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问题(精选12篇)
水资源问题 篇1
摘要:从实践出发, 将水资源论证工作中遇到的水资源论证的称呼、水资源论证的分类、水资源论证资质授予、从业人员资格管理、论证等级与资质的关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论证中的体现等18个实际问题, 归纳成概念性、管理性和技术性三大类型, 并逐一提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水资源论证,问题,讨论
自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发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15号令)至今,我国水资源论证工作已经走过十年半历程。
十年多来,我国水资源论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2002~2004年3年为水资源论证起步阶段,此阶段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需申请取水许可的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且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性技术体系,论证内容与方法由操作者自行把握。2005~2010年为水资源论证快速发展阶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的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水资源论证快速发展阶段的开始,《导则》的实施使水资源论证迅速走向成熟与繁荣。2010年“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提出与试点,使水资源论证广度与深度得到创新性拓展,宣示着我国水资源论证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实际上,我国水资源论证理念起源于之前的1997年,以水利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建设项目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通知》(水政资[1997]83号)和原国家计委制定、国务院印发《水利产业政策》(国发[1997]735号)两个文件的颁布为标志。所以,严格地说1997年~2001年应该为我国水资源论证的孕育阶段(或称之为酝酿阶段)。
近十多年来(尤其是2005年后的7年多来)我国水资源论证为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发挥了十分重要、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需要讨论与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水资源论证中概念性、管理性和技术性三大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供有关专家批评。
1 概念性问题的两点认识与讨论
1.1 水资源论证的称呼
过去一直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进行称呼,实际上不仅是建设项目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还是与取、用、退水有关的、对水资源情势(水量、水质及其时空变化)和水资源利用造成影响的涉水事件,都应进行水资源论证,因此以“水资源论证”作为称呼,不仅较为准确与清晰,且涵盖面也十分广泛。
1.2 水资源论证的分类
2010年以前,以“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为主,2011年形成了“规划水资源论证”理念和实践,今年各地大量取水单位《取水许可证》到期,换发《取水许可证》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大量出现,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建设项目、规划、取水许可三大领域里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因此,应将水资源论证分成以下三类:(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规划水资源论证。(3)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
其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各项规划,不仅是工业园区规划,对所有需要取、用、退水的规划,或与取、用、退水有关的规划,都应进行水资源论证,以说明规划内容是否与当地水资源情势及其变化相适应;“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主要针对《取水许可证》换发,以说明过去取得的取水许可量是否还能维持,是否需要核减或限制。
2 管理性问题的几点认识与讨论
2.1 水资源论证法规
目前只有部级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而且是10年以前制定的,不仅名称不能适应现在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范围,内容也不够全面,更缺乏国家层面上的权威性。在全面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的今天,极有必要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论证条例》,以便与《意见》配套,以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同时使水资源论证工作有法可依。
2.2 水资源论证政策
目前水资源论证工作量大,需求多,存在资质管理混乱、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论证结论不够准确、论证报告不太规范、评审程序不够严肃,评审专家专业水平差异大等众多问题,都需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加以规范和改进。
2.3 水资源论证资质授予
在有些省市,目前水资源论证资质证只对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颁发,而不对民间水务公司发放,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务咨询体系不相适应。拟全民与民间一视同仁,给予同等对待,只要符合资质条件,就应授予相应的水资源论证资质。在严把水资源论证资质审核、考核关的前提下,向民间水务公司授予相应水资源论证资质,不仅不会降低水资源论证质量,还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水资源论证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更好地发挥水资源论证的真实作用。
2.4 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过去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资格仅通过一次短期培训取得,而且培训活动参加人员不进行资格审查,造成了谁报名早,谁就取得了从业资格的不严密、欠规范局面,是造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资格的获取不应过于随便,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因素:(1)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经历与业绩;(2)通过必要的培训与考试;(3)无水资源论证不良行为后果。另外,对水资源论证资格,也应象资质一样,采用等级管理办法,如设立一、二、三级水资源论证师(或员)。
3 技术性问题的若干认识与讨论
3.1 水资源论证导则
当前水资源论证已经形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划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三大类型,尽管三类水资源论证涉及的内容大多相似,但针对的对象和侧重点明显不同,因此,需要制订各类水资源论证的技术导则。如有必要,还可以制订与各类水资源论证的二次分类相对应的子“导则”,例如2011年2月发布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此外,现行两个《导则》[2,7]中给出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存在不少重复内容,过于繁杂,极有必要进行修减。从这方面看,2005年以前的“论文式”的水资源论证“报告”,反而值得提倡。总的来说,《报告书》拟简明扼要,言短意賅。
3.2 论证等级与资质的关系
实际工作中,水资源论证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论证内容、论证深度与论证等级的关系难以准确体现,论证工作等级与论证单位资质没有严格挂钩。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法规、政策和导则中进一步明确。
3.3“三生”用水次序
目前各地水资源配置原则虽然由过去的“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改变为“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但生态用水依然放在最后,不利于河湖健康和水资源保护。
现行《导则》中也在“取水影响”分析中提出满足“生活、生产、生态要求的最小下泄流量”,同样也是将生态用水放在最后位置。
由于上述文字上的排序,造成遇到水量不足时,业主一般会提出挤占生态用水的要求,使得水资源论证报告编制人员难以准确把握“三用水”次序和确定论证结论的原则与次序。
3.4 生态用水量的确定
在水量短缺的情况下,拟保证河湖最小生态用水量,这一原则必须毫不动摇。
但河湖最小生态用水量的确定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导则》中推荐的“以多年平均流量的10%或以历年最小流量作为最小生态流量”的确定方法,在实践中发现存在显著不合理性。例如对于大江大河这两种方法基本可行;但对于径流季节变化大的小河小溪明显不适用。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导则》中推荐的两种方法中,在小河小溪中前者偏大,后者又偏小(有时为0.00)。作者认为,小河流最小生态流量以采用最小月平均流量系列90%频率对应的数量较适应,且最好能根据维护水生态健康需要,分季或分月确定最小生态流量。
水资源的配置,拟以“在满足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用水”为基本原则。对于饮水工程,还应实行以轻微污染河水作为农业灌溉用水,置换优质水库水作为饮水水源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以体现生活用水优先于生产用水的水资源配置原则。
3.5 可供水量与可用水量
过去的水资源论证中,很多《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将取水口断面可供水量与可用水量混淆,或者等同。从理论上说,河流断面的可用水量应该在可供水量的基础上,减去已获批(许可)但尚未使用的水量。而实际上各地许可的用水量一般很大,使得今后可用水量很小,导致由获批水量确定的可用水量在水资源论证中很难使用。建议在新一轮取水许可中,从水资源论证做起,严把核准关,该核减的必须在《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体现出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以《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为主要依据,核发或换发放《取水许可证》,以便水资源论证成果为当地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发挥真正作用。
3.6 取、用、退水影响程度的定性
目前各地提出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对于取、用、退水对水资源情势、水环境和第三方的影响,多用极小、很小、小、较小、不大等定性词语,且之间无严格的区分。在今后制定或修改《导则》时,必须对定性等级配以定量标准,如影响量在1%以下为“极小”,影响量在1%-3%之间的为“很小”,影响量在3%-5%之间的为“较小”,影响量在5%-10%之间的为“不大”等。
3.7 以泉水为水源的论证
从成因上说,泉水为地下水的一种,但取水方式及影响状况上看,又类似于地表水,如一般不挖井取水,难以超量取用,不产生地下水漏斗等。但在现行《导则》中对于以泉水为水源的水资源论证,对其论证类型、等级、方法均未做明确的说明,在今后编制新导则或修改老导则时,应对以泉水为取水水源的论证作详细、明确的规定、论述,以便实际操作。
