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刘三姐》

2024-11-07

电影《刘三姐》(共12篇)

电影《刘三姐》 篇1

摘要: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每一首都是朗朗上口,充满情趣,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让人久听不腻,回味无穷。究其原因,与电影中歌词独特的修辞手法有极大的关系。本研究探讨了电影刘三姐歌词中“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使人们更好地领略电影刘三姐的艺术美。

关键词:刘三姐,歌词,艺术美

电影刘三姐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一部音乐山水风光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这部电影超越了时空和地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尤其是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每一首都是朗朗上口,充满情趣,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让人久听不腻,回味无穷。究其原因,与电影中歌词独特的修辞手法有极大的关系。赋、比、兴是民歌创作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电影刘三姐中歌曲的赋、比、兴有着自己鲜明、独到的风格特征。

1 电影刘三姐中歌曲的赋

所谓“赋”者,就是直接叙述事物,它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赋是为抒情而叙事,伴随着所叙之事象描绘,抒发歌者的思想感情。在电影刘三姐中赋的运用特点,是自然流畅,富于形象,明朗含蓄,而又出神入画,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什么水面打跟斗这首歌曲,采用了对唱的形式。众男声:“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刘三姐:“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众男声:“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刘三姐:“木瓜结果抱娘颈,芭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以上对唱是在电影场景中,阿牛带领的男方和刘三姐带领的女方,在劳动休息时对歌,整个对歌,用你问我答的方式,都采用了“赋”的表现手法,辅陈直叙,以壮乡的鸭子、大船、荷叶及鸳鸯等生活现象来作问答,展示了壮乡特有的生活情景。又把木瓜、芭蕉、柚子、菠萝等壮乡特有的植物作问答,塑造了壮乡特有的环境,显得质朴纯真,展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给观众带来清新的自然美感。

2 电影刘三姐中歌曲的比

所谓“比”者,就是比喻。让人们从喻体的生动具象中,感悟到寓意的思想感情所在。电影刘三姐中处处有“比”的表现方法。

如藤缠树这首歌中唱道:“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刘三姐以藤和树作比喻,勇敢地向阿牛哥表白,希望自己和阿牛能够像藤和树一样,一生一世都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歌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能够深刻、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歌词主旨。刘三姐中歌词“比”手法的继承和创新尤为出色。例如“别处财主要我死,这里财主要我活。平常只见锅煮饭,今天看见饭煮锅”。歌词把指事放在前,把比喻置于后,将两处财主的不同行为与锅煮饭、饭煮锅作平行对比,以“饭煮锅”的荒诞显示“财主要我活”的反常,说理简明快捷,深刻地揭示了财主的凶恶本性。

3 电影刘三姐中歌词的兴

所谓“兴”者,就是先托事于他物而开唱。电影刘三姐中“兴”的表现手法也比比皆是。例如山顶有花山脚香的歌词中唱道“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山歌好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堤泡九洲。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唱歌不怕头落地,阎王殿上唱三年。如今世界实在难,好比滩头上水船。唱起山歌胆气壮,过了一滩又一滩。”

这首歌是电影中一开场,刘三姐摇着船,伴着美丽的江景唱出的歌,歌中开头两句“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就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引出所咏之词“唱起山歌胆气壮,谁也不能来阻挡”。

4 结语

电影刘三姐中的歌曲唱得酣畅淋漓,回环复沓,一吟三叹,与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密不可分。但电影刘三姐歌中的“赋、比、兴”的运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二者杂合或三者杂合,共同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或生活情景。当然,电影刘三姐中歌曲的修辞手法不仅仅只有“赋、比、兴”这三类,还有诸如夸张、拟人、对偶等手法。本文只从“赋、比、兴”这三类手法中探讨电影刘三姐的艺术美,让人从中可领略到源于《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在壮族地区是如何得到运用并发展的。至于电影刘三姐中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倪俊杰.电影刘三姐的艺术探索[J].电影文学,2010,(24):31-34.

电影《刘三姐》 篇2

导游小姐仿佛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她抿着小嘴微微一笑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遗憾,大家看了就知道值不值得一看。《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由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任总策划、制作人,以及两位年轻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加盟,数易其稿,历时三年半努力制作而成。虽然票价贵一点,大家既然来了,还是看看吧。于是我们采风团决定留下来观赏这部世界第一的全新概念“山水实景演出”。

演出是每天晚上八点钟开始,每晚两场,每场演出时间约90分钟。我们看的是第一场,所以就提前来了。当我们来到剧场时,场内已来了不少人。我环视一下这个特殊的大舞台,它没有布景,没有前台,只有12座壮丽秀美的青山环抱着漓江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我抬头仰望高高耸立的山峰,看着淡泊闲适的漓江,眼前的情景顿时鲜活起来,青山与绿水相连,于天地相吻,挥之不去,深笃缠绵。哪里还分得清山水与天地。我突然明白景中有情,境在心中,情景交融才是天人合一的意境。

灯光突然亮了,红红的一片没有半点杂色。青山红了,江水红了,若大的表演场地也红了。红色仍在不断升腾,把周围的空气也染成嫣红色。我望着这鲜艳的红色,知道演出开始了。

江面上飞舞起一道道鲜红的鱼网,随着鱼网的起落,刘三姐乘着花饰篷船,唱着甜美的山歌缓缓而来。渐渐的那片红色被划成线条,裸露着墨绿的底色。红色线条把墨绿色江面划分出若干等分,远远望去,那就是一页页精美的五线谱。穿梭于线条中间的渔夫,他们戴着斗笠,手拿鱼网,便成了跳动在五线谱上的音符。跳动的音符如火焰一般耀眼,让人感到生活的红火和爱情的炽烈。

红色在灯光中渐渐隐去,江面上灯火通明,光彩夺目。几百名渔夫高举火把,在江心,在岸边。他们遥相呼应,此起彼伏,如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夜空。一盏盏渔火倒映在江面上,泛起一片金黄色涟漪。一只只竹伐由远而近,竹筏上坐着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夫和黑色鱼鹰,他们载满丰收的喜悦,在渔火的引领下向岸边划去。

渔火纵深处,传来清晰的牛叫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突然出现在漓江两岸,仿佛似从天而降,让人不可思议。夕阳西下,炊烟从小村庄座座茅屋的烟囱里缓缓升起,小村庄瞬时烟雾蒙蒙。几个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一些农夫牵着水牛,扛着锄头,轻快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村口的大树下,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打闹着,老人们摇着扇子坐下树下乘凉,好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

一轮明月在江边升起,月色如水,一群少女白衣素裹从深蓝色江水中飘然而至。巨大的月亮船上,一个美丽的新娘翩翩起舞;水中沐浴的少女与天地融为一体,如梦似幻。隐隐传来婉丽悠扬的歌声:

山中只见藤缠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

好就好,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这幽婉凄美的歌声,仿佛从广袤无际的天穹飘来,是那么柔美动听……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这充满伤感的歌声,音注心扉,催人泪下!人生百年,生死相守,只有生死相守的爱情才是人间最圆满的幸福。人间有真爱,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得到真爱的垂青。也许那些带着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才是真正的凄婉与美丽。流传千古的梁祝化蝶,长恨悲歌,宝黛之恋,让世人感慨他们的传奇与浪漫。当我们从他们爱情故事中走出来时,留下更多的却是爱的血泪与生死缠绵。这凄婉的歌声,撩拨着人性最柔软的部分,使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仿佛自己就是剧中人,让人陷入梦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寻求完美。当真爱被束缚时,有多少人能以生死的代价来捍卫这份真情?如果真能做到,就不会有三毛笔下的《滚滚红尘》;也不会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不会有宝玉的痴,黛玉的愁。还有那断桥旁的泪!

“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我的思绪随着音乐在流淌,在流淌的过程中突然明白“老谋子”是(张艺谋)在用计,他让观众一步一步接近真谛,成为山水的灵魂。因为山水是绿色、是安抚、是自然的洗礼,只有人和自然的和谐,才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也是人性真爱的回归。我敬佩“老谋子”超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他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漓江的山,桂林的水,是舞台至尊至美的大背景。用最大规模的幻灯艺术和独特的烟雾技术,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巧妙利用山峰屏蔽的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给人一种广阔的视野和超然的感受。那细雨如纱,淅淅沥沥;云雾缭绕,似处仙宫,也正是利用高科技的幻灯艺术而形成晴、烟、雨、雾、春、夏、秋、冬等不同的自然气象,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神奇景观。

在《刘三姐》中,看不到任何故事情节,看不到人物介绍,也看不到习惯性的演出场面,只能看到一串,这些来源于漓江山水和人民的生活,来源于壮族古老的民族文化,精英艺术和当今世界唯一的全新概念,老谋子把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融合一体,给人一种气势如虹的艺术效果。

我身陷仙境般天然剧场,不禁感慨万端;阳朔的漓江是天然造物,是上帝赏赐阳塑人民的宝贵财富。那么人间仙境何处可寻?在这滚滚红尘中,已被铜臭熏天的时代里,你听过多少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看过多少生死相许永不分离的夫妻。这梦境般的美好,也许只能在梦境中寻找。不管怎么说,我仍然感谢老谋子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美好的梦境,可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不过是人类的海市蜃楼……

