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

2024-09-20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精选12篇)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 篇1

摘要:资产评估是确定资产价值, 便于企业开展决策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耗竭性资源, 如何利用及客观评价当今矿产资源已成为业界的首要问题。本文介绍了矿产资源的内涵、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并对有形实物资产及无形资产进行分析阐述。本文通过分析与介绍, 对矿产资源资产的评价与评估做出详细的界定。

关键词:资产评估,矿产资源,矿业权

一、矿产资源资产的含义

众所周知, 矿产资源是经过亿万年形成, 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其形态包括固、液、气多种。由于这些矿产资源对人类有可利用价值, 因而国家将矿产资源作为国有资产来管理和控制, 并建立完善相应法规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 例如我国不允许随意开采矿产资源, 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矿产资源从定义上来讲指的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天然物。我国矿产资源资产的评估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1997年, 基于第一部《矿产资源法》对我国评估行业进行定义, 并于1995年依据《地质勘查成果资产评估管理若干规定 (试行) 》, 将勘查结果作为无形资产来处理;第二阶段, 依据相应法规对矿业评估制度与流转制度进一步完善, 将矿产资源的评估方向确立为对探矿权和采矿权价值的评估。

二、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1. 矿产资源资产的特点

(1) 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年代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 或者说不可在现有条件下形成。人类对其利用的过程就是它的消耗过程, 是耗竭性的消耗。

(2) 矿产资源大多埋藏于地下或海底, 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复杂, 只能通过勘探来获得, 其过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3) 由于资产资源交易过程中会出现矿业权的转让、出让等程序, 因而涉及的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开发者、勘探者和投资者之间构成了复杂的权益关系。

2. 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

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包含三方面:矿产资源本身的价值即矿产资源的内在价值、矿产资源的权益价值和投入的劳动价值, 其中矿产资源的权益价值和劳动价值统称为外在价值。

(1) 矿产资源资产的内在价值。其内在价值主要由矿藏的丰度和品味所决定的, 其价值是由大自然决定的, 而与劳动的投入无关, 即不论投入多少劳务或勘探成本, 矿产的丰度是不会改变的。在评估实务中, 可根据矿藏的品味来计算资源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Pd矿产资源资产底价;L矿石单位品位 (品级) 的平均收益增量;Cq扣除边际品位的平均品位;Qj可利用储量 (或经济储量) 。

(2) 矿产资源资产的外在价值。矿产资源的权益价值包含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矿业权权益。矿产资源所有权指的是将所有权出让给他人所获得的收益, 其表现形式多为租金, 是权利转移的一种表现。矿业权是一种无形资产产权, 具体包括探矿权、采矿权和矿产发现权。矿产发现权指的是专业人员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的脑力劳动, 其价值由获得的资源来决定。

1取得矿权的基本成本。基本成本中包含支付员工的薪酬、取得权利所发生的费用、法律咨询费以及仪器设备的租赁费等。

2矿产资源补偿费。由于矿产资源是耗竭性的、不可再生的。因而, 对资源的开采也是对全球资源的消耗。为了补偿资源的开采所带来的矿藏减少, 国家会征收一定的所得用作为补偿。

3由于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因而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可能会导致周围环境的恶化, 造成土壤、水、河流、植被的污染, 还可能会导致地下被挖空, 造成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一系列环境恶化。因而, 在开发商对矿藏开采的同时, 国家会收取一定的补偿费用来补偿因开采矿产而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3.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实质、评估对象与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的本质是评估人员依据相关法规, 采用科学方法, 对资产价值进行估算的过程。评估实务中, 需要依据资产自身状况、相关市场数据等信息对资产进行评估。

从理论层面看, 对矿产资源资产的评估既包括实物形态的评估, 也包括非实物形态的评估。因为, 矿产资源也是一种资产, 无论是其价值评估还是权益资产评估, 其评估原则和原理与其他种类资产是一致的。主要目的是衡量评估的价值, 为国家经济核算和资产交易提供依据;然而, 非实物形态的评估主要指勘探矿产资源和采矿权的评估, 即无形资产的评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矿业权交易所准备的。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是针对实物形态资产的评估, 其持续期限是依据实物的消耗速度决定的;而针对勘探矿产资源和采矿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其评估价值主要依据于政府颁布的许可证使用期限。

在评估实务中, 具体的评估方法要依据具体评估对象和目的来确定。针对矿产资源资产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总体来看, 这些方法都适用于矿产资源, 但矿产资源不同于其他资产, 因此在评估实务中要依据资产的属性选择具体评估方法。例如, 以矿产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多采用收益法;以资产出让、产权交易或融资为目的的经济行为则多采用成本法或市场法。具体方法的选择还需要评估人员依据实际情况和个人经验加以判断。

三、影响矿产资源资产价格的因素

1. 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可替代程度

众所周知, 物以稀为贵, 在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中也是同理。矿产资源是耗竭性资源, 该资产越稀缺, 则可替代性越差, 因而其价值越高。同时, 我国针对矿产资源设立了相关法律法规, 不仅对探矿权、采矿权的权限加以限制, 而且对稀缺资源采取保护性开采政策, 从而使资源的价格大幅提高。

2. 矿产品供求情况

由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可知, 在市场需求一定的前提下, 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 需求越大则价格越高, 形成供不应求即有市无价的市场情况, 例如金、锑、钼等稀有金属;相反, 供给量不变时如果需求减少, 则产品价格降低, 形成供过于求的情况, 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如煤炭等廉价矿产资源。所以, 矿产资源的供求情况会直接影响其资产价格。

四、我国开展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首先,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可以帮助所有者维护权益,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依据我国《矿产资源法》, 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 而非个人, 所有权不因土地所有者的改变而改变。在过去的几十年, 我国评估行业刚刚起步,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矿产资源基础薄弱, 从而导致了近些年个人开采矿藏现象严重, 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生态环境。因此, 我国变资源无偿为有偿, 保障国家资产不受侵害。

其次,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核查实物账户与价值账户。众所周知, 国家经济建设离不开矿产资源得支持, 只有了解国家真实的矿产价值、数量与分布等信息, 才能方便国家管理、合理规划发展方向以及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目前已经开启矿产资源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 并为其完善做出努力。

最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矿产行业也陆续出现转让等经济行为。依据我国法律规定, 有偿转让勘查成果、国家出资勘查所形成的探矿权、采权必须经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所以,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是我国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为矿产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耗竭性资源, 矿产资源评估对于资源的利用有着促进作用, 不仅能提高利用效率, 也能促进矿产权在市场上的流转。我国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而, 需要我国学界及评估界进行实践探讨, 研究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光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 2005.

[2] .范振林.矿产资源核算研究.中国矿业, 2014 (8) .

[3] .Hotelling 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le Resources.Journal of Politional Economy, 1931, 39 (4) .

[4] .蒲丽静, 崔彬.小型矿山采矿权评估收入权益法优化研究.现代矿业, 2013 (1) .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 篇2

4 评估方法现状分析

4.1 林木资产评估

(1)市场价到算法,林木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到算法仅适用成熟林或过熟林。它能把林木资产现有的市场情况客观的反应出来,可从市场中直接获取评估参数和评估指标。而评估结论更能准确的反应出市场价格,其结果就非常容易被评估的各方人员所接收和理解。

(2)现行市场法,应用现行市场法一定要合理选择可参照的案例,选定几个适合的评估案例是这种评估方法成功的关键所在。要保障调整参数的正确测定,进行评估的林地尽量保持与案例林状况一直的局面,其交易时间必须以接近评估基准日为准;另外,受到发育不充分的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影响,找到一个近期评估案例是很困难的,若以参照以往不同日期的评估案例,就必须以当时物价指数和评估基准日为基础对物价指数进行相应的调整。

(3)收获现值法,所谓收获现值法就是用于中龄林和快成熟的林木用以资产评估时以折现率的计算投资效益的一种方法,进行评估时。要将林木经营成本的前期投入的金额价格扣除,再对调整系数进行测算,并进行实证分析。就拿中龄林木来说,进行收获现值法测算得出的结果可直接反应出林木资产的价值,所得结果非常合理且受到市场的`欢迎。

(4)重置成本法,这种方法只适用幼林和未成熟林木的造林地进行资产评估。利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估算时,一定要考虑在林木经营过程中由于技术改良或技术推广时所造成的原有价值的相对减少问题,再加以成本的测算与投资收益的合理确定后与其他方法协调进行方可。

4.2 林地资产评估

(1)现行市场法,此方法是林地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使用该方法最关键的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估案例,所选的被评估林地条件和参照案例要求林地条件必须相似。但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寻找与其资产评估相仿的参照案例非常困难,各个参照案例的价格成交时均要做相应的系数调整,现行市场法还要具备能够获取较多交易实例资料的活跃市场,且要保障进行交易的案例合理与真实。

(2)期望价法,利用林地期望价法对林地进行评估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一是林地属于无限年期的经营方式,永续作业中的林木经营的主伐林龄要相同;二是林地期望价法最适用于薪炭林、疏林地、防护林、灌木林地、采伐迹地与火烧迹地及国家规划中的宜林地林的资产评估,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方法对林地进行评估时的参数确定还缺少客观的参考依据。