3.8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体现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发布后,各地都制定了“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但目前编制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中很少实际应用。
从理论上说,“三条红线”应该作为各地水资源论证的重要依据,但目前“三条红线”只在大江大河中划定了,在设区市以下行政区域和小河流、湖泊、水库中尚未划定,给“三条红线”在水资源论证中实际应用造成很大困难。
3.9 取、退水影响补偿方案
在实践中,取、退水对第三方有明显影响时,补偿方案的编制仅限于工程领域和技术领域,在经济领域难以涉及,即使编制了经济补偿方案,也难以得到业主和第三方的认可,更难编制出可以协调双方利益、避免各方利益冲突的补偿措施和方案。建议以后的导则中,不涉及经济补偿内容,经济补偿完全由业主和第三方自主处理。
3.1 0 枯水流量频率分析
利用PⅢ型曲线模拟枯水流量时,其结果由参数ē(平均值)、Cv(变差系数)和Cs(偏态系数)确定,由于目估调整而使其随意性很大,有时编制人员为了迁就业主对取、用、退水的意愿,人为通过调改频率曲线参数使枯水流量设计值加大,造成水资源论证结论失真。因而,极有必要制定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且不能随意改变的频率曲线分析的强制性规定,减少或限制频率曲线分析中的随意性和任意性。
3.1 1 典型年的选择与使用
习惯上,一定设计频率下取水口来水量的分析,通常采用典型年法,一般办法是一个设计频率取用一个典型年,来水过程最不利的年份优先选用。但对于来水量变化极大的小型河流或水库,即使是丰水年份,也会出现几个月的日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一年中大多数日期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合理情况,原因在于分析结论完全取决于一个典型年的径流年内分配过程。实际工作中,两个年径流量相近的年份,径流年内分配过程差异极大,例如其中一年几乎天天的日平均流量符合要求,而另一年则大多数日期平均流量不符合要求。
建议每种类型(丰、平、枯、特枯水)选择2-3个年径流量与设计年径流量最相近的典型年,进行来水过程分析,以提高由典型年径流过程分析来水可靠程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1 2 取水保证率
不同编制人员对取水保证率有不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来水可靠性论证。作者认为,取水保证率是受来水频率制约的,所谓取水保证率应该对应不同频率来水而言。通常人们所说的取水保证率,一般是指正常年份(平水年,50%频率)的取水保证概率。
例如部分编制人员用95%频率年份的径流过程(日平均流量过程),分析95%取水保证率的可靠性,作者认为在大江大河可行,在但在小河流一般不可行,即以取水保证率作为来水频率的分析方法没有通用性。
结语
水资源论证是水资源科学配置、严格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于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概念、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和讨论,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水资源论证得到不断完善,水资源论证成果更加科学、准确,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水资源论证实践表明,由于同一河流、湖泊、水库用水户大量增加,用水类型增多,不仅造成天然可供水量显著减少,行政许可后的可用水量也显著下降,水资源利用形势越来越复杂,水量分析计算越来越困难;加上退水增多,退水水质混杂,污水处理难以到位,退水影响分析计算越来越难以准确、清晰说明问题。两个方面的综合使然,致使水资源论证困难加大,与日益提高的水资源管理要求适应难度加大,对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洞察能力、综合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加强沟通、增强交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适应水资源管理形势变化的水资源论证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15号令) [Z].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Z322-2005.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工作的通知 (水资源〔2010〕483号) [Z].2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建设项目办理取水许可预申请的通知 (水政资〔1997〕83号) [Z].1997.
[5]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产业政策 (国发〔1997〕735号) [Z].199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管理办法 (试行) (第17号令) [Z].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Z525-201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Z].200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Z].2003.
[9]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10]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水资源问题 篇2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稳定、及时和经济地获取水资源,同时又是人类发展赖以依存的水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或不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及其发展都在消耗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每年的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同时要求水资源系统提供越来越多的水资源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废物与污染,使其水资源生产力的衰退甚至崩溃成为可能。我国也是如此水资源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
在《当红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有接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联合人类环境和世界水会议曾发出警告:人类在能源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就是水。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有专家指出,中国解决了温饱以后有可能面临的第二个贫困就是水贫困。”
那么,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到底如何?
答案:“水荒”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头号大敌。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立方米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28500立方米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64500立方米,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立方米,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 1 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千米,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立方米,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立方米,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立方米,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
面对水资源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应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资源紧缺现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革命。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传统的节水更偏重于节水的工程、设施和技术等措施,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建设节水型社会,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使得各行各业、社会成员受到普遍约束,需要节水;能够获得经济收益,愿意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
二、水权转换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要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水权转换可以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保障。
近几年,黄河来水偏枯,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水权转让,在农业节水的基础上,统筹城乡水资源配置,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充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今后工业乃至社会发展用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权转换既可以在企业和灌区之间进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区和地区之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结构用水的转换,还可以跨流域进行流域之间的水权转换。
整个黄河流域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扩大,水的来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以解决。以前各地缺水了,怎么办?想到的往往是三件事:修水库、打井、调水。现在通过水权转换的方式,也能够解决缺水问题。当然,节水改造不是无穷的,它有一个总量的概念。但现在至少开始走出一条新路,通过水权转换的办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对黄河流域来讲,水权转换是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把钥匙。
水权转换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很好的势头。针对当前水权转让试点工作的发展形势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涉及工业、农业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的建立。水权转换应在当地水资源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按照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进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权。要逐步建立完善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有了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指标和节水指标,节水责任就可以层层落实,水权转让也就有了基础,各方权益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水权转让工作指导意见,使水权转让规范进行。要加快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水权转让的可行性评价与审批制度等等,以保证水权转让有序进行。在水权交易时,必须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施水权转让,不能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第四,合理确定水权转让年限。采用灌区改造等工程措施节水时,存在工程维护和工程老化等问题。工程老化后节水功能逐步丧失,渠道需要再次进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权转让的年限应该是多少,应该综合考虑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来确定。
