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现状(精选8篇)
云南旅游现状 篇1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以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果园、民族风情表演等为主导的产品,仅局限于观光层次,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提供能满足游客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参与等多种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的发展尚不成熟。同时,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较为粗放、景点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发展格局。
(2)乡村旅游品牌意识尚未确立。早期云南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低端产品,主要依赖省内游客的自给自足,省外客源较少。以致目前云南乡村旅游尚未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乡村旅游形象较为模糊,没有形成对中、远程旅游者的吸引力。因而云南乡村旅游需要根据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需求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乡村旅游形象建设,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品牌。
(3)乡村旅游建设投资乏力。乡村旅游开发一直以来被人们看成是一项低投入的开发项目,因而云南各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投资规模都不大,投资渠道不畅,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比重偏小,甚至没有任何投资。根据调查统计,各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投入少,乡村旅游大多是经朋友、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因此,全省乡村旅游投资资金不足,项目执行力度不够,制约了云南乡村旅游资源向资本的转换。(4)乡村旅游未形成产品体系。云南省的乡村旅游没有形成由低至高各个层次有机衔接的旅游产品体系,还处在分散经营、自发发展、单打独斗的状态,因而旅游产品形象不鲜明,市场营销售零散,产品信息还难准确及时地传递到旅游消费者。
2、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1)优势(Strengths)
① 高品位和高丰度的乡村旅游资源。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首先,乡村生产几乎涵盖了全国农业生产各种气候条件和各种农事活动;其次,拥有各种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和生活习俗;第三,第四,分布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农耕生产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为开展特色乡村旅游提供的坚实的资源基础,② 拥有国内国外两个客源市场。云南地处面向东南亚、南亚通道的重要通道“连接点”上,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主要门户。云南的乡村旅游既面临省内和国内庞大的客源市场,同时也面临海外和国外极具潜力的客源市场。云南乡村旅游在吸引省内客源市场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在挖潜省外和海外客源市场方面仍然拥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尤其是以云南省原生态的乡村环境和本土文化吸引省外和海外游客方面尚未完全发挥应有的潜力。
③ 拥有较高的旅游产业势能。云南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益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仅在云南省仅次于烟草产业。同时,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开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举办节庆活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实施依法治旅等发展旅游的丰富经验,不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旅游氛围,还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劣势(Weakness)
① 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云南省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虽然外部交通通过航空建设,其可达性和舒适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甚至在全国还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但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其基础设施条件和卫生条件已经成为制约云南乡村旅游产业链延伸的瓶颈。结合云南省的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三通”工程的契机,改善云南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条件是重要方向。
② 旅游项目投资过度依赖外来资金。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是农村和城市郊区,这些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决定了乡村旅游目的地自身资金天生短缺。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开发,它涉及产品开发、村容整治、基础设施、宣传促销等方方面面,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由于自身就属欠发达地区,也非外资非常关注的地区,未来云南乡村旅游开发对外来资金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③ 云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尚未树立。云南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已经树立,但云南乡村旅游形象并没有确立,乡村旅游在云南省旅游业中所占地位和应该形成的产品形象都还模糊不清。因此,云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基本缺失,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建设缺乏规划和投入,以致目前主要依赖省内游客的自给自足,省外客源较少。
④ 乡村旅游管理和保护能力欠缺。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还处于大力发展阶段,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是规划、投资、开发和建设,而对科学、经营、营销和保护等能力的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一些地区偏重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管理,加之人才的缺乏和,乡村旅游管理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水平低,这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挑战。
(3)机遇(Opportunities)
①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云南乡村旅游发展可抓住国家政策扶持和优惠的机遇,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盘活乡村资源存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更好地展示新农村、推动新旅游。
②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带来的机遇。云南省自2005年启动旅游业“二次创业”以来,已确立了“富民为先”的发展战略,作为云南省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拥有“富民”的特殊意义和实践“富民”的重要价值,乡村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深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突破口,乡村旅游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获得空前发展的机遇。
③ 假日经济常态化带来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观念改变,特别是假日经济的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增长迅速,并呈现出国内旅游成为消费热点、经济发达地区旅游需求强劲、假日经济常态化发展三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云南乡村旅游以承载城镇消费者的期望,而面临巨大的市场诉求和空前的市场机遇。
④ 云南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城镇化能够为乡村旅游储备更多的客源,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极点”。目前云南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云南城镇化进程将会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使舒适恬静的田园生活更加让人的向往,也使乡村旅游的资源变得更加宝贵。
(4)威胁(Threat)
① 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面临遭受破坏的威胁。乡村旅游所依托的当地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在旅游者大量来到地必定会给旅游地的环境、文化、生活、生产等带来一系列影响。随着乡村旅游的高速发展,大量游客将涌入乡村旅游地,各种生产生活污水、垃圾将成倍增加,农业生产将受到影响,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都会给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挑战。
② 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和经营方式同质化的威胁。随着各地的积极探索,乡村旅游遍布云南省大大小小的县域及乡镇,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特色和不同文化开发乡村旅游。但是也全省乡村旅游存在着形式趋同和产品同质,差异胸和特色性不足的弊端,没有完全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白花齐放的格局。因此云南乡村旅游就需要考虑开发的针对性,尽量使各地乡村旅游形成自己特色和品牌。
③ 乡村旅游对传统农业经济的替代威胁。传统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产业部门,与乡村旅游业相比较具有显著的弱质性,这表现在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高、比较利益低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益与旅游发展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可能替代传统农业生产,进而造成农民“弃农从旅”,以及以土地为主的农业资源的荒废,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粮食安全。
