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景观(共5篇)
地理景观 篇1
摘要:运用多媒体呈现地理景观图片,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地理教学,景观图片
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地图能够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象化,同时也能使具象的知识符号化。地图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地理景观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呈现适当的地理景观图片,既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更生动,让学生能在方寸课堂感受景观差异,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产生爱国情怀。
什么是地理景观图片呢?地理景观是指四周为天然界线所围绕的、性质上与其他区域有区别的地球表面的区域。每一区域是各种物体和现象完整的、相互制约的总体,并与景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丰富多样,既有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也有农田、工厂、矿山、道路、建筑、民俗等人文景观。地理景观图片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一种真实反映。
下面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堂中运用到地理景观图片的一些例子。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其中一个知识点为“日常生活中利用的太阳能”。教师可以实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图1《太阳能热水器》、图2《路灯使用的太阳能》),学生会发现原来地理离生活特别近,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这样也提升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程度。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中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实时展示极光图片(图3)。由于我们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很少有学生有机会到高纬度地区看到美丽的极光,极光图的呈现,也让学生对自己从未涉足的世界产生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
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需要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呈现图4,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软流层的存在,并且为大自然的美丽所震撼,也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2010年6月,一个由科学家和探险者组成的团队走近非洲尼拉贡戈火山口深处沸腾的熔岩湖畔。团队成员受1960年的纪录片The Devil's Blast的影响,从小就梦想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熔岩湖畔散步。摄影师奥利维尔·格林勒华特在距湖区一米处为我们拍下了熔岩物质独特的景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在引入这节新课时,可以介绍近期刚发生的事情:
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来了初雪,南京却“任性”地又过了一次夏天。“应景”的是,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纷飞,我在南京的艳阳里四季如春”,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很快便引发了一场多个名校官微关于热曲《南山南》歌词的改编大接龙。
下面是同一天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景观图(图5),通过其中两幅图的对比,学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差异,进而分析出冷锋是由我国北方向南方不断推进的,这也是学生身边能够亲身体验的例子。该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同感性,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即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如过多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毁林开荒。而我国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人口大国,私家车的平民化,使得我国人均耗能量大大增加。通过图6《国庆长假第一天南京高速公路状况图》,让学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并且很多学生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代入感非常强,增强了学生对人们日常生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感知。同时展示《全球变暖之后的北极熊》(图7),从而引起学生深思:地球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物种。我们平时出行是不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既减少拥堵情况,也减少能源消耗?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可实时展示图8,通过我国新版人民币5元(泰山图)、10元(长江三峡夔门图)和20元(桂林山水图)及其真实景观图的对比,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原来地理与生活离得这么近。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讲解褶皱山部分的“背斜、向斜以及背斜山、向斜山”时,教师可实时展示图9,四川的五色山、北京十渡风景区背斜山、某地向斜山的地理景观图既美丽又生动,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可展示图10,通过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来说明溯源侵蚀。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尼亚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层岩石抗侵蚀能力极强,但这层岩石之下却是脆弱的页岩和沙质岩层,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渐减小,照此下去,再过5万年左右,瀑布将完全消失。为了挽救尼亚加拉瀑布,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3厘米以内。
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展示图11,通过陕西靖边毛乌素沙地图片和南京石象路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东西差异。
地理景观图片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合理、适当地在课堂中展示地理景观图片,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也能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目前多媒体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地理教师必须重视这一教学手段,这也有利于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公民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庆文.景观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2(3).
[2]孟郑林.充分体现高中地理教学中景观图的有效运用[J].文理导航,2013(3).
[3]刘晓萍.地理景观图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5(22).
[4]单琳娜.“身临其境”的地理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0(11).
[5]燕国军.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5(1-2).
[6]张洪涛.运用景观图激发地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做法及注意事项[J].教育技术研究,2012(1).