第五,科学确定水权转让价格。宁夏、内蒙古水权转让价格是按照节约单方水所投入的节水改造费用来确定的。这种定价显然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的价值。水权转让的价格至少应该包括工程建设投入、经济生态补偿、更新改造和运行维护费等。各地应尽快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好试点,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第二,社会公众要发挥主力军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增强节水意识。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灌溉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灌溉;水资源开发;多元化;灌区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6-0077-03
水资源量分为天然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和开采利用量,其中,可利用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资源开发边际效益有关。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是需要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1 水资源适度开发利用的意义
可利用资源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是有限的,超越经济与环境条件水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出现成本大、水资源开发边际效益下降、经济实力无力支撑资源进一步开发等诸多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趋于枯竭。我国水资源开采量占可开发利用量的74%,结合当前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现已进入高成本阶段。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中,需要满足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上允许等条件。从实践来看,一般引水工程要比建设水库便宜,用地表水要比用地下水便宜。但是,当水资源开发进入高成本阶段后,一些原来认为开发成本高的资源或取水方式会变得经济合理,继而出现水资源开发方式与资源种类的多元化。目前,比较有前途的水资源开发方式有多水源联合运用,降雨资源利用,回归水、劣质水合理利用,以及全流域水资源涵养综合开发。实行水资源多元化开发,提高灌区水源供水保证率,可为灌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1 大中小水源工程联合调度
1) 对骨干引蓄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从现在来看,新疆境内一些灌区的主要引水渠首老化损坏严重,仅大型灌区渠首已报废或失效的就占14.8%,严重老化损坏的占39%,安全性降低,功能衰减,即使有水也难以引进来。相当数量的骨干水库是病库甚至是险库,而中小型水库中病库或险库更多。对这些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好渠首工程,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首选方案。
2) 增补灌区内小型蓄引水工程。灌区内小型蓄引水工程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补充水源。一般灌区的塘堰供水量可占净灌溉用水量的1/3,可利用旧河床、低洼地、临村池塘等蓄水,在一般年份能提供1.0~1.5次灌溉用水,这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二是配合干支渠引水调蓄。通过增加重复蓄水次数等方式,削减渠系供用水高峰,增加田间灌水的灵活性。小型蓄水工程与干支渠合理联结时,可采用闲时引水蓄积和接纳退水、回归水等方式,提高水利用率。三是对灌区塘堰进行综合利用。
3) 改造大中小蓄引工程联结方式。除注重单项工程本身功能外,还应注意工程之间的合理联结,以形成具有调节、反调节、减少提水等功能的系统,充分发挥工程系统效应,实现大中小蓄引工程的联合调度及有效运用。当中小型水库承受雨面积与灌溉面积不相匹配时,应因地制宜,相互调剂。
2.2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
1) 合理规划。灌区地表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两大系统,通过分析可获得多年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该地下水库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对两种水源进行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并在一定开采布局及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一般情况下,应首先利用灌区内地表径流。当地表水量不足时再开采地下水资源。若地下水不深且下游灌区又缺水,则可实行井渠结合,将一部分地表水留给下游,这样可提高用水的机动性,实行渠井双保险。在冲积平原或河流中下游,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可适当发展井灌。若地下水超采严重,应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
2) 注意地表、土壤和地下水相互转换的规律性。地下水资源是指在水文周期内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补给利用的水量。没有补给就没有地下水资源,要想维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开采,就必须扩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特别注意三水转化的规律性,在实际中将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考虑。例如,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地表水入渗能力,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土壤保墒,又可涵养地下水源。从辩证的角度看,渠道或田间水渗漏不一定是损失,而是一种重要的地下水补给来源。对当地径流加以拦蓄,不仅有助于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下游除涝排涝任务,而且扩大了上游地下水的补给量。在河流上游区适当开展井灌,不仅有利于下游引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蒸发,提高降雨入渗率,而且从总体上看提高了资源开发效益。上游排水可能成为下游的回归水,上游的良好植被与合理开发是对下游地下水源的涵养,而下游缺水或许正是上游水资源过分开发的结果。因此,地下水超采地区要大力开展地下水回灌。
3) 要有良好的监测系统与调度计划。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状态进行日常定期井位观测,把握好灌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编制井渠结合、地下回灌用水计划的基础,是正确制定灌区合理灌溉及水源发展规划的依据。通过长期观测与科学分析,可以实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合运行与统一调度。
3 提高降雨及回归水利用率
1) 提高降雨利用率。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的方法有使降雨入渗和增加当地径流拦蓄。一般有效降雨不仅看农田蓄水量,还与降雨特点、地面覆盖、土壤质地、耕作制度、灌溉制度等有关,保护性耕作、深翻及其他农业保墒措施都可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当地径流拦蓄是指增加田间小型蓄水工程,用以拦蓄地表径流,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
2) 利用回归水。灌溉回归水是指灌水时间内,渠道退水、弃水、灌区出露渠系渗漏水、地下水等汇集于各级排水沟或天然河沟中。回归水量有时相当大,一般水质也较好,应注意加以利用。为了有效利用灌溉回归水,可设置回归水收集系统。如果排水水质好,下游灌溉渠应与上游排水沟相接,也可利用灌区内小型蓄水工程进行拦蓄。必要时,可建设专门的回归水集水井,以便及时将回归水用于下游灌区灌溉。
nlc202309042024
4 劣质水的灌溉利用
1) 高含沙水利用。劣质水包括高含沙水、污水、咸水等。总结灌溉用水实践经验,高含沙水利用的主要技术包括:一是选好引水口;二是渠首采取防沙措施;三是避开高含沙期引水;四是调整渠线,采用较大渠道纵坡或渠道衬砌,提高输沙能力;五是实行轮灌集中配水,归并分水口,提高渠道水位,减少渠道中的节制壅水建筑等;六是利用旧河床与低洼地建设沉沙池等工程。
2) 污水灌溉利用。城郊存在大量污废水,应加以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后灌溉还可使污水进一步净化,减少对江河水体的污染。污水灌溉前,要对污水的水质进行详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处理,如接触曝气、氧化池塘等。对不同灌溉作物和土壤,可采用清、污混合灌溉,以减少污水灌水定额,同时要选定合适的灌污时期。注意不要污染清洁水源,并对被灌溉土壤进行长期监测,以判定是否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如果不采取科学的污灌方法,长期实施污水灌溉,就会造成农作物生理中毒、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3) 微咸水灌溉利用。目前,许多灌区地下或地表水矿化度为2~3 g/L,呈微咸水分布。合理利用这些劣质水,对缓解农业灌区水资源紧缺、抑制环境恶化、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抑制地下咸水区发展,利于盐碱土改良。利用微咸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盐分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机理。盐分对作物的直接危害与咸水所含盐类有关,钠盐危害性较大。如果土壤含盐浓度过高,就会降低土壤水渗透势,致使作物吸水困难甚至凋萎。以冬小麦为例,返青时若土壤溶液浓度低于10 g/L、拔节后低于20 g/L,则冬小麦可以正常生长。如果土壤溶液浓度高,则是由土壤含水率降低而造成的,此时可用微咸水灌溉,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利于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
利用微咸水灌溉应掌握一些技术要点:一是咸水矿化度不大于5 g/L,pH值为7~8,土壤Na+不超过60%;二是作物出现旱情时灌溉效果虽好,但要尽量少灌,宜在作物拔节后浇1~2次关键水,每公顷灌水450 m3左右;三是淡水源充足时宜采用咸、淡混合灌溉,并及时洗盐,以维持土壤盐分的均衡和保证不积盐;四是建设良好的灌溉排水系统,把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水深以下,并充分利用大水量灌溉压盐;五是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管理,选择抗盐性好的品种,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参考文献
[1] 李红.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对策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10(12):2 522-2 525.
[2] 李云英.关于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7(2):115-117.
[3] 左文龙,汪寿阳,陈曦,等.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应对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13(1):33-39.
