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共9篇)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1
姓名:石卉
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中悄然兴起。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迫切需要远离拥挤、压抑的 高楼,远离噪音、充满废气的城市,到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去放松,去享受;锻炼 身体,陶冶情操。农村、森林、山区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最佳去处,从而使旅游业出现了一 场新的变革,与人们生活相协调的特色旅游,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农业旅 游等旅游形式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 农业旅游,开发与利用。
一、农业旅游资源的内涵
农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但在实际中,农业不仅是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基地,也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场所,具有景观作用。从古至今,诗人、画家经常深入农村,创作出很多具有田园风景的诗画。这些作品作为艺术,被读者 欣赏后,就产生了去作品原地进行体验的心情,即产生了旅游动机,在条件成熟时,他们就到那里去旅游,这种旅游就是农业旅游。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农业旅游可资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了可能。很多旅游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也为游客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农业资源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媒介, 由生物、土地、水、大气以及农事活动与民俗资源等构成的农业景观资源, 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二、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
农业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 又有物质成分、非物质成分;既有农、林、牧、渔等不同的农业景观, 村落、集镇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 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既有多种技术层农业并存, 还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类型。总之, 农业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农业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也有不同的特征, 形成相应的农业带。而社会环境如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民俗风情, 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庆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形成了农业有资源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既表现人们一年内有规律的生产、生活上, 也表现在随季节变化而形成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季节变化和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因此, 在不同的季节, 就有不同的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农业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形式由农业自然资源的再生性、农业社会资源的可继承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决定的。旅游者所购买的只是一种经历和感受, 而不是资源本身。因此, 如果开发合理, 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可以长期甚至永远重复使用下去。同时, 我国将从传统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农业文明, 农业社会资源还会不断丰富。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农业旅游发展规律的研究较少,各地普遍缺少对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指导,经营者对农业旅游的内涵、性质、产品开发的方向不能正确把握,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开发理念,造成很多农业旅游项目由于缺乏对产品的深入的挖掘和包装而逐渐被市场所遗弃。农业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把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去, 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同一区域内开发类型多样的农业旅游资源, 发展多种农业旅游项目, 促进农业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功能和服务。
此外,区域内各种农业旅游项目应合理布局, 力求相互促进和补充, 避免单调雷同。这样, 整个农业旅游区能发挥整体优势, 使游客能观赏到多种农业景观, 享受到多种旅游服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在农业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立足当地资源, 因地制宜, 多方位、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浓郁特色的产品和项目, 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发掘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以增强农业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草原地区应突出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美化草场, 建设蒙古包等接待设施, 按当地习俗接待游客, 开展赛马、狩猎等旅游活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很多地方开展的农业旅游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安全有隐患、服务无标准,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管理既包括了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包括了行业协会组织的间接服务和管理,只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走上有序发展之路。从直接管理的角度看,开展农业旅游项目必须取得旅游、工商、卫生、安全等相关部门的许可,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接待游客;间接管理则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业务指导、会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工作,达到整合现有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各旅游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旅游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比较单一,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四、开发的对策
旅游业既是具有较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也是具有较强经济性的文化事业。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广大农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充分保护的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体现到旅游活动中、编排到旅游线路中。在追求旅游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坚持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接待设施的完善、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要达到标准化的要求,在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项目的创新等方面要突出个性化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不同于旅游产品,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不一定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包括了环境、服务等所含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一系列项目安排,每一个接待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旅游产品质量的降低。发展农业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用中央1号文件下发的契机,切实研究和制定支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倾斜。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我国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内容单
一、配套要素发展不均衡,亟需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旅游项目与其他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如通过与当地交通、住宿单位的衔接和与周围旅游景点的联姻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共同推向市场;另一方面,各农业旅游项目之间也要考虑如何互为补充、形成规模、共塑品牌、协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关键在于改善现有的经营管理方式, 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增加农业旅游资源的文化和科技含量, 最终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王海燕 中国农业大学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冯佳珺 2012
《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 田敏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2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
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 气候资源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不同。因此, 不同地区的复种制度、复种指数也不一样。要因时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 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1. 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
气候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广泛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措施, 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来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 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二、气候资源与建筑
1. 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位的中间方位, 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2. 风与城市规划
不同地区, 不同季节, 环流条件不同, 风向不同,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要考虑有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A、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 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B、季风区, 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 布局在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C、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气候资源与交通
1. 交通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2. 航空机场, 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小、风速较小、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气候资源与旅游
