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

2024-09-14

民俗旅游(共8篇)

民俗旅游 篇1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民俗旅游 篇2

作者将个案研究全面地融实证性与理论思辨性于一体, 揭示民俗旅游场域中的各种复杂文化事项。本书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背景下民俗旅游村的民俗文化变迁, 说明旅游开发对地方传统的重建意义, 探求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机制以及自我保护的策略和自我发展的途径。[1]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由于时代的发展, 建筑、风俗、服饰等方面有所淡化, 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 不能完全被游客领会的当地民俗文化, 政府或投资商就地觅取合适的特色旅游文化, 构建民俗园, 集中呈现其民俗文化, 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在《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中, 三个特色民族村落也出现了相同的问题, 作者也做出详细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旅游大省, 他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 桂林山水、龙脊梯田、北海银滩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此, 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青山秀水构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龙脊梯田位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境内, 此地九山半水半分田, 不适合农业发展。在壮族历代的刀耕火种之下, 从明朝万历四十年 (1612年) 的廖登仁, 开发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基本成型, [2]几百年的时间, 在蜿蜒的龙脊上开垦了气势恢宏盘旋在山岭上的梯田, 绵延数里, 蔚为壮观堪称一绝, 也正是龙脊梯田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龙脊梯田位置也处于桂林-阳朔山水大的旅游观光圈内, 促进了游客对龙脊梯田的游览。所以带动了龙脊梯田周围三个民俗村的经济, 进而也加快了文化的变迁。

此地处于多山高原地区, 梯田的开发使此地的壮族、瑶族历代以农业为生。由于旅游业的开发, 改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农业经济也不断地转变成了旅游经济为主。这三个民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以及参与性旅游。

旅游业的开发、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投资都使三个村落经济收入大幅度的提升, 增加了村民的就业, 公路水利等各种设施也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 商品化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变成了宝贵的旅游景观, 受到了严格保护而得以长存。民族建筑、民族语言、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庆及歌舞等民族文化, 也因为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旅游的开发也必然会给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带来冲击。村民从农业经济转型到旅游经济, 旅游吸引物 (资源) 大量的雷同, 互相抄袭。原来没有的文化, 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编造出神话、舞蹈和传统旅游纪念品, 这都是旅游的开发带来的弊端。本民族一些传统文化可能也随之消失。由于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互动以及文化冲击, 使本民族在心理上、行为上有一定的改变, 也不利于民族传统的保持。

我一直在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族村落进行旅游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肯定会发生文化变迁, 这样一定会使原来的民族逐渐丧失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但是从给村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 旅游的开发是很明智的行为。

其实不管旅游是否开发, 民族文化都处在不断地变迁发展之中。旅游开发会导致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变迁, 而变迁并非仅是旅游开发带来的。如果一个民族村落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贫穷, 而旅游业作为发展迅速, 推行有效的第三产业是改变这种情况的最佳手段。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 大都分布于边远山区, 这里的环境、地势、资源远不如中东部地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 还是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村旅游的开发, 旅游资源就是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进行中, 一定要尽可能长远地把特色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 来吸引游客的参观、消费。但是开展民族旅游值得注意的是:第一, 不应该为了迎合游客而编造出来一些虚构的民族故事、神话传说。第二, 不应该制造非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第三, 尽可能多地开发旅游产品, 加大宣传, 促进经济收入。

在对民族旅游村的文化进行保护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与物力, 所以对于现在的少数民族村落民俗旅游的开发依然是任重道远。

摘要: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 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本文是作者根据阅读《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进行思考, 从经济效益、带动就业、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利弊中分析民俗旅游的开发是否有可行性。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页.

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篇3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篇4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 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

民俗及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类型 篇5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具体产品内容

1.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顾名思义,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民居群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民俗博览园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把生态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和游览的旅游产品。以法国为例,村庄旅游是法国人喜爱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住进条件简陋的农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农庄,看牛羊、看挤奶、观看制作奶酪和酿酒过程,游客还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又如,对于占韩国人口87%的城市人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到农村休闲的人越来越多。聪明的韩国农民于是发明了一种致富新办江——开办“观光农园”。它一般是几户农民联合搞的一种比较简朴的、集食宿、劳动和文体于一体的休闲设施。城里人来到这里,小住几日。在这里,城市人既可轻轻松松地观赏乡村的山水野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也可参加农民的一些生产活动,如收获瓜果和蔬菜等,从中体会劳动和收获的喜悦;此外还可以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韩国农民开办“观光农园”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韩国农林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农民发展这种观光事业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对于违反规定的农园,会限令其立即整顿或停业。由于管理比较得当“观光农园”发展势头良好,形式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

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要想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当地的乡村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因为每一个乡村都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如何做到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就必须从特色出发。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农园 观光花园:以观花赏花、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观光农园。主要利用一些大型花卉生产基地,为游客提供观光、赏花、买花、园艺习作、插花技艺学校等旅游活动场所。这些花卉生产基地与旅游业天然的偶合关系,是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赏花节、赏花会、赏花之旅等)的本底性资源,也是塑造田园化乡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以对山东省的各种林果、花卉考察为例,发现不同的花卉种类有不同的赏花期,这正好构成了观光花园的旅游时节。

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的。主要利用成熟果园,通过观果、品果、摘果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果园一般指开放成熟期果园供游人亲自采摘、品尝、购买及参与加工果实,又能观赏果实累累的丰收美景,并与其他休闲活动相结合的果园经营新形态。果树品种以苹果、梨、葡萄、柑橘、桃为主,一般选择花香、色艳、味美的果品树种,综合考虑开花期和成熟期合理搭配和组装,以增强吸引力,延长开放期。果园内可开设果品加工坊、果品品尝屋、鲜果专卖店、休息亭、品茶亭若干座,游客平时可在林间休闲、游览、野营、烧烤,果实成熟时,游人可自采、品尝、参与加工、购买新鲜水果。为了增加果园的文化氛围,可点缀文化艺术小品,如雕塑、壁画、楹联、诗词等,可以直接以水果为内容,也可以间接引述或表现与水果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趣闻,如古诗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可雕刻于石碑上。为保障果园正常生产,观光果园要开辟活动专线,开辟供游人采摘、品尝和学习栽培的固定区域。

