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2024-08-31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精选9篇)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1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实施“甘蔗富民,煤炭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业企业对甘蔗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做强做大甘蔗这一支柱产业。2004/2005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达8.4万吨(其中进怀远糖厂6.1651万吨,进小糖厂约1.3万吨,群众自留种0.98万吨),总产值达1680万元,2005/2006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由于2006年蔗价涨至每吨247元,所以我乡甘蔗总产值仍可达1800多万元,二是利用靠近东江、金城江蚕茧加工企业的有利形势,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业,通过外出学习和举办培训班来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扶持德兴、德合村“整村推进”实施种桑养蚕项目,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由于蚕茧价格上涨,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05年,全乡种桑面积1800多亩,比上年增加800亩,蚕茧销售收入达220多万元。三是继续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白土西瓜产业。2005年,白土西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西瓜销售收入达80万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6万元动工改建德地加栋至拉等3公里屯级路、岜香路口至三脑3公里屯级路,目前这两个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万元动工新建德荣立新至加旁2公里屯级路;投资20万元改建德地村拉腊至作肯1.5公里屯级路;硬化德明太平、计料、辅洞等屯级路,德里村甘洞屯1.5公里屯级路硬化也在动工当中;德里村150多户村民装上了固定电话,使全乡通固定电话的村达到6个。动工建设白土乡自来水(明渠改管涵)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60多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2月底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土乡7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6万多元维修蔗区公路16条,切实做好2005/2006年甘蔗砍运等协调工作。继续扶持群众修建沼气池,目前已完工85个,做好德合村四级路动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德合村、德兴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上报工作。今年我乡部分村屯遭受重大水旱灾害,我乡全力作好灾民安置工作,共发放救灾粮食13吨,救济特困灾民185户520人,安排水毁民房重建资金11户11400元。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土矿区的非法小煤井是我乡最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区直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展了多次安全整治活动,共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进行矿区巡查120次,关闭炸封非法小煤井210个(次)。二是加强水陆交通安全宣传和整治,实施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对春运班车实行跟班检查,圩日安排工作人员上路巡查交通。今年以来,全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在服务月活动中,抽调区、乡工作队员84人,车辆12部,投入经费0.3万元,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完成结扎任务51例,放环3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万元,计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乡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抽调工作人员89人,投入选举经费1.9万元,11个村(社区)的选举均一次性成功,8个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实现“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72.72,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达81.8,均达到了区委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今后村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06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2006年,我乡的工作仍要紧紧围绕区委“13522”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协调和处理好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协调好投资方与群众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招商,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煤炭资源,重点做好煤炭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白土矿区(除属国营矿区外)重新规划,搞好详查,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单位勘探或依法开采;对现有的白土林场进行改造,引资建立木林加工厂。总之,要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2006年要力争完成招商引资230万元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70万元以上。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06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2

靖远县畜禽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畜禽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至目前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671.11万头 (只) , 完成全年计划任务866万头只的78%, 存栏达到478.37万头 (只) , 其中:大家畜存栏4.37万头 (肉牛1 300头, 奶牛7200头) , 生猪存栏40万头, 羊只存栏63万只, 家禽存栏352万只, 特种养殖存栏19万只。各类畜禽出栏达到196.2万头 (只) , 其中:大牲畜出栏0.2万头, 生猪出栏23万头, 羊只出栏35万只, 家禽出栏122万只, 特种养殖出栏16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 244.13万kg, 其中:大家畜肉21.23万kg, 猪肉1 621.5万kg, 羊肉455万kg (羔羊肉210万kg) , 鸡肉146.4万kg。禽蛋产量567.5万kg, 羊毛产量41.3万kg, 牛奶787.6万kg。实现畜牧业产值54 764万元。

全县养殖专业户15430户, 其中养羊专业户10 552个, 养猪场户4 736个, 养鸡专业户2 084个。规模养殖场 (小区) 428个, 其中标准化养殖场280个。全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发展, 逐步由分散养殖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品牌化运营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靖远畜禽产品畅销省内外的通行证。“靖远羊羔肉”“呱呱富鸡蛋”等畜禽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全县各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达到485个,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6%, 人工种草面积3.24万hm2。

依托品牌优势, 推进肉羊产业

自实施“落实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建设牛羊产业大县项目”以来, 并且通过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 靖远县逐步提高了全县肉羊产业生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本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饲养科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经营格局, 肉羊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优势产业。

靖远县是甘肃省最大的羊羔肉产地和辐射西北地区的集散中心, 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是我国首例以哺乳类动物为地理标志保护注册的商标。本着沿黄自流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三大区域特点, 初步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山区滩羊纯种繁育基地, 沿河灌区商品羔羊生产基地, 高扬程灌区饲草料基地与羔羊育肥基地。