现在许多过去没有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被转变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旅游业是投资不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 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 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 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 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 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 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 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秋高气爽的秋季, 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 人们度假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 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 也是对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 无疑也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气候资源与医疗
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直接原因如冻伤和中暑, 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直接引起的疾病;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间接原因, 则是作为一个非特异刺激促进疾病复发或使病情波动, 或由于影响病原体生长、繁殖, 再对人体起作用。在一年四季中, 各种疾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季节变化, 我们知道乙脑病人多发于夏、秋季节, 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节。不单是传染病, 其它一些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与天气的非周期变化有关。通过分析研究证明, 当锋面活动时, 可使某些疾病发作或加重。受天气非周期变化影响的疾病很多, 但天气变化也并非每次都能诱发“气象病”, 这由许多情况来决定。例如, 天气变化的幅度可决定对人体刺激的大小, 即使是同样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人体的健康状况, 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需要与医疗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 进一步研究天气变化及气象要素对人体一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使健康免受恶劣天气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应通过适宜的锻炼, 增强体质以适应各种天气的变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课程资源支持的体育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和阻碍。目前,有关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将直接影响人们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效果。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有利于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体育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持。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解读
体育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而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包括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体育师资、体育教材等。目前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即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体育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体育课程实施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体育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可以这样说,没有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也无法转化成学校体育课程的实际成果。之所以这样讲,并不是要为整天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人提供辩护词,而是想强调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保证实施体育课程最基本的时间和物质条件,比如课时保证和体育教学所必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等。这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保证,就很难谈得上体育课程实施的问题。又如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确实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但也需要强有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然而,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广大教师普遍缺乏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人们在感叹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却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理解十分狭隘,他们往往把体育课程资源等同于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强化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的认知水平及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使体育课程的实施更加切实可行,是提高体育课程实施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辨析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特点,把他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它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体育课程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来源,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性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体育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体育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总之,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民族众多,文化特色各不相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
《体育课程标准》综合以上几种分类方式,将体育课程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及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应注意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以及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则分为课外体育资源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从利用地域特点及季节特点等自然环境着手。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分类学的角度讲,人力资源应该同物力资源是同一级指标而不应该同物力资源的下位指标平行。第二,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表述在逻辑上存在重复,从字面意义上讲课外体育资源包含校外体育资源,意思存在重复,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第三,《体育课程标准》中缺少关于体育人文性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思想资源及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资源等非物质性课程资源的描述。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分类还是比较合理和实用的,因为对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观念
1.善于挖掘身边的体育课程资源。由于各地区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丰富;同一地区条件好的学校比条件差的学校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和学校就不能较好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并且用体育课程资源就是指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使其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2.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最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体能、技能、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能按照学生的主体需要设计体育课程实施活动。因此,体育教师理应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作用。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他们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体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事实上,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课程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中,要树立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始终注意把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更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权利与职责,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认真实施国家、地方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目前主要是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调动起来。体育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利用、去开发,体育教师应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学会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架构,不断提升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随意把某些资源用于课程实施活动中,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那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遵循共享性、经济性、实效性和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4
森林旅游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是资源配置理论在林业发展战略上的.成功尝试. 对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认识.1872年,美国建立了黄石国家公园,它标志着世界自然保护与公众游乐事业的开始,即森林旅游业的开始.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已有三千多处,总面积达4亿公顷.
作 者:李淑玲 周彩云 张文平 作者单位:李淑玲(牡丹江林业科学研究所,牡丹江,157000)
周彩云(东京城林业局)
张文平(海林林业局)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LEARNED 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59 关键词:
五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篇5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过分强调“以本为本”的思想,误认为语文教科书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框定在语文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这怎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要解决个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世界是课程资源”的根本转变。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广泛,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就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自然资源是指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如:日月星天、风雨雪霜、起伏山岭、茫茫大海等)和人工形态(如:农田果园、海堤水库、防护林带、园林花卉等)。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时,可以启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还可以结合识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收集有关素材,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