以色列北部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用当地独特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可以在品尝沙果的同时做沙疗(一种把身子埋在热沙里治风湿病的方法),每年这里的游客量超过20万。

(2)观光牧场

观光牧场开发有两个方向:饲养普通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开发参与功能,让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如让游客参与饲养、剪毛、挤奶、品尝羊肉和羊制品,观赏和拍摄奶牛等。今饲养品种优良而独特的牲畜及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必须易于饲养且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如鹿、狐、鸵鸟等。牧场既有生产的功能又有观光的功能,因此牧场应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管理方法和设施设备,建立畜禽良种繁殖体系、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运体系,形成融观光、参与、娱乐、品尝、培训、咨询、购物、科研等功能的一条龙旅游服务系列。

(3)观光渔村

观光渔村主要以参与为主。如规划地周围有大面积的水面和传统渔业,则应恢复传统渔业生产风貌,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旅游吸引力。以山东“渔村”为代表的胶东半岛乡村为例。

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区,以渔业生产、渔民生活和胶东地区特有的地理、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胶东渔村”。渔村和渔民以荣成、蓬莱、长岛、日照等地最为典型。以成山头为界,半岛南部的海域,渔民习惯上称呼为“南海”,其渔业生产习俗受长江口一带的影响较多,渔船以鸟高、排子为代表,又善用镡子网、架子网等定置渔具;半岛北部海域,渔民习惯上称为“北海”,典型的渔村集中于荣成龙须岛、蓬莱大季家、刘家旺、长岛砣矶岛、莱州三山岛等处,渔业生产习俗以驾“大瓜篓”、打风网(围网)为特色。南北渔村的海带草房、玉米面饼子、海产食品、天后崇拜、行船禁忌等习俗,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沿袭“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数十代而不衰。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的沿海地带,“蓬、黄、掖”的买卖叭不仅在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相继开发出了以长岛和日照“渔家乐”、荣成“胶东渔村”等为代表的、以传统渔冢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4)观光鸟园

西班牙南部小镇Andalucfa,有着丰富的鸟群,是观赏鸟的天堂,每年都能吸引很多鸟类学者前来观光。一年中最好的观赏季节是春天,因为这时候既可以看到很多冬天的物种,又可以看NeiJ将来临的夏季物种。观光鸟园的内容一般包括观光湿地的建设、观光鸟群迁移以及观赏鸟巢等。

(5)乡村公园

森林公园: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6)科技观光游

科技观光游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规划面积20000亩左右,中心区10000亩,已投资1.6亿元,建成“三园三区五中心”格局,即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外商投资园;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现代化设施试验示范区;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展示交流中心、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和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

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进军农业科技前沿,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为目标,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大农学院、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着科技部、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还被确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大学博士生实践基地。

园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农业旅游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园内体现现代农业水平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各类优良先进的种植模式以及闻名全国的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都成为吸引人们前往考察参观的重点。园内南国的水果、北方的蔬菜应有尽有,各式景点错落分布,令人向往,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参观团体和单位20000多个,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

又如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

美国则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番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7)水乡农耕田园观光

以水乡农耕景观为主题。利用河口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万里,蕉林、蔗林成片,凉亭竹棚、鱼跃禽鸣的水乡农耕景观,让游客置身于水乡秀色、田园绿野中,尽情领略水乡风情。

(8)绿色生态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规划和包装,开发各式各样的“绿色生态之旅”项目。被财政部和水利部授予“全国水上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村”的辽宁丹东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村和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辽宁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旅游项目都属此类。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在开展的活动内容上与其他国家一样,不过参与接待的农户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均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2.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贵在“村”味,重在体验。住冬暖夏凉的农家房,观小桥流水的农家景,听俚语乡言的农家情,享祥和温馨的农家乐是体验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生产和体验乡村民俗风情的最佳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的旅游休闲形式,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无疑是当前的一种时尚品!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指在特定的乡村环境中,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同当地人共同参与农事活动、共同游戏娱乐、参与当地人的生活等,借以体验乡村生活或农业生产的过程与乐趣,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休养身心。对于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来说,它们对自然资源及部分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提供最基本的吃住设施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游客觉得在乡村旅游的话,能够让自己全然放松,体验和回味美好的乡村生活。

(1)酒庄旅游

说起酒庄旅游,很多游客都感兴趣。人们源于对酒的制作、味道、颜色等的好奇。例如澳大利亚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开发出葡萄酒旅游(WineTour),允许旅游者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和产酒地区等景点,并且还可以参加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他们不仅可以保证严格的葡萄酒流水线生产作业,同时还作为一项文化旅游项目,欢迎各国游客前来参观葡萄园景观,并且可以亲口品尝各种风味的葡萄酒,对游客来说真是一件两全齐美的差事。

(2)“做一日乡村人”

在这种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能够回归自然,学到许多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暂时离开都市环境,换一种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如杨家埠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乡村民俗游,让旅游者在家庭年画作坊中,亲自刻印年画,亲自张贴年画或把自己刻印的年画带(买)回家;被称为齐鲁第一明清古村落的章丘市的朱家峪,旅游者到朱家峪可以看民俗展览,还可以亲自摊煎饼、推磨盘等,进农家体验生活。

(3)人工林场

人工林场具有调节气候、吸碳制氧、消除烟尘、吸收毒气、杀灭细菌、隔音消声、净化污染、美化环境的功效。人工林场可在行、游、吃、住、娱、购旅游六要素上做文章。行:开发“森林浴”,即在林场内设置林间步道、小路等,供游人散步、健行、慢跑、登山。为了让游人感到新鲜,道路要根据地形设计,有升、有降、有直、有曲,要有为老年或恢复健康的游客设计的平缓步行路,也要有为青年游客设计的迂回曲折、坡线较长的登山路。游:结合地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园林学、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开发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如赏鸟、赏树、赏花等。吃:突出“新鲜、独特、无污染”等特点的绿色食品、花卉食品、尾虫食品和符合规定的野生动物。住:少建高档宾馆和别墅,以小木屋、草舍、野营帐篷、洞穴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住宿设施为住。娱:以弓箭狩猎、密林寻宝等适合森林的项目为主,同时也可开辟游人植树区,专门让游人种植纪念树,如新婚蜜月树、情侣树、诞辰树等,并让游人亲自参与管理。

