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论文

2024-07-29

桂林文化论文(精选12篇)

桂林文化论文 篇1

桂林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城市, 山地面积的比例远远超过平原面积比例, 市区及县城的热点旅游景点区周边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民居旅馆。桂林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标志性城市, 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发展先行区, 一直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的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加快了桂林都市国际化的步伐, 文化入侵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在这种国际化潮流带来的城市文化有机更新机遇下创建一批符合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要求的生态民居旅馆, 平衡地诠释全球化与区域化, 理性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推动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建设背景

1.1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提供了契机

为了促进桂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桂林旅游在其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同作用, 桂林市编写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年限为2012年至2020年。2012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纲要是统领桂林未来8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规划”, 描绘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基本蓝图, 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路线图”。纲要提出桂林世界旅游城将分为四个阶段, 于2030年全面建成, 结合旅游、生态、创新、低碳四大理念建设23个功能区, 建成后的桂林世界旅游城将成为集各种旅游元素为一体的旅游城。在此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将迎来广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桂林民居、习俗文化的提取, 对现有的民居旅馆进行更新改造,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1.2 大众旅游体验加速了进程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内或出境旅游, 这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让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 收入也变得可观, 他们愿意放慢生活节奏, 感受旅游带来的别致体验。家是中国人传统文化的核心, 要想深入地接触当地的民俗民风,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融入当地的居民生活中, 就像在龙胜民居旅馆中一样, 亲自体验历史留下来的自然农耕文明。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面临着精神的缺失,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的认识, 建立一些细腻的个性空间来表达他们对于家以及闲适自然生活地追求。

1.3 桂林民居旅馆发展建设一哄而上, 急需统一规划, 文化更新迫在眉睫

开办民居旅馆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手续简便, 这些特点致使民居旅馆建设呈现出一种一哄而上的杂乱态势。民居旅馆的更新建设, 应充分体现本地所特有的居住文化, 从外观设计、空间营造等方面将传统居住文化融入其中, 使其更具吸引力, 长盛不衰, 永葆生机。目前, 桂林的民居旅馆尚处起步阶段, 只有阳朔民居旅馆规模比较大, 其余县区业态布局发展不平衡, 无统一的相关规划。

2 传统居住文化与民族习俗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2.1 传统居住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传统居住文化包括住宅建筑的外在形态、建造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审美观念、民族心态、居住者的行为方式和意识观念等居住习俗。火是侗、壮等少数民族的崇拜物, 象征着终年不灭。桂北民居建筑内部多数建有火塘, 是家庭的社交文化中心, 家人或客人都围着火塘就餐、歌唱、聊天。灌阳县文市镇的民居建筑在其墙壁、门楣、窗户、立柱、柱础等有较好的雕刻, 院内有戏台、储藏、古井、花园、菜园。全州、兴安有许多朴素大方、具有地域性代表风格的马头墙民居建筑。桂北的资源、龙胜聚居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 自古侗族人民就喜欢群居, 鼓楼通常是群分的标志, 多按姓氏分片集中。这些丰富灿烂的居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居住模式和聚落空间布局上有着强烈的映射;这些地处山区的村寨, 由于地形复杂, 道路纵横, 交通交错, 而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聚落空间;这些以传统居住文化为主题的民居旅馆文化空间通过对空间的个性化营造, 创造了鲜明的主题旅游文化环境背景;这些代代传承的传统居住文化空间丰富了民居旅馆的更新内容, 凝固了物质文化遗产, 赋予了文化更新的生机活力。 (见图1、图2)

2.2 民族习俗文化对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是世世代代不断发展和接连不断的源泉。对民居旅馆进行文化更新, 可以很好地保护好历史遗产, 也能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体验当地民族的特色, 同时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桂林民族习俗文化十分丰富, 就龙胜境内居民中, 少数民族就占76%, “红衣节”“花炮节”“情歌节”“扁担节”等民俗文化旅游节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恭城的瑶族婚俗表演可称为瑶族歌舞的经典, 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榜头关等瑶乡风情。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 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高层次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旅馆可通过打造壁画、雕塑、服饰、音乐、美术等小品, 展现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 使游客能够在自身所处旅馆的田园风光中感受艺术文化所带来的民俗风情。 (见图3)

3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策略研究

桂林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应当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兼容并蓄。我们应考虑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积极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 抓住社会的发展趋势, 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特色,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性地发展桂林民居旅馆文化, 与时俱进。

3.1 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将传统居住文化引入民居旅馆的建设中, 首先是体现在民居旅馆的建筑文化上。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建设, 要求我们尊重历史, 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目前, 许多地域性建筑民居遭到拆迁破坏, 展现当地民居特色的东西早已荡然无存, 能用来作为特色旅馆的民居少而再少。能否在现代与传统中结合统一,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来诠释传统的民居风格是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融合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 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做得相对好些。如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民居旅馆, 聚居着壮族、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别具特色的龙脊梯田景观闻名于世。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国内旅客, 他们能保留原有的传统“干栏式”建筑, 辅助地对构造材料进行以新换旧, 人性化的配置生活设施, 这种整体的建筑形态保持着传统的当地风格, 体现了建筑文化与民居的融合。 (见图4)

3.2 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传统居住文化是民居旅馆建设的灵魂, 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源泉与游客感受的精髓所在。桂林在民居旅馆的开发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为了迎合各种旅游者的需求, 许多居住习俗都被遗弃了。从游客观光体验的感受上讲, 他们除了希望能欣赏到独特的民族建筑特色之外, 还希望能真正体验当地的居住习俗、生活方式, 这些能给人带来别致感受的体验是他们选择入住民居旅馆的原因之一。民居旅馆的更新应在不改变最基本的民俗民风、居住格局、住宿功能的前提下, 对住宿的居住环境、居住氛围、居住文化的特殊性感受进行更新设计。 (见图5)

3.3 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

当不同外来个性文化或主题内容的民居旅馆出现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时, 每一个旅馆当中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表达, 如适当添加小资情调、文化创意、生活体味等个性化较强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相对于民居中民俗文化体系而言, 是一种割裂, 但对外面的整体空间来说, 这些元素的支撑又成为一个能够体现文化创意的场所, 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空间。外来文化元素的进入, 还意味着本土民居相对封闭的居住习俗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存文化空间被打开了, 对于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旅行者而言, 中国的农耕文化对他们极具吸引力。广袤的农田、淳朴的民风及别有特色的建筑,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 对于生在城市, 长在城市的外国人来说, 这样近距离接触农田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3.4 民居旅馆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村落文化建设相融合

单个的民居旅馆建设, 并不能展示传统居住文化的全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的体现, 也不应只局限于建筑单体, 还应考虑聚落的规划布局、空间肌理和整体构成。历史告诉我们, 事物一旦脱离了群体就会显得孤立, 只有把自己放到更大的群体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将民居旅馆的发展研究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环境场所中, 全面客观地分析民居旅馆对当地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生态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5 可持续发展、生态绿色概念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民居旅馆文化更新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概念。自20世纪末以来, 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 也日益深入人心, 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 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新的建筑形态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民居旅馆文化更新应将建筑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构建前所未有的生态建筑形态。 (见图6)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出行交通工具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加速建设, 能满足越来越多中外旅游者的需求, 也使桂林旅游市场越趋国际多元化。我们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深刻挖掘桂林的传统居住文化、民族习俗, 并传承应用到民居旅馆建设更新中, 以此丰富民居旅馆的文化内涵, 让其健康的发展。桂林在民居旅馆的更新过程中, 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 做到建筑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居住文化与民居旅馆建设相融合、外来个性文化与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个体环境氛围与整体聚落环境建设相融合、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 从而促使桂林民居旅馆建筑和文化健康更新发展。

摘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 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该胜地建设背景下, 桂林的民居旅馆迎来了广大的发展更新空间。本文通过对桂林居住文化、民俗文化的分析, 研究民居旅馆文化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来自全球各国各地的游客提供别致的住宿体验。

关键词:胜地建设,民居旅馆,文化更新

参考文献

[1]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Z].2012.

[2]覃彩銮.广西居住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

[3]林轶.浅谈民居旅馆开发中传统居住文化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 :63-67.

[4]桂林市联合调研组.桂林民居旅馆业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中共桂林市党委学报, 2014, 14 (3) :33-37.

[5]谢雨萍, 李肇荣.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25 (3) :418-421.

[6]刘慧贞.民居旅馆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与作用——以阳朔地区为例[J].市场论坛, 2005 (10) :125-127.

桂林文化论文 篇2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 子。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一般在父(母)亡故后每7天为1期,第35天由儿子请和尚在家念经拜佛,斋戒祭祀祈求超度;第42天由女儿请和尚打斋超度,并宴请内外宾客,而且要做得热热闹闹,以示儿女对父(母)的孝心,达到显父母的目的。打斋超度,有的连续7天7夜,有的3天3夜。解放后,打斋超度等迷信活动逐渐消失。

家奠

在诸事齐备之后,丧家即择定吉日举行家奠,俗称开堂。家奠出殡场面,较入殓成服为大。家奠前数日,即向家族亲戚以及朋友发送讣告。家奠之日,丧家门前设置门状,门状内容与讣文大同小异,以示通报。死者如系男性公职人员,还要将其官衔写在用7尺大红缎子做成的“铭旌”上,一般请有名望或官阶高的人具名提写。摆在门外,以示死者的社会地位。同时,纸扎无常菩萨及判官各一,摆在丧家门口,以避邪恶。

家奠一般有早祭、午祭、晚祭。午祭后举行点主升主仪式,丧家将神主盒买回后,在神

主盒内牌位上写“×寿显××公××之神主”,“主”字先写一“王”字,留下上面一点,在举行点主仪式时由主祭孝子点上。家祭时以长子为主祭,其余子孙均为陪祭,依次排班跪

列,进行3献3奠礼,读祝先生宣读“家言”(祭文)。解放后,家奠仪式逐步简化,有的已不 举行。

出殡

家奠的第二天早上即出殡。出殡前,家族亲属男的发“腰白”一条,女的发“头白”一

块,或各发黑纱一条戴在左臂上;朋友各发白花一朵,插在胸前。丧家先举行祭奠礼,宣读

出殡祭文(俗称起棺文),着孝服的男女子孙均痛哭流泪,谓之举哀。哀止后由执事人员将棺

木抬出门外置龙杠上,盖上棺罩。赞礼先生高呼“万无忌”、“千无忌”、“百无忌”、“起”!孝子孝孙即在灵柩前以白布牵着依次缓慢低头而行,子手持丧棒,头戴三梁冠,孙 戴单梁冠。子孙因故缺席不能亲送葬者由他人捧其孝冠。孝女孝媳及着孝服的女眷殿后。灵

柩跟在亲友行列的后面。有的富裕人家的女眷则坐轿子。

桂林一般习惯,如出殡向东,则送殡亲友过东江到三里店赐恩楼(现七星公园后清真寺

旁)即止;如向西则到圈门脚即返;如向南则过南门外五块碑(现汽车总站处)即止;如向北

则过观音阁(现五中处)即回。孝子孝孙及执事人员将棺木、纸扎、铭旌、粮食罐等送至墓地,纸扎焚化,联幛带回,死者灵位牌送回丧家继续祭祀,一般过7期才出灵焚化,也有百日后