(2)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各界的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如: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社区文化艺术设施(如:黑板报、布告栏、读报窗、宣传廊等)、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故事会、朗诵会等)。教师在开发与利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语文。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区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社区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等,引导学生把从社区中所发现的问题写成建议或调查报告。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人才资源优势,开设相应的语文选修课程。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服务社区用语文。如,自办手抄报宣传社区内的好人好事,当文字医生纠正社区内的错别字,争当读报员,为社区里老人读报,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显得特别重要。学校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课程资源。例如:校园文化环境与设施(如:书画走廊、黑板报、读报窗、宣传栏、校史展览馆等)、图书馆(如:各类藏书、画册、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二是人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和学
生是学校课程资源的主体。就教师而言,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他们身上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名师出高徒”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教师是最具有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的“活”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就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与学习成果、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我们在开发与利用学校语文课程资源时,除了结合课文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个体的活的课程资源与学校静态的物化课程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例如:可以通过写字比赛、查字典比赛、词语接龙比赛、成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启发学生走进图书报刊和网络世界,提高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
(4)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庭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文化环境与设施,例如: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集邮册、工艺品、音像资源、电脑器材等。二是家长。应该说,近几年来,不少学校对家长越来越重视,这主要停留在各方面的家长能为学校办学提供哪些帮助上,或者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上,至于如何把家长视作一种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还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家长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本身就是某一领域里的专家,有的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因此,如何开发与利用家长的课程资源,是当今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家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优势,为孩子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例如,有的家长喜欢集邮,并对邮票有一定的研究,教师可建议家长为孩子开设“邮票与文化”的课程。又如,有的家长喜欢收集文物古董,教师可建议家长为孩子开设“文物与中外文化”的课程,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例如:猜谜语比赛、讲童年故事比赛、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或孩子)的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赛,等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家庭的温馨,受到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相对于“开发”而言的,没有语文教师的开发,资源就会视而不见。然而,语文课程资源并非直接可以作为语文教育的课程来利用的,要将语文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语文课程,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要合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从优化教学的策略入手。
(1)筛选策略
语文课程资源只是为可实施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备选的材料。因此,只有经过严格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价值,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在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时,必须着力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从实现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从教师素质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与教师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从教学的针对性的角度来看,要考虑所选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有联系。
(2)问题策略
问题策略就是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是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由课堂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
(3)专题策略
专题策略就是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专题,如:“如何看待伊拉克战争”、“如何看中东地区的冲突?”等等。可以以学校、社区出现的的某些典型现象为专题,如:“如何看待校园内的追星族”、“如何对待社区内的乞丐”,等等。还可以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提供的课题为专题。专题确定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网上、社区、家庭、大自然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访谈专家、学者、老师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从专题学习的方式来看,可以采用自主独立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4)动态生成策略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还有的是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例如,正当学生聚精会神听课时,突然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教室顿时一片哗然,这也是教师预先没有想到的。动态生成的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事实上,这些动态生成的内 容是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仅不可不少老师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罢了。
要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要把教科书和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生成情况”,灵活取舍教学内容,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和训练重点。
第二,要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具有很高开
发价值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讨论同一问题时,会产生多种思维的碰撞,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和结果,既是开发生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互惠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6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方法:自学
一、物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按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文本类资源、实物类资源与多媒体类资源 按物理学科的内容特点——学史类资源、实验类资源、理论类资源和环境类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
二、物理文本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物理教学刊物、复习资料等
三、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
第七讲
第五章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2、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就是以物理教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问题和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过程提供行为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5.1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4.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5.5.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6.制定测评工具 7.教学反思和修改 5.2模块和单元教学设计 5.3 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学习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二、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1、教学课题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验教具及媒体
4、教学过程
5、课后分析教案执行、教学目标达到情况、教法选择及效果、疑难问题、存在问题、今后教学建议
三、教学设计案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
1、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1)物体下落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演示:从同一高度下落石头、羽毛,金属片、纸片;现象:石头比羽毛、金属片比纸片下落快,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提出问题:重物一定比轻物下落快? 实验研究:方案,纸片和金属片 得出结论: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的快 逻辑推理
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轻重决定的(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初步观察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猜想: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V=at,S=1/2 at2实验验证:自由落体仪,验证S与T平方成正比。得出结论:大量实验证明
2、渗透人文精神
阅读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和传记-科学方法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八讲
第六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教学要求:
1、中学物理教学为什么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2、物理教学中实验分为几类?
3、演示实验的作用?
4、分组实验分为哪五类? 各有什么作用?
