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外词汇(通用10篇)
英语课外词汇 篇1
摘要:词汇是大学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板块, 词汇量的大小与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正比。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并由此寻求在大学英语阶段有效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词汇教学,大学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进程的日益深入, 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大学阶段也是如此。如何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是大学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从现实来看, 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词汇学习环节却是学生的明显短板。特别是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词汇量的累积很少,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那么怎样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呢?笔者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力图找到在大学英语阶段有效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基本含义
内隐学习理论和外显学习理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 也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性质、规律等内在的规律后应用到学习中来, 不需要过多地付出和对个人意志品质的约束就能够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外显学习理论是指学习者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后, 通过不懈坚持和努力最终达到自己学习目的, 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从含义来看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很大差异。首先, 内隐学习强调个人的自动认知, 不需要个人意志品质的作用, 而外显学习更强调意志品质的作用;其次, 内隐学习相对稳定, 而外显学习则对于个人的主观努力要求较高, 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另外, 相对于外显学习强调精力的付出, 内隐学习是抽象的, 是无意地获得知识, 同时以隐性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尽管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存在巨大的差异, 但它们并非完全独立, 各自为政。相反, 几乎所有复杂的知识都须由二者合作获得, 并加以运用。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必要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 学习也是这样。英语学习中, 词汇是基础, 只有词汇达到一定积累后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英语学习。因此,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灵活运用内隐和外显理论组织词汇教学,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推荐词汇量分为3 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中, 规定学生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4795 个单词和700个词组;较高要求中, 规定掌握的总词汇量为6395 个单词和1200 个词组;规定“更高要求”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7675 个单词和1870 个词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3) 。 如此大的词汇量, 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词汇学习方法, 只能是事倍功半, 费时低效, 必须探索新的词汇学习方法。从内隐学习理论和外显学习理论的概念来看, 这两种学习模式各有所长。内隐学习理论更加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在词汇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来减轻学习的负担;而外隐学习强调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付出, 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实现对于英语词汇的把握。因此, 把内隐学习理论和外显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词汇的学习与记忆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的具体举措
(一) 词汇教学中让学生多接触生词
关于词汇, 内隐教学法主张学生应该最大频次、最多形式地与词汇进行接触, 比如, 在不同的篇章、段落与语境中磨炼同一个单词, 因为内隐学习的发生是自发的、不知不觉的且对复杂规则较为敏感, 因此, 无论其能否为外显记忆所保持, 先前的学习都不会徒劳。而且接触频次越多, 词汇的储存就越牢固, 随着无意识中词汇量的增多, 学习情境和测验情境中的语流、语感的出现就越多。
(二) 鼓励学生多付出
学习虽然讲究方法, 但学习的规律证明学习是不能走捷径的, 该付出必须要多付出, 英语词汇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对于学生词汇记忆要尽可能多地予以鼓励,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增强语感, 认真辨别每个单词由几个音节组成, 重音在哪里, 使他们知道单词和读音之间的联系, 形成强化记忆。还要多感官记忆, 听觉与视觉要适当交替进行, 各种感官并用, 多渠道输入信息, 以便于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三) 内隐外显共同运用
实践证明, 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方式学习时, 效果是最好的, 这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学习都包含内隐和外显知识的获得, 而且相互促进。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传统词汇教学时, 可通过典型的例句以及一些重要搭配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出现频率高的、使用时容易出现错误的单词进行重点讲解, 同时, 注重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及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采用微视频、有声读物、动画游戏等方式, 在讨论问题、分析材料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潜移默化地了解并关注目标词, 并不知不觉地习得生词。
总之,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所在, 教师要遵循学习规律, 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的词汇学习和积累, 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阳志清, 杨烈祥.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2) .
[2]孙炬.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研究的新进展[J].外语界, 2006 (6) .
英语课外作业 篇2
【关键词】英语课外作业 其它学科资源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语言课程,其本质决定了它的学科融合性较强,且极为顺应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学科融合。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有效处理好其他学科和英语之间的横向联系及相互渗透,大胆运用“拿来主义”原则,创造性地融合各学科资源;《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在教学中要积极促进英语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样更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而英语作业更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有效延伸,是巩固和提高“教”与“学”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我设计英语课外作业时融合各科教学资源,丰富了英语课外作业的内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美术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空间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动手涂涂画画几乎是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我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就设计了回家画画的作业,既是枯燥读写的调节,又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如在小学牛津英语苏教版4B的Unit3 What’s your job? 这是一个关于职业的描述。在教完这课后,我就请每位同学利用画圆圈来表示职业。第二天同学们画的画让我目睹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凡的创造力:在圆圈里加几条线就成了一个方向盘,这是一位“汽车迷”将来的理想——当一名威风帅气的汽车司机(driver);在圆圈上加两条线就成了一个酒瓶,那是一名想当服务员(waitress)的小姑娘的杰作等。同学们都很喜欢这样的作业,因为美术和英语的有机结合让他们有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调和缤纷的乐趣,让他们了解了更加多彩的英语和拥有了更为多姿的童年。
二、用音乐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妙动听的空间
很多实践证明,孩子有自然接受和亲近音乐的本能需要,音乐能带给他们愉悦和欢乐。在教授小学牛津英语苏教版5A的Unit1 The frist day 时,本单元重点句型How many…are there …?很多学生没掌握好“How many后要加可数名词的复数”这一知识点。正好本单元中有一首Two jackets的歌,在课堂上教完这首歌后,我就请学生根据歌的旋律自己作词。如:
——How many jackets are there ?