表5-1 云南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策略
总体来说,云南省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和机遇、威胁共同决定了它的发展机会。根据SWOT分析结果,虽然云南省在乡村旅游方面存在诸多劣势和不足,但云南省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发达的旅游业,将使云南省乡村旅游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乡村旅游发展作用与效益
1、效益分析依据与假设
由于乡村旅游与整个旅游业相互交融,很难从旅游业中把乡村旅游剥离出来。但是为充分研究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与价值,本规划本着科学、稳妥、谨慎的原则,尝试将乡村旅游从整个旅游业中剥离出来,并对其进行三大效益的分析,力争较为客观地体现乡村旅游对云南旅游业的贡献。对乡村旅游剥离并进行效益分析的依据与假设如下:
一是参照《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云南省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云南省旅游局)的相关数据,借鉴和参考类似省份等旅游规划中涉及的相关关键指标;
二是在市场分析和预测中把游客按地缘结构分成云南省内的、省外国内的、国际市场的三部分; 三是结合规划编制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抽样调查,在云南旅游的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所产生的消费量(相当于地方旅游收入)占调查总人次所有旅游活动消费量的23.35%,将该数据作为剥离的参照系数之一;
四是假设城镇旅游者也划归乡村旅游者范畴。
2、经济效益分析
(1)乡村旅游收入来源与结构。乡村旅游收入是以乡村作为旅游接待地所获得的旅游者在乡村消费支出的总和,包括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往返目的地的消费支出,在乡村所展开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领域的消费支出出。具体可以将乡村旅游收入分为带动收入和直接收入,带动收入主要包括外部交通支出、电信支出等,直接收入主要包括门票、游赏交通、特色餐饮、娱乐消费、家庭住宿、购物消费等支出。(见表5-2)
表5-2 乡村旅游综合收入来源表
(2)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贡献。从2010-2020年,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游客逗留时间将延长,消费支出将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将大幅攀升。根据市场预测可以获得云南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情况。预计到2015年乡村旅游上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值为18.7%,2020年达到35.19%,达到西方乡村旅游发达国家的结构比例。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系数由0.44增长到0.60,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明显增提高。
表5-3 2010-2015年、2020年云南乡村旅游对云南省旅游业的贡献
除经济效益之外,乡村旅游对旅游业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减轻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广大乡村地区,旅游活动空间大,若能鼓励条件成熟的乡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引导游客到乡村旅游,可以分流旅游者,减轻旅游热
点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省内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可能,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乡村旅游的溢出效益。通过乡村旅游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效益的经验常数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贡献进行分析。
① 对GDP的贡献。根据云南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相关预测资料中的有关数据,预测到2015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将达到5800亿元,2020年为8000亿元。以此计算,2015年云南省乡村旅游收入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3.6%左右,2020年将达到5.8%,将为巩固云南省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及建设旅游强省作出重要贡献。
②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由于各地区及其产业发展的差异,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有较大区别。一般情况下,旅游直接总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水平在5%~10%。根据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阶段和总体水平,乡村旅游对云南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贡献率定为8.5%左右,预计2015年云南省旅游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将达到18.1亿元,到2020年达到47.86亿元。
③ 经济乘数效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直接总收入1万元,将带动相关产业创造4.3万元的增值效益。根据云南省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系数,2015年乡村旅游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可以确定为1:1.935的比例进行预测,2020年该比例为1:2.58。以此计算,预计到2015年我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的相关产业带动收益将超过412亿亿元,2020年将达到1452亿元。
3、社会效益分析
(1)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经济转型等作用,而成为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统筹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手段。
(2)拓宽农村扶贫解困新形式。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直接利益紧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采取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配合、群众参与的多层面旅游扶贫模式,可以扩大扶贫的内涵,就地消化劳动力,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奔康的步伐。
(3)提高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蔬菜、家禽、水果、奶蛋等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带动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为的发展,从而加速地区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4)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贡献。一是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的消费,就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高农村老百姓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四是有利于促进观念转变,提高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4、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1)对乡村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迪。农村的自然特色和淳朴民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开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唤醒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2)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科技提升。开展乡村旅游需要多方面引进现代科技手段,以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接待设施和基础条件,从而从生产、生活、接待和服务等方面大量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3)对乡村本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乡村的本土文化是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广大群众自觉保持文化传统,展示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云南旅游现状 篇2
罗平县地处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 (区) 结合部, 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鸡鸣三省”之称, 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开发价值较高的自然景观有11类87个景点。其中现已开发初具规模的景区 (点) 有:以雄奇见长的九龙瀑布群风景区, 以秀美闻名的多依河风景区, 以险峻著称的鲁布革峡谷风景区 (原小三峡风景区) , 竞相怒放、流金溢彩的30万亩油菜花海;初步开发的有:牛街石岩溶洼地 (千丘田) 、十万大山、金鸡峰丛等;待开发的有:万峰湖、峰林、鲁布革大峡谷等。此外, 由于罗平县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县, 民族文化氛围较浓, 底蕴深厚。境内居住着布依、彝、回、苗等少数民族, 而各民族都有着其特色鲜明的服饰, 绚丽多姿的民族舞蹈 (布依族的“蚂螂舞”、“把式舞”、“高跷舞”, 彝族的“跳歹”、“兵器舞”、“箩箩舞”, 苗族的“芦笙舞”等) , 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奇特繁多的民族节日, 风格各异的民族建筑, 构成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
二、罗平县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虽然罗平县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但这些丰厚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笔者走访了一些旅行社, 罗平县旅游局等。目前罗平尚无一家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 即便有这一打算和想法, 也建立在体育为旅游服务、体育为其他行业服务的基础上, 而不是相辅相成, 以旅促体、以体促旅。许多比较好的景点, 如多依河、九龙瀑布、小三峡等由于没有专门的体育旅游设施, 他们的旅游往往是和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交融在一起的, 或者说, 体育在为这些旅游服务。此时, 观念上就淡化了体育旅游, 而强化了传统旅游形式的自然和人文旅游。