(4)林果采摘园

林果采摘园使游客体验到乡村传统的农耕作业活动以及现代科技农业生产,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见识,得到充实。体验型的林果采摘是一种最富趣味性、成就感最强的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许多乡村地区都可以结合当地的林果业,开展体验型果实采摘活动。

3.品尝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

(1)品尝游

乡村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可以将乡村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肴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特色食品应该以绿色营养、色香味俱全、原料独特的乡村食品为主。如:花卉食品(饮品、糕点)、花粉食品(包括花粉饮品、糕点、菜肴、糊羹、糖果、药酒)、野菜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珍稀禽畜和水产佳肴。品尝方式可以是农户提供的餐饮服务的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特色小吃一条街或特色小吃品尝区,方便游客到此参观品尝各种各样的特色食品。

(2)购物游

在心情愉悦地进行了娱乐活动后,游客总希望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或乡村土特产品回家。洁净新鲜的特色蔬菜、稀有的珍稀禽畜和名贵水产、美丽花卉、别致的盆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古朴雅致的古玩字画、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都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应该在旅游活动集中区域建立一些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摊点或集市,方便游客购买各类乡村旅游商品。4.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滞留性的休闲、度假为主,在水乡、山村或民俗园中小住数日,对游览地的衣、食、住、行做亲身体验,同时对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方言等加以轻松的了解。这种类型的民俗产品强调景区(或村庄)内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和谐共处。

现代旅游的特点是人们更多地强调旅游经历与自我参与,因此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大城市的周边农村一到假日就会出现不同的城市人的身影。他们或者无所事事地闲逛,或者在山水中钓鱼、野餐聚会,或者到农民家摘果子、种蔬菜、喂小鸡等等。农民们也很热情地邀请城里人到家里做客,住农家屋,睡土炕,吃农家饭。这种对休闲度假生活的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使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因此,在自然风景美丽、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具体来说有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集体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的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其度假旅游是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一片蓝天,一亩农田,几口鱼塘,几株果苗,还有牧场、蜂园等都是城里人周末休闲的理想场所。为接待每逢周末来此度假的城里人,几乎各乡村都建设了B&B(Bed and Breakfast床与早餐)设施,这种住宿设施与民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旅游者体验到的是真正的乡村生活,真正的闲情逸致。以色列对乡村旅游的开发非常重视,为促进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色列还成立了山谷旅游总会(The Valley’S Tourism Board),负责管理乡村地区小型旅游企业及旅游资源开发。

(1)度假娱乐

度假娱乐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度假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

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在美国,每当瓜果成熟的季节,城里人就纷纷涌进各大农场参加摘水果的度假活动,以获得别有情趣的度假享受,缓解工作压力。德国的乡村旅游十分简洁,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刻意改变乡村的自然风貌,主要项目有瓜果采摘、集市体验、亲近动物、农家住宿、自租自种等。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

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还不是主导性消费市场,市场条件不是很成熟,还有待于提升和发展。如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万亩石榴园内的“石榴人家”、泰安市肥城万亩桃园中的“桃园人家”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区,使旅游者在“石榴人家”“桃园人家”中休闲度假,了解民风民俗,参与农事耕作,具有典型的山村度假意义;莱芜市的房干村让游客住在农户小康楼,通过参与各家生活,体味山村农家乐趣,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包水饺、放鞭炮、耍花灯、逛山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济宁的运河人家,让旅游者住在运河的小船上,了解运河船家的生活习俗;威海市的“花村”和“画村”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民间艺人在奇石收藏、剪纸、根雕等方面造诣颇深,游人在欣赏怡人的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那里独特的民俗。

(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台湾的许多会议都是在休闲农场召开的。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等。

(3)租赁农场

租赁农场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农场主将一个大农场分成若干小园,分块出租给个人或家庭,向他们收取出租费用。平日由场主付资雇人照顾农园,并可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养殖的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既满足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利润。租赁农场用地,包括山地、平地、丘陵、水面等各种类型的地貌,适用于耕种、放牧、养鱼和种树等各类农业经营形式。相邻农场边界可种阔叶树,树下设休息座若干。租赁农场针对收入较高的富裕阶层人士,可采用会员制经营。易操作、成长期短的蔬果项目,场主可为会员提供农具和菜种,会员只需每月交纳一定月租费,就可不定期地做一个悠闲的农夫。

(4)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而设置的,利用合适的乡村环境,开展野外活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还可以安排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池等一般运动设施的乡村俱乐部。例如,北京华彬庄园踞长城、临燕山,规划占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是京城的风水宝地,也是现今中国最具规模的会员制俱乐部,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首屈一指的集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项目。庄园内设有18洞球场及配套设施的亚洲最大的会所、五星级豪华酒店、马术俱乐部、生态基地、世界产业领袖会邸、生命科学健康中心等等。又如蓬莱南王山谷酒庄,不仅每年生产1000吨的高端庄园葡萄酒,还拥有地下酒窖、高级会所等国际葡萄庄园的建设标准,因而成为蓬莱新型的旅游项目。台湾长寿之乡——新竹县关西镇,是统一企业集团走入乡村俱乐部型态的第一步。内部的设计规划配合当地的山形水势,包括山训场、健康森林浴步道、全家游乐区、人工滑雪场、天文台、立体太空动感电影院等,是一个度假休闲的会员制俱乐部。

