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管理(精选12篇)
矿产资源管理 篇1
摘要:<正>随着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加剧,地球上易开采的资源和能源已日渐枯竭,极地因此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一书的主要编写人员参加了中国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极考察,通过三年半的调查和研究,在查明考察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成因研究,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以保证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
随着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加剧,地球上易开采的资源和能源已日渐枯竭,极地因此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一书的主要编写人员参加了中国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极考察,通过三年半的调查和研究,在查明考察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成因研究,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以保证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
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二级专题,承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所,参与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专题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查尔斯王子山—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地区的基础地质研究和编图,冰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以及重要矿产资源的考察,查明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评估我国中山站600平方千米范围内煤、非金属和其他金属矿产的资源潜力;通过对西南极的南极半岛和南美南部的现场考察和研究,评价南极半岛铜多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
南极遍地都是宝,单就矿产资源而言,目前已发现了当前世界所有的已知矿种。《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一书对第29次、第30次、第31次考察的内容及路线、考察主要数据与样品进行了介绍;对各次考察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加以说明;对未来科学考察提出建议。考察中特别是在南极现场考察方面,借助于国际合作首次考察了远距中国科考极地的南极半岛、北查尔斯王子山和布朗山,扩大了中国南极考察与研究的国际影响。
根据本书的描述,3次南极考察获得了5项重要成果,它们是(1)南极大陆及相邻海域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获取;(2)东南极古太古代冰下大陆块的发现及格罗夫山冰下高地性质的确定;(3)东南极雷纳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4)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大洋俯冲、增生过程的调查研究;(5)中山站临近区域矿产资源考察的实现及西南极成矿规律的总结。这些成果的获得,对我国未来在南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权益和资源始终是国际南极考察竞争的焦点。近年来,各国在极地地区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的战略争夺明显加剧。因此,我国开展南极油气能源、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其相关基础地质研究是一项国家战略性工作,需要及早谋划,然后逐步深入开展,以保证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了解和掌握南极大陆,特别是我国站区附近的矿产资源状况,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南极地质科学研究的水平,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增强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在未来和平开发利用南极创造有利条件,造福于子孙后代。本书的出版正是对我国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的一次小结,同时也是为未来的科考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该书的主要编写人员有刘晓春、赵越、胡健民、刘小汉等,这些作者均为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及极地工作的科学家。他们对学术的严谨性、科学性在本书中均得到了很好体现,不失为一部南极考察及地质领域学习借鉴的优秀著作。
矿产资源管理 篇2
通 知 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二十一条和《陕
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现对你单位矿产资源情况依法进行调查,你单位有如实提供证据和协助调查的法定义务,现通知提交如下资料:
1、法人代表证书、法人营业执照,资质证明,身份证复
印件;
2、写出矿产资源使用情况翔实说明材料;
3、矿产使用协议或合同及有关经济往来的票据;
4、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5、如本人不能到场委托地人出据委托书。
你单位按上述要求,指派专人协助调查,并于年月日前,将上述资料送交国土资源局矿产监督管理执法大队,否则造成法律后果责任自负。
电话:
浅析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及管理 篇3
一、砂石土资源开发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中国21世纪议程》(国务院,1994)指出“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据《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3)“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可见,矿产资源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基础地位。
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当GDP增长到一定水平,非金属矿资源的消费量和总产值会明显高于金属矿产的消费量和产值,甚至有的专家将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产值与金属矿产产值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如美国,人均砂石土资源年用量近10吨,中国人均只有2吨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非金属矿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2001年以来,北京市年均增长量在3000万吨以上,就是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崇左市建市3年来,砂砾石资源需求量也是成倍增长。
2003年,我国金属矿业产值占矿业总产值的比例为9.7%,非金属矿业产值占11.4%,销售收入分别占9.5%和11.3%,非金属产值超过金属矿业产值。从年产矿量角度看,非金属更远远超过金属。2003年我国非金属年产矿量近36亿吨,占全国总矿量(不含气体矿量)的63%,而金属矿量只有约4.7亿吨,占8.2%。非金属与金属矿量之比为7.66,矿产值之比为1.2。2003年我国砂石土资源矿山企业高达92367家,占全国矿山企业总数的63.5%,但主要为小矿或小型矿,大中型矿山企业所占比例仅为0.4%(小矿占78.9%,小型矿山企业占20.7%);砂石土资源年产矿量占全国总量的57.5%,但产值占矿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矿业利润总额的3.6%;砂石土资源开采就业人数占总矿工人数的29.2%。广西2006年底拥有矿山4983座,大型矿山33座(占总数的0.66%),其中金属矿山420座(11座大型,占总数的2.62%),煤矿114座,其它非金属矿山4449座(大型22座,占总数的0.49%)。
总之,砂石土资源虽不具有战略性,但分布广泛、用途普遍,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并且其需求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增长。对石山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砂石土资源的自然属性
1.砂石土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砂石土资源的地质表现形式为矿床,其形成需要百万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质作用,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不可更新的。因此,砂石土资源属于耗竭性自然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砂石土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些地方因过度开采,资源已经枯竭。如我国台湾省,陆砂的开采受到极大的限制,河砂的开采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砂石土资源的开采目前成为台湾矿政管理中最复杂也是最热点的问题。
2.砂石土资源具有广泛分布性特征。自然界广泛分布有砂石土资源。砂砾石是通过外生成矿作用而形成的最为常见的资源,主要有河砂、陆砂和海砂、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分布非常广泛,普通粘土更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资源;与其他矿产资源相比,砂石土资源的广泛分布性比较突出,不需要复杂的勘查活动就可以圈定。
3.砂石土资源用途的普遍性。砂石土是构成混凝土组成材料中最重要的原材料,是混凝土的“骨架”,俗称骨料。使用砂石土资源的部门,涉及建工、水利、交通、铁道、民航、农业、冶金等各个方面。砂石土资源具有数百种用途,砂石土资源可以直接在其自然状态下利用,也可以经过简单的机械加工如磨碎、水洗和筛分后利用。砂石土作为土木材料时,称为集(骨)料资源,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所要求的品质也不完全相同。碎石作为修建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的骨料,必须具有很强的耐磨性,低膨胀性和收缩性等。砂砾石资源主要用于建筑业,主要用于生产水泥混凝土,路基、路面及稳定剂,沥青混凝土和一般建筑填料。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砂石土资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砂石土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砂石土矿产资源的易采性。砂石土矿产资源非常容易探采,不需要高新技术。实际上探矿阶段是可以免去的,在开采阶段,一般也只是需要传统的露天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砂石土资源的开采,所需要的设备一般也非常简单,开采成本很低。总体上看,砂石土资源项目的成本结构,与一般矿产资源项目的投资结构有很明显的不同,前者资本投资少,主要体现在现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如辅料、人工成本、运输成本等;砂石土资源开采项目,资本投资低,资本结构简单,相对而言,投资回收期非常短;砂石土矿产资源的出让,可以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并且其价格相对稳定,不同投标人不会出现特别大的价格差异。
5.砂石土资源开发的矿山环境灵敏性。开采砂石土矿产资源,与开采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具有更大的矿山环境上的灵敏性。一定要在兼顾自然环境,水土保持及土地二次利用的原则下,开发砂石土矿产资源。河川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会调整本身的高程及断面形态来适应上游来水量和来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它会向一个“水-砂平衡”的方向改变。河砂是建筑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大量砂石自河床中被取走后,将造成河川的不平衡,从而引起冲刷现象,对河川购置物的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因流入海洋的砂石量减少,造成海岸的侵蚀。实际上。当从上游集水区所带下来的砂石量超过河川的输砂能力时,或是因为引水而引起水量骤减时,部分泥沙会沉积下来,造成河砂的淤积,这时河川会自卫调整本身的特性,如增加河床的坡度,减小砂石粒径等,来增加本身的输砂能力,达到新的平衡。例如在河流整治的观念下,桂林漓江中河
砂开采只是为了疏浚河道,并非以开采砂石土资源为目的,但漓江上游地区的灌江河道等因非法开采河砂使河道遭受严重破坏。
开采陆上的砂石土资源,对农田的破坏更大,尤其是破坏耕作层。这在耕地资源形势严峻的我国尤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采石场对环境的影响更为直观,例如,桂林梧州高速公路建设引发沿线非法采石场剧增,对喀斯特岩溶景观造成严重破坏,也引发不少非法开采伤亡事件,虽然在专家学者们的强烈要求下,政府及时进行了整顿,但是某些破坏的山体已无法修复了。
