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旅游资源(共11篇)
山水旅游资源 篇1
一、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及其内涵
1.1、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
钱学森先生在1984年的一封信中是用“园林式的城市”来表达他的思想的, 可是六年之后, 他用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概念的正式提出, 并见诸文字是钱学森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信中有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 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1993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 钱学森发表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建“山水城市”的演讲, 标志着“山水城市”概念的形成。这之后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及研讨会, 使对“山水城市”的研究引向深入。
1995年钱学森教授在给高介华的信中写道:“生态城市实是我说的山水城市的基础——物质基础。建设山水城市要靠现代科学技术, 例如现在正兴起的信息革命就可以大大减少人们的往来活动, 坐在家里就能办公, 因此有可能再下个世纪解决交通堵塞, 空气噪声污染, 从而大大改进生态环境。山水城市则是更高层次的概念, 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2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日益完善, 各种思想的日益丰富, 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断, 目前成为我国城市规划颇具影响力的提法之一, 为我国建设“山水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概念形成过程来分析, “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是植根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历史, 反思当代城市建设实践, 并且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所提出来的跨学科、跨文化概念。3它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了今日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学、理想主义”, 并且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思潮。
可以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建设现代的中国园林城、文化城、艺术城, 是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根本内涵。根据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诸多论述, 将其理论内涵归纳为简约为一个公式:
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含森林城市、生态城市) +文化城市+艺术城市+高科技城市+全方位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城市。
二、对山水资源的辩证认知
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 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 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 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在中国, 山水是自然的代称, 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广义上, 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 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 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 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 生态环境优良, 有一定文化积淀, 具有美学、文化、交通、经济、社会、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4山水与文化、交通、景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 紧密相连。山水是他们的载体。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 进入人类的生活圈, 成为审美、交通、经济等的直接关照对象。
山水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山水资源的文化功能、山水资源的交通功能、山水资源的景观功能、山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山水资源的社会功能。
三、山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文化的无限性
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 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 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 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 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各种丰富的山水资源。自然环境只是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资源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 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的文化场中, “山水”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一度作为显性文化基因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而随着社会变迁, “山水场域与惯习”退居成为隐性文化基因, 却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存心态。5
可以说, 自有人类以来, 人的生活便和山水密不可分。魏晋时期, 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走入士人的精神世界, 因为社会的动荡, 士人以山水为精神寄托, 以田园为安身所在, 开始充分挖掘山水之美, 从而成为了诗词歌赋的重要内容, 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从此, 山水文化影响中国上千年与国人密不可分。
尽管山水资源有限, 却造就了无限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山水情感, 离不开山水文化。
四、山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城市是一个多系统交杂的巨系统,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山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反山水资源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五、重庆
1) 总体山水结构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 域内江河纵横, 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 东有巫山, 东南有武陵山, 南有大娄山, 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 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流程长达665公里, 横穿巫山三个背斜, 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 三折入长江, 形成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主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 夹两江、拥群山, 山清水秀, 风景独特, 各类建筑依山傍水, 鳞次栉比, 错落有致, 素以“山城”、“江城”著称于世。两江交汇、大小山脉纵横的自然基础赋予了重庆优美的山水格局。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现代重庆都市区的范围已经跨过长江和嘉陵江向腹地延伸极广, 整体上呈现出山环水抱之势, 有着“六山—两江—七河—三城”的总体山水结构。其中, “六山”是指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和东温泉山;“两江”是指长江和嘉陵江;“七河”是指御临河、五布河、梁滩河、箭滩河、黑石滩河、后河和花溪河;“三城”是指被长江和嘉陵江分割形成的嘉陵江以北、长江以南以及两江之间的三大都市片区。加上区内各个小的山体、湖泊, 不仅城市内部有着山水环境, 外围还有着山水背景。7
