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2024-06-12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共9篇)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1

英语教师话语是课堂高效交流的重要媒介, 是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来源。近年来, 随着教育生态理念引入英语课堂, 教师话语研究越来越关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注重构建合作、开放的多元课堂生态系统, 从而积极创造交流情境, 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1 教师话语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获得的外语材料, 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从形式上看, 输入可以分为口头式和书面式。从语境上看, 可以分为单项式和互动式的交际环境。从性质上看, 可以分为正面材料和负面材料, 正面材料指的是学习者学习到的被看作是范例的合乎语境的句法, 负面材料指的是学习者表达不规范的隐性语言信息。

在强调语言习得的输入性方面, Krashen的输入理论最具代表。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只有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接受所获取的知识。他指出, 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但还需要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的投入等其他学习条件的参与。

1.2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 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与他人或环境的交往和互动中, 对学习者有意义的是信息是重要的互动对象。学习者通过向知识与技能方面强于自身的老师或同学学习, 提高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根据这一理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背景、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 利用这些差异影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促进学生相互认知, 相互改变。

1.3 情感过滤理论

可拉申的情感过滤学说强调, 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课堂表现。当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 此时影响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器对于外来的信息输入的渠道是开放的, 即学生处于积极接受的状态, 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反之, 当学生的消极情感因素占据主导地位时, 学习者的情感过滤器的信息通道时关闭的, 此时学生消极对待教师的信息输入, 呈现出不配合的学习行为。

2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的特点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因素, 在信息传授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话语在创设开放性交际情境, 平衡教育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 教师话语多以指导式的课堂规范用语为主, 多使用简单句以降低语法复杂性, 降慢语速提高话语清晰度, 自我重复性降低课堂参与度等特点, 具有明显的修正性、重复性和时效性。

Chaudron把教师话语归纳为以下特点:教师主导课堂全过程;教师的主动式提问, 给予学生解释性的信息反应;对低水平学生语速较慢, 停顿时间较长, 对高水平学生语速较快, 停顿时间较短;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变化语法表达方式等。

针对上述特点, 教师话语应根据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 作出适时性调整, 以便满足英语学习者不同层次和程度的需要, 提高实施教学计划的实效。

3 教师话语研究的必要性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是, 教师主导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教师话语长时间占据课堂, 教师提出预设性的问题, 这些表明学生在与教师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教师话语对学生语言习得关系重大, 教师应更重视话语质量而不是话语数量。但实际情况是在多数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话语多采用自问自答式, 学生缺少必要和及时的信息反馈, 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生主动理解和思考的机会被剥夺。这种模式的师生交流对语言习得的作用非常有限, 限制了互动交流中的双方参与机会, 对语言输入产生不利的影响。

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充分自由交流的内在要求存在现实的冲突, 阻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剥夺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此外, 教师话语是学生获得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渠道, 教师话语质量而不是数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提高教师话语质量, 改变单向式的教师话语现状,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的现状分析

4.1 教师话语占据课堂, 重复性与指令性倾向严重

当前, 教师主要采取依据教学计划来呈现备课内容的讲授模式。为了实现预期性课堂效果, 教师减少了理解性、思辨性问题的提出, 取而代之以重复性口语词汇“next”、“turn to page”、修正式语言示范“xx”、“xx”等, 来引导学生做出符合课标要求的适时反馈。这一授课模式导致教师话语占据课堂大量时间, 学生缺少表达意见、参与互动的机会, 降低了学生语言交流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2 教师提问方式单一, 开放性和鼓励性注意不够

教师作为课堂要素协调的组织者, 其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 造成了知识性问题过多, 拓展性回答较少, 例如“do you agree”、“understand”等单向式问答, 导致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和意愿大为降低。由于教师预设性的提问导向, 局限了学生思辨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不利于程序性知识的拓展和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

4.3 教师评价模式固化, 启发性和积极性调动不足

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反馈, 是调动学生情感因子、提高自主性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师习惯性的修正答案, 缺少建设性的评价以及反馈手段单一, 例如“good”、“ok”等, 妨碍了学生获得积极参与的乐趣和认同, 学生的态度、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得不到积极调动和发挥, 这就使得教师的评价过于笼统而缺乏针对性,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要素配合自然失衡而低效。

5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的改进策略

教师话语是课堂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 交流的语言应当是合理、连贯和开放性的。对教师话语进行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功能, 更好的促进课堂交互行环境的生成,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提高学生参与的力度和广度。

5.1 减少教师话语时间, 加大学生参与力度

改变教师主导的外语课堂传授模式, 实现教师由组织者、设计者向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提高教师话语质量来减少课堂占用时间,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上, 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成为言语交流的主体, 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5.2 改善问题设计方式,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课堂提问是联系知识与行动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和现有学业水平, 有意地减少预设性、呈现式的问题, 提高互动式参与、创新性探索问题的设计和运用, 从而拓展英语学习者的思维阈限, 给予学生更多思考时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和交流。

5.3 完善反馈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多元反思

教师正确的反馈评价行为,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认同。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 适时结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整体评价与过程评价等多种方式, 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正面的反馈, 表扬进步, 指出不足。同时, 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和反思, 促进学生多元反思。

6 结束语

英语教师话语输入的效率和质量, 影响着英语生态课堂各要素的均衡与互动。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教育角色, 丰富教学手段, 调整话语策略, 体现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 为学习者创设合作、互动和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 提供更多思辨和交流的机会, 从而切实提高学习者外语交流能力和水平。

摘要:英语教师话语输出的质量和效率, 严重影响着课堂生态系统中各教育要素的联系与均衡。该论文从英语教师话语研究的特点入手, 简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教师话语,教育生态,策略

参考文献

[1]Num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 Learn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Chaudron 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rch on Teachin gand Learning[M].Cambridge:CUP, 1988

[3]陈涵平.教师言语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4]范国瑞.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李景光.互动条件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9) .

[6]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和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1) .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话语权

一、辅导员话语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辅导员话语权是指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拥有的说话权利及话语的实际影响力。辅导员话语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人身权之一的言论自由权。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具有不可剥夺性。二是话语的权力。它是辅导员基于工作岗位或职务而被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层次性和强制性。三是话语的实际影响力。它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语言的具体效果,这种影响力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因人而异的具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重要力量,其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辅导员能否拥有话语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辅导员话语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一)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一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辅导员话语权的状况对辅导员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关系到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侧重于传道、授业与解惑,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倘若学生对辅导员的话语不认同、不认可,就会使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心理上也会受到伤害;干部的职责侧重于教育、管理与服务,从理论上讲,辅导员基于职业和职务的身份,拥有包括奖励和惩罚在内的管理权限,然而在科层式的管理体制内,由于外部客观不利条件的存在或辅导员权力使用的不当,会造成管理的低效或无效,进而引发辅导员内心的矛盾,时常也会产生困惑、不安和无助的感受。长此以往,必然会挫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

(二)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起主导作用。当前的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个性且易挑战权威的群体,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的教育客体,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教育抓手,而辅导员话语权就是辅导员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辅导员个人的知识、能力、人格魅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及个人地位等都影响其话语权的发挥。辅导员只有从各个方面拥有和提升自身的话语权,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推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开展工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巩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的开展,增强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只有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规律,在尊重规律、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两方面归结到一起,就是增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通过话语的影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干预,以达到教育预期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话语权的现实境遇

(一)辅导员话语霸权的存在

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具有法定的岗位职责和职权,在教育的实践中手握一定的权力,掌握学生德行评定、干部任免、评优评先、组织发展、贫困资助以及就业推荐等奖励权,还掌握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等处罚权。这种权力的配置,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师者具有长辈一样的地位,学生是一个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无形地赋予辅导员天然的教育权威身份,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改造地位。在这样的态势下,部分辅导员会忽视教育的本质,为管理而管理,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往往缺乏人文关怀,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权威和长辈自居,高高在上,出口就是生硬的说教,动辄就是处罚。在这种教育语境中,辅导员话语就成为一种霸权,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威自居,压制或侵犯学生的话语。这种霸权话语的流行危害极大,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又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更无益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辅导员学术话语、行政话语的缺失

