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免费课件

2024-07-28

桂林山水免费课件(精选9篇)

桂林山水免费课件 篇1

导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以下是桂林山水教学免费课件,欢迎阅读原文!

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

生:树多。

师: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生:桂树多。

师:是啊,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

生:在广西。

师:对,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课文已经读过了,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于课文中的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师:搭配得非常准确,说明你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想一想:“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呢?

生:很有气势的样子。

师:是说什么有气势啊?

生:波浪。

师:你们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澜”呢?(生答不出来)“澜”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生: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师:说得真准确,表达得真清楚。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什么叫“峰峦雄伟”呢?“峰”——

生:山峰。

师:“峦”呢?

生:山峦。

师:那到底什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词语:(出示: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谁会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出示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准确)

师:朗读是要找感觉的,其实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么变音,摸索到一点规律后自然就读好了。我们再来看这组词语,你自己试试能不能读好。

(生练习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和句子)

师:接下来我想再来了解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师:为什么课文是四个自然段,我请三位同学来读呢?

生:因为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讲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生:这样一来就把课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一段。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依据是什么吗?

生:第一自然段是总结

师:上来就总结吗?

生:不是,是总述。

生:接着是具体的叙述。

师:与总起相对的应该是什么?

生:分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读书把课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是总起、分述、总结。这样课文的结构咱们就理清楚了。(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点评]

课上到这儿是一个板块,主要任务是课文初读,读好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结构。怎样整体把握?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师容易疏忽。为什么不单独安排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根据课文特点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一分段落,内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课文内容与结构几乎做到了丝丝入扣、步步为营。先是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再是交流预习中学到的词语。学词语有特色,词语分了组,一组地名,一组是四个字的形容词,形容词重点抓“澜”“峦”,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扣住已有词语积淀的“陌生化现象”。接着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读准字音,包括变调的字音。最后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师: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刚才有同学说它讲述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师:你真会概括,仅用三个字就概括了漓江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谁能概括桂林山的特点?

生: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师: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师:作者在讲漓江水静的时候,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动呢?

生:是在流动,只是感觉不到而已。

师: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读)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导读好这句话)

师: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

师:这个句子不光写出了水清,还好有意境。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

师:可以看见谁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树的倒影。

师:哦,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再低头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谁的倒影?

生:蓝天白云的倒影。

师:要是天空中偶尔飞过美丽的鸟呢?

生:那就可以看见美丽的鸟的倒影。

师:这时候你再往水里仔细看,你又有发现了——

生: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

师:它们随着微波轻轻地摇着,那是在干什么呢?

生:跳舞。

生:和游人打招呼呢!

师:现在谁能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师:万事万物交相辉映在一起,就显得漓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么富有生机和活力,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谁知道“无瑕”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斑点,没有瑕疵。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能够把漓江水三个特点连起来读?让我们随着你的朗读去感受漓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什么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似的。

师:形态万千呢?

生:就是各种各样,像什么的都有。

师: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既读出山的形状,又读出自己的感受呢?(通过和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个性的理解,既可以读出看到多姿多态的山的一种惊喜,也可以读出边看边回味边思考的悠然的感觉。)

师:作者说桂林山“奇”,主要说它的形状美;那么作者说桂林的山“秀”,主要说它的什么美?(生无人举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句的写法,你会发现,作者在说“奇”的时候,直接说“像老人,像巨象……”而在这里,却在像什么前面加上了修饰词——翠绿的,新生的……你们发现什么了?

生:这是说桂林的山很绿,而且是嫩绿。

师:结合你说的这句话,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秀”指什么美呢?

生:色彩美。

师:说得好!谁还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验证他说的是对的。

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请一位同学完整朗读这句话,体会桂林山的色彩美。)

师:桂林的山不仅“奇”“秀”,还“险”呢,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学生读得人情人境;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险,你们现在能把相关的句子背诵下来了吗?

(集体背诵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背诵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谁能告诉我你有什么绝招吗?