5、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6、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7、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和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6.1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2.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愿望,3.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二、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边教边实验
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的作用
(1)引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3)进行观察和思维的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4)提供示范,为学生训练实验技能创造条件,教师的示范:一是介绍学生要使用的仪器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二是教师的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学生分组实验
(1)基本仪器使用训练和装配技术训练性实验(2)测定性实验
(3)验证性实验(4)探究性实验 6.2 演示实验教学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平抛运动:引入课题—趣味性
2、要明显和直观:演示的现象要明显
仪器简单,过程明了;视听感官并用
3、要安全可靠
(1)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课堂演示时必须确保安全
(3)正确对待课堂演示时的失误,切忌弄虚作假。一要镇静二要实事求是
4、要有启发性——以趣激疑
二、演示实验中的观察指导一是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二是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及时指导,教给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的,作好观察的思想准备仪器的介绍,交代问题进行观察
2、突出观察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3、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培养观察思路
圆锥实验
4、纵横对比,把握事物特征
浮力实验
第九讲
6.3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
一、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1.逐步养成正确认识基本量具、仪表的习惯
2.遵循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1)装配仪器
(2)仪器的预备性调整
(3)启动工作和观察记录(4)实验结束后的收尾 3.逐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4.学会正确测量读数与处理数据 5.学会写实验报告
二、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准备阶段及其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方法,认识实验仪器,作好操作与记录的准备工作
2、操作阶段及其要求
安装和调整仪器,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测量,取得数据,排除故障
3、总结阶段及其要求
一般任务: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交流与合作
第十讲
第七章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对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要求:
1.试述物理概念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中学阶段,建立物理概念的几种方法.3.什么是物理概念的内涵?试分析“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外延,它的量度公式和决定条件以及造成概念不清的原因.4.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程、教学要求.5.什么是物理前概念?举例说明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的运用.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7.1 物理概念的特点
一、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
例如:观察下列现象:天体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
运转,人在行走。具体形象不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特征,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在改变。从而概括出机械运动。密度:实验铜、铁、木块,分别测量质量和体积,分析两块不同体积的铜块或铁块,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比较铜和铁单位体积的质量;得出结论。电场强度:理想实验点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多个电荷,同一点单位电荷受力不变。比值定义法—
二、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例如:速度、电场强度——物理量 定性的概念也有量的含义 机械运动:位置与时间的关系 一维:x=f(t),二维:x=f(t)y=f(t)“平衡”,质点:F=0,定轴转动物体:M=0 “熔化”,熔点、熔化热、体积
(1)状态量和过程量速度从运动学角度是状态量;动量、能量
动力学状态量;压强、体积描写气体的参量(2)性质量和作用量
性质量:比热、电阻、密度、倔强系数 作用量:力矩、功、冲量
(3)微观量和宏观量(4)矢量标量(5)相对量和绝对量(6)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三、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第十一讲
7.3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事实依据——感性认识生活中观察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到理性—科学抽象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
1、常用的抽象方法
(1)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
如:力、机械运动、动能
(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
如密度、电阻、比热、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质点、刚体、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光的直线传播—过程理想化
2、由新旧概念的联系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1)推导法:例如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推导向心加速度(2)类比法:例如类比水压引人电压,类比光波引人物 质波,类比重力势能研究电势能。
二、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质和量两个方面:
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量度公式a=定式a=F/m决定大小和方向。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适用范围
加速度的外延,向心加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能:动能、势能、电能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电势、电势能、电功、电动势
五、学会运用概念
v2v1,决t6.4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
1、运用实验:“自感”教学演示通电和断电现象,使学生联想在通电的瞬间,为什么并列的两个灯泡一个先亮,另一个后亮?两个支路有什么不同? 大气压强,“瓶吞蛋”实验、马德堡半球
2、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压强、摩擦、惯性、力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如:速度—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加速度
二、进行
二、思维加工,准确地形成物理概念
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电场强度,理想实验在电场中某点放一点电荷q1受力f1,改为q2受力f2,变为qn受力fn…..通过数据分析 f1/q1=f2/q2=…..fn/qn表示比值只由该点决定