(3)年金资本化法,该方法适用于那些年租金相对稳定的林地进行资产评估,其方法计算比较简单,进行估算时仅仅涉及到年平均租金和总投资收益率。但在年平均地租金和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时,要注意将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从平均地租租金中扣除,在投资收益率的确定方面也应考虑到这个问题,若在地租租金中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因素,那么在采取投资收益率时就必须包含通货膨胀。

(4)林地费用法,此方法通常适用于像苗圃类型的林地进行资产评估,最主要方面是用在比较明确的林地购入费且购入后只采取了改良措施而并没有进入经营阶段的林地。但在林地资产中林地购入后单单做了改良而未进行经营的情况甚少,因此,此方法在林地资产评估使用当中用的最少。

5 结论及建议

森林资源在进行资产评估所选取方法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评估人员以遵守客观事实或一定的约束为基础条件对待定资产进行的理论分析、论证、比较的过程。并对资产评估的价值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其认可度与公允性,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是决定评估结果真实、可靠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当中所选取的评估方法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大多数仅仅偏向于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上,且这种理论研究也不够规范。建议在今后有关森林资产评估的研究工作中更应重视对其评估方法的实际案例研究,尤其要对我国森林资源中的经济林、防护林和竹林等林木资源的评估方法的选取上与参考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以后我国森林资源资产在评估方法科学合理的选择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6 结束语: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稳步推进。但森林资源资产进行目的性的经济行为也越来越多,如转让、合资、抵押贷款、合作与股份经营等。实践中还存在林权流转与操作不规范,资产评估市场极为混乱,导致我国的国有森林资源在大量流失。现有的资产评估机构尚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需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还需相关人士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郭超,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 郭保香,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发展历程、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8):86-89.

[3] 朱龙章,刘少雄,刘尔平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04-206.

[4] 孙晶波,李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探索[J]北京:林业科技情报,(2):23-26.

[5] 刘豪,沈茂斌.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证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34(6):89-92.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 篇3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42—02

一、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现状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拓展与延伸,近年来引起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与问题、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研究、集体林权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的收入变化和行为变化等方面展开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具有官方背景或以官方性资料为依据,赞誉多于问题,对问题的研究也较为笼统和浅显。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支撑,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和国内学者已开始致力于相关研究。

而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森林资源评估制度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有关的调查报告,上述所有学者和政府官员所探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中,都提到要建立林权评估机构、完善森林资源评估制度、完善林木流转市场等与森林资源评估制度相关的建议,但是具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出现了那些不适应现在发展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就没有详细的调研报告来阐述。

随着我国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以及国有林产权试点改革的开展,我国的森林资源评估活动才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我国1996年发布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是相关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评估的主要依据。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森林资源有偿转让、出资联营、股份制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森林资源资产交易日趋频繁。为促进森林资源的流转,保障森林资源转让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开展森林资源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的森林资源评估工作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建立一个适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森林资源评估标准显得十分的急迫。

而目前,我国针对森林资源评估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现在一些评估方法的创新和灵活应用,以及新型评估方法的适用条件。代表人物为王兆君(东北林业大学)、景谦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

2.森林资源评估管理和现状的问题研究。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建议。代表人物王宏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林志斌(黑龙江省林业厅森林经营总站)、陶仁川(四川林业厅)。

3.区域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主要是针对某区域某种特殊的森林资源,分析该区域森林资源评估存在的问题。代表人物为刘豪(西南林学院)、周兆喜(吉林省林业调查規划院)。

总结我国针对森林资源评估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性不强、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较少,几乎为空白。

二、完善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认为,由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双重特殊性),导致起步较晚的宽泛性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而成为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本文前期通过对二手资料的搜集,对2003—2008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行实证研究,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殊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与一般资产评估不一样,它是一种动态的、市场化的社会经济活动。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一种能带来收益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量是由特定时期创造该资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的货币表现形式为价格,却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因此,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条件对某一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的结果与其价值量不可能完全相符。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是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同样的森林资源资产因评估的目的不同,所采纳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就可能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判断性意见。通常是建立在外部环境,按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构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质。

2.针对集体林的森林资源评估的“双重特殊性”,对针对集体林评估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适当地进行放宽条件,可以考虑在基层林业工作者中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林业”充当评估员的角色。目前,我国2006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财企[2006]529号)《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是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核心性法规,其中,对我国林业行业涉及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人员做出原则性规定。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注册评估师,二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前者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后者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审批,并下发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林业局共同盖章的专家资质证书。

而对集体林权评估这个特殊的森林资源,一般都处于偏远的地方或者深山,对集体林权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如果严格按照通知要求的话,一是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评估的需求,二是在评估时要考虑很多专业评估员不所知的地方因素,①因而可以考虑在基层林业工作者中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林业”充当评估员的角色。

3.确定评估费用的合理标准和优惠政策。集体林权改革把集体林分权到户后,分是前提,合是方向,这样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分权到户后,流转的前提就是对林地和林木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林农,尤其是林业收入所占家庭收入比重较小和林地地处僻远地区的,特别渴望林地流转,但是过高的林地评估费用使经营的林地流转,按0.6%收取评估费,对100万元及其以上价值的林地,按2.5%来收取(见下表);森林评估费堪比房地产评估费用,经营者要负担额外高的评估费,这成为导致林地流转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在集体林权流转的时候对特殊地区、特殊的林地可以考虑一定收费优惠。

目前的森林资产评估收费执行国家物价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价费字[1992]625号文)和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规范资产评估收费问题的意见》(国资办发[1997]53号文件)。具体收费(如下表):

资源性资产评估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篇4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也不断增加,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 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生态系统的部分生态功能不断减弱甚至丧失, 具体表现为森林、矿产资源不断减少, 水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草原荒漠化现象出现,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 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造了极大的障碍。不仅我国面对这样的环境资源危机, 世界亦如此。这些重大的综合性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长期“资源无价”观念的深刻反思。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 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该议程指出应在所有国家中建立环境与经济一体化体系, 应发掘更好的方法用来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由此可见妥善处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关键在于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 科学评估核算资源价值, 确保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的最佳配置状态。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状况令人堪忧, 从国有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看, 要想抑制对资源资产过度使用的倾向, 就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评估的作用, 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虽然价值评估并非能够直接解决所有问题, 但是如果将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诸多环节相结合, 则毫无疑问会极大地改善对资源资产管理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 资源的产权关系不清, 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 资源产品的价格严重扭曲, 很多自然资源甚至被无偿占用, 造成了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恶性循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尤其是以产权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使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找到了新的生长点。但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无偿使用制度的影响, 资源高投入开发、低劣化配置, 造成资源的极大破坏和浪费,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作为重要国有资产的资源资产, 对其进行资产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资源要进行资产化, 必然就要求进行资产评估。目前我国虽然也已经开始对森林、矿产等资源资产进行评估, 但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相比, 还不成熟, 尚没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因此, 积极推动资源性资产评估方法与体系的改革,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现代经营体系, 也是最终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科学地评价工作业绩、正确地投资决策、公平地交易、合理地确定税赋等方面, 都离不开对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可信的评估。

2 资源性资产评估的发展综述

我国最早的资产评估业务的雏形是1950年, 我国实施新税款则时, 曾规定对房产和地产先按照标准房价和标准地价进行计量, 然后计征税款;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 私营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通过清产定股, 确定资产股份, 这些活动采用了类似于资产评估的方法, 但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评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业务, 是1989年大连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对中外合资的中方资产进行了评估, 这是全国最早开展的资产评估业务。1990年6月, 我国唯一的全国性资产评估行业管理机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宣告成立, 并正式履行管理职责。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局相继成立了资产评估管理机构。

发展至今, 对于经营性资产的价值评估我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估方法, 但对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尚未形成体系, 这就影响到资源资产的管理效率。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方法, 尝试应用资产化方式管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相关的资源资产管理已经开始试点示范, 开创了我国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新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 1985年我国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问题进行研究;1989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国际自然资源核算培训班;1991年国有资产管理局召开了“自然资源产业化和资产管理问题”理论研讨会;1994年“全国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暨全国清产核资工作会议”及1995年“国有资源性资产管理全国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性;2002年国土资源部召开了“矿产资源价值核算座淡会”等等。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已在各自领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阶段我国对部分自然资源进行了资产评估的实践, 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等, 其中森林资源价值的核算研究最为深入, 我国在资源资产评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总体来看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理论研究还是落后于实践的需求, 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只是构建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纵观目前有关理论研究, 探讨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有多种, 如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生态价值论、资源环境论等, 它们从某一方面阐述了相应的价值问题, 但都没有很好地从整体上解决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问题, 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也没有统一的方法, 可以说, 准确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合理评估在目前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 我国资源性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研究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开展部分资源资产的评估工作, 但都还处于试点阶段, 对具有许多独特性质的资源资产评价还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深入研究, 仍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资源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论较大, 它将成为准确评估资源资产价值的最大障碍;其次, 资源资产的实物量界定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但是很多资源资产的范围界定就很不一致, 为评估带来了困难;再次, 在对资源资产进行评估时, 很多评估方法基本上是参照国外的评估方法, 对同一问题的评估方法也不规范, 有的评估得出的结论社会接受性较差。

3.2 研究的不均衡

我国进行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尽管已经开展了相当长时间, 资源资产评估的实践也已经开始实行, 但各资源之间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部分资源如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研究及实践进展很快, 而有些资源如水资源、草地资源、空气资源等研究进展及实践则很慢, 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评估方法, 这就从整体上制约了资源资产评估的进程, 这可能与资源的特点及其是否复杂有很大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对相对薄弱的资源评估进行研究, 以实现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的完善。