《印象·刘三姐》如何做营销? 篇3

我判断,《印象?刘三姐》作为旅游项目,逐步调整以后是非常适合游客看的节目。于是我跟我爱人就决定把经营权拿下来。但是当时很多人要从项目撤资,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我跟张艺谋聊了很长时间,他说:“老贺,你不要抱太大幻想,别以为我这个名字就能卖多少钱。一个礼拜演两场,能够坐个几成的人就不错了。”我跟他讲,如果只演两场的话,这个项目趁早现在就别干了。几百个演员演两场,剩下的时间演员干什么?张艺谋就说:“我也看不到这个以后挣不挣钱,干脆卖一张票给我几块钱算了。”

当时很多人都把股份卖掉了,张艺谋占股30%,都推掉了;梅帅元是35%,还剩11%;剩下11%是因为沒人买。所有的人都说老贺你别忽悠我,有本事你买,我说那行,我买10%。因为我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只买了7%。

当时卖出去大概是十几万,卖得好的话可以卖二十万;现在评估的价钱是9亿,1%就是900万。

拿下经营权之后,我们马上开始分析客源情况。政府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把历年所有的资料都拿来了。我的要求非常详细,包括客人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在这里住多少天,他们的行程大概怎么安排。当时我们统计桂林的游客人数基本上是每年200多万。

什么叫游客人数?这也是有说法的。我在登封做《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个项目的时候,河南省旅游局的局长跟我们介绍河南游客每年有1亿。当时少林寺景区管理局的人也在,我问进少林寺的人有多少?他说80万。我说对于项目来讲,客源我就认这80万。他说1个亿,包括老百姓进公园也算,这是完全不对的。

当时桂林官方统计也是几千万,我就看游漓江是多少人——这是必游的景点——当时就是一两百万,加上部分沒游漓江的游客,也就是200多万,那我就认这200万。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阳朔是个非常简陋的县城,吃饭都沒地方,很多人游完阳朔就返回桂林。后来,我动员当地人开餐馆。虽然知道这个需要时间,但是餐馆和酒店当时是很急的,农民就把他们的房子腾出来出租。到第三年,基本就能满足游客需要了。从桂林漓江下来就在阳朔住一晚上。现在,整个阳朔都搬空了,当地农民在城里买了房子、车子,一年收入能有几十万。

我做的《印象?刘三姐》宣传折页,封面的图案不是《印象?刘三姐》,是漓江风光,里面的内容还配了阳朔的风景和一些景点。他们都奇怪:《印象?刘三姐》的宣传册为什么放别的景点在上面?我就跟他们讲,如果人家不到这个景点是不会看你演出的。单靠一场旅游演出把游客拉过来不现实,只能是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现在,游客一般是下午两点到阳朔,游两到三个景点,吃晚饭,看演出。

关于《印象?刘三姐》的营销,我是把它作为一个商品来做。讲得玄一点,我制造一个气场,让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适合把人带来的一个项目。让旅行社知道这个很挣钱,让导游知道,这个项目如果不推的话,这个旅游团根本就不来。就好像故宫,线路里面沒有故宫人家不跟我走,就要制造这样的气场。现在在桂林我就做成这个气场了,游客一看行程里面沒有《印象?刘三姐》就会换一条。

怎么制造这个气场?你要做非常多的分析:客源是哪里来的,是什么人;他们的经济条件怎么样、文化条件怎么样;什么人占多少比例。

比如桂林一个比较大的旅行社的老总,他一年的游客有10万人,但是去看我的演出的才2万人,我就马上找他。我说你这个推广的力度小了,明年要争取到多少多少以上,他说你放心,绝对要推。他绝对不敢说:老贺,你这个不行,太贵了,推不动。

为什么会这样?我有一个增强气场的做法。

桂林有其他演出,折扣很大,有的旅行社为了效益推那些演出。我马上派人调查这几个旅行社最近一两年的经营情况。那些不太好、走下坡路的,我就把他们叫来喝茶。我说,你知道你们为什么不行吗,因为不推广《印象?刘三姐》,我的票根本就不愁卖,我是替你们着急。我们做了很多市场调查,包括你的客源。客人走到某个景点,我们的人就去做调查:这一趟来桂林感觉怎么样?我们做的调查很细,游客在机场走的时候,我们说得出来是哪一个团,满意度如何。我说你可以去问你们的导游,你们几个旅行社的游客满意度非常低。

他说导游回来沒说。我说导游肯定不敢说,实际上满意度不高不怪导游,怪你这个老板设计得不行。他们为什么说满意度低呢?因为沒有看《印象?刘三姐》。我們的调查很详细,他们都很信服。

还比如实景演出《井冈山》,他们邀请我去帮他们做营销。那里的客源情况我分析得非常透彻,到井冈山的大部分是红色旅游,而且很多是政府单位组织的。他们当时沒有营销,就是在门口卖票。之前也派了几个人去找旅行社,但是旅行社根本不理你。

我给他们做了整体方案,给他们做培训,包括所有业务人员找旅行社。怎么讲,讲什么内容,碰到什么情况怎么回答,都是统一的,不能随便乱吹牛。营销总监都是我帮他们挑选的。前年他们就已经开始挣钱了。

很多人问我《印象?刘三姐》花了多少广告费,我基本上一分钱沒花。董事会开会的时候,股东说给你点广告费吧,我说不要,沒用,如果要做广告,几千万都不够。我出差多,经常会注意机场门口的大广告牌,估计一年得两三百万。我经常问当地的人,你们注意了沒有?包括我们手下这些人,大家都不知道,几乎沒有任何人看过,说明广告的作用实际上不大。河南某某地旅游做得算是成功的吧?但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利润全部做广告了,基本上也沒挣到钱。

我们现在要求旅行社不要把我们放到线路里面,所有的景区都觉得很奇怪,他们是很希望放进去的。这其实是非常有诀窍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印象?刘三姐》太火,票源不敢保证,对方如果放进线路但沒买到票,会很麻烦;而且人很怪,你越不让他放,他越抢。

我也不接受旅行社事先预订。比如,大家都说是事前预订的,到这里来沒票那怎么办?要双倍赔偿的。开始的时候有个规定,就是优先保证提前订票的和境外团。但是经常碰到提前预订买大量的票,最后每张加5块钱卖给别人。所以,现在旅行社一般提前一天买票。

《印象?刘三姐》2011年观众156万人次,净利润9700万,是可以上市的,找我们运作的也很多,但是投资人的组合非常复杂,2800人持股,每个人都有很少一点点股份。现在不允许代持,有人想把职工的股份买断,但是职工不愿意卖。他一年分个万把块钱的利润挺好的,为什么卖给你?

去年10月,马云和虞锋自己开了飞机到桂林去看演出,看完后马云犹豫半天才说:“老贺,你知道我想跟你讲什么话吗?并不是这个节目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是这样的节目你能卖这么多钱,这是非常震撼的。”

旅游演出的营销有很多门道。北京前几年搞了台演出,也仿照我的做法,要求50家旅行社包掉演出60%的门票,给他们一定的折扣,其余40%卖给社会上的散客。当地政府还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创举。但是据我所知,最近这两年几乎沒有旅游团去看。包括北京其他一些旅游演出,效果都不太好,有的给旅行社一折的价格,还是沒人去看。原因就是市场运作不到位,不懂卖东西,讲通俗一点就是这样。包括前年在浙江刚开演的某个著名演出,当地旅游局局长做总经理,亲自来抓。旅行社的人会听你旅游局局长的吗?他听钱的。旅行社说,我干这个是做生意,不是做公益。

旅游演出要走品牌就不能被一些东西拴住,肯定要走自己的路子。首先,一个很低劣的产品,游客掏钱看了要骂人的,后面的客人就不会来了。所以,产品一定要好,客人心甘情愿地掏钱,看了以后大家很满意,口碑传播好。还有旅行社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而且这个利润空间一定要合情合理。

刘三姐家乡的“东方红”传奇 篇4

周益锦是“东方红”产品重点用户, 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洛河村。近日他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说, 这些年他们家一直在搞田间机耕服务, 如果加上农作物收成, 现在家里年经济收入达16万元。

壮族人“喜耕田”圆了致富“梦”

“你问我会不会唱《东方红》?我过去学过, 哈哈。”

“你家使用的‘东方红’拖拉机与《东方红》歌曲有缘, 它们的名字来自《东方红》歌曲。”

“哦, 这个我们知道, 一拖发给我们用户的《东方红我的新农村》杂志上有介绍。”

……

最近笔者电话采访周益锦时, 也与他爱人韦艳芳进行了交谈。他们夫妇告诉笔者, 现在他们家使用的大、中轮拖都是“东方红”, 东方红大轮拖在广西地区的用户不少。

说起这些年的机耕服务, 周益锦称自己感到最为满足的是通过与父亲周正坤一起坚持搞耕田服务, 从而实现了家庭脱贫致富。笔者问:“你和你父亲是受人欢迎的‘喜耕田’吧?”“远的不敢讲, 在我们村算是吧。”周益锦笑着答道。

