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文化区论文

2024-06-30

武夷文化区论文(共11篇)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1

源自南朝:

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 (公元806~820年) , 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 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 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月涧云龛之品, 慎勿贱用之!”从此, “晚甘侯”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唐代茶圣陆羽在晚年慕武夷茶名来到武夷山, 写有《武夷山记》, 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

自唐代孙樵称武夷茶为“晚甘侯”后, 历代多有讴歌其者。《晚甘侯传》云:“森伯之祖, 尝与王肃善。”南北朝时期, 王肃的父亲王奂在南齐任尚书右仆射, 很可能得到进贡的武夷岩茶礼品。因此, 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据此论证:武夷茶约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时已初具名度。

鼎盛于宋:

北宋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 崇安县正式建县, 武夷茶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 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 享誉于朝廷。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从这诗里, 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 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 著书立说, 聚友品茗, 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 以此为乐事。“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 这是道家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 茶如灵丹, 清人脾胃。

此说明在宋代脱颖而出、崛起于碧水丹山的武夷茶, 已悄然进入京都皇室, 但真正列为贡御之品而生产制作的还在元、明两朝。

岁贡元明:

元朝至元十六年 (公元1279年) , 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 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皇宫, 深得皇帝爱赏。大德五年 (公元1301年) , 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之职, 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第二年他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创设了皇家焙茶局“御茶园”。从此, 武夷岩茶正式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 元至未六年 (1368年) 全国贡茶4022斤, 福建占一半, 贡茶主要来自于北苑和武夷, 北苑1360斤, 武夷940斤。

明代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 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 并诏颁福建建宁 (按, 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 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 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嘉靖三十六年 (公元1557年) 由于御茶园疏于管理, 茶树枯败, 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御茶园前后经历255年, 由于御茶园悉心栽培和精工制作贡茶, 被皇帝天子所确认, 进一步确定了武夷岩茶正统的高贵地位。

清延至今:

据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及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茶叶, 福建贡茶名单中“武夷茶”列第一位, 其它还有“严顶花香茶、小种花香茶、工夫花香茶、尖茶、莲心茶、三味茶、郑宅芽茶、郑宅香片茶、天柱花香茶、乔制茶、花香茶”等。建国后, 武夷茶早在1956年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并做为国礼多次赠送给国外领导人。十大茶人陈橼总结道:“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 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 无与伦比, 值得中国劳动人民称雄世界”。2002年以来, 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被国家入选为原产地保护产品, 先后注册了“武夷山大红袍”和“正山小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6年5月, 武夷岩茶 (大红袍) 制作技艺, 获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继承传统:

正是这千年的贡茶殊荣坚定了福建省武夷山御春园茶事业有限公司开发武夷传统贡茶“御制武夷茶”的信念。为此, 企业进行了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恢复传承武夷贡茶传统工艺, 造就尊贵养生茶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御春园专注于明清两代皇家曾历久不衰的贡茶产品进行开发, 使皇家文化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 故宫有关机构对企业开发的福建贡茶“武夷茶”养生产品授予“故宫博物院专造”之誉。经过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学科这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点鉴定, 由于武夷山的特殊条件, 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特别高, 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别多, 其中最重要锝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 绿茶的1.7倍, 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达1.1%, 它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常饮武夷茶, “益思明目, 轻身耐老”。

第二、延续清代贡茶包装的科学化, 铸就收藏级大红袍。清代贡茶有锡罐、瓷瓶、银罐、陶器、木盒等, 形式多样, 造型精细, 美仑美奂, 注重茶叶的密封保存, 做到既保鲜持久, 又华贵精美。御春园和故宫相关机构充分利用故宫所藏诸多的包装原物, 进行认真筛选, 选取了适合“武夷茶”包装使用的瓷瓶、木盒和锦盒进行手工复制, 力求达到美仑美奂, 体现御用贡品的大气、庄重。用传统贡茶工艺制作的岩茶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三年的岩茶即是药, 对降脂降压和胆固醇及调理肠胃有很大帮助, 陈茶除了药理功能显著之外, 滋味醇和带有陈香味, 260年前的瑞典商船“歌德堡号”打捞起来密封茶罐中的大红袍风味甘醇依然。目前最具有收藏价值的武夷山大红袍品种有:奇丹、水仙、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等。

第三、传承历史悠久的贡茶文化, 打造茶文化盛宴。清朝乾隆皇帝嗜茶如命, 据说他晚年准备隐退时, 有臣子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 其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可见其爱茶程度。纵观清代宫廷茶事, 皇帝将茶仪用于尊孔、视学、经筵, 与儒家思想进一步明确挂钩, 作为一种明君臣、伦理、思想、教化的手段;与宫廷诗会、文事相结合, 表示弘扬文明之意, 对推动茶与艺术的结合起到重大作用。御春园茶事业有限公司认真挖掘贡茶文化, 从武夷茶品饮的环境、器具、备水、置茶、冲饮、品茗等多方面引入贡茶概念, 营造当年乾隆皇帝冬夜烹茶之意境, 让当年御用文化融入中华盛世!企业已编写完成贡茶茶艺、禅茶茶艺、道茶茶艺3套文案, 并开始着手编排这3套茶艺的表演流程, 一旦成功必将引领茶文化潮流的发展。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2

行程特色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的象征最精华的代表作~华安土楼群 世界自然遗产-武夷山 海上花园鼓浪屿电瓶车环岛领略蓝天碧海的壮美万国建筑美景 胡里山炮台红夷大炮清兵操演秀再现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的军事盛况 特别安排乘船游鹭江夜景 印象大红袍-张艺谋第五个印象系列作品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在 23个世界双文化遗产胜地创作 全程不走购物点没有压力没有纠纷轻松愉快 风味特色 厦门土楼风味好清香风味

海鲜风味 武夷山酒店迎宾宴绿色养生宴 茶宴风味山珍野菇宴

文公宴 第ㄧ天台北厦门 黄金海岸环岛公路 MF-888 13251500 集合于桃园国际机场搭乘直航班机飞往厦门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

厦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这里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自古厦门便是白鹭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因此厦门又被称为『鹭岛』

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大陆著名的旅游城市 搭乘直航机前往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厦门抵达后观赏黄金海岸环岛公路 一九八七年新开辟的它从轮渡广场起经各主要园景后从西面回到轮渡广场完成绕岛一周的游览它不但自成一景还可让游客一边领略蓝天碧海的壮美一边浏览小岛的自然景色而且把岛上许多景点连成一体给游客带来千变万化的景色和无穷的遐想 早餐敬请自理 午餐机上套餐 晚餐亲朋好友宴请 自理 住宿温德姆和平国际5星 海景房 第二天 厦门 华安土楼胡里山炮台鹭江夜游 早餐后前往华安华安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现存土楼68幢数量不多但却拥有土楼之母土楼之王等最具代表性的土楼属于福佬民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而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目前华安土楼旅游区主要由大地土楼群上坪土楼群世界竹种源三大景区组成是福建土楼文化传承的典范也是福建土楼走向世界的源头位于华安县沙建镇的上坪土楼群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土楼群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被誉为福建土楼发源地主要由土楼之母齐云楼配合 土楼中的圆明园日新楼土楼碉堡升平楼组成这三座土 楼并不是保存完整的土楼楼内没有居民但每一座土楼都代表了一种土楼特色分别展示出土楼居住土楼建筑和土楼军事等文化主题不仅让人领略福建土楼深厚的文化魅力还别有一番残缺与沧桑的美让人情不自禁地感慨华安土楼土楼源头不到源头白看土楼 后参观胡里山炮台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自然旅游资源素有「八闽门户天南锁钥」之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日竣工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日工期二年八个月炮台总面积7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内开砌暗道筑造护墙弹药库兵房官厅山顶了望厅等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晚餐后安排搭船夜游欣赏鹭江美景