3.3 评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评估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资产评估的质量和评估行业的信誉。而现存的资源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资源资产评估的专业培训, 也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造成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人员素质主要体现在业务素质, 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上。一些正式机构的评估人员, 虽然有较丰富的一般资产的评估知识, 但不了解资源资产的特殊性, 凭借原有的经验评估, 造成评估质量不高。而各资源系统内部机构的评估人员, 很多只懂资源专业知识而不了解评估理论, 仅凭一知半解进行评估, 同样造成评估结果质量不高。由于未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管理, 一些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因此, 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影响了评估的质量。

3.4 资源资产评估基础数据准确性差

资产评估对专业性的要求较强, 资源性资产评估也不例外。要想准确评估资源资产的价值, 那么就要求要有高质量的资源基础数据资料。虽然几十年来我国在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积累了丰富经验, 然而过去的许多资源资料, 虽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发挥了作用, 但与今天的市场经济要求则相距甚远。所用的数表陈旧, 计量结果误差太大, 无法用于资产的准确评估。

3.5 评估实践中技术性问题的处理较复杂

由于资源资产与其他国有资产的特性不同, 情况十分复杂, 因此其运用评估方法、标准等必须恰当、科学。然而在进行资源资产评估实践中, 很多技术问题的处理较复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评估基准日的确定随意性大, 由于资源资产的特殊性, 资源资产清查成果时效性差, 在实际评估中, 往往评估基准日确定随意性大, 但由于评估的一切取价标准、资源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未来预期目标预测等, 都以评估基准日为主, 使得结果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其次, 提供的资源资产时效性差, 资源资产的主体是有生命的生物体, 与一般资产相比, 资源资产既有一般资产的共性, 又有许多自身的特殊性, 采用高精度的调查方法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资产清单的时间跨度大, 所提供的资料必然实效性就会差;再次, 资源资产收益值指标不易界定, 在评估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中的收益都是企业的整体收益, 而资源资产的收益值不同于企业的收益值, 作为评估基准日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的资源资产收益值不易界定。

4 资源性资产评估的展望

虽然资源资产评估不能直接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资源环境问题, 但是科学的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体系却能够在技术上提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而且进行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将极大地完善该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资源资产评估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发展至今, 资源性资产评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必须找到一套更加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资源资产评估中来, 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 考虑因素更加全面, 技术更加先进, 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总而言之, 资源性资产价值评估为合理利用资源资产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决策依据, 进而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因此可以说, 进行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鹏, 贾利.刍议森林资源资产化可持续管理[J].北方经贸, 2011 (2) .

[2]姜文虎, 赵邦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问题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 2008 (2) .

[3]于荣, 沈夫钧.建立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初探[J].林业经济, 2010 (5) .

[4]陈新云, 刘承芳.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0 (4)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 篇5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

旨在提出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这个课题,以期引发政界和旅游学界对该课题的`重视和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之后提出了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原则,最后对公共旅游资源价值计量理论与方法作了简要评述.

作 者:马波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山东,青岛,266071刊 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年,卷(期):12(2)分类号:F590.3关键词:公共旅游资源 产权 资产化管理

创业资源整合五资产资源 篇6

业企业在整合自身资产资源的同时要整合企业之外的资本,而且在整合资产资源的同时更要考虑资本为企业带来什么其他的资源,比如政府背景、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等。

案例1 创业与资产资源共舞

案例说明:

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著名的生物识别设备供应商和技术方案提供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识别算法和多项国家专利。

1996年中正公司指纹核心技术原创者邱柏云研制出国际上首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S2000指纹识别模块。2000年3月,邱先生与另外4位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一起正式成立了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以嵌入式指纹识别技术为主要研究开发方向,在中美两国同时申请“指纹硬盘”的发明专利。

案例分析:

作为国际巨鳄英特尔公司惟一注资的生物认证企业,杭州中正生物认证技术有限公司这只正在振翅翱翔的“金凤凰”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藉着资本的力量,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成长!

2001年4月,国际知名企业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和我国的微电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向中正投资,其中英特尔、上海贝岭持股28%。原本净资产仅100余万元的中正公司,一夜之间,资产规模徒增40多倍。

中正创始人之一邱柏云认为,英特尔、贝岭的投资对于中正来说,资金是一个方面,这两家企业在技术、市场、管理以及品牌影响力上的优势更是中正要借鉴的。投资不仅使中正具有了技术、资金和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为中正创建了一个产权明晰、目标明确、管理先进的企业平台。具体地说,与英特尔和贝岭的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资金带来的比单纯的钱更为宝贵的东西:

一是让中正的战略方向更明确、一致,走得更快。以前创业团队里都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外面的诱惑又很多;英特尔和贝岭进来以后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进行了整合,中正的创业团队团结一致,走的也就更快了。

二是支持的力度要大得多。中正拥有的资源更多了,而且更多的是金钱之外的资源,比如客户的资源、技术产品上的支持、全国的营销网络的支持。

三是企业营运理念的转变。中正从开始的技术主导的理念转向了市场导向、客户至上模式,现代企业光技术是不行,必须是资源与市场的整合。

四是稳定企业人心。英特尔和贝岭的进入是中正有了“一股独大”的中流砥柱,不至于在出现某些危机的时候人心浮动,而会感觉有一个主心骨在。

最后,英特尔和贝岭的融资对中正公司的战略规划、企业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启示:

整合资产资源,不仅仅是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战略投资者还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其他的资源,比如政府背景、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等,亦即整合资产资源时要充分考虑资产资源能否带来更多的其他资源。但最为关键的是,选择的战略投资者要与企业当前阶段的发展目标相吻合。

案例2 民营资产资源的活力

案例说明:

1995年苏州有线电厂与国外一家企业合资,研发局用程控交换机,很多人加入了新的合资公司,而选择留下来的一部分主要科研人员成立了民营股份制高科技企业苏州科达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2000年,科达果断地进行改制,引进了大量的民营资本,同时进行机构改革,以全新的面貌在市场风浪中搏击。科达综合复用系统这张大“网”现已占据了国内最大的市场份额。

案例分析:

科达成立初至改制前的几年时间里,国有资本依然是大股东,但其投入的额度和速度已经与科达的发展不相适应。为了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2000年公司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了大量的民营资产资源,国有资本比例下降到14%。这种变化激发了公司巨大的发展潜力,或许科达人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在4年后的今天,科达所取得的长足发展,就是源于这种变化。

大量民营资本进入后,科达组建了新的管理团队,不仅包括原有团队的核心人才,还吸纳了具有不同资深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气量,每个科达员工都把促进整个科达的发展作为个人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大体现。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或许就是科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案例启示:

从科达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民营资本的强大活力。资本市场在创业企业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保证了企业股权的流动性,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在资本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股权的交换来实现的。由于资本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因此通过反复的交易,可以使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达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海洋资源,价值评估,评估模型

一、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现状和意义

中国海岸线漫长, 海洋资源丰富。近20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人们对海洋资源价值的认识也经历了两个阶段: (1) 传统资源价值认识阶段。认为海洋资源是天然存在的, 没有劳动参与, 而且海洋资源不能参与买卖交易, 因此没有价值。 (2) 现代资源价值认识阶段。认为一切自然资源, 无论其是否有人类劳动介入或是否经过了买卖交易, 都是有价值的。

我国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徐质斌在《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产业经营》一文中提出了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1]:即四个目标——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1994年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2], 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2002年张杰灵等探讨了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其评估方法涉及了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空间资源、滩涂资源、滨海旅游和海岸带价值模式等[3];2008年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4]。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 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一个完整的海洋资源核算体系, 应从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估价方法、估价的社会背景探讨, 并通过连接账户, 将经济资源主体账户与资源环境账户连接起来, 即通过生产、资本形成、资产负债三种类型的连接账户, 与SNA连接。其中, 海洋资源的价值量估价是极其重要的, 它不仅有助于界定资源的产权关系, 而且还有助于海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本文仅从海洋资源的估价理论和估价方法上加以探讨, 并就该领域今后时期的研究重点作初步探讨。

二、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海洋资源定价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 即建立在什么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目前的财富论、效用价值论和地租论等, 均是论证海洋资源价值问题的理论基础, 认为海洋资源的价值存在与否主要取决于海洋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以及其所有权的存在。其中海洋资源的有用性是其价值的基础, 稀缺性是其价值的条件, 而海洋资源的所有权保证了海洋资源所有者可以获取一定的资源地租。

效用价值论是从主观心理角度解释了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认为某种物质的价值来源于它的效用, 是由它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共同决定的, 并把该物质的边际效用定义为价值。

从马克思的地租论来看, 海洋资源具有价值, 它的价值是由凝结人类的劳动的“现实社会价值”和海洋资源本身蕴藏的“潜在社会价值”构成的。我国法律规定包括海洋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享有资源的绝对地租, 可以通过征收资源使用费的方法获得;另外, 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质量等级不同会产生级差地租, 由于某些自然资源极其珍贵, 还会使其拥有者享受到垄断地租。国家可以对其征收资源级差费和特别资源费。另外, 国家有关海洋资源的管理部门在海洋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行使了社会行政管理职能, 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会发生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等费用, 也应向资源使用者分期收取“资源补偿费”。

