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概述(精选10篇)
矿产资源概述 篇1
0 引言
加拿大的矿产资源征税制度中大致包含联邦所得税、省级所得税、省级矿产税及其他税收。
1 所得税
1.1 联邦所得税
所得税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税种,加拿大也不例外。联邦所得税是在加拿大所得税法案框架下征收的。加拿大居民纳税人需就其国内外的收入缴纳所得税,计算每种不同来源的收入(如:贸易、投资、工作)。自然人以累进税制缴纳所得税。而公司通常以单一或稳定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并且该税率会根据当年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调整,如2010年为18%,在2011年则为16.5%。这样的规定,基本和我国的所得税相同,但我国所得税税率固定在25%。
每年收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收入归入纳税人的应税收入,而费用则可以被抵减。比较特殊的是,资本收入只有50%需归入应税收入,资本费用通常在计算应税额时不予抵减。超额的亏损可以进行转回,但只适用于税收年之前的3年或者之后20年发生的损失。
加拿大非居民纳税人需就下列行为缴纳加拿大的所得税:在加拿大从事商业获得的收入、在加拿大工作获得的收入、处置位于加拿大境内的不动产或实现的资本收入(该财产为加拿大应税财产)。加拿大应税财产包括:加拿大的土地(及由此产生的孳息)、加拿大自然资源财产、公司股票或合伙企业受益。在过去五年内的任何时候,从加拿大的土地或自然资源中获得超过50%的价值(直接或间接)。
如果他们发生上述应税行为之一且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条款,通常他们需依据加拿大贸易中获得的收入计算应税收入,确认方法与前文所述的相同。若非居民纳税人隶属于和加拿大有税收协定的国家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减免,因为税收协定效力优先于所得税法律。
1.2 省级所得税
联邦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也常常是省级所得税的相关应税收入。省级所得税计税基础大致与联邦所得税相同,但也有个别地方不同。比如,英属哥伦比亚有矿产勘探担保扣除。公司省级所得税税率在每个省都各不相同。我国的所得税由中央统一制定,地方没有权利再进行所得税的征收,这是由于两国之间的国家体制不同造成的。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而我国是中央集权制。
1.3 其他税收
在加拿大,为了补偿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大多数省份对本省矿业经营企业征收一个单独的税种。不同的省份在征税的计税方法上有着比较显著的不同。有些只针对特定的矿产品进行征税,比如:萨斯喀彻温省有明确的规定,只对钾碱征税。这类省级矿产税,一般以矿井出产物的原始价值为计税基础(即不包括后续加工产生的附加价值),且省级矿产税在计算所得税时常常可以进行抵扣。因此看上去,税负似乎很高,但实际上企业却可以获得高额豁免。
2 矿产税费确认
矿产税费确认是加拿大矿产税务征收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税务矿产是需要资本高度集中的产业,要求大量的前期投入。
2.1 可折旧资产
资本成本补偿的对象是某不动产(可折旧资产)的资本性费用,比如:大多数高楼(非土地)、机器、设备。在加拿大税法中,可折旧财产分为不同层级,每个层级有其单独的资本成本补偿税率。当纳税人要买某一级别的可折旧不动产,这项不动产的成本加入到由纳税人为核算购买该项不动产所用的成本支出而建立的费用池中(即原始资本成本)。每年计算收入时,纳税人有权将相应级别的原始资本成本按一定比例进行抵扣。处置可折旧不动产而得到的销售收入(不能扣除纳税人的原始购入成本)会降低对应级别资产的原始资本成本。年末原始成本是负值时,将其计入应纳税收入。
1987年以后,为了在矿产经营中使用而购买的不动产,41级别是资本成本补偿最常用的一级。41级不动产包括:1987后主要由纳税人在加拿大经营的产生利润的矿井。即:大多数的房屋、其他建筑、机械以及设备(不包括不在矿井的办公室和用来加工其他纳税人矿石的不动产)、发电和分电设备,以及用于矿井、磨矿、冶炼以及精炼的设备;矿区用来盈利的铁轨、辅助设备以及机械设备(但不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所谓的社会资产:用来为矿区提供服务的资产或者为大部分矿工居住的社区提供服务的资产,主要用来探寻矿产的设备。
用于41级资产的资本支出的补贴率通常是25%。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纳税人有权利抵减原始成本,最高可抵扣额可达100%。通常,这100%税率适用于矿产品成为产成品之前所需要的资产或扩张矿区所需的主要资产。这加速资本支出补贴,通过递延矿产收入税收,直至资本资产的成本由项目收入得到回收,这样抵消了部分投资新矿床所要承担的风险。
2.2 勘探费用
当一项费用(流动的或资本性的)未列入应折旧资产的成本,它可能会归入加拿大税收管理制度中自然资源产业的一个特别的费用类别。一些与资源资产(包括矿井)相关的花费组成加拿大勘探费用,归入纳税人累计探矿费池中计算余额。
加拿大勘探费包含大多数探矿和生产前发展费用,除了为折旧资产所花的费用。勘探费用包括以下费用:
(1)探:费用涉及确定加拿大境内矿产存在、位置、范围、质量的费用,包含检查、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调查、钻探挖坑、挖测试坑、取样过程中的费用。与矿产有关的这些费用已经用商业数量加产出(或矿业的扩张)或包括入开发费用的除外。
(2)生产:将一口新井开发至可生产合理商业数量阶段的相关费用(包括心理费用、移除多余物、剥离,沉矿井,建一个新平矿或其他地下入口费用)。
每年,探矿费用计入纳税人的累计探矿费用中。年末,纳税人在计算收入时,有权利进行抵减,最多可抵减全部应累计探矿费年末余额,但不能超过纳税人当年收入。未抵减的累计探矿费余额(减去已累计后剩余的)在下个应税年度进行抵扣,与其他账户余额一致(其他的账户,如政府补贴也减累计探矿费),如果因为其他原因,年末探矿费为负数(即累计抵减超过另外的),这负数余额计入纳税人本年利润中,累计余额重设为0。
2.3 加拿大开发费用
其他与资源相关的费用确认为开发费用,计入纳税人的累计开发费用中或累计余额。开发费用包含纳税人为获得加拿大资源财产所花费的成本,其中与矿产相关的部分有:取得任何与加拿大矿产有关的探查、勘探、钻探、挖矿所需要的授权、执照或优先权所产生的费用、与加拿大矿产资源产量相关的版权与租赁费用且这些资源与纳税人有关、位于加拿大的不动产所产生的收益且这些不动产的主要收益,且这些收益与矿产资源本身不相关、生产后矿井开发费用成本也包括在内,比如沉井成本、挖掘、拓宽矿井和主要托运通道,或为了继续使用而建的地下工程。应折旧资产不计入开发费用。
上述合格的开发费用计入纳税人的累计开发费余额中,而本年中售出的资源资产得到的收入要减去。在任意年份计算收入,纳税人有权抵减高达30%的年末开发费用余额(如果需要可以抵扣),任意未抵扣的累计开发费用(减去抵扣额后剩余数目)于下个税收年度进行抵扣,与探矿费相同。如果因为任何原因,累计开发费用年末余额为负数,该负数余额计入本年收入,累计开发费用重设为0,这可能会发生例如在矿产资产售卖的当年,其处置所得高于其累计开发费用。
2.4 投资税收扣除
在加拿大的勘探矿产的费用使加拿大的矿业企业可以享受投资税收扣除。这与从应税收入额中减去不同,税收扣除是直接抵减应交税费,这使得税收扣除更具价值。基本金属与稀有贵金属以及钻石相关的生产勘探费用和发展勘探费用的税收扣除率是10%,投资税收扣除从次年的公司累计勘探费用中减去。
2.5 开垦责任
法律对开采矿产品的行为有着严格的约束,要求开采矿井位置在最后要进行回填。在现有的加拿大矿产税费制度下,这项义务不能免除。每年的后续支出通常被抵扣,但是如果这些费用的发生是为了履行回填义务,则可以进行抵扣。这些与复垦责任相关的花费事实上发生了,则较为正确的观点是将这些费用作为收入赚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生当年进行抵扣,并且在前3个税收年度可以转回,以抵减正常规则下那些年获得的利润,进行补亏。关于这一部分,我国目前为止尚没有出台相关规定。
3 结束语
加拿大幅员辽阔,物资丰富,矿产资源历来都是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同时,加拿大的资源税收体制成熟,税收征管方式先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矿产资源税改革,了解加拿大等资源大国的税收体制,学习他国先进的经验,将会减少改革所走的弯路。在借鉴他人的经验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必然能找到适合我国的资源税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For a mor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se rules[EB/OL].http://miningtaxcanada.com/investment-out-side-of-canada/.
[2]Steve Suarez.Canadian resource tax[J].Canda-nian tax,2010.