2013年全县羊只存栏已达到63万只, 出栏35万只, 较2009年分别增长105.4%、73%、152%, 羊肉产量455万kg, 较2009年增长131%。兴建了一批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合作社。建成规模养羊场 (小区) 428个, 规模户1.05万户, 市级标准化示范场5家, 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 省级种羊场3家。建成羊只交易市场2家, 屠宰、分割、包装加工企业3家。养殖数量和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依托“靖远羊羔肉”品牌优势, 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 促进产品流通, 保持了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省内外专营靖远羊羔肉的餐馆达900多家, 营运户360多户, 日上市12 000 kg之多 (羊只1 300只左右) 。

瞄准新势头, 建设奶牛产业

奶牛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 但发展势头迅猛, 建设方兴未艾。全县奶牛存栏7 200头, 品种以荷斯坦奶牛为主, 其中规模场存栏7 076头, 散养户存栏140头。奶产量15 390 t。生鲜乳收购站4家, 生鲜乳运输车共4辆。近几年, 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 投资4.3亿元建成7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 其中省级标准化规模场3家, 市级标准化场1家, 申报农业部标准化养殖场1家。生产的鲜奶品质好, 平均乳蛋白含量达到3.3%, 成为全国奶业行业的佼佼者。辐射带动广大农牧民建设优质牧草和玉米种植基地, 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发展特种养殖, 增添新型产业

全县发展特种养殖产业主要以梅花鹿和獭兔为主, 截至目前, 梅花鹿饲养量1 062只, 獭兔存栏量60 000只, 梅花鹿养殖主要集中于靖远县北滩乡的甘肃科源农业有限公司、靖远森源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靖远凤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靖远箭鹿养殖专业合作社, 獭兔养殖主要在靖远县五合乡的云峰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这些从事特种养殖产业的企业中, 尤其以甘肃科源农业有限公司为主, 形成了自己的主打品牌, 有鹿宝珍品酒、科源春鹿血酒、鹿茸等, 而獭兔养殖主要利用獭兔所产的皮毛生产各种服装及装饰品等销往省内外。

发展新举措, 激发产业新活力

继续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 继续完善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一是在奶牛、肉羊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奶牛肉羊良种补贴的范围, 同时将这一扶持政策扩大到其他畜禽品种;二是加强优良地方品种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切实做好保护和提纯复壮工作;三是认真做好“中部肉羊”新类群选育工作, 确保选育数量、质量, 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四是保护基础母畜, 合理优化畜群结构, 提高繁殖率和出栏水平。五是加大种畜禽管理力度, 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六是采取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 吸引信贷、社会资金投入, 努力扩大肉羊产业建设投资规模。在项目促动下, 靖远县整合各项支农资金1 199.64万元, 撬动民间资金6 000多万元;在草食畜牧业贷款方面, 2013年协调“牛羊蔬菜贴息贷款”1.6亿元, 2014年上半年协调“牛羊蔬菜贴息贷款”0.9亿元, 县政府配套承担年利率1.5%的贷款利息。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 增加畜牧业发展后劲 一是继续推进并加大畜禽良种工程。二是突出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畜产品及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生产组织方式, 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 一是组织成立养殖合作社, 进行科学化生产管理, 强化市场观念, 提高应变能力, 降低风险, 增加收入;二是开发市场潜能, 改建了靖远羊羔肉屠宰交易市场, 新建了白银市靖远万信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 更好地发挥靖远羊羔肉品牌优势, 发展羊肉深加工产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参加农产品交易会, 提升品牌知名度;三是发挥养殖大户的经济优势、羊只种质资源优势, 采用“投母还羔”的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四是积极开展“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行动, 鼓励边远山区农牧民种植优质牧草, 与养殖企业签订收购协议, 既解决了养殖企业饲草料缺乏问题, 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一是加大实用畜牧科技推广力度, 注重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宣传力度, 采取现场培训、科技宣讲、入户服务等方式, 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养殖能手;三是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科技示范户, 为规模养殖场 (小区) 派驻科技特派员, 切实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健全防检疫服务体系, 稳固建立县、乡、村防检疫网络, 按照“政府部门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加强疫病防控、强制免疫、疫情监测和消毒灭源工作, 避免疫情发生, 为肉羊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推广先进的发展模式, 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着力推广龙头联基地发展模式。在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中,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赢得市场的能力, 是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骨干力量。可以说, 抓住了龙头企业, 就稳定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因此, 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推进规模养殖, 做强优势产业。