砂石土资源开发的公司核心技术正是环境恢复技术和规划的预见性,我们在编制凤山县矿产资源规划时,根据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资源特点,设置采石场矿权时优先考虑那些采石场的废弃地能为建设用地或旅游休闲设施的地段,这样既解决了采石场的废弃地环境恢复问题,又缓解了石山地区建设用地紧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三、砂石土资源自然属性及其对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影响
1.由于砂石土资源的开采,是经济活动的源头产业,砂石土资源的用途非常普遍,而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重点矿种是砂石:七矿。因此,通过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将砂石土资源作为杠杆对地方经济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参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笔者认为,对砂石土资源控制开采,将有利于给近年来高烧不退的建筑和房地产业降温,对其他经济建设活动也有明显的影响。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不再是“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了”。
2.按照我国《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砂石土资源属于可按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采矿权类矿产(第三类),一般不设置探矿权。砂石土资源的分布广泛的自然属性,使得砂石土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是采出量,而不是储量。在矿权评估、确定出让价格时不考虑储量。而只考虑产量,其出让价格一般也均以采出的单位重量/体积来表示。
3.砂石土矿产资源用途的相对普遍性,砂石土资源矿业权出让的宗数非常多,例如2006年广西出让采矿权2176宗,其中建筑石料用灰岩就占了1016宗,二级市场上砂石土资源交易数量,也比任何一种其他矿产资源的产权交易数量都多,这使得“市场对比法”(或可比销售法)可以成为评估砂石土资源的最常见方法;砂石土资源的出让价格,不可能形成垄断价格;砂石土资源的出让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岩石类型等,而是取决于其物理性质(有时是化学性质)以及其因后来的风化、蚀变而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取决于不同终端用户所确定的砂石土资源质量的标准/规范。
4.开采砂石土资源的环境灵敏性使环境保护和恢复成本在总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据发达国家砂石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估算,环境保护可能将占总成本的15—20%,位于环境灵敏区的,这一比重还要增加,环境灵敏性也可以反映在出让价格上,砂石土资源的出让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规划”价值。
5.根据开采砂石土资源的环境灵敏性,在县级矿产规划中体现砂石土资源开采的时间空间规划:明确界定哪些砂石土资源优先开采,哪些需要推迟到什么时间再允许开采,哪些地段的砂石土资源可开采,哪些不能开采;对哪些特殊地段的砂石土资源的开采,需要采取哪些特殊的保护措施和限制措施等。
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项目”部分研究成果
矿产资源战略管理探析 篇4
中国已经进入了对矿产资源消耗量越来越高的重工业化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 中国的资源保障情况不容乐观, 一些重要的矿产品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幅度快速增加。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下, 加强我国矿产资源的战略管理, 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现代化工业中, 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以及70%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于矿产资源, 而我国的矿产资源利用及开发状况很多方面不尽人意, 亟待改善调整。
1.1 人均矿产资源非常匮乏。一些矿产虽然有储量, 但是贫矿、难选矿、伴生矿及共生矿多, 开矿、选矿及冶炼都相当困难。
1.2 矿产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 后备储量不足, 用途广、用量大
的大宗矿产, 如铁、石油、天然气、铜、硫、铝、磷、铀等, 并没有明显的优势[3]。
1.3 矿产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非常严重。
据统计, 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美国的3倍, 日本的6倍, 主要能耗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铁矿总利用率为36%, 有色金属资源总利用率为20%, 而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铁矿总利用率为36%, 有色金属资源总利用率为20%, 部分个体集体矿非法开采、滥采乱挖等破坏浪费资源的现象严重, 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掉,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再生有色金属的产量一般占其有色金属总产量的30%一40%, 而我国仅为15%一20%。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等没有回收利用。
1.4 对外依存度高, 进口渠道单一。
根据国土资源部透露的信息, 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 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继续增加。其中原油进口12682万吨, 铁矿石进口27523万吨, 锰矿石进口458万吨, 铬铁矿进口302万吨, 铜矿石进口406万吨, 钾肥进口917万吨。由于进口渠道单一, 进口地区集中, 同时我国对进口地区没有军事、经济影响力度, 再加上国际热钱一直热衷于炒作中国要进口的矿产资源, 价格一路飙升, 使我国进口矿产品没有发牌权, 没有定价权, 受制于人, 在国际市场上相当被动, 近年明显体现在铁矿石及铜矿进口方面。
2 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管理
2.1 对外战略。
世界上很多资源净进口国家, 其主要策略是以可以接受的资源价格, 从多渠道获得足量的资源来保证本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因此, 不仅要保障资源进口数量的相对稳定, 而且要保证控制资源市场和资源低价。
2.1.1 进口渠道多元化。
这是分散风险和保障资源的重要途径。日本为防止价格陷阱坚持走“进口渠道多元化”, 在全世界矿产进口价格一路飙升的情况下, 日本却“稳坐钓鱼台”, 避免了经济损失。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 都是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 在国外投资开发资源、有控制权份额的矿产品, 占进口量的比例不足5%, 不仅耗用外汇额度非常高, 而且潜在风险较大。
2.1.2 走出去”战略。
随着相关政策的放宽, 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发国外资源的步伐明显加快。 (1) 油气资源:1993年中央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 中石油先后转战秘鲁、委内瑞拉、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 获得的海外份额油产量稳步提升。中海油也先后收购印尼、缅甸、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地多方股份, 扩大原油及天然气产量。 (2) 黑色金属:我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首钢、鞍钢、宝钢等单位都先后与海外钢铁公司进行矿产资源的联合开发及战略合作。 (3) 贵金属:从80年代后, 我国先后与澳大利亚、东南亚、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合作。
2.1.3“反客为主”战略。
日本全球资源战略的另一个核心就是积极推行海外矿产资源补贴计划, 鼓励境外开矿。从70年代开始, 日本以经济援助为前导以各种名义向世界各地派遗事业调查团, 收集包括资源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 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 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 意图拥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更多的“股份油”。
2.1.4 能源矿产战略储备。
日本的《石油储备法》规定所有从事进口石油及石油制品的商社和从事石油提炼、批发的企业必须储备90天所需的石油或者石油制品。1983年开始进行矿产战略储备, 从稀有金属镍、铬、钨、钴、钼、矾、锰等, 到稀土原料以及煤炭和铁矿石。核电的铀原料也是日本重点储备能源。而我国的铀矿是很贫乏的, 铀探明储量很低, 而且不易开采, 多为贫矿, 这是我国发展核电业的一大桎梏。
2.2 对内战略。对内战略一方面要开源, 同时另一方面要节流。
2.2.1 合理开发资源, 进一步规范矿权管理。
按照“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障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企业通过有偿方式获得探矿权、采矿权。这种权属、权能的合理、科学的界定, 有利于“招拍挂”等市场运作, 并促使其高效合理利用资源, 维护矿山环境。矿业权人通过有偿取得的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 一定会使他们珍惜矿产资源, 利用好矿产资源, 以获得最大的投回报率。以前那种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采主弃副甚至采富弃主, 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将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此值得注意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 而事实上, 国外许多勘探者是以转卖采矿权作为动力, 并且利用采矿权转让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一方面降低矿产勘探的风险, 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深度勘探。我国应该取消矿业权流转不得牟利的规定, 或者增加矿业权转让的内容, 从多方而促进矿业权市场高效运转, 更好地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
2.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资源。
据专家推算, 能源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可节省资源费用130多亿元。若中国的单位能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即使能源消费不增加, 中国的经济也可以再翻一番。因此, 政府应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严格市场准入, 控制新上高消耗项目, 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 坚决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 合理开发, 综合利用, 提高矿山回采率, 保护优势资源。从而加大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力度,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竞争力。
2.2.3 努力寻找替代资源。
合理开发光能、核能、风能、氢能、潮汐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无污染的能源, 以应对石油等战略能源的危机;利用高分子材料代替金属材料等, 应对钢材等金属材料的危机。
2.2.4 加快海洋资源及宇宙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海洋以其丰富的锰结核、富钴锰结核、热液金属矿床、红粘土、重晶石、石油、天然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简易评价体系的研究
李希炜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对多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现各种评价体系都过于追求全面性、权威性, 而忽视了实用性。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而繁琐的评价过程将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本文筛选出六个关键性指标, 这六个指标的权重之和可达0.85以上, 评价过程简单明了, 计算方便, 可操作性强, 期待这种评价体系能为众多中小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评价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示码:A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西方各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都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的财务导向型、日本的经营导向型、德国的偿付能力导向型, 以及英国的系统评价等几种主要评价体系。
我国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 目前, 典型评价体系有以下五种:“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中小企业实力指数”;“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从单一向多元、从单纯的财务指标到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逐渐过渡。