(5)农家小屋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或家人想回到大自然中,那么在乡村中可以找到很多简单的农家小屋。小屋通常设在类似于自然公园中,如湖、山的旁边,相对比较隐蔽。小屋前的院子可以供游客们在树荫下喝茶、聊天。它们尤其被热爱户外的旅游者,如自驾车、鸟类学家、爬山者以及仅仅是为了享受一下乡村的宁静的旅游者所喜欢。农家小屋为他们提供了聆听微风、鸟鸣以及懒散的羊群们吵吵嚷嚷的声音的好去处。

(6)野营地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及生态环境提供的保键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欢野营。凭借着山山水水、起伏不平的乡居、树林等,乡村正是野营地的最好去处。野营为游客提供了直接接触自然的经历,同时也是最便宜、最灵活的一种住宿方式。如果一家人正好想找个户外度假,或是一群朋友希望出去游玩的话,野营旅游无疑提供了舒适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

5.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它以乡村性为基础,乡村性与前沿性、时尚性和探索性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乡村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年轻的创新型人群,包含的项目有溯溪、漂流、自驾车乡村旅游、定向越野、野外拓展等。乡村原始朴素的自然环境为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可以说,除了在乡村或城市近郊地区,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产品。这也是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最好体现。

(1)溯溪游

乡村是溯溪游的最佳地点,乡村中的山山水水形成了溯溪活动的基本设施。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溯溪是一项可以结合登山、攀岩、露营、游泳、绳索操作、野外求生、定位运动、赏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在溯溪过程中,溯行者须借助一定的装备,具备一定的技术,去克服诸如急流险滩、深潭飞瀑等许多艰难险阻,充满了挑战。溯溪活动需要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利用一种团队精神,去完成艰难的攀登,对于溯行者是一种考验,同时又得到一种信任和满足,一种克服困难后的自信与成就感。乡村中一处壮美的瀑布在溯溪人的眼里便是悬崖,在潮湿而又长满青苔的瀑布里攀岩是一种新的挑战。奔腾的激流和艰难的攀岩在此相依相伴,非常刺激而又充满活力;在落差小,水流缓慢的地方,可让溯溪人心灵的思绪任意飘荡„„当然,在刺激的生命冒险来临时,溯溪者永远处在状态中,永远保有对一切的主动„„所有的困难都是未知和难以预料的,但是所有的困难和未知都是启发你思考和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溯溪游的时尚魅力。

(2)自驾车乡村游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逢周末和假日,约几个知心好友,带着美好心情就可以去享受乡村美景了。相对随团旅游,充满个性色彩的自助驾车游已越来越被有车族青睐。备齐行囊,驾上爱车,随心所欲地去奔驰„„约伴同行,不仅能尽情地观赏沿途乡村的流光画影、大自然的神妙奇幻,还能感受到团队互爱互勉的动人精神。与随团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对自驾车旅行者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旅游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打动自己的地方做停留,欣赏自然风光带来的惊喜。行程中不经意的发现,就像沙里淘金,路边的一段溪流,城外的半截石塔,山湾里烂漫的桃花,崖壁上隐约可见的石刻,都能令人兴奋不已,就是乡村自驾游的欢乐所在。随时调整旅行线路,穿越旅行团无法触及的地域,尤其是那些尚未开发和开放的地方,领略最淳朴的民风和未遭破坏的自然风光。

(3)漂流游

漂流具有季节性和地点性,一般在夏天的乡村开展。奔出家门的城市人在夏日里纷纷挥去城市的灰蒙,与家人、与亲朋欢聚在一起,在飞越激流中、在欢笑声中洗涤夏天的烦闷,感觉乡村原野的亲水气息。漂流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以刺激为主,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湍急,河道曲折,但有惊无险,另一种是轻松自在、以赏景为主的江河漂流,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平缓、偶有急滩,可坐在竹木筏上听潺潺水声,戏玩游动小鱼,远眺一片片青葱稻田,乐趣无穷。

(4)定向越野

两岸山峦叠嶂,青翠欲滴,山泉、瀑布、幽潭掩映在原始热带丛林之中,峻险兼备,是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理想场地。定向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类似于众所周知的寻找宝藏。大致过程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个点,参加者手持地图和指南针找出点的所在方向。这种活动有机地将个人休闲、娱乐与团队熔炼、协作融为一体。由于这个活动的组织方法简便,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够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精神,提高人的智力、体力水平。开展定向运动不需要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在场地与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因此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并且很快地在城市时尚人群中传开。

(5)野外拓展

野外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指在自然地域(山川湖海)、通过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体验式心理训练。野外拓展充分利用艰险的自然环境,从情感上、体能上、智慧和社交上对游客参与者提出挑战,在参与者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融炼团队”的培训宗旨。6.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内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温泉、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浴、日光浴、划船捕鱼、骑马、散步、远足等,使游客通过乡村旅游达到锻炼身体、宁气安神、消除疲劳,以及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提高。

(1)温泉旅游

这种旅游活动不再是简单地在温泉中泡着,而是由当地导游带领,沿着小溪走过纯自然的道路,来到有医疗效果的温泉发源地,在那有设备简单但齐全的温泉旅游设施,游客可以在那里享受纯自然的温泉浴,然后品尝美味的山果。当然,游客自己最好穿着舒适的鞋子、带着防虫剂、泳装或者相机。

(2)散步远足游

人们常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散步能给人们带来体力和身心健康。乡村是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观的好地方。当前很少乡村专门设计步行旅游,其实除了国家和自然公园外,步行道旅游也是相当幽静的旅游经历。但是开发这种旅游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游客的安全性。由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投资商共同开发,开发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步行线路,在线路的沿途,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特色风光、遗址遗迹;线路有明确清楚的标示牌,标明与其他点的距离,以及步行建议和适合野炊的地点等等。

(3)骑马游

很多世纪以来,国外的骑马游是乡村旅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骑马游包含的内容丰富,如骑马度假,可以维持一周跋山涉水的远途旅行;马术授课,从最基础的授课到实践;租马游,农场一般可以为游客提供马匹和导游,指导游客游玩;探寻足迹游,可以结合当地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走过的路线,开发出探寻足迹的骑马游;骑马比赛:这项体育运动式的旅游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也不太广泛,但如果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及开发商,在乡村举办这项活动是最有可能和最具潜力的。

