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2024-05-25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精选12篇)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1

自1999年来我国各高校扩招, 2000年到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从107万上升到680万[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数据, 2012年城镇需安排就业劳动力2500万, 比“十一五”时期年均数多100万, 因此在激烈竞争中会有更多大学毕业生待业或失业。资源型城市阜新以煤炭为主导产业, 发展模式属于劳动密集型, 对体力劳动要求高, 导致男女就业状况存在差距。文章立足资源型城市阜新, 对阜新高校2011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 通过男女生就业情况对比, 希望可以为女大学生就业找到出路, 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阜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1阜新经济发展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当一所城市采掘业从业人口百分比≥10或矿业产值占GDP百分比≥6时, 则该城市具有显著资源型城市特征, 则把该类城市称资源型城市[2]。素有“煤电之城”美誉的阜新从2002年开始经济转型, 虽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仍旧排末尾, 经济结构不近合理, 这样社会经济条件导致阜新人才素质偏低、人才外流严重。表1显示, 虽然有45.3%毕业生找到工作, 但其工作岗位却不是自己所满意的。35%毕业生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也有10.6%毕业生选择考研和考取公务员来回避现今就业压力, 阜新对人才的需求高但该地高校女大学生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 这一矛盾体现阜新对人才需求与女大学生就业不同步的问题。

1.2阜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 男生初次就业率普遍高于女生, 且女生就业态度更具有被动性, 大部分女生在寻找工作时, 依然有工作地域、稳定性和待遇的考虑, 具体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80.8%, 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占19.2%。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 很多女生更倾向选择一个有更多时间、精力照顾家庭的事业单位、政府机构[3]。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阜新经济发展的限制

阜新主要是资源、劳动密集就业模式, 需要更多体力劳动者, 从而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压力。2009-2011年辽宁省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 阜新生产总值虽也呈增长趋势, 但一直在辽宁省内排名落后, 在2011年只有450亿。阜新地处辽西北, 不如大连等沿海城市拥有便利交通渠道, 不如沈阳是东北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所以在招商引资, 对外贸易, 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给女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越就业岗位, 资源型城市对体力人员需求更多也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受到限制。

2.2女大学生就业态度理想化

2.2.1择业观具有被动性

“穷养男、富养女”思想使女生比男生生长环境更加优越, 受到父母更多呵护, 这导致女生在就业选择上倾向于稳定、环境优越的工作。阜新受其行业特征所限, 就业条件并不是女生所期望的, 女生觉得自己不能够适应这种工作环境, 主观上择业具有被动性。

2.2.2自我认识偏差

伴随信息渠道多元化, 媒体网络发展迅速, 当代女大学生自我主义、功利意识大幅增强, 体现在就业上她们看重眼前利益对自身定位有所偏差。表2显示, 男女生期望的就业公司存在差异, 在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自主创业及政府部门中, 男生相对应为12.1%、42.5%、8.2%、4.3%, 女生相对应为9.7%、45.2%、6.5%、18.3%。高达63.5%女生期望到国营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 仅有6.5%女生选择自主创业, 女生对自身认识受传统思想影响, 体现在就业中表现为更多女生期望寻求保障高、工作时间固定的政府部门。

表3显示, 选择沿海发达城市女生占百分比46.2, 男生35.7, 在只要离家不远, 在哪都行选项中女生16.1, 男生3.5。女生在选择发展地区时更倾向沿海发达城市和离家近地区, 没有人选择边远地区和乡村。

通过表2表3显示, 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于男生。在实际中往往眼高手低, 没有人愿意去边远地区和乡村, 期望在发达地区拥有工作环境良好、薪酬待遇高职位, 抱有这种理想主义心态以及缺乏对自我认识也是导致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重要原因。

三、解决资源型城市女大学生就业难措施

3.1政府打造资源型城市强势力度

2001年底, 国家将阜新列为全国唯一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观也为阜新今后发展指明方向。阜新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加快转型步伐,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特色, 变劣势为优势开拓具有阜新特色发展道路, 最终实现质飞跃[4]。对国内外优秀企业与先进技术政府给予政策上优惠, 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撑和优秀人才保障, 阜新在转型期应形成政府—企业—大学合作创新发展模式, 确保阜新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使得更多优秀大学生投入到阜新现代化建设中来, 使阜新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道路[5]。

3.2社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氛囝

在阜新当地媒体、企业利益刺激、政府相互协调等中介行为作用下, 使社会对人才需求与女大学生就业同步发展, 创造良好氛围。由于阜新处在资源转型时期, 有更多国内外新型企业入驻, 所以应利用阜新日报等主流媒体加强对优秀女大学生励志事迹宣传, 提供为女大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 以毕业季为周期, 增强女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信息交流的对称性。

3.3女大学生自身的提高

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与男生具有区别, 心思严谨、细腻、亲和力强是其独有优势,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摒弃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观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职业, 适当调整自己就业期望, 依据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积极选择创业之路, 不畏艰险, 始终保持向上心态面对困难。作为在读女大学生应增强自我竞争力, 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加强知识储备, 拓展知识层面, 提高自己对新知识学习能力。积极走出校门, 深入企业实习, 及时了解企业具体用人需求, 根据需求不断充实自己, 提高实际操作经验, 加强对专业课、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锻炼自身社会工作能力, 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理念及艰苦奋斗优良品质, 把自己塑造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人才。

摘要:文章着重阐述在资源型城市——阜新转型背景的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机遇和挑战, 找到女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主要途径, 以此给即将毕业和在校女大学生提供借鉴经验,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多视角就业观, 紧跟时代潮流, 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岗位, 实现就业领域男女平等。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阜新,女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依托结构调整化解大学生就业难 (2010年) [EB/OL].http://www.chinanews.com/home/.

[2]高天明、刘粤湘、丁博.资源型城市界定主要指标和取值研究——以我国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C].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期刊中心.2010:29-32.

[3]黄安余.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91.

[4]田坤, 仲维清, 高小倩.基于结构比较的阜新市产业结构评价[J].阜新高校学报.2010 (1) :124-126.

[5]齐建珍, 白翎, 赵永清, 陈晓鹏, 霍长龙.对阜新经济转型的几点思考[J]资源产业.2005 (3) :38-41.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2

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1]

政策

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两批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近年,暂不审定新的资源枯竭城市。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困境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

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编辑本段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战略方式

转型面临的挑战

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

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转型战略方式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

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2008年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

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

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资源枯竭 资源型城市 就业形式 产业转型

0 引言

新中国建国后东北三省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能源供给方面,可以说东三省就是新中国的资源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于其它沿海省市。1978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当年价格人均GDP仅次于三大直辖市,但是到2001年,三省在全国排位分别下降到8、10和14位。经济上的停滞不前,直接导致的严重问题就是就业问题。

1 解决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部分资源型城市资源逐渐枯竭,开始踏上了艰难的经济转型之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成功,大批劳动力转移,实现再就业,才是真正意义的振兴。东北资源枯竭城市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改革滞后,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债务沉重,冗员过多,因此,资源型城市下岗失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相当繁重。

其次,隐性失业问题严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东北实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抚顺、阜新、本溪等资源型城市大批矿业工人通过买断工龄与企业脱离了关系。这种举措短期效应相当明显,使企业焕发了活力,经济效益好转;但从长远看,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只是矛盾转移而已,把企业的包袱推给了社会,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2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可借鉴的先进经验

2.1 资源开发的特点 资源开发是多工种密切配合,以野外作业为主的产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这导致从业人员具有年轻人比率高,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的特点。因此,产业转型的一大难题是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各国未解决这一问题,普遍在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了进一步的针对性措施。

2.2 外国的经验 加拿大采用紧急经济援助、再培训、搬迁及工作分享等措施进行人员安置。紧急经济援助可以持续半年到一年,帮助工人度过最初的难关,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在培训可以提高城镇中工人的技能并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搬迁至其他繁荣地区也是一种选择;工作分享可以暂时降低不稳定性,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实践证明,这些短期措施对减少社会动荡及人们心理上的痛苦确有作用。加拿大建立了社区赔偿基金和专项保险机制,这是由政府、公司和工会组织注入社区基金,用作赔偿、搬迁和再培训的费用,而不是对产业的补贴。加拿大和欧盟国家还建立预警系统,公布公司关闭工厂或是放弃一个矿区的计划,给其他公司、地方政府、工人及其家庭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适应这一般变化。

3 解决东三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的方法

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就是依托地方资源开展本地区的经济活动,所以本地资源是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根本,当资源枯竭无法满足地区经济的需要时,地方经济必将走向衰退,经济的衰退必将导致就业危机。那么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3.1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途径:

3.1.1 寻找新资源并适度开发 加强地质勘探,进行适度开发,为资源持续发展和发展接续产业创造条件。据现有地质资料显示,许多资源型城市还有资源潜力可挖,即使是一些危及资源,在深部和周边地区还可能找到新的接替资源。