“成长型中小企业评价方法”是目前我国运用得最广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将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在指标层面上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优点是指标较全面;缺点是指标数量太多, 评价过程繁琐不利于实际运用。
2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中小企业, 是指职工人数, 销售额, 资产总额都比较少的企业。目前,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力军之一, 与大型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 虽然具有许多特色和优点, 但多数在经营发展方向和内部管理等重大问题上, 往往是“跟着感觉走”, 因而, 屡屡走上弯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多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主观能力所形成的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欠缺将使企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内部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只要企业外部客观因素稍有变化, 就会引起企业动荡, 最终表现为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推动力不足。
导致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重形象, 轻内涵:沿袭传统价值观———重视“做大”, 忽视“做强”, 仅仅重视设备, 厂房, 产量, 生产和经济指标等“硬管理”, 忽视企业价值观,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等“软管理”的重要性。
重眼前, 轻长远: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 忽视企业未来发展。很少有民营企业, 即使是具有相当规模的, 制定了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 根本没有意识到兼顾长期利益, 也就更加没有可能重视培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导致企业失去了应有的稳定性, 或造成企业徘徊不前, 或大起大落, 甚至到达难以生存的境地。
重感性, 轻理性:冲动性扩张和非理性投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都具有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 而且往往表现出冲动性扩张和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或者说是带有盲目性的扩张行为, 不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 缺乏审慎的科学决策过程。
3 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原则, 设计了一个具有6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系统, 见表一。企业可根据自身表现对照表中各项进行打分。得分在90分以上者, 可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强”;70~90分者, 为“较强”;50~70分者, 为“一般”;30~50分者, 为“较差”;30分以下者, 为“非常差”。 (见表1)
4 结语
本评价体系将企业发展中的定性问题全部进行了量化处理, 使评价过程简单明了。通过在十个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实验, 使八家企业找到了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 使二家企业认清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愿本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更多企业摆脱困境, 迅速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钟水映, 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193;
[2]赵鹏大等.院士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陈小军.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0 (5) :20;
[4]朱国栋.矿产战略储备浮出水面[J].财经资讯, 2006, 10 (271) :32;
[5]欧阳新年.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与主要途径[J].经济管理研究.2006, 9 (74) :21;
[6]赵传卿.中国矿产资源战略分析[J].中国矿山工程.2006, 4 (2) :39-40;
[7]杨峻峰.中国应借鉴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J].发言C-thinking:21-23;
[8]王雪峰.对完善中国矿产资源法的初探[J].资源与产业.2006, 2 (8) :41;
矿产资源管理 篇5
张总您好:
根据您的指示,我着手对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及矿产业务开拓方面的有关情况,通过网络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调研了解,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蒙古国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蒙古是一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6000个矿点。目前已经开采并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主要以有色金属、黄金、煤和萤石为主。
蒙古国矿业开发吸引了众多国际矿业资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包括中国的许多企业。矿业部门在蒙古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矿业产值的年增长率为8%~12%左右。到目前为止,有20个国家近5000个企业到蒙古国投资。
出于对本国资源的保护,蒙古国在2010年4月底颁发了一项无限期停止颁发新的探矿证并停止转让探矿证、采矿证的总统令。该法令主要是为了防止炒矿。目前,蒙古国有4744个探矿及采矿证,其中有1850个是开采许可证。这也让目前中国企业进入蒙古国只能采用合作的模式进行业务的拓展,采取股权合作的形式运作,通过此举间接地获取矿业权。
二、蒙古国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蒙古的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有色金属方面,小而富的地表矿较多,从开采角度来看,前景非常看好。下面简要汇报蒙古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1、煤
蒙古已发现并评价过的煤矿有200多个,约有100亿吨,有五大成煤盆地,占据了蒙古东部三分之一的地域。据预计,蒙古国煤炭总贮量约500亿吨。其中主要煤田(矿)有巴嘎诺尔煤矿、沙林格尔煤矿、新乌斯煤矿(探明贮量为20亿吨)、塔温陶勒盖煤田(该矿周围的若干矿区共计储量可达70亿吨,主体矿区总储量约为50亿吨,其中约20亿吨为炼焦煤,30亿吨为动力煤)、柴达木诺尔煤田(煤炭贮量约9亿吨)。
2、铜、钼
蒙古的铜(钼)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蒙古国铜矿储量约20亿吨。形成3条近东西向的铜(钼)矿带,分别称为北蒙古带,中蒙古带、南蒙古带。主要矿山有:额尔登特铜钼矿(该矿年产铜精矿50万吨,钼精矿4000吨左右)、查干苏布拉格铜矿床(初步勘探矿石总储量约3.18亿吨)、奥云陶拉盖铜矿(预测矿石总储量约7.5亿吨、铜金属储量为3200万吨,黄金1000吨)。该矿位于南大区,距中国边界仅80公里。另外还有查干苏布尔加大型斑岩铜(钼)矿床,位于东戈壁省的半沙漠地区。
铜是蒙古最重要的矿产品,蒙古的铜、钼精矿几乎都出口到中国。额尔登特矿业公司(Erdenet Mining Corp,蒙古政府拥有51%的股权,其余为俄罗斯政府所有)是蒙古最重要的矿业公司之一,是国内最主要的铜、钼矿生产商。
3、金
蒙古国的金矿分为脉金矿、散生金矿、砂金矿,总储量约为3100吨。蒙古已发现金矿产地300多处,主要分布在16条金成矿带中。目前有70多家公司从事采金业。较富的砂金矿基本上均由上述公司开发。年黄金产量约10吨左右。主要矿山有:奥云陶勒盖铜金矿(黄金贮量约1000吨)、塔福德金矿(贮量约为50-100吨)、保罗脉金矿(贮量约10吨)、布木巴特岩金矿(贮量约17吨)、图森金矿(贮量约13吨)。金产量的90%供出口,其中大多数出口到中国。
4、银
蒙古的银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西北山区。其中最大矿床是1976年发现的阿斯迦特(Asgat)银矿,该矿位于蒙古阿尔泰山北侧,高度为2700~3100米,距最近城镇乌勒盖约170公里。有11条矿化带。另外在乌兰巴托东南310公里的孟根温都尔地区也是一个银多金属矿区。
5、锌、铅
蒙古国铅锌矿分布很广,已知的几个大、中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它的东北部和东南部,但总储量未有明确统计。主要矿山有:查布铅锌银矿(控制储量167万吨,铅金属储量22.6万吨,锌金属储量12.3万吨,银883吨,黄金3.56吨),位于乔巴山市东北120公里,离中蒙国境线不远,该矿共查明有10条矿脉,已勘探的只有2条;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矿石储量约755.2万吨,锌品位为13.67%)。锌矿石储量约770万吨,矿石品位达10%以上。在其附近还有一批小矿,都已探明,正在开采。
蒙古锌的产量不高,主要生产商是中国有色建设集团公司,目前经营着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目前该矿年生产能力为7万吨锌精矿。产品全部销往我国市场。
6、铁矿
蒙古国的铁矿石品位很高,一般在35%以上,开采的价值非常高,储量也很丰富。蒙古国铁矿主要有两个矿带,300多个矿点,预计矿石总储量超过15亿吨。第一个矿带是位于乌兰巴托北部240公里的色楞格矿带,主要有图木尔陶拉盖、图木尔泰、巴彦格勒三个矿区。第二个矿带是位于乌兰巴托东南300公里处的克鲁伦矿带,包括额仁、洪格尔、都尔乌仁、巴日根勒特等四个矿区。
中国的首钢和包钢两大钢铁集团是目前蒙古铁矿石开发的主要投资者,其最主要的项目是图木尔泰铁矿项目,其经营者是蒙古国图木尔泰铁矿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中国的3家企业与蒙古国图木尔泰铁矿共同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其中,首钢占有绝大部分股份。
7、萤石
蒙古国已探明萤石矿床60多处,大多位于中、东部各省份,总贮量约为51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3%,居第五位,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的肯特省、中戈壁省和东戈壁省。主要萤石矿有蒙俄合资的宝日温都尔矿(贮量约1700万吨)、别尔和矿区(贮量为200万吨)、哈日艾拉格矿区(贮量为700万)、奥尔根矿区。
8、铀
据初步勘探预测,蒙古铀的储量约140万吨左右,目前已经探明储量6.4万吨。主要分布于东方省达西巴勒巴尔县的道尔诺德、玛尔代河、内木日、古尔班布拉格等地。
三、蒙古国矿产投资开发的现行政策
大量矿业利润被外国投资商带走,这在蒙古政府和社会中产生了较多的不满情绪,认为国家矿业政策和法规对外国投资商太优惠了,造成蒙古人的财富流失。2006年7月蒙古国通过了新的《矿产法》和其它的系列规定。主要的规定与影响有以下几点:
1、为加强蒙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控制力,新法制定了战略矿的划分标准,明确了国家对矿产的参与条件和股份比例。新法将矿分为战略矿、普遍矿和一般矿3类。法案规定,正在或可以进行的生产足以影响国家安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或每年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5%以上的矿为战略矿。与私有法人合作开采利用国家预算资金勘探并已确定储量的战略矿时,国家参股比例最高可达到50%;合作开采勘探过程中没有使用国家预算资金的战略矿,国家最高可以持有相当于该矿持有者投入资金34%的股份。对于战略矿,蒙古通过招标的方式与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即转让部分股权,共同开发,但后来又希望自己国家保留100%的股权,只是拿开采权对外合作,不过,目前仍没有最终的结果。
2、在蒙古进行矿产勘探和开发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权利金由原来的2.5%调高到了5%;②勘探许可证费从原来的头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每公顷交费0.05美元、0.1美元、0.1美元提高到0.1美元、0.2美元、0.3美元,采矿许可证费也有大幅提高;③如果许可证持有者录用外国公民的比例超过总员工数的10%时,每个工作岗位每月缴纳相当于最低劳动工资10倍的费用(该项规定对中国企业影响较大);④减少税收鼓励,将原先的100%的免税期从头5年缩短到头2年,50%的免税期从以后的5年改为以后的3年。上述费用的提高和税收鼓励的减少,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挤压投资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益。
3、规范了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根据以前的蒙古矿产法规定,外国公民、法人同蒙古公民一样,都有权申请并获得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许可证,并有权转让和抵押,条件非常宽松,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在蒙古但凡有一定矿产前景的地区都已经被申请了矿业权。但这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蒙古采矿热大大刺激了蒙古矿业权市场,来蒙古投资矿产的企业、个人急剧增加,矿产勘查与开发许可证及相关证件便成了紧俏“产品”。必要证件价格一涨再涨,无端加大了外资进人这一领域的成本。由于蒙古的矿权证都在私人手中,新投资者想要在蒙古开矿必须从蒙古相关人士手里花高价去买矿权证,造成许可证价格上涨。
