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2024-05-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共3篇)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篇1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的特色文化,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面对其进行开发首先要搞清楚其内涵,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胡乱开发,影响到开发的规模及成效.本文尝试从论述刘三姐文化资源内涵,分析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遇到的难题,对如何开发刮三姐文化资源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作 者:谢铭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05 关键词:河池市   刘三姐   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篇2

关键词:刘三姐,旅游形象,形成

一、旅游形象理论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对“旅游形象”一词在学术研究中, 通常使用“目的地形象”来表述。虽然对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 但是在旅游形象的定义和概念上各个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看法法还没有形成共识。在旅游形象的概念界定上, 多数学者采用如印象、观点、信任、感知、期望或精神表征等术语来描述旅游形象。而国内学者在对旅游形象进行研究中, 对旅游形象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 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形象的概念, 如金卫东提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 对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陈玉英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内部公众和外部旅游者对城市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的看法或评价。赵焊庚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一座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综合形成的、大众认同的、独特的、使之区别于其它城市旅游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1)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旅游形象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及其文化内涵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综合印象。

二、从刘三姐传说到《印象·刘三姐》的历史嬗变

1.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事

相传唐代, 在罗城与宜山交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村里有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 她的名字叫刘三姐。刘三姐不仅歌唱的好, 人也长得非常漂亮, 天生丽质又聪明。在三姐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 她认识了一位青年, 这位英俊的小伙子, 也是一个唱歌能手, 在对歌当中, 两人情投意合, 互相爱慕, 于是就私定了终身。可是好景不长, 村里的一个恶霸, 对三姐垂涎多时, 见三姐与小伙子情投意合, 大发雷霆, 决意把三姐抢到手。一天晚上, 三姐正和小伙子坐在柳河边的岩石上看月亮, 倾诉衷肠。忽然火把晃动, 人声鼎沸, 原来是恶霸抢人来了, 三姐和小伙子望望无路可走的山, 又望望柳河。两人决定要生在一起, 死在一道, 不求今生, 只求来世, 于是手拉着手双双跳进柳河那滚滚的波涛里。人们怀念这个民间的音乐家, 民间歌手, 因而每年三月三这天会到柳河边上赛歌, 悼念“刘三姐”。现在, 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 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 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刘三姐的像游行。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 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 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传颂。

2. 从歌舞剧到电影《刘三姐》

歌舞剧《刘三姐》历史由来已久, 1945年前, 《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 1945年后, 刘三姐再次轰动京华, 它是一部广西经典作品。在1960年, 《刘三姐》曾经在广西掀起了一个很大的浪潮, 那就是全区《刘三姐》汇演。全区上下全民演《刘三姐》, 1960年举行过一次《刘三姐》大汇演, 参加的演员就有1436位, 《刘三姐》这个角色就有45位演员参加了比赛, 涉及11个剧种, 几乎囊括了广西所有的剧种。后来《刘三姐》进行了全国二十四个省市的巡回演出, 历时两年连演500多场。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 当年大江南北上下, 到处都是一片《刘三姐》的歌声。

电影《刘三姐》是在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而成的。歌舞剧《刘三姐》为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61年, 电影《刘三姐》诞生了, 该影片是在桂林拍摄的, 影片中美丽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刘三姐、美丽的山歌迅速风靡里全国及东南亚, 从此, 前来游览桂林山水、寻访刘三姐和广西山歌, 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电影制作完成后, 在全国公映, 轰动一时, 后来影响更是遍及东南亚各国, 成为新中国“十七年”电影中的经典, 成为广西壮族文化的象征。

3.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由桂林广维集团投资建设、著名导演张艺谋等出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它集漓江山水、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 是全国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演出集唯一性、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 是一次演出的革命、一次视觉的革命。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 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 还原于自然, 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被誉为“与上帝合作之杰作”。