(4)骑车登山游

这项旅游活动可以看做是最艰辛但又最放松的运动。当前有很多自行车爱好者在周末组成一个小团队骑车走过陡峭艰险的山路。骑车登山游的价位不是很高,当然要准备的设备必须齐全,如钢缆或锁链等。7.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

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日本的许多地方为迎合人们关注野生鸟类生活的情趣而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生活的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

它是指以考察研究先进农业、特色农业或农业文化、学习农业技艺为主的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农村留学、参观考察、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花木栽培装饰培训、工艺品制作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研修型乡村旅游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

(2)教育农园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当前,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3)寄宿农庄

寄宿农庄是指城镇居民在假期把子女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做一些社区工作,参与农场作业等,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例如喂养小鸡、小鸭、牛等;在农地里工作,体会播种、栽秧、收获全过程;为老年人盖屋子,关心老人;在当地的小学教英语等等。

8.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来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把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计风俗;时令风俗、游乐民俗、信仰民俗等,无论是物质的、有形的具体实物,还是观念的、无形的抽象形式,都作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资源依托。匈牙利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它开发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

(1)民俗文化村

乡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筑、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喜好、歌舞、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带着游客们到当地的民俗村逛街,参观最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市场、教堂,让游客们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品尝到真正口味的小吃、水果等等。例如广西龙胜县以本地的少数民族特点,安排了以“龙脊之春”为主要内容的新春文化活动,各项文化活动好戏连台,祥龙醒狮表演等竞相争艳,为广大游客们营造了新春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阳朔遇龙河、西街,兴安乐满地、秦城水街等景区景点人流不息,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随处可见游客身影。人们利用春节长假走进农家,感受农家生活,悠然自在地吃农家菜、泡温泉,体验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情。

(2)农业文化区

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室外是展示型农业文化,用实物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各地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文化。展示农具文化,所展示的农具能操作,并有代表性特色,如汉代的辅护和翻车、五代的高转筒车、宋元时期的犁刀和水轮三事等,由专人教授使用方法,游客可以操作使用,以体验劳作的趣味。室内可开办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如“酿酒作坊”“制陶作坊”“刺绣作坊”“编织作坊”等。

(3)村落民居

这是以村落民居建筑,如古民居、古宅为凭借开发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如汉族的“秦砖汉瓦”、斗拱挑檐的建筑形式;满族的“口袋房,曼子炕”;白族的“走马转角楼”;傈族“百脚落地”的草屋等都极具观赏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又如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保留着大量的元明清建筑,南浔保留着完整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乌镇更是以原汁原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阁房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再如地处黄山风景区的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是保留最为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一百二十多座,房屋基本上保持原貌,未被破坏,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4)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发源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地区摩拉维亚乡村,当地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条名为“摩拉维亚葡萄酒之乡’’的遗产廊道,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诸如乡村博物馆、城堡、葡萄园、酿酒作坊、手工艺作坊、有音乐和舞蹈的酒吧等连接起来,还在途经之处建设了酒店、客栈、宿营地、自助餐厅和餐馆。遗产廊道成为了一项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辽。二可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乡村开辟遗产廊道,将更好地展示当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同时也会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5)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集中体现乡村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它涉及到传统乡村生活的所有领域,从实物形态、方言到工作和生活习俗等每一个细节。乡村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在国外发展得较为全面。例如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馆,建于1936年,馆内有许多个性迥异的农家房舍,他们在绿树浓荫的陪衬下显得十分和谐、美丽,被人们称为“都市里的村庄”。这里既是游人参观游览、体会罗马尼亚风情的著名景点,更是了解罗马尼亚农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农民生活习俗的露天博物馆。它生动地再现了罗马尼亚几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科技及人民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同时该乡村博物馆藏有丰富多彩的雕刻、刺绣及彩陶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了罗马尼亚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还有俄罗斯的木造乡村博物馆,它是露天的,有冬天教堂、夏天教堂,还有民宅及商店、传统税金、水车以及磨面粉用的风车,就像是几百年前的俄罗斯小镇重现眼前一样。德国“1950年前我们的村庄”主题博物馆、加拿大国家农业博物馆、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等等,无一不展示了当地乡村的民俗、历史和文化特色。在国内乡村博物馆也逐渐兴起。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在西子湖畔的龙井茶乡。始建于1986年,占地3100平方米,由4组具有浓厚江南风格和茶乡特色的建筑和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5个展厅组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叶发展史的全过程。旅游者可尝到采摘茶叶之趣,享受各式茶艺之乐。

(6)传统村落

在完全保留乡村文化的原生性基础上,村民世代传承的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的村庄。如浙江兰溪中国第一奇村诸葛八卦村,有明清两代房屋多达200余所,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官八卦阵耦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并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活文物。9.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

节庆型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节庆活动作为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点的补充性内容,关键要处理好文化性与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结合,使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空间。一般来说,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有传统的民俗型节庆活动和创新型节庆活动两种。

(1)民俗型节庆活动

仅以山东省为例,轻而易举就能数出泰山东岳庙会、千佛山山会、胶东沿海地区的开渔节等重要的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乡村民俗节庆活动;荣成市的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是当地渔民祝愿天天鱼虾满仓,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的节日;长岛的妈祖文化是中国北方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影响面广,民间基础好,是中国北方渔村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2)创新型节庆活动

创新型节庆活动是指在传统节庆活动相对匮乏的乡村,以乡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为基础,创造性的开发能够突出当地资源特色的节庆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作为中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于是,整合周边近郊地区的乡村资源,创造一些乡村旅游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10.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

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是结合乡村的区位、市场条件,开发专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某一种或几种专门性的乡村服务,如城市周边的乡村餐馆、与景区集合在一起的乡村旅馆等,这些产品往往是单项的。专门性乡村旅游一般提供单项的旅游服务,多结合周边城市或大的旅游景区结合开发。