——There are two jackets on the chair。
——Are there any jackets on the bed?
——No,there aren’t any jackets on the bed。
—— How many flowers are there?
——There are m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
——Are there any flowers in the classroom?
——There aren’t any flowers in the classroom。
学生在唱自己编的曲子时都分外高兴,唱地也格外的动听。我能感受到同学们的欣喜和自豪,他们为自己能创作英文歌曲而兴高采烈,在一遍遍的吟唱和练习中,他们逐渐地自然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整个过程非常的自然和愉快。
三、用表演为孩子建造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
自我表现是每个人的一种本能需要,尤其是对于孩子,他们有较强的表演欲望,更有出色的表演天分,只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表现自我的舞台,每一个孩子都是表演天才。在教授小学牛津英语苏教版3A的Unit1 Hellow 时。学生学会了关于动物的一系列单词:cat,monkey,tiger,dog,zebra……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巩固单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让学生回家将所教动物的代表性动作熟练的表现好,然后在下一堂课之前几分钟复习时间表演。这个作业对一部分后进生和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更有效果,具有很明显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平时在课堂上看到别的小朋友积极性那么高,他们自己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因为性格内向,又缺乏自信,所以他们不敢大胆地往前冲。然而把表演作业带回家里,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能够作好充分的准备,增添了自信和胆量。这说明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但消化了课内的知识,而且还探知到了课外的知识,大大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四、用专辑为孩子设计一个展示语音水平的空间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顺利的进行交流就需要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作为基础。小学生都是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的英语学习者。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语音语调,激发他们的说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在教小学牛津英语[苏教版]3B Unit2 Family Members时,我就布置了星期天让他们回家给自己“出版专辑”的作业。当听到这一作业时,他们显得既惊奇又兴奋,“录自己的声音,自己制作录音专辑”他们大喊着。我却不知能否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在星期一的早读课上,我把同学们的“专辑”磁带放到录音机播放交流,还举行了评比和签赠仪式。
英语课外词汇 篇3
目前,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 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一些对外汉语教师表示, 学生普遍反映到了中级阶段, 汉语学习进入了瓶颈期, 认为自己进步很慢。中级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不使用复杂词汇、句式也可以完成交际目的, 因此, 他们往往会习惯性选择简单语言, 回避复杂词汇、复杂句式。如:
教师:你的室友在听音乐, 特别吵, 但是你想睡觉, 你会怎么办?
学生A:搬家。
学生B:我可以睡觉, 没关系。
教师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商量、请求或者抱怨, 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更倾向于简单的回答。从交际效果上来说无可厚非, 然而从提高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说, 则无益处。因此, 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词汇在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课型上来说, 口语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目前, 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重视生词、语法讲解而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现象, 教师上课并不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出发点。
从课程阶段来说, 中级口语课区别于初级、高级口语课的教学侧重在什么地方呢?陈贤纯认为中级是词语强化阶段, 提出对中级阶段词汇按语义场进行分类, 分三个循环进行集中强化。[2]徐子亮提出词汇学习分为词语的识记、保持、再认三个环节, 对词语可以按词性、功能、意义进行分类。[3]
桂诗春认为口语表达的过程也是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 她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话语计划阶段, 即“说话人根据自己的意图或者交际双方的需求计划自己说话的内容 (思想) 。”[4]第二, 话语构建阶段, 要从记忆库的心理词汇中选择合适的词, 再按照语法规则将这些词语进行组合排列, 形成有意义的词组或句子;第三, 执行阶段, 即口语表达。可以看出, 口语表达的关键在于记忆库中存在大量的心理词汇和用来将词汇组成句子的语言成分。
因此, 增加词汇的有效输入是中级口语教学的重点, 增大词汇量, 加大中介语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词汇成句、成段表达的能力打基础。
二、从心理词汇角度进行词汇教学
如何提高词汇的有效输入呢?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语言形式, 忽视语言学习者接受的心理机制, 造成学生学会了词却无法说出得体的句子。因此, 词汇教学应符合人的心理机制。
目前,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词汇零散分布在课文中, 在课文后面附有一对一的解释, 在书后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词汇表, 这样的词汇呈现方式方便检索, 但不利于掌握。有研究表明:一对一的生词表并不能促进词汇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 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对生词进行猜测的机会, 降低词汇编码过程的加工水平, 削弱学习者对生词及其共现搭配的注意, 从而导致学习者词块能力的低下。[5]
《中级汉语口语 (第二版) 》 (刘德联、赵晓雨, 67-70) 第八课《我在校外租了房子》中有27个生词, 排列顺序是按照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这样方便查找, 但是词汇与词汇之间没有联系, 不容易让学生记忆。
心理词汇理论认为, 心理词库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大脑中所有关于词形、词义及其用法的一个巨大的仓库。张萍提出语心理词库构建与词汇习得发展过程一致, 即从音义匹配到句法知识扩展再到语义网络构建。[6]即词汇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呈现应以意义为联结点。
传统的按照义类进行词汇分类, 如:家具有桌子、椅子、衣柜。这样分类的好处在于很快理解词义, 但是会有一个问题, 桌子和衣柜其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我们将词汇放置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 词与词之间很快就建立了联系, 并且这种联系建立在心理认知基础上, 比较稳固。
我们可以把房间当成一个封闭系统, 把涉及房间的所有词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单位, 我们可以联想到房间、厨房、客厅、卧室、洗手间、卫生间、暖气、空调、电脑。厨房中有冰箱、煤气灶、电磁炉、水龙头, 卧室有床、衣柜, 洗手间有马桶、浴盆、喷头等。所以,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 (展示一组房间照片, 指着房间的布局、房间的陈设进行词汇教学)
房间有哪些?
