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保护区

2024-06-05

武夷山保护区(精选5篇)

武夷山保护区 篇1

葡萄科(Vitaceae)植物世界上有15 属,约700 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我国有8 属140 余种,其中野生种类主要集中分布于华中、华南等省区[1]。 该科植物的果实为浆果,果实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生食或加工果酒、果汁、罐头、果干等产品,种子可榨油作为工业用,或者用于提取酒石酸。 该科多为藤本植物,叶多变,叶色多样,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其根、藤、叶、茎都具有药用价值[2]。因此,野生葡萄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武夷山拥有世界上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保存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 发育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有保存完好的原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 tchekiangensis林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林及黄杨Buxus sinica苔藓矮林,植物资源丰富多样[3]。 根据《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2001)的记录,葡萄科有6 属33 种[4]。但专题性的野生葡萄科资源现状调查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摸清和掌握好本区野生葡萄科植物现状、分布及自然资源家底, 是一项十分必要也极为迫切的任务,并为今后对该科植物的种质基因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于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西北坡, 东经117°39′30″~117°55′47″,北纬27°48′11″~28°00′35″,主峰黄岗山海拔2 160.8 m,总面积16 007 hm2。 保护区地处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季风区, 年平均气温14.2 ℃, 最高气温36.3 ℃, 最低气温-10.1 ℃, 年日照时数平均为964h,年均降雨量2 583 mm,年均无霜期231 d,年均积温4 680.2 ℃,年均相对湿度84.0%,是江西省日照最短,雨量最多,湿度最大的地方。 属中山地貌类型,山体基岩以火山岩、花岗岩为主体,亚热带微酸性的山地森林土壤类型。 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5%,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拥有2 829 种高等植物[4]。

1.2 研究方法

1.2.1样线设计。

2007年4~11月,采取样线调查的方法,对江西武夷山保护区及毗邻区的野生葡萄科植物进行调查,采集野外植物标本和照片,使用GPS进行定位,拍摄生境照片并记录生境因子。样线设计考虑涵盖典型的植被类型和海拔梯度(表1)。2008~2014年,通过对样线周边进行踏查与采集。

在室内完成标本制作并依据相关工具书[1,5-6]对所制作标本进行鉴定。 另外,笔者详细查阅了相关大学等科研机构葡萄科植物标本[7]和有关论著[4]对野生葡萄科植物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 注 :1. 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林 ;2. 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人工林 ;3. 茶叶 Camellia sinensis var. bohea 林 ;4.次生阔叶林;5.阔叶林;6.针阔混交林;7.针叶林;8.矮曲林;9.草甸

1.2.2频度统计方法

以目标种出现在各样线的次数进行统计,设置4个等级。主要为:a—少见,在1条样线(含1条以下)出现;b—较常见,在2~3条样线出现;c—常见,在4-5条样线出现;d—习见,6条样线以上出现。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采集、标本鉴定和查阅标本,初步整理出武夷山保护区葡萄科植物资源5 属27 种(含1 变种),具体种类及分布如下:

2.1 葡萄属(Vitis)

2.1.1菱叶葡萄(V.hancockii)。

产于高店水库管理站旁,生长于海拔264 m个灌丛中,少见。

2.1.2刺葡萄(V.davidii)。

产于分水关、黄龙桥沟谷、黄沙坑、老虎寨银坑、黄岗山公路两侧等,生于海拔556~1 870 m毛竹林(沟谷)、阔叶林、针叶林及矮曲林中,习见。建群种主要有壳斗科Fagaceaes植物、杉木、枫香Liquidambar taiwaniana、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等。

2.1.3锈毛刺葡萄(V.davidii var.ferruginea)。

产于西坑,生于海拔1 200 m阔叶林中,攀援于乔灌木上,少见。源于查阅标本。

2.1.4小叶葡萄(V.sinocinerea)。

产于西坑张家坑,生于海拔740 m次生阔叶林中,攀援于灌丛上,较常见。源于查阅标本。

2.1.5东南葡萄(V.chunganensis)。

产于擂鼓岭龙团、黄沙坑、黄岗山公路等,生于海拔442~1 760 m阔叶林、次生林、南方铁杉林石壁上、竹林灌木丛中,习见。建群种主要有木荷Schima superb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杉木、枫香、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等。

2.1.6山葡萄(V.amurensis)。

产于黄岗山公路,生于海拔1 250~1 580 m阔叶林(石壁上),较常见。建群种主要有台湾松、木荷、肿节竹Arundinaria oedogonata、悬钩子属Rubus植物等。