2) 交通
由于两江隔离形成的重庆城市三大片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是靠轮渡进行联系, 造成了诸多不便, 直到1966年重庆第一座跨江大桥——嘉陵江大桥修建后, 江北和半岛之间才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此后, 横跨嘉陵江、长江的架空客运索道也相继于1985年前后建成, 不仅减小了轮渡带来的不便和压力, 跨江大桥和索道也逐渐成为重庆的城市形象代表。关于滨江地带, 在20世纪60年代, 重庆兴起了对滨江护岸绿地的打造, 提出了山城景观与绿化相结合的设想, 由此, 关于两江以及滨江地带的景观价值逐渐被重视。1988年至1997年, 渝中区率先建成长江滨江路和嘉陵江滨江路, 全长8.8公里, 后来主城各区陆续修建了沙坪坝滨江路、江北滨江路、南岸滨江路等多条滨江路, 并且至今还有在建段8。滨江路的修建, 特别是滨江路的夜景, 现已成为重庆一大特色。
3) 山水资源对重庆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山”要素:重庆的道路系统无论是平面线形还是道路竖向都顺应地势。平面线形上, 与平原城市的方格网状较为规整的道路系统相比更加自由, 有的地段甚至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竖向上, 坡度起伏变化较大, 部分城市支路甚至达到10%的道路坡度。为了消化高差, 在道路交通载体上, 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常见的有高架桥、隧道、盘山路等。
“水”要素:虽然航运对现代重庆来讲已没有了往日的活力, 但在以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内陆城市中, 重庆的航运却成为其独特的魅力, 不仅拥有传统的货物运载功能, 更是发展出了旅游观光的特殊功能;长江和嘉陵江对城市三大片区的分隔也带了“跨江大桥”这种具有特色的交通载体;滨江路的建设同样是“水”要素带给重庆的, 不仅分担城市交通压力, 如今也成为重庆的一大特色。
六、肇庆
1) 山水格局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砚都。端州区鼎湖区为肇庆市的主城区, 沿西江北岸分布。城区坐拥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 形成自北向南的山、城、湖、田、江的城市景象。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8000亩湖面碧波粼粼, 七座石山像北斗星座般列于湖中, 湖光山色相映交辉。山和水是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9
2) “山湖城江”空间特质
肇庆城市形态的发生和演化始于汉唐, 主体城区确立于宋, 兴旺于明, 繁荣于清。作为滨水带状城市, 城市形态主要依赖西江河道和城市干道为交通运输载体, 向东西方向生长, “滨江、环湖、倚山”已成为是肇庆市区城市形态的突出特征。
从整个肇庆市来看, “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特征与风貌特色显著。北岭山脉是肇庆城区的天然屏障, 是肇庆城市的背景山, 并逐渐成为城市形态的基本框架, 北岭山脉主要包括北岭山和鼎湖山。城市周边有栏柯山、羚山、龟顶山、蛇山和乌榕山等, 组成城市外围主要的山体生态环境;湖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景观构成重要载体。在局部的城区地段中成为视觉中心, 主要包括七星岩湖群和鼎湖区的湿地;城为主体建设区部分。包括古城及近现代有机扩展部分。城市处于星湖与西江之间, 形成了“两水相夹”的城市形态特色, 临西江发展又决定了其带状的城市形态;江是城市发展的最初的和持续久远的动力源, 对城市的扩展速度、规模、形态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 江作为并成为城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江横贯肇庆全境, 与山、湖相映。10
在肇庆城市与西江一千多年的互动交融过程中, 形成了城与江密不可分的亲水文化。城市沿西江带状发展, 形成丰富独特的滨水景观, 由城区往东、西、南翼, 逐步呈现“山湖城江”交织相融、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
七、银川
银川位于祖国西北地区的中部, 东赖黄河水滋养, 西依贺兰山屏障, 是中国河套文化和丝路文化交汇地带, 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地域特色突出。
银川平原为引黄灌区, 境内河湖水网密布, 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是银川市区别于其他西北地区城市的典型特征, 也是银川市得以发展的命脉。现在银川市区有七十二连湖、大小西湖等大小湖泊多处, 还有唐徕渠、新开渠、良田渠、西干渠等四大干渠及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和银新干沟等沟渠, 以及围绕这些水体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湖泊景观具有豪放粗犷的北国风光审美特征, 因此留下“塞上江南”的美名。11
银川平原系贺兰山、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断层陷落地带发育形成的堆积平原。银川平原南起青铜峡, 北迄石嘴山, 北东向延展165公里, 银川市境居其中段, 南北长82公里, 正好是银川平原南北长度的一半。其间沃野百里, 沟渠纵横, 稻香鱼鲜。是国家确定的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国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之一。贺兰山是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线, 它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沙的侵袭, 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市境东界, 市境属黄河上游地区, 黄河自永宁县仁存乡入境, 至贺兰县通义乡出境, 过境长度78.4公里。早在秦汉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开挖渠道, 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近两千年的垦殖历史, 使这里成为黄河上游地区最富庶的一片绿洲, “天下黄河富宁夏”, 指的就是这块沃土。
区位优越的银川市利用山水资源, 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八、小结
通过对重庆、肇庆、银川城市的分析, 将山水城市的多功能资源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城市不仅得益于其绚丽的风光, 更是它本身的属性将山水的作用与功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与价值。从资源的视角来解读山水城市, 让我们跳出对山水城市一个简单的表层的理解, 从而看到真正的山水城市。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视角来分析解读山水城市, 分别从山水资源的景观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多方位体现山水城市的多功能性。并选取各具代表的几个山水城市加以详细分析, 从而使大家更了解山水资源的在山水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对未来山水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山水旅游资源 篇2
打造山水文化家园建设新型旅游城市
近年来,婺源把县城当作一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景区来建设,城市景观日新月异.以来的`三年多时间内,县城新增房屋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9.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亮化率达100%.与相比,县城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城区控制面积扩大到4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也由2.8万人增加到近6万人.短短几年时间,一座新型的城市初步形成.