矿产资源概述 篇2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能源消耗总量大。我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仍占50%以上。为节约和保护资源,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1、我国的煤炭资源量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除台湾省外,我国垂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5697.49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预测资源量45521.04亿吨。在探明保有资源量中,生产、在建井占用资源量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
2、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大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我国北方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1842.8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3.08%;其余各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854.67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6.98%。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探明保有资源量不足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0%。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北多南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地区。大致这一线以西的内蒙古、山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为51145.7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83%。这一线以西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9%;而这一线以东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1%。显然,我国煤炭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西多东少的特点。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上的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基本生产格局。
3、我国主要省区煤炭资分布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煤炭资源量最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资源量多达19193.53亿吨,而煤炭资源量最少的浙江省仅为0.50亿吨。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0亿吨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3650.0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60.42%;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3362.3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33.04%。我国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省区是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贵州等8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50750.83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1.12%;这8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8566.24,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84.18%。我国煤炭资源量在500亿吨以上的有12个省区,这12个省区是1000亿吨的8个省区加安徽、云南、河北、山东四省,其煤炭资源量之和为53773.78,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55%;这12个省区探明保有资源量之和为9533.22亿吨,占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3.68%。除台湾省外,煤炭资源量小于500亿吨的17个省区煤炭资源量之和仅为1929.71亿吨,仅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3.45%;探明保有资源量仅为643.23亿吨,仅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32%。
4、我国主要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煤炭资源量大于1000亿吨以上的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量的50%左右,占我国北方地区煤炭资源量的55%以上。而这一地区探明保有资源量占我国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5%左右。显然,这一地区不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而且这一地区地理位置距我国东部、东南部缺煤地区相对较近,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在我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这三省煤炭资源量之和为3525.74亿吨,占我国南方煤炭资源量的91.47%;探明保有资源量也占我国南方探明保有资源量的90%以上。特别是贵州西部、四川南部和云南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显然,这一地区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二、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和煤质特征
1、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
在我国,褐煤资源量3194.38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74%;褐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291.3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69%;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东部和云南东部。
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资源量28535.85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1.23%;低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4320.75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42.46%;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甘肃、辽宁、河北、黑龙江、河南等省低变质烟煤资源也比较丰富。成煤时代以早、中侏罗世为主,其次是早白垩世、石炭二叠纪。
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资源量为15993.22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8.71%;中变质烟煤探明保有资源量2807.69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27.59%;我国中变质烟煤主要分布于华北石炭二叠纪和华南二叠纪含煤地层中。在中变质烟煤煤中,气煤资源量为10709.69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9.23%;气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317.31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2.94%;焦煤资源量2640.21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74%,焦煤探明保有资源量682.92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6.71%。
高变质煤资源量为7967.73亿吨,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14.31%;高变质煤探明保有资源量1756.43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资源量的17.26%;高变质煤主要分布于山西、贵州和四川南部。
2、我国煤的灰分、硫分、和发热量的基本状况
我国探明保有资源量10176.45亿吨,生产在建井已占用1916.04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8260.41亿吨,其中特低灰(灰分小于5%)、低灰(灰分小于10%)的煤1786.76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21.63%;低中灰(灰分大于10%-20%)的煤3626.67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43.90%;中灰(灰分大于20%-30%)的煤2698.85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32.67%。根据前述可知,我国特低灰-低中灰(灰分在20%以下)的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65.53%;按地区而言,在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四省区集中了这一类煤资源量的52.70%。按聚煤期而言,侏罗纪煤的99.12%、白垩纪煤的65.32%、二叠纪煤的46.91%、石炭二叠纪煤的34.08%属特低灰-低中灰(灰分小于20%)煤;第三纪煤的84.85%、白垩纪煤的33.51%、二叠纪煤的45.04%;石炭二叠纪煤的63.86%属中灰(灰分20%~30%)煤。
硫对煤炭的利用和环境保护都是十分有害的物质,因此煤的硫分是煤质评价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在我国,特低硫和低硫煤为4160.01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50.37%;低中硫、中硫煤2823.30亿吨,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34.18%;硫分大于2.00%的煤占15.45%。就地域而言,内蒙古、陕西、新疆三省区特低硫、低硫煤3225.77亿吨,占全国的的39.05%;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低中硫、中硫煤2243.77亿吨,占全国的27.16%。就聚煤期而言,白垩纪特低硫、低硫煤占白垩纪煤的63.70%;侏罗纪特低硫、低硫煤占侏罗纪煤的77.64%;二叠纪特低硫、低硫煤仅占二叠纪煤的6.91%;石炭二叠纪特低硫、低硫煤仅占石炭二叠纪煤的23.91%;石炭二叠纪硫分小于2.00%的煤占石炭二叠纪煤的75.96%硫分最高的二叠纪煤中,硫分大于2.00%的煤占二叠纪煤的63.89%。
根据统计,全国尚未利用储量中煤的发热量Qgr,ad >20MJ/kg的中高热值煤占91.80%,低热值煤很少,主要是分布于云南和内蒙古东部的褐煤。
3、我国煤类的煤质特征
褐煤的最大特点是水分含量高,灰分含量高,发热量低。根据176个井田或勘探区统计资料,褐煤全水分高达20-50%,灰分一般为20-30%,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一般为11.71-16.73MJ/kg。
在我国,低变质烟煤不仅资源量丰富,而且这类煤灰分低,硫分低,发热量高,可选性好煤质优良。各主要矿区原煤灰分均在15%以内,硫分小于1%。其中不粘煤的平均灰分为10.85%,平均硫分为0.75;弱粘煤平均灰分为10.11%,平均硫分为0.87%。根据71个矿区统计资料,长焰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16.73-20.91MJ/kg;弱粘煤、不粘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0.91-25.09MJ/kg。低变质烟煤化学反应性优良。
我国中变质烟煤原煤灰分一般在20%以上,基本无特低灰煤和低灰煤;硫分也较高,已发现保有资源量的20以上的硫分高于2%,而低硫高灰者,其可选性也较差。我国华北是中变质煤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山 西组煤的灰分、硫分相对较低,可选性较好,是我国炼焦用煤的主要煤源。而太原组煤属中硫、中高硫居多,脱硫困难,但结焦性比山西组煤好。
在高变质煤中,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如山西西山贫煤灰分15%-30%,硫分1%-3%;贵州六枝贫煤灰分17%-36%,硫分高达3%-6%贫煤属中高热值煤,其Qnet.ar一般可达23.00-27.18MJ/kg。我国无烟煤的特点是低中灰、中灰,低硫-中硫Qnet.ar一般高达22.70-22.70MJ/kg,煤灰熔融温度高快煤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中等-高热稳定性,化学反应性较差。
综上所述,我国煤炭资源的煤类齐全,包括了从褐煤到无烟煤各种不同煤化阶段的煤,但是其数量和分布极不均衡。褐煤和低变质烟煤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0%以上,动力燃料煤资源丰富。而中变质煤,即传统意义的“炼焦用煤”数量较少,特别是焦煤资源更显不足。就煤质而言,我国低变质烟煤煤质优良,是优良的燃料、动力用煤,有的煤还是生产水煤浆和水煤气的优质原料。中变质烟煤主要用于炼焦,在我国,因灰分、硫分、可选性的原因,炼焦用煤资源不多,优质炼焦用煤更显缺乏。高变质煤煤质的主要不足是硫分高。
三、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开采条件
1、我国煤田构造特征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在现代板块构造格局中,属欧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拼合部,煤田构造复杂。中国大陆由于受到古亚洲、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形成了准噶尔-松辽块体、塔里木块体、华北块体、华南块体和青藏块体等五大块体。我国各煤盆地在在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层沉积和后期变形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华北、西北、华南、滇藏五个赋煤区。西北赋煤区和滇藏赋煤区含煤岩系形成后基本处于挤压-汇聚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之下,煤田构造样式由较强烈褶皱、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挤压构造组成,构造复杂。东北赋煤区自三叠纪以来主要受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作用,煤田构造样式为伸展型构造,宽缓褶皱与阶梯状、地堑-地垒状的断层组合发育,绝大多数煤田构造复杂。华北赋煤区受到过三大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构造组合样式多样,煤田构造变形强度总体呈现四周强、中心弱的特点,除鄂尔多斯盆地中心,一般情况下煤田构造比较复杂。与华北赋煤区相比,华南赋煤区构造变形强度和构造复杂程度均超过了华北赋煤区;在华南赋煤区,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更加广泛而强烈;华南西部以紧密褶皱为主,华南东部断层更加发育;除少数地区外,挤压型和伸展型构造均有清晰显示。
除此,火成岩、陷落柱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开采也有较大影响。
在我国,构造是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矿开采最重要的因素。为适应现代化采煤技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应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开展采区地震勘探,进一步查明煤田构造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一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煤田构造的复杂性。1991-1995年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所属地震勘探队在38个煤矿采区的460km2范围内开展高分辨率地震,新发现断距10m以上断层787条。如安徽淮北矿区祁南井田,经精查地质勘探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21km2内发育断层50条。又如,山西阳泉矿区五矿,经三维地震后,1.14km2范围内长轴大于20m的陷落柱多达27个。
2、我国煤矿瓦斯
煤矿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因素,煤矿瓦斯的等级、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是评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最重要参数。
根据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图组及其他单位对25个省区1799对大、中、小型矿井资料的统计,高沼气矿井486对,占27%;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49对,占14%;高沼气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735对,占统计矿井的41%,可见我国高、突矿井之多。
经对华南(川、黔、滇、湘、赣、桂、粤、闽、浙、鄂)10省区978对矿井的统计,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73对,高沼气矿井285对,高、突矿井比例高达47%;在东北150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3对,高沼气矿井76对,高、突矿井比例高达66%;华北七省区(晋、冀、鲁、豫、苏、皖、内蒙古)540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50对,高沼气矿井114对,占31%;西北五省区(陕、甘、宁、青、新)107对矿井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4对,高沼气矿井11对,高、突矿井比例为14%。上述可见,资源条件差、煤炭资源量少的地区高、突矿井比例大。
在我国,不仅高、突矿井比例大,而且随作开采深度的增加,高、突矿井的比例还可能增加。在我国,煤与瓦斯突出还存在着始突深度浅,突出次数多,突出强度大的特点。煤矿瓦斯的等级、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是评价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最重要参数。煤矿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因素,煤矿瓦斯的预防、治理必然加大生产成本。就瓦斯而言,我国多数矿井开采技术条件差。