3.1.2 产业转型 资源型城市的崛起是依托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资源型产业及下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伴随资源储量的减少和开采难度的增加,作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要实现产业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意味着区域竞争优势的再造。资源型城市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动力供应、大量的空闲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但当前绝大多数产品供过于求,技术进步迅速,使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单靠廉价的天然生产要素难以获的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因此,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关键就是如何再造区域竞争优势。

3.1.3 支持中小型企业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是各国的共同点,发展中小企业不但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途径,也是再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资源型城市单纯依靠一两个项目或一两家企业并不能形成竞争优势,还需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若干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网络,由多个企业网络形成的产业群可起到替代资源型产业的作用。通过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推动企业网络的演进和发展,创造出持久的竞争优势。

3.1.4 职业培训和下岗安排 职业培训是解决职工再就业的基础。产业转型的最大难点是人员的“转型”,由于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一般从事简单劳动,技能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差,很难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必须经过职业培训才能再就业。政府对职业培训,尤其是资源型产业的转岗培训应采取高强度资助的措施。

实际上,我国广发采用的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与欧盟、日本的转型培训机构的职能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就业服务中心在解决职工在就业问题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逐步取消再就业服务中心,以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不再安排进中心,而是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一次性发给经济补偿。这一做法在就业机会较多的中心城市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再就业机会少、失业下岗问题严重的资源型城市,简单的通过一次性补偿,把下岗职工直接推向市场的做法将无助于职工的再就业和城市产业转型。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建立培训机构,根据城市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自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同时还要为其提供就业信息,促使其尽快就业。

3.1.5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鼓励个人创业,兴办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但能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使原料供应、技术服务本地化,形成产业聚集,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构建;还可以吸纳大量资源型产业的下岗人员,减轻失业压力,减少社会动荡,有利于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我国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应该把鼓励转型人员个人创业,兴办中小企业视为产业转型的战略举措,制定鼓励个人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创业者利益的有力措施。

3.2 大力开发利用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物,如煤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属矿山尾矿积存有50亿吨,煤矸石有38亿吨。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废物”,我们可以把他们看做事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在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些产品的生产会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在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3.3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 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阜新市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农牧产业加工业,利用硅矿和玛瑙狂资源丰富,发展玻璃工业和玛瑙加工业,目前均已初具规模,可能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4 积极引进民资和外资,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逐渐转型 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都需要大笔资金。除积极自筹和争取国家支持外,充分利用民资和外资是一条重要出路。这一方面辽宁阜新市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三年来,阜新招商引资累计完成62.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4倍,直接利用外资5032万美元,为“九五”的4.6倍,建成了一批合作项目。这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所以这些企业的到来会为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带来新的生机,在资源型城市资源即将枯竭的明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会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指标的主要来源。

总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强、复杂的问题,不仅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本身作出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政府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失业人员的就业。

4 结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对的往往不仅是下岗失业人员的特殊问题,而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矛盾也相当突出。对很多家庭来说,由于普遍就业不够充分、收入较低,因此解决年轻一代就业出路,提高整体收入水平的要求就更迫切。由于矿竭城衰,第三产业无从衍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仅仅侧重于服务业的扩大就业政策仍不够。而在培育小加工业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则有促进就业的优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失业问题是个长期特殊的矛盾,可以考虑设立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援助特别基金、新增劳动力输出特别支援政策和职业培训援助金等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力度。

参考文献:

[1]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20-25.

[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305-350.

[3]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1:123-130.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4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张, 周边地区的农村便纳入城市版图。这些城市里的村庄, 由于受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加之土地、户籍、人口、社会保障、管理等城乡不同的管理机制, 在发展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滞后性, 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文化仍然存在, 从而形成“城中村”这一独特的地域现象。城中村现象在大、中、小城市都普遍存在着。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凭借廉价的出租屋和集体物业的“出租经济”, 不仅为土地所有者提供经济收入, 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提供保障, 而且为城市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由于城中村的房屋租金价格明显低于市中心区域, 为大量的农民工提供适宜的居住地, 解决了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城中村的存在也引发了环境污染、治安隐患、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城中村改造是关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新常态下, 经济结构的失衡,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 产能过剩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也给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城中村改造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一些省际交接区, 资源匮乏地区, 出现了经济被边缘化、资源型弱化等问题, 使经济发展处在重创期和低迷期。淮北市是位于苏鲁豫皖交界的典型资源型城市, 急需改变以求有所突破。淮北的煤炭产业是支柱产业, 煤炭供给的增长、价格的降低、新能源的替代等因素都制约淮北煤炭经济的发展, 如何转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 改善经济的低迷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较之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 淮北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然而, 不管其形式有何不同, 城中村与城市化的发展不容忽视, 其治理都势在必行。淮北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进而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同时, 通过城市化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中村的改造, 进而促进转变淮北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

一、淮北市城中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 城中村经济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发达地区的城中村基本上脱离了农业经济, 大多以服务业、第三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尤为突出。第三产业的规模较大, 服务层次高, 管理者素质较高, 管理模式现代化。然而, 淮北的城中村则表现为农业化产业结构突出,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的城中村。淮北地处淮北平原, 农业面积较大, 农业的贡献率较大, 第三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第三产业布置混乱, 没有组织性和规范性, 规模效应难以发挥。

2、从收入角度分析。

城中村收益呈现多样化, 包括固定资产收入 (土地所有者及开发商依赖土地建设房的租金收入, 增加个体的财产性收入) 、经营收入、从业收入。与发达的城中村的经济收益相比, 淮北的经济由于受其资源及区位限制, 致使淮北流动性人口不多, 依矿区发展的城中村人口大多就地转移, 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人口, 经济收入以工资为主。由于农业用地面积较多, 开发用地的限制, 部分农业用地仍然很多。加上经营理念的缺失, 经商的意识不强,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土地的供给大于需求, 开发商及政府部门对土地的征用略显缓慢。所以, 出租收益不是很明显, 仅占收入的小部分。淮北城中村的经济收益单一, 过多地依赖土地拆迁收益和农业收入。

3、从租赁市场角度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 城中村的租赁市场很活跃, 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为寻求更好的就业降低生活成本, 廉价的出租屋则成为他们的聚居地, 对出租屋的需求大于供给, 价格上涨。独特的交易形式则慢慢地从而形成独特的出租市场。以此带动城中村的繁荣,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淮北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部资源开采, 第一产业占据主导, 本地的大量劳动力足以实现就地转移, 弥补劳动力需求;新型高科技企业、新能源制造业、大型集装箱运输业、发达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缺乏;地理位置处于省际边缘地带、交通干线的错位等原因导致人才引进困难。城中村的外来人口则主要是由本地农户的就地转移, 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较一致, 这将成为今后发展城中村的一大优势。

(二) 淮北城中村发展的成果与不足

1、已有的城中村改造实践及成果。

2014年以来, 淮北市的城中村改造取得重大工作突破。相山区三堤口街道的治理, 实现了理想的目标, 村容整洁, 街道干净。相山区东山街道方顶的改造, 得到了市委区委书记的高度赞同, 通过方顶社区的改造, 社区居民获得了实惠。南湖公园改造, 试图打造皖北江南, 烈山区的城中村容貌焕发。红星美凯龙区域大型家装建材业的发展, 结合东湖的水上公园, 为城中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隋唐古运河文化遗产为五马路片区注入力量。恒基城:随着淮北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西移, 凤凰山则因优越的区位及地理环境承接了城市化西移的重任, 恒基城让这块从“城中村”摇身变为“城中城”的基地成为现实。恒基城整体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 道路舒畅, 建筑用房合理规划, 又一个城中城的真实写照。总之, 淮北城中村改造取得的成绩, 为淮北城市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不足之处。

通过淮北城中村的建造, 环境得到了改善, 安置房基本完成, 旧貌换新貌, 整体来看淮北城中村的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表现为:内生动力不足;城中村的形成根源于城市化的发展, 心病得需心药医, 城中村的改造动力必然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造就了城中村, 然而城中村的改造需要城市经济实力的支撑, 城中村现象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良好的思想指导。过度依赖资源的驱动, 必然会受其颠覆的影响, 主城区经济实力的下降, 外部实力难以支撑偌大的经济体, 所以城中村的完善必然受到阻挡。外生因素受到内生的连带作用也因此有所滞后。总之, 城中村的进一步完善, 需要经济的腾飞崛起。产业结构基于新时期淮北煤炭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 城中村的发展必须兼顾整体情境,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 发挥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和功能。城中村要发展, 城镇化更要发展, 基于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转化调整。