1、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罗平县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罗平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贫困地区, 发展相对好一些的地方也属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的社会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教育滞后, 社会发展层次低, 农村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40%以上, 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仅点总人口的21%, 初中文化占7.5%, 高中仅占2.5%。针对这一情况, 必须寻求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新的措施, 变资源为资本, 加快旅游资源开发。这样的局面不仅制约罗平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而且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而从罗平宾馆平时左手的触键和右手基本上是一致的, 他的力度表现也不单是靠风箱, 有时也要靠手指来控制, 同样的风箱, 手指按得深, 音量就大些, 手指按得浅些, 音量就相对的弱些。
因此, 手风琴演奏时力量的训练要求手指力度和风箱力度的运用总是有机的相联系、相作用的, 包括左手的触键, 都是同步增长, 而放松也是同步的。用力和放松始终伴随着我们演奏水平的提高,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我们要做好放松和力度的练习。
三、触键与风箱的结合
在手风琴的演奏中, 触键与风箱的结合在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音量、音色、力度对比等等各种表现都要靠触键与风箱的结合才能演奏出具有感染力的曲目。触键与风箱的结合, 是指在触键前后和过程中与风箱力度所发生的不规则变化。风箱与触键, 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专业技术问题。国外不少专家、同行也在进行分析、研究。它们不是各自孤立的, 而是紧密配合的在练习过程中, 我们试想如果你只是风箱风箱在用来拉, 而手指或其他的环节跟不上, 必然要出现不平衡的演奏效果。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 应在严谨与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的入住情况来看, 除几大重要节日外, 一般在20%, 可以分析外来旅游人口相对较少。本地游客没有能力消费, 外地游客不来消费势必造成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滞后。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要有资金作后盾, 由于体育旅游比传统旅游所消费的经济多, 而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相对偏低就造成了对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牵制, 同时通过专家分析, 社会上中等收入的人群对体育旅游最为青睐, 而这种类型的人群在目前中国的城乡居民中都仅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0%[1]。何况在罗平这样的地区仅占8%, 中间阶层人数偏少的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市场的客源状况。
2、思想观念落后问题
观念是制约罗平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枷锁。“体育旅游”在落后的罗平许多地区并不会很顺利就被人接受, 这与其思想观念的局限是分不开的。罗平有那么丰富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那么丰厚的民族文化、那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怎么不能像“东巴文化”“东巴跳”那样迅速转化为资本, 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服务呢?作一方领导, 在保一方平安的基础上, 要促一方发展, 仅停留在要“国家扶贫款”来维持一方的稳定, 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国家的政策其实就是向贫困地方投入的经济, 政策比钱还要重要。从领导到普通百姓, 转变观念是主要的,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业带十业的相关产业, 所以, 聘请专家来论证罗平开发体育旅游的可行性, 帮助老百姓寻求就业的岗位, 以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交流、政治的稳定是可行的。因此改变思想观念是发展罗平体育旅游的重要因素。
3、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据调查, 目前罗平县旅游的经营者70%是“半路出家”, 20%的经营者是最因此、他们讲解景点的技巧, 对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诠释等方面较强。而在体育意识、体育旅游知识、体育旅游活动策划能力方面基础薄弱。体育旅游的专业相关人士对于体育旅游综合开发、利用、保护问题;体育旅游市场的供求关系与处理问题;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定价与推销、体育旅游观念和消费群的培育等问题更是困难。这些问题酿成目前罗平体育旅游的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专业人员的匮乏对目前罗平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培育和发展都是枷锁、同时也是约束罗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4、体育旅游硬件设施差下进行训练、演奏。
总之, 手风琴自传入我国, 就一直是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作为一名手风琴演奏者, 要想有所成就, 不但要提高手指技巧和风箱技巧, 还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 只有多学、多练、多听、多思、多悟, 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 从各个方面增强个人修养和艺术感悟能力, 这样才能使自身的演奏技术全面的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梅.浅论手风琴的呼吸器官——风箱[J]..音乐探索, 2002, (04) .[2]范洪玮.手风琴演奏指法编排及应用[J].小演奏家, 2004, (08) [3]王一男.谈手风琴的音箱控制[J].中国音乐教育, 2005, (07) [4]王福生.手风琴触键的几个基本原则[J].乐器, 1996, (04) .
易小红 (1981-) , 女, 江西宜春人, 江西省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手风琴教师。
体育旅游硬件基础设施差, 体育赛事活动少、资金缺乏状况造成罗平体育旅游开发的困难。体育硬件设施匮乏和体育赛事活动的贫乏, 在体育旅游方面至少对罗平的体育观光旅游市场上了一道锁, 势必对罗平体育旅游的发展造成约束和牵制。此外, 由于罗平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财政困难, 资金不充裕, 故而对体育旅游的直接投入少。而对企业和社会的引资、筹资体系还未建立。由于经费的不足, 对于体育旅游的诸多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如宣传力度、体育旅游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等都不能满足罗平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罗平的体育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形成了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对体育旅游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健康价值认识不充分。目前的开发是单一的、低水平的, 不能形成规模, 许多的项目只能说有开发的迹象, 实现不了规模效益, 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体育旅游只不过是自然旅游的附产品。目前罗平的体育旅游的现状还属于一种“输血”的状况, 离“造血”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政府的意图往往是借助体育宣传罗平、让游客来认识罗平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体育为其他行业服务。目前, 罗平存在着开发体育旅游的自然条件, 但在实际开发利用等方面, 还需要诸多的人文关照。
三、加快罗平县体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1、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加强部门合作
罗平体育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同城市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是和体育圈的建设结合起来, 以罗平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 充分发挥其自然、人文资源优势,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将体育旅游纳入城市整个旅游计划之中, 建立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
其次, 打破管理部门的条块分割, 加速其相互交融与渗透, 共同发展体育旅游业。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 当务之急是体育、旅游两个部门携手起来, 体育旅游产业决策者及从业人员, 应摒弃门户之见, 主动出击, 依靠旅游部门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 将罗平的体育旅游做强、做大。另外, 旅游部门也应主动配合, 成立专门的旅行社, 通过这些专业旅行社来收集和发布各种体育活动信息, 负责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联系旅游交通和饭店事宜, 向体育旅游者提供完备周到的服务, 最终形成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局面。
2、搞好城市环境建设, 旅游开发生态优先
作为一项观赏性和参与性很强的旅游活动, 体育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依存程度很高。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是体育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对资源进行无序开发, 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 造成对地质、地貌和水源的污染和破坏等。另外一些体育旅游的辅助设施的修建 (旅馆、道路、娱乐设施等) , 使得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代替复杂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 导致体育旅游资源难以承受体育旅游者所带来的污水、垃圾等环境污染。因此, 罗平在发展体育旅游时, 必须避免出现在对体育旅游资源加大开发时却缺乏资源生态的配套保护措施, 在旅游核算时只考虑投入成本而忽视生态环境退化的保护成本这类情况, 防止只重视体育旅游经济的显性增长, 忽视对旅游资源破坏所造成的隐性损失, 保持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预防出现先发展、后治理、再保护的尴尬境界[2],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旅游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罗平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以保护为主, 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合理规划、开发, 保护体育资源的价值;加强体育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体育旅游生态的科技含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倡导体育生态、文明旅游。