学生:卧室、厨房、洗手间、客厅。
教师:卧室中有什么?
学生:床、衣柜、空调……
教师:厨房里有什么?
……
从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词, 接下来要通过不断的练习, 让学生会用这些词:
教师:大卫, 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房间吗?
大卫:我的房间有床、电视、电脑、桌子。
教师:大卫, 在学校住好吗?跟你的家比。
大卫:不好。太小了, 没有厨房, 没有客厅。
教师:大卫的宿舍有一张床、有电视, 大卫觉得宿舍太小了, 住家里比住宿舍好。对不对?
学生:对。
……
练习了这些词以后,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扩展学习, 而词汇也不限制于房间这个封闭系统:
教师:如果不喜欢住宿舍, 可以到外面租房。你们会租什么样的房子?
学生:能上网、有电视、便宜……
学生:到学校近。
教师:对, 我们要考虑位置和交通, 如果想便宜一些, 可以两个人一起租, 叫合租。还有别的吗?
学生:附近要有买东西的地方。
教师:对, 周围要有超市、商场
……
接下来, 再找两三个租房信息, 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租房并说出原因。重复词汇的同时进行成句、成段表达。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联想, 词汇从学生心理认知机制出发, 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词汇到主动地思考。学生在进入房间后, 随时都会遇见用词的机会, 即提高了识别记忆词汇的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词汇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重要性的分析及用心理词汇进行词汇教学的尝试, 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中级口语教学重点是词汇教学, 将词汇建立在学生的心理认知机制上, 将词汇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并进行反复练习, 可以提高学生词汇量和成段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级口语,交际能力,心理词汇
参考文献
[1]吴中伟.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2-3.[1]吴中伟.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2-3.
[2]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世界汉语教学, 1999 (4) .[2]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词语的集中强化教学.世界汉语教学, 1999 (4) .
[3]徐子亮.论词语的积累.汉语学习, 1997 (4) :46-49.[3]徐子亮.论词语的积累.汉语学习, 1997 (4) :46-49.
[4]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415.[4]桂诗春.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415.
[5]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国外外语教学, 2007, 11 (4) :27-32.[5]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国外外语教学, 2007, 11 (4) :27-32.
英语课外词汇 篇4
关键词:词汇学习;攻克难关;更新理念;精于调动;敢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11-02
我们在小学学习汉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一个字或一个词,有时不能把该字或词的几个方面同时全部掌握,往往是听明白了,但不知道怎么写;或者是会写,但不会读;或者是会读会写,但不知意义。随着多听多见,并且通过使用,才得以完全掌握。总之,我们学习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在学习词汇时,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把读音,拼写,词性,意义,句法功能等等全部掌握。因此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也不能过分强调词义的记忆,特别是相对应的汉语意义的记忆,以避免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定势,认为只要知道词义,就掌握了单词。一旦学生在听或阅读时,遇见一些词而不知汉语意义时,便无所适从,并从心理上产生过度焦虑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如学习母语那样掌握词汇的正常过程。
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刚进入校门的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避免用汉语词汇的意义来记忆英语单词的词义是可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言学家们来说,对词汇学习有着准确的,清晰的理论参照。其研究证明“外语学习者确实需要大量的词汇”。要完整地教会一个单词,并能准确积极地使用它,至少应该知道:1、它的发音与拼写;2、它的语法特征:3、它是否属于多种语法类别:4、它的语素和句法特征;5、它的衍生词;6、它的话语特性;7、它与其它单词在搭配上,语义上或连结上所形成的关系网;8、它的联想关系和语用特征:9、它是否只有一个或多个词义(包括其惯用法词义)。就是说认识一个词,既要求掌握其形式,又要熟知其用法。掌握一个单词也还意味着记住它。如果一个单词只记住了几个星期,在该用它时记不起它,或者在学习后没有把它保留在大脑里,都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该单词。语言学家甚至对词汇的心理学还有研究,他们主要研究各单词的可学性。这类研究相对地少见,也鲜有结论性意见发表。但这些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更高深,更复杂了。因为按语言学家的理论参照弄课堂,不仅学生晕,兴许老师也晕,太“语法”了。可能对我们许多老师来说,没有多大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我们更应该承认专业的一线的课堂教学工作者对形成有效学习的各种因素的真知灼见,其价值不应低估,有些意见甚至领先于理论研究者得出的成果。一线英语教师要扎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必须带领学生过“词汇关”。师生都豁不出课堂,一切教育理论都要过了“师生实践”这一关才有意义。这是我在英语教育生涯中感触最深的环节之一。
以往,我与大多英语老师一样,常常把新单词放入课文中学习,讲解几乎面面俱到。把新单词的记忆放到课外去叫学生完成。学生们在课外:懒的干脆“悠”着去做;勤的兴趣也没有,“啃”得辛苦。没办法就放学后“留”,只好师生一起“苦”。后来,由于我承接“新英语高效课堂”的探讨与推进,我便尝试“我的新英语课堂”。我将英语教材“分割”,以模块强化教学到一定阶段时,再将模块整合综合教学,力求达到“听·说·读·写·记·用”全面训练与提升。其中,我尝试了指导学生自主创设课堂,我把课堂的目标,任务,互动方法方式以及游戏规则等指导后,将课堂大胆交给学生,我退到一角:观察,欣赏,验收成果。英语词汇学习便成了我这时期探讨的课题之一。