三、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与选择

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中, 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目前, 有关海洋资源具有价值的问题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目前, 能够分项计算其价值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水产资源、港址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矿产资源、海盐资源、滨海景观资源、海洋能源、滩涂资源、海域使用权等。海洋资源核算包括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两部分。实物量核算, 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 以产量、吞吐量、储量、游客量等形式表示。不同的资源, 开发利用方式和资源属性不同, 价值量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按照自然资本的市场发育程度, 目前对其经济价值的评估技术主要有三种:实际市场评估技术、替代市场评估技术和假想市场评估技术 (见表1) 。

市场价值法利用市场价格来计量所研究的对象对其他商品或服务所造成的影响, 从而估算价值;替代市场法是当所研究的对象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 寻找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其价值的一类方法;在连替代市场都难以找到的情况下, 只能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衡量其价值。

(一)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以海洋资源交易和转让过程中所形成的价格来评估资源的价值。从理论上看, 市场价值法是一种合理方法, 该方法简便易行, 结果客观, 但是该方法要求资源市场发育较为成熟并且规范有序。现实中, 由于海洋资源的利用远未市场化, 因此只适用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滨海矿砂等有市场价格的海洋资源。具体计算:可以依据资源总储量、单位采出量价值、资源回收率估算其价值。计算公式如下:P=Pe×Q×r

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 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 Q表示资源储量, r表示资源回收率 (%) 。其中, 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Pe=F-C, F表示资源的单位市场价格, C表示资源的开采成本及上缴的税费和企业的合理利润。

(二)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资产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以海洋资源的未来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为现值来作为海洋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

假设企业的增长率g是固定的, 企业海洋资源的整体价值为:

假设企业的增长率g是变动的, 分别是g1、g2……gn, 企业海洋资源的整体价值为:

P表示企业拥有的海洋资源的价值, R0表示企业当年的收益额, 一般用现金流量表示, r表示折现率, 可用企业的预期报酬率或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表示, t表示企业的经营年限, 如果持续经营则n→+∞, g表示企业平均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 确定方法有: (1) 历史数据分析法, 即在企业过去历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平均增长率; (2) 发展趋势分析法, 即g=企业剩余收益中用于再投资的比例×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k表示海洋资源投资价值占整个企业价值的比重, 它的确定是收益现值法的关键。

(三) 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海洋资源开发所耗费的成本来确定海洋资源价格的方法。成本法认为, 决定海洋资源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海洋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及企业缴纳的税费和企业的合理利润。即p=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税费+利润。以海域使用权出让的计价为例, 一宗海域的价格就是以开发海域所消耗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根据, 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

(四) 旅游费用法

该方法由美国学者Clawson于1959年创立, 1966年JL Kentsch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5]。旅游费用法常常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环境资源的价格。它依据消费者剩余理论, 以游人往返于出发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费、时间价值和其他相关费用等旅行费用作为游人购买游憩服务的价格支出, 在游人调查和出发地分区的基础上, 建立游憩服务需求与游憩服务 (旅行服务) 之间的需求函数, 根据需求函数计算消费者剩余,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CS为消费者剩余, N为出发区个数, Ni为第n个出发区的总旅游人数, TC为旅行费用, TCMAX为边际旅游者旅行费用 (游区理论最高费用) 。由上式可求出消费者剩余与消费者实际支出, 相加得到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即滨海景观资源的价值。

(五) 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法的基本思路是:如果环境质量降低会引起相应的生产成本增加或降低生产率, 则必然会引起市场上相关产品价格升高或产量减少, 于是可以通过对价格与产量变化的测度衡量环境的效益。这种方法使用的背景是环境变化会对市场选择和市场价值产生影响。例如海洋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价值评估, 可以把海洋环境污染与发病率联系起来, 发病率又与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联系起来, 这就可以利用市场工资水平对工作日损失估算成本。这一损失就是海洋环境成本。

(六) 影子工程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当需要对某一工程对海域资源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程度和污染进行评价时, 如果难以直接计算, 就用建立另一个能提供相同效用的工程 (即影子工程) 所需要费用来进行评价。

(七) 恢复和防护费用法

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计算。全面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失分析, 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容易。实际上, 许多有关环境影响的评价是在缺少对环境效益进行货币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对环境影响的最低估计可以从为了消除或减少有害环境影响所需要的经济费用中获得。一种资源被破坏了, 我们可以把恢复或防护一种资源不受污染所需的费用, 作为环境资源破坏带来的最低经济损失。例如:修复被污染的海洋环境所需的费用, 可视为相关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经济损失。计算公式为:

式中:L4——防护或恢复前的污染损失;Ci——第i项防护或恢复费用。

(八)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又称为意愿调查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资源的经济价值, 是直接询问人们为了自己将来的健康和福利而利用和改善资源环境愿意承担的费用, 然后以该费用来衡量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的损失价值。支付意愿可以表示一切商品价值, 也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方法。商品的价值可表示为:商品的价值=人们对该商品的支付意愿。因此, 商品的价值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资料来计算。对于公共商品而言, 没有市场交换和市场价格, 甚至也无法通过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来赋予其价值时, 只好依靠建立一个假想的市场来解决。即直接询问人们对某种公共商品的支付意愿, 以获得公共商品的价值, 这就是条件价值法。

四、海洋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文在对海洋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对单项资源的价值估算方法进行阐述, 在方法的选择上, 对不同种类的海洋资源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如果有市场价值, 尽可能采用市场价值的方法, 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在选择价值评价方法时, 还要考虑信息的类型和可获得的信息量, 以及可获得信息的可行性和费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有关海洋资源价值的量化评估, 国内外至今尚无成熟、统一的方法可以遵循, 主要表现在: (1) 海洋资源价值理论尚没有统一, 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议较大; (2) 如何将单项的资源核算综合起来构成整体的海洋资源核算体系, 它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表达方式如何确定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3) 通过何种途径将海洋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使之与现行的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很好的接口, 对原有的核算体系没有很大的冲击, 相互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这方面鲜有研究, 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本文提出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方法还不是十分完善, 今后还应在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海洋资源价值评估的概念性公式和基本计量框架。通过对各类实例的研究, 对提出的基本计量公式和框架进行修订、补充, 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徐质斌.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9, (1) .

[2]许启望, 张玉祥.海洋资源核算[J].海洋开发与管理, 1994, (3) .

[3]张杰灵, 金建君.我国海岸带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 2002, 18 (2) .

[4]吴姗姗, 刘容子.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 (2) .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研究 篇8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应用研究

一、我省开展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树立良好规范的森林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指导思想。

对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进行评估, 是为了把森林旅游资源资产的耗费介入其成本之中, 对森林旅游资源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的架构, 强调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在各生产要素中的突出位置。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浪费、低效益”的经营模式, 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培育, 走新型的森林旅游发展道路。

2、变我省森林旅游资源的无偿或微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制度。

对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进行评估, 可以重新计算森林旅游的开发和使用成本, 森林旅游经营者只有付出相应的经营成本和代价后, 才能取得相应的旅游资源经营权和资格, 这样经营者就会为了减少自身经济损失而放弃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过度和无度滥用, 减少或有效杜绝了对森林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为优化我省森林旅游资源配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自发调节的。通过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等来调节资源的合理流动。这就要求全部市场资源必须要有价格基础。对于森林旅游资源也是如此, 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经营模式的完善, 通过引进合作、合资和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 加快森林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 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无疑会加速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森林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4、为我省森林旅游资源产品的定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省是一个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但由于受过去只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保护的森林资源经营观念的驱使, 森林旅游资源正日益呈现迅速退化的趋势。森林旅游产品不合理的定价机制, 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对较低的森林旅游产品价格, 会造成森林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耗, 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加快资源损坏。森林旅游业对于我省来讲, 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因此价格的制定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因此, 我们要强调在对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合理确定森林旅游产品的价格。

二、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方法

根据《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 资产评估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和其它资产相同, 在评估的时候也主要依据上述的三种方法。但由于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其自身的特殊性及影响森林旅游资源资产价值的因素比较复杂, 在评估方法的使用上也要与其它资产评估有所区别。

1、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也称现行市价法。它是以相同或相似的其它森林旅游资源的市场价格作为评估基础, 以此来估算待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评估公式如下:E=K××G×S

其中, E为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值;K为森林旅游资源质量调整系数;为旅游消费水平调整系数;G为相同或相似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单位有效使用面积的市场价格;S为待评估资产的有效使用面积;

2、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在资产评估中用当前条件下重新购置一个全新的被评估对象所需要的全部成本去除发生的各种实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的减值而把剩余部分的价值作为被评估对象的评估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评估公式如下:

资产评估价值=重置价值—实体性减值—功能性减值—经济性减值

3、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也称年金资本化法, 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 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资产评估方法。从资产购买者的角度出发, 购买一项资产所付的代价不应高于该项资产或具有相似风险因素的同类资产未来收益的现值。收益现值法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实质是将资产未来收益转换成资产现值, 而将其现值作为待评估资产的重估价值。该方法适用于市场比较成熟, 年均收益比较稳定,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已经比较完善的森林旅游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评估公式如下:E=A/P

其中, E为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值;A为年均纯收益;P为投资收益率;