3、我国中西部煤田开发条件我国煤炭工业战略向中西部转移要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二是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2804亿立方米。按人口平均,仅相当于世界人口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水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北方17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而水资源约为60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太行山以西的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量为45亿立方米,仅占北方水资源量的7.5%。显然,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着南丰北缺,东多西少的特点,这正好与煤炭资源的西多东少、北丰南贫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据统计,晋、陕、蒙、宁及附近地区13个正在生产和建设的大型煤矿区,近期日需水量约90万立方米,而这些矿区水源地日供水能力仅为需水量的一半。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以西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将面临水资源缺乏的严峻问题;而且,随着工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矿区的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内,年降水量小,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大风频繁,地表植被不良;区内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山地,沟壑纵横,黄河及其支流从中流过,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富水的区域性含水层,地下水缺乏,地表水日趋紧张;据报道,区内局部地段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荒漠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势必增加该区的环境负担,如不采取根本性的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
4、我国东部煤田开发条件
我国东部(主要指华北东部)煤田开发和开采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巨厚新生界”问题,二是所谓“三高”,即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问题。
在我国东部地区,不少煤田上覆新生界地层厚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巨厚新生界地层的存在 华北东部煤矿开采时间长,开采强度大,开采延深速度大(每10年延深100-250m)。现在,该区大部分矿井开采深度在500-1000m,有的矿井开采深度已经超过1000m。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的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太原组灰岩水、石炭二叠纪基底奥灰岩溶水的存在和奥灰陷落柱、断裂破碎带的发育,东部不少煤矿带压开采,生产面临高水压的威胁,煤矿井下突水淹井时有发生。近年来,一些一直认为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矿井,也相继发生了奥灰岩溶水突水淹井事故,损失惨重。
在我国东部,由于地壳薄和现代裂谷作用,地壳深部热能散发强烈,大地热源值高。据煤田工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地质分会调查,华北东部不少矿井已经出现了高于280C的热害,巷温30-380C,地温梯度一般高于30C,而突水温度达36-410C。这必然引起工作条件恶化,增大通风,加大成本。
由于华北东部不少矿区高地应力和断层附近残余构造应力异常存在以及矿井深部开采,围岩自重压力增大等原因,常常造成煤矿井巷失稳以及突发冲击性地压,对煤矿造成巨大危害。
(根据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
矿产资源概述 篇3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理论研究 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变得愈加激烈,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企业关注的焦点。下面文章就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做出深入分析。
1.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滞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日常的工作就是员工招聘、组织培训、日常绩效考核,和工资的增长审批发放等简单事宜,对员工采取的是命令式和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只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目前的人资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用人机制死板,许多优秀人才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没有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系统的目标和制约制度,对于员工绩效,没有系统的考评制度,考评标准也是模糊不清,即使设定标准,在工作执行时也不能落实到位,制定的标准与相背离,导致可做操作性极差。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很多企业制定的奖励同惩罚机制不均衡,重惩罚轻奖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非但没有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目前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还缺乏系统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激励方式。
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领域
2.1国际型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也由国内转向国外,使人力资源同国际接轨,实现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共享。随着学者对国际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两种模式间产生分歧。赞成集中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力争把在美国成功开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推广应用的全球范围。赞成分散式管理的研究学者则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要针对地域文化的不同,进行不同管理方法的开发。国际研究人士指出,不同的国内环境要求不同的管理模式,国际同国内的管理模式总是存有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进行跨国管理时,雇佣外籍员工运作的复杂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是否适应。
2.2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
在上世纪末期,有很多学者站在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技术、资金成本这种可获得的资源,再不能以不可取代或模仿的方式,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人力资源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因其不同的特征和微妙之处,使得无法模仿,因此,人力资源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这一研究促进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认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战略管理,整合和适应是它的特征。所谓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但不同文献对于战略有不同的观点。舒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强调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要采取不同政策组合;伦格尼克霍尔则主要强调企业战略同管理间的作用依存关系;德利瑞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内容具有战略性,内容分别是:正规的培训系统、利润共享、内部的职业机会、结果导向的评估、员工参与、雇佣保证及工作描述。不同的战略观念致使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观点,因此研究人员要更加关注对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探索。
2.3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方法通常具有规范性,以统计分析和实际调查为依据,其理论包含着管理的实践、目标及结果。以中国研究学家林泽严和外国研究学家的阿瑟论证的管理模式为规范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典型范例。
林泽严针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我国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种是家族企业以自我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团队式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理性管理模式。第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集权式的控制,把员工当成公司附属品,缺乏良好的激励制度,最终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混乱无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二种管理模式主要体现的是民主化,把管理权授权于团队中受员工认可的人,主要强调的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激励制度,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并前景光明。
阿瑟的控制和承诺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分权化制定决策、技术工作者的比率、公平程序、管理员及管理者的数目、工资、奖金、常规培训、赞助公益活动的数目为研究的变量,对美国的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他认为众多的管理模式里面,实践中只有控制模式和承诺模式两种管理模式,其中控制模式所强调的是降低直接劳动成本,迫使员工遵守既定的规章及流程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承诺模式主要强调企业同员工两者目标的相互联系,促使员工产生理想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3. 人力资源管理三种管理理论同企业绩效的关系
国际型、战略型、规范型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全部都提到企业的绩效问题,就企业的绩效问题和人资管理两者间的关系而言,国际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要根据企业的差异性区别对待;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要把企业的战略同人力资源管理的适配度作为条件;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的是特定的实践同管理政策的相互组合,企业的绩效受特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及实践的相互配合的效应影响。全面的分析以上这些观点,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更适合企业的人力管理理论,正确的把握企业绩效和人力资源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结束语:
现代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已不是过去物质资源和资金实力的竞争,人才才是目前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把人力资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效益评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人力资源已是企业要想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稀缺资源,这种理论概念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并且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倡导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显得意义非凡,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将向着人性化、战略化的方向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更具弹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更具适应性,激励成分越来越多,限制成分越来越少,企业将集中力量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提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汤法远,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及其强化对策--基于执行人员视角的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8(06).
[2]方志蓉;论期刊社激励机制的建立[J].编辑学报,2007(02).
[3]李臻;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7(20).
雨水资源化利用概述 篇4
1 概念与内涵
所有形式的水资源 (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等) , 从根本上来说都来自雨水, 因而雨水利用不仅仅是指雨水集流的家庭利用和雨养农业利用, 而且还包括人工增雨、水土保持、水源地涵养、城市防洪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水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
2 利用状况
在同干旱气候长期的斗争中, 希腊人、阿拉伯人、以色列人积累了收集利用雨水的丰富经验[1]。在我国, 早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 黄土高原地区己有引洪漫地技术[2]。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窖水点浇玉米、蔬菜等, 突破了原来只用窖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传统。80年代后期, 2001年水利部颁发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标志我国在雨水蓄积利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熟[7]。
3 技术手段
3.1 汇集技术
雨水汇集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汇流面, 汇集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备高效利用。
屋顶庭院雨水汇集主要解决部分缺水地区人蓄饮水问题。路面集水则主要用于灌溉[4]。此外, 城市路面及建筑物也被作为集流面, 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环境及地下水补灌的研究也正在展开[1]。
3.2 蓄存技术
3.2.1 雨水蓄存
雨水蓄存是雨水集蓄利用系统的中间环节, 是指将汇流面汇集的雨水通过导流渠 (管) 引入蓄水设施贮存, 等到需水时再从蓄水设施取水的过程。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使用较多的蓄水设施有水窖、塘坝、涝池等。水窖建筑容易, 使用方便, 蓄存的水质基本不受污染, 渗漏蒸发少, 目前较多采用。另外, 蓄水池、瓷缸、水泥罐等也普遍使用。
3.2.2 水质保障
降落于地表的雨滴本身带有空气中的一些尘埃及大气污染物, 再加上一般地区集流面没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设施, 使得汇集于蓄水设施中的雨水水质较差。据对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6个县的水窖水质调查分析, 发现水质均达不到我国通用的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5], 因而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饮用水水质的主要保护措施有:降雨前清扫集流面, 设置沉沙池、滤网, 蓄水窖加盖, 定期清洗水窖等。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 应对蓄存的雨水净化。
3.3 利用技术
雨水汇集蓄存, 其目的是为了利用, 而充分高效、经济合理地利用雨水是保证整个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体系取得最大效益的关键一环。
3.3.1 人蓄饮用
利用庭院屋顶收集雨水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淡水缺乏地区的人蓄饮水问题是提高这些地区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步骤。如浙江省余姚市由于地表河道蓄水量少, 地下水水质差且污染严重, 井水咸、涩、臭, 所以这里居民家家都建有雨水集流设施[3]。
3.3.2 农业灌溉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匀及降雨期与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错位, 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从时空上调节雨水分配, 使水分供给与作物需水期相吻合, 这就是集雨农业的出发点。此外, 集雨农业中的补灌必须用节水灌溉方式 (微喷灌、滴灌、渗灌、点浇、穴灌等) 并与农业节水措施 (覆盖、松耕等) 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方应使用设施农业。
3.3.3 补充地下水
通过雨水贮留渗透计划, 有效地补充涵养地下水, 复活泉水, 恢复河川基流, 改善生态环境。将城市建筑物及平原地区的雨水直接拦蓄入渗或通过一定的渗漏过滤装置, 回灌地下水, 可补充地下水量兼有防洪作用[7]。
4 示范工程
就目前雨水利用主要集中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的广大农村地区, 查阅相关资料, 对目前所存在的典型的示范工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4.1 甘肃“121雨水集流工程”
针对1995年甘肃遇到特大干旱,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动员社会力量, 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即计划要在1995~1996两年间, 一次性重点解决25万户、120万人的饮水困难。实现每户砌100m2左右的水泥面集流场地, 挖2口水窖、发展1处庭院经济, 故名“121”。
4.2 宁夏“窑窖集雨补充灌溉技术”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降水特点, 利用集水场和储水窑窖所构成的雨水收集系统蓄存暴雨或地表径流, 将无效降雨变为灌溉水源, 再采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可以实现改变小环境、减缓旱情的目的。
4.3 内蒙古“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拦蓄天上水”的精神, 1995年自治区水利厅确定准格尔旗和清水河县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旗 (县) , 启动实施了“112集雨灌溉工程”, 即一户人家建一处能够集蓄40m3左右雨水的旱井或水窖, 采用坐水点种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 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
4.4 其它工程
其它的地区也有许多雨水利用的工程, 包括在南方的一些水资源相对于来说比较丰富的地区, 如四川的“川北微水工程”、广西的“水柜扶贫工程”、贵州的“渴望工程”、云南的“滇润工程”等等。
参考文献
[1]Shizuo, shindo.Rainfall harvesting in Volcanic Islands of Japan——Casestudies of the IzuIslands.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ndChinese NationalConferenceonRainwaterUtilization, 1998:131-133.