三、刘三姐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动广西经济的发展

早在199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希望利用广西原有的“刘三姐”文化资源, 做一个把广西的民族文化同旅游结合起来的项目, 用以增强广西地区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东南亚、东盟成员国中的影响, 为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搭建平台。从1999年起广西区人民政府决定把“广西国际民歌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并定于每年的11月在南宁举行。民歌艺术节继承和弘扬壮族人民的文化艺术, 加强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与民歌节同时举办的还有时装大赛、壮族节日联欢、全国少数民族孔雀奖声乐大赛、旅游美食节、广西山歌擂台赛以及经贸洽谈会等活动。艺术节举办以来, 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赞誉, 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广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象·刘三姐》对广西旅游及消费服务行业的拉动作用

从2004年3月20日, 《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后, 效果很好。“五一”黄金周期间, 拥有1800个席位的演出现场出现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现象。到2004年底, 观众达到35万人次, 直接经济效益6000万元, 其中门票收入3000万元;2005年《印象·刘三姐》带动的经济效益达到8000万;仅2008年“五一”三天假期, 《印象·刘三姐》演出6场, 观众高达18000人, 保守的票房估计达到3300万。2011年游客接待量达150万人次, 这是自《印象·刘三姐》开演以来, 年游客接待量的最高纪录。2011年来广西旅游的游客当中, 主要为了是看《印象·刘三姐》的游客约占17.24%, 约3645万人次。带动当地直接就业4500, 占当地人口的5%, 创造消费销售收入约2.009亿元, 占阳朔县的22.3%, 占2012年广西旅游总收入1277.8亿元的0.00157%。当地住宿容纳能力在演出的9年内增长了6倍 (2) 。

3. 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带动宜州经济的发展

宜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自古就有“宜山宜水更宜人”的美称, 其美丽的下枧河风光和刘三姐故乡民族风情, 一直被人们称道。近年来, 宜州借独特的刘三姐文化资源, 以举办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为契机, 整合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全区乃至全国声名鹊起。宜州发挥特有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和刘三姐民族风情旅游线路, 加快宜州旅游业迅速发展, 提高了宜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 宜州已开辟有刘三姐民俗风情游、古龙河漂流、龙江石林

山东琴书在济南的保护与发展综述

张炫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山东琴书是山东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 本文以山东琴书为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省会济南为研究地域, 通过梳理1949年建国前后这一曲艺形式的发展与保护状况, 引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时代契机下, 对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思索。

关键词:山东琴书;济南市;保护;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山东琴书在济南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12DWB14)

山东琴书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 在鲁西南曹州 (近山东省菏泽市) 一带形成, 清末民初伴随鲁西南地区城市文化的兴盛, 原本自娱的“琴筝清曲”“庄家耍”, 开始以专业说书的形式出现, 称为“撂地”琴书。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 将其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本论文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时间节点, 在建国以前山东琴书基本是以民间传承为主, 建国后将山东琴书纳入国家体系中进行统一的管理, 80年代以来各级文化部门对山东琴书的保护力度加大, 对山东琴书的理论研究增多, 集成、志书等国家重课题工程抢救性发掘整理了大量的曲谱资料。济南市地处山东省中心位置, 是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北路琴书的传播中心, 在山东琴书的流传过程以及文化部门主导的一系列保护工作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建国前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琴书发展状况

山东琴书按照地域派系, 可以分为南路、北路和中路三支, 济南是北路琴书的中心, 琴书艺术在济南地区得到重要的发展契机, 并且向外传播扩散, 对琴书艺术的流传与其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

山东琴书发展初期并非用于职业性的演出场合, 这一时期其被称为“琴筝清曲”“小曲子”等, 以文人雅士的自娱演唱为主, 讲求唱词的文雅精致, 与曲牌的丰富多样;之后流传到民间, 变为农闲时节的娱乐项目, 被称为“庄稼耍”“玩局”;至清末才出现了以“唱扬琴”“打扬琴”为生的职业艺人, 在集会、茶楼酒肆等场合“撂地”说书。鲁西南运河重镇——济宁,

观光游等一批独具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2010年上半年, 宜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3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长8.4%;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同比增长9.1%,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宜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成为重要产业。