在交谈中笔者得知, 周益锦有兄妹6个, 他在家里排行老大, 家里有1.3 hm2农田, 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我们家干农机比较早, 但人口多、经济负担重, 早些年的农机服务收入主要用于还贷款和欠账。”周益锦说, 1995年他家东拼西凑买了1台36.8 kW (50 hp) 中轮拖, 平时父亲周正坤就开着它搞机耕服务。周益锦中级技术学校毕业后, 看到父亲一个人单干很辛苦, 便主动返乡务农, 帮助父亲共同支撑贫困的家庭, 为此家里花了几千元添置了1台二手中轮拖。从此, 喜欢跑农机、干机耕活计的周益锦, 开始像父亲一样为四邻八乡服务。

“这些年来, 我和父亲搞机耕服务首先是实现了家庭脱贫致富。赚的钱除投资农机发展外, 剩余的钱几乎都用到我4个妹妹、1个弟弟的上学和生活上。现在, 我1个妹妹从南宁政法学院毕业, 另外3个妹妹中学毕业后分别在城里开门面做生意或打工, 最小的弟弟在柳工集团公司工作。”向笔者谈起这些, 周益锦显得很高兴。

“父子兵”联合作业奔小康

周益锦家所在的柳江县是国家重要的糖料蔗生产基地, 当地超过70%的土地种植甘蔗, 有20%的地种植水稻。由于当地盛产甘蔗, 为周围乡亲提供蔗地机耕服务是周益锦父子的主业。

蔗地耕作期在每年的11月至第2年3月底, 其中春季是最繁忙的时期, 在土地墒情好、有利于蔗苗种植的20天里, 蔗农抢种及时能够实现增产甘蔗近1 t/hm2。为此, 每到甘蔗抢种的大忙季节, 周益锦总是与父亲联合耕作, 他们一人负责耕地, 一人负责犁地, 间隔期间有人见缝插针进行起垄。由于“父子兵”分工协作、配合默契, 他们的机耕作业比单机户效率高、耕犁地质量好和精度高, 这不仅让被服务的蔗农高兴, 也令当地许多单机作业农机户羡慕。

2002年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 周益锦的中轮拖转手, 随后花3万多元购买1台二手东方红菲亚特58.8 kW (80 hp) 拖拉机, 主要由周益锦驾驶。“这台拖拉机挡位和速度合理, 驾驶它既气派又实用。”周益锦介绍说, 自从家里添置了东方红菲亚特拖拉机, 他再和父亲配合开展农田服务时, 劳动作业量和耕地质量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广西的耕地土壤多数属于粘土地质, 拖拉机耕地阻力大, 58.8~66.2 kW (80~90 hp) 、四驱动大轮拖比较适合当地农机户的耕作需要。4年多前, 周益锦相中了东方红804型大轮拖, 于是他家贷款2万元, 花6万多元购买1台二手的东方红804型拖拉机。周益锦说, 买了东方红大轮拖后, 他家的机耕服务效率比以前拥有的36.8 kW (50 hp) 中轮拖的时候提高2/3。遇到好的年景他父子俩一个忙季实现过机耕面积120 hm2, 这使得他家的经济收入飞速增长。

“机耕服务虽然辛苦, 但它是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2009年上半年, 我和父亲靠着2台东方红拖拉机的机耕服务创收10万元。”周益锦讲, 他家是柳江县洛河村的第一个农机大户, 目前拥有农机资产20多万元, 这些宝贝是他们家的“挣钱机器”。

蔗地深耕深松有用武之地

柳江县是柳州市盛产糖料蔗大县之一, 糖料蔗种植面积约2万hm2。为加快推进柳江县甘蔗生产机械化, 提高甘蔗产量, 近年来该县倡导农民推广蔗地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周益锦说, 推广蔗地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耕作, 这能实现土壤改良、保水保肥。现在, 柳江县正通过示范辐射作用, 带动全县实现蔗地深耕深松。

“柳州市2005年开始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从那时起当地开始兴起大功率农业机械。”周益锦介绍, 最近这2年, “东方红”以及其他品牌大轮拖在柳州地区形成销售规模, 主要用于中耕施肥、农业运输的中轮拖也有市场需求。为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好政策, 提升家庭农机化服务水平, 2008年周益锦家的拖拉机又进行了更新, 之后相继购买了1台东方红904型大轮拖、1台东方红MG604型中轮拖, 并配置了2台东方红旋耕机。

周益锦告诉笔者, 他驾驶的东方红904型大轮拖非常适合当前的蔗地深耕深松耕作要求。父亲周正坤驾驶的东方红MG604型中轮拖, 继续与他配合搞机耕联合作业, 好的时候他们年机耕作业量能突破133 hm2。2008年以来, 周益锦和父亲在柳江县或跨县到柳城、柳南区域开展机耕服务, 耕地平均能挣900元/hm2, 耙地挣600元/hm2, 旋耕地挣1200元/hm2。

“这2年, 我们县对推广蔗地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的各示范村进行惠农补助, 0.067 hm2 (1亩) 示范田能得到补助60元, 这调动了蔗农应用深耕深松技术的积极性。”周益锦介绍说, 2009年柳江县示范田的糖料蔗长势良好, 估计糖料蔗能增产15 t/hm2左右。现在, 周益锦在柳江县开展机耕服务时多数蔗农都要求对蔗地深耕深松, 加上周益锦所在的洛河村就有133 hm2蔗地, 这使得他家的东方红904型大轮拖有了用武之地, 他深耕深松蔗地可以实现900~1 050元/hm2收入。

希望“东方红”唱响刘三姐家乡

“现在柳江县积极引进适合山地耕作的大型拖拉机进行示范作业, 对配套农机具也有很大需求, 但是与大中拖配套的机具钢材要好, 要符合当地粘土质地理要求。”有文化、见多识广的周益锦对当地产业发展和产品市场需求比较熟悉。他告诉笔者, 现在当地用户特别是农场对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和甘蔗收割机的市场需求很大, 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甘蔗收割机尚处于市场起步阶段。

中学生观看刘三姐电影观后感 篇5

朦胧夜色中,漓江成了一个大舞台。想象却依然无法超越如此的视觉震撼。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哎那边和……”熟悉的曲调从朦胧的夜色中缓缓飘出,弥漫在江面上,流淌在空气里。在歌曲唱完之后,现场又归于一片静默。瞬间的静默突然被万缕光明打破,被灯光照亮的峻峭山峰,魔术般映入我们的眼帘,引起一片惊叹。点点渔火从天边亮起来了,有如星星一般,把水面、河岸和舞台连接在一起。我的眼睛不够用了,我无法将山水实景舞台中的一切尽收眼底。

好戏开场了,几十位渔民排着整齐的队伍,划着小船滑过水面。就在他们蹲下又站起的一刹那,整个水面突然间就燃烧了起来――渔民们拉起的藏在水里的红绸。渔民们随着节奏舞动,变幻着各种造型:时而把小船淹没在红海之中,只露出圆圆的斗笠;时而将红绸抛向天际,带出一道彩色水帘;时而有节奏的拉起、放下红绸,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快乐的舞蹈感染了这片山水,也感动了岸上的观众。舞台上下一片欢腾。

过了一会儿,黑暗的水面里飘来一弯金色的月芽,仔细一看,一个身披纱巾的“月亮女神”斜躺在月端,然后在“月亮船”上翩翩起舞。最后,她又斜躺在月端飘然而去,融入那随着歌声闪烁的粼粼波光里。

黑暗的休止符尚未让目光停稳,远处“飘出”的亮晶晶的少女就又成了焦点,她们用光的魔术调度着观众的视线。一个、两个、三个……依次亮起的民族服饰犹如一只只萤火虫,逶迤着向我们延伸过来。几百人的队伍形成一个“z”字铺上水面,我已经消化了最初的惊喜,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出现……

最后,演员们在自己营造出的梦幻世界中向观众们深深鞠躬,台上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掌声,我却依然沉浸其中,不愿离去……

“刘三姐”黄婉秋的姐弟恋 篇6

《刘三姐》,歌甜人美,动人故事流传至今;人间“三姐”,柴米油盐摆面前,万千头绪有高参;“阿牛弟”遭遇“抠门姐”,一瓢凉水分输赢。刘三姐专食人间烟火,“话仙”“歌仙”赛神仙。本期节目,黄婉秋、何有才诠释人间“三姐”的姐弟恋。

本周六

本报推荐指数:★★★

萨日娜的演艺之路

萨日娜198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她是许多人心中的“完美母亲”,被观众称为“母亲专业户”。萨日娜1968年出生于内蒙古,蒙古民族善良、淳朴、顽强的性格在她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也使她扮演的母亲形象亲切感人。萨日娜做客《艺术人生》节目,讲述“母亲专业户”的演艺之路。

本周六

本报推荐指数:★★★

新招能否遏制

新手成为马路杀手6月9日7:20交通广播FM103 9《今日交垣》播出

新手引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公安部出台新规建立驾校责任倒查机制。这项机制应如伺建立,建立后是否能够起作用?本期节目中将共同探讨。