地理景观 篇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利用景观生态学及综合自然地理学有关知识来了解和分析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并对我国一些成功的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成果做了的简单介绍,主要为了说明对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自然规律,并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上进行,以期实现一地区的农业景观的生态价值,经济及美学价值。
关键词:综合自然地理学
农业景观规划
农业生态环境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意在通过协调土地利用矛盾,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这一切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及资源为前提,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农业景观规划
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景观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它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到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说对于农业景观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对农业景观规划做一简单介绍。1.1对“景观”的理解及农业景观规划概念
对于“景观”来说,不一样的学科,对“景观”的解释就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农业景观规划研究方向。
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我们把“景观”看作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具体说来就是客观存在于地表自然界,既不同于土地单位,又与其他区划单位有区别,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殊地位的区划单位。也可将景观视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而景观生态学上把“景观”定义为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所以综合景观生态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这两个方向来看,农业景观规划就是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部分,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分析地域分异规律来解决农业景观水平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污染、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旨在创建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2我国农业景观的特点
农业是对自然景观影响重大的一种人为活动,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改进许多耕地被开垦出来。随着种植斑块的出现,自然景观转变为农业景观(种植斑块是由人为引进植物的斑块,如小麦田、水稻田和人工林等)。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过度的阶段,农业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人为活动造成农业景观脆弱性增强。在我国一些原有的较好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放弃,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与机械化耕种使人类活动过程和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有机质减少、面源污染、土壤板结是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增强,使其更容易遭受到自然灾害等的破坏。
2(2)农田种植的物种过于单一,以及人工种植方式,使其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影响了生态群落结构层次的丰富性和功能性的稳定性。
(3)农田生态建设有一定的成效,农业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大幅提高。
(4)通过对地区自然环境及自然优势的开发,新的农业景观出现,如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的出现,给农业景观增添新的特色,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综合自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从农业系统、生产、景观形成的特点出发,联系综合自然地理,综合的考虑农业景观结构单元内部的搭配,并结合其内部生产力问题,兼顾人文效应和生态功能,我谈一下我认为的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要求增加农业系统中的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各层次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由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所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景观镶嵌格局。
(2)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保证各个农业景观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循环,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
(3)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定的自然和环境限制因子的制约,所以在对一地区的农业景观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选择合适的空间格局,建立人工景观解除不利因子的制约作用,创造并放大有力的自然与环境因子,增加产出,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有益的农业景观。
(4)因地制宜原则。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必然要落实到具体区域,因此必须因地制宜考虑景观格局设,以便更好实现农业景观各功能。不同地区所具备的的光、温、水、热等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特征、植物群落类型、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是不同的,所以对其农业生态建设就需要不一样的农业景观格局。
(5)人类是整个农业系统的主导成分,其能动性调动和负面影响控制是景观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而景观是否得到当地人群的满意,美学、生物多样性等综合景观生态功能和社会教育意义等都是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如生态恢复区模拟自然顶级群落时应注意以用材林种、薪炭林种、果树、牧草种类与其他物种构成复合景观,并尽可能为更多物种的繁衍提供适宜栖息地。
(6)丰富景观功能,注重景观效应的形成,景观线路设计要流畅贯通,且同时兼备视觉美与人文精神美。
(7)生态美学原则。整个规划设计要包含多重意义的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要合理整合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我国的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成就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农业发展历史长达8000年。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比如说立体生态农业,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北方风沙半干旱区的林草田镶嵌格局和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这些农业生态建设模式至 3 今仍充满丰富的科学内涵。以下选择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作为案例进行介绍。3.1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