三、结论

以上三种评估方法只是在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实际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这三种方法是分别从不同的渠道中分解出来的, 虽然计算方法各不相同, 但在使用中并不能完全将三者割裂开来, 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森林旅游资源资产的价值。在评估实践中, 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统一。在评估中, 避免单一的评估方法, 而要是多方法的协调使用, 相互修正, 以形成合理的评估结果, 避免单一方法带来的偏差。在选择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方法时要同时考虑被评估资源的自身特点、评估的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傅晶.黑龙江省森林公园产业化经营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0) :117—119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操作规范 (意见) [J].中国资产评估, 1996, 10 (3) :22—27

农地资源资产流转中经济成本研究 篇9

在哲学上, 价值一词的最初含义, 就是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某种关系, 是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 (1) ”, 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客体对主体的有用关系。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产权制度安排的显著特点是打破了农地所有权、经营权等各项权能集于一个主体的局面, 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因而在不同主体与农地资源资产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具体来说, 农地资源资产价值的存在是以农地资源资产的存在为前提的, 如果农地资源资产不存在了, 价值也就随之消亡;农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本原是主体的行为, 即主体为了获取农地资源资产价值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主体行为的内在力量通过农地资源资产间接表现为权益的力量, 权益就是作为主体对农地资源资产利益在经济上的请求权, 这种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体现了价值的归属。因此, 虽然农地资源资产、行为和权益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表现为向不同方向延伸, 但同时它们又是从农地资源资产经济活动的价值形态中抽象出来的本质要素, 具有相互关联性, 它们共同作用才构成完整的三维立体空间, 其中, 主体行为处于核心地位, 农地资源资产是主体行为直接目的实现的标志, 而权益是主体行为最终目的实现的标志 (参见图1) 。

农地资源资产主体的行为最直接地表现为各种让渡和付出, 而会计中的成本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研究思路。成本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比较所费与所得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用价值来表现耗费的概念。价值是费用或成本的论述, 在经济学的原典中, 特别是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 是一个经常性表述。如亚当·斯密认为:“商品这样出卖的价格, 恰恰相当于其价值, 或者说, 恰恰相当于出售这商品的人实际上所花的费用” (2) ;巴师夏“为了确切起见, 价值这个词的定义, 不仅必须关联到人类的努力, 而且关联到那些交换着的或是能够交换的努力。交换不只是显示出价值和衡量价值, 它还赋予价值以存在”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不例外, 恩格斯曾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4) ;马克思也说“劳动时间也始终是财富的创造实体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费用的尺度。” (5) 虽然他们所指的更深一层的具体含义不同, 但都把价值在一定层次上规定为人类为了获得自己利益而作出的让渡或付出的成本。

当然, 我们应当看到, 农地资源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其所提供的“自然生产力”的耗费与人力的耗费一样, 也需要补偿和恢复。比如养护地力, 消除污染等等, 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持或再生产自然生产力系统。因而, 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在考察成本时, 应该站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的补偿, 即对事前、事中、事后成本的一种全面考虑。此外, 农民与土地息息相关, 农民与土地问题实质就是“劳动与土地”问题, 在农地集体所有的法律规定下, 该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对土地资源资产权益的实现问题, 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因而农地资源资产成本和权益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需要联系起来全面研究的范畴。

基于此, 本文认为农地资源资产经济成本是“为保持农地资源资产在经济生态中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在农地资源资产的让渡、开发、使用、转化、保护、恢复等环节需要付出的全部合理的相关成本之和, 以实现多维主体的权益价值”。

二、多维主体权益实现视角下农地资源资产经济成本厘清

1. 所有权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成本是指国家为取得集体农地所有权而支付的费用。这是由我国土地资源资产所有权的二元结构决定的。

实践中所有权的转移只是单向的由集体向国家转移, 即国家向集体征用土地时才会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土地所有权的转让, 一般只发生在国家为了经济建设, 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福利事业, 须征用集体所有制土地方面, 这种征用, 不仅仅是土地使用权的变更, 也是土地所有权的变更。但是土地所有权的转让只有采取有偿的方式, 才能被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 “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分别归其所有者所有;安置补助费, 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发放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安置单位或被安置个人。”征地补偿费是为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而支付的费用。尽管从法律上讲, 征地活动是由政府实施的一种强制性行为, 属于一种非市场行为, 但由于在此活动中要给予集体和个人一定的补偿, 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性质。另外, 尽管这笔补偿费不一定是由国家支出, 但从制度的角度看, 此时的国家是作为一个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概念而存在的, 所以本文仍把此成本作为所有权成本, 以区分单纯获得使用权的成本付出。

虽然无限期土地使用权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土地所有权, 但完整意义上的无限期使用权基本具备了所有权的各项权能, 在质上已经与所有权十分类似, 所以从经济角度看, 所有权价格与无限期使用权价格在量上可以相等。

2. 保障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的保障成本是指由于农地的征用而支付给农民的生活保障费用和其他补偿成本。

由于我国现有的体制,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 还是一种社会保险手段, 即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所以在征用集体农地时, 必须对农民的生活保障作适当的补偿, 征地补偿费中的安置补助费即是这种支出。除此之外, 由于农户对土地投入未完全收回, 还需要支付一定的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等, 以弥补农户的损失。

3. 使用权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的使用权成本是指使用者为取得集体农地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而支付的款项。当然, 集体出让的并不是单纯的土地使用权, 而是一束产权, 而且使用权的流转也可以发生在使用者和使用者之间。本文将其称为使用权成本, 仅是为了与所有权成本相对应。

马克思认为,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6) 进一步说, “地租是为了取得使用自然力或者 (通过使用劳动) 占有单纯自然产品的权利而付给这些自然力或单纯自然产品的所有者的价格。实际上, 这也就是所有地租最初表现的形式。” (7) 可见, 地租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 对土地所有者而言, 是出让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所获得的权益价值, 而对于土地使用者来说, 则是为购买一定时期内土地使用权所付出的成本代价。

“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 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的形式———转交给社会” (8) 。社会主义虽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但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 目前由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大部分承包给农户经营使用, 还有一少部分租赁给各种单位使用。其次, 我国地少人多决定了农地资源极其珍贵, 最差的土地也要尽量用于农业生产。因此, 理论上说, 承包农户应该以支付土地承包费的形式向集体交纳绝对地租, 鉴于集体土地所有制中包含一部分国家所有因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将土地承包费的一部分再以土地税的形式上交国家。

其次, 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我国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条件仍然存在, 具体来说, 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差异、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土地经营垄断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依然存在。作为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必然要求土地的经营者将其超额利润全部或部分交给集体 (国家) , 于是, 就形成了级差地租。原则上讲,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 级差地租Ⅰ的大部分应归集体所有,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可以通过确定不同的承包上缴基数来实现。级差地租Ⅱ, 是由于实行集约经营、追加投资形成的, 因此, 在承包期内由土地承包者所得, 承包到期后转化到级差地租Ⅰ里。但是, 无论是级差地租Ⅰ还是级差地租Ⅱ, 在其形成中国家都给予了一定的投资或进行各项建设, 即国家在恢复和再生土地资源资产自然生产力系统中作了努力, 从而提高了土地质量, 改善了土地环境, 因此, 应把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一部分归于国家。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是形成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单位及个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合理分配级差地租, 对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单位、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用权成本体现了土地资源资产的天然价值, 实现了对土地资源资产耗用的补偿。而且通过制定合理的有偿耗用标准, 可以使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关心其开发和使用效益。

4. 工程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工程成本是为使农地适合开发建设使用, 把生地变为熟地投入的费用。

农地工程成本主要包括土地基本配套设施, 如沟、渠、田、林、路的开发费用和土地逐渐由荒地改造为熟地的过程中所需要投入的各项熟化费用。

5. 生产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生产成本是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到农地上的费用。

一般农地每年的生产成本包括:种苗费、肥料费、水费、人工费、机工费、农药费和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费。

6. 保护与恢复成本

农地资源资产的保护与恢复成本是指为维持农地资源资产的基本存量和延长农地资源资产提供效用的能力而发生的成本。

首先, 农地资源资产所受到的损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所形成的损害和人为活动所形成的损害。尽管自然灾害所形成的损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可抗拒的, 但通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却可以将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降低。要降低这种对于土地资源资产的损害, 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而构成了农地资源资产保护与恢复成本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 由于对其他资源资产的使用也会造成对农地资源资产的人为损害, 比如由于地下煤层的大量开采, 导致地面塌陷, 对耕地和农田造成损失, 使其本身的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丧失, 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为了使土地恢复到原来的质量和水平, 也需要那些开发煤等资源资产的主体承担一部分农地资源资产保护与恢复成本。

第三, 农地资源提供的效用是经济效用和生态效用之和。但多年来, 由于农地资源利用过度, 经营粗放、缺乏科学的土地管理与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国农地资源退化相当普遍, 土地生产力衰竭、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 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污染, 甚至已经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个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际上是生态作为一种资源对项目的投入。为了防止农地资源资产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降低, 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而又构成了保护与恢复成本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歧视, 人类往往不重视资源资产的损失, 尤其是造成的生态损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持续性、资源持续性、环境持续性和人口持续性的协调统一。任何一种经济资源的生产、分配、消费方式, 都必然与人类的生态环境相关联。生态文明要求对我们不仅重视农地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 还要重视农地资源资产的生态价值。