作 者:余接成 作者单位:婺源县人民政府县长刊 名:理论导报英文刊名:LILUN DAOBAO年,卷(期):“”(10)分类号:F59关键词:
国际旅游胜地 生态山水名城 篇3
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桂林旅游“秋色十足”: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26.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5%和5.67%。黄金周期间桂林旅游服务整体质量较高,游客对桂林旅游的满意率达到98.5%。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发布的报告中,今年国庆黄金周的国内十大旅游目的地,桂林名列第6位。
10月19-21日,第九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暨第五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在桂林举行,高官云集专家荟萃,更是国际旅游界的一件盛事。
1山水的桂林
桂林是生态山水名城,全市森林覆盖率70.57%,城市绿化覆盖率42.41%,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在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中名列前茅,漓江水质和市区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
桂林山水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天下。2014年,美丽的桂林喀斯特景观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桂林漓江亦被全球著名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评选为全球15条“最值得一去”的“最美河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说:“桂林是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平衡的典范。桂林山水太神奇了!我认为一个人一辈子至少要来一次桂林。”
2文化的桂林
桂林不仅有美丽绝伦的自然山水,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早在一万多年前,桂林的先民便劳作、生息、繁衍在这片美丽的山水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兴安开凿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从此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就在这里交流融合,相映生辉。桂林也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岭南重镇。唐太宗李世民赞咏说:“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循迹之乡。”
桂林遍地是古迹,满城是故事。桂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68处。桂林那古老的街道与城墙,那静静沉睡的王城、王陵,那流动着先人情怀的碑刻与摩崖造像,这一切,只等待着你去细细品味。
桂林文化与山水和谐融为一体,构成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人文胜景,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城市”。“百姓大舞台”“漓江之声”等群众文艺品牌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全国群星奖项目奖”。国内首部原创动漫《可可小爱》系列正能量公益广告,登陆央视12个频道,成为登陆央视频道最多的动漫品牌,并在全国逾1 000家省市电视台播出,成为唯一入选国家七部委“讲文明树新风”展播活动的动漫作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3月28日,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园仪式并宣布开园。
3建设的桂林
桂林地理位置优越,是华南与华中、西部与东部、内陆与沿海的重要交通节点。
国家高速网有4条高速公路在桂林交汇。目前已形成拥有通往广州、北京、贵阳、南宁4个方向的高铁路网,是广西通往周边省会城市最便捷的城市。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是国家旅游重点空港,如今,机场正按年吞吐旅客2 000万人次要求,扩建成为国际旅游枢纽机场。航空旅游、高铁旅游在桂林齐头并进,铁路、公路、民航多轮驱动的两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
桂林坚持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着力推动旅游向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低空航空旅游等高端产品层出不穷,养生养老健康产业方兴未艾,彰显“漓水青山,养生桂林”城市品牌,商务会展业蓬勃发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这是桂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桂林市积极构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一项重大成果。
桂林市结合景区、星级农家乐、加油站、美丽乡村城乡清洁等工作,2014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旅游厕所建设。2015年2月,国家旅游局在桂林召开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
4扬帆的桂林
桂林享受国家西部开发、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优惠政策,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创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桂林市正式对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阿根廷等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全国首个实施此政策的地级市,对东盟10国旅游团实施6天入境免签政策,桂林居民赴台个人旅游已正式开通。桂林还是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的全国第一个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城市。万达、海航、华润等一批投资大、品位高、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及服务业项目纷纷落户桂林,桂林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据统计,2014年,桂林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 871万人次,同比增长9%,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03万人次,同比增长6%,实现旅游收入420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境外旅游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15%。2015年1-8月,桂林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 826.3万人次,同比增长9.2%,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47万人次,同比增长7.8%;实现旅游收入314.8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境外旅游收入44.7亿元人次,同比增长17.3%。
按照“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今天,一座全新的桂林市政治、经济、文化、商务、旅游、工业、物流、商贸基地和宜居新城正在临桂新区形成。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目前,桂林市坚持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体要求,全力开展胜地建设各项工作。
(摘自《广西日报》,2015-10-20,李春生/文)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旅游美学意境 篇4
阅读和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充分体会到诗歌中那栩栩如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他晚年隐居山林,闲适的优游生活赋予他无限的创作灵感,通过自身物化的方式展示博大的精神追求和幽静辽阔的生命情操,正是这样的艺术神韵,如果用现代人的艺术趣味从旅游美学的角度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发现,他的这类诗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旅游美学意境,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启迪。
首先,王维山水田园诗最独特的艺术成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乐”。王维的诗通晓音律,结构新颖,语言悠扬,功底深厚,言词近而意志远,既是山水田园诗的杰作,也是诗苑中的独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形象地勾勒出秋日的傍晚,新雨初晴,皓月当空,银光粼粼,松翠竹林,石上清溪,在这清新、和谐、优美的画境里,流露出诗人“绚烂之至,起于平淡”的艺术美感。从竹叶沙沙声中,传来浣纱女的串串笑语,青莲的晃动下驶来了欢快的渔舟。浣纱女、渔人加以空山夜景,宜于净化心灵。这首诗好在随意挥写,语出自然,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大半的篇幅显示出景色宜人,绝无人为痕迹之感,也就是作者投身大自然后的回味无穷。人与自然才是最完美的结合,这就是王维诗旅游美学的体现所在,得其自然,返璞归真。
其次,王维山水田园诗对自然美的多角度刻画,抒情的含蓄淡雅,都达到了天然而工的境界。在创造美的意境的艺术思维指导下,王维诗形成了冷静观察、细心体会和细致描写的特点。如王维诗《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诗仿佛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春夜空旷寥寂,万籁无声,亭亭而立的桂花树,飘飘洒洒的落花。此时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皎洁的月光充满山林,月色惊动了山鸟,鸟鸣声震荡山谷。这月夜孤树的美景,令人如痴如醉。这首诗给人以整体的自然美,那美不在其貌而神在其中,以平淡、朴素的风格与它的意境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动态的大自然与静态的审美相结合。诗中可见王维喜欢人迹罕至、很少受到人类社会生活干扰破坏的地方,而恰恰这些地方保持了大自然的原始面貌,保持了山水林木的天然美。这也是现代人类社会中少见的,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又一启迪,那种没有人工破坏的原始状态,即“野味美”。