3.1.1 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
图3.1珠江三角洲基塘体系图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体系是当地人民利用该地雨量丰富、地形低洼、河流经常泛滥的自然条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在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带的腹心,基塘集中分布区为1120km2,占三角洲总面积的1/10。这里的基和塘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是耕地面积的3倍。这种湿地景观生态工程包括陆基与鱼塘两部分,基是作物生长之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桑、蚕、鱼的营养库;而塘则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基、塘比例(陆面和水面的比例)大约为1:1。随利用方式、种植作物的不同,基又可分为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等,基面通常宽8~12m高0.5~2m。鱼塘面积0.13~04hm2,多为长方形,长宽比6:4,水深1.7~3.0m。
基塘体系在珠江三角洲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农业转向外向型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愈益成为家庭经营的小尺度(0.2-0.5hm2)集约化种养单元。它综合了蔬菜、甘蔗、桑的栽培,养蚕业、鱼类混养以及畜牧生产,总生物生产力达(20-40t/hm2)。
3.1.2 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图3.2
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农业
鱼塘台田模式是借鉴基塘农业总结出来的,针对的是华北地区的地势低洼,渍涝严重,土壤水盐运动现象。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同事台田地势高,地下水水位低,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降低台田地表的盐度,以达到改良华北地区的中低产田的效果。
在无法搞农业种植的重盐碱地里,根据挖塘(挖沟)渗盐碱的原理,挖塘筑台田,使修筑的台田盐碱下渗后能成为无盐碱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或建立植桑基地养蚕等,再在塘里养鱼,这是一个改造盐碱地的良好成功模式。
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规划、实施和建设的。鱼塘—台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生产方式,实现了微观上的专业化和宏观上的综合化的高度结合,可以保持生产中获得最佳的经济产出,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1.3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图3.3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这种农业景观模式主要是针对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创造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充分利用当地的“立体气候”,依据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实行多种生物结构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副业的农业模式。变以“粮食”为主成以“林果”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毛竹—果园/人工草地—农田—鱼塘。以千烟州为例:
千烟洲,共有9条小溪沟,分属于3个最初级的小流域,1980年,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科考队在此地设立试验点,1982年建立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研究红壤丘陵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以及红壤丘陵水上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该地区最采取了“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是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这种农业模式不但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而且也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今在泰和县各个乡镇,处处丘陵,处处果园,处处是小楼房。
3.2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
在我国东北平原的西部存在着大片固定沙地,这里属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 400~500mm,沙地中沙平地多,土壤水分条件比较好。由于沙地的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土地利用,农林争地、农牧争地的矛盾愈演愈烈,土地荒漠化日渐严重。
对这种沙地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重建,关键是要改变景观格局,建立林带、林网以控制沙化,同时在已经沙化的土地上种植豆科牧草,形成一个使干扰不断减弱的负反馈环。按照这种田、草、林体系进行的规划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在平顶沙地上建立网格状复合生态系统,主林带间距200m,副林带间距300m;林带内侧种植宽50m的沙打旺草带,草带内可形成固定耕地。林草田的比例以2:1:5为适宜[4]。
在外缘有沙地围绕、中间为碟形洼地的地段,可建立环状的林草田格局;.在多丘状沙地上建立林网与草斑相结合的镶嵌结构,为固沙需要,林带网格大小以200m×100m 为宜。目前,在沙丘上种植的人工杨树林干物质产量为.8~12t/hm2,沙打旺为10t/hm2。沙打旺经过粉碎加工是良好的畜牧饲料,因而这种复合体系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共同发展。至于长垅间的长洼地,可采取水利控制和生物控制相结合,节节修筑沙坝,拦蓄夏季的暴雨径流。沙坝一般长2km,可连接两旁的沙垅,坝高2~3m,可储水50~100万m3。每隔5~6km 修筑一座沙坝,改变了原来长洼地均质性的特点,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可因地制宜种植不同作物,如红麻、参子和芦苇等喜湿耐盐、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3.3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大范围、高强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据傅伯杰等对延安市羊圈沟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黄土梁地上4种已持续15年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 林地类型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本区内一种以“坡修梯田、沟筑坝地、发展林草、立体镶嵌”为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形成,其主要内容是:
(1)按土地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陡坡耕地,发展林草,使耕地面积从当前占土地面积的45%~55%压缩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60.%,使农、林、牧业用地镶嵌配置、协调发展;
(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沟谷中打坝淤地,1km2, 可打坝淤地,2.6~4.0 hm2,发展灌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3)造林种草恢复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种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发展畜牧业;沟沿线以下的沟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