[2]黄乾, 赵蛟, 谭媛媛, 张立国, 等.北方农业雨水利用实践与发展前景展望[J].节水灌溉, 2006 (4) :22-25.
[3]奕永庆.雨水利用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9) :48-50.
[4]陈瑾.黄土丘陵区高效集雨系统布局的设计方法及实践[D].中国雨水利用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8:220-224.
矿产资源概述 篇5
系统详细设计主要根据总体设计部分的功能模块,采用当前最流行的Microsoft Visual Stdio10的集成工具,以C#为开发语言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到目前为止,系统已录入各种文档5906条。其中,科技工作文件法规类713条、科技规划类9条、科技成果类321条、年报类16条、简报类4007条、其他类840条。
科技信息资源后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修改资料
成功登入后台管理系统登入界面后,界面首部信息栏将显示登入的操作员名称,点击修改资料按键,将进入本操作员信息修改界面。可以修改用户的口令、电话、电子邮箱,用户名称和用户ID不可修改。
(二)政策法规数据管理
政策法规数据管理包括已发布资源管理、上传资源审核、资源分类管理、资源上传等功能模块。(1)已发布资源管理:点击“已发布资源管理”按键,系统将显示已发布资源管理界面该功能用于对已经发布的资源进行管理。在界面中输入查询条件,如文献上传员、审核人、有效期、标题、分类类别。点击查询按键,系统将按输入的条件搜索资源,最后将结果显示出来。或者不输入任何查询条件,直接按查询按键,系统将显示出所有已发布的资源。在资源信息界面,点击“详细”按键,将显示该条资源的详细信息。其中显示的详细信息字段根据资源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资源信息界面,点击“修改”按键,将进入资源信息修改界面。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可修改的内容包括分类和前台显示两个字段。分类即为资源类别,前台显示包括显示和不显示两种情况。(2)上传资源审核:点击“上传资源审核”按键,系统将显示上传资源审核界面,该功能用于对已经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在相关界面中输入查询条件,如文献上传员、分类类别。点击查询按键,系统将按输入的条件搜索资源,最后将结果显示出来。或者不输入任何查询条件,直接按查询按键,系统将显示出所有已上传的资源。在上传资源审核界面,检查某行信息的分类和前台显示字段内容无误后,在该行上点击“审核”按键,系统将弹出提示框,提示是否确认通过此条资源信息审核,点击“确认”按键则通过审核,点击“取消”按键取消此次审核操作。
(3)资源分类管理:点击“资源分类管理”按键,系统将显示分类管理界面,该功能用于资源类别进行管理,可按需求添加新的类别。界面左端显示系统已经存在的分类类别,界面右端为新类别添加区域。首先在父类别下拉列表选择要添加类别的顶级类别,然后再类别名称输入框中输入新类别的名称,在简码输入框中输入该类别的简码。最后点击“添加类别”按键确认添加到系统中。在界面左端类别树形显示区域,单击要修改的类别名称,则右端将显示该类别详细信息,单击类别信息行后的修改按键,则该行信息进入修改状态。可以修改分类名称、简码、父类别三个字段。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状态。在界面左端类别树形显示区域,单击要删除的类别名称,则右端将显示该类别详细信息,单击类别信息行后的删除按键,进行该类别的删除操作。
(三)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角色管理、操作员管理、日志查询、黑名单管理、客户管理和新闻管理等,下面分析一下角色管理。角色用于控制系统用户权限,角色管理区域主要包括角色搜索功能区、添加角色区和已有角色信息操作区(包括编辑、删除、激活和赋权)。角色搜索:如果系統角色数量比较多,在表格中查找某个角色效率比较低。搜索功能将帮助用户快速查找需要的角色;角色修改: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编辑”按键,表中的角色信息行将变为修改状态。其中角色名称可以修改。修改完成后,点击“更新”按键,确认修改;点击“取消”按键,取消修改;角色删除: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删除”按键,可删除该角色信息;角色激活:在角色信息行中点击“激活”按键,弹出提示框,提示是否确认激活,点击“确认”按键,可激活该角色。
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文档数据库内容覆盖面不够广泛,有待扩充。
(二)改进意见
充分与省市州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企业、高校充分沟通,了解需求,扩展文档来源渠道,建设一个更具地方特色的文档资源数据库,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作者单位:贵州省科技情报所)
川东地区红色教育资源概述 篇6
在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馆中, 具有代表性的有:
1. 达县石桥列宁街。
达县石桥列宁街, 属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文物。此街因红军于1933年在一石牌坊上刻下“列宁主义街”而得名。1933年, 红军占领石桥镇后, 发动工农, 打土豪, 分田地, 在四座牌坊上刻下了“拥护红军、扩大红军”、“反对军阀混乱”等宣传标语。其中, 在最为壮观的原太平街口的牌坊上, 刻下了“列宁主义街”五个字。为突出革命导师, “列宁”两个字大约1米, “主义街”三字略小。“列宁”二字虽经70多年风霜雨雪的浸蚀, 至今仍栩栩如生, 光彩照人。列宁街, 因其具有革命导师的英名, 红军的创举, 历史的厚重, 文化的沉淀等特点, 因而被人们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街”。
2.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境内, 建在镇龙佛头山森林公园内, 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 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 气宇轩昂, 栩栩如生, 那叱咤风云的神态, 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陈列着烈士遗物1000余件, 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 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碑体以绽开白玉兰花来展现“忠魂盛开革命花, 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 碑高23.55米, 花瓣中间含苞待放的花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之情, 红色的地板砖向人们昭示“北杜鹃赣南血, 烈士精神砾古今”;碑体正面是邓小平同志亲笔所写的“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 碑座后面是年满八十高龄的黄镇用三个月时间撰写的碑文, 碑体两侧的碑廊里, 陈列着陈云同志接见刘伯坚烈士亲属的照片和中央领导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盛况的照片。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3. 张爱萍故居。
张爱萍故居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张家沟,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的保护建设已列入达州市规划, 以将军故居为依托, 将建成突出红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园区规划面积为500亩, 由将军故居、“三友”文化走廊、将军碑林、民俗文化村、兰花园和生态保护园组成, 集教育、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达州市文化旅游亮点。
4. 王维舟纪念馆。
王维舟纪念馆位于宣汉县城, 由陈列室和红军碑林组成, 三级台阶式园林建筑, 四季叶青密茂, 繁花似锦。碑林嵌竖有各个时期镌刻或复制的石碑300余通。其中有王维舟在辛亥革命时期任护国、靖国军营长、团长和边防司令时, 因所部军纪严明, 百姓安宁, 深得群众拥戴, 东乡、万源等县民众为他树立的“兆民赖之”、“东乡屏障”、“除暴安良”“爱国爱民”等德政碑。土地革命时期, 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红军纪律和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刘湘六路围攻等红军石刻标语口号近百幅。20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元帅为纪念王维舟诞辰百周年题写“忠心耿耿, 鞠躬尽瘁”;张爱萍将军书赠“创建川陕苏区英勇献身的烈士永垂不朽”;魏传统题书“来自人民为人民, 永记巴山鱼水情, 先辈开基遗爱在, 后昆奋建两文明”;梁伯言书写的“江山磅礴秀霜钟, 崛起人豪在蜀东, 早岁献身倡革命, 毕生为党竭精忠, 风云叱咤声威壮, 金石铭勋德望崇, 弧且期颐申颂祝, 大名垂世寿无穷”;廖杰文所题“清溪一柱气如虹, 戎马关山百战功, 危舟破浪迎马列, 名将展旌震川东, 善人耿介身许国, 红叶经霜色更浓, 大地回春欣告慰, 伟业千载仰高风”等赠言、墨宝、诗词、镌刻成石碑屹立馆内, 庄重夺目。陈列室内陈列图片资料135幅, 王维舟同志生前用过的遗物和其他革命文物129件。陈列室共为6个部分。
5.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保卫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胜利而修建的专题性陈列馆。2000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初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陈列馆占地40余亩, 馆舍按花园式园林设计, 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馆内收藏、展示了当年红军留存万源境内的各类文献资料、武器、弹药、石刻、标语及其他珍贵文物1238件, 同时采用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8万红军勇士和英雄的巴山儿女同刘湘20万人马血战万源、保卫苏区的悲壮场景,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陈列馆自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 吸引了全国各地30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6.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巴中市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 弘扬长征精神, 不仅在城市南郊的南龛山上建成了占地13300余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万多件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而且, 在博物馆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10多万红军将士与红军烈士的名录镌刻在这里。多年来,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物储备优势不仅在馆内举办各种大型展览, 使每年观众在10万人次以上, 而且将专题展览搬上街头、学校和乡镇进行巡回展出。1993年建成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则是由当地几位退休的老同志自发募捐筹建。如今, 作为长征画卷的将帅碑林不仅已接待100多万参观者, 而且还新建了陈列馆, 馆内展出了300多位老红军将士捐献的2000余件纪念物品。
7. 邓小平纪念园。