早餐饭店早餐 午餐土楼风味 晚餐亲朋好友宴请 自理 住宿温德姆和平国际5星 海景房

第三天 厦门(鼓浪屿 南普陀寺 集美学村)

早餐后前往码头搭乘渡轮前往海上明珠鼓浪屿 含环岛电瓶车 岛上岗峦起伏浓林茂密树木蔘天风景如画素以海上花园的美称享誉中外这是目前厦门年轻人最热门的旅游约会景点游览菽庄花园全园分为藏海园和补山园两大部分各景错落有序园在海上海在园中园中钢琴博物馆展出了十九世纪德国奥地利产的古钢琴都是胡友义先生的私人藏品 后前往五老峰山下的千年古刹南普陀始建于唐代与厦门大学相邻由于该寺以奉祀观音为主又在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 厦门集美嘉庚园简介该园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学村东南部海滨处并与鳌园毗邻是纪念陈嘉庚华侨所建造的园区陈嘉庚先生于公元1874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17岁时与父亲前往新加坡从事商业贸易后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他便创立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以及鳌园的博物大观对于当地的奉献十分具有意义因此在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便根据其遗愿建造了厦门集美嘉庚园除了意义价值不凡 早餐饭店早餐 午餐南普陀素宴 晚餐好清香风味 住宿 温德姆和平国际5星 海景房 第四天厦门武夷山 一线天25H健行印象大红袍

参加4天3夜团友搭机返回台北结束愉快旅程 早餐后搭机前往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山 随后前往一线天在武夷山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象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观赏完一线天沿石罅前行数十步就可折入风洞进入风洞会感觉到凉风从石罅中习习吹来即便是盛夏酷暑时节到此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到肌骨透凉洞口石壁上的「风洞」二字系宋景定元年廿六日建安郡人省斋徐自强所书 晚间客人可自由安排或自费观赏张艺谋最新推出的印象系列--印象大红袍 是目前唯一在世界「双遗产」地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张艺谋印象系列作品它将以融历史民俗山水和茶文化于一体的实景演出来表现武夷山岩茶极品大红袍的神韵2003年以来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完成了《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雪山篇和《印象西湖》 等印象系列作品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的新模式 早餐饭店早餐 午餐绿色养生宴 晚餐茶宴风味 住宿武夷山悦华酒店5星 第五天武夷山风景区 九曲溪竹筏漂流2H天游峰25H爬山 早餐后搭车前往武夷山风景区九曲溪坐竹筏漂流九曲溪全长628公里经星村入武夷山折为九曲到武夷宫前汇于崇溪盘绕山中约75公里水绕山行自有风情随后前往天游峰为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云窝参观这里可以说是武夷山最美的地方之一它位于五曲和六曲的北岸接笋峰和仙掌峰之间依山临水奇峰林立有上下云窝之分磊落的岩峦之下隐藏着许多洞穴冬春时节常有缕缕烟云从洞中逸出在峰石间卷舒 早餐饭店早餐 午餐山珍野菇宴 晚餐文公宴 住宿武夷山悦华酒店5星 第六天武夷山-厦门 虎啸岩25H爬山水濂洞1H MF80151700-1740 早餐后专车前往虎啸岩参观"虎啸八景有坡仙带不浪舟语儿泉白莲渡集云关普门兜宾曦栋″等美景然后前往水濂洞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洞是水平岩层中较软岩层受流水侵蚀凹陷而成洞顶有泉下落形成高达80米的瀑布水大如水管涌澎湃水小如白色玉带随风漂洒古人赞“赤壁千寻睛疑雨明珠万颗画垂帘”被誉为“山中最佳之最”傍晚时分搭乘飞机返回厦门

早餐饭店早餐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3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既是国际化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市,还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以武夷山脉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处于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亦是世界茶树品种的王国,更是中国茶叶与茶文化传播海外的重要源头及连接东西方茶文化的节点。2009年初,福建省重点茶文化产业项目《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规划出台,项目定位为立足武夷、辐射闽北、勾联闽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手段上,将采用艺术的形式、生态的形式、历史学的形式、博物馆学的形式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丰富内涵。该规划以茶产业集聚为特色,它将为武夷茶业,乃至福建茶业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争取一席之地,同时还将打造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2009年至2012年为第一阶段,完成项目的布局工作;2012年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完成项目的主体工程,发挥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2015年至2019年为第三阶段,对整体项目进行提升,推广“武夷国际茶文化艺术之都”的城市理念。整体项目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国际茶文化博览城板块、茶叶现代服务中心板块、海峡两岸茶文化经济教育与国际茶文化交流板块、国际茶养生与茶文化生态旅游板块、茶叶精深加工科技园区板块、世界茶文化主题公园板块。

据介绍,目前,第一阶段已经整合了各种新旧项目资源,完成整个项目的全面布局,正在实施、深化推进以及完成的项目有武夷山仙店茶叶深加工科技园、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中华武夷茶博园、海峡茶学院与游学基地、国际茶业会展中心、下梅世界茶文化主题公园等,共计完成投资11亿元。2012年,整体规划将向第二阶段推进。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4

本届论坛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福建省老子研究会承办,长乐市人民政府、中共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长乐市金峰镇人民政府、长乐市老子研究会、闽淸县老子研究会等单位协办。

论坛以“哲学之父道德源,和谐发展大道行”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老子思想解析、如何深化老子文化研究等论题展开精彩演讲,并就老子与道德经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道家的生态和谐观、老子的民生幸福观、《老子》论“道”考略等议题展开研讨。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5

由著名茶学专家西南大学刘勤晋教授主编,国家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茶文化学》(第三版)编写工作会议于四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学院举行。来自国家农业出版社、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天福茶博院的专家教授15人以及东道主武夷学院党委书记何三保同志、校长杨江帆教授出席了会议。

髙等学校《茶文化学》教材是20世纪末由全国农林髙校茶学学科组提出,委托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勤晋教授主编的一部髙校茶学专业急需开设的专业课教材,也是国內第一部茶文化学教科书。该茶文化学教材第一版由刘勤晋教授力邀海峽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姚国坤、徐荣波参编。首版教材出版后,曾引起海峽两岸茶界热烈反应。2006年,国家教育部、农业部根据国内外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又将《茶文化学》(第二版)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仍由原主编及国内知名茶文化教授参编。该教材经过六年的实践,成为国外孔子学院教师们教授中华茶文化旳一本重要参考书。

今年二月,国家农业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新要求,根据培养和造就一批“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造性专门人才的总目标,再次将《茶文化学》纳入十二五规划教材计划之中,并力邀已刘勤晋教授再次操刀主笔工作。年愈七旬的刘勤晋教授在会上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努力工作,为我国茶文化教育站好最后一班岗,使《茶文化学》真正成为反映博大精深中华茶文化优秀传统,并推动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本好教材!”