创新“三种机制”, 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创新投资机制。既要积极采取资金补助、物质奖励、贷款贴息等形式, 鼓励发展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又要积极搭建平台, 优惠政策措施, 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资本等投资建设和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的生产条件和目标要求, 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既严格管理、规范生产, 又因地制宜、满足需要;三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产销联建, 稳定销售市场, 防范市场风险。要严格规模养殖场的引种和调运, 严格消毒、免疫、检疫措施, 防范疫病风险。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和应对能力, 防范自然风险。要积极推进生猪、奶牛等畜禽政策性保险, 扩大保险范围, 降低灾害损失。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篇3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羊绒工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原绒生产还是成品加工,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由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但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羊绒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首先,我国虽然是世界羊绒的加工中心,但并非品牌中心和效益中心。一方面,我国羊绒制品的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及我区羊绒产品的品牌竞争力较差,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较大。尽管国际市场上的羊绒制品有70%左右产自中国,但真正以中国品牌出售的不到20%,即使是“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国内知名品牌在国外也很难以自己的品牌出售。同样一件羊绒制品,以国外品牌销售能够卖到500美元,而以国内品牌销售却只能卖到几十美元,在世界羊绒产业中我们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但缺乏品牌优势,在国外注册的商标、申请的专利都很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赚取外汇,羊绒产业的利润空间虽然很大,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国外赚取,羊绒产业的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羊绒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其次,生产能力过剩,对羊绒产业进行有效的整合势在必行。我国及我区羊绒产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资源优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二是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我国羊绒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据统计,我国山羊数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700万只猛增到近两年的6000万只左右,羊绒产量由2800吨增加到9800吨,而加工能力比原料产量膨胀得更快。目前我国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吨,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近2倍,除了加工国内全部原绒外,蒙古、俄罗斯等产绒国的羊绒也大多流进我国进行加工;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而国内外市场的总需求不足2000万件。根据有关单位对国内羊绒加工企业生产状况所做的调查,目前我国现有的2600多家羊绒加工企业中90%是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受产品知名度和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年开工率不足20%;年生产10—20万件的中小企业50多家,开工率仅在50%左右;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件规模的8家中型企业,其年开工率也仅维持在75%;全国羊绒企业中能够实现均衡生产的企业仅1—2家。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导致羊绒产业内部恶性竞争不断加剧,形成羊绒各产业链条间的恶性循环,对宝贵的羊绒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羊绒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很难实现,对羊绒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

第三,产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羊绒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突出表现在一是羊绒大战屡屡发生,在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的二十几年间,羊绒市场己经爆发了1988、1994、1997和2000年四次争夺原料的价格大战,价格最低时每公斤几十元,大大低于成本;最高时每公斤四五百元,超出成本三四倍,每次大战都使许多企业和农牧民损失惨重,掺杂使假和假冒伪劣等现象比比皆是。形成了成品少时抢购原料,互相抬价,大打原料战;成品多时互相压价,竟相倾销,大打市场战的恶性循环。二是多头出口,压价竞销,以量取胜。大部分国内羊绒企业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低价出口羊绒制品,刚刚取得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为赢得市场和客户,也采取低价战略,在这种状况下,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出口报价悬殊很大,每件出口报价不足30—40美元的羊绒衫,出口平均差价可达10—20美元,羊绒制品出口价格连续几年在低价位上徘徊,我国羊绒制品的出口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并未实现质的飞跃。

二、做强羊绒产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国羊绒产业所独有的资源优势、加工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使得羊绒产业完全能够成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强势产业。然而分析未来羊绒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羊绒产业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但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从国外市场来看,最大的威胁是需求扭曲,国外市场偏好我国的羊绒资源,而不是羊绒制品。二是入世以后,欧盟一些国家的企业将会进入中国市场,抢占原料市场和销售渠道,这种潜在的竞争对手将是内蒙古羊绒产业的一大劲敌。三是国内生产市场秩序混乱,产业内部因过于分散而失去竞争力。内蒙古知名企业普遍感到产品假冒现象和非价格竞争现象极其普遍,这使得大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受到打击,进而使羊绒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羊绒产业的发展。同时,羊绒产业内部过于分散的企业结构,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如品牌建设、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都因为力量所限而进展缓慢。四是内蒙古部分羊绒企业虽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但市场竞争的无序,使得这些先进的设备开工不足。面对这样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把羊绒产业做大做强。

(一)加快调整羊绒产业的区域布局。

从新阶段和入世后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大力推进羊绒产业区域布局,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羊绒资源、羊绒产业的比较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从羊绒大国发展成为羊绒强国。我国羊绒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区域布局就应该向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加工生产能力的地区集中,同时还要使逐渐变得稀缺的资源向有实力的大企业集中。提高羊绒产业的进入门槛,对现有的羊绒企业进行整合,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资金、技术和人才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聚集,以龙头企业引领羊绒产业的发展潮流。内蒙古区域布局的总体设想是: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依托现有企业集团建设生产、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在阿拉善地区、巴彦淖尔二郎山地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地区、锡林郭勒盟建设优质绒山羊繁育基地,其中以鄂旗、杭锦旗、乌中旗、阿左旗等高技术养殖基地为中心建立工场式新型养殖模式,用现代基因技术培育质量型绒山羊养殖基地,向其它基地辐射。

(二)建设羊绒高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羊绒产业竞争力。

羊绒产业必须走联合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化之路,逐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促进市场的成熟和净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行业的整体升级,把我国羊绒的价值挖掘出来,形成羊绒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建立羊绒高技术产业集中区,加强对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开发、技术推广和辐射扩散,对于有效地提升羊绒制品的质量与档次,增强羊绒特色资源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推进羊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羊绒高技术产业体系,利用已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与高技术的产业化,延伸和构筑新型高技术产业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关联产业的循环发展。