第三,王维山水田园诗取材于人和自然,和谐的情景交融。运用多种手段展现了朴实真切与生动。诚如唐人殷瑶所言:“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如《渭川田家》:
余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诗,并没有过分的渲染和华美的词藻,完全是即景写实。牛、羊、雉、蚕、麦苗、桑叶是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墟落、穷巷、荆扉正是农村的普通景物;老人倚仗,牧童晚归,田夫锄地,村头闲叙,又是当时农村最平常的交流活动。诗歌展现了朴实的田园风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乡土气息。以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出田园那种脱离世俗的超凡境界,呈现给人一幅幅天然的田园风光。作者带领读者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并觉得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朴实景象的变化达到了和谐统一。正如现代旅游美学要求,自然美的充分体现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四,王维山水田园诗对人物、景物的选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那就是要使诗歌中每一项景物都仿佛具有灵魂和感知,力求形象鲜明突出,栩栩如生。如《当江临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描写了汉江的远景风光,汉江水远远奔去,波涛汹涌,好像一直冲到天地之外。两岸群山在薄薄烟雾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给人以气势磅礴,伟丽新奇的感受。诗篇既有山水壮景,又有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二者交融一体,达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汉江呈现眼帘。令读者深刻的感受到汉江水流湍急,奔腾远去的壮丽景色。又如《惘川集》绝句中也有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抒情诗,情包含在景中;景因情而更具特色,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境界。诗歌清新淡雅,自然平静。为现代旅游美学提供了最原生态的意境。
第五,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粗线条匀勒画面的手法来表现一种意境,语言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含有润泽的华采,具有“清肤”的特色。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表面来看,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朴素无奇的。但四句诗联系起来,却巧夺天工,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给人以整体美。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中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是融为一体的。语言上则词语粗糙而情感细腻,从自然中见内涵、从平淡中见出奇。
第六,王维山水诗的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的华采。如《青溪》中的两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以动衬静,以听觉写视觉。又有“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的春意撩人,无怪乎诗人要“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觑”。这是以感觉写嗅觉,这种能表达通感艺术的语言运用,变抽象为形象,以无情为有情,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王维诗还往往采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形式,又以统一的情调组合完整的画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本身对美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感情同山水田园这些景观溶合在一起,以事物中的各种颜色来表现自己的精神美。这种美学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如《田无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此诗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颜色和细节描写,使我们先见画后会意,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美。他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到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就给人以直观印象。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大胆地施加色彩,“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夺目。使读者眼前会展现一片柳暗花明的图画:“桃红含珠”,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步的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稍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温和可爱,雨后空气新鲜,弥散着阵阵花香,使人如痴如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画图。
综上所述,王维兼诗、画、乐诸多才艺,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聪耳来捕捉自然,把画一般的形态溶入诗像,把事物的音律声音化入诗境,所以其诗既有画的形象性,又具有音乐的旋律韵味。王维这种诗画美、韵味十足的诗数不胜数,他独特的艺术境界,趣味盎然的山水田园自然而优美,真实而绚烂,空灵而不缺乏灵动,荒寒而又具有生命精神。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对美的现象、美的事物作了精致动人的表现。其中,既有自然景物的美,又有艺术表现的美,两方面相结合,构成了王维山水田园诗优美和谐的美学特征,在一定领域内达到了古代诗歌创作的高峰,不愧为诗歌中首屈一指的风景画大师。王维的诗歌又把山水田园旅游的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人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净化思想,陶冶性情,对现代的旅游美学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摘要: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欣赏性,抓住自然生活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挥洒自如,创造了趣味盎然的山水田园风格。通过对灵空、悠远、荒寒等意境的创造,展示了旅游美学的独特风格,是对现代旅游美学的启迪。
千岛湖山水资源保护实践与启示 篇5
千岛湖山水资源保护实践与启示
千岛湖是1959年建造新安江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50 a来,千岛湖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通过及时建立管护机构、制定规划落实责任、适时抚育调整改造和联防护林依法管治等一系列封山育林措施,通过规范养殖行为、加大鱼种投放、加强水质监测、强化渔政管理等保水渔业手段,山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推进了千岛湖旅游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资源保护只有树立自然循环生态系统保护、以人为本的社区环境管理、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作 者:徐高福 邵建强 彭方有 潘兰贵 作者单位:徐高福,彭方有,潘兰贵(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浙江,淳安,311700)邵建强(浙江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
刊 名:防护林科技 英文刊名: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S757 关键词:资源保护 封山育林 保水渔业 千岛湖山水旅游资源 篇6
在人们的印象中,河南省焦作市是一座煤城。为适应焦作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构想,改变人们对焦作固有的不符合现实的观念,焦作市政府于2002年策划以 “一会两节”带动焦作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一会”指的是太极拳年会(焦作所属陈家沟为太极拳发祥地);“两节”指的是山水旅游节与山水摄影节。
焦作山水摄影节
该节是焦作市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自2002年7月正式启动。除了组织展览、学术讲座外,另有两项特别节目,一是《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四家媒体首次联手举办影友联谊会;二是举办奖金数额高达20多万元,特等奖奖金高达5万元的焦作山水旅游摄影大奖赛。据统计,本次摄影节共有523人报名参加,其中最年长者为82岁高龄的老人。参加摄影节的人员分为A组——即交纳1320元,获得本节吃、住、行、拍、赛、看、听等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B组,即交纳380元,获得吃住行自理外相关服务的权益。
五万元大奖赛
焦作山水摄影节中最具亮点的项目,它要求所有参赛者必须是报名者,所摄内容必须与“一会两节”相关。
该赛特别强调:如果五万元大奖为焦作人所得,必再设同样的奖项,经过竞赛授予来自全国各地的某一影友。
焦作山水旅游摄影大奖赛评委名单
李前光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中国摄影报》总编辑、本次大赛评选委员会主任
卢立文 焦作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刘占坤 《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记者
解海龙 中国摄影家协会信息中心主任
于云天 著名风光摄影家
李晓斌 著名纪实摄影家
于德水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彭大利 台湾中华艺术摄影协会名誉理事长
迪安纳·卡伊洛 比利时摄影家、国际摄联荣誉会员
申衣是谁?
