根本不属于当地的民俗,从而使民俗虚假化。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出于功利主义的动机和短期行为意向,一些旅游目的地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突击性的旅游开发,造成民俗文化商业化。旅游地的文化成了商品,为了迎合旅游者,一切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使本来丰富多彩而健

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显得肤浅而苍白,失去了旅游地文化的风格和品位,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另外,不尊重民族的信仰、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了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旅游者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互动的,双方都会受对方的影响而变化,但事实上,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旅游者所带来的异地文化强烈冲击、影响着民俗旅游地的文化,并可能造成一些消极影响。表现为:旅游接待地居民传统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经济状况、经济意识、社会关系、审美倾向等的改变,甚至滋生色情、赌博等违法犯罪事情。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对策

1.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规划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礼俗习尚、民间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是确保旅游地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在规划中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重点、分区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同时,在开发中要体现保护的原则。规划还应根据资源的配置情况,合理地划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规划一经批准通过就应严格遵守,不要随意变动。

2.正确认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目前,旅游地居民以至一些开发商、管理者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甚至支离破碎,对其价值不了解,这是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破坏、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中使这些独特的资源得到恰当的体现和弘扬, 才能调动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避免民俗的庸俗化。所以,我们要加强舆论宣传的作用,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地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另外,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中的扬弃,在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适当吸收外族文化的精华。在消费方式上,要引导人们往符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方面发展。在供给意识和行为上, 要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旅游地所具有的传统特色,通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的产品来反映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3.正确对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强民俗的封闭性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独特的民俗风情被同化。发展必然会造成民族传统习俗的破坏,而传统习俗的破坏又使该地区失去一种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宝贵资源,失去一个文化的种类。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发展与民族民俗保护之间,尽量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采取相对封闭措施是一种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方法。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生态博物馆”,以保持传统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的村落的相对封闭性,延缓传统民俗的变异。

4.健全法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法规,设置与健全旅游市场检查队伍和保护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开发中破坏旅游地民俗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对有损旅游地形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和制裁,加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能够有效保证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 提供依法治旅是管理和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基本方略,在立法上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另外,政府可以有目的、定期的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民俗节庆、民俗表演等,组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参加。通过亲身的参与,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传统民俗的文化气氛,增强他们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贵州六盘水市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开发措施

一、引言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所有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它的构成条件首先必须是民族特色;其次是具有本土民族特色;再次是具有民族内涵和底蕴。

二、六盘水市主要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礼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以各种礼节表示对宾客的欢迎。如苗族的敬牛角酒、彝族的“转转酒”,侗族迎客时的“拦路歌”等数不胜数。

(二)婚俗

六盘水少数民族多采取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恋爱。通过“游方”(苗族)、“踩月亮”(苗族)等形式相互认识并建立爱情。

(三)节庆

六盘水少数民族拥有很多节庆,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了整理,见下表。

六盘水少数民族节庆(农历)

三、六盘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及其存在问题

(一)开发六盘水市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大力开发民俗旅游是由六盘水市的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决定的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的市(区),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等37个,世居少数民族7个。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区,而且六盘水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

2.国内外的旅游发展趋势,为六盘水市进一步开发民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在贵州省以少数民族风俗为主的旅游线路悄然成为各地游客的首选。全国55个少数民族,贵州境内就可以找到48个,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使贵州越来越成为游客们的“新宠”。

3.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1)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发展民俗旅游强大基础

六盘水民风淳朴,至今仍保存着灿烂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挪威援建的我国第一个人类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南、北盘江流域两岸,八担山片区孕育着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这些民风和民间文化是六盘水发展民俗旅游坚实的基础。

(2)“夜郎古地”这一文化品牌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形象

六盘水拥有做大夜郎品牌的独特资源——夜郎古城(郎岱)和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等。这里群山逶迤、峡谷幽深、风景奇绝、民风淳朴,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古夜郎的遗风。探索已经湮没了2000多年,但在华夏文明史上却留下过短暂辉煌的夜郎文明,这不仅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广大考古、探险和旅游爱好者神奇的向往。

(二)六盘水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民俗商品缺乏特色

许多旅客都有这样的体会,想买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怎么看都与其他地方相似。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商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民俗旅游开发视野狭窄

目前,六盘水民俗开发中,将乡村旅游或是农业旅游产品也称之为民俗旅游,湾子布依风情,玉舍民俗村等,虽然称之为民俗村,但在开发上并无多少六盘水民族特色。

三、发展六盘水民俗旅游的几项措施

(一)突出民族特色,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同质化使旅游景区没有了特色,如果不解决同质化问题,不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就会导致产品失去吸引力,六盘水市应以贵州省这一“文化千岛”为大背景,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二)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六盘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优先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最能反映贵州特色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融为一体。

(三)全方位开发多种模式的民俗旅游

六盘水民俗旅游开发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开发观赏参与型。二是开发购物饮食型。三是开发探奇考察型。四是开发深度文化体验型。

总之,我们要在对六盘水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六盘水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篇4

民俗现在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何以谓之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给我国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这个资源优势上对民俗旅游进行进一步开发。但是目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普遍存在产品开发雷同、资源挖掘程度不够、包装现象严重等问题,根本不能让游客体会到本地区的独特的民俗风情。

早在20世纪7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就曾在《未来的冲击》中说,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人类将出现第四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渐渐不满足于传统“观光客”的形象,而是更多希望进行体验式的、参与式的旅游方式,从享受观光变为追求体验。杭州宋城景区依托着杭州南宋古都的优势,给游客营造出南宋临安的民俗生活,让游客有一种穿越之感。但是,很多游客表示宋城景区的民俗旅游开发还存在很多不足,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旅游期望。为此,怎样将体验带入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带动游客参与,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民俗旅游与旅游体验

(一)民俗旅游与宋城民俗旅游

1、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叶涛、西敬亭于1990年提出的认为民俗旅游是把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在一起,是以民俗风情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确切定义仍然是因人而异,每个学者对于民俗旅游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民俗旅游,学者们对民俗旅游的本质都有了一致的看法: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范畴,带有一定地区和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目前民俗旅游的开发内容主要有民间艺术,日常生活习俗、婚姻家庭、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神灵信仰等。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短期表现式。

2、宋城民俗旅游

杭州宋城景区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属于复古再现式,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已经消失的宋代民俗风情展现在游客面前。景区位于西湖景区的西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宋文化旅游景区。整个景区依照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而建,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无不散发出浓浓的宋代风情。为了能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宋城景区再现了宋朝时期百姓的市井生活,比如各种古色古香的铺子、街头卖艺的表演、各种叫卖的商贩、来往的马车等,重现了南宋临安城的繁荣景象给游客构筑了一个完美的体验环境。同时景区还推出“王家小姐彩楼抛绣球”之类的互动项目,将游客体验推向高潮。

(二)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

1、旅游体验概念

Pine和Gilmore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来使购买者融入其中,让购买者拥有美好回忆的活动。旅游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游客所追求的不是浮光掠影的表面观光而是追求一种难忘的旅游经历。通过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阶段,可以把游客体验分为: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逃避体验。

2、旅游体验影响因素

由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旅游体验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主要分为旅游者因素、景区因素和其他因素三类。

二、游客感知的宋城民俗旅游体验式开发的不足

基于游客在蚂蜂窝、驴妈妈、携程、去哪儿等网站游客对景区的点评,发现宋城景区目前民俗旅游体验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民俗旅游开发商业气息浓厚

宋城一直致力于让游客可以体验宋朝时期的民俗风情。但是有的游客游玩后在网站上留下“景区就是一座古城整体还不错,就是大多数都是卖东西的店铺”的留言。有的游客则表示“对宋城景区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去了之后才发现景区已经商业化了”。还有的游客认为“景区就是人造的主题乐园,偏商业化”。纷纷觉得宋城景区商业气息浓厚。游客对于民俗的体验要的是真实性和原真性,宋城景区浓厚的商业气息影响了游客对景区民俗风情的体验质量。

(二)对民俗旅游开发缺乏创新

宋城是国内商业表演的开创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是杭州宋城的灵魂。但是不少游客表示《宋城千古情》的表演十年如一日,有的游客在蚂蜂窝网站留下了“宋城千古情在现在各地都有这种类似的表演的情况下,也显得毫无新意和创意”这样的评价。还有一部分游客在去哪儿网留下“喜欢歌舞的人没看过可以看看。当然现在类似的多了,很多章节有雷同的了”“宋城千古情其实就是一台大型的文艺晚会,舞美效果做的很好,灯光水幕激光马术,歌舞杂技戏曲大杂烩,其实跟印象系列差不多”这样的点评。正如游客所反映的,现在国内各地都有这种类似的表演例如西湖景区的《印象西湖》,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大宋.东京梦华》等。这就反映出宋城景区的表演毫无新意和创新。

(三)景区门票价格不合理

游客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和对于景区的期望值是分不开的。通常游客在游览前都会对景区存在一定的旅游期望。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游客对于景区旅游期望的高低。Chris Ryan将旅游体验与旅游期望的关系作了如表1的总结。