方焚化者,有的甚至在家供奉一年或数年。焚化时要纸扎房屋一间,称为“灵屋”,将灵位

牌放于灵屋堂屋正中,连同金童、玉女,抬出焚化。

解放后,出殡仪式从简。实行火葬后,一般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会后 将死者火化。

复山

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孙以及亲友到新建坟墓查看,备三牲茶饭酒祭奠,并检查新建坟墓

砌造质量,谓之复山,又名复土。是日将下葬时在新墓上包回家的一捧土复盖在坟上。复山

当日,丧家备办酒宴酬谢帮忙的亲友。并对馈赠联幛的亲友回赠寿碗寿巾。丧事至此办完。

解放后,复山时宴请亲友从省。实行土葬的郊区农村至今仍行复山。城区实行火葬后,亲属

于复山日到殡仪馆骨灰存放室探视骨灰盒。

回煞

丧事后,根据死者生死年月来推算,确定某天是死者的幽灵回家“探亲”的日期,俗称

为“回煞”。是日,丧家用一长竹竿,扎纸钱于其上,做成楼梯模样,放在屋檐以上接近瓦

面处,意为幽灵往来之用。并将死者生前的住宅打扫洁净,晚上点香烛,摆茶酒饭菜,意为

供幽灵归来享用。同时,还把死者生前喜爱的诸如书、用具、烟、棋盘等全部摆列案上。是

晚全家肃静,不准喧哗。解放后,这种迷信活动已少见。

浅析桂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

2009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建设单位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意味着桂林作为中国旅游产業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不仅要构建示范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升旅游竞争力,还要延伸旅游产業链。根据这一意见,长期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業,依托桂林独有的名山、名水、名城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文化产業精品项目,不但在市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文化愉悦的感受,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文化产業的内涵及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产業的内涵

旅游文化产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旅游文化产業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旅游文化产業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其他产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的全面增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業。

(二)旅游文化产業在经济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業,实施重大文化产業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業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業群建设,培育文化产業骨干企業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旅游文化产業作为文化产業发展中规模最大的产業之一,它的产業地位逐步增强,并具独特的魅力,通过各个方面展现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首先,旅游文化产業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外来资金注入的形式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游客到桂林来旅游消费,所产生的旅行、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经济活动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桂林当地经济的发展。其次,旅游業吸纳社会就業的能力很强。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業,就業容量大,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的需求,可以提供多层次的就業岗位,而且就業门槛相对较低,是新的就業途径。最后,旅游業的综合性很强,以人的流动和消费为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相关行業的发展。因此,桂林要发展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就不能忽视旅游文化产業在经济中的地位,它不但体现自身产業链的延展性,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为现代服务業、信息技术、制造業等其他产業提供动力支持,创造新的需求。

二、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旅游文化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然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的沉淀等都为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预示着桂林旅游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很大,旅游文化市场将会成为最具魅力的市场之一。

(一)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的优势

1、文化产業格局初步形成,为旅游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桂林市文化,产業总产出为33.27亿元,增加值为10.5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出的3.43%、地区生产总值的2.29%,文化产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0.14个百分点。经过不懈的努力,桂林的文化产業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产業格局,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产業门类。还有一些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業热点,比如会展广告業、动漫游戏产業等。除此之外,桂林的文化创新资源非常丰富,为现代经济价值的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可以转化为丰富的产業优势,使文化市场成为最具魅力的市场之一。这一切都为旅游文化产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桂林是一座山水名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别具一格,挺拔俊俏的山、精彩奇特的岩洞和秀丽清翠的漓江,它们与周围的岩石区域相互掩映,山水相问,独享山水美景,静逸雅致;山水乡问,独享乡间野趣,悠然自得,俨如一副浓淡相宜的写意中国画。山与水的结合成为了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一大特色。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古迹很丰富。从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宝积岩洞穴遗址到秦始皇年代的灵渠再到明代桂林的靖江王府,还有许多的山水诗词、散文以及神话传说等,应有尽有。千百年来,这些文化相互激荡,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与甲天下的山水相媲美,成为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又一大特色。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提高桂林在国内外旅游業的影响力、竞争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3、特色品牌效应成果显著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城市,曾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21世纪以来,桂林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开发了“两江四湖”环城水系、乐满地主题公园、《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甄皮岩史前人类文化遗址、古灵渠秦代军事水利文化、红军突破湘江纪念地等旅游特色品牌。其中从2004年公演至今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業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業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它不只是桂林的一张名片,堪称是中国文化产業的成功范本。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剧中的很多演员都是附近村庄的渔民,他们既向观众展示了漓江儿女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因《印象-刘三姐》建立起来的张艺谋艺术学校、“莫老爷农家饭馆”等都是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后续发展。

回眸桂林旅游文化产業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深知桂林在旅游文化产業发展上虽然速度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全国领先的程度,这说明,在一些方面还有待于改善。

nlc202309030620

(二)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发展亟待改善的问题

1、依赖政府投入,社会投资不足

一个新兴产業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消费需求和投资拉动,旅游文化产業也同样如此。现在桂林旅游文化产業的发展,政府性的资金是投资的主体,但政府缺乏有效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只是政府投入很难满足桂林旅游文化产業快速发展的需求。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资本市场上的大量资金宁愿投入股市、楼市甚至某些“泡沫”行業也不愿投入旅游文化产業,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業却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尴尬。同时,旅游文化企業融资难、旅游产業投融资项目落实难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所以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如何通过专门的融资机构、文化产業基金、商業投资组合、企業投资、赞助、外资投入等渠道吸收资金形成资本连?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平衡

桂林依托本地的山水资源积极开发了很多旅游项目,但很多游客觉得在桂林除了看到了山水以外,没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其实很多游客来了桂林之后,都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桂林有哪些风俗习惯?壮族有哪些特点?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是什么样?这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很多游客除了对桂林的山水感兴趣以外,也对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桂林不只是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容,都是发展旅游文化产業的宝贵资源。但桂林现在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做得不够,没有很好地策划和规划,文化含量得不到提升,优势未能很好发挥。如果桂林能够尽快开发和利用历史、民族和革命文化,多把当地的民俗特色展示给大家,那桂林的旅游文化产業发展必定越来越有生命力。

3、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桂林有很多国家4A级以上景区,但在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文化遗址、古村寨等景点还需要加以修缮和维护;停车场、购物场地等还需要建立规范化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同时景区的管理不到位,黑导游带团、旅行社违规组团、旅游车辆非法营运等行为依然存在,在景区门前的一些商業摊点也没有划定范围,进行定点摆放,很容易造成混乱的场面。这些都对提升景区品位,建设精品景区有影响,没有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也不利于桂林开拓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解决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问题。

三、桂林发展旅游文化产業的途径

(一)提高发展旅游文化产業的认同感从近几年桂林市委、市政府的实践来看,已经把发展文教卫体产業的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一些文化单位进行改制试点。可见,桂林要想把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转变成现实的文化产業优势和经济优势,就必须树立崭新的旅游文化发展观念,将旅游文化产業的发展放到与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样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市场的眼光看桂林旅游文化资源的博大丰厚;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合理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来整合桂林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桂林文化产業的发展搭建平台,拓宽旅游文化产業的领域和空间。只有选准了突破口和配置方式,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桂林的旅游文化产業才会出现长足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桂林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发掘民族文化,整合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程反映和历史生活的延续,桂林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丰饶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迷人风采和鲜明特征经久不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重视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因素,不但可以丰富旅游文化产業的发展,而且可以为广西区乃至全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汲取充分的营养。因此,桂林在发展旅游文化产業时,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要加大对民族节庆、民族手工艺术品、桂剧、彩调等宣传力度,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做到协调发展,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文化产業。同时还可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文化产品出口,积极发展面向国际的文化产業合作,推动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文化产業集团

为了改变桂林旅游文化产業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的局面,旅游文化产業可以与其他相关产業的形成互动模式,构成优势互补的产業结构。并充分调动各类旅游文化人才发展文化产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政府积极引导、支持、重点扶持民营旅游文化企業的发展,通过组建大型旅游文化企業集团,建立一批龙头企業,发展支柱型旅游文化企業,循序渐进地推进集团化建设,为各种社会资金进入旅游文化产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繁育文化产業项目的开发、建设,真正把旅游文化企業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实体。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業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旅游文化产業投融资体系。

(四)突出特色旅游购物品

旅游购物品是旅游文化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旅游纪念品是展示某地特色最直接的物质形式,所以在设计、包装以及销售旅游购物纪念品的时候,要根据桂林的实际情况,尽量展现桂林特色、桂林元素,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文化享受。例如,一些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手工编织的挂毯、背包或者是旅游工艺品、图书字画和音像制品等,都能够成为承载旅游文化记忆的纪念品。开发旅游购物品即可以开辟新的旅游形式,又可以带动旅游工艺品的销售,还可以具有游客旅游经历的纪念意义,可以算作是为旅游文化产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桂林具有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种外界无法比拟的旅游发展优势,可以在繁荣旅游文化产業上作出更大的成绩,丰富人民的生活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桂林乡土园林的文化记忆 篇4

一、桂林古村落的历史文脉

古村落有着深邃的乡土文脉和珍贵的历史记忆,它流淌着祖先的血脉,镌刻出一代代人传承的足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力见证,是今天人们温馨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维系着地域文化的根和魂的乡土园林最为人们向往。桂林乡土园林风格的形成与桂林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秦始皇发兵50万开发岭南,开凿了兴安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的水路交通,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桂林都有中原等地的移民迁入,移民所带来的民居建筑文化理念与当地的骆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桂林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在古代文献和古代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桂林乡土园林的描写。唐朝诗人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对桂林地理风貌、园艺植物特点进行了描写。“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宋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有《志岩洞》《志花》《志果》《志草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香》《志酒》《志金石》《志器》等篇目,还有记载民族风俗的《志蛮》《杂志》,为我们留下了了解西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筑、服饰的珍贵史料。历代在桂林为官或流寓此地的诗人都为桂林的风物民俗事象激发灵感留下了诗作。唐代诗人沈彬《阳朔碧莲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2]明朝诗人康(名已无考)《和壁上韵》“山插晴空水抱村,村边竹树傍山根。浑无车马驰苔径,自有云烟锁洞门。”[3]清代诗人张翰书写了数首诗描写当时的村落景象。其中的《青山晚照》描写了恬静的乡村生活:“青山山下有人家,谷雨新晴课种麻,几缕炊烟荒径晚,一弯流水小桥斜。江头鼓角催归牧,渡口扶笻数暮鸦。西岭夕阳刚返照,余辉淡抹斗红霞。”《龙口农耕》中则让我们看到了荔浦人爱唱歌的传统,农夫们“天降薄暮躬耕罢,一路歌声缓缓归”[3]这句诗印证了民国初年所修县志中记载的荔浦人“趁墟之日,男女歌答”[4]的史实。从这些古代文献诗歌中可见,风光独特,绿水萦回,气候宜人,四季常青的桂林吸引了历史上从各地迁徙到桂林的移民,他们都选择依山傍水建村立寨,繁衍生息,同时又以文化传播的路径将故乡的民居建筑文化如庭院、宗祠、戏台等在第二故乡承传并进一步弘扬,将故乡的园艺植物在新的聚居地进行培植,使适宜生长的植物生根开花结果,也因此成就了桂林古村落文化的丰厚,民居建筑多元特色的人居生态环境。