我寻思着应该弄点学生可理解的可操作的感兴趣的适用的词汇学习和单词记忆方法。我不断探讨·总结·实践·总结·实践。怎样才能解决呢?我认为在课堂上总体思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理念,转变观念,敢于“放手”。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老师在课前搜集各种教学用具,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制约了学生本身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老师转,很少有机会尝试去主动学习。新教学理念下尝试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它把单一的课堂回归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互动中体验到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在身心放松的状况下,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愉快的,能创造性的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通常老师不多讲不讲完整堂课的话,心里不踏实,不放心。可学生听着心烦,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讲再多又有效果吗?所以老师要下得了决心,真正做到放手。
二、精于调动,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應的学习目标。长期目标要使他们有为之奋斗的动机,短期目标要具体使他们能够实现、有成就感,随着成绩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兴趣会随之增强,他们的“内在动机”也会随之强化。其次,个人的学习动机会随社会对英语的要求而增强,尤其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用英语进行书面或口头的交际活动,这会使学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学会“活用”英语的重要性,从而重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该省就省,不唠叨,不干扰他们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体验。
三、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英语词汇对德语词汇的影响 篇5
关键词:英语,词汇,德语,相似性
现在科技的迅速发展, 时空上的距离缩短了, 整个世界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 近年来, 中德关系也在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 这就提高了德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在很多人看来, 德语中的可分动词, 名词的阴阳中性, 形容词的变格等, 都是相当晦涩难懂的, 虽然二者在发音, 句序等方面存在不同, 但同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 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这篇文章就从词汇方面来探讨如何通过英语词汇学习德语。
1、许多德语单词和英语单词的拼写完全相同, 词义也是相同的, 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居多。
例如:religion宗教die Religion/international国际的international/dessert甜点das Dessert intelligent聪明的intelligent/partner伙伴der Partner/arrogant傲慢的arrogant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德语单词中名词的首字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大写。还要注意的就是拼写相同并不代表词义也相同, 如英语单词gift即礼物, 但是德语中das Gift则是毒药的意思。
2、英语单词中的c在德语单词中呈现为k, 也是在名词和形容词居多, 词义相同。
例如:college同事die Kollege/concert音乐das Konzert/actual现实的aktuell
conflict冲突der Konflikt/active积极的aktiv/concrete具体的konkret
3、英语单词中的c (e) 有时在德语单词中呈现为z, 词义相同。
例如:distance距离die Distanz/province省份die Provinz/scene场景die Szene
4、英语单词中的有时y在德语单词中呈现为ät, 或是呈现为ie词义相同。
例如:activity活动die Aktivität/quality质量die Qualität/university大学die Universität
family家庭die Familie/strategy策略die Strategie/technology技术die Technologie
5、英语单词中的有时t在德语单词中呈现为d, ph在德语单词中呈现为f, 词义相同。
例如:gar den花园der Garten/word单词das Wort/telephone电话das Telefon
6、英德单词词尾-e的存在区分, 词干拼写几乎相同, 英语单词以-ve结尾, 与其相对应的德语单词则去掉e, 而在某些英语要转化为与其相对应的德语时则在词尾加e, 词义相同。
例如:collective集体的ko llektiv/attractive吸引人的attraktiv/instinctive本能的instinktiv
method方法die Methode/mark标志die Marke/mass群众die Masse
7、英德单词中所对应的动词, 在单词词干的基础上加-ieren或是-en, 转化为德语中的动词。
例如:inform通知informieren/invest投资investieren/install安装installieren
start开始starten/sing唱歌singen/sink下沉sinken
8、德语单词和英语单词一样拥有类似的合成词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增加词汇量
例如:postcard=post+card明信片die Post karte=Post+Karte
earthquake=earth+quake地震das Erdbeben=Erd (ball) +beben
9、德语中亦存在un-, in-等的英语中存在的否定词。
例如:geduldig耐心的→ungeduldig性急的direkt直接的→indirekt间接的
praktisch实际的→unpraktisch不切实际的offiziell官方的→inoffiziell非官方的
10、同英语相似的是词尾加-er意指做某事的人。
例如:der Fischer渔民der Forscher研究者der Teilnehmer参加者
但是, 要谨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以-er结尾的都是之人, 如der Player即播放机。
11、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亦十分相似, 除不规则变化外, 大部分比较级是在其原级后面加-er, 但在英语中最高级是在其原级后面加-est, 而在德语中, 大部分最高级是在其原级后面加-st, 如果单词是以-t, -d, -s, -ß, -sch, -z结尾的则加-est。
例如:langsam缓慢的→la ngsamer→langsamst/frisch新鲜的→frischer→frischest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密切联系, 基于已有的英语知识来, 注意归纳总结, 提高自己学习德语的兴趣, 在德语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建华编:《新编大学德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第48页。