鉴于《清明上河图》的名气以及“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宣传语,游客对于宋城期望值一直偏高。但是很多游客游玩后表示“门票真心贵,觉得还是游乐园好玩”“景区小了点,显得性价比不高”游览内容低于他们的旅游期望。目前宋城景区票价包含门票和演出票,最低票价也要280/人。价格较之国内相同景区来说比较高。如果游客觉得景区活动没有达到他们的旅游期望,他们就会感到失望。此次宋城的民俗体验活动就不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四)对饮食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游客对于宋城饮食的点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宋城吃的不仅少而且贵,没有正规的餐厅”“宋城里面的小吃没几个好吃的,不仅没有特色,还很贵”“城内的餐饮铺子希望能规范管理下,价钱贵不说,根本没有景区特色啊”宋城景区建有仿宋小吃一条街,主要有麦芽糖、糖画、武大郎饼、臭豆腐、定胜糕等小吃,但是这些东西在国内其他景区同样可以品尝,没有突出宋城饮食特色。同时景区内的饮食不规范、价格贵、没有正规的餐厅等都是游客觉得宋城开发中所欠缺的地方。对于民俗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想到建筑,文化,习俗等方面,饮食文化同样是旅游者体验的重要环节。

三、基于游客体验质量的杭州宋城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根据游客所反映的不足以及结合宋城目前的开发现状,宋城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提高游客的体验质量。

(一)注重舞台真实性

民俗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是真实性。“真实性”这一词被旅游研究所重视是在1973年,由迈肯尼尔在《舞台的真实性》中所提出。舞台真实性认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了解的文化,并不是当地真实的文化而是经过旅游经营者修饰后搬上舞台的文化。杭州宋城民俗表演项目十分丰富,而且大多是展现消失了的宋朝民俗风情。所以,宋城景区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对于民俗表演一定认真筛选确保其真实性。在认真考证过宋朝的民俗风情后,对于像陶泥坊、酒坊、染坊、打铁铺之类的手工作坊表演一定要按照宋朝的手工技术。而对于琴锣说唱、街头杂耍等表演项目也应最大程度还原其真实性。不能为了迎合游客口味而肆意的扭曲民俗文化,严重影响对宋城景区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完善创新机制

创新对于景区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创新同样是景区维持生命力的手段。宋城景区,则可以依托宋朝丰富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开发创新。提起宋代,宋词是其标志性的文化产物。所以,宋城景区可以在景区长期举办宋词写作活动,对于优胜者提供一定的纪念品,对于小朋友之类的游客,则可以通过背宋词得奖品来调动游客参与。同时景区还可以开发活字印刷作坊、让游客亲自动手印刷书籍。景区内各种民俗项目,也要经常更新。否则,一成不变的活动很难激起游客的兴趣。宋城景区的园区景观也要进行创新,比如园区装饰的绿色植物种类也要时常变化。

(三)制定合理的价格

景区的价格合理与否和游客对于景区期望值有很大关系。游客对于宋城景区实际的游览质量和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游客觉得景区价格不合理。所以宋城在制定价格时,在价格标准基础上,通过给予景区门票相应的折扣,以来吸引旅游者,而对于特色民俗旅游产品,例如《宋城千古情》可以在特殊日期或者旅游淡季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满足游客消费心理。

(四)提高游客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主要通过对景区住宿设施、交通设施、饮食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体验来获取。宋城周边住宿设施并不是很多,对于那些晚上闭园后想要住宿的游客来说可选择性太少,宋城景区可以在周边建设一些经济又特色的酒店譬如仿古客栈之类的,既能满足游客住宿需求同时还可以延长宋城民俗旅游体验。目前宋城景区的餐饮还没有形成体系,仅靠小吃并不能满足游客饮食需求。景区可以通过对南宋饮食文化的深刻研究,开发出一些南宋菜品,并且建设特色正规的餐厅满足来游客需求。对于很多游客抱怨的景区交通不太方便问题,宋城景区可在杭州火车站或者汽车站,设置旅游班车来回接送游客。游客满意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重游率,促进景区长远发展。

(五)注重旅游纪念品开发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对体验过程的延续。对于宋城景区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来说,旅游纪念品不应该是粗制滥造或者和其他景区雷同的产品,而是应该注入宋城的文化内涵。所以宋城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应充分展现杭州宋城的特色并且和国内其他仿宋主题乐园的旅游纪念品区分开来,避免雷同。宋城可以把宋朝服饰作为纪念品出售,游客在购买后可在景区直接穿上,这样不仅能让游客真正体验一把穿越的感觉,而且有利于景区整体氛围的和谐。同时穿纪念品服饰的游客可在景区享有一定优惠。宋城还可以对宋词进行开发,可做成书签或者扇子之类的纪念品,让游客深入了解宋城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

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 篇5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绿俊 文军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Guangxi rural tourists, the paper systematicly analyzes different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moti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lieving pressure”,“social intercourse”,“seeking knowledge” and “nostalgia”.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tourism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service system.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

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

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

4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

5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

民俗旅游视角下的镇江白蛇传研究 篇6

摘要:白蛇传传说不仅是具有镇江特色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本文在总结民俗旅游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镇江白蛇传民俗文化旅游的旅游吸引力及开发现状,从景区管理与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镇江白蛇传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有效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俗旅游;镇江白蛇传;旅游吸引力

一、民俗旅游的内涵

(一)本质

民俗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习惯的居住地,前往异地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和消费对象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民俗资源与旅游形式的结合。民俗旅游以本民族、本地区的标志性、特异性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立足点,表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交换关系:旅游地居民可以借助民俗旅游,通过提供当地民俗文化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就业机会;同样旅游者进行民俗旅游的过程也是体验异地文化的审美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更能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的心理。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民族或地方特色。因而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旅游者可以感受到旅游地的民俗风情,由此而展开相应的旅游活动。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也是围绕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因而民俗旅游产品是最能体现民俗旅游的本质的。民俗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价值性,它可以是物质性的(比如景点、景观、特产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如精神、文化、理念等)。在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趋于形式化和商业化的今天,民俗旅游产品的价值和所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民俗旅游产品主要是由旅游目的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民族特色等组成。所以说,当地政府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开发力度的大小,民众的民俗素养等将直接影响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换句话说,一个地区的政府如果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足够重视,大力宣传开发,将它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民众也能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民俗文化全面了解,能够积极推广和建言献策,那么很大程度上该地区的民俗旅游产品必然会呈现高质量的效果。

二、镇江白蛇传的旅游吸引力

(一)镇江白蛇传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悠久

《白蛇传》的故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从唐代开始就产生了它的原型传奇《白蛇记》,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流传历史。《白蛇传》中两个主人公---许仙和白娘子间至死不渝、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故事旨在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忠贞爱情的向往。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白娘子传奇》的上演,更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使之家喻户晓。

2.地域特色

镇江金山寺与白蛇传说的渊源颇深。今日之金山寺,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江河改道,沧海桑田,已从江心退居岸边。当年东坡居士笔下“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的水上风光已成陆上风情。“渡船上金山”的景象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骑驴上金山”,成为清末明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金山寺由法海所创,而寺之名扬天下,多亏执着于爱情而不惜叫板天道的蛇妖白素贞。从白蛇传中的一些情节如:许仙与白娘子结为夫妻后,二人恩爱有加,不料白娘子的身份被法海识破,将许仙骗到了金山寺,使出了“雄黄计”,使白娘子现出了原型;法海把许仙关在金山寺,逼迫许仙出家;白娘子引来龙王水漫金山寺,与法海斗法等,都可以看到白蛇传与金山寺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地域特色也为镇江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镇江白蛇传传说对游客的吸引力

《白蛇传》本身是讲一个人妖结合,爱情分合的普通故事,经过世代人们的集体创作,以及艺术构思,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传说。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传颂,并且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其有着为其他民间传说所缺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民间风俗。镇江作为《白蛇传》故事重要情节的发生地之一,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镇江白蛇传传说对游客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这样的吸引力表现白蛇传传说所依附的旅游景观,丰富了旅游文化资源,充实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三)镇江白蛇传旅游的观光性

优美的传说故事从来就是风景名胜的一笔亮色,是风景名胜一种无形的美,具有强大的历史文化的魅力,可以进行创造性地开辟,从而成为旅游文化资源。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海拔43.7米,占地面积10公顷,它是镇江依托《白蛇传》传说而闻名的典型之一。通过人们的口头传播以及戏曲、电影、电视的普及,“水漫金山”,使金山寺一塔独秀,金碧辉煌的特有形象深深地扎入了亿万观众的脑海里,如今的金山寺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一个首选目的地。现在的金山寺风景区由金山寺、天下第一泉、塔影湖、百花洲、镜天园等组成。

法海洞有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道有德的高僧。他死后,他的徒子徒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以作纪念。如今法海洞内竖立了一尊法海禅师的石雕,这是 1978 年新塑的法海坐像。法海结跏趺坐,面带微笑,安然慈祥。这一正面形象不同于我们现在的《白蛇传》传说对法海形象的贬损,延续的仍是“冯梦龙话本”中首次出现的“眉清目秀,圆顶方袍,看了模样,确是真僧”的高僧形象,反映了金山寺僧众对传说中的开山祖师的敬仰以及对其正面形象的积极维护,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法海高僧形象的石雕也是对现时口传、影视等传播媒介中的反面形象的反驳。游客可能身带着批判法海的态度前来,但是通过参观了解到了法海的原型,对人物形象也会产生新的解读,对传说的发展也有延续和推动作用。