二、淮北城中村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淮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 城中村改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淮北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必须相机抉择。而相机抉择理论在经济学中通常是指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采取形成不同的对策, 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淮北城中村改造应当依据现有的经济形势及淮北实际的城中村改造, 利用不同的搭配模式来治理城中村, 激发城市经济的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城中村的积极经济功能。因此, 淮北的城中村改造, 关键是如何激活内生动力机制, 突破外围不利因素的影响;重点是进行城中村的产业结构规整治理, 增强内生动力, 分流城中村的无固定收入的人群向城区、开发区分流, 以组建城区与开发区的共享平台。

(一) 主导产业的升级及结构的调整。

主要是指城镇化产业的升级及调整, 基于全国煤炭行业的萎靡, 淮北作为因煤而兴的中小城市在新时期需要整体产业带的调整。加大第一产业的规模化, 集约化。煤炭产业向相关产业的转行, 加大对煤电机械装备的技术研究, 积极推动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二) 城区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为城中村人口分流提供指引。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向外拓展的产物, 开发区承接着城市化的发展指标, 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然而, 作为城中村的发展本不应忽视, 城中村处于城区与开发区的中间环节, 城中村的发达与否间接地影响二者的发展。由于淮北城中村的独特之处, 为了保障居民的收入, 必须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城区与开发区产业的发展对城中村人口的分流具有关键性作用, 城区与开发区的宏观规划、政策规划, 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对分流人口的转移具有承接功能。

(三) 城中村组建城区与开发区的共享平台。

城中村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为城区与开发区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 还为整体城中村的发展锦上添花。城中村居民可以发挥区域优势, 利用传统工艺开展加工、作坊个体私营组织。加大酒店、服务业、修理修配等第三产业的整修与完善, 满足城区与开发区的需求。可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娱乐休闲中心、特色农产品体验基地, 创造需求, 扩大消费领域, 增加收入。总之, 淮北的城中村除了具有城中村的一般性之外, 更多体现的是自己的独特之处。根据上述特色, 如何提高城中村的内生动力, 增加城中村的活力, 为城市化的发展添砖增瓦, 是我们解决城中村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先标, 杨善民, 张翠萍.区域新型城镇化稳健快速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山东省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5.

[2]殷俊.“城中村”改造规划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化工, 2014.1.

[3]李津逵.城中村的真问题[J].开放导报, 2015.6.

[4]刘梦琴.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 2009.4.

[5]王新.城中村多元矛盾与冲突解决路径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10.7.

[6]潘聪林, 韦亚平.城中村研究述评及规划政策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 2009.2.

[7]成德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8.5.

[8]安徽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现负增长转型发展待“破茧成蝶”.http://ah.people.com.cn/n/2015/0202/c358266-23761485.

论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对策 篇5

[摘要]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节水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节水措施,展望

前言:城市水资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但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我国城市缺水情况严峻。从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可以看出城市节水成为目前的重要任务。

水是人类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源泉,而城市是国家的心脏,主导着国家发展的命脉。城市人口和工业密集,需水量大,水质要求高。目前,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城市水污染严重,城市水资源保护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及处理措施进行介绍。

一、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

1、目前,我国城市供水只有83%,人均日供水量1 6 1 L / d。全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平均日缺水量为1500万吨。

2、水资源匮乏,分布不均匀,沿海城市水源充沛,西部城市用水紧张

3、水质污染严重,50%左右的地下水和70%的左右河道湖泊受到污染,导致许多城市属于水质型缺水。污水排放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4、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人口的增加造成需水量逐渐增高。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管理。

6、地下水的开采量过大,地下水源局势危机。

[2]

[1]

二、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浪费水的情况,许多人对水不知道珍惜,尤其是水资源相对富裕的地区,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洗手水龙头忘关,太阳能一直加水,洗衣服时不关水龙头等情况,严重造成了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的生活用水器具中,25%的器具有漏水现象,每年漏失了4亿多立方米水。而且生活用水基本上只用一次就倒进下水道,没有实现一水多用,重复循环。

而在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用水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严重。创造同产值的东西,我国的耗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在公共场合和一些宾馆、饭店等地,人们更不知节约用水,视水白白流走而不顾,令人心疼。浪费成为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2、水资源污染情况严重

日常生活中,居民产生的污水有时随意排放,比如将洗衣水,垃圾水等误倒至雨水管道,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导致水体污染。工业中产生的污水未达到排放标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严重污染了水质,加剧城市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率,导致城市供水更加短缺。据统计,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达35568210000立方米,处理量为11355220000立方米,处理率为31.9%,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不仅危害了居民身体健康,也会增加了处理污水费用,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从纪录片《水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大城市缺水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水源充沛的大城市缺水反而越来越严重,归根究底还是水源污染造成的。自然已经给人们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3、城市供水设施落后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某路面漏水,水管破裂的新闻。从这个侧面可知,我国的城市供水设施处于落后阶段,经常会有管道年久失修造成的漏水情况,或是因为技术不够精、材料不够好、管网设计不够合理,造成的水管质量差,易破裂 而导致了水源浪费。

4、城市管网布置不合理

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地面上的建筑设施等日新月异,但供水排水管网等设施是埋在地下的,整改相对困难,因此,很多城市的管网布局还是沿用很多年前的,已经跟不上地面上发展的脚步了,在很多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像近两年频繁发生的城市雨水排不掉的情况(武汉、北京等地在遇到大雨时,雨水迟迟排不掉,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就是城市管网太旧造成的。

5、城市人口多,管理不合理

中国现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较集中,供需矛盾较尖锐。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导致城市用水不合理,浪费现象严重,有效利用率低。

6、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在水资源开发上,地下水开采过度,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地面下沉,从而导致海水倒灌地下水,使地下水咸化,破坏了原来的地下水资源系统,加速了水源

[3]污染。所以在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另一主要原因。

7、水价低,人们节水意识低

在农村,大部分居民使用地下水或河水,不需付水费。在城市用水中,水价也很低,主要用水用户的水价大概在3—5元每立方米左右。价格偏低。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水的不珍惜。对于见到浪费情况,主动伸手制止的人少,下图是对这一现象的调查结果。

图1

8、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东方多,西方少,夏季雨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而秋冬雨水缺乏,供水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加大了对水资源管理控制的难度。

三、城市节水措施

城市水危机越来越严重,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最核心的途径就是节水。城市节水可以从居民用水,法制教育管理,技术研究开发,工业节水等多种方式结合,达到节水的目的。

1、先从教育入手,加强宣传力度。要想节水,就得让人们明白水的重要性。水是人类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里,给人们一种它取之不尽的错觉。因此,应该加强教育,告诉人们,水,尤其是淡水,它的储存是有限的,大部分淡水存在于人们难以开发利用的极地地区,可用的淡水极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已经很严重了,城市节水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2、对水价进行合理的调整,限定用水量。在经济和法制管理上改善用水现状。合理的调高水价促使人们对水的珍惜,减少浪费,使节水有了动力。而且调整了水价增加了供水部门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可以用于新的节水设备开发,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一举两得,对城市节水工程起到很大作用。

3、在小区或办公楼等地建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集中排放的污水,就地处理后再用来冲洗厕所、灌溉绿地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这种措施降低了污水输送成本,增加了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保护了生态环境,是一个很好的节水方式。

4、改善日用器具,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以达到节水目的。例如:将卫生间的洗脸水连接到坐便器,使用洗脸水冲洗厕所,一水多用。提高日用器具的质量,减少滴漏渗等现象。有数据表明,在居民家庭生活用水中,厕所用水约占39%,淋浴用水约占21%,饮食及日常用水占32%;在公共事业用水中,厕所用水约占公共用水的8%,淋浴用水约占5%,饮食及日常用水量占30%。如果全民使用节水器具,那么每年节约的水量将会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5、开发研究新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程度,增加污水回收利用量。城市缺水不紧是水量上的短缺,更是水质上的短缺。开发新的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将会增加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大自然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供水不足等问题。污水处理目前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技术。其中生物处理污水技术成本低,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因此应该加大在生物处理污水方面的研究,同时与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改善污水处理水质。我国城市1990~1998年的污水处理能力如下图:

[4]

图2

6、对城市管网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城市管网使用已久,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多。对发展快速的城市,城市管网系统已应对不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管网的改造就显得必要了。而且对于一些水利设施等,使用年限基本上已经到了,所以修正改造任务也已降临。在重新改造时注重节水方面,往节约用水方面设计。

7、建设跨区域调水工程,对我国水资源重新分配,南水北调,缓解我国西部等地区紧张的用水压力,可以造福人类。但南水北调是一项大工程,投资大,费用高,需要很长的建设时间,不是个快速的方式,且不知具体效果如何。

8、加强对工业用水的限制管理。对于城市来说,工业用水消耗量大,占据着城市用水的主要地位。因此,管理好工业用水可以节约大量的城市水资源。对于工业节水,可以从产品和行政管理两方面着手,调整产品结构,改良工艺,利用节水设备,加强企业人员用水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业用水行政体系。