在高校群体中不乏辅导员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拥有强大的学术话语权。但就整个辅导员群体而言,身份地位的模糊、工作事务性的特征、知识的碎片化、工作的烦琐性与繁重性等因素制约了其学术话语的构建。在作为高校四大功能之一的科学研究的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专职教师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无形中又进一步增强了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业的专职老师话语的分量,相对来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话语被边缘化了,影响力也被削弱了。

另外,大多数辅导员在行政话语体系中也不占优势。高校尽管是事业单位,但在现有的工作体系下,仍然具有科层管理体制的特征,管理者依据不同的职务行使职权。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按级别划分为处级辅导员、科级辅导员、科员级辅导员,但能称得上领导干部的处级辅导员非常少,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二级学院任职,相对于学校职能部门领导掌握的资源,影响力要小得多。处级以下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一线辅导员,处于管理层的底端。更为尴尬的是,国家考虑到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了一些针对辅导员的保障措施,但有的高校没有好好落实,加之辅导员行政话语权的弱势地位,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又很无力。endprint

(三)辅导员话语能力不足

辅导员工作从表面上看很好干,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想干好很难,正如有人所说,“天底下最难的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除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与技巧外,还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话语能力。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比例仍然不高。福建师范大学杨建义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背景的辅导员只占辅导员人数的18.8%,辅导员缺乏专业背景的现实,必然制约辅导员理论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其所承担的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的任务,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以及技术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辅导员知识、能力、视野的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辅导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提升个人的能力与素养,与学生的交流就会不太顺畅,更难以担负起话语教育引导的重任。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厘定权力边界,恪守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校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高校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应当是法治实施的典范。

一是要按照现代大学精神,制定大学章程,确立大学章程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其统帅功能。平衡学生权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等方面的分配,防止行政权力的膨胀,造成对学生权利、教师(辅导员)权利的侵犯,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二是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当前辅导员与学生主要有两大法律关系:一种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辅导员与学生是平等的人身与财产关系,学生缴费上学,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辅导员任何的懈怠与不友好都是违约的,都是有悖于民事法治精神的:另一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辅导员基于行政法的有关规定行使管理权,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依法行政,不可越过权力的边界,损坏学生的利益。三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关爱学生。法律条文是固定的,但条文的执行并不意味着冷冰冰无人情味,基于辅导员具有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辅导员在履职的过程中,心中要有学生,言行要闪烁着人性的关辉,以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辅导员的话语权,必须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严把入口关。选拔理想信仰坚定,热爱辅导员工作,立志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加强辅导员再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常抓不懈:开展比武练兵,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扩充知识储备;组建辅导员学术团队,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推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按规律办事,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确定辅导员工作边界。为了改变繁杂工作严重干扰辅导员主业的局面,必须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明确工作内容,使辅导员能够聚焦本职工作,从而增强话语的底气与说服力。

(三)深入生活世界,接地气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决定了生活世界是认识的来源,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辅导员认知的根,辅导员必须扎根于生活,了解社会,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完善自我。在学习中,实现对政治话语、官方话语的理解、吸收与转化;在工作中,实现对学生话语的认知、借鉴与使用;在生活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扩大共识,提升信任度和认可度,为教育与管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氛围。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3

辅导员话语权是指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拥有的说话权利及话语的实际影响力。辅导员话语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人身权之一的言论自由权。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具有不可剥夺性。二是话语的权力。它是辅导员基于工作岗位或职务而被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具有层次性和强制性。三是话语的实际影响力。它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语言的具体效果, 这种影响力涵盖多方面的内容, 具有广泛性和因人而异的具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重要力量, 其话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辅导员能否拥有话语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辅导员话语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一) 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判断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辅导员话语权的状况对辅导员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关系到辅导员个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的身份侧重于传道、授业与解惑, 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倘若学生对辅导员的话语不认同、不认可, 就会使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降低, 心理上也会受到伤害;干部的职责侧重于教育、管理与服务, 从理论上讲, 辅导员基于职业和职务的身份, 拥有包括奖励和惩罚在内的管理权限, 然而在科层式的管理体制内, 由于外部客观不利条件的存在或辅导员权力使用的不当, 会造成管理的低效或无效, 进而引发辅导员内心的矛盾, 时常也会产生困惑、不安和无助的感受。长此以往, 必然会挫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

(二) 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 目的在于增进教育对象即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在教育过程中, 作为教育主体的辅导员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起主导作用。当前的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个性且易挑战权威的群体, 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的教育客体, 要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 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教育抓手, 而辅导员话语权就是辅导员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 辅导员个人的知识、能力、人格魅力、语言的转化能力及个人地位等都影响其话语权的发挥。辅导员只有从各个方面拥有和提升自身的话语权, 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推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 事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开展工作,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巩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上的主导地位, 并发挥其主体作用, 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的开展, 增强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只有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规律, 在尊重规律、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方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两方面归结到一起, 就是增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 通过话语的影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积极干预, 以达到教育预期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话语权的现实境遇

(一) 辅导员话语霸权的存在

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 具有法定的岗位职责和职权, 在教育的实践中手握一定的权力, 掌握学生德行评定、干部任免、评优评先、组织发展、贫困资助以及就业推荐等奖励权, 还掌握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等处罚权。这种权力的配置, 一定程度上使辅导员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 师者具有长辈一样的地位, 学生是一个被教育、被塑造的客体, 无形地赋予辅导员天然的教育权威身份,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改造地位。在这样的态势下, 部分辅导员会忽视教育的本质, 为管理而管理, 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 往往缺乏人文关怀, 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权威和长辈自居, 高高在上, 出口就是生硬的说教, 动辄就是处罚。在这种教育语境中, 辅导员话语就成为一种霸权, 以一种毋庸置疑的权威自居, 压制或侵犯学生的话语。这种霸权话语的流行危害极大, 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又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更无益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 辅导员学术话语、行政话语的缺失

在高校群体中不乏辅导员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拥有强大的学术话语权。但就整个辅导员群体而言, 身份地位的模糊、工作事务性的特征、知识的碎片化、工作的烦琐性与繁重性等因素制约了其学术话语的构建。在作为高校四大功能之一的科学研究的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下, 专职教师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与此同时,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背景下, 大学生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 无形中又进一步增强了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业的专职老师话语的分量, 相对来说,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话语被边缘化了, 影响力也被削弱了。

另外, 大多数辅导员在行政话语体系中也不占优势。高校尽管是事业单位, 但在现有的工作体系下, 仍然具有科层管理体制的特征, 管理者依据不同的职务行使职权。高校辅导员群体中按级别划分为处级辅导员、科级辅导员、科员级辅导员, 但能称得上领导干部的处级辅导员非常少, 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二级学院任职, 相对于学校职能部门领导掌握的资源, 影响力要小得多。处级以下的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一线辅导员, 处于管理层的底端。更为尴尬的是, 国家考虑到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特殊性, 制定了一些针对辅导员的保障措施, 但有的高校没有好好落实, 加之辅导员行政话语权的弱势地位,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又很无力。

(三) 辅导员话语能力不足

辅导员工作从表面上看很好干, 实际上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想干好很难, 正如有人所说, “天底下最难的工作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除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与技巧外, 还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话语能力。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推进,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 但总体而言,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比例仍然不高。福建师范大学杨建义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 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背景的辅导员只占辅导员人数的18.8%, 辅导员缺乏专业背景的现实, 必然制约辅导员理论素养的提升, 进而影响其所承担的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的任务, 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与此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以及技术信息化时代, 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 辅导员知识、能力、视野的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辅导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提升个人的能力与素养, 与学生的交流就会不太顺畅, 更难以担负起话语教育引导的重任。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 厘定权力边界, 恪守法治精神, 坚持依法治校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高校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应当是法治实施的典范。