为改变这一现状,规范矿业管理市场,政府修改了矿产法。新法规定,勘探和开采许可证只授予依据蒙古国法律法规成立、正在从事经营活动、向蒙古国纳税的法人。新法增加了“采矿许可证持有者在下一年第一季度内向公众公布当年销售的产品数量、向国家和地方预算交纳的税收、费用来源”的条款。新法还规定了勘探许可证持有者每年在每公顷许可证所属场地上要完成的勘探工作的最低支出额度,如果当年完成的勘探支出少于该法规定的最低支出额度,这将成为国家行政机关废止许可证的基础之一。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整顿和规范蒙古矿产许可证的混乱状况,有利于避免许可证的囤积、炒作、欺诈行为,有利于蒙古国矿业投资下规范管理,增加经营活动的透明度。
4、蒙古国对国外矿业企业的用人做了严格规定,至少75%以上都要雇用蒙古人,而且主要是矿产所在地的蒙古人。
5、蒙古对矿山的管理仍然是宽松的,监管部门也比较单一。另外,尽管矿山开采权的价格涨了很多,但与中国或其他国家比,仍然是低廉的。
四、目前中国企业在蒙古国矿产开发情况
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纷纷进人蒙古矿业,形成了蒙古掘矿热。
1、中国在蒙古投资的矿产企业较大的公司有:中国有色建设集团公司、首钢集团、包钢集团、中国铝业集团、江西铜业集团、神华集团、鲁能集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胜利油田东胜石油公司等。其他企业还有紫金矿业集团下属的紫金(蒙古)有限公司、金鑫德旺公司、蒙古庆华集团和金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福建紫金矿业公司、中国有色矿业建设集团等。中资企业大部分来自河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甘肃等蒙古周边省份,也有来自江西、河南和福建等内地或东南沿海省份的。中资企业投资的矿种主要有金、铅、锌、铁矿石、煤和石油。
2、蒙古国大部分矿山的探矿权都掌握在私人公司和个人手里。中国企业在蒙古拿矿主要集中在贵金属、有色金属、铁矿石和煤炭等。目前在蒙古注册的中资企业有5000多家,中国企业在蒙古的投资首选的就是矿山资源,近年来,中资企业在蒙古也作了许多大手笔的矿业投资。据蒙古统计局数据显示,矿产品出口收入占蒙全部出口收入的91%,其中89%的矿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3、蒙古国矿山开采权价格直线上涨。以金矿为例,到2005年的时候,上涨到几十万美元,到2007年时,上涨到几百万,现在,一些好的矿山,已经上涨到千万美元以上。10年之间,上涨了1000倍。
五、矿产投资开发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为了防范在蒙古国投资矿业的风险,主要有如下方面需注意:
1、要正确获得在蒙古国投资的项目信息;在签订正式协议前,建议企业作一个法律尽职调查,包括对矿权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否存在抵押以及是否涉及法律纠纷和法律诉讼等相关风险进行一个翔实的了解。
2、矿业一直都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几年前蒙古矿的价格很便宜,现在随着资本市场的炒作,价格也水涨船高。另外蒙古很多矿的勘探资料都比较早,绝大部分是由原苏联和蒙古地质工作者于20世纪50~60年代地质普查完成的,地质工作程度低,技术参数准确性差,真正搞过详勘的矿点较少。目前蒙古的矿业权大多在私人手中,其中许多矿地没有详细的勘探资料,矿主提供的资料往往不全且有水分。需要企业进行核实,否则容易吃亏上当。
3、地方政府的特权可能阻碍矿产开发工作的顺利展开。蒙古虽然属于中央集权国家,矿业管理权主要在中央政府,但如果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矿产项目很难正常开展。在向矿山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到获取勘探或开采许可证后也不一定能够顺利进行勘探或开采。因为,根据相关规定,蒙古各省有权随时将辖区内的任何区域作为“特殊用地”加以保护。即使正在进行勘探和开采的区域,只要省长提出建议,经省议会讨论通过,也可以作为“特殊用地”而停止在该区域的勘探和开采。强占矿区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了相当的损失。
4、蒙古铁路运力十分有限,蒙古铁路为单辐铁路,机车和车皮不足,换装能力滞后。虽然中国投资者所开矿点大部分集中在距中国边境300-700公里范围之内,但即使这样,运力也依然很成问题。大量矿产品开采出来后很难运出去。目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在蒙古投资金矿和铜矿比较好,这两种矿对运输要求比较小。而在蒙古开采一些低附加值的矿种,以及对运输要求比较高的煤矿都存在运输难的问题。
5、蒙古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是个缺电、缺水的国家。许多企业在当地开矿都需要自己发电。这些年来,蒙古地下水大量减少。即使有矿,没有水,矿也无法开采的。蒙古因气候寒冷、风沙大等原因,一年中的开工时间只有半年,基本也就是每年的5月到11月适合开工。这些都会变相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
6、近几年,中国的矿业投资者因为急功近利地开发矿业以致破坏草原环境,引发了诸多纠纷,造成与当地的紧张关系。投资矿业的投资者,要尤为重视沟通和周边环境以及当地蒙古政府机构等的关系。
以上是了解到的一些相关情况,特此汇报,敬请陈总阅示。
汇报人: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篇6
【关键词】矿产开发;利用利用方向
1.矿产资源开采总量
(1)按照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需要相适应的原则,结合矿产资源特点、矿产资源储量能够保证的开采规模,合理制定满足国家开采总量调控要求、符合我省实际的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指标。
(2)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技术经济条件,结合矿产资源特点,对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总量调控。加强对产量过剩、开采规模失控的钨、锡、锑矿的开采管理,严格控制钨、锡、锑等矿种的新设采矿权数量。规划期间,煤炭、重晶石、萤石的开采总量仅限于满足省内需要;钨、锡、锑矿产的约束性开采总量控制在国家总量控制指标以内。
(3)汞、砷矿产的开采,必须在解决开发利用工艺和技术,采用先进、环保型采、选矿设备,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开发。
(4)2010年,西宁、海东地区停止粘土实心砖的生产。到2015年,全省停止粘土实心砖的生产。
(5)2008~2010年期间,规划新设置采矿权150个,其中在17个重点开采区新设置采矿权100个。2011~2015年期间,规划新设置采矿权200个,其中在17个重点开采区新设置采矿权120个。
2.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体措施
2.1加大领导力度,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把 壮大矿业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国土资源、公安、煤炭、经发、安监、电力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形成政府全力推进,部门密切配合、上下整体联动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科学编制并落实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强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把矿业经济作为我市的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地质勘查步伐
积极引进具有一定资质、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勘企业。建立公益性勘查基金。重点扶持一批探矿前景好、资源储量丰富的勘查项目,促其早日实现勘查成果。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在分配使用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价款过程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建立公益性勘查基金,以帮助地方勘查行业壮大发展.对一些因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导致长时间出现“圈而不探”现象的勘查企业,依法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对其实行淘汰出局,再进行招拍挂公开出让,由具有一定资金、技术水平的探矿权人接替其取得探矿权,真正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2.3实施科技兴矿战略,着力提高综合开发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柏坊铜矿除铜矿外,还有金、硫、铅等多种有价值的矿种,松柏镇硫铁矿除硫矿外,还有铁、锰等多种矿种,龙王山金矿区、盐湖硼锡矿区内尾砂尾矿达数十万吨,其尾砂品位均高于工业品位,有较大的回收利用价值。
2.4切实巩固整规成果,努力实现规模化效应
以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检查验收为契机,对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重点矿区和重点乡镇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巡查力度,做到思想不放松、力度不。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控方向
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优化矿业开发布局与结构,合理规划矿产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我市矿业经济的发展。
3.1能源矿产
2005年原煤产量稳定在250万吨/年左右,2010年稳定在200万吨/年左右。鼓励开采环保煤,禁止开采石煤、含硫大于3%的煤。对现有小煤矿实行联合兼并,集约化、规模化开发。
3.2金属矿产
鼓励开采铜、金、银、铅、锌、钽(铌)、铁矿。继续发挥有色金属、贵金属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铜、金产业,限制开采钨、锡、锑,综合利用钼、砷矿。
(1)铜矿:鼓励规模开发富家坞铜钼矿、银山九区铜金矿,扩大采矿生产能力。到2005年,全市铜矿采选能力达3700万吨,产铜精矿55万吨,含铜量15万吨。
(2)金矿:扩大金山金矿田开发规模,加强冶炼技术研究,提高有色金属矿中伴生金综合回收率,到2005年,全市岩金生产能力达5.6吨/年,伴生金5吨/年以上。
(3)银矿:万年银金矿采选规模保持稳产,加强银山、铜厂、永平等大型矿山中银的综合回收利用率。2005年全市产银精矿含银15吨、伴生银75吨。
(4)铅锌矿:加快银山铅锌矿的改组改制,合理开发下湖铅锌矿。2005年全市铅锌精矿含铅锌产量达1.6万吨/年。
(5)钽(铌)矿:做好横峰葛源钽铌矿前期开发利用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6)钨、锡、锑矿:为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做到统一规划、计划开采、规范经营和限产保值。加强永平铜矿中共生钨的综合利用研究。
3.3非金属矿产
鼓励开采水泥用灰岩、滑石、膨润土、珍珠岩、磷、饰面用花岗岩、饰面用大理岩及其他优质高效的矿产。加快发展非金属矿业,做大做优建材业,形成相应开发基地和产业链,充分发挥非金属矿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水泥用灰岩:加大水泥用灰岩资源开发规模,鼓励建设大中型矿山企业进行规模开采,限制利用水泥用灰岩作建筑用石料使用。以玉山岩瑞、万年大河山水泥用灰岩矿为开发重点,2005年全市水泥用灰岩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产水泥900万吨;到2010年水泥年产量达1500万吨。
(2)滑石:加强精深加工和开发应用研究,拓宽滑石在造纸、医药、纺织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陶瓷工业中滑石粉配料比重,扩大滑石在环保建材中的应用领域,做大做优广丰滑石生产企业。到2005年年产销滑石50万吨。
(3)膨润土:加强应用开发研究,提高矿产品附加值。2005年全市膨润土产销量达10万吨。
(4)磷:加大低品位磷矿选矿工艺及开发利用研究,扩大开采规模。2005年全市产标磷矿达5万吨。
(5)硫:不新建单独硫铁矿山,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矿床中的伴生硫,加大深加工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附加值。2005年产硫精矿达75万吨。
(6)蛇纹岩:结合化工、冶金工业发展,加强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
2005年产量达25万吨。
(7)饰面用花岗岩:鼓励开发优质花岗石荒料和板材,以上饶望仙为主要开采区,2005年产荒料达5万立方米。
(8)建筑用砂石:加强信江流域砂砾石统一管理,依法开采。适度控制河道及边滩采砂规模。2005年开采总量稳定在150万立方米/年。
(9)砖瓦用粘土:统一规划,压缩总量,规模开发,逐步采用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2005年开采总量控制在125万立方米/年,2010年后逐步采用替代原料。
(10)水泥配料用砂、页岩:形成与水泥工业配套的原料基地,2005年产量达70万吨。
3.4矿泉水
鼓励规模开发德兴龙头山矿泉水和上饶县凉茶泉矿泉水。到2005年,开采总量达3万吨。
限制开采萤石、重晶石等矿产。萤石年产矿石量控制在2万吨以内。禁止开采石煤和含硫大于3%的煤;禁止在可耕地内开采砖瓦粘土。
禁止将水泥用灰岩、熔剂用灰岩、化工原料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及优质石材用作一般建筑石料开采。
【参考文献】
[1]Mao Ying(毛英).Th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in the southwest China[J].Acta Geological Sichuan(四川地质学报),2003,23(2):106-108(in Chinese).