(1)乡村餐饮

乡村餐饮可以从农家主食,如锅贴饼子、红白相间的栗子枣香饭、凉拌山蕨菜、馍馍、农家菜肴和农家野菜等等方面具体展开。例如在济南的南部山区(门牙一带)、泰山东御道、枣庄的“石榴人家”等城郊地区,乡村餐馆已经形成规模,有继续扩大规模、推进发展的可能和必要。但乡村餐饮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部门应抓紧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则,使这些地区的乡村餐饮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迹。

(2)乡村旅馆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篇6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和品尝佳肴,只占40%。实际上,没有一种旅游能脱离民俗旅游而单独存在,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流。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神秘性等问题。因此,对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点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目前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和国忠认为,民俗旅游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赏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从上述定义可得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有其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对这一范畴,我们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异地风俗文化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域性

任何一种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导致不同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

(二)文化性

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它沿着历史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与环境发展和演变,因而它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的灵魂。失去了民俗文化,优美的风景和秀丽的风光也将成为没有血肉的骨架,旅游业也将成为风光一时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俗文化则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体现在建筑、服装、饮食、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三)参与性

民俗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来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当地居民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而是探求参与程度更高的体验式旅游,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四)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民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俗旅游活动,给游客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五)神秘性

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就是神秘、未知,同时,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探险猎奇,这种神秘性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且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异、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陈南江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来华旅游者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文化不再被贬损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界努力向国际市场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开始学会用国际惯例推销旅游产品。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各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独具魅力的专题旅游。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号,这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虽然这些旅游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这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入与成熟。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就不会产生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规划滞后,缺乏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谐等。这造成了旅游地社会的不和谐。

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游客游览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脱离不了当地的文化背景,民俗与文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民俗丰富了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好奇心,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秀丽的风景,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我国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饮食、服饰习俗、居住交通习俗、民间娱乐习俗、礼仪交往习俗、工匠商贸习俗、医疗保健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及丰富多彩的神话

传说、民间故事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兴趣和愿望成为激发民众产生外出旅行念头的重要内在驱动力,这对人们外出旅行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推广

1.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作出了贡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全国各地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

2.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学到了许多知识。研究表明,学习性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民俗文化可借助旅游和旅游者传遍世界各地。

3.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旅游领域。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各地民俗游竞争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旅游对民俗的消极影响

1.由于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其获利性可能会驱使民俗开发者、经营者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如,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宣传、导游讲解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2.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民俗。如,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虽然还保留着“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如今大多数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减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体,走婚习俗将成为历史。

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质量和材料降级,变成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来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而个别旅游项目与个别地区却以低格调的民俗包装进行简单的文化场景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这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也被错误地当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

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击,服装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民俗资源,盲目开发,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点。

五、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一是要就地取材。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势。二是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的“妄为”。三是重发掘,轻仿制。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不能跟风模仿、造假欺世,这势必会使游客大倒胃口。

(二)突出特色原则

突出特色原则指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旅游产品。这种独特个性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俗,像土家族有社巴节、傣族有泼水节、汉族有春节和元宵节等等,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就有1 200多个,汉族约有500个,这正是我国民俗文化享誉世界及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所在。坚持民族特色,突出民族个性,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应在保持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的基础上,挖掘特色。

(三)以游客为中心的原则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构成旅游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旅游活动的商业性也要求在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特别关注旅游者的感受,只有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才会产生效益,不管是对旅游者而言还是对开发商、经营商而言都是如此。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旅游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继续造福子孙后代。为此,要坚决杜绝杀鸡取卵似的掠夺式开发,杜绝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经济效益及忽视长远利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应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规划,先进的理念来经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对策

(一)引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民风民俗的商品化、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将给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消极影响。如,贵州青瑶的“洞洞婚恋”,在当地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上竟然打着展示民族婚俗的名义搞色情服务。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将有效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社区居民的作用,实施监控。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

由于民俗地区极易受到负面影响的冲击,预警机制的建立变得十分必要。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预警信息并采取防范措施。

(三)引进、培养民俗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民俗旅游市场存在开发模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规划不科学,经营模式滞后,服务质量低,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关键还在于缺乏民俗旅游专业人才,包括民俗旅游规划人才、民俗旅游经营人才、民俗旅游服务人才。“三才”缺乏是当前民俗旅游的瓶颈问题。因此,引进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是解决各地民俗旅游存在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民俗旅游 篇7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 其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经过不断的民族融合与民族交往, 宁夏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回族为主体, 汉族居多数, 有蒙古、满、东乡等35个民族成分组成的自治区。宁夏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丝路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沙漠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2012年9月, 国务院批复的《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明确提出, 将宁夏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这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促进民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宁夏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

一、宁夏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 确立了“宁夏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定位和“将宁夏打造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 决定》也同时指出“, 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发展中还存在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产业融合不深, 资源整合不够, 品牌不精不强, 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目前, 宁夏亟需加强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 体现在高校旅游专业规划中, 一方面, 要将地方民俗文化知识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促进课内外的有机融合, 培养适合旅游产业当前发展趋势的实践性人才。

根据宁夏旅游统计分析报告显示, 2015年上半年, 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685.80万人次, 同比增长13.8%,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0.58亿元, 同比增长18.6%。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被调查的游客中, 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48.8%, 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占42.6%, 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8.8%, 对大漠黄河感兴趣的占33.7%, 对饮食烹调感兴趣的占29.0%, 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27.8%, 购买纪念品及手工艺品占40.6%。外来游客希望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宁夏在全国的知名度, 让更多的外地游客来亲身体验宁夏风情, 本区游客希望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游乐设施的扩建和新项目的开发。

二、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现状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2007年设立旅游专业, 2016年3月该专业在籍生总人数为261人 (其中酒店管理方向41人, 旅游管理方向220人) , 占总在籍生人数 (32 659人) 的0.8%。全区26个教学点有7个教学点设有旅游专业, 其中6个教学点有旅游管理方向。