2.1.7毛葡萄(V.heyneana)。

产于黄岗山公路,生于海拔1 600~1 860 m南方铁杉林中,少见。建群种主要有秀丽槭Acer elegantulum、闽皖八角Illicium minwanense、箭竹Fargesia spathacea等。

2.1.8网脉葡萄(V.wilsonae)。

产于黄岗山公路、大郎坑1号桥头等,生于海拔777~1 618 m毛竹林缘或铁杉林中,常见。建群种主要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杉木、枫香、猴头杜鹃、鹿角杜鹃等。

2.1.9小果野葡萄(V.balanseana)。

产于黄龙桥、擂鼓岭沙窝里、黄岗山公路等,生于海拔401~1 644 m毛竹林沟边、杉木林、阔叶林、阔叶次生林和南方铁杉林,习见。建群种主要有壳斗科植物、南方铁杉、海通Clerodendrum mandarinorum、枫香、木荷、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猴头杜鹃、悬钩子属植物等。

2.1.10小叶葛藟(V.flexuosa var.parvifolia)。

产于黄岗山公路及沟中,生于海拔1 610 m铁杉林,少见。建群种主要有南方铁杉、枫香、猴头杜鹃、鹿角杜鹃等。

2.1.11葛藟(V.flexuosa)。

产于黄岗山公路,生于海拔1 190~1 590 m的黄山松林、次生阔叶林或铁杉林中,较常见。建群种主要有黄山松、枫香、猴头杜鹃、鹿角杜鹃等。

2.1.12华东葡萄(V.pseudoreticulata)。

产于黄岗山24 km道班后山山坡上,生于海拔1 783 m的矮曲林,少见。建群种主要有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闽皖八角、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箭竹等。

2.1.13蘡薁(V.bryoniaefolia)。

产于黄岗山公路及草坪,生于海拔1 100~1 270 m的阔叶林或竹林中,较常见。

2.1.14少毛复叶葡萄(V.piasezkii var.pagnucii)。

产于桐木关,生于海拔1 050 m的杉木林中,少见。源于查阅标本。

2.2 蛇葡萄属(Ampelopsis)

2.2.1蛇葡萄(A.glandulosa)。

产于小郎坑、银坑等,生于海拔680~840 m毛竹林缘灌木丛或阔叶林中,常见。

2.2.2牯岭蛇葡萄(A.brevipeduculata)。

产于分水关旧公路、擂鼓岭圈头坳、黄岗山公路13 km处等,生于海拔400~1 277 m的草丛、毛竹林边路边杂灌、阔叶林,习见。

2.2.3广东蛇葡萄(A.cantoniensis)。

产于擂鼓岭二渡港、沙鼓里等,生于海拔365~390 m灌丛或次生灌木林中的乱石堆上或毛竹林缘、沟边,常见。

2.2.4毛枝蛇葡萄(A.rubifolia)。

产于叶家厂篁碧坑,生于海拔1 000 m的山谷阔叶林中,少见。源于查阅标本。

2.2.5葎叶蛇葡萄(A.humulifolia)。

产于擂鼓岭二渡港,生于海拔365 m的沟边乱石堆上,少见。

2.3 地锦属(Parthenocissus)

2.3.1爬山虎(P.tricuspidata)。

产于黄龙桥、大岩及小郎坑(田边)等,生于海拔550~833 m的毛竹林、林中石生、毛竹林缘灌木丛或沟边岩石上,攀援于枯树、岩石或地上,习见。

2.3.2异叶爬山虎(Parthenocissus dalzielii)。

产于黄龙桥、黄岗山公路等,生于海拔563~1 760 m毛竹林或铁杉林,攀附于木姜子Litsea pungens、枫香等树上,习见。

2.3.3三叶爬山虎(P.semicordata)。

产于黄龙桥、擂鼓岭二渡港、擂鼓岭沙窝里、猪母坑东侧山坡、黄岗山公路等,生于海拔354~1 989 m沟边石头、南方铁杉林、矮曲林的悬崖石壁上。建群种主要有黄山松、南方铁杉、闽皖八角、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云锦杜鹃、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武夷山花楸Sorbus amabilis var.wuyishanensis、箭竹等,分布较广,习见。

2.3.4绿叶爬山虎(P.laetevirens)。

产于擂鼓岭蛇王庙、王村等,生于海拔430 m乱石堆上,匍伏于地面,习见。

2.4 俞藤属(Yua)