赣州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篇7
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和生存之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总体形势是总量较大、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开发利用整体水平不高、浪费资源比较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1 其现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95%左右的能源取自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重要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产地,矿产资源开发取得很大成就,为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的自然资源。目前,我市95%左右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依赖矿产资源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矿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今后我市矿业及相关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1.1 矿产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矿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本投入不够,短期经营思想严重,对矿产资源缺乏合理的开发方案,小矿乱开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我国目前相当多的小矿仍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挖矿、车拉肩扛式的采矿方法,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现象普遍,不少冶炼厂仍采用土法选冶矿。三是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而国外先进水平均在50%以上。
1.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长期混乱,滥采乱挖现象很严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放开,被束缚已久的广大农民放开了手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使他们抛开贫瘠的土地而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特别是在80年代初提出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口号之后,开发矿产资源在全国迅猛兴起。自此,全国矿业秩序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局面,无证开采,滥采乱挖和哄抢矿产资源等违法活动在一些地区十分严重,矿业纠纷增多,“热点”矿区矛盾尖锐。时至今日,全国矿业秩序仍存在不少问题,某些地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滥采乱挖、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
1.3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我国矿山生产及管理环境保护意识差,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过于严重。如不合理的采矿破坏了地形地貌,诱发滑坡、泥石流,引起地表下沉、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矿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4 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人员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认识不够,对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注重地方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利益,如对中央的矿业秩序整顿,就撑起地方保护大伞,听任违法小矿泛滥;二是体制上的问题,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一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时日。体制的不完善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为基层地矿行政管理带来了困难;三是依法行政困难,执法不到位。对严格执法的地矿行政人员进行种种限制,地矿行政难以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管理;四是某些基层地矿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随意发放采矿许可证,违规、越权,造成管理混乱;五是地矿行政管理工作滞后。由于我国依法进行地矿行政管理工作较晚,人们认识存在误区,《矿产资源法》在基层显得无力,许多问题往往是在发生之后才进行治理。
2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指导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工作思路、出台政策措施、落实目标任务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把不断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作为总目标,完成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两方面任务。
2.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法审批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矿政管理的根本目标和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步骤。通过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政策,统筹规划矿产资的勘查与开发,充分发挥矿业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作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2.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对现有矿山通过采选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减少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科学办矿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发展路子。通过科技攻关,解决暂难利用资源闲置、伴生资源利用的问题。
2.3 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为核心,加强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认真掌握矿山企业的“三率”指标情况,防止采富弃贫以及以落后的开采工艺带来的资源浪费。
2.4 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矿产资源的开发速度
适应市场变化,强化对优势矿产开发总量上控制,加强对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管理力度。避免掠夺式开采,保证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矿产可持续供给。
2.5 研究走出去战略,探讨利用“两种资源”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矿产资源供需形势的日益严峻,必须进一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着眼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引进外资联合勘查开发国内矿产,以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观点,探求解决部分矿种短缺的有效途径。
2.6 建立矿山开发的生态保护机制
坚持开发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对矿山开发全过程的环境管理。
2.7 充分挖掘矿产资源潜力
进一步加强现有矿区探底摸边,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接替矿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2.8 标本兼治,立足治本,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
严厉打击无证采矿、越界采矿等严重违法采矿行为。对非法转让矿权、以采代探、圈而不探等依法予以纠正。
2.9 规范采矿权市场,加大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步伐
矿业权市场的发展,提高了矿产资源管理水平,提高了矿业权人珍惜保护、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措施。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意味着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崭新的人类社会文明观的形成。人们一般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并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行为的基本内容,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中,无论创造的财富属于哪一个门类,其起始点必定是自然资源。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虽然高新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一切科学技术都需要同物质资源的结合才能成为社会财富。
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来谋求眼前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出于对子孙后代长远利益负责的考虑,我们应在不影响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来谋求当前的发展。
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资源行为;是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体系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实现矿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奠基阶段,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和技术环节都比较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矿产品的需求量将迅猛增长,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因此,在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用好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重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也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利国利民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建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J].青海国土经济,2006,(4):14-16.
[2]贾其海.脚踏实地、趁趁势而上做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1):1-8.
[3]陈若兰.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概论[J].江苏地矿信息,2001,(4):185-187.
[4]赵肪.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5):7-8.
[5]刘学甫.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J].咨询与决策,2004,(10):49-50.
[6]李显冬.确立矿业物权理念构建和谐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秩序[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59-62.
[7]廖欣.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J].矿产与地质,2006,(4):196-200.
地质矿产的开发管理探究 篇8
1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现状
地质矿产资源通过各种形式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随着不断的发展, 人们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地质矿产资源在供求关系上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相应的矿产资源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1 选矿难, 品味低, 优势小
随着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对潜在的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在不断加大, 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一些矿产资源的长期应用, 也不能有效的改善其现状。选矿难, 贫矿多等问题也使我国的一些地质矿产资源的质量有所下降, 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对国际市场有很大供应量的一些优势矿产, 如:钨、稀土等, 在不断的开发和利用中被不断消耗和浪费, 逐渐失去其优势。
1.2 人均占有量少
虽然我国地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但我国是人口大国, 地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则就相对较低。我国的很多种类的地质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有些地质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甚至是1/3。
1.3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都较为粗放, 这就造成地质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运用不充分。同时,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回收情况和再利用情况都不乐观,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这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 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此外, 一些不合理的勘探和开发不仅造成相应的森林破坏, 还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 我国矿产资源出现相应问题的原因
2.1 开发方式粗放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方式粗放。首先, 由于一些矿产企业在资金和规模上无法达到相应水平, 以至于其经营开发思路大都是以获取利益为主, 从而忽略了合理开发, 也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其次, 一些开采企业在开采装备和技术水平上仍然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 这就会导致其在开采过程中只注重对富矿和容易开采的矿产进行开采, 从而造成相应的资源浪费, 也造成回收率低等情况。此外, 我国在地质矿产资源的利用上也比较粗放, 造成利用率低和回收率低的现状。
2.2 地质资源管理不当
首先, 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认识上不到位, 没有认清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只追求相应的眼前利益。同时, 有些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 在管理上存在相应问题, 造成一定的管理混乱。而认识上的不到位还导致相关部门和人员存在对地质资源的管理不及时的问题, 使相应问题不断恶化。其次, 我国的矿产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同时,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 还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进行相应管理时不能够应用明确的执法手段, 造成一定的工作难度。
3 地质矿产开发管理的措施
3.1 严格依法行政
我国在地质矿产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项法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范, 有利于对地质矿产行业进行相应的整顿, 也有利于推动矿产资源的合理运用。相关管理部门在对矿产资源进行管理时应严格依照国家的这些法律法规, 以保证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也有利于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管理走上秩序化道路。
3.2 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我国在矿产资源的管理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相应体制, 造成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现状。为此, 相关管理部门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 对矿产资源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应用。在管理体制改革中, 应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素质, 并促进其管理观念上的转变, 以使其能够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3.3 提高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
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过于粗放和较低的回收利用水平都直接导致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和相应的资源浪费。为此, 矿产企业应转变意识, 并改变粗放式的矿产开发模式, 通过利用先进的设备上和掌握相应的技术水平来促进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与此同时, 国家要不断加大在地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技术投入和支持, 以推动我国相应的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 相关部门和地质矿产企业应加大对矿产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重视, 以提高地质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相应的浪费和污染。
3.4 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形成的速度, 直接导致地质矿产资源在应用前景上的危机。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应的管理力度, 确保地质矿产企业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采和规范操作, 使这些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 由于矿产资源开而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相关企业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开采时, 应尽量减少对相应环境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此外, 对于已经被破坏的环境, 相关部门应督促相关企业进行及时的治理和修复。
4 结语
地质矿产资源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后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十分漫长。而人们对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其形成时间。这势必会造成地质矿产资源的供不应求。只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并不断提高对其应用效率, 才能实现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相关部门应做好合理高效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慧兰, 王玉.对地质矿产开发管理的深入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6) :83.
