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8篇)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营销传播网,2009-09-16,作者: 欧阳斌
自然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两大组成部分。南岳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从自然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她自古以“五岳独秀”而着称于世,她的秀美、神奇,是世人所公认的。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南岳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这却是一个已经争论了很久,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
南岳的佛道教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佛教圣地”和“道教名山”而着称于世,有人说宗教文化就是南岳最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南岳在历史上有“寿岳”之称,相传“寿比南山”指的就是南岳,因此,也有人认为南岳最大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应该是寿文化。笔者在南岳工作多年,历来不否认宗教文化和寿文化是南岳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我认为南岳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最大的特色应该是火文化。如果对火文化、宗教文化和寿文化三种资源进行排位的话,我认为火文化应当之无愧地排在第一位。
以下就是笔者对于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源远流长
火是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现并使用火是人类文明的肇始。我们的先祖正是因为有了火,才学会了高举起火把来吓退那些入侵者,以巩固自己的领地;我们的祖先也正是有了火,才学会了将生食烤成熟食,不但使自己的食欲大增,也使自己的体格更加健壮,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了防御自然的能力。火,照亮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火,人类那漫长的黑夜该如何度过。
正是因为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火的崇拜。在当今发现的一些原始人类的遗址中,不但有火的痕迹,也有关于火的一些岩画及火崇拜的一些器物。我们富于想象的祖先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的,他们称之为“五行”。在自然科学还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五大元素的背后是由五位神所掌管着的,于是,火神便也由他们构思出来了,这个火神就是祝融。我们的祖先在构思神的时候,常常是将人与神合二为一,即对历史上一些确实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或者具有非凡本事的人将他们赋予神的名号,并为他们构想更大的本事,从而使他们神化。祝融也正是这样一位人神交合的神。
从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祝融的来历有多个版本。《史记》、《山海经》、《西游记》、《名胜志》、《南岳志》等书中都有关于祝融的记载。从众多的史籍中,我清理出关于祝融的生长与成神的脉络是:祝融是燧人氏的后代,也是我国古代三皇五帝中炎帝的后代。燧人氏发现了火,但不会保存火,而祝融带领一个部落在南岳山上过着狩猎的生活,却创造了保存火的方法。祝融既是人也是神,他主管南方事务,以火施政于民,南岳衡山的最高峰是它经常的栖息之所。在我国五行中,南方属火,而祝融又正好居南方,因此便有了火神之称,人们便将衡山的最高峰称之为祝融峰。祝融作为一位掌管天下之火的神,是一位好善乐施之神。黄帝南巡到此,曾封他为管火的“火官”,举之为相,并靠他制造的兵器打败了九黎氏族。另据《墨子.非攻》记载,夏桀无道,“日月不时,寒署杂至,五谷焦死”,所以天帝命成汤讨伐夏桀,祝融暗中帮助成汤,隆火于夏城之间西北之隅,致使成汤大胜。祝融升天之后,他又被天帝任命为主管人间福禄寿荫之神,因而更受世人崇敬。不管关于祝融的传说有多少个版本,但有几点是一致的:
一、祝融是燧人氏的后代,也是炎帝的后代,从其居住地来看,1 祝融也可以说是楚人的先祖;
二、祝融是我古代传说中的管火的神;三,祝融的经常栖居地是南岳最高峰——祝融峰;
四、祝融具有神奇的力量,但他心系百姓,是一位以百姓的忧乐为忧乐、令人敬仰的神。
祝融是一位为百姓着想的神,自然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因为先民对祝融的崇拜非常强烈,为了表示对祝融的崇敬,并以此来笼络百姓之心,我国古代帝王们便利用他们手中之权,对祝融进行了多次加封。唐开元时,祝融被封为南岳真君;唐天宝五年,祝融被封为司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祝融被封为司天昭圣帝;元朝时,祝融又被封为司天大化昭圣帝。中国From EMKT.com.cn古代,南岳的管理规格一直很高,象朱熹这样的大人物,都曾做过南岳的庙监。中国古代帝王们或遥祭或亲临,都是为了表达了对这位司火之神的崇敬。
南岳留下了许多关于祝融的传说和遗址。祝融峰、祝融殿、南岳大庙、福严寺等景点更是与祝融有着直接的联系。关于祝融的赞美诗歌和文章更是不胜枚举。“寅宾日出,峻极于天”,这是刻于祝融殿的一副对联;“八卦象离,中正乃成天下化;五行属火,文明大启楚邦材”,这是南岳大庙东便门的一副对联,这些都充满了对火神祝融的崇敬。
因为火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大了,自古及今,人们对于火神的崇拜代代相传。不管现代文明如何发达,这种崇拜仍然没有消减、也不会消减。从历史渊源角度也好,从民间传说的角度也,从现存文化遗址也好,南岳是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是火神的栖居地和火神崇拜的目的地,其地位都是铁定的、无可挑战的,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二、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南岳作为我国传说中的火神所在地,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火文化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开发火文化旅游资源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从现状来看,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这主要表现在:
1、对火文化的开发没有总体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南岳建区以来的开发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为了加快南岳旅游事业的发展,南岳区委、区政府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特别是对宗教文化和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区内有一套总体的思路,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也起到了显着的成效。可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对于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到目前为止,区内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思路和规划。
2、对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区内的宣传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对“五岳独秀”的宣传,是对“佛道并存”的宣传,是对“寿岳”的宣传,却很少看到提及“火文化”三字。正因为这样,使得许多经常去南岳的人也不清楚岳神祝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神,使得南岳这一本来十分独特的优势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在硬件设施中没有突出火文化。南岳不但有许多文物古迹,而且,南岳作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改革开放以来,在恢复一批文物古迹的同时,新建了许多新的景点,其发展速度是十分喜人的。可是,不论是对文物古迹的恢复也好,还是新建的景点也好,南岳在火文化的彰显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到目前为止,区内不但没有一处新建的以突出火文化为中心的景点,就连大庙、祝融殿这样塑有火神祝融之像的地方,在景点介绍中也很少提及火文化,使得这些本身以火文化为依托的景点看起来却缺少火文化的内含。
4、在旅游节会活动中没有张扬火文化。节会活动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景点一个十分重要的促销手段。自1991年开始,南岳恢复了传统庙会,此后,南岳不但每年都要举办传统庙会,而且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旅游购物节,寿文化节等大型节会活动,举办了阿迪力走钢丝等惊险刺激的赛事活动。然而,纵观南岳近十年来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却没有一个是围绕火文化这个主题的。
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没有正确理解弘扬火文化与倡导火神崇拜的区别。火神崇拜虽然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对神的崇拜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相背离的。也正因这样,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受到了束缚,生怕一提出弘扬火文化,就会被人扣上什么帽子,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弘扬文化与宣传迷信历来就是两回事,如果说南岳的火文化不能弘扬,那南岳的宗教文化就更不能得到保护了,这与我们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显然是相违背的。况且,我们弘扬火文化的领域比倡导火神崇拜也要大得多,我们在弘扬火文化这面旗帜下,不但可以使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放出新的光辉,也可以将一现代文明包含进来。
二是将开发火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寿文化旅游资源对立起来了。经过多年来的宣传,现在,人们对南岳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寿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是比较统一的,但对于火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同志也看到了其重要性,可一说到要大力宣传,努力弘扬又有些犹豫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怕对火文化的宣传会冲淡南岳宗教文化和寿文化的影响。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从宗教文化来看,不管是哪种宗教,对光明的追求与膜拜却是一致的。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道教的“神仙世界”都是以大光明作为美好世界的基本要素,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对于火神都是十分尊重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南岳大庙,东边建的是八个道观,西边建的是八个寺庙,而火神祝融却端坐在大庙的正中位置,接受着佛、道教徒的共同朝拜。从寿文化来看,没有火,人类连熟食都吃不上,哪又还谈得上什么长寿?况且,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祝融本身就是一位被天帝派来专管人间福、禄、寿、荫的神,所以,祝融身上实际上就兼有了火文化与寿文化的双重属性,担心宣传了火文化对寿文化有冲突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三是对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缺乏系统的研究。火文化虽然是南岳一个十分独特、无可复制、无可挑战的旅游资源,但现在对火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不管是区内还是区外,我们很少看到对南岳火文化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正因为研究不够,才导致了对涉及火文化的许多事情把握不准,甚至对火文化的理解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误解。
三、充分挖掘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十分重大
开发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充分挖掘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南岳旅游的文化内含。火文化是影响面十分宽广,历史十分悠久的一种文化资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比南岳的宗教文化和寿文化还要久远得多。对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南岳这座千古名山的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使其旅游文化的内含显得更加丰富。
2、充分挖掘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把南岳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旅游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主动与国际接轨。火,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起源,对火的崇拜是人类先祖共同的崇拜,它是不分国度、不分肤色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仍然会是这样。正因为这样,对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可以进一步提高南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对于把南岳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是十分有利的。
3、充分挖掘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增强南岳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南岳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南岳旅游最大卖点是什么?这是许多南岳人苦苦求索也倍感困惑的问题。从南岳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不同的宗教只对不同的信仰者有吸引力,况且,南岳并不是我国道教的起源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并没有南岳,因此,南岳在对宗教文化的宣传方面不管力度有多大,要想成为中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中第一位的品牌是不可能的。从寿文化的角度来看,现在以寿文化为品牌的远非南岳一家,就连“寿比南山”一词到底指的是哪个“南山”,现在也还有好几个景区在争论不休。可是,南岳是中国传说中的火神所在地这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不争的事实,至少在中国是具有绝对的排他性的。从火文化的角度,只有南岳才有绝对的竞争力;只有南岳才具备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品牌甚至世界第一品牌的条件,其它任何地方想争也是不可能的。
4、挖掘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增加南岳的旅游人数,提高南岳的旅游收入。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涵盖面非常宽,影响面非常广,大家都不会排斥的雅俗共享、古今通用、国内外都向往的文化资源。我们利用宗教文化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人可能会顾及自己的身份不便参加;利用寿文化组织的一些活动,因为受同类景点的影响,也会影响一些客源。而火文化,它不但包含了有宗教文化和寿文化的一些内容,也暗合了人们希望生意红火、家庭红火、事业红火的愿望,在南岳又是独有的,排他的,因而对人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弘扬火文化,可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南岳旅游,通过游客数量的增加,又可以使南岳的旅游收入大大增加。
四、开发和利用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初步构想
开发和利用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笔者虽然曾经在南岳工作过十多年,平时也还喜欢探讨一些问题,但在这样的课题面前,仍然感到才疏学浅。在此,我只能以自己的思考对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初步的构想,以期引起人们对南岳火文化的关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开发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指导思想:立足自身优势,弘扬民族文化,瞄准国际一流,打造国际精品。
2、开发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彰显南岳火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神奇传说,彰显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的广泛影响,把火文化打造成为南岳旅游文化的第一品牌,在此基础之上,将南岳火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同类文化旅游产品中的第一品牌,促进南岳旅游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开发和利用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考虑的十大举措:
(1)明确将火文化定位为南岳旅游文化的第一品牌,而将宗教文化和寿文化定位为南 4 岳旅游文化的第二品牌,不但在区内统一思想,而且在所有对外宣传中统一口径,高扬起南岳火文化旅游品牌的旗帜;
(2)南岳形似朱鸟,而朱鸟又有火凤凰之称,现在五岳山徽中的南岳衡山的山徽就形似一只红色的朱鸟。91年南岳举办的建国之后首届庙会会徽也是朱鸟和大庙为背景而设计的,得到了区内的一致肯定。建议以火凤凰和大庙为主要形象识别符号,参照91年南岳庙会会徽,突出火文化特色,设计出南岳旅游形象标识,即南岳旅游区的VI系统;
(3)充分挖掘南岳火文化的历史内含,制作专门的VCD、电视剧,出版专门介绍南岳火文化的书籍,并以南岳火文化为主要题材,兼顾南岳的宗教文化、寿文化及南岳的山水风光,创作一首通俗易懂,能够广泛流传的歌曲——《祝融圣火》;
(4)根据南岳火文化的历史渊源,对南岳大庙,祝融殿等与火文化有关联的景点进行完善,充实其火文化的内容;
(5)在祝融峰选址建“中华民族圣火台”,并请国家元首级人物为“国华民族圣火台”题字,每逢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或国家重大庆典,在“中华民族圣火台”举行隆重的点火仪式。“中华民族圣火台”平时也可以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为游客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举行“生命之火”、“平安之火”、“发达之火”、“吉祥之火”、“幸运之火”等主题取火仪式;
(6)在山下选址(最好是现祝融南路的起点天子山)建国际火文化主题公园,名称可以叫做“中华圣火园”,公园含国际火文化广场,国际火文化博物馆,巨型火神雕像(雕塑创意为高举火种的祝融,其手中之火日夜闪光,烛照四方),火文化纪念品一条街等内容,公园设歌舞团,排演《祝融圣火》等大型歌舞;
(7)举办国际火文化旅游节,并形成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国际旅游节会品牌;
(8)围绕火文化,举办一些经常性的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如“火把节”,“圣火晚会”等活动;
(9)创办国际火文化论坛,并将南岳定为论坛永久会址,每年举行一次国际论坛会议,探讨火文化对人类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影响,探讨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0)开辟南岳火文化旅游专线,形成火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并将“南岳火文化旅游”注册商标,以获得法律保护。
4、开发和利用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考虑的宣传口号:
(1)红红火火,心愿南岳;
(2)好火好旺好南岳;
(3)南岳,中国最火的旅游景区;
(4)西方有个自由女神,中国有个祝融火神;
(5)祝融圣火,红红火火;
(6)南岳拜火神,越拜越旺盛;
(7)祝融圣火,红遍中国;
(8)今日拜火神,明日更旺盛;
(9)去南岳,再火一把;
(10)中华民族,薪火相传。
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是潜力巨大的资源,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宝藏。作为一个曾经在南岳工作过多年的人,我衷心地希望这一资源得到尽早的利用,这一宝藏得到尽快的挖掘。
红红火火,心愿南岳。愿南岳的旅游事业更红火。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2
一、高校档案与文化资源
高校档案在形态上可以概括为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电子档案等形式。事实上, 无论是何种形式, 高校档案都是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依据和无可争辩的事实记录, 其中蕴藏着高校历史发展的、最为精髓的历史本质。
早在1996年9月于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档案的文化价值就成为了与会各国专家讨论的焦点。尼日利亚学者埃思认为:“保存档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档案对产生它们的国家的文化价值, 档案是人民的文化财富, 在文化领域上占据一定的位置。”1因此, 在客观上, 高校档案丰富的历史文化属性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档案丰富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校史上重要的名人资料。第二, 校史上教职员工爱国、勤奋、敬业的感人故事。第三, 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校风、学风建设资料。第四, 高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第五, 杰出校友的资料。这些信息资源都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沉积和创造的文化遗产, 不仅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而且还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浓缩。正如胡庆祝所说:“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与精髓, 其内涵很广, 包括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体制和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等,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2
高校档案记录着高校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 以其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是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所保存的智慧的渊薮。在此意义上, 对高校档案的管理也应该提升到关乎大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当前, 高校档案的文化资源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人们对高校档案文化属性的认识也日益深入。“21世纪的国际社会, 已从原来的基于司法和行政管理的档案概念向基于社会文化价值的档案概念转变, 形成新的档案观, 其重要特征就在于凸显档案的文化属性, 强调档案的文化功能。”3高校档案是对高校的历史成就和经验的真实地记录, 是大学发展的见证和大学精神的积累和延续, 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和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鉴戒内容。作为特殊的文化资源, 高校档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
1. 档案管理者的工作
长期以来,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档案部门在档案的知识管理方面常常不能尽如人意, 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岗位轮转或者是特殊安置的非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 大多没有受过档案专业的训练, 更有甚者其基本的文化程度还没有达到要求, 所以, 造成了今天高校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因此, 只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才能更好的服务高校的发展和社会需要。
迈克尔·库克在《培训档案和文件管理人员的国际标准》一文中说:“所有的档案与文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 例如:目标管理、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设计、统计方法、预算和成本利润分析等, 这些知识是任何一位合格的专业档案人员所具备的。”4这是迈克尔·库克在20世纪末期对所有的档案与文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管理技能的要求, 然而, 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 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尤其是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化要求更高。
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转变固有的工作观念,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档案管理的业务学习, 不仅要充当高校档案的保管者、大学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更应该成为档案文化的研究者、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和服务者。此外, 还要高度重视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 不能仅仅定位到收集、整理、装订资料之类的简单事务,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起码的历史学、文献学、编辑学、写作学以及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 因此, 档案人员应该不断学习, 积累丰富的知识, 提高对档案文献的研究分析能力, 提高对档案材料的鉴别能力, 提高语言文字读写能力, 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2. 专业研究者参与的工作
从传统观点来看, 历史学者一直是高校档案的主要利用者, 但是与日俱增的其他学科的利用者也发现了高校档案对他们研究项目的价值。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地理学者和科学工作者等等也跻身于日益增加的高校档案馆光顾者的行列。
高校档案馆开发档案的文化资源时, 通常会进行一些专题性的开发, 例如, 名师专题、校史专题、校风专题、知名校友专题、科研与创新成果专题等, 有的高校还开发电影电视片、编辑出版画册或论著等。但是, 有些专题性的开发往往是档案馆的个体行为, 极少有相关专业研究者的介入, 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尚显不足。因此, 高校档案馆应该积极与其他学科的专业研究者进行沟通与合作, 甚至可以聘请这些专业研究者独立完成相关高校档案的专题性开发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对高校档案的开发更加专业化, 而且专题性的开发研究成果也会更详细、深入。
当然, 其他学科专业研究者在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时的介入程度, 也会直接导致开发成果的优劣。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组织其他学科专业研究人员时, 要做好组织规划、有所甄别, 以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和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3. 普通使用者参与的工作
除了专业研究人员之外, 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普通使用者的参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普通使用者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需求, 高校档案部门以普通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资源开发。二是普通使用者参与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提出问题, 高校档案部门根据普通使用者的问题, 对开发工作进行修正和调整。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作用, 利用档案资源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所以, 从高校的角度而言,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可以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各种合理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 这里既有高校普通教师的研究需求、普通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有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育教学研究者的使用需求。因此, 在对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时, 高校档案部门要树立问题意识, 主动对接普通使用者的需求, 尽力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 普通使用者在使用高校档案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与需求导向, 他们是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直接发现者, 所以, 他们参与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富于效率, 他们的问题意识也会倒逼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开发水平。只有如此, 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成果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才能更具广泛的社会意义。
4. 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工作
如前所述, 高校档案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有利于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 因此,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如果把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目的仅仅局限在高校文化建设方面, 那么, 就会严重掩盖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丰富性, 所进行的资源开发工作也是不完整的。同样, 如果把高校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参与者仅仅限定在高校师生、专业研究者和普通使用者的范围内, 那么, 就会严重误解文化的概念, 人为的划分档案使用者的类别, 无形中拒绝了更多学科的使用者。
除了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大学之外, 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积累的专业性档案资源也非常丰富, 其中蕴藏着历史上的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诸多原始材料, 而这些原始材料中所记录的历史资源往往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例如,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委托北京体元堂保健品有限公司利用其馆藏档案开发经营清代宫廷御用保健珍品;四川省利用档案资源恢复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很好地开发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5此外, 也可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 进行影视创作、制作档案纪念品、撰写文化著作和文章6。虽然上面的例子是档案部门主动引进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研究性工作, 但是,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将会有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参与到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
三、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
1. 内容上最大限度的开放利用
关于档案馆的开放与利用问题, 20世纪的档案学者A·瓦格纳说:“尽管研究者和公众对高校档案的兴趣日益增长, 但是高校是高校档案的拥有者, 对档案作为精神财富的传统意义仍保持强烈的意识。于是通过采用‘技术延缓’的方法来限制日益增长的对档案的利用。”7如果对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的开放与利用问题进行考察, 瓦格纳所说的问题依然存在。但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快速发展, 高校档案馆的开放问题会日益尖锐, 一定也会倒逼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开放问题上的改革。
一般而言, 档案管理部门对某些档案资料制订的保密制度和行为是其基本职责之一, 在这方面各国也都有相关法律的规定, 似乎对此无可指责。但是, 在现实中, 却存在着部分档案部门以“保密”为借口拒绝使用者合理查阅档案的现象。在此, 笔者无意对此现象进行批评, 而是想呼吁档案管理部门允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给予档案使用者最大限度的开放空间, 以方便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其实, 早在1966年9月马德里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档案大会的决议中就说:“使档案利用制度适应学术利用的需要。”“在那些实行年代限制的国家, 在档案形成和开放利用之间的封闭期一般应不超过30年。”7给予学术研究以更大的档案使用空间, 及时解禁并开放已到保密期限的档案材料, 是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应该而且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工作。
2. 时间上公众化的开放利用
“公共档案馆”是近年来随着档案馆服务功能的不断拓展而出现的新概念。新形势下, 档案馆要“面向社会, 面向公众, 扩大档案服务范围, 改变传统官方机构为现代的公共档案馆, 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是现代综合档案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8鉴于此, 档案馆要破除只为官方机构保存文件和提供服务的传统观念和服务方式, 理解公共档案馆的新要求, 明确发展方向, 积极改革传统档案馆弱化公共服务的弊端。