一是要按照现代大学精神, 制定大学章程, 确立大学章程的核心地位, 并发挥其统帅功能。平衡学生权利、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等方面的分配, 防止行政权力的膨胀, 造成对学生权利、教师 (辅导员) 权利的侵犯, 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二是增强法治观念, 坚持依法办事。当前辅导员与学生主要有两大法律关系:一种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 辅导员与学生是平等的人身与财产关系, 学生缴费上学, 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辅导员任何的懈怠与不友好都是违约的, 都是有悖于民事法治精神的;另一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 辅导员基于行政法的有关规定行使管理权, 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依法行政, 不可越过权力的边界, 损坏学生的利益。三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心关爱学生。法律条文是固定的, 但条文的执行并不意味着冷冰冰无人情味, 基于辅导员具有教师的职业特性, 要求辅导员在履职的过程中, 心中要有学生, 言行要闪烁着人性的关辉, 以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提升辅导员能力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 要增强辅导员的话语权, 必须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严把入口关。选拔理想信仰坚定, 热爱辅导员工作, 立志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事业, 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中来。二是加强辅导员再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常抓不懈;开展比武练兵, 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扩充知识储备;组建辅导员学术团队, 开展学生工作理论研究, 推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 按规律办事, 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确定辅导员工作边界。为了改变繁杂工作严重干扰辅导员主业的局面, 必须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建设, 明确工作内容, 使辅导员能够聚焦本职工作, 从而增强话语的底气与说服力。

(三) 深入生活世界, 接地气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决定了生活世界是认识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辅导员认知的根, 辅导员必须扎根于生活, 了解社会, 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完善自我。在学习中, 实现对政治话语、官方话语的理解、吸收与转化;在工作中, 实现对学生话语的认知、借鉴与使用;在生活中, 加强交流, 增进感情, 扩大共识, 提升信任度和认可度, 为教育与管理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杜鹏.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 2012, (27) .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4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 语篇分析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在国外兴起的话语分析方法,它又被称为语言学批评或批评语言学。它通过语言的表面形式来揭露话语和意识形态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利关系的,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基于批评话语分析这样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笔者发现语篇分析者们大多对新闻、政治等敏感话题以及一些小说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这种对文本语篇的分析往往会缺少声音、图像等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对多模态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

二、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是在经历了英国的“实用批评主义”、美国的“新批评主义”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后而逐渐形成的。后来的文学批评以阐释语篇中的语言结构为主,摒弃了过去以批评作者的意图、个人的情感和简单的价值的方法。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文学家们对语言结构的阐释不是那么专注了,而转向语篇的交际方面,即文学的语用方面。这样就扩展了语言学批评的视野,最终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新的话语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

1973年,德国社会学家Habermas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这本书里Habermas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认为在进行话语分析时应拿起批评的武器,把对语言的研究和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自由而奋斗,这样就使得“批评”因素加入到了话语分析之中。法国哲学家Foucault则认为话语与权利有密切的关系,这样批评话语分析就因此而得以转向。在话语中,权利代表着真理,代表着权威,代表着体制。随着权利的出现,人类的生活就出现了不平等。

基于以上这些历史渊源,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讨论三个基本问题。第一,话语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人们证明和安排自己生活的方式,它是通过社会制度强加于个人身上从而构建成意识形态和个人的双重主体。例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必须掌握医院(社会制度)附加于医生这一个人身上的意识形态和话语,要学会像医生一样说话,一样看待问题。第二,话语、控制和权势。语言结构可以把人分成类和等级,可以调节人的行为,所以说话语不仅是用来交际的,而且是可以用来控制的。有了控制和权势的存在,人类就会出现不平等。第三,话语和社会。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批评话语分析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来源。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语言的使用是包含于社会这个大语境之中的。所以批评话语分析也离不开社会。

三、多模态

多模态是指“在符号产品或者事件中几种符号模态的使用”,它以多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图像、手势、文字、言语、姿态等。我国国内对于多模态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06年才有相关研究的发表。但是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多模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关注,它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

多模态研究领域很广泛。第一,和声音相关的研究。这一研究就目前来说还相对比较薄弱,因为声音这种模态较为复杂,不易把握,稍纵即逝。第二,和动作相关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探讨手势和动作,考察动作的动态特征、本质和其深层意义。第三,涉及图文关系的研究。众所周知,语篇不仅涉及语言,也离不开图像,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该研究的重要目标。第四,与教育相关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把多模态引入教育领域范围内,比如多媒体的使用,这样就使得教学多样化,多模态化。

四、对综艺大电影奔跑吧兄弟的批评话语分析

1月30日,根据热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国内公映,首周末3天超过2亿,至今已接近3.5亿,成为2015年开年以来卖座速度最快的华语片,同时引发了整个业界对“综艺电影”的关注。其中,知名导演冯小刚对“综艺电影”的炮轰成为焦点事件。上面的图片是该电影的宣传海报,网友附上了“《奔跑吧兄弟》处在了风口浪尖中”的评论。

冯小刚评论说:这是电影的自杀。冯小刚一向敢说敢为,这次他再次展示了自己“小钢炮”本色。冯小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奔跑吧兄弟》这样的综艺电影的大卖,是‘电影的自杀,对整个行业有巨大害处。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有人给我贴标签,说我又炮轰谁了,好像我很情绪化。但我不是,我这是理性的思考,我愿意跟整个行业讨论,我也在联系导演协会和制片人协会共同发声,我们都要为行业的健康做点儿事儿。”(摘自腾讯网)

目前不少媒体都在报道《奔跑吧兄弟》只用6天就拍完了,这也是冯小刚难以接受的事情。尽管华谊兄弟公司是《奔跑吧兄弟》的主要投资方之一,冯小刚作为华谊的股东,本不该公开炮轰,但他仍然对此痛心疾首:“六天就拍摄完成,还获得很高的票房,这将导致没有制片人会愿意继续投资一部严肃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电影。”

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对该电影的批评,或者说是炮轰。本身是一档具有青春活力的综艺类节目,把它改编成电影的确是无剧情可言无逻辑可谈。作为评价理论的一个方面,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批评话语分析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它可以在整个社会引起轰动。如果说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权势和意识形态来压服对方或者说会造成双方的矛盾和冲突,那么积极话语分析就是要力图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所以说,将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将是我们以后研究的重点。

五、小结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下,电视媒体正以多模态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影响。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应该关注对多模态语篇的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语篇分析。本文通过对综艺类电影《奔跑吧兄弟》这样的多模态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批评话语分析的语料可以是新闻报道语篇,政治语篇,各类小说语篇,也可以是多模态语篇。第二,批评话语分析可以转向积极话语分析,从而有利于个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戴炜华,高军.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5]朱永生.积极话语分析: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驳与补充[J].英语研究,2006(4).