心理词汇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6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提出:“没有语法人们很难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近年来人们对词汇学习的研究已经转向词与心理的关系,因为单纯从形式、结构或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词及词义并不能完全呈现它们的本质特征和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多种词义关系,而对于词与心理关系的了解能帮助于我们来探索大脑中处于长时记忆的词的心理表征和组织,因此对心理词汇加以探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词汇学习的认识及效率。
1 心理词汇的理论背景
1.1 定义
心理词汇,主要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它又叫做内部词库或心理词典(internal lexicon或mental lexicon),是词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不仅包含了词的意义、拼写、发音,搭配关系等语言知识,还包含了百科知识、个人经验等非语言体系的信息。(Carroll)
心理词汇和词典词汇有相似性,都包括了语音、语义、词素和句法知识,但其构建模式不同。词典词汇是按字母的顺序编成词条,而心理词汇是分门别类地将词项信息储存在大脑网络库里。词项分两个层次:包含语义sematics和句法syntax信息的词目(lemma),包含语音phonetics和词形syntax信息的词位(lemma)。心理词汇信息要超过词典中的词条,相互连接并相互激活。(Lewis)
1.2 心理词汇的记忆和提取
心理词汇的记忆和提取主要是依靠语义表征,每个词是一个节点(node),节点间的联系相互连接便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的网络结构。Collins等人先后提出了两种语义构建模式,层次网络(Hierarchical Network)和激活扩散(Spreading Activation)。
层次网络(Collins&Quillian,1969)是指在词义的节点有高低之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来说,节点的层次取决于词汇的概括性或覆盖性,一个节点的语义概念是相对其他节点而言,节点间的距离体现语义间的相近程度,与family tree相似。
层次网络突出了词汇的语义关系,但是它却无法解释出同一层级中各个词的通达差异,如giggle,titter,grin,而且仅从上下义的层级关系也不足以解释与另外一些词义的关联性。因此,Colins在层级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番修改,提出了扩展激活模式。该模型认为记忆是由相互联系的节点所组成的语义网络,激活可以沿着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扩散,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迅速自动的过程。当一个启动词被激活之后,可以扩散到和它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概念。
词汇记忆和提取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词的使用频率、词的结构、语境及语义。一般说来,词的使用频率愈高,提取越容易,提取所需时间就愈短;词素结构的掌握情况影响理解词的快慢,因为在听到或看到一个词的时候,我们是把词所有的前缀、后缀和其他附加的元素都“剥去”,先提取词素,然后把这些词的基本元素组合起来,再产生词和句子;语境(context)可以促进词的辨认和解决词的歧义,词通过上下文理解的效果明显高于孤立认知的词;语义方面,辨认有联系的词比无意义联系的词要快。
2 英语心理词汇多维立体教学策略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对词汇的教学只是限于教师凭主观挑选一些教材中的单词并提供几种主要意义的解释和例句。根据心理词汇提取的影响因素和提取模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词汇教学策略,使得词汇提取更加准确和高效。
首先,大脑为了充分有效的认识客观世界,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存储和记忆,这就是人们把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的原因。根据认知心理学范畴化规律,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妨放弃让学生机械背诵单词的做法,而是将具有同范畴特征的词进行归类,学生记起来就轻松许多。
其次,学习者通过各种英语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联系英语单词的三大要素(拼写、语音和语义)来促进英语词汇的有效学习。其实,每一个英语的活动都与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与各种学习任务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训练这种策略的机会,使学生慢慢掌握英语词汇学习的真谛,并能熟练地主动地应用于各种英语学习中。
此外,英语词汇千变万化,但基本构词成分是有限的。因此,英语学习者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英语构词知识,不但可以比较快捷地记住新词,巩固旧词,而且还可以通过推理思维,将有限的词汇知识转化为无限的生成新词的能力。这样,词汇记忆就由简单的机械记忆发展为理性的总体心理活动。
3 结语
词汇的记忆决不只是简单的机械背诵,它牵涉到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探析了心理词汇的组织、记忆、提取等方面的理据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希望对词汇教学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arroll,D.W.Psychology of I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Publication,1993.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语词汇深度习得与词汇教学 篇7
传统的词汇习得观认为,习得一个单词即掌握它的形式和意义。然而,词汇习得远非认识新单词。什么叫习得了一个词?习得一个词就是掌握其完备的知识。实际上,词汇习得和词汇知识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系统(Nation, 1990)。根据Read (1993)“词汇习得不仅仅是词汇形式和意义的知识”的说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词汇和词汇习得不只是“是”与“否”的问题,它们应该被看作是包含各种不同维度和水平的一个连续体。Cohen与Nation认为掌握一个词就等于知道该词的字面意义、多层意思、句法特征、语义特征、使用限制、与其密切相关的词,以及该词的转化词。Laufer认为词汇的发展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词汇知识可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表面发展至深层。词汇的发展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它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习得词汇知识也不只是熟悉词形和标记,它还指熟悉各种意义、概念和已知词的意义关系。所以词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高级语言学习者更需要掌握词汇的深层知识。