公共档案馆的核心是“公共”, 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不仅在档案馆的建筑、机构设置和环境等硬件上转变, 而且还要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等软件方面进行改变。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在档案馆为公众开放的时间上, 要主动与公众的需要对接, 改变作息时间机关化的作风, 简化公众查阅档案的手续, 节省使用者利用档案的时间。近年来, 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非常有利于公众的使用, 方便了读者, 因此, 图书馆的成功转型为我国各级档案馆在时间上为公众提供服务树立了标杆。
具体到高校档案馆, 向公众开放的时间问题也是加强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在公共休息日和节假日开放档案馆, 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师生员工和公众的使用, 而且对塑造高校档案馆的“亲民”形象, 提升高校的社会美誉度, 推动校地、校企联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3. 方式上的自由利用
荷兰档案工作者F·R·J弗埃文博士非常准确的描述了现行档案利用政策的作用:“使具有国家和历史价值的档案为人民所使用是任何民主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责, 出于这个理由, 国家档案馆又被称作政府的首要的良知。”7这里虽然是对国家档案馆主要职责的描述, 但是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档案馆。因为高校档案馆不仅保存有高校内部的档案资料, 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广泛的领域, 其档案资料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 从利用方式上而言, 高校档案馆也应该向国家档案馆和省级档案馆一样, 把“自由利用”作为现行档案利用政策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世界档案馆的发展趋势来看, 强调档案馆的公共性, 就是为了突出档案的自由利用, 这不仅是档案使用方式上的自由性, 而且还表现了社会公众对封闭管理的历史资料具有自由了解的权利。在某种意义, 这种自由性就是一个民主政府对公众开放态度的表现。
四、结语
一般而言, 高校档案馆是直接服务于所在高校的建设需要。高校所进行的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文化战略, 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的文化影响力和提高大学在国内和国外竞争力。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涵盖面很宽泛, 几乎包括了大学建设的一切领域和层面, 但是其精髓在于培育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即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在大学的生存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首先要从大学的历史发展中, 即高校档案的历史资料中, 对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进行挖掘、提炼与研究。
但是, 高校档案馆仅仅服务于所在的高校是远远不够的, 何况目前高校档案馆在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很多。因此, 在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开发和利用的方式, 不仅要对开发的主体进行研究, 而且还要对开发与利用的社会环境进行研究。总之, 高校档案管理要在公共性方面做文章, 要强化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重视和把握社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提升高校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能力, 这样才能发挥高校档案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并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注释
11.刘国荣.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理论贡献述评[N].中国档案报, 1999.4.
22.胡庆祝.“五创”模式下的大学文化创新[J].人民论坛, 2011 (11中) :208.
33.滕霞.论档案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 2009 (10下) :25.
44.迈克尔·库克著, 杜梅译.培训档案和文件管理人员的国际标准[A].国际档案理事会工作组, 彼得·瓦尔纳主编, 孙钢等译: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C].档案出版社, 1992:166.
55.薛匡勇.档案馆论[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159.
66.潘连根, 屠剑虹.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浙江档案, 2009 (4) :28.
77.A·瓦格纳, 孙钢译.档案的利用政策——从限制到开放[A].国际档案理事会工作组, 彼得·瓦尔纳主编, 孙钢等译: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C].档案出版社, 1992:371, 373, 374.
论日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3
关键词:日语;教材;人力资源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一、课程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的选编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选用或编写合适的教材是搞好教学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日语教学的成败。在使用以语法为主的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得不“填鸭式”地授课,没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各种教学方法也无法有效地实施。而在使用以听说为主或围绕话题展开的日语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进度,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听说练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也表现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应精选基础性和趣味性较强、能反映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应用的教材,并适当选编日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科普常识等方面的文章作为辅助。
(2)对现有教材再开发
“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材。然而,无论教材多么“完美”和“精致”,教师仍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因为教师授课的理想状况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因此,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在对教材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梳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其转化为学生易于学习、便于理解的教学内容。第二,充分利用课内资源,比如,练习题、词语之泉、实用场景会话、专栏、日本风情、阅读文等。适当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提高运用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满。第三,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恰当选用课外资源。挖掘非智力因素就是要找出教学内容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此外,生活中也蕴藏着大量的课外教育资源,教师如果能将生活中的课外教育资源巧妙地穿插到教学中去,就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样,学习就不再是枯燥无味却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实践证明,听觉、视觉与言语活动的密切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1)硬件设备的利用
硬件设备指计算机、视听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上述硬件设备和设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丰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
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通过计算机系统存储、加工、传输和呈现的过程,它能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日语课程要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利用,比如,自主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文、图、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诱导启发学生等等。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恰当运用多媒体资源组织教学,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人力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1.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说“学生是课程资源”,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是课程资源;二是意味着教师需要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受到老师的激励之所以能够去亲自接触和体验课程资源,是因为学生原本已经具备内在的求知热情,所以说,学生内在的求知热情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主动性”犹如一块等待开发的矿产资源,开发这份“矿产资源”就成为开发课程人力资源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主动性”资源,比如,通过关注学生的地位,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努力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学生的心理世界,努力创设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通过关注学生群体的特有文化,努力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等等。
2.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说“教师是课程资源”,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定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是课程资源;二是意味着教师需要通过“主动学习”来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的状态决定着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程度。因此,开发“教师学习”或“教师主动学习”资源就成为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之二。如果任课教师能突破“不学习”或“零学习”的状态而使“教师学习”成为可能,教师自身就能够开发出丰富而广阔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将课程资源仅仅理解为“课程物质资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加强学习,有所阅读,有所钻研,不断提高执教水平和执教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益友。
3.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资源,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得以充分显现,因为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和生成,教师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唤醒和激励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课程资源。因此,开发“师生互动”资源就成为开发课程人力资源的途径之三。教师要制定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程序和办法,善于灵活运用递进目标激励、使命激励、信任激励、评价激励等方法,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能在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来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转化和思想品德转化,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丹尼斯·劳顿.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文章编号: ’”“# $()#%(!”“#)”($ “"!& $ ”*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柳红星’,刘飞华!(南昌工程学院 ’+ 组织部;!+ 宣传部,江西 南昌 **“"%%)
摘, 要: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文 化资源,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的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江西经 济、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江西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积极探索开发利用的新模式,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江西; 红色文化;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江西红色文化,不仅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凝聚和积淀,也 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如 何开发利用好江西红色文化,既关系到民族精神的 弘扬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也关系到江 西在中部崛起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
一, 江西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第一,是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 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 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没有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高昂精神,就会颓废下 去” [’]。江西红色文化正是这种优秀民族精神的集 中反映和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在 革命战争年代,凭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了 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 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更需要弘扬江西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革命需 要这种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也需要这种精 神。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第二,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需要。当前,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 的精神力量、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江西红色 文化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它不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体现了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西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坚定的 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等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 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 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 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 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因此在思想文 化多元化的年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大力弘扬江西红色文化。第三,是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 需要。党的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 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 键在我们党。江西红色文化作为党在早期革命斗争 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江西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理 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 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的重要内容。因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 建设也需要大力弘扬江西红色文化。