邓小平纪念园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城北协兴镇牌坊村, 是一座以邓小平故居为中心、占地800亩、覆盖600余万株花草树木的“天然纪念馆”。在这座“天然纪念园”景区内, 景区景点众多。沿城区佛手山展开的景观大道, 两旁的绿带令人赏心悦目, 邓小平故居保护区核心区等重要地段的绿化景观已初步形成, 集居住、旅游为一体的农民新村星落棋布。有“邓小平故居陈列室”、“邓小平铜像广场”、“改革开放纪念园”、“农业科技园”、“求是”园碑林等景点。极目所至, 繁花似锦, 绿树成荫, 新居林立, 鸟语送爽, 古朴自然之风迎面而来。邓小平故居穿逗梁架, 小青瓦屋面, 农家三合院, 翠竹环抱, 古朴典雅, 是川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邓小平自到他离开广安的年内一直居住在这个地方。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 真实地反映了邓家当时的生活原貌, 历史地再现了邓小平光辉灿烂的一生。邓小平故居保护区已经和正在恢复的邓小平青少年时代的活动遗迹遗址, 如清水塘、德政牌坊、神道碑、翰林院私塾、北山小学旧址等将逐步形成接待能力。协兴老街建于清末民初, 位于邓小平故居与佛手山之间, 青石板铺就街面, 因势拾级, 粉墙黛瓦, 古色古香。邓小平就读的北山小学就在这条街上。邓家茶馆、刘家大院、团练局旧址等景点正在恢复之中。渠江杨森花园水上游乐区建成于明清时代, 翠竹倒影, 水天一色, 别有情趣。
8. 华蓥山游击队遗迹。
华蓥山区紧邻重庆市, 解放前是国民党兵源、粮源要地。为牵制敌人, 迎接解放军入川, 1947年至1949年, 华蓥山区掀起了汹涌澎湃的革命巨澜。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华蓥山区开展武装斗争, 牵制敌人力量, 支援解放战争”的指示, 1947年10月, 成立了中共川东临委, 由王璞任书记, 统一领导上川东、川南和重庆地下党的工作。1947年11月, 在广安建立了中共上川东地方临委, 分别在岳池、武胜、广安、邻水、大竹、渠县、合川等地建立了8个临时工作委员会, 发动群众, 进行“三抗” (抗丁、抗粮、抗税) 。经过组织发动, 华蓥山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1948年4月, 重庆市委《挺进报》被破坏, 由于叛徒出卖, 华蓥山区顿时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中。川东临委召开紧急会议, 决定提前在华蓥山周围的广、岳、武、渠、合、营等县举行联合起义, 并将上川东所辖各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统一组成“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即华蓥山游击队, 下设支队, 以工委番号为序。他们在1948年8月, 分别举行代市观阁起义、三溪起义、伏龙起义、真静金子起义。起义队伍与敌人作战, 辗转华蓥山, 但在敌人的疯狂镇压下, 起义很快陷入低潮, 而游击队员们仍在华蓥山一带坚持斗争, 迎接解放。华蓥山游击队遗迹现有“阳和之战”遗址、阳和碗厂遗址、界牌巧夺军车遗址等, 现已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9. 宣汉宏文校“工”字楼。
宏文校位于宣汉县清溪乡, 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之兄王佐卿创办于光绪30年 (1904年) 。学校先以街上古庙为校舍, 1923年初王维舟接任校长后, 将校舍迁往场镇对岸清溪寺, 集资新建“工”字形校舍, 喻意学校教育面向工农, 为工农服务。“工”字楼系一楼一底砖木结构, 座北朝南, 小瓦层面, 通走廊, 单檐歇, 抬梁梁架, “工”字上下两横各面阔四间共31米, 进深9.8米, 通高9米;中间竖面阔三间15.4米, 进深6米, 通高10.5米, 墙砖印烧“宏文校”阴文楷字, 房屋总面积1639平方米。王维舟同志任宏文校校长期间, 在这里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在校内外积极传播马列主义, 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开展革命活动。同时开设新学课程, 传播新文化。“五卅”惨案发生后, 该校组织了后援委员会, 援助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这所学校成绩卓著, 学生增至300余人, 名驰县内外。这所学校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核心力量, 为后来川东游击军的斗争、红军三十三军的建立及其配合红四方面军开拓川陕苏区的战斗, 奠定了群众基础, 培育了骨干力量, 进行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现为达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达县梓潼石刻标语。
达县梓潼乡的杜家院子, 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的旧址。旧址和门牌石刻标语,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3年8月22日, 红军先遣队到达达县梓桐。为了庆祝胜利, 当地教师何家瑞父子想拟写一幅对联。他们抬头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上的镰刀斧头, 启发了灵感, 就决定用镰刀斧头为内容。于是写出了“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势磅礴的革命对联, 把它贴在石朝门上。10月上旬, 红军将这副对联刻在石朝门两边柱子上, 横幅刻着“红三十军政治部”。后来又在柱子内侧两旁刻上“阶级斗争”、“平分土地”的标语。1958年, 达县修建烈士陵园, 老红军、县民政科长吴德怀等人到梓桐征集文物, 方使这幅对联重见天日。1959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到达县老区征集文物, 发现了这幅对联, 回京后, 来电通知即速装箱运往北京, 存展于馆内。
11. 红33军成立纪念碑。
王维舟纪念馆外东侧项家山公园顶部, 矗立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 碑高14.2米, 雄伟壮观。碑前梯步下平台, 建有王维舟驰马石雕塑像, 塑像背景为红军队伍群雕。1929年4月~1930年7月, 四川省东部的万源、宣汉、梁山 (今梁平) 地区农民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武装和国民党军起义的2个连, 先后组成川东游击军第1、第2、第3路。川东游击军成立不久, 在国民党军围攻下相继失败, 余部分散坚持斗争。1931年5月, 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 重建川东游击军, 王维舟任总指挥, 蔡奎任政治委员。川东游击军重建后, 在梁山、宣汉、达县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秋, 部队发展到500余人。1933年上半年, 川东游击军在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中, 扩大到2000余人, 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支队。10月, 红四方面军进行宣达战役期间, 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11月2日, 川东游击军于宣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 归红四方面军建制。王维舟任军长, 杨克明任政治委员 (不久, 罗南辉任副军长) , 3个支队依次改编为第97、第98、第99师, 共1万余人。红33军组成后, 即参加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1934年10月, 红四方面军整编时, 红33军整编为2个师4个团, 第97师撤销。1935年春, 参加嘉陵江战役后, 红33军只辖第99师两个团, 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不久, 川陕省军区独立师编入红33军。7月, 罗南辉任军长, 张文才任政治委员 (后杨克明) 。10月, 随四方面军南下天全、芦山地区。1936年1月, 编入红5军, 红33军番号撤销。在一个县组建一个军, 这在中国军史上是罕见的。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的成立及其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共宣汉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这块纪念碑。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题写。
12. 李家俊故居。
李家俊故居位于万源市旧院镇固军乡厚坪村南400米处, 三合院布局, 当年李家俊与战友在这里多次密谋完成了固军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30年6月, 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下令围剿固军起义, 敌第三路司令廖雨辰放火焚烧了李家俊住所。为纪念先烈, 启迪后人, 1984年, 万源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其重建。现建筑照1926年李家俊设计结构复修, 占地932平方米, 房屋为一楼一底, 平顶屋面, 面阔五间共24.5米, 进深四间共18米, 通高6.5米, 底层高3.2米, 当心门楣悬挂“李家俊烈士故居”黑漆镏金木匾。故居内有李家俊烈士的全身塑像及修复简记和李家俊生平事迹陈列室, 房屋各间内还陈列有原有部分家具, 展示了烈士当年革命斗争事迹。1987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李家俊故居”馆名。200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渠县苏维埃纪念馆。
渠县是土地革命时期川陕省的一部分。1933年10月2日, 中共渠县县委、渠县苏维埃在贵福建立。下属10个区, 70个乡。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陈再道在这里指挥过有名的营渠战役和苏区的革命活动。渠县苏区人民配合红军打土豪, 分田地, 数千名贫苦民众参军参战, 两千余人献出宝贵生命。红军战略转移后, 苏区人民同卷土重来的反动势力展开殊死斗争, 160余人倒在屠刀之下, 文必达等英烈永远活在老区人民心中。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得到广大群众的保护。为缅怀革命先烈, 加强对今人和后人, 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县委决定在原县苏维埃机关旧址贵福镇小学后面的八台山修建渠县苏维埃纪念馆。该馆占地30亩, 展馆1107平方米、革命文物270余件, 建有营渠战役纪念碑、红哨亭、红星桥等。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了“渠县苏维埃纪念馆”馆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老红军魏传统题写了“营渠战役纪念碑”碑名, 公安部原副部长、老红军于桑撰写了纪念词。集纪念、参观、游览于一体的渠县苏维埃纪念馆是渠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4. 通川区红军亭。
为表达对革命先烈敬仰和追思, 中共达州市委、达州市人民政府在凤凰山顶重建了红军亭。新的红军亭位于红四方面军宣达战役指挥所旧址;4层33米高, 代表红4方面军第33军在达州英勇战斗的光辉历史, 顶端树有一个高2米的发光红五星。红军亭内部各层布置代表达州历史、经济、文化、民风、风俗的图片和实物。第一层陈列的是“中国红色第一街”、“中国红色第一联”、红四方面军军旗和长近3.6米、宽1.8米、记载川陕苏区历史渊源的“红军亭”;第二层是“红军将帅谱”, 记录着当年在达州征战、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帅的近300人;第三层是红色书法作品, 有毛泽东、李先念、徐向前、张爱萍等的题词;第四层是幅幅记录着达州变化历程的老照片。红军亭夜间进行霓虹灯全面布景, 达城老城区、南城、西区、北外的市民都能看到凤凰山上美丽的红军亭。红军亭饱含着达州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她矗立于达州城天宽地阔的最高点。身在城中, 抬头就可以看到红军亭的雄伟英姿。即便是黑夜, 同样可以仰望红军亭闪闪红星的耀眼光芒。红军亭是达州新的标志、新的景观, 她不但蕴含着伟大光荣的历史, 更是在时时刻刻深情注视和护佑着凤凰山下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15. 巴山魂。