不久之前,辽宁摄影圈里经常有人会问:“申衣是谁?”因为,在《大众摄影》举办的“依尔福”杯全国黑白摄影比赛上,辽宁的申衣获得了二等奖;2002年又获得了《大众摄影》举办的第13届尼康摄影大赛的金奖。梁达明来北京领奖的时候,说“我认识他,我代他领奖吧!”当焦作山水旅游摄影大奖评选进入无记名投票之际,评委们询问:申衣是谁?经评委会调查后,谜底终于揭开:申衣即梁达明。
为什么要用笔名参赛,梁达明终于揭开了申衣的面纱:首先,是盛名之下的压力。从1991年开始,梁达明获得的摄影奖项不计其数,这样,会有两方面的影响,参赛的人会认为,梁达明的名气大,评委们是不是会受名气的影响照顾梁达明?而梁达明也有自己的想法:梁达明总是获奖,评委会不会因此而照顾新秀而不纯粹以片论片?虽然这些都是莫须有的猜测,但逃避“梁达明影响”的办法只有一个:用笔名。在这次焦作摄影艺术节上梁达明虽是特邀嘉宾可以参赛,但为了更“有利于视听”,他梁达明还是以老笔名“申衣”的名字规规矩矩注册登记,参加比赛。本来,梁达明已经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将“申衣”曝光,这次终于将申衣推上了领奖台。同时,他也宣布,“申衣”这个笔名至此已完成使命,至于将来会不会以其他笔名参赛,梁达明说会的,因为,用笔名参赛时,的确又有回到最初的起跑线上的感觉,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当获奖时,那份不张扬的暗暗的喜悦,感觉好极了。
评委寄语 卢立文
本次的评奖是符合程序的,也是公正的。
原计划增设一个五万元大奖给外地来的影友,主要是考虑到焦作人占天时与地利之先,担心对外来的影友不公平。事实上,摄影节期间天公不作美,使所谓的天时与地利打了折扣。在全部的参赛作品中,基本上没有发现好的风光照片。这使本赛原有的设想——推出焦作山水佳作,也难以实现。在全部进入评奖的作品中,拍摄较为理想的是关于“太极拳“题材的作品,但这与比赛的主题“焦作山水”相去较远。而《焦作新貌》一组,从广义来说,是符合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主旨。虽有点“矮子里面拔将军”,但我们也希望取信于影友,评出五万元奖而不是空缺。有人认为,此组作品没有直接反映山水;也有人在展出的作品旁“批注”:山水摄影展改作政绩摄影展,但我以为,梁达明不愧为“摄坛老手”,技术上老道。我们当地人没拍好,反映了其间的差距,特别是手法的单一。虽然本次比赛未能发掘出山水佳作,我们希望通过另外的影赛,将焦作山水的精华呈现给大家。
特别提示
焦作山水摄影比赛将再度拉开序幕
山水旅游资源 篇7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山水生态城市,复合生态
1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自然环境为依托、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社会联系极为紧密和按其自身规律不断运转的有机整体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淮北市是全国十三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 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累计生产原煤8亿吨,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因资源开发和工业污染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压力, 因此, 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生态城市, 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事关淮北未来发展的历史抉择。
2 淮北市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条件
2.1 优势
(1) 具有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自然资源。淮北市山水资源丰富,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区内, 山体、河流、湖泊分布占总面积一半以上。这些山水资源共同形成了“群山抱六湖, 九河穿煤 (美) 都”山水格局。
(2) 具有浓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柳孜码头遗址、古岩画群、石山孜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见证了淮北市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3)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取得一定成效。淮北市已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科技工作先进市, 三次跨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行列, 还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
2.2 劣势
(1) 城市空间发展与煤炭资源开采之间矛盾凸显。地面的反复沉降, 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向外拓展。
(2) 现状湖泊水源不能长期保证, 山体绿化覆盖率偏低。现状湖泊水源补给为矿井疏干排水, 煤矿若停止开采, 水源难以长期保证。
2.3 机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9年3月, 国务院确定淮北市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中央财政将给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未来3~5年将是淮北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 我市经济社会正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2.4 挑战
2010年1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北地区将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功能补充区。面临这一政策机遇, 作为安徽北部的能源型综合性城市, 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 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是当前面临的新挑战。
3 淮北市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3.1 注重提升环境品质, 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为市民创造一个宜于居住和工作的优美环境。老城区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 注重功能与环境的提升,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新城区应注重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广场绿地和街头游园的建设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 增强集聚能力, 使新区开发和老城区建设相得益彰。
3.2 通过山水资源整治, 培育生态城市特色
近期须加大绿化力度, 禁止开山采石, 对裸露山体区域进行植被恢复, 恢复自然植被景观, 涵养水土, 丰富山体景观内容。淮北作为内陆平原城市, 优势在山, 特色在河流及塌陷湖泊湿地。对市区纵贯南北的河流沟渠, 开展以沿河布绿、围桥造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为主要形式的绿化美化工程, 高标准建设融文化、旅游、休闲、生态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带;应用自然生态演替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 结合生态评估分析结果, 对湿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分空间分时段安排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规划区域内不规则的零星塌陷水面的整合, 对水面驳岸的有效整治, 并辅以园林绿地景观的塑造, 形成丰富的滨水连续景观线及优美的水面对景效果, 促进城市山水格局的形成, 为淮北新型山水生态城市的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3.3 坚持综合推进, 构筑高标准生态安全体系
加速城市绿色生态走廊、城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河流滨岸缓冲带公园建设, 推进城市绿地森林化改造, 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城区河网清淤、生态恢复、生态补水及水体流动工程。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 提高城市垃圾处理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4 当前建设山水生态城市亟需开展的工作
4.1 坚持规划引导, 科学编制山水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中, 规划是关键, 设计是灵魂, 它们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质量。生态城市规划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通过生态规划对城市及毗邻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环境进行综合调查, 全面分析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 评估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从而科学制定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依据。
4.2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公民和政府的生态环保意识
普及对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 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通过城市系统意识教育和环境意识教育, 使广大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明确自身在生态建设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积极投身到环境建设和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另外, 要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生态环保意识, 以有效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
5 结语
建设山水生态城市, 标志着淮北市将由资源型城市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城市开发模式转变, 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公众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 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这意味着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 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淮北市将依托山水自然资源, 创新发展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凸显城市特色, 全力推进山水生态城市建设, 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和谐统一的新路。
参考文献
[1]国际生态城市论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法.