四、刘三姐旅游形象地位的形成

2010年11月, 中国未来研究会专家就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一致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居民消费的国内旅游将从过去偏重于观光旅游的选择扩展成更为多样、更为全面的休闲旅游;旅游者将更加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旅游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将产生更多引人注目的成绩 (3) 。《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的成功正是因为符合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顺应了发展的潮流, 改变过去广西单纯依靠观光旅游为主的经营模式, 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随着《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演出,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接受并认可了刘三姐文化, 刘三姐不再是简单的个体, 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集体的记忆, 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 是宜州、河池、广清末民初时期城市文化繁兴, 土山一带集聚了大量说书艺人, 为山东琴书提供了展示空间与发展契机, 因此这一时期的济宁也被称为“扬琴窝儿”1。以济宁为中心琴书向外辐射, 形成三路, 即以菏泽、济宁为中心的南路, 以济南为中心的北路, 和以博兴为中心的东路。

北路琴书的代表人物是邓九如, 原南路琴书艺人, 在济南演出后, 为适应济南地区的观众需求, 对其演唱做了一定的调整, 包括:将鲁西南方言改为济南“官话”, 用济南方言演唱琴书;将“南路”“东路”“凤阳歌”的唱法, 与京剧、西河大鼓、河南坠子、京韵大鼓等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对【凤阳歌】【垛子板】进行板式变化, 探索独具特色的北路唱腔等。其代表曲目有《洞宾戏牡丹》《梁祝卜山》《打黄狼》等。

“山东琴书”的这一名称即是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济南北路琴书艺人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时所定, “因洋琴的洋字与抵制日货打东洋有碍, 遂参照山东大鼓的叫法, 将‘山东扬琴’改名为‘山东琴书’”2, 该名称获得广泛的认可并沿用至今。

据《山东曲艺史》记载:在济南, 光绪年间仅有明湖居、鹊华居两个书场, 而民国十年 (1921年) 以后, 随着山东琴书、东路大鼓、山东快书、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的陆续涌入, 促使济南各类曲艺演出场所迅速增加。首先在约突泉除著名的望鹤亭、四面亭外, 陆续出现了档次较低的马家茶馆、唐家茶馆。东南隙地出现了说书大篷和明地, 趵突泉前门外也出现了一批小书馆。同时在新市场、大观园, 以及稍后开辟的西市场等综合性商场内, 出现了一大批专供说唱中长篇书使用的小书场。这些新增的书场茶社, 与过去“撂地安场”“赶集赶会”相比, 演出种类更加集中、多样, 演出时间、地点也更加固定, 容易吸引、拉拢不同层次的观众, 扩大了山东琴书及各种曲艺的影响力。

山东琴书的传统文化基因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发生碰撞, 社会对戏曲、曲艺进行改良呼声甚高的情况下, 山东省立国民政府也开始重视对曲艺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如“民国十七年 (1928) ,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曾指派专人对济南、青岛等地曲艺情况做调查, 成立了‘书词研究会’, 对本省曲艺艺人加强了演出管理;1931年—1937年济南、青岛、临沂等地曾举办过十余期‘书词训练班’, 帮助曲艺艺人学习文化、提高艺术水平, 增强

西、中国乃至世界状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刘三姐”是当地文化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 她的故事传说、彩调剧、电影的影响在民众间广为流传, 因为“刘三姐”的效应, 广西更以“歌海”著称, “刘三姐”也成为最容易让人形成广西概念的人物形象。因此, 笔者认为:把刘三姐作为广西旅游形象是可行的, 并有利于推进广西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 旅游形象定位方法与实践;

[2]刘昆,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 光明日报2008年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篇3