二、桂林古村落乡土园林的文化内涵

在桂林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汉族村落还是壮族、瑶族村寨,都具有传统村落的特点,在乡土园林方面体现出桂林乡土园林人与自然融合、人与民俗融合、人与生活融合的特色。这些传统村落中的乡土园林可以说与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是当地乡土文化与乡土生活的集中体现,有着桂北乡民对生活的内在节奏———生命运动节奏的捕捉,都蕴含着特有的桂北文化神韵。

首先,人与自然融合,体现了乡土园林风格的和谐之韵。从49个古村落的选址和环境营造实例来看,不少传统乡土园林都具有人与自然融合的性质。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龙脊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境内,距龙胜县城30公里,距桂林市96公里。650多年前,北壮先民背井离乡从桂中迁入水源丰富的龙脊,他们临水而居,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一代代人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规模庞大的龙脊梯田,使龙脊村与龙脊梯田连成一体,由此衍生了梯田上的一系列稻作文化,创造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奇迹。经过一代代人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劳作,呈现给世人的是从林边到崖壁,从河谷至山巅如链如带,如龙似虎的梯田,立在梯田间的木楼开窗就能见远处的山林,近处此起彼伏的梯田胜景。自古以来,壮族群众依山傍水建村立寨,在美丽的梯田上生产、生活、耕作与繁衍,和谐之韵维系着龙脊村寨的命脉在岁月中延伸。

早在宋代,范成大就在《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桂林山前山后、村里村外的榕树:“榕,易生之木,又易高大,可覆数亩者甚多。根出半身,附干而下以入土,故有‘榕木倒生根’之语。禽鸟衔其子寄生他木上,便蔚茂。根下至地,得土气,久则过其所寄。”[5]由于榕树树高荫浓,许多村落都栽种并将之作为村落的保护伞。平乐榕津的大榕树就有着“神树”的象征意义。树下早已成为村落公共园林场景,成为村内老人休息、乘凉、品茶交谈的场所,融入村中生动、质朴的生活画景。《临桂县志·舆地志二·风俗》曰:“婚聘不重财,用槟榔猪酒遍分亲族,客至茶罢进以槟榔。”(1)这种婚俗今天仍在临桂乡俗中遗存。目前槟榔在桂林已不多见,婚俗中的槟榔多以红瓜子代替。

其次,生产生活与民俗融合,彰显文化传统共性之韵。传统乡土园林大都包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思想上筑牢清廉为官的根基。如灵川江头村就有着这一文化传统。江头村历史文化悠久,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后裔的繁衍生息之地,江头村的古建筑包括100余座620余间元明清房宅的古建筑群落。它们大多为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具有较浓郁的桂北民居特色和较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重教,倡廉是这里的两大传统。门窗上雕刻有蝙蝠、莲花等图案村头玉带河边立着一座挺拔秀丽的古“字厨塔”,建字厨的目的是为了尊重知识,爱惜文字,更好的提醒后代珍惜来之不易机会。周氏家族有规定:“凡是断简残编的书籍、试卷、作业、草稿、和字画等,就是那片纸只字,均不许乱丢乱扔,而要收集起来,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字厨塔内焚烧”。(2)像江头村以字厨塔表示对书籍、文字、文化知识的敬畏爱惜的的传统在桂北乡间并不少见。江头村的家祠命名为“爱莲家祠”,集中体现了村民共同的崇尚清正廉洁的文化认同感。家祠墙上的“周氏家族功名表”,清清楚楚地列出各家的祖先,自建家祠起村里学子取得功名考上大学,成为硕士、博士,都要由父母领着到爱莲祠堂里来拜谒老祖宗,对着周敦颐的画像磕头鞠躬行大礼,聆听祖训。将来考上了硕士或博士再来报喜。村中的“升学名录”本,不仅记载着江头村人承前启后的光荣,也传承者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在古村落中,传统的乡土文化就像江头村一样通过村中富有含义的园林设计得以固本清源,与时俱进,在不断起着教化和引导作用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保持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人与生活的融合,表现乡村多彩的生活意韵。桂林乡土园林,最直接地表现人与生活的融合,处处透出乡村多彩的意蕴。村落中的每一棵大树,每一条小巷、每一件石刻都与生活密切相关。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建筑都是根据地势而定,应天顺人,选址随意,可塑性强,与地形、地貌完美结合;功能合理,空间组合自由灵活,造型朴实自然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以盘瑶为主,村中至今仍保持良好的风雨亭、古楼、祠庙等古建筑与村中瑶胞的生活密切相关。瑶族居民用于造景的植物有很多,大多数都是野生植物和当地的人们自己栽种的果树等。恭城的瑶族居民最常用来进行造景的乔木有芭蕉、马尾松、桃树、梨树、柿树、泡桐、枇杷、小叶榕、苦楝、香椿等,竹类则常常被用作造景,毛竹、厘竹等都是常用的种类。

浓郁的瑶族文化意蕴,寄寓在瑶乡的山水之间,恭城观音乡的水滨村的村民保存了百余年的“梅山图”上就有许多生动地记载人与生活融合具有文化记忆价值的画面。瑶族民间艺人用当地矿石颜料绘制了松树芭蕉和不知名的灌木花草,山鹰、猎狗、羊、牛等动物,画面上狩猎、农耕、乐舞、祭祀的场景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来源于生活却用高于生活,承载着瑶族最执着的梦想,就像生活在深山的瑶族与世无争,静观花开花落,带着对祖先的虔诚年复一年的前行。在桂林的另一个古村落熊村,也整体的突出了人与生活融合的格局。熊村是湘桂古商道上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圩。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花棂格扇,青石弄巷、古朴典雅。熊村中的石拱门、街门连接着村中的街巷,村边的菜园树林和民居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从村旁引入村中的小溪从村民家门前流过,青石板随意地搭在家门与村道之间,形成江南水乡般的村景,既方便生活又利于将货物走水路到漓江当时重要的圩镇,散落在村中的石磨、石碓等景观无声地诉说着村民生活的和谐与恬静。

三、桂林古村落乡土园林的保护途径

目前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其中有不少传统村落。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中华文明的大树最绵长的根在村落里,难以计数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村落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在村落里。随着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不断开展,乡土园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桂林有崇山峻岭的恢弘气势,也有千峰环野立的清丽秀美,有小溪潺潺绕,也有长河蜿蜒,气候宜人,植物种类众多。迷人的山水风光为乡土园林提供了天然的园林景观,植物的丰富组合了乡土植被的五彩缤纷。今天桂林良好的环境生态使果木林蔬都扬名域外,近年来,随着收入提高,新农村改造的加快,原有的古宅住户开始拆旧建新。用新材料、新工艺、五花八门的色彩、“新颖”的建筑造型破坏了原有的传统风貌,乡土园林的园景也受到了影响。传统村落的居民保护意识也因村里青年人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孩子而日渐疏于维修,村落中的节庆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断裂,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歌、曲艺、戏曲、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延续。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负面效应。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时代,古村落居民迫切需要改变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年轻人或外出打工,或外迁建新居,很多古村落逐渐沦为留守村、空心村。大量民间风俗、传统文化日渐瓦解和流失。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加快古村落消失的不利因素。如果说保护村落文化就是保护地方的文化记忆,那么整体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要尽快实现保护村落文化记忆的目的,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1. 利用各种文化手段,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意蕴,整合传统村落的故事和记忆。

如今广西在农村实行“村级五个一”文化惠民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深入开展,可以在此基础上整合文化力量,挖掘村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建设具有乡土园林风格的村落博物馆,使文化记忆从家谱故事中走进每个村民的心里。

2. 对与乡土园林有关的节庆文化活动有计划地开展。

在桂北许多村落保持有农耕文化特点的放鸟节、修沟节、开耕节、种树节的传统。要利用这些节庆文化活动增强乡土园林的文化记忆。许多村子在村民中间都订立了保护村中的树木,不许在重要的公共园地放置污染物的乡规民约,当年还将这些乡规民约勒石刻碑。这些都是保护乡土园林让古村落“活”起来的有效手段。

3. 在保护中突出乡土园林的民族特色。

民族景观资源对现当代园林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优秀的乡土园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桂林丰富的民族园林景观资源,壮、瑶、苗、侗族各具特点的民居建筑,对我们做好保护传承村落乡土园林建设有着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N].人民日报,2014—07—09.

[2]刘英等选注.桂林诗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荔浦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荔浦县志[Z].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桂林文化论文 篇5

桂林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聚观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典型的景区有七星公园的栖霞寺、祝圣寺、尧山景区的白云观、象山公园的普贤塔、能仁禅寺、金山禅院、西山公园的摩崖造像等。尽管桂林市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大力的讲解宣传,很多游客印象淡薄。因此,要发展好桂林的宗教文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一、正确对待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历史文化是中华K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歲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历史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关系,提取其中积极优秀的部分,并使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展现。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有关宗教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杜绝借开发旅游资源之机,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更不允许从事违法乱纪活动。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也是促使宗教历史文化本身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发掘宗教历史文化中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并积极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使一些古老却无人知其真价值的东西重放光彩,使其为旅游业发展,为宗教历史文化发展开拓一条新的途径。

二、发掘宗教旅游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人们由于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大都向往宗教圣地的清幽、和平的境界。那些以旅游者身份前往宗教名山名寺的人们,并不是真要去皈依宗教,而是去追觅凝聚于宗教之中的文化内涵,去领略一种在都市环境下很难体会到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的精髓就在于直接接触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在普通人看来,佛寺、佛塔、道观、以及其它宗教历史文化固化了的艺术成果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高深莫测的精神领域的东西更令他们向往。因此,很多到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游览的人都抱着猎奇心理,希槊对出家人的n常生活、心理状态有所了解,对各种宗教仪式及所包含的意义有所了解。

(一)宗教生活体验和搞好宣传

宗教庙会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宗教活动,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方式。栖霞寺、能仁禅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有“浴佛节”,游客如云。如能定期举行诵经、讲法等活动,那么游客就能亲身体验寺庙生活,增加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在法会期间,在寺庙所在景区组织游人与僧众零距离接触,游人便可真切地体味隐伏在青灯古殿里的出家生活,诸如观览僧众n常起居>早诵、夜礼等n常礼仪习俗,这既能满足广大游人的好奇心,又增强人们对宗教知识的认知,让人们能自觉的抵制邪教。各大旅行社要对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进行多元化的促销宣传,如发送融自然风光与宗教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明信片、邮资信封、画册、多媒体光盘和图书等,以扩大其影响力。

(二)展览宗教文物,培训高素质的导游

目前寺庙内珍藏的有些文物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寺庙内各种文字注解说明较少,游客每到一处,往往不知其历史和价值。因此如能将有关的文物适当展出、增加详尽的文字注解,既可增加游览项目,又能让游人更好?/解这些寺庙曾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强化宗教寺庙的旅游形象。