三、镇江白蛇传的旅游开发现状

(一)学术研究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民俗旅游文化优势也越来越突出,各地旅游部门转变观念,紧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加大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各地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有关镇江白蛇传的民俗旅游资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和研究开发,镇江白蛇传传说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人士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

(二)文化空间的开拓

为了强化白蛇传故事活态的流动性,通过引导的方式,寻找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区域和群体进行实践。如2001年镇江在金山风景区举办了“白蛇传民间文化艺术展”,以立体的声像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与《白蛇传》故事有关的四百余件文物拓片、古籍书刊和民俗用品等。2005年举办的“端午金山脚山话白蛇”活动。2006年又以群体为代表,举办了“导游话白蛇擂台赛”。从2007年起,镇江市又以舞台为切入口,先后开展了数场白蛇传传承演出活动。比如2007年,镇江市人民政府斥资数十万元,打造了原创音乐剧《因为爱——水漫金山》。2009年又举办了《唱不尽的白蛇、看不够的金山》——白蛇传戏曲精品片断展演,是一次多个鲜活生命的精彩碰撞。2010年,镇江市将台湾歌仔戏《超炫白蛇传》邀请到镇江演出,颠覆了传统戏曲的概念,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2015年5月4日,水景秀《白蛇传》镇江开演再现水漫金山。从2003年至今,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开设了“《白蛇传》民间工艺美术展”展厅,展出了反映《白蛇传》故事的正则绣、竹编、剪纸、瓷刻、邮票拼贴画等民间艺术品数百件,并建立了民间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室和民间文化背投放映室等。

(三)景区建设现状

金山寺景区中设有两座白娘子雕塑、两座青蛇雕塑、一座白娘子机关圣像(游客一叩头,触动机关,白娘子圣像的手就会抬一下)和一座金山文化博览园(内有蛇馆,馆藏一条黄金蟒、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等。

虽然镇江白蛇传在开发和保护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1、开发思路保守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金山旅游景区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从形式上照搬、照抄一些民俗活动。白蛇传说的原生文化与呈现在旅游者眼前的民俗表演和文化产品相差很大,根本没有体现出自身特色。百花争艳的民俗旅游产品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相径庭的旅游节目。虽然举办了与“白蛇传传说”相关的传承、征集和咨询活动,举办了有关讨论会,但总是各个部门的小打小闹,或是作为一个文化搭台的一个陪衬,在城市规划的战略上看不到它的品牌价值和名片功能,对城市的定位、文化的产业、经济的支撑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金山公园的拓展缺乏主题性的大手笔,“白蛇传公园”还只是少数专家的畅想,与白蛇传传说有关联的路、巷、店等形不成旅游线路,娱乐设施也没有糅进这些历史文化的元素,无参与性,无体验性,让人一眼即过,留不住游客的脚步,更留不住游客的神思。

2、景区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镇江金山景区的管理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存在着专业人数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展镇江金山白蛇传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镇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对白蛇传说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这方面旅游人才是十分匮乏的。个别导游存在兜售商品的现象,景点门票价格偏高,景区内强拉客现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它极大地阻碍了镇江白蛇传民俗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镇江白蛇传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重投入,轻服务。管理过程中过分商业化扭曲了白蛇传说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主要表现在此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艺术化,白蛇传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以至于失去了其本色,脱离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

四、进一步开发的建议及策略

(一)以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为第一原则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清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不可轻保护而重开发,提高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样就可能导致白蛇传民俗文化遭到破坏。比如去年在金山湖景区“白娘子爱情文化园”中就发现景区内白娘子塑像的手指缺失一块,像是人为掰断的,实在令人惋惜。民俗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发展经济固然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文化的消亡却是我们人类无法弥补的。所以说,白蛇传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一批杰出的白蛇传说讲解员

景点讲解员是在博物馆或重要景区为游客提供导游讲解服务的人员,通常由所在景区景点统一培训和管理,具有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当下会生动讲述白蛇传说的杰出景点讲解员已经越来越少。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一系列现代传播手段进入千家万户,许多人围在一起听人讲故事的场面越来越罕见。一大批精彩的白蛇传说仍然保存在年已古稀的传承者肚子里,但还未得到挖掘。因此,金山景区在培养白蛇传说景点讲解员时,可以邀请白蛇传说的继承人来讲解传授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采录。在采录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承者的年龄、经历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内容。因为可能有的人非常忠实于故事内容,对所听到的故事不加改动;有的人由于其特殊的社会阅历和爱好,其故事的传说过程会根据自身行当习惯或表演需要,对一些传说故事进行创作、加工。

(三)建立一座“白府”

镇江金山景区建设缺乏主题性的大手笔。金山景区可与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联手建设一座“白府”,还原当时白娘子生活的基本状况。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是“白蛇传传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单位,馆藏有大量宝贵的“白蛇传传说”原始资料。建设者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将白蛇传故事的流变以及相关的戏曲、文学、影视作品在“白府”里展示出来,不要只单纯地展览“死物”(如:文字、图画、雕像)。府内除了设几座白娘子与许仙生活情景的雕像,展览一些和白蛇传有关的民间艺术品和民俗用品外,还可以搭一个戏台,每天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由真人来上演白蛇故事,台下放一些桌椅,方便游客看戏。既然是看戏,自然少不了茶水点心,“白府”的厨房里可以做一些镇江的特色美食来出售。此外,还可以在“白府”的后院经营一片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百草园”。这个构想来源于民间传说许仙和白娘子在镇江五条巷开设保和堂的故事:当时镇江闹瘟疫,白娘子每天清晨飞到镇江西门外三十里的坎船山采中草药,给穷苦百姓治病。“百草园”的建立正好能为白娘子与许仙济世药人的善举提供可印的证据。当然,“百草园”不但可以作为一个花卉观赏园,而且可以让旅游者增长对中草药的认识,景区还可以专门向游客出售这些中草药。

五、结语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步伐加快的今天,作为生活传承的民俗正在不断地淡化和消退。与此趋势相反,镇江白蛇传的民俗旅游吸引力之强,开发现状之良好,使得此民俗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其在民俗旅游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措施亟待实施。我们要在对镇江白蛇传民俗旅游取得充分认识、了解的前提下才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坚决摒弃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更要立于长远的打算,精心挖掘其文化性,并保持民俗旅游的与众不同,使其散发出独特魅力。让镇江白蛇传民俗旅游为我国的旅游业增添光彩,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镇江的白蛇传。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主编.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

[2]金璐明.白蛇传在镇江的立体性传承与保护[J].艺术百家,2011(8):65-66

[3]谢小娟.从白蛇传的传播谈民间文学类非遗的口头传播保护措施[J].东南传播,2015(2):65

[4]张炜.神韵镇江的烫金名片——刍议“白蛇传传说”保护工程[J].镇江高专学报,2006,19(3):26-27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篇7

1. 民俗涵盖率高。

广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盛的地区之一, 由于广西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相关调查, 中国壮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 有少数聚居在其他地方。除了壮族, 广西省还有另外十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广西的少数民族民风十分淳朴, 在漫长的历史当中, 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乡土气息浓厚。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 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文化, 伴随历史的推移, 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同将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到了今天, 直到旅游业在此兴旺发展。因为民俗覆盖面广, 产生的民俗文化越来越有丰富的内涵, 人们可以研究, 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享受生活的美好。因为这个原因, 抓住时机努力开展旅游业, 有利于广西省民俗的传播, 使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良好印象, 于此同时使少数民族实现富裕,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止。

2. 传统文化数量丰富。

广西民俗文化数量种类相当多, 主要囊括下面几个方面: (1) 传统习俗。中国汉族传统风俗习惯相当多, 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之道, 在待客之道等方面。广西少数民族, 与汉族的差异比较大。例如瑶族, 始终实行一夫一妻制, 坚持婚姻自由, 碰到自己心爱的男女时采取特别的求爱方式表达内心, 倾诉衷情。白裤瑶是女方主动示爱, 与汉族女子完全相反, 却是直接赠给心爱的对象信物。在待客方面, 侗族自古用打油茶招待客人, 与汉族稍有不同, 但也相似, 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大融合。 (2) 节日习俗。我国汉族从古至今有春节、重阳节、盂兰盆节等等, 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拥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而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

3. 文化古迹丰富。

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文化古迹也是一大特色。传统民俗的每个方面都融入了文化古迹的建造过程中, 例如古迹上面刻画的壁画是少数民族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建筑的取材体现着少数民族传统住宅的风格, 古迹的结构也完整展示了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建造形式和建筑艺术风格, 是扩展旅游市场的一个兴奋点。然而, 伴随着历史的推移, 有不少的古迹受到时间的风化和认为的损害, 不少古迹面临毁坏和倒塌, 当前工作的重点便是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让文物古迹得以顺利的传承下去。