第四,是发展江西经济,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 崛起的需要。江西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资 第!/ 卷第(期!“"# 年’” 月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0123456 17 8549:54;<4=>?>2>@ 17 A@9:4161;B C16+!/ 81+(D9>+!“"#
万方数据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方面,文化作
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江西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 怕牺牲、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等精神,都是 江西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为江西经济的发展提供强 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方向保障。另一方面,江西 红色文化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许多地方以红 色文化为媒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 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利用红色文化搭台,经济唱 戏,大力发展旅游业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因此,发 展江西经济,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就更需要 弘扬江西红色文化 [!]。
二” 江西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西在红色文化时代内涵的挖掘、红色 文化旧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以及为经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 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 现在:
第一,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缺 乏前瞻性。一些部门、一些同志还看不到红色文化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不到红色文化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上自觉不自觉地存在 着排不上队、挂不上号、落不了实的问题。第二,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系统,缺 乏整体性。从目前来看,红色文化资源还没有作为 一个系统工程来加以研究利用,大多数研究者仅仅 把红色资源单纯地作为旅游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加 以开发利用,没有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应有 的作用,而且研发机构比较分散,未形成合力,难以 发挥其整体效益。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支撑。江西红色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无论是红 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还是红色遗址的保护和建 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从我省红色资 源开发利用来看,主要是单纯地依靠地方政府的财 政投入,缺乏资金保障。这既制约了红色文化开发 与利用的进程,也不利于江西地方经济的发展。第四,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时代性。江西红色文 化是革命斗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内涵丰富、意 蕴深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研究 开发红色资源时,人们往往只注重其历史文化价值 或只重视既得利益的开发利用,没有从发展先进文 化、提供精神动力、做好红色文化产业等方面下功 夫,没有看到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时代价值,开发利用 的深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潜能还远远 没有发挥出来。
第五,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形式单一。当今社 会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在经济社 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江西红色文化资 源的开发基本上沿袭过去的传统模式,以静态式、陈 列式为主,形式单一,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 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 江西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江西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十分 丰富。但在开发利用时又必须结合我省红色文化资 源自身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从本地的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因此,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需 要探索一条适合江西省情的发展道路。
首先,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红色文化资源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一种先进文 化。文化既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尺,也是推动社会 进步的动力,缺少了文化底蕴,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 乏力。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使红色文化深入 人心,从而为江西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 动力。
其次,加强领导,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既是 红色文化的内在涵义,也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协调 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开发。建立以 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实体的联合开发机构,为红色文 化的开发利用提供思想保证和组织保障。同时,组 建以科研院所、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高校、革命 历史博物馆等研究人员为骨干的高素质、专业型的 研发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开发力量 的作用,形成联合攻关、各负其责的开发局面 [#]。再次,与时俱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 涵。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 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报告指出: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 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江西红色文化作
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 命实际相结合事物,不是历史的凝固,而是历史的继 起。由它孕育形成的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创业精 神、抗洪精神等,都是对江西红色文化的继承、丰富 和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迈入新世纪,我们 所处的时代条件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 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形势,充分挖掘江西红色文 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涵,拓展开发与利用 % &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年
万方数据的空间,充分发挥江西红色资源的优势。第四,加大投入,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三维一体 的立体开发格局。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的资金较大,尤其是在开发的 初期,其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文化的保护挖掘、红色 文化的调研、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需要较 大的资金投入。由于江西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因 此,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贯彻中央和地方、集体和个 人、内资和外资一齐上的方针,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参与共同开发的格局。通过多方筹集资 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同 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为多种形式筹 集资金、加快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综合利用,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 效应。针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一方面要对 红色文化资源本身进行整合,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的可以连成片,有的可以连 成线,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树立新的开 发理念和开发思路,把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环境结 合起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践证明,这种资源整 合、综合利用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革命摇篮井冈山、红色故都瑞金把革命遗迹修葺一 新,把红色景点连成一片,开发成新的旅游线路后,吸引了大量游人。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红色旅游景点 的开发,客观存在的红色资源也愈加成为传播先进 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塑造美好心灵的场所。这不仅 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还能有效 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 体效应 [!]。
最后,创新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在红 色文化资源开发中除了进一步挖掘其内涵外,还要 不断创新其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制作更多更好的适 合青少年特点的电视、广播节目和电影产品,创作编 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小说、歌舞、报刊、图书和电子出 版物,各方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 活泼、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体系,营造红色文化 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机制,在潜移 默化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设立红色文化资 源网站,开发设计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 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文化。这既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又有利于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
总之,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的积极领导下,在各部门的 通力配合下,在全社会的大力参与下,群策群力,共 同开发。只有这样,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才能得以充 分利用。参考文献:
[”]毛日清# 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 # 求实,%&&%(“%)#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局面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李康平# 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 值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 与扶贫开发 [$] # 老区建
K % 第!期 柳红星,等: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万方数据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 柳红星,刘飞华,LIU Hong-xing,LIU Fei-hua 作者单位: 柳红星,LIU Hong-xing(南昌工程学院,组织部,江西,南昌,330099),刘飞华,LIU Fei-hua(南昌工程学院,宣传部,江西,南昌,330099)刊名: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6,25(4)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4条)1.毛日清 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期刊论文]-求实 2002(12)2.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2 3.李康平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期刊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5)4.谭冬发.吴小斌 ”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 2002(7)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黄红春.邱显平论江西红色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的结合-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江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歌谣、革命传说与革命戏曲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方优势,在民间文学研究中汇通江西红
色文化,不仅能拓宽民间文学研究视野,而且能弘扬赣文化,提升爱国主义精神.2.期刊论文 陈少帅.封福霖 江西红色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科教文汇2008(30)
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
化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 意义.3.期刊论文 谢爱林 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江西教育科研2007(9)
苏区红色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文学创作、戏剧、音乐歌舞、美术、新闻出版、民间艺术等形式.这些形式具有很好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深厚的精神内涵、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多样的文化特色,对现代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4.期刊论文 艾亚玮.刘爱文 红色文化推动江西休闲农业景观发展研究-农业与技术2009,29(5)