宗教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必须具备导游人员基本素质外,还应有较深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的学习。在不影响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前提下,可仿效南岳福严寺、西藏大昭寺的做法,聘请寺庙的僧侣担任最点的讲解员,免费给大?家做导游。作为宗教界的?员,僧侣&寺庙以及周边的景观的理解更深刻、更独特。他们也乐意提供无偿的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董,造福一方。

三、正确开展宗教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活动

桂林宗教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之一,就是与秀美的山水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所以在开发宗教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找到与生态旅游的契合点,搞好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由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曰益恶化,加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都市人们渴望到那些淸新幽静、自然生态未受破坏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调节疲惫的身休。因此,生态旅游迅速发展。宗教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借助自身的优势,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注人一股新的活p。但是在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过程中,绝不能以发展旅游的名义,做出开山破石、毁坏林木、破坏环境的亊情。要保持旅游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在点开发的寺庙(如栖霞寺、祝圣寺)和节日庆典中,要严格控制香客的烧香攢,最好以栽花种树、文明进香等形式取代传统的“烧高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在干净的环境中游览观光,也可以减少安全隐患,美化环境。通过景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检点自己的行为,不做有损于最区环境的事。通过建议游客“惜福”,做到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4惯。“名山胜地的承要寺#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是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对这类寺观等宗教活动场所,要精心加以维护,使文物得到良好保管,建筑得到妥善维修环境得到充分保护,使之成为淸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

四、处理好旅游活动与正常的佛教活动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意识到宗教中存在葑许多旅游文化开发的禁区,这是宗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a如果禁区被打开,宗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宗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游客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T?扰了宗教传统的iH常活动,对佛寺、莒观的功能和宗教人士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冲击。作为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历史文化具有脆弱性和非商品性的特征,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保存传统文化精华的关系,决不能把建设丌发搞成建设性地破坏。无论是宗教文化主管部门、旅游部门还是寺观的管理部门以及寺观中僧侣、道士、游客罅,都有责任保护已流传了千年的宗教历史文化。因此,在桂林的宗教历史文化景点,既要利用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宗教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同时乂要保证宗教活动正常有发展。

景区管理处应配合桂林城市管理处对业已形成的诸如花鸟虫龟、古玩字画、书刊音像、邮票钱币、风味小吃、休闲等摊点进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的浮商游贩,尽量减少非佛教旅游商品的摊贩数ift,在较小面积的地方划定摊位,并严格禁止商贩使用喇叭吆喝兜售。

在进入寺庙、宫观之前,导游和领队应强调游客要尊$:宗教宏大场所的规则;同时,宫观、寺庙也要在寺庙大门侧旁树立醒目的“友情提示”标IH牌,以减少在庄严的仪式进行时,游客的相机闪光灯、大卢喧哗、探头探脑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封大程度地维护宗教圣地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五、改革相关的旅游管理体制

桂林文化论文 篇6

关键词:主题园;生态;景观;设计

一、“桂林板路”主题园项目概况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主题园在未来10到15年中将在旅游产业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随之而来的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桂林板路”主题园,位于桂林市规划中的琴潭开发区西端,“桂林板路”文化主题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至轿子山、东至中隐路、南至湘桂铁路复线、北至东安路延长线,面积约168公顷,约合2524亩。“园区处于桂林市老城区与临桂新城过度地带,是旅客由西进入桂林老城区的重要门户。”规划定位为营造老桂林的多元文化,老桂林的生态山水,老桂林的西湖荷花。主题园以“让游客回归”为宗旨,以史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休闲、耕读文化、荷塘文化为灵魂,建成以体验和度假为特色的超大型、复合型及互动型的全方位历史文化旅游区。

二、“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状况

1、琴潭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琴潭区所在的区域环境可以概括为三面环山,两水相依。它沿周边南西北三个方向有西山、猴山和万福山环抱,有桃花江和南溪河南北相依,组团内有牯牛山、都督山、琴潭岩等十余座小山点缀,还有大面积的荷塘,这样就构成琴潭区山峦叠嶂、水系宽泛的自然景观特征。“江山之胜,相与无际。凫鹭在水,或在于浔。中洲蒲莲,迤逦迎静深。岩壑沉沉,云气长阴”。“清歌激越,碧天云凝,鼓吹间作,山谷响答,则前日之风雨飕飗,鸟虫啁啾,鼪鼯狐兔之所,闹集而嗥鸣也”。

水系统主要包括藕塘、南部的南溪河、西部的西干渠等水系,是该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景观美度的重要资源。藕塘在地块上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于机场路以北区域,总体占地面积较大,约为650亩。区域内的河流——南溪河属漓江支流,水量丰沛,但水质受污染较严重,污染源主要是沿岸的居民生活排污,净化水质需建设截污渠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西干渠的水源来自上游青狮潭水库,水体较清澈。

项目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农业用地主要包括农田、藕塘、鱼塘等。大量农业用地的存在提高了被污染的可能性,其中污染源包括人造肥料的残余物,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在夏季和干旱季节,大量农业用地还将引起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基地内农田多为稻田和菜地,除一部分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外,大部分保留原貌并加以保护,作为农耕景区和观光区。

七座山体均为石灰岩孤峰或峰丛,姿态各异。相对高程约在40m~60m不等。山体作为生态保护地,是自然长期发展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要素,具有重要风景价值及环境和生态意义,对山体和岩洞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成为特色旅游景观。

机场路以及建设中的中隐路、西外环等多条交通干道穿过该区域,机动车辆的通行是主要噪音源。其次是紧邻项目建设用地的湘桂铁路复线,火车行驶、鸣笛形成的噪音难以处置。

2、“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优势

主题园属卡斯特地貌地形,园内的山体秀气灵巧,有轿子山、琴谭岩山、泵岩山、原岩山、水岩山及两座无名山等共七座天然孤峰。荷塘自然保护区面积宽阔,现主要以大小不等的藕塘组成。拥有轿子塔、摩崖石刻、古驿道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景观。南溪河、西干渠等水系从景区流经,周边景观视线良好,群山环绕,整体地形较为平坦宽阔,可供建设土地较多。

千年荷塘散发的荷塘文化的芳香沁人心田,水上游线充满威尼斯水城般梦幻气息,古街的神秘与宁静,尊神庙的敬仰与崇拜,轿子塔的精细构造与其古老历史的探索。四周奇山环绕,南侧有南溪河流经,构成了“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美景,这正是山水的精华体现。景中有城、城中有景,景城相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

三、“桂林板路”主题园设计的生态学定位

1、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方法

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和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最终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容量、规模和承载力的辨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而现代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2、国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有机体和生物相联系,我们完全依赖于地球上那些尚未开发的景观区域的生产力。假设它们维持生命的功能丧失,或衰竭到不可收拾,那么我们也将不存在。这一切对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应全力保护自然景观及栽培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景观中水和空气的质量。人们已不再认为土地是能被肆意塑造成冰冷的几何体的孤立的私人领地。即使最小的部分也不能与其他临近的土地和水域割裂开来考虑。因为人们已经很好地认识到每一部分都可以利用其他部分,同时也影响它们。从生态学来说,所有的土地和水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外对于景观生态学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3、“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功能定位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5】”

贯彻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功效,促进景区良性循环,达到既切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又获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保持景区现有生态的多样性,杜绝发生污染,保持现有水质,对现有植被资源和植物资源加以充实和整治,以达到最佳的植物景观效果。确保景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垃圾、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并有所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本章注释

[1]孟妍君. [“桂林板路”主题园对桂林老城文化传承的启示].旅游论坛:2011-10: 166~167

[2]宋·李师中《蒙亭记》

[3]宋·黄邦彦《重修蒙亭记》

论桂林山水间的城市文化 篇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美好而聚留于城市。”城市需要经营,经营就要有特色。很多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摆脱旧有残破的城市面貌,向西方“取经”,虚假的、没有地方文化的“国际化”“现代化”使这些城市面目全非,由于太“不在乎”自己,失去文化底蕴的它们仅是徒有一副皮囊而已。

在桂林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府很重视古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弘扬,并把它们很好的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最值得骄傲的是“两江四湖”景观工程,它是山、水、文化共生的典范。建设初期,为了显山露水,市政府顶住各方压力,搬迁工程创下在广西单项城建工程中多项之最,终于造就了集生态、文化于一体的这一适应性景观予以世人。这条水路,几乎囊括了桂林的历史文化经典,她的每一个弯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处景观都有她娓娓道来的历史,每一座桥都凝聚着现代人的智慧结晶,她把中国“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桂林城历史的繁华与美丽又一次再现。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榕湖、杉湖——古南门这一段景区,虽然位于市中心,却有着那份无法形容的恬静,一旁静静屹立在绿树丛中的古城门,不时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两江四湖的其他地方,还有着许多连老桂林人都很少看得见的古文化遗迹。像木龙湖景区现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营,北侧依托的宋代东镇门、宋城墙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与后期建设的宋街、半边街、古宋城、木龙塔等具有宋代建筑气息的古建筑群落的景点交相辉映,并与叠彩山之间建立起以观赏林地、草地、溪流、瀑布为主的生态景观带,突出了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既有建设,又有保留,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依存,这真是一处妙不可言的“世外仙源”。所以,城市建设,显山露水的好处就是要让后来人清楚的认识资源是不可复制的,懂得弘扬和保护历史,一个城市才能在发展中有它的精神维系。

还有正阳街的改造,中国其他很多城市都有步行街,可是桂林的正阳街我却觉得最别致,因为它与不远的王城相映成趣,脚底的青石板,让人在感受都市繁华的同时又想到远古的过去,丰富的历史积淀在这里得到演绎,即使被改造,仍旧展示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改造过程中出土的曲水流觞就时时见证着正阳街从古到今的繁华兴盛。

有人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书中的主人翁各自表现自己的故事,用不同的手法讲述着自己的过去、荣耀着现在的自己、展现着美好的未来;阅读的人却在品味其中,书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过的人才不会忘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桂林没有过多的高层建筑,这是为了更好的展现城景交融的美景,背负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文化名城的光环,上天赋予桂林很多美丽的“神话”,就是带着这些恩赐,桂林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走着自己的路,宜居、宜游,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城市文化。

康德说:“缺乏文化的城市生活是盲目的”,在美好的另一面我们也看到,开发商“霸权式”规划设计,使如今各类小区充斥着各种“洋概念”,什么“巴黎风情”“地中海风情”“XXX普罗旺斯”等等,正使得城市失去一种安全感和认同感,千城一面的“国际化”使我们的市民逐渐分不清“回家的路”。

城市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良好的文化底蕴上,但是文化的多元化又是不可抗拒的事实存在。因此我们就应当讲究主次,不能让那些毫无内涵的洋概念过多的盖过我们的主流文化。过去一讲到故宫就会想到北京,讲到“山水甲天下”就会想到桂林,这都是因为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容易被轻易取代和模仿的。现在很多人愿意来桂林这座小城居住,就是因为桂林特有的文化气息加上天然的山水,还有不矢遗漏的现代潮流,繁华却没有喧嚣,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老话:“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