农地的保护与恢复成本, 可以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不同层次考察。从宏观层次看, 指全社会在农地资源资产保护与恢复中所付出的各种支出;从微观经济层次看, 指某一个具体生产单位或个人在农地保护与恢复方面所付出的各种支出总和。实际发生的农地保护与恢复成本比较好确定, 但土地的生态、环境功能降低要求的必要补偿的鉴别、量化和货币化比较困难, 而我们又必须有这样一笔持续性基金。因此可以借鉴一些中外文献中的方法, 比如人力资本法、替代市场法和调查评价法等来进行评价。

7. 交易成本

产权流转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代价, 即存在着交易费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 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 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 (9) 。交易成本的大小与产权明晰程度、交易规模、交易频率、风险和市场的完善程度等有关。

8. 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作为宏观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在管理农地资源资产的过程中收取的如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证书费等费用。

三、农地资源资产经济成本的综合分析

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功效的社会物质财富, 农地资源资产的循环系统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因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其开发利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还是一个生态问题 (参见图2) 。

具体来说, 所有权成本是在征用集体土地时才会发生, 是集体所有权权益的实现。当征用的集体土地是农地时, 还需要向农户支付一定的保障成本, 体现农户的使用权权益。只要是有偿使用农地资源资产, 使用者就必须向集体支付使用权成本, 以实现集体所有权权益, 当然, 如前所述, 集体还应该把其中的一部分转移给国家。但结合我国的实际, 由于农地对农民的特殊性, 加上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仍未实现, 农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未完全建立, 自2000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安徽全省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后, 税费改革全面展开, 2005年以后“责任田”已经不需要支付这部分成本了, 因此, 对于承包地而言, 目前集体凭借农地的所有权并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 使用权成本就是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价格, 即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转出承包地时, 承包方由于拥有了使用权应支付这部分费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 应当由当事人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就是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流转费”。流转费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物———承包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在流转过程中只涉及农地使用权的流转, 农业用途不发生改变的话, 经营权人获得农地的使用权成本的实质是一定年限内承包经营权人出让农地使用权的收益价格。其交易方式有两种:市场交易和行政性调整。就市场交易而言, 由于单个农户无法左右其交易价格, 因而可以接受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就行政性调整而言, 尽管农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由特定的交易参与人所确定, 但它受到既定的社区环境、制度安排的约束。由于农户的生存空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一旦在特定社区范围内形成农地承包经营权行政性调整的转让收费标准, 农户就会以此为参照系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是农地承包经营权行政性调整价格的接受者。工程成本, 由于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一般需要集体 (国家) 、经营者的共同投入, 不同主体的投入体现不同主体的权益。另外, 由于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 为了保持耕地的总量平衡, 当使用者改变耕地用途时必须为此支付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菜地开发基金等费用, 以形成一种专门基金用于新的耕地的开发, 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这部分资金的收取必须依靠宏观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权强制性实现。生产成本是经营者为获得经营收益的最直接的付出, 在其权益实现中必须得到补偿。保护与恢复成本对于农地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其支出比较复杂, 理论上应由造成农地损害的直接责任人、集体 (国家) 、使用者共同承担, 但是, 由于该笔支出所获得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外部性等特征, 除了由管理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强制征收相关税费外, 大部分资金往往由集体 (国家) 投入。当然, 如果有稳定的预期, 农户也会投入一部分。不同主体的投入分别体现不同主体的权益。总体上看, 工程成本、生产成本和保护与恢复成本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特征, 因此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农地来说可降低这些部分的成本。交易成本是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需要。目前由于我国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农民为实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的游说成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较高, “为了进行市场交易, 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 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 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 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 等等, 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 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本都足以使许多在无需成本的定价制度中可以进行的交易化为泡影。”一般地, 农地产交易规模越大、交易频率越高, 交易成本越高。目前, 农地流转缺少中介机构的介入, 多是通过农户之间的熟人介绍, 即主要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因而很难对交易费用进行定量的分析。管理费用体现了宏观管理者的管理权益。

摘要:农地的流转离不开权益的补偿, 而权益补偿的底线是成本的补偿。本文基于主体权益实现视角对农地资源资产在整个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的经济成本进行厘清, 以提高农地资源资产生产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实现农地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地资源资产流转,经济成本,权益

参考文献

[1]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徐国君.三维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刘冬荣, 陈晟.资源性资产会计研究[J].财会月刊, 2001 (20) :35-38.

[4]许家林.试论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资源成木结构[J].财经研究, 1999 (3) :56-62.

[5]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教学资源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10

一、国内外教学资源评估体系现状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 国外对教学资源评价的研究形成了多种评价标准, 其中运用比较多的评价标准有:在线学习认证标准、虚拟学习环境的教育评价框架、在线学习质量、数字学习框架、数字化学习课件认证等。

我国对教育资源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现代过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是根据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标准形成的一套教育标准体系。它既可以作为资源开发者在开发教学资源时的参考标准, 也可以作为对教学资源进行评审的评价依据。其中《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31) 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CELTS-22)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分类, 对各类教学资源作出了全面具体的标准规定。

二、教学资源评价原则

教学资源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及结构、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衡量和判断的过程。教学资源评价既可以判断教学资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价值, 也可以判断教学资源在改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价值。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在内容上要科学合理、逻辑严谨, 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教学所用素材需真实可靠, 教学用语要正确规范。

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教学任务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并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教学性原则:教学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内容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秩序渐进。

技术性原则:技术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制作要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使用简单、操作方便, 便于使用者学习。

三、教学资源评价方法

教学资源评价需要依据系统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客观的评价。目前,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指标体系评价法、分析评价法和跟踪评价法。

指标体系法:是目前国内外对教学资源评价使用最多的评价方式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相关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

分析评价法:评价人员在计算机的辅助下, 对教学资源的内容进行检查, 观察和记录教学资源的各种状况, 并作出无固定格式的整体评价。此法简单易行, 但对参评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受参评人员的主观影响较大。

跟踪评定法:此评价方法要求评价人员具有较高素质, 并且很长周期内对教学资源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此方法使用率不高。经过对上述几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教学资源评价体系适合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

四、教学资源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教学资源评估体系指标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评价目标;将评价目标分解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等;建立评价标准;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1.构建评价指标。根据文献参考, 整理和收集相关资料, 可将教学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指标作为教学资源评价的通用评价。将教学内容、适用性、可用性作为专用评价。教学资源评价指标要涵盖三个方面:在内容上, 教学内容科学规范;在技术上, 教学资料技术安全、运行可靠;在应用上, 教学资源能投入实际使用, 便于学习者操作。

2.确定权重系数。权重是用来衡量某一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的数值。权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因此要科学合理的对评价指标的权值进行分配。主要的方法有专家意见平均法、矩阵对偶法、科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 可根据评价需要, 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其中矩阵对偶法是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分析得到各项指标的优先级和重要性, 从而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这种评价方法可信度和有效度比较高, 是在评价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五、结语

当前, 各个高校都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但对教学资源的评价较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并对入库资源的建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各学校的网络环境和教学要求不一样, 其相对的指标及权重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参考文献

员工=资源?资本?资产? 篇11

然而,把人当成资源也会产生副作用。既然是资源,那么就会有消耗,管理者会这么想,员工本人也会这么想。于是,雇主总想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让它更高效地运转,以产生最大的价值;而员工认为自己如果被过快、过度地使用,就会很快枯竭,一旦失去开采价值,便会被企业抛弃。这样一来,雇主和员工之间就变成了較量的关系。

为了突破人力“资源说”的局限性,美国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倡导“人力资本”(HumanCaptial)的概念。把人看成资本的好处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开始向价值创造方向转移了,开始关注投资回报。比方说,如果CFO(首席财务官)的市场平均身价是年薪50万,但是有个人要价200万才肯接受某公司的CFO职务。此时雇主若从“资源”的角度想,一定觉得离谱,但若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如果在同等条件下,50万的投资回报是5倍,而200万的回报是20倍,那么雇主就可能愿意付出这个价。把人当成资本解放了雇主的思维,也释放了人的潜力,它能激发人的热情,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但是,人力“资本说”也有副作用,即它只注重人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关心的是钱,对人的价值只有一个衡量维度——你能赚到多少钱。这同样也会使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甚至把人性之“恶”推到极致。为了多赚钱,许多人会弄虚作假,铤而走险,更可怕的是,还把这些恶行当成理所当然。

把人力“资本化”做到淋漓尽致的就是华尔街,银行可以给一个银行家天文数字的佣金和奖金,只要他能给你赚到钱,随便他用什么手段。结果,雇主和一些员工赚得盆满钵满,却给社会带来莫大的风险。金融危机的病根,我认为追根究底就是对人力“资本说”的非理性追捧。

既然人力“资源说”和“资本说”都有局限,那么应该把人当成什么来管理呢?我认为,应该当成“资产”,其实“资源”和“资本”都是资产的一部分。在“人才资产管理”(TalentAssetManagement)中,首先把“人力”转变成“人才”,聚焦于“才”而不是“力”。“人才”不仅仅指精英或管理人员,而是包括所有人,就像李白《将进酒》中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公司应该去发掘每个人的“有用”和“可用”之处。

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人既是有形资产也是无形资产。无形的,如人的态度、情感、信念、技能、经验及一些隐性的能力等;有形的,如人的举止、行为或一些显性的能力。资产的价值可分为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比如你戴的项链,它有经济价值,如果有人出两三倍的价钱买你的项链,也许你会卖给他,但如果你的项链是奶奶传下来的,它就有了感情、精神、历史等无形资产因素的非经济价值,那么有人出再多钱,你也未必肯卖。员工除了直接的经济价值,也有感情、精神、关系、历史、文化等非经济价值,在人员管理上,企业不但要经营其直接的经济价值,还要用心地去经营企业文化、员工关系、思想、价值观等非经济价值,才能真正长治久安、永续经营。