考察江西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资源丰沛是江西值得重视和可资利用的比较优势.当前,推动江西休闲农业是提升江西农业产业升级、促进江西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借助红色文化推动休闲农业不失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途径.而红色旅游将是红色文化与休闲农业两者有机结合的现实选择,也是
红色文化推动休闲农业的具体实现形式.红色文化与休闲农业这两个基本要素决定了开展红色旅游当中突出存在的景观问题的解决思路.5.期刊论文 钟华 对新时期江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大众文艺2008(11)
江西有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优秀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培育具有江西特色的创业精神,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而且有利于增强江西区
域竞争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挖掘的进程中,既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要处理好有彤文化与无形文化的关系.6.期刊论文 叶桉.胡云.舒醒.Ye An.Hu Yun.Shu Xing 建设红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关于弘扬八
一、井冈山和苏区精神的思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在江西区域相结合的产物.其既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民族精神在近现代的表现
形式和载体,是赣文化的丰富发展和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又是塑造江西等人民群众新形象,建设红色文化与和谐社会,进行德育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7.期刊论文 陈建.李水弟.Chen Jian.Li Shui Di 论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特区经济2007,216(1)
红色文化产业是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除具一般文化产业属性外,更具有传播先进理念、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对江西的振兴起着重要
作用.文章从转变观念、把握市场、不断创新、整合优势和区域互动等方面探讨了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8.期刊论文 黄金发 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问题思考——以江西省为例-科技信息2008(30)
从江西省红色文化发展的形象方面系统的、整体的进行策划及研究,时区域红色文化进行开发及利用.从城市的标志性”红色“建筑到城市的形象定位
进行视觉化设计,并对江西人民的”红色观念“与”红色印象“进行非线形的横向武研究及探讨,进一步发展江西省的红色文化,开发红色资源,推动江西省的
经济发展与建立国内甚至国际形象,弘扬红色文化.9.期刊论文 李长平.刘东皇 浅析提升江西文化资源优势的手段及价值-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江西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本文依据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分析和总结了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的经验,并提
出其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宣传价值、文化品牌价值、观念创新价值、精神动力价值、制度整合价值五个方面来阐述江西文化资源优势创新的价值,进而加
强文化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而为构建和谐江西服务.10.学位论文 柳红星 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江西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的
历史时期,利用好江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江西红色文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引证文献(3条)1.李海波 ”中国红歌会"传播效果分析[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9(3)2.钟秀利.杨艳春.罗春洪 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执政文化的视角[期刊论文]-求实 2007(11)3.曹琳 论苏区文学的特征[期刊论文]-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08)
本文
链
接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5
卢倩妮 陈卓华 陈向明
引言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广义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争发展奋斗过程中,长期创造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客家人物、客家建筑、装饰、客家妇女的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梅州作为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因此梅州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典型性,主要体现在:客家民居文化资源、客家民间艺术资源、客家饮食文化资源、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客家古汉语资源、客家民俗风情资源、客家服饰文化资源、客家精神文化资源等。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梅州客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对梅州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不仅是梅州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梅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利于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多种渠道;
三、梅州客家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可成为梅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强而有力的后盾。但客家文化优势究竟如何转化为梅州旅游、梅州经济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特别需要提炼经济与文化、旅游与文化,文化开发与文化保护这种互动发展的模式。
针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对立”这一认识误区,我们课题组以梅州客家文化遗产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提出在综合效益(经济、社会、教育)基础上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的模式,让开发利用资源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本课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与论文可以成为规划专题文件之一,提供给梅州市政府,旅游局、文化局作指导,从而对宣传梅州客家文化,在保护前提下挖掘客家文化资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特征
(一)基本类型
1、民居建筑
围龙屋
围龙屋建筑始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设计和建造,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然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基本上都不是圆形的,是半圆形的,屋前定有一个呈半圆的水塘,水和屋最后合成为一个圆,这些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土围楼
土楼直径达几十米,高三至五层。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之分,楼内房间一模一样,不分贫富,每户人家从底层至最高层,均等分到各一间房。客家人统一将底层作为厨房,饭厅及客厅,二层作为贮仓,三层以上作为卧室。其中营垒式的土楼是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的墙厚一米、高十五米以上的土楼外体,具有很强的抵御性。
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筑
顾名思义,这种建筑就是讲客家传统的房屋和西洋的建筑装饰混合。虽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但是其内部还是地道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比较典型的有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丰顺黄金乡的“祥耀楼”和程江镇的“万秋楼”。
另外,走马楼、四方楼、一字屋、列杠楼、高层围楼、府第式、山寨式、五凤楼、园林式、石构建筑等都属客家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古村、古镇、古城
古村
如桥溪村,桥溪村始称叩头溪。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该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为客家民系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古镇
如松口镇,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并有“百姓杂居”的现象和“松口八景”或“松口十景”之说。
古城
如茶阳,茶阳自明嘉靖五年(1526年)始建县城,因建于满种茶树之茶山南,故名茶阳,历435年。茶阳天然胜景,文物古迹颇多,有东石示悬流、神泉秋望、狮崖春花、湖山月舫、古寺晨钟、南华石洞、印江冬雾、茶山令松涛等八景。
3、地方饮食
客家菜
客家驰名中外的特色菜主要有盐焗鸡,醋溜鱼,梅菜扣肉,水晶肉,酿豆腐,蘸仔鸭,东坡肉(又叫“扣肉”),酿香菇,干焖狗肉,五香猪手,香炸南乳肉,百花酿香芋等。
客家小吃
菊花糕、甜芋泥、蓼花等,清水鲩圆,捶肉丸,味窖板,延寿堂药糕,百侯薄饼,炸油果(又名“炸煎堆”),酿卷春,萝卜圆,柚皮糖,味醇饭、仙人粄、笋粄、腌面等都是有名的客家小吃。
客家酒
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目前梅州地区的知名酒品牌有四大类。一是久享盛誉的历史名酒,如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等。二是民俗文化酒,如等郎妹酒、客家妹酒。三是利用近年来大量种植的农产品酿造的特制酒,如梅县的金柚酒、丰顺的甜玉米酒。四是各具特色的乡镇小酒,如兴宁罗浮镇的阳天酒、大埔三河坝酒、平远八尺镇的娘酒、蕉岭高思镇的小锅米酒等。
其中又以客家娘酒和长乐烧酒最为著名。
客家娘酒,是客家古文化和酒文化相结合的精华,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客家娘酒选取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的酿造工艺精制而成,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并有行气活血等功能。
五华县“长乐烧酒”是五华民间的传统产品,素有“南粤佳酿”美称,其酿造技术发轫于晋,成熟于明,纯青于今,因公元1071年宋朝时县名为长乐县而得名。由于她有得天独厚的玳瑁泉水,加于精良酿技,酿出的洒具有色清透明,密香幽雅,醇厚绵桑,闻名遐迩,在嘉应五属、潮汕工区乃到南洋、港澳享有盛名。
客家茶
梅州种茶历史悠久,盛产优质茶叶,品种繁多。梅县清凉山茶、大埔西岩茶和苦丁茶、平远锅笃茶、蕉岭黄坑茶、兴宁官田茶、五华天柱山茶、丰顺马图茶等名扬四海,深受人们欢迎。其中梅州市是全国闻名的“单枞茶之乡”,其单枞茶在国内外获奖多达上百个。
客家茶艺是功夫茶法,这种饮茶法是从唐代陆羽茶经中演变而来,其特色就是以水淋壶身,目的在于发挥茶性,到了后来更使用温润泡,内外双重引发。功夫茶的大致过程:烫壶、温杯、置茶、滤茶、高冲、烫杯、低泡、分茶、敬茶、闻香。
4、纪念馆与博物馆
纪念馆
梅州市国家级纪念馆有:叶剑英故居;省级纪念馆有: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黄遵宪故居(又名人境庐)、张弼士故居。
博物馆
平远县博物馆,蕉岭县博物馆,五华县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梅县博物馆,丰顺县博物馆以及梅州市华侨(客家)博物馆等都是梅州现有的博物馆。
5、宗教场所
寺庙。五华英烈庙、千年古刹灵光寺(省级)、千年的大觉寺
其中灵光寺,初名“圣寿寺”,是广东省五大名寺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常香烟鼎盛,可都没出现香烟薰人的情况;三绝是大雄宝殿后古木参天,但殿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
佛塔。五华狮雄山塔、梅县元魁塔、梅县区千佛塔(省级)
其中千佛塔始建于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由生铁铸成,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计为1000佛,故名千佛塔。在千佛塔下雄伟的千佛殿中有各样栩栩如生的神像,中间毗卢庶那大佛像镶嵌着两万颗宝石,为中国之最。
6、特色民俗风情
客家话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她常用赋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俗节日
客家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和一些地方性的神社祭会、农事会,如观音诞、伯公诞、灶君节以及天穿节、立秋节、冬至节等。
7、客家民间工艺品
陶瓷
大埔县高坡镇以盛产优质陶瓷名扬天下,素有“白玉城”的美称。传统产品有青花、青釉、五彩,薄胎瓷等,畅销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华金木雕
金木雕以五华、大埔两县制作的金木雕工艺品最为著名,选取优质樟木,按动物、人物等造型设计,用平雕、立雕等刀法精雕细刻,经打光、油漆、贴上金箔而成。大埔工艺厂生产的“观音过海”、“水漫金山”等工艺品,荣获广东工艺美术优质产品奖。五华县工艺厂制作的“八仙骑八兽”金木雕挂屏,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
竹编工艺品
梅州工艺厂生产的程式吊篮、提篮、花盆套、各种动物等竹编工艺品,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富有艺术感染力,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彩色立体木雕
彩色立体木雕为兴宁市工艺厂的传统产品,所产“金鹰”、“角鹰”、“孔雀”、“天鹅”等彩色立体木雕工艺品,曾获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铜奖。
8.其他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的男女区别不明显,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钮扣,讲究的用铜钮。女服只在襟边加一两条边(讲究的绣花边)。客家成年人的服装基本上以兰,靛青和黑色为主色调。在妇女和儿童的头饰和服装上,客家人喜欢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
客家礼仪
嫁娶礼仪: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庆寿: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一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
其他文物资源
会馆(兴宁两海会馆——省级),学宫(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省级),牌坊(丝轮世美牌坊——省级)
意识及信仰文化
客家精神主要表现在:客家意识强烈,宗亲观念浓郁;爱国爱家,尚名节,重忠义;重教风气千载传承;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多多神主义者等。
(二)客家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1、类型众多
客家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如客家民居、宗教建筑等皆属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包括客家话、客家人精神等。
2、特色浓厚 围屋,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集居住、贮存、晾晒、加工、防盗、防火等设施于一体。
客家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2]P138。咸: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山歌继承了诗三百篇的风格,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纪念馆是客家名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客家文化的沉淀。如叶帅故居,以五个阶段、20个专题展示了叶剑英同志光辉伟大的一生。
3、历史久远,客家文化源远流长
客家人是来自中原古汉族的一个民系,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例如梅州客家山歌、千年古刹灵光寺、冠有“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等。其中梅州客家山歌自唐代开始,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是反映社会历史的进程,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假丑恶的摒弃。