林草植被的恢复是景观生态建设的核心。据测定,林冠对降水的截流率为12.5% ~26.7%,黄绵土上40~50 龄山杨林地的土壤稳渗透率较农地高(.倍,林地表土抗冲刷力较农地高93 倍以上,比草地高32 倍以上。离石试区对郁闭度85%的沙棘林观测表明,在45min 降水75.3mm 情况下,可减少径流85.2%,减沙98.4%对12种人工牧草观测表明,平均减少径流47.5%,减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可充分发挥黄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层所具有的土壤水库功能。离石试区通过坡地改梯田,种植5种作物,平均亩产230?,比未改造坡地增产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暂时未能实现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须实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沟种植和草粮带间作。黄土高原区粮食低产的制约因素中养分亏缺的影响大于水分亏缺,因而增加养分投入、以肥调水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粮食实现自给方能彻底解决滥垦滥伐,使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
4 结语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联系紧密,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不合理问题等,是我们进行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农业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加大对农业景观规划的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壤污染、沙化等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1】王锐,王仰麟,景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景观分析.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April,2004 【2】王莹,周玲,董广平,吴兴恩,彭春秀,周雯,彭磊.刍议农业景观规划.生态农业 ECO-AGRICULTURE 【3】肖笃宁,李秀珍,高俊,常禹,李团胜等.景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地理景观图的解题攻略 篇3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图像形式日趋多样,景观图已成为呈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与传统图形相比,景观图能直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使人身临其境,不但加强了直观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语言描述的不足。地理景观是环境的一面镜子,提供的信息量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有利于考查图像判读与信息的提取能力、地理空间的想象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景观欣赏与审美能力,还能考查对基本概念、自然原理和自然规律的理解、推导、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
常见的景观图有自然带景观图、名山古迹素描图或图片、断层和火山喷发、典型地质现象的景观图、人类生产、生活场景、环境问题图片等。高考试题情境设置时,常通过地质地貌景观考查岩石的成因类型、内外力作用;通过水文景观考查瀑布的成因、河流水文特征;通过生物景观考查自然带或气候特征;通过人文景观考查人类活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由于景观图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命题取材广泛,便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加之情境来源于现实生活,信息呈现形式新颖。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解题策略
1. 解题思路。
步骤1:理解命题意图、明确试题要求;
步骤2:解读图示景观、获取有效信息;
步骤3:调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作答。
2. 判读要领。
(1)准确判读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因素或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即描述图名。
(2)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因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3)根据景观图中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联系有关知识作答。
3. 典例分析。
(1)自然景观图。
【例1】(2013·福建)图1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 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2.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思路点拨:本题组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的图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情境中景观图源于现实生活,为雅鲁藏布江北岸,近雅鲁藏布大峡谷处的一著名景点——“佛掌沙丘”,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沙丘形态特征及其所在地理环境,判断图示沙丘的分布地区及其形成原因,考查了考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迁移能力。
第1题,河流地貌的发育,涉及冲积扇、洪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四个名词,调动储备知识:冲积扇和洪积平原一般是在河流出山口处水流减缓,泥沙在山前淤积而成;三角洲一般是在河口附近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淤积而成;河漫滩平原一般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在凸岸堆积,河床宽广。题图中信息给出宽阔的河面,河岸附近的高山,“爬升沙丘”位于两者之间的宽谷,再加上本段河流为河段中游,这些地理环境特征与河漫滩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相符合。
第2题,情境中提供信息给出该沙丘为“爬升沙丘”。根据生活认知对关键词“爬升”的理解:沙丘前行方向应与外力作用的方向相一致,其总体方向应向上(即高处)。结合图示沙丘的形态,可得出本题选C。
答案:1.D 2.C
(2)人文景观图。
【例2】(2015·江苏)图2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 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 文化底蕴深厚 B. 商业繁荣发达
C. 人口高度集聚 D. 水陆交通便利
2. 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 行政功能为主 B. 军事功能为主
C. 文化功能为主 D. 经济功能为主
思路点拨:本题组借助于《清明上河图》,真实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水陆交通便捷、人员与货物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试题要求考生能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和城市职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地处平原,汴河从城市穿过,城市内部陆路发达,且与外界相连,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2题,东京是南北朝和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三、综合训练