9、使用海水,将海水工业冷凝除盐用于生活用水,或是工业用水中,减少淡水的使用量,节约城市自来水的供应量。或是利用雨水,生活中大部分雨水都被流走,如果雨水也能直接被利用,也会达到节水的目的。

四、展望与结语

虽然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浪费现象普遍,水质检测水平低,节水的相关法规措施还不够完善,很多地方还需要改善。但是,政府和人民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开展应对工作,加强了节水教育宣传,开发研究新技术,努力做到建设节水型城市。目前城市节水取得了一些成绩,污水处理能力也不断提高。我相信在人民和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城市节水将会取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6

资源型城市发展背景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贡献度。由于资源型城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普遍形成了高度依赖其自然资源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市场需求的转型、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制, 资源型城市普遍出现了生态恶化、经济不景气、员工失业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实行以追求资源产量与产值的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开采经济发展模式,无暇顾及产业升级及转型问题。这就造成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企业负债重。资源性企业基本上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经营期在40年以上,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已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主要包括离退休人员多、企业办社会支出大、税费负担重以及债务负担重。

2.资源型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或资产组建而造成的资源性企业减员;另一部分是因资源性企业的萎缩而萧条的关联企业和缺乏竞争力的其他企业所产生的失业人员;还有一部分则是因城市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而形成的新增劳动力的失业。

3.环境恶化。长时间的掠夺式开发欠下太多的环境帐,水土流失、土地塌陷、工业“三废”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或多或少的存在于资源城市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不在开发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投入,环境问题将在资源城市的后续发张中造成极大的困扰。

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探讨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需要选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主导产业,城市的主导产业是城市的命脉之所在,城市主导产业引导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通过多渠道构建城市主导产业是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不二之路。

1. 强化区域联系,构建产业生态圈

按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产业生态学系统中的成员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分为两个层次,初级层次的生产者利用基本环境要素生产出初级产品,如采矿厂、冶炼厂、火电厂等;高级层次的生产者进行初级产品的深度加工和高级产品的生产。

消费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同自身运行发展,同时产生生产力和服务功能,如行政、商业、服务业等。

分解者把工业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进行处置、转化、再利用,如废物回收公司、资源再生公司等。

生态学中提到: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是跟构成其系统的食物链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在资源型城市的新型产业网络中要尽可能多的涵盖与之相关的产业,尽量形成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多元化的产业网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产业变化。

按照生态学推理,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应该也有三个组成成分:上游产业——提供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为其下有产业提供进一步生产的原材料,是整个产业系统的基石;中游产业——提供中级加工产品,产品有适当附加值,主要生产中级加工产品,并且为下游产业提供“零配件”,可以起到加速产业生态循环的作用;下游产业——提供终极加工产品,产品具有较高的工业附加值,生产线长,能很好的向社会提供工业加工产品。

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包括生物质的第一性生产、社区发展、区域环境保护以及当地原住民纳入生态产业园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社会的充分就业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或无害排放。

2. 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条件

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两个方面重要方面。除了将城市产业链延伸外,还要把城市功能的完善作为重要方面,借以提升城市的区域竞争优势。

为了使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复杂化,对城市的的软硬件进行升级是必要的:软环境方面,要努力营造投资、创业环境,加强城市服务功能;并在政策、税收上给与一定的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有益于城市发展的项目落户。硬环境方面,改造升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经营者信息、咨询、商贸、储运、融资等服务规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吸引作用,通过对中心区的发展带动城郊及更大腹地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善城市功能,升级完善产业结构。

资源城市的转型之路漫漫而修远,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天优势,做大做强城市产业生态链将会为城市的发展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7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环境污染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煤炭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 当煤炭采选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达到一定规模后所形成的城市。目前, 在中国有60多座城市堪称煤炭资源型城市, 构成中国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是这些煤炭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弃、废渣等有害物质已经导致了城市资源的衰竭、退化和大气、水源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因此,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修复、补偿和保护等问题迫在眉睫。

2012年12月份出台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治理中国环境问题的观念上较2007年12月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有很大的转变。“十一五”规划认为, 只要综合利用法律、经济、技术以及一些必要的行政管理办法, 就能够解决环境问题, 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 要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低、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并将“环保惠民, 促进和谐”作为基本原则之一, 要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 提出环保目标与民生密切相关。然而,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又频频威胁着民生。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因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 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 煤矿开采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开采中造成地表塌陷, 对周围的植被乃至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开采出来的煤在堆放过程中, 经雨水冲刷, 对地下水源的污染;粉煤灰、煤渣等固体废弃物的随地处置对生态环境资源造成很大压力等等。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一) 大气污染严重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钻孔、爆破、矿井瓦斯以及煤矸石发热自燃产生的有毒气体, 常见的主要是SO2.CO2.CO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在空中漂浮, 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形成“二次污染”。

(二) 采煤导致严重的地表塌陷

在采煤过程中需要大面积深度挖掘, 据统计, 每开采万吨原煤, 将造成2 000平方米土地大面积的塌陷, 塌陷区面积大概为煤层开采面积的2倍, 最大下沉值为煤层采出厚度的70%—80%。大面积的塌陷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系统, 对植被造成很大的破坏, 并且对地上建筑、道路、桥梁、矿区居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地表塌陷, 在遇到暴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时, 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例如, 2013年7月9日晚7时30分左右, 位于晋中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的山西潞安大成利源煤化有限公司选煤厂建设工地, 因强降雨造成挡土墙坍塌, 埋压施工人员所住活动板房, 导致正在房内休息的工人被埋, 造成12人死亡。

(三) 水资源的污染

很多煤矿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严格以及工艺不完善,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酸性矿井水、洗煤水、岩溶水、煤矸石淋溶水等矿井水,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不仅使地表水受到严重的污染, 而且由于地表水的不断渗透, 会造成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例如, 在贵阳市金华镇和朱昌镇两地存在大量的煤矿采空区, 当地13个村庄地质灾害频繁, 水资源破坏严重, 水源干涸, 人畜饮水困难, 致使上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 (2011年6月27日, 国际煤炭网)

(四) 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对生态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煤矸石和粉煤灰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向外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而且目前这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很低, 大量的煤矸石和粉煤灰露天堆放, 暴露在空气中, 经过阳光的暴晒、雨水的冲刷、风力的作用, 产生大量的粉尘和污染物, 进入空气、土壤、水源, 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循环污染。因此, 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 挖出来的是钱, 埋进去的是未来!

二、造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这种反思的前提是, 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这些法律、行政、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以及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交错, 共同加剧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 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煤炭资源产业在开发的过程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破坏性, 并且存在污染环境的隐患, 这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但对煤炭资源的这种无秩序的、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是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直接原因。

(二)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生态环境效益

一直以来, 经济效益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也是人们长期以来所重视和追求的。GDP是对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地方的环境质量往往是被忽视的因素, 这就导致地方政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 很多煤炭资源型城市也是从经济效益、从城市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 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 不惜以环境为代价,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两者之间严重失衡, 以至于一代又一代走上了“先污染, 后治理”“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道路。这些是造成煤炭资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一大诱因。

(三) 环境法制不健全

目前, 中国法律、法规中关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规定还不完善, 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科学的、针对性较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很长时间以来, 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是规范煤矿开采业的主要法律, 其他相关规定都是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中,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行政法规中。而在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十一条规定:“开发利用煤炭资源, 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生态环境。”该条对于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的规定过于简单概括。在2011年和2013年6月29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部分条款进行修正时, 对于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如何进行规范、如何追究责任也缺乏一个详细的、可操作的标准。

三、应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策略

(一) 更新观念, 强化环境意识

有思想才能有行动。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充分发挥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 用以解决在城市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煤炭资源属于一次性能源, 而资源开采的规律就在于随着资源开采的深入, 会进一步的削弱资源城市的优势。在现实中, 人们总是将大量资金投入在资源开采的量上, 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效益上, 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 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子孙后代带的影响。因此, 需要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 严控过度开采, 提高资源回收率

过度开采这种对资源的“挖光、采光、掏光”三光政策, 导致地下形成一个又一个采空区, 煤走了, 安全隐患却留下了。因此, 需要严格控制过度开采, 制定合理有效的开采原则, 确定合理的开采规模,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采率, 减少浪费;对于不达标的煤矿, 要严格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违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另外, 对于新建设的矿井要高标准严要求, 做好事先调研和审批工作。

(三) 进一步完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世界潮流, 保护和治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仍处于法律的边缘地带, 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这是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积极有效的硬性手段。因此, 需要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基础上, 对于《煤炭法》第十一条这种笼统的规定进一步细化, 比如,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构成犯罪, 应当如何处罚等等这样的问题做出规定, 使“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另外, 地方政府应结合本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的特点, 建立起一套合情的、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制度等等。

(四) 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以后, 企业生产者或者相关责任人为逃避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调查取证, 往往会采取非法定途径进行救济, 如与受害者进行协商,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害人的要求, 当受害人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之后, 对于污染也就视而不见了。因此, 迫切需要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法制培训班、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公众在环境法规、生态常识等方面进行宣传, 鼓励公众积极通过司法诉讼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王书伟.河南省煤矿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煤炭技术, 2011, (1) .