[6]张庆熊.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5

1、符号

符号是人为设定的表征系统, 符号是由媒介、指称对象及解释三者构成的, 其强调的是人为性, 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许多民俗装饰图案纹样就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延伸的内在意义看, 可归属于符号一类, 它得到人们与社会的认可, 并蕴含某些意义, 指称某些对象或事物, 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

1.1 生命繁衍符号的来源——语用解释

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的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即涉及说话人的心理, 听话人的反应, 话语的社会情境与语言情境, 话语的分类和对象等许多与语言应用过程有关系的方面。语用学不仅仅包含具有声音的语言, 也包括商标、汽笛声、服饰、图腾、装饰纹样等等静态或单一的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由符号的建构来确定的, 符号的形成大致经历是:动作语言 (符号) ——话语 (符号) ——图形与文字 (符号) , 图形符号的产生是基于最早的不确定的图形下产生的,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从”漂浮不定”的感性之流中抽取出某些固定的成分而约定俗成的。这些”固定”的符号形成是基于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

1.1.1 生理特征的认知

直至现在都还有许多地区沿袭了在新人结婚时贴各种剪纸, 也是人们对生命繁衍的图像符号的表达, 这些剪纸都是基于对人或动物的生理知识的理解, 如图, 在北方有许多典型的婚俗民间艺术, 有“抓髻娃娃”它是存在于封建小农社会里典型的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的结合, 象征子孙繁衍生命绵延。它已经成为陕北民间最流行的保护神。莲花、葫芦等产仔多的植物, 蛇、兔、鼠、蛙等产仔多的动物, 都被人们附于了这样的情感, 可以说, 在这些动植物身上寄于这样的情感, 是先人们对动植物的繁育生理的了解, 把情感寄托到多子的动植物上, 这些符号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 也就是用以符号的方式表达语意。

1.1.2 心理特征的表达

利用心理特征的约定, 可以将意义传达给环境的使用者。人的视知觉对外界刺激有着近似的反应, 蓝色使人沉静, 宽广, 红色令人兴奋、激动, 在宽广的大海面前会感到空旷, 在陕小的空间里会感到局促……这些都是由于环境会更准确地将意义传递给使用者, 所以,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 在节庆、新婚等场面中都要贴上各类剪纸来烘托氛围, 这都是由心理特征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合加以这些纹样装饰, 使纹样能更准确地表达它的含义, 实际上是一种语境的相互烘托。从“蛇图腾”到“蛇娃娃”到“抓髻娃娃”, 这些生动粗糙的形象, 是黄土高原从原始文化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反映。

1.2 生命繁衍符号的构成——形式建构

单独纹样是指没有外轮廓及骨骼限制, 可单独处理、单独存在的自由运用的一种装饰纹样, 其随意度较高, 受外界限制较小。这类纹样的组织形式不受外界的干扰, 但讲究高度的完整性、结构严谨。此类纹样可以用作单独装饰, 也可以选取一个单位作连续纹样使用。作为图案的最基本形式, 单独纹样从布局上分为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形式。

1.2.1 对称式

又称均齐式, 其特征是以假定的水平或垂直中心轴或中心点为依据。使纹样形成左右、上下对称或四周对称的布局。图案结构严谨丰满、工整规则。再细分又可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两种组织形式。

A、绝对对称

是指纹样关于水平或垂直对称轴或对称点为界, 达到形状上的完全相同。根据对称轴的不同, 又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对角对称三种形式。绝对对称的构成形式具有条理, 平静、严肃、稳定的风格, 较严肃。

B、相对对称

是指纹样总体外轮廓呈对称状态, 细观局部, 又存在形或量的不等之处的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是同中求异, 具有动静结合、稳中求变的新鲜感, 在差异上寻求一种形式美感。

1.2.2 均衡式

又称为平衡式, 它的特点是不受对称轴或对称点的限制, 结构较自由, 注意保持整个纹样的重心平稳。这种图案主题突出、变化多样、形象舒展优美、风格灵活多变、自由感较强。

1.3 生命繁衍符号的意义——寓意

语意学本是研究符号与符号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即在分析哲学意义上主要关于语言符号与语言外称物间的关系, 符号与符号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 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了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从符号的建构过程将其分成了两层关系, 即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 也就是现实的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 在此基础上, 并将所指的含义进行了延伸。生命繁衍的纹样装饰被人们寄予了丰富的情感, 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中可以解读出对这种情感的强烈祈盼。

而在图形符号中的语意是研究图形符号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纹样所传达的文化内容、象征意义。装饰纹样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反映, 具有最基础的装饰性、一定程度的象征性和广博深远的寓意性, 是对本民族人们心灵基本趋向的样式之洞察。因此, 具有符号的指称功能。

符号的原始存在都属于本意性意指, 而任何符号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及环境下的产物, 它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随着时间、环境、使用者的不同, 符号又衍生出新的含义或含义又被新的符号所替代。

1.3.1 事物再现 (表现层面)

纹样装饰最初只是将自然物表述出来, 属于描述阶段, 其来源于实际经验, 也就是对各种事件的掌握, 即对在各种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对象和事物的样式, 属于较为浅薄的一层。在早期, 人们对于“鱼”、“蛙”、“葫芦”等动植物形象的再现并不蕴含这种多子多孙的含义, 并不赋予它这样的情感, 仅此是对这些事物的再现。随着人此类环境下的自然物长期共处, 选择了与自身经常接近的自然物作为表达情感的载体。不难发现, 选择什么样的动物或植物作为表达这一情感的符号代表, 并对其进行反复、持续的符号化解释是基于这个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确立关系, 换句话说, 被选择作为表达情感的动植物与这个社会群体往往是和他们的经济利益或生存条件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 基于这样长期的强化过程, 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稳定的含义, 所以, 在很多民族中都以“鱼”来代替配偶或情侣的关系, 莲花、葫芦、南瓜、蛙、蛇等多子的动植物都被选择作为人们表达繁衍子孙、多子多福的代名词。

1.3.2 事物指称 (对象指代)

指称就是指某些代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以具体的称述对象来表述。作为纹样装饰的图形符号来讲, 其最终的表述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事物表层的展现, 而是包含了更为深层次的内容, 人们借以某种具体的事物, 如“莲花”、“葫芦”、“蛙”等动植物, 借以表达某种抽象的事物——对生命的向往、对子孙繁衍的渴望。这个情感的表达就是用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来指称, 即看到这些现实事物的符号, 人们就会联想到这种情感被表现, 借以这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这样的情感。

莲花、葫芦 (具体) →多子多孙, 多子多福 (抽象)

1.3.3 使用者解释 (情感寄予)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 生存与繁衍一直是人们最基本的群体意识, 也是人类群体意识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丁兴旺”是中国的祝贺成语, 也可以说彻底包含了世代国人的愿望, 尤其是对自古未有节育观念的古人来说, 繁衍子孙已上升到判别世代宗祖兴旺与否的重要标准。为什么中国民俗文化如此重视子孙的繁衍?这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多以单家独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模式有关:这种经济体制生产力低下, 主要依靠劳动力, 而男丁就成了劳动力的重要保证, 因而特别需要孙男子嗣将香火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在中国古语中就盛传“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现在看来难以理解。在中国传统的风俗文化中, 盼求子嗣的形式表现比比皆是, 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子孙兴旺的情感, 如兔子, 这种非常温驯善良的动物, 可谓人见人爱, 固然成了吉祥如意之物, 同时亦因兔子和“吐子”谐音, 象征着子子孙孙代代繁衍;石榴为多籽实植物。中国的民俗文化流传着许多有关于石榴的动人故事, 皆因石榴多籽, 有“榴开百子”的吉祥图案, 有广泛传播之意而被寄予了子孙繁衍的情感。

丰富的词汇的如:“多子多福”、“送子观音”、“旺子守护神”、“添丁添灯”和“麒麟送子”等等, 都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子孙繁衍与其他的祝福寄语“福禄寿喜财”等同样成为了民间的共同祈盼。

2、象征作用

被赋予指代生命繁衍的许多符号, 都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 这些对象符号自身与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没有关联的,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相似性。