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梅家坞部分龙井茶园里,安装了一批大功率的“防霜冻茶园风扇”,这种防冻风扇安装在6米多高的铁杆顶上,当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内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防止霜害的目的。读图3,回答1~2题。
1. 当防冻风扇自动启动时,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
A. 距离地面6~10米存在逆温层
B. 近地面气温比防冻风扇处气温高
C. 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D. 夜间为阴天,地面冷却弱
2. 除防冻风扇外,下列方法对茶园防御霜冻可行的是
①熏烟法 ②覆盖法 ③喷水除霜 ④茶园排水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图4)及植物景观照片(图5),完成3~5题。
3. 照片显示的植物常见于
A、① B、② C、③ D、④
4. 该植物的生长环境
A. 少雨,根系发达是为了储存大量水
B. 多雨,且土壤的矿物质含量较丰富
C. 多雨,但土壤中的矿物成分较少
D. 雨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土壤肥沃
5. 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A. 山东丘陵 B. 江南丘陵 C. 德干高原 D. 巴西高原
“岱崮地貌”(如图6)是山东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该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图7为其地形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8题。
6. 该山区的岩石主要是
A. 花岗岩 B. 石灰岩
C. 大理岩 D. 玄武岩
7. 岱崮地貌的地貌形态最为准确的描述是
A. 顶平,身陡,麓缓
B. 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 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 四周高,中间低
8. 结合景观图判断“岱崮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
A. 沉积→岩层的断裂作用
B. 岩浆沿地壳缝隙喷出地表
C. 沉积→抬升→外力侵蚀
D. 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
图8、图9为我国某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该地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读下列两幅图,完成第9~11题。
9. 图8、图9所表示的聚落分布特点,分别是
A. 图8——位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地带;图9——依山而建,大致沿等高线延伸
B. 图8——位于港口附近;图9——位于林区的边缘
C. 图8——位于交通线附近并沿交通线延伸;图9——依山而建,垂直于等高线延伸
D. 图8——位于河流两岸;图9——位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10. 左右两图所示聚落,自然灾害危害较大的分别是
A. 图8——干旱 图9——洪水
B. 图8——洪涝 图9——滑坡
C. 图8——泥石流 图9——地震
D. 图8——地震 图9——干旱
11. 图9所示民居建筑多呈现为吊脚、架空的形态,比较适应当地
A. 湿度大、夏季多台风雨的气候特点
B. 雨季持续时间长,多大风暴雨天气的气候特点
C. 湿度小、多风沙天气的气候特点
D. 湿度大、多雨,夏季特别闷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图10、图11为我国两地农业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图10、图11农业景观的界限出现了变化,其变化方向分别是
A. 向西北 B. 向东南 C. 向东北 D. 向西南
13. 由于甲、乙农业景观界线的实际变化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是
A. 土地盐碱化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地下水污染
14. 读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甲河段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并阐述该大坝建成后所发挥的作用。
(2)说出乙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乙地发展该农业的区位条件。
(3)描述丙地传统民居景观特征,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说明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原因。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城市景观图
材料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汽车的拥有量日渐增多,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1)根据材料一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大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漫画“不堪重负”、“新版植树造林”。简要阐述我国在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上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 A 根据材料可知,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内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这说明距离地面6~10米存在逆温层。
2. B 熏烟法可以增强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和大气逆辐射能力;覆盖法可以减少大气与地面的热量散失;喷水除霜可以减轻霜冻危害;茶园排水法会降低土壤温度。
3. A 图中植物茂盛,根系发达,其生长环境高温多雨,应分布在低纬度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区,对应的自然带为① 。
4. C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生物新陈代谢快,营养成分主要贮存在生物体内,土壤比较贫瘠。
5. A ③自然景观水平方向分布纬度为35oN~60oN,应为山东丘陵。
6. B 山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可判断岩石为石灰岩(沉积岩)。
7. C 由“岱崮地貌”的等高线图可看出,地貌形态是顶部平坦,周围陡峭。
8. C 山东地区岱崮地貌,其演化过程是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地壳,上部石灰岩主要遭受化学风化作用,下部山坡主要由于风化剥蚀,水土大量流失,崮顶灰岩的崩塌、坠落,最后形成现在的岱崮地貌。
9. A 由图可知,图8中聚落分布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地带;图9聚落分布依山而建且大致位于同一高度,沿等高线分布。
10. B 图8水系发达易发洪涝灾害;图9聚落位于山坡,易发滑坡灾害。
11. D 该地建筑为吊脚、架空的形态起到通风排水的作用,可推断当地环境闷热潮湿。
12. A 图10所示农业生产活动为耕作农业,图11为畜牧业。两者界限为农耕区与畜牧区的界限。随人口增加,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活动加剧导致该线向西北移动。
13. B 该处生态薄弱性,畜牧区转变为农耕区导致土地荒漠化。
14.(1)洪涝 作用:防洪、水力发电、改善航道条件、灌溉、养殖、旅游等。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3) 特征:沿河分布(小桥流水人家),屋顶坡度大。 原因:降水丰富,降水强度大;河网密布,以河运为主。
15.(1)①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②降水增加 ③湿度降低 ④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 ⑤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增大)。
(2)措施: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路网规划;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等。
地理景观 篇4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 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0.