4、山区特征,客家文化形成与山区环境密切相关
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客家文化也不例外。客家民系自向南迁徙以来大多聚集在湿热的山区地带,长期与山打交道,形成了与山区环境紧密联系民居文化和饮食文化。如客家民居的建筑多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而客家菜的食物宜温热、忌寒凉、多用煎炒、少吃生冷、略偏“咸、油”等。
5、客家文化传播范围广泛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祖居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最后集中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二、梅州客家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在梅州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企业经营方面
1.1文化旅游规模不大 与国内省内文化资源的开发规模相比,梅州文化旅游的开发规模相对较小,导致对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牵动和贡献率偏低。
1.2 精品开发缺乏,特色开发不足
梅州市文化旅游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旅游产品多,但拳头产品少;自然景观产品多,但文化产品少;旅游景点多,但可参与性内容少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梅州市,并没有擦亮“世界客都”的金字招牌。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无论是深度还是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方面都有待加强。
1.3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梅州市从事旅游业的专业人才数量缺乏,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均存在严重隐患,大大减缓了当地旅游开发的步伐。
1.4文化旅游缺乏形象包装
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形象包装没有足够重视,造成梅州市旅游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5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各县(市、区)旅游局大部分不是行政单位,个别县还是政企不分的单位,不利于旅游局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行业管理的权威,更难实现整个行业的宏观管理。
2.从旅游地形象定位看
如何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特别是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梅州”中的地位,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客家整体文化的意义把握不明确,文化价值不突出,“文化梅州”的形象不明显。目前,尽管提出了“世界客都”的形象定位,但其认可度有待提高。如何从江西、福建等拥有浓厚客家文化的地区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塑造“客都”品牌;如何充分开发“侨文化”,以此展现“客都”的世界性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二)客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的保护开发
1.1 文化内涵有待于整体上进一步发掘
如客家民居建筑,一是缺乏必要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政府把主要的资源和精力都放在了文物单位的保护上,将文物单位开发成旅游景点去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些普通的围龙屋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上,既没投入资金保护,也没规划性,系统性地将大片围龙屋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二是居民本身保护意识不强。因为当地居民还没意识到围龙屋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居所,更是一种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客家人从他们的先祖开始已经非常重视客家文化,但正因为他们还没意识到围龙屋对其文化的传承性,所以缺乏必要的重视。三是如果将围屋开发成为围屋酒店,并且围龙屋休学旅游住房的时候,围龙屋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1.2 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深
如丘逢甲故居,如此一位名人的故居,却没有将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来,严重缺乏历史韵味。原本拥有的极强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名人博物馆,却给人零落不堪的感觉。
1.3客家民俗活动内容单一
在客家民俗节日方面,政府和开发者已经做了努力,如客家山歌节。但内容过于单一,民众的认识不深。通过之前的客家民俗节日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客家还是有很多具有特色化的节日,但当地还没有做好一个品牌性的民俗节日,并以此为依托,促进其它节庆的发展。
1.4 旅游商品没有赋予充分的文化内涵
以酒文化为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五华长乐烧、平远南台酒、蕉岭“一线天”、兴宁“珍珠红”享誉岭南甚至全国,特别是蕉岭的“南国白珍珠”,被视为市政府招待贵宾的接待用酒,可是这些酒业的发展趋势却是辉煌后似有停滞不前的倾向,没有达到深入民心的效应。反而是近两年新开发出的具有客家文化附体的郎妹酒、客家妹酒及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梅县的金柚酒等比较受追求文化价值和新鲜感的游客欢迎。总的来说,梅州客家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差强人意,最主要表现在酒产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作坊形式且分布比较分散,许多小酒厂进入惨淡经营的状况。而大部分经营客家酒的酒厂科技创新投入不多,造酒工艺设备和水平比较落后,难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也不利于品牌升华的要求;同时因为梅州地区交通的不便利,闭塞的客观条件使得梅州总体酒产业的竞争意识不强,并且市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宏观调控。
以客家茶为例,品牌包装意识不强,梅州茶的开发只为了开发茶而开发茶,而没有把茶和客家文化相融合,使其茶文化的内涵难以得到提升,这直接造成了其品牌的含金量不高,在质量与其他茶不相伯仲的情况下,如果不融入客家文化,做出特色化,将很容易遭到市场的淘汰。
以客家饮食为例,许多客家菜馆缺乏客家文化装饰,没有形成客家文化氛围,客家菜的文化背景单调、杂乱。象万秋楼、承德楼、雁南飞(围龙屋式菜馆)那样具有客家文化品位的客家菜观凤毛麟角。
2、缺乏市场营销意识
2.1 缺乏市场推广计划
如有千年历史的客家山歌大部分游客都是只闻其名未听其声,去深入的了解它所蕴藏的文化就变得更加的不可能了,这说明在客家山歌这个旅游资源上开发得还不成熟,宣传力度不到位和宣传方法缺乏多样性,怎样将深山里的美妙旋律唱出梅州,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客家酒,客家酒知名度不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力的宣传,在大量国外红酒,国内名白酒充斥市场的时候,宣传就成为攻占市场的一个有力武器。,但客家酒却缺乏针对性的宣传。
再如客家民俗节日虽然有特色,可是缺乏对外的宣传力度,其深层原因是政府和开发者对民俗节日不够重视,总觉得只是一个普通的节庆,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但实际上,办一个成功的民俗节日除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能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能将客家文化,梅州特色通过媒体,游客宣传出去。
另外,如何保护客家文化优秀传统,如何对外如何传播客家文化品牌,特别是如何通过传播客家文化,促销梅州旅游产品,促销梅州等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2.2 对目标市场细分不够,缺乏长期眼光
如客家菜,厨师观念守旧,对客家菜创新不够,没有考虑到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营养、品位”的需要,更不用说不同细分消费者的口味了,许多客家菜馆包括如餐饮名店——可园酒家的某些客家菜品仍然偏“咸、油”,粗料粗做,不够精致与档次;另一方面,许多管理者的小作坊意识浓厚,缺乏品牌意识,满足现状。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小孩、老人、白领、官员、商人,推出特色客家菜品,并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于许多客家菜馆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
3、客家文化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受到冲击
文化的碰撞是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更是这样。面对着文化全球化,工业化趋势的加强,客家年轻一辈的新思维新观念也渐渐抵制不住外来文化所带来的诱惑,逐渐脱离了客家文化的本质。例如外表陈旧,设施不齐全的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对围龙屋也没有了祖辈所寄托着的一份深厚感情。围龙屋在他们心目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所普通房子。又如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精神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受现代化生活的影响,梅州客家居民已经很少穿传统的服饰。据采访梅州客家的同学所知,现在只是少部分老人家会穿客家传统服饰,几乎没什么人穿,估计一二十年之后就没什么人穿了。而且在客家服饰方面的开发利用也近乎空白,只有一些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推出的旅游产品会把它当作标识应用,比如旅游购物点的服饰商品及餐饮业一些服务人员,还有像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采茶姑娘等。可见客家服饰的可发利用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工作生活或时尚的影响,有着“古汉语化石”之称的客家话在年轻一代的当地及海外的客家人中,很少用客家话交流,取而代之的是说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其他语言。
三、梅州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与有效保护对策
(一)客家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思路
1.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
1.1 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
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非相对立的,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首先都应该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指导思想,让资源开发成为资源保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通过政策调控、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形成规模化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规模企业或规模集团,促使客家文化旅游产生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1.2 资源的整合
将几个距离不远的景点景区整合为一条旅游线路,或者将某景点开发为旅游度假区,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竞争力、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文化内涵的挖掘
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称的名人故居,如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应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内涵,对广大人民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而围龙屋等典型客家古民居,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发掘,让人民了解客家居民的历史经历、生活习俗。
2、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
通过对旅游企业、休闲者、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环境等实行全程全面的管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品牌经营,提高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益。例如围龙屋是梅州客家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可是现在真正住在围龙屋的客家人却寥寥无几,有些围屋已几乎废弃了,青砖地面缝中长出了杂草,到处一片寂静,这使得活围龙屋变成了死围龙屋。对此,政府或企业可考虑对围龙屋采取市场和客家文化结合开发管理的模式,进而从微观管理效益提升到宏观管理效益或者从宏观管理效益着手到微观管理效益,实现客家民居文化资源管理效益的质量性的突破。
客家酒多数小作坊似的经营,自然灵活性比较强,但是正因为规模小,使得收集到的信息不对称。规模化的经营能够增强梅州客家酒产业的竞争能力。例如,可以将梅州客家的一些酒作坊组织起来,共同协商创新,在某些方面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客家酒文化品牌,打响客家酒文化知名度。
客家菜作为梅州饮食文化的代表,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客家餐饮名店,完全可以实行品牌输出,如雁南飞,其中可以考虑先客家人地区、国内,后非客家人地区、国外进行连锁经营,通过主题形成品牌、通过品牌形成规模。
升级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营销策略
一方面,可以从对客家文化资源的营销过渡到城市营销、区域营销,从文化旅游形象到“文化梅州”“世界客都”的形象、区域形象。另一方面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人员“人人都是公关员”、“人人都是促销员”,通过树立家乡自豪感,来促销家乡;同时,公共机关中,人人都有义务有责任促销客家文化,围绕目标市场、立体性营销。
3.1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可以把客家精神制成宣传小册子,让旅游服务人员学习并运用到具体的服务中,从而将梅州旅游服务业的管理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让服务意识深入当地每个人的骨髓,最终为梅州市争做“旅游文化强市”奠定软件基础,也为“世界客都”擦亮招牌。也可通过五邑大学培养更多精通客家文化习俗和旅游专业的学生,为梅州市的客家文化资源长期开发保护打好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为其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多样想营销技术。
3.2针对客家民俗,可以建一座客家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山歌为例,在博物馆里面详细结合客家山歌的历史由来,特点,服饰,唱腔等,使外来游客加深对客家山歌的认识。建客家民间艺术学馆,吸引一些年轻人去参加,如学生,可作为素质拓展的一部分,使承载悠久历史的客家文化更深层次地影响每位客家人。
3.3 针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求,客家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注重对市场需求对象的细分。文化差异固然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脱离了针对性就会无的放矢。例如客家菜的主题化开发经营,通过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主题菜式,来吸引不同的需求群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客家文化,构建不同客家菜馆的客家文化环境,形成体验氛围,创造文化主题,如围龙屋酒楼——万秋楼、承德楼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形成客家菜品主题,其中包括药膳型菜客家(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经典型客家菜(如承德楼)、创新型客家菜(如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农家型客家菜、DIY体验型客家菜等。
3.4 我们还可以考虑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手段去包装,宣传客家文化资源。例如将客家民居开发成迷你模型。据调查发现,梅州客家文化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很少,去梅州旅游的游客除了欣赏民居建筑、品尝特色食品,能带走保留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我们建议整理出全部的客家民居建筑类型,开发出一整套标准的客家民居迷你模型,不仅可以当成旅游纪念品出售,也可以把它用于赠品送给一些有重要影响的顾客。又如很多人知道客家山歌,可是却很少人听过,因此可以将客家山歌、山歌剧和客家舞蹈录制成光盘、录像及MP3,把这些光盘发送到各旅行社及各媒体,达到更广泛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推广客家文化。另外,音像产品可制成旅游纪念品,如纪念山歌历史,世界客家山歌节的盛况,增强原本对客家民间艺术不了解的人的直观认识,也可勾起海外客家人的思想情节,通过一部分已经回来梅州旅行的海外客家人将梅州的现状,客家风俗等宣扬出去,勾起一些还没回来旅行参观的客家人的回忆,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还可以可考虑借助媒体这个平台宣传客家民间艺术,以山歌为例,如组织客家山歌的顶尖女歌手参加超级女声。今年超级女生亚军谭维维唱民族歌曲广受成功。已经证明了每种音乐都会有它独有的市场。而参加此类比赛更能吸引广大的“粉丝”,去为偶像建立网站,宣传,也会迅速有效地提高客家山歌的影响力。虽然大部分人都听不懂客家话。但观众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客家山歌的文化,所以说客家山歌还是很有市场的。