(三)提高标准原料供给水平,扩大羊绒加工的原料范围。

羊绒产业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是资源优势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在提高羊绒供给水平的同时,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既有羊绒品质,又容易获取的仿羊绒和类羊绒产品。为此,一是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羊绒最终产品。开发超细针电脑提花羊绒制品、羊绒纳米界面材料功能服装、高技术含量的绿色环保服饰。利用环保染整应用技术,改变羊绒传统的染色及整理工艺,并形成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出口附加值。

二是要发展精纺面料,由粗纺向精纺转变。顺应羊绒制品由秋冬季服装向四季皆可穿着的轻薄型服装转变、由针织内衣向机织衬衣和外衣转变,由比较正式的礼仪性服装向飘逸洒脱的休闲性服装转变潮流,发展高技术羊绒纱线、高技术羊绒功能面料。开发精纺羊绒面料,用于加工羊绒西服、羊绒衬衫等高档羊绒服装,扩大羊绒制品的应用空间,增加羊绒制品的附加值,拓展和提升羊绒制品的内涵。

三是要提升羊绒品质,由纯绒向混纺转变。羊绒有易污难洗、起球变形、易蛀难保养等问题,需要运用特殊处理技术对羊绒进行处理,改变羊绒的不良物理特性,应用高技术在羊绒中添加其它纤维,或在其它纤维中添加羊绒混纺而成的产品,在保留羊绒优良特性的同时,以其它纤维的优点弥补羊绒纤维的不足。

(四)不断完善羊绒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首先,要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重点项目贴息和项目前期费。适当减免山羊饲养和羊绒交易税赋。加大对养殖棚圈和饲草料储备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扶持。

其次,自治区财政要以国有资本金形式,对羊绒高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一定额度的启动经费支持,用于技术创新与开发,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4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主持会议,副省长郑小明出席并讲话。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去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省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和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负责人先后发言。

赵乐际在座谈会结束时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制度正在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健康活跃。

赵乐际指出,当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克难攻坚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出生机活力、改出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清醒看到文化体制改革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期待,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早改早主动、快改快受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系统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时机、加快推进,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赵乐际强调,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一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一手培育更多文化企业,通过优质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本嫁接融合衍生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通过全民创业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企业。要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出一本书、排一场戏、拍一部电影、组织一次演出都用做项目的理念来谋划、用抓项目的方式来推进,努力做成精品和品牌。各级政府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通过项目招标购买、各类扶持资金通过项目捆绑拨付,围绕重点文化产业搭建平台,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实施有潜力、有市场的重大文化项目。要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主动进入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参与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

赵乐际指出,要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突出抓好市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坚持分类指导,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逐市逐县分

析研究,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中省各项政策,加强政策衔接,拿出一些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措施,确保政策效应充分发挥。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广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发展中增加职工收入,加快培养熟悉文化工作、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发挥优势创新创造加快企业发展 篇5

台。近三年来,企业发展的速度有所趋缓,销售、资金回笼基本在000~000万元之间徘徊;从实现效益的整体情况看,盈利水平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增幅趋弱,尤其以利润增幅回落较为明显。面对这种局面,企业高管层进行了多次分析研究,积极找寻保持优势、加快发展的对策。通过对企业的SWOT分析,我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明确了企业发展方向和当前工作重点。

一、企业加快发展的优势(Strength):

1、人员优势:我们有一个团结向上、努力进取、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支思想稳定、爱岗敬业、专业性强的员工队伍;有一群忠于企业、吃苦耐劳、素质较高的销售人员;有00产业集团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支持。

2、企业优势:已有一定规模,生产能力充沛,营销网络健全,产销衔接稳定,管理流程科学合理;传统剂型:蜡丸、水丸、蜜丸、微丸,现代剂型: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口服液均通过国家GMP认证,均能自主生产,且工作环境良好。

3、品牌优势:000的知名度高、诚信度好,在消费者中口碑极佳。拥有“00”牌00、00、00等多个现代中药品种,均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或被评为00省名优产品。从近年的经营情况可以看出:生产销售的集中度进一步凸现、重点品种支撑强劲、品牌优势增强。“在手一批,4、产品优势:有针对00、00等专科用药,感冒咳嗽类普药、以及传统中药的三大块目标市场的现有产品群;有以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三大现代中药生产剂型为特色的优势产品为储备。

二、企业发展的弱势(Weakne):

1、开拓创新能力不够:同仁堂药业是从一个国有企业演变而来,我们这样的企业有“三个老”即:人员结构老、思想观念老、机制体制老。我们的想法、做法,不管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还是应对市场的策略,都相对保守,凡事求稳;突破性思维、创新能力都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有距离。

2、企业营销能力薄弱:销售思路、销售方法及手段不灵活、相对保守;销售人员数量偏少,销售网络构架较粗、缺乏精耕细作;重点产品除了排石颗粒市场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高外,其他品种均没有达到预期。