[4] 管瑶,何仲林,张斌,等.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合理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104-106.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Irrigation
KAMILIJIANG·Yimamu
(Xinjiang Yili Kashi River Basin Management Office,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Abstract: Diversified utilization is the main trend for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expounded the meanings of properly developing water resource, introduced the main ways of developing water resource, and raised the measures of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nd return to water utilization, discussed using poor quality water for irrig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irrigation are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irrigation area
水资源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篇4
水资源安全是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目标,同时也是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国民健康安全、经济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水资源的相对短缺及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已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的约束作用显著加强。因此,水资源安全的研究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中国水资源安全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以黄河来说,随着对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水污染状况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治理,同时困扰黄河流域多年的断流问题也基本得到了根治,黄河流域的整个河流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1,2,3]。
1 水资源安全的定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出目前对水资源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见表1。
通过总结表1中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安全的定义可以得出,水资源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水资源安全考虑了洪涝、干旱缺水、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涉水灾害不会对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不受破坏及威胁;狭义的水资源安全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各种合理的需水能够被满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水资源安全与水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所包含的内容比后者更为广泛。
水资源安全的内涵涉及了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①所提供的水资源的价格可承受性;②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等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质能否得到满足;③对旱灾、洪涝等涉水灾害的可承受性。
归纳上述观点,本文将水资源安全定义为:现在和将来,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的影响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区域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为生活、生产、生态提供数量充足且质量合格的水资源。
2 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在水资源安全研究中,水资源安全的范畴、水资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有许多学者研究了水资源安全的实现途径[10],其中核心的内容之一是水资源安全的评价。有些学者选择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作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内容,而目前水资源安全评价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以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评价。
2.1 国外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国外主要通过评价水资源压力来评价水资源安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水资源压力的宏观单指标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是区域人均水资源量;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除了上述两个单指标外,国外水资源安全评价领域常用的指标还有水贫困指数(WPI)。
(1)人均水资源量。
1992年Falkenmark和Widstrand将人均水资源量作为水资源压力指数,以度量区域水资源稀缺程度,这个指标被国际水资源界普遍接受,并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评价中。
(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Water Use Intensity)的定义为:年取用水量占可获得的(可更新)淡水资源总量的百分率。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许多机构都选用这一指标作为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指标。指标的阈值或标准系根据经验确定。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水贫困指数(WPI)。
水贫困指数(WPI)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它由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所(Center of Ecology and Hydrology-CEH)的研究人员Sullivan等提出[11]。我国也有许多学者使用这种方法对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如夏军、张翔[12]。WPI指数由资源(Resource-R)、途径(Access-A)、利用(Use-U)、能力(Capacity-C)和环境(Environment-E)5个分指数组成,WPI及5个分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指数取值越大表示状况越好。一般情况下,水贫困指数的数学表达形式为:
式中:WPI为某地区的水贫困指数值;W为上述5个分指数各自的权重;X为该地区分指数。
上述3个评价指标中,区域人均水资源量方法简单易行,但未考虑生态用水、水质以及开发利用难度、分布合理性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隐含了对生态用水和水资源分布时空的考虑,但是资料难于获得。WPI(水贫困)是个较为综合的指标,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涉及的方面,但是计算和资料搜集过程复杂繁琐,且定性的描述需要征询专家意见。
2.2 国内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国内对水资源安全领域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分类指标进行分析,将水资源安全分为多个子安全系统,如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饮水安全等,少数学者从水资源总体出发选择指标,建立指标体系。也有少数学者从总体上选取指标进行水资源安全的评价。
(1)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贾绍凤等[13]从水资源总体安全、水资源社会安全、水资源经济安全、水资源生态安全4个方面,选取了22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此指标体系对海河流域水资源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张巧显等[14]建立了中国水安全动态模型,模型考虑了生命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等6个安全评价子目标,选取16个指标对中国水安全系统进行模拟,所选指标的特点是突出了各指标的增长率;韩宇平、阮本清[15,16]考虑了水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控制灾害、水价值、水资源管理7个方面;另外其他一些文献都有相似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17,18,19,20,21,22]。表2列出了水资源安全评价中各相关的子目标所涉及的具体指标。
另外,一些学者也直接从总体上建立评价体系,如吴开亚等[23]在确立巢湖流域水资源安全初步评价指标体系时,没有将水资源安全划分为子安全评价单元,而是从总体上选择了水资源利用率、水域面积率、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农业灌溉面积率、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和、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作为评价的指标体系。
(2)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归纳水资源安全领域里的研究成果,结合上文给出的水资源安全的定义,本文从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将水资源安全评价分为生活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具体分为工业及农业用水两个方面)、生态用水安全3个子安全目标(如表3所示)。
3 国内外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24],这个系统是开放的,同时又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灰色性等特征,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政策、法律、教育等都在其涉及范围之内,因此,相关学者在评价水资源安全时,多采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研究方法,现将水资源安全评价常用的方法归纳如下。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的。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及部门等来评价方案,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权重[25]。
在水资源安全中主要用于指标的筛选以及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时也有研究者直接将此方法用于评价水资源安全[26]。该方法可靠性高、误差小,不足之处是构建水资源安全的判断矩阵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 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数学方法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与享有“动态规划之父”盛誉的南加州大学教授R.E.Bellm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27]。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某一个评价对象集和评价指标集,给出各指标对应的各评价对象的隶属度,从而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经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与各指标的权系统向量运算,得到评价结果。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综合评价中的模糊性,如事物类属间的不清晰性,评价专家认识上的模糊性等,适宜于对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及涉及模糊因素的系统进行评价;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不能解决由指标相关性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基本是人为选择,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方法,对同一个评价对象,不同的研究者选择的隶属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3)集对分析法。
集对分析法是我国学者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处理定性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确定不确定现作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该方法在一定条件并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确定不确定表达式(式3)来统一地描述各种不确定性,从而把对不确定性的辩证认识转换成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28]。
集对分析研究的核心是由联系度所引申的联系数,它所刻画的量是微观层次上处于不确定状态,而在宏观层次上处于可确定状态的量。对于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来说,设有N个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其中有S个指标优于I级标准,有P个指标劣于Ⅲ级标准,有F个指标介于I和Ⅲ之间,那么评价系统的联系度表达式为:
式中:i为差异度系数;j为对立系数。
根据上式的计算结果可以确定要评价的水资源安全等级与给出的经验等级的高低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分析。
(4)Vague集方法。
Vague集由Gau和Buehrer于1993年提出[29],是Zadeh模糊集[30]的一种推广形式,Vague集的特点是同时考虑隶属与非隶属两方面的信息,这使得Vague集在处理不确定性信息时比传统的模糊集有更强的表示能力,且更具灵活性[31]。
模糊集理论在处理具有模糊特征的信息时打破了经典集合论的局限性,但模糊集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某一元素的隶属度)既包含了支持这一元素的证据,也包含了反对这一元素的证据,它不可能表示其中的一个,也不可能同时表示支持和反对的证据,Vague集理论正是针对模糊理论存在的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不确定信息处理理论,已被成功地应用到了决策分析、专家系统、模糊控制、近似推理等众多领域[32]。Vague集理论的最主要的优点是对元素隶属度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来研究,是传统模糊集理论所不可及的。
(5)灰色系统理论法。
灰色系统是黑箱概念的一种推广。该理论是研究解决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与计算机系邓聚龙教授提出的[33]。
从本质上说,该理论是用数学方法解决信息缺乏不确定性理论。灰色系统是通过处理灰元使系统从结构上、模型上、关系上由灰变白,不断加深对系统的认识、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其任务是利用较少的数据建模,目标是建立微分方程模型,以时间序列表征行为特点,具有动态性、致力于现实规律的探讨,其核心是灰色模型[34]。
(6)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擅长处理高阶与非线性问题,可以较好地把握系统的各种反馈关系,适宜于客观的长期动态趋势研究。其实质上是通过设置变速率方程对系统的一系列因果反馈回路进行动态模拟,从而定量出系统的整体行为表现。
系统动力学方法用于水资源安全评价时,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并从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入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分析安全问题。
除了上述方法外,在水资源安全评价领域里使用的方法还有粗糙集[35]、投影寻踪[36]以及模糊物元[37]等。归纳上述方法可以看出,水资源安全评价领域里采用这些方法时都将水资源系统看成复杂的不确定的系统,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用水等多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的评价和分析。
4 存在的问题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压力下,国内对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在水资源安全定义、内涵、指标的选择、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我国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安全战略以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没有充分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表征度,从而使得所选指标间一定程度的冗余,并造成计算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实际可得性有较大差距,从而使得研究成果难以在实践中应用。
(2)阈值研究不足。
现有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水资源安全的概念和某些保障策略,而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水资源安全的阈值研究不足,从而造成了水资源安全的阈值没有公认的界定,因而研究成果不具有推广价值;水资源安全研究中也很少考虑到单项指标值在何种范围时是安全的,许多文献中在给出指标安全区间时一般考虑的是该区域的历史平均水平或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而没有考虑到水资源本身的动态性,从而使得单个指标安全区间的确定说服力不大。
(3)对东南沿海地区研究较少。
对区域性水资源安全研究多集中在缺水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区域,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研究偏少,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比较薄弱。有些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如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晋江流域,尽管降雨充沛,但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缺乏大型调蓄工程,再加上水质污染严重、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水质型缺水严重,因此,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安全研究也很有必要。
(4)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在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不同的学者基本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很少有学者各种方法在水资源安全评价领域的适用性做出深入研究;同时,没有对不同方法下同一个地区或区域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结果的对比,从而不能让读者认识到各种方法之间的可比性以及各方法相比较下的优点。
5 研究趋势
水资源安全领域今后研究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水资源安全的概念、内涵特征、研究范围、水资源安全的阈值、水资源承载力的模型和研究方法;水资源安全指标间冗余度和表征度研究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因子的选取及量化方法;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2)注重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安全评价。目前水资源安全研究领域,很多都是针对某个现状年份进行的研究,而对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安全几乎没有涉及,而社会生产部门由于是农业部门在不同的保证率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保证率也应该作为水资源安全领域研究的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对未来的水资源安全的考虑。目前的研究中基本关注的是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下的水资源安全评价,而对未来特定年份的水资源安全则没有涉及,因此对未来某个水平年的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与预测将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指导和借鉴。
(4)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水资源安全研究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证,从“水-生态-社会经济”多学科基础问题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水文水资源科学到社会经济科学、规划科学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因此加强各学科交叉研究非常必要。
(5)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应充分应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对研究数据进行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指导性、实用性;加强国际视野研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水资源安全对策。
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篇5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从根本上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暴露出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
我国水资源问题集中 表现为“两个不适应”
记者:汪部长,您好!淡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最重要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水资源形势? 汪恕诚: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十五”期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干旱问题得到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供水能力270亿立方米,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解决了农村6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17个省实施了用水定额管理,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宁夏、内蒙古进行了行业间水权转换。全国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万平方公里。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综合治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引江济太、南四湖应急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岳济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之,“十五”期间的水利工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十一五”以至更长时期的水利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水利发展任务相当繁重,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资源问题仍相当突出。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不断加剧。
二是江河综合防洪体系薄弱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突出。多数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洪涝灾害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三是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势,水环境总体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四是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是中低产田,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收”的被动局面。农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还严重威胁农民的健康,还有数亿农民没有喝上干净的水。
应当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从根本上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暴露出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
科学发展观是必须贯穿于 水利工作的一条主线
记者:水利工作应当如何应对我国复杂的水资源问题?