2、给概念下定义E=f/q物理意义表示电场中该点性质的物理量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三、运用
1、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西藏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在北美、西欧、日本, 其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都排在国内十大产业之列。目前, 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 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据专家估计,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大约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2010年, 体育产业有望达到GDP的0.2%~0.3%。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体育产业不仅是指和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等生产、销售业, 还包括了体育旅游、体育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情报信息业等行业。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体育需求或体育兴趣等体育相关动机 (健身、娱乐、休闲、增长见识、参加或观看比赛等) , 离开其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些关系所引起的现象的总和。
二、体育旅游是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旅游是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体育旅游又是西藏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是体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在这片辽阔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 既有藏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又有供游人挑战自身极限的资源场所;既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 又有无限美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现有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 开发以体育赛事观战游、草原休闲、雪山探险、高山滑雪为主, 各种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为辅的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创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可以系统开发、适合长期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品牌是西藏体育产业能够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开通以及奥运会的临近, 西藏的体育旅游也将逐渐的成为西藏旅游开发的新趋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旅游业被看成是第三产业的龙头, 而体育也被认为是大众消费的新热点, 所以西藏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扩大市场需求并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 具有广阔前景与发展潜力。
1. 西藏旅游优势是西藏体育旅游的前提
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 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是开发体育旅游、发展体育的前提和基础。西藏北界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 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 东南与云南省山水相连。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 国境线近4000公里, 是中国的西南屏障。其独特的地缘优势, 可在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 与周边各省区优势互补, 形成产品组合, 提高竞争力。又由于西藏于五个国家接壤, 具有发展边贸旅游和跨国旅游的优势, 能适应不同阶段国家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 对国内和国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西藏地域辽阔, 地形地貌独特, 名山大川众多, 高原湖泊密布, 自然风光举世无双。千百年来, 藏族人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独特风土人情, 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 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以她举世独有的高度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登山探险和旅游爱好者;雅鲁藏布大峡谷坡陡谷深, 风景壮丽;圣湖纳木错、圣山冈仁波齐峰景象万千;茶马古道、巴松错、色林错、班公错、养卓雍错等胜景令人心驰神往。西藏不仅有世界屋脊奇异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而且有别具一格的社会人文景观, 仅寺庙在历史上最盛时就有2700多座, 还有不少宫殿、园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古格王国遗址等古迹令人目不暇接。西藏的旅游优势是西藏体育旅游的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2. 西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
西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宗教圣地。其栖息地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及宗教信仰等, 致使这些民族在饮食习惯、民族服饰、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模式, 并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马术、登山、俄多、射碧秀 (响箭) 、摔跤、抱石头、赛牦牛等。民族传统体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等, 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艺术性, 是能吸引大量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目的。据张鲲等的调查, 在观光旅游的人群中一个地方游过两次以上的仅为21%, 而选择两次以上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人群占89%。西藏以其雪山、冰峰、旷野湖泊以及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古风, 成为国际旅游新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特种旅游以其与大自然最为接近的形式, 独放异彩。特种体育旅游是从登山探险活动中派生出来的。目前在西藏开展的大致包括山区徒步游, 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越野拉力赛、山区马拉松赛、热气球飞跃高峰、高山翼伞滑翔、江河漂流等诸多新奇、惊险、让人一生难忘的探险旅游活动。
形式各异, 内容丰富, 民族风情浓郁, 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极强的表演性、娱乐性、健身性, 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欢庆丰收、欢度节日、祝贺婚庆、民族盛会等活动中, 穿上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 在欢快的民族乐曲的伴奏下, 在活泼祥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在活动中都能充分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 都可以达到身临其境、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目的, 也给西藏体育旅游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3. 西藏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