大红袍茶树品种获省级审定通过

5月2日,武夷山市茶业局传来消息,由该局申报选育的大红袍茶树品种,日前顺利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2年的审定,至此,大红袍正式成为省级审定通过的茶树品种。

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大红袍属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种植成活率较高,产量较高,抗旱、抗寒性强,适制闽北乌龙茶,适宜在福建省乌龙茶区种植。经审核,大红袍茶树品种符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通过审定。

“大红袍”原产于武夷山九龙窠,是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曾被中国博物馆收藏,是武夷岩茶中极品。“大红袍”的品质主要特征是具有桂花型香气,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据悉,武夷山历史上有茶树品种上千种,近年来,武夷山市积极致力于茶树品种的挖掘和保护,已挖掘记录茶树品种280种,科技保护可用品种70多个,其中以大红袍、肉桂、水仙、奇种为重点进行提纯复壮和种质资源保护。目前,武夷山有大红袍4万多亩。

据了解,实行品种审定制度,是国家加强品种管理,促进品种合理推广的强制手段。《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规定“未经审定或审定不合格的品种,不得繁殖,不得经营、推广,不得宣传,不得报奖,更不得以成果转让的名义高价出售”。茶树品种审定分国家和省两级。国家级审定工作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负责,受理经过国家区域试验的品种,或经两个省审定通过的品种;省级审定工作由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受理本省经过省级区域试验的新育成品种或引进品种。国家审定通过的品种可在指定范围内跨省推广,省级审定通过的品种只能在本省范围内推广。

去年,福建省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鼓励新品种选育,从今年起省级财政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级、省级审定的茶树新品种,每个新品种分别给予选育单位一次性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

浅析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独特性 篇6

武夷山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 其兼容了儒释道三种不同流派的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武夷山文化不仅具有道教的逍遥文化、还有具有儒学的治世文化、更有佛家的出世文化, 三种文化千年来在武夷山并存, 相互融合, 各具特色, 而要掌握武夷山文化的内涵必须要把握其主流。武夷山道教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 能兼容入世的佛教文化和出世的儒家文化, 只有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特点, 才能真正掌握武夷山文化的本质和总体架构。

一、武夷山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本土民间创造的一种宗教。道教最早是起源于百姓对原始图腾如狼、龙、鱼、鸡等的崇拜、还有古代追求神仙不老的方术和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逍遥思想。而中国大江南北的名山胜迹则是道教发展的首选人文地理环境, 而武夷山也不例外成为了道教发展的不二之选。武夷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唐宋年间就逐渐成为了有名的道教名山, 到了元明清, 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已经基本成形, 并成为了武夷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年以来, 武夷山的道教名人也层出不穷。如陶唐的彭祖、秦汉的皇太姥、孙绰、赵元奇、刘景, 晋代的娄师钟、唐代的李铁笛、李磨镜、张草衣, 南唐的李良佐、宋代的葛真人、张真人、李陶真、白玉蟾、黄咸中, 明代的王广、草鞋仙、玉蝶仙, 清代的钟全荣、邓行达、刘教龙, 据不完全统计, 武夷山历代出现的道教名人多达一百余人, 部分道教名人并没有真实的名号。乾隆的《武夷山志》是最早的正式记录武夷山历代重要的道教人物的文献, 明清年级武夷山道教文化也十分昌盛。道教文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长生不老的天国和等级森严的神仙体系, 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 因此道教文化也在历代主流文化中并没有受到统治阶级文化的压迫和冲击, 因此官方也允许道士修建道观和进行道教传教活动。这也是武夷山道教文化能长期传承至今的一大重要原因。

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其最重要的教旨:追求长生不老。这一宗教口号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的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封建帝王的权贵之欲。封建帝王也幻想能长生不老, 永远都能享尽世间荣华富贵, 并幻想通过借助道教来实现不老之梦, 因此无论是文化思想管制还是物质经济上都支持道教的发展。而道教人士也深知君主痴心, 于是主要强调道教的神仙体系和长生不老的宗教口号, 对自己的名号也冠以真人和神仙之名, 在这种封建帝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之中, 武夷山道教文化也得以能即使经历封建社会的内乱也能长盛不衰。

然而武夷山道教文化在经历宋明两朝的发展高峰以后, 在明末清初开始走向了衰败。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时代的变迁的冲击。明末清初以后中国正式步入了封建社会末期, 那时封建统治者对道教的长生不老的理念也开始逐渐丧失了兴趣, 封建社会末期的矛盾重重, 吏治腐败, 民不聊生, 道教这种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容也失去了市场, 并走向了衰落。

二、从儒佛文化角度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文化还包含了武夷山儒家文化和武夷山佛教文化, 在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来进行分析。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 最早在西汉末年传入了中国, 由于其轮回因果说很大程度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于维护当前的社会等级秩序的思想文化控制需求, 因此得到了封建帝王们的大力支持, 并在封建社会顶峰的隋唐时期发展到了武夷山, 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也成为了武夷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道教文化发展惊人的相似, 在明末清初佛教文化也因为社会的变迁而逐渐衰落。儒学文化宣扬君权神授, 封建等级礼教, 同佛教文化一样能有效地维护封建君主的合法性地位, 封建统治者也大力支持和发展儒学文化, 并且将儒教文化纳入了教育体系, 作为正统思想来统治中国。而儒学文化在中央统治深入到闽南一带时才正式随着学士们的到来传播到了武夷山, 而随着社会变迁, 南方逐渐成为了经济文化中心, 尤以南宋朱熹的理学大成为代表, 武夷山儒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并和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一样在封建社会末期衰落。

武夷山道教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与武夷山儒佛两派文化相互兼容。把握住他们文化兼容的本质就可以明细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真正内涵。从文化发展历史来说, 道教文化和儒佛文化起初并非是融洽相处的。道教文化的发展起初是独立的, 在唐宋年间, 由于道教文化的内核迎合了封建统治文化因此和儒佛文化本质上是相互融通的, 到了元明清, 道教文化开始于儒佛合流。相比起儒佛两派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拥有更为深远的文化渊源, 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独特的秀丽山水环境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 这里流传着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另一方面, 武夷山众多土著民族的独特的部族活动也为道教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文化功能上, 道教文化与儒佛文化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道教文化主要是关于身心逍遥的超脱文化, 是对儒家的修身治国的责任文化和佛家轮回因果的禁欲文化的一种有力补充。由此可见。

三、结语

武夷山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地位的区域文化之一, 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它承载了千年来中国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的民俗文化, 也表现出了封建统治权贵阶层的贪得无厌的剥削文化;作为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并存于武夷山文化的道教文化, 其文化内涵更贴近本土的人文地理环境, 其文化功能能有效弥补儒佛文化的缺失;而且在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孕育而生, 也因为封建社会的解体而备受冲击, 在未来武夷山道教文化应适应社会变迁, 不断创新文化内涵, 发挥新的文化功能, 促进道教文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以武夷山道教文化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作用的分析, 结合其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结合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试图把握武夷山道教文化的总体特征, 传统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精髓, 推动武夷山道教文化的发展。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7

首先, 风景园林设计与区域文化相融合。区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环境中文化与环境的结合, 这种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特殊性, 不仅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 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展现。中国是文化大国, 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优势, 做到与风景园林设计相结合, 让中国文化软实力财富广泛传播, 发挥城市景观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其次, 风景园林设计与自然资源相融合。人类的设计来源于自然, 人类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情感。景观设计师也不例外, 他们从自然中获得感知和灵感, 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表达自然, 使意识中的自然与现实自然相融合。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使生态、景观和人文得到整合, 也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的来说, 景观设计师在创作时要切实结合地方特色, 利用所在地区固有自然资源, 迎合当地的风土文化和人文景观, 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2 广场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广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它作为城市的客厅, 集中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1]。优秀的广场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外观形象, 也会增强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组成部分, 不仅融合了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 同时彰显着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 对于过往的人流, 这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一个好的广场设计, 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 也可以为市民创造很好地交流和娱乐平台。