4. 民族文化重视化。

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已经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提倡传播民俗知识、保护民俗文化, 力争尽所能来留存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也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体现, 极具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不少的人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保护抱有信心, 一批批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还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政府注重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扬, 使得逐渐多起来的人对民俗文化感兴趣, 想要深入了解, 感受民俗文化当中独特的民族风味, 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能体验不同风情不同生活的美好。所以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 发展广西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情。

二、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

1. 景区景点平庸化。

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景区景点的平庸化。首先, 每个地区的景区景点都逐步向平庸化靠近, 在景区结构中, 除了自然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外, 其他的能够体现民俗风情景点十分稀少, 游客大多只游玩过一遍就了解了, 不会成为回头的顾客;除此之外, 为了使得景点多一次神秘感, 给景点景区虚构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传说, 在吸引游客眼光的同时, 也逐渐失去了景点的真实性和信用度。加上虚构的故事大都平淡无奇, 或者严重造假, 往往招致游客反感得不偿失。此外, 在景区规划建造中, 把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歪曲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真正意义, 一些极有文化内涵、历史研究价值的景点就因为开发资金问题而被丢弃, 使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埋没, 造成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2. 景区重点模糊化。

一个严重的缺陷还存在于各个景区之中:景区重点不明确。为了取得大众的关注度和丰厚经济效益, 一些景区在景点的文化背景当中掺杂了无关紧要的文化知识, 误导游客走入误区, 民俗文化的精髓无法真正的被了解。并且, 在景区的介绍当中, 出于某种目的把民俗文化曲解, 使民俗文化的特殊感尽失, 民俗文化重点往往被忽略了。而且在旅游者参观过程中, 导游员的素质也是关键。但是很多导游基本都只了解一些皮毛, 甚至非常肤浅, 对景区的民俗文化没有深入了解, 在介绍过程中缺少真实性、可行性, 使得景区游览重点模糊化。在景区内部, 景区介绍十分不清晰, 令游客朋友们的满足感大打折扣。

3. 交通通达度问题。

交通问题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来讲可以称为致命一环。首先, 对于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 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 要想改善交通的现状, 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完善。当然, 所投资金的数目也是相当之大的。再者, 广西的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和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滑坡, 一旦发生滑坡, 不仅游客的正常行程会被耽误, 游客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旅游出行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便捷度的问题, 如果景区周边距离公共交通比较远, 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开发旅游业本身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 但如果因为交通、品等问题没办法迅速解决的话, 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反而会由于资金花费过多造成资金周转不良, 资金不能快速回笼的问题。导致旅游者自带东西, 这样长此以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 导致生态环境的毁坏, 得不偿失。

三、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解决措施

1. 加强调查研究。

在解决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过程中, 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全面调查, 才能科学合理德进行开发工作。首先需要从广西民俗文化的起点开始开展调查工作, 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少有人知的民俗资源特色。可以让工作人员走进少数民族村寨, 在少数民族居住区生活一段时间, 谈话和生活交往, 亲身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 并如实记录, 把有趣的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整理好, 有利于开发民俗资源。还有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安排大会讨论等形式来规范广西民俗文化开发建设, 积极挖掘有价值可利用的建议, 精简建设的规划, 力争准确精炼。其次就是针对广大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游客最景区的兴趣点, 挖掘景区本身最有价值的景观, 根据游客需求来开发景点。

2.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振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大落实。可借助新闻、网络等途径来传播民俗旅游资源, 把景区内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媒体上, 使旅游者了解认识景区, 对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产生兴趣, 想一睹她的风采。并且, 加强宣传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 让当地群众了解到旅游业的进步发展会对当地整个经济整个社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带动作用, 让当地群众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投身到旅游也中来, 给旅游者展现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 展现出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

3. 完善制度规划。

制度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制度。交通问题的解决是旅游业发展肯定会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讲的是偏僻的山区里的交通, 要请专业人士来进行道路勘测, 采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技术来考察论证, 选择最便捷最经济的线路来修建。二是导游制度。对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援, 向游客展示广西省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三是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旅游业的展给广西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 在环境规划之中, 一定要综合各种资源环境问题, 努力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找到解决方法, 尽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进行垃圾和资源的分类回收等等, 尽量在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 为子孙后代造福。

四、总结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整个中国来说, 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体现。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本身拥有很大的魅力, 所以在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优势, 但与此同时开发工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即使遇到问题也总会有解决方案。当然, 方案实施过程之中, 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地居民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闫飞.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 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年

[2]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格桑德吉, 斯朗永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打造日喀则特色旅游[N].日喀则日报, 2010年.

[4]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 2003年.

[5]冉砚农.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讲话[A].2006贵州省首届古典文学与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潍坊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 篇8

民俗旅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们享受各地特色文化和了解民族风情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民俗旅游我们也可以把它认知成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让人们在旅游中了解各地特色文化、在畅玩中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了旅游的价值。潍坊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当今的旅游发展中,逐步体现出旅游者要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例如旅游者需要把各地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科学考察、宗教等等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既能享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又能欣赏各地的自然特色。潍坊地区的旅游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潍坊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实施和新闻媒体,网络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让人人知道我们潍坊的特色,了解潍坊,这样才能更加稳步快速的促进潍坊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潍坊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潍坊文化快速传播的工作重点。

一、潍坊民俗文化的界定

民俗文化,广义来说就是指各地广为流传的风土人情、是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总称,所以有些学者也指出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所包含了口头语言、社会组织、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四部分,它具有普遍性、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潍坊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归结为历史古迹类、民风民俗类、宗教文化类、园林类、名人文化类等。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满载历史沧桑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古石刻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古潍坊素以民间手工艺发达著称,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在潍坊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举世闻名”、潍坊的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等都使的潍坊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民俗艺术享誉中外。文化是旅游活动中最富有内涵和魄力的部分,民风民俗可以级大地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潍坊在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截止到现在潍坊在文化旅游上已经扩大了发展内容,在形式上也是多样化,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俗旅游品牌和民俗旅游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潍坊地区的民俗旅游业也存在一些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潍坊地区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是欠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比较小,在旅游规划上缺乏长远的目光。潍坊地区部分现有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不集中,,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不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开发中体现出了景区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强的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直接将原始的资源作为游览的项目是一些景区都存在的问题。资源开发缺少深层,,组合缺乏一定的品位和层次,潍坊文化历史资源的丰富性上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现象严重。市场的需求力影响推动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潍坊的旅游旅源开发没有打造出过硬的旅游品牌,缺乏每一次开发之前先进行市场预测性的分析,要想真正地懂得游客的心理需求,抓住游客的消费特点,必须要对现有市场进行彻底地调查论证分析,否则会盲目的跟随潮流,开发一些不适宜潍坊地区特色文化的项目,不考虑自身条件及客源情况,只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盲目的开发,从时间和形式上都无法使游客深刻体验到潍坊市的历史文化,难以获得难忘的旅游经历。比如游客在景区逗留的时间短,无法进行一些参与性的活动等。

(三)潍坊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在传播媒介中,能长期系统地宣传活动比较少,针对的传播面教少,总体上缺乏健全地分销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

(四)潍坊民俗旅游产品种类复杂、档次不高,缺少包装和宣传的创意性。潍坊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深受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旅游没有特色产品并且资源本身和当地的居民接触很少,旅游产品的包装缺乏档次和特色,很难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导致游客参与性不强,造成资源的闲置,不利于潍坊文化旅游的传播。

(五)在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上缺乏综合有效的措施。潍坊很多地方的景区只注重开发,不注重管理,这样就造成了景区资源的枯竭。同时也缺乏后期的深入开发,造成了资源闲置,在项目也缺乏创新,导致吸引力降低。在具体的细节管理上,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某些环节上也影响了旅游文化的传达。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若要吸引旅游者,必须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促进当地的旅游消费。有效地研究、开发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更多地吸引游客,提升潍坊市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潍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文化性。民俗旅游活动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旅游,潍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更要熟悉潍坊市的文化发展和特色,才能有效地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潍坊民俗旅游景观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潍坊民俗文化内涵。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受是文化旅游的关键,要使旅游者能有所获,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就要创造和实现民俗文化氛围,把潍坊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充分表现出来。

(二)本土化。本土化就是要我们在开发中因地制宜,突出原汁原味,不要跟随潮流去模仿,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挖掘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杜绝不切实际的开发和避免过于商业化的运作。

(三)特色性。民俗旅游中,特色性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缺少特色就缺少竞争力。突出特色是提升旅游区的品味,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突出特色,就要建设特色景区、特色路线,就要推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特色纪念品等。

(四)持续发展性。今天,我们大力倡导旅游业要可持续发展,旅游和文化间相互依存,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态势。在潍坊民俗旅游的开发中,要不断加强对潍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持续开发,重点保护,放远眼光,有效促进潍坊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潍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深入研究潍坊文化资源,建立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具有双重属性分别是文化性和经济性,文化是旅游之源,旅游是以文化作为主线来贯穿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潍坊旅游城市品牌的打造,首先需要潍坊文化的强力支撑,提炼出潍坊历史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价值,只有明确了核心价值,才能进行潍坊市的旅游品牌的特色建设,提升对外的宣传力度。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重要特性,确立潍坊的独特象征符号,就要从深度上去挖掘潍坊民俗文化内涵,从视觉上高度概括,才能形象传达出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性。