矿产资源管理 篇9
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一) 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 我国基本确立了国土资源管理上下一致的组织机构, 实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管理部门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但在管理运行过程中, 逐步暴露出管理体制的若干不足之处:
1、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过分依赖政府控制, 对社会力量吸纳不足, 各方面力量对政策的号召响应不积极, 削弱了行政职能的效力;
2、垂直管理乏力, 上级对下级的编制、资金无法行使有效控制职能, 导致中间管理环节左右为难, 地方行政力量配置差强人意;
3、矿产资源管理职能配合不足, 矿权管理、储量管理分归不同部门, 每个部门各行其是, 无法全面了解资源的储备、勘探、开发状况, 不利于责任划分和综合管理, 降低了工作效率;
4、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未能达成良好的协调关系, 导致统一双线管理名存实亡, 未能发挥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的整合效能, 严重影响了土地与矿产的综合利用, 对矿产权业主权益造成损害, 影响了市场化运作;
(二) 矿产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项关系复杂、牵扯广泛的经济活动, 需要照顾到各级政府、矿产企业和其他相关机构等各方利益, 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现有资源管理机制无法实现良好的关系协调, 在上下级政府利益分配、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政府与社会机构的协作、矿产企业自我约束等机制中, 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 要正常行使矿业权, 需要涉及到土地产权、林业权, 居民私人权益以及地方环境保护工作, 这些利益背后的各级权力部门需要在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最优目标, 获得相关操作权力的前提下, 参与矿产资源的生产经营。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矿产资源被多方力量争夺插手, 最大利益被多个利益集团瓜分, 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矿产企业的运营维艰。
(三) 矿产资源管理法制不完善
自建国以来, 我国颁布了有关矿产资源管理的一系列约束性文件, 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 但这些法律制度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来看, 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矿产经营实际的需要。例如矿业权转让规定带有过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不利于矿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流转制度的深化改革, 也限制了其市场方向发展的公正有序;矿产开发监督管理不到位, 各部门权责不清, 实践中容易引发冲突;环境防治问题得不到有效重视, 缺乏相关法律制约, 对矿产开发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结合不能进行有效监督。
(四) 矿产资源管理手段不先进
我国矿业管理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禁锢过深, 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较为落后, 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管理的力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市场调节手段, 对实现矿产资源产业战略性调整未能完善规划, 缺少产业政策和金融手段的调节。另外, 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单一, 领导机构内部体系不能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 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上存在一定距离。我国矿产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管辖已久, 在企业管理和自主经营方面偏于被动, 管理方法过于传统粗放, 手段较为落后乏力, 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的需要。在科技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水平低下, 管理队伍素质整体有待提高。
(五) 矿产资源市场建设不及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矿产资源的发展也要走市场竞争的道路。然而我国矿业权市场发展缓慢, 建设滞后, 还处于“发育不良”的起步阶段, 严重阻碍矿产资源管理国际化、市场化的脚步。
首先, 市场主体不明确, 政企利益过分紧密, 职责不分。由于受到经济利益驱使严重, 各方利益集团均在矿业团体中有所参与, 暗箱操作时有发生, 职能部门重复冗沉,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腐败行为的高发;
其次, 矿业市场结构和功能的欠缺, 相关要素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缺少资金、劳动力、材料、技术的补充, 对工程咨询、招标代理、质量认证等现代工业管理手段一知半解, 相关法律机构寥寥无几;
再次, 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规则。市场交易十分混乱, 价格体系不合理, 非法竞争层出不穷, 市场审批、矿产品买卖等行为都缺少有力的监督和制约, 不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作用, 严重影响了矿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对策与出路
(一) 完善管理体制
1、整合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机构, 强化矿产资源统一管理职能。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有效的资源管理制度, 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矿地一体, 以地管矿”的管理方式, 依据我国矿种分类和分布状况, 实施资产化管理, 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我国特色的矿产资源控制体系。
2、完善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的建设。
利用行业组织在企业竞争中对冲突的协调功能, 逐步实现有序竞争, 并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 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专业的服务性机构尤其是评估机构的建设, 有助于为国家资源战略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更是完善矿产资源管理监督的重要手段。
3、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使之在宏观调控中切实发挥作用。
当前政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需要努力实现角色回归, 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来, 合理设定权力边界, 明确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各级社会组织的关系, 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并与之达成合理合法的合作协调关系。
(二) 健全管理机制
矿业资源管理机制的健全应当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 健全协调机制, 保证政府、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 共同构筑政府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提高产业整体实力,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二,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吸收各界业内精英代表组成监督管理委员会, 克服政府一言堂弊端, 形成更加符合民意、民主科学的产业政策;
第三,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加强法律手段, 促进资源利用的合法性。通过对监督、评估部门的工作促进, 实现矿业管理的高效公正, 形成完善市场氛围。
(三) 加强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矿产资源规范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趋势下, 应从立法执法两方面分别强调矿产资源管理的规范性。
从立法角度, 明确国土资源部的宏观调控职能, 确立矿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地位, 补充矿产资源经济战略的内容与规划, 完善相关权限制度, 突出矿业权划分、流转、使用的合理合法原则。
从执法角度, 重视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法基础, 兼用多部门联合的执法形式, 分别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检测三个环节全面实施, 认真贯彻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手段, 健全责任追究和有效监管系统, 强化对不合理行为的控制力度。
(四) 创新管理方式
面对我国较为落后的矿业结构布局和管理形式, 我们应当改变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手段, 加入市场调节力量, 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结构布局, 吸收国内外优秀先进的资源管理经验方法, 加快提高战略性管理水平, 可尝试采用以下创新手段:
1、加强经济政策、产业金融、财税手段的实施力度, 提高市场调节的可控性, 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扶持来带动企业资本和社会资金的进入, 发挥市场引擎作用, 辅助市场调节规范矿产业发展走向;
2、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学习, 利用信息化建设完善矿产资源网络管理建设, 形成矿产资源开发数据库和全国矿产资源管理信息高速公路, 以国土资源部信息终端为网络中心, 实现由中央到地方、由机关到矿区、由政府到社会的全面化开放网站, 实现资源的信息化有限共享;
3、建立环境保护配套制度, 提高矿产开发利用率, 杜绝粗放开采行为, 依靠科技力量进步, 保证矿产资源长期持续有效利用, 增强全民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责任感, 树立矿产危机意识;
4、培养大中型矿业集团, 集中产业资源,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通过对地区、矿种、能源的整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保证资源高效供给, 并随之调整相关能源政策、战略、生产与消费的研究, 维护国家能源独立经济体系;
5、推行绩效管理模式, 利用监督、评估系统的上报数据, 对年初制定的工作规划进行考核, 分析年终业绩报告, 对企业执行项目进行绩效评估, 分别从财政、科研、工艺、市场等角度, 确保管理效率的逐年提高, 结合现代人力管理制度完成当前矿产业人才队伍的整合和培养。
(五) 加强市场建设
矿产资源市场的正规建设, 成立在产权明晰、流转顺畅、审批规范、行政合法的基础上, 因此, 要确保审批依法进行, 严谨对审批环节的擅自增设或私自转让;规范产权获得形式, 在鼓励各界资本进入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得。积极培养产权市场的独立公正、规范运作, 鼓励中介机构、行业协会、评估机构等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 大力发展市场化的矿业生产要素群体, 使交易行为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同时, 要严格维护正当矿业秩序, 保护产权人权益, 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 打击非法行为, 调解纠纷矛盾, 致力于建立政府、社会、环境、资源各方面稳定共进的和谐局面。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经过几次大的改革, 在开发利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时刻对产业格局调整和管理水平提出着更高的要求。因此, 顺应时代趋势, 改善管理思路, 是提高矿业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国家经济战略, 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 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种类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经济产业利用开发的形式, 来合理规划资源管理, 对症下药完善不足, 实现大国矿业稳步、持续、绿色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 为了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 资源管理工作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形势, 符合矿产资源经济地位。本文通过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形势, 面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 提出了改善不足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和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2]、刘天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1 (9) .
[3]、刘欣.构建新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J].国土资源通讯, 2004 (9) .
[4]、魏晓平、付兴方.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界定[J].中国矿业, 2001 (5) .
[5]、袁怀雨、刘保顺、李克庆等.尽快实现向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J].中国矿业, 2003 (12) .
[6]、王大操.国土资源工作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 2004 (1) .