[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
[3]肖笃宁.从自然地理学到景观生态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7).
[4]何东进,洪伟,吴承祯等.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8).
[5]冯明义.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3).
[6]张雪萍,张淑花.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生态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3).
[7]陈立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34).
[8]刘海燕.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5,(50).
地理景观 篇5
景观生态学是近期生态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它主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和管理问题[1]。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2],尤其突出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3]。但是,景观生态学或多或少地只研究生物与已存在于景观中的某一元素(如斑块、廊道等)之间的关系,或记载已存在的景观元素和格局[4],或以农村庭院[5]或家庭田园[6]为研究重点,缺少对农村景观的系统的、整体化的认识,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马世骏[7]倡导的生态工程理论,为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利用生态工程的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原理,对包括农村庭院、村舍和村庄周围环境进行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不仅考虑了小尺度、小规模景观建设的特点,而且也考虑了农村生态系统整体层次上景观建设的特点。是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农村生态建设实践中的一个有益尝试,对于促进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的合理融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这种成功典型在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中还比较少见,本文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程序,及建设后的综合效益进行了研究。1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基地情况
西单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胶济铁路以北的山前洪冲积平原上。全村有 300 多户 ,1099 口人。土地面积 179.3hm2, 耕地 135hm2, 其中粮食作物和蔬菜共计 81.7hm2, 林果地 53hm2, 人均耕地 0.077hm2。1985 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 90 元,农村经济环境十分恶劣。居住零乱,街不成街,道不成道,庭院缺乏合理规划。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秸秆随处堆放,畜禽粪便到处现。加上村东的一条旧河道,因年久失修,夏天蚊蝇大量滋生,农村生态环境也十分恶劣。2 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内容
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庭院生态、街道美化、河道治理、环村林带 4 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一体的工程,分述如下。2.1 庭院生态工程
西单村的庭院建设生态工程于 1983 年开始规划实施。根据规划,每个农户庭院占地面积为 25×16m2,其中可利用面积 272.6m2。庭院内部部分面积栽种蔬菜,正门到大门的走廊栽种两排葡萄。厕所一般用隔层隔成上下两层,上面养鸡,鸡粪作为下面猪的饲料。庭院前面是一个 16×4m2 的藕池,藕池与厕所相连,每天猪排出的粪便冲入藕池作为肥料。院墙外四周分别种植葡萄、丝瓜和云豆等藤本植物。此设计保证了从地面到空中,从庭院到四周,从资源利用到经济产出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多季节综合效益的获得,实现了庭院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图 1)。图 1 庭院生态良性循环 Fig.1 Benign cycling in courtyard ecology2.2 街道美化与沼气建设工程
为切实改变村容村貌,西单村 1989 年建起了一座以家畜粪便为原料、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发酵罐。沼气发酵的原料是奶牛、养猪场和养鸡场的粪便,饲养奶牛的饲料是青贮的玉米秸秆。沼气发酵后的残渣又成为培育农田的良好的肥源,从而实现了由种植到养殖、由环境改造到农村能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图 2)。图 2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种养良性循环 Fig.2 Benign cycling between cropping and animal breeding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3 河道治理工程