2.4.1大果俞藤(Yua austro-orientalis)。

产于大郎坑,生于海拔684 m的毛竹林缘沟边石壁上,少见。

2.5 乌蔹莓属(Cayratia)

2.5.1乌蔹莓(C.japonica)。

产于黄龙桥、东坑、草坪、叶家厂等,生于海拔556~1 100 m毛竹林、沟谷,习见。

2.5.2大叶乌蔹莓(C.oligocarpa)。

产于擂鼓岭沙窝里、黄岗山公路(13~17 km)等,生于海拔385~1 494m的河边杂灌丛下、阔叶林边。建群种主要有壳斗科植物、枫香、甜槠、木荷等,习见。

2.5.3角花乌蔹莓(C.corniculata)。

产于擂鼓岭沙窝里、老虎寨牛皮际,生于海拔387~816 m的路边石堆、阔叶林、毛竹林,较常见。建群种主要有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山楜椒Lindera glauca等。

3 讨论

3.1 武夷山保护区野生葡萄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并得到较好的保护

野生种群分布相当广泛, 主要集中分布于阔叶林、次生阔叶林及毛竹林,零星分布于台湾松、南方铁杉等针叶林。在本次调查中,习见种、常见种和较常见种有18 种之多,所以样线的该科植物遇见是丰富的;上限已达到海拔1 989 m,如:20070051 号标本“三叶爬山虎”; 最低海拔达264 m, 如:20070004 号标本“菱叶葡萄”,可见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葡萄科植物的生存。

3.2 武夷山保护区野生葡萄科植物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

观赏价值:爬山虎属植物以及广东蛇葡萄、牯岭蛇葡萄,叶片奇异,幼叶红色,秋叶变红色或橙黄色,很美丽,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可作花廊、花架,在城市建筑上绿化的好材料,亦为遮蔽墙壁及假山的好材料。 由于生长快,适应性强,抗污染能力强,应大力发展[8]。 药用价值:刺葡萄根可供药用,治跌打损伤、筋骨酸痛等症; 东南葡萄根可供药用, 治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等症;蛇葡萄根有清热解毒、祛风活络之效等。 工业原料:刺葡萄、葛藟等种子榨油作为工业用;有些可提取酒石酸,如刺葡萄等。 另外,果实还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应开发利用[9]。

3.3 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突出就地保护作用。 为了有效地防止该科植物资源的减少和灭绝, 开发利用速度必须限制在其可自然恢复的限度之内。 不合理地利用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作用, 会导致该科自然生境的片段化或岛屿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条件。 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对野生葡萄科植物进行引种驯化, 通过品种选育、杂交育种等研究,还可挖掘遗传变异或增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傅立国,陈谭清,等.中国高等植物·第八卷(修订版)[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2:182-228.

[2]杨敬芝,周立新,丁怡.刺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8):553-555.

[3]矫恒盛,钟志宇,程林,等.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垂直规律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1):6-10.

[4]刘信中,方福生.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3-63.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

[7]黄小强.江西铅山武夷山木本植物区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1985:177-182.

[8]张福平.粤东地区野生葡萄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3):11-18.

[9]王昌腾.浙江省葡萄科野生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5(4):45-46.

武夷山保护区 篇2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垂直规律研究

基于海拔500-m之间每隔100m设置的14个样地调查研究.对江西武夷山主峰黄岗山西北坡森林群落结构特征、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海拔梯度的关系进行探讨.14个样地共记录木本植物57科108属215种.其中乔木43科80属149种.全部样方中乔木树种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3种生活型,其中常绿阔叶树85种、落叶阔叶树59种、针叶树5种.研究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400-1800m,1800m以上为山顶矮林.②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是: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la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海拔成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Cody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Jaccrd相似系数与海拔梯度无明显规律.