[2]《淮北市主城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期成果.
山水旅游资源 篇8
一、现代化城市应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1. 较好的居住环境质量。
现代城市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居住质量,这就要求城市布局结构科学合理;有居住舒适,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高品质的住宅;建立完善的市政设施和生态系统;有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
2. 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现代化。
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和社会管理,满足人们交通、购物、健身、休闲以及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
3. 产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能加速城市工商业发展。
以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先导,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构筑现代商业、金融体系。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
4. 管理现代化。
健全城市管理的法规制度,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社区及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生活品质和公共安全度。
二、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
1. 有些城市盲目扩张,到处建新村、新城、卫星城、工业开发区。过度开发、甚至出现了无人开发区、鬼城。城市不合理的扩张使耕地面积减少,侵占了森林、矿产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2. 同时不合理产业布局及基建项目带来了水资源的直接污染,森林被破坏,优质水源涵养地面积减少,造成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
3.城市不合理的建设及高能耗的工业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能源资源日渐减少。同时煤炭、能源的使用,会带来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并对局部气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城市建设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1. 不正确的政绩观造成损失浪费、破坏环境。
有的领导不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只注重形象工程、追求所谓的“高大上”,树立“能干事、会办事”的形象,不顾实际、高压强推政绩项目。大兴土木,新城、新村、开发区遍地,山林被毁掉,大量基本农田被占用,换来的只是领导的“政绩”。
2. 损公肥私、掺杂私人利益。
有些领导在工程项目中,为捞取更多的好处,扩大建设规模、上利润丰厚的高大上项目,对投资有冲动、有渴望。贪污受贿、为亲属谋求利益,违反招标投标有关规定,该公开招标的不公开招标、放低工程质量要求,虚假签证、工程造价虚高。甚至官商勾结“圈地”,零地价开发住宅、商业地块和工业区土地,美其名曰“招商引资”“带动该地块区域发展”。
3. 缺乏合理规划。
由于一切政绩主导,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听取群众与专家意见,城市总体规划、小区修建性规划、工业区规划不合理。未能在居民生活品质提高,工业、农业、服务业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4. 工程质量低劣。
有的城市建设项目不注重质量管理,有的系领导干部自己亲属承包,规避招投标订立合同,美其名曰“BOT”“PPP”项目;施工中偷工减料,放低质量要求验收过关。短命建筑仍旧“顽强”地存在,“楼脆脆”、“楼歪歪”依然继续进行。
四、自然资源审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我国地少人多,资源贫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优化生存环境,使人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必须扭转不正确的政绩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无疑是努力纠正畸形政绩观的一个不错的尝试。只有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走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道路,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兼顾、同步、双赢,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创建富有山水情怀的现代化城市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规划布局城市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资源、技术力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为现代化商业城市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2. 督促地方政府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机制,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科学评估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做到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
3.审查城市建设项目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审查当地政府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合理,监管是否到位;审查单位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情况等。
4.审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情况。当地政府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有无超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级管理权限,擅自审批建设项目,盲目引进项目;有无存在不顾长远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和保护地方利税大户,造成私排乱放等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审查建设项目污染控制情况,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否达到控制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符合要求等。
5.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后期进行严格的跟踪监测管理。对肆意追求经济利益、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将进行终身追责。
6. 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使领导干部真正承担起应有的生态责任,才能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7. 发展生态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和其他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8.发展生态绿地系统。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生态绿色系统包括游憩绿地(如城市公园、运动、游乐、观光绿地,风景名胜区等)、环保绿地、水域绿地、农业绿地、林业绿地。生态绿地除了有游憩和景观功能外,更有维持一定区域内人类所必需的物资环境空间,并可以陶冶情操,赋予人们山水情怀,营造诗意人生。
9.创建城市特色景观。城市景观代表城市的文化艺术传统和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它激励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热情,陶冶人们的性灵。城市景观包括单体建筑景观、街景、山水园林景观等。街道景观是人们进入城市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市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环境因素、合理使用现代技术,遵循“尊重人、尊重环境、尊重历史”的原则,合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文明成果,提炼升华已有的理论体系,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街道景观。
此外,创建现代化城市还涉及城市社会管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是每一个市民的职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关心、建设我们的城市、赋予城市美丽的人文景观、山水情怀。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住宅、公共建筑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市政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资和文化生活,并促进了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看到,个别地方政府盲目追逐“政绩”和GDP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盲目扩大,城市不合理的扩张,引起了部分地区环境恶化。当前应重视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审计,必须扭转不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城市建设的规范、合理、健康发展,创建一个富有山水情怀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城市建设,问题对策,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审计,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十大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
[2][澳]莱曼著,吴小菁译.《绿色城市法则:向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5月.