(二)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充分整合利用资源。要进行有效地资源开发,就要紧跟潍坊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就要加强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力度,理清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实现潍坊文化资源的有效宣传。在加强潍坊文化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整合潍坊市的各种文化资源,比如在安丘青云上、青云湖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中,可融合山水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做到情景交融、意境无穷。就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整合其山水、文化,从认知上提高旅游对青云山、青云湖的全面认识和了解,避免原有资源闲置,使游客在游山水风光、赏民俗文化、食用特色食品等多方面获得收获。

(三)做好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经营。潍坊地区现有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特色设计相对较少,而各地特色的纪念品随着旅游形式的发展,已成为宣传各地旅游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体验形式多样,纪念品的观赏和购买已经成为旅游者对旅体验的一部分。塑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地方特征的直接反映,需要对地方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它能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塑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尤为重要。

在现有的潍坊特色产品中,潍坊市的风筝、杨家埠年画、高密的剪纸等都是极具潍坊文化特色的产品,但在潍坊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存在着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包装形式和结构过于简单、视觉效果缺乏地方特色、销售网点少等现象,很难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不同的消费需求。在潍坊地区的很多景区里,缺乏上档次的特色产品,包装设计也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设计,导致了产品档次上不去的现状,这些具有地方浓郁特色文化的风筝、版画等产品也不例外。这就无法更好地体现旅游纪念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无法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潍坊地区整个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潍坊市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包装设计有待于创新。

要促进潍坊市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设计,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力量来推动产品设计,对现有的特色产品进行包装设计。鼓励潍坊各地特色进入旅游景点,鼓励开发工艺品的新品种,丰富旅游商品的品种、层次、档次。通过完善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集合当地旅游商品开发的各种科研团队力量,扩大宣传的途径和力度等方式,开发和设计出有潍坊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高潍坊地区旅游纪念品的知名度。

(四)加大互动环节的开发,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提升潍坊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就需要提高民俗旅游的互动参与度,使旅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旅游者的感官丰度,提高他们参与性的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文化互动活动,使他们获得较高程度的满足感,可以增加逗留天数,促进重游率的提高。

节日性活动可以作为催化剂,来增强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节日性是地域民俗艺术发展的最佳时机,促进当地各行业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发展。比如每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就极好地促进了潍坊文化的传播。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旅游者随心所欲的参与到放飞风筝体验中来,就较好地实现了这种互动。在执行中,还要突出节日文化的地方特色,促进潍坊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促进文化宣传

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旅游服务人员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宣传,不能仅靠景点设计去突出,潍坊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重服务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潍坊历史知识及、较高美学修养和、审美素质的导游至关重要。通过导游在声情并茂的讲解中,把潍坊的文化和景点进行高度地融合,潜移默化地就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松桃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篇9

关键词:松桃,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松桃旅游资源丰富, 兼备以自然风光、山水名胜为主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纪念地、民族风情为主的人文资源。近年来, 松桃按照“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松桃”的旅游定位, 抓住游客体验异地民俗风情的需求, 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开发, 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相邻的湖南凤凰等地相比, 松桃在旅游产品宣传、旅游项目更新、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精品路线策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需要加大力度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 将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松桃概述

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 地处渝、湘、黔三省交界处, 是1956年全国最早成立的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 2010年末总人口69.9万人, 县内生活着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22个少数民族共约33.435万人。

松桃自然风光秀丽, 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 地势高低悬殊, 群山起伏, 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 县周围分布有“松桃八景”奇观1, 与江口、印江交界处, 还耸立着佛教名山—梵净山。除此之外, 松桃人杰地灵, 人文景观独特, 正大乡苗王城、明清古镇寨英、中国南长城豹子岭、云落屯古悬棺、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等著名文化古迹及遗址, 年代悠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生活在松桃的民众, 深受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 始终保持着较为浓郁的苗族文化传统, 在节庆活动、服装饮食、音乐舞蹈、文娱体育、房屋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都保留着鲜的民族特点,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风情。多才多艺的少数民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苗族花鼓戏、滚龙、巫技绝活、武术等多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省内外, 民俗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具备开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二、松桃旅游现状

近年来, 随着松桃交通条件改善、外界对松桃的了解的增多, 再加上受到周边如湖南凤凰等地旅游热发展的影响, 到松桃旅游的人数也呈现出不断增涨的趋势。

据铜仁年鉴统计, 2010年松桃接待游客101.83万人次, 2011年接待155.89万人次, 入境游客由2010年的1083人增加到2011年的1551人次。2整体上而言, 到松桃旅游的游客人数呈上升趋势, 旅游发展态势较好, 但还远远赶不上临近的江口县、凤凰县等地的发展进度。

从客源地来看, 国内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仍是松桃主要客源地, 河南、杭州、广州等地区客源市场呈现大幅度的增长。3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 将大大改善现有交通格局, 为松桃提供新的客源。从客源地来看, 松桃客源地范围广, 旅游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三、松桃旅游资源开发策划

松桃旅游产业想得到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重塑观念,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要注意传承和保护好民俗资源, 延续地区特色和传统。综合考量松桃县现有的旅游资源, 可重点开发以下几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1. 历史文化古镇体验游

推广古镇旅游, 不仅有利于保护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还有利于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资源, 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位于梵净山脚下寨英河畔的寨英古镇, 处县城西南方向, 距离县城约50千米, 系贵州省五大名镇之一。自2003年以来, 寨英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2013中国最美村镇”等美称。古镇依山傍水, 是贵州保存有较完整城墙、码头 (水门) 、街道、商号、会馆、寺庙、店铺、仓库、药铺、学馆、驿站等设施的古集镇, 集明清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人文风情于一体, 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明清城墙和建筑年久失修, 呈现出了破败的态势。

寨英镇开发, 要立足于本地古镇特色, 完善古建筑的修复工作。2011年寨英完成了寨英古建筑群、万寿宫的修复工程建设, 在接下来要进一步修缮具有代表性的店铺、商号。除此之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住宿、饮食、观光游览车、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 最好在镇中心广场上设置旅游导览图, 配置观光游览车, 满足短期突发性旅游的需求。最后, 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具有古镇民俗风情的传统工艺品, 满足游客前来观光时购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需求。

2. 特色民族风情村寨游

民俗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 离开自己的居所, 前往旅游地 (某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 , 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4简而言之, 民俗旅游是指依托当地的民俗资源, 将其作为旅游对象, 开展旅游活动的行为。贵州重点打造的西江千户苗寨景点, 就是善用民族村寨资源, 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典型。

松桃响水洞村是一个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独特的特色村寨, 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 2011年以前很少有游客前往参观旅游, 有必要开发响水洞村的民俗资源, 将其打造为一个特色民族风情村寨游景点。

响水洞位于松桃县东的盘石镇, 风景优美, 梯田景观浑然天成, 十分壮观。现有人口1300余人, 苗族人口占大多数, 因地处深山, 常年与世隔绝, 寨子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村民日常使用苗语交流, 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苗族语言文字, 十分独特。响水洞村民族风情斐然, 保有自身特别的魅力, 上刀梯、下火海、花鼓舞、狮舞、傩戏、八人秋千等民间绝技一直在这里延绵传承, 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在这里悄然延续。

响水洞内除遗存有古吊脚楼等特色建筑外, 近年来还重新修建了风雨桥、水车等景观。2011年以来响水洞筹备成立民俗文化村,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接下来, 需要进一步投入资金, 除了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外, 还应修缮观光景区道路。今后几年, 可投资兴建一批小型民宿, 满足游客前来观光、写生、体验民风时的长短期投宿需求。

3. 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

节日文化对一地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节日期间聚集的大量人流会带来消费和招商引资的可能性, 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松桃少数民众能歌善舞, 爱好文娱活动, 历来有举行“苗歌会”的传统。“苗年”等大型节日时, 会场更是人山人海, 挤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民众。

近年来, 各省申报了多项与苗族民俗文化遗产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作为苗族民俗风情浓郁的一个县, 松桃尚未申报过与少数民族习俗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松桃少数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 可筹备组建少数民族文化节, 邀请各个民族优秀的演员前来表演, 并可吸取《印象丽江》等歌舞剧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地特色, 编制优秀的歌舞剧作品进行演出。

4. 加大力度开发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开发, 需加入地方特色, 包装商品的文化内涵, 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松桃特色旅游商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产品, 一类是特殊工艺品。

品牌的建立对一地农产品的销售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松桃有很多久负盛名的农产品, 盘石镇的响水洞油粘米、十八箭红粘米历史悠久, 曾经为“贡米”。永安玉米酒生产工艺特殊, 具有好上口、无异味, 劲大、不易上头、香味纯正等优点, 远近驰名。6需加大力度筹建品牌, 加大产量形成规模, 达到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