3 武夷广场工程的设计特色

本文以武夷山市武夷广场的景观设计为例, 对风景园林设计与区域文化自然资源的融合进行分析。

3.1 广场概况

武夷山市武夷广场是完善度假区休闲、度假功能, 满足茶博会举办而新建的项目, 武夷广场位于滨溪路与大王峰路之间, 东西长420m, 南北宽100m, 连接大王峰路一端宽200m。总面积为51000m2

3.2 广场设计主题

广场以浮雕墙表现主题。借助武夷山的大背景, 衬托主题的鲜明。此广场浮雕墙的浮雕主题主要以体现武夷山特色文化的彭祖开山、古粤遗风、朱子理学、民俗风情等为主, 2个砖墙以武夷山特有的青砖, 按武夷山青砖的镂空砌法砌筑。广场的设计主题不仅融合了当地的区域文化, 也充分利用了武夷山的自然资源。

3.3 广场空间结构

武夷广场总面积为51000m2。分为地上、地下2部分。地上部分以满足庆典活动、市民休闲和观光旅游等功能需求。广场包括:入口广场区、武夷民俗风情区、演艺广场区和绿化休闲区等4部分。地下部分主要以满足停车功能需求。建筑总面积为11500m2, 建筑层数为地下1层, 层高为6.2m。地下室停车库约360个停车位。

3.4 广场设计理念

武夷广场在满足大型庆典活动空间需求的基础上, 尽量增加绿地覆盖面积, 整体景观设计应体现休闲公园的自然特色, 与周边的山水自然大环境相协调。在广场和绿地上适当点缀园林小品 (雕塑、地刻) , 增强休闲空间的文化底蕴, 让人们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文化性的地域特色。广场的硬铺地尽量采用半硬化的处理手法, 即硬质铺地与嵌草相结合, 硬质铺装主要以质朴的石材和木质材料为主, 石材多选用粗面和自然面的材料。以体现自然质朴的特色;绿化主要以自然式布置的手法[2], 乔、灌、草群落式种植搭配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并充分考虑植物的冷暖色彩变化和季节变化。

3.5 广场设施配套

为满足广场展示城市地方特色、人文景观和满足人群游憩的特点, 广场中设置有民俗雕塑、地刻、浮雕墙等各种反映武夷地区特色文化的小品设施。

根据广场的文化休闲定位, 广场配套了各式座椅、照明、水池、喷泉等各类景观小品和设施, 以供市民游憩之用, 且注意了无障碍通道建设[3]。在武夷广场的入口广场分区, 采用地刻和“武夷风情”、“欢乐茶城”等自然整石刻字, 让人们在入口处和游玩过程中便可得知广场的主题, 主题鲜明, 引人入境。

武夷山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不仅沿袭着我国传统的春节、中秋等大型节日, 还有其特色的地方节日, 例如蜡烛会、柴头会等等。在民俗风景广场区设立了大量的民俗雕塑, 如柴头会、喝茶俗、喊山与开山、三角戏等各种反应民风民俗的雕塑小品。

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在城关举行名为“柴头会”盛会。柴头会一直延续到现在, 现如今已经成为福建省民间的盛大活动。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柴头会一年比一年热闹。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及闽赣边界地区的集体、个体工商户都纷纷到此参加交易活动, 进一步促进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还有茶区三角戏, 以采茶歌舞演绎生活场景, 增添乐趣。

武夷山一个很独特的民间习俗是枫坡村的“拔烛桥”。

另外, 在广场的某些区域设立的有很多关于儿童嬉戏的雕塑, 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也使现代社会的儿童了解一些过去的童年乐趣, 更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如斗阵行、跳马、陀螺等等。

4 总结

风景园林设计以自然美为主题, 真实地反映现实。在反映现实场景的基础上, 更要注重自我个性的发挥与现实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的完美结合,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从武夷广场的景观设计来看, 不仅体现了景观设计中的“借景”, 更体现了景观设计因地施材的设计理念, 以及地方人文景观的融入, 做到了整体布局与景观各要素的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赵晓昱.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综述[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9

[2]南平新闻.我市城建“六个一”项目建设综述, 2013.8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8

道路景观是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 视野中的道路及视线所及的空间思维景象。道路景观的内容包含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本体, 沿线地形、地貌、山脉、河、湖、田野、绿化、森林植被、建筑物、附属设施与小品等所组成的自然物理形态与社会历史文物, 也包括沿线招牌、广告、雕塑等组成的线性空间与动态景观。

文化元素是在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对地理环境多元化、民族文化多元等现象的外在呈现和内在结构的直接体现, 也是推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更为园林景观的丰富多彩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2 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师法自然”、“画境文心”是传统景观设计中的两个特点, 很形象地阐述了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自然为什么要师法?因为大自然历经了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 积累了无数“天机”, 形成了无数的美与奇值得我们学习, 历史长河中, 先人们领悟了这些自然的密码, 在摸索中才创造出今天我们所知的传统文化。

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究竟还有多大的存在空间, 或者说还有没有必要在现代景观中着重体现文化?文化在现代景观中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和运用?

认识传统, 其价值可以促发创新的可能性, 从而推动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这句话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关系。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 现代的景观与设计应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而不应割裂我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应适应时代不断创新, 传统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一定要与新的或外来的事物相碰撞, 在碰撞中重组、更新、变异, 才能进步。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一门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学科, 是过去与现在的交融, 是历史与现代的贯通。

设计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今在多元化的思潮影响下, 设计现象的文化性及“地缘”文化性的介入已不可避免。其介入的方式是多重的, 有直接的、间接的, 既有表象的、重组的, 也有隐喻的、暗示的、象征的等。由于园林景观范围涵盖较广, 其文化性反映也较为复杂。再者“文化追求”如同动力, 是这种复杂性的推动者, 也是提供创新的肥沃之土。所谓的“物惟求新”的心理, 正是设计界“百花齐放”的催化剂。

3 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地域性被称为Regionalism或Location, 首先包括本土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季节气候;其次, 包涵了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还有, 民俗礼仪、本土文化、风土人情等, 它是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是对地理环境多元化, 民族文化多元等现象的外在呈现和内在结构丰富的直接体现, 也是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更为园林景观的丰富多彩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景观项目是有地域性的, 这种设计上的地域性, 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均是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即使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也是有限的, 因而其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 譬如同是刺绣品, 湘绣和苏绣则相去甚远。又比如粤语来说,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 更是广东人的思维、人生态度这些内在之物的承载体。地域性简单说就是, 景观一定要与你那块土地有对话, 与你那里的文化有对话。景观设计, 不仅仅是美化, 它是土地的面貌、土地的健康、土地与人的关系。追求的是一种有区别反映真实文化的人地关系。

地域性, 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或专属性, 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地域之间的差异使得任何风格、流派的设计方案, 都要依托项目所在地的环境, 无法孤立的存在, 如果将深圳的耕牛雕塑搬到广州, 成为现在的五羊, 它就会丧失原有的拼搏进取的形象和豪气, 如果将北京胡同变为现在的上海里弄, 它就会丧失原有的王朝江山的回忆。如果将南京的残墙搬到西安, 成为现在完好的城墙, 那么它就会丧失曾经国破家亡的凄凉。由此可见, 景观的建设不能脱离地域性这一依托, 而是应该融合地域文化, 去完成我们的设计方案。