2. 什么是词汇深度
词汇知识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前者指词汇深度问题,后者指词汇量即词汇广度问题。词汇知识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量的研究, 即如何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从词汇知识广度来看,一般认为掌握一个词的音、行、义就够了。但是对于常用词,掌握这些内容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词汇深度的重要性。
对于词汇深度的界定,国外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体观,如Dale, Faerch, Palmberg, Henriksen等。持该观点的学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词汇知识,他们把词汇知识视为一个由不同水平和知识面组成的连续体,所测试的词汇知识不过是词汇习得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词汇知识的反映。如Faerch et al.(1984)认为这种词汇连续体的起点为词性的模糊了解(即知道这个词是目的语中的一个词),重点为在自由产出过程中正确使用这个词的能力。而Dale (1965)将这个连续体分为五个阶段:(1)我以前从未见过该词;(2)我听说过该词,但不知道其含义;(3)我在语境中认识它,它与……有关;(4)我知道该词;(5)我能够把该词跟其他在意义上与其密切相关的词区分开来。另一类观点是成分分析法观,如Cronbach (1942)认为理解一个词包括下列五个含义:类化(能给该词下定义)、应用(选择该词的一个合适用法)、意义的宽度(回忆该词的不同意义)、意义的准确度(在各种可能清醒中正确地运用语义)及易联想性(能产出性地使用词语)。Nation (1990)将词汇知识具体,清晰地划分为形式、位置、功能和意义四大层面,以及发音、书写、句法特征、搭配、使用频率、得体性、概念意义、词间联想八个类型,而且每个词汇知识类型又分为“接受”和“产出”两种能力。
综合上述,从整体上看,词汇知识是一个由不同层面、不同水平、不同宽度和深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过程一般经历了从认知(即接受性能力)到运用(即产生性能力)的缓慢发展过程。词汇知识的不同层面之间不是相互分离、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也就是说词汇量、词汇深度及它们与语言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词汇量的作用,同时积极地认识到词汇深度的重要性。
3. 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根据刘绍龙(2002)的研究,我国学生英语词汇有效习得的顺序依次为:词性—词义—词缀,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英语词汇知识的习得中重词义理解,追求词汇习得的广度,轻语义运用,忽视词汇习得的深度。究其原因,我国英语课堂长期注重词汇量的积累,忽视了词汇质量,导致学生对词汇掌握不牢固。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集中在词汇量的扩大上,基本没有旨在提高学生运用词汇能力的专门课程。目前的词汇量扩大只是单纯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由于教师和课程设置都没有强调发展各类词汇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性,所以学生似乎并没有意识去建立所学词汇之间的关系,因此词汇知识最多发展到多义一词或一词多义的阶段就停止了,一个词各类知识之间并未能建立有效的相互联系,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词汇系统,这也导致了学生运用词汇时的困难。很显然仅仅了解单词拼写和在汉语中的对应语是远远不够的。词汇习得不仅是熟悉词形和记忆,它还包括熟悉掌握各种意义,概念和已知词建立有效的、系统的语义网络,促进词汇深度层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词汇深度知识的教授,如词汇的搭配、前后缀、句法特征、使用频率、得体性等。教师必须深入指导学习者采取联想策略,通过学习某个词而掌握一群词,以及采用上下文、记搭配词等建立多方面的词汇联想。
另外,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目的语的接触机会太少,词汇输出机会贫乏。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中的词汇测试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导致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把大量的产出性知识仅作为接受性知识掌握,从而忽视产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说、听、写、译等产出能力的发展。词汇教学基本局限于教师讲解生词表,采用的方法多是英汉对译,演示例句等。这种方式孤立了词汇之间的关系,脱离了词汇出现的语境,学生很难将新旧词汇之间建立联系,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有机词库。同时,词汇输出对于词汇习得的重要性被学生普遍忽略。由于不重视输出能力的培养,加之学生语言输出环境的局限,学生用英文写作或者口头交流的实践很少,学生用于积极表达的单词数量极其有限。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思考在课堂环境中,如何创造真实的交际活动,把词汇知识与词汇运用能力结合。这对促进学生词汇产出性能力与接受性能力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词汇深度习得研究与词汇教学息息相关。词汇深度习得这一理论对师生两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真正懂得了语言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才能够深入浅出,用一些启发性的例子和简明的解释帮助学生掌握。其次,学生随着知识结构的完善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应该有一个向“学习认知化”的高层次过渡、知识内在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克服语言学习初级阶段的束缚,培养自己的语用敏感性、语言交际性能力和创造性使用语言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雨民.关于词汇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1) .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
[3]肖善香, 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J].暨南大学学报, 2003, (1) .
[4]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2) .
[5]张岩.谈第二语言词汇深度习得的重要性[J].岱宗学刊, 2006, (3) .