作 者:矫恒盛 钟志宇 程林 方毅 程松林 JIAO Heng-sheng ZHONG Zhi-yu CHENG Lin FANG Yi CHENG Song-lin  作者单位:矫恒盛,JIAO Heng-sheng(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钟志宇,程林,方毅,程松林,ZHONG Zhi-yu,CHENG Lin,FANG Yi,CHENG Song-lin(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铅山,334516)

刊 名:江西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IANG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Q948.15 S718.542 S759.93 关键词:木本植物   多样性   海拔梯度   江西武夷山  

武夷山保护区 篇3

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中部季风湿润区, 年均气温14.2℃, 年均降水量2 583 mm;地貌具有山体高大、坡度陡峭、沟谷众多的特点。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台湾松Pinus taiwanensis—南方铁杉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林和中山灌丛—草甸等。海拔1 500 m以上为原生状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状态天然林, 1 500 m以下基本是人为干扰后自然恢复时间在20~40 a之间的次生林和部分有经营活动的毛竹林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

保护区管理局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1], 对保护区内动物资源调查结果进行过总结, 文献中共记录昆虫纲 (Insecta) 1 327种,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36种, 两栖纲 (Amphibia) 25种, 爬行纲 (Reptilia) 57种, 鸟纲 (Aves) 223种, 哺乳纲 (Mammalia) 77种[1]。经过近7 a的调查并结合文献检索结果[], 保护区新增动物记录180种, 分别新增蛛形纲 (Arachnida) 及其物种4种[其中模式标本种 (1983年发表的新种) 3种]、腹足纲 (Gastropoda) 及其物种18种、软甲纲 (Malacostraca) 及其物种1种, 增加物种记录的为昆虫纲59种 (其中:1994~2011年发表的模式标本种19种、中国新纪录4种、江西省新纪录15种) , 硬骨鱼纲14种, 两栖纲10种 (其中:2010年发表的模式标本种1种、江西省新纪录2种) , 爬行纲2种, 鸟纲72种 (其中2010年发表的江西省新纪录14种) , 详见表1。

为便于全面了解江西武夷山的动物多样性, 进一步开展研究分析, 现将保护区新增物种在此归总记述。

说明:以下文中物种名后“F”表示实地调查记录种, “L”表示依据文献报道种, “T”代表模式标本种, “C-N”代表文献中记载的中国新纪录种, “J-N”代表文献中记载的江西省新纪录种。

1 蛛形纲Arachnid Araneae

1.1 三港钝绥螨Amblyseius sangangansis Zhu et Chen, (1983) , L、T

1.2 箬竹钝绥螨Amblyseius indocalami Zhu et Chen, (1983) , L、T

1.3 柳杉钝绥螨Amblyseius cryptomeriae Zhu et Chen, (1983) , L、T

1.4 棒络新妇Nephila clavata, F

2 昆虫纲Insecta

2.1 武夷山比蜢Pielomastax wuyishanensis Wang et al, (1997) , L、T

2.2 江西奇象螱Mironasutitermes Jiangxiensis Fu et Xu, (1994) , L、T

2.3 光额盔叶蜂Corymbas glabrifrons Wei et Zhang, (2009) , L、T

2.4 麻纹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fulloi Sheng et Wang, (1997) , L、T