3、加大宣传力度, 刺激体育旅游消费
目前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市场存在大批潜在的旅游者, 但由于他们对各种体育旅游产品还不甚了解, 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因而罗平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 同时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 从而使体育旅游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其次, 利用大众媒介和广告等方式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宣传已开发的和即将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 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作详细地报道, 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可以创建专门的体育旅游网站, 加大体育旅游产业信息化, 对食、宿、行、娱、购、健进行组合服务、包装, 形成全球化、立体化的体育旅游服务网络。
最后, 可以组织旅游宣传促销团到其他国家、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说明会和推介会。同时, 邀请国内外旅行商和新闻媒体到罗平考察、采访旅游线路, 提高罗平旅游景点、旅游线路的知名度, 全面发挥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打开体育旅游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4、加快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罗平体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要想具有一流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 必须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支柱。体育旅游专门人才不仅是体育旅游的发起者、倡导者, 而且是体育旅游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旅游实践中, 会遇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诸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体育旅游市场的开辟问题;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安全问题;未来体育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问题;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体育旅游专门人才才能解决[3]。
罗平体育旅游人才应该一靠引进二靠培养。一方面罗平可以直接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体育旅游业, 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 罗平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 利用现有节庆活动相结合。此外, 还可派从业人员接受国内外有关机构的短期培训, 以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
5、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体育旅游的一大特点是旅游者的参与度高, 有些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挑战性, 旅游者通过挑战和超越自我而获得满足和愉悦, 这正是体育旅游的魅力所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有些项目, 如攀岩、蹦极、探险等,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 在组织大型体育旅游活动时, 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组织者务必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在确保旅游者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4]。安全能否得到保障将影响到罗平体育旅游产品的声誉。对于一些风险大的项目, 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以行政干预方式监督安全保障问题。此外, 应大力发展体育保险业, 通过订立保险合同, 将旅游组织及旅游者面临的体育财产风险、体育人身风险和体育责任风险等转嫁给保险人。体育保险作为风险转移方式之一具有很多优越之处, 己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四、结语
罗平县具有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具备了开发体育旅游的客体优势。此外, 罗平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开展体育旅游的载体条件, 能够实现体育活动与人文精神的整合, 能够增强体育旅游的情趣性和吸引力。罗平民族文化节是开展体育旅游的契机。罗平民族传统体育是开发罗平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有利于继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但是, 罗平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较薄弱, 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罗平体育旅游资源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白现代人们的休闲和旅游理念, 并充分认识罗平地区开展体育旅游的优势、开发的价值和意义;其次需要从政府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去调研、规划、策划和实践, 循序渐进, 逐步拓展。
参考文献
[1]韩鲁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89-92.
[2]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团[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35-37.
[3]万怀玉.朴勇慧.刘政军.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闭[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 2004 (5) :45-49.
云南旅游现状 篇3
【关键词】中职旅游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5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们普遍选择的项目,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放松心情,我国的旅游业也在持续发展,但相应地也出现了旅游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一方面是旅游专业人才较少,另一方面旅游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职业要求,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要认清当前的旅游教育现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在中职旅游教学中还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只有了解当前的教学现状,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中职旅游教学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现状,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当前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中职旅游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质量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基础差、不爱学习,并且个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自我的问题,从近几年的招生来看,学生质量存在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不仅仅学生质量上有待提高,在学生数量上也存在下降的趋势,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扩建,学生选择的余地多,生源数量也在不断减少。这也是影响当前旅游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质量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当前的中职旅游教学来看,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进中,教师还要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难发现在中职旅游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中职学校的生源来看,很多学生都是由于自身基础差,没有达到普通或者重点高中的要求因此会选择职业高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才能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改进中职旅游教学措施
针对当前中职旅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中职旅游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职业教育宣传。针对当前中职旅游的生源问题,教师在招生期间要加强职业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到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选择中职学校。此外,还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当前我国的旅游现状,帮助他们分析旅游专业的就业情况,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对旅游行业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和家长才能心甘情愿的选择旅游专业。通过这种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旅游专业,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生源质量。良好的生源质量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当前旅游行业中人才紧缺的问题。