汪恕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水利工作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加快水利发展步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防御水旱灾害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切实从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无限索取向注重合理开发、节约保护的方向转变,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起来。要统筹流域和区域间水利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四是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水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水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水型社会。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质。
切实担负起两大使命
记者:“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水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请您概括一下水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汪恕诚:概括起来说,就是两大使命:
一是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水利既要满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扶贫开发、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工程移民对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保障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把保障人的发展需求与维护河流健康内在统一起来,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水利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是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认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记者:那么,“十一五”水利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汪恕诚:我们打算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要实施综合措施,重点是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加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五是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实施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措施,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水库移民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六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服务“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必须着力加强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为目标,完善灌区的灌溉和排涝体系,推进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发展以灌溉草饲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记者:加快水利发展,完成两大使命,需要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篇6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发展
前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水对人们的重要性以及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随着印染、化工等各种大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源被污染,使得当地的生态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直接被破坏,污染的水被人畜饮用后也会出现中毒现象,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人们想出了各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被利用的现状
水的存在是生命出现的基础,水就是生命之源。对于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水资源的分布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的地区水资源却严重缺乏。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方,人们会通过打井等手段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随之出现,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刚开始人们只看到了企业所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它们对水资源的污染,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扩张,水资源污染问题就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直接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料都不经过处理就排了出去,还有更甚者为了逃避人们的视线把废水口直接安置在河道下面,导致了水源被大规模的污染,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的破坏,在一些缺水的地区人们的饮水已经出现了困难,甚至人们一直在饮用被污染的水。
二、水资源利用中引发的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但是随着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得身处当地的人民的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现在由使用水资源出现的生态问题一般有:河道断流、植被退化、土地沙化以及盐碱化、水质恶化等。
1.河道断流。大部分的河流都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灌溉河边的良田,很多地区的土地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灌溉,河流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在现在随着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水量大大增加,而企业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一般都会建造在河流、湖泊的周围以便能取到大量免费的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企业开始运转时,河流中大部分的水甚至全部的水都会被拦截以备用于生产,而河流下游的土地却出现了断水,农民没有水源来进行浇灌,导致庄稼被渴死。
2.植被退化。由于水资源的分配不是很合理,使得上游和下游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上游因为水资源充足,人们过度的消耗,使得大量的水被浪费而造成的结果就是下游缺乏水资源。水资源的来源受阻,为了有足够的水资源,下游的人们开始打井开采地下水来使用,但是因为人们用水量是非常大的,不仅要供应生活用水,还要进行田地浇灌等,这样大量的地下水被开采使用,这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树木因为吸取不到足够水分而大批枯死,同时森林被毁,导致该地区的生态将会进一步恶化。
3.土地沙化以及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地下水位太低,这使得植被们都不能吸取到足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水分导致枯死,土壤在没有植被的约束后逐渐被风沙带走最后形成沙漠。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水资源不能合理的分配或者水资源被过度的消耗。到现在为止土地沙漠化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它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严加控制影响将遍布整个世界。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在土地或者河道内,水分的蒸发使得水中的一些矿物质被留了下来并覆盖在土地的表面形成盐碱地,而盐碱地是不能再种植使用的,在它周围生态将被严重破坏。
三、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规范治理。水资源是现在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对它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只有这样水资源才能不会枯竭。为了使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就需要借助媒体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大肆宣传,使得人人都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在使用水资源时能合理使用。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时要根据规定进行,违法者要进行严格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不被破坏和浪费。在使用水资源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水量的制定,要使用最合理的方案来进行施工以此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
2.节约水资源。节约水资源是现在人们所倡导的一个话题,现在生活中大量的水主要是用于灌溉,所以为了节约水资源必须要从农田灌溉下手。为了防止水资源流失,灌溉用的沟渠做好防渗漏工作,最好用专门的灌溉工具。
四、总结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为了我们能有更好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对水资源做好保护措施。为了我们健康的生活,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希望大家都来节约用水,保护好水资源。
【参考文献】
[1]韩永伟,王宝良,刘成程,等.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量计算中应用辐射效应理论的探讨——以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1):31–34,54
[2]李昌峰,張娈英,赵广川,等.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太湖流域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71–176
谈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篇7
我国是世界水资源贫乏国家, 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又不足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 北京市和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已低于沙漠国家以色列的人均量。目前, 全国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至400亿立方米, 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少产粮食700亿至800亿公斤。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北方的持续干旱, 不仅严重影响经济和人民生活, 还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荒漠化加速蔓延, 沙尘暴愈发肆无忌惮。水资源短缺已是我国北方环境资源诸问题中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难题。
2 解决水资源短缺有四种办法, 而要从根本上化解水短缺的危机, 开发空中水资源势在必行。
目前人类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引用地表水, 二是提升地下水, 三是淡化海水, 四是开发空中水资源。
我国对江河湖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进一步开发的余地不大而问题不少。通常认为, 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若超过50%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地表水资源利用率已达19%, 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松辽海黄淮流域的开发利用率到1995年就已高达50%, 故该区的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相当严重。