2.5 武夷全脉茧蜂Earinus wuyiersis Chen et Yang, (1999) , L、T

2.6 中华阔鞘茧蜂Platybracon sinicus Yang et al, (2008) , L、T

2.7 Senoclidea decora, L

2.8 红颈差齿姬蜂Thymaris ruficollaris Sheng et Sun, (2011) , L、T

2.9 沟差齿姬蜂Thymaris sulcatus Sheng et Sun, (2011) , L、T

2.1 0 台湾差齿姬蜂Thymaris taiwanensis, L

2.1 1 四斑长腹蟌Coeliccia didyma, L

2.1 2 线纹鼻蟌Rlunocypha drusilla, L

2.1 3 皱纹凸冠叶蝉Convexana rugosa Li et Wang, (1996) , L、T

2.1 4 船茎窗翅叶蝉Mileewa ponta, F

2.15枝茎窗翅叶蝉Mileewa branchiuma, F

2.16花坪窗翅叶蝉Mileewa huapingana, F

2.17周氏凸唇叶蝉Erragonalia chou, F

2.18橙带突额叶蝉Gunungidia aurantiifasciata, F

2.19黑横带叶蝉Scaphoideus nitobei, F

2.20斜斑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obigua, F

2.21隐斑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dormana, F

2.22顶斑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 F

2.23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S

2.24三带小板叶蝉Oniella ternifasciatata Cai et Ge, (1996) , L、T

2.25黑缘蝽Hygia latirenltis, L、J-N

2.26绿姬缘蝽Corizus rubicundus, L、J-N

2.27 Riptorius claratus, L、J-N

2.28面模尖蛾Meleonoma facialis Li et Wang, (2002) L、T

2.29截形优苔螟Eudonia abrupta Li, (2012) L、T

2.30艳卷蛾Vellonifer doncasteri, L、C-N

2.31肾点丽钩蛾Callidrepana patrana patrana, L

2.32古钩蛾Paraeoderpana harpasula, L

2.33昏山钩蛾Oreta fusca, L

2.34尖尾尺蛾Gelasma illiturata, L、J-N

2.35灰褐普尺蛾Pseudomiza bliquaria, L、J-N

2.36褐斑小黄尺蛾Heterolocha biplagiata, L、J-N

2.37大光腹夜蛾Mythimna grandis, L、J-N

2.38日本鹰翅天蛾Oxyambulyx japonica, L、J-N

2.39端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fritzei, L、J-N

2.40赘夜蛾Ophisma gravata, L

2.41凹入裸齿角石蛾Psilotreta excavate Yuan et al, (2008) , L、T

2.42弯钩裸齿角石蛾Psilotreta anfracta Yuan et Yang, (2008) , L、T

2.43双钩小石蛾Hydroptila biuncialis Zhou et Yang, (2009) , L、T

2.44细角小石蛾Hydroptila leptocera Zhou et Yang, (2009) , L、T

2.45三带蝎蛉Panorpa tritaema, L、J-N

2.46武夷山树甲Strongylium wuyishanense Yuan et Ren, v (2006) , L、T

2.47钝突齿甲Uloma kondoi, L、C-N

2.48柴田沟胸隐翅虫Megarthrus shibatai, L、C-N

2.49 Vesta rufientris, L、J-N

2.50 Coroebus acutus, L、J-N

2.51 Copris wcutidons, L、J-N

2.52闪蓝唇瓢虫Chilocorus nauseri, L、J-N

2.53三叉微果蝇Microdrosophila triaina Lu et Zhang, (2004) , L、T

2.54 Microdrosophila (Microdrsophila) fuscata, L、C-N

2.55山崎虻Tabanus yamasakii, L、J-N

2.56金黄指突水虻Ptecticus aurifer, F

2.57黑色指突水虻Ptecticus tenebrifer, F

2.58黄腹小丽水虻Microchrysa flaviventris, F

2.59福建小异性 (虫脩) Micadina fujianensis Liu et Cai, (1994) , L, T

3 腹足纲GASTROPODA

3.1 缩短倍唇螺Diplommatina abbreviata, F

3.2 天目山果瓣螺Carychium tianmushanense, F

3.3 大青琥珀螺Succinea magnaciana, F

3.4 肋瓦娄蜗牛Vallomia costata, F

3.5 伸展瓦娄蜗牛Vallomia patens, F

3.6 细钻螺Opeas gracile, F

3.7 小丘恰里螺Kaliella lamprocystis, F

3.8 扁形小囊螺Microcystis perdita, F

3.9 中华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sieboldiana, F

3.1 0 细纹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edfieldi, F

3.1 1 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

3.1 2 近圆锥形环肋螺Plectotropis subconella, F

3.13蛛形环肋螺Plectotropis araneatela, F

3.14多毛环肋螺Plectotropis trichotropis, F

3.15短须环肋螺Plectotropis brevibarbis, F

3.16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F

3.17双线嗜粘液蛞蝓Philomycus bilineatus, F

3.18绣花嗜粘液蛞蝓Philomycus pictus, F

4 软甲纲Malacostraca

4.1 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ense, F

5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5.1 台湾白甲鱼Onychostoma, F

5.2 宽鳍鱲Zacco platypus, F

5.3 尖头鱼岁Phoxinus oxycephalus, F

5.4 须鱊Acheilognathus barbatus, F

5.5 丁氏缨口鳅Crossostoma tinkhami, F

5.6 平舟原缨口鳅Vanmanenia pingchowensis, F

5.7 闽江扁尾薄鳅Leptobotia tientaiensis compressi-cauda, F

5.8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 F

5.9 鳗尾鱼央Liobagrus anguillicauda, F

5.1 0 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 F

5.1 1 密点栉鰕虎鱼Ctenogobius multimaculatus, F

5.1 2 褐栉鰕虎鱼Ctenogobius brunneus, F

5.1 3 中华光盖刺鳅Pararhynchobdella sinensis, F

5.1 4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F

6 两栖纲Amphibian

6.1 挂墩角蟾Megophrys kuatunensis, L

6.2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L

6.3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 L

6.4 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 L

6.5 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 L

6.6 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 Chen et al, (2010) , L、T