目前,“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我们不能只从经济角度、旅游角度去强调城市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城市的另一面———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是公共交流的介质和文明社会的结晶。地方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志,桂林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丰饶的文化、多姿的风情、璀璨的古迹,值得智者去珍爱,不能为了发展而洋化了自身的特色,应该继续结合自然、美丽的山水,融合历史文化,建设具有桂林特色的山水文化城市,在城市建设的红潮中走自己的路。始终坚持,完美终有一天会呈现。

参考文献

桂林文化论文 篇8

一、开发桂林佛教文化旅游优势

桂林佛教是传入广西最早的宗教,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了桂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代,桂林佛教空前繁荣,成为广西及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现今,桂林佛教旅游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拥有开发佛教旅游的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资源丰富。

1、佛教建筑多,全市有佛教64处,摩崖石刻及造像2000余件,仅在西山就有造像98龛,242尊,是广西境内现存数量最多的佛像群体

2、名寺多,如:栖霞寺、能仁禅寺、西庆林寺、湘山寺、法藏禅寺、聚缘禅寺、鉴山寺等,如唐初所建的西庆林寺,是桂林最著名的寺庙,被称为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

3、古塔多,如日月双塔、木龙古塔、开元寺古塔、笙塘河伯古塔等类型多样,造塔材料各异。

4、名僧大德来桂多,如公元590年,大乘佛教高僧昙迁云游来过桂林弘法留下“栖霞洞”石摩题刻;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遇海上风暴,在开元寺驻锡一年传道弘法,1940年佛教界有名的巨藏法师来桂林,一边弘法,一边抗日等等。

(二)区域优越交通便捷。

桂林市是黔粤湘桂交界中心城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重要经济板块的腹地,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联系沿海和内陆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城市之一,有海陆空一体便捷交通,特别湘桂高铁和南广高铁的开通,桂林到周边四省会城市,2小时左右可以到达,大大方便了游客出行。

(三)有客源众多。

桂林有来自全国及全球的客源优势,2015年,桂林市共接待游客4470万人次,入境突破200万人次,特别是东南亚一些佛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来桂林旅游的人较多,给桂林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潜在的客户。

二、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桂林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而对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存在明显不足:佛教旅游产品单一,还停留在烧香、拜佛、解签和简单参观等阶段,缺乏参与性、互动性;佛教抛掩于各景点之中,不成主体和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风景点的点缀而未被视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还有的寺庙存在欺骗行为,佛教启迪智慧,平衡心灵、修身养性及体验式等文化内涵没有深入开发。

三、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观光旅游开发

佛教的观光旅游是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佛教的寺庙、宝塔、石窟、绘画、雕塑、亭台等,这些精美、华丽的寺庙建筑,不仅具有物质性的一面,为游客提供了多种美的感受。梁思成说:“欣賞这些优秀的建筑,就像欣賞一幅画,一首诗,更蕴藏着一种意,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情感和直觉顿悟,油然而生脱俗之感”。对佛教观光旅游开发,一要适当的修复一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寺庙建筑,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修复的寺庙建筑要分析其具有修复的价值,在修复中既要根据历史史料,坚持求真原则,又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的融合,注重生态理念。如:开元寺建于唐高宗显庆四年,是广西年代最古的一座佛寺之一,鉴真和尚曾在此驻锡一年多,宋代的米芾、范成大,明代的徐霞客,民国的老舍、徐悲鸿、李宗仁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日本友人也对这处佛教遗址十分重视,又因位于西山景区,极具修复价值。可根据现存清代桂林画家罗辰绘有的《开元寺图》为基础加以修复,与桂林西山景观、桂林市民风习俗有机结合,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避免“千篇一庙”。

(二)休闲旅游开发

2013年广西旅游大会在桂林市召开,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深化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由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这就强调了休闲旅游的重要性。据资料显示,在欧洲、北美旅游中,70% 寺院教堂等都有休闲游活动项目。因此,可以根据寺庙情况,开发寺院旅馆,让国内外游客可在此小憩;开发佛教品茶,让其感受佛教博大深精的茶文化;推出特色素食小吃,把桂林特色风味与佛教素食结合,丰富佛教素食文化,让游客品味这些风味,既调动游客积极性,以使古老佛教饮食文化焕出时代气息,洋溢现代文明特色;开发佛乐与佛教知识的电影等融入其中。还可将中医学、气功武术、书法等熔合一体,重点推出“书画、气功、体操”等独创性的健身形式,使佛教旅游具有魅力和吸引力。这些佛教休闲旅游也符合21世纪宗教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参与体验旅游开发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2015年“桂林论坛”的主题定为“旅游与体验经济”,可以看出参与体验旅游的重要性。现全国很多寺庙已开发佛教参与体验游,如:南岳佛教协会隆重推出了“做一天和尚念撞一天经的体验游;上海西林禅寺至今已开了十一届短期出家体验活动、河北柏林禅寺的“生活夏令营”、桂林2015年7月在栖霞禅寺也举办了首届“禅武之旅游”等。桂林佛教可以开展一些短期出家体验活动,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跟法师参禅打坐,听经问法、浴佛、食斋、同住寺庙等,在动态的佛教旅游活动中,他们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式旅馆,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观的是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摒弃杂念、忘却烦恼,净化心灵。

(四)生态旅游开发

佛教教义中倡导的万法缘起,返璞归真、草木有情、禁杀护生等,都是深层生态的理念。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佛教具有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又作为一种行动体现在日常修行中,还作为一种环境烘托出寺院的神圣氛围。在佛教文化旅游中,我们引导游客,首先从观念上净化自身,自觉保护佛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从而使游客在佛教场所浏览中,内化为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生态的自觉行动;其次通过组织放生和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提醒游客保护动物与节约资源,不要滥杀生灵、咨意索取和随意浪费;最后建议敬献鲜花代替焚香化纸,来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生态,在环境的渲染下,在行动中保护环境,完善自身。

桂林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廉政思想 篇9

一、桂林山水文化性格中的养正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 首屈一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其间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 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一些传统吏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颇有借鉴意义。吏治, 即官吏的行为、风气和绩效。吏治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绩效。“圣人治吏不治民”“养民之道, 省官为先”“政者, 正也。为政之道, 莫若至公”等传统吏治精华告诉我们, 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简政放权, 公正无私地处理政务。

桂林山水是天人合一的典型, 除表现为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使人如临童话世界以外, 更突出地表现为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和完美结合。山水因有文化而更显美丽, 文化因有山水衬托而更显深厚, 桂林山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将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全国为仅见。桂林的自然山川与人文清廉精神有内在的同构关系, 桂林山水既铸就了历代桂林人的清廉品格, 又启悟了桂林官员的清廉意识。

桂林作为清朝设立的岭南三郡之一, 迄今为止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其平地而起的喀斯特地貌与清澈的漓江水孕育了“出水青莲”的山水文化和清廉文化。千百年来, 桂林的“出水青莲”意象,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在他们的山水诗里亦有清正廉洁的人文内涵。颜延之的廉政家训、梅挚的廉政社会学和周敦颐的廉政哲学, 极大丰富了廉政文化的思想体系。

为官, 无事不成;为人, 无时不乐。做官能做到清廉, 是一种福气。正所谓人杰地灵, 相得益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年代, 从隋朝大业三年 (公元607 年) 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 年) 的1300 年间, 桂林共出了600 多名进士和8 名状元, 居广西各州县之首。桂林人的科举文化鼎盛时期, 仅临桂县就“一县八进士, 三科两状元”。桂林被称为中国的“凤凰城”“状元城”, 形成了桂林独有的文化性格。

文化性格是指由一定文化决定的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心理特征, 由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积淀而成, 贯穿在人的一生行为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这些金榜题名的科举精英, 能够在自己日后的仕途生涯中, 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做官。

其中, 有崇尚尧舜之风, 坚持天下为公, 不依附朝廷贪腐势力而辞官归故里的广西首位状元赵观文;有不畏强权, 与包青天一起痛击贪官污吏的“真御史”, 广西第一个出任宰相职位的唐介; 有体恤百姓疾苦, 为民请命的内阁首辅蒋冕;有中国历史唯一的残疾人状元王世则, 他以一种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之间, 为官无半点邪念;有在 “鱼米之乡”嘉兴任过知府的王一德, 他离任的时候, 两袖清风“惟簪履一笈”, 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有两朝元老, 当过五部尚书, 却清贫得靠借债度日的清代大儒陈宏谋, 他在立德、立言、立行等方面, 都做得臻于完美;有大声疾呼“民以食为天”的光绪状元张建勋。他们最终都做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立功、立言、立德”的最高境界。

二、桂林廉政文化遗产与思想体系

桂林不仅是中国首批的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廉政文化名城。1637 年, 徐霞客从湘桂古商道踏进桂林城, 看到的是一个“青莲玉笋出水芙蓉”的世界。今天, 我们通过参考文献以及实地走访, 体验了桂林的人文青莲世界。清廉, 的确是桂林历代官员和市民的品质。讨论桂林廉政文化遗产与思想体系, 我们必须探究它的源头, 这应该就是汉代的马援。

公元47 年, 伏波将军马援率领数万大军一举平定了交趾“二征”的叛乱, 在今天越南北部立铜柱为界, 使岭南地区重新归于平静。后来有人诬告马援, 说他从交趾搜刮来了大批珍珠,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廉, 他把从交趾带回来的薏米倒进了漓江。对于马援在桂林文化中的地位, 有人把他比喻为桂林的周公, 他给桂林文化提供的是架构性的东西。

颜延之对于桂林而言, 则可算是先哲。南朝宋少帝时期 (424 年) , 颜延之出任始安郡 (桂林) 太守。在《五君咏》中, 颜延之表明, 他心目中的君子, 都是有道德感与是非心, 不同流合污, 不随波逐流, 不卖身投靠。颜延之作为太守, 经常到衙署不远处的独秀峰下读书做诗。后人为了纪念与倡导他的读书精神, 把他读书的岩洞称为“颜公读书岩”。寻找“读书岩”刻苦读书, 成为日后桂林学子与官员的一种风尚。官员学习颜延之的清廉, 修养个人“慎独”的精神,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范地遵守道德规范, 做到言行一致, 人前人后都是君子。

唐大中四年 (850 年) , 从桂林府学走出广西的第一个进士, 也是桂林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本土作家, 他就是阳朔人曹邺。在曹邺之前, 桂林的文化, 应该说只是一种客家文化而不是本土文化。 曹邺有100 多首诗歌被收录进了全唐诗, 他最著名那首, 就是人人都熟悉的《官仓鼠》。在这里, 官仓其实是官场的谐音。那些可恶的官仓鼠, 把公家当成自家, 中饱私囊, 胡作非为, 而且明目张胆, 扬扬得意。作为朝廷的官员, 曹邺的诗, 倾听了人民的诉说, 深刻反思了朝廷官员的腐败现象, 成为流传千古的反腐倡廉经典。