我国许多地区长期透支地下水,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漏斗”越来越大, 并导致地面沉陷、海水入侵和地面植被死亡及荒漠化等诸多严重问题。强行超量开采地下水, 不啻为饮鸩止渴。
至于海水淡化, 不但成本高, 而且对我国广大的内陆省区亦不可能。
以现实可行性而言, 只有开发空中水资源, 实施人工增雨战略工程, 才有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危机。由于空中水资源不在通常的“人均水资源”计算之内, 所以它既是新的开源, 又能大量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
3 人工增雨成本低、见效快, 现在已是我国大多数省区抗旱的重要手段, 且规模居世界前列
我国从50年代开始进行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的实验和作业, 到现在全国有30个省、市、区的1625个县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从业人员近3万人, 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社会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人工增雨已成为我国大多数省区抗旱的一个重要手段。全国每年用飞机、高炮和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数以百次, 增加降雨在百亿立方米量级。
比起抽取江河水或是提升地下水, 人工增雨成本很低。2001年7月湖北6次实施人工增雨, 耗资约50万元, 增加降水4亿余吨, 平均每吨水仅为人民币0.125分。上述北京市的人工降雨仅花费2万余元, 吨水成本比湖北还低。据河北省1995年测算, 人工增雨投入与产出效益比在1:30以上。北京市的数据显示, 增雨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90。
4 我国北方空中水资源潜力巨大, 目前的水汽利用率仅为5%。
利用率若能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增加水资源1090亿立方米;若能达到南方的一半, 我们则多出7条黄河。
关于人工增雨, 国内文献经常引用的说法为:根据国外多年经验, 科学组织的人工增加雨雪作业可能增加15%左右的降水量。这实际上只是美国1957年用碘化银催化冬季过冷却云的一次实验结果, 具体数据为能增加降水10-15%。其对某次人工增雨或许有参考价值, 但若开发空中水资源, 则应着眼于“水汽利用率”。
5 我国北方的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少雨加剧的现状, 与季风环流等自然因素关系不大, 主要还是人类扰动导致的自然之变态。
人们一直在说我国西北和北方干旱少雨, 这当然是目前的事实。但同时还有一个为人们忽视的事实, 即西北和北方上空的水汽相对并不少, 西界和北界的年均水汽净输入量为30915亿立方米, 超过了全国的水汽净输入总量。再一个重要事实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过程大都是自西、西北向东展开的, 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太平洋水汽从东向西的输送。这一点, 由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和气象预报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这也是开发空中水资源工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基点之一。北方干旱少雨是水汽利用率太低;而在低利用率的起点上, 开发空中水资源也就更易见效。
6 转变观念, 科学规划, 应时顺势, 以实施开发空中水资源战略工程为启动机制, 扭转北方干旱态势, 降解沙尘暴, 治理荒漠化, 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既然植被破坏是导致荒漠化扩展和干旱少雨恶性循环的要害, 那么恢复良性循环也应该有一个最佳切入点。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把植树种草作为其主攻方向, 但干旱少雨却使之事倍功半见效缓慢。当代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 开始使我们能够把握技术手段与最佳切入点的组合。
我国的人工增雨虽然已经搞了几十年, 但一直是作为一种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 而未能上升到开发水资源的战略层面, 此其一。
其二, 因为是抗旱的应急手段, 所以人工增雨作业基本都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进行, 甚至是一个市或一个县各自为战。
其三, 以往人工增雨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哪儿干旱就在哪里搞, 为的是缓解旱情。但是, 国内外人工增雨作业的结果却表明, 降水机制一旦启动, 在大多数情况下 (概率在90%左右) , 就不仅是当地下雨, 降水范围还会自动适当扩展并主要向下风方向拉长。
充分利用人工增雨向下风方向延伸的特性, 便是我们所说的开发空中水资源战略工程在操作上的重要支点。
在观念上, 则是把人工降雨技术从抗旱减灾的应急手段, 点化为开启自然生态良性循环机制的四两拨千斤的“金钥匙”。
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探讨 篇8
1.1 坚持公平性的原则
在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时, 需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 从公平的角度出发, 确保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水源环境。因为水资源的分配会涉及到一些权益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各自的权益最大化, 就需要遵循公平性原则, 由此才能够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有利的条件。
1.2 坚持全局性的原则
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个全局性的工程, 需要做好全局性的统筹规划, 平衡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就需要对水资源的分布进行详细的调查, 然后进行合理的调度。在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对于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地区, 就需要加强水资源的调度, 保证区域经济的正常运行。对于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区域, 要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减少浪费, 提高利用效率。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 才能够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 从而确保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1.3 坚持整体性的原则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应该实现现代化的手段, 充分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整体管理。针对不同的管理环节应该使用不同的管理手段, 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讲, 还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充分的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的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 在政府的号召下, 共同参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优化配置。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水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方面, 应该对水环境的承载力进行合理的调查评估, 从而与水资源的配置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促进全局的经济发展。
1.4 坚持综合性的原则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大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配置状态会对其他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时, 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考虑。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等都是水资源配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需要借助于市场经济的作用,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动态管理的方式, 根据每个时段的不同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整, 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
2.1 从以需定供到以供定需的思路
水资源是大自然中最为宝贵的能源, 所以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不应该无限制的索取, 应该在合理保护的情况下, 进行适度的开发, 在确保生态环境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所以对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及时的转换思路, 以往的以需定供只是单方面的向大自然索取, 过度重视经济效益, 而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支撑能力, 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以供定需是以保护水环境为重要准则, 在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水环境, 从而确保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2.2 从水量配置为主到质和量并重的思路
由于早期水资源在配置方工制定时是以水资源无限制索取作为主要思路, 因此在当前水污染及水危机情况出现后, 水资源利用中已无法回避水质型缺水问题, 在当前水资源配置过程中, 需要在满足水量配置条件的基础上, 要对水资源的使用条件进行充分考虑, 因此需要采用质与量相并重的思路来对当前水量进行配置。这就需要对水资源配置中的需求进一步进行强调。一是准确把握水资源状况的需求, 二是把握用户需水水质需求。质与量并重包含了水资源承载力中的水质承载力和水量承载力并重的思路, 也包含了对水资源全面评价的思想。
2.3 从工程措施为主到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中水利工程是基本单元, 水资源系统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要水资源配置中运用系统化思维和综合性方法, 单纯的工程措施已难以实现水资源配置的目标需求, 需要运用市场规律, 遵循环境限制, 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对水源地的保护。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 体现了水资源配置中思路的全面性和手段的多样性, 工程措施为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 非工程措施为工程措施提供实施的依据和方向。
2.4 从经济效益为主到三大效益并重的思路
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协调, 在各用水部门进行的水资源分配到底应该以什么原则进行取舍, 是水资源配置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配置思路常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归依, 忽略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导致了水资源的无序开发, 形成了水资源利用中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并重的水资源配置思路, 力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在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结语
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中非常好重要的工作内容, 其需要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进行充分协调, 确保能够更好的满足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而且能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所带来的负效应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具体实践中更注重配置的高效性和协调性, 利用多样化手段的应用, 可以有效的确保效益统一性的实现, 为满足区域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具有极强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西北干旱区柴达木盆地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1, 16 (04) .
[2]陈太政, 侯景伟, 陈准.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定量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 2013 (01) .