关键词:河池市;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14—03

一、刘三姐文化的内涵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文化的品牌,全国知晓,世界闻名,但到底什么是刘三姐文化?其内涵是什么?现在没有统一的定论,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定义,不同内涵。刘三姐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搞不清楚或定义不科学、不准确,就会影响到刘三姐文化的开发。因此,要开发刘三姐文化首先要对这一文化进行定义,并确定其内涵。笔者认为刘三姐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包括其他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综合体,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首先,刘三姐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但也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壮族为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以壮族文化作为刘三姐文化的主体,已是社会公认,应该没有争议,但不能因此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排挤出刘三姐文化之外,特别是与壮族有渊源关系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如侗、布依、毛南、仫佬、水等民族,他们的文化与壮族的文化曾有过共同的来源。在唐代,刘三姐文化形成的时候,这些民族还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即僚族,到宋代以后才逐渐分化成各个民族的,这些民族的文化来源于一个母文化,现在还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刘三姐文化也应该包括这些民族的文化在里面。其次,刘三姐文化不仅包括山歌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为地把他们分开那对文化来说是一个缺陷,再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候很难区分的,因此,刘三姐文化应该包括精神的文化,也应该包括物质的文化。那么,按照这样的定义,刘三姐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谈到刘三姐文化,人们马上会想到山歌,甚至把山歌等同于刘三姐文化,这虽然不准确,不科学,但这说明山歌是刘三姐文化的最重要的内涵。本人认为刘三姐文化最核心的内涵是山歌,但还包括下列内容:一是歌圩,这是山歌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二是刘三姐的传说;三是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自然景观,即所谓人化了的自然,自然被加上了文化附加值;四是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生活用品,如绣球等,它们是物质,但渗透了文化内涵,其价值主要是文化而不是实用;五是刘三姐品牌,这是对刘三姐文化的利用,像刘三姐集团、刘三姐香烟等,前者是企业品牌,后者是产品品牌,如果说刘三姐文化本身还是文化形态,那么,刘三姐品牌则已经成为经济形态,只是这一经济形态的经济价值有赖于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来体现;六是壮族等广西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建筑、铜鼓等文化。总之,刘三姐文化是以山歌文化为核心包括壮族等诸多广西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在内的一种文化,内涵丰富。

二、刘三姐文化资源

刘三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下列一些:

(一)山歌文化。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广西最有特色的文化,传说广西的山歌都是刘三姐传授下来的,因此,广西有民谣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广西山歌文化十分浓郁,歌圩众多,唱山歌的人也多,山歌数量也多。

(二)刘三姐的传说。广西宜州壮族传说,劉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是宜州下枧河边中枧村人,乳名善花,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聪明伶俐,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三姐对歌,无能胜者。下枧村守米碾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莫村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觅来广东水客三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又污以有伤风化,处处刁难,最后砍断葡萄藤,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飘至柳州,与李示田在柳州鲤鱼峰对歌,连唱三天三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七天七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宜州现在还保留着刘三姐的传说和与刘三姐有关的遗迹。下枧河附近山崖插着她挑柴的扁担,岩洞口挂着她的毛巾,河边有她的洗衣石头,河崖有她的对歌台。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及广东湖南等地也有很多关于刘三姐的传说。

(三)节日节庆。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三,能歌善舞的壮族人民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的风俗,并因此而形成了壮乡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依饭节”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隆重节日,其中祭神仪式考究隆重,现在又增加了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内容等。“分龙节”是毛南族祈求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节前杀一头公牛,用以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户。这些节日节庆体现了壮族人民渴望平安、渴望丰收、渴望风调雨顺、渴望幸福的美好愿望。

(四)铜鼓文化。铜鼓,我国南方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作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从越---俚僚——僮到今日的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2000多年来一直传承、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这些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河池铜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收藏铜鼓700多面,散布于民间的就更加丰富,而仅河池地区就有1400多面,占全世界现有铜鼓的三分之一。