1992年,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入川60周年, 达州市人民政府特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专家设计, 在达城中心老车坝竖起了“巴山魂”雕塑。1996年, 因城市建设需要, “巴山魂”被拆除, 2006年7月恢复重建。新落成的“巴山魂”群雕, 巍然伫立于达城龙爪塔前。重建时, 为使新群雕比过去更美观, 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较过去更科学、先进, 雕塑耐腐蚀、抗风化能力更强。恢复后的雕塑高13.83米, 总重量100余吨。黑色的大理石基座正面, 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巴山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基座上方, 几名红军战士或手持梭镖或身背钢枪, 目光如炬、直刺苍穹。
16.战洪图。
2007年9月30日, 以纪念达州市历年抗洪为主题的大型雕塑《战洪图》在塔沱广场正式落成。该雕塑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龙德辉教授设计, 主体高12米、基座高0.8米, 材质为灰花岗石。其设计以“人”字造型, 寓意一种顶天立地, 于自然灾害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字下面四周的群像是人民群众和武警战士、消防官兵团结奋战、抗洪抢险场面的艺术展现, 其中有武警战士抢救落水儿童, 转移孤寡老人等典型事迹的再现。面对连续三年的特大洪灾, 达州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倾全部之力, 奉血肉之躯, 同洪水进行惊心动魄的殊死博斗, 创造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谱写了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凯歌。在州河之畔的塔沱广场建造《战洪图》雕塑, 就是要把人民心中那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历史丰碑, 固化成一种标志, 让世人永久缅怀和纪念。
17.蒲家英烈园。
蒲家英烈园建立在通川区蒲家镇中心小学 (民国时期达县第五高级小学, 即“五高”) 内。1922年, “五高”领导人戴治安开始在学校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达尔文的画像, 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使学校成为了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1927年, 张爱萍、魏传统、赵明恩、牟永大等一批有志之士在这里传播革命火种, 宣传马列主义, 并在此建立梁达中心县委和川陕省达县苏维埃政府。蒲家人民踊跃参加红军, 开展土地革命, 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200余人成为革命烈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历史时期, 蒲家镇牺牲的702位烈士中, 大多数是“五高”的学生。张爱萍等新中国的达州籍6位将军, 都受过“五高”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蒲家英烈园于1989年在周永开等几个老共产党员的倡导下, 多方集资建立而成, 是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烈园内塑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塑像, 当地英烈代表戴治安、牟永大、赵明恩的塑像也伫立园中。“五高”旧址修复一新, 展出了大量彪炳千秋的“五高”史实、人文资料等, 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18.四川文理学院老校区。
铜仁市钾资源开发情况概述 篇7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 拥有世界上22%的人口, 但耕地面积仅为7%, 因此我国对化肥的需求要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土地普查资料显示, 我国耕地70%缺钾, 其中45%严重缺钾, 南方尤为严重[1]。
目前我国探明的可溶性钾矿储量约为1 0亿吨 (以K C l计) , 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36%, 且品位低、质量差, 并伴生有大量的其它元素[2]。同时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交通不便。
我国钾肥长期依赖进口, 价格较高, 严重影响了钾肥的推广。1997年时我国化肥的氮磷钾比例 (N:P2O5:K2O) 仅为1:0.310.013, 远低于发达国家1:0.42:0.42的水平, 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较低的钾肥施用量不但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还会影响作物对氮肥和磷肥的吸收和利用, 农民为了增产不得不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 这又会导致对土壤的破坏, 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提高钾肥的施用。2000年时我国施用的钾肥仍然有90%依赖进口。以我国18.26亿亩的耕地面积及最低需求量每亩5kg计算, 每年需要钾肥900万吨 (以K2O计, 下同) , 再加上工业等的消耗量, 总需求接近1000万吨, 但我国2010年的钾肥总产量为396万吨, 钾肥产量和施用量都还远远不够, 仍需要大量进口。根据无机盐工业协会的预测, 未来十年我国每年仍将进口钾肥300万-400万吨。
2 铜仁市钾资源开发优势
在铜仁市开展钾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有众多优势的。
2.1 资源丰富
根据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的调查资料, 我国有百亿吨规模的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 其中近一半在铜仁。铜仁市钾资源含矿岩性以黑色炭质页岩为主, 次为含砂质炭质页岩,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 出露长度在10公里以上, 主要沿铜凤汞矿带呈北东向带状展布, 区内北起松桃黄合营, 南止万山向家地, 在南北长80余公里, 东西宽15-20公里范围内均有含矿层缓倾斜不均匀展布, 分布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 厚度38-50米。仅万山一地, 露采探明储量就有6-10亿吨, 远景储量更在50亿吨以上[3]。
2.2 开采条件好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化学分析室的检测结果, 铜仁市不溶性含钾岩石的平均品位为8.9%, 最高达9.9%, 富含钾元素。而且铜仁市的不溶性含钾岩石矿藏多属于露天矿, 与区内汞矿主要产出层位和分布一致, 具有分布广、规模大、质量稳、变化小和开采技术条件好等优点, 非常适合工业化大规模开发。
2.3 生产条件成熟
万山曾是中国汞都, 有600余年的汞矿开采历史, 拥有丰富的矿山开发实际经验和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 开采钾矿石条件成熟。
3 开发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是世界性难题
不可溶性钾资源主要是含有钾元素的铝硅酸类岩石, 其中的硅、铝、氧等元素会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结构而将钾离子包裹在其中。想要破坏这些稳定结构进而提取钾离子一般都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或者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试剂, 但这又会带来高能耗、高环境、不具备经济可行性等问题[4]。
4 铜仁市钾资源利用情况
自2009年5月以来, 铜仁市的钾资源利用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在开发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不同途径对万山含钾岩石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其确定的组成情况;整理了相关文献及专利, 筛选出了一些比较适合铜仁市资源情况的开发工艺;于2011年3月成功举办了“2011中国·铜仁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研发利用高峰论坛”。
(2) 推进了产学研结合工作。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 将一些先进技术成功引进了铜仁市, 并成功申请了相关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同时铜仁市的钾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已经被成功列入了贵州省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战略合作规划和《贵州省科技支撑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3) 远盛钾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中试。贵州远盛钾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山东科技大学氟硅酸循环法低温分解含钾岩石顺利完成中试, 并通过成果鉴定, 该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方法的资源利用率接近100%, 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开发。
(4) 江口兴隆有机肥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钾生物法技术中试。该企业将钾、磷矿石和有机质混合, 通过鸡粪、有机质、矿石和解钾微生物自然发酵, 按产品标准混合一定比例的营养元素, 制作成生物有机复合肥, 现已形成年产5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的生产规模, 产品热销周边省区。未来该企业将进一步优化工艺并对成肥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5) 对铜仁市今后钾资源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号)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等文件的发布, 铜仁市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铜仁市的钾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也应该乘势而起, 加速发展。笔者认为, 今后铜仁市的钾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开展全面的钾矿资源勘查工作, 对资源分布、岩石类型、矿石成分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对资源的可利用性进行全面的评价。
2)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鼓励现有的钾资源开发企业在未来坚持边研究、边生产、边完善, 逐步对现有的工艺技术、设备等继续进行优化与探索, 继续提升各种产品的品质, 扩大产能。继续针对钾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招商引资,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3) 继续与有关科研院所及企业密切合作, 尽快转化其它可行的工艺技术, 实现钾矿开发技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4) 建立利用钾肥生产副产品的相关产业,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效开发, 尽快形成钾矿开发产业集群。