3、运营成本不断上升:GMP改造后折旧以及实施GMP管理过程中的内部运营成本、中间投入加大。企业在大规模投资实施GMP技术改造前的01年,折旧仅为00万,以后逐年大幅上升:02年为000万,03年为000万,04年为000万;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04年比01年上升000万元。

三、企业发展的机会(Oortunity):

1、主产品发展势头强健:00粒自进入市场以来销售一直稳步增长,近年推出的适应不同人群的无糖型,延续了其发展势头,市场前景良好,有望每年增长20~25,即增加销售0000~0000万。

2、新产品抢抓发展机遇:00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集中人力、物力做好该产品的市场开发与渗透工作,重点培育该产品的消费市场,力争销售实现30000万;同时,力争使0000销售达到0000万;0000销售达到0000万。

3、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有望在年底取得新药证书的00系列产品“0000”加快进入市场速度,该品种是企业又一重点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做好储备产品进入市场前的调研、策划工作,让000、000、000、000、00、00、00等品种尽快投放市场,使之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经济运行出现上升势头。今年上半年,由于我们销售策略有所调整,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回升的好势头。从上半年运行情况看,销售、资金回笼、主要产品、新品销售出现了“同比增加一个月”现象:实现销售比去年同期增加00万;资金回笼比去年同期增加000万;主要产品00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00万盒;新品00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00万盒;新品0000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00万盒;新品000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0万盒;000比去年同期增加销售0万盒。

四、企业存在的威胁(Threat):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6

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蔬菜类)的意见

为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我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现就加快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蔬菜类)提出意见如下:

一、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牟农业和农村工作在省市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了“一线四带”的产业布局(即:沿省道223线,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高效农业示范带、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黄河滩区绿色奶业和牧草业示范带),实施“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科技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四大战略,促进了中牟“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蔬菜是中牟县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万余亩,产量6.2万吨,塑料大棚2万余亩,总产量8万吨,露地菜25万亩,总产量73.6万吨。蔬菜品种有甘蓝、胡萝卜、白菜、白萝卜、番茄、黄瓜、辣椒、甜椒、西芹、葱头等,年产各种蔬菜51万吨。同时,我县也是河南省最早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县(市)之一,截止目前,全县已认证5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8个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我县蔬菜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具产业规模,并形成了专业性生产与季节性生产相结合,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量、产值有较大突破,蔬菜收入逐年增加并在农户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蔬菜产业,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原则,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构建蔬菜支柱产业,土地产出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快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率,增加国内外市场份额,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1年,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产量由目前的65万吨,增加到88万吨,年均增长35.38%;蔬菜产值由2008年的5.2亿元,增加到7.17亿元,年均增长37.8%。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以高效、特色、创汇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无公害和深加工产品。通过科学规划,确定重点生产区域,主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害综合防治和加工保鲜等技术,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打造一批优质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做大做强特色蔬菜产业。根据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市场条件、郑汴产业带发展规划,同时,考虑到县南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蔬菜生产等多种因素,经多方考察论证,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选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北部。2009年起,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项目(蔬菜

类)分三年实施:2009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5000亩;2010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5000亩;2011年建成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辐射带动季节性蔬菜10000亩。项目依托河南天邦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新建 5000亩无公害特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狼城岗镇瓦坡村3000亩、北堤村1000亩、青谷堆村1000亩;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带动区:主要分布在大孟镇5000亩、官渡镇2000亩、刘集镇3000亩、白沙镇3000亩、黄店镇2000亩、姚家乡5000亩。

特色蔬菜基地生产的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种植与市场相接合,大众菜与精品菜相结合。精品菜以广东菜心、芥蓝、美国西芹、西兰花、球生菜、苦菊、娃娃菜、杭椒、杭茄、香葱等品种为主;大众菜以白菜、花菜、包心菜、萝卜、黄瓜、油麦菜、豌豆、辣椒、葱、番茄、韭菜等品种为主。精品菜严格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达到国际无公害标准,经过保鲜、包装、销往东南亚国家,进入国外市场,大众菜进入省会郑州蔬菜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二)加快产业化发展,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力

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农业生产经营与加工销售连接起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龙头组织为核心的多元经济复合体。探索完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在土地流转中起到带动作用。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在政策、资金、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用于示范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并且制定了示范性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考核办法,该办法以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财政局联合下文,通过贷款贴息的办法给予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选择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市级龙企业企业和示范性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龙头企业抓科技、拓市场,农产品效益、拉长产业链条。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由种养能人和龙头企业负责人组成合作组织。县政府将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真正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为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校合作,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引导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横向联合与交流,扩大规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1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围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开展科技服务。县农业局农业科技服务区域站要坚持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应用做法,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指导,普及和推广农业知识技术,培育一批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骨干力量。同时,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围绕,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经济创办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示

范和引导作用。

(四)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专业市场创新商贸流通体制,积极发展品牌直销、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在县内从事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销售的企业或个人实行“绿色通道”,减轻经营者负担。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7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产业链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布局, 各国、各地区积极发挥自身不同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但世界各地在资源、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不均衡分布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国际间长距离、大批量运输仍以海运为主。世界上多数沿海地带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而最有利于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布局, 沿海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的。