4 文化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

4.1 概况

武夷山市拥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例如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闽越王城遗址, 1979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2011年, 以《武夷山市度假区主街及立面改造工作方案》为依据, 开始进行度假区提升改造工作。该方案提出, 大王峰路作为连接武夷机场到三姑度假区的必经要道, 须按城市二级主干道标准进行建设, 建成后实现五个统一目标:统一路面铺设、统一景观绿化、统一灯光夜景、统一广告标识、统一管线埋设, 是一条双向四车道, 融文化、景观、通行、休闲为一体的迎宾大道 (图1) 。

4.2 构思立意

大王峰路景观设计遵循特色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当地旅游环境, 以“山水武夷, 旅游胜地”、“闽越文化, 朱子理学”、“茶韵飘香, 客迎四方”为主要题材, 借用雕塑、廊架、小品、植物等为艺术表现载体, 融合自然景观, 力求实现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设计主题为“寄情寻迹品茗”。

主题景观依据道路主体分段设置, 归纳为“一线三段, 六节点”:整条迎宾大道是武夷景区的美丽风景线, 三段式的主题设计赋予全线不同的风情, 六个节点为 (双利广场、华龙广场、钱柜广场、红袍步行街、苏闽步行街) 。

4.2.1 北段 (寄情)

该路段北临近机场, 并且与金盘亭路交汇, 形成路口节点, 承载游客初到武夷山的第一印象, 着重展示本地自然风光, 将旅游文化做为宣传主题, 切合“世界生物之窗”、“天然植物园”、“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世界”等美称。设计四个展示内容, 分别是:鸟语、花香、虫鸣、鱼欢。游客可以在行车过程中, 领略武夷山的自然魅力 (图2) 。

4.2.2 中段 (寻迹)

该段承上启下, 是全线的过渡路段, 体现武夷山闽越文化和朱子理学。闽越文化是一段史书没有记载的历史, 福建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 武夷山发现的城村古汉城遗址, 是在福建省至今发现的最大的闽越时期的遗址, 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汉代诸侯王国城遗址, 出土了不少青铜器、陶器和铁器, 器物上方的纹样图案、铭文等最具地域性和艺术价值, 是很好的设计元素 (图3) 。

朱熹与武夷有很深的渊源, 一生中有四十余年在此度过, 写下众多与武夷有关的文学作品, 其中咏武夷山的诗有五十多首, 他在隐屏峰下创办“紫阳书院”, 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书院内度过, 书院因此被现代海内外学者喻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在此路段两侧有设计绿化树池、公交车停靠站等, 在造型和表面装饰上采用闽越文化的元素作为图案, 经过艺术提炼后, 取得很好的装饰效果。边分带上点缀的景石, 以朱熹名言或朱熹书法刻字, 加强了文化氛围。

4.2.3 南段 (品茗)

南段靠近三姑度假区, 沿线商业繁荣, 南北客商贸易往来频繁, 武夷山因茶兴市, 是世界闻名的茶叶生产地, 万里茶路发源地, 拥有独特的茶文化历史, 茶是旅游产业的龙头之一, 所谓“武夷山水一壶茶”, 道尽了武夷山文化的精髓。所以, 此段设计以茶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

两侧有大量老旧建筑, 大都属于村民自建, 年代跨度比较大, 普遍缺乏规范化布局, 建筑外观也没有任何风格特色, 且违章搭建情况比较严重, 影响度假区整体风貌, 此次需要进行统一调整, 在不改变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对外立面进行整修、美化。旧建筑的改造可以延长使用寿命、节约能源、使区域换发新的生机, 展现出符合度假区特色的建筑群落。

建筑的外观改变首先要符合时代性, 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 并运用到改造工作中;其次要符合建筑美学, 首先需要研究建筑的美感, 明确什么样的立面是美的, 商业建筑的改造要做到雅俗共赏。这是建筑立面改造遵循的两条主要原则 (图4) 。

改造原则订立后, 就要确定建筑的色彩和风格。武夷地貌奇特, 境内岩石土壤均为酸性, 外观赤红, 有丹山美称, 九曲溪、崇阳溪常年环绕, 溪水碧绿, 故有碧水丹山的说法。因此, 我们将建筑色调确定为朱砂红与黛青, 这符合武夷山水的色调;茶叶与土特产经营, 是度假区主要的商业类型, 建筑外观定位为仿古风格, 在现有主体上, 整理暴露在外的空调管线, 统一外装饰, 在视觉上达到一体化的效果。此外, 还设计了一些装饰构件, 例如花窗、垂柱、纹样等, 外墙处理上我们进行了材料的探索, 运用新工艺直接在原有瓷片表面做装饰漆, 大大节约了工期和费用。

5 结语

日新月异的今天,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事物的湮灭和创新可能只在一夜之间完成更替。一个设计作品, 在它有限的存在周期, 能产生多大的生命力?我们在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 怎样将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融汇其中, 并进行再创造?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如何让作品更丰满、更具有感染力?这是每一个园林人需要思考的课题。探索了武夷山大王峰路综合景观设计项目, 得出结论:那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能让设计作品具有最大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 有助于项目成为所在地的一张名片。

摘要:结合武夷山市大王峰路景观项目, 分析了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总结了人文历史在道路景观中的运用方法, 提出了应注重文脉、生态、艺术等多维度的融合, 以期为大王峰路的景观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景观,文化元素,线性,动态

参考文献

[1]肯·泰勒.文化景观与亚洲价值:寻求从国际经验到亚洲框架的转变[J].中国园林, 2007 (11) .

[2]中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论形象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王授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武夷文化区论文 篇9

素有“邹鲁渊源”之称的五夫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名人辈出。一代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2003年,五夫镇也因此被列入第二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五夫镇古镇区包括兴贤村、五一村、五夫村和紫阳楼保护区。古镇区自然环境幽美,历史遗存丰富,较好保存了宋代直至清代、民国时期的古街古巷,以及众多保存完好、具有很高历史与人文价值的历史建筑,其主要风貌特征包含五大类要素。

1.1 建筑

古镇区内书院建筑、宗祠建筑及寺庙建筑等公共建筑沿古街布置。公共建筑前大都有呈八字型的入口空间。五夫镇面广量大的合院式传统民居建筑,分布在古街的两侧,或直接通往古街,或隐藏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沿街商铺的背后,是古镇风貌的底景。明清时期的庭院式民居是五夫镇重要的建筑风貌。

1.2 街巷空间

五夫镇街道呈鱼骨状布局,其中最主要的街道是兴贤古街。其贯穿兴贤村、五一村和五夫村,古街从北端的玉虹桥起向南越过文献桥至南端的百岁坊,与西侧的籍溪平行,籍溪好似一张弓,兴贤古街就是弓上的弦,街道略显弯曲如龙舟,以六个坊门把它分为七段,因此,又有“七市”之称。古街两侧纵横许多小巷,与主街垂直布置,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凤凰弄、朱子巷和大埠巷、彭家厝等。

1.3 环境

五夫镇河道主要有籍溪、潭溪。籍溪由北而南从古镇东边抚过,是五夫的母亲河。潭溪自西向东从屏山北麓蜿蜒汇入籍溪。古镇从籍溪引渠而入,顺着兴贤古街而下,贯通全街区,与古街中众多的古井形成便利的生活用水体系,是居民日常生活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五夫镇中有众多名泉古井,既有历史典故,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位于潭溪南岸屏山山崖处的屏山灵泉,泉水清冽甘甜,是当年朱熹汲水的井泉,又名飞龙泉。五贤井是位于兴贤古街的两侧是五口井,是五夫后人为纪念宋代胡氏五贤的突出成就与地位,将兴贤古街上的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