针对老河道存在的问题,为了既有利于村庄环境的改造,为村民提供休息娱乐场所,又有利于保证在旱季农田灌溉、涝季排水,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西单村于 1990 年开工建成了一条长 1250m、宽 30m 的环村河。并将村前的 3hm2 旧河道开发成人工水上公园,水中养鱼,水面可以划船,岸边可钓鱼。同时利用挖环村河的土在村后建起了一座面积为 1hm2 的假山,供村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图 3)。图 3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河道整治与综合利用 Fig.3 Channel regulation and integrated utilization in rural landscape ecosystem2.4 环村林建设工程
为了改善农田小气候,并适应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景观生态工程建设,该村于 1992 年在村四周种上了宽 40m、面积为 667hm2 的苹果园。
这样,西单村就形成了一个以外围经济林为屏障,中间农田为生产主体,近村环村河为缓冲带,村后假山为点缀,庭院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该工程体现了由外及里,多种成分、多景观组合,资源综合利用、系统良性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工程特色,为此项工程获得稳定持续的综合效益打下了基础。3 效益分析
西单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的良好效益主要从 4 个方面进行反映,即资源利用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述如下:3.1 资源利用效益分析3.1.1 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情况
从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上看,西单村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使庭院的生态位利用更加充实,空间、时间利用更加充分,食物链结构也更加完整。调查表明,景观建设水平高的庭院,其土地、空间和时间利用率分别比一般庭院高 102.98%、66.7% 和 88.9%。说明庭院景观建设在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表 1 是西单村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西单村和周围村庭院建设的现状,将庭院景观建设划分为 3 种不同的发展类型,即环境美化型(以单继政庭院为代表)、经济效益型(以朱相荣庭院为代表)、方便实用型(以李爱文庭院为代表)进行研究(下同),可以看出,环境美化型庭院的利用率最高,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为 59.77%,对空间的利用率为 80%,对时间的利用率为 66.7%;方便实用型庭院利用率最低,其对庭院土地的利用率只有 15.36%,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只有 33.3%。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率分别是经济效益型和方便实用型庭院的 1.46 倍和 2.19 倍,说明环境美化型庭院对庭院生态位资源的利用最充分,利用也最合理,利用效率也最高。表 1 庭院生态位资源利用率对比分析 Table 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co-niche resources using rate in courtyard户名可利用面积(m2)实际利用面积(m2)土地利用率(%)空间利用率(%)时间利用率(%)平均(%)单继政44026359.778066.773朱相荣25610039.0633.366.750李爱文3255015.3633.333.333.3注:空间利用率按组分所占面积计算,时间利用率按组分生育期占总生育期比例计算。3.1.2 西单村废弃物资源的利用情况
根据研究,西单村利用一座 7200m3 的青贮池,每年基本可以消化掉本村产出的全部玉米秸秆,另外,该村每年还要另从外村购进玉米秸秆 150万kg,其青贮的秸秆才能满足本村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全村 300 头奶牛、5000 头生猪和 1 万只鸡每天产出的约 7500kg 粪便,全部进入容积为 2200m3 的沼气罐[8]。经过发酵后,沼气罐每天又有约 1万kg 的沼渣输出进入农田,单位面积农田平均年可施入沼渣约 2.6万kg/hm2,实现了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粪便经过发酵后,每天平均可以产出沼气 295.98m3,单位容积产气率为 0.1345,相当于户均节能折标准煤 1.6t。基本可以满足全村 8~10 个月生活用能的需要,又克服了户用小型沼气池出料难,利用率时间短、利用率低的问题。大型沼气罐和小型沼气池运转状况的对比分析见表 2。表 2 两种沼气系统运转情况对比分析 Table 2 Operational analysis between two biogas systems地点总容积(m3)户均容积(m3/户)年产气量(m3/a)日均产气量(m3/d)单位容积产气率(m3/m3)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西单村22007.46109273295.980.13451.6朱东村9909440001.110.12341
同时,沼气工程的建设既使农村能源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表 3),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农村的肥源结构,增加了肥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表 3 西单村能源结构变化情况 Table 3 Changes of energy structure in Xishan village年份煤(t)沼气(m3)液化气(罐)秸秆(万/kg)户均节能(标准煤 t/户)19894270855108.***29501.63.2 生态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