西藏若想保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抓住奥运会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转变思路, 开发以体育为主题的特色旅游, 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特征, 满足我国以及世界体育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心理和旅游需求。
(1) 提高认识, 明确体育旅游的产业地位
体育旅游是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力极强的旅游产业。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 要把体育旅游作为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 明确体育旅游的产业地位。要充分认识西藏发展体育旅游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相关的传统资源开发区分开来, 明晰职责范围, 加强针对性, 真正确立体育旅游这一产品的独立地位。
(2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精品
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西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 同时又要体现其时代性和经济性, 要将那些大众喜爱、易于传播, 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兼具休闲娱乐、美体健身, 既具有参与性又具有观赏性等特点的民族体育资源,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理、研究、开发和包装, 形成特色精品, 推向市场。西藏不仅拥有珠穆朗玛峰, 而且还拥有5座8000米以上的冰峰, 40座7000米以上的雪山。体育旅游应以登山游为切入点, 派生出富有西藏特点体育旅游项目, 开发出西藏自己的体育旅游产品, 引导消费, 拉动相关产业和地域经济的发展。发掘体育旅游与其他资源的良好配置性的特点, 将体育旅游与传统体育、民族节庆活动、自然景观及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一并开发与利用, 使之相辅相成, 良性循环, 编制出一张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经济网络。一定要树立大旅游观, 用“特色”和“精品”来构筑西藏体育旅游的发展框架, 用“市场”和“开放”来增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实力和活动。
(3) 加大宣传力度, 培养适宜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体育旅游的普及在我国还是新事物, 大众对此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 尤其是西藏地处边远地区, 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还较低, 因此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旅游者全面了解体育旅游的内容、服务项目、特点等, 从而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提高大众体育旅游的兴趣, 激发大众体育旅游消费的欲望。要加速培养体育旅游的专门经营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自治区教育资源优势, 在体育院系、综合性大学及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课程及专业, 加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加大力度花大力气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在岗培训, 以提高现有体育产业部门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小结
在大力发展西藏体育旅游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高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再恢复。体育旅游加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隐患:如通往珠峰的道路上或雪山处处是登山者留下的废弃物, 许多游客甚至到圣湖里游泳;火车汽车经过的自然保护区必然对野生动物的生活和迁徙造成扰乱;大量游客的进入会使西藏汽车增加, 带来更多尾气和噪音污染。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我们要把部分收入用作专项基金, 用来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中, 以保持西藏对游客的持久吸引力。
西藏体育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开通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借助北京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契机, 充分利用会展业、广告业和各种媒体宣传体育旅游的优势, 招商引资, 建立体育旅游建设基金, 统一规划, 全方位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 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使西藏体育旅游与国际体育旅游接轨。
参考文献
[1]赵清波: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及模式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年10月第10期1313-1315
[2]昌晶亮: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第32卷24-26
[3]杨月敏:丽水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1卷第3期
[4]高小岩:甘肃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第5期总21卷.84-86
[5]李喜来:陕西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机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年9月第九期第27卷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8
一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体育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新形势下,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已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受竞技体育与体质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主要内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乏味,体育课程资源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学内容重复、陈旧、复杂,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烦心理。
(2)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不能充分地适应素质教育的精神。过去,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体育对于培养人的作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构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
2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如何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和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地方和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管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体育课程资源要充分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特点。体育课程只有符合地方经济和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它们引进到课堂当中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育课程资源要反映学校的实际和体育运动传统。目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差异较大,体育课程应当从各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出发,努力发展反映学校体育运动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
3体育课程资源的种类