古镇南潭溪对岸屏山上树木参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朱熹手植古樟,位于紫阳楼左侧潭溪之畔,朱熹16岁时所种,迄今已有860余年。其他还有紫阳楼古树群、玉皇庵古樟树等。

1.4 肌理

五夫古镇区具有独特的空间肌理特征,并且蕴含着历史文化意义。因此,这些特征需要得到保留和延续。五夫镇沿新旧两条道路发展,古镇保护区沿主街道呈鱼骨状空间格局,建筑布局紧凑,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局部地段现状为空地或绿地,割裂了街道空间格局。建筑多有前院、天井,为庭院式建筑,也有四合院的组合形式。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划控制,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体量、形式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存在较大差异,亟需改造。

1.5 其他

碧水丹山养育了独特的武夷文化,闽越文化、民俗文化、理学文化等交融并蓄。

五夫古镇是中国朱子理学的策源地,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古镇朱子文化绵延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文化遗物、遗址和遗迹。其中包括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半亩方塘、朱熹古樟和紫阳古楼等。这些重要的历史遗存为研究朱子理学和宋代儒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现存问题

古镇区现状建筑质量大都较好,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存良好,民居建筑相对保存较差,建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个别建筑已经衰败。

五夫镇道路系统不完善,除兴贤古街外,次要的步行道路不完善,内部交通不畅。镇内车行道对古镇区环境与氛围造成干扰,人车混杂,停车场地匮乏,缺乏相应的配套。镇区外围次干道连接不畅,没有成环成体系,造成了交通与消防的问题。

五夫镇内绿地与景观不成系统、特色不明。公共广场及绿地少且分布不匀,不能满足居民日常活动要求。

新建筑与老建筑从建筑体量、密度和群体关系上,均表现出不协调,破坏了古镇原有的道路格局和街巷肌理,不符合古镇的历史风貌。

由于缺少必要的开敞空间和大力宣传,五夫镇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3. 规划对策

3.1 建筑

3.1.1 立面风格控制

民居类建筑开小窗或不开窗,天井采光,在核心保护范围以外的地段商业类建筑可适当开大窗户,利于观赏景观及进行商业活动。

在历史保护核心区采用闽北传统建筑材料,如青石砖、夯土及鹅卵石等。在风貌协调区,新建筑可以采用现代材料,但在外墙上可以局部采用青石砖、夯土及鹅卵石材料作为装饰,在风格上达到与历史保护街区的协调。

3.1.2 建筑高度控制

核心区保护范围内建筑层数限制为2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7.2米,建筑层数指导原则是2层为主和局部1层。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内建筑层数限制为4层,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4.4米,建筑层数指导原则是2层为主,局部3~4层。

3.1.3 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

核心区保护范围内建筑保持原有传统建筑形式、体量及风格,对范围内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筑要进行逐渐改造或拆除,改造中以历史建筑及传统建筑风格为依据,完全采用当地传统材料(如青砖、木材)进行。

控制区保护范围内具有现代风格的公共建筑(平屋顶建筑)逐渐实行改造。新建公共建筑的建筑单体连续展开面投影宽不大于40米;屋顶形式及建筑细部的处理参照图则建议及规定的做法。新建及改造居住建筑的建筑体量不得超过现有民居;建筑层数主要为一层,局部两层;沿用原来坡屋顶形式,参照典型民居进行建筑细部改造;采用传统材料作为外墙饰材(例如石材、鹅卵石木材)。

3.1.4 建筑色彩要求

规划区内保持原有建筑色彩,改造及新建建筑色彩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一般建筑单体色彩不得大面积采用高彩度的原色和深色。建筑屋顶色彩采用深灰色;墙面色彩根据周边建筑的情况可采用土黄色、青灰色;建筑细部色彩可适当丰富,但种类不得过多;门窗以红褐色为主,壁画、雕花除青灰色外,可采用淡粉,浅黄色。

3.2 街道

为保持古街的空间尺度及传统风貌,街道尺度,街道尺度不宜过宽,主街宽度恢复原7米~9米的宽度,其它街巷为1.5~3米。古镇区应以步行街巷为界形成保护利用控制单元,用地面积一般不超过1公顷。

3.3 环境

根据古镇传统风貌和山水格局景观保护要求,规划“一纵三横”的空间景观系统。纵向景观轴线为兴贤古街轴线,以周边传统民居和宗祠书院等建筑为景观主体;横向景观轴线为与兴贤古街交错的滨河步行轴、商业街以及商业二街横轴。规划四处主要空间景观节点:古镇南端入口滨水景观节点、五夫大道与潭溪交界西北侧景观节点、籍溪、潭溪交界东北侧景观节点、古镇北端入口临水景观节点。

严格保护自然水体水质,确保镇区地表水水质控制在国家Ⅰ类标准。保护植物种类多样性,不得私自砍伐树木,名木古树应挂牌保护。保护自然山体,不得在古镇周边山体进行采矿、建造房屋等活动。

电话亭、厕所、栏杆、灯具、垃圾桶等设施的色彩应统一并与环境协调。核心保护区内垃圾桶不得采用固定式,路灯灯具采用隐藏式,不得破坏街道两边的建筑、阻碍街道空间及遮挡景观。

3.4 肌理

保护古镇区建筑风貌的协调,保持历史镇区建筑群空间的格局及空间的完整。建筑庭院空间内不得私自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体量、形式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尽量保持一致,对于风貌差别较大的建筑,应该进一步提出改造。

3.5 其他

主要指重要的历史场所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如古街坊门和古井。保留现有五贤古井、官仓井,恢复兴贤古街上的六道坊门,并拟在古镇入口处新建一牌坊,作为古镇入口的醒目标志。另外,对其文化遗产,如鱼龙戏、朱子文化等,通过民俗博物馆、壁画展示等手段进行保护。

4. 结语

本文结合五夫镇古镇区的控制规划实践和研究,提出了建立针对古城(镇)区控规的保护要素,并拟定了古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

武夷山下五色花 篇10

铅山县紫溪中心小学位于武夷山北麓,与福建武夷山市接壤。乘车翻越30多公里的山间高速,穿过一条条隧道,便是风景秀丽的武夷山景区。这里群山环抱,翠木葱茏,是一所典型的边远山区小学。

学校距闻名遐迩的鹅湖书院只有一乡之隔。或许得益于鹅湖书院千年文化底蕴的浸润,抑或是武夷山水秀山灵的陶冶,这所山区学校的孩子充满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这种灵气带着山野的清新,同时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该校最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坚持了五年多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虽然学校只有22个班,1100名学生,但却有着一个连许多城区学校都没有的乡村少年宫。学习之余,一群群山里娃在这里愉快玩耍,幸福成长。与此同时,一批批具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玩与学中就像那莽莽苍苍的大山里漫山遍野的春笋一样破土而出,而且一个劲儿地往上蹿,蹿出省城,蹿向北京……