张盒玲追忆往昔岁月

6月9日20:00BTV科教《非常向上》播出

张金玲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李秀明、刘晓庆一起,并称为“北影三朵金花”,红遍全国。其中的张金玲,是三朵金花中成名较早的一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陆续在《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大河奔流》等一系列电影中扮演主要角色,而被观众熟悉。尤其是在北影厂的著名影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片中扮演的三辣子一角,更是深入人心。正当事业红火的时候,一部被“毙”的戏却让她跌入谷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母子朝夕相处了13年之后,大胆的张金玲又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送儿子出国。在远离儿子的日子里,张金玲的精神与生活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和坚持了下来,那就是绘画。

本期节目中,许久未现身荧屏的张金玲来到节目现场,追忆经典影片的幕后花絮和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

6月8日22:00

CCTV-3《开心辞典》播出

本报推荐指数:★★★★

百位老外比拼国学喝京剧说相声地道

6月8日晚,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之《开心学国学》特别节目迎来100位非常特殊的选手—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他他们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服饰装扮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热爱中国,精通汉语,热爱中国文化。其中来自非洲塞拉利昂的玛丽亚和来自喀麦隆的捷盖,可以算得上是地道的中国通。玛丽亚曾经获得CCTV《星光大道》年度第四,也是世界小姐才艺奖和时尚奖冠军,节目开场她以一身京剧行头克相,赢得了满堂彩,身手、眼神,举手投足间充满了京剧来,只有在看到她的华彩眼饰下的非洲肤色,大家才惊觉这位是个“老外”。

来目喀麦隆的捷盖更是个中国通,他是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的徒弟。热爱相声的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信手拈来的相声小段把老外初中国闹的笑话一网打尽。

音乐风光片《刘三姐》的艺术特色 篇7

一、影视艺术方面

影片《刘三姐》的创作时期正是新中国电影“传统与新生”相互融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影视艺术的主要特色有:

1、新时代主题

《刘三姐》是我国1960年拍摄的音乐风光故事片, 堪称是那一时期的经典。影片主题政治色彩浓厚, 歌颂新生活、新时代成为主导倾向。全剧由霸山与反霸山、禁歌与反禁歌、逼婚与反逼婚三大矛盾构成戏剧冲突, 当三大矛盾发展激化到顶峰时刻, 却没有按暴力决断的常规逻辑来处理矛盾, 而是以“对歌”的特殊方式来解决问题, 将武力决斗化为歌场竞技。反常的情节设计在常人意料之外, 但对拥有以歌会友传统的壮民族而言则在情理之中, 既可以会友也可以反抗和斗争, 恰好表现了独有的民族特色。

2、新英雄主义色彩

影片《刘三姐》虽然是表现普通人物的影片, 但把对光明理想的歌颂与具备英雄、先进色彩的人物放在中心位置, 使其成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英雄主流影片。并且影片《刘三姐》的上映既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刘三姐的形象, 又表达了当时群众对封建剥削阶级的厌恨, 反映了大众的心声, 扩大了刘三姐的影响, 为外界了解英雄刘三姐、了解广西提供了条件。自此《刘三姐》从农村走向了城市, 为群众所接受, 但要更好地走向其他城市, 走向全国, 甚至世界。

3、质朴写实的新气息

新中国电影的以质朴地表现生活为特色, 突出了当时人民对新生活的渴望, 对理想的天真期盼, 从而透出真实气息。影片《刘三姐》是贯穿整个漓江取景, 宽幅镜头拍摄山水画面, 每帧画面都是一副壮乡的美景图, 特写镜头将人物推到观众面前, 鲜活而生动, 画面经过特殊处理, 赋予其创造性、立体感。其始终洋溢着质朴浓郁的平民色彩。

二、音乐艺术方面

音乐是非常感性而非理性的艺术, 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懂音乐理论, 才能听懂音乐, 才能从音乐中获得某种情绪、某种感觉。它的乐谱、和声旋律及演奏等等, 都是具体、很讲究的。影片《刘三姐》的音乐性这要表现在:

1、音乐的时代性

音乐是最富有时代感的艺术, 必须同时代一起前进。钟惦斐先生说过:“电影音乐是电影的有机构成之一, 是电影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 是空间艺术的时间走向, 是故事情节中属于情绪渲染与凝结的产物, 是电影美学中的独立篇章。”新时期的电影音乐, 应如同其母体——新时期的电影一样, 高扬着探索精神在做一次飞翔, 这一次飞翔离不开“新时期”这一特定环境。同文化的发展一样, 影视音乐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1960年的影片《刘三姐》中, 作曲家雷振邦为影片配制的音乐, 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音乐超越了“图解画面, 渲染情绪”的浅陋格局而更多地追求思想上的深度, 音乐根据电影画面的特定环境、特定生活场景的需要, 把握住具体事物, 具体人物, 具体场景以具体音响的特征, 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 并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及影片的时代气氛, 民族色彩, 民间风格方面做出补充与阐释。《刘三姐》中莫怀仁上场时的锣鼓伴奏借用了戏曲音乐, 台词吸收了广西壮族戏剧中歌唱、念白的优点, 美学追求和叙事结构也倾向于戏剧标准, 承前启后, 继承了戏剧在文本、音乐、表演上的长处, 又以电影手段革新和重塑了它,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弘扬与保护, 也丰富了当时中国电影的种类。这一时期的音乐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呼之即出, 挥之即去, 但音乐形象却能有机地融合在银幕形象之中。

2、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最能表现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中国电影普遍注意了音乐风格和音乐使用手法与电影民族性内容的统一, 影片通常配有乐曲, 还常常传承“诗言志, 歌咏言”的传统, 每每以出现歌曲或片中人物以歌抒怀的方式来强化环境, 推进情节, 渲染情绪。

《刘三姐》中的音乐正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以便观众可以调动以往与民歌相联的经验, 使音乐的民族性作用于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

影视音乐的创作要注重对音乐中民族精神的挖掘,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大部分的电影音乐作品, 在民族音乐的运用上仅仅局限于突出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 而较少张扬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电影中的音乐不仅本身在运动, 还促进画面与主题的运动并促成整个电影作品与观众情感的契合。电影《刘三姐》中, 无论是神奇秀丽的桂林山水, 还是十里八乡的人们慕名前来赶歌圩会三姐, 三姐与舟妹江边穿梭结网还是结伴上山砍柴, 众姐妹茶山采茶唱茶歌还是渔民利用鸬鹚捕鱼等一系列唯美的镜头都很好的展示了活泼泼的原生态的壮族民间生活。影片对富有壮族特征的生产、生活场景的描绘, 正是通过山歌这一最具壮族艺术特色的元素展现出来的。

3、音乐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方色彩是民族风格的要素之一。如果说, 民族风格是一个国家 (或民族) 音乐的共性, 地方色彩便是个性。影视音乐具有地方色彩, 便也有了民族风格。任何音乐作品的语法和语汇, 都是特定时代和地域文化的产物。电影和电视中的音乐, 因其体载的特殊性和传播的广泛性, 而使地域风格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影片《刘三姐》音乐上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对音乐的时代、地域或文化群体风格的把握, 应是作曲者必具的基本素质。作曲家雷振邦以壮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电影配乐和插曲成就了这部作品, 其间还借鉴了同名彩调剧的营养。在配乐中, 作曲家汲取民歌和地方戏的优点并加以提炼融合, 创作出一段段与人物身份情感贴切的富于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的优美旋律, 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精华部分在影片中得到最大拓展。乔羽创作的数百句富于诗味的歌词穿插其中, 歌即是诗、诗即是歌, 是影片最出色光彩的组成部分, 其中不少篇章, 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又具有文学性。使人对广西民族音乐风格以明了的认识, 琅琅上口, 使人难忘。欣赏这部作品, 使我深切地领略到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及其独特的魅力。在解决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的问题上要把握好剧情、语言、表演、音乐的统一。

三、小结

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 这不拍摄于1960年的不朽作品, 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词曲作家用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壮族生产、生活场景, 富有壮族特征的人物性格和爱情, 以及无处不在的民间情怀, 让这部电影中的歌曲传唱至今。总结其在影视及音乐方面的艺术特色, 使我们了解影片《刘三姐》丰富的内涵, 浓郁的民族特色, 以推动发展艺术的无限空间。

参考文献

[1]周星, 著.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彭吉象, 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杨宣华, 著.中外经典影片音乐赏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4]牛永勤.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J].中国教师, 2005 (11) :25.

[5]杨宣华, 雷振邦.只有山歌敬亲人[J].电影人物, 2009 (6) .

[6]林进桃, 刘纪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奇葩——重论电影《刘三姐》[J].影视艺术, 2009 (1) .

[7]黄友琴.彩调剧《刘三姐》主题音乐的创作体会[J].歌海, 2005 (02) .