3.5火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对外传播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考虑把客家的特色饮食搬上火车作为火车快餐,旅客能在身心劳累的状态下轻松品尝到特色食品,自然会喜出望外,最重要的是火车快餐能让客家饮食文化驰向全国各地。
3.6当今社会背包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亲睐,“吃”作为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之一,自然是背包旅游族重视的环节。而客家菜喜欢用围餐的形式,这大大打击了背包旅游者尝鲜探新的动机。因为很多背包族都是三五成群人数较少的旅游主体,如果把客家饮食开发成自助餐的形式,可以方便背包族各取所需,尝尽客家的各色饮食。
3.7 增加旅游项目的体验性。文化旅游与文化休闲不仅要有观光性的项目,而且还应开发文化表演,文化娱乐,文化节庆等参与性的项目。
(二)有效保护对策
1.普查——定级——利用方向,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
通过对客家文化资源的普查来收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如法国曾经通过对本国文化大到教堂小及汤匙的大普查来大范围收集整合本国的文化资源),然后对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定级,确定各种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向,同时建立文化资源信息库。经过以上的措施能够对现存的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系统性地保护。
2.申报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并不只是梅州拥有,但通过和其他拥有客家文化的省市合作,便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将客家文化做强做大。因此可以考虑梅州客家的围龙屋和福建永定土楼协商联合申报文化遗产。这样不仅可以更有力地宣传中国的客家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保护客家文化资源。
3.对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
市场的运行毕竟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缺点,因此,应该对客家文化资源的商业开发、旅游开发进行规范,形成保护与开发的互动。例如在客家菜开发方面,在考虑建设正宗客家菜一条街时,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指导街内的店铺均进行特色经营、公平竞争。在价格上,给出上下波动范围,避免为了吸引顾客而使产值效应过低,影响经济效益。同时还应注重整条街的古色和风味结合。使客人在品尝客家菜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客家文化。在客家菜旁边可再设一条风味客家小菜街道,将一些地道小食办得特色地道,好像一些城市的夜市一样,丰富该地区居民的夜市生活,同时也规范了一些如卫生消防问题,避免了一些私人小贩的无牌经营。在开发上,将门面,卫生等做成标准化,其到整齐划一的效果,而在食品上则做出特色化。在客家服饰开发方面,可以考虑让旅游服务招待人员穿正式的客家服饰招待远到而来的游客,制定一套标准的客家服饰系列。这不仅能给游客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能很好地开发并保存发扬客家服饰。在开发和保护山歌的过程中,必要的创新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客家山歌毕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它难免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我们需要注意一点的是避免一些古老艺术的误区。就是为了使一些古老艺术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而刻意取新,去故意迎合大众的喜好。我们认为在这点上,就是一个保护与开发怎样处理好的问题。其实,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客家山歌的本质内涵,即山歌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切不可改变它的固有本质属性去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在怎样将客家山歌文化去更好地发扬宣传上,我们则可以借用一些新的方法。如在客家山歌里使用一些西方乐器去伴奏等,实现中西结合。
4.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
开展文化遗产环境建设包括:软件方面,政府相关的政策环境建设、法律环境建设,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建设,开发商的开发理念等;硬件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和文化底蕴相得益彰,而不是开发了景点忽视了主要的文化环境甚至破坏性或毁灭性地践踏文化遗产资源。例如围龙屋的开发,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民居内的设施不能太花俏高档,应该保存客家居民原有的简朴风格,这样才能使居住的人真切触摸着客家文化,感受着客家文化。同时,政府应规划好客家民居周围的新建筑不宜建得过高,因为如果新建筑建得太高将与梅州传统客家围屋不协调,使游客的视觉重点放在了崭新的高楼大厦上。虽然新式楼房会使生活硬件有所提高,但却使传统客家建筑失真。再如客家民俗节日开发方面,应从从地方旅游形象载体的角度来开发设计节庆活动。当地人参加节庆活动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寻求到某种情感的寄托,而外地旅游者参加节庆活动是求新求异感受某种反差。因为“旅游节庆至少应能够在两方面反映该地独一无二的地方特征:表现主体与标志性活动”,所以我们要抓住顾客到梅州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旅游动机,即他们是要体验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所以,在办节时,我们一定要注重这种思想,即我们一定要将一些传统的节日办好,而切忌去过分开发一些如圣诞节的外国节日。先集中大部分的精力办好一个有代表性的客家民俗节日,将客家民俗文化宣扬出去,再用以点带面,宣传其它著名的客家民俗节日。
5.募集资金,修旧如旧
这点主要是针对客家民居的翻修开发和保护。以围龙屋的开发为例,可以考虑政府募集资金、吸引海内外客家人士等投资经营或者通过半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运作,在保持特色民居建筑总体格调的前提下翻新润色,把这种开发和旅游业相结合,民居式的宾馆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游客不单是在民居外观看,而是能在客家民居里亲身体验客家的民居文化,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也有利于提高游客回头率。也可以把这种开发同修学旅游结合在一起,因为越来越多地韩国日本人越来越喜欢到中国进行修学旅游,而客家文化正好满足他们的此种需求,也起到一种很好的文化宣传效应。我们可将一些愿意出租房屋的客家人进行培训,统一教授如何向外国人展示客家文化,另外,外国人住在客家人家里,每天同吃共住,也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学习客家文化。
6.乡土文化教育
通过我们课题组对客家同学的访谈,不难看出目前很多客家人民的文化意识并不强。不少客家当地人对自己本土的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了解并不深,甚至有的客家同学表示没有见过客家的传统服饰,可见乡土教育势在必行。
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提升,不能安逸地睡在丰富客家文化遗产的温床上,而是应该不断地把文化发扬光大,这就需要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将谢晋元故居和刚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基地的丘逢甲故居等代表着客家文化精神的景点开发成一条著名爱国教育线路,让旅客充分感受到客家的坚强不屈和爱国的精神。证明在现实之下,客家文化仍然没有过时,它在新时代表现为一种爱国的精神,可以首先从本地的学生和邻近地方的学生作旅游实践时的一个景点,先从学生做起,带动其他消费群体。又如,可以在学校里面加设客家山歌的兴趣班,吸引那些有兴趣的新一代学习客家文化,继承客家文化,发扬客家文化,保护客家文化。
指导老师:刘少和李秀斌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1.1 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在改革开放引进资金大搞经济建设时,为避免决策失误,必须对当地的省(区)情、盟(市)情和旗(县)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尤其注意掌握各地区的历史沿革、经济兴衰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产业与资源配置状况,以及水文、气象、地理、交通、土地物产等方面的详细资料,使决策科学化。而现实的自然环境、科技文化、民情习俗,均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历史延续性,只有准确无误地了解各方面的历史资料,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对现实状况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价,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预测和规划。在地方文献中,特别是地方志里,对各地人口、物产、矿藏、水利、自然灾害、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都有记录,内容非常广泛,开发利用好这些文献信息资源,对各级政府和经济建设部门的宏观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思想道德方面来讲,高校图书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而且是全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既能丰富教学科研内容,促进学科建设,同时还能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从而激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理想。
2 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景
2.1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可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特点。如地方志在编撰过程中,对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都得经过认真核实,科学筛选、分类,全面系统地进行记述,保证材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地方文献信息是当地政府了解本地历史、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制定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可靠依据。
2.2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疆域漫长。地方地理历史研究、民间民族民俗研究、土特产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如关于我区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神话传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文化、民族图腾、信仰的珍贵资料。很多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说、神话现已成为民族传统史料,也是目前我区旅游业开发的原始资料。
2.3 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可拓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渠道
谈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7
1 开发与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
1.1 文化意义
从文化层面来讲, 开发和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 有利于将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茶文化传承下去, 促使茶文化源远流长, 并可以使茶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此外, 茶文化旅游面对的对象不仅是中国市场, 它还面向世界其他国家, 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关注中国文化, 使中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走向世界。
1.2 经济意义
从经济层面来讲, 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只涉及到茶叶种植和旅游两种产业。它的涉及范围特别广, 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还有利于吸收外国资金, 打开国际市场, 促使我国更好的“走出去”, 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1.3 社会意义
从社会层面来讲, 茶文化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中国茶文化讲究融天地于一体, 饮茶的环境要清幽静雅, 温馨和谐, 同时饮茶人还要受到道德和礼仪的约束。这种饮茶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是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 让人们平心静气的去体味生活。这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生活压力, 净化人们的心灵, 有利于调整社会风气, 促进社会和谐, 提高社会文明度。此外, 茶还有很多的功能, 比如说除瘴、清热解毒、提神、止渴、消食、利便等功能, 饮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调养身体, 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一份保障。
2 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我国有着丰富和独到的茶文化, 加之国家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近些年来茶文化旅游也搞得有声有色, 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虽然我国茶文化旅游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仍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只是初具规模, 没有将茶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仍停留在以品茶、赏茶、购茶为主的浅层次发展阶段, 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举办茶艺活动
茶艺活动是一种在公开场所向游客展示如何泡茶和如何品茶的一种艺术活动。这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展示, 它能让游客享受到茶文化艺术的美和学习泡茶的基本要领。举办茶艺活动是茶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之一。
2.2 将茶园变为观光旅游区
茶园不仅是茶叶生产、加工、制作的地方, 而且风景怡人, 空气清香, 是茶文化喜爱者们很向往的地方。为了吸引游客, 满足游客的需求, 弘扬茶文化, 我国很多地方茶叶产区都将茶园建成旅游观光区, 以供游客游玩。
2.3 兴建茶叶博物院和研究院
茶叶博物院和茶叶研究院记录着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而且还经常举办一些茶艺表演、茶艺竞赛、茶文化普及活动, 它们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和普及茶文化知识的责任, 还承担着为社会相关人士进行茶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场所的义务。茶叶博物院和茶叶研究院的建立对中华民族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很多地方建立了茶叶博物院和茶叶研究院。
2.4 茶馆、茶艺馆大量出现
茶馆、茶艺馆成为茶文化旅游的特色之一, 成为茶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部分。大量茶馆、茶艺馆的出现, 增加了旅游亮点, 为旅客带来更加周到、更高质量的服务, 对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2.5 带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茶文化旅游盛行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逐渐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比如说蒙古的奶茶、土家族的擂茶、白族的三道茶等, 加上少数民族还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舞蹈、茶故事, 使得少数民族茶文化更具特色。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能给游客带来新颖别致的体验, 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2.6 茶类商品增多