曾几何时,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非常贫乏,没有课外兴趣班,没有充足的娱乐设施,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找不到可以尽情施展的空间。铅山县紫溪中心小学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推进课外活动阵地建设,希望通过打造“乡村少年宫”来丰富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2010年,在上级团委、县文明办和县教体局的支持下,学校全力推行关爱乡村学校、农民工子女的活动,终于争取到了上饶市首个“七彩课堂”项目和铅山县首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七彩课堂”是共青团中央于2011年11月开始在全国推行,针对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基层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五项服务内容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称。取名“七彩”,寓意通过“关爱行动”帮助广大农民工子女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快乐的成长历程。“乡村少年宫”的成立和“七彩课堂”的建立,使这所边远乡村小学从此绘上了缤纷的色彩,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的课余生活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成为学校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开设了舞蹈班、电子琴班、象棋和围棋班、手工制作班、绘画班、科技班、书法班、武术班、合唱团、种植班、经典诵读班、腰鼓队、球类班以及跳绳、踢毽子、飞盘、呼啦圈等兴趣小组。同时,还聘请了25位有特长的教师担任相应小组的辅导老师。各辅导老师在学期初制定详细计划,设计好每周所要开展的具体活动。辅导内容既具有针对性也体现出连续性。活动时间为每周二、四下午第三节课开始,一般都是全部学生参与。坚持每次至少活动1小时,有效实现了乡村学校课堂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经过几年的摸索打造,学校也陆续为一些兴趣小组提供了专用活动场地,如书画室、音乐室、手工制作室、科技制作室、舞蹈房、篮球场等。

2014年以来,学校继续坚持乡村少年宫的普及性、公益性、创新性等原则,继续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挖掘乡村周边的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学校的第二课堂,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为农村留守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有些留守儿童连双休日也不愿回去。正如林建华校长所说:“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条件简陋,设施落后,但关键是看你怎么想,怎么做,只要心中装着学生,愿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出一点点努力,就总能想到办法,哪怕每年进步一点点,也是进步,也有收获。”

为了加强管理,学校把第二课堂纳入工作计划,利用午休和周六、周日上午的闲暇时间,针对家里没有大人照料的留守学生普及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在兴趣小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采取自主、自愿、不收费原则,每个学生根据学校公布的兴趣小组项目和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所在,选择相应的活动项目,学校适当进行微调。各项活动所需的器材,大部分由学校提供。我们看到,在少年宫的七彩小屋,各种体艺器材数不胜数。

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林校长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到各个兴趣小组的活动地点观摩,并告诉我们:“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课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的兴趣小组项目现在有20多个……”

此时此刻,学校果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看得我们眼花缭乱。走进科技制作室,一幅“让梦想飞扬”的标语赫然入目。制作室里摆放着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几十种航空、航海模型,有直升机、客机、遥控飞机、气垫船、军舰、风力发电汽车,还有各种设计精美别致的建筑模型,既有耸立的高楼,更有小巧玲珑的别墅。柜子上层层叠叠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制作材料和工具。17名学生在这里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刨子刨、有的用锉刀锉、有的用胶水粘、有的用砂纸磨,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来到“七彩小屋”,其实这里是学校的小制作室兼作品展览室。我们看到了学生用手工制作的各种花朵、剪贴画、火车、火箭,用纸折成的船舶、飞机、公交车,还有用竹子做的坦克,用饮料瓶和一些易拉罐做的汽车,墙上还挂着一些学生的书法作品。“七彩小屋”的中间放着一个巨大的的沙盘,沙盘上有翠绿的山峰、农家小院、绿树红花、小河流水、盘旋的公路、弯弯的拱桥、奔驰的汽车,山乡美景尽收眼底。据介绍,这个沙盘作品是根据学校周围的景色,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几十个学生共同完成的。这一幅幅图画、一件件作品无不透露出孩子们的心灵手巧,无不折射出山里娃智慧的光芒。

我们来到校园一角的种植基地。这里的蔬菜长得绿油油的。同学们正在欢天喜地地为蔬菜浇水、拔草,记者不由得好奇地问:“你们能说出这些菜的名字吗?”同学们立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是小白菜”“这是荠菜”“这是大蒜”“这是……”看来,孩子们在这片菜地里,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的技能,更有知识的增长和丰收的喜悦。

走进图书阅览室,眼前呈现出一排排长长的书桌。林校长告诉我们:“图书阅览室每星期开放两次,每次安排125人。开放时间一般是中午和放学后,因为留守儿童都在学校住宿。阅览室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去处,如果不按年级分别安排,图书室就会爆满。每批进阅览室的学生中都有图书管理员,不用老师操心。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自主学习也形成了常态化。”

由于活动项目太多,我们来不及一项项仔细观摩。走过一间间兴趣小组的专用教室,我们欣喜地看到合唱团的孩子们站姿就像那武夷山上的青松一样笔挺,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圆润;跳健美操的同学一个个头上冒着汗珠,小脸涨得通红;舞蹈队的同学们在《小苹果》的音乐声中时而轻盈起舞,时而欢快跳跃,那一脸的灿烂,还真像一个个红扑扑的小苹果。参加电子琴和器乐小组的几十个学生中,有的指法已经比较娴熟,能弹奏一些难度较大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一阵阵甜美的歌声、悠扬的琴声笼罩校园,飞向山林……操场上,有踢毽子的,有打羽毛球的,有跳绳的。而腰鼓队的几十个女孩子特别引人注目。她们敲着“咚哒、咚哒”欢快的鼓点,旋风般扭动着轻盈苗条的腰身,挥舞着手中的红绸。一条条红艳艳的绸缎忽上忽下,把晚霞映得分外艳丽。

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外活动,给校园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活力,也让孩子们度过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幸福时光。记者们感受着孩子们的快乐和激情,忍不住也参与其中,和他们一起甩起了大绳,踢起了毽子,玩得不亦乐乎。

几年来,乡村少年宫开展的特色实践活动已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们的由衷喜爱和欢迎。而孩子们也在动手实践中更好地成长起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锻炼了各项能力,展示出别样风采。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2014年2月,学校四(4)班的小女孩杨凡唱着《紫小飞扬》这首校歌,冲出县、市、省一级级高手如云、评比严格的竞赛圈,一路唱到北京城,参加由国家关工委、老艺术家协会、体育舞蹈家协会、青年艺术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闪亮之星”全国青少年才艺展示活动,获得少年组声乐比赛银奖。这也是江西参赛选手的最高奖项。

我们问她:“你唱完后,评委老师表扬了你吗?”杨凡忽闪着水灵灵的眼睛,一脸稚气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大舞台。我一唱完,北京的评委老师就对我说,‘你在台上表演得真好,连眼神都会笑,歌也唱得好。我听了好高兴。北京比赛回来,江西省音乐舞蹈协会主席赖云岚老师推荐我去南昌当《闪亮星星》少儿歌唱比赛的形象代言人。”

“你今年几岁?”

“10岁。”

“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爸爸在好远的地方打工,很少回来,妈妈在家带哥哥的小孩。”

“啊,你这么小就当姑姑了呀!”

杨凡甜甜地笑了。

“你的歌唱得这么好,平时喜欢参加学校的什么活动?”

“我三年级就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喜欢唱歌、跳舞,我还是学校小百灵广播站的播音员呢!我还喜欢看书、画画,但最喜欢唱歌。”

“你最喜欢唱的是哪首歌?”

“是《五色花》,这首歌很好听。唱这首歌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学校周围山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山花。不过,我比赛时唱的歌是《紫小飞扬》,是我们的校歌。”杨凡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能唱给我们听听吗?”

“好啊!”说完,她喝了口水,便十分投入地唱了起来——“武夷山下紫溪环抱,亲情紫小美名远扬,小当家在这里扬帆,大当家在这里起航。红色故乡芋海成洋,紫竹林里桃李芬芳,小行家在这里展翅,大行家在这里翱翔……”

听着她那甜美而充满稚气的歌声,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嗯,唱得真好!唱歌会影响你的学习吗?”