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这些神话般的企业领导者,尽管他们没使用“人才资产管理”这个词,但当我们观察他们如何经营公司和管理人才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是实践“人才资产管理”的先驱。他们领导的企业都有健全的机制来保证在个别人离开后,组织还能保持竞争力。不仅有机制,他们还有信念、原则和管理哲学来确保企业永续。韦尔奇曾说,如果人对了,组织就对了,那事情就对了。所以,他会把人才管理当成CEO的首要工作,因为他认识到人才管理在景气的时候会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但更关键的是,在不景气时,它将决定企业的存亡。

当我们用“人才资产”的概念来管理员工时,我们更注重长期、可持续的成功,而不仅仅看到一时的利益。雇主和员工关系会有质的突破。我们不仅会用资产创造价值,还会用心维护它,让资产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保值和增值,也就是说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升值。这样员工就不仅是在为雇主打工,也是在为自己打工了,他们会自发地去工作,在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更高的市场流通价值。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研究 篇12

我国非常重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工作, 国家统计局作为这项任务的牵头单位, 通过认真研究和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密切沟通, 听取意见, 于2014年4月下旬制定了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实施规划。

2015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 进一步提出逐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要求确保基础数据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各项数据真实准确。规定试点工作从2015年11月开始到2016年12月底结束, 提出修订完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的建议。

根据国家的具体部署,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陆续启动了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和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一些概念和技术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 影响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我们必须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研究, 深入开展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的探讨, 推动森林资源资产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国内外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国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探索

从国际上看, 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增长,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开展自然资源核算研究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各国经济学界长期关注的前沿领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联合国层面及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机构和一些国家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上对其研究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

1.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

1993年, 联合国统计署等组织编写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这套体系以《国民账户体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以环境估价为核心, 借助卫星账户, 对环境资产进行全面核算, 以提供系统性的实物型和货币型数据支持。

2002年, 欧盟统计局编写了《欧洲森林环境经济核算框架》, 总结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 以《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为基础, 提出了进行森林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

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写了《林业环境经济核算指南》, 其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框架的构建更加明确, 而且着眼于应用, 对森林环境经济核算的探讨更加有的放矢。

200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 把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4大类20多个指标, 确立了评估的基本框架, 并首次对全球生态系统开展了多尺度、综合性评估。

2012年2月,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 期望世界各国将来如同采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样执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框架。

2013年,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进一步采纳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试验性生态系统核算”。2013年召开的联合国森林论坛第十届大会呼吁, 各国要将森林产品和服务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贡献, 以及森林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对城乡社会的影响, 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各级政策规划之中。

2. 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

目前, 国际上虽尚未明确提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概念, 但各国对自然资源核算进行了诸多研究, 涉及自然资产负债表的许多内容。很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求超越GDP的核算体系, 探索生态系统核算的方法与应用机制, 一些国家开展了自然资本核算的试点。这些研究探索初步建立了生态资源核算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服务功能类型评估方法, 值得我们结合国情参考借鉴。其中:在自然资源核算要求下, 挪威统计局运用实物计量首次编制了自然资源核算账户, 将自然资源划分为实物资源 (如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 和环境资源 (如空气、水等) ;芬兰在森林资源核算中建立了详实的核算框架体系, 核算内容包括森林区域的开发、生物多样性数据、木材数量、空气污染核算等;墨西哥政府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内, 并实现对自然资源核算要素进行实物和货币计量;借鉴SEEA-2012, 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展开核算, 分别用实物量和价值量构建诸多报表体系, 从不同角度对土地、水资源等进行反映;英国针对本国“环境账户”提出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纳入该账户中, 并且对部分自然资源资产进行计量, 如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并运用市场公允价值进行核算。

(二) 国内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探讨

从国内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党、全社会形成的重大共识,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受意识形态与政治环境影响, 中国一度采用MPS,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完成了由MPS向SNA的转变。同期我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处于借鉴、仿效和摸索阶段, 相关研究零星破碎, 但已引起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的注意。进入21世纪, 我国自然资源核算研究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 其中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研究起步较早,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不断组织课题攻关, 国内一些学者对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而且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进入了试点阶段,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 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

从国家层面看,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非常重视森林资源核算研究工作, 不断组织课题攻关, 立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及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 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理论体系, 取得了可喜成果, 推动了研究的不断深入。

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可追溯到2001年, 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02年国家统计局编写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 尝试编制了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的实物量表。

2004年, 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核算研究”项目研究, 组建了一个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6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核算研究”的总报告和“中国森林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森林的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和内容”等5个分报告, 开展了森林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提出了森林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完成了林地、林木以及林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 实现了森林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 取得了丰富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5月,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启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在原有研究基础上, 充分吸收参考国际最新研究成果, 改进和完善了核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相匹配的全国生态定位站网络观测数据, 对全国林地林木资源价值和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2014年10月23日, 两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 向社会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此研究成果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015年4月2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举办了国内首届“自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借鉴相关领域国际经验和对不同自然资源资产与负债界定的基础上, 设计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和报表体系, 试编了中国2002年、2007年、2012年三年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物量表和价值量表, 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完成了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并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这是全国第一张比较系统全面的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 总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些省市先后启动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试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贵州省初步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理论基础研究、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研究三个研究报告, 形成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案共四个方案。

2. 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学者研究层面看, 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森林核算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1989年, 孔繁文等就开始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2003年, 张颖对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方法、分类和框架进行了总结;2014年, 王妹娥、程文琪对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进行了探讨;2015年, 江泽慧提出加快研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应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生态资源核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随着自然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的全面展开, 自然资源负债表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升温, 对如何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 其理论基础与框架结构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梳理相关文献可知, 国内部分学者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从编制目的、意义及编制主体等理论热点问题入手, 提出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若干设想。很多学者主张以微观会计理论为前提,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进行确认、计量, 运用实物与价值两种计量模式, 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有的学者提出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结构中应包括自然资源资产存量及其变化核算表、自然资源负债核算表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三张报表, 从而循序渐进列报自然资源生态循环过程。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中明确资产、负债、净资产包含的内容, 重点提出运用现金流动制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进行计量。

有的学者在自然资源核算基础上, 提出了主要由自然资源分类实物量表和综合价值量表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设想。

有的学者以生态系统为主线, 针对环境容量、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大系统, 提出了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体系, 包括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实物量核算、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价值量核算和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总核算三大核心账户。

综上所述, 国内外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虽然发表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但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国际规范样式, 且编制框架内容较为零散, 虽从不同视角探讨构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的框架, 但尚未具体回答在编制框架体系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因此我们应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在生态资源核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三、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 必须坚持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实现多学科理论的有机结合, 多种计量方法相互依存的原则。

(一) 必须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以森林资源为对象, 因此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必须与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才能制定科学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

森林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以及动态、复杂、多样等鲜明特点, 准确量化森林资源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较大的难度, 对森林资源不同功能的估价也是当前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我国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 但进展非常快。特别是在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面, 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是, 目前仅发布了中国林地林木资源和森林生态服务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森林文化价值评估和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还在研究中, 研究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其他森林资源。在已发布的成果中, 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核算的林地价值有可能低于林地的真实价值。在我国森林资源经营利用实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 无论林地租金还是林地市场流转价格, 都不能完全反映林地的真实市场价值。核算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只是在目前技术手段条件下可测量的生态服务, 而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还远不止这些。在评估指标的选择上, 报告选择的指标尚不能完全涵盖森林生态系统的所有服务内容。即使是某个单项指标, 也不能完全代表森林生态系统在该指标方面的全部服务功能。同时, 森林资源核算的相关技术方法, 森林资源资产的存量和流量及其价值量的核算技术方法、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方法等尚未形成规范、成熟和普遍认可的方法体系。

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必须与当前森林资源核算水平相适应,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在生态服务指标方面, 应选择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游憩等7类13项服务指标。这套评价指标是在借鉴美国、日本、联合国等较为先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依据目前科学研究水平、技术手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出来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些指标反映的仅是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服务。还有很多服务功能, 由于基础数据、技术手段等限制, 目前还无法量化和货币化核算, 因此, 不能纳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内容。同时, 核算的某些单项指标, 也没有对其全部服务功能进行核算。例如, 森林防护服务, 不仅仅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方面, 也包括沿海、沿江防护林对农业、房屋、道路、动物栖息地等的重要保护作用。森林的这些功能都真实存在, 并惠益人类, 其价值还远不止这些, 所以纳入核算的这些指标包含的内容也不全面。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的指标体系, 只能从当前的核算水平出发, 规定相应的核算内容。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森林资源生态服务指标以及其他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内容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指标也将得到充实和丰富。

(二) 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在编制内容上,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必须与目前的森林资源统计体系相对接, 使其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仅在于全面、真实地评价森林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更重要的是反映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以及所付出的代价, 因此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必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绘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它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 传统的GDP指标因其固有的缺陷而显得不合适宜。2004年4月9日国家林业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 对推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投入体系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森林核算的框架和具体方法。2013年5月,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统计局再次联合, 启动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已经初步完成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不仅阐明了核算的基本思路、理论与方法, 而且明确了核算范围、内容和技术规程及组织机构, 制定了基本核算表式, 规范了核算程序, 建立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绿色GDP核算研究取得的成果, 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 为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支持, 圆满完成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任务。