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市面上以茶文化为内涵或者以茶叶为原料的商品逐渐增多。比如以茶叶为原料制作的化妆品, 糖果、糕点、饮料、保健品等等, 以及以茶文化为内涵的茶艺培训、茶具、关于茶文化的书刊、杂志等等。这些茶商品, 既满足了人们对茶文化的最新需要, 又推动了茶文化的推广、丰富和发展。
2.7 关于茶文化的相关活动增多
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很多相关机构组织了茶展示会、茶研讨会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吸引了游客, 推广了茶文化, 促进了茶文化的交流, 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发展空间。
3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想
3.1 要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需要一个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也不例外。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仅靠几项国家的扶持政策或是几个短期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发展目标。然后以长期目标为基础, 明确发展方向, 再制定近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比如说, 省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国家级总目标, 结合本省的茶文化特征制定本省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 市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所属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 结合本市的茶文化特征和茶文化发展需要制定出本市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目标, 县级相关部门又根据所属市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目标, 结合本县的茶文化特征和茶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本县的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这样一级对一级制定发展目标, 就能保障各个地区都朝着一个基本方向发展。提高开发茶文化旅游建设速度和效率。在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 各个阶段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茶文化旅游开发是一个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的大工程, 仅有政府旅游部门是不行的, 需要政府的文化部门、交通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卫生部门等多个部门互相配合, 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具体而言, 首先, 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茶文化特点针对茶文化旅游开发做好全局性规划, 并将这个规划融入到政府整个规划当中。其次, 根据全局性规划确定好各个部门的任务, 各司其职, 积极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 对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模糊点进行协调, 甚至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协调, 以促使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最后, 因为茶文化及旅游业本身就具有大众性质, 政府可以鼓励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非盈利组织及盈利组织、社团或者是个人参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这样, 就可以有规划、高效率的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了。
3.3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促进茶文化传播
我国很多地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具特色,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却因为消息闭塞, 不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 导致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比如说我国一个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傈傈族, 她的雷响茶很有开发价值, 加上她丰富的茶文化和新颖的民族习俗, 开展旅游业非常合适。但是由于傈傈族的茶文化信息传播范围小, 很少有旅客知道这个地方, 导致傈傈族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力度较小。这就需要加大茶文化旅游资源、相关数据资料调查力度, 建立高效的信息传播系统, 加大茶文化的宣传力度。
3.4创设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主题, 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力度
中国的茶文化虽然已有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但其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比较小的, 甚至连茶文化发展史比中国短好多年的日本和英国都没有超过。笔者通过分析研究, 认为导致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主题。在国际市场上, 有鲜明的主题可以帮助国家提高吸引力和传播力度, 可以帮助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别致的、新颖、独特的形象, 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影响力。因此, 我国应该根据我国茶文化的特色, 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主题, 利用这个主题将中国茶文化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来, 以提高中国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3.5 将茶文化旅游编入教材
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资源, 中华儿女有着传承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和责任。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是要获取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社会利益。将茶文化旅游编入教材, 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中华茶文化旅游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这样做,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 传承中华茶文化知识, 保证中国茶文化的生生不息,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 除了教育领域外, 在其他领域也要加大茶文化旅游的推广, 使茶文化旅游知识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 以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提高全民素质, 培养全民的爱国精神。
3.6 加强评估研究力度
我国茶文化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 发展还很不充分。因此, 在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 要加强评估研究力度, 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保障, 以避免茶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走没必要的弯路, 加快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展进度。
总结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特色鲜明, 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给我国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方面要研究中国茶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开发利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我们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国内, 还要打开国际市场, 通过中国茶商品、茶文化活动、信息共享等方式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示中国茶文化, 将中国的茶文化旅游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钱树伟, 鲍捷, 刘丽, 何曙生, 罗治得.近年来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5)
[2]庞敏娇.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的启示[J].茶世界.2012 (06)
[3]陈学林, 黄阳.江苏省茶文化旅游产品完整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14)
[4]罗伟, 刘保丽, 程丛喜.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 (07)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遗产
一、突出文化事业公共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在城区,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应当在文化生活方式日趋多元的大气候中得到应有的提升;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展开要打破“送戏下乡”的固有模式而达至自觉性的常演常新,将有限文化资源最大限度的覆盖到群众的日常生活。
1、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合理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乡镇基层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在城乡结合部及乡村重点开设城乡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城市文化资源向乡镇分流,并对公益性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通过切实有效的构建农村文化发展平台,可以使当前的城市文化服务重心彻底下移,从而为广大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加强城区文化设施大项目与基层文化设施双管齐下的均衡发展, 有利于增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促使公共文化资源公共化的配给。
2、建设乡镇公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乡镇以乡镇文化站为先导,村级文化活动室为主体,构建起集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有效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性,主动将有可操作性的乡镇公共服务经验推广到具备近似发展路径的其他周边村镇。
3、推进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开展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培训平台,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为重点,以市和区文艺团体工作者义务定向培训为辅助, 加紧组建以民间艺人为主体,以镇村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为载体的业余文艺团队。这样可以将城市中较先进的文化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扩充到村镇等基层文化服务队伍中去,打破了原有的“送戏下乡”的短暂性对接服务模式,更好地从根本上建立起基层业务群众文化队伍。
二、加强文化产业市场化,打造文化产业集中示范园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界限,最大限度地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全面升级。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尽快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走品牌带动之路,着重挖掘和重塑老字号文化品牌,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2、合理布局基地,建立规模经营。应规划设置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和完善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建设省级甚至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划建设人才、资源、技术集中,富于特色的民营文化经济园区、创意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园区等。摆脱文化经济长期受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影响,推进文化小微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滚动开发的产品链条,开拓整个文化产业、相关产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建议在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参照国家高新技术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实行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打造若干规模较大、特点鲜明、文化企业集中、产业链相对完善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推动文化遗产生活化,强调双遗产协调发展
1、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百姓生活。只有进一步将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去,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在城市建设方面,建议结合多次文物及文化资源普查成果,将文物保护修缮与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绿地建设、特色街区建设有机融合,使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建议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古村落,古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小戏,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使之成为当地村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活动演艺场所。
2、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协调发展。文化遗产应和自然景观融合一体,重拾当地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生命力。将众多文化遗产要素有机地融入到旅游景点的建设中来,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景区内的大批文物可以得到保护修缮。建议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加强沟通,通力协作,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和谐发展。
3、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试点,强调动态的保护理念与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继续活态传承的保护措施,开展民间艺人调查,以资格评定、职称评审等方式资助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并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此外还需多方培养传承人,摆脱以往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方式,将非遗传承知识诗歌化、口诀化甚至故事化后,进入小学生课堂和传承基地,解决传承中后继乏人的问题。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荐阅读:
南岳旅游文化10-31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06-0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08-15
南岳衡山旅游心得体会09-08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05-23
寄南岳客乞灵芜香,寄南岳客乞灵芜香陆龟蒙,寄南岳客乞灵芜香的意思,寄南岳12-16
游南岳的作文06-02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刘长卿,送道标上人归南岳的意思,送道标05-20
关于湖南南岳大庙的导游词08-11
春游南岳山作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