2.1 约定的任意性

象征性符号与其代表对象之间是没有相似性或存在性的关联, 而具有任意性, 或也可以这样说, 二者关系只按人为规则确定。在符号的语音和语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我们用“树”这个符号来表示, 美国人用“TREE”、德国人用“BAUM”, 虽然表现的符号不同, 但是表达的意义都指的是植物, 是同一个含义, 因此用这些不同的文字符号代表相同的概念, 完全是出自社会契约的认可, 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这种任意性可以体现在区域上或是时间上, 不同国家的文字符号就是对区域之下的一种任意性的约定;而在我国汉字发展史中, 综观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这个过程就可以认为是时间域下的一种任意性的约定。

因此, 对于繁衍语义的形式表现, 包括了时间域下的任意性的约定, 包含了不同时期对这一含义的符号表现。这些符号代表的选定是具有任意性的, 它是基于人与环境在生理、心理、行为、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的反映。

2.2 相似性

一种形式和一种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应得到整个社会的符号使用者的理解和赞同, 否则, 对社会而言, 那个形态并不表现或传达什么东西。综观我国对于繁衍的符号表述中都可以找到一个共性——相似性, 不管从形态上或语音。

2.2.1 表象上的相似性

选择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作为蕴含繁衍的符号象征, 最大的特点是人们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理特点, 属于多籽动植物, 从这层含义来看, 追求的是一种表面现象的相似性, 借以这种生理特点来表达子孙后代繁荣的含义。实际上选择这些动植物与生命繁衍并没有直接联系, 而是带有约定的任意性于其中, 是一种生理现象的转借。

2.2.2 语音上的相似性

用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作为蕴含繁衍的符号象征, 这些动植物都属于多籽动植物, “籽”同“子”音, 从这一层面来看, 汉语的发音表达了符号的象征意义, 这是表述现象上的相似性。

繁衍符号的表现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要得到社会中的认可, 可能在最初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任意性, 如不同的地区对这一意义所选择的指代物不同, 所以符号表现也就不同, 但随着人们对这些符号所指代事物的深度认知, 包括生理特征与心理表达, 符号与指代事物之间有了关联, 许多符号成为了生命繁衍情感表达的指称。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借以象征性符号来传递的, 其特点是“托义于物”, 也就是将生命繁衍的意义借以某物来表达,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如:石榴、南瓜、老鼠、蛙、蛇等动植物来表现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目的是激发人们的感情, 深刻地认识这些本质特征。指称对象与象征意义之间是隐蔽、含蓄、远距离的, 并无直接联系。符号使用者总是把意旨转移在客观对应物上去, 拉近与思想感情表达的距离。所以, 象征性符号的形象总是具有“镜中之像”、“水中之月”、“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意境的美感特征。象征性符号所传递的形象往往大于形象息身的意义。象征符号要使人们意识到的不只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 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因而, 总是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观者赏玩不尽, 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胡飞, 《艺术设计符号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姜哲, 《中国民间美术解读》地质出版社2005年月10月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6

1对“非遗”保护视角下的民俗体育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精神价值。在我国10个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竞技与杂技、民间舞蹈两个类别中的很多项目都属于民俗体育项目。2005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家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后,人们才发现在文化生态环境变迁的情况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都面临着威胁,经常会出现民俗体育项目无人问津和经济社会条件变化夺走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等情况。

2历史传承的河南民间民俗体育文化

自古至今,中国历史文化看中原,中原历史文化看黄河。黄河流域灿烂的人类文明,造就和传承了河南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河南民间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包括了民间休闲娱乐文化、民间歌舞游艺文化、节庆假日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等,具有很强的民间、地方特点。

2 . 1河南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范畴

2.1.1休闲娱乐中民俗体育文化

自古以来,民间的很多体育活动项目都具有很明显的休闲性, 比如:蹴鞠、荡秋千、斗鸡、踏春、打弹弓、垂钓、放风筝、拔河、射箭、抽陀螺等。同时,很多民间体育活动本身就是比赛竞争,当然也有些休闲类的体育项目本身也有一定的竞技性,比如:抖空竹、蹴鞠、射箭、角抵、拔河、斗蟋蟀、马球、游泳、龙舟竞渡、垂钓、木兰拳、霸王鞭等。

2.1.2民间歌舞和游艺中的民俗体育文化

河南的民间歌舞和游艺类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扭秧歌、霸王鞭、花伞舞、腰鼓舞、斗鸡、桐柏皮影戏、宝丰的民间扇子舞、开封盘鼓、抖空竹、新野耍猴、手铃舞、濮阳杂技、长袖舞等。其中,最有地方特色、具有很强历史传承性的是开封的盘鼓、斗鸡、霸王鞭以及南阳新野的耍猴、桐柏的皮影戏等。诸如抖空竹等项目在大街小巷的健身场地随处可见,深受大众喜爱。

2.1.3节庆假日活动中的民俗体育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流传至今。其中,传统节日就是一个文化流传的例子。每一个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都不尽相同。比如在河南开封元宵节的庙会,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节日活动娱乐中,再现大宋历史文化,汇集了撑旱船、舞龙灯、打花棍、舞狮子、爬犁、放水灯等传统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使河南民间的民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2 . 2河南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

2.2.1内容丰富多彩,地域差异性明显

河南位处中原,是连接东西南北的心脏地带。也是全国文化大交融的重要地区。民族众多,各地生活习俗差异性非常大,内容丰富多彩。这就形成了各地独特的民俗体育文化。比如比较出名的河南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还有商水的圣门莲花拳、清丰的梅花拳、沈丘的两仪拳、偃师的通背拳、新野的猴艺、周口的六道大方地棋等民俗体育。还有一些民间流行的南阳典型婚俗、濮阳的杂技、开封的斗鸡等。

2.2.2具有历史传承性与发展演变性等特点

民俗体育来自民间,具有历史传承性。它的传承不是政府约束,而是在民间自然传承,绵延流传至今,比如舞龙、舞狮等。同时, 民俗体育也具有发展演变性。民俗体育在民间自然传承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根据时代特征对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进行一些改变,如太极拳,如今人们练习的太极拳,逐渐简化,易于普及和大众人群学习掌握。

3河南省“非遗”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思想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淡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河南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可持续传承。

3 . 1加强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

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本地“非遗”的保护政策, 对民俗体育加以培植和推广,对影响力大、普及率高的民俗体育项目给予政策导向、支持和保护。比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等,都是成功的范例。另外,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来介绍、宣传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让广大民众充分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提高老百姓对民俗体育文化认识,加强民俗体育在民间建设娱乐作用的宣传普及,从而让老百姓参与到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中去,营造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环境,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 . 2走产业化道路,建立民俗体育旅游的产业化机制

产业化是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河南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和特点,发展当地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比如开封的庙会,已经很成功的将旅游和当地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了有效结合。另外,还有诸如少林武术文化游、河洛文化民俗庙会游、王屋山太极文化游等的产业化也正在发展中。在民俗体育的开发利用上,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进行商业包装,以河南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焦作太极拳、嵩山少林功夫为切入点,不断打造精品民俗体育赛事,建立以“中原民俗体育特色文化”为背景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机制。

3 . 3让民俗体育进校园,构建以学校体育文化为中心的传承机制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到体育举国体制的影响,大、中、小学的课堂体育教学内容,都是以传授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导致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和发展比较薄弱。青年学生使祖国的未来,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民俗体育的教学内容,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看,无疑是非常好的保护措施之一,同时,民俗体育项目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对增加学生的健身娱乐项目也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让民俗体育进校园,有很大的教育空间,而且也符合当今社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将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当中,这样既能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又能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效的传承机制。

3 . 4积极扶持和培养项目接班人,加强民俗体育科学研究

当前,河南各地很多的民俗体育项目都面临着失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比较大。针对社会上面临消失的民俗体育项目,一方面政府要引起重视,特别是对人们健身娱乐比较有用的项目,要给予政策保护和经济投资,寻找合适的项目接班人选,进行学习和培养,使这些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建立民俗体育科研团队。民俗体育来源于民间,是根据民间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对民俗体育进行研究,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实地考察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文化与现实生活两个视角进行整体的动态研究。