6.7 大绿臭蛙Odorrana livida, L

6.8 小竹叶臭蛙Odorrana exiliversabilis, L

6.9 武夷湍蛙Amolops wuyiensis, L、J-N

6.1 0 九龙棘蛙Paa jiulongensis, L、J-N

7 爬行纲Reptilia

7.1 铅山壁虎Gekko hokouensis, L

7.2 钝尾两头蛇Calamaria septentrionalis, L

8 鸟纲Aves

8.1 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 L

8.2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 L

8.3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 L

8.4大鵟Buteo hemilasius, L、J-N

8.5林雕Ictinaetus malayensis, L

8.6 白腹隼雕Hieraaetus fasciatus, L

8.7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 L

8.8 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 L、J-N

8.9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 L

8.10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 L

8.11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 L

8.12黄嘴角鸮Otus spilocephalus, L

8.13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 L

8.14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 L

8.15小白腰雨燕Apus nipalensis, L

8.16蚁Jynx torquilla, L

8.17仙八色鸫Pitta nympha, L

8.18烟腹毛脚燕Delichon dasypus, L

8.19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L

8.20黑眉拟啄木鸟Megalaima oorti, L

8.21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 L

8.22黄腹鹨Anthus rubescens, L

8.23山鹨Anthus sylvanus, L

8.24暗灰鹃鵙Coracina melaschistos, L

8.25赤红山椒鸟Pericrocctus flammeus, L

8.26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 L

8.27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 L

8.28黑领椋鸟Gracupica nigricollis, L

8.29白喉短翅鸫Brachypteryx leucophrys, L

8.30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 L

8.31灰林鵖Saxicola ferrea, L

8.32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 L

8.33乌鸫Turdus merula, L

8.34白眉鸫Turdus obscurus, L

8.35赤胸鸫Turdus chrysolaus, L、J-N

8.36灰纹鹟Muscicapa griseisticta, L

8.37乌鹟Muscicapa sibirica, L

8.38棕尾褐鹟Muscicapa ferruginea, L、J-N

8.39棕腹仙鹟Niltava sundars, L、J-N

8.40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 L、J-N

8.41蓝喉仙鹟Cyornis rubeculoides, L

8.42黑枕王鹟Hypothymis azurea, L、J-N

8.43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 L、J-N

8.44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 L

8.45小鳞胸鹪鹛Pnoepyga pusilla, L

8.46丽星鹩鹛Spelaeornis formosus, L、J-N

8.47红翅鵙鹛Pteruthius flaviscapis, L

8.48淡绿鵙鹛Pteruthius xanthochlorus, L

8.49褐头雀鹛Alcippe cinereiceps, L

8.50金色鸦雀Paradoxornis verreauxi, L、J-N

8.51短尾鸦雀Paradoxornis davidianus, L

8.52山鹪莺Prinia crinigera, L

8.53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 L

8.54远东树莺Cettia canturians, L

8.55黄腹树莺Cettia acanthizoides, L

8.56高山短翅莺Bradypterus mandelli, L、J-N

8.57棕褐短翅莺Bradypterus luteoventris, L

8.58棕腹柳莺Phylloscopus subaffinis, L

8.59冕柳莺Phylloscopus coronatus, L

8.60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 L、J-N

8.61比氏鹟莺Seicercus valentini, L

8.62白眶鹟莺Seicercus affinis, L

8.63煤山雀Parus ater, L

8.64黄眉林雀Sylviparus modestus, L

8.65冕雀Melanochlora sultanea, L、J-N

8.66栗臀鳾Sitta nagaensis, L

8.67纯色啄花鸟Dicaeum concolor, L、J-N

8.68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 L

8.69褐灰雀Pyrrhula nipalensis, L

8.70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 L

8.71栗耳鹀Emberiza fucata, L

8.72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 L

摘要:经过近7 a的调查并结合文献检索,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动物记录180种, 其中:模式标本种20种、文献记载中国新纪录4种、江西省新纪录31种, 腹足纲 (Gastropoda) 和软甲纲 (Malacostraca) 物种为保护区首次进行科学记录。

武夷山保护区 篇4

武夷山,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古闽族与古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如今,这里的景点众多,星罗棋布,就让我带你到最美的地方去看看吧!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九曲溪。人们常说:“闽中山水的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山美在九曲溪。”这话一点没错,你瞧,她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是不是想掬一捧清水尝一下味道?尽管喝吧,这水,纯净着呢!九曲溪全长9。5公里,平均宽度7米,山挟水转,水绕山行,弯弯曲曲,每一处拐弯,便会别有洞天,由于它共有九大奇景,因此称为“九曲”。