“不会,我现在是合唱团的团长。我会教他们唱。我在班上还当了小组长。我的语文、数学成绩都很好,我们组有哪个同学遇到不会做的作业,我还会教他们呢。”

接着,我们采访了五(3)班科技小组的徐明辉同学。他的建筑模型制作在2014年11月9日省教育厅和精神文明办联合举办的“少年校外学生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参加比赛的学生这么多,你设计的建筑模型为什么能得奖呢?”我们问道。

“我在学校科技兴趣小组学会了航空、航海、建筑模型的制作,但我最喜欢的是建筑模型设计。我觉得我们乡村的景色很美。平时,我看到村里哪座房子漂亮、有特点,我就把它的模样和周围的景色记在脑子里。在设计建筑模型时,我根据记忆先做好房子的结构模型,然后在周围添上群山、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等美丽景色。看上去就跟我们乡村的景色一样。”

“哦,原来你的建筑模型是取材于乡村生活!那还有什么特长吗?”

他一听,可来劲了:“我除了搭房子,还会做飞机模型。我会拿饮料瓶子剪成叶片,做电风扇叶子,装上小马达,安上电池,就做成了小电风扇。夏天,把它挂在我床上的蚊帐里,它就会为我扇风、赶蚊子。我还会做水火箭,把可乐瓶切成两截,上面一截做箭头,里面还有降落伞,降落伞会自动打开(用薄膜做的),后面这截里面装点水,用活塞堵住,活塞一提,水就会往上喷。”

谈起这些设计,徐明辉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好像我们是他的徒弟,恨不得把他的那些绝活一股脑儿地教给我们。看着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们不禁由衷大笑。

“你们小组还有比你更厉害的吗?”

“现在有两个人快超过我了。他们有的航空模型做得比我好。”

“你得了什么奖品呀?”

“得了一个用遥控器指挥的气垫船。放在我的箱子里,怕妹妹搞坏了。”

“参加科技兴趣小组会影响你的学习吗?”

“不会,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保持前5名。”

在学校提供的学生才艺展示名单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长串的各级各类竞赛的获奖名单。他们是学校“七彩课堂”的受益者,更是学校的骄傲。

《紫小飞扬》这首校歌,之所以能够走上全国大赛的舞台,不仅因为歌词写得美,旋律动听,更因为歌曲里蕴含着这所农村小学闪亮的办学智慧。

林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留守生的比例高达68%,有的学生因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连双休日也在学校度过。这些农民工子女的管理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学业辅导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这些孩子有些产生了自私脆弱、孤僻冷漠、经受不起挫折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为了让他们能够身心均衡、快乐健康地成长,一样能沐浴着爱的阳光和温暖,学校成立了“心灵驿站”,抽调2名心理老师固定时间进行咨询辅导,并配备电脑、沙盘等相关设备,开通心理教育专线,建立主题网页,搭建起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沟通平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更有上饶市大中专院校的一些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之旅”。他们利用节假日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给他们讲故事、认购手工艺品、捐赠各种图书和玩具等,用实际行动为留守孩子送来温暖。

少年宫“七彩课堂”开展以来,学校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打造快乐阅读、亲情沟通、文体娱乐等功能一体的儿童家园。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尽情学习,快乐成长,度过愉快的童年时光。

2013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江西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骨干人员培训班示范点现场会,并得到中央文明办领导和江西省文明办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还被江西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评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优秀学校。上饶市电视台“金色童年”栏目曾就该校的“开放课堂教学”作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铅山县紫溪中心小学先后受到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省关工委等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学校不仅是江西省首批关爱“留守生”农村亲情校园之一,还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多家媒体关注的农村先进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江西省尊师爱生先进单位、江西省舞蹈表演协会理事会单位、江西省农村校本教研培训示范学校。

我们在紫溪中心小学采访时,适逢农历金秋十月,校园里菊花盛开,红的红艳艳,黄的金灿灿,紫的紫黝黝……放眼望去,武夷山下,山间、田野、路旁、溪边,各种各样的野菊花开得多姿多彩,绚丽缤纷,真是美不胜收。这不就是杨凡同学最喜欢的五色花吗?学校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孩子们特长各异,不正像那争奇斗艳同时又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山野繁花吗?“七彩课堂”,让人容易联想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紫溪中心小学,注定跟颜色有缘,连校名都那么富有色彩,富有诗意!紫溪小学的孩子们也像那些美丽的花儿一样,在七彩阳光中幸福地绽放!

放学时分,校园里正播放着杨凡同学最喜欢唱的歌曲《五色花》:“我把梦想画进彩画……好一朵美丽的五色花,小伙伴们都来画画,画上遍地星星火炬,又画满天灿烂的朝霞……”

歌声中,一群群孩子踏着晚霞唱着歌,沿着山间小路开开心心蹦蹦跳跳把家还。■

□责任编辑 许雅健

武夷山览胜 篇11

今年阳春四月, 我终于有了机会前往, 体验它的美景, 这是一次大自然美的享受。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听人说她素来就以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独特美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享盛誉。“三三秀水清如玉, 六六奇峰翠插天。”所谓“三三秀水”就是指曲折萦回的九曲溪, 所谓“六六奇峰”就是指围绕九曲溪的三十六峰。这就是对武夷山美景的大写真。当我一进入景区, 漫步观赏, 就被景区的万山峰峦、凝紫叠翠、古木相间、翠竹掩映的景色所吸引, 它那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 令人目不暇接,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自然景观真就像是一幅立体的巨画。

武夷山的秀色, 与那山环水绕、悠悠流淌、一碧如染的九曲溪是分不开的。当我们乘坐古朴的竹筏, 随波逐流, 就可饱览两岸绮丽的风光, 加之导游的传奇解说, 更有一种神奇之感。这里确实是山因水而活, 水因山而立, 山水相连, 融洽浑然一体, 美不胜收。泛舟九曲, 有一种超凡脱尘、心灵净化的感觉。这种独特景观受到不少名家礼赞,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甚至这样赞誉:“武夷三十六雄峰, 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 西湖终是小家容。”

在武夷山的众多景点中, 天游峰是其中的精华。游览武夷山, 都要到此一游, 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不登天游, 等于白游。”可见它在武夷群峰中的重要地位。攀登天游峰, 有千余石阶, 拾级而上, 虽然辛劳, 但登上峰顶, 就宛如走进蓬莱仙境, 让人心旷神怡, 劳顿一下消失, 登临峰上的一览亭, 濒临丈悬崖, 煞是险要, 但却是有惊无险, 抬头可见青天, 俯首则武夷山水尽收眼底, 我感到只有在这里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山水神韵。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游览区的自然景观若离开了文化的积淀, 充其量只是一种表层的亮泽。武夷山之美, 正在于它不仅美在山水之间还在于那青山碧水之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氛围。我们一进入武夷景区就可见到奇峰异石上有各种字体的摩崖石刻, 据说景区石刻有400多处, 这些石刻大都是记游、赞景、抒怀之类, 不仅展现了历代先贤的智慧, 也是武夷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在展览馆中, 更可看到武夷山留下的大量文化遗迹。其中, 最突出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历史遗存。朱熹 (1130—1200年) 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在武夷山生活、讲学、著书、立说达五十余年之久, 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朱子理学思想体系。当时四方学者云集武夷山, 探讨理学, 传播理学, 把中国文化推向极致。在展览馆中, 展示了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至今仍吸引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的研究, 已成为一门“显学”。朱熹被称誉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在古代文化的第二位巨人。在展览馆中, 还可看到柳永、李商隐、范仲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戚继光等历代名人在武夷山留下的诗词文赋, 这些都是武夷文化的亮点, 有力地显示了武夷文化的厚重。

上一篇:通讯应用与需求下一篇:物理设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