桂林的廉政人物英雄辈出, 拿北宋著名的包青天来做比。桂林有包拯的“前世”———恭城人周渭;包拯的当朝同僚———兴安人唐介; 还有, 包拯的 “来世”———被明朝人称为“小包公”的包裕。其中, 周渭严格执法, 清廉勤政, 忠君爱国, 被宋真宗追封为“忠祜惠王”, 并准许为周渭建庙修祠祭祀。民间传说包拯的出生与周渭的去世是同一天, 包拯非常敬仰周渭, 把他视作为官做人的楷模。

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是著名的“百年清官村”。该村明清以后出仕为官者有200 多人, 其中五品以上官员就达37 人, 他们常以“贪一文断子绝孙, 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 勤政爱民, 清廉秉正。

桂林的“桂林古莲文化街”, 之所以取名为“古莲街”, 是借用灵川县“清官村”周氏族人的先祖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的“莲”与廉政的“廉”的谐音, 将莲花高洁清纯、 刚直不阿的精神品格引申为官员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清官村”周氏家族数百人出仕为官, 个个都清正廉明, 跳出了贪腐理论中的概率统计学与周期律,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实属罕见。

江头村数百年沿袭下来的爱莲文化, 最终演化为清官文化, 成为桂林廉政文化的代名词, 其内在逻辑值得我们深思。廉政建设与家族文化的传承、宗族家规的约束、宗族盛宴的鼓舞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江头村, 对于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 家族人便会在爱莲家祠为其举行庆功大会, 个人的荣誉被放大为整个家族的荣誉,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约束机制。若是你在外边为官不清廉, 不仅使你个人永远回不到自己的家族当中, 而且你的整个家族都将颜面丧失。

江头村还有个五雷庙, 做错事情, 违反族规的人, 轻则受到训斥, 重则到五雷庙跪拜反省, 直到痛改前非才会重新被宗族接受。清廉的精神, 应该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培养, “既以成学, 便以成人”。一个从小没有受到过清廉文化熏陶的人, 在他当官之后再“加强学习”, 往往于事无补。

在周渭祠、古莲文化街、江头村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自古以来老百姓对清官的感情。我们不应简单地从书本上去了解清官的事迹, 而应进入他们成长的环境, 感应百姓对他们的感情, 集合各种认识和体验, 传递廉政文化的思想性、传承性、大众性和通俗性。

三、桂林古代廉政文化的现实意义

桂林作为中原文明进入中国华南与西南的主要通道, 从汉唐至明清, 先贤清官层出不穷。他们恪守“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 读书励志, 廉洁自律, 勤政为民, 勇于与贪官污吏作斗争, 为当朝所倚重, 为后人所敬仰。他们将个人气节和民本思想融为一体, 贯于终身,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为桂林、为国家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清廉不仅是对官员的道德诉求, 而且对每个普通人都有益。所以, 清廉的动力不只是对官员的外在约束, 也应该来自人的内在驱动。外在的约束是被动消极的, 内在驱动却是自愿积极的。

桂林的廉政历史文化之所以流芳百世,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具有一流的艺术水准。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廉政碑刻都是诗文、书法、石刻精品。在古代, 人的精神思想和文章想要流传于世, 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自己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 绝妙的书法对于作品来说是锦上添花的。桂林石刻中就不乏历代名人诗书俱佳的双璧之作。

《五君咏》的诗文和书法, 分别出自两位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之手。诗文作者为南北朝刘宋时期的颜延之, 书法作者则为北宋时期的黄庭坚。他们都曾被贬谪到广西, 来到了桂林。黄庭坚只是路过, 而颜延之却在独秀峰下的府署中住了将近三年。

《五瘴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反腐檄文, 刻于桂海碑林《龙图梅公瘴说》, 锋芒直对封建官场上租赋、刑狱、饮食、货财、帷薄五种腐败害民的行为。在这里, 梅挚借喻南方的瘴气来抨击贪官污吏的丑陋行为, 对当时官场的腐败表示了极大愤慨。这既是正直官员的呼声, 也是忧患意识的反映。《五瘴说》问世150 年之后, 南宋的广西漕运使朱希颜请著名书法家石?用端庄肃穆的隶书书写的《龙图梅公瘴说》, 镌刻在龙隐岩旁古代出城官道旁的石崖上, 用以警醒过往行人。“瘴气”一词, 在桂林清廉文化中, 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表述, 是廉政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没有到过桂林的白居易, 在他的《送严大夫赴桂州》诗中, 是这样表述桂林的廉政风气:“地压坤方重, 官兼宪府雄。桂林无瘴气, 柏署有清风。”瘴气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 但是我们今天说到“乌烟瘴气”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对官场风气与社会风气的评价词语。

桂林的清廉文化是成体系的, 有理论、也有实践, 有自然界的启发、 也有社会性的要求。“以古人之方, 医后人之病”, 这是桂林籍大儒陈宏谋编辑的《从政遗规》的指导思想。陈宏谋不仅仅是一个清官, 而且也是一个廉政思想的集大成者。 美国汉学家罗威廉认为, 陈宏谋是十八世纪中国官员与知识分子的精英。陈宏谋之所以在古代廉政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在于他对廉政问题有系统的思考, 并且试图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去建立一个理想的廉政制度。《从政遗规》是历代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官德书, 其所记录的为政言论, 都是历代官员自身的体会, 且官不论大小, 其为政的言行一致都在选录之列, 这与 “名人语录”大不一样, 是很值得肯定的。因为廉政文化是廉洁官员自己行为的升华, 它与官员的行为紧密相连, 不可能脱离官员的践行来凭空塑造廉政文化。

我们党所倡导并大力弘扬的廉政文化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 是借助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形式去反对腐败。通过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 彰显廉政文化名城特色, 汲取传统廉政文化的“正能量”, 把桂林山水、人文、民俗文化与青莲文化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保证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使得党风廉政建设得到信仰的支撑与精神动力,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桂林古代廉政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是一部廉政文化的教科书。桂林历史廉政文化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 是因为它深邃的内涵。发掘弘扬桂林历史廉政文化就是要通过研究桂林古代廉政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和发展机理, 来进一步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 2013-04-02.

[2]张广昭.回望传统——读《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N].光明日报, 2015-05-05.

[3]钱宗范.试论桂林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和谐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历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

[4]黄伟林.论桂林山水文化中的清廉精神[J].贺州学院学报, 2013, (3) .

[5]张弘.探寻古人清廉的内驱力——访《漓水青莲》主编黄伟林[N].桂林日报, 2013-04-26.

桂林文化论文 篇10

1 地域建筑概述

所谓地域建筑, 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建筑, 与周围环境相连又区别于其中, 发展过程涵盖社会与地区的整体, 反映具体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民族与文化群体、独特的历史时期, 与传统密切相关。人情化大师阿尔托提出建筑必须来源于自然, 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文化。赖特也曾提出有机建筑论, 强调建筑必须与环境相结合, 否则将失去其人文气息。强调建筑需具备唯一性, 有其生存的人文环境。

现在, 中国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所处的地域特征, 包括城市环境、地理位置、地段环境、气候特征等。例如, 坐落在四川郫县新民场镇云桥村的鹿野苑博物馆, 通过对坡道入口、展厅环绕中庭、外墙面的肌理和光的处理, 实现现代性的建筑和传奇性的收藏的相映成趣。又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其城市文脉更加典型, 与太平天国忠王府甚至城市的古建筑相衬, 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 又有现代造型艺术风格。

桂林, 以山水著称, 其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与山水环境组合的尺度及其关系的处理上, 运用布局分散、小体量的宜人尺度, 设计显山露水的建筑艺术品, 分析深层次的建筑特点, 继承文脉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和创新自然差异性的主题。

2 七星公园的地域建筑特征分析

七星公园已有千年历史, “北斗七星”、“栖霞真境”等自然的地域风貌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园内建筑基本上是由原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设计, 被认为是桂林市最早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作品。建筑师以山水自然环境和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为背景, 营造的服务性建筑空间, 具有特殊形态特点, 更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统一于自然山水文化内涵之中。下面就以本人对其建筑设计手法的理解分析, 探讨地域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空间布局的营造

规划限制公园周围一定范围的建筑高度, 保持低矮建筑体量, 形式与山水环境相融合。园内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游人的观赏路线相统一, 建筑作为山体的附属体而存在, 高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山体相呼应。空间处理上, 适当增加建筑层数, 使自由穿插的空间立体而层次化。采用观景台或亭的形式, 与背部山体或前方水体形成退让空间, 运用形态设计手法创造出多功能的活动空间。例如, 位于月牙山西部山腰的小广寒, 顺应天然洞穴而建, 通过退让形成外廊, 其南面有弧形楼梯至上部更高的阅江楼, 虽延伸突出于山体, 但体量控制很小, 构成东江的极佳观测点。值得一提的是, 公园西南角的奇石馆, 采用假山、湖水、隔墙、漏窗等传统元素, 运用迂回的园林式的布局手段, 室内外展示空间相互交错, 形成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模式, 显示独特的小山水地域魅力。

2.2 外观造型的处理

虽然园内建筑基本都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但从建筑外观看来, 却是一种地域特色浓厚的建筑形式。造型上吸收了南方园林式的建筑特征, 屋顶多处理成歇山式瓦屋面, 将戗脊做起翘处理, 采用梁柱组合架成廊, 配合传统的勾阑[1]处理。

对于桂海碑林、栖霞寺等文化气息浓厚的建筑来说, 它们分别坐落于月牙山的南面山脚和普陀山的西面山脚, 将屋顶做重檐处理, 符合其大体量的比例关系;采用中国特有的结构构件——斗拱作为结构支撑, 结合现代的结构, 体现其在园内重要的建筑等级。

2.3 细部特征的体现

大多数建筑的屋面材料使用灰色小青瓦, 与浅色调的外墙对比, 传统的形式融合现代的结构, 赋予时代的气息;门窗色彩上多用朱色, 在形式上沿用传统的木槅栅分隔处理, 大部分建筑窗户已更换为铝合金窗, 便于维护, 柱间做罩式分隔, 保持细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栏梁和栏板构件有雕花的装饰处理, 栏杆高度配合建筑整体的比例关系, 以浅色调为主, 以协调梁柱等深色的结构构件;路面使用雕刻纹天然石材铺设, 缩短游客的感觉距离[2], 路灯也采用原木材质与现代的玻璃灯罩相结合的油灯形式, 体现古朴的风格。

3 结语

园内的建筑处理也存在改进的地方。如后期改造的外墙材质和色彩, 可考虑更加符合整体特征, 适当应用传统符号;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宜考虑与室外空间相互渗透的流动空间处理方式, 体现空间的连续性;有些增建建筑其建筑形式与山水的人文环境略显不贴切。

总的说来, 七星公园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设计渗透山水文脉, 符合地域建筑的设计初衷。建筑和广场等人文景观的穿插, 体现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地域特征, 使游客欣赏公园自然景观的同时, 能领略桂林的地域文化, 是传统形式与现代结构的相结合创新性设计手法的写照, 值得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指南编委会.桂林[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桂林文化论文 篇11