英语歧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8
关键词:英语,语音,歧义现象
1 概述
语言歧义现象是无处不在, 而且语言的歧义现象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 造成交流不便的现象。不管是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语言歧义现象。一些语句会因为语言环境的变化, 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思, 这些语句我们就称之为歧义语句。该文中研究的语言歧义现象指的是, 一些话语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都很相似, 但从话语的字面上看却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而语言的歧义现象不是哪种语言所独有的现象或特征, 任何一种语言都逃脱不了语言的歧义现象的影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aplan将语言的歧义现象形象地比喻成为病理中的感冒。从Kaplan的比喻当中我们看出,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在语言当中是十分普遍的。在凯斯和荷勃两位语言学者共同专著的《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论著中指出,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无处不在的, 它存在于各种语言的各个方面。凯斯和荷勃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当中一些较为熟悉的例子进行证明。在汉语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短语——“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但是我们再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个短语就会发现, 在这两个短语中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因此就会对我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歧义, 造成一些误解。
在英语当中也不乏这样的短语例如:the car ran slow.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汽车慢了, 也可以理解为汽车开的慢了。有例如:to make the car slow, 在该语句中我们到底是想让汽车减速行驶还是想让汽车靠边停车, 我们无法进行确定。从这些较为常见的语言歧义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歧义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当中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 其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因此, 在英语当中歧义现象更为常见。由于英语的词汇构成较为简单, 都是由一些字母进行组合而成的。其词汇量非常的大, 单词的词尾相对单一且同音的词语十分普遍, 基于英语的这些特点, 英语的歧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要求较高, 便于人们正确和全面地得到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含义, 尽量防止因歧义而导致的误解。在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英语的语法和结构方面入手, 对英语的歧义现象做出了一些研究, 但是从英语的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研究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却相对较少。因此, 在本文中针对英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层面作为本文的方向, 对英语的歧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让广大读者对英语的歧义现象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 对英语中因发音而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的分析
语音歧义指的是, 在进行英语单词或语句发音时, 因为发音相同和形似的情况而导致的歧义现象。语音歧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单词中的同音词造成的。有时还会因为在某些语句当中存在的一些同音词组或同音短语造成语音歧义, 包括在进行发音时的停顿、语音语调以及重音现象等都有可能导致歧义的发生。
2.1 对英语中因音同义不同的词汇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分析
由于英语单词的词汇结构简单、构成形式单一等原因, 在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异议的词语, 为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创造了巨大的平台。在英语单词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发音完全相同, 但是其单词构成和意思却截然不同。在英语的歧义现象中由于同音异议而引起的歧义也十分常见。比如:When Baker Tom started the business?Whenever he started to knead dough.这个例子说明need (需要) 与knead (揉面) 发音相同词义不一样, 和“dough” (面团、钱) 结合在一起, 有两层意思:1) 出面包师汤姆收到钱才动手做生意;2) 在他开始揉面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 让人难以辩解。
在英语中, 读音相同意思不一样的词不计其数, 比如:dear (亲爱的) 与deer (鹿) , right (正确的右边的) 与write (写) , sun (太阳) 与son (儿子) 等, 在运用时都需要注意。
2.2 发音相同意思不一样的词组与短语
词组与短语每个音节的发音一摸一样, 但作为词组意识却有天壤之别, 单词的连读与否也会导致词意大相径庭。比如:a bee feeder (蜜蜂饲养) 与a beef eater (吃牛肉) , 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导致听者很难辨别其正确意思。
类似的短语有:an ice sculpture (冰的雕塑) 与a nice sculpture (一个很好的雕塑) ;a name (一个名字) 与an aim (目标) 都会因为连读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2.3 语音停顿的位置与语音语调也将造成歧义
比如:Tom said his brother was the dodger.
这句话会因为说话人的停顿与音调不一样, 句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汤姆说他的弟弟是个机灵鬼, 如果发音发声调就又可以理解为:“汤姆说他的弟弟是个机灵鬼?”2.4重音的不一样产生的歧义
比如That’s all I know.重音位置不一样, 所表达的意思也迥然不同。可以描述出三层不同含义:1) 这是我知道的全部;2) 这是我所知道的一切, 或许其他人也会知道;3) 这些是我所了解的全部。综上所述, 重音不能准确的把握好, 句意极易产生歧义, 不便理解。
3 由于对词汇理解不同而导致的歧义
因为词汇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只要是因为人们对句子当中的词汇意义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对于词汇歧义来说,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由于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导致的歧义;由于词义的变化导致的歧义;由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义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由于词态发生改变而导致的歧义。
3.1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
一词多义指的是, 一个相同的词语具有多种意义的情况。而所谓的同形异义的词语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构成和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词语。在英语歧义现象当中, 由于这两种原因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也很多。例如:Mr.Green,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Jane at the church.在这句话中, marry一词既可以理解为与 (某人) 结婚, 一额可以理解为为 (某人) 证婚, 那么这句话就具有了两层含义。又例如在Tom saw her duck.这句话中, 因为duck一词具有不同的词性, 这句话就出现了两种意思:“Tom看见了她的鸭子”和“Tom看见她在低头躲避”。
3.2 由于词义发生变化而导致歧义的发生
词义是根据客观世界存在而产生的, 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词义也伴随着客观世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这样就会出现一些词语的新旧意思不一的情况, 从而造成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例如:I have a camel.在这句话中出现了camel一词, 而在这句话中camel一词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 所指的是某种“骆驼牌”产品而不是真正的骆驼。
3.3 由于英、美两国英语的个别词汇差异而导致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
因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义的不同造成的英语歧义现象也较为普遍。例如, Tom on the subway.在这句话中, subway就存在着歧义。在美国英语中, subway有地铁的意思而在英国英语中是地下行人道的意思。因此, 在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时就很确定这句话所表达tom到底是在地铁还是在地下人行道上。
3.4 关于英语词态变化导致的歧义分析
在英语歧义现象中, 因词态变化而导致的歧义也十分常见, 所谓的英语形态变化是通过单词的合成, 添加词缀, 重复, 内部形态变化以及异干互补等表现形式产生的。往往因这些词态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就会导致歧义的现象的发生。我们以“unlock able”一词为例进行说明, 该词语有可能指的是“not able to be locked”,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able to be unlocked”。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粘着语素具有两种un-前缀,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意思, 导致了歧义现象的产生。
4 英语语句的歧义分析与排除方法
4.1 从词汇的读音因素上分辨词意
语言进行交流时, 交流双方发出的重音、停顿、语音语调所表达的意思都会不一样。因此,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学习重音、停顿、升降调等发音语调。比如:单词的重音放在不同的字母上词性也将发生改变:‘present, ‘record都是名词, 而重音节在第二个上即:p‘resent, r‘ecord都是动词。又比如:she is tom’s sister, 降调, 陈述句, 表达“她是汤姆的妹妹这么一个事实。”而升调就反问句, 所表达的意思是:“她是汤姆的妹妹吧?”