改革开放30年来, 出口贸易、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成长。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经济区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 充分说明了沿海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

近年来, 我国沿海各地纷纷掀起海洋经济发展的热潮, 沿海地带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从渤海湾到南海边的1.8万公里海岸线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地。在这场海洋经济浪潮中, 温州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纵贯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圈, 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温州被称为“小商品生产基地”,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近40个国家级产业集群, 然而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往往技术含量低, 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 在国际贸易中也处于不利地位。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温州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内部结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工业结构高级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温州过去限于土地资源的约束, 无法大规模引进高精尖产业, 而沿海产业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以此为平台, 依托海岸线展开大规模的空间和产业布局, 形成沿海产业走廊, 大量引进新兴产业, 促成大批运量大、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温州, 打造现代产业新城、统筹和谐示范区和改革创新实验区, 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成为温州新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战场。

3港口在沿海产业带中的作用

在沿海地带这块陆域与海域的交接之地, 港口历来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区域间贸易交往的日趋频繁, 港口的地位更是日益突出, 功能日益丰富。现代港口是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的结合点, 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具有强烈的外向性与开放性。港口不仅是交通的枢纽、物流的中心, 而且成为区域的门户、开放的窗口、发展的引擎。

(1) 现代港口是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

优越的港口设施为沿海产业带发展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条件。作为现代港口, 运输和中转是港口的首要职能, 港口既是水路运输也是陆路运输的终端, 衔接起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 编织了港口对内外腹地具有辐射服务的运输网络。目前在区域对外贸易中水路运输, 特别是远洋运输占据最大比重, 90%以上货物是通过港口实现周转。

而货物运输在港口所发生的费用在总的运输费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具体比重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而有所不同, 距离越短, 港口费用所占比重越大。通过提高港口货物装卸效率可以降低港口装卸成本, 由此降低商品附加成本, 使厂家出口商品定价有更大的灵活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现代港口如果能有效发挥其运输节点功能, 可以为所在区域企业和产业带来经济效益。

(2) 现代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作用下, 港口在沿海产业带按照经济合理原则, 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 使区域间生产要素和资源实现最合理、便捷的配置。产业链的形成首先必须确定其生产地, 货物沿着原材料生产地——中间产品环节——形成产品——最终用户这条链条运动, 不断变换着形态, 要使产业链所有活动合理化和成本最低, 必须使优势生产要素能快捷便利流动, 国际、洲际两个相去较远的地区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本地区资源要参与国际生产与销售, 必须能有效在区域间流动。港口是各地区优势资源结合的最佳选择点, 是各种运输方式的终点,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选择布局在港口附近, 优势是最明显的。无论是资源匮乏地区还是资源富裕地区, 依靠海运输入、输出能源、原材料, 可以大幅度减少内陆运输量, 缩短运输距离, 减少运输环节, 降低产品离岸价格, 扩大出口。港口创造了地区经济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条件, 为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现代港口是吸引产业聚集的磁铁石。

港口作为区域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与核心设施, 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能够吸纳更多的直接投资, 加快港口建设, 带动运输业及相关产业如加工、物流、船舶修造、船舶代理、货运代理、拖轮服务、理货、引航、船舶供应、口岸服务、拖车运输、港口工业、信息、金融保险服务、对外贸易、临工工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所辐射区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及经济效益。

港口对其他产业也有诱入和凝聚作用, 以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城市产业升级。在港口附近建厂和生产能够节约原材料输入、产成品输出的转运费用, 特别是一些运输量要求大的工业企业选址港口周边意义重大, 落户的工业企业又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区。炼油、钢铁、造船、海洋化工、海洋食品加工等港口经济的直接产业是引力强大的磁铁两级, 吸引着与这些企业配套的工业、商业、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投资, 使得落户港口区域的企业不再孤立地进行生产活动, 而是存在于一个由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构成的巨大的工商业综合体之中。

(4) 现代港口是全球供应链的信息中心。

港口附加功能的发展使现代港口从纯粹的具有运输、转运、储存的运输中心, 发展为兼备装拆箱、仓储管理、加工的配送中心, 在此基础上成为如今的兼具信息处理的综合物流中心。现代物流活动包括运输、装卸、仓储、加工、信息等环节, 运输必须与其他功能有效整合, 港口作为各种运输方式汇集点的核心设施, 具有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区位优势。港口是有形的实物与无形的信息的集散地, 是全球供应链条上最重要的技术节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 为港口物流过程提供良好的控制与管理, 港口功能更为广泛, 将朝着全方位的增值服务的方向发展。在港口地区落户的有工业企业、货主、物流企业、批发商、海关、商检及其他政府监管部门, 汇集了大量的产品信息、交通信息、政策信息, 促使港口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的信息中心。

4温州港融入沿海产业带的优势

4.1区位优势明显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地理位置、经济环境、自然条件等都成为港口进行区位选择的因素,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区位选择。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 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在国家沿海产业带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随着甬台温高速复线、滨海大道等沿海快速通道的建设, 温州地区开发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