(二)提高教学质量。在中职旅游教学中,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旅游专业人才。作为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正确的教学观念指引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科学教学。因此,作为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反思自身教学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不正确的观念要及时改正,认清自身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二,加强学生基础教学。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第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旅游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形象生动的教学,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场所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比如,讲解餐饮服务以及客房服务练习时可以利用学校的餐厅以及学生的宿舍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旅游场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应对相应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旅游实景演出现状 篇4
1,潜力巨大:对大多数的旅游者来说,充满高度艺术性和想象力的实景演出绝对是新鲜的和有强烈感染力的。它的拉动力并不只是门票的增长部分。在成熟的演艺文化功能区,演出门票收入和因演出而带动的综合收入之比达到1∶7。通过成功的大型演出可以延伸至吃、住、玩、行等各种形式的招商合作。
正因为这样一些经济和艺术上都非常成功的经典项目,近两年来,多项实景演出吸引了超过亿元的大投资。
2,需求巨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百万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超过150台,资金投入超过20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2万人,观众在2亿人次左右!而多数此类项目都集中在国内最著名景区和深圳杭州北京等大城市。
3,名片效益:成功的大型实景演出绝对是一个地区旅游文化甚至当地政绩的重要体现。它对于扩大该地区的影响力具有不容置疑的显著效果。
4,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实景演出的制作业并未真正成型。整个制作行业鱼龙混杂,除张艺谋、王潮歌的奥运班底和宋城等少数经验丰富的佼佼者外,多数投资在两千万以下的项目都是由当地无经验的文化公司承办。策划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演出效果。
旅游实景演出与常规演出的区别:
一,实景演出一般是演出大综合的结果:它将演员阵容与表演技巧,融入于高科技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台置景等各种表现手段中,通过歌舞、表演、列阵、技巧、杂技、民俗等不同的演出形式,完整丰富地体现出来。
二,从策划的角度说,它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实景演出不同于普通演出那样有着固
定成熟的套路。它需要多种形式的综合演出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节目才有可能具备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从制作团队来说,它需要有象电影剧组那样的编制,包括:策划,导演,编剧,舞台监
督,舞蹈,音乐,音响,灯光,舞台美术,服装,置景,道具,武术指导,民俗,历史顾问,统筹协调等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才有可能制作得精良。
四,在达到艺术性高度的同时,要尽量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的,考虑到旅游者观赏与参与的结合,可以有一定趣味性。
五,主题鲜明,体现地域文化,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篇5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及其发展 篇6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111070139李斌
摘要: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在美化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观光旅游、促进情谊交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前景
花卉不仅是构成现代环境不可缺少的特殊媒介物,而且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社会品位和思想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花卉业既是传统农业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新的兴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花卉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产业,在农业及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下主要讲述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优势劣势,并设计云南花卉产业未来所应该前行的道路。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概述:
云南自九十年代初进行商品花卉开发至今,花卉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1999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1.2 优势:
1.1.1 种质资源优势
云南北高南低的地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印度洋西南季风、南太平洋东南季风及青藏高原气团的交替影响,形成了包含从热带到极地各种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云南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1 7000种高等植物,野生观赏植物有2500多种,八大名花享有盛名,还有众多的国兰野生种,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子基因库,这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优势。
1.1.2 气候资源优势
云南省地域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加上地形、海拔、降水、光照等的不同和变化,形成多种生态类型和气候类型,具有可周年生产花卉的优势,同时在品种结构和上市时间方面调剂的余地很大。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大的灾害性极端气候,特别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更是四季如春,十分有利于鲜切花周年种植和均衡生产,是我国少有的鲜切花生产的最适宜区,世界上主要的鲜花类在这里都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1.1.3 人力资源优势
花卉是鲜活产品,花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云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2002年全省乡村劳动力1990.44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750万人,占总劳动力的37.68%。
劳动力充足,加上地方特色花卉产区种植花卉史历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花技艺和经验,因此在花卉产业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保证了花卉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也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花卉产业,这也为云南花卉的产业化提供了条件。加之云南省土地、人工资源廉价而丰富,构成了云南省发展花卉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
1.1.4 区位优势
云南沟通着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三大市场(中国、东南亚、南亚),具有悠久的口岸历史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网络,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省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前沿,区位优势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云南的区位优势,给“云花”的出口提供了多条通道,也带动了我国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
1.1.5 产业优势
从1994年以来,云南省鲜切花产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的水平,“云南鲜花”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云花在国际花卉产业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在国际花卉产业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并出现了像丽都、海宇园艺、杨月季等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花卉企业。
根据云南的地理和区位特点,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主的滇中温带鲜切花生产区,以西双版纳为主的滇西南热带花卉生产区,以迪庆、丽江为主的滇西北高山花卉、球根类花卉生产区。目前,鲜切花重点布局在昆明市的呈贡县、官渡区、嵩明县、安宁市,玉溪市的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曲靖市、楚雄州和红河州靠近昆明、交通便利、生产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盆花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为重点;球根类花卉以丽江和迪庆为重点;花卉制种以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为主。品种布局上,形成了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切花、观叶植物及寒带球根育种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域和产品布局日趋合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种植、营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云南花卉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配套产业齐全的产业体系,为花卉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6 产业优势