论刘三姐歌谣传承的原动力 篇8

一、生动有趣的传说是刘三姐歌谣传播的根基

壮族歌仙刘三姐这个人物早在唐朝已经流传, 传说中的她原在山上以砍柴维生, 地主莫老爷不让她上山砍柴, 处处刁难, 甚至派人在山崖间断藤落江想致她于死地, 却不料刘三姐因祸得福, 后被老渔夫和阿牛哥收留。因她的歌声悠扬动听, 传遍乡里乡外, 千百里外的群众纷纷长途跋涉赶来见她与她对歌, 并邀请她去自己的家乡安顿生活。可见刘三姐那种爱憎分明,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故事情节得到世人接受。刘三姐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在壮乡人民心中扎根。

歌谣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集体的智慧, 民歌民谣的创作共同特点是“乡土性、集体性”, 是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刘三姐其实是壮族人民反抗官府黑暗统治, 争取民主、独立、自由生活的化身。壮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在山歌上, 于是刘三姐这个人物就成了集山歌与智慧于一身的壮乡农民反抗强权的精神领袖。故事情节里巧妙地安排了刘三姐到了哪儿, 她的精神随歌传播到哪儿, 是地方恶霸的眼中钉。于是当地的莫地主开始想方设法不让刘三姐唱歌, 又不敢对她明枪明刀, 怕的就是群众的暴动。所以便有了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一出绝妙好戏, 原来地主是不会唱歌的, 那些读之乎者也的书生只会摇头晃脑, 背着歌书, 而你看刘三姐却张口就来, 毫不思索, 傲气俏皮, 她的歌声、她的智慧全在艰辛的劳作和大自然的灵气中浑然天成。地主和秀才们斗不过歌, 丑态毕露, 民众得了胜。地主不甘心设计抓了刘三姐, 可地主的丫鬟也是刘三姐的歌迷, 出谋划策助她逃跑, 外又有阿牛哥和群众们设局相救, 刘三姐终于逃出虎穴, 同阿牛哥在一起, 四处传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成为刘三姐歌谣传播的根基。

二、旋律的民族性及国语化是歌谣传播的助推器

刘三姐原来只是以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壮族民间传说集。肖甘牛、肖丁山记。”[1]这是把刘三姐传说以故事形式比较系统介绍的书籍, 肖丁山这个文学者在宜山 (现已改为宜州) 的民间采风中慧眼捕捉到了这个故事编成了彩调剧, 后来以采调形式搬上舞台:“全剧共分7场, 以山歌贯串始终。在‘盘歌’、‘对歌’、‘禁歌’、‘传歌’等主要情节中, 再现了古代壮族人民以‘乐歌相语’的生活习俗, 从而形成了艺术上独特的民族风格……该剧中的山歌曲调优美, 歌词浅显通俗, 极富感染力。如:‘莫夸财主家豪富, 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 路过青山树也枯’等等。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演出了这个剧目。根据该剧改编创作的还有歌剧和电影。”[2]随着五十年代彩调剧《刘三姐》进京汇演, 以及电影《刘三姐》的成功播出, 它开始扬名海内外。彩调歌曲的主要是以“re”和“sol”为基础音调特点, 语言是以桂柳方言。

自从电影《刘三姐》问世以后, 以独特的内容与新颖的风格, 将壮族聪明、秀丽的歌仙传说再现于银幕, 情节紧张曲折, 把刘三姐这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 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而且继续不断在新的地方, 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 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 朴素生动, 具有浓郁文本壮族地方色彩, 并把原来彩调的桂柳话方言改用国语—-普通话, 这样全国人民都能听得懂, 影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壮族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中的大量歌曲根据广西民歌改编, 如:家喻户晓的对歌场面刘三姐唱的旋律和广西都安民歌“插秧歌”极为相似, 对歌的第一句:

第二句:

都安“插秧歌”的旋律:

从以上旋律第一句和第二句 (后两句是创作者加工改编过的) 对比可以看出, 电影《刘三姐》歌曲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族特色。所以, 旋律的民族性及国语化是歌谣传播的助推器。

三、鲜明的时代性高度的艺术性是歌谣传播的原动力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还意味着大自然是艺术家的老师。《刘三姐》中的唱段, 正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它之所以能使人们耳濡目染, 是因为它的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 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 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唱段与唱腔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国粹, 毫无修饰的天籁之音和鲜明的时代性高度的艺术性是歌谣传播的原动力。

五十年代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不久, 人民刚刚翻身做了主人, 当时人民的心理是对地主恶霸非常憎恨, 打倒土豪劣绅, 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新中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和向往。刘三姐这个人物以山歌带形反对地主恶霸莫老爷, 理所当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她那种爱憎分明的个性, 告诉人们一个哲理:任何时期的统治者, 如果与劳动人民的意愿相反, 则会受到劳动人民的反抗与颠覆。艺术家们把刘三姐这人物, 通过巧妙的艺术加工, 使之能够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 达到了鲜明、准确、生动艺术效果, 艺术性极高, 其感染力极强, 通过艺术的魅力来发挥其社会作用。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如:刘三姐向阿牛哥吐露心声, 抛出绣球, 情意绵绵的定情之歌《缠藤树》就这样诞生了……“刘:山中只见缠藤树, 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 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你收不收, 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 空留两手捡忧愁。牛: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那个九十九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这种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 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从歌词中人们仿佛看到一个女孩戴着壮族的头饰, 背着一个背蒌, 微微抬起头, 透过层层叠叠的青山, 遥望着碧绿的稻田、潺潺的小溪、翠绿的修竹与对面山上的阿牛哥对歌, 一坡坡巨大的老竹, 伸展向上, 投下片片阴凉, 感觉仙气升腾。沿河两岸翠竹环绕, 古树临风, 清山如黛, 雾霭入烟。阳光从云层中穿出, 折射着青山绿水, 变换着梦一般的画卷, 让人如临仙境般的痴醉。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 如此绝妙的歌词, 配上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优美旋律、张弛有度的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四、人民的认同感是刘三姐歌谣传播重要环节

刘三姐歌谣到处充满了对恶霸的辛辣嘲讽、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爱情的寄托。歌谣充满着锐气, 这种锐气势不可当, 顷刻间歌声传遍天涯, 世人纷纷接受与认同, 这种认同感是人民内部在理智上形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 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 产生了精神的慰寄。歌谣以真和善为前提, 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歌谣中的“真”, 并不等于生活真实, 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剖析社会生活, 使人们在接受与认同中也是多方面的, 有时代认同、民族认同、阶级认同, 虽然歌谣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 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美感, 人们在欣赏刘三姐歌谣时, 已经融合了真、善、美的内涵, 通过歌谣这种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歌谣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提炼和加工, 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 也就是化“真”为“美”, 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这是刘三姐歌谣得到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 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5月出版。1.4万字, 24页, 共收2篇传说.

[2].彩调剧目。集体创作, 执笔邓凡平、牛秀、黄勇刹、曾昭文、龚邦榕.

[3].《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电影《刘三姐》 篇9

关键词: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山水实景,审美

“印象·刘三姐”经过创作团队5年的艰苦编创, 作为山水实景的开山炮, 一鸣惊人, 开创了中国演艺产品的全新形式,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2004年正式公演以来, 近10年间, 每天演出2场, 场场爆满, 旅游旺季时每天3场仍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该项目2004年入选全国首批4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演出盛事奖、中国乡土文化艺术贡献奖和文化部首届创新奖, 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地、会议、最佳旅游体闲度假推荐项目。“印象刘三姐”之所以能够被如此多的大众接受, 其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巧用民族传统文化打造现代文化品牌

山水实景音乐剧其核心就是主题创意。即主题创意就是生产力。众所周知, 壮族自古以来就有歌圩之俗, “歌仙”刘三姐实质上就是壮族歌圩的女儿, 是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者的“典型形象”尤其是。其实, 无论是歌剧、舞剧、采调剧、刘三姐早已声名远扬。特别是在上世纪1961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又将“刘三姐”搬上了银幕, 从此“刘三姐”这一品牌形象更是红遍大江南北, 传到五湖四海, 闻名天下。

无数事实证明, 一个品牌的打造, 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积累, 才能显出特色, 深入人心。那么, 如果借助原有的“老牌”来打造“新品牌”, 就不仅切实稳妥, 而且事半功倍。“印象刘三姐”巧妙之处都在于借用了“刘三姐”这一独特的品牌资源和名冠天下的桂林山水来大做文章, 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为“原点”, 以壮族著名的“刘三姐文化”为出发点来创造现代的壮族歌谣文化。通过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挖掘, 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等元素创新组合, 不露痕迹地融入山水, 还原于自然。在纵向上加以延伸, 做到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二、妙用阳朔山水实景搭建独一无二的演出舞台

自古以来, 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言, 而阳朔山水又是桂林漓江风景最有代表性的。因此, 利用这么得天独厚迷人的山水风光, 在山水中体验广西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印象刘三姐”首次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演出场地的模式。第一次以真实的山水为背景。在方圆约两公里的漓江水域演出, 以12座山峰为背景, 附近是桂林市阳朔县的木山、田家河、木山榨、猫仔山等几个小山村, 突破了“一面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该剧中将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 融入桂林山水之中, 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整场演出气势磅礴, 诗情画意, 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让人们回归到以天为幕, 地为台, 山为屏, 歌舞为媒的自然原生态当中。