4结语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7

( 一) 历史文化简介

“赫哲”一词最早出现于官方文献《清圣祖实录》,凌纯声先生认为“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的远祖。”[1]从历史来看,赫哲族不仅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悠久,而且是不甘受压迫,敢于反抗的“通古斯之雄族”[2]。无论是抗击建州女真,还是抵御沙俄入侵,都体现了赫哲人骁勇善战的品质。关于赫哲族起源的传说更是极具特色,但无不体现了贯穿于赫哲人生产与生活的渔猎文化。在赫哲人历史发展过程中,渔猎文化占据赫哲人生活的首要位置。在清代,赫哲族与当地各民族及关内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渔猎工具不断得到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趋于瓦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 三江平原地区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人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3]。日本侵占东北后,对赫哲族实行野蛮统治,使赫哲人口锐减,抗战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境地。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融合于满族共同体,一部分从满族八旗中分离出来, 成为今天的赫哲族。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保护力度, 2005年和2011年,国家连续制定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2005—2010年) 》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使赫哲族自1999年以来,从最初的300余人发展至如今的5000余人,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二) 聚居地区位特点

赫哲族聚居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主要分布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赫哲族村和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4]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自然风光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交通便捷,拥有佳木斯机场、抚远机场、同三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境内盛产的鲟鳇鱼、大马哈鱼驰名中外,是大马哈鱼的故乡。更有“三花五罗”、鲤、鲫、鲢、鲶等种类繁多的鱼类,因其质量好、产量高,久负盛名。赫哲族聚居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给当地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赫哲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虽然不少赫哲族村已建成了文化村、风情园等形式的景区,但旅游业还限于资源依托型模式,旅游开发以传统的景区观光和展馆展示为主,开发模式较为低端。景区建设也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次,如民俗展馆仅仅停留在实物展出的状态,静态的展示难以凸显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色。游客的旅游活动局限于山水观光、参观文博馆等形式,对于赫哲族传统歌舞表演、影视作品、实景演出、萨满文化以及赫哲美食等未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或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景区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村活动趋同,对国内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吸引力较弱。

三、赫哲族聚居地发展民俗旅游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 一) 必要性

1. 就目前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来看,还缺乏成型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俗旅游项目,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旅游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力发展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可进一步繁荣黑龙江省的旅游业。

2. 发展以文化旅游为内涵的民俗旅游是赫哲族聚居地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才能提升景区影响力和游客满意度。打造主题模式景区是赫哲族旅游文化未来发展主要特色。

3. 文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景观本身的吸引力,只有将文化融入到景区里,才能更好突出文化为主的新型民俗旅游模式。文化旅游对于民族景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景区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从赫哲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来考虑,赫哲族景区只有大力弘扬其民族文化,才能在未来的旅游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 二) 现实意义

1. 民俗旅游开发有利于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赫哲族文化,领会赫哲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民俗旅游开发有利于拓宽赫哲族聚居地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可以促进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增强赫哲族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先进经验的学习,实现民俗旅游开发的科学化,提高赫哲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3. 创新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 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

四、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根据表1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可知,赫哲族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极具优势,尤其是“龙江丝路带”建设不断推进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为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对于其竞争对手,应持合作共赢的态度,根据双寡头博弈理论,合作双赢是必由之路。交通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环节,也是赫哲族地区最大的劣势。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如云南、内蒙古、西藏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得力于当地歌手、明星等人的歌舞与影视作品的宣传效应。再如云南元阳梯田的开发更给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基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民族文化,打造实景演艺,满足游客追求深度体验的需求,从而宣传文化、营销文化,打造新型文化。

五、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 一) 深度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元素

就目前赫哲族旅游业发展而言,深入挖掘特色旅游文化元素是重中之重。要打破传统自然山水风光游一家独大的局面,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是赫哲族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赫哲族渔猎文化,可以深度挖掘的赫哲族旅游文化元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鱼皮、桦皮制品。推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赫哲族手工艺主题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艺人指导下,学习鱼皮衣、鱼皮饰品、鱼皮画、桦皮画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制作,亲身感受赫哲艺术的独特魅力[5]。

2. 赫哲美食。在保留传统烹饪模式基础上结合各种菜系的烹调手法进行创新,打造赫哲特色美食。推出 “做一天赫哲人”、“干一天渔家活”等旅游产品,游客“吃渔家饭、干渔家活、随渔家俗”,学习与模仿赫哲人的捕鱼生产方式,感受和体验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3. 民族歌舞。根据赫哲族的神话故事,结合赫哲族舞蹈、伊玛堪、嫁令阔及鱼皮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打造旅游演艺项目,结合先进的影音技术,真实反映赫哲族人的生产生活。旅游演艺可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繁荣旅游地夜游市场,改变“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模式。旅游演艺应注意更多聘用赫哲人,以增加民族群众收入,提高旅游地经济收益,增强民族认同感,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通过演出的不断创新可以加速旅游产品更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

( 二) 加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宣传

第一,在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新的时代元素,适应当下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宣传方面,应借助新媒体,基于朗朗上口的嫁令阔,改编成流行民乐,其中可以加入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如空康吉、鱼皮服饰等。第二,把赫哲族民间故事改编成电影、电视等形式,通过实地取景等手段宣传当地旅游形象及赫哲文化。第三,引进电视真人秀节目等形式,通过节目的影响力宣传赫哲族聚居地文化及其形象。第四,借助赫哲民族文化节、赫哲民族美食节、开江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扩大影响。

( 三) 打造旅游文化品牌

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打造自身独特文化品牌,将赫哲族渔猎文化通过影视、歌舞等形式展现给世人。歌曲与影视作为文化的载体更具渗透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重要作用更加有效,不少兄弟民族通过歌曲影视等形式的宣传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传统赫哲族旅游产品市场范围较小,宣传力度不足,以致外人对其了解甚少,所以应大力宣传其特色旅游产品,如桦皮画、鱼皮画、鱼皮服饰等。要以产品销售的利润来反哺品牌,以此带动赫哲族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

( 四) 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

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赫哲族聚居地不应单纯依赖民俗旅游,要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增强赫哲族旅游业的优势。首先,基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森林、湿地、农业、红色文化、黑土文化、北大荒文化及周边地区的矿业文化,打造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精品旅游线路,丰富赫哲族聚居地民俗旅游开发的内涵。 其次,应发挥新型旅游业态的作用。近年来,旅游地产和旅游电影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正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可以结合赫哲文化及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开发特色景区式避暑度假地产。此外,可吸引电影电视剧来此拍摄,借此宣传当地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

( 五) 采取多元化的营销手段

1. 赫哲族旅游营销首先应明确赫哲族聚居地旅游市场定位。针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分析,以聚居地为中心辐射的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 七台河、伊春等地的游客为一级市场; 二级市场为黑龙江省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游客; 三级市场为省外( 包含港澳台) 及日韩地区的游客。赫哲族聚居地的市场定位应针对一级市场打造近郊休闲游项目,主要客户群体为周边假期出行的游客。随着国家2. 5天休假及带薪假期的推行,客源市场将不断扩大,尤其以亲子出行为主要群体, 所以应突出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亲子活动项目等旅游内容。

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第一,采用线上线下的网络合作运营模式,积极与B2B、O2O等电子商务模式相结合,推出属于自己的网络营销模式。第二,与旅游支票,电子银行等开展合作,实施旅游联票合作模式。第三,导入DIS( 区域形象识别) 系统,强化事件营销充分利用政府政务网等网络平台,实现营销传播渠道和营销资源的整合,达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传播效果。

3. 开展体验式营销,实现与游客的良好互动。首先,推出展现赫哲族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情感需求,激发其旅游动机。其次,采取关联营销策略,引导游客产生积极回忆。建立游客互动平台,通过政府、景区、游客之间的亲密互动及游客反馈的旅游信息,培养游客的忠诚度,并更好地建设景区。第三,对景区运营方式进行创新,如制作具有赫哲族文化符号的可供游客收藏的景区门票,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对景区进行拍照分享等活动内容,制作微博话题,加快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

4. 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开展智慧旅游营销,为游客创立便捷的旅游信息通道。一方面有利于游客利用网络终端了解赫哲族聚居地旅游资源等资讯,以便拟定旅游计划; 另一方面有利于智慧旅游平台运营商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对赫哲族聚居地旅游资源的兴趣点,发现旅游热点,以便旅游企业开发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或根据游客需求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册)[M].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52.