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 篇9
1 缺水原因
(1) 干旱少雨, 时空分布不均匀。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 2025年世界总人口的1/4, 或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 即近14亿人将严重缺水。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多人将面临极度缺水, 将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满足生活、工业和环境对水的要求, 而西北部地区就属于干旱少雨区, 降水少而蒸发大, 使得整个西北部地区的水分稀缺程度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且区域分布高度集中, 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开发利用较为困难, 春季来水少, 但春季灌溉需水量大, 因此, 多年来春旱问题突出, 制约了西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污染严重, 可利用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恶化已成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黄河水质遭受严重污染, 地下水水质日益恶化, 近几年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质量严重下降。西北地区农村饮用水绝大多数是积水, 由于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 又加上不经过污水处理, 许多农村的生活饮用水质量很差。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水环境和水源地保护不够。西部地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8%, 人口2.85亿, 表面上好象是地广人稀, 而事实上西部土地已经无法承受如此众多的生命。根据联合国1997年荒漠化会议提出的干旱半干旱带人口临界指标 (分别不能超过7人/km2和20人/km2) 来衡量, 西部地区人口严重超标。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 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人口与自然环境应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 超过这个正常值, 人口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西北地区人口压力是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极大威胁,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 人口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只有解决了西部地区人们的生存问题, 才可能把他们与生态环境对立的关系变成统一的关系。中央政府应采取措施提高西部贫困人民的生存质量, 使他们不致因生计问题危及生态环境。否则, 西部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能根本解决,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会由公开变成隐秘、个体行为变成群体行为, 危害会更加严重。
2 应对策略
(1) 改变用水方式, 节约用水,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缺水问题, 首先要抓节约用水, 通过建立节水机构, 加强对节水的宣传教育, 并采取征收水费、调整水价、实行计划供水等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 可取得明显的节水效果。计划用水, 节约用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关键。对于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严重, 超量用水的单位或个人应加倍收费;工业用水要改进工艺流程, 加大循环用水;农业用水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减少渠道渗漏, 禁止大水漫灌, 逐渐推广滴灌、膜上灌、渗灌等节水技术,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发展农业节水等措施,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绿化用水应紧密结合本区域的特点, 发展用水少的林木种植, 不宜过分追求视觉效果。
(2) 积极开辟新水源。开源首先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水资源, 我国西北已修建了大量水库, 但还有少数河流未开发利用。另外, 还有些地下水可开采利用, 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已超采, 必须严格控制减少开采量。开发当地水资源虽然数量不多, 但还有可为。开源的另一途径是污水资源化。目前有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道, 既污染了水源, 又污染了土壤。如加以处理回用, 使污水资源化, 既可增加供水量, 又可起到污染治理的作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谁污染、谁治理”。虽然污水处理费用较大, 但为防治污染、改善环境, 其也是必需的措施, 何况比跨流域调水还节省, 应当将污水处理回用与污染源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法律手段控制污水源的发展。
(3)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西北地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 管理分散, 涉及水利、城建、地区、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 政策难以落实, 同时, 各行政区域各自为政, 独立管理水资源, 难以实施流域性的统一管理, 不能有效地实施水资源保护和防治措施,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针对水资源管理滞后的现状, 应逐步建立以流域为单位的水资源管理权威机构, 打破各自为政的分散化的水利管理旧体制, 使整个流域用水做到全面规划, 上下游用水统一调配, 协调流域资源管理和行政区水资源管理的关系, 尽快制定各河流水资源环境保护法,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保护法规, 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4) 构建水权制度, 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益。水权也称水资源产权, 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一组权利, 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转让权。西北水资源一方面供不应求, 另一方面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益低下。要避免这一现象, 就必须充分调动水资源利用人的积极性, 严格执行“谁利用、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 通过水资源个体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来实现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但我国现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以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 水资源价格和价值背离甚远, 这与我国已经建立并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 追求对资源的最大利用, 以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因此, 建立合理的水交易市场, 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合理配置水资源, 才能充分体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市场经济体制下, 实行多渠道、多层次投资开发利用水资源, 加强水权、产权管理, 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 有利于促进经营者和使用者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水权制度, 应是西北水资源利用保护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5) 加强水情教育, 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在水资源利用中, 除了强化外部管理手段之外, 更重要的是让民众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 使污染控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农户自觉维护、清理、修缮渠系;市民主动节水。为此, 一方面应在水权明晰的基础上, 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水使用量权的有偿转让和水交易, 促使水资源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分步调高水价, 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 强化公众的征收水资源费、排污费和提高水价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改变“喝大锅水”、水费缴收平均主义及浪费水的现象。
临沂市水资源管理问题探析 篇10
1 强化水资源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生态文明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 水资源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利用粗放、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 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 加大水资源管理的力度。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09年, 水利部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行以“三条红线” (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和排污总量控制) 为核心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明确提出要“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作为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这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最早提法, 2012年国务院为此颁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 水利部制定了《关于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 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 临沂市水资源管理现状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鲁东南, 全市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5.4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52 m3, 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54倍。从山东省来看, 临沂水资源丰富, 但从全国来看, 临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4, 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临沂市加大了对水资源管理的力度。2012年12月, 临沂市被确定为山东省首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2013年7月, 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
2.1 水资源管理成效明显
2.1.1 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理顺
1996年,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临沂市水利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 明确规定, 市水利局“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负责组织全市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监测和调查评价, 对水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2002年“三定方案”在职能调整时明确, 增加其“承担地下水资源的行政管理”的职能。2010年“三定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水利局“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 并提出要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理顺。
2.1.2 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2010年, 山东省确定临沂市为全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市。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提出要全面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初, 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根据省政府有关贯彻意见, 临沂市相继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 初步完善了水资源管理制度。
2.1.3 水资源严管指标框架基本确立
2012年12月, 临沂市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通知》, 明确规定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根据临沂市“最严格”管理水资源的总体目标, 到2015年, 全市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29.9亿m3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力争下降到15m3, 确保不突破21 m3;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以上。到2030年水总量控制在32亿m3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或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2.1.4 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农业用水方面, 临沂市通过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推广管道输水灌溉, 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2013年度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2年的0.5提高到0.61, 用水量稳定在12.2亿m3左右。在工业用水方面, 临沂市通过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降低工业耗水定额, 使单位产值耗水量不断下降,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水量近年来稳定维持在1.95亿m3左右。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 积极推广节水器具,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 禁止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继续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管理和维护,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2.2 临沂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水资源管理能力还较薄弱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关键是解决水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从临沂的实际看,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取用水户的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还比较慢, 有的地方仅仅是覆盖部分用水大户, 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考核难度大;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系统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入河排污总量和入河污染物总量难以控制,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不到位;行政区域边界断面水量水质在线监测设施缺乏, 不便进行水资源管理, 也对水权改革、水市场建设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带来困难。
2.2.2 尚未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
长期以来, 我国水资源管理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格局, 水利、住建、环保、国土等部门都参与其中。本世纪初, 虽然形成了一股旨在推动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目的的水务一体化行动, 但是由于涉及城市供水管理等部门利益, 特别是在市级以下的水务一体化阻力较大。2011年以来, 虽在国家层面上积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但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出现部门间的配合不够协调的现象。
2.2.3 水资源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一是尚未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受多头管水体制的影响, 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上, 开发、保护、防治等环节存在割裂。二是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的保护者有时不一定是受益者, 甚至要为保护水资源付出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等代价。但是, 现在地方政府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也没有树立“谁受益, 谁付费”和“谁保护, 补偿谁”的观念, 对流域内水资源治理开发与保护活动中出现的利益和责任, 还没有建立合理共享与分摊的机制。三是水资源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对区域内的水源情况掌握的还比较宏观, 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和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突发性水污染应对等机制研究还比较单一, 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较低。
3 生态文明视域下临沂水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3.1 加快修订水资源综合规划
加强水资源管理, 首要的是做好水资源综合规划。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于2004年, 至今已有20年时间, 期间临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特别是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原有水资源评价和规划成果已不能反映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和严格管理水资源的要求。因此, 要尽快对水资源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围绕水资源配置, 加强需求管理, 围绕水资源保护, 加强河湖管理, 围绕水资源节约, 实行用水效率控制, 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 实现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