登上竹筏,让我们漂流九曲,尽览山色。瞧见了吧,这是第一曲中的“怒吼雄狮”,这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据说,它是武夷的保护神呢!来到二曲,面前这座秀气而又美丽的山峰叫什么你知道吗?她就是著名的玉女峰,亭亭玉立于溪畔,成了武夷的永久象征。三曲的绝壁悬棺令你惊叹吧,四曲的元代御茶园令你着迷吧,五曲的朱熹“武夷精舍”令你流连吧,别急,上了六曲的峰顶,你都可以把这些景色尽收眼底。七曲中雄立溪北的是三仰峰,是武夷景区最高一峰。而八曲,以奇石著称,“青蛙石”、“水龟石”、“猫儿石”……到了九曲尽头,平川沃野,豁然开朗,当年朱熹曾留诗一首:“九曲欲穷眼豁然,桑麻雨雾见平川。渔望更宽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武夷山保护区 篇5

素有“邹鲁渊源”之称的五夫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名人辈出。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003年,五夫镇也因此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五夫镇古镇区包括兴贤村、五一村、五夫村和紫阳楼保护区。古镇区自然环境幽美,历史遗存丰富,较好保存了宋代直至清代、民国时期的古街古巷,以及众多保存完好、具有很高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历史建筑,其主要风貌特征包含五大类要素。

1.1 建筑

古镇区内书院建筑、宗祠建筑及寺庙建筑等公共建筑沿古街布置。公共建筑前大都有呈八字型的入口空间。五夫镇面广量大的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古街的两侧,或直接通往古街,或隐藏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沿街商铺的背后,是古镇风貌的底景。明清时期的庭院式民居是五夫镇重要的建筑风貌。

1.2 街巷空间

五夫镇街道呈鱼骨状布局,其中最主要的街道是兴贤古街。其贯穿兴贤村、五一村和五夫村,古街从北端的玉虹桥起向南越过文献桥至南端的百岁坊,与西侧的籍溪平行,籍溪好似一张弓,兴贤古街就是弓上的弦,街道略显弯曲如龙舟,以六个坊门把它分为七段,因此,又有“七市”之称。古街两侧纵横许多小巷,与主街垂直布置,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凤凰弄、朱子巷和大埠巷、彭家厝等。

1.3 环境

五夫镇河道主要有籍溪、潭溪。籍溪由北而南从古镇东边抚过,是五夫的母亲河。潭溪自西向东从屏山北麓蜿蜒汇入籍溪。古镇从籍溪引渠而入,顺着兴贤古街而下,贯通全街区,与古街中众多的古井形成便利的生活用水体系,是居民日常生活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五夫镇中有众多名泉古井,既有历史典故,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位于潭溪南岸屏山山崖处的屏山灵泉,泉水清冽甘甜,是当年朱熹汲水的井泉,又名飞龙泉。五贤井是位于兴贤古街的两侧是五口井,是五夫后人为纪念宋代胡氏五贤的突出成就与地位,将兴贤古街上的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

古镇南潭溪对岸屏山上树木参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熹手植古樟,位于紫阳楼左侧潭溪之畔,朱熹16岁时所种,迄今已有860余年。其他还有紫阳楼古树群、玉皇庵古樟树等。

1.4 肌理

五夫古镇区具有独特的空间肌理特征,并且蕴含着历史文化意义。因此,这些特征需要得到保留和延续。五夫镇沿新旧两条道路发展,古镇保护区沿主街道呈鱼骨状空间格局,建筑布局紧凑,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局部地段现状为空地或绿地,割裂了街道空间格局。建筑多有前院、天井,为庭院式建筑,也有四合院的组合形式。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划控制,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体量、形式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存在较大差异,亟需改造。

1.5 其他

碧水丹山养育了独特的武夷文化,闽越文化、民俗文化、理学文化等交融并蓄。

五夫古镇是中国朱子理学的策源地,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古镇朱子文化绵延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化遗物、遗址和遗迹。其中包括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半亩方塘、朱熹古樟和紫阳古楼等。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为研究朱子理学和宋代儒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现存问题

古镇区现状建筑质量大都较好,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存良好,民居建筑相对保存较差,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个别建筑已经衰败。

五夫镇道路系统不完善,除兴贤古街外,次要的步行道路不完善,内部交通不畅。镇内车行道对古镇区环境与氛围造成干扰,人车混杂,停车场地匮乏,缺乏相应的配套。镇区外围次干道连接不畅,没有成环成体系,造成了交通与消防的问题。