对旅游专业的在籍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 67%的学生认为目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8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旅游专业设置宁夏民俗文化相关课程;73%的学生认为宁夏民俗文化相关课程应设置在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中;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邀请地方民俗旅游业界专家为学生讲授行业发展的新态势;91%的学生认为毕业实践应在自己感兴趣的旅游行业;87%的学生认为, 如有机会择业, 会选择旅行社和旅游景区;62%的学生认为专科毕业后再读旅游专业本科要看实际情况。

(二)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陈旧。广播电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有其特殊之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国家开放大学 (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设置;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可由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设置。整体而言,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近10年间无变化, 课程设置较为陈旧, 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及区域旅游资源方面的任何课程。课程设置陈旧导致旅游专业缺乏区域特色性, 内容局限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传统的领域, 一些旅游业涉及到的新兴领域在课程中没能体现, 未能适应地方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同时, 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陈旧化等问题的客观存在, 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 不能满足宁夏旅游产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2.专业拓展课程缺乏区域特色。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拓展课程涉及面广 (见表1) , 但就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看, 没能体现出地方高校旅游专业该凸显的文化特色, 是一种泛化的设置。仅从民俗区域优势而言,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生源有着明显的区域性,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国家开放大学为防止生源恶性竞争, 明文规定不许跨省招生, 该专业90%以上为宁夏生源;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为本地在职在岗人员, 这也成为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特色之一。但是, 目前该专业没有充分利用此优势, 专业拓展课设置脱离区域旅游行业实际发展需要, 培养的学生服务于宁夏旅游市场较为困难 (这是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

3.师资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就目前旅游专业面授师资构成来看, 相当一部分专职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旅游不对口, 既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 又缺乏行业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 难以完成高质量的课程设置任务。外聘教师 (较多为宁夏旅游学校教师) 虽然具有旅游相关专业学历, 但因是兼职, 和学生交流时间较少且不熟悉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情况, 致使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处于停滞不前的一种状态。因此, 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制约着人才培养, 从而使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更显理想化。

4.实践环节薄弱。实践环节也是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宁夏本土旅游行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没能很好地引用到实践环节中。同时, 旅游教育结合市场导向低, 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的意识较弱, 使其与行业实践密切结合的距离较远。从旅游实际运行情况而言, 该专业的实践环节所呈现的是单一、陈旧、无新意, 使旅游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形成一种难以推进、创新的“范式”。

5.专业拓展空间狭小。国家开放大学对旅游管理方向的专业设置为“旅游管理方向:在能胜任旅游行业企业有关业务及各职能岗位的初中级管理人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旅行社导游;旅行社职能部门的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目前旅游专业仅有专科层次, 且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专业培养要求。从行业发展、学校转型实际出发,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结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教学和科研活动, 切实加大旅游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宁夏广播电视大学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同时, 因国家开放大学未设立旅游专业本科, 所以提升层次成为全国各地电大共同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方向

(一) 突出“非统设”课程的地方文化特色

非统设课一般也称“省开课”“自开课”, 即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开设的课程, 不在国家开放大学统设课程范围之内。旅游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课程设置应为动态化,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 调整课程设置, 使学生真正可以学有所用。同时, 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突出课程特色, 是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专业特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培养适应地方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掌握本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回族民俗文化为例, 其饮食、宗教信仰、社交礼仪、服饰等成为近年来宁夏旅游市场中被旅游者较为青睐的一项旅游活动。2016年“宁夏首届金牌旅游小吃评选暨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宁夏区评选活动”中参评的特色小吃大多数为清真食品, 并将作为宁夏旅游“金名片”展现在广大旅游者的面前。因此, 顺应宁夏旅游市场发展,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在非统设课模块里, 应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 丰富课程资源, 见表2。

(二) 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的课程设置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旅游专业, “引进来, 走出去”的课程设置, 较为满足该专业学生实际运用中的需求。所谓“引进来”就是通过和宁夏旅游企业合作, 邀请企业精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牌导游等将地方旅游热点、民间艺术绝活、导游职业心得体会等带到课堂, 和学生共同探讨宁夏旅游特色、旅游优势及旅游发展趋势;从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对旅游人才的实际要求, 使学生和学校都能认识到教学和市场之间的差距, 从而制定较好的解决措施。所谓“走出去”, 一是让旅游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学习, 让书本上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真正了解旅游及旅游行业;二是让学生到旅游企业中参观、学习, 为综合实践环节做好准备。

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作为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 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 是较能说明“走出去, 引进来”课程设置的典型个案。该旅游景区将地方民俗文化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已有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展演, 导游的讲解词中穿插着与宁夏相关的传说、故事, 使整体解说生动不呆板。该企业也顺应整个旅游市场需求, 不断更新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活动。所以动态的课程设置, 让学生在不断的互动当中, 吸取最有营养的资源, 不断充实、提升自己。

(三) 灵活开展实践环节

根据每位学生自身需求灵活开展实践环节。推荐从未涉猎过旅游行业的学生, 根据自身喜好、特点到旅游景点、旅行社等企业实习;从事导游多年的学生, 基层经验较为丰富, 鼓励并推荐他们在旅行社的管理层或旅游文化公司等单位实习;已是旅游行业管理者的学生, 参加国内外较高层次培训、行业交流活动等也可视为综合实践。灵活开展实践环节, 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 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职位, 得到更好发展。从而让旅游专业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旅游人才, 让这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呈动态化。

(四) 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就旅游专业学生而言。教书育人要以人为本, 对于旅游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学习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和收入。目前, 我区共有导游人员3 186名, 远不能满足宁夏旅游市场对专业导游的需求。一层是对广大旅游者而言。从心理层面来说希望获得较高的体验感。一名同质的导游激发不了旅游者的兴趣, 旅游过程也就相对静态和平面化。因此, 对旅游专业学生需做专业的地方旅游文化培训 (如在解说过程中如何适当穿插地方方言、笑话、典故等) , 激发旅游者广泛参与到旅游活动中, 真正发挥导游的作用。

广播电视大学推行国家倡导的“双证并轨”制度,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旅游专业需不断强化这一制度, 重点以导游证为主。在专业拓展课模块专门开设《导游证考试模拟课堂》课程, 系统培训学生如何考取导游证。统一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报名、考试, 保证每位需要该证书的学生都可参与其中, 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取得资格证书。

四、结语

2020年我国将建成创新型国家, 而“创新型国家”应具有的较高的创新资源综合投入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扩散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活动影响表现能力这四大特点, 无一不是以人才为背景的。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也应顺应需求, 结合地方民俗旅游, 一方面可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文学艺术和其它各种技艺技巧等文化现象进行传播, 使民俗文化既能得到保护又能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利用区域民俗文化资源, 突出课程特色, 为学校转型做好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 (5) .