生:我是抓关键词,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几个特点就背下来了。

生:我觉得必须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背得快,死记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觉得背诵的时候,仿佛我自己就站在漓江边上,看着静、清、绿的水,看着奇、秀、险的山。

师:说得多好啊,使自己身临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内化为了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其实,还有一种非常朴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读,熟读成诵。

生:我刚想说,就被您说了。(听课老师笑)

师:那说明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心有灵犀啊!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

师: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作对比呢?

生: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哦,原来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点评]

这个阶段是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可谓精彩!最值得欣赏的是: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从“怎样写”的角度切入,并且与积累、运用语言结合,让学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独特之美”;“悟”的是语言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悟”有重点。漓江水清,重点落在具有想象空间的“清”字上。文中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老师说,假设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还可以看见什么呢?能用作者的表达句式来说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体验中,学得灵动,想象丰富且诗情画意。接着老师进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第二、第三两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这一问,使之豁然开朗,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板块三:创编传说,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投入,为了奖励大家,我再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编这样的故事啊?

生:因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增加收入。(众人笑)

师:从商家的角度看,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呢?

生:为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师: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性的美好!

现在,你们再来看——(出示课件——骆驼山的图片)

生:(叫起来)骆驼山。

师:是啊,这就是骆驼山。接下来就请你想象一个故事,讲讲它的来历。为了让你讲起来更流畅,王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写出这个故事的关键词。例如,我刚才讲“象鼻山的来历”的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这样几个词语——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头山。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想象关于骆驼山来历的故事,可以在纸上写下故事的几个关键词,提示自己讲好这个故事的内容。

(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四分钟后,指名汇报,汇报过程略。)

师: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它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师:记得刚一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说这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那么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你们来看看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生: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师:说得对,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生:因为引用别人的话能显得这个地方更美。

师: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说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没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板书:王正功)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

生:天下第一!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你们看,在桂林的云湖公园里还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写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的七律诗就镌刻在阳朔的独秀峰石壁上。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生:作者在说。

师:你真会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话,说明两个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说。(板书:作者)还有谁在说呢?

生:我们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也会这样说。

师:那也就是说读者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读者)。你们这些读者绝大部分都没有去过桂林,可是你们也会这样说,这说明——

生:没去过的人会这样说。听说过的人会这样说。去过的人就更会这样说了。我觉得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这样说。

师:(板书:当地)与“当地的百姓”相对应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外地的游客。

师:(板书:外地)刚才我们欣赏桂林风景的时候,读到了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歌》,其实歌颂桂林山水之美的还大有人在。(出示课件,学生朗读诗句。)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师: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很多外国人,他们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游,而是把那里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游走于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间,尽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带给他们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国人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冲其竖起大拇指)是啊,这就真是作者在开篇所说的“人们都说——”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当地的百姓,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点评]

拓展文本内容和小练笔是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重点。从形式来说,这样设计与一般教师的家常课并无差别。值得探讨的是它的实效性。内容拓展有多处:一是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诗句是直接赞美桂林山水的,与“漓江的水真静啊……”的咏叹,赞叹之情完全一致;当然,如果两相对照着朗读,对作者在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将会体会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三是象鼻山的神话故事。它给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秘色彩,使眼前的景物变得空灵,又为下面的小练笔作了铺垫。小练笔可贵处在于展开教学过程。这是一项想象性练笔,文中比喻词“像骆驼”是想象展翅的起点(在文中找准想象点很重要),怎样写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举例在前,写时有抓住关键性词语的提示,写后有交流有指导和矫正,练习得扎实有效,可以说为此类练习树立了榜样。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这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总评】

这堂语文课质朴自然,简约高效,教风—扫以往某些公开课的浮华与矫饰。可圈点处甚多,这里仅就本课引人人胜、扣人心弦作点剖析,谈点启示。

善教者必然从学生出发,活用教材,找准起点,抓住重点《桂林山水》学生需求什么?需求的是知识、能力范畴中陌生的未知的东西,而不是相反,本课正是瞄准了这个根本性的着力点,唤醒学生潜在的本能的求知欲望。桂林山水有什么独特的美,有什么体悟,这种美是用怎样的词语、句式、段式等形式表达的。这些对学生来说,既是提高语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语文课有所缺失的,也是—个“陌生的秘密”。在细读文本的路上迤逦走来,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取、舍、增补着学习内容。不断创造新的思维冲击力。你看,初读课文内容新、词语多,需多花时间读好课文。精读只抓桂林山水两个点,以及与之对比的句子,深人体悟,凸显其“独特之美”。拓展是对文本的增补,使读写内容更为丰富。当然,须有度,文本是本,过多必然影响“本”的细读;写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内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达形式,如叶老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举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课文都以字词句的面貌呈现,学生似曾相识,少有兴奋点。本课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后在求索中消解未知。这,就是本课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的功力所在。