温州地处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点, 是两个经济区的主要节点城市。作为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双重成员, 温州有望在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上得到国家支持, 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而就地位作用而言, 温州在海西经济区更优于长三角经济区。温州与海西地域相邻、自然条件相似、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人员交流频繁, 有着良好的区域合作基础, 区际经贸活动发展空间巨大。这使温州成为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城市, 定位于海峡西岸地区的北翼主增长极成为可能。

温州港还是浙江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 处于连接上海、宁波、厦门、高雄等主要大港的枢纽地位, 具有开展对台经贸、形成内陆省市重要出海口的潜力。温州港状元岙港区至台湾基隆港的距离为148海里, 至高雄港的距离为312 海里, 从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运输费用上比较相对上海港、宁波北仑港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4.2岸线资源丰富

温州港区深水港口岸线和可围滩涂资源相当丰富, 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发展重化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温州港岸线资源长达350公里, 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深水岸线67.3公里, 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资源约30公里, 其中大门岛港区可建30万吨级泊位, 状元岙港区可建15万吨级泊位。未来, 通过布局集约化、规模化的港区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工, 温州港将构筑以状元岙港区、乐清湾港区、大小门岛港区为核心枢纽港区, 以瓯江和瑞安、平阳、苍南等港区为补充的“一港七区”总体发展布局, 为今后建设大型化泊位、发展规模化港区提供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

4.3货源腹地辽阔

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 港口集疏运条件的不断改善, 温州港口腹地将得以不断拓展。温州港直接经济腹地主要包括温州、台州、丽水、福建宁德等地区, 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 丰富的腹地资源为港口集聚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直接经济腹地温台地区, 块状经济不断升级, 拥有商品零配件、模具塑料、机械、水泵阀门、鞋帽服装、日用品加工等发达的特色产业, 内外贸易量大。

此外, 温州港腹地对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很大, 据初步调查其需求量在1000 万吨以上, 温州港可成为大宗货物的集散地。随着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 港口集疏运条件的不断改善, 特别是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大规模建设, 广阔的临港土地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温州港口腹地也将得以不断拓展。

随着下一步温州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 融入海西经济区和以贸易、旅游、港口开发为重点, 扩大对台经贸合作交流战略的实施, 港口腹地货源增长前景是完全可以看好的。

4.4基础设施改进

温州港受限于自然条件和投资建设力度, 长期以来, 温州港主要在瓯江口内发展中小型码头, 港口吞吐量增长缓慢, 集装箱业务发展滞后。近年来, 温州市地方政府日益重视港口对区域的推动作用, 在市政府的主导下, 温州港集团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加快港口建设步伐。状元岙、乐清湾、小门岛港区相继开发建设, 全港现有生产性泊位232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个。最大靠泊能力为状元岙港区2个5万吨级兼靠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全港总吞吐能力为3834万吨, 集装箱吞吐能力32万 TEU。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篇8

一、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市情,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查字典范文网要求,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发展模式全面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不仅要经济增长,还要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讲求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全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因此,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迫切需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略勉宁被誉为“中国的乌拉尔”,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极具特色。近年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产业、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为突破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但工业发展既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更面临着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导向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绿色产业、烟酒食品等产业。通过整合资源,优选扶持耗能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关联度强的产业化龙头项目,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特别是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使其成为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产业集聚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建设等领域。结合××的发展基础和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突出“循环”和“集聚”两大主题,以产业链为主线,以资源的高效、集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飞地经济为途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共同使用,资源节约利用,废弃物循环回收,污染物低排放。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油气石化、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八大产业,“一个中心、一个辐射区”的产业布局,整合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引导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成“六基地一中心”,即:以航空、数控机床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钢铁、锌冶炼为主体的冶金有色产业基地,以二氧化硅、石膏等为主的本文来源:查字典范文网

fanwen.chazidian.com新型材料产业基地,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石化产业基地,以“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使集聚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名片、企业发展的平台和工业经济强势发展的“航空母舰”。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肉牛产业发展 篇9

1 阜新市发展肉牛业的条件与潜力

1.1 自然资源丰富

阜新地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kg, 其中70%以上可以利用。经过青贮、氨化等简单技术处理, 这些秸秆即制成肉牛的优质饲料, 可以饲养上百万头牛。同时, 阜新地区还有7.1万hm2草场, 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必要的饲草资源。

1.2 技术条件成熟

近些年, 秸秆青贮氨化、黄牛人工冷配、肉牛快速育肥、冬季塑料暖棚舍饲、牛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已得到普及推广, 特别是秸秆青贮氨化、肉牛品种改良等核心技术。以秸秆利用为例, 一些农民以秸秆青贮氨化饲料为基础日粮, 添加少量麸子、玉米、豆粕, 育肥肉牛日增重接近1 kg, 成效极为显著。

1.3 架子牛源丰富

阜新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 有丰富的架子牛源。农民素有养牛习俗, 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劳动力低廉。