[2]温锦英.文化, 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7 (3) .

[3]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词底本和导游的叙事表演为中心[J].民俗研究, 2014 (1) .

[4]王通讯.全面解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0) .

[5]杨继国.中国民俗大系宁夏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6]吴忠军.民俗旅游学的几个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 .

[7]西敬亭, 叶涛.民俗旅游: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J].民间文艺季刊, 1990 (3) .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8

[关键词]中国民俗旅游问题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29-02

中国民俗旅游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既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又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问题,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目前《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中的缺陷

(一)课堂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单一

传统教学法注重单纯的课堂教学、教师灌输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成为复合型人才。目前,一些高校在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主要以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授课,而新型的师生互动式探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少。此外,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更新、创新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一些高校由于受一些条件限制,多数采取理论讲解授课的教学方式,传授的内容为“从教材到教材”,学生只能学到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会导致学生只能凭借想象力去领会教材内容,而无法感受到和挖掘出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更别提去运用所学知识。实践教学环节的弱化,导致学生对实践缺乏一种感性认识”。另外,教材本身的内容也多以理论为主,经典的案例不多,课堂教学也以理论教学为主,虽然有些学校在开课时也设置了实践课时,但所设的实践课时少,有些老师甚至将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让学生去实践,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制约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体现和提高。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成绩比例安排不合理,无法彰显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中国民俗旅游的考核,目前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很少考虑进去,这种仅对知识记忆和背诵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更有些学校在学生考试前,出现老师给学生做所谓“点题”的考前辅导,即划出考试范围和要考的知识点,导致学生产生反正考试前老师会点题,所以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只要考前临时突击背下来考试范围即可的心理,这对那些平常不认真学习但短时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而言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成绩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还打击了因没记住考试范围而没考好的、平常认真学习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考核的试题类型也过于呆板,无非是名词解释、选择题目、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之类的题型,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测试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程度,却忽视了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四)教材内容以理论和描述性内容为主,实践案例少;教材讲解与地方特色不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不突出

目前的中国民俗旅游教材内容趋向于理论性,如多为介绍一些民俗事项,实践内容少,缺乏可探究、可分析性的内容,没有明确区分和体现出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的内容。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重介绍和归纳所处地域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忽视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缺少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没能真正做好因材施教。

二、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进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注重学习成效,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一定要切实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可以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穿插诸如:提问教学、讨论教学及引入视频等资料教学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导游模拟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等方式等。在“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例如,课堂上可以采取给每个学生1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自己家乡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方式,这种课堂讲述和讨论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相互了解他乡、他族的民俗文化、乡土人情,而且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改进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促进和创新作用。

(二)采取重基础综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模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教学,一些民俗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研究方法要传授给学生,又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特色,根据学生生源情况进行特殊化的教学改革,“将相关的课程如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文化、旅游开发、客源国概况等进行有机联系、穿叉融合”。 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同时另一方面,中国民俗旅游的教学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而要把实地调查方法和技巧策略指导、传授给学生,并利用当地旅游资源(特别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结合教材内容,采取带学生去实地采风和考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当地的民俗民风的同时,又做好田野实地调查研究。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去周边有代表性的地区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搜集和整理地方相关民俗文化现象,并做好简单整理后在课堂上讲述或上交调查报告,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去研究其是否具有可开发利用价值;或让学生利用假期对他了解或感兴趣的某个民族的特色节日民俗文化做调研,并给出自己对该节日民俗的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策略或方法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在获得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的同时,又能增强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等方式,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能进一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三)采取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体现学生的能力

可以采取笔试和实践运用考核的双重考核方式,或采取以调查研究(或报告)结果为主,考核基本知识点的笔试为辅的方式来考核。不一定考核每个知识点,重点是考核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真正领悟程度和在实地调研或民俗旅游线路等方面的设计成果如何。具体做法是:一种方法是以基本知识点的考试为主,比例为60%,而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报告成果),比例为40%的方式来计入期末成绩;另一种方法是采取实践或实训成绩为主、笔试为辅这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中国民俗旅游这门课程的课外实践的考核,建议可以参考在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做实地采风或田野调查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学生所完成的调研结果来考核、界定其课程成绩。

(四)要加强中国民俗旅游的教材建设和知识的系统综合运用

要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的要求,就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指出民俗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外,更要以民俗为中心,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原则,去做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结合实地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明确实地教学和实践的内容;同时,教研室和科任老师要制订出规范的实践、实训教学方案,并要保证能在实际中付诸实施。

21世纪教学改革要求以素质教育为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议学校要形成特色的教学梯队,根据本校所处的地方特色文化(如边境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边境地区独特的节日民俗旅游文化等等)、学生生源的情况,编写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资料来作为教材的补充,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此外,任课教师还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同时通过网络、论坛、期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增加教学内容和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研究适合该门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或创新点。

三、结语

中国民俗旅游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改进,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任课专业教师需要通过参与相关的实践或科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课程教学,除了在课程教学中传授基本知识,还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实地田野调查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上权为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以期能在促进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婷.旅游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2010,(32):100.

[2]葛欣欣.《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3,(3月下半月刊):224.

[3]稂艳玲,张翠玲.基于“双高”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4.

[责任编辑:碧瑶]

上一篇:生命教育理念下一篇:凉凉秋意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