桂林山水免费课件 篇2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所以到了桂林,我们行程的第一站就是阳朔的漓江,远远的就看到一排排的游轮整齐列队,我兴奋的踏上游轮进入到甲板,放眼望去水天一色,形态各异的山峰由远而近,就象一大串色彩鲜明的翠玉,清澈见底的江水悠闲欢快的流淌,曲折的倒映着多姿的山峰和岸上青翠挺立的竹林,更显的漓江美仑美奂,婀娜多姿,仿佛进入了如诗如画的仙境。

游轮行驶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座十分奇妙的大山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九马画山,关于这座山当地还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看出九匹状元郎。原来,这山崖的侧面由裸露的岩石和各种植被组成了形态各异的马,有的在仰首长嘶,有的在飞奔向前,有的在低头饮水,有的在嬉戏玩耍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吧!游客们都在指着数着,希望自己尽可能的多看出一匹马来,同时又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行程的第二站来到了著名景点银子岩。游了银子岩,一世不缺钱。原来进入了银子岩洞,银白色的钟乳石闪闪发光,酷似金银撒满了整个山洞,难怪有财源滚滚来的美好愿望。这里景观也是让人叹为观之,有的就象壮观的瀑布倾泻而下,有的象诱人的巨型冰淇淋,有的象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还有的象一只孔雀展开翎羽迎接来自四海的游客这些栩栩如生的钟乳石在五光十色的灯光照j下更显美丽动人,更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桂林山水教案 篇3

1、导入,板书课题

问: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说你曾经到过那里,看到了什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我国广西的桂林走一走,欣赏那里的山和水。

2、交流资料

问: 课前,同学们都已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里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3、欣赏桂林山水图片

总结:看来,大家搜集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老师也搜集到了一部分资料,和同学共同欣赏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问:同学们欣赏了桂林山水以后,谁来夸夸桂林山水?

同学们说的真好。

接:那我们就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2、初步交流读书收获。

(2)谈读书收获

问:大家说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呀?

引导梳理孩子们的读书收获,课文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桂林山水的美,用课文中那句话来形容呢?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3)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同学们谁说一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是天下第一呢?

桂林山水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回答完继续下一下)

三、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导:同学们,桂林山水因为它的美丽而闻名天下,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继续读书,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同学们自己读书吧,喜欢哪段,就大声朗读那段,做到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把感受到的美用有声有色的朗读表达出来。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导朗读。

读得差不多了吧?谁来朗诵你喜欢的段落,先说自己喜欢哪一段后,再读。

3、假如学生先读第二自然段,就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都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第二自然段都描写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你读明白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板书:静、清、绿)是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读读好吗?随着学生的读,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

(3)同学们从他的朗读中也体会到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了吗?谁能用用漓江“又又又”说一句话。(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4)认识排比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同学们看这三个句子,叫三个分句,因为句与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所以用了分号,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修辞方法是排比。

(5)指导朗读这个排比句。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3、通过对比读,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再次播放录像,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5、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这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齐读,体会这种写法。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水的秀丽风光,学习了抓住事物特点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我们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描述漓江的山的。

同学们先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划一下你觉得最美的句子。

下面请同学们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读给老师或同学听一听。

4、全班交流,并请同学为画面配画,以为同学读,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

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理解句子)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是的,桂林的山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画中游)

3、总结课文的结构写法(课件)

总——分——总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

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完成练习题仿写句子。

例: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浏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到桂林这一带的山。

我看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电影,听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歌曲,却从没听过这样动人的故事。