[2]王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1, (3) .

[3]纪晨光.谈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府支持[J].商业经济, 2011, (8) .

[4]常兵.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J].煤炭技术, 2012, (7) .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8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劳动就业问题现状

以自然经济资源开采为主的采掘业的单位从业人数从1995年末的51.2万, 下降到2002年的27.42万, 从业人数减少了23.78万, 下降了46.45%。其中, 辽源市采掘业的从业人数从1995年的4.23万减少到2002年的2.56万;白山市从13.36万减少到7.16万;松原市从6.64万减少到4.42万。另外, 自然经济资源的日益枯竭, 直接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大量从业人员的下岗失业。白山市林矿企业共有下岗失业人员6.1万, 占该市下岗职工总数的75%;舒兰和蛟河两市因煤炭资源已经枯竭, 造成了近3万名职工下岗, 其中蛟河市煤矿职工几乎全部下岗;舒兰市煤矿近60%的职工下岗[2]。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大量增加, 一方面会给地方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保障、政府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二、制约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劳动就业的障碍因素分析

1. 主导资源耗竭快, 面临后备资源不足的压力

目前, 吉林省的几大煤矿都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 如辽源矿务局和通化矿务局正面临着生产规模大幅度萎缩的难题;蛟河和舒兰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 已是无煤可采。以长白山森林资源为主的吉林省木材采运业, 因受可采林木资源的大幅减少和国家限制森林采伐政策的制约, 也出现了产量难增加甚至大幅度下降的局面[2]。在主导产业消失以后, 没有其他替代产业提供就业机会, 整个城市结构无法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必然导致整个城市的社会问题, 影响地区工业的布局和区域性经济的衰退。

2. 产业结构调整难, 转换能力差

一个工矿城市的发展从最初开始就是仰仗其工矿资源的比较利益优势。因此, 在工矿城市的发展初期, 工矿城市发展所依托的主导资源是整个经济形成的基础, 并由此决定和影响该工矿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的基本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讲, 资源性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畸形”现象, 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1)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失调,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保险、金融、电讯、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2)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往往带来如下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使得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弱, 尤其是第三产业不发达, 导致投资环境差、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一旦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 其经济往往经受不住冲击。二是产业结构单一所必然导致的产品结构单一, 容易引发因少数主导产品销售疲软而导致的城市经济衰退。三是由于重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导致的就业性别比例失调, 使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少, 从而造成女性就业率低, 失业比重大。四是由于主体企业所占的比重过大, 而且多为中央、省直属企业, 与地方工业融合度低, 地方工业的投资和发展均较落后。

同时, 由于资源型城市受传统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较其他城市更为根深蒂固, 长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 产生了资源型城市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 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未完全理顺, 造成企业应变能力弱, 资产增值能力不强, 技术进步能力差。诸多因素限制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的转换。1997—2001年的几年间,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白山市由25.1∶45.0∶29.9演变为30.8∶38.6∶30.6;辽源市由40.7∶33.0∶26.3演变为49.7∶20.9∶29.4, 两个资源型城市都出现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劳动力逆向流动, 就业结构十分不合理的现象, 这深刻反映出资源产业衰落对资源型城市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3. 城市经济效益持续下降

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同一般制造业产品生产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受自然条件的约束更强, 开采成本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不可再生资源埋藏在地下, 而开采顺序一般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由于提升、运输距离增长, 为资源生产准备的巷道和井筒延深, 为通风和抽水的线路增长等都会增加投资和成本, 还会增加人工、生产服务性成本。这样, 这类城市就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抛弃资源开采, 城市将会消亡;继续从事开采, 又无经济效益可言。

资源性产品开采和制造业产品生产具有明显不同的成本变动规律。制造业产品生产一般存在规模经济,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位产品成本呈不断下降趋势。而资源性产品的生产会随着可供开采量日益减少, 开采条件不断恶化, 资源品位下降, 开采成本持续上升, 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将会大幅下降。显然,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加工制造业城市间的经济效益差距越拉越大。

三、提升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就业能力的区域调控措施

1. 开发接替产业, 实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

在资源供给短缺的市场背景中和“有水快流”思想的指导下,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普遍过于单一, 只要还有资源可供开采, 就不会再去开发新的产业, 而当资源枯竭时, 在市场面前就显得一筹莫展。为抵御市场风险, 资源性城市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大力发展接替产业, 以弥补因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增长空白地带, 避免城市整体衰退。

实际上, 市场竞争中并不是只有高新技术产业才有生命力, 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 只要能形成有特色的产品, 把这一特色产品做大、做精、做细, 同样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同时, 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现状特征, 实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是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对策[3]。要实现这样的发展, 首先, 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确立新的资源经济观。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以输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要经济特征的情况下, 必须充分研究基于创新政策为目标的资源市场开发战略, 克服目前资源型地区在进入国内外市场竞争程序和所需技术知识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第二, 建立资源市场导向下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意识。要求从事资源经济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各类人员充分认识资源市场竞争性态势的变化, 即资源市场供方的多元化与需方多元化之间导致的市场多元化竞争趋势。第三, 开源节流并重, 加速资源产业管理的进程。资源产业的市场竞争, 要求必须加速资源产业化进程, 使资源勘探、资源再生、资源保护等部门产业化, 并由此而组建产业集团, 从而依靠资源产业集团的竞争优势, 占领资源市场, 保证资源效益的实现, 使资源产业有序、健康向前发展。资源产业化即是人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的客观要求, 也是适应资源型地区坚持开源节流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可靠保证。第四, 建立资源集约型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 资源型地区在建立资源集约型技术体系的前提下, 建立彼此协调的资源集约型生产、消费、经济和社会体系是资源型地区实行集约型发展模式的基础。

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矿山开采所需投资量大、回收期长, 因此, 资源性城市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建起来的。这种先天的投资构成和矿山开采的独特要求决定了资源性城市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其一, 国有经济比重普遍偏高, 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 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庞大的国有企业, 国有经济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 过于集中的国有经济对全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 导致非国有经济较难活跃和成长起来。其二, 产业集中度普遍过高, 中小企业发展不足。由于矿山开采需要大量大型专用矿山设备, 投资量大, 资产专用性程度高, 矿山开采的进入、退出障碍十分巨大, 该行业一旦有几家国有企业占据, 其他企业就很难进入。另一方面, 大型国有企业一旦涉足这一领域, 由于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导致的沉淀成本大, 进入的企业也就很难退出,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单一的产业又常常仅依赖于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状况。

3. 完善城市功能, 发展城市经济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这是不言而喻的。资源性城市恰恰缺乏繁荣的商业, 虽然随着矿山的开采, 它们的工业发展已达到相当程度, 但由于商业没有及时跟进, 这时城市的发展就遇到了很大障碍。落后的商业 (泛指服务业) 导致城市人气不旺, 缺乏商业精神, 城市经济就没有活力, 形成不了经济发展的氛围, 就难以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产业类型在该地区集中。

4. 对资源性城市实行特殊的政策扶持

第一, 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以帮助这类城市解决因矿山关闭导致的大量下岗、分流产业工人的安置问题。第二, 国家应安排专项扶持资金, 解决这类城市关闭矿山的复垦, 维护地区生态平衡。第三, 由于长期以来大型矿山开采企业肩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国家应在若干专项补助中对这类城市给予倾斜, 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工作。第四, 国家在中央国债发行中, 应对这类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 以帮助其完善城市功能。第五, 国家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中应安排一定的比例, 以支持这类城市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六, 国家对因资源枯竭而导致地区衰退的城市应比照西部地区, 实行类似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宁.走出困境——东北地区城市就业能力的地域结构与区域调控措施研究[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122.