云南与缅甸、老挝、泰国、越南三国接壤或临近,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地理条件。40余条国内外航线的开通,为花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云南省的花卉出口量逐年增加,鲜切花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和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在蝴蝶兰批量进入北美市场的基础上,出口北美的花卉品种、数量都有较大突破。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市场在已有突破的情况下,正努力扩大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
1.3 劣势
1.3.1 品种单
一、落后,科技含量低
世界花卉消费市场目前的总体趋势是消费正由传统花卉日渐转向新优花卉。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较晚,育种能力不强,导致新优品种严重匮乏。我国花卉出口的类别主要有鲜切花、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干花以及蝴蝶兰、康乃馨半成品和原产于我国的花卉种子,大都属于低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品种老化,无法占领国外高端产品市场。虽然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利润率却很低。以出口日本为例,我国康乃馨的出口量占日本康乃馨市场的第二位,但价格却一直徘徊在哥伦比亚产品的1/3价位,主要原因就是品种落后。
云南花卉资源十分丰富,而花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大规模商品化种植的花卉品种几乎全部靠进口。加入WTO后,外商处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国际市场的控制,不愿把优质品种输入到专利品种很难得到保护的云南以确保其技术优势,这是制约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长远看,要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不可能再靠引进花卉品种来维持我省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1.3.2 产业化水平低
从产业化程度上看,中国花卉企业呈现“多、散、小、差”,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多,规模小,花农种植分散,管理粗放,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差。
我省花卉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数产品无商标,品牌几乎没有。缺乏宏观指导,从众心理比较普遍,生产靠摸索,管理靠感觉,赚钱靠运气。社会化服务水平差,组织化程度低。花农从生产资料的采购到产品销售都靠自己来完成,使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益低,交易创新就更困难了。
1.3.3 花卉保鲜技术落后
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可以做到边采收边消毒,然后将采收的鲜花运到采后中心处理,“保鲜”时间长。而我省由于无法做到田间边采收边消毒,大多只作初级采用处理,未形成标准化、现代化、全程化、产业化采后处理运作模式,大大降低了我省鲜切花的保鲜度、瓶插时间、正品率及鲜花品质,也影响了出口花卉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打造国际花卉市场接轨的云南出口花卉采后处理与流通体系也势在必行。
1.3.4 物流系统落后
机场不能为花卉物流的运作提供一个顺畅的平台:① 机场不能提供冷藏环境,并且因为等待装机等时间的存在,花卉往往只能暴露在露天,从而对花卉的品质造成了极大操作使得一批花卉需要三次开箱及再包装,对花卉的品质影响严重。而且各环节不能连续在白天操作,致使鲜切花必须在断根的情况下渡过两夜,徒然增加了重新插水、重新包装的环节的损害。②由于基础设施的限制,使得花卉损毁严重。③花卉与其它一些鲜活易腐物品放置。
冷链运作极不完善。在花卉的运输过程中,目前的大多数物流企业还不能提供冷链物流来满足花卉物流的需要,从而使得花卉在运输过程中往往是在常温的情况下进行的。
缺乏统一协调,各流程空间位置分散。对于出口花卉,由于办理交易、熏蒸、检验检疫、报关的各部门分散于昆明市区及县区的各个地点,在空间位置上过于分散,以及各部门办事效率存在差异,使得很多时间耽误在路上,如果堵车甚至遭遇误机,造成巨大损失。并且办理程序只能在白天上班时间进行,办事位置的分散造成了大量过夜时间的耽搁。
花卉物流系统缺乏整体性的流程优化。对于云南目前的花卉物流系统来说,花卉的运输流程都是从生产地到斗南花卉集散中心,交易之后再运往机场,而出口花卉还要通过检验 检疫和海关部门。总体上来说,中间的环节较多,时间也较长,致使花卉物流运作的流程较繁琐。也正是因为整体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环节的非连续性。
2.云南花卉产业的前景
2.1 细分花卉产品,扩大产业链
现代花卉业早已突破了传统种植业范畴,辐射到农药、肥料、基质、设施、设备等相关工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多行业,已由小农生产方式发展为环节相互联接、多方协同的现代产业价值链体系,因此,应培育花卉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创新消费,帮助和鼓励企业细分市场,延伸市场,运用产业链成果,提供多级产品。根据目前花卉产品结构和消费形式,我们可以把花卉产品细分为几大类:观赏花卉、园艺花卉、餐饮花卉、装饰花卉、礼品花卉、药用花卉、保健花卉等等。在这些大类下,还可进一步细分。
2.2 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利用滇中地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比较集中,技术力量雄厚,信息网络发达的有利条件,根据花卉产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重点是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市场营销人才,特别是国际市场专业营销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应用技术推广人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争取通过5~8年的时间,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
云南花卉人才资料信息档案库,收录国内外、省内外有关花卉人才资料,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聘请国内外、省内外有经验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组成具有把握国际、国内花卉发展潮流的花卉产业专家顾问组,定期对花卉产业提供咨询建议。比如我省引进的花卉育种高端人才包满珠博士就“云南主要切花资源收集及品种培育”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有助于提升我省花卉领域的研发能力,所以须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步伐。
2.3 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力度
积极参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一些花卉出口国家集中市场的交易,借助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的实施,推动云花产品向周边国家出口。根据地缘市场的优势,重点从东南亚国家和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市场入手,巩固和加强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市场渗透,不断通过这些市场的功能和影响力,扩大对欧美国家的出口。同时,注意组建针对国际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法律诉讼,注重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维护云南花卉企业的合法权利。
2.4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切实用好用活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花卉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扩大优质鲜切花规模、地方特色花卉发展和解决制约产业加快发展的优良品种研发、物流条件改善、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并要根据今后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花卉产业发展的投入。各州(市)、县(市、区)要根据花卉产业发展的重点,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二是拓宽融资渠道。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银政、银企有效合作,把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之一,创新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加速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地方融资环境,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创造便利、稳定和多渠道的融资条件。
2.5 加强区域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
在云南省花卉产业办公室统一协调下,建立州、市级花卉产业联合会,通过联合会对花卉生产、经营和流通服务进行指导管理,弱化行政干预,加强服务,结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引导花农走联合协作的道路,形成一批代表花农利益的专业协作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为花农的生产和销售服务,使花农从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专业化的花卉生产当中。
2.6 建立和完善花卉外运绿色通道
云南旅游现状 篇7
1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近年旅游情况
1.1 环庐山旅游区的范围界定及景点概况
环庐山公路长41公里, 可分为两段。从九江庐山区莲花镇沿105老国道经赛阳、通远到星子县温泉镇为第一段, 从九江荷花陇沿九威大道、环南庐山公路经威家镇、海会镇、白鹿镇到温泉镇为第二段。两段公路旁所辐射的旅游区域即为环庐山旅游区范围。本区域景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按两段环庐山公路划分则可相应的分为两路旅游带, 其中主要的景区景点第一路的有三叠泉及三叠泉漂流、碧龙潭、马祖山、白鹿洞、观音桥、太乙村、秀峰、渊明故里、温泉度假村;第二路有好汉坡、莲花洞、东林寺、西林寺、剪刀峡、石门涧、桃花源漂流等。
1.2 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支持系统
近些年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 尤其是交通道路方面, 如2002年10月1日九威大道建成通车、2005年元旦环南庐山公路通车。但包括交通工具、餐饮住宿、旅游企业等方面设施, 虽然有一定数量分布在以威家、海会、秀峰、星子县城、温泉村为中心的局部区域内, 然而因为等级低,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所以主要还是依靠九江市内提供。在旅游从业人员方面, 导游人员大都从属于九江市的旅行社, 而餐饮住宿方面的服务人员则多由靠近景点的当地居民充任。
1.3 近年旅游情况
据统计环庐山旅游区景点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如三叠泉年接待量已从2005年的20万人次高增到2007年的50万人次以上;星子县在我国的第一个黄金周里仅有2万左右的游客, 但到了2007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接待旅游人数却已达到13.8万人, 旅游直接收入524.18万元。2001年, 九江全年接待的游客560万人次左右, 而2007年1~10月份, 单星子一县就接待旅游人数148万人, 其中仅温泉就接待游客73万人[2]。
2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2.1 优势