3、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1、背诵

桂林山水(范文) 篇4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这次来到桂林,才真正领略到桂林风景的美。桂林的山真奇呀。我攀登过黄山,玩赏过香山,却从来没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一带的山像身背竹篓的老人,像正在写字的钢笔,像在吃草的大象,像在爬山的乌龟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九马画山,九马画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使我至今难忘;从前有个小孩,非常懒惰,并且还爱在自己觉得不妥的地方加上一两笔。一天,他跑出来玩,见座山壁光秃秃的,很不妥当,就拿着画笔画了九匹马,因为他很懒惰,九匹马中有的画了头,没尾,有的只画了尾,没头。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有趣的故事,故命名九马画山。建国初期,周总理与朱元帅来桂林游玩,到了九马画山,周总理在三分钟内看出了九匹马头,二匹马尾,朱元帅在三分钟内看出了七匹马,所以就有人说,谁如果能在三分钟内看出了九匹马,长大便可成为总理,如果能在三分钟内看出七匹马,便可成为元帅。我看出了六匹马,表姐看出了四匹马,妈妈在三分零30秒内看出了七匹马,我们拍手叫好。

桂林的溶洞真美呀。比如在芦笛洞内,有各种奇特的钟乳石,泥塑和水中映相。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然形成的钟乳石,从洞顶直到洞底,因此得名为顶天梁柱。还有泥塑的简易的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到八达岭之间非常美妙逼真,把一小根蜡烛放到山海关与八达岭城楼上当做烽火,从远处看,像是有一人在举着火把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外杨贵妃洗澡,这一水中映象我最喜欢,在洞顶上,借助微弱的灯光,模模糊糊映出杨贵妃洗澡时的欢快情景。

漓江的水真清呀。坐在轮船上,来观赏漓江的水不禁让人称绝;她清彻见底,不见一丝杂质,尤如一面镜子,把绿水、怪石映入其中,她又如一位身穿绿衣的少女,安静地、凝神地注视着我们,此时,真正体会出漓江水的清、静、绿。

漓江还给人们增加了不少收入,漓江江底的沙石,很光滑,捞上来,把它们雕像成工艺术品,价值连城,一个很小的工艺品就十元钱。漓江,她像一位善良、无私、默默奉献的母亲,把自己一切宝贵的东西全部奉献给了子女们,把她优美的景色献给人们,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

《桂林山水》教案 彭飞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话。

三、教学过程:

1、导课: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导入,一起坐着小船去欣赏桂林。

2、检查预习:a、字词:四字分组分为高山号和流水号让同学们区分

双胞胎的区分

b、朗读课文

3、静读:

A、初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什么美丽景色?检查预习时,提前说说这个问题。

B、乘上小船,泛舟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和水,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的哪些特点?在课文上画一画,并在相应的部分简单写写感受。

a、为什么要提大海和西湖?指导朗读,读出西湖的静、清、绿,读出西湖的美,这部分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朗读。

b、通过朗读达到背诵,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提示,进行背诵。

c、桂林的山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指导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通过课件让同学们体会下桂林山的特点。

d、通过对课文的提示,进行背诵。

e、山水相映又是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f、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让同学们体会总分总的写法。

4、拓展: 课后那首诗歌

5、作业: 桂林山水描写的这么美,写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甲天下山水相映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作业 篇6

一、词语解释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二、须要理解的句子。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连绵不断的画卷。

三、掌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作者写的内容很明显,主要写了漓江的2、全文是按照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的写法。写水,用的大海、的西湖与漓江水对比;从而衬托出漓江水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衬托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最后,作者把山、水结合起来写,谈了自己游漓江的感受。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是:。这句话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第一自然段“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的意思,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进一步感受理解。

1、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我们体会到,作者心情愉快、激动,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仿写。第二、三自然段写桂林的水、山,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同时在用词上采用近义词来避免词语的重复,达到了文章生动、简练的目的。例如,”看见过、玩赏过”;”攀登过、游览过”。下面我就来仿写一片段。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7

第一部分 教案 《桂林山水》教案

一、案例背景: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感悟”是前提,“积累”是基础,“表述”是创新。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在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培养,以培养语感为起点,通过各种渠道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体验为重点。换句话来说:增强了感悟的实效性,就等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课题:

课 题:《桂林山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的方法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通过百度搜索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三、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百度搜索的课文朗读视频,课件及背景音乐)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桂林山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教学朗读,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方法

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1、生字词的理解和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搜集:用互联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询搜索;

2、课文理解:以读促悟、讨论、分组探究、想象、讲授等;

3、写作实践:归纳、仿照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配乐朗读《桂林山水》

http://v.ku6.com/show/wl_3smT1J-lduBmd.html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12+214-1=2225年(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11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116-1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含有二氧化碳水:CO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O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O2?含有CO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O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我们还可以一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一带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树一帜,天下第一。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呢?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起读读。(出示课件8江总书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三)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我们要进行评比。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四)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图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端,含二氧化碳的水

奇洞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六、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 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

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第二部分 教案点评

一、教案整体点评

首先这个教案的导入是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图文并茂,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在授课时,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紧紧抓住第一自然的描写,然后利用带有感情的朗读和过渡的方式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讲课的第二部分利用文中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授课的第三部分则是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课后活动很有创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教案的重难点鲜明突出,让学生能更好的领悟。板书设计把文章的脉络表达的很清晰,板书将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教案的整体相对很好,也都抓住了重点。

二、导入语点评

这个教案采用的是情境导入和教具导入相结合,采用不同的情境和图片图文并茂的方式导入课题,教师运用了富有文学色彩的口语导入,并且结合图片将教具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活跃课堂气氛有很大作用。并且很自然地引出了教学目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8

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木棉树、桃李芬芳的春景,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崇左市龙州县山山水水是多么美丽啊!不管春夏秋冬景色都别样美,物产也是如此的丰富。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书面语言的学习重在积累。作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学习书本中积累优美词句,结合自己的亲身观察,用上从书本上学到的好词好句,把向别人学到的语言通过使用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学以致用很重要。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桂林山水教案 篇9

2.桂林山水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优美,有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如杭州西湖、安徽黄山、长江三峡等。广西桂林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祖国河山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谁知道这首诗赞美的是哪里?

今天,让我们也随着课文,到桂林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

(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学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分享

1.桂林到底美不美呢?请在小组内结合前置性作业第三点,再了解一下桂林。并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全班交流。

2.大家好,今天就有我们小组为大家带来有关桂林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桂林的地点 桂林的图片 桂林风景的特点

3.同学们你们觉得桂林怎么样?用一个字来形容。美!好 我们一起来看前置性作业中的第四项:美美的读文 选四个同学来读全文,让他们自己商量用什么方式读文。

三、学习课文

1.复习生字及词语(根据前置性作业进行)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课文结构吗?(总—分—总)那你们说我们先学哪一部分?为什么? 第一自然段:A、先学“甲”。

B、再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自然段:A、我们先来看桂林的水(板画水),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B、师生对话:交流画住的语句,漓江水的特点是(板书静、清、绿)。

(1)请同学们用字或者关联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句子,报告给老师。(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2)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亲切、亲昵或者可爱来评价,叠词使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3)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这么独特,这么有个性,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清”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示范)“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示范)C、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老师读上半句,你们对下半句。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并在课件中学习“瑕”字。(4)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D、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E、这样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把这种又静又清又绿的气势写出来了,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再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F、仿写排比句。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

G、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明明是写漓江的水的,干嘛从一开始就写什么大海呀什么西湖呀?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H、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其实第一段中的一个词和第二段中的一个词是近义词,你们找到了吗?(欣赏和观赏)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第三自然段:A、接下来同学们自学桂林的山,先自由朗读;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B、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C、归纳桂林山的特点。(依次请学生板画山)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并在课件中学习“ “障”字。)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D、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第四自然段: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欣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A、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板画云雾迷蒙、绿树红花)。B、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C、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板书)

D、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化

1、此时此刻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前置性作业五。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全国各地都有,所以我们可以把“桂林”改为“祖国”,想象一下祖国的山水。

2、加形容词来表示祖国山水的美?(秀丽、锦绣、美丽)

3、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水的美?

4、改成感叹句,会吗?

5、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五、布置作业,渗透训练

上一篇:农村创业好项目之酿酒养殖致富特点下一篇:10以内加减法竖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