松桃最富盛名的特殊工艺品莫过于四面鼓, 这两年少数民族文化展演成为松桃观光旅游一大亮点, 随着民间表演的兴盛, 对四面鼓的需求逐渐增加, 一面鼓售价就可高达3000元左右。松桃市面上所售的四面鼓大多是拿来作为乐器使用, 可研发一些轻巧精美、便于携带的小型四面鼓, 供不会打鼓的游客选购。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应该秉承“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在保护中继续传承”的思想, 善用本地资源, 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优化。整体上而言, 松桃县旅游资源丰富, 所缺少的就是宣传力度,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到旅游客源地宣传, 2013年苏州市签订对口帮扶铜仁市的协议, 将在经济、旅游等方面对口帮助铜仁市, 要利用好这个时机, 多到当地宣传, 吸引当地客源。二是通过旅游推介会和招商会进行推广。要利用好诸如“贵州省旅游发展大会”等开展的时机, 通过宣传片播放、经典景点推介等方式展示本地主要旅游产品。三是开展大中小学生春游活动、寒暑假体验活动。目前, 高校开展春游已经成为流行,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会在春季时组织本校学生到周边景区旅游, 愉悦身心。铜仁现有中学数量约250余所, 人数约30万人, 小学1400余所, 人数约44万余人, 高等学校3所, 约有学生数4万余人7, 具备开展春游的基本条件。县政府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现代营销手段, 增强和学校的合作, 为年轻学生到松桃旅游提供便利, 在年轻人中增加影响力。

总而言之, 松桃开展旅游活动时, 不应流于形式, 要注重保持地方特色, 还原传统, 让游客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铜仁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仁地区民族志》,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8年10月.

[2]铜仁市统计局编:《铜仁统计年鉴2010、2011、2012年卷》, 内部资料.

[3]松桃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桃苗族自治县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

[4]《松桃年鉴》编辑部编:《松桃年鉴2011年卷》, 昆明:昆明民族出版社, 2011年12月.

[5]政协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史委员会:《松桃文史资料第七辑·苗族史料专辑》, 1990年5月.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篇10

一、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有以下五种: (1) 本原式。这种开发模式包括天然民族村寨和原生民俗开发两种形式, 它的开发形成以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原样开发为主, 不仅要求绝对完整地展示传统民族民俗的原本风貌, 而且也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篡改, 它强调民族民俗的原版性、原汁原味性。 (2) 主题公园式。它是指在旅游点兴建的、把某一时期或某一民族或某一区域的民族民俗文化, 依照一定的方式和风格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旅游景观。它一般采取缩微方式和活态形式来表现民族民俗文化, 主要有民俗文化村等形式。 (3) 资源凝聚式。一般以民俗博物馆的形式体现。这类博物馆专以民族民俗文物为收藏对象, 并以资源凝聚的方式和固态的形式展现民族民俗文化。 (4) 节会式。包括节庆和集会两种开发形式。节会凝聚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民俗风情精华, 是该地区或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旅游者参与其中不仅能便捷地了解和考察异域他乡的民族民俗文化, 而且在大众性的狂欢中也能受到感染和熏陶, 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5) 物品式。主要是民族民俗商品。民俗旅游形式多样, 既有有形的, 又有无形的;既有物化的, 又有观念上的;既可以为固化的, 又可以为活化的。那些有形的、物化的民俗用品, 如工艺品、食品、生活用品等都可以开发为民俗旅游商品。

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 旅游企业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状况、企业实力及顾客需求三方面的情况, 综合考虑选择一种或数种模式。

二、产品开发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 民俗旅游开发理所当然应以旅游者的需求为中心, 按旅游者的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 应根据旅游者不同需要, 有针对性地开发那些旅游者感兴趣的旅游项目。如侨居海外的华人, 他们对中国传统民俗很感兴趣, 我们应开发出中国传统民俗的项目, 如舞龙舞狮等,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乡土感和爱国心。又如, 针对游客都有参与旅游活动的心理, 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 应以游客的“体验”要求为导向, 多开发一些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让游客置身于当地的民俗氛围之中。

三、民俗旅游开发要突出特色

民俗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 就是通过观赏、了解、参与当地的奇风异俗, 以满足其猎奇心理, 达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目的。突出特色, 就是要在产品开发中, 深入挖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选取本民族、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资源进行开发, 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赋予民俗旅游厚重的文化品味。

突出特色的原则, 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时候, 要具有创新性。创新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在旅游线路、旅游活动、旅游景点、甚至是旅游设施的建设上, 都要体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 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 (1) 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 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 (2) 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 它产生时间越早, 历史古悠程度越大, 特色层次也越多; (3) 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 奇特度愈强烈, 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 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 (4) 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产品中的雄伟、磅礴程度, 或是同类风景面积范围最大者, 或是建筑体态最高、最长者, 或是同类资源数量、层次最多者等。这种“最”型资源是不同范围的景观极值, 其特色层次和吸引力比一般资源都要多; (5) 完整度。是指旅游资源的保存完好程度。一般而言,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越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旅游资源, 其特色层次比保存不完整或只剩下遗址的资源高; (6) 观赏度。是指同一类旅游资源的艺术表现程度。一般来说, 其艺术审美价值越多的旅游资源, 其特色层次也越多, 旅游吸引力也就越大; (7) 组合度。指不同旅游资源构景因素组合配套的程度, 包括单位面积上资源组合密度、丰度、和谐度。凡是旅游资源组合最集中、最丰富、最协调的地方, 其资源总体特色层次也最高, 对游人的吸引功能也最大。以上旅游资源评价的七个标准体系, 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系统, 应用时必分别判断, 综合比较, 以此为客观、科学的依据, 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1. 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 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产品。

云南是有24个少数民协族的省份, 有着浓郁多采的民族风情。尤其是西双版纳、丽江等地更富有南国情调。云南逐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较为合理且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五条个性化精品民俗旅游线路, 即:滇中高原观光、度假、会展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北跨省区“香格里拉”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南热带雨林及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地热火山及多国精品旅游线路;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多国精品旅游线路。依托以展现各民族风情为主的民族聚居村寨, 开发成融民族建筑、民俗活动和民族饮食于一体的, 独具内涵的民族风情活动。其典型代表除云南民族村以外, 还有大理喜洲镇、西双版纳傣族园和丽江古城等。

2. 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节庆凝聚着一个民族民俗风情的精华, 是民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充分利用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 增设旅游项目, 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兴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和独特的仪式。我国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就有50多个。这些节日风情对中外游客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苗族的四月八、芦笙节、苗年、姊妹节、龙舟节、爬坡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侗族的三月兰、赶歌节、吃新节、斗牛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等。而且节日中活动繁多, 有对歌、跳舞、游方、吹笙、斗牛、斗鸟、演戏、踩鼓、祭祀、射弩、玩龙、赛马、赛船等等, 真是百态千姿, 风味独特。

3. 各具特色的民族饮食。

以民族特色餐饮为主的民族饮食文化, 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重要内容。如云南开发了以地方特色小吃、民族餐饮为主, 并与各民族独具内涵的茶酒文化等有机结合的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如白族的“三道茶”、哈尼族的“长街宴”和傈僳族的“同心酒”等, 与各族饮食文化有机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创造体验强化顾客参与

体验营销是企业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 以服务产品为舞台, 以有形商品为载体, 生产经营高质量的产品的一切活动。它主要研究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大产品体验内涵, 在给人们心灵带来强烈震撼时满足产品销售的目的。在民俗旅游开发中, 引入体验营销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民俗旅游具有民间性、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等区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鲜明特征, 使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熟知, 有些民俗事象也很难被外人理解, 因此, 仅仅走马观花的欣赏民俗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高层次的需要。旅游者的猎奇心理, 也使游客希望自己从旁观者过渡到参与者, 从观众晋级到演员, 更重要的是旅游者可以通过参与其中, 学习、模仿当地人的生活及生产方式, 感受和体验当地人的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产品体验营销, 要把握两个前提:一是资源, 即民俗旅游资源中的体验载体, 差异化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的可利用因素, 包括景观建筑、民俗风情、生产生活形态、特殊文化形态等;二是市场, 即旅游市场对特定民俗旅游活动的体验需求, 包括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等, 它们是民俗旅游产品营销的指向。

1. 生活方式体验。

民俗旅游中的生活方式体验, 就是以消费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为诉求, 把异域民族生活作为旅游产品开发, 将其演化成某一生活方式的象征, 甚至是一种身份、地位识别的标志, 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如今都市人向往返朴归真,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样的需求为旅游企业开发生活方式体验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云南香格里拉县推出的“藏民家访”活动, 通过访问普通藏民家庭的形式, 让游客体验藏族的生活, 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民俗旅游生活方式产品开发要求营销策划人员把握顾客需求, 及时地针对目标市场, 开发出新型的生活方式旅游产品。