【关键词】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因其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传统性等特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民族文化旅游也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桂林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要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成分。如何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思维,探寻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方式,是当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桂林旅游知名度、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如何认识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民族文化既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桂林是个典型的南方少数民族集聚区,有壮、瑶、苗、侗、回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在长期历史进程中,这些民族集聚和沉淀了极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是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充分利用桂林民俗风情的特色,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桂林市及其所辖十二县都有丰富的自然美景,许多地方还有众多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桂林因为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越发凸显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据统计,桂林市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2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

2011年,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超过150万人次,而这些旅客,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桂林的民族文化影响而来的。可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即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近年来,桂林分别在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和俄罗斯等20多个国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桂林旅游大篷车”也及时将民族旅游的宣传打入北京、深圳、南京、上海等20多个国内城市促销,并与国内30多个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和“西部中国”旅游营销体系,推出精品民族旅游线路。桂林利用文化交流合作为民族文化旅游搭建平台,推动了当地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从2007年开始,桂林还连续举办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及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并使其永久落户桂林,这是宣扬桂林民族文化的极好契机。

三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助于桂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桂林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可以促使大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比如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保护建筑结构和服饰文化就是最外在的表现形式。据调查,桂林民族节庆活动有140多个,正常开展活动的有90多个。在这方面,桂林通过举办“山水与文化旅游节”,各县区尤其是恭城、龙胜和资源等民族地区通过自己的特色节庆,弘扬了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阳朔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的创意,成为一种典范。

二、如何正确把握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桂林加强了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一是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除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漓江山水外,具有浓厚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还包括恭城文庙武庙、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灵渠、猫儿山、资源资江漂流、五排河漂流、八角寨、宝鼎瀑布等数百处。

二是具备强大的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近十余年来,桂林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也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一些民族地区的景点也相继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荣誉。

三是具备良好的民族文艺与节庆旅游基础。桂林的民族文艺活动主要表现载体有广西大鼓、桂剧、广西文场、傩戏、山歌、渔歌、龙船歌、彩调剧、桂林杂技、桂林渔鼓、桂林弹词等。节庆活动包括资源河灯歌节,壮族三月三传统歌节,苗族苗年,临桂禁风节,恭城桃花节、月柿节以及红衣节、渔火节、农具节、米粉节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活动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基础。

四是桂林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桂林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步伐,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桂林旅游和农业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桂林旅游产品的类型,还带动了民族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传统农民向旅游从业者、传统居住型乡村向旅游接待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富民、惠民、利民工程。在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活动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得以挖掘利用,增加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含量。

五是桂林民族旅游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民族文化建设没有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改造力度尚待加强。有的民族风情展示成为失去民俗内涵的作秀,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有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还没有做强做大,缺乏整体宣传和包装。另外,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开发的旅游景区精品化及相互间横向联系不足,没有形成整体形象和文化特色,文化品味高的旅游商品数量甚少,民族文化旅游景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旅游点的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不当,原始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等问题也很突出。

nlc202309030620

三、如何加速桂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构建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发挥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系作用,扶持民族文化建设。要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上,着力构建起桂林民族文化建设体系。要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点,尽力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民族标志性建筑,体现各民族建筑特色。要继续加大民族节庆活动的举办,逐步恢复民族服饰等民族符号,相对保存民族歌舞、恋爱婚嫁、时令节庆等习俗,在此基础上建设或保护静态的、动态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如:祠堂、风雨桥、吊脚楼等。要加大对民族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桂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多方不利因素限制了其科学、健康地发展,要积极采用多种开发形式与合作方法,加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全方位利用民族文化优势,积极申报珍贵民族文化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继续组织各类民族文化的创新,推出诸如“印象刘三姐”“浪田瑶家迎宾舞蹈”等民族文化精品,要利用秀美风光和浓郁的风情,打造桂林民族文艺创作基地,提升桂林民族文化影响力。

二是要加大对民族文化宣传和保护的投入。为了树立民族文化旅游良好形象,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统筹规划,强化桂林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开展各种宣传推介活动,要充分发挥重点景区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境外传统客源市场,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建设。要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多过滥的旅游活动造成对当地人传统生活的影响,要加大对抢救保护民族有形和无形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迹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的工作。要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以历史文化名城、民族风情旅游县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

三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提高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要使大桂林民族旅游开发利用的结构趋于平衡合理,必须使民族文化旅游真正打好文化牌,提高旅游品质,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并且实现开发利用效能的提高,增加旅游收入,实现政府、游客、旅游目的地群众的共赢。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的改善,从而达到提高民族文化旅游整体水平的目的。比如加大民间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规范控制民族文化演出和旅游纪念商品两个市场,取缔纯粹的假民俗表演,抑制旅游纪念商品泛滥。要强化民族文化个性和特色的发掘和宣传。要系统规范地整理出各民族文化中有群众基础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事件进行宣传,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宣传和介绍桂林不同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感受和了解到民族文化差异,满足差异化旅游需求。

四是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乡村旅游。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当促使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逐步相结合。要依靠旅游开发帮助民族地区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在旅游开发中引导农民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生产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鼓励当地少数民族利用农闲时间制作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桂林乡村旅游要打精品牌,要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如继续改良恭城的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盘活资源的河灯歌节和龙洞峡乡村旅游项目等,要进一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地方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彭志雄

桂林文化论文 篇12

一、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1.百里漓江童话山水及其神话传说

“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远远不只是一般人们所理解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样简单的旅游宣传口号性表述。百里漓江之美, 不只是美在山水, 美在田园, 美在朦胧。更多的是美在梦幻, 美在诗意, 美在奇思妙想的童真心灵和快乐情趣里面。它一方面表现在漓江渔火、水上人家的诗意生活里边, 表现在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刘三姐的优美民歌里边;另一方面体现在幽默轻松、情趣盎然、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里面。漓江渔火、水上人家的诗意生活就在眼前, 游客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歌仙刘三姐已经上了电影、登了舞台, 游客能够看得懂、听得到、赏得着。惟有幽默轻松、情趣盎然、令人心驰神往的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依然停留在口头传说、书本记录和导游说辞里面, 游客看不见、听不准、摸不着、悟不到。因为口头传说、书本记录和导游说辞的种种局限, 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一直无法变成真正的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现代社会里个个喜欢、人人崇尚的童话动漫艺术手段的创意性加工处理, 经过景观图像化、多媒体视觉化、网络游戏互动性的创新改造, 经过旅游文化创意思维的创作更新, 使之转变成为可视、可观、可听、可看、可触、可摸、可游、可娱、可食、可乐的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对象, 才能真正成为桂林旅游文化的产品和品牌。

2.壮侗苗瑶民族风情及其史诗故事

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远不只是桂林童话山水及其神话传说故事等即地即景的传统文化资源。因为, 桂林喀斯特溶岩地貌景观及其童话山水的分布范围远远不止是桂林一地, 它遍布整个八桂大地, 而且往东、往西、往南一直延伸到广东、越南、云南、贵州等地。同样的山水、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历史、同样的文脉、同样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衍生出了大量总体风格一致而又有地域、民族、形式等差异的丰富多彩的山水景观和童话艺术文化。就广西境内而言, 壮侗苗瑶等11个世居民族及其支系世世代代创作流传的神话传说、童话故事、寓言笑话和史诗民歌, 可谓多如繁星, 璀璨夺目, 引人入胜。如壮族的《莫一大王》、《布洛陀》、《布伯故事》、《妈勒寻天边》、《太阳、月亮和星星》、《百鸟衣》、《一幅壮锦》、《九头老鹰》、《蛇郎故事》、《人熊姑爷》、《田螺姑娘》、《达稼和达伦》、《青蛙王子》、《狗犁田》、《唱离乱》、《刘三姐》、《巧哥》等, 瑶族的《过山榜》、《盘王歌》、《密洛陀》、《千家垌》、《莲花仙子》、《杜鹃鸟》、《蕉美人》、《木头娘》、《五彩带》等, 苗族的《清水姑娘》、《蝴蝶妈妈》、《小鸡报仇》等, 侗族的《天府迁徙》、《娘梅》、《肇洞白鹅》、《南瓜儿》等, 布依族的《竹王传说》等, 都是极具精美幻想色彩和浓厚童话动画特征的创意题材和作品, 当中孕育着价值巨大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3.中国特色童话题材及其表现形式

以桂林童话山水为环境背景和展演舞台的童话故事及其相关题材作品, 远不止桂林、广西地域民族的地理范围, 全国各地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童话故事及其相关题材, 都可以在这个令人遐想连篇的山水童话世界里登台亮相、生发演绎。在我国, 大量的民间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笑话, 其环境背景多数具有 “神阙幻境”、“蓬莱仙岛”、“世外桃源”、“虚语拟人”等童话故事的讲述模式, 其中《伏羲兄妹》、《洪水灭世》、《炎黄蚩尤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宝莲灯》、《龙女公主》、《宝葫芦》、《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封神演义》、《西游记》、《狼外婆》、《老鼠嫁女》、《傻姑爷》、《巧媳妇》等都是这种讲述模式的典型代表。此外, 还有大量的精美绝伦、家喻户晓的寓言笑话、生活故事和儿童叙事诗等。桂林市荔浦县流传着这样一首题为《毛姐姐》的儿童诗:“毛姐姐, 最贪睡, 二月出嫁八月归, 撑着清凉伞, 背着小宝贝, 坐在摇摇轿子里, 又要打瞌睡。”老百姓把普普通通的毛茸茸的芋头想象成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居家、出嫁、生儿、育女、归宁的新嫁娘, 将现实生活中的种芋头、收芋头、爱芋头的种种愉快心情和劳动场景描绘得童真、浪漫、活泼而可爱。在此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生发、创新和改造, 增加许多场景、角色、人物、情节、内容, 运用童话故事完美的表现手法, 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激动人心的长篇童话剧本, 通过动漫、舞台、雕塑、生态农业景观、玩具、游戏等系列化制作, 一首在民间沉睡了千百年的儿童诗, 通过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运作是可以产生巨大的旅游文化综合效益的。

4.神秘的地方文化及其魔幻手法

以梦幻山水景观、溶岩洞穴奇幻、宁明花山壁画、深山魔怪传奇、民间巫蛊精灵为代表的广西、桂林地方景观文化历来具有强烈的魔幻色彩。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把广西、桂林民间这种风格类型的景观及其地方文化作为现代魔幻、时尚、前卫作品的实验场。漓江画派作家群所创作的绘画、摄影、小说、童话、科幻等作品, 无论是在形式和内容上, 还是在色彩和风格上, 或体现了无所不能的自然力量感, 或显示出深沉博大的历史厚重感, 或表现出穿透时空、叩问生命红门的苍凉忧虑感, 或气磅礴、前卫时尚, 或童真梦幻、恣意挥写, 或厚实粗砺、荡气回肠, 或如诗如梦、陆离斑驳, 或轻松活泼、信手纵横, 或错落有声、跌宕起伏……这些神秘魔幻的地方文化特色多存在于奇景幻境风光、岩溶洞穴奇观、苗侗村落景观、客家围屋氛围、田园村落环境和其他南方奇异动植物造型等文化元素之中。它们都可以用来创作和建构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的作品, 可以从环境、背景、建筑、色彩、造型、情节、内容、形式和演绎手法上, 构思、策划、设计、建造出与西方童话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动漫创意产品, 建构具有本体风格的色彩斑斓、奇特浪漫、童真美妙、活泼灵动的童话、动漫、游戏、演艺和娱乐活动项目等, 并使之成为另类的旅游文化创意景观世界。