2.1.1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知名度较高
该区域内环庐山公路两旁集中了大量的景点, 并且基本涵盖了现今所有的旅游类型, 旅游产品结构由单纯的观光型逐步向复合型、多元化转变, 现已初步构成集观光、度假、生态、宗教、会议、文化、运动、康复八大旅游系列于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是区域内的景点因为受历史的沉淀和庐山“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两块金字招牌的影响及其本身长期的开发宣传, 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像题于西林寺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描写秀峰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已广为传唱;像“不到三叠泉, 不算庐山客”, “庐山之美在山南, 山南之美数秀峰”、“不到石门涧, 不识庐山面”的宣传口号已广为流传;像千年学府白鹿洞, 十八将军村太乙村、桃花源地、渊明故里等景点也广为人知。这些都为环庐山旅游的发展, 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1.2 交通方便, 通达度高
从公路来看, 九威大道和环庐山高等级旅游公路相继竣工, 使本区域和九江市区, 庐山山顶旅游区连为了一个整体。从铁路及航空来看, 本区域离庐山火车站、九江火车站、九江机场、南昌机场都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内。从水路来看, 本区域还可以通过鄱阳湖由星子进入。水陆空三方面便利的可进入条件为该区域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本区域与客源市场联系的更为紧密。
2.1.3 政府大力支持, 客源市场丰富
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是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力, 自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来后, 当地政府就一直竭力地推动着它的发展。且本区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其附近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客源市场丰富。
2.2 存在的问题
本区域属于九江旅游区的一部分, 因此同样有着九江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入境旅游明显滞后、旅游生产要素发展不平衡、服务设施水平低、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及公益性旅游项目几乎为零等问题[2], 也存在着该区域的独特问题。
2.2.1“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一直被认为是阻碍庐山旅游业近一步发展的瓶颈。理顺体制、依法加强对庐山风景区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的呼声已有多年。早在1999年, 江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几位专家联名写信给江西省委, 呼吁尽快理顺庐山管理体制, 以庐山为龙头, 形成以名山、名江 (长江) 、名湖 (鄱阳湖) 、名城为一体的旅游带。于是围绕打好“庐山牌”, 江西省达成共识, 即尽快成立一个新的庐山市, 把属于庐山山体的区域全部划入新庐山市管理[3]。但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2.2.2 存在重复建设现象, 造成恶性竞争及资源浪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某一资源密集的地方, 往往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温泉村, 自2003年天沐温泉开始营业后, 又相继建成了龙湾温泉、阳光温泉等近10家大大小小的温泉旅游项目, 这一方面导致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竞争, 同时也造成了对地下温泉水的过多开采。
此外, 本区间许多景点内容较为相似, 没有各自独有的特色, 很容易引起游客的疲乏。以石门涧和剪刀峡为例, 两个景区的景点在实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都是主要以泉流飞瀑为卖点的自然风光, 往往游客参观了一个景点后, 再参观另一个景点就不会有太大的新鲜感。
2.2.3 环境问题严重
近些年, 由于各景区受利益的驱使以及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 纷纷加大了开发力度, 导致该区域整体环境水平再次下降, 并且出现了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 几乎该区域的所有景点出现了水源明显减少、水质下降的现象。石门涧经典景点石门瀑布如今水量继50年代因修建电站急减后再一次减少, 其下游在少雨季节常为“戈壁滩”, 整个水体质量由清澈变为浑浊。三叠泉瀑布水质虽然受影响不大, 但水量却也出现了严重的减少现象。更为甚之, 秀峰瀑布出现了近乎断流的现象。水是庐山和其它名山相比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解决好水的问题, 庐山的形象必将大受影响。其次, 景区的温度普遍升高。庐山是一座科技名山, 山顶集中了一批涉及地质、植物、天文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温度的上升破坏了这些研究所必需的气温条件。同时还造成了蒸发量的增加, 进一步加剧了庐山水源的减少。另外庐山作为著名的避暑胜地, 温度的升高无疑会降低庐山的吸引力。
2.2.4 区域内旅游企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合作程度差
本区域的各旅游企业都属于单兵作战, 合作的程度很低。甚至有时一些经营相类似产品的企业还出现了相互拆台的现象。这种“小农经济式”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区域旅游朝更强更大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区域内, 企业间的发展也并不平衡, 有的企业在强大的竞争下发展规模不断减小乃至退出了旅游业, 有的企业苦于资金短缺或者因管理不善而惨淡经营。如观音桥、太乙村、碧龙塘、等景点虽然景色较好, 白鹿洞地位虽然较高, 但效益却不丰厚。
3 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解决“一山六治”的分割体制问题
显然, 各方利益的冲突是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对此, 有人提出了采用六方参股的方式解决, 即各方交出经营权, 统一选定人选和企业进行市场操作, 年终各方按参股数进行利润分成[4]。但是庐山作为世界遗产, 完全进行商业化的操作不利于庐山的保护及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对此可以借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思维方式加以解决。即九江旅游的最终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类似经济的全球化。但是最终的整合首先应建立在各旅游功能区自身整合强大的基础上, 即先实现区域化而后再求统一。这一方面有利于被各利益方接受, 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当然, 各方的区域化是必须在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下进行的。
而对于环庐山旅游区, 拥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 其“区域化”无疑是最容易实现的。该区应在上级领导支持下, 整合内部资源, 树立起品牌, 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并为下一步联合或者吞并其它五个旅游区实现“全球化”做精心准备。笔者建议, 星子县与九江县两地政府在九江市政府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就两地旅游合作展开会谈, 达成共识, 结成联盟。组织人力全面调查环庐山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状况, 制定新的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区域内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合作、重组,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或者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吞并九江其它旅游区实现九江旅游一体化。
3.2 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解决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庐山旅游区的环境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景区开发过度、水量减少、温度上升外, 还有着花岗岩开采过度、植被破坏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多、旅游车辆尾气污染、游客和当地居民生活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相关企业和政府应树立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高度重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政府应严格规划、控制星子的花岗岩开采。对涉及庐山山体的开采计划和非法进行开采的石材企业要坚决取缔。星子温泉水的开采对周边的地下水位会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秀峰断水和温泉水的大量开采有一定因果关系。因此对温泉水的开采要适度, 严格控制温泉旅游的规模, 走靠高质量、好品牌而非规模经营的获益路线。旅游区应引导游客注意环保, 减少垃圾在旅游区的投扔。秀峰景区受当地居民生活污染较严重, 可考虑将景区内的居民进行迁移。区域内旅游车辆过多, 尾气污染较重, 可考虑限制车辆的进入或者开通环保车统一运营。
3.3 把本区域打造成九江的卫星城, 形成九江的次旅游中心
本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然而餐饮尤其是住宿却大部分靠九江市提供。有时会出现第一天在本区域内游览, 晚上却返回九江过夜, 第二天又继续到本区游览的现象。这种不过夜的旅游方式一方面减少了本区域的收入, 另一方面反复往返也浪费了游客的时间。因此本区域应构建一个档次较高而且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住宿中心, 留住到此游览的游客。打造一个继庐山、九江之后的第三旅游中心, 形成九江旅游“三足鼎立”的形势 (庐山山顶、九江、环庐山旅游区) 。
3.4 开发短线游, 重视自助游的游客
由于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单一假日的时间减少, 这使得很多人对长距离旅游方式的选择减少, 因此开发短线旅游产品成为一种突出需求。而许多人可能会就近进行自助游。如在本区域沿环庐山公路开设旅游公交车把各景点创联起来将会大受游客青睐。笔者建议开通环保车, 这样在满足旅游客运的同时还将减少对环境破坏甚至对环境无破坏。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庐山旅游区概况, 分析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 基于此提出了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环庐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九江市政府.九江市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 .九江政府网, 2006.
[2]九江市统计局.星子“打造精美县城、创建旅游强县”的对策研究.九江信息统计网, 2007.
[3]刘菁, 张曙光, 叶再春.庐山与黄山的“体制对话”[J].望, 2001, (41) .