[2]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143.

[3]陈学军,刘小佳.城镇化进程中的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2):165-167.

[4]陈学军.赫哲族鱼皮服饰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77-78.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8

1理论依据

1.1评价理论

20世纪90年代, James Martin提出了评价理论 (Appraisal theory) 。它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而且评价理论就其中的人际意义进行了补充和说明 (周蔷, 王烨, 2013) 。 显而易见, 评价理论就是关于评价的理论, 但是对于具体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评价, 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James Martin的观点是评价理论的焦点是评价话语字面上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 此外评价理论仍然关注话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说, 评价理论不但关注话语的字面含意, 而且关注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梁娜, 康光明, 2012) 。近年来, 评价理论不断发展, 这就使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意义出现了新的研究的热潮。根据Martin和White (2008) , 评价理论包含三大子系统: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态度系统是就表达个人情感, 对人品或物值进行评价的子系统。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它又包括三个方面, 即情感方面、判断方面和鉴赏方面。值得注意的是, 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理论的核心。就介入系统而言, 它指的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及其协商和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它根据方式的不同分为自言和借言。所谓级差系统, 即态度的增加和衰减它关注的焦点是对态度介入的程度所进行分级的资源。 级差系统包括两方面:语势和聚焦, 其中语势包含强势和弱势, 聚焦可以分为明显聚焦和模糊聚焦 (Martin & Unsworth, 2000) 。

1.2积极话语分析

积极话语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批评话语分析存在若干不足之处。鉴于此, 它被认为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反拨。但是, 在哲学指导思想和动机两个方面, 积极话语分析被视为与批评话语分析是相通的。就哲学的角度而言, 批评话语分析家们和以James Martin为代表的积极话语分析家们都认为语言不是上层建筑, 而是社会基础。从动机的角度来看, 积极话语分析主张用积极的态度处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但是它并非是指彻底推翻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根基, 它所希望的是通过话语分析来倡导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积极话语分析被认为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补充与延伸。 (朱永生, 2006)

积极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是评价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互补。一方面, 积极话语分析分析语篇的字面含意义, 另一方面, 它还侧重分析字面含义下所隐含的各种积极的深层意义。值得注意的是, 积极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语篇的积极的、友好的分析来创建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因此, 评价理论不但分析话语的字面含意, 而且还分析话语字面含义下所隐含的各种积极的寓意 (梁娜, 康光明, 2012) 。

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角度, 评价理论框架下的积极话语分析弥补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只是分析话语中的批评性话语的不足。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不同之处是, 积极话语分析不仅摈弃了用破坏式甚至摧毁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提供了用部分改革的方式或者更为完善的方式解决问题, 以期通过积极话语分析, 问题双方最后能够和谐统一。由此可知, 积极话语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努力摆脱批评话语分析的消极影响, 试图从消极的解构向具有建设性的建构方向发展, 最终创建一个和谐社会 (郭志明, 2014) 。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态度系统对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一方面是因为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 另一方面, 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对近年来微信朋友圈“晒幸福”的分析发现, 朋友圈“晒幸福”的例子中显然涉及态度资源。

2态度系统

所谓态度系统是就表达个人情感, 对人品或物值进行评价的子系统。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它又包括三个方面, 即情感方面、判断方面和鉴赏方面 (梁娜, 康光明, 2012) 。下面, 作者从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三个方面分析微信朋友圈 “晒幸福”的积极话语分析。

2.1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情感系统

情感系统, 从字面意义上来讲, 指的是话语中所表达的各种感情, 例如开心、痛苦、企盼、焦虑、自豪、惭愧、得意、自责等。情感系统包含两个方面: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例如:

老公一大早起来为我煮的长寿面, 营养丰富, 各种蔬菜。Ps:白菜, 油菜, 金针菇, 木耳, 鸡蛋, 黄瓜, 粉皮。 (正面)

我一个南方人, 天天吃什么面条啊, 无语, 天天吃面条, 天天吃面条, 吃的都要疯掉了, 为什么周末东苑二楼就关门, 难道周末就不用吃饭??今天不还正常上课吗? (负面)

面朝大海, 我们行走在天蓝蓝下。碧海连天, 我们感受沿途好风光。三亚湾海底潜水, 蜈支洲岛私人订制, 看千古情缘, 大小洞天, 手牵手走过天涯。Happy double date! (正面)

这是肿么了?我不想, 我不想, 我不想。。不想长大, 不想工作, 只想玩耍。我要的旅行呢, 迟迟不肯到来。 (负面)

另外, 依据情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还是对外界事物或者现象等的间接反映,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即直接情感和间接情感。例如:

还是滨州的冬枣好吃。 (直接)

真是太贤惠了, 根本停不下来, 从早上七点半起床, 一直收拾到现在, 看到太阳就想洗洗晒晒, 累死小公举了, 不过心里挺开心。全新的开始, 美好的心情, 么么哒。 (直接)

祝你们幸福! (间接)

今天是母亲52岁的生日, 祝母亲生日快乐, 身体健康! (间接)

从以上的例子, 我们可以得出:正面情感表达的是积极的、 友好的情感。然而, 实际上, 负面情感一方面表达了负面的情绪, 另一方面也间接地表达了某种美好的愿望和要求。以上所举的例子正是表达了说话者某种美好的愿望和心声。例如, 第二个例子把“累死小公主了”说成“累死小公举了”用押韵的手法表达了某种美好的心声, 映射了某种美好的愿望。

2.2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判断系统

就判断系统而言, 它是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进而来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根据道德标准的不同, 判断包括两方面: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评判是和做事能力、行为举止规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 社会评判主要涉及做事的能力、自身的品质、行为的规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社会评判有正面含义与负面含义之分。社会约束主要涉及人的言行, 它评价人的言行是否正当、是否真实。社会约束也有正面含义和负面含义之分。表扬性的属于正面含义, 而谴责性的则属于负面含义。同时, 判断也分为两方面, 即正面判断与负面判断。 (梁娜, 康光明, 2012) 例如:

宝宝今天英语考了100分。我对宝宝说:“宝宝, 你真棒!” 宝宝调皮地眨眨眼, 伸出舌头对我说:“老师, 是我太有才了。” (正面)

今天下午去银行办理业务, 在这些办理业务的人当中, 我感觉有个人很会装, 感觉这人很讨厌。于是和我的同伴说了, 她和我说:“这年头, 不会‘装’你就out了。” (负面)

今天, 我和好朋友去西津渡游玩, 看到了一件有趣儿的事。两个小男孩在打架, 其中个子较矮的对个子较高的说:“你敢打我, 我爸是李刚, 看我让我爸怎么收拾你?” (负面)

这个房东真是给脸不要脸, 表面说得像个人话, 办事就是狗屎。这么大岁数, 还真拿自己当玩意啊!你怎么好意思开你那张破嘴。死贱人。 (负面)

今天上午去教育局办点事儿, 真是对他们的办事效率无语了, 难道他们都是天天拿着工资不做事儿的吗? (负面)