3.2 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审批制度
要把各县区用水总量指标落到实处, 依法实施全市年度用水总量管理, 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县区, 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 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建设相关部门要加强审查把关, 确保把取水许可审批作为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条件。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 禁止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
3.3 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必须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要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 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全面兼顾, 兴利与除害综合考虑, 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 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水务一体化管理, 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实现水的良性循环, 促进节水的有效途径。要建立“水环境—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处理—回用”的水务一体化水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市级涉水事务管理职能, 整合并理顺水务管理资源和涉水行政执法职能, 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回用及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防洪排涝等事务实行统一管理。
3.4 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
水资源问题 篇11
关键词:加强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现状
就目前来看,全世界大约有九亿人无法喝到安全健康的饮用水,被污染的水体逐年增多,由于全球气候发生改变,导致自然灾害的突发频率越来越高。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正在完善与水资源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我国在创建文明节水型社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充分认清当前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工作方面成绩显著,并且在水资源节约、利用、配置以及开发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非常出色,于此同时,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可利用的水资源很少且分布不均匀,加之我国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水资源充足的地带用水浪费现象也非常明显,因此,水资源的短缺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1水资源总量超载严重。近年来,我国每年的用水总量在可利用开发的水资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已占将近五分之四,很多地方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目前的水资源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产生很大的负荷,所以,政府要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缓解水资源短缺以及日益加剧的情况。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
2.2水质质量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无法比拟的数字,河流水质污染日益加剧,这直接危害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刻不容缓。
2.3水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水资源在时空分布方面非常不均衡,而且水资源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趋于不吻合状态,这也是水资源不断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会逐渐增长,近期,各地区相应出台了一些区域性的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增加水资源的需求量。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水资源要运用的恰到好处。
2.4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手段缺乏。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实施强制的约束和措施,政府没有运用考核和审批的方法来体现水资源的管理措施。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严格执行现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扭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用水质量。水质检测能力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不足之处是目前全国的监测网站并没有覆盖所有的地区。
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要从战略的角度,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要想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缺乏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节约用水,反对铺张浪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水资源的管理政策推陈出新,并且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将水资源从供水管理逐渐向需水管理过渡,从无序开发、过度开发逐渐转向有序开发、合理开发,从水资源滥用向水资源节制使用进行转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对水资源进行严格规划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依据当地总的水资源含量,按照区域和流域统一进行规划,使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和多种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建立水工程,就必须向有关水行政部门进行申请,由其根据流域防洪规划以及综合规划按照管理权限经过相关的审查进行意见的签署。对水资源应该进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关于未按照水资源法律法规建设的工作项目,审批机关一律不予批准,更不能私自违反规定。
3.3要严格管理和监督。要加强管理,严防项目重报现象,严防计划与建设任务不符现象,严防不按程序调整计划和工程概算现象,严防滞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确保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资金安全。要继续加强检查督导。通过检查督导促进规划、前期、计划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加快建设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3.4要对节约用水设施进行改造。明确规定节约用水的标准 ,并且对水产品进行标识管理用水效率,禁止销售和生产不符合用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在农业方面,也要实行相关的节约用水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节水灌溉措施,政府应加强产业的支持,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以及对农田的财政补贴;大力发展高效的节水灌溉渠道,比如建立管道输水,微灌和喷灌等。
3.5 加强执法监督,增强自我意识。大到工业化产业,小到我们本身,都要形成一种强烈的节约用水意识,珍惜我们的水资源;执法机关要对浪费水资源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并且广泛开展本水情相关教育,增强人们的责任感,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使人们形成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的高尚品德。
3.6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着眼于本地区水利的长远发展,提高对重大水利问题研究和思考的本领。一是要找准问题。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水利的实际要求出发,深入分析水利发展与改革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要找准原因。要从水利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发展阶段出发,结合工作实际,系统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因;三是要找准破解的方法。从水利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更加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的国家,更要珍惜地球这个大家园,把水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化,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全面节约。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为我们短缺的水资源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2年2月16日发布)
[2]陈雷,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写在二〇一〇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
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篇12
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 水资源的有限性
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水资源问题并认为水资源有可能成为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原因, 主要因为水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首先水资源具有循环性, 主要体现为人类当前可利用水资源大部分来源于降水, 但是认为这种循环性是无止境的或者认为自然中的水资源不会枯竭的想法是错误的, 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资源短缺问题会成为当今世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即使是丰水地区如果不能实现较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也会面临水资源枯竭的情况。并且事实上人类能够利用的水资源仅仅包括淡水资源, 其中江河、湖泊、地下水以及冰川等是淡水资源的主体, 但是也要面临许多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的特点, 所以水资源是有限的。当然水资源的有限性也是相对而言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海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所以水资源的有限性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水资源也具有可再生性, 但是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必须要以人们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保障, 如果不能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水资源的自然可再生能力。
(二)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当前水资源现状
首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水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尤其表现在我国作为农业国家农业灌溉需水量较大, 并且我国人口众多, 在人口的压力下为了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要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一方面, 我国的工业正在快速的发展, 工业产值也在连年提高, 但是水资源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障工业用水是保障我国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条件。而在我国社会发展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 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并不乐观, 突出的表现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等主要现状,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许多国家比较丰沛, 但是是建立在国土辽阔、河川众多的基础上的, 并且许多淡水资源由于开发能力限制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条件下使我国既是水资源大国同时也是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到我国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十分明显, 同时存在区域内水资源过剩以及严重缺乏的两种情况, 尤其表现为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分布不协调的特点制约了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以实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现象并存
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 水资源的短缺与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同时存在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主要表现在人们生活用水浪费、农业生产用水以及工业生产用水高效性有待提高。我国生活用水占据总用水量很小的比重,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用水意识和习惯等原因存在许多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农业生产是我国用水量的主体, 但是农业用水中的水资源主要用于对农作物的漫灌, 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尤其在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个别区域的农业生产仍旧以漫灌为主。工业用水中对水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足方面, 而从我国工业生产较快的发展速度来看, 如果此类问题不能解决很可能成为水资源浪费中的主体。
(二) 水污染现象严重
水污染问题是我国在社会发展中较为重视的问题, 但是水污染问题的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农业用水污染、工业用水污染以及少量的生活用水污染。农业用水污染主要表现在过渡使用化肥与农药而使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 影响水质。工业污染是水资源污染的主体, 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污水处理的意识或技术, 使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之中。水污染现象使我国的水危机进一步加深, 所以重视水污染现象的治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遵循协调性、公平性和持久性, 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探索和利用中也应该遵循以上三点:
(一) 水资源利用协调性的实现
协调性原则是指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以及其他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中相关部门应当对区域内水资源做出正确的评估与评价, 并以此为基础做出合理的规划, 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或因对水源的过度开发而引发地质变化导致地质灾害以及水灾害的发生。
(二) 水资源利用公平性的实现
鉴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应当从不同区域内水资源的调配以及同一区域内水资源调配两方面进行努力。在不同区域内的水资源调配主要要求大范围内的不同流域之间的水资源调配工程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同时各区域也要树立公平性意识, 不能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水问题而影响其他区域内对水资源的利用。在同一区域内水资源的使用要重视利用的高效性, 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遵从公平性原则以及对高耗水产业的改革来实现水资源利用在区域内的公平性。
(三) 水资源利用持久性的实现
首先要重视节水型社会的构建, 通过对节约使用水资源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来实现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 通过对《水法》以及当前水资源现状提高人们的水资源危机感, 通过对水权、水市场的管理以及水价格的改革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 通过改革农业灌溉技术来实现我国用水主体的用水高效性;其次要重视水资源再生能力的恢复和提高, 通过水土保持等方面为水资源再生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在水资源社会再生能力上要加大投入进行工业水资源重复使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污水进行处理实现多次利用来推动水资源利用的持久性。
摘要:本文阐述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对当前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并对如何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必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沈耀良:《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苏南科技开发》, 2005年06期。
【水资源问题】推荐阅读:
水资源保护问题09-12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05-13
我国水资源问题探析11-02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英语作文08-09
淮安市农村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07-05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06-30
水资源05-30
水资源价值05-09
水资源现状05-24
再生水资源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