云南省花卉物流现状 篇8
【关键词】花卉物流 现状 云南省
一、花卉物流的特性
花卉物流分三个部分,即花卉前端、中端和后端物流。前端物流是指花卉经生产者采摘,经过简单的加工、包装等处理后,用运输工具将其从生产基地运输到产地花卉批发市场的过程;中端物流指花卉产品由产地批发商再次进行分级、包装后委托航空代理或货运公司运输到机场、车站,然后通过空运、铁路货运和公路运输把花卉产品运送至各个消费市场的过程;后端物流主要是到从花卉消费城市至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花卉属于鲜活的农产品,比蔬菜和水果更容易腐坏,因此在集货、保鲜、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装卸、搬运等环节有着严苛的要求,首先,鲜花在采收后,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了热量,使周围温度不断升高,加速了鲜花的腐坏,所以采收后的鲜花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置于底温环境中,一般以5摄氏度为宜。其次,鲜切花对湿度的要求也很高。因为鲜花采收后,蒸腾作用并没有停止,大量水分的散失极易导致鲜花的枯萎。再次,采收后的鲜花由于得不到母体水分、养分的供养而容易损毁,因此,对物流时间的要求很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送达消费者手中,否则,将毫无价值。最后,鲜花在包装、搬运和装卸等环节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因为鲜花的质地极其柔弱,包装除了具有防挤压和抗冲击外,还要有隔热保水等功能。在搬运中要轻拿轻放,装卸要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不能对鲜花造成物理损伤。
二、云南省花卉产业物流现状
(一)云南省花卉产业物流现状
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中花农约占80%,花卉企业约占20%,云南省花卉产量中花农约占70%,花企约占30%,云南省有两大花卉销售市场,其中斗南对手交易市场约占總销售量的70%,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约占总销售量的30%。以康乃馨、非洲菊、月季、百合四大花卉为主的切花中,云南省消费约20%、国内大城市消费70%,约10%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周边国家。“云花”在省外国内形成了三大消费市场,一是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市场。发往北京的花卉产品大约有一半再中转至附近的城市。二是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华东市场。三是以广州、福州、厦门、南宁、深圳为核心的华南市场。云南花卉物流以航空为主,“云花”已成为各大航空公司的座上宾。昆明气候极佳,属于典型的旅游城市,航空的密度大、广度远。因此,航空运力足,旅游淡季运价约为2~3元/每千克,在十一、五一、春节等旅游旺季,运价涨至7~8元/每千克,只有航空运力不足时,公路、铁路的花卉运输量才会有所增加。
云南省花卉物流公司约有15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0多家,为“云花”从生产地到消费市场的各个环节提供物流服务。一是从生产基地到产地批发市场的运输服务。鲜花从田间采摘后运输到两大产地销售市场,即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市场和斗南对手交易市场。运费为每扎花0.32元,为花农和部分花企填补了运力真空。二是从批发市场至消费市场的物流服务。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发货商把从批发市场购卖准备销往国内其它城市的花卉委托给航空代理或货运公司,由其提供批发市场至消费市场的物流服务。航空代理或货运公司通常按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一般为航空费)。另一种是航空代理或者货运公司在产地批发市场购卖花卉产品,然后经过加工、分级、包装后发给销地市场批发商(一般为空运,在航空运力不足或鲜花销售旺季时为公路或铁路运输),如:代理商在斗南花卉市场购买非洲菊,分级后,加工成20枝一匝,最后装箱(每箱装70~80匝),经空运后销给目标消费市场批发市场。此外,销往国际市场的花卉产品贸易公司提供公路运输、报关、检疫、空运等一条龙服务。
(二)云南省花卉产业物流形式及特点
1.分散花农型。其花卉物流流程如下图(图一)所示。
图一 分散花农花卉物流流程示意图
该物流是花卉物流的初级形式,是单个花农无组织的分散物流。单个花农用自家的承包地种植鲜花,采摘后用小三轮或面包车自行运到斗南对手交易市场售卖。该花卉物流形式中花卉的分级、包装没有统一的标准,同种切花长度参差不齐,花卉品质等级混乱,从而扰乱扭曲了花卉价格体系,致使花卉价格的调节机制失灵。低廉的花价使得花农几乎不可能付高昂的成本使用保鲜液,农户顶多在收割之后把鲜花泡入水中,大多数农户则把清水浸泡环节直接省掉,在常温下运到斗南对手交易市场进行销售,花卉的品质自然得不到保证。此外,孤立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势单力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市场的供求信息不了解,时常盲目跟风种植同种花卉,增产时花价反而下降,“增产烂市,花贱伤农”的景象屡屡重现。而且,花农在这一物流形式中承担了从生产到产地销售的所有环节,尤其是从事了最不擅长的的物流环节。
斗南花卉市场在此种花卉物流形式中居于关键地的支配地位,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是一个零散的面向个人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传统对手交易市场,低下的交易效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无效时间的耗费对于处于脱水状态的花卉而言,会造成极大地损害花卉品质,况且,斗南花卉市场于凌晨2点开市,花农还需起早摸黑赶来交易,劳神费力。
2.分散花农+花卉合作社型。分散花农+花卉合作社型的花卉物流流程从“二次分级包装”到“装机”这一流程都相同,因此以下分散花农+花卉合作社型的花卉物流流程只列示不相同的部分。(如图二所示)
图二 分散花农+花卉合作社型与分散花农型不同的部分
在这一花卉物流形式中,花卉合作组织把众多分散的单个的花农组织了起来,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花卉产品的分级、包装,放入清水或保鲜液中,有的花卉合作社还建有冷库,能去除花卉产品的热量,极大地保护了花卉产品的质量,从生产基地到花卉拍卖市场的前端物流部分都由拍卖公司运作,运达后由拍卖市场用荷兰式拍卖统一销售,花农省去了起早摸黑的售卖和力不从心的物流,进而从事单一的花卉生产活动。据对昆明市晋宁县墩子村昆仑花卉合作组织的研究表明:花卉合作社加入了物流环节后,产生了诸多益处。一是众多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后,统一了花卉分级、包装标准,花卉品质得到了提升。建立了“昆仑”品牌,形成了品牌优势。二是农户可以集中精力专心进行生产,而把销售和物流统等不擅长的环节外包。拍卖市场倡导农民在花卉采收后放入清水中并且花卉御货后立即置于有清水的台车中。三是快速而有效地获得了市场信息。单个农民获取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狡窄而且不充分,并且农户难以所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所需种植的花卉产品,往往由于市场行情不好而卖不出好的价钱。合作社成立后,通过与拍卖中心的勾通交流便可及时获得最可靠的市场信息,花民对市场的撑控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合作社统一进行花卉种子、化肥、农药、包装材料以及保鲜液等的采购,其市场议价能力无大大增强,农户的生产和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花卉的利润空间也进一步提升。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市场居于该花卉物流形式的关键支配地位。拍卖市场采用荷兰式拍卖这种价格由高往低变化的方式,“从高到低,价高者得”的设计理念促进花卉买家及早出手抢得自己中意的鲜花,大大缩短了花卉产品的售卖时间,有效地保护了花卉产品的品质。拍卖市场自2002年以来,销售量以每年50%的增幅在增长,拍卖市场目前有300多个交易席位。
【云南旅游现状】推荐阅读:
云南旅游考察路线07-03
去云南旅游作文07-19
云南旅游新政策08-29
《云南旅游心得体会》10-19
重塑云南旅游新形象12-14
fvqxg云南旅游信息07-01
暑假云南旅游小学作文12-04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试卷08-28
云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01-08
春节去云南旅游好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