[2]王汝山, 蔡晓力.发展接续产业, 再造资源型城市新篇章[EB/OL].吉林省统计信息网:http://tjj.jl.gov.cn, 2005-05-12.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9

1 林业资源调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近年来, 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国营林场有所发展, 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 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经验, 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 调整林业建设布局, 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 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 需要认真对待。

2 针对乌鲁木齐彩叶树种的调查与分析

乌鲁木齐的林业资源相当丰富, 众多林业资源中所占比例最大、种类最多的就是彩叶树种的种类, 一般彩叶树种观赏集中在每年的10~11月初, 截止到11月下旬可以观赏的彩叶树种类就会越来越少。彩叶树种园林配植类型有:孤植、丛植、色块与基础种植、列植、垂直绿化等。主要存在彩叶树种单调;种类比例结构及配植不合理;重区外引种, 轻自主选育和本地资源开发;苗木生产不够规范, 受市场不良炒作影响大等问题。建议挖掘本地彩叶树种资源, 引进急需树种;优化配植, 扩大应用范围,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为使乌鲁木齐园林在彩叶树种造景方面得到发展, 应先调查摸清其现有彩叶树种资源及其应用状况, 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和扩大现有彩叶树种资源的可行性方案与建议, 为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乌鲁木齐城市园林景观提供依据。

2.1 调查范围和方法

为了详细了解城市林业资源中彩叶树种的数据信息, 城市林业管理部门要在城区内所有的公共绿地和风景区绿地中进行搜索和调查,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 以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例如:城区中的人民公园、红山公园、儿童公园、人民广场、街道绿地等, 对多个地点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乌鲁木齐市彩叶树种名录, 并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与分析。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彩叶树种资源及其类型。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乌鲁木齐市所包含的众多树种中占据数量最大, 其中彩叶树种分为秋色叶类、常色叶类、春秋色叶类3大类别, 一共有17科46种, 最为广泛的是蔷薇科就占据16种。证实乌鲁木齐市林业资源较多的树种之一是彩叶树种, 其分布范围广, 是园林景观中重要的景观之一。

2.2.2 彩叶树种彩叶物侯特征与分析。

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植物详细的栽植时间段, 才能准确调查。彩叶树种一般是在每年的10~11月初生长茂盛, 到了11月下旬彩叶就会逐渐脱落。城市林业资源调查部门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制定合理的调查流程, 准确掌握植物的种类的数据信息, 以便更好地管理。

3 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3.1 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质量

想要有效保证城市林业资源调查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选择专业的负责人, 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分析能力。城市林业调查工作是一项科研性的基础工作, 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 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 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3.2 搞好专题调查

对所要研究和调查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规划, 进行对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调查, 详细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如:自然灾害、水土流失、气候变迁等,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做出对今后农林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区域县都应该树立2~3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4 结语

针对城市林业资源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 保证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完全符合实际要求, 从而对存在的问题有效处理。在调查过程中要彻底摸清森林资源的生长规律和分布特点, 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调查已经初显成效, 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要想实现对林业资源全面科学的调查, 达到林业经营管理的最优化, 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行。

摘要: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过程中还有很多缺陷, 导致不能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具体的管理, 也因此影响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怎样合理改善我国林业资源的调查方法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林业管理部门应在现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林业资源调查方式, 提升调查能力。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有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宝义, 白丽秋, 朱晓军.从科尔沁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林业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8 (4)

[2]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清查结果及其分析[J].林业经济, 2010 (2)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10

环境问题感知是指人类对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现象或环境问题事件的主观印象, 包括因环境问题刺激而引起的感受、表象等感性形式或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且强调居民性别属性特征对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1]。环境感知是人们环境行为的心理基础, 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导致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2]。因此, 了解掌握一个地区居民的环境问题感知特点, 能有效促进当地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并推进居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开展。

我国是以煤炭资源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由于相关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无序开发, 在现阶段大都遇到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3], 并且环境的逐步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健康与生活。有幸的是, 现在学者们不仅讨论环境治理技术与方法, 国内外还涌现出一些就居民属性与环境感知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如Richard等研究分析了居民的人格因素和性别属性对生态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4];史兴民等研究了陕西、山西两省煤矿区居民的属性特征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和行为的差异[5,6];周旗等对农村和城市灾害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7]。但是, 就性别与居民环境问题相关性的研究还鲜见。

国内外有关性别与环境的研究有:胡玉坤等从妇女角度探讨了妇女对环境运动的有关问题[8]。Blocker等运用OLS回归分析探讨了性别与环境指标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环境, 但在环境行为上比男性差。其中, 社会地位越高、环境知识越丰富和越相信科学的男女性越不愿意参与环境行为。发现除人口属性特征外, 影响环境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家庭主妇地位、是否有孩子和宗教信仰[9]。Mohai实证分析了居民对危害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感知存在性别差异, 主要是因为女性扮演着照顾家庭和养育的角色, 表现出更明显的环境关注[10]。Zelezny等通过因素分析发现, 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环境, 但男性比女性更积极参与环境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 这种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性别社会化, 而非男女性别生理上的差异造成的, 并阐述了性别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和历时性特征[11]。洪大用等以环境知识为中介变量分析了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 实际上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水平的环境关注[12]。上述研究已从不同视角和采用不同方法分析了性别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原因, 虽然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未达成统一性认识, 但性别差异的存在已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验证。基于此, 该研究运用路径分析法, 选取朔州市平鲁区为研究区 (临近三大露天煤矿) , 探讨居民的性别差异与环境问题感知的相关性, 为生态重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区域概况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的北部 (39°03'—40°31'N, 111°52'—113°35'E) , 现辖两区4县, 总面积1.07万km2, 总人口171.48万人。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该市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 (图1) , 主要包括位于平鲁区的安太堡、安家岭和平鲁东露天矿。这三大煤矿地质构造简单、贮藏浅、易开采、煤质优良, 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平鲁区内以这三大煤矿为支撑的煤炭工业比重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0%以上, 是全国重点的产煤县区之一。

这三大煤矿区位于山西雁北黄土高原, 属黄土丘陵—强烈侵蚀生态脆弱系统[13], 再加上生产管理不当, 造成的环境影响非常严重。露天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别于井下开采, 大规模露天开采不但会产生爆破时的噪音和震动等, 还会引起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塌陷、地裂缝、排土场的耕地占用等问题, 以至对环境破坏后的恢复困难[14]。

3 数据与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 经过测试后对部分问卷内容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问卷中使用的样本测量指标主要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评价和居民人口属性特征。对环境问题的评价是依据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 (1为“没有”、2为“比较轻”、3为“一般”、4为“比较严重”、5为“很严重”) , 这样既有利于反映各变量维度, 又有利于获得可信的回答。由于环境问题是个多维度变量, 所以问卷中对环境问题的评价也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居民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环境卫生、塌陷和地裂缝等问题的评价。

3.2 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得。共发放调查问卷1020份, 收回921份, 经过处理得到877份有效问卷, 符合大样本总体 (≥50) 的要求[15], 有效率为85.98%。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 结果为:Cronbach's Alpha=0.846, 在0.8—0.9之间, 说明数据信度高[16], 可被接受。通过统计得出: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参加调查总人数的53.70%和46.30%, 其他居民的人口属性特征见表1。

3.3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变量路径分析方法, 研究分析了煤矿区居民对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描述统计分析中均值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平均指标, 提供有关数据的趋中性。路径分析是一种验证性的统计分析技术, 而非试探性的探索研究, 通常也被认为是相关分析的继续[17]。与双变量ANOVA分析相比, 路径分析能弥补双变量分析在确定变量间因果关系方面的局限性。从技术上看, 多变量路径分析通常会建一个有理论基础的路径模型, 并以路径图的形式呈现。

4 数据分析与发现

4.1 描述统计分析

在年龄、文化程度等自变量一定的情况下: (1) 男女性居民对同一种环境问题的得分均值有差异, 男性均值大于女性均值比例 (56.8%) , 说明男性认为环境问题较严重。 (2) 总体上看, 男女性居民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得分均值集中在2.5—4.0范围, 说明男女性居民认为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在“一般”和“比较严重”之间, 其中以水污染 (均值最大) 最为严重。

同一种环境问题:由于自变量不同, 不但异性居民得分均值存在差异, 且同性居民也不尽相同。但同一种环境问题, 同一自变量的男女性居民得分高值集中在同一水平范围内。如: (1) 年龄。整体上看, 60岁以上的男女性居民得分最高, 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 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问题感知门槛降低, 所以对环境较敏感。 (2) 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的女性得分最高, 初中文化的男性得分最高, 相对来说文化程度都较低。由于煤矿开采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 反而损害了其环境利益, 所以他们感知的环境问题较严重。 (3) 居住时间。居住在矿区1年以内的男性居民得分均值最高, 居住30年以上的女性得分均值最高。居住30年以上的男女性居民均值差异 (均值差都超过了1) 最大, 是因为居住时间越长的男女性居民历经了矿区周围环境变化的过程, 尤其是与未开发前环境的对比, 使她 (他) 们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越来越对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担心, 因此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4) 居住空间。距离矿区1—2km和10km以上的男女性居民得分均值较高, 但女性最高值是家距矿区1—2km的居民, 男性最高值是家距矿区10km以上的居民。这可能与男女性居民关注的环境范围有关, 女性多关心的是靠近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 所以距离矿区近的女性得分均值最高;男性相对关注大范围的生态环境, 所以男性居民的得分高值在大于10km的水平范围。 (5) 职业。男女性居民得分的最高值都集中是从事农业的居民, 其次是从事其他职业的居民。主要是因为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环境因素 (空气、水、农田等) 都受到了环境问题的干扰, 这种直接性的经济和环境损失使农民感知的问题更真切, 因此他们的得分都高。