上述例子中“我爸是李刚”这句话揭露了当今权力的至高无上。它不仅表达了老百姓对权大于法的不满和愤慨, 还揭示了老百姓希望改变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权大于法的现状, 其目标是创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上述材料中最后一个例子“拿着工资不做事儿”披露了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的不作为, 它间接地表达了老百姓希望各级政府真正地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上所举的例子字里行间表达了各种美好的愿望或要求。

2.3微信朋友圈“晒幸福”中的鉴赏系统

所谓鉴赏, 是对某一事件的过程或者是对某一物体的评价。根据侧重点不同, 鉴赏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对事物本身的鉴赏、对事物构成的鉴赏和对事物价值的鉴赏。鉴赏有正面鉴赏与负面鉴赏之分 (Martin & White, 2008) 。例如:

以前和我班的班长只是泛泛之交, 感觉他人蛮好的。最近因为学习的需要, 和他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才发现班长其实挺雷人的。 (负面)

生物课上, 李老师让小明回答问题, 因为当时小明在睡觉, 同桌把小明叫醒, 小明揉揉眼迷迷糊糊地说:“神马都是浮云”。 (负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利益的诱惑下, 不少不法分子制作各种各样的山寨产品出售, 使得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不得不小心翼翼。 (负面)

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 (负面)

鉴赏系统不但通过话语分析进行简单的美学分析, 而且还揭示了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寓意。“班长挺雷人”的中的“雷人”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 很无语的意思。雷人, 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现在, “雷人”一词的意思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不符合常规甚至是超出人们理解范围之内的行为举止或话语等。“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是虚无的, 而“浮云”即虚无缥缈, 转瞬即逝。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 有抱怨感叹之意, 同样的, 现在也有许多人用于自我安慰。它表达了种种不同的寓意——或是告诫自己不要对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抱有幻想, 或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极高的人生境界。“山寨”通俗地说就是盗版、克隆、仿制等。可以说, 山寨就是仿冒品。所以当人们表述某个事物是山寨品时, 不仅说明该事物是仿冒的, 也表达了人们无奈、不满和气愤的感情。上述材料中最后一个例子“人生就像茶几, 上面摆满了杯具”这句话揭露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无可奈何。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上面的例子都是负面鉴赏, 但是它并没有给人一种极端的感觉。然而恰恰相反, 这些语言间接地表达了希望克服这些消极的情绪、消除这些不和谐的因素, 从而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3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 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发展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许多对话语意义起重要作用的领域还尚未涉及, 如抽象形象作用、隐喻作用、礼节仪式作用等 (朱永生, 2006) 。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它的理论和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着手用积极话语分析的理论来分析各种语篇。积极话语分析用积极的而且具有建设性的分析态度以及温和的评价态度, 它更加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 因而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教育者和语言研究者的重视。这将会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经过对上述所举的微信朋友圈“晒幸福”的例子运用评价理论进行积极话语分析可以看出:在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记录每一个快乐的瞬间, 感染其他人。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何乐而不为呢?幸福是由点滴的幸福凝聚成的。被人爱着, 是一种幸福。工作顺利, 是一种幸福。发了年终奖, 是一种幸福。文章发表, 是一种幸福。有空陪父母聊聊天, 是一种幸福…… 通过微信朋友圈“晒幸福”, 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平等、有序、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摘要:朋友圈和社交有着很大关系。自微信诞生以来, 很是受大家的欢迎。同时, 在朋友圈“晒幸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微信朋友圈指的是一个由熟人关系链勾勒而成的私密的小圈子, 在这个小圈子里, 用户分享和关注朋友们的点滴生活, 进而加强人们之间的关系”。 (微信官方网提供的定义) 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 微信朋友圈“晒幸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近几年, 人们对这一特殊的群体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该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评价理论, 对微信朋友圈“晒幸福”这一现象进行了积极话语分析, 以帮助人们认清其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含义, 对其形成一个客观而正确的认识,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民俗视角下的话语研究 篇9

一、研究背景

积极话语分析于1999年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马丁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批评话语分析过多地关注语篇中的权利因素和霸权进而进行解构与反抗, 然而在话语分析中仅是揭露批判的态度是不够的, 还应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解决问题, 因此他倡导积极话语分析的分析视角。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发现仅仅语言已经不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从而无法理解各种语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因此多模态语篇应运而生。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社会交流的主流, 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 甚至处于优势和中心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 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认为图像、音乐、颜色等如同语言一样也是社会符号, 它们同样参与语篇意义的生成, 因此可以用韩礼德分析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分析图像。克瑞斯和勒文在其著作《阅读图像》中阐述到, 视觉符号系统中单个元素相互组合时也有章可循, 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容忽视。克瑞斯和勒文主张图像具有社会符号性:“正如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 视觉语法将描写对象─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因此, 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适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视觉语法。

三、对《爸爸, 去哪儿》个案的积极话语分析

根据克瑞斯和勒文对图像的分类, 上图是典型的提供类图像。观看者看到的是一对父子的“讨价还价”, 图中的父子俩握在一起的手非常明显地显示出父亲在往里拉而儿子在往外拽, 这也表明了父亲在极力地劝说而儿子则是非常抗拒。图中的父子二人均未与观看者有过眼神接触, 因此, 他们并未向观看者索取, 而是在向观看者提供信息和内容, 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图像呈现的内容客观真实, 这正是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 都是蕴含着权力的, 都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形成的。换句话说, 图像既不是对事实的完全重现, 也绝不只是形式的, 它们在语义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在制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与图像制作者所代表的社区利益紧密相连。作为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 在图像的距离和视角方面, 图像的制作者选取了与观看者权势地位关系平等的社会距离和水平视角, 这样的取景拉近了观看者与图像中明星原本很远的社会距离, 让观看者们产生一种明星不再遥不可及的心理, 增进了两者间的情感交流。

马丁曾提出社区的概念, 他认为社区存在着包括性和不包括性两种人际冲突。社区由该群体对事物的观点组建而成, 我们期待社区内的人们对我们的所感移情。移情指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话语实践,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处境、情感上的理解。从图像中天天向外拽的手以及他摇头的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态度表达。图像中左下角的白色文字是父亲说的话, 而图像中更为显眼的文字是幕后图像制作者后期编辑而成的。对于儿子摇头的动作, 字幕只用了非常小字号的字体打出了“摇头”二字, 而“很难被说服的天天”则使用了非常大号的字体并配以三种颜色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使这一部分更突出。在选词上, 图像制作者并没有采用“摇头抗拒的天天”这样的字眼, 而是选择了“很难被说服的天天”说明图像中的情况, 这样的表达显然弱化了已有的矛盾, 同时也为后续片段中终于被说服的天天埋下了伏笔。图像制作者的参与设计与布局, 观看者便会很自然地产生移情, 对孩子多些包容, 对家长多些体谅, 有了这样情感上的认同, 社区成员便会产生包容性的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

四、结束语

本文对多模态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通过对《爸爸, 去哪儿》中的一个片段的语言和视觉图像、符号资源的个案分析阐述了不同符号资源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 积极话语分析的目的语篇可以突破文本语篇进而更多元化, 同时, 积极话语分析的语料也可以不再只是针对那些冲突性强的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政治演讲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大媒体, 通过各种手段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影响和情感道德上的介入和移情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方法之一的积极话语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语言学习者们的青睐。近年来, 通过对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各类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使用及其分布数据的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在文本语篇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本文试图突破积极话语分析目前只关注文本语篇的瓶颈, 力求对多模态语篇《爸爸, 去哪儿》进行分析。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 1989.

[2]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Kress, G.and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2006.

[4]Martin, 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ston and G.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Martin, J.R.and 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 2003.

[6]Martin, J.R.and 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7]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8]黄会健, 冷占英, 顾秋月.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7.

[9]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上一篇:智慧旅游资源条件下一篇:综合设计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