当全剧音乐开始响起时, “印象刘三姐”的舞台从远处的山间顺着江水蜿蜒到观众所在的梯田型180度全景视角的江上半岛, 岸边优美的凤尾竹、水中隐藏的栈桥, 随着四季的变化, 可融入天上群星或漓江烟雨或四时之季象, 通过光影、色调、明暗等对比手法, 虚实结合, 体现无限延伸的魅力, 烘托出一个极富层次感的变化的大舞台。山水实景大舞台需要舞台更多的演员才能与之匹配。据了解, 该剧中参与演出的所有演员达600余人, 他们是沿江的渔民, 还有少数民族姑娘, 演出服装多姿多彩。当舞台、灯光、服装、演员、道具在同一时间展示出来, “印象刘三姐”给人展示出了天大、地大、人多的视觉盛餐。

三、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如梦如幻试听盛宴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现代, 科技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一场演出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现代光影技术的运用十分普遍。色彩除了可以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外, 还可以结合演出来表现剧情发展的节奏和所要表达的情绪。

“印象刘三姐”由于阳朔山水实景舞台的特殊性, 对于灯光舞美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基于这种特殊性, 在演出中创作者大量的使用了先进的光影技术来渲染所要表达的氛围。”印象刘三姐”采用环境艺术灯光工程、烟雾效果工程灯、天然环境形成的立体声效果, 突破了传统的剧场结构, 从视界上延伸、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在灯光舞美等方面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 配合自然山水, 灵活展示亦真亦幻的艺术情景, 营造出强烈的视听效果。远处的山在追光灯下隐现出柔和的轮廓, 近处缓缓展开满江被渔民拉扯的条条红稠, 在漓江夜色烟雾的背景下让人视觉备受冲击。飞扬的冷色被导演用到极致, 月亮上仙女飞舞旋转着, 一群代表本土文化特色的演员在优柔的水面翩翩起舞, 用独特的舞蹈语言演绎着刘三姐的生活方式。壮、苗、侗、彝、瑶、松佬等民族的艳丽服饰随灯光的变化, 给观众呈现出各个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善用缤纷色彩变化诠释印象之美

“印象·刘三姐”剧目总体结构分为:“序·山水传说”“红色印象·对歌”“绿色印象·家园”“蓝色印象·情歌”“金色印象·渔火”“银色印象·盛典”和“尾声·天地唱颂”几个章节板块组成, 整个剧目充分的体现了导演张艺谋式的文化艺术色彩观, 用色彩解构了整部作品。

印象演出开始时, 在万籁俱静的江面上, “刘三姐”舒缓的前奏随着大屏幕由远及近, 缓缓地渲染了整个空间。突然, 一声清脆的女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 随之响起嘹亮的歌音把观众带入了壮乡的柔美。红色印象中在灯光的映衬下, 浩浩荡荡的渔民划着竹筏从各个不同的方向驶进漓江, 几百位渔民拿着红绸再现了他们劳动生活打渔撒网的生活场景。红色充斥着我们的强大的视觉, 带来了震撼的内心的效果, 体现了漓江两岸的劳动人民热火朝天, 辛勤劳作的火红场面。

绿色印象中, 竹排在彩色的江雾中漂荡, 构成一幅幅梦幻烟的漓江图。当渔火把“刘三姐”镶嵌在山水中, 缓缓向观众驶来。随后的几百艘渔船上的渔火, 把江水点缀得如点状星火, 靠拢又连成片, 场面浩大。

银色印象中, 远处从江岸各个角度, 在一盏盏渔火的引导下, 驶向江面中央。突然灯光一亮, 眼前一片银色, 利用灯光和色彩交错变化, 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 此时演员与天、与地, 如此贴切地融合在起, 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 美到极致。

每一次色彩的变化代表一个章节部分的结束, 下一个部分的开始。在“印象刘三姐”中, 全剧就是这样传递出审美的体验和特征。缤纷色彩的变化营造诗如梦的视觉效果, 刘三姐的民族文化主题与印象主义风格完全融合在一起。将艺术元素无形地融入于山水之间, 再现山水的朦胧迷幻的印象美, 以致升华到人、山、水的灵魂美。

总之, “印象刘三姐”的艺术创新不单单是一些民间歌舞、风俗、仪式的展示, 它是用高雅的艺术形式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传递和渗透, 用生命与自然的对话来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在天人合一的情景中, 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了艺术创新带来的内心巨大的震撼。

参考文献

[1]王慧.“印象之美”谈“印象刘三姐”的“印象”美[J].人文论坛.

[2]张洁夫.试论旅游实景演出中文化意象传递与试听美的融合[J].旅游论坛, 2011.4.

浅谈王小波笔下的歌仙——刘三姐 篇10

小说里描写的歌仙刘三姐与我们传统意义里的刘三姐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 刘三姐应该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 与年轻帅气的阿牛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通常我们感动于他们唯美的爱情, 也一度传为佳话。但是读完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让人不免心里久久难以平复, 情绪复杂, 有悲伤、有同情、有叹息、有无奈……

一、首先我们谈论关于小说中的美丑问题

小说中的刘三姐是丑的, 也可以说是极丑的, 用小说的原文说就是“远远看去, 她的身形粗笨得像个乌龟立了起来, 等你一走近, 就发现她的脸皮黑里透紫, 眼角朝下搭拉着, 露着血红的结膜。脸很圆, 头很大, 脸皮打着皱, 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嘴很大, 嘴唇很厚。她的额头正中, 因为溃烂凹下去一大块, 大小和形状都像一只立着的眼睛。尽管三姐爱干净, 一天要用冷开水洗上十来次, 那里总是有残留的黄脓……”

刘三姐容貌就是专门这么可怕, 但是在这么丑陋的外表下心地又是特别善良, 乐于助人, 慷慨, 温存, 而且勤劳。她总是忙忙碌碌, 心情爽朗, 无论谁有求于她, 总是尽力为之。一点不小心眼, 给人家办事从来没忘记过。她也愿意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 如果有人肯吃她的饭的话。这样的三姐确是汇集了中国传统贤妻良母的优良美德, 但是丑的外表不包括其中。

首先我们先讨论三姐备受人们排斥的外貌。丑——无疑成了三姐此时的代名词。因为丑, 所有的人都对三姐避而远之。究竟什么是丑?因为丑, 她众叛亲离、连长的也丑的两个姐妹也排斥她, 只因对比下她显得更丑;因为丑她被大家厌恶、嫌弃;因为丑, 三姐她自卑、难过、甚至绝望;因为丑, 阿牛哥从此再也不相见;因为丑, 三姐心中对爱情的幻想最终破裂, 直至鲜血淋淋。

究竟什么是丑, 东西方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和分析。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就存在这样的人物卡西莫多, 他的长相被作者描写的极为丑陋。几何形的脸, 四方形的鼻子, 向外凸的嘴, 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通过与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的对比更加凸显他的丑, 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那样的美好。关于丑, 罗森克兰兹提出, 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不可能独立存在, 如果说美需要有衬托物那是不对的, 但是丑需要有衬托物。这样更加凸显丑。

小说中的三姐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越来越暗淡无光。庄子对于丑曾说过“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1]。善于恶、美与丑都是相对照而存在的。通过对照可以揭示美与丑的本质。会更加凸显心灵美。人的外貌的奇丑, 反而可以更加有力的表

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刘三姐的善良, 更多的是对三姐悲惨遭遇的同情, 其实更多的也为三姐不断积极生活的认可和感动。她应当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应该有欣赏属于她的美的人。只可惜阿牛哥还是离这个标准有点距离。对于自己最亲的亲人, 都嫌弃她的容貌, 这不免有些让人心寒。三姐身边所有的人都害怕她的容貌, 三姐是孤独的, 是寂寞的, 但是她的内心却是纯洁的、是美的。

美与善, 这两个观点不能完全的分裂开来, 一旦把两者脱离开来就变得客观化了, 就会更加偏重于美的客观化, 而不是内心了。这两者是分不开的, 能给人内心带来升华、感动、开心的事情就是美的, 所以善也可以说是美的, 它会让人产生感动、产生温暖。所以, 三姐在这点上来说其实也是美的, 由善衍生出的美。

二、关于审美态度问题

朱光潜曾说, 要有审美眼光才能见到美, 而要有审美态度, 必须抛弃实用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2]叔本华也曾说过, “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这样才不会只看到事物的常态, 外表的美丑, 而是会更加关注人物内心的真善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如此, 三姐也就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她也许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群关心、呵护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份甜蜜的爱情……在不同人物的眼中, 同样的人, 完全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境界。[3]狄德罗提出存在着两种美——“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4]真实的美是可观的, 是人们首先的直觉感受, 而见到的美则是关系到我们自身的美。