山水旅游资源 篇9
关键词:山水,体验,哲思
冯至的《山水》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心灵记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简析这部散文集。
一、山水
冯至笔下的山水都是寻常风景, 非是名山大川, 因为他认为“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 一棵树的姿态, 一株草的生长, 一只鸟的飞翔, 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在《山水》中, 作者写到的皆是平凡之物, 一年两季开遍山坡的鼠曲草, 雨后草间俯拾皆是的菌子, 高高耸立着像严峻的圣者的有加利树, 作者对这些景物倾注了感情。冯至笔下的山水不是游记中的山水, 不是供人玩赏和怡情怡志的对象, 而是与人同等的存在, 给予人很多的智慧和启示, 冯至在《伍子胥》中说:“也许只有在这平凡的山水里才容易体验得到宇宙中蕴藏了几千万年的秘密”。在散文《山水》中, 人与大自然声息相通, 形成很深的默契, 亲切地融为一体。《一棵老树》中放牛的老人“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 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 几十年的放牛生活, 他已然与山林融为一体, 当老牛病死, 小牛淋死, 他无牛可放之后, 回到家几天便去世了。离开了山林, 他的生命也无处安放了。读冯至的《山水》, 不禁会想起梭罗和他笔下的《瓦尔登湖》, 山水使人明心见性, 人在自然中可以安静地思考诸多问题。作者在《两句诗》中说想体验一下自然的美景与人的纯理性能否在同一种境界内融会起来。《山水》做到了这一点, 朱自清曾赞赏冯至40年代的诗里有“耐人沉思的理, 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在《山水》中, 自然之景与耐人寻味的理即是浑然交融在一起。文中, 山水与人友好共处, 又连通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使文章有了东方哲学的底蕴。
二、体验
冯至深受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接受里尔克“诗是经验”的观点。他欣赏里尔克“观察遍世上的真实, 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 后来竟达到了与天地精灵相往还的境地”。里尔克说, 情感是我们早已有了的, 我们需要的是经验。冯至认为“这样的经验, 像是佛家弟子, 化身万物, 尝遍众生的苦恼一般”。里尔克在《随笔》里谈到:“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 观看人和物, 我们必须认识动物, 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是怎样飞翔……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 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 那才能以实现……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 脱颖而出”。这是里尔克关于诗歌创作的自白, 追随里尔克的冯至也是这样去实践的。
冯至行程几千里, 观看了许多乡村和城市, 经历了许多生命的死亡与挣扎之后, 来到了大后方的西南联大。他独自在昆明郊外的山林中体验山水的淳朴与真诚, 倾听自然, 体悟生命, 思考人生。那些从大自然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内在的哲理, 成为他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 他把它们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 并通往哲理, 达到生命与艺术的贯通, 可以说这段蛰居的生活是他人生与艺术的沉潜。他将战争体验转化为形而上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他将自我与万物进行交流, 在平静的体验中关注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 直面现实、人生和自我的矛盾, 执着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段沉潜使他获得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和哲思。孤独的体验在《山水》中亦呈现出来, “独行潭底影, 数息树边身”这样的境界, 冯至说怕只有尝透山林里的清寂的人才会感得到。“这两句诗写尽了在无人的自然里独行人的无限的境界, 同时也似乎道破了自然和人最深的接融的那一点”。这种孤独的体验、和自然化合融汇的体验, 既有着个体的独特性, 又是普遍、超越的人类经验。
三、哲思
《山水》表现出冯至不停地思索生命本真的歌德式的态度, 这种思考既是轻盈诗性的, 又是严肃庄重的。作者在清寂的山林生活中获得了精微的哲思。《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鼠曲草, 在这里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 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纯洁而坚持, 鄙弃了一切浮夸, 孑然一身负起生命中的担当。那消逝了的村庄也是像少女一样, 抱着自己的朴质, 春秋佳日, 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不向世人夸耀它的事迹。这是冯至所赞赏的“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生活态度, 即是“不显著的活着”“等待并工作着”的人生理念。“他们要开花, 开花是灿烂的, 可是我们要成熟”, 与热闹的世界判然分离, 在生命的体验中勇敢承担人生命运, 这种理念在《山水》中一再凸现。
文中说“两三年来, 这一切, 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山水虽然无言, 却启迪着作者的哲思。作者体味到生命是相互连接的, 人与自然是声息相通的。踏着那个消逝了的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 作者觉得在生命的深处和那里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作者想到那清冽的泉水, 曾经也养育过往日的村民, 认为共饮过一河之水, 或是共担过一地风雨的人们, 彼此之间会感到生命里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会感到几分亲切。因此, 自我的生命与万物都是有交流的。《一棵老树》中讲述了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水牛、山林承载着老人的人生, 老人一旦离开了水牛和山林, 便不能再生存下去。生死和谐在《山水》中亦有呈现, 如《山村的墓碣》中的墓碣文“我生于波登湖畔, 我死于肚子痛”中体现出的对死亡的达观, 把死亡看做人生的最后完成来坦然领受, 从而更加珍视“生”, 承担起自己生命里应有的担当, 生和死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接受了存在主义影响的哲学之思。
自然、体验和哲思在《山水》中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闪烁着思想与艺术的清朗光芒。
参考文献
[1]董卫民, 程六生.体验与承担——冯至三部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山水情怀气韵心性——冯璞山水画 篇10
冯璞女士的山水画,有令人惊叹之感,因为她的作品在笔墨松动之中,表现的是她对山川流水的“感觉”,而不是真实山水的逼真再现。在冯璞那里,这既是一种艺术特点,又是心性的不经意流露,并成为一种富有意趣和韵致的风格特点
写意山水,尤重心性的抒发和感觉的表达以及笔墨分寸的把握,在画面处理上,气韵生动、元气淋漓等是首要因素古人云“气厚乃苍,神和乃润”等,就是说“情怀”与“心性”在创作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冯璞的作品,以感觉为主,不去摹写自然,而是在潜游自然中去心领神会,物我两忘,然后提炼出一种“感觉”与若干意象——山川、流水、丛林、屋舍……在烟云锁断的空灵境界中进行空间的安排,使意象在或深远或高远或平远之中,进行着平面构成的布局与安排一切随心所欲,一切又合乎理法。画家笔下的崇山峻岭、溪水流泉,都在笔墨的表现中获得了形式意味与情趣韵致,因而,咫尺山水又十分引人入胜,愚味无穷。
重要的是,冯璞作画下笔果断,苍润相间,遒劲老到,在“似与不似”之间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取向,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符号与笔墨的关系、符号与空间的关系,一切都在“生后熟”、“熟后生”中进行演绎、变化。在艺术实践中,冯璞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山水画表现方式。