2. 氛围体验。

氛围指的是围绕某一群体、场所或环境产生的效果或感觉, 有意营造一种使人流连忘返的氛围体验。民俗旅游氛围产品开发要注重原生性, 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要素配合生产出来的氛围要逼真、浓郁, 为旅游者营造一个异域的、民俗特色鲜明的体验环境。整合多种感官刺激, 是构成体验性场景的重要基础, 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系统彼此组合协调, 能使特定感受环境和意象留下难忘的形象。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必须非常重视文化环境及文化氛围的营造, 它不仅仅需要表征的民俗文化载体, 而且还须有一种能充分体现该文化的环境及氛围。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丽江成为旅游胜地, 纳西东巴文化赋予了雪山、江水、城镇以魂魄和神韵, 穿行在古城中, 使人身临其境,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纳西文化氛围。

3. 参与体验。

参与性的民俗旅游在现代消费市场中已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行为。参与营销适应了体验经济时代顾客由被动接受产品转变为主动接受产品的需求, 游客可以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 而不是传统的接受企业的“定制化”服务。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让顾客亲自参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 实现营销目的。如有的民俗旅游地让游客自己上山挖野菜、采蘑菇, 自己动手制作, 充分体现了吃、娱结合的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民族节日、民俗活动进行营销。如大理白族婚俗参与性营销, 游客在观看白族婚俗表演的同时, 也可以亲自参与扮演白族新郎、新娘, 体验“掐新娘”、“背新娘”的民族婚庆活动。另外, 还有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长街宴, 苗族的采花山等, 因带给旅游者深刻的节日文化参与性体验而受到欢迎。体验营销的核心是吸引消费者参与并产生互动, 互动发生机制在参与性产品中尤为重要, 应掌握刺激和反应的双向互动模式。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狂欢式:尤其是民族节庆活动一般会有高潮, 而高潮本身就是狂欢活动, 因此, 应尽量吸引游客参与高潮, 置身于狂欢之中, 如傣族泼水节, 大多数旅游团队都会安排游客参与泼水。二是擂台式:很多民族在节庆期间有民间文艺、体育比赛。擂台式开发模式以比赛选优为激发点, 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游客可以自愿加入比赛某一方或分组比赛, 如壮族三月三节的对歌、朝鲜族的荡秋千、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摔跤、射箭、骑马比赛等。为吸引顾客, 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强调突出主题。这里的主题是指旅游地文脉。整个民俗旅游景区及相关活动项目设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 不设置与主题无关的项目, 更不能张冠李戴。

4. 产品设计要注重细节。

民俗旅游开发研究 篇11

[关键词]灾害旅游;旅游系统;灾害旅游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2-0091-06

地震、海啸、瘟疫、战争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纪念物等。早在古代,人们就对这些遗留物产生了兴趣。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被灾害的“悲壮美”、“残缺美”和“自然美”所吸引。但是,由于传统伦理道德束缚,很多人不愿把旅游与灾害联系在一起,以至于灾害旅游至今也没有得到“正名”,同时造成众多价值较高的灾害旅游资源“闲置”,甚至被破坏。

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相关组织才开始关注这个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的广泛开展,灾害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福利和列侬(Foley&Lennon)、瓦伦(valene)、伯特伦(Bertram)、迪恩(Dean)、斯特兰奇和克姆帕斯(Strange&Kempa)、沃斯和哈特曼(Ashworth&Hartmann)、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灾害旅游的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经济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引起足够重视。少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仅局限于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等方面的探讨,研究方法多集中于定性描述。面对日益发展的灾害旅游,理论明显落后于实践。因此,对灾害旅游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参考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灾害旅游和灾害旅游系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灾害旅游内涵

(一)定义及特点

灾害(disaster)是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社会灾害两类。

灾害旅游(disaster tour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凡是以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都是灾害旅游。狭义上,灾害旅游是指旅游者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而到灾害地,进行的以灾害过程、灾害遗址遗迹、灾害纪念物等与灾害有直接关系的事象为对象的旅游活动。本文所讨论的多指广义上的灾害旅游。

灾害旅游属于特种旅游,它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旅游目的的多样性。不同背景的旅游者到同一个旅游地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灾害旅游也一样,旅游者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为了纪念、缅怀、爱国教育、休闲娱乐,也有可能完全是出于某种古怪的爱打听,甚至是窥阴癖。但多数旅游者的主要动机却是纪念、缅怀、教育和探险。

2旅游对象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灾害旅游的本质是对灾害文化的体验。而灾害文化的载体只能是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如灾害过程、灾害纪念物、灾害的纪念活动等。游客只有通过这些事物和现象才能感受和体验到灾害文化。

3旅游目的地是灾害相关事象的展现地。怀特和列侬(Wight&Lennon)从区位属性的角度,将灾害旅游的目的地分为灾害的发生地和纪念灾害的辅助地两类。其实,在灾害旅游活动中,灾害的模拟与演绎地也是开展灾害旅游的重要场所,如地震模拟实验室、灾害主题公园。因此,只要是灾害事象的展现地都有可能成为灾害旅游的目的地。

4游客思想上的参与性。灾害旅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观光游览,而是强调思想上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对灾害的反思、对受害者的缅怀、对抗灾减灾精神的弘扬、对灾害的科学认识等。由于是从思想上的深层次“参与”,因此灾害旅游给人们所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5旅游活动的挑战性。虽然灾害旅游的对象大多数是灾害的结果、遗迹(遗址)、纪念物、模拟与演绎等非灾害过程,但是在旅游的过程中往往要目睹一些残忍性和悲伤性的事象,如死亡、伤残。加之,灾害旅游地往往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而且某些导致灾变发生的因素还有可能长期存在。因此,对于一些旅游者来说,灾害旅游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活动,需要具有冒险、吃苦和忍耐精神。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灾害与灾害旅游

旅游灾害(tourism disaster)和灾害旅游(disastertourism)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更进一步阐明灾害旅游的含义,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区分。

旅游灾害,广义上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切灾害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灾害现象和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灾害现象;狭义上,仅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项,即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而给旅游活动中的游客、旅游企业、旅游资源等主体要素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与灾害旅游的区别具体如下:

(1)侧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是以“旅游”为限定词,“灾害”为核心词,侧重点在“灾害”,是灾害范畴的一部分,广义的旅游灾害包括了灾害在旅游现象中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体现,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狭义上的旅游灾害是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所遭遇的灾害事象,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灾害的研究多属此类。而“灾害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灾害”为限定词,侧重点在“旅游”上,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中的一类,是广谱旅游灾害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

(2)研究重点不同

“旅游灾害”研究关注的重心是旅游过程中各种灾害发生的条件、机制、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对策,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赔偿等问题;而“灾害旅游”研究的重心则是旅游活动的对象物——灾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灾害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灾害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灾害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及影响力等。

(3)研究目的不同

“旅游灾害”通过研究找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灾害事象的内部形成机理,制定出各种保障性的政策法规及其他防灾减灾措施,为“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灾害旅游”通过对灾害旅游系统研究,以便于正确认识灾害旅游系统的内部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灾害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提供指导。

(4)学科归属不同

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要素来看,“旅游灾害”和“灾害旅游”都广泛涉及旅游学、灾害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且均属于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但“旅游灾害”的主体属于灾害学范畴,而“灾害旅游”的主体则属于旅游学范畴。

2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

死亡旅游(thana tourism)是指出于缅怀、教育等目的,而到与死亡和灾难相关的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它的客体多与特定暴力死亡相关,如刑场、万人坑。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最早由福利和列侬(Foley&Lemon)于1996年提出,并在《黑色旅游:死亡与灾害的吸引力》(Dark Tourism: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一书中得到系统研究。它指完全地或部分地被现实的或象征性的面对死亡的动机所驱使的旅游活动。它是死亡旅游在内涵上的一个延展。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来看,黑色旅游可以划分为5类:第一类,见证公共的死亡;第二类,参观大规模的或者个人的死亡地,而这种死亡是以前发生的;第三类,访问死者的拘留处或纪念处;第四类,参观死者的遗物或象征性的纪念物,这些地点大都位于与死亡地毫无关系的地方;第五类,观赏对死亡的模拟与演绎。可见,黑色旅游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悲伤旅游(picf tourism)、大屠杀旅游(holocanst tourism)、公墓旅游(cemetery tourism)、监狱旅游(prison tourism)、战争旅游(war tourism)等多种形式。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灾害旅游、死亡旅游、黑色旅游三者虽然在出游动机、旅游客体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尤其表现在旅游客体上。黑色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与死亡相关的事象。死亡旅游是黑色旅游的一个子部分,它的客体大多与暴力事件相关。而灾害旅游的客体是与灾害相关的一切事象,包括社会灾害事象和自然灾害事象。黑色旅游和死亡旅游的客体中只有一部分属于“与灾害相关的事象”。也就是说,死亡旅游和黑色旅游与灾害旅游只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而很多情况下则是不同的(见图1)。

二、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各种旅游事象的集合体,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使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它具有实现旅游价值的整体功能。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旅游系统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旅游系统的特点。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旅游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多。这说明以往的系统模型也存在需要补充的地方,而非一成不变。为此,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旅游系统模型。这个系统模型包括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等4个子系统。