[7]、吴尚昆等.矿产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 2004 (2) .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机制研究 篇10
矿产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当今社会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材料来源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等生产活动创造了产值, 上交税金,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统计, 2012年我国矿产资源产业总产值达到322 956.3亿元, 占当年GDP值的68.2%。然而, 我国矿产资源产业现在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资源储备不足、浪费严重、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严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非常多, 对文献进行综合研究表明, 国外学者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对策及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路径;国内学者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问题高度关注, 从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过程、产业组织、系统协调、政策环境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这些研究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对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充分, 导致相关政策措施作用不明显[1]。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 其发展涉及到产业环境、产业组织结构、各微观主体行为, 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分析矿产资源产业动态变化规律是探寻矿产资源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制定矿产资源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 因此, 研究矿产资源产业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演化理论
产业演化理论是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凡勃伦首次提出演化经济学这个术语[2], 标志着演化经济学的诞生。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变化过程的实质, 经济发展是非均衡和有质变的, 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发挥着核心作用等观点[3], 使演化经济学得到较为系统地发展。在熊彼特的演化思想影响下, Nelson和Winter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 奠定了演化经济理论的基石[4]。此后, 演化经济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演化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产业演化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其基本观点简要归纳如下:
(1) 产业是一个复杂经济系统。产业是由不同的、具有自适应性的产业主体组成, 产业演化是产业主体在微观层次上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 产业演化实际上是一个产业主体交互机制作用下的宏观现象涌现。企业行为的多样性及企业在遗传、变异、选择及学习等机制下的行为选择机制决定了产业演化具有复杂性、自适应性[5,6], 产业演化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自组织过程。
(2) 产业演化受产业系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产业演化的影响因素很多, 如需求与供给、技术与制度、资源与环境、企业家等。总的来说, 从宏观视角来看, 产业演化动力是组织与环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演化机制[7,8,9,10];从微观视角来看, 产业演化动力是企业间在科技创新、生产组织、市场开发、生产要素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总之, 产业演化是基于竞争与协同的自组织机制和基于环境适宜的他组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1]。
(3) 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演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产业演化路径同样受产业内外多因素的影响, 如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市场需求、产业组织结构等, 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决定产业演化的过程。但产业演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及技术组合的动态性, 产业技术创新决定着产业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4) 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产业系统演化具有初始状态的敏感性、“历史偶然因素”作用性, 同时产业组织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机制, 即产业组织在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作用下会产生路径依赖特性。
2.2 资源环境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霍德林于1931年发表了《可耗尽资源的经济学》, 标志着资源经济学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 随着资源环境保护运动、生态理论以及增长极限理论、零增长理论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 资源经济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 西方经济学开始研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随之产生了环境经济学及生态经济学。1972年, 英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从此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趋于融合。目前,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及其利用过程中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及如何通过制度的安排和管理的调整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观点简要归纳如下:
(1) 资源环境具有稀缺性, 是企业活动的重要资产。经济活动依赖于资源、依赖于环境, 经济活动必然产生资源环境成本, 并成为企业经济活动决策的重要内容。
(2) 某些创新可以延缓资源的耗竭和防范环境质量的退化。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技术创新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技术工艺水平, 从而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和减少环境破坏。
(3) 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作用能力是有限的。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环境保护具有显著外部性, 此外还有信息不对称性, 这些特性弱化了市场机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 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和政府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4) 可持续发展应作为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伦理准则和一般要求。资源环境是人类共同拥有并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直接关系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存权利和福利水平, 对于资源环境配置和保护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进行。
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微观主体行为分析具有重要指导。企业是产业构成的基本单元, 企业的行为及互动过程是产业动态的微观基础。矿产资源产业由资源型企业构成, 资源型企业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都直接面临着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 要尽可能地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2]。在这种背景下的企业行为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及发展能力都会带来影响。
3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矿产资源产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 它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演化的特征之外, 还有其独特的演化机制和路径。总体而言,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是产业外部环境因素与产业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具体分析内外要素对矿产资源产业演进的影响。
3.1 内部要素对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
(1) 矿产资源储量水平。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基础, 矿产资源的种类、质量、分布和储量决定了矿产资源产业在一个区域的地位、作用及生产方式。由于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其储量对矿产资源产业的影响很大, 甚至有学者认为矿产资源产业将随着矿产资源的耗竭而终结。矿产资源的储量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的生产方式, 随着矿产资源储量的快速消耗,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资源耗竭对企业的影响而改变生产方式, 从过去的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换。可见, 矿产资源的储量对矿产资源产业持续性、对产业内企业的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包括相关技术的科学理论创新、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生产工艺的改进、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等。矿产资源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 由于矿产资源埋在地下, 地质结构和组分复杂,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加工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探矿阶段, 要有突破传统的成矿理论, 要创新探矿方法、探矿技术、探矿设备, 才能降低探矿风险、降低探矿成本;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 也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采、选、冶回收率, 使更多的贫矿、难选 (冶) 矿和伴生矿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益。因此,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矿产资源产业的组织结构、产业效率有重要影响。
(3) 产业生产经营能力。目前对产业生产经营能力还没有定义, 本文指从事某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产业生产经营能力决定了产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过程中, 要进行钻探、基建、开采、洗选、冶炼、加工等生产活动, 生产经营能力的好坏对矿产资源型企业的效益有直接影响, 对整个矿产资源产业效率效益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 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解决、生产组织水平提升、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管理水平提高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4) 产业议价能力。产业议价能力指资源型企业对矿 (加工) 产品的定价权。对资源型企业而言, 其产品是工业的原材料, 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但产品价格会随市场需求变化而波动, 而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对于资源型企业的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资源型企业对矿产品价格的调控能力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3.2 外部要素对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
(1) 市场环境。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 这里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需求状况、对外开放程度、融资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产业运行的基础, 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成长与演化的根本动力, 市场需求的容量、稳定性和变化趋势决定着产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13];市场越开放, 国内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越充分, 产业组织结构就越易合理化, 进而影响产业发展;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加强, 矿产资源型企业必须要加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加强环境保护;此外, 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直接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生产成本, 影响着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总之, 市场环境越好, 市场机制越能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网络会越密集, 企业之间的联动创新越易形成, 从而极大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也影响着产业发展方向。
(2) 科技环境。矿产资源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产业技术进步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矿产资源产业技术进步是整个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良好的科技环境是矿产资源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前提。科技进步促进矿产资源产业科技创新, 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逐步扩大、种类不断增多、布局不断改变、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14], 影响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进程。
(3) 生态环境。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使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逼近极限, 在公众环境意识和政府环境规制越来越强的背景下,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强约束条件。
(4) 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政府行为。由于矿产资源产业是基础产业, 一些矿产品又是国家战略物质, 因此, 政府对矿产资源产业高度关注并制定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直接影响着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 如国家的能源政策对石油、煤炭企业影响深远, 国家资源集约利用战略与相关政策对企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有很大的推动, 从而影响矿产资源产业创新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
4 矿产资源演化动力机制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矿产资源产业系统演化受内外诸多要素的影响, 系统内部产业技术创新是矿产资源产业系统序变量, 正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着矿产资源产业的演化, 使矿产资源产业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矿产资源产业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对矿产资源产业演化都可能造成影响, 其中, 制度 (政策) 是关键因素, 对产业系统其他外部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因此, 矿产资源产业的演化可以描述为制度作用于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整个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从复杂系统视角来看, 产业系统外部因素是产业系统演化的涨落因子, 产业系统内部因素中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 是影响产业演化的序变量。这样,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中, 虚线部分包括市场需求、对外开发、基础设施、公众意识、融资环境、技术进步、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 它们是产业演化的外因;资源禀赋变化、产业技术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经营管理方式、产业议价能力改善是产业演化的内因;产业技术创新是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矿产资源产业自组织演化的序参量;矿产资源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协作、学习与创新是产业演化的源动力。当矿产资源产业的瞬时状态变量 (如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资源消耗强度、生态环境压力等) 对于宏观状态变量偏离时, 便产生涨落现象。当涨落低于状态变量的临界水平时, 不会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 原有产业系统得以维系;当涨落高于产业状态变量的临界水平时, 就会造成原有系统结构失稳, 通过突变形成更高层级的产业系统。
在不同的情境下,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有不同的动力机制。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及国家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资源型企业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对企业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 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需要处理好矿产经济与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 也就是说需要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冲突问题。因此, 在资源环境强约束条件下,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用图2来表示。
其中, 矿产资源产业受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强制约束, 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资源禀赋、环境约束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府根据需求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来影响资源型企业的行为, 进而对资源型产业进行调控;政府能用各种工具, 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来调控资源品价格, 对企业的成本、收益、利润会造成影响;成本、收益、利润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等行为;企业行为的变化及企业之间的互动进而影响矿产资源产业的产出规模、产出结构及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创新是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关键因素, 围绕这一主线, 运用政策调节各方行为, 推动矿产资源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5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选择机制
前面分析了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动力机制, 但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及具体路径如何, 受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选择机制作用的影响。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有三种导向, 具体分析如下。