我们注意到,冯璞的笔墨颇有些率真与大气的阳刚风范,用笔潇洒,皴擦、勾斫、点染,不拘小节,大处着眼,用墨氤氲、含蓄,使之更趋于中国本质,作品中看似散乱无序的点、线、墨、色在特定结构中统归于有序的布局与安排,有作品因此在开合聚散中获得了整体的浑然感。
冯璞十分注重用笔的书写性,笔墨生涩、苍润,力避圆滑、柔弱在笔的运动中强调提按变化与中锋转侧锋,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注意布局与章法中的疏密、浓淡的处理,使作品显现出一派苍茫的气息,传达出中原山水特有的深厚与壮美。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画家的作品无不产生于现实中的感受和体验,画家以真切的感怀去领略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美感与活力。应该说,在冯璞笔下,山水画创作都有厚实的生活基础,都有写生的素材,都有自己的主观的处理,所以,她的山水素材在意象化之后,依然流露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甚至还保留一些写生的生动性,这正是冯璞作品的突出特征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冯璞不走复古之路,而坚定地走着一条贴近生活的创作之路,注重并表现现实生活的诗意与情趣,因而,她的作品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她的作品始终洋溢着现实气息与时代精神她的山水画是现代人心中的山水,是现代人对自然的拥抱与感怀,而严格地说,她的山水画是为她自己营造的精神家园。
作为画家,冯璞是勤奋的,也是努力的,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她矢志不渝,且体现出较高的起点与立意。作为女画家,她把山水画营造得如此苍然浑厚、悲凉萧瑟,体现出她在艺术上的独辟蹊径与不寻常的美学追求,这是引人注意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更是值得赞扬的。
山水旅游资源 篇11
景情互映、平等对话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吸纳陶渊明清新自然之风, 又兼得二谢 (谢灵运、谢朓) 之长。谢灵运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 但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 且重在对山水景物作繁复的描述;谢朓的山水诗则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 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 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 抓住自然的色彩、形状、声音和动态, 或素描, 或刻画, 挥洒自如, 细致入微地描绘自然山水本身的美, 清秀之中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山水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精神。
这类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辋川集》绝句, 包括《斤竹岭》、《竹里馆》、《鹿柴》、《木兰柴》、《白石滩》、《北垞》、《临湖亭》、《栾家濑》、《辛夷坞》等。此处以《栾家濑》和《辛夷坞》为例: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1]
这是一首歌颂自然风光的佳作。飒飒秋雨、清流见底, 跳波相溅却又惹得白鹭惊飞。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勾勒出栾家濑安宁祥和的自然之美。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2]
这首诗通过涧户无人, 芙蓉花的自开自落写出山中的幽寂, 呈现出自然景物的自由生命。总之, 王维的这些诗作, 通过形象、鲜明、生动的描绘, 赋予自然风光一种与人和谐相处、景情互映、平等对话的文化风格。
元气淋漓, 澄怀观道
在王维亦官亦隐时期, 曾有过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 “气”的学说对他影响很大。以《终南别业》为例: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3]
这首诗描绘了他隐居终南山的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尤其第三联写心境闲适, 随意而行, 自由自在。那元气淋漓之感跃然而出, 足见庄子关于“气”的学说以及“心斋”“坐忘”等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给人一种复归生命之本的释然感、无限感。这样, 使得自然山水的文化蕴涵由第一部分所述的表现自然山水自身之美、形式之美转向由自然山水引发的对生命内在的体悟, 进而上升到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山水诗, 重视人与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 在“虚静”之中展示一种宇宙情怀。《老子》云:“致虚极, 守静笃。”《庄子·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王维的诗歌创作, 凭借的正是这样一种虚静恬淡的胸怀, 追求一种直彻于“道”的本源式生命感悟。且看如下几组诗:
秋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4]酬张少府》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6]《终南别业》
诗人不役于世俗喜怒哀乐、利害得失, 始终保持一种超然达观的胸怀, 通过自然的虚静, 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体验。
空灵寂然, 了无挂碍
所谓空灵, 空即空阔感, 灵即灵动感。宗白华先生认为, 艺术心灵诞生在忘我的一瞬间,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放下世间的一切, 和世事暂时绝缘, 心无挂碍。这时, 作者用自己的一点觉心来静观万象, 万象犹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7]。叶朗先生认为, 空灵的文化内涵就是禅宗中的“悟”。“悟”是一种瞬间的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就是要从当下的感性世界, 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空灵”作为一种美感体验, 其最大特色是静, 即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 静观花开花落, 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以及一种平静和恬淡[8]。诵读王维晚年的诗歌, 不难发现, 在诗人笔下, 经常会出现“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云”等形象。可见佛教的“空”对王维影响很大。
总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自然山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也好, 哲学家也罢, 往往赋予自然山水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种抚慰、陶冶心灵的特殊功能, 一种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一种元气淋漓、追求宇宙本体之道的哲学境界;一种空灵释然、物我两忘的佛理禅趣等。王维这个杰出的山水诗人, 由于他的思想受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交融影响, 因而从他身上、从他的山水诗作中, 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自然山水无尽的文化精神及哲学蕴涵, 而这些正是中国山水文化的说不尽、道不完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体现的中国山水文化特征。他的山水诗, 体现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山水文化方面的独特内涵, 借此我们可以洞悉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6]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