客源地系统是由游客、动机、文化背景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旅游者的产生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推力”的作用。旅游者搜求旅游信息、进行预订、出行准备及动身旅行都发生于此系统内。目的地系统包括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等内容。它是旅游者的接受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对旅游系统的内部运作起着“吸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旅游者文化与东道主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主要场所。出行系统包括交通、信息服务、营销、旅行服务等部分,是“旅游流”的主要通道,对旅游客源系统和目的地系统起着“纽带”作用。环境系统分为发展环境系统和支撑系统两个部分,它为旅游提供了一个外层空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旅游系统的发展起着支撑与保障作用。也正因为环境系统将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使旅游系统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系统。

为了阐释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模型还引入了旅游场和旅游流理论。旅游场是旅游内部信息、能量、客流、物质等要素的交流场所。它存在于旅游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场所。旅游流是指旅游系统中载于各个结节(node)之间链接(links)上的客流、信息流、物资流、能量流等的集合,它具双向流动性(如图3)。旅游流简明地阐释了旅游活动内部各要要素之间的交流关系,突出了旅游系统的动态特征。

总之,旅游系统是一个包含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和环境系统在内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紧密。同时,旅游系统还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断交互、平衡推进。

三、灾害旅游系统

作为一种旅游现象,灾害旅游也可以用旅游系统来研究其内部本质问题。但为了能更好地阐明灾害旅游系统自身特点,笔者根据旅游系统模型,并结合灾害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如图4所示的简化模型。

灾害旅游系统由主体(灾害旅游者)、介体(灾害旅游业)、客体(灾害旅游资源)、载体(灾害旅游的内外部环境)4大要素组成。这4大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

(一)灾害旅游者

灾害旅游者是灾害旅游活动的行为者,其他一切现象和关系皆因灾害旅游者的活动而发生。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一切以灾害相关的事象为旅游对象的旅游者;狭义上是指以与灾害直接相关的事项为旅游对象,并且主要是出于纪念、教育、探奇等目的的旅游者。狭义概念强调了灾害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有利于深入认识灾害旅游者的体验本质。

灾害旅游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群体。随着生活品质提升,旅游需求趋于多样化,一部分人开始追求另类的“体验”(灾害文化体验)而成为灾害旅游者。所以,灾害旅游者的大规模出现跟传统的休闲观光者有密切联系。但是两者在旅游对象、形式、参与、体验、自身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灾害旅游资源

灾害旅游资源是指一切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并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灾害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吸引力是判断灾害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灾害旅游资源实用价值的主要体现;第二,虽然吸引力的核心要素是灾害事象,但是吸引力的真正发挥与其所在的背景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第三,灾害旅游资源既包括灾害本身,也包括其他与灾害相关的事象;第四,随着新的灾害的出现和人们探索视野的扩大,灾害旅游资源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灾害旅游资源的本体为灾害,其范围十分广泛,

外延涵盖了所有与灾害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不仅包括灾害过程、灾害遗迹、灾害遗址、灾害遗物、灾害后果、灾害的模拟与演绎等与灾害相关事象;而且还包括灾害事象所依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根据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方法,可将灾害旅游资源分为稳定类和可变类,每一类的具体细分和特点参见表2。一般来说,稳定类灾害旅游资源比可变型灾害旅游资源更容易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旅行难度更低、季节性更弱、开发难度更小。

(三)灾害旅游业

灾害旅游业是提供灾害旅游产品的一系列企业和组织的总和。从旅游流的角度来看,灾害旅游业范围所及的相关行业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有关灾害旅游流产生的辅助行业,如办理旅游预订的旅行社、提供旅游信息的信息业;二,在灾害旅游流的流动过程中起到“转移”作用的行业,如旅游交通行业、通讯行业;三,在目的地对灾害旅游流的交互起到促进的行业,如旅馆业、娱乐业。

灾害旅游业是灾害旅游系统中沟通灾害旅游主体和灾害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体,在推动灾害旅游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供给、组织和便利的作用。

(四)灾害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以游客为中心,并由客源地、旅游通道,及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环境系统。旅游系统环境由内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如竞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3个圈层组成。旅游业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这种作用过程是发生在这一地区旅游者活动的作用方式,它可以在3个不同层次上加以分析:心理行为、人工行为和社会行为。

根据詹森·韦贝克(Jansen Verbeke)的解释,心理行为是指旅游者与目的地环境的整个作用过程,这种过程开始于旅游者对其在旅游地实际行为的憧憬和向往。灾害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本身就显示了旅游者所处的环境与目的地环境之间的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性产生的一种应力推动了灾害旅游流的形成。灾害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体现在人工行为背景之中,也就是说,通过开发设计可以将灾害旅游环境中的潜在资源变成现实性的旅游产品,并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还依赖于旅游的社会组织。灾害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受到社会行为的影响。

四、结语

由古代的科考探险、地质考察、观看战争,发展到当代,灾害旅游已经变得理性和具有教育意义,并初步得到伦理的“接受”。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灾害旅游必将蜕去“负面”的外衣,积极的一面不断被利用,而成为旅游者的“新宠”。

旅游系统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它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出行系统、环境系统组成。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灾害旅游系统属于旅游系统的一类,由主体、介体、客体、载体4大要素组成。各要素是在一个有机整体中共存,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利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建立的灾害旅游系统模型有利于系统全面地研究灾害旅游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民俗旅游概念及发展研究 篇12

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项目, 因此我国关于民俗旅游的理论研究业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现代旅游业也逐渐兴起, 由此产生了各种传统旅游业中未曾涉及的新内容, 其中民俗旅游就是重要一项。目前关于民俗旅游的确切定义目前尚无明确定论, 大都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但都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民俗旅游给出了合理解释。有学者提出民俗旅游本质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民俗, 二是旅游。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但彰显了各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同时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也具有极大观赏性和旅游资源价值。因此这些民俗活动项目在现代旅游业中也成为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的一个亮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在这种背景下, 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最终走到了一块, 形成了新的民俗旅游。也有学者指出, 民俗旅游是人们为了观赏领略不同的地域风情而发起的一种专业旅游项目。它是人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综合。二者缺一不可, 仅有物质活动游客就无法满足精神需求, 难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地方文化, 仅有精神活动, 那也难以形成旅游经济, 对于旅游项目开发主体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因此, 该定义的主要出发点还是旅游的功能性。

二、民俗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分析

由以上可见, 关于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理解众说纷纭, 出发点不一样得出的概念定义也存在一些差异。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民俗旅游的本质。例如对于民俗旅游的文化属性都给出了相关的阐述, 民俗旅游本质是上是依托于不同的地方文化而开展一种旅游活动。游客在感受这些民俗活动的同时都是为了领略与自己所在地不同的民俗文化, 没有这些丰厚的民俗文化作为载体, 民俗旅游活动难以做出实效。其次民俗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各种民俗活动和民俗现象, 这是民俗活动的最现实资源。游客感受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借助一些实际的民俗项目和民俗现象。例如旅游目的地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 历史文物古迹, 自然遗产等等[1]。只有这些能够切实体会到的民俗现象才能使读者更加深入的基础到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氛围。总而言之, 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 关于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容不但要解释他们的不同, 而且还应当站在更加全面的立场和角度深入阐释其内涵。我们认为, 民俗旅游首先应当是一种文化旅游, 它是游客将异地民俗文化作为主要观赏对象和消费内容的一种旅游经济现象。

民俗旅游在促进各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俗旅游也是一种特色旅游, 而且这些特色都是各地方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特殊文化气质,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民俗旅游主要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区间。例如少数民俗文化旅游就分布在我国各少数民俗聚居的地方, 云南、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等等这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俗文化都具有丰厚的旅游经济价值。而且地方政府也抓住这些特色文化资源, 大力推动民俗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例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是当地农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它是根据当地独特的地形和人们种植习惯形成的。这种梯田每年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益, 也成为人们领域广西少数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2]。除此之外, 还有新疆民俗旅游、西藏藏文化民俗旅游等等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巨大利益。民俗旅游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而产生, 同时也给地方经济的发展不但增添新动力。

三、中国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规划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这一点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对于民俗旅游来说,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从我国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就能看出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重视。民俗文化大都是一些比较稀缺甚至频临灭绝的文化遗产, 这些资源一旦被破坏就会无法挽回。因此在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民俗旅游开发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被满足和丰富, 为此2012年12月我国组织“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会议提出, 旅游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它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旅游文化经济, 在这样的水平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些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他的社会意义在于能够最大限度的将一些民俗文化项目传承下来, 传播出去。这对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3]。而要想将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下来就必须加强对民俗文化以及相关项目和产业的保护性开发。各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做到了将民俗文化完整的保存下来, 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才能将其更好的推行到这些工作当中。因此早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将民俗文化传播出去。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而且民俗、旅游其中也包括一些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旅游项目, 例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等这些旅游项目及时一种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资源。但如果这些自然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收到了破坏, 出现了生态不平衡的现象会给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直接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一、还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将民俗旅游的优势延续下去。

摘要:民俗旅游近年来的繁荣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也给民俗旅游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文主要针对民俗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作了深入分析, 因为这是一切研究的起点, 只有解决了基本的概念定义问题才能更加深入地开展其他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是对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相关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民俗旅游,概念,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 2011 (05) .

[2]吕一飞, 郭颖.论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建立[J].旅游学刊, 2012 (01) .

上一篇: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下一篇:防水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