除了以上刘三姐文化资源以外,还有建筑、饮食、服饰文化等很多内容。

三、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刘三姐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展旅游业。广西各地对刘三姐文化也进行了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涉及刘三姐文化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广西旅游业最主要的旅游项目。但是,在对刘三姐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一)刘三姐文化的退化与萎缩。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河池市的刘三姐文化有退化与萎缩的趋势,独具特色的一些民俗风情、餐饮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等逐渐丧失其独特性,并逐渐被一些大众文化所同化。比如山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唱山歌,他们唱的多是流行歌曲。现在唱山歌主要是中老年人,要是没有年轻人跟上来,那么等到这些人老了,或者死去了的时候,山歌就很少人唱,甚至无人唱了,到这个时候,山歌就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刘三姐文化的退化与萎缩使刘三姐文化的旅游开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未能彰显特色,深度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丰富的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的宝贵财富,它可以用来开发旅游事业。广西也意识到这点,在刘三姐文化资源上做文章,开发了很多与刘三姐文化资源有关的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刘三姐文化资源这一特色旅游资源,未能挖掘其独特性,对其进行的旅游开发模式也是照搬照抄,盲目模仿,遍地开花,项目多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开发缺乏深度,缺乏创新,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旅游知名度低,发展受到影响。

四、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一)重点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的核心内涵,最具特色和影响力,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最先应该开发山歌文化。

1.建设一个山歌城,树立“歌城”形象。河池宜州市是刘三姐故乡,应该把它建设成“歌城”,使歌城这一概念名副其实,形成具有垄断性的品牌。歌城的建设,首先是举办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主题节庆活动。河池市每年举办的铜鼓山歌艺术节至今已经舉办了十届,在区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吸引游客到河池旅游,促进河池市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该艺术节存在一些问题,如艺术节的名称显得小气,未能体现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也丢掉了极具影响力的刘三姐文化品牌,非常可惜。艺术节的内容也未能重点体现山歌文化,艺术节的节目越来越现代化,原汁原味的山歌越来越少,刘三姐文化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游客来到这里未能欣赏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感到十分失望,长此下去,人们对艺术节失去兴趣,游客会逐渐减少,因此,笔者建议把艺术节的名称应该改为刘三姐艺术节,在内容上增加原生态山歌的内容,凸显刘三姐特色文化,以吸引游客。

2.举办一台山歌文艺晚会。成立一个山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开发山歌文化,定期举办刘三姐山歌文艺晚会,以吸引游客,拉动消费,使其成为旅游新的增长点。

3.开发一些山歌村庄作为旅游景点。河池市有许多古老的村庄,那里有优美的山水风光,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原生态的山歌,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美食文化,可以挑选一些村庄进行建设,开发成旅游景区,开设农家旅馆,让游客有住宿便利,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让游客享受品尝独特的食品,对唱山歌,让游客体验到原生态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让游客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回味无穷,觉得值得一来,从而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促进河池旅游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发铜鼓文化。铜鼓历史悠久,各种铜鼓形制不同,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有的铜鼓上的太阳表示该地人们崇拜太阳,12个太阳纹表示12个月,有青蛙图案,因为青蛙是该地的吉祥物,也蕴含了一定的图腾的文化。此外还有物像纹饰有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对其表达的深刻含义,以及铜鼓文化的历史变迁,应集合专家进行相关研讨。此外铜鼓蕴含丰富的音律文化,应聚集音律专家进行研究,恢复并发扬铜鼓作为乐器的一种功能,将铜鼓表演打造成一台原生态的文化大戏,并把铜鼓开发成旅游商品,制造一些样式精美、蕴涵丰富的铜鼓提供给游客购买留念,使得骆越民族铜鼓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三)培育旅游精品,塑造旅游品牌。与柳州、桂林合作,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刘三姐文化现象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全国人们心目中树立了“歌仙”的形象,从而确立了“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的地位。开发刘三姐文化,可从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山歌文化、歌圩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进行开发,重点开发宜州刘三姐乡的流河寨,对宜州下枧河、古龙河等地景区进行继续建设。

培育系列精品文化节日:以铜鼓和刘三姐为品牌,创作一系列高品位、原生态的文化演艺节目;努力培养巴马的盘阳河畔歌圩,宜州的下枧河畔歌圩,扩大其规模,提升其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广西通志·旅游志[M].南宁:广西南宁出版社,2003.8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3]金毅.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67-68.

[4]覃乃昌.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几个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03):12-13.

[5]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90.

[6]舒锡慧.基于刘三姐文化的宜州旅游业发展构想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潘琦.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8]张利群.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9]潘琦.“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叶教授全脑开发课程下一篇: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