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六种:(1)人力资源;(2)体育设施资源;(3)课程内容资源;(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5)自然地理体育课程资源;(6)体育信息资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能获得的体育教学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广播、体育杂志等资源获取体育信息。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
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主要由体育教师、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学生、行政机构的体育视导员和学生家长等构成。他们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岗位职能作用,鼓励他们关心和参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充分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的一物多用,不仅节省了重复购买器材的费用,还能根据器材的特点开发其多种功能和用途,是解决器材品种少的好办法。例如:①接力棒:除了用于接力跑的传接工具外,还可作为健美操的手持器材和各种跑步的障碍标志物。②栏架:用于跨栏,也可用于投射门和钻越障碍等。③跳绳:用于各种姿势的跳绳动作和绳操,还能用作游戏标尺等。④标枪:用于投掷、跳高架、标志物等。⑤实心球:用于投掷、做游戏的负重物、障碍物和标志物等。⑥呼拉圈:用于身体活动、游戏套圈、障碍物。⑦橡皮筋:可当跳绳使用,也可做跳高的横杆等。⑧单、双杠:除用于体操动作外,也可用于打秋千等游戏活动。
(2)制作简易器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废旧的生活物品和生产工具等,可以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解决有些学校的体育器材短缺问题。例如:①发动学生和家长利用家里的旧布和豆子、谷类等制作成大小不一的沙布口袋。②汽车轮胎可作障碍物和攀爬阶梯的工具。③多余的地板块可重新改装用作“齐心协力”走,还可做冬季的“脚滑子”。④旧书包可用作负重的“小背篓”和障碍物。⑤各种矿泉水瓶可用作标志物、沙瓶、障碍物等。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成人标准的体育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身材标准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如:①可将足球场地缩小成适合学生小范围活动的空间,把球门也按照场地的比例适当调整。②降低学校篮球架的高度,在学校的室外墙壁上多安置一些篮球架。③健美操室可用于进行乒乓球、武术、室内毽球等项目的混合型场地。④夏季的轮滑场地可用做冬季的滑冰场地、冰球场地和多种冰上活动场地等。⑤降低排球网架的高度可作为网球场地。
3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对现有的传统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重要的是要以整体健康观为指导。运动项目的改造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简化技战术:只保留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本技战术。
②简化规则:只保留一些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兴高采烈“玩”起来的简单规则。
③修改内容:去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使学生无兴趣的陈旧内容。
④降低难度要求: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改变器材的功能。
(2)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新兴运动系列的内容极为丰富,《课程标准》对新兴运动的定义是: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或国内新创、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下面列举几项新兴运动的种类:
①定向运动:定向运动也称定向越野,是借助于地图、指南针来识别方向,越过各种地形,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这种运动非常适合青少年。定向运动起源于北欧国家,很快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
②轮滑:轮滑运动是一项融健身、娱乐、竞技与一身的风靡世界的趣味性很强的大众休闲运动。现在这项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系列,有速度轮滑、花样轮滑和轮滑球比赛等。从旱冰鞋上来看,也有了创新与改造,从捆绑在脚上的鞋到现在特制的单排轮,有不少地方盛行这项运动。轮滑的场地也不同于过去固定的场地,有圆形、长方形和波浪形等各种场地。现在,轮滑在某些地区也被少数人作为交通工具使用。
③攀岩: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运动项目,它包括野外攀岩与场地攀岩两类。野外攀岩已经是世界性的流行运动项目,由于它具有实际的生活与生存价值,因此,对青少年具有教育意义。场地攀岩也有室内与室外之分,是在人工造的攀岩墙上进行的,高度的设计可以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有所不同。这种攀岩墙已经在我国的某些学校出现,室内攀岩墙相对来讲高度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安全性更好些。
4体育课程内容与校外体育资源整合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全新的改变,通过体育俱乐部与政府、社区、家庭三方面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校外体育资源。
(1)与政府文体部门的体育资源整合。俱乐部主动与政府文体部门沟通,把以前文体部门所承担的各种繁杂的比赛、活动组织起来,并把各种活动办出层次。政府部门则将有关的活动经费下拨俱乐部,使俱乐部成为了一个专业的体育组织。另外,俱乐部各个项目的体育骨干除了代表本地政府参加各种体育竞赛获得荣誉外,也成了带动本地体育文化活动的排头兵,参与比赛、组织比赛等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和工作之余的乐趣。
(2)与教育部门体育资源的整合。作为学校体育俱乐部,本身拥有大量经过优化了的学校体育资源,这部分资源已经使本地教育部门在应付传统的各类竞赛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大量的校外体育资源使教育部门在考虑学校体育的发展时,自然而然地把俱乐部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俱乐部承担了以前体育教研组的大部分职责,如组织教育系统内各种项目的体育比赛、参与教育系统的高层次体育竞赛等,因此,俱乐部的存在已经把大量的体育教师从繁重的体育竞赛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研究。
(3)与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俱乐部遵循“政府投资、立足学校、面向校内外”的原则,分总部场地和其他各所学校活动场地两部分。各俱乐部一般选定一所场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作为总部场地,该场地由俱乐部负责管理使用,将活动的时间详细分清楚,以达到学校和俱乐部资源共享,在学校体育教学之外的时间,俱乐部可以象征性地有偿向社会开放。
在一些社区的公众活动场所,也有俱乐部的活动点,如各种类型的文化广场,俱乐部可以随时在这里进行活动,这对广大民众的影响以及体育文化向社会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选取。选取的内容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征,并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要注意更新课程理念,根据整体健康观进行课程设计,继承好的思想,更新旧的观念,使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4应当把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工作纳入体育教研工作之中,克服消极和懒惰情绪,防止“一问了之”和“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5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管理、督察和指导工作,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6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能力和体育课程设计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实施能力。
7各市、地有关部门要不断总结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浅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9
【关键词】课程资源;融合利用;生命意识