4.2 尽量避免词汇歧义的产生
在双方语言交流或者书写的情况下, 应该尽量避开运用具有多重意思的单词或者对单词加以修饰。比如, Tom broke the record的record会有不同词意, 如果想避免歧义的产生, 可以在后面加上in school Olympics, 句意就一目了然了。Who are drawing a bike now?的drawing的词意不明确, 可以用push替换drawing, 这样的话句意就明确了。又比如: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tip中的tip容易产生歧义, 有两个意思即“小费”和“建议”, 如果分别能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1) 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advice. (玛丽不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2) 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cash. (玛丽不愿意要我的钱)
5 小结
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对英语的语音、词汇方面出发, 对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根据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家对因语言歧义现象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认知程度都非常高, 解决语言歧义对语言学届和语言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语言歧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剖析能够有效地推动语言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我们对语言的实质规律和人类语言奥秘探索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英语中歧义问题, 该文只是从英语的词汇和语音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对于英语的歧义现象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孔德新.英语歧义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何柱.浅析英语歧义现象[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3]滕学明.英语歧义句原因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谈英语课外作业的设置 篇9
[关键词]课外作业 实践性 层次性 创编性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44
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接触的课外作业大部分是机械的背课文、抄单词和完成练习册,缺少实际的运用。我们在思索:如果英语教师设置的课外作业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能在生活中习得语言并灵活运用,学生就会更积极地融入英语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下是我们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巧用资源,创设实践性作业
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总会影响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校园是学生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场所。教师不妨利用这一资源,设置灵动的作业,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关爱、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4B第八单元和5A第一单元是有关校舍及设施的介绍。教学完单词之后,我给学生安排了以下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给室内布置和校园设施做英语宣传标语,择优录取,被录用的小组可挑选同学担任导游为全校同学作英语介绍。学生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各显身手,大胆创新,又写又画。一星期过后,许多漂亮的英语标牌出现在校园中,同时旁边还有笑脸如花的小导游熟练地用英语向其他同学介绍:“This is our classroom,it’s big and bright.This is the TV,sometimes we watch TV here……We like our classroom!”“This is our playground,it’s big and green,we ofen play football and volleyball here……”整个校园成了英语乐园,学生沉浸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之中。如此一来,单词与句型的训练全部在活动当中完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兼顾差异,巧设层次性作业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应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设置作业时,教师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能力,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作业布置为协商式的推荐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如此一来,既不会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和作业负担,也能使优等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4B Unit4“Buying fruit”单元的单词之后,我给学生安排了几个不同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的作业是画出你喜欢的水果,并写上英文名称;第二层次的作业是用一两句话介绍你喜欢的水果,如苹果,“It’s red or green,it’s very sweet.”;第三层次的作业是Make a riddle,给你喜欢的水果编一个小谜语,如香蕉,“It’s yellow and sweet,monkeys like it very much.”;第四层次的作业是围绕本单元水果以“The fruit family”写几句话。面对这样丰盛的“自助餐”,学生欢呼雀跃,根据自己的爱好及能力进行自主选择,每个人都上交了一份出色的作业。自由选择,乐趣无限。
三、小组合作,设置创编性作业
S.D.Krashen曾说过:“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语言具有交际性,它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了课文对话后,不少教师设置了这样的作业:把课文和对话背熟,并且安排组长负责检查。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文内容或改编课文内容,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英语短剧。这样一来,学生识记课文的难度降低了,合作的乐趣会使他们的思维尽情驰骋在想象的空间里,互相碰撞,最终擦出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3B第十一单元之后,有一小组别出心裁,创编了这一童话短剧:
[It’s a fine day,a duck,a zebra,a cat,a monkey and a pig are at school.They are very happy.]
Duck:Hi,I’m a duck.Nice to meet you.I like swimming.Do you like swimming?
Zebra:No,I don’t.
Duck,cat,and pig:What do you like?
Zebra:I like running.Let’s go running.
Cat:That’s a good idea!But I like fishing best.What do you like,monkey?
Monkey:I don’t like swimming and fishing.I like climbing.Do you like climbing?
Pig and cat:Climbing?No,we don’t.
Pig:I like jogging.Let’s go jogging.
Duck,zebra,cat and monkey:Good idea!We all like it.Let’s go!
四、查找资料,领略风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学习外语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布置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上网、翻阅相关杂志,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收集一些西方国家的图片,借此了解外国的艺术、建筑和风土人情。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例如,教学4B Unit9 “Breakfast”这一单元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收集英、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特色食物的图片及资料,并了解西方国家的进餐习惯,由此开了一个小型的食物交流会。在这期间,学生不仅初识了美国、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等国最具特色的食品,而且对中国的筷子和西方国家的刀叉的使用方法及含义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又如,教学5A Unit 4“Halloween”时,我提倡学生课外去了解一下西方国家的万圣节,并将之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相比较。欣喜的是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总结了两个“鬼节”的异同,对东、西方各具特色的节日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设置查阅资料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新颖、生动、活泼的作业将为英语教学撑起一片新的天空,为孩子学习增添无限乐趣。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1):35-38.
[2] 倪旭红.创意课外作业,拓展学生自我发展空间[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3] 姚立新.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4).
英语课外词汇 篇10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英语课外词汇】推荐阅读:
英语课外拓展09-24
初中英语课外作业06-20
英语课外阅读建议08-04
英语课外辅导记录08-08
课外英语单词05-22
初中英语课外自主阅读07-28
英语课外作业的设置08-17
英语的课外阅读10-15
课外英语教育11-05
英语课外自主阅读能力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