即使大家都排斥三姐, 但阿牛的心目中三姐是与众不同的, 是美的。但是阿牛哥最终和大家一样, 他眼中的三姐最终还是击败了他心中描绘的三姐。

三、关于三姐与阿牛哥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

阿牛哥刚开始是被三姐的歌声所吸引, 于是经过两人的对唱情歌, 阿牛哥已经彻底的爱上三姐, 正是由于阿牛哥的不懈追求, 三姐也因此从一开始的动摇到期盼真爱的到来, 她又期盼又担心, 她怕自己对爱情彻底的绝望。在两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状态里, 产生了一种情愫。简单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爱情对此有更加精准的诠释。这里所说的距离并不是心理距离而是那种缥缈不定、难以捉摸、渴望不可即的瞎想和眷恋之情。因为爱情难以企及, 所以人们对它更加的迷恋。阿牛哥在每天与三姐的对唱情歌中不断描绘着三姐的形象, 他不相信这么善良的品质、这么美妙的歌唱是来自一个奇丑无比的人。他不相信传言, 他认为都是虚构, 都是大家对三姐的诽谤。在他的心里有对三姐形象的描绘, 虽然三姐告知他自己很丑, 但阿牛仍坚持:“我不怕!我阿牛不比他们, 慢说你还不是妖怪, 就是真妖怪, 我也要把你接到家里来!”然后自己又不断在心里对话, “最可能的是, 刘三姐有一点丑, 但是决不会恶心人, 更不是像人们说得那么伧俗不堪!他阿牛才不相信那些人们的审美能力呢!对了, 也许干脆刘三姐根本不丑?或者更干脆一点, 甚至很漂亮?可能!”三姐也由于距离阿牛哥很远, 所以才敢观察他、与他对唱, 她认为这种距离是安全的, 她也对阿牛哥产生幻想, 也对爱情产生期盼, 她想也许阿牛哥是真正懂她的人, 这次她是真的为自己的容貌担心了, 她害怕失去这份爱情。二者的情愫都是出于距离产生出的爱情, 因为距离产生出美, 纯粹的美。

四、三姐这个形象, 她赤裸裸的表现了人性深处的卑微与无奈

作者笔下的三姐是那样的让人心疼, 让人同情。她的形象可能象征着一种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美好, 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梦, 那个美好的不愿被破坏的梦。其实,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对生活、对未来有一种美好的畅想, 那也许是大家生活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虽然我们知道也许会有艰辛, 但是在内心深处它始终是美的。我们不愿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甚至有时习惯了用谎言和自我安慰。当三姐与阿牛哥见面的一刹那, 终究美好的想象败给了现实, 现实的残酷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 希望破灭、幻想泯灭, 我们的梦感觉破碎了, 我们的美梦醒了。三姐被她痴恋的阿牛哥的态度和反应所击败了, 她开始失望、甚至绝望, 属于她的爱情的美梦醒了。她从此不再对爱情抱有任何幻想。最终阿牛哥眼中的三姐打败了心里幻想的三姐、希望变绝望, 他同样是这场爱情的失败者、理想幻灭, 都是美梦的幻灭。作者没有用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去描写俊男美女的你情我浓, 而是用相当批判的手法去描写这个故事, 发人深省。让我们在同情三姐的同时也捎带可怜同样心态的自己。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大众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 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王小波的笔锋是锋利的,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给我们启示, 发人深省。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小波的《歌仙》进行简要的故事情节描写, 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分析, 从中总结出四个不同的观点, 然后分别加以说明和分析。通过对三姐悲惨生活的描写, 突显对三姐的同情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性剖析。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美,丑,善,审美态度,距离美,现实,同情

参考文献

[1]《庄子.德充符》。

[2]叶朗:《美学原理》, 第99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辛晓玲:《中国古典小说意境三部曲》, 第41页, 民族出版社, 2007。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篇11

关键词:河池市;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14—03

一、刘三姐文化的内涵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文化的品牌,全国知晓,世界闻名,但到底什么是刘三姐文化?其内涵是什么?现在没有统一的定论,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定义,不同内涵。刘三姐文化的定义和内涵搞不清楚或定义不科学、不准确,就会影响到刘三姐文化的开发。因此,要开发刘三姐文化首先要对这一文化进行定义,并确定其内涵。笔者认为刘三姐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包括其他民族文化在内的文化综合体,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首先,刘三姐文化是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但也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壮族为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以壮族文化作为刘三姐文化的主体,已是社会公认,应该没有争议,但不能因此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排挤出刘三姐文化之外,特别是与壮族有渊源关系的壮侗语族各民族,如侗、布依、毛南、仫佬、水等民族,他们的文化与壮族的文化曾有过共同的来源。在唐代,刘三姐文化形成的时候,这些民族还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即僚族,到宋代以后才逐渐分化成各个民族的,这些民族的文化来源于一个母文化,现在还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刘三姐文化也应该包括这些民族的文化在里面。其次,刘三姐文化不仅包括山歌等精神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关系密切,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为地把他们分开那对文化来说是一个缺陷,再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候很难区分的,因此,刘三姐文化应该包括精神的文化,也应该包括物质的文化。那么,按照这样的定义,刘三姐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谈到刘三姐文化,人们马上会想到山歌,甚至把山歌等同于刘三姐文化,这虽然不准确,不科学,但这说明山歌是刘三姐文化的最重要的内涵。本人认为刘三姐文化最核心的内涵是山歌,但还包括下列内容:一是歌圩,这是山歌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二是刘三姐的传说;三是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自然景观,即所谓人化了的自然,自然被加上了文化附加值;四是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生活用品,如绣球等,它们是物质,但渗透了文化内涵,其价值主要是文化而不是实用;五是刘三姐品牌,这是对刘三姐文化的利用,像刘三姐集团、刘三姐香烟等,前者是企业品牌,后者是产品品牌,如果说刘三姐文化本身还是文化形态,那么,刘三姐品牌则已经成为经济形态,只是这一经济形态的经济价值有赖于经营者的经营能力来体现;六是壮族等广西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建筑、铜鼓等文化。总之,刘三姐文化是以山歌文化为核心包括壮族等诸多广西土著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在内的一种文化,内涵丰富。

二、刘三姐文化资源

刘三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下列一些:

(一)山歌文化。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山歌是广西最有特色的文化,传说广西的山歌都是刘三姐传授下来的,因此,广西有民谣称“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广西山歌文化十分浓郁,歌圩众多,唱山歌的人也多,山歌数量也多。

(二)刘三姐的传说。广西宜州壮族传说,劉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是宜州下枧河边中枧村人,乳名善花,排行第三,因名刘三姐。三姐系黄莺投胎,聪明伶俐,喜唱山歌。远近青年与三姐对歌,无能胜者。下枧村守米碾青年李示田,勤劳朴实,要求向三姐学歌。莫村财主莫怀仁,见三姐貌美善歌,欲纳为妾。觅来广东水客三人与三姐对歌,为三姐所败。此时,李示田已学得一口好歌,常与三姐对唱。莫怀仁又污以有伤风化,处处刁难,最后砍断葡萄藤,使三姐坠入河中。三姐飘至柳州,与李示田在柳州鲤鱼峰对歌,连唱三天三夜,飘然逸去。后又在桂林七星岩对歌,连唱七天七夜,变为一对黄莺飞去。宜州现在还保留着刘三姐的传说和与刘三姐有关的遗迹。下枧河附近山崖插着她挑柴的扁担,岩洞口挂着她的毛巾,河边有她的洗衣石头,河崖有她的对歌台。广西的桂林、柳州等地及广东湖南等地也有很多关于刘三姐的传说。

(三)节日节庆。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三,能歌善舞的壮族人民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的风俗,并因此而形成了壮乡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依饭节”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的隆重节日,其中祭神仪式考究隆重,现在又增加了演新戏、唱新歌、进行体育比赛和经贸活动内容等。“分龙节”是毛南族祈求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节前杀一头公牛,用以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户。这些节日节庆体现了壮族人民渴望平安、渴望丰收、渴望风调雨顺、渴望幸福的美好愿望。

(四)铜鼓文化。铜鼓,我国南方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作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从越---俚僚——僮到今日的壮族等南方少数民族,2000多年来一直传承、保存着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为绵延千古的铜鼓文化留下了“活化石”。这些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和喜丧祭祀等日子击打铜鼓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河池铜鼓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目前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收藏铜鼓700多面,散布于民间的就更加丰富,而仅河池地区就有1400多面,占全世界现有铜鼓的三分之一。

除了以上刘三姐文化资源以外,还有建筑、饮食、服饰文化等很多内容。

三、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刘三姐文化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其进行开发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发展旅游业。广西各地对刘三姐文化也进行了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涉及刘三姐文化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广西旅游业最主要的旅游项目。但是,在对刘三姐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一)刘三姐文化的退化与萎缩。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冲击,河池市的刘三姐文化有退化与萎缩的趋势,独具特色的一些民俗风情、餐饮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等逐渐丧失其独特性,并逐渐被一些大众文化所同化。比如山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唱山歌,他们唱的多是流行歌曲。现在唱山歌主要是中老年人,要是没有年轻人跟上来,那么等到这些人老了,或者死去了的时候,山歌就很少人唱,甚至无人唱了,到这个时候,山歌就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刘三姐文化的退化与萎缩使刘三姐文化的旅游开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未能彰显特色,深度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丰富的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的宝贵财富,它可以用来开发旅游事业。广西也意识到这点,在刘三姐文化资源上做文章,开发了很多与刘三姐文化资源有关的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刘三姐文化资源这一特色旅游资源,未能挖掘其独特性,对其进行的旅游开发模式也是照搬照抄,盲目模仿,遍地开花,项目多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开发缺乏深度,缺乏创新,不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旅游知名度低,发展受到影响。