生命科学领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领域却存在着简单化和边缘化的倾向,如教学活动(比如种植、养殖活动等)流于形式、不精细、少创意等。笔者认为,要发挥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价值和作用,教师应有效挖掘学校、家庭、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有深度地引领学生探究生命、体验生命,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深度种植养殖,植出生命的感觉
在科学教学中,种植和养殖是常见的活动类型,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1.在“项目种植”中理解生命的神奇。在桂林旅游时,学生买了一份菠萝蜜,吃完后,发现菠萝蜜的种子很大,他们很好奇:这粒大大的种子里有些什么呢?作为科学教师,笔者建议他们带回家尝试种植。回家后,学生先将种子放在湿润的纸巾里,观察它的发芽情况。三、四天以后,种子裂开了一条缝。学生异常惊喜,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萌发。一周后,种子里探出了一个白嫩嫩的芽。笔者建议学生查找资料,看看这个芽是“何方神圣”?通过资料查找,学生了解到这是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于是,笔者同学生一起把它移植到土壤里,让种子扎根生长。渐渐地,绿色的胚芽从泥里冒了出来,不多日便长成了一株小苗。当菠萝蜜长出大大的叶子时,学生发现叶子上有绒毛,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叶子差别较大。同样是种植活动,为什么平时科学课上让学生种豆子,他们的体验显得很干瘪,种植记录像流水账?通过该案例,笔者忽然明白:学生生命意识的开启和深化,一定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间伴随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怀疑的态度。以上案例中,学生由偶遇菠萝蜜种子,到想要了解种子里的秘密,然后经历种植中的问题探究,最终完成对菠萝蜜种子结构的.知识建构,这个过程,笔者称之为“项目种植”。“项目种植”中更多地需要学生探究:菠萝蜜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长?菠萝蜜果实为什么会长这么大?热带植物怎样才能在我们这里(长江中下游)生长?……带着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解释,交流分享。邂逅菠萝蜜种子,引发了师生有深度的种植研究。如在种植对象方面,学生由种植豆子扩展到种植水果的种子,如火龙果、苹果、橘子等。此外,学生还进行了水培试验,比如将番薯、洋葱、土豆、大蒜等放在玻璃瓶或盘子中,再放适量的水,然后观察其生长变化,并及时记录。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进行了“联网种植”,就是和一些手拉手学校的相关年级共同进行种植活动,定期在网络上晒出植物生长的态势图。比如集团内的各个学校联动,比较农村和城镇中的植物生长状态;又如和新疆、云南手拉手学校的学生共同种植,比较在不同地理位置植物的生长情况等。挖掘种植活动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开阔眼界,解放思维,引领学生个性化地种植、联系性地种植、团队式地种植、创造性地种植。只有在有深度的学习实践中,学生才能看到生命细微的变化,从而体会生命的无限潜能。
2.在“创意养殖”中体悟生命的伟大。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有养蚕的内容,一般的指导过程是设计一本《养蚕记录》本,然后学生开始自由养殖,由于养蚕的时间较长且教师的指导缺乏个性和耐心,较多学生会渐渐对养蚕失去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习蚕的一生、人类养蚕的历史、蚕丝的使用等知识,然后对养蚕过程进行创意加工,如进行“彩蚕饲养”“蚕蜕皮视频展”“显微镜下的蚕蜕”“蚕吐丝前后的体重对比”“盆栽桑苗立体养蚕”“抽丝比赛”“制作蚕丝扇面”“蚕蛹雌雄之辨”等活动,学生在有趣的饲养活动中,深深体会到蚕伟大的一生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养蚕智慧。除了蚕、蚂蚁、蜗牛、鼠妇、土鳖虫等,只要是乡村、校园绿地里的昆虫,学生都喜欢玩弄它们,教师不如趁机开展“小虫子饲养”活动,通过集体性的饲养、记录、比较、展示,升级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像昆虫学家那样去“玩”虫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下生命的感觉。
二、深入科学阅读,拓展生命的视界
科学阅读强调读、思、做合一。进行科学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扩充科学知识、涵育人格素养。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科学阅读的资源理应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
1.以友善、好奇的心态去阅读自然,尊重生命。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百科全书,生命科学领域的阅读实践不能忽视对大自然的“阅读”。因此,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命展开“阅读”,改变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偏见或误解。在教学苏教版《科学》三上《动物植物人》一课时,少部分学生对“人也是动物”这个观点感到不解,他们觉得人类能制造各种工具,怎么能和那些小爬虫、鸟兽等相提并论呢?抓住这样的认知偏差,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屎壳郎通过滚粪球清洁了大自然、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会变色的衣服是人类模仿蝴蝶翅膀上的鳞片而制成的等等。这些大自然里的精灵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它们有人类不具备的本领,为人类的科技发明提供灵感,同样值得重视。阅读后,学生对动物一词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并认同了“人是动物”的观点。
2.以思辨、探索的姿态去阅读科学经典,思考生命。《昆虫记》是经典的科普读物,学生很喜欢。但是,在一次《昆虫记》阅读交流会上,笔者发现学生的交流只是描述和赞美,几乎没有质疑和启发。这固然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对学生阅读的有效引导。问题引领。在学生的科学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屎壳郎是清理粪便的高手,那么它们会清理自己的粪便吗?雌螳螂会吃掉它的“丈夫”,这种残酷的习性是怎样形成的?还有哪些昆虫也有同样的习性?等等,这些问题在《昆虫记》中没有答案,教师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科学阅读常用的方法。比如:读了《昆虫记》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读物、视频,然后比较、整理某一种昆虫在不同读物中的介绍,或者将其与身边的同类昆虫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虽然是同一种昆虫,但是因居住环境的不同,它们的身体结构、习性会有微小变化。在比较中阅读,学生理解了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
三、深层实践,承担生命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要到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实践。这里的实践,是“真刀真枪”的践行,而非“浮光掠影”的走场。
1.课程融合,点亮生命意识。课程融合,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学生运用科学课、数学课、语文课、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能有效提升自身素养。比如:进行河流水质调查,学生要先去河里取水,河岸很高,没有阶梯,此时就要想办法用塑料瓶制作一个打水装置;取了水要进行过滤,这就要运用过滤技能;过滤后要检测水的酸碱性及微量元素,这需获得环境监测站水质研究部门的支持;检测后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实现了融通,知行得以统一。更重要的是,学生体悟到可以用一己之力来改善周围的环境,能为其他生物创造美好家园,如此,责任意识便能渐渐得到加强。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推荐阅读:
论南岳火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0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5-26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6-28
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08-1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0-29
《旅游资源与开发》07-09
休闲旅游资源开发论文09-26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修日志)09-22
韶山红色旅游资源与利用调查报告08-03
张家界市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