5) 对钾矿资源的开发活动进行合理规划, 保证钾矿开发全程都符合地质、环保等要求, 不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6) 利用合作开发钾矿的有利时机, 不断培养铜仁本土的科技人才, 努力提升铜仁市的整体科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洪文、苏双青、刘浩等, 中国钾资源与钾盐工业可持续发展.地学前缘, 2010.17 (1) :294-310[1]马洪文、苏双青、刘浩等, 中国钾资源与钾盐工业可持续发展.地学前缘, 2010.17 (1) :294-310
[2]鲍荣华、亓昭英, 世界钾盐资源及供需形势.中国农资, 2010 (8) :40-45[2]鲍荣华、亓昭英, 世界钾盐资源及供需形势.中国农资, 2010 (8) :40-45
[3]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 铜仁地区钾矿 (含钾页岩) 资源简介, 2009[3]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 铜仁地区钾矿 (含钾页岩) 资源简介, 2009
基于实例的水资源预测方法概述 篇8
1 合肥市城市生活用水量现状
生活用水量时是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水 (如饮用、烹调、洗涤、沐浴、冲厕等) 、工业企业职工生活用水以及公共建筑用水等。城市生活用水水平与城市规模大小、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城市气候等因素有关。
合肥为省会, 位于安徽省中部, 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 江淮分水岭南测, 巢湖北岸, 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 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是安徽省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 全市常住人口为462.73万人。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合肥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1995年为7 571.8万吨/年, 2000年为10 511.8万吨/年, 2004年为9 355.3万吨/年, 基本呈现递增的趋势。合肥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指标为170升/人·日左右, 全国平均水平为139升/人·日左右, 南方地区平均水平为168.8升/人·日左右, 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45.3升/人·日左右, 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45.4升/人·日左右, 淮河流域平均水平为123升/人·日左右,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 处于较高的用水水平, 具有较高的节水潜力。
2 生活用水量常见预测方法概述
由于城市生活用水水平与城市规模大小、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城市气候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进行预测时要涉及到人口增长, 生活水平、人均经济收入等多方面因素。通常的预测方法有人口定额法、时间序列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指数法预测、灰色预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2]
2.1 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中常用的一种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是在时间序列变量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使时间趋势向外延伸, 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 从而确定变量预测值, 可用于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测。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布朗单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法, 该预测法可避免一次指数平滑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明显的滞后偏差。预测公式为:
Xt+T=at+bt*T (1)
St (1) = αAt-1+ (1-α) St-1 (2)
St (2) =αSt (1) + (1-α) St-1 (2) (3)
at=2St (1) - St (2) (4)
undefined
其中, Xt+T为第t+T期的预测值, t为当前时期数, T为由当前时期数到预测期的时期数, α为平滑系数, At-1为上一期的实际值, St (1) 为一次指数平滑预测值, St (2) 为二次指数平滑预测值, at为截距, bt为斜率。[3]
2.2 灰色模型预测法
灰色预测是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 建立灰色微分预测模型, 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模糊性的长期描述。灰色预测方法是一种不严格的系统方法, 该方法直接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累加生成寻找系统的整体规律, 构建指数增长模型, 最常用的灰色预测模型是GM (1, 1) 模型。
GM (1, 1) 建模原理是将n个原始数据按顺序进行排列, 然后对其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原始数据的数列, 即设有一组随时间变化的数据X (0) =[X (0) (1) , X (0) (2) , ...X (0) (n-1) , X (0) (n) ], 对该数据进行累加1-AGO, 得到序列X (1) =[X (1) (1) , X (1) (2) , ...X (1) (n-1) , X (1) (n) ], 利用灰色预测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a, u为模型参数) , 根据上述数据进行累减还原, 得到原始序列的拟和模型, 即:undefined, 计算出原始数列X (0) 的模拟值。[4]
2.3 BP神经网络预测法
BP网络称为误差逆传播神经网络, 是用BP算法训练的一种多层前馈型非线性映射网络,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神经网络。典型的BP网络是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 包含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以下是对BP算法的简要概括, 设样本向量为Xk= (xk, 1, xk, 2, …, xk, i) , 对应样本的期望输出向量为Dk= (dk, 1, dk, 2, …, dk, j) 。
按公式undefined (m=1, 2, ……, M) (7)
计算隐层各单元的输入, 用S函数 (Sigmoid函数)
f (x) =1/ (1+e-x) (8)
计算隐层各单元的输入, 即undefined, 同理可按undefined
和
undefined (j=1, 2, ……, J) (10)
算出输出层各单元的输入输出。然后进行误差计算, 输出层各单元受到总输入变化时的误差变化率可用
∂Ek, j = (dk, j-yk, j ) f' (yj ) (11)
计算, f' (yj) 为S函数的导数, 隐层各单元收到总输入变化时的误差变化率可用
undefined
计算, 得到校正误差率之后, 沿逆方向调整输出层至隐层, 隐层之输入层的连接权, 以及各单元的阈值, 调整量可按如下的公式计算
wundefined=η∂Ek, jym+α (wundefined-wundefined) (13)
θundefined=η∂Ek, j+α (θundefined-θundefined) (14)
wundefined=η∂Ek, myi+α (wundefined-wundefined) (15)
θundefined=η∂Ek, m+α (θundefined-θundefined) (16)
(η为学习速率, α为动量因子) , 最后计算全局误差
undefined
反复进行调整, 直至E小于预先设定的一个较小值或学习次数t大于预先设定的值时, 可中止训练。[5]
3 实例分析与比较
给定合肥市1995-2000年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资料数据 (表1) , 用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拟和模型误差对比, 判定最佳的预测方法。
其次运用GM (1, 1) 模型预测法, 应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GM (1, 1) 年用水量预测模型, 基础模型为:
x (1) (t+1) =19207.45e0.013272t-18941.91
x (0) (t+1) =x (1) (t+1) -x (1) (t)
其中ɑ为-0.013272, u为251.39, 整理得到x (0) (t+1) 的年用水量预测模型为:
x (0) (t+1) =19207.45 (1-e-0.013272t) e0.013272t, 得到拟和结果 (表3) 为:
首先采用指数平滑法, 按照布朗单参数指数平滑预测法给定的公式进行预测, 取平滑系数α为0.3, 初始值为1995年合肥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265.54升/日, 得到拟和结果 (表2) 为:
最后运用BP网络预测法进行预测, 根据上述的BP网络预测法原理和算法, 结合所给数据, 建立一个3-3-1型的神经网络, 其中学习速率η为0.01, 动量因子α为0.6, 网络的最终权重与阈值列如下:
undefined
第一隐层各单元的阈值Om=[2.6915 1.9112 0.8371]T;
第一隐层到输出层的权重Wmn=[0.039 -1.0527 0.6327];
根据此网络得到合肥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拟和结果 (表4) 为
通过上述各种预测方法得到的拟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相对于指数平滑法和GM (1, 1) 模型预测法来说, 运用BP网络预测法进行预测时的相对误差较小, 因此采用BP网络预测法进行预测效果较好。
摘要:基于合肥市近几年的城市生活用水量数据为例, 对一些水资源预测方法进行讨论和比较。对合肥市城市生活用水量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介绍三种水资源预测方法即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预测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法的理论方法及模型;利用给定的资料数据, 运用三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拟和模型误差对比, 判定最佳的预测方法。
关键词:城市生活用水量,预测,指数平滑法,灰色模型预测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
参考文献
[1]马兴冠, 傅金祥, 李勇.水资源需水量预测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 (4) :135—138.
[2]牛惠恩.需水量预测研究评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9 (1) :104—109.
[3]张雅君, 刘全胜.需水量预测方法的评价与择优[J].水科学进展, 2001 (7) :27—29.
[4]张洪国, 赵洪宾, 李恩辕.城市用水量灰色预测[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1 (4) :32—37.