4.2 多变量路径分析

多变量路径分析模型是以环境问题为因变量, 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时间、居住空间和职业为自变量, 运用Amos17.0检测“因果模式”是否适合实际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路径分析结果见表2, 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根据多变量路径分析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可见, 路径系数和相关系数未达到0.1的显著水平, 删除这些路径, 重新运行Amos, 则得图2, 再依据图2的路径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4。表4显示的都是对环境问题有显著影响的状况。其中, “*”为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数字是指路径的回归系数。从路径值的绝对值大小, 可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大小。

注:*p<0.10;**p<0.05;***p<0.01。

注:*p<0.10;**p<0.05;***p<0.01。

研究发现: (1) 性别对环境卫生、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都有显著性影响, 而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感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性别对环境问题感知的负向影响显著, 实质上是指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对环境问题 (环境卫生、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 的感知更强烈。 (3) 职业对环境问题感知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都表现出显著的正影响 (工矿业<文教技术人员<自由职业<退休<商贸服务业<农业<其他职业) 。这是因为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从煤矿区得到的利益大小不同, 其中从事农业的居民不但距离煤矿区近, 而且得到的经济利益少, 反而遭受着直接环境危害, 所以从事农业的居民感知强烈。 (4) 除文化程度变量之外, 其他各变量都对地裂缝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 男性、年龄大、居住时间短、住址距煤矿区远和从事农业或其他的居民, 具有较高的环境问题感知水平。

注:*P<0.05;**P<0.01;***P<0.001。

5 结论

运用多变量路径分析性别与环境感知的相关性, 得出以下结论: (1) 朔州市平朔煤矿区的居民对环境卫生、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存在性别差异, 但由于男女性居民都较熟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概况, 所以男女性居民对这种环境问题的感知是较一致的。 (2) 性别对环境问题感知的负向影响显著, 说明男性居民比女性居民对环境卫生、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更强烈。尽管女权运动使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环境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男主外, 女主内”传统和“重男轻女”观念, 造成劳动性别分工、男女承担角色与拥有资源和权力的差异, 导致他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差异较大。相对来说, 在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时间等因素一定的条件下, 男性比女性接受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多、社会接触面较广、环境知识掌握也较多, 从而导致男女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出现了显著差异。

近年来, 探讨“性别与环境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既证实了存在性别差异, 还进一步探索了其差异的动因与将来的发展建议。然而, 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既有动因问题, 也有研究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问题, 使结论未达成一致性认识。本研究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路径分析, 分析了性别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具体关联机制, 为以后进一步探索复杂的环境问题感知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 掌握居民性别的差异能增强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活动的针对性, 有利于朔州市管理者充分利用居民性别差异特点, 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 回馈于居民, 从而在促进男女平等实现的基础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但在做自变量相关性分析中, 主要依据居民人口属性特征, 而未能考虑经济、家庭主妇地位、宗教信仰和民族等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因此, 如何更科学地判别这些自变量与性别的相关性尚值得研究。另一方面, 尽管路径分析模型展现煤矿资源型城市环境问题出现性别差异, 但未能定量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居民对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此外, 考虑居民居住时间和居住空间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居民对环境问题感知性别差异的时空分异也是未来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促使煤矿开采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对煤矿区及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如何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需要煤矿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关注, 既需要学术界深入开展研究分析性别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关联机制及其动因, 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与环境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也需要煤矿区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管理规定, 更需要政府立足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实践去制定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

摘要:以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的安家岭、安太堡和平鲁东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域, 通过实地访谈, 发现1020份调查问卷,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和多变量路径分析方法探讨了朔州市煤矿区居民的性别差异与环境问题感知的关系。结果表明:煤矿区居民对环境卫生、噪音污染、塌陷和地裂缝的感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其中男性比女性有更高水平的环境问题感知, 但性别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感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煤炭资源型城市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的性别差异性是影响公众行为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 因此该研究有利于改变煤矿区管理理念, 促进资源型城市因人制宜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 篇11

关键词:湖北大冶 资源枯竭 经济转型 着力点

湖北大冶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由于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轮”驱动,使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集中出现,并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突出的矛盾。2008年3月,湖北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国家将予以政策倾斜。由此可以看出,今后的五到十年,是湖北大冶市全面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关系。

湖北大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透析

近年来湖北大冶市经济社会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域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冶金、建材、食品、机电等四大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已成为湖北大冶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湖北大冶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全国、全省先进县(市)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比,湖北大冶市在发展上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全国和全省各先进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来看,湖北大冶市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从全省范围来看,虽然近年来湖北大冶经济综合实力一直稳居全省“十强县(市)”之列,但综合竞争力却被评定为B级,处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阵,仙桃、潜江、天门、汉川等四个县市综合竞争力评定为A级,排在第一方阵。这不难看出湖北大冶市有些硬性指标已有倒退趋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湖北大冶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外贸出口、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等指标位置都有所后移。

从当前的情况看,湖北大冶市受资源枯竭影响,产业发展、体制转型和结构转性的压力仍在不断加大,由此造成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身发展遇到的诸多矛盾和困难已无法按照旧的发展思路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矿产资源不合理利用制约了湖北大冶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速度

1、矿产资源勘查投入力度不足。国家对地勘费的支持急剧减少,商业性勘查机制尚未形成,主要矿产的资源储量无法满足矿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国有大中型矿山的接替资源紧缺,寻找深部矿、外围矿、盲矿的难度加大。非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矿业结构尚需调整。“大矿小开”、“大矿小企业”、“小矿大企业”等现象也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且缺乏统筹规划,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少,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益。对煤矿、砖瓦粘土等限采矿种的限制力度不够。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模小。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全市139个矿床中,大型矿床占6%,中型矿床占21%,小型矿床占73%。近98%的小型矿山与“矿业大市”的称谓极不协调,小矿过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矿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大矿小开、整矿零开,缺少起骨干作用的大、中型矿山,又由于矿山生产技术含量低,集约化程度差,粗放式经营,形不成合理的生产规模,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矿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一直不足,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4、科技含量低,深加工力度不够。湖北大冶市采矿科技含量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小矿多、民营开采多,少数矿业主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资源开采回采率低,平均不足70%。小选厂过多过滥,造成回收率低,大部分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加工链条短,资源附加值低。

(二)失业人口和社会压力影响了湖北大冶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湖北大冶市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逐年攀升。其中,主要是采掘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与1985年采掘业鼎盛时期的10万采掘大军相比,截至2007年底,相关资源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约5万人。因为矿山开采征地导致4万多农民失地,生活逐步陷于贫困。同时,还有国有矿山企业失业的2.1万人,这一包袱也留给湖北大冶市。龙角山、铜山口、大箕铺等3个因矿而兴的乡镇由盛转衰,其中两镇被撤消建制。全市破产关停矿山企业及相关产业安置资金缺口高达3.5亿元,社保资金缺口达5亿元,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资金缺口为1.7亿元。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阻碍湖北大冶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从三次产业比例看,湖北大冶市的产业结构比例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不够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85∶53.24∶34.91,而发达城市产业结构比例呈“倒金字塔”型发展,即第一产业比例较低,第二、三产业比例较高。

从长远分析看,产业结构不合理将严重制约湖北大冶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先进制造业没有形成规模。传统重工业重而不优、重而不精、重而小、重而散。建材、冶金、采掘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但规模小,多数企业属于国家宏观调控中被限制、被淘汰的企业。第二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没有上规模。重工业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更没有形成集群发展之势。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支柱产业少,“三高一低”企业数量多,抗风险能力差,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一旦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限制关停,则市域经济发展的压力非常大。

(四)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了湖北大冶市非金属矿产业发展的创建活力

1、资源浪费较严重。非金属矿山和小型金属矿山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平均不足70%,大部分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小选厂过多过滥,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的普遍存在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矿业开发与环境协调不够紧密。湖北大冶市走的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建立资源开发型产业的传统发展道路,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贯彻的不够。采剥作业方式的粗放导致植被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采选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废水、废气也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污染,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不完善、不系统,对环境恢复治理的意识和投入均有欠缺。