1.4 后备力量充足

全市已初步形成22处以肉牛为主的牲畜交易市场, 有近500名肉牛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各集市及养牛户中。辽宁省皮革产业基地选定在阜新市清河门区, 提出举全省之力助推基地发展, 并为基地加工、养殖企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

2 近些年肉牛业发展成就和经验

2.1 发展成就

2.1.1 肉牛生产发展速度快

20世纪以前, 阜新市养牛多为“种田”, 牛饲养量长期徘徊在10万头左右。2000年以后阜新市把发展秸秆养牛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 全市肉牛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8年, 全市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8.2万头和14.2万头, 分别比2000年增长94%、110%。阜新县被列为国家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肉牛优势区域优势县。

2.1.2 适度规模养牛有了很大发展

全市有18个养牛重点乡镇, 其中有70个村养牛达到千头以上。从2000年开始, 全市新建了70个标准养牛基地, 这些基地除了在标准暖棚牛舍、青贮窖、氨化池等方面配套之外, 在饲养管理上也达到规范化标准, 肉牛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清河门区河西镇东堡子村是全市肉牛养殖的典范, 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把发展养牛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来抓, 使肉牛养殖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一村一品”的养殖业格局已初步形成。2008年, 该村养牛户发展到110多户, 年出栏20 000多头, 年存栏6 000多头, 全年人均收入达到5 377元, 养牛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 为打造“肉牛养殖第一村”奠定了基础。

2.1.3 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

阜新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万t以上, 过去绝大部分秸秆都做燃料, 2000年以来市政府把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列入为全市人民办实事之一, 使这项工作进展很快。几年来, 全市先后修建青 (黄) 贮窖5.8万个, 近60万m3, 年推广完成青 (黄) 贮、氨化和微贮饲料近10万t。

2.1.4 肉牛品种质量优良

阜新市肉牛品种改良工作起步早、基础好, 经多年改良, 肉牛质量有很大提高。现存栏牛多数是以西杂 (西门塔尔×本地黄牛) 、夏杂 (夏洛来×本地黄牛) 为主的杂交后代牛, 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普遍开展了牛冷配输精改良工作, 各乡 (镇) 都建有牛冷配站、点, 全市累计共建185个冷配站点, 年人工冷配输精改良6万多头, 主要品种为西门塔尔、夏洛来、皮埃蒙特、安格斯等。

2.2 主要经验做法

2.2.1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2.2.1. 1 建设乡级家畜改良站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阜新市建成了一批家畜综合改良站, 在肉牛品种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除对改良站进行必要的技术装备升级, 使其服务功能更加完备以外, 同时在其余的乡镇继续建设以肉牛改良为主的综合改良站, 从而做到乡乡有改良站, 村村有改良点, 建立起全市的技术服务体系。

2.2.1. 2 稳定基层技术队伍

对基层 (主要是乡镇) 的改良技术人员除经培训持证上岗, 确保技术合格外, 还提高他们的报酬及相关待遇, 培养后备力量, 从而确保了基层队伍的稳定, 以利于开展工作。

2.2.1. 3 增强县级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服务功能

县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整个肉牛生产服务体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为此, 阜新市重点改善其服务设施, 增强技术力量, 提高基层服务意识, 从而提高了整体服务功能。

2.2.2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肉牛基地农户在实施冷配输精、青 (黄) 贮、草地承包和暖棚建设时, 各级政府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对基地乡镇畜牧兽医站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以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仅近几年用于肉牛生产资金就达2 000余万元, 其中用于配套的青 (黄) 贮壕建设资金达700余万元。

2.2.3 统一组织, 强化管理

根据地区分布, 做好肉牛基地建设规划, 做到布局合理, 集中连片, 形成一定规模。

2.2.4 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肉牛生产任务的增加, 范围也扩大到全市各个乡镇。为了确保完成任务, 实现总体目标, 除各级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之外, 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阜新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把肉牛生产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各县区、乡镇都有专门工作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 制定本辖区的工作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 并对规划的实施与完成情况实行量化指标考核, 体现出肉牛生产对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

3 前景展望

3.1 国内市场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牛肉等绿色无公害肉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 特别是大中城市高消费群体, 对优质牛肉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 在我国肉食品中牛肉还没有处于主导地位, 人均占有量还很低, 因此, 牛肉的国内市场需求大、空间大、潜力大。

3.2 国际市场方面

牛肉等无公害绿色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阿拉伯等富裕国家对优质高档牛肉需求量非常大, 西方发达国家供应的牛肉价格高, 而且近年来受疯牛病的影响, 其供应受限。只要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提高产品质量档次, 中国的牛肉会对国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带来更大的商机, 其前景将非常广阔。

3.3 价格方面

牛肉基本上是绿色无公害食品, 深受消费者欢迎。现阶段国内市场普通牛肉价格高达34元/kg左右, 牛肉的生产供应量与市场需求量成正比增长, 市场价格不会有大的波动。

上一篇:保险竞聘演讲稿怎么写下一篇:有关公司年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