五夫镇内绿地与景观不成系统、特色不明。公共广场及绿地少且分布不匀,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要求。

新建筑与老建筑从建筑体量、密度和群体关系上,均表现出不协调,破坏了古镇原有的道路格局和街巷肌理,不符合古镇的历史风貌。

由于缺少必要的开敞空间和大力宣传,五夫镇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3. 规划对策

3.1 建筑

3.1.1 立面风格控制

民居类建筑开小窗或不开窗,天井采光,在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地段商业类建筑可适当开大窗户,利于观赏景观及进行商业活动。

在历史保护核心区采用闽北传统建筑材料,如青石砖、夯土及鹅卵石等。在风貌协调区,新建筑可以采用现代材料,但在外墙上可以局部采用青石砖、夯土及鹅卵石材料作为装饰,在风格上达到与历史保护街区的协调。

3.1.2 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区保护范围内建筑层数限制为2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7.2米,建筑层数指导原则是2层为主和局部1层。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内建筑层数限制为4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4.4米,建筑层数指导原则是2层为主,局部3~4层。

3.1.3 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核心区保护范围内建筑保持原有传统建筑形式、体量及风格,对范围内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筑要进行逐渐改造或拆除,改造中以历史建筑及传统建筑风格为依据,完全采用当地传统材料(如青砖、木材)进行。

控制区保护范围内具有现代风格的公共建筑(平屋顶建筑)逐渐实行改造。新建公共建筑的建筑单体连续展开面投影宽不大于40米;屋顶形式及建筑细部的处理参照图则建议及规定的做法。新建及改造居住建筑的建筑体量不得超过现有民居;建筑层数主要为一层,局部两层;沿用原来坡屋顶形式,参照典型民居进行建筑细部改造;采用传统材料作为外墙饰材(例如石材、鹅卵石木材)。

3.1.4 建筑色彩要求

规划区内保持原有建筑色彩,改造及新建建筑色彩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一般建筑单体色彩不得大面积采用高彩度的原色和深色。建筑屋顶色彩采用深灰色;墙面色彩根据周边建筑的情况可采用土黄色、青灰色;建筑细部色彩可适当丰富,但种类不得过多;门窗以红褐色为主,壁画、雕花除青灰色外,可采用淡粉,浅黄色。

3.2 街道

为保持古街的空间尺度及传统风貌,街道尺度,街道尺度不宜过宽,主街宽度恢复原7米~9米的宽度,其它街巷为1.5~3米。古镇区应以步行街巷为界形成保护利用控制单元,用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公顷。

3.3 环境

根据古镇传统风貌和山水格局景观保护要求,规划“一纵三横”的空间景观系统。纵向景观轴线为兴贤古街轴线,以周边传统民居和宗祠书院等建筑为景观主体;横向景观轴线为与兴贤古街交错的滨河步行轴、商业街以及商业二街横轴。规划四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古镇南端入口滨水景观节点、五夫大道与潭溪交界西北侧景观节点、籍溪、潭溪交界东北侧景观节点、古镇北端入口临水景观节点。

严格保护自然水体水质,确保镇区地表水水质控制在国家Ⅰ类标准。保护植物种类多样性,不得私自砍伐树木,名木古树应挂牌保护。保护自然山体,不得在古镇周边山体进行采矿、建造房屋等活动。

电话亭、厕所、栏杆、灯具、垃圾桶等设施的色彩应统一并与环境协调。核心保护区内垃圾桶不得采用固定式,路灯灯具采用隐藏式,不得破坏街道两边的建筑、阻碍街道空间及遮挡景观。

3.4 肌理

保护古镇区建筑风貌的协调,保持历史镇区建筑群空间的格局及空间的完整。建筑庭院空间内不得私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体量、形式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尽量保持一致,对于风貌差别较大的建筑,应该进一步提出改造。

3.5 其他

主要指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古街坊门和古井。保留现有五贤古井、官仓井,恢复兴贤古街上的六道坊门,并拟在古镇入口处新建一牌坊,作为古镇入口的醒目标志。另外,对其文化遗产,如鱼龙戏、朱子文化等,通过民俗博物馆、壁画展示等手段进行保护。

4. 结语

本文结合五夫镇古镇区的控制规划实践和研究,提出了建立针对古城(镇)区控规的保护要素,并拟定了古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

上一篇:特色产业集群下一篇:乡下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