3、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因长期的粗放式开发,矿山环境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由于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地表水下降、重金属污染等,致使大量农田无法耕种,受灾面积达8万亩以上。全市排放“三废”的厂矿企业200多个,占总数的60%以上,12条主要港渠中有10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矿区粉尘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下降,170家大小尾砂库中有25家存在重大危险隐患。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湖北大冶市经济转型的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新世纪新阶段湖北大冶市经济发展总的思路是:一是紧扣一条主线——紧扣经济转型这条主线。二是依托两个载体——依托省级开发区湖北大冶市经济开发区和省管工业园灵成工业园,用五年时间把湖北大冶市经济开发区城西北工业新区打造成一个20平方公里的科技型、生态型新园区;把灵成工业园打造成以武汉重冶公司为龙头的模具钢、特钢、重型装备特色园区。三是打造三个产业集群板块——依托现有基础,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打造钢铁、水泥、保健食品加工三个集约发展的经济板块。四是突出四大重点——围绕结构调优、机制调优、生态创优、环境创优,坚持“优”字当先、“好”字当先来抓好经济工作。五是做强“五大基地”——做强中国保健酒基地、中部地区原材料工业基地、中部地区新型建材工业基地、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湖北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从当前和长远来看,湖北大冶市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着力点应该突出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享受优惠政策。武汉城市圈已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城镇布局规划》将黄石明确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而湖北大冶市作为黄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已具备承接武汉城市圈辐射的现实条件和产业基础。因此,湖北大冶市也将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武汉正在和即将实施的100万辆汽车、80万吨乙烯和富士康等投资几百亿的大项目,为发展先进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随着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湖北大冶的参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提高科技含量。国内非矿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开采精细化不够、开采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矿产品加工技术不高,以卖原矿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国外在技术上有很大优势,开采精细化,一些大型公司多从我国购入原材料,加工后返销我国。这个时候,我国非金属行业急需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因此,湖北大冶市首先要提高非矿产品科技含量。在非矿产品的高纯化、超细化、功能化、特性化、专用化、系列化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加强非金属矿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技术装备研发,通过非金属矿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技术装备研发,全面提升非金属矿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构建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第三,转变招商理念。大力引进外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转变招商观念,针对工作实际,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法,通过网上招商、中介代理招商、以商招商、专业小分队招商等形式,实现招商引资在引进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尖端技术和优秀人才等方面的新突破。坚持内资与外资并举,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激活内资,鼓励本地老板投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把发展重点产业与实施“回归工程”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培植更多的投资创业主体。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激励考核机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继续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支撑,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促进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冶金产业以新冶特钢、兴成钢铁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无缝钢管、不锈钢管、精密铸件等延伸加工产品,建材产业以华祥水泥、尖峰水泥、成美水泥、晨茂铝材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新型建材。

第五,发展高新产业。大力发展以富士康配套产业园、登峰公司、斯瑞尔换热器、徐风环保科技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鹿山化工、楚天化工、立峰纺织、广东伟嘉、依嘉制衣为龙头的医药化工和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烟花爆竹、民爆器材产业安全有序发展。

第六,提升服务档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旅游、文化、餐饮、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中介、社区服务业。加快建设罗桥物流园区。加快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开工建设一家五星级宾馆,争创一个4A级景区。

第七,实施名牌战略。通过“重点扶持一批、大力提升一批、开发储备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加大名牌产品的培植力度,创建更多的省、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将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大、农业品牌做响,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八,加强环境保护。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产业现状却是资源高消耗、低产出,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是对子孙后代的极不负责任的。湖北大冶市也应该提高社会责任感,引导行业走向低消耗、高产出的发展方向。在开发矿产资源时,既不能因保护环境而不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又不能只顾开采资源而不管环境保护与垦复工作。湖北大冶市的生态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地表破坏,要逐步恢复,进行矿区治理。加大审批开发项目的环保措施和复垦工作的监督力度,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不误。

城市垃圾化处理及资源化问题 篇12

我国在3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后, 一直隐藏在角落的垃圾终于不甘寂寞, 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巨大的危害掀起一轮垃圾战争。“垃圾围城”甚至于“垃圾危机”已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尽量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 也组织了由国务院8部委组成的环保专项督察行动组对全国范围内的垃圾处理厂进行调研, 但我国的垃圾处理现状却不甚乐观。而出乎意料的则是, 尽管垃圾处理问题迫在眼眉, 普通民众对于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却是强烈反对, 投诉上访等事件屡屡曝光。

究竟我国的城市垃圾应该如何处理, 这是放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

1 我国城市垃圾特性分析

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按组分可分为三大类:可腐有机物、可燃有机物、无机物。其构成特性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城市居民燃气率等因素有关。目前, 我国的城市垃圾以每年5.5%的比例增长。

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国际通用的垃圾处理原则是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1]。在我国, 垃圾处理主要有三类:填埋、堆肥、焚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显示, 截止至2008底, 我国共有无害化处理厂数509座, 其中卫生填埋厂407座, 堆肥厂14座, 焚烧厂74座。

填埋技术目前是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 9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此方法处理。由于建设和运行费用、管理措施、环保技术等因素, 在我国大部分填埋场仅是简易填埋场, 真正意义上的卫生填埋场较少。堆肥在我国的处理率并不高。生活垃圾焚烧大致可分为简易焚烧炉、国产化焚烧设施和综合型焚烧设施三类。

3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

尽采用了多种的处理方法, 但生活垃圾的处理效果却并不理想。

(1) 未能在源头上实现垃圾的减量化[2]。

近年来, 各种生活垃圾尤其是包装垃圾急剧增加, 大量一次性垃圾的产生, 占了我国总体垃圾的20%以上。

(2) 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

城市垃圾目前仍以混合收集为主, 采用容器定点收集, 收集后运至中转站, 再转运至处理场。许多可利用的物资和有毒有害物一起混入垃圾中, 加大了垃圾中废品的回收难度, 使得垃圾具有高有机物含量, 高水分, 低热值, 成分复杂等特点, 造成焚烧处理热值低, 堆肥处理产品质量差, 填埋处理污染大等问题。

(3) 垃圾处理技术水平低, 存在污染隐患[3]。

目前我国对垃圾的处理, 仍以填埋场为主, 堆肥、焚烧及其它处理方法为辅。但由于技术较低, 管理落后, 资金不到位, 缺少相关政策及法律支援等原因, 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

(4) 垃圾污染事件频发, 公众意见强烈。

由于技术水平落后, 管理制度不完善, 垃圾厂的污染事故频频发生, 导致公众闻垃圾厂建设而色变, 投诉上访事件时有发生。2009年闹的沸沸扬扬的番禺垃圾厂事件, 不过是众多事件的冰山一角。

4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生活垃圾的特性决定了很难有一种垃圾处理技术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必须采取多种技术对其进行综合处理才能达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4.1 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的首要任务, 是在我国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和处理处置是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方式[4]。在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路边形形色色的各种分类垃圾桶往往成为城市一道另类的风景线, 部分地区甚至将垃圾细分至44类, 据统计, 日本主妇每天花在垃圾分类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

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金钱去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是否有其必要性?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不管是采用填埋、堆肥、焚烧或是其它方法, 所利用的仅是城市垃圾的一个或几个特性。例如可直接通过回收进行再生的主要是纸类、金属类、布料类等, 堆肥所需要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厨余, 焚烧厂需要的主要是热值较高、水份较低的垃圾等。将回收的垃圾不进行分类直接进行处理, 效率自然不高。

4.2 政府及民众的大力支持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所需要解决的第二个任务, 则是政府以及民众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 表现在法律制度、资金支援及宏观调控。民众的支持, 则表现为对垃圾处理事业的参与与谅解。

(1)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目前, 我国对于垃圾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仍十分缺乏。政府应从减少垃圾产生、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厂管理等各方面入手, 制定全面而严格的法律法规, 加强监管机制及监督措施, 严厉打击部分处理厂间断运行环保措施甚至不运行环保措施的行为。

(2) 对垃圾厂的建设开展环境影响评价。

在我国, 垃圾处理仍属于社会服务行业, 其建设仍需要由政府牵头进行推广。在什么地方建, 采用何种处理方式, 必需经过详细的调研与评估, 采取适合当地的垃圾处理方法。

(3) 适当的政策及资金鼓励。

我国的垃圾处理厂数量连年递增, 但垃圾处理效率却并不理想, 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运营成本过高导致部分垃圾厂无法顺利运营。政府可针对一些处理效果好但成本较高的处理厂, 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及资金鼓励。

(4) 增加公众参与力度, 宣传全民参与。

随着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公众在垃圾处理这一行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政府在垃圾处理厂的选址、运营、管理过程应尽量透明化、公开化, 接受公众的监管与监督。同时,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垃圾资源化处理事业中, 客观正确的看待垃圾处理厂的建设, 而不是一味的反对。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增长很快。单一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不适应, 必须走回收、利用、循环再生的道路。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 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是重中之重, 并需要从管理、技术、观念上强化垃圾治理,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使生活垃圾的处理最终走了“资源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晓东, 张志祥, 夏正兵, 等.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及旋风分离新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6) :2703~2704.

[2]姚颖悟.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与分析[N].2004-4-7.

[3]王琪.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经济, 2005 (10) :23~29.

上一篇:模态控制理论下一篇: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