二、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

1.庞大的山水旅游客源市场

据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资料介绍, 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0292亿人次, 主要客源来自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东南亚和欧洲地区, 其中韩国、日本、美国都是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国, 拥有大量童话动漫喜好人群。在入境旅游者中, 58.5万人次访问了桂林。2005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12.12亿人次, 出游率达到了92.7%, 总花费5285.86亿元, 其中桂林接待国内入境旅游者100.1万人次, 人均停留1.41天。据桂林市旅游局统计, 2008年桂林市游客接待总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 同比增加5.5%, 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20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 同比增加近18%。2009年, 桂林瞄准的目标为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20亿元;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800万人次, 其中, 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150万人次, 旅游就业岗位达到25万人;2011年桂林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788.17万人次, 同比增长24.12%, 其中入境游客164.39万人次, 同比增长10.61%, 占全区比重为54.29%, 旅游经济总收入达218.34亿元, 同比增长29.74%, 其中入境旅游收入40.13亿元, 同比增长17.6%;2012年预计将突破3000万人次大关。自2009年开始, 桂林市明确提出了“创新旅游营销方式”、“整合旅游资源”、“进行精品品牌项目建设”、“实施企业化集团运作”等八项举措, 科学地规划今后旅游的发展, 把桂林市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生态、体育、会展等多元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胜地。自2011年开始, 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内, 全面深度推进“世界旅游城”和“世界旅游胜地”系列创新创意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2.前景光明的桂林旅游产业

桂林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设备齐全完善、旅游服务管理经验丰富的著名旅游城市, 食、宿、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接待项目一应俱全。预计未来几年内, 桂林将拥有1700万~2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每年旅游收入120亿~160亿元。以“童话山水·童话世界”为主题的桂林童话动漫旅游资源, 完全可以规划建设成为旅游者来桂必看的主题景园。只要桂林旅游者多驻留1天, 桂林市每年将可以再增加至少51亿元的旅游综合收益, 加上门票娱乐等项目收入, 桂林旅游年产值将可达到170亿~190亿元。如果自主研发的相关衍生产品市场运作成功, 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另外, 景园各种项目的开发建设投资资金和旅游经营管理费用, 可以通过旅游项目招投标等方式, 并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投入补贴、民营资本市场投入和童话动漫企业以其产品和技术合作的方式加盟进入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每年能够获得10亿~15亿元的发展资金。如果桂林能够果断地走上“童话动漫+旅游文化”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 不失为一条“以旅游促动漫、以动漫强旅游”的产业融合集聚发展道路。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和山水观光旅游产业的融合所形成的雄厚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 足以打造一个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并延伸出众多的相关产业链。

3.众多的童话动漫喜好人群

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笑话和科幻魔法故事, 是人们童年时期耳濡目染的艺术形式, 尽管内容千差万别, 但是童话艺术之美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 大胆的想象, 优美的意境, 奇特的人物, 天真的故事, 曲折的情节, 幽默诙谐的语言, 善恶美丑的对比映衬, 理想生活的憧憬向往, 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语言艺术形式。随着人类表现技术的丰富和完善, 童话故事逐步被转换成了绘画、剪纸、皮影、雕塑、木偶、戏剧、电影、连环画、网络动漫和互动游戏等不同的艺术审美形式, 而且越来越形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逼真可爱, 人们能够更直接、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到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笑话这种童真的艺术之美。这是一种超越年龄、性别、阶层的从人类童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出来的人类普适性文化娱乐形式, 是一种最为人性化、艺术化、诗情化和休闲性的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复杂化、生活情趣的日益平板、心理压力的累积增大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疏离, 这种纯真、童稚、亲切、奇妙、美好、富于互动性、想象力和幽默感的现代艺术形式,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童话动漫可以有效地使人获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许许多多心理缺失的东西, 拥有几乎所有类别人群的推崇和喜好。一个成功的童话动漫景区景园, 能够吸引所有的旅游者前来观赏、参与、释放、休闲和娱乐。

三、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条件

1.良好的动漫产业发展基础

以广西接力天高动漫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具有动漫制作资质的单位已经数十家。从1994年开始, 接力出版社及其下属的天高动漫公司已经陆续制作完成了《神脑聪仔》、《小小律师》、《阳光少年》等作品, 积累了丰富的动漫产业建设发展经验。从理论层面上看, 南宁、柳州、桂林的动漫企业, 已经不乏IT人才、投行人才、传媒人才和研发产销经验;从具体运作层面上看, 从材选择、剧情安排、角色道具设定、动画制作、特效处理、后期合成、节目发行、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品牌授权等产业链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商业计划目标、方向和战略战术, 包括资金规划、人才规划、制作计划、发行计划、渠道建设规划等, 这些问题都已经能够很好地解决。自2004年以来, 广西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广西动漫节”活动, 吸引了相当一批童话动漫爱好者, 积累了一定的开展童话动漫展销节事活动的经验。广西电影制片厂拥有丰富的影视制作经验和相关人才群体。缺乏的是因为研发资金困难而建设投入不足。“生产一部52集×13分钟的动画片, 以每分钟1.5万元的成本计算, 仅制作成本就消耗了公司1014万元的资金。一家规模100人的中小型民营动画公司的人力成本, 每月至少需要支付约30余万元的工资。以单个卡通形象设计开发1000款 (种) 样板产品模具, 平均一种模具2000元, 仅样板制模生产成本就需要200多万元。很多企业即使能够顺畅解决上市资金需求, 往往又在市场营销成本上犯了难。”但笔者认为, 桂林旅游业能够蓄势图新, 走童话动漫产业与旅游观光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不失为解决资金困难和技术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2.漓江画派及其艺术创作群体

漓江画派艺术家及其相关艺术创作群体, 大都出生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两岸和风景如画的广西南北地域, 他们从小就在美丽神奇的童话山水和童话世界中成长、学习、接受美术训练和美术创作。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幻莫测的各种美术思潮之后, 从90年代起, 一批有思想、有个性的美术家开始了以广西风景为主要创作对象的探索和研究, 基本上形成了以桂林童话山水和童话世界为创作主题的国画家群体。以及以北回归线以南的红土丘陵和亚热带风景为主题的油画家群体、以北部湾海洋风景为主题的水彩画家群体和以黑白版画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版画家群体。

其中, 国画大师阳太阳的水墨山水画, 远岫渺渺, 云霭轻蔓, 群峰耸立垒垒, 形尽倏忽, 那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合一, 有着超越前人的独创主义;国画家黄格胜的漓江山水、壮乡苗寨表现的是纯粹的现代南方乡村的田园诗情;国画家肖舜之从南方无处不在的绿色草本藤蔓中找到了与中国笔墨相通的灵感, 创造出一种新的水墨符号, 他笔下的山水、藤蔓、瓶花具有传统水墨和西方表现合而为一的风骨;油画家张冬峰在探索红土丘陵风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南部风景平和、温润、丰富, 极富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 有着悠远怀旧而又生机勃勃的新南方田园诗画风;画家刘绍昆则以亚热带风景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重要母题, 构图大气、色彩厚重、语言精致, 充分表现了南方的瑰丽、浪漫和神秘。此外, 还拥有黄菁、石向东、张复兴等一大批国画、油画、雕塑、版画、水彩等不同风格的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漓江画派所有这些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和创作经验都是桂林童话山水、童话世界十分宝贵的艺术积淀及其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发展的厚实基础。

除了漓江画派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群体, 广西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出版社、文学社、演出团等还拥有一大批专业的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表演、研究、评论、出版、教育的作家、演员、评论家和从事动漫创作、学习、研究的专业大学生, 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储备已经足够丰富。其中, 童话科幻作家群优势突出:有的以广西民间传说为基础创作, 有的描写现实生活, 有的描绘赞美七彩童年, 有的放飞童心、抒写童年幻想, 有的描写人间真情, 有的反映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想象奇特, 形象鲜活、语言流畅, 充满稚趣与童真, 是作家们心底流出的诗、唱出的歌、涌出的情和爱、现出的真善美。所有这些作家及其作品, 都是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厚实基础。

3.高新产业技术与人才支持

成立于1988年5月, 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的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截止2006年8月底, 已拥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6家, 三资企业300多家, 累计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300多项, 其中国家级火炬项目135项,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82个, 拥有国际惟一产品7个, 国内惟一产品45个。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等主要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广西总量的2/3以上。2006年桂林国家高新区完成工业产值220亿元, 成为桂林市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将高新科技成果有效地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形成配套的产业化生产, 打破制约高新产业发展瓶颈, 桂林市建立了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同时, 为进一步发挥桂林人文、体制、资金、人才、信息、科技、市场等优势,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桂林国家高新区放眼21世纪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动漫游戏产业, 正在着手研究、探讨、规划其启动方式和发展远景。目前已引进桂林鸿涂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金源通信公司、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等10多家创意企业在桂林国家高新区“安家落户”。

四、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条件

2007年9月, 桂林召开了动漫产业发展研讨会, 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王丹, 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吴小华, 中宣部处长张国良, 浙商联合会副会长、苏州科赛集团董事长江喜科等8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 桂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目前正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迅速增长, 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增加, 我国影视动画产业拥有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达到3.67亿人, 影视动画节目观众在1亿人以上。童话动画影片、图书、旅游、服饰、文具、节庆等童话动漫消费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旺盛。桂林市有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和东西部交汇的地理优势, 拥有14所大中专院校, 8所科研院所和一批从事童话动漫游戏和旅游规划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 拥有一批学习动漫游戏设计制作专业的本专科学生, 桂林具有发展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优势和技术资源优势。经过两年时间的酝酿筹备, 桂林雁山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作为自治区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 已于2009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4.13亿元, 最终形成集演艺、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级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园。2010年10月, 由桂林市政府主办、桂林国家高新区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动漫节”成功举办, 吸引了包括加拿大迪士尼互动娱乐公司、百度搜索引擎、天涯在线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桂林, 北京、深圳等地10余家动漫、软件设计公司进驻桂林高新区, 28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人才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目前, 创意产业产值已占高新区GDP的10%, 高新区争取在2011年底引入80家创意企业, 5年内聚集广西最大的创意产业集群, 拥有350~400家创意企业, 发展形成20~30个年产值千万元以上规模的创意企业及5~10个亿元以上企业, 建成广西和西南地区创意产业基地。”

摘要:桂林依托得天独厚的梦幻漓江、童话山水、阳朔西街、历史文化名城、印象.刘三姐和龙脊梯田等优势旅游品牌, 走过了三十多年辉煌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百里漓江童话山水及其神话传说、壮侗苗瑶民族风情及其史诗故事、地方童话题材及其表现形式、广西作家群体与漓江画派群体、日益增长的童话动漫创作人群及其庞大的旅游市场客源等天然优势, 为桂林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市场条件、智力条件和投资条件。

上一篇:固定装置论文下一篇:S3C24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