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概述 篇9
1 9 5 4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P e t e r Druker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它资产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随着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的到来, 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 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其收益更为显著。这样就刺激投资转向知识领域。知识经济的兴起, 引起全球企业管理的一次创新性革命, 这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向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Bartlett和Ghoshal指出:“随着企业投入到越来越激烈的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战争中, 随着具有专业型知识、高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被视为稀缺战略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成为组织企业战略统筹、计划、发展和传递的关键因素[1]。”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来极为重视, 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原因以及国情的不同, 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取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与美国、英国相似的历程, 但是它的每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对其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的影响有所区别。Sherman和Bohlander概括出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40 (福利和管理) :在这个时期的澳大利亚, 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 此外其农业、制造业产品中的一部分稳定地输往英国和欧洲。虽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部分影响, 但是社会基本上稳定:失业率保持低水平、工会组织较活跃, 主要起到协调劳动者工资和工作环境的作用。人事管理的职能局限于管理范畴 (例如薪酬记录、员工福利等) 。直到1927年, Martin在悉尼大学建立了澳大利亚工业心理学学会, 才推动了澳大利亚的行为科学和工业心理学的思潮。
第二阶段1940~1970中期 (福利、管理、人员配置和培训) :第二阶段的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特点是开始运用专门人才和专业方式来处理人事管理。由于二战导致了劳动力的稀缺, 特别是关键工业例如军需品供给行业和食物制造行业的劳动力匮乏, 除此之外现有劳动力的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战后经济的发展。所以, 二战后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其中, 政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澳大利亚政府在战后经济中通过政府职能部门Postmaster-General来吸引和保留员工并提高其工作效率。澳大利亚结合自身特点, 从50年代开始, 建立起一批有着人事管理培训标准的商业学校以推进人事管理改革的步伐。除此之外, 科学管理、管理统计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兴起, 极大地推动了员工和管理的测评与发展的方法:如工作效率测量、管理计划和心理测和员工动机理论等。许多澳洲企业都开始启用专家来开展招聘、培训和福利活动, 而一线经理不再承担这些职能工作。
第三阶段1970~1990后期:澳大利亚企业逐步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澳大利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欧美竞争力不断加强和亚洲市场不断崛起的复杂的经济环境时, 如何保持持续的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时期被企业逐渐认识、接纳。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企业的资产, 除招募甄选、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比较琐细的具体工作之外, 逐渐涉及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与组织, 以及其他人事制度的制定。澳大利亚的企业从企业管理时间、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员工关系上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如表1所示。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人才、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澳大利亚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人才激励机制, 全面提升至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层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化的福利机制。
例如, Westpac银行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生活咨询服务、免费午餐、福利医疗、人寿保险、低息贷款等。另外, 职工享受的假期有法律规定的公共假 (一年除法定假期外允许有20~40天) 、病假 (一年两周全薪假、两周半薪假) 、奖励假。
(2) 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
为留住高层次人才, 澳大利亚各企业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均设有各种各样的奖励政策。如悉尼科技大学设有组织忠诚奖, 奖励金额最高可达年工资的25%。以悉尼科技大学一名副教授为例, 其工资水平一般为年薪10万澳元, 加上组织忠诚奖全年最高可达12.5万澳元[2]。因为这样的奖励机制, 讲师的年收入有时会超过教授。
(3) 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机制。
在澳大利亚, 多方面的终身教育观念正得到全面和广泛的接受, 在企业、机关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及社区教育领域中, 这种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例如, 澳大利亚大部分企业都会给自己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 培训时间的长短有企业自主确定, 最长可达三个月之久。1997年, 该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入达40亿澳元, 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8%;1998年, 澳大利亚有150多万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 占澳大利亚15~64岁人口的12%以上[2], 这种特色鲜明的教育不但为该国各阶层人士所接受, 而且为澳大利亚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奠定了良好人才智力保障。
(4) 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晋升机制。
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都建有自己的人才评估机构, 对本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分类, 以便为企业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为员工职业进步的提供发展空间。
二、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启示
随着企业成功的关键从规模、组织能力和技术积累向思想、个人能力、新技术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能力转变,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变革。中国企业必须开始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合, 刚性制度与柔性文化的糅合, 个人竞争与团队精神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 需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将其提升到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战略地位。澳大利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变化过程, 对于正处在从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转变的中国企业来说, 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首先,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可以看出从最初的福利管理到现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形成, 是完全符合澳大利亚本土的宏观经济发展、文化和企业发展需要的, 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套不可复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当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关注的重点。建国后, 我国的企业人事管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其具体模式为:1978年前的计划型管理模式、1978年后的过渡型模式到现在的构建现代型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现阶段, 招聘模式和激励机制都有了不断的进步, 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其独特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各行业、各企业在发展初期, 对企业的行业特点, 成长需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从而在战略高度上形成一套与外部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转型时期的劳动市场特点、中国雇佣制度) 和内部环境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 相符合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 应特别强调绩效考核是报酬分配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实现培训考核与工资分配挂钩, 注重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招聘、录用开始贯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
其次, 发挥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导向作用。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 人才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人、知识、经济三位一体, 互相包融, 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此, 各国都不得不把经济持续增长的着眼点放在了人力资源的争夺上。在竞争人才的时代, 政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澳大利亚政府在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鼓励和推广终身教育制度, 普及合适各层次人才发展的培训系统。此外, 澳大利亚政府也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培训的有效开展:如《培训保障法》规定, 年销售收入22.6万澳元 (折合人民币约113万元) 以上的企业 (雇主) , 应将其预算总额的1.5%用于员工培训。近年来, 澳各大企业积极培训适应信息化及海外经营的高级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以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他们在国际化经营中认识到培训和开发作为较低成本的投资, 可迅速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 对于企业的成功和竞争力的增强至关重要。我国政府在持续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中, 政府职能的转变十分关键—由以前的行政干预向市场监督和服务转变, 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除了推动平等竞争和建立相关的培训机制外, 还要提供各种优惠办法, 积极参与各国人才的竞争, 从而做到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第三, 加强国际间的沟通和合作,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已经被提升到了战略地位。我国企业只有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更加有效地吸纳、留住和使用人才, 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内竞争日趋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 注重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的沟通, 并借鉴西方发达人力发展模式, 形成一个有效沟通, 不断促进发展的大环境。
综上所述,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 为了使中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更好地参与竞争, 我们需要借鉴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摘要:澳大利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探索一直居于世界前沿水平。本文从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它的演进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Nankervis, Alan 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trategies and processes.5th ed.Southbank Victoria:Thomson.2005
[2]江苏省国际化人才管理培训考察报告2006
[3]Lubit, R.The key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tacit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9 (3) , 164-178.2001
[4]Peter F.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York:Harper&Brothers, 1954
[5]孔令锋.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与借鉴.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 (4) :52-55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篇10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人类实现一切预期目标的前提, 也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 知识资本成为组织发展的实际推动力。一个组织能否取得发展和成功, 靠的是组织掌握知识的能力, 靠的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 提高对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完善图书馆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人, 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如何使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发展的要求。所谓用人机制, 就是培养、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励机制是通过制定激励报酬计划, 使专业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并能实现个人的需求和发展。具体措施如:报酬激励、事业激励和感情激励。约束机制是通过必要的管理方式约束员工的行为, 为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机制上的保证。
1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 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根据管理学家舒勒和胡博的理论, 我们可以把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即直接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
1.1 直接目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吸引图书馆员工、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和再培训员工。
1.2 具体目标:提高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增强员工的灵活性代写论文。
1.3 最终目标:
通过图书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证组织的良性循环、促进组织的发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环境的灵活性。
2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开发, 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投资、培训、选择和保护等环节, 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 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 保护人力资源的再生能力。人力资源的利用, 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计划、激励、绩效评估、沟通等环节, 使人力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避免浪费, 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与文化氛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的工作业绩。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个人、工作和组织。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的分析与评价、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干预、人力资源的控制和激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 就是找出影响图书馆人力资源潜能和活力发挥的因素, 分析影响工作绩效的原因, 进行有针对性开发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组织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组织的绩效之间有很大的关联。简单地说,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要实现求才、用才、育才、激才和留才的管理模式。
2.1 求才。
制定图书馆人力资源计划, 设计统一的选材标准, 建立双向选材机制, 关键是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靠形象吸引人才。
2.2 用才。
在尊重和信任图书馆员工的基础上, 关心人才, 大胆使用人才, 使人尽其才,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发挥个才优势。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2.3 育才。
建立系统的图书馆员工培训教育体系, 通过培训教育, 开发人才潜力, 使个人的职业生涯开发和图书馆的组织开发相结合。关键是要形成经营即教育的管理哲学。
2.4 激才。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目标管理, 配合考核、评估和奖励的机制。关键是要依靠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2.5 留才。
树立人才为本的思想, 珍惜人才, 留住图书馆所需要的人才, 以事业留人。关键是要满足图书馆员工的需要。
3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内容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应由如下几组内部相联系的活动组成。
3.1 图书馆环境的预测分析和计划
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地了解、预测和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环境的需求。在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中, 要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读者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在内部环境中, 要重点考虑图书馆的发展战略、管理目标、组织结构和文化。
3.2 图书馆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 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宏观计划指图书馆的短期和长期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的预测和制定。微观计划是指对图书馆不同岗位和职务进行工作分析, 分析其对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图书馆人力资源计划的作用主要有:确定图书馆员的分类和目前及未来的人员需求;确定获取图书馆员的方式;确定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
3.3 图书馆人力资源需求的配置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计划需求一经确定, 就需要通过人员配置活动来加以实现。人员配置活动包括招聘和甄选。主要可以从外部重新聘任图书馆员和内部培养选拔专业图书馆员两个角度考虑。
3.4 评估图书馆员的行为。
组织必须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 通过绩效评估反映存在的问题,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员进行培训, 可以改进激励机制或者是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绩效评估是一门强化绩效管理的设计技术, 绩效管理除包括绩效评估外, 还包括指导与训练和其他许多开发性的管理活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绩效评估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建立一套高效率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已经成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课题。
3.5 图书馆员岗位报酬计划。
根据工作岗位的价值来确定图书馆员的报酬, 通常根据工作岗位的基本价值、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组织的贡献和工作绩效来决定。根据工作绩效确定工作报酬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
3.6 改善工作环境。
改善工作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组织中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实现的。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培训员工、给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实现都是建立在工作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与员工更好的沟通基础之上的。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 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凝聚力, 从而保证员工具有组织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
3.7 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图书馆员工关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 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员工关系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尊重图书馆员的权利;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解决图书馆员的实际困难等。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要想获得或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未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a.组织学习成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中, 知识及掌握知识的人成为组织最大的竞争优势。图书馆必须把个体学习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 把图书馆组织学习理解为集体的现象, 图书馆组织通过学习产生巨大的能量, 反过来促进图书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b.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具有弹性和适应性。必须开发出合适的管理形态, 团队在图书馆组织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要建立充分的内部交流和综合反馈机制, 发展管理能力和技术。
c.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 更加注重提高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加图书馆员的活力,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做到人尽其才, 以利于图书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入手, 分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对象和内容, 探讨了未来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