(三) 要实现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涉及的内容很多, 不仅仅是一张财务报表, 而是管理报表, 仅凭财务数字是不能完成的, 涉及生产经营、资源管理、森林资源再生产以及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内容。

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内容很多, 需要多学科理论的支撑。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设计, 必须是多学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在学科基础上不仅要依靠会计学, 更要实现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耦合, 还要依靠生态学、林学、森林资源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 才能建立一个能够全面科学反映森林资源拥有、消耗、增长变化的系统化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四) 多种计量方法相互依存

在计量方法上, 坚持以“实物计量和价值计量”多属性计量, 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 全面反映报告期内森林资源产量、消耗量、结余量情况, 形成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多种计量方法相互结合的方法体系。

由于缺少成熟经验且存在估值技术与计量方法的难题,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设计要遵循“先实物量核算后价值量核算, 先存量核算后流量核算, 先分类核算后综合核算”的原则, 由点到面, 由浅入深, 渐进推动, 逐步扩大核算范围, 提高核算的精度。

尽管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生态服务核算进行了研究, 但总体而言, 还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核算方法和指标体系。目前, 我国利用森林生态连清体系进行森林生态服务核算, 描述我国森林生态服务的动态变化, 为完善森林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

在梳理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依据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结构的原则, 本文尝试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组织体系出发, 涉及到编制目标、基本假设、基本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列报与披露等方面内容, 探讨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结构, 为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主要思路。

(一) 组织体系

林业企业作为森林资源资产经营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是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核算主体。森林资源是林业企业的主要生产经营对象, 由于森林资源分类的多样性, 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森林资源由多个部门管理, 其中抚育更新等生产经营活动由营林部门负责,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实物量数据由资源科提供, 投入产出的价值量数据主要由财务科掌握。因此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必须是相关部门配合的产物。而且很多数字是企业本身无法提供的, 例如森林生态数字必须依靠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所属各野外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研究的基础数据。又如反映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二类森林经理调查不是林业企业的森林调查设计队所能完成的, 林业企业的森林调查设计队只能承担企业更新造林和采伐作业的生产调查, 森林资源生长变化的基本数据是由省级林业调查设计院完成的。因此,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组织体系是由林业企业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组成的共同体。

(二) 编制目标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本目标, 一方面反映林业企业以权益主体的身份, 作为森林资源受托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情况和责任落实情况, 另一方面, 有利于国家制定森林环境保护和林业经济发展决策, 提高社会各界对森林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效率, 最终满足政府、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三方的需求, 满足社会公众保护森林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 推动森林资源产业等利益相关者的转型与升级, 强化政府治理与国家治理, 旨在促进森林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三) 基本假设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假设即森林资源核算的基本前提, 是指为了保证森林资源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基本信息的质量, 对森林资源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

借鉴会计基本原理, 依据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特点,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假设包括:责任主体假设、核算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多种计量假设。

1. 责任主体假设

责任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核算的空间范围, 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森林资源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森林资源的经济业务、生态文化、社会服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森林资源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

2. 核算分期假设

核算分期假设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成核算期间, 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核算分期假设奠定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会计原则的理论基础。核算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分期编制, 以便于国家对一段时间内的森林资源的状况有详细、直观、及时的掌握。

会计期间通常是一年, 称为会计年度。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情况, 不仅依靠会计核算资料, 还要依靠生产经营统计资料, 以及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目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实物量指标, 不仅要反映存量, 还要体现流量, 这只能依靠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必须依据森林资源调查的具体情况确定核算分期。

以林地、林木以及林区范围内生长的动植物及其环境条件为对象的森林调查, 按现行森林调查的政策规定, 依据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目的, 森林资源调查分为:以全国为对象的一类调查;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二类调查;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三类调查。这三类调查上下贯穿、相互补充, 形成森林调查体系, 是合理组织森林经营, 实现森林多功能永续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级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计划体制的基本技术手段。

3.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森林资源会计核算应以林业企业等权益主体与森林资源相关的经济活动持续正常进行为前提, 使责任主体按照既定用途使用森林资源资产并承担相关的森林资源负债。

4. 多种计量假设

由于森林资源种类繁多, 采用多种计量假设便于进行各类森林资源信息的编制、汇总与比较, 这是森林资源核算的特点所决定的。森林资源不仅要采用价值计量, 还应采用数量反映;不仅要计算经济价值, 还要计算生态和生态文化效益;以立方米反映森林蓄积的变化, 以平方米 (或公顷) 反映林地的基本情况。森林生态服务是一个流量概念, 范围广阔, 归类方式不同, 例如环境保护、吸纳污染物质服务比较复杂, 涉及土壤、水循环、地下水、小气候、噪音、生物多样性、固氮、各种污染物的吸收和沉淀等等方面, 更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来反映。

(四) 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 森林资源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物质资产、环境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

(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条件

①产权明确。通过明确森林资源资产的归属, 赋予相关责任主体管理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动力, 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节约利用。

②范围确定。森林资源可以纳入资产化管理的范畴, 并进入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系统, 对其加以反映和监督。

③可计量。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应采用实物量与价值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必要时还可辅之以文字说明。

④效益可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应满足能给各类使用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条件。

(2) 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目前对于资源性资产主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 并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作出严格的限定。天然林资源资产由于历史成本获取难度较大, 且存在活跃市场的资源种类较少, 因此, 应在与国际准则趋同, 以未来利益增加为计量方向的基础上, 逐渐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同时结合目前种类繁多的替代方法, 针对不同资源的生态特征选取相应方法具体计量。人工林则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由于森林资源资产的种类繁多, 物质形态各异, 不仅有林木资源、林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 还有微生物资源, 以及生态效益资产等等, 采用单一的计量属性难以适用全部森林资源资产。因此, 应根据其自身特点确定适当的计量属性。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以及市场价格法、年金资本化法、立木价格法等多种计量方法。生态效益价值属准公共物品, 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无法在市场上实现交易, 相应地, 也就不能获取交易凭证或证明。可以由森林监测中心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 并出具评价证明, 按照凭证认定的数据确认。

2.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负债从经济本质上看, 就是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上应承担的森林资源“现实义务”。该“现实义务”是人类在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责任。森林资源负债是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森林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尤其是当这种影响无法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自身予以恢复时, 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相关主体的环境责任, 导致环境责任产生的活动事项就是森林资源负债。

森林资源负债通常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计量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无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还是最佳估计法计量, 计量难度均远超过其他负债。

(1)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确认条件

①责任可以确定。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是基于将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而确定的, 企业等权益主体过去的不利监督、不当决策行为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不合理的开采和使用, 由此产生了森林资源负债。

②很可能发生性。只有与现实义务有关的损失或代价很可能被偿付时, 才能被确认为森林资源负债。

③可计量性。森林资源负债应当满足货币计量的条件以使政府部门通过征税、处罚等手段规范相关不当行为。

(2)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计量

森林资源负债要素的计量存在较大的困难。森林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产生的森林资源负债主要是由于在短期内不合理使用, 使其开采量大于森林资源的再生速度而导致森林资源短期内难以恢复造成的。

森林资源负债一般应选择现值或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并在实物计量的基础上, 采用市场价格法进行森林资源负债的价值计量, 如实际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森林资源负债应至少包括环境超载、过度开采的生态补偿成本、污染治理成本、资源与环境恢复成本以及资源与环境的维护成本。

对于森林资源负债中预计未来需要偿付的潜在义务的核算可借鉴预计负债的概念, 在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和使用时, 评估由此可能产生的环境负债的最佳估计数, 计入预计负债, 待该项成本发生时, 视偿付形式不同, 作为资产的减少或费用的增加;对于需要偿付的现实义务, 根据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分别计入相应的负债。

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条件:①相关主权明晰。目前对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净资产的计量主要局限于国家实质上拥有和控制的森林资源。②地域范围的无争议性。③可计量性。④权益的权利性。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计量能够反映和揭示国家所享有和控制的森林资源价值量。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反映为森林资源资产与森林资源负债的差额, 其计量属性与计量方法取决于森林资源资产和森林资源负债。

森林资源净资产, 它在数量上应该等于森林资源资产减去森林资源负债后的净值。

(五)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与披露

按照“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负债+森林资源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列报与披露, 能够反映出国家、企业等权益主体或某一地区对森林资源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是企业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也是国家绩效考核与评价以及政府治理的关键所在。

借鉴自然资源核算与编制的国际经验, 应在森林资源资产和负债分类的基础上, 遵循“以点到面, 由易到难”的思路, 由实物量入手, 逐步探索编制价值量的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张颖.森林资源核算的理论、方法、分类和框架[J].林业科技管理, 2003 (2) .

[2].操建华, 孙若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 2015 (10) .

[3].胡文龙, 史丹.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2012、SNA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8) .

[4].耿建新, 胡天雨, 刘祝君.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以SNA2008和SEEEA2012为线索的分析[J].会计研究, 2015 (1) .

[5].陈艳利, 弓锐, 赵红云.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基础、关键概念、框架设计[J].会计研究, 2015 (9) .

[6].杨世忠.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J].会计研究, 2010 (8) .

[7].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研究项目组.绿色国民经济框架下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8].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中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上一篇:财政税收政策下一篇:近视眼的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