四、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一)重点开发山歌文化资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的核心内涵,最具特色和影响力,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最先应该开发山歌文化。

1.建设一个山歌城,树立“歌城”形象。河池宜州市是刘三姐故乡,应该把它建设成“歌城”,使歌城这一概念名副其实,形成具有垄断性的品牌。歌城的建设,首先是举办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主题节庆活动。河池市每年举办的铜鼓山歌艺术节至今已经舉办了十届,在区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吸引游客到河池旅游,促进河池市旅游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该艺术节存在一些问题,如艺术节的名称显得小气,未能体现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也丢掉了极具影响力的刘三姐文化品牌,非常可惜。艺术节的内容也未能重点体现山歌文化,艺术节的节目越来越现代化,原汁原味的山歌越来越少,刘三姐文化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游客来到这里未能欣赏到本地区特色的文化,感到十分失望,长此下去,人们对艺术节失去兴趣,游客会逐渐减少,因此,笔者建议把艺术节的名称应该改为刘三姐艺术节,在内容上增加原生态山歌的内容,凸显刘三姐特色文化,以吸引游客。

2.举办一台山歌文艺晚会。成立一个山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开发山歌文化,定期举办刘三姐山歌文艺晚会,以吸引游客,拉动消费,使其成为旅游新的增长点。

3.开发一些山歌村庄作为旅游景点。河池市有许多古老的村庄,那里有优美的山水风光,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原生态的山歌,淳朴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美食文化,可以挑选一些村庄进行建设,开发成旅游景区,开设农家旅馆,让游客有住宿便利,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让游客享受品尝独特的食品,对唱山歌,让游客体验到原生态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让游客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回味无穷,觉得值得一来,从而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促进河池旅游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发铜鼓文化。铜鼓历史悠久,各种铜鼓形制不同,分别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有的铜鼓上的太阳表示该地人们崇拜太阳,12个太阳纹表示12个月,有青蛙图案,因为青蛙是该地的吉祥物,也蕴含了一定的图腾的文化。此外还有物像纹饰有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对其表达的深刻含义,以及铜鼓文化的历史变迁,应集合专家进行相关研讨。此外铜鼓蕴含丰富的音律文化,应聚集音律专家进行研究,恢复并发扬铜鼓作为乐器的一种功能,将铜鼓表演打造成一台原生态的文化大戏,并把铜鼓开发成旅游商品,制造一些样式精美、蕴涵丰富的铜鼓提供给游客购买留念,使得骆越民族铜鼓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三)培育旅游精品,塑造旅游品牌。与柳州、桂林合作,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品牌。刘三姐文化现象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全国人们心目中树立了“歌仙”的形象,从而确立了“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的地位。开发刘三姐文化,可从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山歌文化、歌圩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等方面进行开发,重点开发宜州刘三姐乡的流河寨,对宜州下枧河、古龙河等地景区进行继续建设。

培育系列精品文化节日:以铜鼓和刘三姐为品牌,创作一系列高品位、原生态的文化演艺节目;努力培养巴马的盘阳河畔歌圩,宜州的下枧河畔歌圩,扩大其规模,提升其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广西通志·旅游志[M].南宁:广西南宁出版社,2003.8

[2]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9.

[3]金毅.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67-68.

[4]覃乃昌.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几个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03):12-13.

[5]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90.

[6]舒锡慧.基于刘三姐文化的宜州旅游业发展构想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潘琦.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8]张利群.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9]潘琦.“刘三姐”文化品牌研究[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4.

电影《刘三姐》 篇12

歌舞剧《刘三姐》最为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将民族音乐的元素融入到了歌舞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中, 开创了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先河, 对我国长期以来的音乐民族化创作给予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一、通过民歌改编进行创作

民歌改编是歌舞剧《刘三姐》采用最多的民族化音乐创作方式, 即通过利用壮族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重新填词或对传统曲调进行重新编写的创作方法。这种创造方式不但能够根据该剧的实际情节进行具体合理化创作, 同时较好的保留了极具广西壮族民族风情的民歌特征。

(一) 采用民歌音调直接填词改编

这种改编是在原民族音乐素材的基础上稍加改动, 跟传统的民族曲调套新歌词有所不同, 这种改编主要体现在与原民歌的旋律不同, 是通过作者对采用的民歌素材进行加工改编, 改编后既有与传统民歌曲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但是单从曲调还是可以看出属于传统民歌类型, 经过改编的民族曲调所填写新的歌词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呈现的音乐形象也产生质的变化, 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比如改编的《刘三姐》, 虽然主题歌部分只是稍加改动, 基本保留民歌的旋律原型, 但是因为丰富了曲调内容, 改编后的曲调明显的让人们感觉比之前要生动和优美, 对主题形象的突出也更进一步。

(二) 采用较完整的民歌乐句进行主题改编

这种改变主要是根据民歌的歌词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又能表现其思想和感情的曲调, 重点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的乐句作为主题, 然后在进行进一步的改编。比如大家熟悉的《苗家姑娘真利索》, 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进行的改编。通过这种方法改编的民族歌曲还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通过民歌编创进行创作

民歌编创是较民歌改变更具创新性的一种创造方式, 同样也是歌舞剧《刘三姐》主要创作方式, 其将改编与新创作相结合, 在保留传统民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 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性的创作, 赋予了传统民歌更丰富的表现力。该创作方式较常采用的创作手法有:

(一) 保留民歌主题部分与新创作相结合

这种改编是通过对民歌的前部主题部分进行改编保留, 而后部分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创作。这类方法在歌曲写作中应用比较多, 并且效果很好, 就像部分编创歌曲把一乐句的前部分保留, 后部分进行改编创作。比如在一乐句中, 保留A段民歌的原型, 改编B段的创作;也有的保留第一乐句原型, 对第二乐句进行创新改编。在实际的民歌编创的创作中这类方法比较灵活, 因此在民歌编创中被频繁的使用。

这种编创手法前部保留了原民歌主题的节奏、调试等, 不过由于民歌一般都比较短小简单, 因此创作者在后半部分新增的内容, 不但能在节奏、调试等上进行了丰富和变化, 还保留了民歌曲调, 因此不属于完全的创新, 创新点主要是引用民歌的主题, 进而突出民歌的原型, 同时把保留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 合并多首民歌主题

这种改编创作是把多首民歌的主题合并在一起进行改编创作, 可使音乐素材更加丰富。把多首民歌的主题合并到一首新的创作歌曲中, 不但让人们体会带多个主题, 还能听到不同地区的民歌, 这种多首民歌主题合并的创作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为歌曲增添了很大的感染力。比如《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的其中乐句就有多首民歌主题。

三、通过民歌创新进行创作

民歌创新是指通过提炼、吸收、利用和发展传统民歌中的民族元素进行的新民歌的创作, 是歌舞剧《刘三姐》音乐民族化创作最具创造性的一种创作方式。通过创作人员的创新, 使此类音乐作品既有传统民歌的独特韵味和美感, 又能十分契合剧情需要, 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真正将民族音乐融入到了新的创作中。

(一) 从民歌的音乐中的元素提炼出新的音乐主题

有一部分歌曲是从民间音乐元素中提炼出来的音乐主题, 比如《北部湾情歌》, 虽然从旋律看不出它的改变来自哪首民歌原型, 但是它还是具有地道的广西北部湾的味道。

(二) 注入民歌曲调原型

通俗歌曲《老王》的创作手法, 给听众的感觉及印象就像是一首民族风格比较浓的广西壮族的艺术歌曲。在这首歌曲中注入了“刘三姐”的曲调, 刘三姐与老王的曲调的融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十分吻合, 这种融合使音乐的民族性注入创作的内容里, 十分的贴近人们的生活, 歌曲本身也更富有感染力。

(三) 调式交替变化手法

在歌曲的创作中, 其中广西歌曲的创作在民族音调创作方面采用的是调式交替变化的手法, 这种手法在当地普遍的被使用, 因此具有很浓的民族特色。

(四) 保留民族风格 节奏变化运用

节奏的变化再加上民族特色在创作中所表达出的风格, 是富有思想、情感和期望等色彩。这种运用民族化音乐的节奏变化进行创新, 也是广西进行歌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创作的歌曲从民歌中提取素材, 运用节奏变化创新, 不但保留了民族风格特点, 还能进一步的创新与变化, 很好的衬托和反映出歌曲内容。

四、结语

歌舞剧《刘三姐》是我国文艺界在新歌剧领域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由于其艺术成就的突出及影响力的广泛, 在我国新歌剧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歌舞剧”这一类型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歌舞剧《刘三姐》在创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多种全新的创作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国民族歌舞剧的发展, 通过对歌舞剧《刘三姐》创作中音乐民主化的研究, 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发展过程中改革传统民间音乐、吸收西方音乐的这一主流趋势, 并对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的歌舞剧的创作与音乐剧的创作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驯.以诗意见长以抒情性取胜——谈歌舞剧《刘三姐》的音乐[J].人民音乐, 1961, (04) .

[2]华钢.经典的延续与延续的经典——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解读[J].当代广西, 2005, (18) .

上一篇:电厂取排水工程下一篇:科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