5.1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 利润最大化是其基本准则, 资源型企业也是如此,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引下, 通过竞争与合作, 开展相关活动。正是企业的逐利行为决定了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价值导向。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的价值导向的基本表现是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 具体体现为产业链的延伸、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变化。矿产资源产业是由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型企业组成, 资源型企业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改善产品结构、安置相关人员、减少环境破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必然要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 企业的这些经营活动必然导致整个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即产业链条的延长与产业价值链重心的后移;同时, 矿产资源产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 通过产业整合, 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化、低附加值化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转化, 使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中心, 导致矿产资源产业组织结构、价值结构、技术结构的优化[15]。
5.2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路径的技术导向
影响产业演化路径的内在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更是受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矿产资源产业发展一直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因此, 矿产资源产业技术发展也主要集中在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 这方面的技术统称为绿色技术, 如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核心技术, 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优势, 赢得竞争优势, 并在初期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 获得超额利润, 因而对产业技术结构、组织结构都带来直接影响。此外, 绿色技术创新还能够带动一批资源新产品、新材料的诞生,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5.3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系统在某一时期的演化方向受到上一时期的演化轨迹的影响。产业演化也存在一种惯性力量,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效应, 是指矿产资源产业范式长期被锁定在某一条固定的路径中, 并通过关联性反应对产业演化带来影响。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特征, 总体上受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影响。具体而言,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受到产业内部的企业组织结构、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内部的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范式缺少变革, 致使产业停滞或因资源耗竭而衰亡;二是产业发展范式的改变阻力很大;三是范式长期置身于某一固定轨道, 如遇外部环境的较大变化, 产业难以适应, 结果可能导致产业衰亡。具体来说,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表现为区域要素禀赋、市场环境、企业素质、行政区划、价值链低端位置、产业升级成本等要素对矿产资源产业范式变迁的影响。
6 结论及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及相关建议:
(1) 矿产资源产业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元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矿产资源产业作为复杂经济系统, 由各种行为主体构成, 各行为主体通过竞争与合作, 使矿产资源产业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 体现为矿产资源产业组织结构、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因此, 自组织机制是矿产资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产业自组织机制的核心地位。
(2) 矿产资源产业演化受产业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资源储备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产业人力资源水平、产业生产水平、产业议价能力等, 外部因素包括相关政策、政府行为、科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公众意识等, 其中, 矿产资源产业系统内部关键因素是产业技术创新, 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序变量;产业系统外部关键因素是相关法律政策,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产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协同演进的过程。
(3)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产业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产业组织个体的行为是以寻求特定环境适应性为目的, 通过适应性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获得发展, 因此营造矿产资源产业自组织演化的环境应该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4)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干预。矿产资源产业的演化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 产业系统的微观主体适应性行为及企业间互动行为的结果, 其发展受利益驱动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的作用。政府在产业演化过程中, 要通过各种政策调整利益驱动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的关系以调整企业行为, 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资源环境保护行为, 以保持产业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5) 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形式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目的, 解决了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二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才能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难题, 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与高技术制造业联动发展, 才能更好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这样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环境破坏为目的, 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 立足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断在维持和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产业效率, 保护资源和环境。
摘要:矿产资源产业演化机制是制定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关键理论问题。基于产业演化理论和资源环境经济学, 对矿产资源产业演化机制进行分析, 认为矿产资源产业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元组成的复杂经济系统, 其演化受产业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产业演进本质上是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技术进步及相应制度变革协同演进的过程;矿产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一个有利发展其自组织性环境;矿产资源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干预;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形式的产业集群。
广西矿产资源丰富(3则) 篇11
广西平南县鸡冠石金矿勘探项目距离贵港市平南县城30公里,储存规模达到中型,矿石的选冶性能也比较好。而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广西靖西优质锰矿勘察项目和广西梧州市长洲区思料银矿普查项目同样具有矿石选冶性能较好、交通便利的特性。其中,广西梧州市长洲区思料银矿预期储存量可达到中型规模。
文/刘清 胡泽方
《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近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西省土地整治条例》。
《条例》分为总则、规划与计划、项目立项与设计、项目实施与保护、资金管理与补贴、新增耕地指标的管理与使用、法律责任、附则等八部分。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条例》总则规定,土地整治是指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理,对宜农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对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进行复垦。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整治及其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其所属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的统筹工作,并鼓励土地权利人自筹资金和其它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活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应采取论证、听证或其他方式公开征求意见。使用政府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实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公告等制度。土地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纳入新增耕地指标储备库;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村发展和建设。
文/晋陈平
陕西省将对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实行动态管理
近日,记者在宝鸡市召开的陕西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工作部署会上获悉,为了进一步从严控制和审批整装勘查区,陕西省将对整装勘查区实行动态管理。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有小秦岭金矿、石泉一句阳金矿等4个国家整装勘查区。通过各单位推荐、专家论证,陕西省首批确定了14个省级整装勘查区,主要分布于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咸阳、铜川等7市。全省各类整装勘查区(国家和省级)累计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公里,涉及的主要勘查矿种有金、银、铜、汞、锑、钼、镍等18个。
会议要求,符合设立省级整装勘查区条件的,可按程序推荐、审批;已设立的整装勘查区,经一段时间工作后,确定的勘查目标任务难以实现的,经评估论证,予以撤销。重点勘查区通过工作符合整装勘查区设立条件的,可上升为省级整装勘查区。省整装勘查区可申报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整装勘查区的批准和设立程序是:由地勘单位、地方政府等申报推荐,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论证,审定后向社会公告。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 篇12
一、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建国60多年来,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 现已发现矿产171种, 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8种, 约占世界矿产资源总量的12%, 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为世界第53位。现有矿产储量中只有60%可开发利用, 仅有35%可采出, 实际可开发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尽管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但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矿产资源的利用经验, 预计未来几十年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量将依然十分巨大。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第一,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量少;第二, 支柱性矿产资源贫矿和难选矿多, 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第三, 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第四, 共、伴生矿多, 单矿种矿少, 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资源安全管理的范畴, 包括资源安全政策、资源安全评价、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资源安全应急反应等。由于资源安全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 这里仅仅分析我国资源安全的现状趋势、保障体系的大致框架和现阶段我国资源安全的政策要点。
1、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 市场指标。价格、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贸易供应方集中度 (即生产集中度) 、消费集中度、消费增长、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储备量。这类指标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资源国际和国内市场, 通常是通过资源的交易量与交易价格的变动显示其作用的。这类指标的作用显现出其直接性的一面。
(2) 战略指标。储量份额、储采比、消费强度、资源量/储量 (资源勘查潜力) 、勘查投入强度、境外运输距离。这一类型的指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来实现对资源安全的影响的。这类指标短期作用不显著, 但它们却是资源安全的基础性指标, 决定着资源安全的长期走向。
2、指标使用范畴
事实上, 对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 以上的两组指标在战略与市场层面都起一定的作用, 只是相对而言, 某些指标在战略方面所起的作用强, 而另一些指标在市场方面表现活跃。但是在初期, 在两个层面的安全值进行运算的过程中, 都将这些指标纳入, 经过运算, 确定了这些指标的权重之后, 在最终的安全值评价运算中再将那些在本层面中作用微小的指标剔除。
通过对影响资源安全主要因素的分析, 剔除掉一些与其他因素存在较强相互关联的次要因素和偶发的非市场因素。本文选取影响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中4大类12个指标。
(1) 资源因素。储量份额:指某种矿产品的我国储量与世界储量的比值, 说明我国资源的自然丰富程度。储采比:某年度矿产品国内储量与产量的比率。储量/资源量:年度资源量与储量的比值, 表明资源勘查潜力。
(2) 技术因素。勘查投资强度:勘查业投资占财政支出 (或行业收入) 的比值, 表明我国勘查业投资的力度, 也是资源安全政策的重要表现。
(3) 经济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依据国际市场矿产品年度价格 (个别矿种选取有代表性的价格) 。供应方集中度:即生产集中度, 指国际前十位或前五位生产商贸易量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和年消费量的比值。进口集中度:指进口国别或地区的集中程度。消费集中度:指前五位消费国的消费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例。消费增长:指国内对该矿产品消费的增长变化率。
(4) 政策因素。市场控制力 (含境外资源控制力) 指参与世界资源市场控制和开发的能力。战略储备量主要指国家战略储备量, 包括商业储备能力。运输线路安全包括境外产品运输的距离、方式及路径安全保障能力。
3、评价方法
研究选取了储量、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价格、消费强度、供应方集中度和境外运输距离等8个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产生9个指标:消费量与产量之比 (Cl) 、对外依存度 (C2) 、供应方集中度 (C3) 、进口价格 (C4) 、消费量 (C5) 、世界储量与我国储量之比 (C6) 、我国产量与储量之比 (C7) 、消费强度 (C8) 和境外运输距离 (C9) 等为评价指标。以上指标数据值与安全程度成反向相关关系。评价方法主要采取了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为了进一步判定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级别, 采用SPSS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Q型分层聚类分析。
三、评价结果
经过对1997—2007年十年间我国铁矿石、铜、铝、镍的多指标安全程度变化趋势定量分析表明, 我国金属矿产供应的安全程度逐步变低。以2002年安全值为基准 (数值为l) , 近十年来, 主要金属矿产的不安全程度几乎加剧, 普遍的资源不安全程度上升近一倍, 个别的矿种资源不安全程度提高一倍以上。从1997年的0.7到0.8提升到2007年的1.3到1.5。最为突出的是金属镍资源的不安全程度从0.7上升为2.7, 十年间不安全程度上涨四倍。
以铁矿石为例, 计算铁矿石的安全度。以Q型聚类分析对H年的铁矿石数据相互关联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Maximuln magnitude确定各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以Squared Euelidean Distance测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采用Between-groupLinkage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以下为剔除铁矿石产量指标后的Q型聚类。
首先得出各年份间的不相关性矩阵, 纵向和横向交叉处为两年的不相关系数。对近10年来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全程度变化大致分为2002年前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 我国金属矿产消费增速和消费量还不是很大, 进口依存度也不高, 世界矿产品市场相对低迷, 价格基本延续过去20年来的走低趋势。2002年之后, 随着中国等国家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世界矿产品市场供需矛盾开始加剧, 兼并造成世界矿业集中度 (垄断程度) 不断提高, 垄断与供需失衡的共同作用使矿产品价格持续上升。中国金属矿产对外依存的种类与数量全面攀升, 主要矿产保障程度急速降低。这种刚性需求与保障手段缺位使得大型垄断矿业公司哄抬价格, 以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这一现象构成了我国资源供应危机的显著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文的分析中, 可以得出, 1997—2007年间,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在不断下降。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得出:造成资源安全程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即是储量保证程度和国内相对供应能力不断降低, 消费量、对外依存度、价格和境外供应集中度不断升高。
(注:以2002年为1, 指标越大, 安全程度越低。)
在金属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大和经济发挥战队金属矿产资源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情况下, 如何提高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程度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及国际的持续发展。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自己的金属矿产资源安全:首先, 建立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金属矿产资源的长期、稳定、安全供应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安全运行的矿产资源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务之急是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从利用全球资源角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问题;从战略储备的需要、经济安全保障储备的需要和市场安全储备的需要出发建立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和管理体系。其次, 实施“走出去”战略,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全球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必须实现国际化, 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的国家。今后15—20年内, 世界矿产资源市场将呈现新一轮调整和再分配的格局, 这对我国参与世界矿产勘查与开发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勘查与开发国外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 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资源自我储备的需要。国家应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 扩大经济技术合作领域、途径和方式, 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 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 并在信贷、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振华:保证国家资源安全的矿产资源基础研究思考[J].地质与勘探, 2002 (2) .
[2]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 2002 (7) .
[3]孙永波、汪云甲: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 2005 (4) .
[4]张大超等: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